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世界五千年

_109 (现代)
晚清太后垂帘听政
奕.和英法签订《北京条约》的消息传到热河后,10月.. 31日,咸丰皇
帝又批示说:只要外国退兵不再反复,朕即可回京。但侵略者不肯立即退兵,
声称要在天津过冬,咸丰皇帝担心一旦回銮,英法侵略者卷土重来,因此谕
令奕.等人,在回銮以前,务必和英法侵略者议定,以免再生枝节。这表明
咸丰皇帝还仍然准备当年返回京师。
但是奕.等人认为条约初定,恐怕英法两国会借故纠缠,不肯撤兵,打
算待英法联军退到天津之后再与外国交涉其他外交问题。对此,咸丰皇帝大
为不满,正是在这种不满情绪支配下,当奕.等人请咸丰皇帝早日回銮时,
咸丰皇帝颁发了暂不回銮的上谕。
当初咸丰皇帝命奕.留在北京办理议和,咸丰皇帝的本意,不过是想争
取时间,部署兵力。然而奕.受命之后,却迅速同英法签订了和约,并因此
同洋人打上了交道,博得了侵略者的好感,这是咸丰皇帝身边大臣肃顺等人
始料不及的。肃顺一向刚愎自用,视满族贵族如酒囊饭袋,就是对奕.,他
们也只称呼他“小六子”,毫不放在眼里。如今奕.因议和成功,而被朝野
上下视为善于与洋人打交道的人,威望大为提高,大部分留京亲王大臣追随
其后,势力已经很大,再有洋人的关系,如果咸丰皇帝回京,难免不受其包
围影响,因而肃顺等人便极力阻挠回銮。
为了使咸丰皇帝在避暑山庄“乐不思蜀”,肃顺等人极力以射猎或美色
来诱惑咸丰皇帝。避暑山庄原有离宫.. 200余所,完好者尚有70余所,有许多
可供消遣的去处。和约签订后,肃顺等人令在京的大戏班人员分三批全部到
达热河,从此几乎每二三日即演戏一次,每次戏目角色均由咸丰皇帝硃笔决
定,有时上午已花唱,晌午还要清唱。咸丰皇帝在避暑山庄玩得很开心,大
有“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之势。与此同时,肃顺等人还大兴土木,修缮行宫。肃顺本人甚至还建筑私
寓。所有这些努力都是为了动摇和影响咸丰皇帝回京的念头。
咸丰皇帝在热河整日以观剧打猎为乐,懒于处理政事,使肃顺等人更加
大权在握。整个热河,几乎成了肃顺等人为所欲为的天下。
肃顺等人挟天子以令诸侯,拒不让咸丰皇帝回銮进京,遭到留在北京的
亲王和大臣们的痛斥与反对。而肃顺则针锋相对,污蔑留守京师的奕.等人
一再要求咸丰皇帝回銮,是挟制朝廷。肃顺等人还指使爪牙望风扑影,谣传
恭亲王将借助洋人势力造反。从而引起咸丰皇帝对奕.的不满,致使兄弟之
间感情再度疏远,咸丰皇帝死后把奕.排斥在赞襄政务王大臣之外,与这次
矛盾很有关系。
1861年.. 8月.. 21日,咸丰皇帝病危。在几次昏厥,神志尚清醒时,他召
集御前大臣、军机大臣,传谕立皇子载淳为皇太子,又指派载垣、端华、景
寿、肃顺、穆荫、杜翰、焦祐赢尽心辅助小皇帝,辅助经办一切政务。这是

咸丰皇帝死前按照清朝的祖宗家法,建立顾命制度,以辅佐幼子继位。
咸丰皇帝死前按照清朝的祖宗家法,建立顾命制度,以辅佐幼子继位。

22日,咸丰帝在避暑山庄病逝。肃顺等八位赞襄政务王大臣开始为
咸丰帝的丧礼和小皇帝继位忙碌起来。即刻传令,从即日起皇后称皇太后,
皇太子称皇上。当日,发布咸丰皇帝遗诏,把咸丰帝上述遗命布告天下。
这些工作做完之后,咸丰帝死后的政权交替工作大体就绪,只待新皇帝
回京,在太和殿举行登极大典了。
咸丰帝死后,热河曾有人向北京密报政情,对咸丰帝病危立太子这段时
间的热河政局曾做过报道。
咸丰帝死后这段时间,热河的政治局势比较稳定,肃顺等八位赞襄政务
王大臣辅佐
6岁幼主,齐心协力,极为和衷,大异以前局面,他们对所有的
事情都处理得很妥当。
咸丰帝死后的政体,是赞襄政务王大臣与两宫太后共执国政,由赞襄政
务大臣先把圣旨拟好,皇太后、皇帝阅后,母后盖“御赏”印,皇帝盖“同
道堂”印,两宫太后与赞襄政务王大臣互相牵制,以防止专权的情况发生。
奕.到热河以前,他们尚无推翻这种政体的举动发生,这种体制是得到当时
肃顺与太后双方的承认和拥护的。
咸丰帝病逝当天,皇后晋封为皇太后。次日,小皇帝载淳生母那拉氏始
被封为皇太后。两宫并尊,并非同日,这是肃顺为抑制那拉氏所作的精心安
排。肃顺在两宫太后中故意制造矛盾,对秉性宽厚、素无大志的东太后极力
拉拢,对西太后那拉氏则极力裁抑,严加防范。于是在咸丰帝死后的最初一
段时间里,斗争主要是在肃顺和西太后之间进行。其实他们之间的斗争早在
咸丰帝生前就已开始。
小皇帝载淳生母叶赫那拉氏,是满洲镶蓝旗人。曾祖父吉郎阿,曾任户
部员外郎。祖父景瑞曾任刑部员外郎。父惠征,生于嘉庆十年(1805年),
长期任笔帖式,从事抄抄写写的文书工作。咸丰二年又调任安徽宁池道台,
所辖五府一州,共计
20个县,兼管芜湖关税务,不仅是个要缺,而且是个肥
缺。叶赫那拉氏就是生在这样一个世代为宦的官僚家庭。
道光十五年十月初十日(1835年
11月
29日),叶赫那拉氏生于北京,
她的母亲也是名门闺秀,因此她从小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并受到传统的封
建教育。据说,那拉氏年
16时已经能背诵四书五经,通满文,二十四史也浏
览一遍,而且精通琴棋书画。
那拉氏的小名叫兰儿,父亲惠征是官场中的老手,经常奔南走北,往来
各地。兰儿跟着父亲,从小就学会了随机应变的本领。
兰儿
18岁的时候被选入皇宫。皇宫里皇帝的妻妾很多,分皇后、皇贵妃、
妃、嫔、贵人、常在、答应等七个等级。兰儿刚进宫,地位很低,没有什么
机会和皇帝亲近。有一天,她看到咸丰皇帝在圆明园的花丛竹林中散步,便
故意躲在树林深处,娇声娇气地唱起歌来。歌声把咸丰皇帝吸引住了。他慢
慢地走到了兰儿的身边,发现兰儿长得很标致,就看上了她,封为兰贵人。
那拉氏为人机灵,很会猜测皇帝的心思,甜言蜜语,得到了咸丰皇帝的宠爱,
不久,又被封为懿嫔。过了几年,那拉氏生了皇子载淳。咸丰皇帝虽然嫔妃
很多,却没有一个生儿子的,这回得了儿子,非常高兴,下令把那拉氏封为
懿妃,过了些日子又进封为懿贵妃,地位仅仅次于皇后。因为咸丰皇帝经常
生病,不能料理国事,有时就让那拉氏代笔批复。从此,那拉氏能和皇帝议
论国事了,谁也不敢得罪她。皇后钮祜禄氏因为没有生儿子,凡事都让懿贵

妃三分,其他嫔妃就更不在话下了。
妃三分,其他嫔妃就更不在话下了。
咸丰帝病危的时候,肃顺与懿贵妃矛盾更加激化。
咸丰帝死后,肃顺等人赞襄政务,开始想以不封太后的办法,把那拉氏
排斥在权力之外;继而又主张圣旨由八大臣拟定,太后负责盖印,不得更改
谕旨的内容。西太后坚决反对,最后决定建立了赞襄大臣与太后共同执政这
一体制。那拉氏对此尽管心怀不满,但因热河已完全控制在赞襄政务王大臣
手中,只能隐忍不发,静待时机。热河政局暂时呈现出一派稳定的景象。但
是,从奕.到热河之后,便风云突变,这一稳定平静的政治局面立刻被打破。
奕.一直密切注视热河局势的演变。奕.的亲信、在热河任领班军机章
京的曹毓英等人,通过军机处的驿递系统,随时将肃顺等人的举动密报文祥、
奕.等人;还有奕.七弟奕.,利用可自由出入宫禁的便利条件,把在热河
的行动随时告知奕.。这样,热河、北京之间彼此互通情报,使奕.对咸丰
帝死后的局势了如指掌。
咸丰帝病逝,遗命肃顺、载垣等八大臣辅政,奕.被排除在外,这不能
不使留守京城的官员们大吃一惊。
奕.与咸丰帝亲如手足,虽然两人关系一度疏远,但自从奕.奉命留守
京师,被任命为总理各国事务大臣以来,已取得咸丰帝的信任和赞扬。以恭
亲王奕.与咸丰帝的这种血缘关系,加上他的才华和声望,咸丰帝一旦驾崩,
幼主继位,按常理,应该由恭亲王当摄政。而今却被排斥在顾命大臣行列之
外,怎能不令人感到惊疑?
很明显,照这样下去,肃顺集团的辅政,只能意味着奕.集团的失势。
对此,不仅奕.集团成员不甘心,就是受肃顺排斥而闲居京师的元老重臣也
纷纷行动起来,为恭亲王奕.出谋献策。要除去肃顺,使不在顾命之列的恭
亲王执政,道路只有一条,就是彻底推倒顾命制度,由太后垂帘,恭亲王辅
政,而这只有同两宫联合起来才能办到。大计确定之后,奕.于是决定以吊
孝的名义前往热河,以便同两宫接头,肃顺对奕.前来热河吊孝的请求不便
阻止,只得予以批准。
前往热河之前,奕.曾派人前往英国使馆,通告恭亲王今晚或明早启程
前往热河,以便见到太后,向她保证英国人、法国人绝无恶意。
三天之后,恭亲王一行抵达热河。奕.在咸丰帝灵位前高声痛哭,旁人
无不下泪。奕.的这一举动,使人们感到他确系出自手足之情,专为叩谒咸
丰帝而来。
祭后,两宫太后召见了奕.,这是奕.、太后之间至关重要的会见。恭
亲王去热河时,太后对他很冷淡,因为他没有更早一点儿去那里。经过恭亲
王的解释,太后看到了完全信赖顾命大臣的危险。太后于是问恭亲王怎样才
能摆脱他们,恭亲王回答,在热河他没有办法,只要朝廷回到北京,他就可
以做到任何事情。

这次会见,奕.解除了太后对洋人的疑虑,最终作出了回京发动政变的
重大决定。
这次会见,奕.解除了太后对洋人的疑虑,最终作出了回京发动政变的
重大决定。
奕.离开热河的第三天,御史董元醇便上疏,奏请皇太后垂帘听政,开
始为政变进行舆论准备。董元醇提出皇上年幼,应该让皇太后暂时听政。紧
接着,掌握兵权的兵部侍郎胜保等人,又直接给皇太后上奏折请安。清朝的
传统规矩是,大臣只能向皇帝上奏折。现在这几个人违反祖制,又要求皇太
后主持朝政,这使肃顺等人很生气。他们马上以皇帝的名义,发出命令,不
准各级官员向皇太后请安,对胜保等人也要治罪。第二天,那拉氏召见八大
臣,直截了当地让他们按董元醇的奏折办事,由两个皇太后听政。原来,不
论是董元醇的奏折,还是胜保等人的请安,都是那拉氏和奕.商量好了的。
肃顺等人说:“大清朝从来没有太后听政的先例,而且老皇上已有遗诏,
太后不能擅自更改。”那拉氏说:“你们连太后的话都不听吗?”肃顺大声
说:“我们是奉命协助皇上,不能听太后的命令!”接着,双方就吵了起来。
那拉氏连哭带嚷,八大臣也高声议论,谁也说服不了谁。那拉氏气得两手发
颤,指着八大臣说不出话来。连怀抱着的小皇帝也吓得直哭,把尿撒了那拉
氏一身。八大臣从那拉氏那里出来,立刻发出指令,驳回了让太后听政的建
议,并规定大臣的奏折上,只能写“皇上”,不准写“皇太后”字样。
赞襄政务王大臣与两宫太后之间的这场冲突,以太后的妥协和赞襄政务
王大臣的胜利而宣告结束。西太后的舆论试探受挫折,奕.党人认为失败的
原因在于西太后临朝心切。
在董元醇上疏之前,北京城内的奕.党人也在酝酿垂帘听政的政变行
动。
对于政变者来说,理论准备固然十分重要,但更为至关重要的是军事部
署。古往今来,任何政变不凭借武力,都很难成功。当时奕.集团中手握军
权的只有兵部侍郎胜保。胜保在议和成功后,再次被起用为钦差大臣,督办
山东军务,继而督办河南、安徽军务。咸丰帝病逝后,手握重兵的胜保,公
开倒向西太后一边,不等肃顺等人允准,即径自带兵北上热河。
胜保北上抵达北京的当天,奕.也刚好从热河返回北京。两人在京就政
变问题作了周密研究,议定由胜保把军队部署在京郊密云一带,为政变做好
军事准备。八月十四日晚胜保抵达热河后,对肃顺等人横眉冷对,但是,向
来性情急躁的胜保,这时对政变却持稳健态度,胜保是受了奕.影响,要待
肃顺等人回北京再发动政变。
与此同时,手握重兵的蒙古亲王僧格林沁,在奕.等人的笼络下,在朝
廷中枢的权力斗争中,鲜明地倒向了两宫太后一边。
有了胜保、僧格林沁的两支武力做后盾,政变已成功在望。但肃顺等人
在挫败西太后的舆论试探之后,被小小的胜利所陶醉,自以为顾命制度既符
合祖宗家法,又是咸丰帝亲自指定,其合法性已不容置疑。政治危机已经过
去,于是肃顺等人便坚信他们已经巩固了自己的权力,因而盲目自信,从此
不再把太后放在眼里。
九月初一日,肃顺等人为了显示对失败者的宽宏大量,主动给两宫太后

加赋新的徽号,母后皇太后称为“慈安皇太后”,圣母皇太后那拉氏称为“慈
禧皇太后”。两宫太后平等相待,以避免引起西太后的不快。
加赋新的徽号,母后皇太后称为“慈安皇太后”,圣母皇太后那拉氏称为“慈
禧皇太后”。两宫太后平等相待,以避免引起西太后的不快。
可悲的是,八大臣对此仍浑然不觉,全力忙于老皇帝丧礼和新皇帝回京
事宜。
那拉氏和奕.一起,把掌握兵权的蒙古亲王僧格林沁和胜保都拉拢过
来,完全控制了北京周围的军队。布置就绪以后,那拉氏催促八大臣早日动
身,护送咸丰皇帝灵柩回京。她对八大臣说:“我们两位太后和皇上由载垣、
端华你们七个人陪着,从小路先走;肃顺带领军队护送灵柩,由大路走。我
们先到北京,好率领文武百官迎接。”八大臣不知是计,就照办了。其实,
那拉氏这么办,是为了把载垣、端华等七个人和八大臣的核心人物肃顺拆开,
以便各个击破。
那拉氏比肃顺早四天到了北京。这时候,奕.早就作好了政变准备。
肃顺等人在返回京城的途中也曾密谋过兵变,计划在途中将西太后杀
掉。但西太后早有准备,命荣禄率兵迎驾,预防八大臣暗下毒手,结果八大
臣的计划落空。
两宫太后及幼帝一行,从小路以快班轿夫日夜兼程,比肃顺抢先四天抵
达北京,为进一步从容筹划和布置政变,赢得了极为宝贵的时间,使政变更
加稳操胜券。
太后及幼帝一行九月二十八日抵达京郊,恭亲王奕.出城迎接。当天,
两宫太后在郊外召见奕.,密谋政变事宜。
此时,赞襄政务王大臣的败局已定,政变后的政治体制问题已经提上日
程。因此,当天便由胜保上了一个请太后亲政、亲王辅政的奏折。
胜保奏折首先就赞襄政务王大臣的合法性进行了抨击。胜保的议论,等
于把赞襄政务王大臣置于非法的位置上,这对他们无疑是致命有一击。
胜保为政变成功后设计的政治体制,实质就是皇太后听政与亲王辅政相
结合。在奕.等人看来,两宫太后都年纪很轻,慈安.. 25岁,慈禧.. 27岁,不
了解宫廷内外的政局,更无实际政治经验可言,很难设想这两位年轻的太后
会有能力驾驭复杂的政治局面,掌握好清王朝的最高决策权,因此必须由近
支亲王辅政。以奕.的地位和才干,辅政之后,肯定会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
条。由此可以推测,胜保意图通过此折,在未来的权力结构中,为奕.争得
更多的实权。
二十九日,太后一行进城,周祖培、贾祯等人再次上书呈请太后垂帘。
次日,大学士贾祯、户部尚书周祖培、户部尚书沈兆霖、刑部尚书赵光等联
名上奏,请皇太后亲自主持朝政。
九月三十日(1861年 11月 2日),政变开始。先由两宫太后正式召见
奕.、文祥、桂良、贾祯、周祖培等人,皇太后向这些亲王、大臣哭诉载垣、

端华、肃顺等人对皇太后的欺压罪状。周祖培当面奏道:“应该对八大臣从
重处罚。”于是西太后便把预先秘密起草的上谕,由内阁在当天向全国臣民
颁布。这道上谕还承认载垣等八人为“顾命之臣”,加给他们的罪名是不能
与英法联军尽心议和,并阻挠咸丰帝回銮及反对太后垂帘听政等等,对他们
的处分也仅仅是解任或退出军机处。
端华、肃顺等人对皇太后的欺压罪状。周祖培当面奏道:“应该对八大臣从
重处罚。”于是西太后便把预先秘密起草的上谕,由内阁在当天向全国臣民
颁布。这道上谕还承认载垣等八人为“顾命之臣”,加给他们的罪名是不能
与英法联军尽心议和,并阻挠咸丰帝回銮及反对太后垂帘听政等等,对他们
的处分也仅仅是解任或退出军机处。
不久,又另发一道将肃顺马上拿住治罪的上谕。此时肃顺正护送咸丰帝
灵柩到达京郊密云,被睿亲王仁寿深夜从卧室中拿获,绑赴京城,投入狱中,
同载垣、端华一起监禁起来。三人狱中相见,肃顺怒斥载垣、端华;如果早
点听我的话,何至有今日?然而悔之已晚,只能抱恨九泉了!
1861年阴历十月初一,政变成功,慈禧、奕.集团弹冠相庆,并立即论
功行赏。首先,恭亲王奕.提升为议政王,在军机处行走,大学士桂良、户
部尚书沈兆霖,都提拔为军机大臣上行走。
一面是胜利者加官进爵,另一面则是对失败者的惩治处罚。
根据奕.等人提出的罪状,20余位王公大臣于十月六日联名上奏皇太
后,将载垣、端华、肃顺三人凌迟处死,景寿等五人从重发往新疆充军。
当天发布的上谕,进一步明确指出,咸丰皇帝并未立遗诏让八大臣赞襄
政务,是肃顺他们假传圣旨,从而彻底否定了咸丰的遗命及顾命制度。同时
宣布:载垣、端华两人减刑准许他们自尽,肃顺改为斩立决。
上谕宣示后,载垣、端华在宗人府上吊自杀,肃顺则被押赴刑场斩决。
临刑前肃顺破口大骂,又不肯跪,刽子手用大铁棍敲断他的膝盖他才跪下受
刑。
肃顺被杀,从前受其排挤倾轧者,自然拍手称快。
但是,顾命大臣成为阶下囚、刀下鬼,毕竟违反祖制,有辱国体,因此
有一些赞成和支持垂帘听政的人,对慈禧大开杀戒很不以为然。他们上疏太
后,请宽载垣、端华、肃顺三人之罪。
当然更有人见肃顺等人失势,不惜火上浇油,落井下石。
其实,慈禧、奕.的心中很清楚,载垣、端华、肃顺多年大权在握,其
党羽在六部九卿肯定非常多,至于依附逢迎拍他们马屁的,更是大有人在。
现如一一究查,广为株连,势必弄得人人自危,不利于稳定政变后的局势。
为此,慈禧、奕.在处死载垣、端华、肃顺之后,连下三道上谕,宣布不追
究那些爪牙的问题。
不追究爪牙的罪状有利于安抚人心,稳定政局,同时,奕.和太后又告
诫宗室王公、文武百官,不得抗拒垂帘听政,否则严惩不贷!
政敌已经肃清,垂帘应该立即举行。但负责筹划此事的亲王、大臣们,
几经商议,却迟迟拿不出符合太后心意的垂帘章程,为此,西太后不得不耐
着性子等待。在这当中,十月五日,周祖培奏请更改“祺祥”年号,改为“同
治”。经两宫太后允准,布告天下。而所谓“同治”,即两个太后共同治理
国家。这标志着晚清太后专政时代的到来。
十月九日,同治帝在太和殿举行登极典礼,接受百官朝贺。
十月二十六日,垂帘听政的详细计划终于拟定好了,送到两位太后手中,
具体规定是:召见内外臣工时,拟请两宫太后、皇上一起坐在养心殿中,在
皇太后前垂帘;指派专人将召见人员带领进见。

这份章程,终于满足了西太后期待已久的垂帘听政欲望,然而垂帘听政
毕竟有违祖制,在两位太后登上政治舞台之前,不能不扭捏作态一番,以收
买人心。于是在十月二十六日的上谕中,首先大讲一番两宫太后不得已才决
定垂帘听政。
这份章程,终于满足了西太后期待已久的垂帘听政欲望,然而垂帘听政
毕竟有违祖制,在两位太后登上政治舞台之前,不能不扭捏作态一番,以收
买人心。于是在十月二十六日的上谕中,首先大讲一番两宫太后不得已才决
定垂帘听政。
政变发生后,英国公使向英国外交大臣罗素报告晚清政变的经过与结果
时,兴奋地说:“最可能和外国人维持友好关系的那些政治家掌握政权了。
这个令人感觉满意的结果,全是几个月来私人交际所造成的。我们应以温和
协调的态度获得恭亲王的信任,消除他们的惊恐,使最高权力落到他们手里
去。就英国政府而言,我们的困难就要获得和平解决了。”
英国侵略者对政变表示欢迎是可以理解的。他们对肃顺的排外倾向一直
深为不满,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能否兑现感到
担心。他们尽力支持奕.和西太后发动政变,就是为了在中国找到一位合适
的代理人。垂帘听政之后,外国侵略势力在中国更加强大了。


24世界五千年—影响人类历史24世界五千年

印度的独立
印度的独立
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这条道路,只有前进。尽管在他们身后留下了一
条充满着斑斑血迹的曲折小路,然而在圣雄甘地的领导下,他们高举着非暴
力大旗,最终使印度走向了独立。
印度,这个素来以“遍地是黄金和香料”而成为西方人心目中的“东方
天堂”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到
16世纪末的时候,仍然没有失去它在西方
人眼中的魅力。
从中世纪宗教的压抑下刚走出不久的欧洲人,似乎变得比历史上任何时
候都更富于欲望和野心,他们在先进文明的支持下,轻轻敲响了印度这扇东
方大门。
正处于上升时期的莫卧尔封建王朝,开始并没有把这些前来同自己进行
贸易的外国人放在眼里。但他们拥有这样的心情的时间实在是太短了。在短
短的百余年后,他们便深深认识到,这些外国人,已经成为他们最大的敌人。
一直呆在印度海岸的等待时间获得更多的权力和利益的英国人欣喜地发现,
莫卧尔帝国在风起云涌的起义中摇摇欲坠。同时,各地总督割据、民族冲突
和宗教
冲突也交织在一起。阿富汗人也趁火打劫。强极一时的莫卧尔帝国陷入
了一片混乱。
不列颠人抓住时机地实现着自己的野心。此时的东印度公司已成为一个
集政治和商贸于一身的英国代言人。他们在印度的土地上甚至有上万士兵的
军队。公元
1757年,英国人在印度内奸的配合下以
3000士兵战胜了
7万印
度人,孟加拉沦为英属殖民地。在这以后长达
92年的时间里,英国人一步步
将这个人口达
1亿多的东方大国沦为了自己的殖民地。公元
1849年,在一场
规模空前的战斗中,英国人战胜锡克人,兼并了旁遮普,整个印度完全沦为
殖民地。在印度沦陷的长达
92年的战争中,在更多的时候,是印度士兵的枪
口在英国军官的指令声中瞄准了另一个印度士兵的胸膛。古老的帝国蒙上了
许许多多的血迹斑斑。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