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世界五千年

_126 (现代)
文官之职,而回乡经营农业庄园。俾斯麦改变了以往的经营方式,在庄园上
实行深耕、改进农具、作物轮种,雇用长工进行耕作,但整个庄园是资本主
义性质的。它的产品越出本地范围,而同国外市场联系成一体,卷入了价值
经济大旋涡中去。因此,等到了
19世纪
50年代初,俾斯麦就了解到资本主
义经济发展的利益和意义,了解到如果不改变其经营方式,则容克阶级就会
完全破产而为历史的发展所抛弃。
经济地位上的转变,也决定了俾斯麦政治立场上的转变。在整个
19世纪
40年代,俾斯麦是一个顽固的保守派。1847年他是普鲁士联合邦会议员,其
政治行为、观点都是竭力维持容克阶级利益的。1848年大革命期间,在普鲁
士议会中,俾斯麦公开声称:“我是一个容克,我一定要压倒革命!”他曾
向国王建议用武力镇压革命。其政治主张是亲俄、亲奥、亲法;即那些一贯
保证德国分裂割据的势力。1851年以后,俾斯麦政治态度出现了明显的转
变。俾斯麦认为:1848年革命虽然失败了,但那只不过是延期而已,德国统
一趋势是无法阻止的。
建立普鲁士领导下的统一德国是俾斯麦的坚定不移的信念。为此,他从
一个亲奥派转变为一个激烈地反奥派,因为只有奥地利是普鲁士争取德国统
一领导权的主要对手和障碍。而俾斯麦在
1859年任驻俄公使、1861年改任
驻法大使期间,充分认识到沙俄与法国统治者的意愿与图谋:一个统一的德
国强邻会不利于它们的,因而作为德国的东西邻,它们都不会坐视德国的统
一,而会采取手段来阻止这一进程。通过这些,俾斯麦认为,普鲁士要统一
德国,必须诉诸于武力。因而,他是支持威廉的。
1858年秋,普鲁士威廉亲王以摄政名义,取代其神经错乱的哥哥——腓
特烈·威廉四世,取得统治国家的权力。
1860年威廉摄政王为在争夺德意志霸权的斗争中取得军事优势,并加强
对内的实力地位,而授权陆军大臣罗恩将军着手进行军事改革。罗恩将军要
求增加军费,改两年服役制为三年服役制。就此问题,威廉与议会产生了矛
盾。更由此而引起了长达
4年之久的“宪法纠纷”。
俾斯麦担任首相后立即推行“铁血政策”。他在议会上公开宣布:“德
意志看得起普鲁士,不是它的自由主义,而是它的实力..当前各种重大问
题的解决,不是靠演说和大多数人的决议..而是靠铁和血。”他不顾议会
反对,实行军事改革,扩军备战。他看透了资产阶级惧怕人民群众、色厉内
茬的致命弱点,当议会要求罢免俾斯麦时,他回答说:“我们这里不是英国,
我们这些大臣是国王的奴仆,而不是你们的奴仆。”“铁血演说”传出后,
朝野为之震惊,怯懦的威廉一世也为之害怕,但俾斯麦很快就以军官的荣誉
取信于威廉一世并获得了成功,威廉一世放弃了原先的解除俾斯麦职务的任

何想法,俾斯麦便肆无忌惮地放手大干起来。为了实现在普鲁士的领导下而
统一德国,俾斯麦积极地展开外交活动。
何想法,俾斯麦便肆无忌惮地放手大干起来。为了实现在普鲁士的领导下而
统一德国,俾斯麦积极地展开外交活动。

8月
2日,威廉一世在加斯泰国会见奥地利皇帝弗朗茨·约瑟夫
时,约瑟夫向其发出邀请,参加一次由他主持的在法兰克福召开的“王侯会
议”,并将主要讨论由奥地利提出的改革德意志联邦的计划。威廉犹豫不决,
而俾斯麦则认识到一旦奥地利和南德各邦的选票加在一起,必然会使普鲁士
在议会中丧失德意志政治中的领导权,因而坚决反对,因为“王侯会议”若
无普鲁士参加,是不可能通过一个改革德意志联邦的计划的。在俾斯麦的坚
持下,威廉一世终于没有参加这个有
30位王侯参加的“王侯会议”,而事实
证明这是正确的。
当时的国际环境对普鲁士十分有利:克里木战争以后,俄、奥关系恶化;

1859年法、意联合对奥战争后,法、奥矛盾日益加深;而英、法自克里木
战争后,在近东也开始了摩擦..此时的欧洲诸强,由于处于克里米亚战争
结束的局面,英、法、俄不能联合行动,而奥地利在欧洲也基本孤立,于是
俾斯麦利用此大好时机,发挥其外交才能,纵横捭阖。他对奥地利采取恫吓
与利诱相结合之政策;对俄国则尽力保持其“友好中立”;竭力延缓法国对
普鲁士的打击;并尽可能保持与英国的靠拢。从而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统一
了德意志。
19世纪
60年代,普鲁士统一德国的条件已日趋成熟。这时普鲁士的经
济发展在德意志各邦中已占据首位,1853年关税同盟恢复后,小德意志地区
经济已同普鲁士“一体化”。经济上的优势为它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1864年,俾斯麦发动了对丹麦的战争。在丹麦和易北河之间有丹麦王国
占领的两个公国:什列施维希和霍尔斯坦。霍尔斯坦的居民基本上是日耳曼
人,1815年加入了德意志邦联。什列施维希南部是日耳曼人,北部是丹麦人。
丹麦的民族主义者企图吞并这两个公国。1863年末,丹麦新国王颁布新宪
法,把两个公国的政治制度与丹麦统一。这就引起德国民族主义者的抗议,
俾斯麦以此为借口,于
1864年
2月挑起了对丹麦的战争。为了免除后顾之忧,
他把奥地利也拉入战争。普奥联军迅速击败丹麦主力,10月签订和约,丹麦
被迫放弃两个公国,由普鲁士、奥地利占领和管理。
1866年,俾斯麦发动了对奥战争。对丹麦战争结束后,普、奥矛盾激化。
俾斯麦认为:“如果奥国不在战场上遭受失败,它不会允许普鲁士成为统一
德意志的主宰。”为了准备对奥战争,俾斯麦展开了积极的外交活动。4月,
普鲁士政府和意大利缔结了同盟条约,又取得法、俄两国不干涉德意志内部
事务的保证。6月
17日,普鲁士出兵霍尔斯坦,挑起对奥战争。同日,奥地
利发布宣战书,第二天,普鲁士对奥宣战,普奥战争爆发了。
战争一开始普鲁士军队就占领了萨克林与黑森选侯国,6月
29日就迫使
汉诺威投降了。尚在
6月
24日普、奥开战前,普鲁士就控制了大部分的北德
意志邦国。
由于意大利的进攻,奥地利被迫两线作战。在南线的意大利战场,意军
无论是海上还是陆上都被击败了。但在北方的主战场、波希米亚战场,奥地
利人遭到了沉重失败。1866年
7月
3日,在捷克境内的萨多瓦战役中,双方
投入了
50多万军队,举行了一场欧洲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决战。由于普鲁士
成功地进行了军事改革,而使军队得以精良武器装备,如撞针发射枪、装有
来复线的大炮等,而奥地利则显得落后了若干;尤其是毛奇英勇果断的指挥,

加上普军由于认为是为德意志的统一而战,士气更为高昂;此外,普军的铁
路快速调动,电报统一指挥都发挥了作用。此一役,奥军损失惨重,死伤、
被俘约有
4万之众。
7月
14日,普军逼近奥国首都维也纳,奥军被迫请求法国调解。8月
23
日普、奥在布拉格签订和约,规定奥地利退出德意志邦联,承认普鲁士在莱
茵河以北建立北德意志联邦,什列施维希、霍尔斯坦以及协助奥军作战的汉
诺威、黑森、拿骚和法兰克福市划归普鲁士。
对外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普鲁士在德国的统治地位。
1867年以普鲁士为首的北德意志联邦成立了。普王威廉一世为元首和武
装力量最高统帅,而俾斯麦则任联邦首相。并且把原来一直与奥地利关系不
错的南德四邦——巴伐利亚、巴登、符腾堡、黑森—达姆斯塔特与德意志联
邦缔结关税、贸易协定,其武装力量则由普鲁士参谋本部监督。
俾斯麦通过同奥地利的战争,把奥地利完全从德意志联邦中排斥出去,
完成了“争霸德意志的斗争”。对于普奥战争,毛奇在多年后写道:“1866
年的战争,并非因为普鲁士的生存受到威胁而开始的,这是一场政府早就预
见到了的战争。这场战争不是为了争夺领土,而是为了争夺想象中的利益,
为了争夺权力。”
普奥战争后,南德四邦(巴伐利亚、巴登、符腾堡、黑森—达姆斯塔特)
由于法国的阻挠,没有参加北德意志联邦。因此,对法战争就成为实现德国
统一的最后步骤。法国拿破仑三世为了缓和国内阶级矛盾,称霸欧洲,极力
反对德国的统一,并准备发动对普鲁士的战争,而俾斯麦则企图通过对法战
争最后完成德国的统一,并夺取法国矿产区阿尔萨斯和洛林。
1870年
7月
19日,拿破仑三世和俾斯麦以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为借口,
挑起了普法战争。9月
1日至
2日,法军在色当战役中惨败,拿破仑三世率
10万大军向德军投降,战争以法军失败而告终。
1870年底,南德四邦加入了德意志联邦,成立了德意志帝国。
1871年
1月
1日,在法国的凡尔赛宫,普鲁士国王登上了德意志帝国皇
帝的宝座。4月,新选出的帝国议会批准了德意志帝国宪法。根据这一宪法,
德意志帝国由
22个自主的君主国、3个自由市和
1个直辖区组成,最后完成
了德国的统一。
德意志统一的完成是历史的一个进步。它结束了德意志政治上长期分裂
的局面,逐步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统一了各邦的经济制度,发展了交通事
业,实行了保护关税政策,推动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统一同时
也为德国工人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统一后,德国的
历史进入了新的阶段。
由于一个统一强大的德意志帝国取代了普鲁士,从而使
1815年以后协作
体制的相对稳定的“五头政治”解体了,而使欧洲进入了一个更加动荡不安
的时期。
在德国统一完成的同时也留下了一个后遗症——军国主义在德国的泛
滥,而这在后来的大半个世纪里给德国人民、欧洲甚至于世界人民带来了祸
害。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
1901年,八国联军的炮声未息,耻辱的《辛丑条约》便在北京签定了,
腐败的清政府全然成了洋人的朝廷,中华民族陷入更深重的灾难之中。然而
“号角一声,中华崛起”,一场席卷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使人们在绝
望中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1905年
8月,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在日
本东京创立。同盟会的成立,使中国民主革命有了统一的全国性的领导核心,
从此,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同盟会成立以后,一方面和保皇派展开激烈论战,对保皇派进行有力的
思想批判;另一方面,又坚持把武装斗争放在革命的首位,对腐败的清王朝
展开了武器的批判,革命派以“杀身求共和,流血购自由”的英雄气慨,先
后在各地组织和发起了多次武装起义。但是,这些起义由于计划不周,力量
单薄,都以失败而告终。
1910年
11月,孙中山在马来半岛的槟榔屿召集黄兴、胡汉民等同盟会
骨干开会,会上总结了以往起义失败的教训,决定集中全力充分准备,在广
州发动一次新的大起义。广州起义经过半年筹备,集中了同盟会主要的人力、
财力,于
1911年
4月
27日爆发。
起义开始后,黄兴率敢死队
120多人直捣总督衙门,总督张鸣岐仓皇而
逃,在捣毁和焚烧了总督衙门后,起义军与反扑的大队清军展开了激烈的巷
战,巷战持续了整整一天,起义军歼灭了大量清军。然而,由于双方势力相
差悬殊,起义军寡不敌众,终于失败。事后,革命烈士潘达微冒着生命危险,
收殓烈士遗骸
72具,合葬于广州郊区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这次起义,也被称为黄花岗起义。
黄花岗起义虽然失败了,可是它唤醒了全国民众,也震撼了清政府的反
动统治,成为武昌起义的先声。革命党人的悲壮斗争,鼓舞激励着人们继续
前进,清王朝的丧钟已经敲响了。
在革命党人接连不断地发动武装起义的同时,全国各地群众自发的反帝
反封建斗争也愈来愈高涨。尤其是辛亥革命前一年,抗粮、抗租、抗捐、抗
税、抢米等形式的反抗事件达二三百次之多,遍及全国各地,“山雨欲来风
满楼”,它预示着民主革命高潮的临近。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利益的改良派为了抵制革
命的发展,大声疾呼恳请清政府实行君主立宪。清政府为了顺应舆论,拉拢
资产阶级上层,并借“立宪”来加强中央集权,同时以避开革命风暴的冲击,

1905年派刚毅等五位大臣出国考察宪政,开始导演一幕“预备立宪”的丑
剧。
然而,清政府压根儿没有立宪的诚意,它始终只是把立宪作为幌子欺骗
人民而已。随着一桩桩所谓“宪政”的举办,清政府立宪的丑剧也就一幕幕
地败露,最后以
1911年皇族内阁的设立而宣告彻底破产。广大民众也彻底看
清了清政府的本质。

清朝“预备立宪”的骗局揭开以后,各界人士都十分愤慨。各种社会矛
盾迅速激化,反清斗争的烈火也越烧越旺,就在这时,爆发了由民族资产阶
级领导的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
清朝“预备立宪”的骗局揭开以后,各界人士都十分愤慨。各种社会矛
盾迅速激化,反清斗争的烈火也越烧越旺,就在这时,爆发了由民族资产阶
级领导的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

20世纪初,帝国主义采取种种手段
掠夺中国的铁路修筑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极为深重的灾难。修筑一条铁路
就意味着控制了这条铁路以及控制了沿线地区,因此,随着铁路利权的不断
丧失,帝国主义列强的势力进一步深入到中国内地。这一切引起了中国人民
的深恶痛绝和强烈不安。一些爱国绅商纷纷起来倡议自筹股份修筑铁路,以
保利权而救国家危亡。清政府为了笼络资产阶级,对商办铁路运动开了绿灯。
此后,各省商办铁路公司陆续成立。
商办铁路的兴起,起到了维护国家主权、抵制帝国主义侵略的积极作用。
这引起了帝国主义的惶惶不安。各列强先后采取种种手段,向清政府施加压
力,逼着清廷取缔商办铁路。在帝国主义的压力之下,清政府开始改变对各
省商办铁路的态度。
1911年
5月,清政府冒天下之大不韪,宣布“铁道干路国有”,实质上
就是把已经批准各省自办铁路的权利强行收回,以“国有”为名,将路权出
卖给帝国主义,以换取它们的支持,以此来保住自己的统治。清政府的卖国
行径激起了群众的极大愤慨,人民爱国保路同清廷卖国卖路的矛盾迅速激
化。首先被清政府拍卖出去的是川汉、粤汉两条干线,而这两条干线在收归
商办以后,已先后筹集资金
4000多万两,不仅地主、富商成为股东,连农民
也拥有股本。清政府出卖路权,不但丧失国家民族主权,还直接损害四省广
大人民切身利益,这不能不激起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于是,湘、鄂、粤、
川等省的保路风潮迅速爆发,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
首先起来反抗的是湖南人民。5月
14日,长沙各界群众举行万人大集会,
进行抗议活动,广东粤汉铁路公司股东也举行会议,一致反对“铁路国有”。
四川省保路运动声势浩大,斗争最为激烈,因为在四川铁路公司的股本
中,有着大量劳动人民的股本,所以川汉铁路的权利问题,与四川人民密切
相关。1911年
6月
17日,川汉铁路股东代表
4000多人在成都开会,当场决
定成立“保路同志会”,表示要据死力争。各州县也相继成立分会,不到半
个月,会员发展到十万多人,参加“保路同志会”的阶层非常广泛,有工人、
农民、学生、市民,甚至还有和尚与道士。
在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下,保路风潮迅速发展,这使得清政府十分恐慌。
8月,素有刽子手之称的赵尔丰被任命为四川总督,赵尔丰对人民群众的反
抗斗争采取了高压政策。9月
7日,赵尔丰逮捕了立宪派首领蒲殿俊等人,
企图使保路风潮因群龙无首而自动解散,消息一传出,成都立刻沸腾起来。
数万名群众有的头顶光绪牌位,有的手握香柱,潮水般涌向总督衙门,要求
释放被捕诸人。面对手无寸铁的人民群众,赵尔丰竟然命令卫队开枪扫射,
一时间枪声大作,请愿群众死伤无数,这就是骇人听闻的“成都血案”。反
动政府的血腥镇压,并没有把四川人民吓倒,反而促使他们迅速觉醒,保路
运动迅速演变成武装起义,这成为辛亥革命的先声。
早在
8月份,同盟会员龙鸣剑等人召集各路哥老会首领举行会议,决定
发动起义,把保路同志会改为保路同志军。在成都血案发生的当天,龙鸣剑

800块写有“省城业已发难,望各地同志速起救援”等字样的木板投入江
中,传到沿江各地,各地群众闻讯纷纷揭竿而起,各方向成都汇集的起义军



清政府被四川的革命形势吓得惊慌失措,急忙调川粤汉铁路暂办大臣端
云率湖北新军入川镇压,这就造成武汉守备空虚,给湖北革命党人发动武昌
起义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入川镇压的新军尚未到达,武昌城头便已响
起了起义的枪声。
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是华中地区的咽喉。它既是帝国主义侵华
的重要据点,又是清王朝统治的一个重镇,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一向非常尖
锐,一直是革命力量迅速发展的地区。早在
1904年
7月,武汉就出现了第一
个革命团体——“科学补习所”,随后又陆续成立了“日知会”、“文学社”、
“共进会”等秘密革命组织。湖北革命党人在武汉进行了长期的革命宣传和
组织工作,首先把新军作为联络的主要对象。他们深入新军、宣传革命、发
展组织、进行了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到武汉起义前夕,湖北新军中有近三
分之一的士兵参加了革命组织,同时倾向革命的人与日俱增。湖北革命党人
还在学生、会党和其他社会力量方面也争取了大量的革命者和同情革命的力
量。
四川保路风潮发生以后,清军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武汉守军立即锐减,
起义的时机已经迅速成熟。9月
24日,湖北革命党人召开文学社和共进社联
席会议,成立了起义的统一领导机构,推举文学社领导人蒋翊武任总指挥,
共进会领导人孙武任参谋长,并制定了起义的详细军事计划,准备随时发动
起义。
10月
9日,孙武等人在汉口俄租界革命总机关赶制炸弹时,不慎爆炸受
伤。俄国巡捕闻声赶来,逮捕了几名没来得及逃走的革命党人,还搜走了革
命党人的名册和起义的旗帜、文告、印信,转交给清政府。
在接到俄国巡捕送来的起义旗帜和革命党人的名册之后,湖广总督瑞徵
立即下令紧闭四城城门,按名册在全城搜捕革命党人,顿时,武昌陷入一派
反革命的白色恐怖的笼罩之中。
在这危急时刻,新军中的革命党人迅速自动秘密联络,准备发动起义。
10月
10日晚,湖北新军工程第八营士兵在革命党人熊秉坤率领下,打响了
武昌起义的第一枪,紧接着,步兵、炮兵和军事学校中的革命党人和爱国者
纷纷响应,武昌城内一时枪声大作,火光冲天,革命军以工程营为主力,分
三路向督署发起猛攻,经过一夜激战,革命军终于攻下督署。湖广总督瑞徵
走投无路,只好从后花园凿墙而逃。革命军的大旗飘扬在黄鹤楼上空的晨曦
中,武昌起义胜利了!11日晚和
12日晨,汉阳和汉口又被攻克,武汉三镇
胜利光复。革命军的旗帜在武汉三镇迎风飘扬,宣告了武昌起义的胜利。这
一年是农历辛亥年,所以武昌起义也叫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胜利后,革命党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尽快建立革命政权,以便统
率各路力量,乘胜前进,把革命的火焰迅速扩展到其他省区去。于是,10月
12日,革命党人建立了具有资产阶级革命政权性质的湖北军政府,公布了《鄂
州约法》,规定主权属于人民。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理想,随着武昌起义的胜
利,在中国第一次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然而,由于缺乏经验和受封建旧思想的影响,革命党人不懂得掌握革命
领导权的重要性,他们错误地认为,只有社会上有“名望”的人才能号召组
织政府。当时革命形势发展之快实在出乎人们的意料,孙中山正在国外,黄
兴在香港,发动武昌起义的总指挥部的领导人有的牺牲了、有的被捕了、有

的外逃了,而在武汉地区的革命党人,觉得自己身份太低,不足以号召四方,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拥戴川军军官黎元洪担任军政府都督。
的外逃了,而在武汉地区的革命党人,觉得自己身份太低,不足以号召四方,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拥戴川军军官黎元洪担任军政府都督。
武昌起义的消息震动了全国。武昌城头的枪声,就像在火药库里点燃了
导火线。顿时,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纷纷响应,革命风暴迅速席卷了神州
大地。到
11月初,全国
24个省区中,已有
13个省和上海宣布脱离清政府的
统治而独立,许多州县还相继建立了革命政权,清王朝的统治,在全国革命
浪潮的冲击下,已陷入土崩瓦解的状态。
武昌起义后,全国纷纷响应,但当时的形势又是极其复杂的。
首先是在宣布独立的各省中,普遍出现立宪派和旧官僚、旧军阀相互勾
结,篡夺革命领导权的严重局面;而革命内部却涣散无力,莫衷一是,并开
始分化。
各省的立宪派和旧官僚、旧军官相勾结,采取各种不同形式,进行夺权
活动,有相当一些省份同湖北的情形一样,立宪派分子和旧官僚利用革命派
的软弱和幼稚而窃取了政权,如陕西、江西、山西、浙江、江苏等省就是如
此。有些省份则在所谓“和平光复”的名义下,进行了夺取政权的活动。还
有些省,立宪派和旧官僚则采用了武力手段从革命派手中夺权,湖南便是这
一类的突出例子。湖南的革命党人响应武昌起义最早,而反革命的反扑也最
迅速、最激烈。1911年
11月
1日,湖南立宪派的头子、独立后的参议院议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