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世界五千年

_110 (现代)
英国人在把印度沦为殖民地后,继续推进他们扩张计划,忍无可忍的印
度人也拿起武器积极反抗英国。最先起来战斗的是少数的封建主和印度下层
人民,但是这种斗争由于其狭隘的目的而被限于一定的范围之内,但是这并
没有能够团结起更大规模的斗争。起义很快就被英国殖民者镇压下去。
印度是一个处处渗透着宗教思想的国度,宗教具有巨大的力量。但是当
这个东西一旦同反英的目标结合起来,反对殖民者的斗争就立刻踏上了一个
新的台阶。1831年,加尔各答附近伊斯兰教瓦哈比派的起义便是号召进行圣
战以赶走英国征服者,但在英国人的大量军队包围中,起义仍然走向了失败。
目标直指英国侵略者的提法无疑使独立斗争前进了一大步。
终于在
1857年
5月
10日,一场全国性的大规模武装起义从米鲁特开始
发生了。这场地区占全印度的六分之一、人口占十分之一、持续二年多的起
义沉重地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各个阶层、各个宗教派系的人放弃前嫌共同站
在了民族主义的大营中。但是,这场主要由封建主领导的起义最大的目的便
是恢复以前的统治秩序。这使得起义虽然有积极的组织和响亮的口号,仍然
最终走向了失败。无数鲜血的流淌不能不促使印度人思考更加合理的斗争方

式。
式。

1870年创立印度改革协会。1875
年,苏伦德拉·纳特·巴纳吉创立印度协会,这是第一个代表资产阶级知识
阶层的民族主义组织,到
1878年,全国已有
124个分支,几乎遍及印度各地。
1883年,加尔各答印度协会召开第一次全印度代表大会,出席者有孟加
拉、马德拉斯、孟买和联合省的代表。这些都表明:一个民族主义政党正在
孕育诞生。
1885年
12月
28日,在孟买召开了全印国民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了国民
大会党。国大党代表地主、上层资产阶级的利益,它没有提出民族独立的主
张,只要求通过和平和合法方法,争取民族平等,实现自治和发展社会经济。
1885年
12月
28日,印度国大党在孟买召开大会,正式成立。从此,印
度资产阶级作为一个独立的团体,开始走上争取印度独立斗争的政治舞台。
但国大党一开始并未走上激烈的反英道路,他们不支持反英起义,而希
望通过改良来达到目的。他们相信英国人有公平、正义的本能,能够最终醒
悟到责任而还给他们自由的国家。但他们不断在流血的事实面前碰钉子。英
国人变本加厉地榨取印度的资财,毫不手软地扼杀稍稍对他们的统治表示怀
疑或反抗的人。印度高筑的债台,无数人死于饥荒的事实,使他们开始摒弃
原来的主张,而把争取独立的主动权留给了自己。但在通过什么方式达到成
功的问题上,国大党曾一度在非暴力和武装起义之间徘徊。但他们知道,不
管是非暴力还是武装起义,要取得成功都必须具备一个基础——充分发动群
众。这在他们后来的斗争中都明显地展现出来。
暴力斗争仍在印度的国土中不断出现。1905年到
1908年,是印度争取
民族独立与解放的高潮时期。以孟加拉的反分割斗争开始,很快发展成为全
印运动。无数的工人和知识分子走上了战场。这是一次有资产阶级、无产阶
级、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部分地主参加的国大党领导的民族民主运
动。斗争一开始就提出自治的口号,特别是以提拉克为首的左翼曾提出完全
独立和建立联邦共和国的要求。这次起义是一次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运
动,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印度国大党一开始便对英国的统治持温和的态度。他们甚至一度为英国
人在印度的统治歌功颂德,认为英国人在促进印度文明方面立下的功劳大大
高于他们给印度人民带来的灾难。然而血的现实给了他们教训,他们不久就
收起了这种想法。
1916年,提拉克成为国大党的领导人,他在很大程度上摒弃了温和派的
观点,提出了司瓦拉吉政治纲领。司瓦拉吉来源于吠陀经典,意为自主。他
说:“只有一种药能治印度人民的病,这个药就是政权。它应当掌握在我们
自己的手中。”国大党终于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把独立后的印度
变成“联邦共和国”的要求也写进了斗争目标。同时,国大党还充分注意到
了发动群众后所构成的巨大力量,并从各个方面着手,把不同阶层的人都争
取到自己扛起的旗帜下来。对于斗争方式,提拉克便排除了武装斗争的可能,
而提倡非暴力。他说:“只要印度人不替他们打仗、征税、维持治安,他们

的统治机器便会瘫痪。”他要人们准备进监狱,准备吃苦。他积极倡导发起
了抵制英货的斗争,也就是著名的司瓦德西(自产)运动,让印度人用自己
做的东西,不买英国人的货物。这次斗争的效果更使这种非暴力方式深入人
心。
的统治机器便会瘫痪。”他要人们准备进监狱,准备吃苦。他积极倡导发起
了抵制英货的斗争,也就是著名的司瓦德西(自产)运动,让印度人用自己
做的东西,不买英国人的货物。这次斗争的效果更使这种非暴力方式深入人
心。
自从.. 1905年到.. 1908年蓬勃的运动失败以后,印度便陷入了有史以来的
低潮期。国大党内部的矛盾也明显暴露出来。由于提拉克的被捕入狱,极端
派濒于瓦解。温和派乘机在国大党内掌握了权力。他们通过了只有“通过宪
政手段,通过逐步改革现行统治”实现自治的新道路。这样,群众运动、抵
制更不用说合作的消极抵抗,都在他们的排斥之列。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
1916年。这一年,迫于内外形势的压迫,极端派和温和派携起了手。提拉克
再次挑起了主席的重担。但是他害怕这个印度最有力量的领导集团再一次陷
入分裂,他不得不小心翼翼,尽量不作使两方争吵不休的决定。他可以提出
自治的目的,但再也不敢轻易提不合作或消极抵抗了。
但更加严峻的形势使这个问题再一次被提上议事日程。希望摆脱英国人
的印度以此为条件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但在这场战争中付出高昂代价的
印度并没有获得预期的目的,反而使整个国家陷入了更深的灾难之中。英国
从印度征调了.. 150多万士兵和价值.. 2亿多英镑的粮食和物质,加重了印度人
民的负担。殖民当局还对农产品强制征购,导致大量农户破产,农业衰退。
1918年至.. 1919年印度发生了大饥荒和流行性感冒,夺去了.. 1200多万人的生
命,印度人民与英国殖民者的矛盾激化,反英斗争空前高涨。1918年,罢工
浪潮席卷全国。一些重要城市出现了工会,旁遮普等地发生了农民运动,大
规模地反英高潮到来了。
当时,英国殖民者采取了怀柔与镇压相结合的政策。1918年.. 7月,英国
抛出了一个由印度事务大臣孟太古和英国驻印总督柴姆斯福联合签署的“孟
太古- 柴姆斯福改革方案”。其中主要内容有:第一,在总督之下设立两院
制立法机构,其成员一部分由选举产生,另一部分则由指派产生。由于总督
有权否决它的任何决议,立法机构形同虚设。第二,各省政府里的一些次要
部门可由英国省督(省长)任命的印度厅长去管理,而警察、财政等重要部
门及中央政府的各部门仍留在英国人手中。“孟太古- 柴姆斯福法案”虽然
得到了一少部分上层人士的支持,但平息不了印度人民的反英情绪。
就在这样紧要的关头,国大党却表现得相当的软弱无力。无奈的提拉克
在提出了一个不痛不痒的响应性合作策略后,再也没法前进一步。印度,到
了一个需要强硬的领袖时代。
就在这时,圣雄甘地扬起了一面大旗,他使得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像大火
一样燃遍了印度。
甘地于.. 1869年出生在古吉拉特的一个土邦的中层家庭中。他的家族是一
个恪守教规的虔诚家族,反对暴力运动,禁止杀生,这对甘地的成长有着巨

大的影响。幼年的甘地便信奉印度神话中的两位圣哲,一位代表诚信,一位
象征牺牲,这种信奉一直到他死去都没有改变。
大的影响。幼年的甘地便信奉印度神话中的两位圣哲,一位代表诚信,一位
象征牺牲,这种信奉一直到他死去都没有改变。
他踏上了去南非首府的头等火车厢。在火车抵达第一站彼得玛利兹堡
时,一个欧洲白人走了进来,他看见甘地这个有色人种居然同高贵的他们同
居一室,尽管甘地穿着英式衣服,他仍然怒气冲冲地向车长提出把这个“臭
苦力”赶到行李车厢。当甘地据理力争时,竟被驱逐下车。甘地说,这是“我
生平从未受到过的侮辱。我的积极非暴力行动就从这天开始。”不久他便四
处阐释他的非暴力主义思想。同时谴责南非政府的种种歧视法规,如限制印
度人旅行,禁止罢工,只承认基督教式的婚姻为合法婚姻等。他的行动和主
张得到了南非印度人的强烈响应。直到南非政府在大规模群众运动的压力下
颁布一项历史性的革新法案为止。甘地和他的非暴力思想,不仅在南非,而
且在印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15年,甘地回到了多事之秋的印度。
但他从积极非暴力走向非暴力不合作思想这一转变,是在他更清楚地认
识英国人之后。刚回到印度的他尽管目睹了王公贵族的糜烂奢侈和穷苦人的
疾病、饥饿、死亡,但他并不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归于英国的殖民统治。他
认为,英国人本质是热爱正义的,英国人在印度犯下的错误是他们偶尔背离
其本质的行为,是能够在完善自身的前提下促使英国人改善的,而且可通过
与英国人的密切合作去实现的。他的司瓦拉吉观也建立在与英国人合作的基
础之上,认为通过英国人的帮助和引导,可以缩短达到目的期限。因此,他
仍然广泛倡导他在南非取得胜利的斗争方法——积极的非暴力。他认为,要
进行坚持真理的斗争。而这个斗争的原则就是:坚持真理和非暴力。他坚持
反对任何形式的武装起义,认为那是扩散仇恨,与爱的原则背道而驰。并说
靠武装斗争并不能使人的精神完善,而是趋向堕落,不是争取司瓦拉吉,而
是离它越来越远。他明确宣称,要用自己的牺牲去感化别人,要爱一切人,
包括英国人。
1919年
3月,英殖民当局又颁布了《罗拉特法》(因法官罗拉特提出此
法案而得名),规定英国殖民当局有权逮捕任何一个有反英活动嫌疑的人,
不经审讯就可以判处监禁和服苦役。《罗拉特法》引起了印度广大人民的愤
怒,全国纷纷举行罢工和示威游行。当时由于种种原因,印度工人阶级队伍
缺乏必要的团结和统一,因而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权就落到了以甘地为首的
民族资产阶级政党国大党手中。
1919年
4月,在革命形势的推动下,甘地及其领导的国大党决定成立“萨
蒂亚格拉哈同盟”,号召印度人民举行总罢工和绝食,对《罗拉特法》实行
非暴力抵制。在许多城市发生了罢工、罢课,甚至武装冲突。特别是旁遮普
省的反英运动尤为激烈、广泛。英国殖民当局在该省的工业中心阿姆利则逮
捕了两位民族运动活动家克其鲁和萨提亚帕尔,引起了群众更强烈的抗议。
火车站、电话局被占领了,该市和其它地区的一切联系被切断了。4月
13日
数千名群众在阿姆利则的一个广场上集会,英军堵住广场出口,未作任何警
告就用机枪向赤手空拳的群众扫射达
10分钟之久,打死
400多人,打伤
1200
人,造成了有名的“阿姆利则惨案”。惨案发生后,激起了印度人民更大的
愤怒,全省有
50个城镇和地区爆发了反英运动和起义,如孟买、阿麦达巴德、

加尔各答等地爆发了罢工和暴动。
加尔各答等地爆发了罢工和暴动。
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主张在第一次全印基拉法大会上得到了接受,这个
穆斯林组织决定从
1920年
8月
1日起正式实施不合作运动。内容包括放弃荣
誉称号、抵制立法会议、抵制法庭和官办学校等。甘地的不合作主张既能为
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和拥护,也得到了上层知识分子和激进政治家的支持。但
甘地对自己能否获得国大党的支持却不敢轻下结论,而这对于他的主张的实
施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自己也清楚:“极端派不同意我的观点,..
温和派也不会走得像我这样远”。他的不合作主张一提出来,党内的反对势
力便攻击这一观点并骂他是狂人。在
1920年
9月举行的国大党特别会议上,
5800多名代表济济一堂,探讨甘地的主张,实际上,这个给非暴力赋与了新
的含义的运动既包含了极端派与温和派的观点,又将两者的观点都拒之门
外。但这个更接近实际斗争意义的观点最终获得了胜利,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开始在印度领土上卓有成效地开展起来。这对于长期陷入盲且状态的独立斗
争来说,实在是一剂强心针。1920年
12月,国大党在那格浦尔年会上,甘
地的纲领没经过太艰巨的斗争便获得了胜利,年会还通过了甘地主持起草的
国大党新党章。在这次被称为“甘地的大会”上,非暴力不合作作为一条不
可置疑的原则,被牢固地确立下来。
1921年,工人罢工增加到
396次,殖民政府中的印度职员抛弃工作,大
学生纷纷加入国民义勇团,全国掀起了手摇纺织运动的高潮,以抵制英货。
广大农村也出现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怒潮。1922年
2月,联合省的曹里曹拉
村农民举行游行,遭到警察射击,愤怒的群众袭击警察所,烧死了
22名警察,
殖民当局采取了报复措施,杀害了
44名农民,流放了几百人。甘地没有谴责
殖民者的暴行,却声称这是自己“最惨痛的耻辱”。曹里曹拉事件成了甘地
停止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借口。1922年
2月
12日,国大党通过了决议,对
曹里曹拉群众“惨无人道”的行为表示遗憾,并说“农民拒绝向地主缴租是
违反国大党的决议和损害国家的最高利益”,宣布停止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甘地自己也被关进了监狱。
1924年从监狱出来后,甘地把运动主要放到了抵制英货、推行自产上。
同卢梭一样,甘地也认为现代的文明是罪恶,它使人在残酷的竞争和损人利
己的疯狂行为中堕落。印度不是被刀剑统治,而是“压抑在现代文明之下”。
更主要的是,他看到抵制英货给英国人带来的直接而巨大的打击。于是,他
在全国范围内发动起了规模空前的自纺运动。他自己也在家里竖起了一个自
纺棉纱的手摇纺织机,还组织一次大会把英国布匹和用英国布匹做的制服烧
得干干净净,无数的人响应他的号召,整个印度用纺车浑浊的吱嘎声传递着
他们的不满与信心。
甘地不仅自己不怕坐牢,他也号召人民不要怕坐牢。执行非暴力策略,
坐牢本身就是一个最坚强有力的部分,这一认识使监狱不但失去了其望而生
畏的震慑力,反而使人们觉得坐牢是一种光荣。甘地自己在被监禁一次后,

1932年又一次被投入监狱。他在印度的监狱中度过了
2100天。但他仍然
无所畏惧。说:“对我来说,监狱是圣堂”。
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从
1930年
3月
12日甘地发动的“食盐进军”
开始的,这一天甘地率领
78名门徒从阿麦达巴德出发,走了
3周多,于
4

月.. 5日到达丹地海滨。他们在海滨自制食盐,号召人民反对“食盐专卖法”。
甘地的“食盐进军”点燃了全印度抗英斗争的烈火。但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很快又发展为暴力斗争,在吉大港、白沙瓦、绍拉普尔和加尔各答等地都爆
发了武装起义。
月.. 5日到达丹地海滨。他们在海滨自制食盐,号召人民反对“食盐专卖法”。
甘地的“食盐进军”点燃了全印度抗英斗争的烈火。但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很快又发展为暴力斗争,在吉大港、白沙瓦、绍拉普尔和加尔各答等地都爆
发了武装起义。
这次卓有成效的运动极大地唤醒了印度人民的独立意识,也使得印度独
立在英国人心目中被真正提上了议事日程。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发动广泛的群
众所产生的巨大力量,使国大党穆斯林组织和英国人都相信,印度独立已是
一个必然的结局。
印度内部复杂的矛盾此时已愈加明显。在甘地被捕后留下的政治空间
中,国大党与穆斯林组织相互攻击,互不妥协,印度教徒与穆斯林教徒之间
流血冲突不断发生。整个印度又陷入到宗派纷争之中。英国人逐渐对印度国
内纷繁的局势丧失了信心,不准备在这儿长期染指了。1940年.. 10月,甘地
再次发起不合作运动抵制英国在二战中让印度参战、却又对印度的要求毫无
诚意的做法。但随着局势日渐吃紧,英国人终于迫于战事的压力而妥协。1946
年.. 2月.. 18日,皇家印度海军新兵又因英国人的某一阴谋败露而发生哗变。英
国人对于印度国内的统治已实在无力支撑下去了。
终于在.. 1946年.. 2月.. 19日,英国首相宣称将“与印度公认的领袖们协力,
以促成印度完全自治的早日实现”。在印度国内日趋尖锐的印度教徒与穆斯
林教徒的对立中,英国政府于.. 1947年.. 2月.. 20日作了一个重要的声明,宣布
最迟在.. 1948年.. 6月退出印度,并在蒙巴顿勋爵的安排下完成政权移交。
1947年 6月 3日,蒙巴顿在广播中发布了印度人民为之奋斗了两个世
纪的历史性公告,这便是“政权移交办法”。在印度人欢呼独立的同时,他
们无比悲痛地看到,巴基斯坦和印度的余下部分,已被活生生分成两个国家。
1947年.. 8月.. 15日,政权正式移交,它庄严宣告了印度的独立。印度人
民终于以具大的牺牲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赢得了自由。

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
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
悲惨的童年并没有使他憎恨生他养他的故乡,他一直对波恩和莱茵河保
持着一种温柔而凄凉的回忆,从没有忘记莱茵河畔的故乡:浓荫密布,鲜花
满地的坂坡,受着河流的冲击和爱抚;丛密的矮树、细柳和果树,把根须浸
在水流里。还有村落、教堂、墓园,懒洋洋地睁着好奇的眼睛俯视两岸。远
处,蓝色的山峰在天空画出严峻的侧影,上面矗立着废弃的古堡..他的心
对于这个乡土是永久忠诚的,直到生命终了,但这种思念却也是凄凉的,他
老是想再见故园一面,但直到升到天国也未能如愿。
母亲去世后,贝多芬进入了波恩大学,不久,又离开故乡,住到音乐之
都——维也纳。这个美丽的城市给了他一生的酸甜苦辣。他从此就住在维也
纳,直到撒手人寰。赞美和嘲弄、鲜花和唾沫都是贝多芬从这里得到的“奖
品”。
贝多芬一生总是伴随着悲苦。他刚刚在维也纳站稳脚跟后,厄运就光顾
这个“熟人”了。1796年,他的耳朵聋了。耳朵日夜作响,内脏也受到剧烈
痛楚的折磨。好强的贝多芬开始守口如瓶,他避免见人,以使他的残废不致
被别人发现。他独自守着这可怕的秘密。这是多么刻骨铭心的痛苦!但到了
1801年,他再也不能缄默了。他在致友人的书信中说:“我的亲爱的、我的
善良的、我的恳挚的阿芒达..你的贝多芬真是可怜极了。得知我的最高贵
的一部分,我的听觉大大衰退了。..还会痊愈吗?我当然希望如此,可非
常渺茫,这一类的病是无药可治的,我得过着凄凉的生活,避免我心爱的一
切人物,尤其是在这个如此可怜、如此自私的世界上..我不得不在伤心的
隐忍中找栖身之所,固然我曾发誓要超临祸害..”这是多么伤心欲绝
的内心吐露!贝多芬此时也被这深深的痛苦折磨得几乎绝望了。对贝多芬来
说,命运太不公平了。
然而,贝多芬没有向命运屈服,当他的爱人弃他而去后,他似乎到了颠
蹶的关头,甚至他还给兄弟写了遗嘱,注明“等我死后开拆”。这是惨痛之
极的呼声。但是,他的坚毅的天性使他不能在遇到磨难时就屈服,“我的体
力和智力突飞猛进..我的青春,是的,我感到我的青春不过才开始..”
维也纳从未对贝多芬抱有好感。像他那样高傲而独立的天才,在此轻佻、
浮华的都城里是不得人心的。他抓住可以离开它的机会。1808年,他很想到
威斯特伐利亚王奚洛姆·波拿巴的宫廷里去。但维也纳的音乐源泉是丰富的,

我们也不该抹煞那里常有一些高贵的鉴赏家,他们感到贝多芬的伟大而不肯
使国家蒙受丧失这等天才的羞耻。维也纳的几个贵族答应送给他丰厚的年
俸,条件是留在维也纳。同科学一样,音乐是没有国界的,但音乐家却有他
的祖国,贝多芬留下来了。
我们也不该抹煞那里常有一些高贵的鉴赏家,他们感到贝多芬的伟大而不肯
使国家蒙受丧失这等天才的羞耻。维也纳的几个贵族答应送给他丰厚的年
俸,条件是留在维也纳。同科学一样,音乐是没有国界的,但音乐家却有他
的祖国,贝多芬留下来了。
耳聋给贝多芬的音乐事业带来了巨大困难。在费德里奥预奏会上,贝多
芬要求亲自指挥最后一次预奏。显然,他听不清台上的歌声,当乐队跟着他
的指挥棒进行时,歌手们自顾自地匆匆向前,结果一片混乱。连续几次都是
这样。毫无疑问,在他的指挥下是不能进行下去了。当他知道症结后,一口
气跑回家,一动不动地倒在床上,一言不发。巨大的痛苦无情地折磨着他。
对一个音乐家来说,挥不起指挥棒意味着什么啊!贝多芬不得不放下手中的
指挥棒。
与此同时,缺钱的烦恼一直困扰着他,把他弄得疲惫不堪。他的老朋友
斯普尔说他往往不能出门,仅仅是因为靴子穿洞之故。他经常对出版商负着
重债,那些以后名扬天下的作品在当时却卖不出钱。《D调弥撒曲》发售预
约时,只有七个预约者,其中没有一个是音乐家。他的全部美妙的奏鸣曲—
—每曲都得花费他好几个月的工作,可只给他挣了少得可怜的钱,可恶的钱!
他用血泪写成的四重奏,是他作品中最深刻的却一文钱都未曾拿到。这一切
把贝多芬煎熬完了。
他虽然扼住了命运的咽喉,但死神还是来了,慢慢地走近了这个傲视一
切的老人,严格地说他还不是老人。上帝正在向受尽苦难的他伸出邀请之手。
1826年
11月终,他得了肋膜性感冒,他病倒了。仅仅三个月时间,运动家
般的体格就让病魔给压垮了。
“喜剧终场了”,这是音乐家留给人间的最后一句话。终场的真是喜剧
吗?
贝多芬总是抱着一股炽热的感情,爱上这个或是那个女人。这些爱情好
像永远都是非常纯洁的,没有半点的杂质。
他的热情与欢乐之间毫无连带关系。他的心灵里多少有些清教徒气息:
厌恶粗野的谈吐与思想,他对于爱情的神圣抱着毫无假借的观念。这样一个
人是生来受爱情欺骗、作爱情牺牲品的。他不断钟情,如痴如醉,他不断地
梦想着幸福,然而立刻幻灭,随后是悲苦的煎熬。贝多芬最丰满的灵感,就
是在这种时而热爱、时而骄傲地反抗的轮回中探寻到的;直到相当的年龄,
他的激昂的性格,才在凄恻的隐忍中趋于平静。
1801年,贝多芬爱上了琪丽哀太·琪却尔第。他为他心爱的人儿谱写了
著名的《月光奏鸣曲》。“现在我的生活比较甜美,和人家来往也较多些。
这变化是一个亲爱的姑娘的魅力促成的..”他满怀热情地向朋友如此表达
欣喜之情。爱情点燃了他的生命之火。遗憾的是他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爱情的细言软语,使他格外感到自己的残废,境况的艰难,使他无法娶他所
钟爱的人。风骚、稚气、自私的琪丽哀大使他苦恼不已,火热的爱如同划破
夜空的一颗流星,炽热地燃烧过后,给贝多芬的内心世界留下的却是一片黑
暗、悲哀和破碎..

上帝总喜欢捉弄不幸的人。上帝慷慨地给了贝多芬绝世无双的音乐天才
和高尚的胸襟。可是他的外形却粗短、墩实,甚至于丑陋。而且他总是与金
钱和地位无缘,他的一生是在穷困潦倒中度过的。他的这一切也注定了他的
悲剧:上帝在他的血液里灌满了对美丽女子最丰富、最热烈的爱欲冲动,却
没有同时赋予他吸引这种女性的全部男性条件。
上帝总喜欢捉弄不幸的人。上帝慷慨地给了贝多芬绝世无双的音乐天才
和高尚的胸襟。可是他的外形却粗短、墩实,甚至于丑陋。而且他总是与金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