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世界五千年

_10 (现代)
本来楚庄三只想饮马黄河就回去,听到晋军来救郑,就准备往后退。此
时,伍参建议道:“晋内部不谐,苟林父没有威望,晋军必败。”孙叔敖反
对同楚交战,但楚王听从了伍参的意见,进军到管地。
晋军过河后,郑人皇戍到晋军中游说,说楚军已疲,并表示郑可以助晋,
这时晋将领未能对是否同楚作战达成统一意见。
庄王这时派人到晋军来谈判议和,晋军答应并订下了结盟的日期。先过
索不愿和谈,派赵括对楚使人说:“刚才我君说错了话,我君命令我们,不
讲和,与你们作战。”
楚军再次来谈和并约定和议日期,晋将魏奇和赵旃想做高官不成,就想
让晋军失败,力请去挑战,遭到拒绝之后又要求去议和,苟林父答应了,他
们到了楚营要求开战,晋军中只有士会和郤克的军队作了应变措施,赵旃被
打败逃了回来,庄王亲自追击。苟林父担心赵旃和魏奇挑战会受到损失,就
带领部分兵车去接应,楚将潘觉看到晋军车尘,派人报告楚大营,“晋军来
了。”楚军担心庄王有失,孙叔敖下令全军进攻,于是两军相遇,苟林父出
于意外不知所措,下达了撤退命令:“先渡过河的有赏。”晋军为了渡河,
乱成一团,自相残杀。
士会的晋军因有准备未受损失,赵贺齐的军队准备了渡河船只,受的损
失也不大。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邲之战,出于晋军诸将各自为政,不服调度,晋军
必为楚所败而狼狈逃回。公元前
594年,楚又围宋达
9个月之久,宋向晋求
援,晋不敢出兵。这时,宋、郑都不得不臣服于楚,楚庄王成为中原的霸主。
齐桓公、晋文公和楚庄王是春秋时期霸业十分强盛的霸主。此外,还有
一些建立霸业的君主。春秋初期,郑庄公东征西讨,堪称“小霸”,是争霸
的先声。宋襄公和秦穆公也有建立霸业的事迹。不过宋襄公的霸业昙花一现。
而秦穆公由于强大的晋国横亘在秦国东方,他只能向西开拓。此外,在东南
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曾建立过霸业,先是吴王夫差战败越王勾践,北
上中原,夺得霸主位置;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三千越甲,终可吞吴,也登
上了霸主宝座。

春秋时期,大国互相攻伐,争夺霸权,以期获得政治、经济上的利益。
小国不堪忍受,只好向晋楚双方纳贡,承认它们为共同的霸主。先有华元倡
导,后有向戌弭兵议,但这对于大国的约束并不大,不过春秋后期,晋、楚
力量均衡,争伐的确比以前减少了。
春秋时期,大国互相攻伐,争夺霸权,以期获得政治、经济上的利益。
小国不堪忍受,只好向晋楚双方纳贡,承认它们为共同的霸主。先有华元倡
导,后有向戌弭兵议,但这对于大国的约束并不大,不过春秋后期,晋、楚
力量均衡,争伐的确比以前减少了。

7个主要国家了。

道家学说的形成
道家学说的形成

1918年
8月
20日《致许寿棠》的信中曾说
过这样一段话:“前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多种
问题可以迎刃而解。”许多外国学者也说:欲了解中国,需先了解道教。这
话我们今天听来,似乎觉得有些玄乎,但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道教确
实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科技及艺术等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道教是什么?其答案众说纷纭。这是由于道教自身内容的庞杂造成的。
不过,考察其宗教内涵,可以看出,道教是以我国古代社会的鬼神崇拜为基
础,以神仙信仰为核心诱使人们用方术修行以追求长生不死、成仙享乐和用
祭祀醮仪以祈福免灾为主体内容和特征,文饰道家、阴阳五行家及儒家谶纬
学说中的神秘主义成分为神学理论,带有泛神论及多神论性质的宗教。
道教形成于我国封建社会的早期,史学界及道教界较为有影响的观点认
为,道教形成于东汉顺帝时(公元
126~144年),以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创
立为标志,距今
85已有
1800多年的历史。需要说明的是,道教的创建与佛
教、基督教及伊斯兰教等不同,这些宗教一般都有明确的创教人和较为明显
的创教时期,因而比较容易查考确定。道教则不同,它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
产生、酝酿过程,是由多源头、多渠道逐渐靠拢、混合而成的,几乎与中国
古代社会及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关系,所以古人云道教“杂而多端”。
尽管如此,道教的产生仍是有规律可循的。
道教的主要来源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来源于我国古代的宗教和民间巫术。同世界上所有的古老民族一样,
我国自原始社会就有了图腾崇拜及鬼神崇拜,在万物有灵的观念支配下,祭
祀及祈福、禳灾等在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从事这一职业的巫师是古
代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职业,他们使用种种巫术以降神、驱鬼、祈雨、预
言、医痫。早期道教正是承袭了古代巫师的这种巫风而兴起的,符录派做法
事时,亦比较多地沿用了古代鬼神祭祀的做法。
2.来源于神仙之说与方士方术。神仙之说,由来已久,主要出自燕、齐
文化与荆楚文化。如庄子的《逍遥游》就对神仙作过许多生动的描述:“藐
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
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神仙之说引发了人们许多丰富而浪漫
的联想,迎合了上层统治者永享富贵的奢望,一些方士乘机编造各种成仙之
方,骗取利禄。在方士们的蛊惑下,齐威王、齐宜王、燕昭王、秦始皇、汉
武帝等都曾派人入海觅仙寻求长生之药,其社会效应不可低估。后来,神仙
说成为道教区别于其他宗教教义的显著特点,神仙崇拜则成为道教信仰的核
心。方士们所行的种种方术,也大都为道教丹鼎派所信行。
3.来源于黄老学说及道家学说。黄老学说在战国时有很大的影响,继春
秋时的《老子》一书后,战国时又出现了一些依托黄帝的著作,在思想倾向
上是承继《老子》的,世称黄老之学。但是,不管是《老子》,还是《庄子》、
《列子》、《淮南子》,它们都是学术著作,道家学说,与宗教无关。但从
东汉后期起,《老子》逐渐被神化,道家著作被当作道教经典,黄老之学演
变为黄老崇拜,老子则被奉为道教教主,民间巫术与神仙方术亦开始依托于

《老子》的思想,出现了一些将神道与道家融合的理论著作,如《太平经》、
《周易参同契》、《老子想尔注》,这些著作的问世标志着道教的产生,并
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神学体系。
《老子》的思想,出现了一些将神道与道家融合的理论著作,如《太平经》、
《周易参同契》、《老子想尔注》,这些著作的问世标志着道教的产生,并
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神学体系。
自北魏寇谦之改革天师道后,道教逐渐被封建统治者承认并官方化,道
士们随之抬着图谶、符命登上了政治舞台,以唐、宋时最为典型。唐朝是我
国历史上一个最为辉煌的时期,也是道教发展的兴盛时期。在唐朝近
300年
的统治中,道教始终得到扶植和崇奉,对道士优礼有加,规定在国家重要典
礼、公开活动等场所,三教的排列次序是:道教为先、儒教为次、释教为末。
唐朝为什么如此宠爱道教呢?是因为道教为李唐王朝的建立曾立下了汗马功
劳。
隋朝末年,义军蜂起。公元
617年,当唐高祖李渊在晋阳起兵反隋时,
许多道士都向李家父子靠拢,以“杨氏将灭,李氏将兴”,“天道将改,将
有老君子孙治世”(相传老君姓李)等政治谶言大造政治舆论。据《混元圣
纪》卷八载:隋大业七年,终南山楼观道士歧晖对门下弟子曰:“王道将改,
吾犹及见之,不过数岁矣。”或问曰:“不知来者若何?”曰:“当有老君
子孙治世,此治吾教大兴,但恐微躯不能久保耳。”这种具有神秘色彩的君
权神授舆论,为李渊父子赢得了人心归附,争取了群众。歧晖还尽以观中钱
粮资助李渊,李渊兵至蒲津关时,他又派道士
80余人前去迎接。歧晖为李渊
尽心尽力,出谋划策,李渊亦深领其情,在称帝以后,授歧晖为紫金光禄大
夫,敕令新修楼观,并赐予粮、田等,从政治和经济上给予大力支持。
还有著名道士王远知,在李渊起兵时,也称奉老君旨意向李渊“密告符
命”,称李当受天命。《混元圣纪》卷八又载:“初,高祖诏玉清观道士王
远知授朝散大夫,赐金缕冠,紫丝霞帔,以远知常奉老君旨,预告受品之符
也。”不仅如此,在唐太宗李世民与其长兄太子李建成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
争中,王远知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当时,佛教徒以法琳为首,拥护李建成,
道教徒以王远知为首,支持李世民,为李世民上台大造舆论。当李世民还为
秦王时,曾私访王远知,询问未来之事。远知迎谓曰:“此中有圣人,得非
秦王乎?”太宗以实相告,远知曰:“方作太平天子,愿自惜也。”当时太
子已立,王远知却恭维李世民为“圣人”,称之为“太平天子”,无异于告
符命,暗示李世民将登上帝位。结果,李世民即位后,对王远知非常器重,
授银青光禄大夫。因王远知一心归山,太宗便下诏书重修茅山道观。
宋朝是继唐朝之后道教的又一个兴盛时期。宋太祖、宋太宗从一开始就
注意扶植道教,太祖赵匡胤曾利用符命为其夺取政权大造政治舆论。太宗赵
光义承其兄太祖之位时,有“烛影斧声”之说,这是历史上有名的一个悬案。
为了平息人们的议论,道士张守真奉太宗旨意编造了一个神话:张守真闻空
中有召唤声,原来是天神降临,他自称是高天大圣玉帝的辅臣,奉玉帝之命
降临于世,辅佐大宋王朝。太祖临死前,此神命张守真传言于宋太祖云:“吾
乃高天大圣玉帝辅臣,盖尊符命,降卫宋朝社稷。”
又曰:“晋王有仁心,晋王有仁心。”意为晋王(太宗即位的的封号)

应即位。次日太祖死,太宗即帝位。太宗即位后,对这个神话大加宣扬,试
图以此证明自己继承皇位乃是玉帝的旨意。
应即位。次日太祖死,太宗即帝位。太宗即位后,对这个神话大加宣扬,试
图以此证明自己继承皇位乃是玉帝的旨意。
寇谦之,生于前秦建元年(公元
365年),卒于魏太平真君九年(公元
448年),是北魏时北方天师道的首领。他在有生之年,对天师道进行了改
革,实现了道教与皇权的结合。寇谦之曾两次托神造经,先是托称太上老君
降临,授他以天师之位和新科律《老君音诵诫经》;后又托称有上师李谱文
降临,授予他《录图真经》。《录图真经》是一部图谶式的神书,书中称寇
是李谱文之义子,受命奉持真经来辅佐北方真君。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迎
合当时入主中原的鲜卑族拓跋部北魏统治者。北魏统治者原是塞外的少数民
族。为了对付汉人的反抗,他们实行与汉族同化的政策,笼络门阀士族地主
阶级为其巩固皇权服务。泰常
8年(公元
423年)太武帝拓跋焘即位后,寇
便把神书《录图真经》献给了太武帝,被接受,并得到了太武帝的赏识。据
说他还为太武帝祈福于嵩山,感动了太上老君,授帝以“太平其君”之号及
冠服符录,自此北魏改用太平真君年号。寇还怂恿太武帝以皇帝身份亲临天
师道坛接受道教符录,成为道教徒。太武帝欣然从之,于公元
442年,“亲
至道坛,受符录,备法驾,旗帜皆青,以从道家之色也。自后诸帝,每即位
皆如之。”
由于寇谦之的努力钻营,道教在太平真君年间名噪一时,成为北魏国
教,寇谦之也被尊为“帝王师”,佐国扶民,太武帝在军政大事上常咨询于
他,公元
426年,太武帝想出兵进击大夏,掌握兵权的太尉长孙嵩畏难不肯,
太武帝“乃问幽微于谦之”,寇谦之云:“必克。陛下神武应期,天经下治,
当以兵定九州,后文先武,以成太平真君。”太武帝听从之,亲自率兵连年
出击,横扫中原,先后消灭了大夏、北燕、北凉等割据政权,完成了其统一
北方的宏图大业。
稍后于北魏的寇谦之,南朝的陶弘景是一个隐而有名的道士,他一生经
历了南朝宋、齐、梁三个朝代,曾入仕途,36岁辞官隐居,在茅山开始了
40
余年的修道生涯。他读书万卷,学识渊博,以学问修养而饮誉后世。尽管隐
居山林,并未完全脱离政治,而是“身在山林,心存魏阙”,密切关注着政
局的发展。南齐内部动乱后,雍州刺史萧衍(即梁武帝)于永元三年(公元
501年)自江陵起兵向阙,次年代称齐帝,建立了梁朝。梁武帝起兵军至新
林时,陶弘景就派弟子戴猛之假道奉表,表示拥戴。禅代之时,国号未定,
他又援引图谶,以“梁”字为应运之符,被武帝采纳。武帝即位后,请他出
山参政,陶弘景画了一幅画给武帝作为答复。画上画了两头牛,一头牛散放
于水草之间,随意吃草饮水;另一头牛则头被黄金笼头所羁,被人用绳子牵
着,棍子驱赶着。梁武帝见画后知其不愿出山,对他恩礼愈笃,书问不绝。
据《梁书》卷五十一载:“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
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南朝的许多文人权贵都拜在陶的门下。当时,
玄学之风盛行,崇尚空谈,陶弘景深感忧虑,曾作诗警告人们,只空谈玄理

有亡国的危险,其诗云:“夷甫(晋清谈家王衍)任散涎,平叔(魏玄学家
何晏)坐论空,岂悟昭阳殿,遂作单于宫。”隐喻梁朝将像晋朝那样亡于北
方少数民族的侵扰。据说后来果如陶所预言,侯景乱梁时篡位于昭阳殿。
有亡国的危险,其诗云:“夷甫(晋清谈家王衍)任散涎,平叔(魏玄学家
何晏)坐论空,岂悟昭阳殿,遂作单于宫。”隐喻梁朝将像晋朝那样亡于北
方少数民族的侵扰。据说后来果如陶所预言,侯景乱梁时篡位于昭阳殿。

6年,后又赴陇州龙门山修道
7
年。隐修期间,他乞食度日,行则一蓑一笠,居则肋未沾席,人称“蓑衣先
生”。他的苦修惊世骇俗。1191年后,他以山东栖霞太虚观为中心进行传教
活动。由于他既努力拯救民众苦难,又广交高官显贵,声誉远播,且逐渐上
达于朝廷。金世宗就曾多次召见丘处机,亲问养生之道。1213年后,金、南
宋、蒙古角逐中原,拥有强大的民间势力的全真教团则成为他们争取的一个
重要目标。公元
1219年,金、南宋都曾遣使召见丘处机,丘皆未应诏。同年
5月,成吉思汗发出了《召丘神仙手诏》,这时蒙古的势力已扩张到北京一
带,丘处机审时度势,不顾山高路远,慷慨应诏,率十八高徒一起北上。当
时丘处机已是
72岁高龄,他们一路上饮风吸露,卧冰覆雪,历尽艰辛,终于
在西域雪山(今阿富汗境内兴都库什山)见到了成吉思汗。
丘处机之所以不辞劳苦北上,除了想利用成吉思汗进一步扩大、发展全
真教的势力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向成吉思汗进献良策,以达其弭兵济世、
恤民保众的弘愿。作为一个游牧民族的皇帝,成吉思汗在征战过程中,存在
着严重的滥杀行为。《元文类·耶律楚材神道碑》就载有:“因汉人无用,
不若尽去之,使草木畅茂以为牧地”的主张。对此,丘处机深感痛触,以为
通过规劝皇帝也许可以改变这种情况。他途中曾作诗:“我之帝所临河上,
欲罢干戈致太平”言其志。所以当成吉思汗问以炼养之道时,丘处机云:“昔
轩辕氏,天命降世,一世为民,再世为臣,三世为君,济世安民,累功积德,
数尽升天,而位尊如昔。陛下修行之法无他,当外修阴德,内固精神耳。恤
民保众,使天下怀安,则为外行,省欲保神为乎内行。”丘处机还力劝元太
祖止杀,《元史·丘处机传》载:“太祖时方西征,日事攻战,处机每言,
欲以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及问为治之方,则对以敬天爱民为本;问长
生久视之道,则告以清心寡欲为要。太祖深契其言,命左右书之,且以训诸
子焉..。时,国兵践蹂中原,河南河北尤甚,民罹俘戮,无所逃命,处机
还燕,使其徒持牒招求于战伐之余,由是为人奴者得复为良,与濒死而得更
生者,毋虑二三万人。中州人至今称道之。”可见,丘处机以敬天爱民、清
静无为教化一代天骄是有成效的。事实上,元太祖成吉思汗还在治国之术上
采纳了丘处机的许多计策。对于其巩固和发展蒙古势力,加快统一全国的大
业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我国历史上士大夫阶层的许多人以遁世为求名出仕之途径,走终南捷
径,利用其特殊地位,假借天意,干预政治,惑乱愚民,妖惑圣听,导致了
朝政腐败和社会动乱,如宋代的林灵素等。他们是道士中的败类。历史上也
有一些隐而无名,出而有功的著名政治家,以唐朝为多。唐初的太史令傅奕,
名臣魏征等,都曾为黄冠。据《旧唐书·魏征传》载,魏征,“少孤贫,落
拓有大志,不事生业,出家为道士,好谏书,多所通涉。隋末大乱,义军蜂
起”,魏征即投笔事戎轩,曾在李密手下任职,后为太子李建成所用。玄武
门之变后,李世民爱其才,不计私怨,留在身边使用。魏征在任谏议大夫期
间,以道家的“无为而治”、“少私寡欲”思想辅佐李世民,在唐初形成了
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以与民休息,使唐初很快政治安定,经济繁荣。作为

唐太宗的重要谋臣,对“贞观之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唐太宗的重要谋臣,对“贞观之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迷恋成仙的皇帝。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
载,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 219年),秦始皇东巡郡县,齐人方士徐市(福)
上书,言海上有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山上有仙人居之,清斋戒,
与童男童女求之。秦始皇幻想获得仙人、仙药,就派遣徐市带领童男童女数
千人入海觅仙求药,徐市入海多年,费用巨大而一无所获。其后,秦始皇又
遣使燕人卢生等人入海求之。仍不得,卢生等人恐受谴,遂骗称:因有“恶
鬼”作怪,皇上应隐秘行踪,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秦始皇听信
了他们的鬼话,每日隐秘其行踪居处。但是,谎话不可能长期骗过皇帝。秦
代法酷,方术两次不验辄死,卢生等人怕杀头便偷偷地跑了。秦始皇勃然大
怒,抓不住卢生等人,就迁怒于在京的众儒生,于公元前.. 212年将儒生.. 460
余人坑杀于咸阳。这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秦始皇“坑儒”事件。
后来,秦始皇还数次亲自到海上,“求仙人羡门之属”,“冀谓海中三
神山之奇药”。令他失望的是,多年觅求,连仙人、仙药的影子也未见到。
从海上归来,秦始皇心情抑郁,行到今河北沙丘便病死了。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以一首《古风》诗,讽刺了秦始皇以一代天骄妄求仙
药、劳民伤财之事: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连沓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择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额鼻象五岳,场波喷云雷。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
髻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继秦始皇之后,汉武帝亦热心于神仙方术。他宠信方士,先后令入海求
仙的方士达数千人,前后数十年,耗.. 96费了巨大的人力财力,终一无所得。
但是,皇帝一人好之,上下万人趋之。由于他们的影响,秦汉时期的神仙思
想逐渐形成了一股社会思潮,并广泛地传播于后世。后人编制了许多关于汉
武帝求仙的神话,如《汉武内传》、《汉武外传》等。
秦始皇、汉武帝求仙失败的教训,并未使后世封建统治者醒悟。为了永
远享受人世的快乐,永远享受荣华富贵,几乎历代帝王都企求长生不死。随
着道教炼丹术的兴起和发展,很多封建帝王开始笃信服饵长生成仙之事。他
们本想长生不死,结果却是事与愿违,服丹中毒加快了他们的死亡。历代帝

王中,以唐王朝因服丹中毒而死者为最多,据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十九《唐
诸帝多饵丹药》载,唐代诸帝中因服食金丹致死者达
7人,其社会影响是空
前的。当时,道士们炼丹用的主要原料是朱砂、硫黄、雄黄等,至于烧炼出
来的“金丹”,其主要成分多是铅、汞、硫或它们的化合物。这些成分都对
人身有毒。服食以后,轻则慢性中毒而死,重则立时毙命。
君主耽于长生成仙的幻想,为了制造灵丹妙药,动辄诏令天下求诸奇药
异石,不仅浪费了大量的钱财,而且由于久之沉溺于中,致使政事举措失宜,
对社会政治造成的影响是空前的,引发和加剧了社会危机。而且,这种情况
不仅仅限于唐代。
作为中国社会士生士长的宗教,道教拥有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几乎伸
展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和各个角落,为广大的底层百姓所信奉和接受,这
使得道教能够同一些群众政治运动相结合,成为古代农民起义的组织者和领
导者,在我国历史上的多次农民起义就是由道教组织和领导的,对加速封建
王朝的垮台起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黄巾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的农民起义,是由张角利用太平道发动
和组织起来的,它是道教引起的第一次社会震荡。
据载,自汉桓帝到汉献帝时(公元
147~220年),黄老道在民间十分
活跃,传播迅速且广泛,以张角领导的太平道和张鲁的五斗米道最为有影响。
汉灵帝时(公元
168~189年),河北矩鹿人张角得到了《太平清领书》,自
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畜养弟子,以符水咒语为人治病,很受下层
群众的信赖和推崇,十余年间,其教徒达数十万,几乎遍布华北。张角还利
用东汉末年朝政腐败,民不聊生的社会条件,在下层群众中传教,广做造反
起义的宣传,于公元
184年,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
吉”为口号,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因起义军皆头裹黄巾为标志,
故史称黄巾起义。起义“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很快席卷了全
国,太平道的信徒由“叩头首过”之士变成了燔烧官府的战士。经过十几个
月的战斗,起义在东汉王朝的重兵围剿之下,最终失败了,但斗争持续了十
多年,对当时社会制度的打击是持久性的,它动摇了东汉王朝,使东汉王朝
被随之崛起的新军阀爪分。可以说,黄巾起义是造成汉王朝覆灭,继而形成
后来的“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的重要因素。
在张角于华北传播太平道时,五斗米道在巴蜀地区也广泛地传播开来。
五斗米道大体上创立于汉顺帝、汉恒帝时,其创始人为张陵,后人尊称张道
陵、张天师,因凡入道者都要交纳五斗米而得名。许多人前来投他为师,弟
子多达数万人,他立祭酒统领道民。张陵死后,其子张衡传其业,衡死,其
子张鲁又继传其业。汉献帝初平二年(公元
191年),益州牧刘焉乘天下大
乱,企图割据西南,任命张鲁为督义司马,袭击汉中太守苏固,以断绝由长
安入蜀的道路。后来刘焉病死,其子刘璋继任益州牧,因张鲁不甚服从,刘
璋杀害了鲁母家室,激起张鲁叛变,张鲁占据了汉中,成为汉末割据巴汉的
地方军阀,他以五斗米道教民,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组织形式,雄踞巴汉

30年之久,被汉帝封为镇民中郎将。在张鲁政权保护下,汉中人民生产发
展,社会安宁,过着“民夷便乐之”的世外桃源式的生活。历史学家们对其
颇感兴趣。
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有许多农民起义是利用道教来号召和组织群众的。
如李流、李特领导的流民起义,正是依靠天师道教主范长生的资助和支持,

才由衰转兴,称雄蜀地的。东晋道士孙恩、卢循领导的反晋斗争,其部下也
99大都是信奉五斗米道的农民,共同的宗教信仰成为他们英勇斗争的精神支
柱。
才由衰转兴,称雄蜀地的。东晋道士孙恩、卢循领导的反晋斗争,其部下也
99大都是信奉五斗米道的农民,共同的宗教信仰成为他们英勇斗争的精神支
柱。

15年的时间里,横扫了元朝在大江南北的统治势力,为朱元璋最后推
翻元朝,建立明朝政权扫清了道路。白莲教的许多支派在后来的抗清及反抗
外国侵略的斗争中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道教炼丹术在向长生成仙目标的追求中,以靡费大量资财及毒死许多信
徒乃至帝王为代价,后来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并抛弃。但是,追求长生是道教
的教义,也是科学的目标之一。道教徒在长期的炼丹实践中,积累了许多的
经验,获得了许多化学、医学及冶金、矿物学方面的知识,其宗教实践客观
上推动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在某些领域的发展。
道教在我国古代科技史上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近代化学的先驱。丹砂古代又称丹,炼丹术即是由此而来的。所谓炼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