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裸猿三部曲之1裸猿 作者:德斯蒙德·莫里斯

_9 德斯蒙德·莫利斯 (英)
她们看到的只不过是悠久的男子集体狩猎倾向在现代社会的表现。它与裸猿男女
之间的关系一样,只是基本的生物特征,并和男女关系一样是进化的产物。至少
在我们的遗传构成发生新的重大变异以前,它将依然是人类的特征。
  今天的工作尽管已取代了大部分的狩猎活动,但仍不能完全消除以更为原始
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基本冲动。即使狩猎活动已失去了经济意义,它仍然会以各种
形式继续下去。捕杀大猎物、猎取牡鹿、捕猎狐狸、用猎狗追猎、用猎鹰捕猎、
用鸟捕猎、钓鱼以及儿童的打猎游戏等等,无一不是原始狩猎冲动在现代社会中
的表现。
  有人认为,今天人们参加这些活动的动机与其说是要追捕猎物,毋宁说是要
击败对手。身陷绝境的困兽犹如我们最仇恨的人,我们希望看到这种人陷入困兽
的绝境。这一看法无疑有其道理。至少对有些人说来是如此。但是从整体上来看
待这些活动模式,显而易见,这个观点只能对现代狩猎活动作出部分的解释。
“运动型狩猎”的本质是要公平地给猎物以逃跑的机会。(如果猎物只是仇敌的
替代物,为什么要给它以逃跑的机会?)在打猎运动的整个过程中,猎手要给自
己制造困难,设置障碍。本来猎手可以舒舒服服地使用机关枪、或其他更加致命
的武器,然而那就不成其为“游戏”——狩猎游戏了。打猎最重要的是要有难度。
复杂的追踪路线和巧妙的运筹帷幄才能给猎手以报偿。
  狩猎本身是一大赌博,这是狩猎的基本特征之一。难怪今天花样繁多的赌博
活动对我们会有如此强烈的吸引力。赌博与原始的狩猎和打猎运动一样,主要是
男子喜爱的活动;而且赌博同样有着必须严格遵守的社会规则和仪式。
  考察一下阶级结构就会发现,下层阶级和上层阶级比中产阶级更热衷于打猎
运动和赌博。只要把这些活动看成是狩猎基本冲动的表现,就会觉得这是很有道
理的。我在前面已经指出,工作已成为原始狩猎活动的主要替代物,这对中产阶
级最为有利。就下层阶级的一般男子而言,他的工作性质很不符合狩猎冲动的要
求。他的工作单调、重复、毫无新奇可言,缺乏对狩猎者至关紧要的难度、运气
和冒险因素。正因为如此,下层阶级和(不工作的)上层阶级的男子才比中产阶
级的男子表现出更强烈的狩猎冲动。作为狩猎的替代物,中产阶级的工作就比较
符合狩猎活动的功能。
  谈过狩猎之后,现在我们来看觅食整体模式中紧随其后的另一种行为。这就
是猎杀。工作、打猎和赌博等替代活动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猎杀行为。打猎运动
中的宰杀仍以原始形式出现。然而在工作和赌博中,猎杀则转化为象征性的胜利,
而缺少暴力行为。所以宰杀猎物的冲动在今天生活中已变得相当平缓。不过在男
孩的嬉戏(和不那么嬉戏的)活动中,猎杀冲动会反复出现,其规律性令人吃惊。
但是在成年人的生活中,猎杀冲动则受到文化强有力的压制。
  这种压制有两种例外,此时的猎杀行为可以得到(某种程度的)宽恕。一是
已经提到的打猎运动;二是观看斗牛。我们每天要宰杀无数的家畜,但公众一般
不能目睹这一场面。斗牛的情况正好相反。成千上万的人聚集在一起来观看,并
通过斗牛士去体验猎杀的暴力行为。
  在明确的限度之内人们允许这些流血运动,当然并非无人抗议。然而在这个
范围之外,对动物的任何残暴行为都被明确禁止,都要受到惩罚。不过历史情况
并非总是如此。数百年前,在英国和其他许多国家里常有如何折磨和屠杀“猎物”
的表演,以此娱悦公众。从那以后人们认识到,参加此类暴力运动会使人们对一
切流血形式变得麻木不仁。由此可见,在我们这个复杂、拥挤的社会中,暴力运
动佝成了潜在的危险。个人的活动地域狭窄,出头的机会亦受到限制,这种情况
可能达到令人无法忍受的地步。所以长期积蓄起来的攻击行为有时会象山洪暴发
一样,异常猛烈地倾泻出来。
  迄今为止我们所说的是我们整个进食过程中的前几个步骤及其衍生的各种形
式。在狩猎和猎杀之后,我们现在来谈谈吃饭本身。作为典型的灵长目动物,我
们本应小口小口地吃个不停。然而我们并不是地地道道的灵长目动物。在向食肉
类动物的进化过程中,我们逐渐改变了整个的进食系统。典型的食肉动物暴饮暴
食,进食的间隔时间很长。很显然,我们的饮食习惯符合这种模式。从前狩猎生
活的压力要求这种模式。尽管原始的狩猎生活早已消失,这种倾向还是长期保留
下来了。今天,只要愿意,我们回头采用灵长目动物的进食方式是颇为容易的。
然而我们都恪守严格的进食时间,似乎我们仍然从事着活跃的狩猎活动。生活在
今天的千百万裸猿中,极少有人还保持着灵长目动物特有的分散进食的习惯。即
使在食物非常丰盛的情况下,我们也很少一日超过三餐,至多也不超过四餐。很
多人的进食模式是每天只吃饱一至二餐。有人可能会说,饱食少餐仅仅是因为比
较方便,这是一个文化问题。但是还没有证据能证明这个论点。今天我们拥有十
分复杂的机构供给食物,完全可能设计出一种有效的系统以便让我们一小口一小
口地分散进食。一旦文化模式适应这一系统,分散进食而又无损于工作效率是可
以实现的。而且这还可以使我们不必中断其他活动。现行的“正餐”制度必须长
时间地中断其他活动。但是,分散进食的模式无法满足我们基本的生物要求,因
为人类在古代就是食肉动物。
  为什么要加热食物而且还要趁热吃呢?考虑这个问题至关重要。有三种不同
的解释。一种解释认为这有利于模仿“猎物的温度”。我们已不再生吃刚刚宰杀
的动物,但是我们肉食的温度与其他食肉动物的食物的温度基本相同。其他食肉
动物的食物是温热的,因为它还没有变凉;我们的食物之所以是温热的,则是我
们重新加热的缘故。另一种解释认为,因为我们的牙齿不够锋利强健,只得用烧
煮来使肉“变软”。但这仍不能解释我们趁热进食的原因,不能解释为什么要加
热许多种不需“煮软”的食物。第三种解释认为,提高温度可以改善食物的味道。
烹调时我们加上各种各样的佐料,使食品的味道更加鲜美。这与我们后来获得的
食肉习性无关,而是与我们更古老的灵长目动物的进食习性紧密相连。典型的灵
长目动物的食物品种繁多,其味道迥异,远比食肉动物的食物爽口。食肉动物在
完成追猎、捕杀、准备食物的复杂过程以后,实际的进食十分简单、粗暴。它狼
吞虎咽,囫囵吞下。猴子和猿类却不一样,它们对各种昧道细微的差别非常敏感,
细嚼慢咽,逐一品尝,细细玩味。我们加热食物,加上佐料也许是想回到灵长目
动物挑剔食物的本性上去。这也许是我们避免向地道的血腥食肉动物转变的一种
方法。
  既然提出了味道问题,就应澄清有关我们如何接受味觉信号的一些误解。我
们是如何品尝出食物的味道的?我们的舌面并不光滑,而是布满了叫乳突的凸状
物,上面长有味蕾。每个人大约有1万个味蕾。到了老年,味蕾逐渐退化,数量
也逐渐减少,所以会出现口味发腻,讲究食物的现象。奇怪的是我们只能对四种
基本味道产生反应:酸、咸、苦、甜。一旦舌头接触到食物,食物中四种基本味
道构成的比例就被记录下来,综合形成食物的基本口味。舌头不同的部位对四种
味道的反应也不一样,只对其中的某一种味道反应最强烈。舌尖对甜味和咸味、
舌边对酸味、舌根对苦味特别敏感。舌头作为一个整体还能辨别食物的质感和温
度。除此之外,舌头就无能为力,没有其他作用了。更细微的种种“味道”实际
上不是尝出来的,而是闻出来的。食物的气味扩散到鼻腔内,里面长有鼻膜。我
们说某一道菜味道鲜美,实际上是指菜尝起来、闻起来很鲜美。一旦我们患了重
感冒,嗅觉就大大降低。出乎意料的是我们这时会说食物没味。事实上我们的味
觉还是同样灵敏,只是嗅觉出了毛病。
  弄清了这一点,我们还需特别说明口味的另一方面。这就是不可否认的、普
遍的“嗜甜癖’。嗜甜癖不是真正的食肉动物的习性,而是典型的灵长目动物的
嗜好。灵长目动物天然的食物一旦成熟可以食用时,通常变得很甜。凡是带有这
种甜味的食物猴子和猿都很喜欢。我们也和其他灵长目动物一样,很难抵制“甜
食”的诱惑。尽管我们有强烈的食肉倾向,我们的祖先猿人却表现出嗜甜的倾向,
他们寻找特别甜的东西为食。我们喜欢甜味胜过其他几种基本昧道。我们有“甜
食店”,却找不到“酸食店”。特别是在丰盛的筵席上,我们常常是在吃完多道
菜肴以后,还要吃些甜食。嗜甜癖就是这样流传至今的。更重要的是,我们不时
要在两餐饭之间吃些零食(这是回到古代灵长目动物分散进食模式的一种行为),
而且选用的总是灵长目动物喜欢的那类甜食,如糖果、巧克力、冰淇淋,或放糖
的饮料。
  强烈的嗜甜癖可能使我们陷入困境。食物中有两个因素很有吸引力:一是富
有营养,二是味道可口。在自然环境中这两个因素密切相关,可是在人工食品中
这两个因素可能相互分离。由此就可能出现危险。毫无营养价值的食物只需添加
大量的人工增甜剂就可以变得非常诱人。如果食物尝起来“特别甜”,食物就会
对我们原来灵长目的嗜甜弱点产生诱惑力,于是我们会拼命吃甜食。肠胃在塞满
甜食以后,自然无法容纳其他东西,食物的平衡就这样被破坏了。这对正在发育
的儿童尤其如此。前面有一章曾经提到,最近的研究表明,一到青春期,少年对
甜食和果香的偏爱就会很快消退,他们喜爱的味道转变为花香、油香和暖香。儿
童容易发展偏爱甜食的弱点,事实上正是如此。
  成年人则面临另一种危险。成年人的食物一般都味道可口——比自然界里的
食物鲜美得多,因而食物的色香味就急剧增加,食欲反应所受刺激过度。结果造
成许多人身体过胖,健康受到损害。为了避免上述现象,我们发明了种种离奇的
“节食”摄生法、劝告“病人”要注意吃这、吃那,少吃这、少吃那,或者进行
各种锻炼。遗憾的是,解决这个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少吃。这个办法非常灵验。
但是,由于节食者处于美味佳肴的包围之中,他很难坚持很久。身体过胖的人还
有另一个并发症。前面我已提到“移位活动”——精神紧张时缓解情绪的琐碎的、
毫不相干的行为。我们看到,移位行为中一种十分常见的形式就是“移位进食”。
紧张时我们会小口小口地啃东西,喝饮料。这有助于我们放松,但也促使我们长
肥。其中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因为移位进食的性质琐屑,我们常常有意选用
甜食。长此以往,就会引起众所周知的“肥胖焦虑症”。我们会看到,熟悉的、
滚圆的轮廓在焦虑不安的人身上慢慢地出现了。对于这类人,只有改变他的其他
行为,消除产生紧张的原因,减肥活动才能奏效。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口香糖的
作用。口香糖似乎完全是作为“移位进食”的一种手段而发展起来的。它能承担
必要的,消除紧张情绪的“职业”作用而又不致摄食过多,影响健康。
  现在来看今天裸猿所吃的种种食物。我们发现我们食物的种类十分广泛。一
般来说,灵长目动物比食肉动物的食物范围要广泛得多。后者是食物专门家;前
者是食物机会主义者,有啥吃啥。例如,对大量的日本猕猴进行仔细的实地考察
后发现:它们所吃的植物多达119种。其形式有花蕾、嫩尖、叶片、果实、根块、
树皮。不用说它们还要吃种类繁多的蜘蛛、甲虫、蝴蝶、蚂蚁和虫卵。典型食肉
动物的食物虽然更富有营养,但种类却要单调得多。
  人类在捕杀动物为食的时候,就已享有了动、植物的精华。我们既增加了营
养价值很高的肉类,又没有放弃原来灵长目动物的杂食性。到了近代——即在最
近几千年中——获取食物的技术有了相当的发展,但基本状况却依然如故。就我
们所知,最早的农业可以粗略地描绘为“混合农业”。养殖业和种植业并行发展。
今天,我们已能有效地支配动、植物环境。即使如此,我们仍然是两种食物并举。
为什么我们没有偏废其一?答案似乎是:人口密度在日益增大,完全依赖肉食会
出现数量不足的危险;反之,如果完全依赖农作物则会危及食物的质量。
  有人可能会说,既然我们的祖先灵长目动物不吃肉也能生活,我们不吃肉也
应能够生存。我们变成食肉动物完全是迫于环境条件;既然我们已经能按自己的
意志精耕细作、控制环境,我们就应该恢复古代灵长目动物的进食模式。这种观
点从本质上看是素食者(或象某一信徒自诩的,果食主义者)的信条。完全不吃
肉是很难办到的。人类食肉的冲动已变得根深蒂固,一旦有了吃肉的机会,我们
是不愿放弃这种进食模式的。有关这个问题很有意义的是,素食主义者很少只是
用他们个人的喜爱作为选择食物的理由。相反,他们精心为自己的素食行为辩护。
他们列举的理由许多在医学上不准确,在哲学上自相矛盾。
  和典型的灵长目动物一样,自愿吃素的人利用多种植物食物来维持营养平衡。
在有些社区中,之所以吃素非常流行,那是迫于食物的严重匾乏,而不是出于少
数人伦理上的偏爱。随着作物栽培技术的发展,生产便集中到少数几种谷物,低
效率在有些文化中便愈演愈烈。大规模的农业生产使人口得以迅速增长,但是如
果他们只是依赖仅有的几种基本谷物生活,就会造成严重的营养不良。这样的民
族人口会不断地增多,但人的体质极差。他们能勉强维持生存,但仅仅是维持生
存而已。滥用由于文化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武器会导致侵略战斗。同样,滥用由于
文化进步而发展起来的进食技术就会导致营养不良。如果缺乏基本的食物营养平
衡,社会也可能幸存下来;但是如果要在人口的质量上求得进步和发展,他们就
必须克服缺少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而出现的普遍的不良后果。今天,所有那
些最健康、最欣欣向荣,富于进取精神的民族都很好地维持了食物中动植物的平
衡。尽管获取营养的方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今天进步的裸猿的基本食物仍然与
他古代狩猎为生的祖先非常相同。我们又一次看到,裸猿的变化看起来很大,实
际上却并非如此。
第七章 整饰和舒适
  动物直接与外界接触的部位——身体的表面——在动物的一生中要受到无数
的折磨。令人吃惊的是身体表面能承受磨损,保持完好。这一方面是因为动物有
着奇异的组织再生系统,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动物形成了多种多样使自身感到舒适
的特殊活动方式,以保持身体的清洁。与进食、争斗、逃亡和交配活动相比,我
们总是把动物的这些清洗活动看得无足轻重。然而,如果没有这些活动,动物的
机体就不能有效地运转。对于有些动物,如小鸟,保持羽毛清洁是生死攸关的大
问题。如果把羽毛弄得又脏又湿,小鸟就不能迅速起飞,逃避天敌。如果天气变
冷,小鸟也很难保持体温。鸟要花许多小时来洗澡、理毛、涂油、抓挠。这一过
程既费时,又十分复杂。哺乳动物使自身感到舒适的行为模式略为简单一些。但
它们也喜欢整饰、舔舐、捉寄生虫吃、挠痒痒、擦身子。和鸟的羽毛一样,哺乳
类动物的皮毛要保持清洁才能保持体温。如果皮毛弄得板结、肮脏,动物就容易
生病。皮肤上的寄生虫必须清除,尽量减少。这对灵长目动物自然也不例外。
  野生的猴类和猿类经常整饰自己。它们有条不紊地清理自己的皮毛、清除皮
屑和异物。它们通常把清除的东西塞进嘴里吃下去,至少是在嘴里尝尝再吐出来。
整饰活动可能持续数分钟,给人一种专心致志、一丝不苟的感觉。整饰过程中,
它们会突然抓抓这里,挠挠那里,抓起皮屑和寄生虫塞进嘴里。大多数哺乳动物
只能用后腿抓挠;猴子和猿类则可以既用前肢,又用后腿,而且它们的前肢非常
适于清洗工作。它们的手指灵巧,在皮毛中运动自如,能准确地找到发痒的位置。
与其他动物的爪、蹄相比,灵长目动物的前肢是十分精密的“清洗工具”。即使
如此,两双手总比一双手更管用,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猴子或猿类能用两手同
时抓挠腿部、腰部或身体的前面,却不能两手同时有效的对付背部或手臂。由于
没有镜子,它在清洗头部时也无法看清自己的动作。它可以用两手清理头部,但
只能瞎摸。显然,如果没有一种特殊的办法,它的头部、背部和手臂就不能整饰
得象身体前面、腰部和腿部一样漂亮。
  解决的办法是社会性整饰,这是一种友好的互相系统。社会性整饰在鸟类和
哺乳动物中十分常见,但最突出的还是高级灵长目动物的整饰。它们有独特的整
饰邀请信号,它们的社会性“美容”活动持久而热烈。整饰猴在向被整饰猴靠近
时,总是用特有的面部表情向后者表明来意。它迅速咂嘴,常常是每咂一次嘴还
要吐一吐舌头。整饰猴靠近时,被整饰猴常常会放松肢体,接受其盛情。它或许
会主动露出需要整饰的部位。我在有一章里已经说明,猴子清理皮毛、吃皮屑和
寄生虫的动作已逐渐发展成一种特殊的仪式——咂嘴。一旦这种动作加快速度,
变得更加夸张、更富有节奏感,就完全可能转变成一种明白无误的视觉信号。
  由于社会性整饰是合作性、非攻击性的行为,咂嘴就转变成了表示友好的信
号。两只动物如果希望加固友情的纽带,即使它们的皮毛不需要清理,它们也可
以反复进行整饰。今天,皮毛上的灰尘与相互整饰之间看起来确实没有什么联系。
社会性整饰与原来的刺激因素看来已经分离。社会性整饰尽管在保持皮毛整洁上
仍然十分重要,但是其动机在今天与其说是为了美容不如说是为了社交。社会性
整饰能使两只动物更加亲密地相处,互不侵犯,互助合作,因而有助于加强群体
中个体之间的联系。
  在这种表示友好的信号系统基础上形成了两种诱发新动机的手段:一是让对
方息怒;二是让对方消除疑虑。弱小的动物一旦受到强者的惊吓,它可以发出咂
嘴的邀请信号,接着就开始为对方理毛,以便使它息怒。这样就缓和了处于统治
地位的动物的进攻性,有助于它接受弱小的下属。强者允许弱者呆在自己面前是
因为弱者为它效劳。反之,如果强者想让弱者消除疑虑,镇定下来,它也可以使
用同样的办法。向弱者咂嘴能表明强者没有进攻的意图。尽管强者外表威严,它
可以表明强者没有伤害他人的意图。这种特别的行为模式——让对方消除疑虑—
—不如安抚对方、让对方息怒的行为常见。这仅仅是因为灵长目动物的社会生活
对此不太需要而已。弱者拥有的东西,强者直接诉诸武力一般都能得到。只有一
种例外。一只处于统治地位而又无幼仔的母猴想靠近并搂抱猴群中其他成员的幼
仔时,就可以看到这一行为模式。看见不认识的母猴走来,小猴自然会被吓跑。
在这种场合,我们可以看到母猴向小猴咂嘴,以便使小猴放心。如果这一举动奏
效,使小猴镇静下来,母猴就能抚摸小猴,轻轻地给它理毛,使它保持平静。
  显而易见,如果再来看我们人类,灵长目动物基本的整饰倾向在我们身上也
有所反映,它不仅反映在简单的清洗模式之中,而且还反映在社交模式之中。当
然,这里有很大的一个差别:我们不再有华美的皮裘需要清洗。两只裸猿相遇并
想增进他们之间的友谊时,他们必须找到某种行为去替代社会性整饰。如果研究
一下其他灵长目相互整饰的情景,就会发现一些有趣的规律。首先,微笑明显地
代替了咂嘴。我们已经讨论过了,微笑源于婴儿的一种特殊信号。由于婴儿无法
用手抱住母亲不放,他必须有某种吸引母亲注意、使母亲平静的办法。到了成年,
微笑显然变成“整饰邀请”的最佳替代形式。但是,发出要求友好接触的邀请之
后,下一步该做什么呢?猴子用整饰皮毛强化咂嘴的表情,我们用什么强化微笑
呢?不错,接触开始以后可以再次微笑,微笑还可以延长。但总还是需要点别的
什么,需要某种更能“延长时间的”某种行为,需要借用或转变某种象整饰一样
的活动。一经观察就会发现,借用的源泉是言语。
  为了合作,信息交换的需要日益增长。随之,谈话的行为模式便应运而生。
谈话形成于动物普遍的、表示情绪的非言语有声信号。哺乳动物在独特的、与生
俱来的叫声基础上学会了一套更复杂的声音信号。这些声音单位,经过组合和重
新组合就形成了我们所谓的信息交谈(information talking)的基础。与更原
始的、表达情绪的非言语信号不同,这种新的交际方法使我们的祖先不仅能指称
生活环境中的事物,而且还可以指称现在,过去或将来的东西。直至今天,信息
交谈仍然是人类最重要的语言交流形式。但是语言并不就此止步,它还在发展,
它获得了另外一些功能。其中一种就是所谓情绪交谈(mood talking)。严格地
说,情绪交谈并非必要,因为我们并没有失去表达情绪的非言语信号,我们仍然
可以,并且确实是在运用古代灵长目动物的呼叫声来表现情感。但是,我们同时
又利用表达感情的语言来增强非言语的信息。在疼痛引起的大叫之后,紧接着便
是“我受伤了”的言语信号。愤怒的咆哮也伴之以“气死我啦!”这句话。有时
非语言信号并不是以纯粹的非言语形式出现,而是表现在一种声调之中。“我受
伤了。”可能伴之以哀鸣或尖叫的音调。“气死我啦!”伴之以咆哮或怒吼。在
这种情况下,声调并不因后天的学习而发生变化。它与古代哺乳类动物非言语的
信号系统十分接近,甚至狗也能理解其中的涵义,更不用说其他种族的人了。这
时所说的话几乎是多余的。(只要对你的爱犬怒气冲冲地咆哮“可爱的狗!”或
者喁喁细语“讨厌的狗”,你就会明白我所说的意思。)在最粗暴和最热烈的情
绪交谈中,表现情绪的谈话在言语交际中几乎是多余的。其实,不说话也能传达
当时的情感。言语交际的价值在于:它能使情绪交流表现得更微妙、更敏感。
  言语的第三种形式是探索性谈话(exploratory talking)。探索性谈话是
为谈话而谈话、审美性谈话。它也可称为游戏式谈话。谈话和另一种信息传递形
式——绘画一样,已成为审美探索的中介。诗人就象画家。但是本章所关心的是
言语的第四种形式。把它描述为整饰性交谈(grooming talking)确实是恰如其分
的。这是在社交场合进行的、毫无实在意义的、礼貌性的闲谈。“今天天气真
好!”“近来看过什么好书吗?”就是这样的闲聊。这种谈话与重要的思想或信
息交流无关,它不表现谈话人的情绪,也没有美的愉悦感。其作用是加强见面时
微笑的效果,维持社会的亲和力。我们把这种谈话当作社交整饰的替代物。它能
使我们进行无攻击性的交际,较长时间地相处,因此能促进和加强群体内十分宝
贵的联系和友谊。
  因此,在社交会晤中如何安排设计整饰性交谈就成了十分有趣的游戏。见面
打过招呼以后,整饰性交谈立刻变为最主要的活动。接着它逐渐失去优势,让位
于其他形式的谈话。到了分手的时刻,整饰性交谈又成了最重要的谈话形式。如
果聚会纯粹是为了社交目的,整饰性交谈自然全自始至终成为聚会的主要活动,
完全排斥交流信息、表现情绪或探索性交谈的形式。鸡尾酒会就是很好的例子。
在这种场合,男女主人会积极地制止“严肃”的谈话。他们一次又一次地走到客
人中间,打断冗长的交谈,让客人轮换着交谈,以保证最广泛的社交接触。这样,
到会的每个成员就一次又一次地被带回到“最初接触”状态,使整饰性交谈的刺
激维持在最强烈的水平。要使这类社交聚会不至中断、取得成功,必须邀请众多
的客人,以保证在晚会结束前新的社交接触能进行下去。无需点破,人们都知道
这类聚会总要有一个心照不宜的最低人数。非正式的小型宴会的情况略有不同。
我们可以看到整饰性交谈随着夜深而逐渐减弱,严肃的信息交流和思想交流也随
之逐渐占了上风。晚会临近结束之际,告别仪式到来以前,又会出现短暂的整饰
性交谈。人们又以微笑道别。最后的道别加强了社交联系,有助于下次聚会。
  我们现在来观察更正式的会晤。由于其主要作用是信息交谈,所以我们发现
其中的整饰性交谈进一步削弱,但并不一定会完全取消。正式接触中,整饰性交
谈只出现在会晤开始和结束的时候。与宴会上的情况不同,整饰性交谈不是逐渐
减弱,而是在见面后礼节性的交谈之后突然结束。和前面的社交场合一样,会晤
临近结束时,只要有人以某种方式示意该分手了,整饰性交谈又会出现。由于人
类具有强烈的整饰性交谈的冲动,正式会晤的双方通常被迫采取某些方法强化会
晤的礼仪和程序以压制会谈中的整饰性谈话。这就是会议程序产生的根源。这种
刻板的程序在其他非正式的社交场合是十分罕见的。
  整饰性交谈虽然是我们进行社交整饰最重要的替代物,但并不是社会性整饰
唯一的表现方式。我们裸露的皮肤不能产生富于刺激性的整饰信号,但我们能找
到别的更富于刺激性的东西作为代替。绒布或毛皮上衣、地毯或家具常常引起强
烈的整饰反应。小动物则更是逗人喜爱闻人注目,很少有人能不去摸摸猫的皮毛,
或挠挠狗的耳朵。这些小动物喜欢被人抚摸还不能完全解释人的这种行为,更主
要的原因是:皮毛能宣泄我们悠久的灵长目动物的整饰冲动。
  就我们的身体而言,绝大部分的表面都光滑无毛,但头部又长又密的头发则
可供整饰。头发在专业的整饰者如理发师和美容师手中倍受厚待,仅用清洁卫生
作为理由无论如何是无法解释这一现象的。为什么整饰头发没有成为一般家庭中
社交集会的一部分,其道理并非一目了然。例如,既然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把整
饰活动集中在头部,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发展整饰性谈话来替代灵长自动物更典
型的友好整饰呢?答案似乎在于,我们的头发具有性的意义。男女的发式现已迥
然不同,因此成了第二性征。头发的性别涵义不可避免地要影响两性的行为模式。
抚弄头发含有极强的性爱意义,所以它不能作为简单的社交友好的表示。既然社
交集会中禁止抚弄头发,我们就必须寻求其它表达方式。抚弄猫或沙发可以宣泄
整饰冲动,然而满足被整饰的要求就需要有特殊的环境条件。上理发厅就是最好
的解决办法。在理发厅顾客可以尽情地享受被整饰的权利而无需担心有性爱之嫌。
一旦专业整饰师从熟悉的“部落”群体中完全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职业,上述危
险就能消除。男理发师只为男宾、女理发师只为女宾服务就进一步减少了上述危
险。即使不是这样,也可以用某种方式降低理发师的性别影响。如果是由男理发
师为女宾做头发,不管他的人格性别如何,他常常会表现出女子气。男宾几乎总
是由男理发师理发。如果是女按摩师为男宾服务,她一定具有相当典型的男性气
质。
  作为一种行为模式,理发具有三种功能。理发不仅可以清洗头发、可以满足
社交整饰的欲望、还可以使理发的人打扮得漂漂亮亮。为了满足性欲、攻击和其
他社交目的而打扮是裸猿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一点在其他章节已作了探讨。除
非修饰打扮是从某种整怖活动发展而来,否则在讨论舒适这一章中它就不应再占
一席之地。追根寻源,纹身、修面、拔毛、修剪指甲、耳垂穿孔以及更古老的伤
身习俗似乎都是从简单的整饰活动发展起来的。但是,鉴于整饰性交谈是借用其
他活动来代替整饰活动,整饰活动就发生了逆向变化。经过借用和发展,整饰行
为已用作他途。原来旨在保护皮肤的舒适行为在获得展示功能(displayfunction)
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化,以至发展到伤及皮肉的程度。
  从囚禁在动物园中的动物身上可以看到这种变化。这些动物在整饰和舔舐活
动中非常专注,有一种病态的热情,以至使自己或同伴身上的毛发一片一片地掉
光,甚而伤及皮肉。整饰过分的原因是紧张或无聊。类似的情况还会使某些人损
伤自己的肌肤。因为我们的皮肤裸露无毛,自然更容易受到损伤。但是,就我们
人类的情况而言,我们固有的机会主义使我们能够化解这一危险而有害的倾向,
把它转变成一种修饰性的展示手段。
  简单的皮肤保护还发生了另一种更重要的变化,这就是医疗保健。其他动物
在这方面几乎无所进展。然而,从社交整怖行为发展起来的医疗实践却对裸猿的
兴旺发达。特别是对裸猿近代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在人类的近亲黑
猩猩中,医疗行为已初露端倪。除了旨在保护皮肤的一般性整饰之外,有人曾看
见一只黑猩猩给另一只黑猩猩医治小创伤。它仔细检查伤口,把它舔舐干净,然
后用两根手指夹紧同伴的皮肤,小心翼翼地把剌拔出来。有一次,一只雌性黑猩
猩左眼里掉进了一粒灰渣。它走到一只雄猩猩面前,哀号悲鸣,作痛苦状。雄猩
猩坐下来认真检查,然后一只手伸出一根指头,开始用两指取灰渣。它全神贯注,
一丝不苟。这不是简单的整饰行为,而是真正医疗的开端。然而就黑猩猩而言,
上述例子已属登峰造极。我们人类智力发达,密切合作,这类专门的整饰只是普
遍的互助保健技术的起点。今天的医学已发展得如此复杂,从社交的角度来看,
医学已成为人类获得舒适的主要行为表现。医疗技术原来只能对付轻微的伤痛不
适,到现在已能治疗严重的疾病和身体创伤。作为一种生物现象,人类的成就是
无以伦比的。但是在日益变得理性化的进程中,我们对自己非理性的方面有所忽
视。要理解这一点,就要分清哪些“毛病”很严重、哪些则无关痛痒。与其他
动物一样,裸猿也可能由于偶然的原因摔断一条腿或患严重的寄生虫病。但是并
非所有的小毛病都真正是病。轻微们感染和不适常常受到理性的治疗,似乎这是
大病的前兆。但是有确凿的证据说明,实际上这些病与原始的“整饰要求”关系
更为密切。这一类的症状反映出的是行为上出了问题,只不过问题表现在肉体上。
但这并不是身体真正出了毛病。
  我们可以把这类问题称作“与整饰邀请有关的疾病”。常见的例子包括咳嗽、
感冒、流感、背痛、头痛、肠胃不适、皮疹、咽喉肿痛、肝郁不舒、扁桃体炎和
喉炎。患者的病情并不十分严重,但却有碍健康,有理由得到社交同伴更多的关
注。这些症状所起的作用与整饰邀请信号相同,它们可引起医生、护士、药剂师、
亲戚朋友对患者的安慰。只要患者得到友好的反应,得到同情和护理,这些病通
常会不治而愈。今天,吃药代替了古代的整饰行为,并成为一种职业性的仪式,
它以特殊的交往来维持整饰者与被整饰者之间的关系。所开药物的确切性质几乎
是无关紧要的。在这一点上,现代药物的应用与古代流行的巫医毫无二致。
  这样来解释轻微的疾病会引起非议。反对者会说,通过观察可以证明病毒和
细菌确实存在。如果确实存在病毒和细菌,而且证明它们是引起感冒和腹痛的原
因,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从行为上去寻求解释?答案是:在大城市中,每个人随
时都受到病毒和病菌的侵袭,但我们只是偶尔才成为它们的俘虏而生病。而且有
些人比另一些人更容易患病。社区中那些一帆风顺或者能有效适应社会的成员很
少患“与整饰邀请有关的疾病”。相比之下,那些暂时或长时间遭遇到社会问题
的人、患病的就较多。最有趣的是,这些病与个人的特殊要求相适应。例如,如
果一个女演员苦于紧张的社会生活和压力,那会出现什么症状呢?她会失音,会
患喉炎,所以就得停止工作去休息。她会得到安慰和照顾。这样紧张情绪遂告消
除(至少是暂时如此)。假如她患的是皮疹,她可以用衣服把皮疹掩盖起来继续
工作。紧张情绪因此也就会延续下去。让我们把女演员与自由式摔跤手作一比较。
对于自由式摔跤手,失音是不能作为“与整饰有关的疾病”的,而皮疹作为这类
疾病就非常理想。摔跤手的保健医生发现,摔跤运动员抱怨得最多的正好是皮疹。
有趣的是,一位以裸体表演而著名的女电影明星常常患的是皮疹而不是喉炎。因
为她的情况与摔跤运动员正好相同,显露皮肤对于她至关紧要。因此她患的疾病
与摔跤运动员同属一类,而与其他女演员所患的病很不相同。
  得到安慰的要求越强烈,疾病就会变得越厉害。人生一世,只有摇篮中的婴
儿才受到最精心的照料和保护。一旦我们身患重病、卧床不起,这就成为十分有
利的条件、使我们能重新得到孩提时代人们对我们的安慰和关心。我们可能会认
为自己是在服用一剂烈药,实际上这是我们需要的强烈的安全感,安全感能治愈
我们的疾病。(这并不是暗指我们在装病,无病呻吟。症状是真实的,病症本身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