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世界五千年

_111 (现代)
钱和地位无缘,他的一生是在穷困潦倒中度过的。他的这一切也注定了他的
悲剧:上帝在他的血液里灌满了对美丽女子最丰富、最热烈的爱欲冲动,却
没有同时赋予他吸引这种女性的全部男性条件。
丹兰士是位多才多艺的女性,擅长绘画。她曾把自己的一幅肖像画赠给
贝多芬。题辞是:“给稀有的天才,伟大的艺术家,善良的人。T·B”。新
的爱情给贝多芬带来了新的生命,带来了艺术的智慧之光,它写了一首两个
乐章的短奏鸣曲——《丹兰士奏鸣曲》,这首奏鸣曲化成了宁静、眷恋和千
种风情,《丹兰士奏鸣曲》的旋律给人一种春光明媚、杏花疏影的诗意感觉,
爱情是贝多芬人生沙漠中的一汪清泉。
丹兰士老早就爱上了贝多芬,但是他暴烈、多病、憎恨人类的性情,无
形中使他的爱人受难,而他自己又因之绝望,爱情之火熄灭了。然而两人中
间似乎谁都没有忘却这段爱情。贝多芬一直没有忘记丹兰士,可以说在贝多
芬漫长的罗曼史上,丹兰士是他唯一的不朽的爱人,直到两人分手多年后,
他仍然深深地爱着她。“当我想到她时,我的心仍然和第一天见到她时一样
跳得剧烈..”他还制作了六阕《献给遥远的爱人》的歌。贝多芬晚年时,
一位朋友无意中看到这位老人独自拥抱着丹兰士的肖像画,哭着,自言自语
着:“你这样地美,这样地伟大,和天使一样。”创伤深深地铭刻在他心上。
在西方大作曲家的生活和创作中,爱情总是占有重要地位的。贝多芬同
女性的关系尤为突出,且别具一格。柔美、纤细而体弱的苗条女性对贝多芬
具有无穷的魅力。贝多芬的恋爱对象大多是他的学生,且都是漂亮的贵族小
姐。贝多芬为他的情人们谱写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作品,这些作品一直流传后
世。
对爱欲的渴望,对大自然的爱,这两种感情在贝多芬音乐中总是浑然一
体,息息相通的。善良、美丽的永恒的女性成了贝多芬音乐艺术创造的源泉,
成了他追求美的王国和理想人格完成的引导者之一。离开了这些美貌的小
姐,贝多芬的创作源泉会受到限制的。
贝多芬脾气暴躁,性格傲慢,尤其是生活上的落魄,感情上的失意,令
他性情极其乖张,随着岁月的消逝,他愈加愤世嫉俗了。
他常常会勃然大怒,悔恨交加。有一次猛烈地爆发一阵后,他写信给他
的朋友:“最亲爱的,最好的朋友!我在你面前表现得多么不成体统!我承
认我不配赢得你的友谊。但是感谢上天,我并不是故意或存心对你那样出言
不逊,是不可饶恕的轻率使我看不到事物的本质..”
在当时很多人看来,贝多芬不是天才,只是个怪物,是个疯子!他对朋
友怒声斥责,对仆人们摔掼书本,甚至当面冒犯他的庇护人。作为一个无固
定职业的艺术家,他的生活要依靠“善心的”权贵们给予施舍,冒犯庇护人
意味着他有失去生活来源的危险。有一天晚上,他到西里西亚李希诺夫斯基
王子的城堡去,发现里面住了一群法国军官,贝多芬对拿破仑的士兵极其反
感,这些军官是侵犯西里西亚的拿破仑的爪牙,看到侵略者成了王子的座上

宾,贝多芬不禁满面怒容,热情的法国军官们恭敬地请伟大的音乐家给他们
表演,贝多芬断然拒绝了对方的请求。城堡的主人兼他的庇护人李希诺夫斯
基也要求他演奏,他以玩笑的口吻说:“你要么为我们演奏,要么就像个战
俘似的被监禁在城堡里。”狂傲的音乐家气得浑身发抖,一言不发地冲出了
城堡。他在倾盆大雨中步行了几公里到了另一个村子。在等邮车时音乐家给
王子写了一封著名的信:“王子!你之成为王子,靠的是机会和出身。我之
所以成为我,靠的是我自己。世上有的是王子,将来也还会有千百个,但这
个世界上只有一个贝多芬!”这就是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
宾,贝多芬不禁满面怒容,热情的法国军官们恭敬地请伟大的音乐家给他们
表演,贝多芬断然拒绝了对方的请求。城堡的主人兼他的庇护人李希诺夫斯
基也要求他演奏,他以玩笑的口吻说:“你要么为我们演奏,要么就像个战
俘似的被监禁在城堡里。”狂傲的音乐家气得浑身发抖,一言不发地冲出了
城堡。他在倾盆大雨中步行了几公里到了另一个村子。在等邮车时音乐家给
王子写了一封著名的信:“王子!你之成为王子,靠的是机会和出身。我之
所以成为我,靠的是我自己。世上有的是王子,将来也还会有千百个,但这
个世界上只有一个贝多芬!”这就是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
歌德是很受贝多芬推崇的,但对于这个世界,德意志的这两位巨人有着
截然相反的看法。据说有一次,歌德和贝多芬一道走过泰普里茨街,遇见皇
室的人,这里面有奥地利的皇后和一大批公爵,谦恭的歌德顺从地站到路边,
脱下礼帽,向贵族们深深地鞠躬。贝多芬却头戴礼帽,背着手,满不在乎地
从皇家人士中间走了过去。事后,贝多芬这样写道:“君主与公卿尽可以造
成教授与机要参赞,尽可以赏赐他们头衔与勋章,但是他们不能造成伟大的
人物,不能造成超越庸俗社会的心灵。而当像我和歌德这样两个人在一起时,
这般君侯贵胄应当感到我们的伟大。昨天,我们在归路上遇见全体的皇族,
我们远远就看到了,歌德挣脱了我的手臂站在大路一旁,我徒然对他说尽了
我所有的话,不能使他再走一步,于是我按了按帽子,扣上外衣扣子,背着
手,朝着最密的人丛中撞去。亲王与近臣密密层层,太子鲁道尔夫对我脱帽,
皇后先对我招呼——那些大人先生是认得我的。为了好玩起计,我看着这些
人马在歌德面前经过。他站在路旁,深深地弯着腰,帽子拿在手里,事后我
大大教训了他一顿,毫不同他客气。..”
有人认为,歌德的哲学是奴隶的哲学,而贝多芬的哲学是自由人的哲学。
但如果说歌德的恭顺不是更理想的哲学,倒不失为一种比较实际的哲学,他
处事谨慎,过着安逸的生活,而贝多芬则恰恰相反。尽管贝多芬的言行古怪
异常,但他有一颗善良的心,他把金钱只看成一种方便的东西,可能用来帮
助每一个处于困境中的朋友,有时,他甚至用一部分作品去周济朋友。
贝多芬著名作品是特定的时代产物,是在许多音乐家作品上的升华。
18世纪下半叶在欧洲,思想上和政治上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法国启蒙运
动反对封建特权,提倡回到自然和合乎人性;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反对封建
道德,提倡个性解放和创作自由,这些都对音乐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
响,原来依附于宫廷的音乐家,为了摆脱封建贵族的奴仆地位,成为独立自
由的艺术家而进行不懈地奋斗,并将原来作为封建贵族娱乐品的声乐和器
乐,提高到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丰富的感情内容的艺术作品。18世纪到
19
世纪初,德意志产生了格鲁克、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对以音乐形式和内
容的革新有杰出成就的大作曲家,他们都在维也纳度过创作的成熟期,而他
们的作品又都成为后世音乐的典型。因此,以他们为代表的作曲家被称为“维

也纳古典乐派”。
也纳古典乐派”。

20
多年里写了
20多部意大利式的音乐剧和多部法国式喜歌剧。他最重要的贡
献,是对日趋程式化的意大利歌剧所进行的改革。为了体现戏剧的真实性和
真挚淳朴的表情,他扬弃了以炫耀技巧为能事的传统意大利歌剧程式,力求
音乐与戏剧的统一。他的改革是卢梭“回到自然”和狄德罗“以自然为师”
的美学观在音乐上的反映。
接过格鲁克接力棒的是海顿。这个“交响曲之父”、“弦乐四重奏之父”
是个宫廷乐长,他的创作深深植根于奥地利各民族的民间音乐。海顿在原来
以风俗性为主的器乐作品中注入了戏剧性和标题,并用独特的手法塑造出鲜
明生动的音乐形象。他用交响曲的戏剧性体裁来反映社会现象,这在当时具
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海顿之后是莫扎特,他被称为“神童”。17岁时就成了很出名的作曲家
和钢琴家。他的作品遍及各种体裁,尤以歌剧、协奏曲和交响曲为最重要。
他的作品往往显示出处于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勇往直前的锐气和毅力,洋溢
着“狂飙突进”的精神。莫扎特短短的一生共写了
50部左右交响曲。最重要

3部是在
1788年夏季的一个半月写出来的。3部交响曲表达了三种完全不
同的性格:天真无邪的欢乐情绪、真挚动人的抒情气质和刚毅豪迈的英雄气
概。可惜,莫扎特只活了
35岁,英年早逝。但他那生生不息的创造力,激励
着后辈们,尤其是贝多芬将它继承并发扬光大。
格鲁克是乐坛上的修辞家;海顿是数学家;莫扎特是诗人;贝多芬是哲
学家。
在整个西方音乐史上,贝多芬是一位乐圣;是一位浪漫派、古典派相融
合的艺术大师。
他立意高远,取径宽广,博取了巴赫、莫扎特和海顿等伟大先辈的艺术
成就,以采其华、穷其超、极其变,功深日远,渐次铸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骨力,形成了自己的特有风貌,把德国古典音乐推向至高的境界,同时又开
创了德国浪漫派音乐的先河。
20到
32岁是贝多芬的早期创作阶段。一般来说,这个时期的作品不论
在风格还是在内容方面,都没有跳出巴赫、海顿、莫扎特的传统。
贝多芬极力推崇巴赫,认为没有“德国音乐之父”巴赫,就不可能有贝
多芬。
巴赫作品于贝多芬,乃是不断发现、赞叹和钻研的源泉。比如,贝多芬
13岁时创作的一些赋格曲和前奏曲,便直接受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的影
响。早年贝多芬刚到维也纳闯天下,开始征服西方世界乐坛的时候,苛求的
音乐首都人首先欣赏他手指下的东西,正是他那完美无缺地演奏巴赫《平均
律钢琴曲》的灵气、理解力和技巧。
贝多芬曾求学于莫扎特和海顿。“天才”莫扎特给贝多芬以深刻的影响。
莫扎特一生写下的
20多首不朽的钢琴协奏曲所达到的高超艺术境界,预言了
后来贝多芬的《第四钢琴协奏曲》和《第五钢琴协奏曲》的咄咄逼人的雄风。
同样,莫扎特在交响曲方面的艺术成就孕育了贝多芬的交响曲——空前绝后
的伟大灵魂。莫扎特对贝多芬的影响是巨大的。
贝多芬从海顿那里学会了对位法和根据主题来作曲。26岁的贝多芬写的
三首钢琴奏鸣曲就有不少海顿的影响痕迹。

《第一交响曲》和《第二交响曲》都是早期的代表作,贝多芬青少年时
代的蓝色梦幻、光辉的理想同一种毅力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
《第一交响曲》和《第二交响曲》都是早期的代表作,贝多芬青少年时
代的蓝色梦幻、光辉的理想同一种毅力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

47岁是贝多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创作时期。《英雄交响
曲》即《第三交响曲》则是新时期浪漫音乐的开端,这部作品是贝多芬的第
一个“自身反思”,是他第一次“走入自身之内”的见证。《英雄交响曲》
成了贝多芬精神世界的表述,成了他自身存在的反思。
被西方许多音乐评论家交口称赞的三首弦乐四重奏是这个时代的作品。
这三首曲子是“一扇神秘的幽门,它一直通向贝多芬迷宫最深邃的内部”。
这个时期的一些重要作品如《田园交响曲》、《命运交响曲》以及《第五钢
琴协奏曲》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等,也都是从贝多芬灵魂最深处涌现
出来的旋律。
贝多芬在交响乐领域里,大大超越了前人,成为“世界精神的代理人”,
并向“绝对精神”挺进,向“认识的王国”挺进。
《第四交响曲》创作于
1806年,贝多芬此时正沐浴在爱情的阳光下,丹
兰士小姐的温情融化了作曲家心头的坚冰。作品充满了轻快、明朗和幸福感,
爱情的潜流在作品里潺潺流淌。
《第五交响曲》(即《命运交响曲》是这个时期贝多芬的创作最高峰,
贝多芬将烦恼、苦闷、压抑和孤独感一古脑儿地倾泻在五线谱上,莎翁的悲
剧向我们暗示有一个主宰一切的至高无上的力量存在,它就是命运。每个人
对命运的理解和所采取的行动是完全不同的:懦夫屈于命运而不思抗争,英
雄则公然与命运对抗,《命运交响曲》用它的旋律教会我们获得一个洒脱的
人生,鼓舞我们站起来与困境拼搏。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还有《第七交响曲》和《第八交响曲》。这两部作品
是姐妹篇,都是以爱国主义思想作为主题。作品中充满了清新、可爱和逗乐
的情趣,体现了一个爱国者的高尚情操。
贝多芬一生饱经荆棘、苦难和痛苦。1814年他迎来了身处逆境后扬名四
海的无比光荣,全欧洲把他看成是自己时代最受欢迎的作曲家。“精神导师”
和“平民百姓的陛下”成了他的封号。
晚年创作时期是在他
47岁以后,在这最后
10年里,贝多芬的疾病和耳
聋严重加剧,创作风格更趋向内在化。此时,他的精神愈益向自身深入,并
从一个更高的阶段开始,向“绝对精神”迈进。
晚年的贝多芬常在沉空守寂的孤境中安排思索,品味人生的甘与苦。作
为古往今来第一位伟大的音响诗人的贝多芬,他那多愁善感、随触而应的天
性,在艺术创作中得以一一流露、申诉和祈祷。
在悲苦的深渊里,贝多芬从事于讴歌欢乐。
这是他毕生的计划。他一生要歌唱欢乐,把这歌唱作为他某一大作品的
结局,《第九交响曲》为他提供了机会。
当欢乐的主题初次出现时,乐队忽然中止,出其不意地一片静默,这使
歌唱的开始带着一种神秘与神明的气概。当主题接着过渡到人声上去时,先
由低音表现,带着一种严肃而受压迫的情调。慢慢地,“欢乐”抓住了生命。
这是一种征服,一场对痛苦的斗争。然后是进行曲的节奏,浩浩荡荡的军队,
男高音热烈急促的歌唱,在战争的欢乐之后,是宗教的醉意;随后又是神圣
的宴会,又是爱的兴奋,整个的人类向天张着手臂,大声疾呼地扑向“欢乐”,
把它紧紧搂在怀里..

《第九交响曲》在维也纳的演奏会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交响曲引起了狂
热的骚动,许多人都哭了。《第九交响曲》使他战胜了人类的平庸,战胜了
自己的命运,战胜了自己的痛苦。
《第九交响曲》在维也纳的演奏会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交响曲引起了狂
热的骚动,许多人都哭了。《第九交响曲》使他战胜了人类的平庸,战胜了
自己的命运,战胜了自己的痛苦。
如果说《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达到“绝对精神”最后完成阶段的一部
作品,那么,《C小调钢琴奏鸣曲》也同时宣布了终点的光辉到达。终点到
达了,贝多芬的生命之花也开始凋谢零落了。
贝多芬的一生宛如一天雷雨的日子——先是一个明净如水的早晨。仅有
几阵懒懒的微风,但是静止的空气里,已经有隐隐的威胁、沉重的预感。然
后,突然之间巨大的阴影卷过,悲壮的雷吼,充满着声响的、可怖的静默,
一阵复一阵的狂风,《英雄交响曲》和《命运交响曲》。然而白日的清纯之
气尚未受到损害。欢乐依然是欢乐,悲哀永远保存着一缕希望。但自
1810
年后,心灵的均衡丧失了。日光变得异样。最清楚的思想,也看来似水汽一
般在升华:忽而四散,忽而凝集,它们又凄凉又古怪的骚动,罩住了心。往
往乐思在薄雾之中浮沉了一二次以后,完全消失了,淹没了,直到曲终才在
一阵狂飚中重新出现。即使欢乐本身也蒙上了苦涩与犷野的性质。所有的情
操里都混合着一种热病、一种毒素。黄昏将临,雷雨也在酝酿着,然后是沉
重的云,饱蓄着闪电,给黑夜染成乌黑,夹着大风雨,那是《第九交响曲》
的开始。突然,当风狂雨骤之际,黑暗裂了缝,天空的夜色给赶走了。由于
意志之力,白日的清明重又还给了我们。
1827年
3月
26日,贝多芬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在孤寂中离开了人世。
死神割断了他的生命琴弦;一盏明灯熄灭了!这是一盏什么样的明灯啊!千
百万个昏睡的大脑因他的音乐而苏醒,千万颗受了伤的心因他的音乐而愈
合。拉美反殖民统治的英雄玻利瓦尔
18世纪末和
19世纪初,西班牙统治者对拉丁美洲殖民地进行残酷地剥
削和压迫,激起了广大殖民地人民的强烈反抗。拉丁美洲掀起了波澜壮阔反
殖民主义的斗争。
在这场斗争中,涌现了许多反殖民统治的英雄,其中最著名的有圣马丁
和玻利瓦尔。他们一南一北率领大军冲击着西班牙人的殖民统治。
西班牙人以血与剑征服了南美大陆的绝大部分地区,西班牙自然也就成
了那些土地上的宗主国。既然如此,那么美洲的黄金白银成吨地运往欧洲似
乎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不过到了
18世纪,崇尚理性的风气席卷了全欧
洲,南美洲也受到了它的感染。人们普遍地开始思考人性的问题,美国通过
独立战争找到了答案,法兰西在
1789年革命中更是将自由之光照亮了世界。
一时间,寻获自由与独立便在宗主国统治的地区聚成了一股潮流。在南美,
玻利瓦尔是树立这面旗帜的第一人。
西班牙人在南美广大殖民地建立了帝国行政机构,建筑教堂,并经营牧
场和矿山,实行控制;并用舰载大炮和带滑膛枪的士兵把南美洲的金、银等
财富源源不断地运回西班牙去。
经过三个世纪的殖民统治后,在南美洲殖民地居住的更多的是混血人,
尤其是委内瑞拉。还有为数众多的土生白人,所谓土生白人即在殖民地出生
的、其祖先是白人的白人,他们在殖民地享有至高地位,与从宗主国派来的

监督的官员、军队居于统治地位。
监督的官员、军队居于统治地位。
1783年
7月
24日,西蒙·玻利瓦尔出生于加拉加斯。加拉加斯是一个
简陋的城市,是统管委内瑞拉各省的首府。
玻利瓦尔出生时,其家族已是地位显赫了,他们通过不断的联姻关系与
加拉加斯最早的征服者和定居的家族结合在一起,而在加拉加斯有极大的势
力和影响。但可惜玻利瓦尔在
2岁半时丧父,9岁时又丧母,而成为孤儿,
于是便被置于监护人的护理下。他受到了当时西班牙统治下的南美洲富家子
弟的最好的教育。其中,对玻利瓦尔起影响最大的还是西蒙·罗德里格斯先
生。
罗德里格斯先生在西班牙极负盛名,他对于社会改革有一些异乎寻常的
见解。尽管在那个时期,欧洲正在休养生息而其他国家的人民只想从欧洲学
习各种思想与制度,罗德里格斯却大胆地写下了这样的意见——欧洲是无知
的,不是在文学、科学、艺术和工业上,而是在政治方面,漂亮的面纱掩盖
着旧世界最可怕的贫穷和丑恶的面貌。这是多么伟大的预见啊。因为正是一
个世纪以后,这种贫穷和丑恶造成的恶果才开始显露出来,并形成了尖锐的
矛盾,社会隐伏着危机。
在罗德里格斯老师的巨大影响下,在玻利瓦尔心灵的深处唤起了对自
由、正义及一切伟大和美好事物的向往。他坚信:成功之路在于不断改革。
而这正是他后来能够坚持不懈、勇敢顽强地为了拉丁美洲的解放而斗争的原
因。
1799年
1月
19日,玻利瓦尔离开加拉加斯,乘船经墨西哥和哈瓦那,
到达西班牙马德里城,投靠他的舅父埃斯特万。
1802年
5月
26日,他在马德里与特蕾莎·托罗小姐成婚,不久便匆匆
忙忙地赶回了加拉加斯。
如果说第一次欧洲之行并没有使他确立政治志向,那么他的第二次欧洲
之行则履行了上述使命。
特蕾莎的死给玻利瓦尔以沉重打击,以至于使他对早已作了周密安排的
留在委内瑞拉的计划都感到憎恶,于是他再次前往欧洲。这次与第一次有很
大不同,第一次,由于年轻且没受过足够教育,而且又很早就谈上了恋爱,
因而其精力几乎全部用于照管自己及考虑成家立业。而这一次,生活中出现
的空白使他一下子得到了某种解放。他先到西班牙,又从马德里去法国和意
大利,这时,他开始关心政治事件,并渐渐投身于政治活动。
就在这一期间,发生了一件对他很有刺激的事。他同洪堡有一次谈论西
班牙的殖民地南美洲有可能会独立的问题,这位学者对他说:“我认为您的
国家条件已成熟,但是我没有发现有能力完成这一大业的人。”这可能就是
促使玻利瓦尔投身于解放南美洲这一伟大事业的契机。
1805年
8月,玻利瓦尔同罗德里格斯及特蕾莎的堂兄弟前往意大利。在
这次旅途中,玻利瓦尔向两位伙伴郑重发誓要为南美洲的独立而献身。1807
年玻利瓦尔到了美国。美国的民主制度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看到这样的
事实:共和政权开辟了一种新的精神面貌,社会下层能在不发生暴力和混乱
的情况下,有机会参与领导国家,获得物质利益或赢得名望。美国的民主制

度给玻利瓦尔的影响是巨大的。玻利瓦尔投入反殖民统治的斗争的决心更加
坚定了。
度给玻利瓦尔的影响是巨大的。玻利瓦尔投入反殖民统治的斗争的决心更加
坚定了。
米兰达出生于
1750年
3月
28日,也是加拉加斯人。他早年离开委内瑞
拉到西班牙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

1780年,西班牙联合法国为帮助北美的英国殖民地取得独立,而在加
的斯组织了赴北美作战的远征军,米兰达积极地参加了。就在他为了美国的
解放而战的时候,他开始对西班牙的殖民统治不满,决心用武力争取南美殖
民地的独立。
1790年
2月
14日,他去英国寻求帮助,会见了首相皮特,介绍了他的
解放南美洲的计划:米兰达计划在南美成立一个除巴西外以密西西比河到合
恩角的新国家,并希望英国能在海上牵制西班牙的力量,等新国家成立后再
对英国偿还援助..但是他失败了。
法国大革命爆发后,米兰达又前往法国。在那里,他以陆军中将的身份
为了捍卫法国人民革命成果而斗争,一直到
1793年
7月被罗伯斯庇尔的公安
委员会逮捕。
1798年,米兰达离开法国,又回到英国,专心致志地筹划解放西班牙殖
民地的事业。他向英国政府提出一个个办法,让英军在委内瑞拉登陆并鼓动
委内瑞拉起义,但这又没有成功。于是
1805年
11月米兰达到纽约筹款购买
物资,并招募了
200余人组成远征军,于
1806年从卡贝略港登陆进入委内瑞
拉,但又被打败了。这次米兰达登陆计划虽然失败了,但在拉丁美洲广大地
区都引起了强烈反响。
此时,玻利瓦尔已经成长为一名革命者了。祖国的政治形势成为玻利瓦
尔所唯一全神贯注的问题,他从米兰达手中继承了解放拉美的伟大事业了。
1810年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