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世界五千年

_127 (现代)
长谭延竌,勾结新军的一个营长,突然发动兵变,杀死正副都督焦作达、陈
作新,然后,他自己出任湖南都督,革命党人的新政权,仅仅维持了
10天,
便被消灭在血泊之中。几个月后,由革命派掌权的贵州新政权,也同样被夺
取。上述一切说明,辛亥革命从一开始就潜伏着严重的危机。
全国革命高潮的发展,迫切要求建立全国统一的革命政权,以作为革命
的领导核心。然而,在这个问题上,革命党人内部发生了矛盾。同盟会总部
所在地上海和首义地区武汉形成两大对立的地方集团,都想争夺临时政府的
最高权力。11月,两地分别向各省发出通电,要求派代表商定建立中央政权
的问题,后来经反复协商,才决定各省代表会议在武汉举行。然而就在此时,
反动军队加强了对武汉的进攻,革命军作战连连失利。因此,当江浙革命联
军攻下南京后,会议便只好又改在南京举行。会议因对临时大总统的人选问
题达不成一致意见,致使临时政府陷于难产之中。就在这时,深得国内人望
的孙中山从海外回国,这个难题才得以解决。
正在美国进行革命活动的孙中山得知武昌起义的消息之后,立即经欧洲
返回祖国,于
12月
25日抵上海,受到黄兴等人热烈欢迎。由于他的崇高威
望,29日,各省代表以
16对
1票的绝对多数,选举他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
统。1912年
1月
1日,孙中山由上海前往南京,在上海车站受到一万多群众

的热烈欢送。车过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各站都受到了上万群众的热烈欢
迎,“共和国万岁”的欢呼声,响彻云霄。到达南京时,各街店户张灯结彩,
城内百姓,拥满街道,欢迎孙中山的到来。
的热烈欢送。车过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各站都受到了上万群众的热烈欢
迎,“共和国万岁”的欢呼声,响彻云霄。到达南京时,各街店户张灯结彩,
城内百姓,拥满街道,欢迎孙中山的到来。

1912年为
中华民国元年。不久,各省代表又增选黎元洪为临时政府副总统,接着,又
成立了临时参议院。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长期进行的民主革命
的产物,是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在这个政权中,资产阶级
革命派占了统治地位。在它存在的
3个月内,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民族
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文化教育的政策、法令。其中主要有以
下几方面措施:1.提倡民主,保障人权;2.保护工商,振兴实业;3.简从节
政,革除弊习;4.改革学制,鼎新教育等各项措施。
所有这些政策法令,都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原则、利益和愿望。由于
临时政府大力提倡兴办实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由此得到一定程度的发
展;由于临时政府采取了各项改革教育的措施,使新式学校有很大发展;由
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新闻出版事业也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南京临时政府在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
义方面是不坚决的。它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企图以承认帝国主
义在华特权来换取帝国主义的支持;它放弃了“平均地权”这个具有很大号
召力的口号,不敢触动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使革命失去了农民阶级这个最
有力的依靠和支持。这样,南京临时政府的许多法令措施就形同虚文,得不
到彻底执行。
袁世凯是个权欲熏心的野心家,又是个两面三刀的阴谋家。在
1908年光
绪和西太后相继病死后,他被当时的摄政王载沣罢官,回到河南老家“养病”。
但是,野心勃勃的袁世凯并不就此罢休,一直注视着时局的变化,待机而起。
武昌起义后,惊慌失措的清政府急忙派北洋军队赶赴武昌镇压革命。北
洋军队是袁世凯一手培植的,将领多是他的心腹,由于袁世凯在背后的操纵,
他们并不听从清王朝的指挥,致使前线作战屡屡失利。
为了挽救自己的命运,清政府被迫重新起用袁世凯,最初,任命他为湖
广总督,要他带领北洋军队,扑灭革命烈火。诡计多端的袁世凯感到夺取权
力、建立独裁统治的时机已经到来,便乘机向清王朝索取军政大权,他觉得
湖广总督权势太小,便借口“足疾未愈”,不肯出山。清王朝只好再任命他
为钦差大臣,节制湖北水陆各军,但是,袁世凯仍不满意,进一步提出召开
国会,组织责任内阁,授与他军事全权,保证供应充足军饷等条件。这时,
宣布独立的省份越来越多,清政府的统治已危在旦夕,清王朝只好被迫屈服,
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组织“责任内阁”。清的军政大权已落入袁的
手中。这时,他才肯走马上任,准备镇压革命。
首先,袁世凯指挥北洋军队攻占了汉口、汉阳,威胁武昌。然后,他便
开始玩弄反革命两面派的手段,他一面借革命势力来恐吓清统治者,逼迫清
帝退位;一面又用清朝军队来威胁革命党人,要革命党人把新政权交给他,
狡猾的袁世凯,企图以左右逢源,两面开弓的作法,来坐收渔人之利。
这时候,帝国主义看到清王朝的统治已经朝不保夕,便开始物色和扶植
新的走狗,来扑灭革命,他们的兴趣逐渐转到握有巨大军事实力而又对帝国

主义十分忠顺的袁世凯身上;混在革命阵营内部的立宪派,也乘机与袁北呼
南应,内外勾结,极力把南方引向妥协拥袁的道路上去。在帝国主义的压力
和立宪派的唱和下,革命派中的主要领导人态度逐渐软化。12月
18日,袁
世凯的全权代表唐绍仪和南方独立各省推定的代表伍廷芳,由帝国主义牵
线,在上海正式开始谈判。
南北和谈的开始,就是革命势力向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妥协的开始。
不久,南北和谈即达成默契,只要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并承认共和,南
方革命党人便表示愿意把临时大总统的位置留给袁世凯。对此,袁世凯表示
非常满意,他准备爬上临时大总统的宝座。
这时,资产阶级革命派领袖孙中山从海外归来并当选为临时大总统,打
乱了袁的如意算盘,眼看将要落入自己手中的总统权柄被转授到革命领袖孙
中山手中,对此,袁恼羞成怒,逼着唐绍仪辞去和谈代表职务,致使和谈公
开破裂,同时对南方进行武力恫吓。
帝国主义公然出面支持袁世凯,声称只有由袁“统一”南北,才承认中
华民国。他们拒不承认南京临时政府,并在军事上、经济上对临时政府施加
压力。在列强和袁世凯的要挟下,南方立宪派、旧官僚和失节革命党人加紧
拥袁排孙的活动,他们联合起来,要求孙承认和接受南北秘密达成的“先推
覆清政府者为大总统”的协议,甚至有人诘问孙中山:“你不赞成和谈,难
道是舍不得大总统的职位吗?”在这种情况下,孙中山不得不对袁世凯妥协。
1月
22日孙中山发表声明:只要清帝退位,袁赞成共和,就让袁当临时大总
统。
袁世凯得到南京临时政府的保证后,如同吃了定心丸,马上在北京演出
一幕“逼宫”的活剧。袁一面指使段祺瑞等北洋将领,发表一个要求共和政
体的通电;一面又大造革命党人潜伏京师、要发生暴动的谣言,以威吓朝廷。
正在这时,革命党人彭家珍暗杀了坚持反对退位的顽固王公良弼,这一刺杀
行动,使皇族心胆俱裂,对袁的谣言深信不疑。2月
12日,隆裕太后宣布清
帝溥仪退位,中国
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就此结束。
清帝退位后,孙中山根据前约,于
2月
13日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同
时推荐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接着,孙中山提出三个附加条件:1.临时政
府设在南京。2.新总统必须到南京就任。3.新总统必须遵守一切法制章程。
孙中山提出三个条件的用意是很明显的:他是想让袁世凯离开他的老巢
到革命势力强盛的南方来,并想用一部《临时约法》来约束他,防止和阻制
他独裁。
袁世凯的势力和地盘都在北方,他当然不愿意离开他苦心经营并赖以发
迹的根据地。于是,他一方面表示北方秩序急需维持;另一方面,又串通各
国驻华公使,取得他们的公开支持。因此,帝国主义各国一致表示,临时政
府必须设在北京,否则,不予承认。
然而,孙中山并不因此而退却,他坚持要求袁世凯到南京就职,并派蔡
元培、宋教仁、汪精卫等为专使,到北京迎袁世凯南下。老奸巨猾的袁世凯
表面上热烈欢迎专使团,表示极愿早日南下,暗地里却指使他手下将领于当
夜发动“兵变”,北京城内顿时枪声大作,火光冲天,接着,保定、天津、
通州等地也发生类似“兵变”。帝国主义者也与袁世凯积极配合,借口“保
护侨民”,调兵遣将。
被“兵变”吓坏了的专使们,听信了袁世凯要留在北方维持秩序的谎言,

致电南京临时政府,建议迁就袁世凯,临时参议院不顾不久前刚通过的三项
条件,于
3月
6日通过决议,允许袁世凯留在北京就职。革命派又一次妥协,
袁世凯又一次取得了胜利,3月
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在北京就职,标志着孙中山调虎离山计的失败。但是,孙中山仍
坚持用第三项条件来约束袁世凯。就在袁世凯宣誓就职的第二天,孙中山在
南京颁布了参议院匆忙通过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临时约法》规定: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有言论、集会、出版、结社的自由,有请
愿、选举、被选举的权利,另外,还规定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然而,袁世凯一旦大权在握,一纸空文的《临时约法》是束缚不了他的
手脚的。他一面假装诚恳地表示坚决拥护并执行《临时约法》,一方面又说
它尚不完善,将来还要修改。
4月
1日,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的职务,次日,南京临时参议院
决定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至此,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仅仅历时
三个月就夭折了,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
辛亥革命的功绩,在于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国,同时,辛亥革
命也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使民主自由之花一度在古老的中国大地
上开放。在失败的沉痛中,人们继续进行革命的探索,终于在度过八年的黑
暗之后,迎来了新民主主义的曙光!

内燃机推动工业革命
内燃机推动工业革命

19世纪中叶发展起来的一种新
的动力机器。自从蒸汽机产生以后,通过对其功能的观察和实际使用,人们
体会到了它的许多优越性,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改革的思想。蒸汽机的发
明,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动力,内燃机的发明和运用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使科学技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掀开了西方近代史的新篇章。从此以后,资产阶级向
封建专制统治政权展开了猛烈的攻势,取得了极大发展。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到了
18世纪,资产阶级在工业领域里开展了
一场轰轰烈烈的大变革,这就是著名的工业革命。这场产业革命是以生产工
具的革新为起点,以发明蒸汽机为代表的深刻的大变动,在资本主义发展史
上竖起了一块崭新的里程碑。蒸汽机的产生和运用是动力技术发展的第一次
革命,也是
17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必然产物。
英国资产阶级最先取得了与封建政权斗争的胜利,资产阶级工业革命蓬
勃发展起来。英国的棉纺织业是很发达的。传统的纺织业是将纺纱和织布分
开的,且均为手工。1733~1738年间,凯伊发明了飞梭,将织布速度提高了
两倍。这样就造成了纺纱供不应求的局面。适应这种情况,1764年织工兼木
匠哈格里沃斯制造出了“珍妮机”。珍妮是他女儿的名字。据说有一天珍妮
将纺纱车打翻了,哈格里沃斯看见横装的纺锤直竖起来仍然转动因而受到启
发,将横装的纺锤改为竖装,并将数目增加到
80个。这种纺车体积不大,结
构简单,使用方便,费用低廉,给纺纱生产带来了最初的动力。恩格斯评价
它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英国工人状况的第一个发明。
后来,棉纺织业中的各种工作机陆续出现,且日渐完美。除了纺纱机和
织布机外,还出现了净棉机、梳棉机、自动卷扬机、漂白机、整染机等,使
得棉纺织业中的机械化形成了“一条龙”。不久,其他行业诸如毛纺工业、
呢绒工业、冶金业、采煤业、印刷业等都有不少工作机发明问世。
随着各种工作机的出现,动力的需求越来越急迫。在这种要求的直接诱
使下,蒸汽机动力出现了。
人们很早就有过运用蒸汽机动力的尝试。古罗马时代的希罗制作过一种
用蒸汽推动的机械玩具;意大利的达·芬奇设计过用蒸汽开动的大炮图样;
16世纪末包尔塔描述过蒸汽压力提水的工具;英国的大卫·拉姆齐于
1630
年创造了用“火力从矿井抽水的装置”;17世纪中期,英国的伍斯特伯爵发
明了制水引擎,一种“用蒸汽机使水上升控制水的机器”;1698年,托马斯·萨
弗里上尉根据包尔塔原理制造了一具蒸汽泵,用于矿井排水,被人称之为“矿
工之友”。显然,这些都是热力技术发明的萌芽,是蒸汽机诞生前的可贵尝
试。
1705年,英国人托马斯·纽可门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真正的蒸汽机。
纽可门是一位铁匠和铁商,他所制造的这台“大气式”蒸汽机明显优于前人。
它的装置除传统的蒸汽机外本身还附有一个能自身带动的抽水机。抽水机和
蒸汽机的相连处有一根平衡横梁,梁的一端和活塞相连,另一端与抽水机相
连,活塞在汽缸中上下移动,便能带动抽水机。它的工作原理是依靠汽缸内
蒸汽的冷却使活塞上下运动,通过横梁带动抽水装置,即利用大气对真空的
压力来做功。

纽可门蒸汽机发明后,立刻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但是,这种机器只能作
往复运动,限制了运用范围,耗煤量大,效率低,固此急需改进。
纽可门蒸汽机发明后,立刻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但是,这种机器只能作
往复运动,限制了运用范围,耗煤量大,效率低,固此急需改进。
后来,瓦特花了
20多年的光阴,克服了无数的困难,终于造出了效率高、
体积小,可以带动多种机械的新的通用蒸汽机。它的耗煤量每马力只有萨弗
里蒸汽机的二十分之一,纽可门蒸汽机的六分之一。这个新型的动力装置刚
刚诞生,英国的矿业中心康沃尔使用的纽可门机几乎都被瓦特机所代替。
随着蒸汽机的改善和推广,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急风暴雨般地向纵深发
展。它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以此为契机,引发了机器制造业的繁荣和飞速
发展,并引起了多种运输工具的大变革。
当时,机械制造业中的发明是非常多的。例如,1855年,有万能铣床问
世;1867年,有六角车床。此外如龙门刨床、牛头刨床、钻床、锯床等特别
是标准螺纹规亦不断出现。
机器业的发展促使了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的形成和发展。这些都为交通
运输革命的到来创造了必要条件。
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制造了第一艘蒸汽机动力金属轮船;1814年,英
国人斯蒂芬逊制造出了第一部蒸汽机动力火车;1825年,英国正式建成了世
界上第一条铁路,并试车成功。“轮船时代”和“火车时代”的到来,标志
着资本主义机器化大工业生产的形成。
蒸汽技术的发明和运用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动力革命。它的影响
和意义都是十分巨大的。正是在这些影响和在前人取得的这些丰硕成果的基
础上,内燃机应运而生了。
蒸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于资产阶级彻底战胜封建阶级和最终确立资本
主义制度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使得“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
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马
克思),但是,随着蒸汽机的广泛推广和使用,人们在认识到了它的许多优
点的同时,也越来越发现了它的局限性。例如,它体积庞大,应用复杂,效
率偏低,特别是它还必须借助于外燃和蒸汽这个媒介方能工作。因此,研究
制造一种新的动力机器来替代蒸汽机就越来越成为必然的和迫切的问题。
早在蒸汽机发明以前,就有人提出制造内燃机的想法。17世纪时,有人
曾做过利用燃烧烟气冷却产生真空进行抽水的实验。1673年至
1680年间,
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提出了利用火药爆炸作动力来制造内燃机的理论,并试
图制造真空活塞式火药内燃机,但没有获得成功。他的弟子巴本尔做过制造
这种内燃机的实验,但也失败了。
1791年,英国人曹·巴尔贝尔拟定了气体燃料在气缸中点火的方案。三
年后,另一位英国的技师斯垂特参考瓦特蒸汽机的杠杆原理,提出一种用松
节油和柏油作燃料的内燃机并取得专利。他的设计在内燃机发展史上占有更

高的地位,因为这是第一次提出燃料与空气混合的原理。1799年,法国化学
家兰蓬第一次提出了用煤气作燃料的混合气式内燃机,并主张用电火花点
火。然而这些设想在当时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所以亦未能获得应用。
高的地位,因为这是第一次提出燃料与空气混合的原理。1799年,法国化学
家兰蓬第一次提出了用煤气作燃料的混合气式内燃机,并主张用电火花点
火。然而这些设想在当时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所以亦未能获得应用。

60转的成绩。
1833年,另一个英国人莱特提出了所谓“爆发”发动机的专利,它直接
利用燃气压力推动活塞作功,从而结束了真空机的历史。可是这个专利并未
实行。1857年意大利牧师巴尔桑奇和玛特依西试验了“自由活塞”发动机,
第一次实现了爆发成功。它采用的是齿条一齿轮装置联结活塞和输出轴,显
然没有蒸汽机上的曲柄连杆结构合理有效,结果也失败了。
经过近七十年的探索,法国人里诺终于研制成功第一台足以适用的内燃
机。它的外形和许多结构都和蒸汽机相似,它的燃料消耗极高,电点火也不
可靠,但是它毕竟能平稳运转了。作为小型动力机很受中小企业的欢迎。内
燃机第一次批量生产了。到此为止,不论是真空机还是爆发机,燃料混合气
都是不压缩的,里诺发动机达到了这种无压缩发动机的最高峰。
里诺机投入批量生产以后,一方面掀起了研究内燃机的热潮,另一方面
使人们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预先压缩混合气可以产生更多的热效率。
1862年,法国铁路工程师德·罗卡斯阐明了他的旨在提高内燃机的热效
率的内燃机理论。罗卡斯认为,在内燃机点火前必须高压,燃气必须膨胀且
迅速达到最大膨胀比等。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必须使活塞运动在四个冲程中
完成,即实现四冲程循环。具体步骤为:活塞下移,进燃气;活塞上移,压
缩燃气;上死点附近点火,气体迅速燃烧膨胀,活塞下移作功;活塞上移排
出废气。罗卡斯内燃机理论的科学性在今天看来是显而易见的,但在当时却
不能不说是工业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遗憾的是,他的发明并没有引起人们
的重视,只是在很久以后才被人们发现。于是这个发表于法国一家地方刊物
上的内燃机等容燃烧四冲程循环理论直到十几年后才在实践中得以运用。在
内燃机发展史上,人们通常认为,作为第一台真正的内燃机,应是德国工业
家奥托于
1876年制造火花点火式四冲程往复式活塞内燃机。这种内燃机的热
效率较前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已达到
12~14%,后来又提高到
20%。由于这
种内燃机的显著特点,所以很快得到推广应用。据统计,仅
17年时间,奥托
内燃机就销售了
5万台,这一方面是由于内燃机自身的优越性,另一方面还
是因为自从
1859年开始,美国开采了第一口油井,从此汽油和柴油逐渐成为
普遍商品,为内燃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新燃料。随着内燃机的使用和推广,
它很快又向新的方向——小尺寸发展了。与此同时,还有转动式内燃机(包
括燃气轮机和转子发动机)的产生和演化。从而为运输式动力装置提供了高
速发动机。1883年,德国工程师戴姆勒制成了第一部现代四冲程往复活塞式
汽油机,其转速一跃而达到
800—1000转/分。
尽管内燃机在尺寸、便利等方面都胜过了蒸汽机,但是,气体燃料及昂
贵的汽油都不能保证内燃机与蒸汽机竞争的能力。因此,在
19世纪末叶,又
开始出现了应用廉价燃料工作的重油发动机,这一阶段的发展是从德国工程
师狄塞尔开始的。
1892年,他最后研制成功了使用低质油的柴油机。这种内燃机设想通过
提高压缩比以提高效率,采用压缩点火的方法。狄塞尔的试验并不是一帆风

顺的。他曾设想,在发动机中要采用高的预先压缩,以价格低廉的煤粉做燃
料,保持燃烧过程的等温。这样既可以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亦能避免气缸
中过高的温度。为达到这个目的,他准备把气缸中的温度限制到可以接受的
程度,并停止气缸和气缸盖的冷却。然而,他的设想失败了。后来,他将燃
料由煤粉改为柴油,将等温燃烧过程改为等压过程,终于在
1892年试制成功
了完全靠压缩着火燃烧的柴油发动机。
狄塞尔内燃机的效率是空前的,已高达
30%。这种柴油内燃机的出现,
标志着往复活塞内燃机发明的基本完成。从此,这种内燃机进入了完全成熟
的历史时期。
作为一种新型的动力设置,内燃机从其诞生后就被广泛地应用于交通、
农业、工业、和手工业等各部门。它的一个极其明显的作用便是提高了整个
世界的速度——交通运输因为拥有了它而日新月异。以内燃机为动力的飞机
和汽车相继出现在静寂的地球上。特别是汽车业的飞速发展和繁荣更能说明
这一问题。
最先使用内燃机作汽车动力的想法是在
1860年提出来的。法国有一位工
程师曾经在这方面做过实验,但失败了。他所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发动机的体
积过大,而功率偏小。人们通常认为,以奥托内燃机和狄塞尔柴油机闻名于
内燃机史上的德国亦是汽车工业的第一故乡。其功臣则为戴姆勒和威廉·迈
巴赫。戴姆勒最初在军械所当学徒,学到一手出色的手艺,后来又专攻机器
制造,学到了丰富的科学知识。1872年,他进入多伊茨燃气发动机厂工作,
并认识了设计师迈巴赫。戴姆勒和迈巴赫的主要精力开始都集中在发动机
上,其它附件并未引起他们多大的注意。不久,他们就在两轮车上安装了自
己的发动机,初步获得成功。接着,戴姆勒又让车匠造了一辆马车,把车上
的辕改为驾驶杆来操纵方向,由发动机驱动后轮,在比较平坦的马路上达到
每小时
20公里左右的速度。1889年戴姆勒和迈巴赫在巴黎国际展览会上展
出了他们设计的另一辆新车,用一个双汽缸的发动机作动力,架子是用钢制
的,轮子是钢架实心橡胶带的,后人称其为“钢架车。”
真正与汽车的发明连在一起的是卡尔·本茨的名字。他的基本设想与戴
姆勒和迈巴赫的根本不同。他的发明和设计活动一开始就把汽车作为一个整
体,而不是只着眼于发动机。本茨首次解决的是制造一种高转速的新型发动
机,然后在处理点火系统的困难时,又采用了新的高压电火花方法。1885年
10月,他成功地制造了第一辆汽车,具有现代汽车结构的一些基本特点。它
不仅可以在每一条平坦的道路上行驶,而且还可以爬较大的斜坡,一开始就
受到人们的广泛推崇,并显示了汽车发展的广阔前景。
1893年,巴黎举行了第一次汽车展览会,1894年举行了第一次汽车比赛
会。
1902年,后来被称为“汽车大王”的美国人亨利·福特制造出了当时世
界上最好的汽车——福特一号。为扩大生产规模,将汽车送进千家万户,福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