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裸猿三部曲之1裸猿 作者:德斯蒙德·莫里斯

_10 德斯蒙德·莫利斯 (英)
当然不是装出来的,但是病因却是一个行为问题。)
  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大家不仅在享受整饰上遭到挫折,而且在给别人提供
整饰中也不得意。犹如病因一样,从照料病人中得到满足的要求和病人“想”生
病而得到照料一样,也是人的基本需要。有些人照料他人的愿望十分强烈,他们
也许会积极地促成或延长同伴的疾病,以便能更加充分地表现自己的整饰冲动。
这可能导致恶性循环,使整饰者和被整饰者之间的关系畸形发展,变得反常,以
至出现毫无道理的要求长期照顾别人(或得到人家长期的照顾)的现象。如果道
破这样“一对整饰者”之间关系的真实原因,他们一定会断然否定。但是,令人
惊奇的是,一旦整饰者与被整饰者(即护士与病人)的关系发生剧变,就会出现
神奇的疗效。运用信仰疗法的人如果充分利用这种情况,常常会收到令人惊诧的
效果。可惜,他们遇到的许多病人除了致病的原因外,其身体本身已受到疾病的
损害。信仰疗法者还有一个难题:“与整饰有关的疾病”如果拖得太久,或病情
过于严重,很可能就会造成难以治疗的创伤。一旦出现这种情况,那就必须进行
认真而又合理的治疗了。
  迄今为止,我一直在集中讨论人类舒适行为的社交方面。我们看到,我们在
这方面的进展很大,但这仍不能排除或代替较为简单的自我清洗和自我舒适的行
为。和其他灵长目动物一样,我们仍需要挠痒、揉眼睛、挑疮、舔伤口。和它们
一样我们也很喜欢晒太阳。此外我们还学会了其他一些特别的文化模式,最常见
和最普遍的是用水洗涤。某些灵长目动物偶尔也洗洗澡、但这种情况并不多见。
在人类的大多数社群之中,洗澡已成为清洗身体的主要办法。
  洗澡有明显的好处。但是,我们的皮脂腺能分泌具有消毒和保护作用的油脂
和盐类,经常清洗会增加皮脂腺的负担,因而使皮肤在某种程度上更容易患病。皮
肤之所以没有生病,仅仅是因为我们在清除油脂和盐类的同时,也清除了致病的
污垢。
  除了保持清洁卫生之外,一般舒适行为还包括保持适当的体温。如同所有的
哺乳类动物和鸟类一样,我们人类的体温既高又稳定,这可以大大提高生理活动
的效率。不论外界气温如何,健康人的体内温度变化都不会超过华氏3度。体内
温度每日都有一个变化节律,下午稍晚时最高,凌晨4点最低。一旦外界温度变
得过冷或过热,我们马上就有极不舒服的感觉。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就象早期预警
系统,让我们警觉起来,采取紧急措施,以免体内器官因温度过高或过低而受到
损坏。除了促使我们采取理智和自觉的行动以外,机体本身还会自动采取某些步
骤来稳定体温。环境温度升高时,血管舒张,体表温度上升,热量通过皮肤表面
散发出去。同时我们还会大量出汗。人体大约有2OO万个汗腺。在最热的情况下
汗腺排出的汗液可达1升。汗液在体表蒸发是另一种宝贵的散热形式。我们在适
应较热的环境时,排汗效率就明显提高。这一功能非常重要;因为无论我们是何
种族,在最高气温下体内所能承受的温度变化只能是升高华氏0. 4度。
  如果外界环境变得过冷,人体的反应是血管收缩、全身发抖。血管收缩有助
于保持体内热量;而发抖产生的热量是静止时的3倍。皮肤如长期处于严寒之中,
血管又一直收缩,那就会造成冻伤。我们的手部具有非常重要的内在的、抗冻伤
系统遇到严寒,手最初的反应是血管急剧收缩;大约5分钟以后,血管又反过来
开始舒张,手发热变红。(凡是在冬天滚过雪球的人都有这种感觉。)其后,手
部血管的收缩和舒张交替出现。收缩能减少热量的损失;而舒张则可防止冻伤、
长期生活在严寒的气候下,人体会以种种形式逐渐适应环境,其中包括基础代谢
的速度略为加快。
  人类如今已遍布世界各地。除了生物的体温控制机能以外.我们还有了重要
的文化手段来维持体温。我们学会了用火,制成了衣服,生产出了隔热的住房防
止热量散失,我们应用了通风和制冷设备以防止温度过高。这些进步尽管令人难
忘、激动人心,但丝毫没有改变人体的温度。这一切只是用来控制外界温度,以
便我们在形形色色的外界条件下仍能维持原始的灵长目动物的温度。
  在结束体温调节反应这一主题以前,有关排汗的一个独特的方面值得一提。
对人类的排汗所作的详细研究表明,排汗反应并不象人们最初看起来那么简单。
温度升高时,身体表面的大多数地方自发地开始排汗。这无疑是汗腺系统固有的
基本反应。但是有些部位对其他刺激也能作出排汗的反应;不管外界温度如何都
会出汗。例如,吃辛辣的食物就会引起面部出汗这一特殊的排汗模式。情绪紧张
立刻就会引起下掌、脚掌、腋窝,有时甚至额头出汗,但身体其他部位则不会出
汗。因情绪紧张而出汗的部位还有进一步的区别,手掌、脚掌与腋窝、额头的反
应就不相同。手掌和脚掌只有在情绪紧张时才会出汗;而腋窝和额头在情绪和温
度两种刺激下均会出汗。由此可见,手掌和脚掌从温度控制系统“借用”了排汗
的反应,并且把这种反应运用于新的功能环境。由于紧张而使手、足变得潮润似
乎已经成为身体在危急关头作出的“准备应付任何情况”的反应特征。从某种意
义上讲,人在用斧头前向手心吐唾沫就是与此相同的非生理反应。
  手掌出汗的反应十分敏感。一旦群体的安全受到威胁,整个社区或民族在这
方面的反应就会突然增强、在最近的政治危机中,核战争的可能性曾一度增长,
研究手掌出汗的一切实验只得作罢。因为这种反应的基本水平已不正常,继续实
验已毫无意义。算命先生观察手相不一定能预见未来。但是生理学家看过我们的
手掌以后,倒可以说出我们对未来的恐惧。
第八章 人与动物
  迄今为止,我们一直在讨论裸猿自身的行为及其对待同类的行为——裸猿的
种内行为(intra-specific behaviour)。现在要讨论的是裸猿对待其他动物
的行为——裸猿的种际行为(inter-specific behaviour)。
  所有的高级动物都意识到,在自己的生存环境中,至少还存在着一些其他种
类的动物。它们以下列五种方式之一来看待其他动物:猎物、共生者、竞争者、
寄生者或天敌。就我们人类而言,看待动物的这五种方式大概可以统称为“经济
的”观点。除此以外,还可以从科学的、审美的和象征的角度来看待动物。我们
对其他动物的兴趣非常广泛,这就使人类与动物界的种际关系十分独特。为了便
于客观地进行阐释和理解,我们必须从各个角度逐一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
  由于裸猿天性喜欢探索,对食物又采取有什么就吃什么的机会主义态度,我
们猎物的种类就十分广泛。在有些地方的某个时期,裸猿甚至捕杀和食用所有的
动物。在一处史前遗骸中我们发现,5O万年以前,裸猿仅在某一地捕杀食用的动
物就有野牛、马、犀牛、鹿、熊、羊、猛犸、骆驼、鸵鸟、羚羊、水牛、野猪和
鬣狗。编写一本近代裸猿的食物“种类的食谱”是毫无意义的,但是值得一提的
是,我们的食肉行为有一个特征:我们倾向于有选择地驯化某些猎物。有时尽管
我们要吃几乎所有的东西,但是我们的主要食物却局限在几种动物身上。
  驯化动物要靠有组织地控制和选育猪物。据知,人类驯养动物至少有1万年
的历史,甚至还不止1万年。最早驯化的动物似乎是山羊、绵羊和驯鹿。随着固
定的农业社区的兴起,猪、牛(包括亚洲水牛和牦牛)也加入了这一行列。有证
据表明,远在4千年以前牛就有好几个不同的品种了。山羊、绵羊和驯鹿的驯化
是直接把捕获的猎物饲养起来就算完事。有人认为,猪和牛是因为抢食庄稼而开
始与人打交道,进而与人建立起密切联系的。人类一开始种植庄稼,猪和牛就闯
入人的领地,趁机享用丰饶而又新鲜的食物资源,结果自己反倒被早期的农夫捕
获,豢养起来。
  在捕获的小型哺乳类动物中,只有兔子驯化的历史比较悠久,但其驯化历史
似乎也比上述动物要晚得多。捕获的鸟类中间,数千年以前就被驯化了的种类主
要有鸡、鸭、鹅;其次才是雉、珍珠鸡、鹌鹑和火鸡。驯化历史较长的鱼只有罗
马鳝、鲤鱼和金鱼。然而金鱼很快就成为观赏性动物而不再用作食物。人类对鱼
的驯化只是最近两千年的事,而且在我们有组织地捕食动物的活动中,其作用微
乎其微。
  种际关系的第二类是共生关系。共生关系的意义可以界定为不同种类的两种
动物联合起来、互助互利的关系。动物界中有许多这一类的例子,最著名的是食
蚤鸟与犀牛、长颈鹿和水牛等大型有蹄类动物之间的伙伴关系。食蚤鸟捕食有蹄
类动物皮肤上的寄生虫,有助于它们的身体健康和皮肤清洁;而后者则为前者提
供宝贵的食物资源。
  人类与动物的共生关系中,所谓的互利实则是对人类更加有利。但是,因为
我们并不杀死这些动物,它们与我们的关系自然不同于更为残酷的猎物与捕杀者
的关系。所以这种关系仍然自成一类。我们是以饲养和照料为代价来利用这些动
物的。这是不平等的共生现象,因为我们控制着局势,我们的动物伙伴极少有、
甚至完全没有选择余地。
  我们历史上最古老的共生伙伴无疑要算狗。我们还不能确定我们的祖先是何
时开始驯化这种宝贵的动物的。至少可能是在1万年以前。这一驯化过程十分有
趣。狗的祖先是形状如狼的野生动物,它肯定是我们以狩猎为生的祖先的激烈竞
争对手。人的祖先和狗的祖先都是合作围猎大型动物的猎手。最初他们之间毫无
好感可言。但是野狗具有我们人类没有的特殊本领。在狩猎活动中它们有围猎和
驱赶猎物的特长,而且动作敏捷迅速,嗅觉和听觉十分敏锐。如果能用一部分食
物作代价去利用狗的特长,倒是一桩很好的交易。后来这桩交易搞成了,但是我
们无从确知狗与人的种际关系的形成经过。可能最初人把小狗带回部落居住地、
准备养肥了食用。不料这些狗夜间警觉,可以作为看门狗。因此在早期狗一定赢
得了人的喜欢。人们让狗生活在驯化条件下,而且还让它们随男子一起外出打猎。
在协助追猎中,狗很快表现出善于奔跑的特长。由于这些狗是人们一手养大的,
它们就把自己看成是裸猿群体中的一员,自动与豢养它们的主人合作。经过若干
代的选育,人们清除了其中的捣乱分子,培育出经过改良的家养猎狗。新型的猎
狗就听使唤、容易驾驶了。
  据认为,正是由于人与狗这种关系的发展,早期驯化有蹄类动物才有可能。
在真正的农业生产时期到来以前,山羊、绵羊和驯鹿已多少处于人的控制之下。
由于良种狗能大规模、长时间地协助围猎这些动物,因此被认为是驯化这些动物
的主要因素。对今天的牧羊狗和野狼的追逐行为进行研究后发现,它们二者的捕
猎技巧非常相似,这些研究为这一观点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在这以后,经过精心的选育,人类培养出多种具有特殊用途的共生狗。原始
的猎犬没有分工,被用在打猎的各个阶段。原始猎犬的后代则精于打猎活动的某
一个方面。某方面能力特别发达的狗通过同系繁殖来加强其特殊的优势。我们已
经看到,精于谋略的狗被培养成照看羊群的狗,它的主要作用是围赶家畜(牧羊
狗)。嗅觉敏锐的狗经过培养用来跟踪猎物的气味(嗅味狗)。善长奔跑、行动
敏捷的狗被培养成追猎犬;用以追捕看得见的猎物(狑豴)。另一些狗被培养成
猎物搜索狗,人们利用和强化这种狗发现猎物后“木立不动”的特点(猎物指示
狗和定位狗)。还有一种狗经过改良专门用来发现和衔回猎物(衔回猎物的狗)。
体形较小的狗则被培养成消灭害兽的狗。原始的看门狗经过遗传改良发展成警犬
(滑皮短腰、耳唇皆垂的大猛犬)。
  除了这些较普遍的用途之外,另有一些狗经过选育用来完成更加特殊的工作。
最奇特的例子是古代美洲印第安人豢养的一种无毛狗。经过遗传选育,这种狗全
身光滑无毛,体表温度很高,被用作寝室里原始形式的热水袋。
  到了晚近一些时候,人们把狗饲养起来当作役畜,去拖雪橇拉车;在战争时
期当作信使或探雷狗;当作营救员去寻找理在雪中的登山运动员;当作警犬去跟
踪和攻击罪犯;当作向导为盲人引路;甚至还可以代替宇航员到太空旅行。与我
们人类处于共生关系的其他动物都不能以如此繁复多样的形式为人服务。即使是
在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狗仍然在许多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尽管目前的数百
种狗中许多只有装饰作用,但是,狗为人类承担重任的日子还远远没有结束。
  狗是人非常出色的狩猎伙伴,我们很少尝试驯养其他动物来承担这一特殊任
务。只有猎豹和某些猎鸟,特别是猎鹰例外。但是,人类对这些动物还不能进行
有控制的繁殖,更谈不上选育了。人们经常需要对它们进行个别训练。亚洲有一
种能潜水的鸟鹈鹕被用作渔民捕鱼的得力助手。人们把鹈鹕下的蛋带回家让母鸡
孵化。小鹈鹕再由人一手养大。人们把鹈鹕拴在绳子的一端,训练它捕鱼。鹈鹕
的脖子上戴有颈圈,以防把捕获的鱼吞下肚里。这样鹈鹕就把捉到的鱼带到船上
再吐出来。然而,人们仍然没有进行选育来改良鹈鹕的品种。
  另一种利用动物的古老形式是用小型食肉动物来消灭害兽。这是农业生产出
现以后才发展起来的。由于囤积粮食,啮齿类动物开始肆行于仓廪之间,用动物
来捕杀啮齿动物便应运而生。猫、雪貂、猫鼬等就开始为我们帮忙。通过选育,
前两种动物已被完全驯化了。
  也许最重要的一种共生关系是利用大动物作役畜。马、亚洲野驴、非洲野驴、
牛(包括水牛和牦牛)、驯鹿、骆驼、美洲驼(无峰驼)和大象都广泛地得到利
用。经过选育,这些野生动物都得到“改良”,只有亚洲野驴和大象例外。四千
多年前,苏美尔人就把驴子作为役畜,但是后来又引进了更容易驾驭的马,驴便
废弃不用了。虽然大象仍被当作役畜使用,但大象的良种繁殖难度很大,因而选
育也就一直无法进行。
  人与动物的另一种关系是把动物当作产品的源泉。这些动物不被宰杀,所以
从这一点看不能把它们看成是猎物。我们只是从它们身上获取某些东西:从牛马
和山羊身上挤奶;从绵羊和羊驼身上剪毛;让鸡鸭下蛋;叫蜜蜂酿蜜;要蚕吐丝。
  除了作为狩猎的伙伴、害兽的捕杀者、役畜、产品的源泉等主要类型外,有
些动物还以更奇特的方式与人建立起共生关系。鸽子被驯化成信使,几千年来人
们一直在利用它那惊人的返家本领。人与鸽子的关系在战争期间变得更加密切。
近代出现了一种反共生关系的现象,其形式是驯练猎鹰来截击信鸽。另外,经过
长期选育,人们培养出暹罗斗鱼和斗鸡作为赌博手段。豚鼠和小白鼠被广泛用在
医学上,作为实验室里的“活的试验台”。
  这些主要的共生动物被迫与足智多谋的人类结成伙伴关系。它们得到的好处
是不再被人类当做敌人,因而它们的数量猛增。就世界范围的数量来看,这些动
物是十分兴旺发达的。然而这种发达也有限制。它们付出的代价是失去了进化的
自由,它们丧失了遗传的独立性。它们虽然受到精心的饲养,但它们的繁殖却受
到人类种种奇异念头的控制。
  除了猎物和猎手的关系、共生伙伴关系之外,动物与人的第三种关系是竞争
关系。凡是与人争夺食物、争夺生存空间或干扰我们有效生活的动物都会被无情
的消灭掉。我们无需列举这些动物的名字。实际上,既不能食用,又不具备共生
意义的动物都要受到攻击和消灭。这种作法至今仍在世界各地继续。与人类竞争
的较小的动物只是偶尔受到伤害,但危险的竞争者却很难逃脱人的捕杀。过去,
与我们亲源关系最为密切的灵长目动物正好是对我们威胁最大的竞争对手;今天,
在灵长目大家族中,我们是唯一的幸存者,这决不是偶然的。大型食肉动物是另
一类危险的竞争对手。凡是人口达到一定密度的地方,这些动物就被消灭殆尽。
例如在欧洲,只有裸猿有人满之患。除此之外,几乎没剩下任何大型食肉动物了。
  接下来一种关系是人与寄生性动物的关系。它们的未来就更为凄凉。我们可
能会为失去一种迷人的食物竞争对手而伤心,但谁也不会为跳蚤的减少而掉泪。
由于医学的进步,寄生虫对人的困扰日益减轻。随之而来的是,其他动物受到额
外的威胁。一旦消灭了寄生虫我们的健康就会增强,人口就会以更加惊人的速度
增长,消灭所有弱小竞争对手的需要就更为迫切。
  第五种关系是人与食肉动物的关系。它们也在日趋消亡。人类从来也未真正
成为任何动物的主要食物。就我们所知,在各个历史阶段,人类的数量从来也没
有因为食肉动物的存在而急剧减少过。但是大型食肉动物,如狮、虎、豹和豺狼,
巨大的鳄鱼、鲨鱼和食肉鸟不时要袭击和骚扰人类,如今它们的寿命已屈指可数
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杀人最多的动物(寄生虫除外)并不食用人富有营养的
尸体。人类的这一死敌就是毒蛇。我们下面就会看到,蛇是高级生命形态中最令
人憎恨的一种动物。
  这五类种间关系——猎物、共生、竞争、寄生和捕杀等关系在其他动物之间
也同样存在。从根本上讲,这并非人类独一无二的特征。我们在这些关系上只是
比其他动物走得更远,这五种关系的类别却是一样的。我在前面已经谈过,这些
关系可以笼统地看成是从经济角度划分的关系。此外,我们对动物还有自己特有
的态度:科学的、审美的和象征的态度。
  科学的和审美的态度表现出人类强烈的探索欲望。我们生性好奇,喜欢穷根
究底,这促使我们去探究一切自然现象。动物界自然成为我们注意的中心。对动
物学家来说,所有的动物都是,或应该是同样有趣的。他们认为动物没有好坏之
分,他们是为了动物本身而去研究动物的。审美的态度也是出自这种基本的探索
欲望,只是使用的指称术语不同罢了。在对动物进行审美研究时,动物繁复多样
的形态、色彩、模式和行为被看成是美的对象,而不是分析系统。
  象征的态度则全然不同。它既不涉及经济价值,也不涉及探索欲望,而是把
动物当作人格化了的概念。如果某种动物相貌凶残,它就会成为战争的象征。如
果看起来笨拙可爱,它就可能成为儿童的象征。至于这种动物是否真是凶残或可
爱,那是无关紧要的。由于这不是科学研究,所以人们并不去考究它的真实本性
如何。这种可爱的动物可能长有尖牙利齿,生性凶残好斗;但只要这些特征不明
显,而其可爱之处又十分突出,它就能被人完全接受,作为儿童理想的象征。就
作为象征的动物而言,我们并不要求其象征意义恰如其分,只要求表面如此就行
了。
  对动物持象征的态度曾被称为“赋予人物性格的”(anthropoidomorphic)
态度。后来这一难看的术语被好心地缩写为“使人格化”(anthromporphic)。
尽管这个词仍有些佶屈聱牙,但它如今已被普遍使用。科学家在使用这个词时不
免带有一点贬义,他们认为他们完全有理由鄙视这个词。要对动物界进行有意义
的研究,就要不惜一切代价采取客观态度。采取客观的态度听起来很容易,做起
来却十分困难。
  除了有意将动物看作是偶像、意象和象征之外,随时都有一些微妙的潜在压
力迫使我们把其他动物看作是我们自身的形象。即使是经验丰富、训练有素的科
学家在对狗打招呼时也难免会说:“喂,老伙计!”尽管他非常清楚狗听不懂话,
可他禁不住要这样做。为什么我们情不自禁地要将动物人格化?这一倾向为什么
如此难以克服?我们为什么看到某些动物就会说“啊!”而看见另一些动物就会
说 “呸!”?这可不是可有可无的小问题。我们现行的文化在这个种际关系中
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我们喜欢某些动物,对它们充满了温情,而对另一些动物又
极端厌恶。仅仅从经济价值和探索欲望来考虑人的爱憎是无法解释清楚的。显然,
我们接受的物种信号在我们内心激发起某种无容置疑的基本反应。如果认为我们
把动物仅仅当做动物来看待,那是自欺欺人。我们声称某一动物迷人可爱,有不
可抗拒的魅力或阴森可怕。但是我们喜爱或憎恨动物的原因何在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搜集材料。我们的文化究竟喜爱哪些动物、憎恨哪
些动物?这种好恶又如何随年龄和性别的不同而变化?要作出可靠的论述必须广
泛地收集大量的证据。为了获得证据有人曾对8万名4—14岁的英国儿童作过调查。
在一次动物园电视节目中曾向他们提出了两个简单的问题:“你最喜欢哪种动
物?”“你最不喜欢哪种动物?”从大量的回答中进行抽样,我们对每个问题都
随意选出1.2万份答案进行分析。
  首先着种际之“爱”,看各种动物受到人类宠爱的程度。如何。其统计数字
如下:97. 15%的儿童最喜爱的是某种哺乳类动物。喜爱鸟类的儿童仅占1.
6%;喜爱爬行类的仅占1,0%;喜爱鱼类的占0.1%;喜爱无脊椎类动物的仅
占0.1%;喜爱两栖类动物的仅占0.05%。很显然,哺乳类动物具有某种逗人
喜爱的特征。
  (也许应该指出,回答是书面形式而不是口头形式。要把儿童所写的名字与
所指的动物对上号有时比较困难,年幼的儿童所作的回答尤其如此。我们比较容
易弄清儿童书写的loins(狮子),hores(马),bores(熊),penny kings
(鹈鹕),panders(熊猫),tapers(虎),leapolds(豹)指的是什么动物,
但要弄清他们写的beffle twigs,the skippingwoorm,the otamus或coco-cola
beast指的是些什么动物几乎不可能。因此有关这些可爱动物的答卷只得割爱。)
  如果我们只看“最受宠爱的前10名动物”,其具体统计数字如下:1,黑猩
猩(13.5%);2,猴子(13%);3.马( 9%); 4,獍(bushbaby)
(8%);5,熊猫(7.5%);6,熊(7%);7,象(6%);8,狮(5%);9,
狗(4%);10,长颈鹿(2.5%)。
  显而易见,对这些动物的偏爱并不受经济和审美价值的左右。如果按经济价
值排列,前10名动物将与此完全不同。这些动物受儿童宠爱也不是因为它们举止
最优美、色彩最漂亮。相反,它们倒相当笨拙、臃肿,色彩也很单调。然而这些
动物却有很鲜明的人格特征,而孩子们在作出选择时正是对这些特征作出了反应。
这是一个不自觉的过程。上述动物一定都具有某些重要的刺激因素,这些因素使
我们强烈地感到自身的某些特征,使我们对这些特征作出自发的反应,可我们完
全意识不到逗人喜爱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前10名动物最主要的人格特征如下:
  1.这些动物都长有毛发,而不是羽毛或鳞片;2,它们都有浑圆的外形轮廓
(黑猩猩、猴、獍、熊猫、熊、大象);3.它们的脸部扁平(黑猩猩、猴、獍、
熊、熊猫、狮);4.它们都有面部表情(黑猩猩、猴、马、狮、狗);5.它们
可以“操作”某些小物件(黑猩猩、猴、獍、熊猫、象);6.它们的姿势,或
身体在某些时间是直立的(黑猩猩、猴、獍、熊猫、熊、长颈鹿)。
  在上述各方面得分越多的动物在前10名中就越是排在前面。非哺乳动物之所
以不讨人喜爱正是由于它们在这些方面表现很差。儿童最喜欢的鸟类动物是企鹅
(0.8%)和鹦鹉(0.2%)。企鹅在鸟类动物中名列榜首是因为它身体的姿势
最接近直立。与其他鸟儿相比,鹦鹉在栖木上站立的姿势最直。此外它还有几点
长处。它钩形的喙使面部看起来特别扁平。它进食的方式也很奇特,它不是低头
取食,而是用爪子把食物送进口里。此外它还能模仿人话。遗憾的是尽管它很受
欢迎,可是一旦走起路来它的身体就下垂,呈水平状。这样,与保持身体直立、
摇摇摆摆行走的企鹅相比,鹦鹉自然要丢分不少,不能与企鹅相比了。
  前10名动物中有几个特点值得注意。例如,为什么大型猫科动物中只有狮子
入选?答案可能是,只有雄狮的头部附近才复盖着厚厚的鬃毛,结果使其面部显
得扁平(从儿童作画时如何描绘狮子就能清楚地看出这一点),有助于狮子赢得
几分。
  在前几章我们已经清楚地看到,面部表情是人类视觉交际的基本形式,而且
非常重要。只有少数几种哺乳类动物——高级灵长目动物、马、狗和猫才形成了
这种比较复杂的交际形式。入选的10名动物中前5名都是这些动物。这不是偶然
的。面部表情的变化表现了情绪的变化,这使动物和人类之间有了极宝贵的联系
纽带。尽管我们未必能准确把握动物的面部表情。
  就操作能力而言,熊猫和大象是出类拔萃的能手。熊猫有细长的腕骨,它可
以握住赖以为生的细竹枝。这样的骨骼组织在动物王国中是绝无仅有的。这使脚
掌扁平的熊猫在竖直坐立时可以把小东西拣起来送到嘴里。这种人格特征使熊猫
极讨人喜欢。大象也能用长鼻子这一独一无二的组织结构来“操纵”小东西,把
它送进嘴里。
  直立是人的特征。凡是能保持身体直立的动物立刻就具有人格化的优势。前
1O名中的灵长自动物、熊和熊猫都能经常保持坐立的姿势,有时还可以站起来,
甚至用这种姿势踉踉跄跄地走上几步。这一切都能使它们赢得宝贵的几分。长颈
鹿由于身体的比例关系非常奇特,从某种意义上看它始终都保持着直立的姿势。
狗的人格化社会行为得分很高,但它身体的姿势却令人非常失望。它的身体完全
是呈水平状的。人们不愿仅仅就为了这一点就认输,我们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很
快就解决了这个难题——驯练狗坐立作乞求状。为了让这可怜的东西人格化我们
甚至走得更远。由于我们自己没有尾巴,我们开始把狗的尾巴剪短;由于自己的
面部扁平,我们通过选育使狗鼻子的骨骼组织退化。结果,现在许多狗的面部都
异常扁平。我们想狗人格化的愿望非常苛刻,非得满足决不罢休,即使削弱狗牙
齿的功能也在所不惜。然而我们必须记住,我们对待狗的态度纯粹是出自私利。
我们并不把狗当作动物看待,仅仅是把它当作我们自身的反映,如果这面镜子过
于走样,我们不是让镜子屈从我们自身的形象,就是将镜子抛弃。
  我们一直是在讨论4-14岁的儿童对动物的喜爱。如果按年龄分组,儿童对动
物的喜爱就会呈现出某些明显的倾向。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某些动物的偏爱
会逐渐减弱,而对另一些动物的偏爱则会逐渐增强。
  有关这些倾向的一个意外发现是对动物的喜爱与动物的某一特征有关。这一
特征是动物身体的大小。年幼的儿童喜欢个头较大的动物,而年龄较大的儿童则
喜欢较小的动物。为了说明这一关系,让我们以前10名动物中最大的两种动物和
最小的两种动物为例。喜欢大象的儿童占总人数的6%,但在4岁儿童中喜欢大象
的人高达15%,而在14岁的儿童中却只占3%,其比例逐渐下降。喜欢长颈鹿的
比例也同样从10%下降到1%。另一方面,喜欢獍的4岁儿童只有4.5%。然后这
一百分比逐渐上升,14岁的儿童中有11.9%的人喜欢獍。喜欢狗的儿童从4岁的
0.5%上升到14岁时的6.5%。在得分最高的前10名动物中,儿童对中等大小动
物的喜爱就没有明显的变化。
  我们可以拟定出两条原则来概括我们现在的发现。动物讨人喜欢的第一条原
则是“动物的可爱程度与它具有的人格特征成正比。”第二条原则是“儿童的年
龄与他最喜欢的动物的大小成反比。”
  怎样才能解释第二条原则呢?我们应当记住,爱好是建立在符号等值的基础
上的。所以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年幼的儿童把动物看成是父母亲的替代物,而年
龄较大的儿童则把动物看成是自己孩子的替代物。动物不仅使我们想到人类自己,
它还必须使我们想到特定类别的人。对于幼儿,父母亲是无比重要的保护者,这
种形象支配着儿童的意识。父母亲高大而又友好,因此凡是高大而又友好的动物
很容易和父母的形象等同起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开始表现自我,开始与父母
竞争。他们把自己看成是在控制局势。但是要控制人象和长颈鹿这样的庞然大物
却很困难。他们所喜爱的动物只得缩小到可能驾驭的程度。儿童以一种奇特的早
熟形式变成了父母,动物则成了孩子的象征。实际上儿童的年龄太小,不能成为
真正的父母,只能是象征性的父母。拥有动物因此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饲养
爱畜也就发展成为“幼稚的家长行为”。原名叫galago(獍)的这种奇异动物,
现在成了儿童的宠物,它获得了—个通俗的名字bushbaby(灌木丛中的宝宝),
这决不是偶然的。(应该告诫父母,儿童饲养爱畜的冲动要在童年晚期才会出现。
让过于年幼的儿童饲养爱畜是一种失误。他们会把动物当作破坏性探索的对象,
或者当作有害的动物来对待。)
  动物讨人喜欢的第二条规律中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外,这就是儿童对马的喜
爱。儿童对马的喜爱有两个不同寻常的方面。按儿童的年龄分析,喜爱马的人数
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多,接着又会随着年龄的进一步增长而减少。其高峰正
好是青春发育期的开始。若是按性别分析,喜欢马的女孩比男孩多三倍。儿童对
其他动物的喜爱均没有表现出这种性别差异。很清楚,儿童对马的喜爱自有其特
殊的地方,需要单独考察。
  在目前情况下,马有一个独特之处:它是供人乘骑的动物。这是最受欢迎的
前10名动物中谁也没有的特点。儿童喜爱马的人数的高峰正好与青春发育期吻合,
儿童对马的喜爱有非常明显的性别差异,如果再把马可供人乘骑的特点与上述两
点联系起来考虑,就一定会得出结论:儿童对马的喜爱一定带有强烈的性因素。
如果我们把骑马与性交的象征意义等同起来,人们可能会感到吃惊,马居然对女
孩更有吸引力。然而马是一种强壮有力、肌肉发达的高大动物,更适于充当男性
的角色。客观地看,骑马时双腿分开、紧贴马背、再加上一连串有节奏的动作。
女孩对马的喜爱是因为马具有阳刚之美,骑马的姿势与动作具有性的象征意义。
(这里必须强调指出,我们是把儿童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的。每11个儿童中就有
1个儿童爱马胜过其他动物,而其中只有极少数人确实拥有过马驹或马。确实拥
有马的儿童很快就会发现骑马还有更多的乐趣;因此如果他们喜欢马自然应该另
当别论。)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