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20151207033032189

朱利安·巴吉尼(英)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全集
作者:[英]朱利安·巴吉尼(JulianBaggini)&杰里米·斯唐鲁姆(JeremyStangroom)
译者:游伟
编辑推荐
英国哲普天王、《哲学家杂志》主编巴吉尼最畅销著作,龟毛症侯群、自以为逻辑严密者自检手册!12道检测思考清晰度的逻辑谜题,快速提高你的思考力!
严密有趣的进阶测试,清晰易懂的题目解析,使它成为英国最受欢迎的哲学普及类读物。
台湾高中职百校百大阅读推荐图书之一,面对社会上众多混乱的声音,找回理性判断的能力,拥有最清晰的思路,解除根深蒂固的痛苦!
作者简介
朱利安·巴吉尼,《哲学家杂志》共同创办人、主编,英国知名的畅销哲普作家。哲学博士,定期为《卫报》、《独立报》、《泰晤士报》、《展望》及《新人文》等报刊撰稿,并且固定在英国广播公司第四电台上发声。
杰里米·斯唐鲁姆,《哲学家杂志》共同创办人,英国知名作家。社会学博士,目前是作家、网页设计者与程序设计师。
导言:我认为
认识你自己。
——特尔斐阿波罗神庙上的铭文
笛卡尔是绝顶聪明的人,这点毋庸置疑。然而,不知道是他自己的问题,还是他那些追随者的问题,很多关于人性的误解都可以追溯到他那里。在所有的谬论中,最离谱的也许就是“心智的不可错性”:即确信我们不会弄错自己的想法。我认为自己感受到了疼痛,那就是感受到了疼痛,在这点上我不可能出错。如果我看到了一头大象,虽然这只是我的幻觉,而实际上压根儿就没有大象,但我看到大象的体验,依然千真万确。如果我认为你的外套是黄色的,就算它实际上是绿色的,也依然不能改变它在我眼里是黄色的事实。
然而,一个简单的事实是,我们有可能真的搞错了自己脑中的感受,并且错得离谱,错得悲哀。只要想想人们一直在说的话就知道了。我以为自己爱上了某个人,但实际上仅仅只是为了满足肉欲;我以为我消化不良,实际上是怀孕了;我以为我不需要孩子有所改变,然而实际上我还是希望他们与我更亲近;我以为自己是个工作狂,其实这只是自欺欺人,我无非是在逃避个人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我觉得自己很诚实,实际上却把最重要的信息隐瞒起来,欺骗了别人。
我们“实际上”在想什么?这的确是一个难题。本书的目的是用一些趣味盎然的方式,让你反思你的所思之物与所想的方式,并揭示其中一些令人惊讶的事实。你可能最终会发现,自己过去坚信的想法,原来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它也许让人不安,让人有点儿迷惑,但确实相当有趣。
导言:热身场
1 取一支钢笔或是铅笔。铅笔更好,因为你可以不断擦去自己写下的答案,反复使用本书,或者把它传给别人。(如果你找不到铅笔,用钢笔对我们来说就最好不过,因为如果你喜欢做书中的练习题,就得多买几本了。)
2 放下防卫心理。做好出错的准备,错了也没什么大不了,但是,如果你不同意我们的观点,也可以和我们争辩。但请不要在电子邮件或电话中,也不要在公共场合里对我们恶语诘问。
3 慢慢地、仔细地做每一道题。题目本身并不复杂,只要是聪明的小孩都能看懂,但是,如果风急火急地做或是跳着做完,你有可能会一头雾水。
4 不要担心本书是否严肃,这样做无异于费心思量假钞的特征。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言:“一部严肃且伟大的哲学著作,完全可以全由笑话写成。”或者,就像本书这样,全部由游戏组成。
第1章 我有自己的观点,但我自己不一定都赞同
我有自己的观点,根深蒂固的观点,但我并不总是赞同这些观点。
小布什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说过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话:“意见好比屁眼,每个人都有。”不过,信念所系,我们可不希望自己的观点与直肠的任何部分或者任何功能相似。别人的观点可能很愚蠢、不妥当、幼稚或邪恶,但我们自己的观点绝对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是聪明的、值得别人听取的。
然而,哲学健康检查的目的不是要告诉你,你的哪些观点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而是要通过这些观点来揭示你的思考方式。也许我们可以把伊斯特伍德的比喻再做点儿不雅的延伸:这项健康检查的目的就是,了解你的想法究竟像是紧实的小臀,还是松松垮垮的肥臀。
测试须知
要接受哲学健康测试,请仔细阅读以下陈述,看你是否同意其中的观点。在这个阶段,你只要在书上勾选作答,或是把答案写在纸上就好。在回答完所有的问题之前,不要去看计分方式或解析。
你可能不会对每一条陈述都感到100%的赞同或反对,但是这两者之间,你至少应该比较倾向于其中之一。如果不确定,就请选和你的观点最接近的那个。如果你真的一点儿想法都没有,那现在就是你必须有点儿想法的时候了!
哲学健康测试不是为了判断你的答案正确与否,所以你要尽可能诚实作答。题目中的措辞都很谨慎,所以你要专心点儿,仔细看清楚每一句话的真实含义。
开始测试
计分
在T1~T15的每个编号下都有两个格子,请勾选与你的答案相符的格子(T表示紧张关系,Q代表题目)。
如果你在T1~T15的每个编号下划了两个钩,就代表你的信念体系中存在一个紧张关系。我们稍后会向你解释这些紧张关系的含义,考虑到你可能想先知道自己的分数意味着什么,下面就是各种分数代表的意义。
你的得分
没有紧张关系 在我们问你的这些问题中,你的观点完全一致。
1~2个紧张关系 你的思想就算不是完全一致,至少也非常接近了。
3~5个紧张关系 和大多数人一样,你的各种观念之间存在不少冲突和矛盾。
6个以上的紧张关系 你要么思想极其细腻,要么就是一个超级矛盾的综合体!
整体分析
哲学健康检查的目的,是为了指出你抱着的各种信念之间是否存在紧张关系或矛盾。它不在乎你的信念正确与否,而是旨在揭示你的整个信念系统中潜在的不兼容性。
得分中的每一项紧张关系都可能代表两种含义:(1)两种信念互相冲突;(2)需要复杂的论证,才能使两种信念保持一致。任何一种情况都表明,同时秉持两种信念要么不可能,要么相当困难。简短原因将在稍后说明。
你可以将“紧张关系”理解成理智上的走钢丝。若两种观念之间没有紧张关系,就不需要花什么心思来使它们保持平衡。但是,若信念之间充满紧张关系,你就必须抛弃其中一个信念才能顺利走过钢丝;若不想抛弃任何一个信念,继续持有矛盾的信念,最终难免掉下钢丝。
你是否有必要担心信念系统中的紧张关系呢?如果你在乎一致性,那么你(1)放弃其中一种信念;(2)设法用合理的方法,化解两种信念间的紧张关系。如果你觉得信念之间的一致性无所谓,那么也许你得改改这个想法了。
请注意,这个测验只能发现本书作者事先挑选的一对对信念之间的紧张关系——它无法检测到其他信念之间可能存在的紧张关系,所以,你所持有的其他信念之间的紧张关系很可能没被这个测验检测出来。就算你的得分显示完全没有紧张关系,也不能说明你所有的信念都完全一致。
测试报告
每一组信念中的紧张关系到底在哪里呢?这一节将给予说明。也许你只想读读关于自己信念中紧张关系的部分,但你也可能发现,了解你成功躲开了的陷阱也十分有趣——也许能帮你逮到朋友的思维缺陷。我们也会告诉你,在网上参加这个测验的8万人中有多少人的信念存在紧张关系。
紧张关系1:道德观是相对的吗
这种紧张关系的出现,是因为有些人赞同“客观的道德标准并不存在;道德判断无非是特定文化的价值取向而已”,同时还认为“种族灭绝行为是人类有能力犯下滔天恶行的明证”。半数参加网上测验的人都存在这种紧张关系。
这两种信念之间的紧张关系在于,其中一种信念认为道德只不过是文化和习俗问题,另一种则把种族灭绝行为当做“罪恶”来谴责。但是,声称“种族灭绝是罪恶的”似乎超出了文化和习俗这一界限。也许你可以说,“种族灭绝是罪恶的”这种观点仅仅表达了特定文化的价值观,它并不意味着种族灭绝对所有文化和所有时代来说都是罪恶的。然而,很少有人能真正接受这种观点合理推论所得的结果:1994年卢旺达的胡图民兵屠杀图西人[1],在你的文化看来是罪恶的行为,但从胡图人的观点来看,屠杀没有过错;并且,没有理由去比较这两种道德判断的优劣。但是,如果道德判断真的仅仅“只不过是特定文化的价值取向”,那么完全禁止种族灭绝与酷刑的价值观,又怎么会优于与之相反的价值观呢?
紧张关系2:人的生命可以用金钱衡量吗
这种紧张关系的出现是因为,有些人赞同“生命权是人的根本权利,任何挽救生命的努力都不应该考虑金钱”,同时不认为“政府应该大幅增加税赋以挽救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生命”。在我们的调查中,约有1/4的人有这种紧张关系。
如果认为生命权是人的根本权利,任何挽救生命的努力都不应该考虑金钱,那么这就意味着,为了救命,我们必须有多少花多少。如果挽救一个癌症患者的生命要花4000万,这钱就得出。如果这是真理,那么西方国家当然要花尽可能多的钱来挽救发展中国家人民的性命。你可能已经每月给发展中国家捐1000块来挽救他们的生命了,但是,如果救命不应该考虑金钱,你为什么不每月捐2000块、10000块甚至干脆捐得倾家荡产呢?如果你做不到,你暗地里就已经同意,个人与政府没有义务不顾金钱成本而全力挽救生命——只要花一定的钱来挽救生命就够了,哪怕还有更多的钱能挽救更多的生命,也没有必要。这表明,你以为救一个人应该花多少钱还是有个限度的。
紧张关系3:至善又全能的神明存在吗
这种紧张关系的出现是因为,有些人赞同“世上存在着一位全能的、慈爱又善良的神明”,同时还认为“如果有能力阻止,却让无辜的孩子遭受不必要的痛苦,就该受道义的谴责”。在我们的调查中,约有1/3的人有这种紧张关系。
这两种信念合在一起,就产生了所谓的“恶的困惑”。问题很简单:如果神明是全能的、慈爱和善良的,这就意味着他能行其所愿,做合乎道义的事。那他就不会允许无辜的孩子遭受不必要的痛苦,因为他可以轻易阻止。然而,神明却任凭这种现象出现。很多孩子受的苦都是人为造成的,但是,也有很多是由自然导致的,如疾病、洪水或饥荒。上述任何情形神明都能够阻止,然而他却没有。
试图解释这种矛盾现象的论证就是所谓的“神义论”。“神义论”有很多种,大多数都认为,神之所以让人受苦是为了提升人的灵性,或让人享有更多的自由。这些“神义论”的解释是否恰当,是一个值得继续争论的话题。
紧张关系4:绝对真理存在吗
这种紧张关系出现在这两者之间,即既赞同“任何事不存在客观真相可言,真相总是与特定的文化和个体相关”,又赞同“犹太人大屠杀是历史真相,发生过程与史书上的记载大致相符”。超过1/3的网上测试者表现了这种紧张关系。
如果真相是相对的,那就不存在什么真正的“真相”或“事实”。所有东西都是“对某些人来说为真”,或“对某些人来说是事实”。那么,犹太人大屠杀是什么?纳粹有组织地处决数百万犹太人、吉普赛人、同性恋者以及第三帝国的其他“敌人”,这是事实吗?如果你相信世上不存在客观真理,你就应该说这个问题没有明确的答案。有些人认为大屠杀是事实,而另外一些人则不这么认为。那么,对那些否认事实的人你能说什么?他们的观点和你的观点不是一样合理吗?一个人怎么能既宣称大屠杀属实,又否认世事存在单一的真相呢?解决这种理智上的紧张关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再三考虑之后,最终相信世上存在客观真相。
紧张关系5:应当怎样保护环境
这是我们发现的最普遍的紧张关系,我们的调查中大约有一半的人显露出这种紧张关系,它的出现是因为,有些人赞同“人类在追求自己目标的过程中,不应该对环境进行不必要的破坏”,却不认为“如果可以选择走路、骑自行车或是坐火车,就不应该开车出行”。
同样的距离,步行、骑自行车和乘坐火车都比开车对环境造成的破坏要少,如果你放着另外的交通工具不用,却选择开车,就是不必要地破坏环境。
问题出在“不必要”上。如果要说对生存而言必不可少的东西,那没几样。但是,你可能会说开车或坐飞机都是必要的,虽说这不是为了生存,却可以保证一定的生活质量。难点在于,一旦采取这种立场,便再也无法批评他人。因为这样一来,“必需之物”仅仅是指某人认为对他来说非常重要的东西。坐一趟飞机对大气造成的污染比开一年高排量汽车都严重。到底是谁对环境造成了不必要的破坏呢?
紧张关系6:个人能否追求自己的喜好
这种紧张关系是赞同“只要不伤害他人,每个人都有权自由追求自己的目标”,却反对“为了个人吸食而持有毒品应该合法”的产物。尽管这种紧张关系比其他紧张关系更少见,但还是有将近3/10的测试者有这种紧张关系。
为了不产生矛盾,你必须举一个让人信服的例子,说明吸毒除了对自己有害,也对别人有害。不仅如此,你还必须说明违法吸毒比合法行为,如吸烟、酗酒、驾车对人造成的伤害更大,除非你认为这些行为也应被法律禁止。由于饮酒、抽烟和车祸是西方社会的三大杀手,因此,这样的观点就很难说服别人。你还必须让这个例子适用于你认为不应该合法化的每一种药物。现在的非法药物并不是生来就是非法药物的,因此将所有当下的非法药物一视同仁就毫无道理可言。
紧张关系7:我能处置自己的身体吗
既同意“个人对自己的身体有决定权”,又同意“自愿安乐死不应合法化”,导致了这种紧张关系的出现。我们的测试者中,只有1/8的人有这种紧张关系。
如果个人对自己的身体有决定权,那为什么自愿安乐死是不合法的?这其中的矛盾很明显。解决这个矛盾有多种方法,可以在第一句陈述前加入一个前提条件,比如“涉及生死的决定除外”。但是,这个附加条件可以证明什么呢?你也许可以说安乐死是不同的,因为它需要第三方的协助。然而如果有第三方协助,我们通常不会认为第三方的协助有碍个人对身体的决定权。如果我想要文身,我需要第三方的协助。但是,假设我找到了一个愿意帮我的文身师,这并不意味着我在文身这件事上没有唯一的决定权。
紧张关系8:杀人一定是错的吗
这种紧张关系的出现是因为,有些人不但赞成“剥夺他人的生命绝对是错的”,还赞成“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正义的战争”。我们的测试者中大约只有1/9的人有这种紧张关系。
很显然,有这种紧张关系的人必须放弃“战争是正义的”这个念头,或者删去“剥夺另一个人的生命绝对是错的”这一原则中的“绝对”。在这条原理中添加一条以“除非”开头的分句,实际上是件非常困难的事,因此它既允许被大多数人视为正义的杀戮,又排除了被大多数人视为非正义的杀戮。例如,“除非是为了自卫”这个条件看起来似乎有道理,但是这样一来,一国军队只有在遭到攻击时才能反击,而绝对不能伤及无辜。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从句“除非”要经过深思熟虑并且合理,不能专为证明我们的感觉是正确的或阻止我们不喜欢而设置。这条原则要成立,必须有更坚实的基础。
紧张关系9:未来是早已确定的吗
我们调查的人中约有1/8的人赞同“当一个人做出选择之后,当初一定有做出其他选择的可能性”,还赞成“未来是早已确定的,人的一生该如何度过自有天命”。这揭示了他们的信念中存在紧张关系。
大多数人认为人类有自由意志,然而同样也有很多人相信命运。这两种信念怎么可能都是真的呢?如果不管我们做了什么,“将会发生的事,终究会发生”,那么我们又怎么会有自由呢?例如,假设我在一家商店,决定是否买一件衣服,如果有人相信命运,那么买哪一件衣服就是早已注定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挑选衣服不过是个幻象,因为命运已经决定了,实际上我只有一个选择。我似乎可以有自己的意见,但是我无法掌控的力量已经决定了我将会做出的选择。这就使得“做了选择之后,当初一定有做出其他选择的可能性”成了假话。因此,调和命运与自由意志的冲突将是一件很棘手的工作。
紧张关系10:违反自然就错了吗
即便这两种观点的联系根本不明显,但“适当的卫生设施和药物,有益于社会”与“同性恋是错误的,因为它违背自然”之间确实存在紧张关系。在我们的测试中有1/8的人有这种紧张关系。
大多数人相信卫生设施和药物是好的,但它们不是违背自然的吗?复杂的现代污水处理系统和家用的供水系统哪里合乎自然?化学疗法或其他先进的医学疗法,哪里合乎自然呢?因此,这里首要的问题是,大多数人认为违背自然的东西就是坏的,这一想法压根就是错的。也就是说,不能因为同性恋违背自然,就认定它是错的。另一个问题是逻辑问题。因为事情“是”这样,但并不表示它“应该”这样。“癌症致命”是真的,但这并不是说“癌症应该(就这个词的道德含义而言)致命”。所以,设法从纯粹的事实中直接提取道德价值的结论,是很成问题的。
紧张关系11:积极区别对待是合理的吗
这种紧张关系在我们的测试者中出现得最少,有这种紧张关系的人不到1/10。这种紧张关系只在你赞成“在特定情况下,为了弥补某人在过去所受到的伤害,明确地给予他好处,区别对待,是可取的”,却反对“仅仅根据能力来评判人不一定是正确的”时出现。
积极区别对待是指在决定如何对待一个人时,除了考虑这个人的实际能力,也考虑其他因素。就是说,在积极区别对待的尺度下,不能仅凭人自身的能力来评判人。所以为了支持积极区别对待,你必须接受“不靠能力来评判人有时是正确的”。又或者,如果你希望维护“必须通过能力来评判一个人”这一主张,你必须放弃积极区别对待的观念。人们对这种紧张关系有很多复杂的解释,比如:人可以被评判,但不是根据他们自身的能力,而应该根据他们与别人拥有同等机遇时具备的能力为准。这种解释的问题在于,很难判断一个人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该拥有怎样的能力。
紧张关系12:自我的根源何在
如果既赞成“严重的脑损伤能够夺去人的全部意识和自我认知能力”,又赞成“肉体死亡,人还能继续以非物质的形式存在”,那么你和我们3/4的测试者一样,有这种紧张关系。
这两种信念并不完全矛盾,但是它们体现了一种世界观上的尴尬混合。一方面,它承认我们的自我意识与感觉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大脑活动,这就是为什么脑损伤能在真正意义上损害“自我”的原因。然而另一方面,它又认为自我以某种方式不受身体的支配,这就是自我在脑死亡之后还能存活的原因。因此,似乎意识与自我两者既依赖又不依赖于一个健康的大脑。有人会争辩说,自我对大脑的依赖性只出现在身体死亡前。更深层的问题并不在于两种信念无法调和,而是它们似乎假定了一种更宽广的、矛盾的世界观,即既相信大脑导致了意识的出现,又相信是非物质的东西导致了意识的出现。
紧张关系13:什么是信仰
这种紧张关系的出现是因为,有些人不赞成“在没有证据证明某物存在的情况下,相信它存在也是合理的”,却赞成“无神论也是一种信仰,因为没法证明神明不存在”。我们在大约1/4的测试者身上发现了这种紧张关系。
人们似乎不愿意承认这是一种真正的紧张关系,但是我们却认为我们的逻辑是合理的。不赞成第一条陈述的人,在没有充分证据相信某事的情况下,他的行为会和基本原则保持一致。例如,如果有人说此刻有看不见的粉色精灵在冥王星上飞舞,自然无法证明这种可能性一定不存在,但一般人也不会认同这种可能性,因为没有证据证明它们存在。这并不能看做是信仰问题,而要看做是推理的可靠性。但是,就因为没法证明神明不存在而宣称无神论也是一种信仰,这其中也有矛盾。先前的原则认为“一件事若没有充分的理由让人相信,相信它就是不合理的”,后续的主张却认为“一件事若没有充分证据让人相信,就要借助信仰不要相信它”。出于这个原因,无神论不是一种信仰,它和信仰神明的存在不同。
紧张关系14:如何评判艺术
参加测试的人中,有将近一半的人栽倒在这个问题上,他们倒下是因为他们既赞同“判断艺术作品的优劣纯粹靠个人审美”,又赞同“米开朗基罗是历史上首屈一指的艺术家”。
紧张关系的出现是因为,大部分人不认为米开朗基罗的地位值得怀疑。人们不同意某些人在任何时代都是伟大的艺术家,但米开朗基罗无疑是为数不多的一个。然而如果这是真的的话,纯粹靠个人审美怎样能评价艺术品呢?如果有些人贸然宣称自己是像米开朗基罗一样伟大的艺术家,几乎所有人都会认为他是错的,不仅是因为他的审美品位与大多数人不同。他们可能会认为米开朗基罗的优秀与否不仅仅是个人看法。这种紧张关系是在这两种信念之间产生的:一种信念认为,用一些合理客观的标准能够在某些方面评判艺术品;另一种信念则认为,尽管如此,审美趣味的最终裁决人是主观的。这两者虽然不矛盾,但仍然存在紧张关系。
紧张关系15:哪些事物应该是合法的
这种紧张关系的出现是因为,有些人既赞成“未测验有效性与安全性的药物,政府应禁止售卖”,又赞成“替代性或辅助性医疗的价值,不亚于主流医疗方式”。在我们的测试者中,不到一半的人的信念中存在这种紧张关系。
当然,这里的问题是,大多数替代性和辅助性药品的检测都不像“常见”药品一样严格。例如,广受欢迎的抗抑郁药物圣约翰草,被发现与其他任何5种普通药品混合使用时,会导致并发症。只有广泛的测试才能使这样的问题暴露出来。然而这种药物即便没有医嘱也能随便买到。需要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这么多的人相信替代性药品或疗法不需要像“常见”药品一样经过大量测试呢?事实上,另类药品使用天然的草药并不能构成充足的理由,因为天然的草药也含有大量毒素。即使有人争辩说草药使用的悠久历史表明它们是安全的,这也不能说明它们是有效的。这不是在批评替代性疗法,而是在质疑人们在看待另类医疗与主流医疗时为何会有双重标准。
最后的陈词
对于自己的想法缺乏一致性,以及论点中存在严重漏洞,大多数人似乎都不太在意。然而,我们应该这么无所谓吗?例如,当涉及政府的言行不一时,我们不会轻易原谅,我们会认为政府是个伪君子,说话不算话。
也许让自己的思维保持内在一致性确实不容易,我们确实也没那么多时间理会这件事。仅仅在刚刚的几道题目中,人均就有4种紧张关系,你可能觉得,思想不一致才正常。这是我们应该乐观面对的事情吗?还是我们都有责任更加仔细地思考自己的想法呢?
* * *
[1] 1994年4月6日,卢旺达总统、胡图族人哈比亚利马纳的座机在基加利上空被导弹击落,机上人员全部遇难。该事件立即在卢旺达全国范围内引发了胡图族人针对图西族人的血腥报复,全国有1/8人口在此事件中死亡。——译者注
第2章 你以为你有逻辑你就真的有逻辑吗
人类非常偏好理论体系与抽象思考,为了证明自己的逻辑,甚至宁愿歪曲真理,否认觉察到的真相。
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
如果你发现自己赞同陀思妥耶夫斯基严厉摒弃逻辑的论调,这个测试也许会让你三思。陀思妥耶夫斯基是错的。人类并不擅长逻辑思考,我们时刻准备拒绝简单的逻辑思考,只相信自己的预感或直觉。
逻辑的口碑一向不好,它被认为是冷酷、非人性、与血肉之事无关的。司汤达抱怨说:“逻辑既非艺术,亦非科学,而是诡计。”约瑟夫·伍德·克鲁奇声称:“逻辑是信心不足的艺术。”埃尔伯特·哈伯德也认为逻辑是“助长偏见的工具”。我们更中意约翰·洛克的老观点,他认为“逻辑是对思想的剖析”。至少这才是逻辑本来应有的样子。但是,你很快会发现,逻辑通常不是这个样子的。
测试须知
这个测验由4个推理练习组成。你要按顺序来做,仔细阅读说明,未完成上一个推理练习之前,不得开始下一个练习。
开始测试
第1题:偶数与元音
假设一个卡片制造商雇用你来管理产品质量,他们要为一个实验心理学家生产一系列卡片,制造卡片的规则如下:如果卡片一面的字母是元音,那么另一面的数字就必须是偶数。
下面是4张此类卡片。你已经确知每张卡片都是一面印有字母,一面印有数字。根据这点,你觉得需要翻动哪张或哪几张卡片,就可以确认这4张卡片有没有违反制作规则了呢?请勾选你认为必须翻动的卡片。
第2题:有色的圆圈和正方形
假设桌面游戏生厂商雇用你来检查游戏纸牌是否按要求制作。
这些纸牌的制作规则是,如果纸牌的一面是圆圈,那么它的另一面就必须是黄色。
下面是4张此种纸牌。你已经明确知道每张纸牌都是一面有个图形,一面有种颜色。根据这点,在你确定需要翻转过来的那张或那几张卡片下面的格子里打钩,以判定4张卡片是否按规则制作。
第3题:狡猾的饮酒者
你开了一家酒吧,你对未成年人饮酒的问题非常在意。你的酒吧开在大学城,你怀疑有些顾客可能是还未到法定饮酒年龄的学生。现在,法律规定,喝含酒精饮料(如,啤酒)的人必须年满21周岁。
下面的4张卡片上记载着到你酒吧喝酒的顾客的年龄与饮酒习惯,每张卡片代表一个人。卡片的一面写着年龄,另一面指出了他们刚刚喝了什么饮料。
根据这点,请问需要哪张或哪几张卡片,即可确定4人有没有违法?在你认为必须要翻转过来的那张或那几张卡片下面的格子里打钩。
第4题:工作时间上网冲浪
假设你是一家小公司的老板,手下仅有20名工作人员。你注意到员工似乎在上班期间花了大量时间上网冲浪。你认为这种做法应该是工作之余的额外福利而不是一项权利,因此你规定,员工若想要一天在上班时间上网超过两个小时,必须前一个月给公司至少带来5万元的业绩。
下面的卡片记录着员工的4种上网习惯,每张卡片都代表一个员工。卡片的一面写着上个工作日该员工花了多少时间来上网,另一面写着他上个月为公司带来的业绩。
根据这点,请问只需翻动哪几张卡片,即可确认4位员工都没有违反规则?在你确定需要翻转过来的哪张或哪几张卡片下面的格子里打钩。
计分
以下是正确答案。
第1题 你只能在“E”和“7”下面的格子里打钩。
第2题 你只能在“●”和“红色”下面的格子里打钩。
第3题 你只能在“啤酒”和“19岁”下面的格子里打钩。
第4题 你只能在“上网3小时”和“上个月完成3万元业绩”下面的格子里打钩。
你的得分
全错 请重修逻辑入门。
对1个 有待进步。
对2个 你和全人类中的3/4一样了。
对3个 你就是人们所说的聪明过头的那种人。
对4个 你的逻辑思维能力太强了!
为了搞懂这些简短的评语背后的推理,请继续往下读……
整体分析
这项测试最有趣的是,4个问题背后的原始逻辑都是一样的。我们在网上开展测验,当时仅有16%的人做对了第1题,仅有12%的人做对了第2题。然而,有76%的人做对了第3题,有68%的人做对了第4题。原始逻辑是一样的,但是正确率却大不一样。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些题改编自心理学家彼得·沃森(Peter Wason)在1966年设计的测试。他最初是作为逻辑推理测验设计了这些题目,但是它渐渐更多地被心理学家用来分析人类推理机制的构造。这个测试能了解测试者面对“如果P,那么Q”这样的条件时,能否找出不符合这个条件的情况。就像你看到的,题目以一个人有4张卡片开始:一张卡片代表P(如圆圈),一张非P(如正方形),一张Q(如黄色),一张非Q(如红色)。
受试者事先被告知,如果卡片的一面有图形,那么另一面就有颜色。然后,为了确定是否有卡片破坏了“如果P,那么Q”的规则,测试者被要求指出4张卡片中肯定要被翻动检查的卡片。在这个例子中,如果卡片的一面是圆圈(P),那么另一面就是黄色(Q)。
正确答案是,你应该捡起一面是圆圈(P)和一面是红色(非Q)的卡片。不能捡印有正方形(非P)的卡片,因为找到另一面是任何颜色的卡片都不能告诉我们规则的真假(因为规则与非P无关)。一面是黄色的卡片也应该捡起来,因为找到一面是圆圈或正方形的卡片也与规则无关(很明显,拿起一面是圆圈的卡片并没有破坏规则,但是检出有正方形的卡片就错了,因为规则不是“惟有卡片的一面是圆圈,另一面才可以是黄色”)。
这个测验最大的意义在于表明,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差得令人难以置信!不出所料,有75%~80%的人都做错了。这道题的正确率与参加测试者的教育水平没什么关系,甚至形式逻辑的训练对正确率的帮助也不大(实际上,我们两人中的一人就常常在示范这项测试时出错)。我们可能会犯的错误相当典型。人们差不多总是认为他们必须捡起有圆圈(P)的卡片,但是,他们没能认识到红色(非Q)的卡片也应该捡起来。相反,他们经常错误地认为自己必须捡起黄色(Q)卡片。最有趣的是,即便已经指出了正确答案,人们还是不相信。一般人都觉得应该捡起黄色(Q)卡片。
我们不善于做沃森的测试或其他类似的测验,说明了很多重要的问题。其中之一与那些经过证实的信念有关。如果一种信念是建立在不完善的推理之上,则没有理由继续相信它。但是,如果我们下意识地进行错误的推理,理性对信念的实际约束就变得没有意义了。
另一种含义则是,这些测验可以看出人脑进化的方式。根据心理学家勒达·考莫斯迈德(Leda Cosmides)和约翰·托比(John Tooby)的研究,沃森测试的结果表明,人脑进化出来的推理程序,无法判断条件规则之间的逻辑冲突。此外,他们声称,即便这些规则取自日常生活的常见事物,情况也是如此。不过,他们认为大脑还是能够检测出违反条件规则的现象,只是这种情况必须是社交中的欺诈行为。这种情境就是,一个人必须达到特定的要求才能得到一些奖励(如“学生必须保持教室整洁,才能吃饼干”)。得益,却不符合得益的条件,这就是作弊。考斯米德和托比发现,当沃森测试题的构建反映的是作弊情境时,测试者的正确率要比他们做标准测验的正确率高得多。此外,他们又发现,这跟测试者熟悉作弊情境无关——测试者在陌生的作弊情境下的正确率比在熟悉的标准情境下还要好。
你刚才做的题就是为了验证这些主张而设计的。前两题是标准的沃森测试题形式,后两个题是带有作弊情境的测试题。
如果勒达·考莫斯迈德和约翰·托比是对的,这4个题目的设计也是合理的,那么你很可能会发现,前两题比后两题要难得多。实际上,面对有着作弊情境的题,你可能会经历考斯米德和托比所说的“蹦出”效应。换言之,正确答案会立刻显现在你面前。
上千位在网上参加测试的人肯定会经历这种情况,因为前两题的正确率非常低,而大多数人都能做对后两题。
测试报告
下面主要解释面对每张卡片,你到底需要做些什么,这样你就能知道你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如果你确实做错了的话。
第1题:偶数与元音
规则:如果卡片一面印有元音字母,那么另一面一定印有偶数数字。
题目中的4张卡片是否都要翻过来才能确定卡片是否违反了规则?
“E”卡 必须翻。这张卡其中一面印有元音字母,另一面不一定印有偶数数字。必须把卡片翻转过来确定这一点。如果另一面不是偶数,那么就违反了规则。
“T”卡 不用翻。规则没有要求印着辅音字母的卡片背面是什么。因此,没有必要把卡片翻转过来以确定是否违反了规则。
“4”卡 不用翻。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卡片另一面出现的字母是什么,都不会违反规则,因此没有必要翻转卡片。换句话说,如果一面印着偶数,无论另一面出现的是什么,都不会违反规则。
“7”卡 必须翻。卡片一面印着奇数,另一面很有可能是元音字母。有必要把卡片翻转过来确认这一情况。如果另一面是元音字母,那么就违反了规则。
第2题:有色的圆圈和正方形
规则:如果卡片的一面是圆圈,那么另一面必须是黄色。
是不是必须把所有卡片都翻转过来才能确认卡片是否违反了规则?
“正方形”卡 不用翻。规则没有要求印有正方形卡片的另一面必须是什么颜色。因此,没有必要把卡片翻转过来以确定是否违反了规则。
“圆圈”卡 必须翻。卡片的一面是圆圈,另一面可能不是黄色。有必要把卡片翻转过来确认这一点。如果背面不是黄色,那就违反了规则。
“黄色”卡 不用翻。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卡片另一面是圆圈还是什么,规则都不会被打破,因此没有必要翻卡片确认。也就是说,无论另一面出现什么样的图形,一面是黄色的卡片都不会违反规则。
“红色”卡 必须翻。卡片一面是红色,那么另一面有可能是圆圈,有必要翻转卡片以确认这一点。如果背面是圆圈,那就违反了规则。
第3题:狡猾的饮酒者
规则:必须年满21周岁才能喝含酒精的饮料(如啤酒)。
是否要把每张卡片都翻过来检查才能确定这些卡片是否违反了规则?
“啤酒”卡 必须翻。这个人喝啤酒,那么他有可能还不到21岁。有必要翻转卡片确认这一点。如果他未满21岁,那就违反了规则。
“可乐”卡 不用翻。规则没有要求必须满多少岁才能喝可乐,因此,没有必要翻转卡片以确定有没有违反规则。
“23岁”卡 不用翻。在这种情况下,无论这个人是喝含酒精的饮料还是喝什么,都不会违反规则。也就是说,无论他喝的是什么,饮者的年龄已到23岁就足以确定没有违反规则。
“19岁”卡 必须翻。19岁的人有可能会喝含酒精的饮料,有必要翻开卡片以确认这一点。如果他喝的是含酒精的饮料,那就违反了规则。
第4题:工作时间上网冲浪
规则:员工在工作时间如果想要一天上网超过两个小时,就必须在前一个月为公司创造不少于5万元的业绩。
是否需要翻开所有卡片以确定这些卡片有没有违反规则?
“上网1小时”卡 不用翻。规则只牵涉到那些每天在工作时间上网超过两个小时的员工。这个人只上了1个小时网,因此,不必翻开卡片也知道他没有违反规则。
“上网3小时”卡 必须翻。这人上了3个小时网,有可能上个月没有为公司带来5万元的业绩。有必要翻开卡片以确认这一情况,如果他没为公司带来5万元业绩,那就违反了规则。
“上个月完成3万元”卡 必须翻。上个月为公司带来3万元业绩的人,有可能昨天上了两个多小时的网。因此,有必要翻开卡片以确认这一情况,如果他昨天上网超过两个小时,那么就违反了规则。
“上个月完成7万元”卡 不用翻。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员工昨天上网是否超过两个小时,都没违反规则。也就是说,只要员工上一个月为公司创造5万元或5万元以上的业绩,就足够证明他没有违反规则。
最后的陈词
有一种观念认为,逻辑思考并不是人类自然的思考方式。人们对这种观念有着千奇百怪的反应。对那些看重推理和理性的人来说,这种情况多少有点儿让人气馁。而在那些赞美非理性与直觉的人看来,这似乎证明了理性不是前进的道路。但是,这些人要小心。事物自然与否,并不能说明它是对是错。例如,男人的天性也许是尽可能和更多的女性交配以繁衍后代,但是,这么做不一定是对的。
这些测验真正要说明的是,我们必须认识到自己的推理能力并不像自以为的那样好,我们常常根据直觉而不是理性思考而得出结论。这是一个我们都应该留意的警示。
第3章 你以为你绕得清楚你就真绕得清楚吗
在大众面前发言时,未受教育的人因为用词简单,往往比受过教育的人更能打动听众。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是形式逻辑的创始人。然而,他也明白,单靠形式逻辑来说服别人实在不切实际。严格地合乎逻辑的推理往往很难弄懂,不太讲求逻辑的说法通常因情绪化和诉诸人们的偏见而奏效。
亚里士多德创制的形式逻辑,从原理上讲,非常简单。如果你多用心,将会非常轻松地避免错误。或者,这也许是假象……
三段论热身
在开始练习之前,我们得先向你解释规则。这些习题都出自称之为三段论的推理形式,三段论由亚里士多德始创。做以下题目前,你只需要明白一条原则,就是有效原则,即:
当且仅当结论是前提的必然结果时,论断方为有效。
下面是一条最著名的例子:
所有的人都会死。
苏格拉底是人。
所以苏格拉底会死。
结论和前提很容易就能区分开来:结论出现在最后,并且有“所以”二字开头。前提为得出结论提供了基础。上面的这个推理是有效的,因为结论可以从前提中推出来。如果所有的人都会死,而苏格拉底是人,那么苏格拉底必然会死。
我们必须在此强调,有效性只与结论是否能从前提中必然推论出来有关,与前提或结论的真实性毫无关系。例如:贼吧Zei8。COM电子书下载
所有的奶酪都来自月球。
巧克力是一种奶酪。
所以巧克力来自月球。
奶酪自然不是来自月球的,巧克力当然也不是奶酪,但是,这个论述是有效的。为什么呢?因为假设所有奶酪都来自月球,而且巧克力也确实是一种奶酪,那么巧克力必然来自月球,这个道理就像黑夜伴随白天而来一样确定无疑。
下面再来看看这个例子:
素食主义者不吃猪肉腊肠。
莫比不吃猪肉腊肠。
下一页 尾页 共7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