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逃不开的经济周期

拉斯.特维德(美)
逃不开的经济周期
作者:[挪威]拉斯?特维德
经济永远在繁荣和衰退之间循环,商界及民间对于未来生活总是从乐观的高峰跌落到失望的深渊,又在某种契机下雄心再起。对于经济循环的大潮,我们该如何理解和
预测呢?为了解开经济循环的奥秘,本书带领我们重启历史扉页,回溯才智精英前仆后继的解密之旅,探索300年来各国经济循环的事实与相应而起的各派研究成果,为
你揭示经济循环的真相。这趟历史之旅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回顾过往,作者的目的更在于让读者知道,对经济循环的理解如何运用于预测经济波动,因此本书更详尽地研
究并解释了房地产、股票、债券、黄金、白银、钻石、汇率、大宗商品期货、艺术品和收藏品等资产市场的特性,揭示经济周期中各类资产的阶段表现及互动影响,让
我们更精确地把握市场脉搏,在最佳时点获得最高投资收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序言
楚格州是瑞士最小的州,虽然面积很小,但充满了瑞士风情。放眼望去,山坡上散布着木质的农舍,而牧牛的铃声在山间飘荡。夏天的时候,许多房子旁边还会点缀上
各种美丽的花。
这个区位于阿尔卑斯山麓。从这里向南可以远眺瑞吉山和皮拉图斯山的壮美,如果你置身其间,就可以看见西边耸立的秀美的少女峰和艾格峰。山谷中的河流汇入了当
地的楚格湖,湖的东岸是古老的楚格镇,建于11世纪,镇上还保留着古老的木屋、狭窄的街道、富有浪漫气息的教堂,以及当年防御用的城墙和塔楼,人们还为湖上的
船只建造了一个小小的码头。
岁月的洗礼极大地改变了这块地方。在漫长而暖和的夏天,生活变得纷扰忙乱。许多小小的户外咖啡馆挤满了欢乐的人群,这里有庆典、露天集市、音乐会,偶尔还有
湖上壮观的焰火表演。预示着夏天快要结束的第一个信号是暴雨的到来。你会看见寂静的闪电划过远处的天空--不是几道闪光,而是几百道。闪电渐渐从远处逼近。轰
隆隆的声音很快就打破了原来的寂静,当闪电出现在楚格镇上空的时候,几乎每道闪电都会击中湖面或者山坡。顷刻之间,风雨交加,而后又是一片明媚。秋天过后,
会有一段阴暗多雾的天气。当雾散天清的时候,你就会看到白雪皑皑的山峰,此刻,冬天已经来了。
就在1998年年初一个清朗而寒冷的冬日,我沿着苏黎世班霍夫街前行,准备去和朋友尤根?奇德克(也是自2005年以来我的合作伙伴)共进午餐。我们喜欢约在中央广场
的餐馆见面,所聊的主要是世界经济的状况与金融市场的前景。尤根是一位对冲基金经理,正在这个市场上努力打拼。像往常一样,我在提问之前,先点好午餐:
"情况怎么样?"
"还有好多没有处理完。这次将是一场巨大的崩溃。"他回答道,"俄罗斯的股票市场像滚落的石头一样下挫。尽管俄罗斯拥有15亿人口,但其经济规模比瑞士还要小一
些。"
"比瑞士还要小?"
"是呀。俄罗斯整个股票市场的价值大约相当于美国一些互联网公司的市值。亚太地区则是一团糟。有一些地方看起来像要努力建设成为新的曼哈顿。而今,那里的建筑
物虽然屹立不动,却早已是人去楼空。这就像古老的经济周期又发作了。"
我们一边享用着午餐,一般聊着危机的细节和经济周期的理论,喝完咖啡之后,我们便一起离开了餐馆。在外面互道再见的时候,我问他还有什么建议。"这是一次危机
,你知道。而且这是很大的一次危机。不妨等等再看吧。"他回答道。户外寒冷刺骨,他说话时呼出的热气似乎都结成了冰霜。最后,他说完话,脸上竟然露出了很明显
的喜色:"不过天气很可爱。"而后我们相互咧嘴笑了笑就分手了。
当我看到他走向自己的办公室时,我觉得他刚才说过的那些话仿佛已经凝结成冰,正在班霍夫街上飘荡,而且带着令人心寒的消息:"这是一次危机,你知道。而且这是
一次很大的危机。"他所说的某个信息可能马上转过街角,进入瑞吉斯拉斯街,与其他所有忧心忡忡的商界人士所发表的言论混合在一起。或者它可能径直来到湖边,飘
过湖面的小船,轻声向人们嘟囔着:"这是一次危机,你知道……不过天气很可爱。"
那天晚上,我回家的时候,没有脱外套就走进了花园,坐在树下的椅子上。这是一个异常漆黑的夜晚,雪花无声地飘落。我曾经非常喜欢这样寂静的冬夜,来自清朗天
空的雪花在我身边轻盈曼舞。我抬头望得见远处皮拉图斯山顶上滑雪酒店的灯光,而在我的脚下,是那些威严的游船亮着航行灯从湖面上划过。这真是一派非常神奇的
景象。
我的思绪又回到了午餐时讨论经济周期的情景。我看到如此多的老练商人,因为不懂得经济衰退而变得身无分文。就连经济专家也感到这是一个难题--有多少人能说自
己真正理解了这个问题呢?当出现暴跌的时候,许多人相信我们再也恢复不了,而当出现繁荣的时候,有些人认为这种景象会永远持续。经济周期问题是非常复杂的。
让我感到好奇的是,这种现象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在石器时代肯定不会有任何的经济周期。那么它们是从1929年大危机开始的吗?显然不是,时间比这可要
早得多。有可能是亚当?斯密时代吗?也不是,我们还要往前追溯。于是,我认为很可能是在欧洲市场经济引入纸币的时候,经济周期现象就真正成为了重要的问题。
把纸币引入欧洲的人是约翰?劳。这一举措刺激了一个非常巨大的信用市场的发展。信用市场对造成经济周期现象具有巨大的作用。因此,也许这就是经济周期现象真
正成为重要问题的关键所在。
我深入地研究了约翰?劳。他是否真正理解了他引入的纸币呢?现在看来,他很可能没有理解。他怎么可能理解呢?我尽力想象着他的模样。他像我曾经看过的古老版
画中的样子吗?他一定是高个子吧。在我的心里,他的一副肖像已经渐渐浮现出来--轮廓修长的高个男子。在太阳王的时代,他的鞋子看上去有些女性化,上面满是各
种装饰物。我闭上眼,静静地斜靠在椅子上,仿佛看见约翰?劳赌徒的模样。我似乎看见一个自信而带着傲气的年轻人,站在早晨的阳光下。这个地方一定是一个公园
,因为旁边树木葱茏。隔着一段距离,站着一群人,正望着他。他们都穿着同样颇为滑稽的文艺复兴风格的衣服。然而,约翰?劳只是停在一侧,陷入了沉思。现在,
我已经把他看得清清楚楚,甚至注意到他脸上流淌的细小汗珠。他似乎并未察觉到,而只是一直牢牢地盯住某一个点。他如此固执盯着的是另一个人。他死死地盯着。
然后我看到他很快地伸手去拿某件东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站在那里,手里紧紧握着一把剑。即将要出现的是让人恐惧的一幕,他就要和一个23岁的年轻人进行一场决斗。这个年轻人名叫约翰?威尔逊,是这个镇上一个大家
族的子弟。就在此刻,威尔逊的马车来了,除非威尔逊突然改变主意取消这场决斗,否则决斗已经无法避免。约翰?劳为什么要接受这样的一场决斗呢?他为什么要冒
失去如此年轻生命的危险呢?他真的很愚蠢吗?实际上,他只要原谅自己,就可以退出决斗,绕开这个麻烦,或者只要离开伦敦一段日子,所有事情也就随着时间的流
逝被人忘却了。然而,约翰?劳不是那样的人,他遇到麻烦时,从来不会逃避,就像他一看见机会总要伸手抓上一把一样。于是,当约翰?威尔逊向他提出要决斗的时
候,劳就立刻准备直面这场挑战。
赌场上的数学天才
约翰?劳非常健谈,而且衣着讲究。尽管脸上有一些出水痘留下的疤痕,但他看上去还是显得颇为睿智,况且他身材伟岸(有18米或者6英尺高),仪表堂堂,非常富有
魅力。在故乡爱丁堡,姑娘们都知道他是"花花公子劳"。从14岁到17岁,他在父亲的会计行里学习了银行业务,在此期间他也展露出了超常的数学才华。1688年,他的
父亲故去,留下这个17岁的儿子,还有银行与金匠业务的收入。在爱丁堡,约翰?劳几乎不曾错过任何一次机会,然而,他想要的实在太多,这个小城已经无法满足他
的欲望。
于是,他决定离开苏格兰去伦敦。到了伦敦,刚刚安顿下来,他就开始经常光顾赌场。在赌场里,他的数学才华可以派上大用场,没过多久,他就在赌桌上赢了相当可
观的一笔钱。很快,这个英俊潇洒的苏格兰青年在伦敦出名了,而在一大群崇拜者中,女士们显得格外突出。这不禁让人感叹:生活真是太奇妙了!
但是,日子慢慢地过去,约翰?劳也在不知不觉之间变成了一个无可救药的赌徒。他在赌场上玩得越来越大,直到有一天,他受到了上天的惩罚:因为输得太惨,他只
好抵押房产来还赌债。
屋漏偏逢连夜雨。也就在这一年,当威尔逊提出决斗时,他竟然愚蠢地接受了。可是,这样一场严肃的生死决斗,却仅仅是因为他和威尔逊女朋友的一次小小的调情。
当时的约翰?劳虽然也只有26岁,但是似乎已经做好了赴死的打算。
逃亡
这场决斗在突然之间便以残酷的死亡而告终。威尔逊一下马车,便提着剑直奔约翰?劳而来。约翰?劳仅仅是迅速地做了防卫性突击,却意外地完全刺中了威尔逊。威
尔逊受了致命伤,没过一会儿就倒在了地上。然而,就在这天晚上,警察逮捕了劳。随后他被指控犯有谋杀罪。他的案子是和其他26名被告一起进行听证审理的,在历
时3天的听证审理过程中,法庭不允许他雇辩护律师或者自己出庭作证,他唯一的辩护方式就是当庭宣读一份书面陈词。第三天,判决结果出来了。大部分被告--准确地
说,是21名被告--由于犯有偷窃罪而被判处烙手印,一人被判处流放,其余5人则被判处绞刑,在这5人之中,有一个是强奸犯,还有3人是由于造假而犯罪,最后一个就
是约翰?劳。
幸运的是,后来的判决书把谋杀改成了过失杀人,于是绞刑也被减轻为判处罚金。威尔逊的兄弟对此极为不满,提出了上诉,结果案子悬而未决,劳仍然被关在监狱里
。但是,在上诉定谳之前,劳就已经做好了逃走的打算--至于他是如何逃走的,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不争的事实是,他的确设法从英格兰穿越海峡逃到了欧洲大陆。
约翰?劳在欧洲大陆游历了多年,每到一个国家,他上午的时间一般都是用来研究该国的财政、贸易,以及货币与银行方面的业务,晚上则是泡在当地的赌场里。大概
在1700年,他在29岁的时候返回了故乡爱丁堡。在爱丁堡,他开始推销自己早在欧洲大陆游历期间就逐渐形成的理念:国家要繁荣,就要发行纸币。他本人对此深信不
疑,因为相比传统的金币或银币,用纸币进行交易带来了极大的便利。1705年,他出版了《论货币和贸易:兼向国家供应货币的建议》。他在这本册子的开头写道:
有几种办法可以挽救处于货币严重短缺困境的国家。当然,要进行正确判断,而且判断要符合最安全、有利与可行的原则,就应该研究清楚以下问题:1要查明货币的
性质以及为什么白银比其他物品更适合充当货币。2要研究贸易,以及货币对贸易所产生的深远影响。3要对已经采用的用于维护和增加货币供应量的办法,以及现
在所提到的这些问题加以检验。
这本册子的促销工作做得较好,许多地方都张贴了宣传海报,列出了他所提建议的要点。它的确写得很好,说理非常清楚,让人容易理解。例如,约翰?劳对价格与价
值的区别做了这样的解释:
水的用处很大,但价值很小,因为我们拥有的水量远远大于需求量;钻石的用处很小,但价值很大,因为对钻石的需求量太大,远远超出了供应量。
再比如他对纸币的描述:
商品交换的目的不是获得货币,而是获得商品的价值。货币的用处就是购买商品,而白银作为货币并无更多的用处。
当时苏格兰的经济正处于不景气时期,劳相信自己看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经济不景气与货币有关。这本册子还提出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说法--"货币需求"。劳试图向读
者说明,由于货币供给量太少,所以货币的利率就太高。解决的办法就是增加货币供给量。他声称,扩大货币供给量能够降低利率,而且,只要国家以全部生产能力运
行,就不会导致通货膨胀。
他还提出了另外一项建议:在苏格兰建立一家"土地银行"。该银行可以发行银行券,但发行银行券的价值绝不超过国家所拥有土地的价值。持有银行券的人可以获得利
息,并且有权选择在特定时间将银行券兑换成土地。这个新的方案有两方面的优点:
它将减轻国家的负担,即避免为了适应经济增长而购买越来越多的贵金属来铸造钱币。
它将使国家更容易管理流通中的货币量,以便适应国家需求的变化。
这个建议非常好,产生了很大的轰动效应,同时也引发了争议。批评者嘲弄这是一个"沙滩银行",将会破坏国家的命脉。但是,另外有一些人则支持劳的想法,最后,
议会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严肃的辩论。然而,事情也就到此为止,大部分议员最终还是拒绝了这个方案。约翰?劳对此感到非常失望,再加上他又得不到英格兰法庭对
他过失杀人罪的赦免(当时的英格兰与苏格兰是两个不同的国家),于是,他又回到欧洲大陆。这一次,他重操赌博的旧业。几年之后,他的赌技在欧洲国家的首都城市
已经闻名遐迩。他已经历练得很有城府,为人处世变得非常小心谨慎,并且已经拥有大量的财富。
在劳的心里,还一直在挂念着有关纸币的想法。他确信欧洲的繁荣需要纸币信用。大约1708年,他在法国的法庭上向一位检察官提出了建立土地银行的计划。然而,这
个建议再一次被拒绝。之后,他又在意大利做过尝试,结果同样被拒之门外。
然而,历史往往又是滑稽的,有时正是某个非常奇怪的巧合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命运。当挥霍无度的"太阳王"路易十四在1715年死去的时候,当时继承法国王位的国王年
仅7岁。于是,劳的朋友菲利普?奥尔良有机会登上了历史舞台,作为年幼国王的叔叔,他成了摄政王。奥尔良大公不像劳那样懂得银行与高级财政事务,他对此几乎是
一窍不通,但与欧洲其他国家的领导人不同,他开始认真考虑劳的设想。
大公自己承担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于路易十四对珠宝与宫殿的兴趣远大于预算平衡,在他挥霍无度之后,法国的财政已经是摇摇欲坠。以下是这个国家的几个关
键数字:
国家债务:20亿里弗尔里弗尔(livre),古时的法国货币单位及其银币名称。--译者注
年财政收入:145亿里弗尔
付息之前的年支出:142亿里弗尔
付息之前的盈余:300万里弗尔
当一个国家的债务差不多达到每年财政收入的14倍时,这种日子特别不好过。法国20亿里弗尔的债务中大部分是从大约40个私人银行家那里借来的,这些银行家也负责
收税,当时的情形实在已经糟糕透顶,因为每年需要支付的债务利息就高达9000万里弗尔,相当于利率为45%。如果财政盈余在付息之前就只剩区区的300万里弗尔,
那你如何能支付高达9000万里弗尔的债务利息呢?那时候,诺阿耶公爵被新任命为财政大臣顾问,他后来对当时的实际情况做了记载:
我们发现,加上王室的财产,国家的财政收入几乎被无比庞大的费用和巨额账单消耗光了,正常税收早就被提前吃完,而各种拖欠的债务还在逐年累积,各种债券、收
费条例、预支摊派的名目如此繁多,把这些加总起来几乎是一个难以计数的天文数字。
圣?西蒙大公后来在他的回忆录中这样写道:
没人还有付款的能力,因为谁也拿不到薪金……
既然情况如此糟糕,那奥尔良大公还能干些什么呢?按照古代欧洲的传统,他可以有以下5种选择:
宣布国家破产;
竭尽能事进行大规模征税;
使硬币缩水(收回所有的硬币,然后用含金量更低的新硬币替换);
出售垄断特许权,例如,垄断某种商品或殖民地的全部贸易;
查抄腐败的政府官员的财产。
奥尔良大公选择了两种方式:使硬币缩水与查抄官员财产。他下令将所有的硬币回收到造币厂,并禁止使用旧币,而替换的新币含金量则只有旧币的80%。但是,这种
做法非常不受欢迎。况且,所有硬币替换完成之后,对国家财政的贡献也仅仅是新增7000万里弗尔。
大公还向公民承诺,如果有人举报腐败的政府官员,在其定罪后,这个人就可以获得罚没财产的20%。对那些长期受到压迫的人来说,出台这样的政策措施是令人高兴
的,于是法庭很快就高速运转起来。政府查抄了18亿里弗尔,大公将其中的1亿里弗尔作为特别款项拨给了新的官员。因此,政府新获得的总收入是:
来自硬币缩水的收入:7000万里弗尔
来自查抄的收入:8000万里弗尔
=总收入15亿里弗尔
采用了上述两种办法,大公也只是填补了国家债务的75%,或者说还不到两年的利息支出。他自己绞尽脑汁,再也无计可施,事情已经到了既无办法也无精力对付(除
了和女人在一起)的地步。另一方面,约翰?劳像一把锋利的刀子,而菲利普?奥尔良对他则早已知晓。在1716年,也就是大公开始摄政的第二年,大公接见了劳,和他
讨论了施政的政策。这时的约翰?劳已经是一个44岁的大富豪,他再次重复了他以前说过无数次的话:要繁荣,就需要纸币,而且这种纸币还应该是硬通货,不贬值,
不缩水。他提议设立一家银行来管理王室的收入,这家银行所发行的银行券要有贵金属或者土地作为储备来完全支持,换句话说,这是改良的"土地银行"。结果,大公
高兴地同意了。
1716年5月5日,一家名为劳氏公司(Law&Company)的银行创立了。银行从做担保业务开始,并宣布所有的税收都要用劳氏银行所发行的银行券缴纳,法国由此采用了纸
币。
劳氏公司的资本为600万里弗尔,如果要购买其股份,需要用硬币支付其中25%,其余75%用行政债券支付。这是非常聪明的一步棋。行政债券是路易十四为给其巨额花
销进行融资而发行的债券,这些债券在刚发行的时候售价为100里弗尔,现在则只值215里弗尔,因此被认为是垃圾债券。表1-1显示了当时的情况。
表1-11716年法国政府的财政状况
从政府视角来看
未偿的公债(名义价值)20亿里弗尔
利率45%
每年应付利息9000万里弗尔
从投资者视角来看
未偿的公债(市场价值)43亿里弗尔
有效利率18%
每年应收利息9000万里弗尔
有效利率如此之高(债券的市场价值如此之低)的原因当然是人们担心国家破产。然而,有一个可能的解决办法,就是政府按照当前很低的市场价格回购债券。如果这样
做,政府实际上就可以将债务从20亿里弗尔(按政府出售债券时的价格算)减少到43亿里弗尔(按当前的市价算)。这样做实际上没有伤害到任何人!而且,此举有助于
恢复信心。从原则上讲,政府还可以通过发行新的债券来支付债务利息--现在是按照45%的利率来计算43亿里弗尔债务的利息,可见利息负担已大为减轻,新的利
息负担大约仅为每年1900万里弗尔。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设法把20亿里弗尔的垃圾债券收回政府,并且不至于抬高其市场价格。如果人们认真地想一想,要尽量避免菲利普?奥尔良的压榨,他们肯定就会
提高债券的报价,这样一来,他的图谋就会失败。约翰?劳劝说人们专门用行政债券购买劳氏公司股票的办法,也只能解决一小部分问题。
在这个阶段,劳的"债务-股权互换"部分仅占债务总额很小的比例,剩余的政府债务还有185亿里弗尔。发售劳氏公司的股票所购回的行政债券仅为450万里弗尔,即
600万里弗尔的75%--相比20亿里弗尔的债务总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劳已经有了下一步的计划,他又做了下面的三件事情:
规定劳氏公司银行券可以"见票即付"。这就是说,无论何时,你愿意来到劳氏公司,出示你持有的劳氏公司银行券,你都可以足额兑换硬币。
规定其银行券可以兑换旧币。如果政府采用缩水硬币(之前常常如此),那么约翰?劳仍然会支付原始含金量的硬币。
他公开宣称,任何银行家在发行银行券时如果没有足够的储备作为支持,就应该"受死"。
他这样做的结果是:新的纸币作为硬通货被接受,而且一开始的交易价格为101里弗尔,也就是说,与相同名义价值的硬币相比,还有1%的溢价。这种可靠交易手段的
出现,很快就刺激了贸易的发展:商业出现好转,对纸币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不久,劳氏公司就在里昂、罗谢尔、图尔、亚眠和奥尔良开设了分支机构。一年之后,即
1717年,劳氏公司的纸币价格用硬币计价已经上升到了115里弗尔。
与前两步棋相比,约翰?劳走的第三步棋则更加辉煌。他提议法国政府实施一项新的债务-股权互换计划,最终把剩余的行政债券全部吸收完毕。他建议奥尔良大公应该
同意设立一家公司,这家公司获得与两个殖民地进行贸易的垄断权--这两个殖民地是1684年法国政府所宣称的密西西比河与路易斯安那州。在公司公开出售股权时,人
们应该用行政债券购买,如此一来,国家的债务就消失了。大公对此提议非常兴奋,于是开始着手准备这个新的"密西西比计划"。
与此同时,大公的兴趣转到了劳的银行上。至此,它已经不再被看做一项实验,而是成功的典范。他决定采用若干特许权--包括冶炼金银的唯一特权--进一步支持银行
。他甚至还同意了从一开始就不愿意做的事情:将银行命名为"皇家银行"。很显然,这时他已经掌控了这家银行,而且高兴怎么干就可以怎么干。他之所以这样胆大妄
为,是因为看到了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人们对纸币已经树立信心;
纸币是政府借款的"无痛方法";
由于纸币处于溢价交易状态,很显然供给不足;
纸币似乎带来了繁荣兴旺。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多印发纸币呢?如果人们购买银行券来兑换硬币,大公就可以花费那些硬币!于是,他下令该银行印制10亿里弗尔的纸币--这超出了之前所印制纸
币的16倍之多。这个命令遭到了大臣达古梭的反对,大公于是立即用更加听话的人取代了
此时的约翰?劳正在准备启动他的密西西比计划。1719年初,新的密西西比公司的特许权得以扩大,包括:
在密西西比河、路易斯安那州、中国、东印度和南美的专有贸易权;
一项为期9年的皇家造币权;
为期9年的国家税负征收权;
烟草专卖权。
除了这些,密西西比公司还获得了塞内加尔公司(TheSenegalCompany)、中国公司(TheChinaCompany)的全部财产,以及部分法国东印度公司
(TheFrenchEastIndiaCompany)的财产。随着法国东印度公司被控制,人们期望这个新的巨人能够挑战全能的英国东印度公司。
由于拥有了这些特权,不难想象,这家公司会创造出巨额的利润。公司被命名为"印度公司"后,又宣布增发价值2500万里弗尔的公众股票,从而使公司的总股本增加到
了125亿里弗尔。约翰?劳对外宣称公司的预期红利能够达到5000万里弗尔,这就意味着投资年收益率达到40%。然而,由于投资者是用"太阳王"的垃圾债券来购买股
票的,所以实际上获得的投资收益率比40%要高得多。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来算一下,假如你购买价值100万里弗尔的股票:
股票名义价格:100万里弗尔
预期年红利:40万里弗尔
用名义价值100万里弗尔的债券(折现率为02)购买的价格:20万里弗尔
因此,实际投资收益率竟然高达200%!你当然会期望每年能够获得大约200%的投资回报!这是200%呀!!!顷刻之间,申购股票的投资者蜂拥而至,股票被超额认购
。公司职员要花几个星期的时间来整理认购人的名单,约翰?劳在这段时间里也无法叫出这些股东的姓名。可是,就在这段等待的时间,出现了戏剧性的心理效应。一
大早就有成群的人在坎康普瓦街集结,一直到很晚才离开,只是为了听到结果。没过多久,人数就增加到好几千,越来越多的人挤满了整个街道。这可不是一群普通的
人,其中就有诸位公爵、伯爵和侯爵夫人,所有人都急切地想狠赚一笔。最终名单出来的时候,这次股票发行已经至少被超额认购6倍。而在自由市场上,股票价格急剧
飙升到了每股5000里弗尔,或者说是发行认购价格的10倍。劳和奥尔良大公决定好好利用人们的这种激情,于是又增发价值15亿里弗尔的股票,这次的发行规模达到了
前两次的12倍之多。
这次股票发行确实应该引起投资者的担忧。我们这样想一想:投资者投入的是垃圾债券,并没有新的资本--仅仅是利息--注入公司,但是,随着资本份额的扩大,相应
的每股收益已经被大大稀释,仅为原来的1/13。
然而,公众对此并不担忧,导致如此巨额的股票发行仍然有3倍的超额认购。于是,极为离奇的事情发生了。尽管4年前法国还陷在深深的绝望之中,但仅仅过了4年,整
个国家又开始沸腾起来,到处充满了喜悦与幸福。所有的奢侈品价格都开始上涨,花边缎带、丝绸、宽布和天鹅绒的产量翻了几番。工匠的工资涨了4倍,失业率也下降
了,到处都在忙着建造新的房屋。每个人都看到价格在不停地上涨,谁都想赶在价格进一步大幅上涨之前去抢购物品,抢着投资,抢着囤积。
在巴黎,经济比其他任何地方都要热。据估计,在此期间,巴黎的人口增加了305万。街道上常常塞满了新的马车,挤得谁也动弹不了。巴黎从世界各地进口了大量的
工艺品、家具和装饰品,这种情形还从未有过,消费者也不再仅仅由贵族构成,还包括新兴的中产阶层。那些购买了股票的人突然发现,区区几千里弗尔居然可以增长
到100多万里弗尔。很快,法语增加了一个新的词汇--"百万富翁"。不过,最大的受益者还是贵族阶层。这也包括约翰?劳,他是爱尔兰流亡者理查德?坎蒂隆的朋友,
坎蒂隆当时是法国巴黎最成功的一位银行家。劳、坎蒂隆以及他的兄弟伯纳德一起在密西西比购买了16平方里格里格是弃用的长度单位,1里格约等于3英里或5公里。--
译者注的土地,并且招募了大约100位想淘金的移民到那里种植烟草。不久之后,伯纳德就和他的移民一起乘坐贩奴船起程了,当他到达那里的时候,才发现实际情况并
不像先前在巴黎的沙龙里所描绘的那样,而是布满了荆棘与敌意--在接下来的4年里,他带来的人有3/4死于疾病和印第安人的袭击。
然而,这类故事需要经过一些时日才能传回故乡,所以巴黎的投机狂热并没有丝毫减轻的迹象。先前在萧条中受到残酷压榨的许多中产阶层人士,如今依靠对印度公司
的股票投机得救了。波旁公爵就是其中之一,他在股票交易上赚了大笔大笔的钱,这足够让他在尚蒂伊重建一座无比奢华的宅第。他的投机还让他能够从英格兰进口150
匹精心挑选的赛马以及购买一大片土地。其他许多中产阶层人士也都发了大财,但最大的玩家之一还是理查德?坎蒂隆,他是劳的朋友与投资合伙人,在股票价格还很
高的时候,手里累积了大量的股票。
股票交易不会是只涨不跌的,即使最疯狂的牛市也会有下挫的情况。印度公司的股票的确也是如此。在几天时间里,印度公司的股价有时不止一次大幅下跌,这就足以
消灭掉那些处于边际的交易者。在股价下跌的情况下,一位名叫希拉克的内科医生给一位女士看病。希拉克自己也感觉不太好,因为他买的印度公司股票价格已经连着
几天大幅下跌。当他给这位女士号脉时,他的心思还在股票市场上,他沉思着说道:
"跌了!跌了!天哪!它还在跌呀!"
那位女士非常恐慌,踉跄着去拿钟,还一边哭泣着:
"哦,希拉克先生,我就要死了!我就要死了!它跌了!它跌了!它跌了!"
希拉克很是惊讶,问她到底在说些什么。
"我的脉搏!我的脉搏!……"她回答道,"……我会死的!"
幸运的是,希拉克先生的解释让她平静了下来,因为他刚才说的是印度公司的股价,而不是她的脉搏。
随着牛市的继续,劳在坎康普瓦街的房子外发生了一些稀奇的事情:整条街都变成了股票交易场所,挤满了针对印度公司股价变化进行投机买卖的投机商。股票经纪人
与中间商在这条街上到处租房子,租金比通常的价格高出12~16倍,而且连酒吧与餐馆也改成了股票交易场所。随着投机商和金钱而来的,还有小偷与骗子。所以,派
一群士兵到坎康普瓦街来维持夜里的治安,已经是见怪不怪的事情。
最后,劳实在受够了外面喧嚣的噪音与拥挤,于是在宽敞的凡登广场旁找了一个新的住处。但是,他不能从这些人当中搬走,因为在这些人的眼中,他是所有活动的中
心。对他们来说,他比历史上任何国王都要伟大,是最伟大的金融天才,他独自创造了一个国家新的繁荣景象。贵族们用大笔金钱贿赂劳的仆人,就是为了能成为劳的
听众。无论何时他驾车外出,皇家骑兵都要在前开道,为他挡开那些崇拜者。那些投机商与股票经纪人必须清楚地了解他的一举一动。就像圣?西蒙在他的回忆录中所
写的那样:
劳被那些信徒与野心家紧紧围绕着,有的人把他的屋门挤坏了,有的人从他的花园翻窗而入,还有一些人从他办公室的烟囱上爬了下来。
奥尔良大公夫人也这样写道:
劳成天被人追逐着,不分白天与黑夜,没有间歇。有一位公爵夫人就在大庭广众之下亲吻了他的双手,而既然一位公爵夫人已经亲吻了他的双手,那些普通的女士又该
亲吻他身上的什么地方呢?
因此,就像工蜂追随着蜂王一样,人们也紧紧跟随着约翰?劳。不久,他家门前的广场上又搭满了摊位与帐篷,凡登广场也变成了一个兴旺繁忙的集市,人们不仅在这
里从事股票与债券的买卖,还做起了各种各样的生意。广场上一片喧嚣,这比先前在坎康普瓦街时还要糟糕。奥尔良大公听到了一些对这种乱七八糟的状况的抱怨,尤
其是首席法官的抱怨,因为他主持的法庭正好也在凡登广场,外面噪音已经让他听不清律师的讲话。约翰?劳决定再找个新的地方,于是买下了苏瓦松酒店,这个酒店
的后面有一个大的花园。就在同时,法庭发出了明文规定,除了这个花园之外,禁止在其他任何地方进行股票交易。于是人群再一次蜂拥着跟了过来,酒店的后面立即
搭起了500多个大大小小的帐篷。这一次,在巴黎的每一个人,不论男女老幼,几乎都在投机买卖印度公司的股票,而这只股票正处于加速的牛市行情。故事还在继续,
当时清醒的阿贝?特诺松和他同样清醒睿智的朋友拉莫特相互庆贺彼此都没有卷入这场全民的疯狂。然而,几天过后,拉莫特经不住诱惑,跑去买了一些印度公司的股
票。但是,当他走进苏瓦松酒店的时候,他迎面碰见从酒店里面出来的人是谁呢?当然是阿贝,他刚刚在市场上买进了股票。在这个插曲之后的很长时间里,他们在经
常进行的哲学讨论中都避免谈及投机的话题。
与此同时,奥尔良大公还在通过皇家银行印发更多的纸币。他为什么不这样做呢?难道不是发行货币的做法使国家重新繁荣起来的吗?既然是这样,为什么不多印发一
些货币呢?打个简单的比方,货币对于经济这部机器来说就像油一样,不是吗?油灌得越多,机器就会运转得越好!这对股票市场也同样有好处。印度公司的股票价格
已经从初始的每股150里弗尔飙升到不低于8000里弗尔。就在这一天,一位生病的投机商听到如此令人难以置信的价格后,就打发他的佣人去卖掉250股的股票。当佣人
来到市场,他看到价格实际上更高,他卖出的价格不低于每股10000里弗尔,这已是原始发行价的67倍了--股票价格已经令人惊异地飙升了6700%。他回来的时候,交给
了主人400万里弗尔的预期收入。然后,他回到自己的屋子,收拾好自己的东西,卷起剩下的50万里弗尔,尽快离开了这个国家。
但是接下来,在1720年年初的一天,非常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一个人拉着两马车的纸币来到皇家银行门前,他愤怒了,而且非常愤怒……
孔禔王子相信自己有充分的理由愤怒。他想购买一些新的印度公司股票,但是劳没有同意。这个傲慢的苏格兰杂种!踢开他!王子愤愤地骂道。于是,他拉着满满两车
的纸币来到银行门前,径直走进了大门。
"瞧,先生们!你们的纸币,所谓'见票即付'的纸币。现在,你们瞧见了吗?那好,给我换成硬币吧!"
银行随即把纸币换成了硬币,装了两马车。奥尔良大公听到这件事之后,显然大为震怒,立刻命令孔禔把2/3的金属硬币退回了银行。事情仅此而已。后来公众便不喜欢
孔禔了,而且谴责他不合情理的做法。但是,这个事件仍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在民众的心里播下了一点点怀疑的种子。如果有许多人都要兑换纸币,那会是什么样
子呢?如果每一个人都去银行兑换纸币呢?银行会有那么多的黄金吗?我自己是否要去兑换纸币呢?!
在随后的几个月里,一些机敏的投机商开始从股票市场抽身,卷走收益,而一些股票价格在短暂地摸高到每股10000里弗尔的水平后便开始下滑。有兄弟俩,鲍登与拉?
理查蒂埃尔,开始悄悄地到皇家银行去兑换纸币,每一次兑换的数额都比较少。他们还开始尽量收购白银与珠宝,并且把白银、珠宝和硬币一起秘密地运到荷兰与英格
兰。一位成功的股票交易商沃默雷特也完全卖空了股票,把价值100万里弗尔的金属硬币装进了马车。他在上面覆盖了干草与牛粪,自己假装成农夫,驾着马车跑到了比
利时。当许多人离开法国的时候,人们对纸币也越来越失去信心,那些留在国内的人也在秘密储藏金属硬币。人们要么把硬币藏在床垫下,要么就把它们运到国外,这
样一来,法国的货币流通速度慢了下来。
在这种情况下,大公采取的措施实在不够高明。首先,他把纸币兑硬币的兑换价调高了5%。显然,他第一步是想恢复信心,但是这对资本外逃毫无效果,于是他又把兑
换价调高了5%,但还是不见效果。1720年2月,他干脆禁止使用硬币。在法国,任何人持有财产中的硬币价值不得超过500里弗尔,否则就有被罚没充公的危险。他还禁
止收购白银、珍贵宝石和其他珠宝。任何举报收购这类贵重物品的人,将会得到罚没财产价值的一半,当然这一半的价值是要用纸币支付的。最后,大公在2月1日到5月
底的这段时间里,又印发了价值15亿里弗尔的纸币,纸币的总供应量已经达到了26亿里弗尔。很显然,公爵采取所有这些措施的目的,就是要迫使人们接着使用纸币,
然而,这些举措这时已经回天乏力,毫无效果。经济已经开始紧缩,人们心里充满了恐慌。法兰西的未来在哪里呢?这又该谴责谁呢?
约翰?劳。正是这个约翰?劳,应该受到谴责。不是他最先编造了纸币的故事吗?他的密西西比计划又怎样了呢?人们在那边除了被蚊子咬死或是被印第安人杀死,还
能干些什么呢?印度公司的股票真的比皇家银行的纸币还值钱吗?难道不是这样吗?最好还是把这些东西统统卖掉吧!于是,股票价格很快崩溃了,大约超过50万人亏
了本,成千上万的投资者破产了。那些在股票投机上亏本的人还不了别人的钱。面对这样一条残酷无情的反应链,需要采取一些补救的措施,以使印度公司的股东们相
信公司实际上仍然运转良好。补救的办法很简单:把巴黎最穷的人与罪犯征召起来送到新奥尔良去为公司挖黄金。有6000多个"穷鬼"参加了这个计划,这支队伍推推攘
攘地在巴黎的街道上游行,准备去码头,然后坐船到美洲去。起初,人们喜欢这个计划,因为6000名工人已经是很大的一支队伍了。如果他们能找到金矿,那么公司当
然会顺利运转。如果能用这些黄金铸造新的硬币,那甚至可以让法兰西再次振作和繁荣起来。于是,有一段短暂的时间,印度公司在股票市场上又重整旗鼓了。
但是,古怪的事情发生了:那些在街上游行的人绝大部分根本没有离开这个国家。3个人中就有两个把配发的新衣服与工具卖掉了,还没到上船的时候就已回到了家里。
在巴黎忍受贫穷也比到新奥尔良挖黄金强。很明显,这个密西西比冒险计划已经不可能实现人们曾经寄托的希望,于是劳和他的朋友理查德?坎蒂隆,这位23岁的超级
银行家,也就放弃了从他们合伙购买的那块土地上挣钱的希望。然而,坎蒂隆对此显得很从容,因为他正在做着另外一桩挣钱的大买卖。当银行大量发行货币的时候,
他的反应并不像其他一些人,他实际上早就看到了法国货币迟早是要贬值的,所以他收回了所有钉住法国货币的贷款,而把收益投在了英国货币上。劳听说了这种情况
,于是来到坎蒂隆的办公室,并告诉坎蒂隆:
如果是在英国,我们可以谈谈并能达成一个协议,但现在是在法国,你也知道我能告诉你什么--如果你不答应我在48小时之内离开这个国家,今晚你就会被送进巴士底
狱。
这听上去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建议,坎蒂隆因此卖光了全部资产,大约净赚了2000万里弗尔,这确实是一笔巨大的财富。然后他火速离开了法国。
这时,印度公司的股价还在持续下跌,奥尔良大公变得绝望起来。很显然,他越是采取废除使用硬币的措施,人们越是想要持有硬币。他决定把皇家银行与印度公司合
并起来,希望两者能够相互支撑。可是这也没有奏效。5月初,他终于召集了一个包括约翰?劳和所有大臣都参加的紧急委员会会议。在会议的日程中,首要的便是处理
正在流通的价值26亿里弗尔的纸币,而这每一张纸币都可以从官方兑换金币和银币。实际的硬币数额还不到一半,而且多数已经被民众藏在了床垫下面(法国人的这个习
惯在此后几个世纪里已是臭名昭著)。会议决定将纸币贬值一半,从5月21日起生效。这对法国民众的打击简直太沉重了。由于社会动荡的不断升级和反抗的威胁,仅仅
过了一个星期,到5月27日,原来的法令就被取消了。也正是在这一天,皇家银行暂停支付金属硬币,而约翰?劳也被解除了职务。
然而,这天晚上,大公派人去请劳,他从一个秘道进了王宫。大公竭尽所能地安抚劳,说劳这次成为众矢之的,被民众憎恨,是如何不公平。过了两天,他邀请劳去歌
剧院看演出,劳还带着家人一起来,好让每个人都看到他们一家和大公在一起。但是,这对劳来讲,几乎是一个致命的错误。他的马车刚到家门口,就遭到了民众用石
头进行的袭击。车夫驾着车迅速躲进了大门,佣人随即把门砰地关上,劳才免遭皮肉之苦。劳受了惊吓之后,大公派了一队瑞士卫兵日夜驻扎在劳的宅子里。即使这样
,劳还是感觉不安全。很快,他搬进了王宫,和大公享受同样的保护。
大公现在完全隐退了。为了帮忙收拾混乱局面,他决定重新启用两年前被他解职的大臣达古梭。为了能够劝他回来救场,他派劳坐着邮政马车去面见达古梭。达古梭同
意了,而且和劳一起回来了。很快,在6月1日,禁止自由持有硬币的法令废除了。也是在同一时间,价值2500万里弗尔的新纸币得以发行,这些纸币是用巴黎的税收作
为支持的。在6月10日,皇家银行重新开张,也做好了纸币兑换金属硬币的准备--但它们已经不全是以往的贵金属硬币,现在有一部分换成了铜币!
历史上,铜的价格经历了好多次牛市,但这一次更是独特。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总有一群人聚集在银行门前,每个人都要把纸币兑换成一堆铜币。有几次聚集的人太
多,以至于有人被挤死。为了缓解压力,7月9日,士兵封锁了大门,于是外面的人就开始投掷石块。一个士兵开枪还击,打死了一人,还伤了一人。8天之后,又有15个
人因挤压而毙命。人们被激怒了,他们用担架抬着3具尸体游行到了皇宫花园。在这里,他们发现了约翰?劳的马车,于是就把它砸得粉碎。
委员会不得不寻求新的解决之道。下一个紧急措施就是进一步扶持印度公司,公司贸易特权的范围将进一步得到扩大,以至于垄断法国所有的海上贸易。这样做将使数
千名独立的商人丢掉生意,于是议会收到了一封接一封满是怨言的请愿书。议会拒绝批准这个方案。大公对此恼羞成怒,就把议会和所有的议员驱逐到偏僻的蓬图瓦兹

8月15日,一道新的法令强加到了可怜的法国人身上。该法令规定,除了购买年金、存入银行账户或者购买分期付款的印度公司股票之外,不允许进行全部纸币价值合计
1000~10000里弗尔的交易。10月,印度公司的许多特权被拿掉了,纸币也贬值了。股东们被迫与公司一道持有股票,而且,那些已经同意购买公司新的股票的人还被强
迫按照几乎是当时市场估价30倍的价格购买。许多人试图离开这个国家,以逃避这恐怖的惩罚,于是,所有的边防哨所都接到了命令,要求扣留任何想出境的人,直到
弄清楚他们是否认购了印度公司的股票。那些已经设法出境的人则要被缺席判处死刑。
1720年法国货币供给是如何下降的
法国有效货币供给下降有三个主要原因:
资本外逃。人们携带金币和银币离开法国。
货币流通(速度)下降。人们因不相信纸币而储藏硬币,随后可能由于对每个人持有硬币数额的限制,人们更是竭尽所能地保存硬币。
银行信用降低。法令强制规定,价值合计1000~10000里弗尔的所有纸币,只能用来购买债券、印度公司股票和存入银行账户,这就减少了有效货币供给。
一位现代经济学家很可能建议放弃金本位制,鼓励增加借贷,降低利率,增加公共开支,减税,以及让银行发行更多的货币去购买债券。
约翰?劳现在成天生活在恐惧之中。他成了法国最遭憎恨的人,离开了皇家庇护所,他要么隐姓埋名,要么得找到一个强大的保护队伍。他请求搬到一个乡下庄园去,
那个庄园是大公在高兴的时候赏给他的。几天后,他收到了大公的回信,大公在信中展现了仁慈,并且还允许他离开法国--如果他想要离开的话。大公还同意送给他一
笔钱,想要多少都可以,他恭敬地婉谢了大公的好意。随后,就在开启这场冒险5年之后,他只带了一颗大钻石,离开了法国前往威尼斯,这一年他49岁。
约翰?劳在法国亲眼所见的那些现象是非常令人震惊的,但是这并不是法国仅有的。最狂热的投机在法国刚刚演完的时候,一些非常相似的闹剧正在英格兰的土地上酝
酿着。诚如法国一样,英国政府也被不断增加的巨额公共债务紧紧地缠住了。其解决问题的措施也与法国类似。"南海公司"接管了偿付政府债务的义务,作为回报,它
被授权垄断与南美的贸易。公司发行的股票早被急切的公众一股脑儿买完了,即使没有证据表明南海公司做过任何实物贸易(正如我们后面将要看到的,到它真正做的时
候已经是90年之后的事情了),这些股票的价格还是涨到了名义价值的10倍(后来被称为"南海泡沫")。其中一个早期的最大买家不是别人,正是理查德?坎蒂隆。1720年
6月,南海公司的股价达到了历史顶峰(见图2-1),而在接下来的3个月里,股价下跌幅度达到了85%,它也像法国的印度公司那样崩溃了。
许多投资南海公司的人是靠借钱来购买股票的,由于股票价格的崩溃,他们也失去了偿付债务的能力。这造成了银行倒闭的恐慌,结果拖累了很多金融机构的经营,导
致了违约高潮的出现。
图2-11719~1720年南海公司的股票价格。在法国的印度公司崩溃之前,"南海泡沫"就已经开始了。当年的资料表明,正是法国的冒险者带着大量的资金进入英国,从而
给这个新泡沫的后期阶段提供了支撑。理查德?坎蒂隆在这两个泡沫故事中,都是尽力早买并赶在股价崩溃之前卖空。
当英国的泡沫破裂的时候,约翰?劳作为法国纸币事件的策动者,正生活在威尼斯。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仍然抱着希望,盼着被召回法国并帮助政府重新创建稳固的信
用体系。但是,奥尔良大公在1723年去世了,他的希望也随之彻底破灭。于是,他就依靠赌博来度过余生。有好几次,他当掉了那颗大钻石,但每次都赢了足够的钱又
把钻石赎了回来。最后,1729年,他在58岁的时候客死于威尼斯,那时他已经穷得身无分文。
英国南海公司的结局又怎么样呢?它最终在1855年解散了,其股票转换成了债券。在南海公司存续的140年时间里,它从来没有在南海做过什么辉煌的贸易。坎蒂隆是在
股价很低的时候买进的,而且赶在股价崩溃之前卖空了。
奥尔良大公去世的那一年,约翰?劳放弃了被召回法国的所有希望,还是在这一年,在离劳的故乡爱丁堡大约15公里的柯科迪小镇上,玛格丽特?史密斯怀上了她的第
一个孩子。她是一个单亲妈妈,她的丈夫在这个孩子出生前几个月就已经死了。
这是一个男孩,1723年6月5日出生,他的名字叫亚当?斯密。
嬗变之年
那时候的英格兰不像法国,它已经建立了一套运转良好的纸币制度。支付手段不仅包括金币与银币,还包括英格兰银行和其他银行所发行的纸币,以及本票和境内票据
。除了硬币、纸币与境内票据,还有像财政票据和东印度公司债券这样的附息票据,它们都可以流通,虽然后者的周转率较低。造币厂的主管就是艾萨克?牛顿,他于
1696年获得该项任命。牛顿在年轻的时候,就注意到不仅政府可以实行硬币"缩水"的做法,许多市民也可以这样做。一些人把一堆硬币放进一个袋子里,使劲地摇晃,
然后把那些磨掉的粉末收集起来。有的人更加粗暴,直接在硬币的边上切下薄片,然后再拿去花掉。为了防止发生这样的事情,牛顿主张把硬币磨成光边,以便鉴别硬
币是否曾被修整过。
这个时候,工业革命已经处于摇篮阶段,经济大繁荣的条件正在日益成熟。首先,英国的海军正在快速地征服新的市场,为英国的产品打开了销路。其次,乡村也已经
启动了一场"农业革命",农场正在扩大,产量也在提高。这个过程释放出了劳动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到城市寻找工作、学习机会或者尝试一些新的冒险职业。这些
人大多数来到了伦敦,那时居住在伦敦的人口大约有50万~75万。另外一些人选择去了英国第二大城市布里斯托,那里约有43万人居住。其余的人分别移居到了诺里
奇(36万居民)、利物浦(22万居民)、曼彻斯特(2万居民)、索尔福德(2万居民)、伯明翰(2万居民)以及其他一些商业中心。
1750年,亚当?斯密完成在牛津大学的学业后回到了家乡,在格拉斯哥大学担任逻辑学教授,1752年,又担任道德哲学教授。这些年里,克莱德河沿岸的贸易逐渐发展
起来,促进了当地新兴产业的发展。亚当?斯密怀着很大的兴趣跟踪商业的发展动态,而且对在大学里的工作也感到非常愉快。
1759年,他出版了《道德情操论》,这是他的第一本著作,在苏格兰广为人知。这本书还使他得以成为巴克卢公爵的私人家庭教师,公爵不仅同意向他提供大学所支付
薪水的两倍,而且还提供一项特别的礼遇,如果斯密愿意陪他一起到欧洲进行为期两年半的游学,公爵还愿意承担他的花费。斯密欣然同意了这个计划。1764年的一天
,斯密乘帆船前往海峡对面的法国。
在经历了奥尔良大公、约翰?劳与密西西比危机之后,法国又经过了好长时间的发展,现在正在与英国争夺殖民地的控制权。这些年,法国一批知识精英已经成长起来
。斯密来到了法国,乘机拜会了其中一些精英分子,包括时年29岁的魁奈。魁奈结交了很多有权有势的朋友,他自己实际上还是路易十五的私人内科医生,这个路易十
五就是约翰?劳时期由菲利普?奥尔良摄政的那个年幼的国王。
魁奈的一部分灵感来自于理查德?坎蒂隆。坎蒂隆死于1734年的火灾,他当时是个顶级富豪,拥有的财富增至他在法国与英国金融市场上所捞的3倍。在这个年仅37岁的
百万富翁的遗产中,他的后人发现一本书的手稿,后来将其出版,这就是《商业性质概论》。这本书对许多经济现象进行了分析。回过头来看,到目前为止,坎蒂隆最
重要的贡献是有关货币供给、货币流通速度与资本市场的理论。坎蒂隆已经了解了如何影响有效的货币供给,他认为这不仅取决于发行多少货币,还取决于货币的流通
速度,也就是货币在不同的人之间周转有多快:
在某种程度上,货币流通的加速度,或者更高的速度,将会产生与增加货币供给(发行)相似的效果。
这两种途径都有效。诚如他在密西西比恐慌中亲眼所见的那样,如果人们开始储藏货币,其结果等同于货币供给的下降。货币必须不停地周转,否则,它就不能给市场
这部机器添加机油,萧条也会随之发生。
尽管魁奈受了坎蒂隆的启发,但他自己的开创性思想也为人类做出了贡献。他在历史上的确也留下了深深的足迹,以至于200年之后,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评价他是
历史上最重要的四位经济学家之一。他的主要贡献之一就是所谓的"经济表",这张表说明了注入社会中的一定数额的货币是如何转变成流量的。然而,货币不会永远流
动,因为每一个收到钱的人在花费之前,平均而言都会储蓄一部分。他用这个方法来证明,向社会注入新的流动性实际产生的影响要大于所注入的名义数额。因此,重
农学派认为,资本在本质上是一系列的预付,而社会收入是流动的,并且从某种意义上说,其数额在流动过程中会有所增加。人们都把魁奈看成是"重农主义"运动的非
正式领军人物。这场运动创造了一个流行口号:
自由放任。
他们反对法国的重商主义传统,反对国家干预与保护主义,他们主张废除垄断、贸易壁垒和特权。他们还提倡个人主义与"自然法"概念,认为社会法律应该反映大自然
的客观法则。实际上,这场运动的名称本身意味着"自然统治"。重农主义者还认为自己利益的最好看护者是个人,而不是政府。于是,他们到处宣讲私有财产应该受到
完全的尊重。
在1766~1773年期间,就在当地资本家正忙着用新机器设立工厂的时候,已经回到英国的亚当?斯密一直在专心致志地著书立说。最终完稿的时候,他写就了鸿篇巨制
。这部5卷本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般简称为《国富论》),全面地向读者阐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在第一卷,斯密阐述了劳动分工是一些国家
经济产出增长的主要原因。他用劳动分工来解释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与各种机器的发明。关于理性人,斯密用亲自观察的实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而不是从理论上给出
假设(有一次,他在解释制革厂的劳动分工理论时,由于注意力太集中而跌到了制革用的坑洼里)。但是,他在书中说明劳动分工的理论时,举的例子不是制革厂,而是
他曾经考察过的制针厂。在这家制针厂,10个工人一天总共生产出48000根针。
但是,如果把他们全都分开并独立工作,而且他们之中没有人接受过这项业务的专业培训,那么他们每个人一天的产量肯定不到20根,甚至可能连一根针都做不出来。
由于劳动分工是国民财富的基本源泉,他提倡进行自由贸易来促进国家之间的劳动分工。《国富论》接下来分析了价格机制,他认为市场价格围绕"自然"价格或"均衡"
价格上下波动。该书的其他章节还研究了工资、利润、企业家承担的时间风险、利息、地租、资本与税收等问题。至于政府的作用,他建议应该最小化:
我从来不知道那些人为了公共利益而进行政府干预会带来什么好处。
他认为,公共部门不应该干预市场,而应该致力于保护市民、建立司法公正,以及承担一些特定的工作,像发展教育、运输系统和监管票据信用等。
看不见的手
然而,斯密著作最重要的部分并不是他的局部分析(其中多数是正确的),而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基本原理:自由是最有效率的经济模式。他在书中得出结论,如果让每个
人成为自己利益的守护者,而且依靠自私的力量,那么,资本主义经济就是最理想的:
他只是追求自己的利益,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引,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要达到的目的。
而且:
我们与生俱来的追求优裕生活的愿望,至死也不会改变。
他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在书中重复着这样的话语:
我们的晚餐不是出自屠户、啤酒商或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要向他们乞求怜悯,而要诉诸他们的自利之心,我们也决不向他们谈论自己的需
要,而只谈论对他们的好处。
斯密如此强调这个原理,并不意味着他把市场经济想象成一个乌托邦式的天堂。他认为,雇主总是尽力压榨劳动工资,商家总是尽力消灭竞争,生产商总是尽力共谋提
高价格,而工人们对此感到非常厌烦,有些人一辈子都处于穷困潦倒之中。但是,总体上看,经济体系会快速成长,而且那只"看不见的手"--市场的力量--将会迅速地
对成长路径的任何偏离加以纠正。
这是一部杰出的经典。此前还从未有人像他那样深入地阐释经济的运行。这本巨著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力,连议会的议员们在演讲中都开始参考借鉴。1782年,斯密的一
位崇拜者谢尔本勋爵被选为首相。谢尔本在很多问题上都要寻求斯密的意见。通过谢尔本和其他议会议员,在当时的辩论中,他的影响力仍在不断扩大。
有一位崇拜斯密的议会议员,是一个出色的人物,名叫亨利?桑顿,22岁的时候就被选为下院议员。作为一个银行家,桑顿已经注意到,无论哪个时期,在过了几年相
对繁荣的好日子之后,经历一场恐慌似乎都是不可避免的。回顾他所处的那个世纪的历史,他看到英格兰经历了以下年份的经济危机:1702年、1705年、1711~1712年
、1715~1716年、1718~1721年、1726~1727年、1729年、1734年、1739~1741年、1744~1745年、1747年、1752~1755年、1762年、1765~1769年、1773~1774
年、1778~1781年、1784年和1788~1791年。在这18次经济危机中,每一次都是经济自我复苏,而且多数时候经济在复苏后都会上升到更高水平的稳定状态。但是,每
一次复苏都只有几年时间,随后又会发生新的危机,并再次摧毁经济。
在1788~1789年发生危机之后的几年里,商业正处于繁荣状态,但是,过多新开设的乡村银行又发行了大量新的银行券,这造成了纸币发行量的大规模膨胀。1792年,
贸易与制造业达到了最高水平。11月,股票市场发生了急剧下挫,货币也开始出现雪崩。次年2月,法国宣布对英国开战,3月,许多头寸紧张的乡村银行派人急驰伦敦
求援,但是,这一次伦敦的银行也被抽干了。桑顿的银行尽管已经发展成为伦敦最大的银行之一,也没有逃脱厄运。后来,桑顿这样写道:
在1793年,经济非常糟糕的一个时期,我们所经历的困难比大多数银行要大得多,因为突然减少了一大笔头寸,这笔头寸是一些非常重要的银行所存放的利息。
当英格兰银行决定再发行500万英镑货币刺激经济时,危机才得以化解。在之前的1784年危机中,银行通过减少货币供给--限制票据信用的数量从而迫使利率上升的方法
来阻止资本外逃。现在,事实证明,通过采取反向操作可以避免内部的经济危机。显然,银行正从危机中学习。
自由放任--哦,不?
英格兰银行发行新货币之后,货币供给增加了,桑顿的银行也得救了。但可能正是这次危机使他开始研究信用理论。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多次的金融危机?如何阻止危机
的发生呢?是应该交给斯密教授的"看不见的手",还是应该像英格兰银行那样进行干预呢?桑顿没有什么可以求助的文献。他的论证只得以常识与经验为基础。但是,
当桑顿在思考有关不稳定的问题时,经济仍然在不断地发出挑战。就在上一次危机过去两年之后,新的危机又开始了,而这一次甚至更为严峻。发生金融恐慌的结果,
是英格兰银行的黄金储备突然从500万英镑下降到了125万英镑,而且,就在这一年的最后一天,英格兰银行决定对金属硬币采取限量供应。这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就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恐慌进一步扩大蔓延,倒闭的商店与银行大幅增加。1797年2月26日,英格兰银行承认失败并宣告破产。毋庸置疑,这是一次严重的挫败。
第二天,英国议会下院设立了一个委员会着手追查问题的起因,上院隔天也成立了一个类似的委员会进行调查。前一个委员会召集了19位证人,后者则召集了16位证人
。亨利?桑顿似乎是作为伦敦私人银行家的唯一代表参加了这两个委员会的听证。
他提出的证据让人感到吃惊。他刚一开口,人们就觉得桑顿对银行的本质有着深刻理解。他清楚、详细地指出了英格兰银行的责任,并且对中央银行政策工具箱里应有
的工具进行了仔细介绍。回想起来,我们知道至少有部分理由支持了他的证词。他开始利用夜晚与周末的时间写一本有关这个主题的书。这本书出版于1802年,书名为
《大不列颠票据信用的性质和作用的探讨》(通常简称为《大不列颠的票据信用》),至今仍然被认为是经济学历史上一部伟大的经典著作。作为当时仅有的几本著作之
一,它比同时代其他著作的水平要高得多,然而,起初并没有人重视它,因为它从未强调过其观点是多么新颖和具有原创性。实际上,这部著作的观点是新颖的、原创
的。直到如今,书中所解释的许多原理依然被看成是信用(或者货币)理论的精髓,并且,桑顿在今天常常被称为"中央银行之父"--这正是约翰?劳曾经热切希望得到的
头衔,遗憾的是菲利普?奥尔良把他的计划变成了人们的狂怒。
约翰?劳阐述了"货币需求"的概念,桑顿紧随其后,把所有不同的信用手段看成一个整体。今天,经济学家通常会谈到的"货币供给",即被定义为一些货币手段的加总
。例如,"M2",其构成包括"纸币与硬币,个人与企业的支票账户,以及较短时间的定期储蓄存款等其他账户",但是在桑顿之前,习惯的做法是对各种流动性的来源进
下一页 尾页 共6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