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世界五千年

_101 (现代)
久,万历十六年他回国后就没有再来中国。
利玛窦(1552~1610年)出身于意大利贵族家庭,少年时在家乡求学,
后来进入罗马神学院。1582年到澳门,第二年进入中国内地,直到
1610年
在北京去世,在中国居留
28年之久。利玛窦来华,才使天主教在中国广泛传
播开来,也为明朝后期中西文化交流开创了新局面。
利玛窦于万历十年(1582年)来到澳门,以后又到肇庆、韶州、南昌、
南京等地进行传教活动。为了传教,他勤学苦练,加上天资聪颖,对于儒家
的经籍、诸子百家、中国历史,无不通晓,并能流畅地讲汉语和用中文书写。
他熟悉中国的风俗礼节,身穿儒服,和名士们饮酒赋诗,畅谈天文地理、风
土人情、哲学伦理,谈话的时候引经据典,如数家珍。他在宣扬教义时,总
爱从中国史书中找根据,把中国“天”的观念说成是基督教中的“天主”,
所以,被当时的士大夫称为西儒。士大夫佩服其学识渊博,很喜欢与他交游。
当时的名士如李心斋、李贽等人都和他来往,促膝交谈,互赠诗文。一些达
官贵人,如两广总督郭应聘、礼部尚书徐光启、太仆寺少卿李之藻等人,与
他联系密切,结为知交。徐光启和李之藻甚至接受洗礼,加入天主教。利玛
窦把从欧洲带来的一些所谓奇器异物,如世界地图、浑天仪、三棱玻璃镜、
自鸣钟、救世主和圣母的油画像等一类东西赠送给明朝官员,以取得他们对
传教活动的支持。每到一地,他还把这些东西公开陈列展览,任人参观。民
众被这些奇器异物所吸引,参观的人成千上万,门庭若市,耶稣会的影响日
益扩大。
利玛窦的意大利姓名是玛泰奥·利奇(MatteoRicci)。他自称姓“利”,
名“玛窦”。以后,中国士大夫就称他为“利先生”或“利子”。其他来华
的耶稣会士也都仿效他,改成中国姓名,他还给自己取了个号,叫“西泰”。
万历十七年(1589年)利玛窦迁居韶州,以后又到南京及江西南昌等地,
与中国士大夫交游,畅谈社会政治、天文地理等等。
利玛窦等耶稣会士深知要使天主教真正能在中国扎根,不仅需要取得士
大夫们和官员的支持,最重要的是必须取得明朝皇帝的支持。利玛窦曾对人
说:“假使我们不能在南北两京到皇宫里,对着皇上宣讲福音,设法求得他
的许可,那么将来传教得不到保障,也就什么也不能成就”。经过努力,万
历二十八年(1600年)五月,利玛窦和西班牙传教士庞迪我启程去北京拜见
皇帝。第二年
1月利玛窦抵达北京,明神宗朱翊钧在便殿召见。为了获得皇
帝的好感,他带来了许多西洋物品,即所谓的方物。进贡的方物有:油画三
幅(救世主像、圣母像和耶稣偕约翰像各一幅)、天主教经典一本、珍珠镶
嵌十字架一座、大小自鸣钟各一架、《坤舆万国全图》一册,八音琴一张、
三棱玻璃镜两面,以及一些镜子、玻璃器皿等等。明神宗在便殿询问天主教
的教义和西方的民风国政,并且赐宴慰劳。神宗原是个贪财好货的皇帝,见

到这些精巧新奇的贡品,欣喜万分,爱不释手。他把油画和万国全图张挂于
宫中,建造一个亭子安放自鸣钟,还派人向传教士学习八音琴。这些外国传
教士就此得到中国皇帝的喜爱。明朝政府赐给屋宇,允许他们长住北京。这
正是利玛窦求之不得的,从此他便留居在北京东面的崇文门一带。这样,耶
稣会士便达到了在北京居留传教的目的,也得到了中国皇帝明神宗的允准,
在中国境内传教取得了合法地位。
到这些精巧新奇的贡品,欣喜万分,爱不释手。他把油画和万国全图张挂于
宫中,建造一个亭子安放自鸣钟,还派人向传教士学习八音琴。这些外国传
教士就此得到中国皇帝的喜爱。明朝政府赐给屋宇,允许他们长住北京。这
正是利玛窦求之不得的,从此他便留居在北京东面的崇文门一带。这样,耶
稣会士便达到了在北京居留传教的目的,也得到了中国皇帝明神宗的允准,
在中国境内传教取得了合法地位。
利玛窦为了在中国顺利开展传教活动,深入研究儒家典籍,竭力把天主
教义和儒家学说融合起来。他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到万历二十四年
(1596年)花三年时间写成的《天学实义》就是这样的著作。在当时中国士
大夫中起了不小的影响。大学士叶向高认为利玛窦宣传天主教义,与中国的
传统文化本质上一致。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利玛窦被任为耶稣会在华
首任会长。
万历.. 38年(1610年),利玛窦病死于北京,朝中大臣们因他教育民众,
宣传道理有功,向神宗皇帝请求赐予葬地。神宗赐葬北京西城外,其墓在阜
城门外二里沟栅栏,今天北京市委党校院内。一个外国人,死后得到中国皇
帝赐予葬地,这可谓是极其隆厚的待遇。
明朝后期,与利玛窦同时来华的传教士还有葡萄牙人麦安东、孟三德、
费奇观、罗如望、李玛诺,意大利人石方西、郭君静、熊三拔、龙华民,西
班牙人庞迪我等。他们协助利玛窦在中国各地传教,教徒日益增多。万历十
一年(1583年)利玛窦于肇庆收受第一名信徒。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利
玛窦去世时,约有2500人。利玛窦去世以后,由意大利人龙华民继任耶稣会
在华会长,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教事业继续迅猛地发展。万历四十三年(1615
年)天主教信徒增加到.. 5000人,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有.. 1.3万人,崇
祯九年(1636年)有.. 3.82万人,到了清顺治七年( 1650年),竟增加到
15万人。
明朝后期在耶稣会士来华传教期间,中西文化交流更为活跃和频繁。利
玛窦等耶稣会士在研究、介绍西方天文、数学、物理、地理、测量等科学给
中国方面,起了引导的作用,为古老的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我国天文历算有悠久的历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元代时我国的科学家
郭守敬制订了《授时历》,把我国的历法提到了新高度,居世界领先地位。
明代的《大统历》是根据《授时历》修订而成的。到明宪宗成化以后,因《大
统历》长期不修,出现了显著的误差,经常测量不准日、月食。人们纷纷讨
论改革历法。耶稣会士利玛窦一到北京,就向明朝皇帝提出改革历法的建议。
他和中国的天文学家徐光启、李之藻等人一起从事天文历法的研究。利玛窦
著有《圜容较义》一卷,是研究天体数学的专门著作,这部书对制订新历法
很有作用。
崇祯二年(1629年)五月一日,发生日食,明朝官员的推算与日食前后
均不符合。崇祯皇帝下谕说,以后推算如再错误,就要从重治罪。于是礼部
推荐礼部侍郎徐光启、南京太仆寺少卿李之藻两人负责修订历法。这时利玛

窦已经去世,徐光启聘请了另外两个传教士龙华民和邓玉函及他们一起工
作。李之藻、邓玉函到任后不久,先后去世,又调耶稣会士罗雅谷、汤若望
来京参加修历工作。崇祯六年(1633年)徐光启病危时,推荐山东参政李天
经主持修历工作。十月徐光启去世,由李天经继续完成了修历工作。李天经
在历局十年,终于完成了新历书呈给皇上,定名为《崇祯历书》。
窦已经去世,徐光启聘请了另外两个传教士龙华民和邓玉函及他们一起工
作。李之藻、邓玉函到任后不久,先后去世,又调耶稣会士罗雅谷、汤若望
来京参加修历工作。崇祯六年(1633年)徐光启病危时,推荐山东参政李天
经主持修历工作。十月徐光启去世,由李天经继续完成了修历工作。李天经
在历局十年,终于完成了新历书呈给皇上,定名为《崇祯历书》。
《崇祯历书》比中国古代传统历法进步了许多。《崇祯历书》采用了天
体运动体系和几何学的计算系统。它虽落后于哥白尼的日心体系,但比我国
传统的浑天说要进步。《崇祯历书》引进了“地球”的概念和地理经纬度的
概念。这不但对破除旧有的天圆地方观念有着重大意义,而且极大地提高了
推算日月食的精确度。《崇祯历书》采用了欧洲通行的天文学度量制度,这
样,就把中国天文学推进到世界天文学共同发展的轨道。
《崇祯历书》是徐光启领导中外学者共同努力下,于崇祯八年(1635年)
编成的。当时保守势力极力反对这部历法,没能采用。一直拖到崇祯十六年
(164年)八月,崇祯皇帝朱由检下令采用新历法。第二年四月,新历还来
不及实行,腐朽的明王朝被农民起义军推翻。清朝顺治初年,原来参加编制
《崇祯历书》的耶稣会士汤若望,把《崇祯历书》改定为
103卷,进呈清政
府,立即颁行天下。
徐光启主持修订《崇祯历书》,凡对《崇祯历书》作出贡献的人,都没
有忘记他们。他在临终前夕,把历局工作人员的功绩,一一开列在奏疏中呈
给皇上,请求给予奖励。首先表彰耶稣会士罗雅谷、汤若望的功绩。接着表
彰生员邬明著、儒士陈于阶等的功绩;对程廷瑞、孙嗣烈等
11名生员、儒士
在编历过程中的劳绩也都予以肯定。徐光启认为《崇祯历书》的编撰完成,
是中外学者共同努力的结果。
1610年,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发明了望远镜,用望远镜观察星球运
动,得出了和哥白尼相同的太阳中心说。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伽利略
的好友、耶稣会士邓玉函给中国带来了第一架望远镜,并于崇祯七年(1634
年)献给了崇祯皇帝。汤若望特地写了一本《远镜说》,详细介绍望远镜的
性能、原理和制造方法,这是在中国介绍光学原理的第一部著作。邓玉函本
人也是个科学家,他与中国学者王微合著《远西奇器图说》,阐述了物理学
中力学的重心、比重、杠杆、斜面、滑轮等理论,并介绍了一些简单的机械
构造和钟表的结构原理。邓玉函还写作了人体解剖学专著《人身概说》,以
及《测天约说》等天文学著作。意大利传教士熊三拔著的《泰西水法》是一
部水利科学著作。介绍水利知识,介绍诸如抽水机、蓄水机等水利机械的构
造、图式和原理。
火药和火器,原是中国发明和首先制造应用于战争的。通过阿拉伯人西
传以后,经过改进,又传回到东方。明代中西文化交流中,西方新式火器开
始传入中国并应用于战争之中。
明神宗万历时期,东北女真崛起,辽东地区越来越危险,明朝官员急于
设法改良武器加强战斗力,来华的耶稣会士就承担了这项工作。
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努尔哈赤的后金军于萨尔浒大败明军,到明
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后金军占领辽阳、沈阳。这年,徐光启派人到澳
门购置了四门西洋大炮。徐光启把挽救明王朝的危亡的任务,寄托在火器的

改进上,认为这是最有效的一个措施。徐光启深知西洋火器的厉害,他上疏
熹宗,力请多铸西洋大炮,以加强城池的防守,抵御后金的进攻。天启二年
(1622年),熹宗命兵部到澳门请西洋人进京铸造西洋大炮。人们称这种新
式大炮为“红衣大炮”,又因为这种火炮最早由佛郎机人(即葡萄牙人)制
造出来,故又叫“佛郎机炮”。西洋大炮在抵御后金军队的进攻中果然发挥
了作用。天启六年(1626年),后金大汗努尔哈赤在进攻宁远城时,就是中
了这种大炮负伤后病死的。
改进上,认为这是最有效的一个措施。徐光启深知西洋火器的厉害,他上疏
熹宗,力请多铸西洋大炮,以加强城池的防守,抵御后金的进攻。天启二年
(1622年),熹宗命兵部到澳门请西洋人进京铸造西洋大炮。人们称这种新
式大炮为“红衣大炮”,又因为这种火炮最早由佛郎机人(即葡萄牙人)制
造出来,故又叫“佛郎机炮”。西洋大炮在抵御后金军队的进攻中果然发挥
了作用。天启六年(1626年),后金大汗努尔哈赤在进攻宁远城时,就是中
了这种大炮负伤后病死的。

15营,每营
4000人,共
6万人。每一营配备双轮车
120辆,炮

120辆,粮车
60辆,共计车
300辆。西洋火炮
16门,中炮
80门,鹰铳
100门,鸟铳
1200门。徐光启这一设想由于朝廷内的政治斗争激烈,没有能
够实现。
崇祯十五年(1642年),明朝又聘请汤若望监铸大炮并传授使用方法。
汤若望铸成大炮
20门,之后,又铸了一批较小的火炮。
汤若望为明朝修成历书并铸造火炮,明政府为了表示褒奖,崇祯帝赐给
他一块匾额,并亲笔题书“钦保天学”四个大字。礼部也赠送了一方牌匾,
上题“功堪羲和”,意思是说汤若望在天文学方面的成就堪与中国神话传说
中掌管天地四时的羲氏与和氏媲美。
西式火器在部队中的使用,使明军军事技术也不断改进,与此同时,西
式火器的制作技术和军事理论也从西方传入中国。除了军事技术之外,西方
其他科技也陆续由传教士传入中国。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水利科学自然受
到重视。利玛窦刚到中国时,曾与徐光启谈论水利之学。万历三十四年(1606
年)意大利人耶稣会士熊三拔来华,利玛窦就把熊介绍给徐光启,说熊三拔
是出色的水利学专学。后来,熊三拔编著了《泰西水法》六卷,论述了水库
等的性能与作用,并附图说明,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刊行。这是第一
部介绍西方农田水利的专著。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水利部分,采录了《泰
西水法》的主要内容。
邓玉函是瑞士人,耶稣会士。王征是陕西泾阳人,从小就爱好科技知识,
与在华耶稣会士邓玉函、金尼阁关系很好,52岁时入天主教。邓玉函和王征
一起翻译了《奇器图说》。《奇器图说》是我国第一部机械工程学著作。由
邓玉函口授,由王征译绘,共
3卷,天启七年(1627年)刊刻于北京。这是
明代流入中国
7000部西书中最早译成中文的。此书结合实用,很有特色。
王征除了与邓玉函合译《奇器图说》,介绍西方机械工程学以外,还根
据西方机械原理创制新式机械。他著有《新制诸器图说》一书,收录他自己
发明制作的虹吸、鹤饮、轮激、风硙、自行磨、自行车、轮壶、代耕、连弩
等九种机器。其中自行车及轮壶是根据自鸣钟原理仿制的。
明朝后期,西方数学传入中国影响最大的,是《几何原本》和《同文算
指》。这两本书也是由外国传教士介绍给中国的。
《几何原本》是古代希腊的数学名著。作者欧几里得,约生于公元前
330
年,公元前
270年逝世,是希腊的著名数学家。《几何原本》是对古希腊数
学的总结和升华,在西方被认为是数学的经典著作。
耶稣会士利玛窦到中国后,发现中国士大夫中不少人对数学很感兴趣,

便想翻译此书。他曾几次与中国士人合作翻译,但都失败了。
便想翻译此书。他曾几次与中国士人合作翻译,但都失败了。
这本书的拉丁文本称为《欧几里得原本》,徐光启改成为《几何原本》。
从此,“几何”一词成了我国数学上的专有名词。徐光启在翻译中所使用的
一套术语,如点、线、面、平行线、直角、钝角、锐角等,由于切合原意,
后世延用下来。
徐光启认为《几何原本》是其他科学知识的基础,道出了数学是科学技
术的基础这一确切的涵义。《几何原本》是西方数学名著译成中文的第一部
书,它对沟通中西文化起了重要作用。
继《几何原本》的翻译,李之藻又和利玛窦合译《同文算指》。万历四
十一年(1613年)译成,第二年刊行。这是西方算术最早译为中文的一部书,
汇中西算术于一编。全书共.. 10卷,分前编与后编,附有别编。前编2卷,主
要论整数和分数四则运算。通编.. 8卷,主要为比例、比例分配、多元一次方
程组、开方等。《同文算指》介绍的西方笔算方法简便可行,清代数学家加
以改进后普遍推广给中国学者。
明朝后期,随着西方耶稣会士的来华,也把欧洲的地理学知识传到中国。
利玛窦于万历十一年(1583年)到肇庆时,当地人请他把所经过地方用地图
绘出来。他真的用华名、华里、计算的世界地图一幅。这图刚完成,便拿去
刊印了。图中的很多错误一半是由于刻工不懂,一半是由于利玛窦当初不知
道会立即付印,因此编制疏忽。利玛窦认为要使中国人重视基督教,翻印这
幅世界地图是最妙、最有用的工作了。这就是他绘制这幅地图的目的。
利玛窦编制的这幅世界地图,称为《山海舆地全图》,万历十二年(1584
年)在广东肇庆刻印。万历二十三年至万历二十六年,应天巡抚赵可怀在苏
州刻石翻印。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南京吏部主事吴中明请利玛窦在南京
刻印。万历三十年(1602年)李之藻请利玛窦据吴中明刻本加以增订,在北
京刻印。
那幅《坤舆万国全图》在当时影响很大。当时,我国的民众还相信着天
圆地方的说法,利玛窦的世界地图使中国人第一次知道人们生存的大地是个
球体,懂得了世界有五大洲,第一叫亚细亚洲,第二叫欧罗巴洲,第三叫利
未亚洲,第四叫亚墨利加洲,第五叫墨瓦腊尼加洲。在今天看来,利玛窦介
绍的那些地理知识还存在着错误,但它毕竟开拓了人们的眼界,使人们增长
了见识。另一位传教士庞迪我还特地为明神宗绘制世界分洲地图,四大洲每
洲一幅,图边附有文字,简略说明各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物产的概况。
除利玛窦编制的世界地图外,影响较大的有《职方外纪》,共 5卷,是
系统介绍世界各国的地理著作。《职方外纪》所记为五大洲各国风土物产。
卷首为万国全图、五大洲总图。卷一为亚细亚总说及分说十三则;卷二为欧
罗巴总说及分说十二则;卷三为利未亚总说及分说十三则;卷四为亚墨利加
总说及分说十五则,以及墨瓦蜡泥加总说;卷五为四海总说,有海名、海岛、
海族、海产、海状、海舶、海道等。
西方地理著作和地图的传入中国,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得以从文字和

图幅中初步了解全球五大洲的情况。同时也把西方绘制地图的投影术传入中
国。
图幅中初步了解全球五大洲的情况。同时也把西方绘制地图的投影术传入中
国。
早期的耶稣会士是为传教而来到中国的,但是,在他们当中,对待中国
所持的态度却很不一样。有一派主张在传教时持强硬的态度,不惜施用武力,
甚至存有领土要求的野心。他们实际上是配合殖民主义者对中国进行侵略的
急先锋。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西班牙人桑彻斯。他曾经向西班牙国王请求派
遣军队进入中国,说:倘中国皇帝过于执拗,故意禁阻传教工作,尽可借军
队之力,取消其治国权。另一派以罗明坚为首,包括后来的利玛窦等人。他
们的主张完全相反,认为到中国传教,一定要做出善意的表示,不要有不好
的行为;他们主张要了解中国,熟悉中国文化,所以,这一派为达到传教的
目的,向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朝廷官员,介绍西洋学术文化和科学技术,
这在当时适应了中国社会的需要,也迎合了明朝政府需求,因此受到了当时
官僚士大夫如徐光启、李之藻等的欢迎,推动他们积极翻译西洋学术著作,
吸取西方科学,发展科学技术,在客观上起了积极的作用。
西方殖民主义国家的统治者虽然想利用宗教宣传对中国进行侵略,但
是,早期来华的耶稣会士,由于他们的派别不同,所以还不能直接为殖民主
义的侵略服务。他们来华后,主要是从事传教和著书立说,还不能进行有损
中国主权的活动。而他们当中像利玛窦等人,在中国生活、工作数十年,的
确为传播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加强东西方的交流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美利坚民族的崛起
美利坚民族的崛起

400年之后神话般地成长为高楼林立、集现代高、精、尖技术
于一身的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正是西欧殖民者的铁蹄惊起了北美印第安人的千年古梦,一个远离现代
文明的原始公社社会不再平静。后起的美利坚合众国在几代欧亚移民的辛勤
耕耘下,以惊人的速度强大起来,并以锐不可挡之势跻身世界强国之列。这
不是神话,只是一个平凡的现实。
北美洲本是古老的印第安人世代繁衍生息的故乡。
距今大约
2.5万年至
4万年之间,美洲印第安人的祖先从亚洲穿越冰封
雪冻的西伯利亚,历尽艰辛困苦,来到北美大陆。
无数个世纪过去了,这些来自亚洲的移民,依旧平静地生活在这块被海
洋、冰川包围着的大陆上,创造着自己的独特的文化。

15、16世纪,欧洲殖民者来到大西洋沿岸时,这里的印第安人还生活
在生产资料公有的氏族社会阶段。印第安人大多是优秀的射手,以捕射野牛
为生。他们在捕猎中发明了雪橇。同时,还懂得种植玉米、豆类、南瓜、烟
草,甚至会用捕机捉取海狸,用桦树皮做成桦木舟。一些地方的印第安人甚
至会制作陶器、纺织纤维,例如闻名世界的玛雅文化、阿斯特克文化迄今仍
闪耀着迷人的魅力,令世人惊叹不已。
不过,这个时期的印第安人在社会组织上,依然处于母权制的原始公社
阶段,由氏族成员共同推选首领,由部落议事会处理部落内部事务,他们是
按血族关系结合起来的有组织的原始印第安人社会。
当时的印第安人,居住分散。以一个部落为一个小团体,对外界事情一
无所知:“这就使得欧洲人能够在新世界里横冲直撞,所到之处不会惊动几
百英里之外的部落,也难于破除美洲的孤立状态”。对于自己的大陆“也没
有一个印第安人部落或部族知晓离他们几百英里之外的任何事情,在他们之
间不存在任何近似种族或大陆团结一致的情感的东西”。
这样,当北美洲的先民们踏着自己缓慢的步伐进入
15世纪时,“一手持
剑,一手执圣经”的欧洲殖民者在开辟新航路的热潮中闯入这块宁静的大陆。
从此,北美印第安人的历史不得不改写了。
东方世界,在西方人眼里,一直是个神秘的所在。《马可·波罗游记》
对东方尤其是中国的描绘,更使西方人相信东方是黄金遍地的世界。直到
15
世纪后期,随着指南针、航海术的西传,造船技术的进步,才使这一梦想终
于可以实现。15世纪后期,西方尤其是欧洲的各国统治者,渴望获得东方财
富的愿望日益强烈。但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了君士坦丁堡与黑海沿岸,控制了
通往东方社会的通道,且要征收高额的海关税收。此时“地圆说”已被普遍
接受,人们相信,不经地中海也能到达东方,于是借助各国最高统治者的资
助,即将改变整个世界历史进程的地理大发现开始了。
1492年
8月
3日,意大利热那亚一个毛呢纺织工的儿子、水手哥伦布,
在经过八年的游说之后,终于获得西班牙君主——联合执政的斐迪南与伊莎
贝拉的支持,带上一封致中国皇帝的拉丁文介绍信和一份说明他是“前往印
度各地区”作合法旅行的介绍信,以及
90名精心挑选的西班牙水手,分乘三
艘船,浩浩荡荡的从西班牙的帕洛斯港口出发了。

哥伦布的船队穿越茫茫大西洋,在浪峰浪谷间航行了三个多月。1492年
10月,终于到达了巴哈马群岛中被哥伦布命名的、我们至今习称的圣萨尔瓦
多岛。在这里,大西洋第一次像公元初年罗马斯多芬派哲学家塞涅卡预言的
那样,“解开了一连串事件的链条”。哥伦布和他的水手们所看到的每一棵
树、每一种植物都是新奇的,那里的居民形状奇异,头上插着羽毛,身上抹
着红色颜料,操一口无法破译的奇怪的语言。哥伦布欣喜若狂,高呼“我找
到新大陆了!”哥伦布称这些岛上的土人为印度人,他们热诚地欢迎这些“天
上的人”。带领他们穿越巴哈马群岛。来到古巴岛西北面,拜见哥伦布认为
是中国皇帝的当地酋长。
哥伦布的船队穿越茫茫大西洋,在浪峰浪谷间航行了三个多月。1492年
10月,终于到达了巴哈马群岛中被哥伦布命名的、我们至今习称的圣萨尔瓦
多岛。在这里,大西洋第一次像公元初年罗马斯多芬派哲学家塞涅卡预言的
那样,“解开了一连串事件的链条”。哥伦布和他的水手们所看到的每一棵
树、每一种植物都是新奇的,那里的居民形状奇异,头上插着羽毛,身上抹
着红色颜料,操一口无法破译的奇怪的语言。哥伦布欣喜若狂,高呼“我找
到新大陆了!”哥伦布称这些岛上的土人为印度人,他们热诚地欢迎这些“天
上的人”。带领他们穿越巴哈马群岛。来到古巴岛西北面,拜见哥伦布认为
是中国皇帝的当地酋长。
新航路开辟以后,西班牙、葡萄牙等欧洲列强加紧对人烟稀少的“新大
陆”——美洲的探险、掠夺与殖民。于是在殖民者之间,殖民者与土著居民
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角逐、抗争与征服。
16世纪初叶,率先侵入北美的正是最先打破它的沉寂的西班牙人。1540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