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中医基础(很全很强大的中医入门级教材)

_9 王秀(当代)
  为夹竹桃科络石藤属植物络石的茎藤。
  处方用名:络古藤。
  药用部分:茎藤。
  性味:微寒。
  归经:入心、肝、肾经。
  功能:祛风通络、凉血消肿。
  主治与应用:
  1.本品能祛风湿而舒筋活络,用于风湿痹痛、筋脉拘挛等证。常与木瓜、海风藤、桑寄生、薏苡仁同用。
  2.能凉血而消痈肿,用于疮痈肿痛之证。可与乳香、没药、瓜萎、甘草等同用。
  用量:3-9克。
  乌梢蛇
  《开宝本草》
  为脊椎动物游蛇科乌梢蛇,除去内脏的干燥全体。
  处方用名:乌梢蛇、乌蛇。
  药用部分:干燥蛇全体。
  性味:甘、平。无毒。
  归经:入肝经。
  主治与应用:本品具有祛风通络、止痉作用,可用于风湿顽痹、惊痫、皮肤疥癣及麻风病。多研末用,或浸酒服。治风湿麻痹,常与羌活、防风、秦艽、当归等配伍;惊痫抽搐,可配伍蜈蚣、全蝎等应用。
  用量:3-12克。
  注意事项:血虚生风者忌用。
  (二)祛风温方
  独活寄生汤
  《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独活9克 桑寄生 细辛 秦艽 防风 肉桂 牛膝 杜仲 熟地 当归 川芎 白芍 人参(现多用党参)茯苓 甘草各6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主治:祛风湿痹证,属于肝肾两亏,气血不足者。证见腰膝冷痛,肢体屈伸不利,或麻痹不仁,畏寒喜温,舌淡苔白,脉细弱。
  方解:方中用独活、桑寄生祛风除湿,养血和营,活络通痹为主药;牛膝、杜仲、熟地黄、补益肝肾、强壮筋骨为辅药;川芎、当归、芍药补血活血;人参、茯苓、甘草益气扶脾,均为佐药,使气血旺盛,有助于祛除风湿;又佐以细辛以搜风治风痹,肉桂祛寒止痛,使以秦艽、防风祛周身风寒湿邪。各药合用,是为标本兼顾,扶正祛邪之剂。对风寒湿三气着于筋骨的痹证,为常用有效的方剂。
  临床应用:
  1.本方用于风寒湿痹痛日久体虚,尤以下肢冷痛麻木证者,如慢性关节炎、慢性腰腿痛、风湿性坐骨神经痛等。若冷痹日久,一般可加入木瓜、白花蛇、乌梢蛇、海风藤、川乌、千年健,以通筋络,逐寒湿。
  2.本方去桑寄生、加黄芪、续断名三痹汤,补气实表的力量较强。主治气血两亏,感受寒湿而致的脊背疼痛、举动艰难等证。
五 泻下药和方剂
  凡能通利大便的药物叫做泻下药。
  凡以泻下药为主而组成的方剂,叫做泻下方。
  由于泻下法具有攻下胃肠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驱除寄生虫等作用,故凡是胃肠实热积滞、燥屎内结,以及体内蓄水、冷积虫积病邪结聚于里的实证而正气未虚者,均可以使用下法。
  根据病情轻重,泻下作用有不同,泻下法又分为攻下、润下、逐水及驱虫四种。
  泻下法除润下剂外,孕妇及月经期均慎用。攻下、逐水法在体虚者应慎用,否则更伤正气,若确实需要,宜配伍扶正之品。
  (一)泻下药
  1.攻下药:
  凡有泻热通便或祛寒通便作用,如里热便秘实证,证见潮热、谵语、口渴、腹满痛、大便秘结、舌苔焦黄、脉滑数等。常用药物有大黄、芒硝等。或脾虚阳气不足,冷积阻于肠胃、大便秘结、脉沉迟者,有用肉桂、干姜配伍大黄以温通寒结者,如温脾汤。
  大黄
  《本经》
  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掌叶北大黄、或南大黄的根茎。生用、或酒制、蒸熟、炒黑用。
  别名:川军、锦纹、将军。
  处方用名:生大黄、熟大黄、川军、锦纹、酒大黄。
  药用部分:根茎。
  性味:苦、寒。
  归经:入脾、胃、大肠、心包、肝经。
  功能;泻实热、下积滞、破瘀血。
  主治与应用:
  1.适用于里实热证,腹胀满,热结便秘,壮热谵语。可与芒硝、枳实、厚朴等同用;属寒实积滞,可与干姜、附子等同用。
  2.常用于湿热黄胆,全身发黄如桔子色的阳黄,常与栀子、茵陈蒿配伍即茵陈汤。临床常用于急性黄疸性肝炎。与蒲公英、银花、绵茵陈、板兰根、赤芍配伍用,可治急性胆囊炎。
  3.可用于肠痈(阑尾炎),与丹皮、芒硝、桃仁、冬瓜仁同用,即大黄牡丹皮汤。
  4.此外,尚用于痈肿疮毒,烫火伤,可作外敷外洗用。
  用量:3-12克。
  禁忌:孕妇、产后、月经期间、授乳期间均应慎用。
  参考资料:
  1.本品含有大黄泻素、大黄鞣甙类等,大黄泻素能刺激大肠,引起收缩,分泌增加,使肠内容物易于排出。本品味苦,服小剂量粉剂(2-3分)能起健胃作用,据报道:大黄与甘草(5:1)研末外用,治下肢溃汤(臁疮)有效。
  2.对痢疾、伤寒、大肠、绿脓杆菌及肺炎双球菌均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芒硝
  《本经》 
  为含硫酸钠的自然矿物,经精制而成的结晶体。
  别名:朴硝、皮硝、海皮硝、毛硝。
  处方用名:芒硝、朴硝、风化硝、玄明粉。
  药用部分:硫酸钠的结晶体。
  性味:辛、咸、苦、大寒。
  归经;入胃、大肠经。
  功能;泻热通便、润燥软坚、外用清火消肿。
  主治与应用:
  1.有润燥软坚,泻下清热的功效,为里热燥结实证之要药。适用于实热积滞、大便燥结、腹满胀痛等证,常与大黄、甘草同用,如调味承气汤。
  2.外用有清热泻火,解毒消肿之功,如皮肿疮肿、疮疹赤热、痛痒,可用本品溶于冷开水中涂抹;用于目赤肿痛,可用芒硝置豆腐上蒸化,取汁点眼;用于口腔及咽喉肿痛糜烂、玄朋粉配硼硝、冰水、共研末,吹患处,如冰硼散。
  用量:9-15克,冲入药汁内或开水溶化后服,不入煎剂。
  注意事项:孕妇忌用。
  参才资料:
  本品含大量含水硫酸纳,服后不易为肠所吸收,形成高渗盐溶液,于是肠内水分增加,使粪便质地稀薄,同时对肠壁引起机械刺激,故使肠蠕动增强,把稀释水便排出。据报导,临床有用大黄硝石汤(大黄、芒硝、黄柏、栀子)。硝石矾石散(芒硝、矾石)或单用芒硝一味,治疗肝胆结石及黄疸证,获得较好效果。
  番泻叶
  《本经》
  为豆科草本状小灌木植物狭叶番泻树的叶。
  处方用名:番泻叶。
  药用部分;叶。
  性味:甘、苦、寒。
  归经:入大肠经。
  功能;泻热导滞。
  主治与应用:
  本品有较强的泻热通便功效。用于热结便秘,脘腹胀满等证,单用泡开水服或与枳实、厚朴同用。用量大时,可有恶心、呕吐、腹痛等副作用。
  用量:3-6克。一般泡开水服,入煎剂宜后下。
  2.润下药;
  本类药物性味多属甘平,富含油脂,具有润燥滑肠的作用,使大肠易于排出,泻下作用较缓。适用于老年津枯,病后津液亏耗或产后血虚的大便秘结,习惯性便秘等。若津液亏损而致的便秘,可与养阴药配伍;兼血虚者,宜与补血药配伍;兼气滞者,可与理气药配伍。常用药物有火麻仁、郁李仁等;常用方剂有五仁丸、麻仁丸等。
  火麻仁
  《本经》
  为大麻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大麻的成熟种仁。除去皮壳与杂质,收集净仁,打碎用。
  处方用名:大麻仁、火麻仁。
  药用部分:种仁。
  性味:甘、平。
  归经:入脾、胃、大肠经。
  功能:润肠通便、滋养补虚。
  主治与应用:
  本品多脂,功能润燥滑肠,性质平和,兼有滋养作用,为常用的润下药。用于邪热伤阴,或素体火旺,津枯肠燥而致大便燥结证。常与杏仁、白芍、大黄同用,如麻子仁丸;如属老年津枯,病后津亏及产后血虚所致的肠燥便秘,常与当归、生地同用,如润肠丸。
  用量:9-30克。
  郁李仁
  《本经》
  为蔷薇科落叶灌木植物欧李的成熟种子。成熟果实除去果肉,取核去壳,晒干去皮捣碎用。
  处方用名:郁李仁。
  药用部分;种子。
  性味:辛、苦、甘、平。
  归经:入大肠、小肠经。
  功能:润肠通便、利水消肿。
  主治与应用:
  1.本品富含油脂,有降泄下气,润肠通便之功,适用于大肠气滞、肠燥便秘之证,多与火麻仁、柏子仁等同用,如五仁丸。
  2.又有利小便,退水肿之功,适用于水肿小便不利,腹满喘促及脚气浮肿等证,常与薏苡仁、茯苓、冬瓜皮等同用,如郁李仁丸。
  用量:3-12克。
  (二)泻下方
  大承气汤
  《伤寒论》
  组成:大黄12克 厚朴9克  枳实9克 芒硝12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峻下热结。
  主治:1.肠胃燥热积滞。证见大便坚实不通,脘腹胀满,疼痛拒按,高热神昏,谵语,舌苔焦黄起刺,脉沉实有力。
  2.热结旁流。证见下利清水臭秽,虽利而腹满胀痛不减,按之坚硬有块,口干舌燥,脉滑数。
  方解:本方为泻下之峻刺,有通便泻热之功。方中以大黄苦寒泄热通便、荡涤肠胃为主药;辅以芒硝咸寒泻热,软坚润燥;积滞不去,由于气滞不行,故佐以枳实、厚朴消痞除满,行气散结,四药合用,有峻下热结的功效。对于肠胃燥实、郁滞不通者能承顺胃气下行,使塞者通,闭者畅,故名承气。
  本方治症是因实热与燥屎壅结于里所致。本方主证前入归纳为“痞、满、燥、实”四字。“痞”是自觉脘有闷塞压重感;“满”是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感;“燥”是指肠中粪便,既燥且坚按之坚硬;“实”是指肠胃有燥粪与热邪互结,而有便秘、腹痛拒按,或下利清水臭秽而腹胀满不减。
  临床应用:
  1.本方主治辩证要点以“痞”、“满”、“燥”、“实”及脉实等。
  2.本方去芒硝叫小承气汤。主治与大承气汤略同,但证情较轻,便虽硬,秘结尚不如大承气汤之坚实
  3.本方去枳、朴、加甘草,叫调胃承气汤。治阳明证,口渴便秘,腹痛拒按,大便坚结、苔黄燥、脉滑数者。
  注意事项:
  1.本方为泻下峻剂,如气虚阴亏,或表证未解,或胃肠无热结,均不宜用。
  2.本方作用峻猛,中病即止,过用会损耗正气,孕妇禁用。
  麻仁丸
  《伤寒论》
  组成:麻子仁100克 杏仁50克 枳实100克 大黄100克 厚朴50克 芍药100克
  用法:为丸,每次9克,日二次;也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病情酌定。
  功能:润肠通便。
  主治:肠胃燥热,大便秘结。
  方解:本方为小承气汤加麻仁、杏仁、芍药组成,多用于肠胃燥热便秘。由于津液不足,肠失滑润,兼之肠燥胃热则大便硬结难下,致成便秘。方中麻子仁质润多脂,润肠通便,为主药;辅以杏仁降气润肠,芍药养阴和里;佐以小承气汤之枳实破结,厚朴除满,大黄通上;使以峰蜜为丸,意在缓下。本方泻下药与润肠药同用,炼蜜为丸,取其泻而不峻,润而不腻,具有润肠、通便的作用:
  临床应用:
  1.本方具有润肠通便作用,可用于治疗虚人及老人肠燥便秘,习惯性便秘,痔疮便秘等证。
  2.用治痔疮便秘时,若痔疮出血,可加槐花、地榆凉血止血。
  注意事项:
  本方虽为缓下之剂,但药有急泄之品,故体虚及孕妇均不宜应用。
六 止咳化痰平喘药及方剂
  凡能消除痰涎,减轻或制止咳喘的药物,叫做止咳化痰平喘药;以止咳化痰平喘药为主组成的方剂,称止咳化痰平喘方。
  咳嗽、气喘与痰涎在病机上常有密切关系,咳喘多挟痰,痰多常致咳喘。因此,临床上止咳化痰平喘药常相互配伍使用。
  化痰止咳平喘药的性味,大多辛、苦、甘。辛能开郁散结;苦能降气平喘;甘能润肺止咳。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故本类药物主要归肺脾两经。
  接止咳化痰平喘药的不同性能,分为温化寒痰、清化热痰及止咳平喘药三类。
  本类药物伍用时,外感咳喘者合解表药;虚劳咳喘者合补益之品;咳嗽伴咯血者不宜用强烈温燥化痰药;麻疹初起者不宜温敛止咳之品。
  (一)止咳化痰平喘药
  半夏
  《本经》
  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半夏的地下块茎。
  别名:闹狗蛋,三步跳,地八豆等。
  处方用名:制半夏、法半夏、姜半夏、生半夏、半夏曲。
  药用部分:块茎。
  性味:辛、温、有毒。
  归经:脾、胃、肺经。
  功能;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主治与应用:
  1.寒性湿痰咳喘之证。常伍用陈皮、茯苓、甘草等。
  2.痰湿阻滞,停饮犯胃所致之呕逆。伍用生姜、茯苓;胃热呕吐,加黄连、竹茹;妊娠呕吐合灶心土、白术、茯苓。
  3.痰热互结所致胸脘痞闷、结胸证。常合用黄连、黄芩、瓜萎、干姜。
  用量:3-9克。
  禁忌:阴虚血少,津液不足者不宜使用,孕妇慎用,反乌头。
  参考资料:
  半夏含β-谷甾醇及其葡萄糖甙、γ氨基丁酸、黑尿酸、生物碱等有效成分。尿黑酸为半夏刺激性物质,γ氨基丁酸有临时降压作用,半夏能抑制呕吐中枢,有止吐作用;还有祛痰、镇咳、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等作用。
  生半夏毒性较大,炮制后仍有一定毒性。
  瓜萎
  《别录》
  为葫芦科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瓜萎的成熟果皮及种子。
  别名;瓜萎皮、全瓜萎、瓜萎仁、括萎。
  处方用名:瓜萎、全瓜萎、瓜萎仁、瓜萎皮。
  药用部分:成熟果实。
  性味:甘、寒。
  归经:入肺、胃、大肠经。
  功能;清热化痰、宽中散结、润肠通便。
  主治及应用
  1.肺热咳嗽,痰黄稠难咳出;肺痈咳吐脓血。常合知母、浙贝母、银花、鱼腥草。
  2.胸痹胁痛。常合薤白、半夏、枳壳。
  3.乳痈初起。常合蒲公英、连翘、陈皮。
  4.肠燥便结。合火麻仁、桃仁。单用萎仁或合用杏仁治肺热痰郁之便秘。
  用量:全瓜萎12-30克 瓜萎皮6-12克 瓜萎仁6-15克 瓜萎霜6-15克。
  参考资料;成分:含三萜皂甙、有机酸、树指、糖类脂肪油等。萎仁含脂肪油。
  药理研究;瓜萎及提取物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醇提取物有抗癌作用。
  附:天花粉
  天花粉亦称花粉或瓜萎根。
  性味:甘、酸、寒。
  功能:清肺化痰,养胃生津。
  主治及应用:
  1.肺热咳嗽,肺虚咯血。合麦冬、生地、天冬等伍用。
  2.热伤津液之口渴。常合山药、五味子、黄芪伍用。
  贝母
  《本经》
  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地下鳞基。根据产地,性状不同,分为川母及浙贝母。
  别名:川贝、浙贝,元宝吐,板贝。
  处方用名:川贝母、浙贝母、象贝母。
  药用部分;地下球形鳞茎。
  性味:川贝母苦、甘、微寒;浙贝母苦、寒。
  归经:入肺、心经。
  功能:清热化痰,散结开郁。
  主治及应用:
  1.痰热咳嗽,合知母。川贝有甘凉润肺之性,故用于肺虚之咳,痰少咽燥,与沙参、天冬、麦冬合用。
  2.瘰疬、疮痈肿毒、乳痈、肺痈。以浙贝为佳,合用玄参、牡蛎、夏枯草疗瘰疬;合连翘、蒲公英、天花粉治疮痈乳疾;伍苇茎、苡仁、冬瓜仁、鱼腥草疗肺痈。
  用量:川贝1-15克,研末冲服,一日三次,浙贝3-9克,煎服,也可研末冲服,每次1克,一日三次。
  禁忌:反乌头。寒痰、湿痰不宜用。
  参考资料;成分:川贝和浙贝均含贝母碱、去氢贝母碱及多种生物碱。此外,浙贝母含浙贝母甲、乙生物碱。
  药理研究:
  浙贝碱对支气管平滑肌有扩张作用,高浓度则显著收缩。且有兴奋子宫平滑肌及降压作用。川贝母碱降压作用较持久。
  桔梗
  《本经》
  为桔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桔梗的根。
  别名;包袱花、梗草、白药。
  处方用名:桔梗、苦桔梗、白桔梗、津桔梗。
  药用部分:根。
  性味:辛、苦、平。
  归经:入肺经。
  功能:宣肺祛痰、排脓。
  主治及应用:
  1.咳嗽痰多。风寒咳嗽合用荆芥、防风、苏叶;内热咳嗽合桑叶、菊花、牛蒡子、前胡。
  2.咽痛音哑。桔梗能开提肺气,肺气得宣,则音自扬。常合牛蒡子、射干、蝉衣等。
  3.癃闭、水肿。桔梗理肺而通诸气,肺气宣通,闭遏自畅。故常于利湿通淋、温阳化气剂中应用,以治癃闭、小便不畅、水肿诸证。
  4.肺痈咳吐脓血,痰黄腥臭。桔梗祛痰又善排脓,与苇茎、苡仁、冬瓜仁、桃仁、鱼腥草同用,以奏祛痰排脓之效。
  用量:3-10克。
  禁忌:阴虚火旺、久咳、麻疹不发者不宜应用:胃溃汤,咳血者,以防刺激胃粘膜、升提太过而不宜用之。
  参考资料:
  成分:含桔梗皂甙、桔梗酸A、B、C、桔梗糖及微量生物碱。
  药理研究:
  有镇静、镇痛及解热作用,与桔梗皂甙抑制中枢有关,小剂量可刺激胃粘膜引起呕吐,并能反射地引起支气管分泌增多,使痰稀释易咳出。
  苦杏仁
  《本经》
  为蔷薇科落叶乔木山杏之成熟种子。
  别名:衡儿,北杏仁。
  处方用名:苦杏仁,杏仁,光杏仁。
  药用部分:种子。
  性味;苦、微温,有小毒。
  归经:入肺、大肠经。
  功能: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主治与应用:1.风热咳嗽。伍用桑叶、薄荷 。
  2.肺热咳嗽。合用桔梗、黄芩、芦根。
  3.喘息多痰。风寒喘咳者合麻黄、甘草;风热咳喘者合桑叶、菊花;燥热喘热者伍桑草。
  4.津枯血少便秘。配火麻仁、桃仁、当归。
  用量:3-10。
  禁忌:肺虚咳喘者忌用。
  参考资料;
  成分:含苦杏仁甙、苦杏仁甙酶和脂肪油。苦杏仁甙经酶或酸水解产生氢氰酸等。
  药理研究:
  对呼吸中枢有镇静作用。过量易中毒,中毒时民间用杏树内皮60克水煎服以解毒。本品含有约50%脂肪油,故有通便作用。
  百部
  《别录》
  为百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直立百部的块根。
  别名:百部根。
  处方用名:百部、炙百部、蒸百部。
  药用部分:块根。
  归经:入肺经。
  功能:润肺止咳,灭虱杀虫。
  主治与应用:
  1.本品润而不燥,有较好的润肺止咳作用,对人型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故最宜用于肺痨咳嗽,常合黄芩、白芨、沙参、党参配用。
  2.各型咳嗽。不论新咳、久咳、寒咳、热咳均中应用之。
  3.灭虱杀虫。蛲虫病,以百部30-50克煎取浓30-50ml,每晚保留灌肠一次;头虱、体虱,20%百部醇浸液成50%水浸液涂摸。此外,对阴道滴虫也有杀灭作用。
  用量:6-9克,结核病用量20-30克,外用适量。
  禁忌:大便溏泻者慎用。
  参考资料:
  成分:主要含生物碱。
  药理研究:
  百部能减低呼吸中枢兴奋性,抑制咳嗽反射,而奏镇咳之效。对人型结核杜菌有完全抑制作用,对痢疾杆菌等多种杆菌有抑制作用,对体虱、头虱有毒杀作用。
  紫苑
  《本经》
  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紫苑的根茎及须根。
  别名:青苑。
  处方用名:紫苑、炙紫苑、紫苑茸。
  药用部分;干燥根茎及须根。
  性味:辛、苦、微温。
  归经:入肺经。
  功能:化痰止咳。
  主治及应用:
  紫苑温而不热,润而不燥,为止咳化痰要药,主治咳嗽,不论内伤、外感、寒热咳皆宜。咳嗽气逆,咯痰不爽者配桔梗、甘草、远志;治肺虚久咳、痰中带血者伍款冬花、百合、川贝、麦冬同用。
  用量:3-10克。
  参考资料:
  成分:含紫苑皂甙、紫苑酮、槲皮素等。
  药理研究:紫苑皂甙、槲皮素能显著增加呼吸道分泌,使痰液稀释,容易咯出。故有祛痰、镇咳作用,并能兴奋心肌,且有利尿作用。
  款冬花
  《本经》
  为菊科多年生草木植物款冬花的花蕾。
  别名:冬花、款冬。
  处方用名:款冬花、冬花。
  药用部分;款冬花未开放时的花序。
  性味:辛、温。
  归经;入肺经。
  功能;润肺下气,止咳化痰。
  主治与应用:
  1.肺寒痰多及肺虚久咳。冬花温润不燥,为止咳化痰、润肺下气之良药。有邪可散,散而不泄,无邪可润,润而不寒。伍紫苑。
  2.外感咳嗽、不论寒咳或热均可用之。常合杏仁、桔梗、前胡及解表药。
  (二)止咳化痰平喘方
  二陈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半夏、橘红各自10克、白茯苓9克 炙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肢体困倦,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润,脉滑。
  方解:本方为祛痰基本方。方中半夏辛温而燥,最善燥湿化痰,且能降逆止呕,变主药;辅以橘红理气,燥湿化痰,使气顺痰消;佐以茯苓健脾渗湿,使湿无所聚;使以甘草和中健脾。诸药合用共奏燥湿和中,理气化痰之功。方中橘红、半夏以陈久者良,故有“二陈”之名。
  临床运用:
  1.临床以咳嗽,痰多色白,苔白润、脉滑为辩证要点。
  2.治疗各种痰证:风痰者加制南星、白附子以祛风化痰;寒痰者加干姜、细辛以温化寒痰;热痰者加瓜萎、竹黄、黄芩以清热化痰;食痰者加莱菔子、枳壳以消食化痰;顽痰者加礞石、浮海石以攻逐陈积深伏之痰。
  附:温胆汤《千金方》
  即二陈汤加枳实10克,竹茹10克。水煎服,主治肝胃不和,痰多胆怯,虚烦不眠,眩晕,惊悸,苔腻之证。此方清而不燥,是与二陈汤区别之处。
  止嗽散
  《医学心悟》
  组成:桔梗(炒) 荆芥 紫苑(蒸)百部 白前蒸各1000克 甘草(炒)375克 陈皮(去白)500克。
  用法:上七味为末,做成散剂。每日三次,每次10克;作汤剂时,水煎服。用量按原方剂比例酌情增减。
  功用:止咳化痰,疏表宣肺。
  主治:风邪犯肺。咳嗽咽痒,或微有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方解:本方用于外感咳嗽,经服解表宣肺药后咳仍不止者。方中紫苑、百部、白前止咳化痰,治咳嗽不分久新,皆可取效;桔梗、橘红(陈皮去白)宣肺止咳消痰;荆芥祛风解表,甘草调和诸药;二者与桔梗配合,更能清利咽喉。诸药合用,共奏止咳化痰,疏风解表之效。
  临床应用:
  1.以解表后咳仍不止者,痰多、咽痒、咳痰不畅为其辩证要点。
  2.若头痛、鼻寒、恶寒者,加防风、苏叶、生姜以散寒解表,若痰多色白,苔白腻者,加半夏、茯芩以燥湿化痰。
  桑杏汤
  《温病条辩》
  组成:桑叶6克、杏仁9克 沙参12克 象贝母6克 香豉6克 栀皮6克 梨皮6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清宣温燥。
  主治:外感温燥,邪在肺卫。身不甚热,干咳无痰,咽干口渴,右脉数大。
  方解:本方治证是因温燥外袭,肺阴受灼所致身热头痛,口渴、干咳无痰,舌红、苔燥脉浮数之外感温燥之证候。方中桑叶轻宣燥热,杏仁苦辛温润、宣利肺气,共为主药;淡豆豉助桑叶轻宣解表,沙参、梨皮生津润肺,同为辅药;栀皮清泄肺热,象贝母止咳化痰,为佐使药。共奏“以辛凉甘润之方,气燥自平而愈”之效。
  临床运用:
  1.用于肺燥咳嗽。以干咳无痰、苔薄白而燥,脉浮数为辩证要点。
  2.可用于秋季上呼吸道感染、麻疹收没期之干咳无痰。
  定喘汤
  《摄生众妙方》
  组成:白果10克 麻黄6克 苏子12克 甘草3克 款冬花10克 杏仁6克 桑白皮10克 黄芩6克 半夏10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宣肺平喘,清热化痰。
  主治:哮喘证。咳喘痰多,痰稠色黄,胸闷气促,喉中哮鸣;或有表证,苔黄,脉滑数。
  方解:本方所治为风寒外束,痰热内蕴所致。方中麻黄宣降肺气以定喘,兼解表寒,白果敛肺止咳,化痰平喘,二药一收一散,共为主药;杏仁、苏子、半夏、款冬花降气化痰,加强平喘之功,为辅药;黄芩、桑白皮清泄肺热,以止咳平喘。
  临床运用:
  1.本方治疗哮喘证。以哮喘,痰稠色黄,脉滑数为辩证要点。
  2.本方加减:热盛痰多者加胆南星、瓜萎;胸膈闷甚者加枳壳、厚朴;肺热重者加生石膏、鱼腥草,重用黄芩。
  百合固金汤
  《医方集解》
  组成;生地黄6克 熟地黄10克 麦冬6克 百合 白芍(炒)当归 贝母 生甘草玄参 桔梗各3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养阴润肺,化痰止咳。
  主治:肺肾阴虚。咳嗽带血,咽喉燥痛,手足心热,骨蒸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方解;方中以二地为君,滋阴补肾,生地黄又能凉血止血;以麦冬、百合、贝母为臣,润肺养阴,且能化痰止咳;佐以玄参滋阴凉血清虚火,当归养血润燥,白芍养血宜阴,桔梗宣利肺气而止咳化痰;使以甘草调和诸药,与桔梗合用,更利咽喉,合而用之,虚火自清,肺肾得养,诸症自消。
  临床运用:
  适用于肺阴不足,肾水亏虚,虚火上炎所致原咽干咳嗽,痰中带血诸症。
  养阴清肺汤
  《重楼玉钥》
  组成:大生地6克 麦冬5克 生甘草5克 玄参5克 贝母3克 丹皮3克 薄荷3克炒白芍3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养阴清肺,解毒。
  主治:白喉。症见喉润起白斑点如腐,不易拨去,咽喉肿痛发热,鼻干唇燥,或咳或不咳,呼吸有声,似喘非喘。
  方解:方中生地、玄参养阴润燥清肺解毒为主药;辅以麦冬、白芍助生地、玄参养阴清肺润燥,丹皮助生地、玄参凉血解毒而消痈肿:佐以贝母润肺止咳,清化热痰,薄荷宣肺利咽,使以甘草泻火解毒,调和诸药。共奏养阴清肺解毒之功。
  临床应用;
  1.本方为治疗白喉的常用方。挟表证者适当加入轻扬宣散之品,如桑叶、葛根等;热毒重者,选加连翘、银花、土牛膝以清热解毒。
  2.肾阴虚者,原方加大熟地或生熟地并用;热甚加连翘,去白芍;燥甚者加天冬。
  3.扁桃腺炎、咽喉炎属阴虚者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参考资料:
  药理研究证明,养阴清肺汤对白喉杆菌有较强的抑菌和杀菌能力,对其毒素也有较强的中和能力。
  清燥救肺汤
  《医疗法律》
  组成:冬桑叶10克 石膏10克 阿胶10克(烊化) 麦冬10克 杏仁6克 枇杷叶10克 沙参10克 胡麻仁10克 甘草3克。
  功用:清燥润肺。
  主治:燥热伤肺,气促,干咳无痰或少痰,咽喉口鼻干燥,或痰带血丝,舌干苔少,脉小数。
  方解:本方为治疗燥伤肺主要方剂,用桑叶、石膏清燥热,阿胶、麦冬、胡麻仁润肺养阴,佐以杏仁、枇杷叶化痰止咳,诸药合用共凑清燥热,养肺阴之功。
  临床应用
  1.本方适用于燥热伤肺所致之干咳无痰,咽干口燥,舌干少苔,甚或气促痰带血等证。
  2.本方与桑杏汤均可治肺燥,但桑杏汤用桑叶、豆豉以疏风散热,有解表作用,适用于燥邪伤肺兼有表证者;清燥救肺汤用石膏、麦冬、阿胶能清热养阴止血,适用于燥热伤肺,证见阴虚内热或咯血者。养阴润肺以清燥救肺汤为强,疏散风热则以桑杏汤为佳。
七 消导药和方剂
  凡能消化饮食导行积滞的药物均称消导药,由消导药组成的方剂叫消导方。
  运用消导方药以消除食积腹胀,消化不良或痞块积聚等证的方法叫消导法,也称消食化滞法,属消法范畴。
  本法适用于伤食,食滞证,证见脘腹胀痛,嗳腐吞酸,大便不畅或泄泻,或下痢等。同时,也适用于痰食气血积聚或痞块症瘕等证。
  本法对虚证应慎用或禁用。如脾虚运化失职所致的食滞,应配以健脾和胃药同用,久病体虚无实证,不宜使用。
  (一)消导药
  山楂
  《唐本草》
  本品系蔷薇科山楂成熟之果实。
  别名:红果、北楂、冬楂、北楂片、焦山楂。
  处方用名:山楂、生山楂、焦山楂、山楂炭。
  药用部分:果实。
  性味:酸甘、微温。
  归经:入脾、胃、肝经。
  功能:消积食、散瘀滞、健脾胃。
  主治与功用:
  1.消食健胃。
  适用于肉积不消,腹胀腹痛之证,也用于呕吐、泄泻、厌食暧腐等证。常配神曲,莱菔子,茯苓等,如保和丸。
  2.活血化瘀
  本品又有良好的活血祛瘀作用,适用于血滞瘀阻的多种证候。如产后瘀滞腹痛,恶露不尽者,常配当归、川芎、益母草。用于瘀滞失血,可与蒲黄、茜草根等同用。
  此外:本品还用治下列各证。
  (1)湿热泄痢:可单用炒炭研末与沙糖冲服。
  (2)疝气偏坠胀痛,取本品消胀散结,常与橘核,小茴香等同用,若以山楂核入药更佳。
  (3)胸痹证属瘀血阻滞者,多配丹参、桃仁、瓜萎之类。
  (4)高脂血症者,常与玉米须,泽泻等同用。
  用理:10-30克。
  禁忌;脾胃虚弱及血虚者慎用。
  参考资料:
  (1)动物实验:山楂服后,能增加胃中酶类分泌,如生用,其解脂酶亦能促进脂肪类食物消化。降压作用,山楂黄酮,水解物,三萜酸对猫急性降压作用明显。增加心肌营养性血流量,山楂浸膏及水解物,黄酮均有效。增加冠脉充量,实验证明:山楂浸膏对冠脉流量有一定增加作用。其浸膏对乳幼大白鼠的高血脂模型,有明显降血脂作用。山楂对蟾蜍有一定的强心作用。水煎剂对痢疾杆菌,绿脓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动物子宫有收缩作用。
  神曲
  《药性本草》
  本品系采用面粉,麸皮和其他药物混合后经发酵而成的加工品。
  别名:六曲、健曲、六神曲、酒曲。
  处方用名:神曲 健曲、六神曲、焦神曲。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