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世界五千年

_123 (现代)
皈依佛教是指皈依佛、法、僧三宝。皈依的意思就是全身心归向它、依
靠它,皈依了三宝的人就成了佛教弟子。佛教弟子分为出家和在家两类,在
寺院和尼姑庵中的僧尼称出家弟子。在家自行修行的人,称为居士。不管是
出家男女或在家修行的男女统称为四众弟子。
在家修行的弟子,要受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吃酒、不
妄语,这是佛门的五条基本大戒,之后还可以加受其他的戒律,而出家僧尼
则要接受更多、更严格的戒律,持守清规戒律的目的,是帮助修行,即修正
自己的行为。所谓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择言语,不去讥讽他人过错。
释迦牟尼佛讲法共
49年,谈经
300多次。当他在世圣寿
80岁的时候,
就在拘尸那伽罗城外的希连若跋提河畔不疾而终。在公元前
544年,我国农
历二月十五日的中夜月圆时分,世尊在罗双树间右胁而卧,进入涅磐。后来
众弟子把世尊的圣体在拘尸那伽罗城中火化,所遗的舍利分别由摩揭陀等八
国供奉,供后来弟子膜拜。我国北京八大处佛牙塔供奉着佛牙舍利。1987年
在陕西扶凤县法门寺发现了佛指舍利。释迦牟尼去世后,佛教弟子们继续弘
扬佛法,使佛教逐渐传入中国、日本、东南亚等亚洲大部分国家和地区。据
统计,目前世界上有
5亿人口信奉佛教,当然其中绝大多数没有正式皈依佛
教,还不能算是佛门弟子。
据说,在我国汉明帝时代的公元
67年,佛教传入我国。据《资治通鉴》
记载:“起初汉明帝听说西域有神,称为佛,就派人去印度寻求佛法,带回
了一些梵文佛经和印度僧人。”这些佛经是用白马驮回来的,后来在洛阳西
雍门外建立寺院,就称白马寺。翻译佛经的工作最早开始在白马寺,翻译出
的第一部经为《四十二章经》。
佛教的经典分为经、律、论,也就是常说的三藏,是释迦牟尼佛逝世后
佛教弟子们搜集的。佛所说的法称为经,佛所制的戒律称为律,佛门弟子对
教理的解答、研究的论著称为论。藏的意思同宝藏。汉明帝以后,西域的译

经大师一一东来,宣讲佛经、教义,我国有志于佛门的人士也相继西行求法,
于是,佛教就在中国逐渐流传了。到西晋时代,鸠摩罗什大师来到中国,开
始了佛经的大规模翻译工作。
经大师一一东来,宣讲佛经、教义,我国有志于佛门的人士也相继西行求法,
于是,佛教就在中国逐渐流传了。到西晋时代,鸠摩罗什大师来到中国,开
始了佛经的大规模翻译工作。

7岁随母亲皈依佛门,初学小乘,后学习大乘。在西域的各国中,
很多人都崇敬他。秦国君主、符坚听说罗什大师的事情后,就派饶骑将军吕
光攻打龟兹国,他对吕光说:“如果攻下龟兹国,就迅速把罗什大师送来。”
后来吕光果然攻下龟兹国,带罗什大师走到凉州时,符坚所统治的秦国已灭
亡,于是罗什大师就滞留在凉州
18年。后来秦国新国主姚兴把罗什大师接到
长安,请入西明阁逍遥园译经,并派僧肇等
800多人协助翻译。12年总共翻
译经论
98部,425卷。其中重要的经论有《法华经》、《金刚经》、《维摩
经》、《大智度论》等。他和玄奘确是佛经翻译中的两大巨匠。罗什大师之
后,经论一直不断有人译出,如觉贤于公元
418—421年译出《华严经》,昙
无谶于公元
421年译出《大般涅磐经》,求那跋陀罗于公元
443年译出《楞
伽经》,真谛大师于
563年译出《摄大乘论》和《释论》,564年译出世亲
所著的《俱舍论》。
唐朝时佛教文化很发达。玄奘大师是唐代洛阳人,他
13岁出家,后因感
到一些翻译的经典中有不明了的地方、因此想去西方、寻取梵文原经,重新
翻译、核准经典。玄奘大师于公元
626年从长安出发,走了三年才到印度,
之后的十几年的时间内,遍游印度各地,刻苦研习佛教经典,访问各方有名
学者。玄奘将回国时,统治中印度的戒日王,早听说玄奘辩才十分出众,就
想一试真伪,一日招集佛教僧人及婆罗门学者
5000余人,按照印度风俗,请
玄奘为论主,提出一个辩论的主题,任人辩论。经过
18天时间,无人能攻破
玄奘的论点,获得“大乘天”(也就是大乘佛学的权威)的称号。之后于公

645年,满载着荣誉和友谊回到长安,带回梵文贝叶经
520夹,总共
657
部。当时有数十万人的僧俗出来夹道欢迎。唐太宗皇帝也十分赞赏。从此之
后,玄奘法师就在长安弘福寺从事翻译工作,前后
19年内,共译出重要经论
74部,1335卷,并著有《大唐西域记》一书,书中详细介绍了印度各地的风
土人情和宗教盛衰。《西游记》中把玄类法师称为唐僧或唐三藏,是指唐朝
的僧人或唐朝的三藏法师的意思。精通经、律、论这三藏的法师就称为三藏
法师,例如鸠摩罗什大师也是三藏法师。《西游记》中说我国唐朝以前无大
乘佛经则不确实,实际上,在我国流传的佛经主要是大乘佛经。
翻译佛经工作从汉明帝时期开始,至宋代基本结束,共译出经、律、论
三藏
1690部,6420余卷,著名的本国和外国来的译师不下
200人。其中的
玄奘、法显、义净等大师都是以大无畏的精神,为法舍身,冒九死一生的艰
险,为求真理而百折不挠,鲁迅也曾著说赞扬他们。另外,我国是个多民族
的大家庭,佛教除了在汉地流传外,在西藏等各地也都广为流传。自公元
8
世纪中叶至
13世纪中叶的五百年间,西藏译出的经籍有
5900余部,相当于
汉译的
1万卷,并且重复翻译的经籍很少,因此实际内容大大超过了汉译经
籍。佛教弟子对佛教经籍常作难见难遇之想,在阅读念诵前,先净手洁案,
并诵念开经偈(音计):“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
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
历代统治者,对佛教传入我国近
2000年的时间内的起伏、波折有着深

刻、直接影响。他们中有些人大力推崇佛教,有些则严厉禁止佛教。然而,
佛教早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深深结合,不论是否信仰佛教,生活中都会或多
或少地受到它的影响。通过回顾佛教的发展历史,使我们能以正确的态度认
识佛教。
刻、直接影响。他们中有些人大力推崇佛教,有些则严厉禁止佛教。然而,
佛教早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深深结合,不论是否信仰佛教,生活中都会或多
或少地受到它的影响。通过回顾佛教的发展历史,使我们能以正确的态度认
识佛教。
汉明帝时佛教传入中国,在这之后的三百年中,佛教的主要工作是翻译
经典,佛教弟子也主要局限于出家的僧人。经过三百年的译经和传播,直到
晋代才取得社会人士的普遍信仰。其中道安大师(公元.. 312年—385年)对
佛教的传播起了巨大的作用,也可说是中国佛教划时代的人物。道安大师之
前,译经和弘教主要靠外来的西僧,大师出道之后,我国本土的僧侣开始成
为弘法的中坚,这样佛教才得以在社会上流传。
自道安大师之后,佛门又出了两位杰出的人物,在南方有慧远,他是道
安大师的入室弟子。北方有译经大师鸠摩罗什。到了南北朝时代,在南方出
现了中国历史上最热心于佛教的梁武帝。鸠摩初来我国时,梁武帝在会见他
时问:“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剃度众僧,其数不可胜数,有什么功德呢?”
由此可见梁武帝对佛教提倡以及佛教的兴盛有很大关系。在北方到魏太武帝
时,他起初也信佛教,后来听信了一些人对佛教的诽谤之词,借口僧人不守
戒规,而下诏坑杀境内的僧侣,破毁经典佛像寺庙,这就是佛教史上的“三
武一宗之厄”的第一厄。5年之后,魏武帝之孙文成帝继位后,立即下诏复
兴佛教。距魏太武帝发难.. 110余年后,至北周武帝时,佛教再遭第二次厄难。
周武帝起初也信佛教,但后来也是听信旁人之言,毁坏寺塔,焚烧经典佛像,
命令僧人还俗。但不久周武帝就死了,继位的宣帝,再次恢复佛教。到了隋
唐统一时代,从隋文帝到唐武宗前的.. 250年间,佛教进入了黄金时期。隋文
帝杨坚一生大力提倡佛教,下诏天下人听任出家,并令各地出钱营造经像,
以至当时佛经的流传布道多于儒家教书数十倍。到了唐太宗、高宗之时,又
出现了贤首,道绰、善导、玄奘等杰出佛学大师。此时我国佛教的八大宗派,
即天台、华严、法相、俱舍、律、禅、净土、密这八宗已基本形成,全国的
寺院达到.. 5300多座。
会昌五年,唐武宗时,以僧人不参加生产为理由下诏毁寺逐僧,共毁佛
寺.. 4600余座,勒令.. 26万僧尼还俗,这是“三武一宗之厄”的第三厄,一年
以后武宗死,宣宗即位,下诏恢复佛教。然而当时已届唐末,国势渐衰,许
多经籍已全被焚毁,各宗都难以恢复。
禅宗本来不立文字,不依经典,所以社会条件一好转,就迅速恢复起来,
形成了沩仰、曹洞、临济、云门、法眼这五家禅宗门派。到了五代之末,周
世宗柴荣性不喜佛,即位不久,即以铜钱短缺为名,搜刮铜像、铜器等用以
铸钱,并废毁了许多寺院,这即是“一宗之厄”。佛教经过这次劫难后,更
趋于衰微。陈桥兵变,宋太祖代周而拥有天下,下诏示于各地,恢复佛教,
度僧建寺。至宋太宗时,雕版刻印了第一部大藏经,名《开宝藏》。以后到
元朝灭宋而统一中国,推崇西藏的喇嘛教(即藏传佛教,以藏密为主),使
汉传的佛教受到压抑。明太祖朱元璋,少年时曾入皇觉寺为僧,即位后对佛
教颇尽保护。然而到此时,隋唐时诸宗已多半失传,禅宗也仅剩了曹洞、临
济二宗尚存。到了明朝末年,出了明末四大家,即莲池(名殊宏),真可(名
紫柏),德清(名憨山),藕益(名智旭)四位大师,或提倡净土,或提倡
禅净双修。满清入主中原后,亦崇信喇嘛教,但同时也能保护汉地佛教,顺

治和雍正二帝都曾致力参究禅宗。至清末民初,佛门又出了谛闲、印光、太
虚、虚云等诸大师,对近代佛教的发展起过很大的促进作用。
治和雍正二帝都曾致力参究禅宗。至清末民初,佛门又出了谛闲、印光、太
虚、虚云等诸大师,对近代佛教的发展起过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佛门看宇宙、人生
佛法分为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人们所说的“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就是指出世间。释迦牟尼为解脱人生的苦难而出家修道,最终成道。他在讲
法时常说:“法尔如是”。也就是说,他认为他所讲的法只是指出了他所发
现的事物的本来面目,而不是由他创造或制定出来的。那么人生的真谛、宇
宙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呢?自古以来,许多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都在探
索这个问题。这里我们把佛教的宇宙人生观向读者做个简要介绍。
现代科学指出“人死如灯灭”,也就是说当人死后,脑细胞停止了活动。
人类是具有思维意识的生命体,人是物质和精神结合的统一体,人死之后并
不是一切都结束了,只是人的色身(即组成人的物质方面的地、水、火、风
四大因素)分散了,此时精神方面的神识脱离了肉体,而神识仍然是有意识
的,神识就是人们所说的灵魂。所以死的只是人的肉体。不但人有神识,而
且畜牲也有神识,这就是佛门戒杀的理由。除此之外,在我们所居住的世界
中,还有四种有神识的生命,合称为六道,即:天道、人道、修罗道、畜牲
道、饿鬼道、地狱道。前三道称为三善道,后三道称为三恶道,这六道之内
的生灵都称为众生。六道轮回就是说众生死后,神识再投生于这六道之中,
总是在这六道中生死轮回。人们常说人死后做鬼,然而依照佛教的观点看,
人死后并不一定去做鬼,神识与我们所说的鬼并不是一回事。佛教要求众生
脱离六道轮回的原因,是因为众生在这六道内受着各种苦,可谓剧苦极刑。
简而言之,人间有八种苦,分别为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
求不得,五阴炽盛。生老病这三苦大家都有常识,死苦大家今生虽没经历过,
但如果看过一些临死的人痛苦呻吟的样子,也就能想象人死时的痛苦了。人
死时如同活牛剥皮,生龟脱壳,要忍受地、水、火、风四大分离之苦,这个
苦是很可怕的。更可怕的是这个死苦不是只死一回,而是生生死死没有尽期
的。另外是怨憎会苦,自己碰到人,总是常常给自己找麻烦,越是可怨可憎
的人越是躲不开。再有爱别离苦,就是跟自己谈得来的,有感情的、恩爱情
深的人,偏偏不能相处长久,往往生离死别,苦不可言。还有求不得苦,想
得到的就是得不到。即使第一个欲望得到了,第二个欲望又立即生出来了,
山谷易满,人欲难平。人总是在追求自己得不到的东西,“有一少一,思欲
齐等,适小具有,义忧非常。”就在这患得患失中度过一生。最后是五阴炽
盛苦,这是前七种苦的根源,当色、受、想、行、识这五阴,象火一样炽烈
燃烧起来时,便使人迷失掉自己的本性,而造出各种事情,从而受前七种苦,
人的这八种苦辗转相生,循环不断。至于畜牲的苦是人所共知的,互相吞食,
忍饥受饿,为人驱使,任人宰割。饿鬼则常受各种饥渴,所见食物皆成火炭,
所受痛苦甚于畜牲。地狱之苦,则在《地藏菩萨本愿经中》有详细描述。地
狱有苦多种,最苦者为无间地狱,罪人在此受抽肠拔舌、油炸火烧等种种诸
苦,动经亿劫,求出无期,此界坏时,寄生他界。日夜受罪,无时间断,一

日一夜,万死万生,只到业尽,方能得出。罪业深重者死后便入地狱。
日一夜,万死万生,只到业尽,方能得出。罪业深重者死后便入地狱。
从上边所讲,六道内的众生苦乐相差悬殊,至于众生死后能投生何道则
以所做的业而定、修善之人死后可投生于天道、人道或修罗道这三善道中,
而做恶的人则将堕入恶道。天界的福报很大,但佛教认为,升入天道也没能
得到根本解脱,这是因为天上的天人寿命虽然很长,但终究是有限的,这一
点和民间认为神仙可以长生不老的观点不一致。实际上,我们每个众生都在
这六道之中经历了无数次轮回,享受过天上的快乐,也忍受过地狱之中的痛
苦,就像车轮一样上下旋转不停,所以天人与地狱实际只有一步之隔。因而
只有脱离这六道轮回才能得到彻底解脱,获得永久的快乐。脱离六道的方法
就是依照佛法修行,而唯有在人道中才最适宜学佛。这是由于恶道中的众生
或身受剧苦,或愚痴蒙昧,而无力学佛。天道中的天人身受诸乐而无心学佛。
人则既有解脱痛苦的愿望,又有学习佛法的能力,不过,即使获得了人身,
也不一定能听到佛法。佛教认为,释迦牟尼佛所讲佛法在人间共能流传
1.2
万年,之后的众生就听不到佛法,要等到近千万年以后弥勒菩萨下生到人间
成佛时才能再有佛法,所以“人身难得,佛法难闻”。
(四)佛教中的禅宗、净土宗和密宗
佛教认为,人在禅宗中就可获得神通,能见到天界、地狱等常人所见不
到的东西。脱离六道轮回。
禅宗追求的是开悟,悟就是见道、见性。这种开悟不是用语言文字所能
表达的,也不是逻辑思维所能想清楚的,比如有一个天生的盲人,很想知道
白色是什么,有人说就是白纸的颜色,也有人说是白天鹅的颜色,又有人说
是白雪的颜色。众人用了很多事物向他比喻,于是这个盲人感叹道:“白色
真是太复杂了!”禅宗的禅是一种无法用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感受,是一种“会
心的微笑”。另外,禅宗讲不立文字,这并不是说修习禅宗就可以不学佛教
经典了,只是说不能执著于文字本身。比如我们用手指向空中的月亮,我们
的手指本身并不是月亮,但是顺着手指的方向却可以看到月亮。
《六祖坛经》是修习禅宗主要依照的经典。除此之外,还有记录禅师言
行的语录,主要有《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指月录》等,研习各
种语录时,如有钻研不通之处,就疑而参之,这就是禅宗的参论头。参论头
是禅宗的一个基本修行方法,就是把自己的心念集中在一句能使人发生疑情
的话上,极力参究,力求透脱,忽然至一切妄念照破、洞见心性、而立地悟
证。常参的论头有:“如何是祖师东来意”,“念佛是谁”,“如何是父母
未生前的本来面目”等。修习禅宗需要有名师指引,在关键时刻为自己点透。
然而自元明以来,禅宗已经逐渐脱离了“不立文字”的真意。或者死参一句

论头而不能透悟,或者大讲语录公案,高谈玄理,使“不立文学”的禅宗反
而变为“口头禅”。《金刚经》中讲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
如电,应做如是观。
论头而不能透悟,或者大讲语录公案,高谈玄理,使“不立文学”的禅宗反
而变为“口头禅”。《金刚经》中讲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
如电,应做如是观。
我国藏族及蒙古等少数民族地区的佛教都是以密宗为主。密宗的一个主
要修行方法就是持咒。按照世尊说,密宗所咒的经典《楞严经》,已列入僧
人所做的早课中。按照佛经说,诚心念这个咒的人,有菩萨金刚神等保护,
所有恶鬼邪恶,一切毒虫、毒物都不能害他,情欲心重的人可以使得欲心渐
渐的消灭。现在寺院中常念的咒除了严咒外,还有大悲咒,十小咒等。因为
咒的威力很大,所以常称为神咒。咒语都是按梵文(即古印度语)的读音翻
译的,而不像佛经是按经文的意思翻译的。例如楞严经第一句为“南无萨怛
他苏伽多耶阿楞河帝三藐三菩拖写。”念咒时只须把音读准即可,就好像军
营中的口令一样,答音对即可通行。由于篇幅有限,不多介绍了。
净土宗在我国的初祖是东晋时代的慧远大师(公元
334-416年),慧远
大师在庐山东林寺与刘遗民等
123名僧俗弟子创立念佛莲社(因往生后莲花
化生,故称莲社),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大兴净土宗风。当时朝廷权贵、
文人名士都倾服他的道德学问,书信往来不绝,关系极为密切。由于当时政
治和社会力量的提倡护持,净土宗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其后,唐初的善导大
师,致力于弘净土法门,从此不仅中国,而且播及朝鲜、日本等地。
修习净土宗的人,必须具备信、愿、行,称为净土三资粮。信就是要信
西方极乐世界确实有。愿就是愿意去,行就是念佛修行。在信西方极乐世界
确实有的人中,有几种情况。其一是深信释迦牟尼及世代高僧所说,因为佛
教中妄语是一条根本大戒,所以西方极乐世界必然真有。其二是许多修习净
土宗的人临终时预知时间已到,就或立或坐,随意往生,瑞相非凡。临终前
说已见阿弥陀佛及很多圣众来接。死后或异香满室,或神态如生。《龙舒净
土文》记载有慧远大师及刘遗民等人的往生事迹,临终前数日即见佛与圣众
来接,慧远大师并见到莲社中已先往生的慧持、慧永等人同佛一起来接。其
三,一些半信半疑之人,通过念佛修行出现了各种感应,因此坚定了信念。
如唐善导大师弟子怀感有疑,大师对他说,“你只要一心念佛,就会验证。”
后怀感坚持念佛三年,果然证验,后来写了《决疑论》。
有了信后,就要发愿,发愿的关键是切愿,切就是一心一意往生。如果
三心二意,既愿意往生,又舍不得眼前的名誉地位,恩爱情思,那么往生就
困难了。
有了信、愿后,所需就是念佛修行,通常将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佛)
或阿弥陀佛(四字佛)不间断地念,每日念诵几千乃至几万遍。所以净土宗

又称为念佛法门。净土宗以其修行方法的简易,而广泛流行于民间,不论男
女老幼及文化学识程度,出家居家者皆可修行。
佛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内容多、渊源深,这里只是简要介绍一点。

康熙大帝与清朝的巩固
康熙大帝与清朝的巩固

61年(1662—1722)期间,
清朝政府在政治、军事、经济以及国防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康熙之
所以能有这么大的作为是因为他的活动符合了时代的要求。17、18世纪之
际,中国各族人民备尝长期战乱不宁,生产停滞,社会萧条,民不聊生之苦,
因而产生了要求统一和安定的愿望。康熙本人处于当时形势下,能够顺应时
代潮流,把握人心动向,因势利导,获得胜利。在他的统治时期内,中国出
现了一个统一安定和繁荣的好局面。这个好局面一直持续到乾隆朝、历史上
称“康乾盛世“。
康熙本人的思想和作风也和他的事业成就有着密切关系。从他一生活动
看,有正确的一面,也有错误的一面。总的说来,康熙的功远远大于过。
康熙,名玄烨,姓爱新觉罗,满族。他的亲祖母是蒙古族,生母是汉族。
康熙皇帝是顺治皇帝的第三个儿子,他自幼聪明好学,立志做一个贤明的帝
王。6岁那年,有一天他和哥哥福全等人一起去给父亲请安。顺治皇帝问他
们长大以后愿意做什么样的人。福全说:“愿意做一个贤王。”玄烨说:“愿
意效法父皇做一个好皇帝。”他小小年纪便说出这样的话来,使顺治皇帝十
分惊异。
玄烨
8岁那年(顺治十八年),顺治皇帝病死了。临死以前,他指定玄
烨做继承人。因为玄烨年纪太小,还不能料理国家大事,顺治皇帝又任命索
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个人做辅政大臣。这四个辅政大臣都是上三
旗的贵族。按照满族习惯,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归皇帝统辖,称为上三
旗。上三旗的臣民是皇帝的私人奴仆。顺治皇帝鉴于以前多尔衮专权的教训,
把儿子托付给了四个忠心耿耿的奴才,便觉得十分放心了。第二年,玄烨登
上皇位,宣布建元康熙。小皇帝年纪太轻,朝廷大权都掌握在辅政大臣手里。
本来顺治皇帝在位的时候,根据汉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宣布停止圈地等
等。可是四个辅政大臣曾经从圈地中得到好处,所以反对这些改革。顺治皇
帝死去不久,他们就重新圈占了土地。他们还恢复明末加派的练饷,每年向
人民多征收几百万两白银。
在四个辅政大臣当中,鳌拜是最跋扈的。他把自己的亲信都安插在内大
臣、大学士、六部尚书等重要位置上。国家大事多是先在家里商量好了,再
拿到朝堂上宣布。康熙六年(1667年)小皇帝
14岁了。按规定宣布亲政,
但有名无实,大权仍掌握在鳌拜手中。其他三辅政,索尼已死,苏克萨哈就
在亲政的当月
7日被鳌拜诬杀,遏必隆为人怯懦,凡事屈从。于是鳌拜在朝
把持大权,飞扬跋扈,独断独行,眼里根本没有这个年轻的皇帝。康熙帝要
想奋发图治,那就非搬开鳌拜这块大绊脚石不成。康熙捉鳌拜是一次带有戏
剧性的行动。因为鳌拜在朝中党羽众多,不能硬下手。于是康熙把自己装作
一个好玩的青年,天天和一群同自己年龄相近的侍卫在一起练习摔跤,不太
过问政务。鳌拜因此便更加放心。一天,趁鳌拜入朝之际,来了个冷不防,
突然下令捉鳌拜,这群小伙子一拥而上就将他捆绑起来。然后宣布鳌拜
30
条罪状,软禁终身。这件事全仗着康熙沉着、机智、勇敢,具体捉鳌拜的过
程是这样的。
康熙首先找了一群年龄跟自己差不多,体格健壮腰腿灵活的少年。从此,
康熙皇帝每天和这些少年侍卫练习摔跤。鳌拜进宫办事,他也毫不在意,照

样玩得热热闹闹。鳌拜见了,感到好笑,心想:“这群孩子,真是淘气。”
就更不把康熙皇帝放在眼里了。
样玩得热热闹闹。鳌拜见了,感到好笑,心想:“这群孩子,真是淘气。”
就更不把康熙皇帝放在眼里了。

1669年)5月的一天,鳌拜假称有病不去上朝,还放出
风声,说皇帝应该到他家去探望。康熙皇帝听到风声,果然亲自到了鳖拜的
家。他刚走进鳌拜的卧室,就见鳌拜神色十分紧张,双手按住床沿。一个御
前卫士快步走上前去,揭开床席一看,原来下面藏着一把利刃。鳌拜更紧张
了,谁知康熙皇帝笑着摆摆手说:“刀不离身,这是满族的习惯,不必介意。”
说罢,他详细地询问了鳌拜的病情,便起身回宫去了。鳌拜这才松了一口气。
几天之后,康熙皇帝得知鳌拜要进宫奏事,就把那些每天跟他摔跤的少
年侍卫叫到身边,康熙皇帝激动地站起来,高声说:“鳖拜作为辅政大臣,
违背先皇的重托。他毁弃祖上定的国法,处处安插亲信,排斥异已,擅杀大
臣。国家大事,他都是在家里商量好了,才向我启奏。这样下去,我这个皇
上就被他架空了。大清朝立国不长,照他这么专权,大清国还有希望吗?”
他又放低了声音说:“你们虽说年纪轻轻,可都是我的左膀右臂。我要靠你
们除掉这个奸臣!”侍卫们听完,一个个摩拳擦掌地叫起来:“听皇上吩咐!”
康熙高兴地说:“好!等会儿鳌拜来了,你们看我的眼色行事。”
过了一会儿,鳌拜进宫来了。他象往日那样,大摇大摆地走着,还没等
站稳脚跟,康熙皇帝便使了个眼色,那伙少年一哄而上,将他推倒在地。鳌
拜本来身经百战,是一个受过“巴图鱼”(满语“英雄”的意思)封号的武
将,号称“满洲第一武士”,可是他根本没有思想准备,还以为小孩子跟他
闹着玩呢!等他看清了小皇帝冷峻的面孔,才猛然醒悟过来:皇帝已经对自
己下了手。然而,已经晚了。那群年轻的侍卫,现在已经捆住了他的手脚。
当下,康熙皇帝召来了议政王和大臣,命令他们审讯鳌拜。议政王和大
臣们平日都痛恨鳌拜的专横,一桩桩地列举了鳌拜欺君枉上等
30条罪行,一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