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世界五千年

_125 (现代)
与封建领主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但它又通过购销手工业品和贷款等途径,
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联系,有些大商业、高利贷资本后来转化为近代日
本工业资本。
幕府统治末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不仅使封建
经济基础遭到破坏,而且使阶级关系发生深刻变化,导致了封建关系和幕府
制度的解体。
19世纪中期正是国际资本主义自由竞争、迅速发展的历史阶段,资本主
义在欧洲确立了统治地位,进而大举东进,以建立世界性的销售市场和原材
料供应地。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亚细亚自然倍受长着金黄色头发的西洋人
的“青睐”。
俄罗斯人虽有“北极熊”之称,扩张的行动却不迟缓。在
18世纪末叶,
帝俄便已远下萨哈林并威胁虾夷岛(今北海道),还三次派使出访日本,要

求开商通航,遭到了日本的拒绝。
求开商通航,遭到了日本的拒绝。

7月,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官柏利率领由四艘军舰组成的舰队
冲入浦贺(今横须贺港),携带着美国总统致日本政府的信件,以武力相威
胁要求日本开放沿海港口。
美国舰队的来临使平日里高枕无忧的日本统治者们震惊不已,一片混
乱。幕府将军只好征询各地大名的意见,并把冷落多时的天皇搬了出来,企
图让天皇应付局面。可是面对美国佬黑洞洞的炮口,日本又确实不敢挺起腰
杆。在民族尊严与丧权苟生之间,懦弱无能的幕府选择了后者。第二年
3月,
日本人被迫同美国缔结了所谓《日美和亲条约》(亦称《神奈川条约》)。
条约规定:开辟下田、函馆两港口为美国舰船的停泊地,供给美国船只所需
要的淡水、食品和燃料,允许美国在上述两地设置领事,今后日本给予外国
的一切权益,也应同样无条件地给予美国行使等。
日美条约的缔结如同决堤之水,英国、法国、俄国、荷兰也相继而入,
迫使日本签订了一个又一个的不平等的“友好条约”。
众多屈辱条约的签订,给日本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迷惘之中的日本人
蓦然回首,悲哀地发现他们已失去了太多:片面的最惠国待遇成了使西洋人
竞相大饱食肠;领事裁判权使得在日本的欧美侨民凌驾于日本法律之上。国
家的关税也失去了自主,关税率被迫大大降低,而且还得由日洋协议规定;
“租界”的设立,使在日本又形成了“国中之国”,洋人不仅可以租借土地,
后来又发展为拥有永久租借权,甚至可以自行买卖和转让..
但是更为致命的是,由于准允外国人的商品进入日本,迫使日本在事实
上已经变成了西洋人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的市场。仅
1860~1868年,横滨港
的进口贷物总额便增长了
15倍,出口额也大约增长了
5倍。其后果首先打击
了日本的织布业和丝织业,素以丝织业闻名的桐生、西阵只得持续歇业,处
境艰难。对于这些织业老板来说,面前也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转业,要么
破产。洋大人的兴趣十分广泛,日本人的生丝、茶叶自难以逃过他们的眼睛。
于是,许多日本农民便将精力转到桑蚕、植茶方面。可这样一来,日本岛上
的粮食产量便大为锐减,物价飞涨的速度也和东洋人咕咕作响的腹内鸣声的
频率差不了许多。如果说统治者在政治上的腐朽是社会浑浊的泉源的话,那
么无节制的物价上涨则成了社会动乱的根由,以致民不聊生,贫苦农民和城
市居民的反抗斗争更为频繁。
米价的剧烈波动连同物价的腾贵对于幕府将军、大名及其家臣、武士等
的影响是巨大的,他们作为收入的石米本是固定的,但是当换成贷币应付高
涨的物价时却觉得捉襟见肘。至于那些下级武士,更因囊中羞涩而被抛入真
正贫困不堪的境地,原来就已松驰的主从关系已经十分紧张,武士们甚至产
生了“恨主如仇”的情绪。
日本既已陷入严重的民族危机,幕府自然便成了众矢之的。出现在德川
将军面前的,将会是什么呢?西方列强的入侵,幕府统治的腐败,经济、文
化的落后,激发了日本有识之士对幕府制度的反省和批判,人心开始思变起
来。
1825年,会泽正志斋著作了《新论》一书,以其惊人的洞察力指出,日
本所面临的局势已经到了“如不变彼、则为彼之所变,势不相容”的地步,
必须要实行“船舰之制”、“水操之法。”民族主义者也四处游说,认为幕
府对外缔结条约,是“不思国患,不顾国耻,不奉天敕”,“将军之罪,天

地不容,神人俱怒。须据大义讨灭之、诛戳之。”而“幕府诸侯,皆为醉人,
挟之无术”,“唯赖草莽崛起之人”,“辅佐天朝中兴。”日本人的民族意
识开始有了逐步的觉醒。
地不容,神人俱怒。须据大义讨灭之、诛戳之。”而“幕府诸侯,皆为醉人,
挟之无术”,“唯赖草莽崛起之人”,“辅佐天朝中兴。”日本人的民族意
识开始有了逐步的觉醒。
长州、萨摩、土佐等强藩地处西南,受欧洲资本主义影响较大。这些藩
里的下级武士改革派的实力较强,他们曾利用藩主同幕府的矛盾插手藩政并
实行某些近代化改革。1858年,当幕府奏请天皇批准《日美友好通商条约》
时,长州藩和萨摩藩的武士倒幕派会集京都,串联部分反对幕府独裁的皇族
公卿,挟持天皇驳回了幕府的奏请,并谋划推翻幕府。主持幕政的大老(将
军任命的最高行政官)井伊直弼,为维护幕府的权威,彻底肃清倒幕派势力,

1858-1859年对倒幕派实行血腥镇压。吉田松阴等七人被处死,西乡隆盛
被驱逐(后被流放到大岛),下狱数十人,一些与倒幕派武士联盟的大名也
遭株连。1860年,水户和萨摩两藩武士在江户城樱田门外刺死井伊直弼。樱
田门事件后斗争日趋激烈。以萨摩、长州、土佐下级武士倒幕派为核心,同
部分公卿、商人结成联盟,利用人民力量加强倒幕斗争。倒幕派利用大量传
单向群众宣传:今天的生活困难是由夷狄(外国侵略者)造成的,而幕府是
引进夷狄的罪魁,以此争取人民群众的支持。
1866年初,在土佐藩商人、乡绅出身的坂本龙马和中冈填大郎等人策划
下,建立了萨摩和长州两藩倒幕派同盟。1867年后,安艺、土佐、肥前等藩
倒幕派也秘密加入了这一同盟。
德川幕府自不会善罢甘休。1866年
5月,幕府借口长州藩蓄谋叛乱,派
遣大军讨伐长州。本以为胜券在握的幕府军对于他们的敌手的详情是所知不
多的,只晓得高杉普作的部队唤作奇兵队,是用各种稀奇古怪的洋玩意装备
起来的,但是等到了战斗打响时,幕府军终于发现他们的敌手是可怕的。那
是支由贫穷武士、浪人、农民和町人所组成的军队,所有官兵都作战勇敢,
所有服装、武器和训练方式都取法于欧洲。几番冲杀和突击,幕府军终于撑
不住,败下阵来。这时,幕府的后院又开始起火,各地不约而同地爆发了
40
多起暴动。7月间,将军家茂在大阪于绝望中病死。无奈之余,幕府军只得
在沮丧中撤回老巢。
1866年
12月,德川庆喜继任将军。不久,孝明天皇突然暴毙,年仅
15
岁的明治天皇继位。
第二年
5月,萨摩、长州、广岛三藩共同建立了倒幕攻守同盟。10月,
在接到天皇“讨幕密敕”后,三藩大军合力东征,讨伐幕府,进军极为顺利。
面对如此内外交困的情势,德川庆喜被迫上表天皇请求“奉还大政”,
但却只字未提交还兵马大权和所属领地之事。
以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等为代表(高杉普作此时已因肺病而亡)的倒
幕派自然知道这是幕府的韬晦之策,便将计就计,召开有朝廷公卿、各藩领
主等参加的“小御所会议”,确定新政,颁布了要求德川庆喜“辞官纳地”
和国家“王政复古”的公告。

然而,片纸文告所宣布的新政权并不意味着它已具备了一统天下的权
力。德川庆喜虽然“奉还大政”,但仍拥有相当的军事、经济实力,并未把
新政权放在眼里。许多忠于幕府将军的旧幕臣们,也是耿耿于怀,伺机而动。
有些大名还上表于朝廷,要求“将大政再次委任给德川氏。”
然而,片纸文告所宣布的新政权并不意味着它已具备了一统天下的权
力。德川庆喜虽然“奉还大政”,但仍拥有相当的军事、经济实力,并未把
新政权放在眼里。许多忠于幕府将军的旧幕臣们,也是耿耿于怀,伺机而动。
有些大名还上表于朝廷,要求“将大政再次委任给德川氏。”

1月
27日,德川庆喜借口“清君侧”,以会津、桑名两藩的兵
力为先锋从大阪起兵进攻京都,拉开了日本戊辰战争(这一年为戊辰年)的
序幕。在京都郊外的鸟羽、伏见两地,幕府军马与以萨摩、长州兵力为主的
新政府军展开激战。德川庆喜这回可打错了算盘,政府军的宝剑之锋利,决
心之果敢,战斗之顽强,大大超过了他的预想。此次战役仅经
3日,幕府军
便遭到了致命的打击,德川庆喜也被迫逃回江户。尾随而至的政府军乘幕府
上下一片混乱之际,攻占了江户。德川庆喜被迫投降。
于是,政府军乘胜肃清了盘踞在上野的旧幕残余,消灭了各地的佐幕派
势力,历时一年半的国内战乱终于结束了。
日本
1868~1869年戊辰战争是在“天皇亲政”、征讨德川庆喜“大逆无
道”的名义下进行的新旧两种政权势力的内战。这场战争推翻了长达
265年
之久的德川幕府的封建军事统治,维护和巩固了以天皇为首的新政权,为日
后的改革奠定了权力基础。
1866年
12月,压制倒幕派的孝明天皇逝世,年仅
15岁的明治天皇即位。
宫廷形势向有利于倒幕派方面发展。倒幕派力图利用明治天皇的名义,实行
武装倒幕。1867年
10月,萨摩、长州、安艺三藩倒幕派武士代表在京都召
开秘密会议,决定组织讨幕联军,同时与三井、鸿池等富商联系了作战经费。
10月
14日清晨,经过倒幕派在宫廷的串联,终于以天皇名义向长州、萨摩
两藩发出了“讨幕密诏”。
将军德川庆喜得知对方的准备后,鉴于形势极其不利,乃接受前士佐藩
主山内容堂的劝告,在宫廷发出“讨幕密诏”的当天,声明“辞去将军职务”,
将“大政”“奉还”于天皇。至此,统治日本
260多年的德川幕府名义上宣
告结束。
1868年
4月
6日,日本天皇首次向臣民世人宣布了新政府的施政纲领《五
条誓文》:“广兴会议,万事决于公论;上下一心,盛行经纶;官武一体,
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怠倦;破除旧来之陋习,本天地之公道;求
知识于世界,振皇国之基础。”《五条誓文》以含糊的语句表达了地主资产
阶级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要求,表明了倾向近代化的意向。
1868年
4月,明治政府颁布了《政体书》,确立了国家政治制度和政府
组织法。确定中央政府的组织形式为“太政官”(国务机构),“天下权力
一切归太政官”,加强权力集中。“太政官之权力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
标榜近代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地方政府受中央政府统一领导。自明治政
府成立后,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逐步加强,西南各藩倒幕派领导人大
久保利通、西乡隆盛、木户孝兄等人,成为明治政府实力派的官僚阶层。
在军事方面,明治政府建立起常备军和警察体制。
1869年和
1871年,明治政府先后实行“奉还版籍”和“废藩置县”。
这两项措施是明治维新过程中的深刻变革。它废除了封建领主制度,为建设
中央集权国家和进行其他方面的资本主义改革奠定了基础。
新政权虽然得到了巩固,但如何建设一个强大的新国家对于日本人来说
却还是个未知数。唯一的办法只能是“求知识于世界”。

1871年
12月,日本政府决定对外派遣欧美使节团。由岩仓具视、木户
孝允、大久保利通和伊藤博文等率领的“欧美使节团”于同年
12月
23日离
开横滨前往美国。半年以后,转向欧洲,途经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
德国、俄国、丹麦、瑞典、意大利、奥地利、瑞士等,总计走访了
12个国家,
历时近二年。
这次出访几乎出动了新政权的主要成员达
51人,相当于“日本行政部门
的全体出动。”而此时的日本正值处在何去何从的路口上,是退回保守、落
后的封建时代,还是迈向文明、进步的资本主义,在很大意义上取决于这次
考察的结果。真所谓“内治外交、前途大业之成败,在此一举。”
岩仓一行的出访使他们获得了前所未闻的知识,作了一次有效的“洗
脑”,并开始向资产阶级转化。岩仓一行对英国的考察更是足足花了
4个月
时间,走遍了伦敦、朴茨茅斯、利物浦、曼彻斯特、伯明翰等
25个城市,经
过如此紧张的调查了解,终于使岩仓一行认识到:“大凡国家之强弱,系于
人民之贫富,人民贫富,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在于是否勉励人
民之工业”,而英国“其君臣一致,以其国家天然之利为基,扩大财用,以
致巩固国家根基之伟业,是我国..当为规范者”。
德国的立宪君主制也为岩仓一行所瞩目。当时的德国是“一个以议会形
式装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的军事专制国家。”
这同当时的日本极为相似,也正是日本“王政复古”所要实现的目标。日本
“可取法者以德国为首”的原因也正在于此,其中,德国首相俾斯麦所宣扬
的“方今世界各国,虽以亲睦礼仪相交,但皆是表面名义,于其阴私之处,
则是强弱相凌,大小相欺”的“良言”,更深深地打入岩仓一行的心坎。因
此,岩仓一行回国后,在移植资本主义工业的同时,便准备按照德国的政体
来制定“政典规则”,并把“富国强兵”作为重大的任务之一。
除此而外,欧美国家的教育、法律、福利、产业、财会等制度也都给岩
仓一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欧美使节团”的出访是极其成功的,它不仅使新政府中的主要决策官
员开拓了眼界,增长了见识,而且也找到了适合日本的国家发展方向。
对欧美诸国的出访,使日本的决策者们认识到只有实现工业化,才能富
强国家。而此时,日本的资本主义萌芽还很幼弱,封建的高利贷资本还没有
完成向产业资本的转化,已有的一些产业又主要是军事工业。于是,日本政
府便决定利用国家权力,通过“官办企业”,来移植和助成近代工业社会的
产业基础。
1870年,日本政府成立了工部省,以“劝奖百工,开明工学,管理矿山;
铺设与维修铁路、通讯、灯塔,制作船舰、机械,测量海陆”,经营重点集
中在矿山和铁路两个方面。
对外战争也是日本人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有效手段之一。早在
1874年,
日本便通过“征台之役”,从中国强行索取了
50万两白银。1876年,又迫
使朝鲜与之缔结了《日朝修好条约》,开始堂而皇之地掠取朝鲜的黄金、粮
食和工业原料。为了满足更大的贪欲,日本竟于
1894年挑起了中日甲午战
争,从腐败的清王朝手中夺取了
2.3亿两白银,从而极大地改变了日本政府
的财政状况。
通过血与火掠夺而来的资本,犹如一剂强心针,使日本近代产业兴盛起
来。但是,由于产业基本上是官办企业,对于私人资本的成长便不免成为一

种障碍。而且,官办企业一时还无法适应市场自由竞争。鉴于此,1880年,
日本政府终于发布了《工场处理概则》,规定:除去军事、造币、炼矿、冶
金、通讯、印刷部门外,将纺织、机械制造等工厂卖给民间,以后又进一步
扩大拍卖范围。而且,这些官办企业的处理均为折价出售和分期偿金,甚至
无偿让给的方式,这便壮大了私人资本的实力,促进了商业资本向产业资本
的转化,并为日后垄断财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种障碍。而且,官办企业一时还无法适应市场自由竞争。鉴于此,1880年,
日本政府终于发布了《工场处理概则》,规定:除去军事、造币、炼矿、冶
金、通讯、印刷部门外,将纺织、机械制造等工厂卖给民间,以后又进一步
扩大拍卖范围。而且,这些官办企业的处理均为折价出售和分期偿金,甚至
无偿让给的方式,这便壮大了私人资本的实力,促进了商业资本向产业资本
的转化,并为日后垄断财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90年代初,日本基本上完成了“第一次产业革命”。此时的日
本已变成了一个具有浓重军事封建色彩的资本主义工业国。
日本在短时期内的迅速崛起,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不归功于教育的勃兴。
早在“欧美使节团”出访之际,西方的教育制度便是日本官员考察的重
点。木户孝允在考察时曾在给国内文部省官员的信中写道:“我国今日的文
明不是真正的文明,我国今日的开化不是真正的开化”,“如果对后人子弟
的行为,不予以格外的重视,那么日本国家的保安是没有指望的”,“为了
防范
10年以后的弊病,唯有兴办学校。”
据此,1872年
8月,日本文部省颁布《学制》规定,全国教育行政统归
文部省管辖;设大学
8所,中学
256所,小学
5.376万所;1904年以后,日
本适龄儿童的就学率已近于
100%,切实体现了政府所要求的“邑无不学之
户,家无不学之人”。
经过数年的努力,一个强大的日本终于出现在世人面前。以雄厚的军事
和经济实力为基础,明治政府历时近
30年,修改以前同欧美国家缔结的不平
等条约,收回了国家主权,并跃居为亚细亚的首雄。
明治维新是日本由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转折点,也是日本避免
沦为欧美殖民地的转折点。的确,这场变革在日本历史上委实意义重大,它
改变了日本的社会性质,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
路。日本在大约
30年的时间里,便走完了西方诸国需一二百年才能完成的进
程,这不能不说是明治维新的作用。

“铁血宰相”俾斯麦和德意志的统一
“铁血宰相”俾斯麦和德意志的统一
然而,普鲁士能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离不开普国宰相的聪明和残酷,
是俾斯麦推出了著名的铁血政策,以普鲁士军队的枪炮和鲜血缔造了统一的
德意志帝国大厦。
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德意志各邦君主加强了政治上的反动统治。但
是,封建统治阶级已经不能完全恢复革命前的旧秩序。除奥地利恢复了君主
专制外,多数邦国保存了革命时期建立的君主立宪政体,允许资产阶级有某
些政治自由和参加议会的权利。
1850年
5月,普鲁士国王颁布了“钦定宪法”,确定了国会制度。国会
分上下两院,贵族院由国王任命的显贵组成,众议院根据财产资格按三级选
举制产生,这就保证了容克(贵族地主)和大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绝对优势。
国会有表决法案和批准预算的权力,但国王掌握行政、军事大权,并且拥有
对国会立法的否决权。内阁大臣不对国会负责,而对国王负责。普鲁士逐渐
由封建君主制转变为容克资产阶级君主制。
19世纪
50年代后,德国的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从
1850年

1870年,其工业总产值增长一倍多,重工业部门的产量每
10年就翻一番,
如煤的产量由
1850年的
700万吨增至
1870年的
3400万吨,而铁则由
20万
吨猛增至
140万吨。此外机器制造业、铁路建筑等也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在
工业与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带动下,使商业和信贷事业也日益发展壮大。同一
时期内,农业中的资本主义关系亦有大量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地主经济向资
本主义经济转化而实现的,而容克地主也逐步地资产阶级化了。
伴随德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消除其发展道路上的严重障碍——封建
割据状态的要求更加强烈了,统一问题再次被提到日程上来。当时德国存在
着解决民族统一任务的两种可能性,也就是存在两条道路。一条是由马克思、
恩格斯提出的,在无产阶级领导下,人民群众用革命手段消灭封建地主阶级
经济政治势力,扫除封建割据,建立统一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这是一条符
合德国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道路。另一条是由普鲁士或奥地利领导的,通过
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统一德国的道路。
德国资产阶级虽然渴望统一,但他们不敢发动革命来完成这一历史任
务,他们害怕无产阶级卷入革命会造成对自己的更大威胁,而是指望能和平
地不流血地达到目的。
普鲁士和北部的资产阶级主张由普鲁士领导,排除奥地利,建立统一的
德意志帝国。他们结成所谓“民族联盟”,鼓吹“小德意志道路”。而奥地
利和南部诸邦主张由奥地利领导,建立包括奥地利在内的统一的君主国。
19世纪
50—60年代,是德国两条统一道路激烈斗争的时间,究竟哪条
道路取得胜利,主要取决于当时德国阶级力量的对比。
50年代末,由于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的推
动,德国资产阶级民族运动出现新高涨。普鲁士为了在普、奥争霸中取得军
事上的优势,并把日益壮大的民主运动镇压下去,1860年政府向议会提出军

队改革方案。扩充军队,增加军费。1861年,资产阶级成立进步党,提出召
开全德议会实现统一的要求。在新选出的议会中,进步党占据多数,再次否
决了军事预算。为了打击资产阶级,1862年,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麦担任政府
首相兼外交大臣。
队改革方案。扩充军队,增加军费。1861年,资产阶级成立进步党,提出召
开全德议会实现统一的要求。在新选出的议会中,进步党占据多数,再次否
决了军事预算。为了打击资产阶级,1862年,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麦担任政府
首相兼外交大臣。
在大学期间,他受到了资产阶级的教育和影响。在
1839年他放弃了候补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