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蒋介石与现代中国的奋斗

_24 陶涵(美)
在台湾,首波土地改革和农复会其他方面的努力(如透过贷款供应肥料给农民),让1950年的春季有了大丰收。稻米的市价跟着降了40%。此外,尽管即将面临生死存亡的威胁,蒋氏还是令人意外的坚持军事预算维持不动,而且实际上也这么执行了。政府因而能够在地发行新台币,防止物价进一步上升。这些发展全都有助于进一步稳定台湾社会①。
① FEER 9, no.11 (September 14, 1950): 307; FEER 8, no.26 (June 29, 1950): 852.
5月,蒋氏夫妇迁至士林新官邸。原先日本总督把这块土地和建筑物盖做“园艺实验所”。这个漂亮、幽静的地方位于阳明山脚。从官邸往西、往北看去尽是稻田,附近田间的基隆河蜿蜒汇入东海。原来的房舍很小,但是有许多大窗户可尽览热带花园美景。
蒋氏夫妇在官邸隔壁盖了一座小教堂,延用他们在南京的教堂旧名,取名“凯歌堂”。每个星期天做礼拜时,他们都坐在前排的两张软垫椅上。陈诚、张群、何应钦等基督徒偕同妻子坐在直背椅,蒋经国、蒋方良夫妇亦带着孝文(15岁)、孝武(14岁)、孝章(11岁)和孝勇(2岁)出席礼拜。抗战胜利后在南京的牧师陈维屏主持礼拜仪式①。蒋介石本人在复活节前的星期五亲自讲道,但没留下书面文字。士兵们奉令来听可能有3小时那么长的讲道。蒋夫人也召集一批基督徒妇女,每星期三在凯歌堂举行祷告会——就连台风天也照样举行。当时的台湾,似乎有祈祷的需要。中央情报局再度向白宫报告,人民解放军应该会在1950年结束之前占领台湾②。香港商人传出消息说,中共代理人收购5至10马力的马达,要装在专为登陆台湾所制的木船上③。美国国务院也敦促所有美侨离开台湾。
① 2003年10月12日,周联华在台北受访。
② CIA memorandum, May 11, 1950, file AOI, 878.OA12, obtained by FOI request.
③ FEER 8, no.24 (June 15, 2006): 783.
白宫继续把台湾视如敝履,但是国务院方面仍有一些外交官还在设法拯救台湾。鲁斯克(Dean Rusk)延揽知名的共和党人杜勒斯(John Foster Dulles)为特使,就台湾事务提供建言。杜勒斯认为美国不应让台湾本省人受共产党或国民党的统治;鲁斯克也认为美国对台政策的全面重新评估时机已到。鲁斯克相信“福尔摩莎”是,“划开共产党扩张的一条线”。然而,艾奇逊和其他人继续奉行其最初的理论,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后将步上狄托路线,而且持续相信此一可能性最符合美国的长期战略利益。出于这个观点,美国万不可支持台湾的独立性,以免让北京借题发挥,号召中国人民(包 括在台湾的外省人)反美。他们担心类似的剧本有一天甚至会触发一场中美大战,至少也会导致中国继续紧靠苏联①。
① Finkelstein(冯徳威), Washington's Taiwan Dilemma, pp.307-311.
时间拉回3月,中央情报局台北站密报华府,孙立人将军正在计划政变。次月,美国驻台武官报告,某位高阶官员(想必是孙立人)告诉他在蒋的主政下,局势“无望”,必须要有“激烈措施来解救局势”①。甚且,孙立人某次和委员长会谈,仍持续反对政工干部的工作,还有一次更大胆向蒋氏进言,其聘用日本教官无助于建国目标。5月6日,陈诚亲自请蒋接受他的辞呈,表示他的健康、性格和能力都已不堪负任②。
① Cumings, Origins of the Korean War, p.535.
② 薛月顺编,《陈诚回忆录:建设台湾》(台北:国史馆,2005);1996年5月29日,陈立夫在北投受访。
蒋氏意识到有一股暗流威胁到他的权力,据说有人听到他不时在办公室里摔东西、或在电话中高声怒骂①。根据一份日期为1950年5月3日的国务院绝密备忘录,孙立人5月初向美国人“坦承”,他“预备让福尔摩沙一举重生,接掌所有的军队,并得到中国海、空部队的支持”。国务院这份文件讨论到若是孙兵变成功,美国要有哪些对策。但是,在讨论对策之前,它先提出警告表示孙立人“在政治上很天真”,而且训令:“(美国)政府绝不应该涉入孙立人的政变。”②
① FRUS (1950), vol.7: Korea, pp.359-361; 秦孝仪,《大事长编》卷九,1950年5月12日,p.4249。
② Top Secret State Department Memorandum, "Hypothetical Development of the Formosan Situation, May 3, 1950." 来函单位与收函者不明,不过很可能是出自中国事务组或情报研究局之手。这份备忘录收在情报研究局的档案中,National Archives, INR files, box 4195, doc.793.00/5-350.
5月30日,鲁斯克等国务院官员开会起草一份呈送艾奇逊的新计划:美国将照会蒋介石,避免共产党血腥攻占台湾的唯一办法,是由蒋氏要求把台湾交付联合国托管,下野出国,并把军队指挥权交给孙立人①。这份计划并未涉及鼓励孙立人政变。即令如此,据传国务院问季里诺总统,如果蒋要逃离台湾,菲律宾是否肯给委员长政治庇护。季里诺的答复是:“不愿意。”②
① Cumings, Origins of the Korean War, p.537.
② Finkelstein(冯徳威), Washington's Taiwan Dilemma, p.328.
1950年6月初,在缅甸战役期间和孙立人结为好友的鲁斯克,收到孙的一封密函,由一位孙的友人亲手面交。信中,孙立人提议领导反蒋政变,希望得到美方的支持或默许。鲁斯克想到消息若传回台北,孙立人恐有杀身之祸,便赶紧把密函烧了,直接向国务卿艾奇逊报告经过。艾奇逊答应立刻向杜鲁门总统面报此事①。有一个可能性鲁斯克没想到,那就是这封密函可能是假的,旨在替提前逮捕密谋政变的孙立人留下伏笔。
① 杜念中,《时报周刊》,9月1日到7日,1990,pp.8-11。1990年(未叙明月日)杜在美国乔治亚州的雅典市采访鲁斯克。接收访问后,鲁斯克获悉孙立人仍然在世,深表惊慌,怕因揭露此事对孙造成困扰。孙密函鲁斯克,首见于Thomas J.Shoenbaum, Waging Peace and War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1988), p.209. 2003年10月的访问中,专门研究孙立人的朱浤源教授说,孙被软禁33年获释后,他曾于1988年及1989年访问孙立人。孙否认曾经写过密函给鲁斯克,也绝未密谋推翻蒋介石。
6月23日,鲁斯克拜访寓居纽约的胡适,显然提到以胡替蒋的可能性。胡适当下拒绝。鲁斯克显然是希望,蒋若看到胡适的公开表态会愿意下台。此时,艾奇逊显然已和杜鲁门总统私下讨论过此事了。6月23日,亦即鲁斯克拜访胡适的同一天,艾奇逊召开记者会,宣称杜鲁门总统1月5日有关中国和台湾的声明,仍然是美国的政策:美国不会介入中国的内战①。
① Leonard A.Kusnitz, Public Opinion and Foreign Policy: America's China Policy, 1949-1979 (Westport, Conn.: Greenwood, 1984), p.34.
麦克阿瑟不晓得这些发展,又向国内报告:台湾若是沦陷,将摧毁美国在远东的军事地位。他在报告里首次形容台湾是“不沉的航空母舰和潜艇补给站”。他也让国军从他控制的军事物资中,购买燃烧弹以供空军之用①。
① Finkelstein(冯徳威), Washington's Taiwan Dilemma, pp.315, 316.

6月25日清晨,委员长的秘书沈昌焕叫醒他,报告说经国带来重要消息。蒋氏匆匆着衣,进入书房。经国报告说,经过一番长久炮击之后,北朝鲜步兵和装甲部队已越过38度线。蒋氏在日记中说:“如预料也。”①事实上,他并没有预料到南韩会受攻击,只是一直都预测美、苏之间终究会发生冲突。现在他觉得,两大超级强国可能会在朝鲜半岛开战,而这可能会救了台湾。他必须等着看杜鲁门总统怎么反应。
① Chiang Diaries, Hoover, June 25, 1950, box 48, folder 7.
那个星期天,杜鲁门授权麦克阿瑟派送军事补给给南韩,并使用美国战斗机攻击北朝鲜的装甲车。他也迅速向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申告,得到一个决议:要求朝鲜半岛立刻停止交火,北朝鲜部队退回38度线。他强调,在北朝鲜拒绝联合国决议案之前,美国不会贸然行动。同时,艾奇逊建议杜鲁门派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防止两岸发生冲突。艾奇逊也强调美国“不应和委员长绑在一起”,建议或许台湾地位“可由联合国来决定”。杜鲁门另加一句,“或者由对日和约来决定。”可是,杜鲁门在其指示中只字不提台湾或中国①。日后他对一位部属说,当时他对伊朗局势和莫沙德(Mohammad Mossadegh)的忧虑大于福尔摩莎②。
① 1950年6月25日,杰赛浦(Phillip C.Jessup)与总统在布莱尔宾馆会谈的重点记事,请见杜鲁门总统图书馆网站:http://www.turmanlibrary.org.
② 1950年6月26日,艾尔赛(George M.Elsey)与杜鲁门总统对话备忘录,请见杜鲁门总统图书馆网站:http//www.trumanlibrary.org.
蒋介石等了三天,还是等不到美国人的动向。他和部属都搞不清楚,究竟韩战会是台湾命运的不祥前兆,或是将台湾流向获救的清溪。宋美龄拍发许多急电给华府的友人査询;蒋氏父子则密切关注朝鲜的军事发展,下令海、空军加强巡逻与侦察,捜寻解放军船队在中国沿海集结的任何迹象。
但是,台湾内部也有些重大事情待处理——蒋氏父子认为孙立人对其统治构成威胁,因此也威胁到其流亡政府的存亡。父子俩很可能害怕,不论美方是否介入朝鲜冲突,此冲突可能会刺激孙立人甚至陈诚采取行动。因此,蒋介石当天就召见孙立人,警告他别玩诡计。蒋介石说,如果孙立人不改变想法,他会被解除一切职务;蒋在日记中甚至写下孙立人通匪①。不过,孙仍保住陆军总司令的官职。
① Chiang Diaries, Hoover, June 26, 1950, box 48, folders 7, 8.
美国对北朝鲜挥兵南侵的具体反应,终于在6月27日揭晓。杜鲁门总统宣布,他已下令美国海、空军支援南韩政府军。他又进一部表示,在此局势下,共产党若占领福尔摩莎,将对太平洋及美国的安全构成直接威胁。因此,他下令第七舰队可击退针对台湾的任何攻击,并且呼吁台北国府当局停止对大陆一切海、空行动,又宣布“福尔摩莎未来地位之决定,必须等候太平洋恢复安全,或与日本和解,或由联合国来决定。”①
① New York Times, June 28, 1950.
令岛上人心振奋的好消息是,美国将阻止解放军进攻台湾。几乎同样让人高兴的是,杜鲁门决定直接介入、击败北朝鲜的南侵。即使最终南韩陷入共产党手中,也很难想像美国要如何抛弃刚宣布的保台行动——即使往后数十年也证明,这是美国海、空军相当容易做到的承诺。
然而,杜鲁门的声明只字不提支持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更不提支持委员长,对蒋而言是个坏消息。杜鲁门反而指出,台湾地位,也就是蒋介石的地位,仍未解决。这个立场和杜鲁门1月5日所称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声明,大相径庭。白宫现在显然有意用联合国方案解决台湾问题,这是台湾和大陆合法分治的第一步。
蒋介石立刻在台北召开一系列的政策会议。蒋氏说,杜鲁门“其对我台湾主权之忽视……视我一如殖民地之不若”。但是他也理解,他必须善加利用好消息,并推动美国友人说服政府放弃台湾独立的想法。蒋氏同意由外交部长叶公超起草一份声明,表明中华民国已循美国之请,停止对大陆之海、空行动,也强调台湾是中国不可分的一部分,杜鲁门的声明“不影响中国对台湾之主权”①。
① Chiang Diaries, Hoover, June 28 and 29, 1950, box 48, folder 7.
为了在美国建立支持台湾的力量,叶公超提议委员长派出33000名国军部队到韩国作战。据传,蒋介石起先反对这个主张,但最后同意,条件是美国全面装备派出的国军部队,并提供2年的培训。根据鲁斯克的说法,叶公超向委员长断言美方将会拒绝此一提议①。
① Dean Rusk as told to Richard Rusk, As I Saw It, ed. Daniel S.Papp (New York: Norton, 1990), pp.175-176. 据鲁斯克的说法,“(台北)非常高阶的官员”告诉他这件事。蒋的提议附有前提条件,即美国以现代武器完全装备33000名部队,兵提供2年的训练;Chiang Diaires, Hoover, June 28, 1950, box 48, folder 7.
听到派出国军3个师协防南韩的提议,孙立人“跃跃欲试”,自动请缨领军出征。但是蒋在日记中写下:“惜其精神、品格与思想皆令人忧虑尔。”有一次和其他高阶将领开会时,蒋的一席话令举座震惊,他说孙不可信赖,“有异心”①。几天后,政工和情报官员向蒋报告他想听的消息:孙立人的总部“又有匪谍重案之发现”②。可是,此时开除孙或逮捕孙,都会替杜鲁门政府里的反蒋人士助长士气。因此,蒋决定还是让孙保有职位。华府果如叶公超预测,拒绝台北派兵到韩国参战的提议。杜鲁门和艾奇逊不想跟蒋“绑在一起”。③
① Chiang Diaries, Hoover, June 30, 1950, box 48, folder 7.
② Chiang Diaries, Hoover, July 7, 1950, box 48, folder 8.
③ 1950年6月25日,杰赛浦(Jessup)谈话重点记事。
同时,毛泽东对“纸老虎”有此强烈反应,大吃一惊。他下令大做宣传、动员反美帝,并组织为数70万的东北边防军部署在中朝边界,准备随时投入战场。解放军还把大批作战物资送到鸭绿江边界①。与此同时,毛泽东也增加给胡志明的军事援助。
① Chen Jian(陈兼), Mao's China and the Cold War, pp.126-130, 139.
7月初,蒋介石公开指控苏联煽动韩战,预言毛泽东终究会派中共部队参战①。这个预言若实现,美国和共产中国就会爆发大战,从根本上改变美国对蒋和台湾的观点。他认为,可是美国这个国家的民族性“肤浅”,无法预测;私底下,他也嘀咕抱怨绝大多数美国人依然认为台湾“已亡”,而 蒋介石“已完结”②。研判毛泽东将认定美国防卫台湾的承诺只是作作样子,蒋指示参谋总长周至柔准备疏散金门。蒋说,由于杜鲁门设下的限制,国军飞机不再能轰炸金门对岸的共军集结点,这使得金门更易遭受攻击。周至柔和蒋的非官方美国军事顾问反对弃守金门。他们认为,此举形同表态国府接受台湾与大陆分治。但是,“准备撤退令”暂时还是发了下去③。
① New York Times, July 4, 1950.
② Chiang Diaries, Hoover, July 4, 1950, box 48, folder 8.
③ Chiang Diaries, Hoover, July 7, 1950, box 48, folder 8.
得到杜鲁门的核准,麦克阿瑟急急抽调4个师的占领军从日本驰援南韩——但他们却连连吃败仗。或许是对于美国参与此一新战争的前途越来越悲观,据传麦克阿瑟告诉国府驻日本大使说,他“强力支持”委员长;此说使蒋氏龙心大悦①。事实上,麦克阿瑟每天都更高声的疾呼,要求全面援助国民政府、运用国军部队,以及把台湾纳入为保护、投射美国力量的关键战略资产②。
① 同上注。
② Nancy Bernkopf Tucker(唐耐心), "A House Divided: The United States,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and China," in Warren I.Cohen(孔华润)and Akira Iriye(入江昭), eds., The Great Powers in East Asia, 1953-1960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0), pp.36-38; New York Times, July 6, 1950.
7月31日,蒋氏夫妇到台北松山机场迎接麦克阿瑟的到访。麦克阿瑟及其随员并未通知国务院或白宫就径自飞到台湾;事实上,艾奇逊闻讯后,“大吃一惊”①。在台北听取详尽的简报时,这位美国名将坐在蒋夫人和满面笑容的委员长中间。委员长对麦帅的沉稳和大将之风印象深刻。中方简报人员说明国军许多物资严重不足的现象,但强调部队的作战素质和士气极高。麦克阿瑟对简报内容印象良好,又在未经授权之下,答应台湾会得到它所需要的每样东西②。会后,美国贵宾乘车上阳明山到达蒋总统别墅的居停处。当天晚上,蒋氏夫妇以中国菜款待麦帅及其高级参谋。在觥筹交错之间,蒋总统夫妇一定不敢置信,就在6个星期前,委员长、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末日似乎即将到来!
① Dean Acheson,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My Years in the State Department (New York: Norton, 1969), p.422.
② Chiang Diaries, Hoover, July 7, 1950, box 48, folder 8.
[p style="text-indent:0em"][img src="images/14555890489.jpg"/][/p]
韩战爆发1个月后,麦克阿瑟将军抵台访问
次日早晨,蒋介石和贵宾利用早餐时间又谈了2个小时。麦克阿瑟保证美国政府很快就会“针对提供台湾军事保护有个正式政策”。蒋也主动提议让麦克阿瑟全权指挥调动中国军队——麦克阿瑟是得到此一殊荣的第三位美国将领——但是,麦帅委婉地拒绝了①。麦帅在离开台北前发表公开声明,表示双方将“对敌人轻举妄动之攻击予以反击”,他又对“委员长坚决反抗共党侵略之决心”表达敬意。麦帅更盛赞福尔摩莎“可媲美世界上许多民主国家。”②
① 麦克阿瑟将军和哈里曼(A.W.Harriman)的对话备忘录(未叙明日期),请见杜鲁门总统图书馆网站:http://www.trumanlibrary.org.
② New York Times, August 1, 1950.
蒋氏高兴极了,当天晚上在日记里写下:“在此军事危急之际,麦帅竟拨冗访台以敦友谊,而其扶弱抑暴之精神,实为美国军事政治家惟一之雄才,其为罗斯福后之第一人乎。”①麦克阿瑟不久后便派6架美国空军喷射战斗机到台湾,彷彿是在验证蒋的发言。8月4日,这些飞机——蒋氏生平第一次见到的喷射战斗机——在台北街头群众的欢呼声中,上演一场空中飞行秀②。但是,麦克阿瑟的做法在华府并没得到同样的掌声。美国联合参谋本部明白告诉麦克阿瑟,杜鲁门总统的意思是,美军在不进驻的情况下防卫台湾,即使台湾受到攻击亦不许进驻台湾。换句话说,目前只能靠第七舰队确保台湾防务③。飞机于是返回日本。
① Chiang Diaries, Hoover, July 31, 1950, box 48, folder 8.
② New York Times, August 5, 1950.
③ John W.Garver(高龙江), The Sino-American Alliance (Armonk, N.Y.: M.E.Sharpe, 1997), p.39.
麦帅回到东京后,派他的副参谋长福克斯少将(Alonso Fox)率领调查团到台湾,详细评估国军的军事需求。麦克阿瑟命令福克斯别照会国务院派驻台北的代表;这是麦帅不苟同杜鲁门对台政策的许多动作之一。此时,一向同情国府的职业外交官蓝钦(Karl Rankin)奉派以公使衔、而非大使身份,主持台北的美国大使馆——白宫想藉此保留未来的弹性。蓝钦首次覲见蒋总统之后,形容委员长“是位中国绅士,具有信实、温和、忠诚和宽宏大量的美德”。蒋氏也晓得这是一位他会喜欢的美国外交官。后来,美国大使馆的报告再也不抱怨台湾的警察措施。总之,蓝钦认为戒严的台湾,情况并非总是很严峻。当他到任时,违章住户占了美国使馆大半的土地,警察花了两年时间才赶走他们①。
① Karl Lott Rankin, China Assignment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64), p.48.
[p style="text-indent:0em"][img src="images/145558904471.jpg"/][/p]
蒋介石接见美国公使蓝钦
经国向他父亲报告,解放军已开始从浙江、福建沿海调动部队北上,到和朝鲜半岛隔海相望的山东省。听到这个消息后,蒋氏取消早先撤离金门及其他外岛的命令,直到接到艾奇逊一封密电,表明第七舰队不会协防这些外岛,他又立刻下达“紧急”撤退的命令。然而,两个星期后他又改变心意,在共军进犯外岛的可能性益发降低之下,再次取消撤退令①。
① Chiang Diaries, Hoover, July 10, 11, 12, and Auguse 5, 1950, box 48, folder 8, 9; FRUS (1950), vol.6: East Asia and the Pacific, p.371; Garver(高龙江), Sino-American Alliance, p.115.
在这段期间,蒋氏继续搜集不利孙立人的证据,又有情报说,孙在台湾的总部有若干高阶军官是匪谍①。蒋也对陈诚(台湾官阶第二高的将官)身边的军官发动调查。8月中旬,他罢黜第十九军军长(刘云瀚)职务,在日记中写下,此人是“辞修之力护者也”②。有如对付孙立人那样,蒋氏父子对陈诚发出警告,陈诚心中有数,于8月28日辞去军职③。
① Chiang Diaries, Hoover, July 28 and August 18, 1950, box 48, folders 8, 9.
② Chiang Diaries, Hoover, August 24, 1950, box 48, folder 9.
③ 薛月顺编,《陈诚回忆录》,p.576。
韩战效应使蒋介石在政治上得到强化,现在他信心大增,遂正式建立规划已久的党务革新组织——中央改造委员会。这个计划涉及执行党干部的大规模遣散与退休,以及重建党的方向、政治纲领和军队的工作。做为此计划的一部分,他解散国民党的中央常务委员会和中央执行委员会,接着他又亲自挑选中央改造委员。被蒋氏怀疑有异心的陈诚,最近还被蒋在日记中斥为“无用”,但是却仍入列为改造委员,大抵因为陈诚毕竟还是行政院长。
中央改造委员除了陈诚,还有蒋经国和13名可信赖的部属,以及1名本省人。改造委员平均年龄46岁,最年长者只有58岁,这和过去10年国民党高阶委员会的情况迥异;他们全都有大学或同等学历。(后来,即使国民党中阶干部都必须有大学学历。)改造委员有5人是浙江籍,约占1/3。最重要的是,他们全和委员长有个人关系。这里头没有CC派,也没有军阀代表或孔宋家族的成员①。
① Dickson, "Lessons of Defeat," p.67.
蒋向中央改造委员会强调,党务革新的主要目标是消除贪渎和派系,引进年轻党员,并着重服务社会和群众。党的权力前所未有地集中在蒋介石及其儿子手中,但是这个改变被解释为成就团结的前提。蒋氏似乎相信,他的努力在日后(可能是身后多年)可以带来法治社会,一个开放、繁荣、有良好教育的社会;另外,还有一个多党但严格控制的代议体制,其最重要目标是社会安定和民众福祉①。
① 同上注,p.68。
这是这位强烈反共的国民党领袖很有趣的准马克思主义阶段,部分反映出他对中国共产党某些方面的敬佩。他在日记和闭门谈话中,比以往更常提到服务“群众”此一马克思言论①。他在党内公开宣扬要击败毛泽东,必须先向毛泽东学习②。他甚至鼓励党员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他写下:“决不可以此(辩证法)为共党所专有,而本党即不屑研究,此本党之所以被共党击破也。”③
① Chiang Diaries, Hoover, July 22, 1950, box 48, folder 8.
② Dickson, "Lessons of Defeat," p.63.
③ Chiang Diaries, Hoover, February 1, 1951, box 48, folder 16.
动员年轻人,也是两蒋决心要向共产党学习的一个要项。经国出任中国青年反共救国团主任。值得注意的是,救国团不归教育部管辖,而是设在国防部总政战部底下,派出教官“教导、训练从小学至大学的学生”①。蒋的说法是,标准化的教学和军训,是贯彻党原则和目标的关键②。
① 1960年,救国团改由教育部指导。
② 蒋给陈诚的指示,秦孝仪,《大事长编》卷十,1950年11月14日,p.4404。
小蒋也接掌委员长到台湾后最喜爱的单位,担任革命实践研究院主任。多年来,研究院调训数万名党、政、军官员,灌输政治思想。这些毕业学员不论受训实践长短,均依中国人的传统,把主任蒋经国奉为重要的精神领导。随着党干部日增,党员人数也不断增加。1950年,国民党在台湾党员约5万人,到了1952年已增至28万2千人,其中约半数为外省籍;此外,党员有17万人为文职人员,其余11万2千人为军人。国民党亦仿效中国共产党,新设风纪委员会,调查贪渎之指控(包括高层)①。
① Dickson, "Lessons of Defeat," pp.70, 72, 76, 79.
中央改造委员会亦恢复列宁式的民主集权教条,做为国民党的指导方针。小组成为党的最基层组织。国民党的新规定是,每个党员都必须被编入小组,并参加小组会议。小组做为工作单位负责执行党的政策、发展和散布政治宣传、防止共产党渗透,并举发可疑和不法行为。党报亦举中国共产党之例,证明在城市中利用工作场合做党的基层单位有其好处;至于农村地区,党的基层组织以村为建置基础,不以乡、镇为基础①。
① 同上注,p.63。
立法院内亦首次成立国民党小组。此后,立法委员会经由党部得到指示。政府机关和军中单位普设小组。民间企业不论规模大小,都被“鼓励”在工厂、办公室允许成立小组。每个学校、民间组织都有党的小组,如果规模够大还会有区分部。国民党的小组也学习共产党进行相互批评、自我批评,以及忠诚调査。党部透过小组进行舆情调查,俾使了解人民的需求和意见,以“发展群众路线”①。除了这些个人层次的指令之外,大型工、商企业和基础建设,如钢铁、矿产、石油、电力、铁路、造船、制糖、烟酒、林业,全由政府控制。除了和土地改革有关者之外,民营化并不是目标。
① 同上注,p.64。
美国国会里坚决反共的拥蒋派议员似乎并未察觉,国民党在台湾的作为和世界各地的共产党都很相似。不过,蒋的目标不是像毛泽东那样,彻底改造人类关系和世界,也不是像法西斯主义者那样,企图主宰其他民族及世界。他希望确保社会安定、政治权力不受挑战,藉此保住他的地位、追求国家统一,击败来自大陆的任何攻击,在台湾建立现代化、繁荣的华人社会。新国民党所教的价值观和早先的新生活运动一样——爱国、忠贞、纪律、荣誉、仁爱、反共。
陈立夫寻求召开中央委员会全会以认可这些改革,他也质疑为什么党的财务纪录不对全体中央委员公开。他的要求引发一波挞伐声浪。蒋介石给陈立夫卧病在床的哥哥果夫写信,指立夫“不能担任大事”,并宣称他不能再参与党务①。蒋表示:“总裁,总揽一切党务。”蒋现在偶尔会在其日记或信函中,以帝王般的第三人称方式自称。据陈立夫自述,他听说经国即将逮捕他,连忙逃到纽泽西州,向孔祥熙借了 一笔钱开起养鸡场。陈立夫和许多国民党大员一样,功过是非姑且不论,似乎并没积攒出一笔财富②。
① Chiang Diaries, Hoover, July 13 and 21, 1950, box 48, folder 8.
② 1998年5月29日,陈立夫的访问。

杜鲁门和艾奇逊深怕麦克阿瑟挺蒋会刺激中共介入韩战,此一发展在那个初期阶段可能会酿成大祸①。杜鲁门派哈里曼到东京告诉麦克阿瑟,总统并不希望他“让蒋成为美、中战争的导火线”。麦克阿瑟保证一定执行总统下达的一切命令,但也明白表示他不赞同政府对华、对蒋政策②。
① 1954年11月14日总统访问,Papers of Harry S.Truman: Post-Presidential Files, 请见杜鲁门总统图书馆网站:http://www.trumanlibrary.org.
② 麦克阿瑟将军和哈里曼(A.W.Harriman)的对话备忘录(未叙明日期),请见杜鲁门总统图书馆网站:http://www.trumanlibrary.org.
8月31日,杜鲁门回答记者发问时说,韩战结束后,第七舰队就不再需要防卫台湾。换句话说,美国阻止台湾遭受攻击的承诺,只是暂时性质。蒋介石认为又是可恶的英国人从中做梗,才使杜鲁门的对华政策再次出现转折①。同时,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也继续讨论中共提出的抗议,指控美国采取反中的侵略立场,在台湾部署军机、军舰,而且美国军机飞越北朝鲜边界已侵犯中国领空。美国代表奥斯汀(Warren Austin)在辩论中提议安理会派一个小组,到争议所在的东北现场调查此一指控。政府驻安理会代表蒋廷黼认为,下一个提议就是派代表团到台湾去调查另一个指控。他担心,如果政府否决此一提案,可能会引爆把安理会中国代表权移转给北京的争端②。
① Chiang Diaries, Hoover, August 30 and September 1, 1950, box 48, folders 9, 10.
② Chiang Diaries, Hoover, September 7, 1950, box 48, folder 10.
蒋介石在某次会议讨论此一主题时,非常激动,坚称他会指示蒋廷黼否决任何类似的提案。蒋估算如果美国决心要让中共进入安理会,不管政府怎么做,美国人都会去做①。陈诚此时起立,请委员长“冷静、慎重”。此一不礼貌的动作,让蒋更加生气。当天晚上在日记写下,陈诚“自以为多智”,但是“所说结果则不着边际”。他抱怨说:“他们全都看不起我。”②
① 同上注。
② Chiang Diaries, Hoover, September 2, 1950, box 48, folder 10.
9月12日,陈诚继续大胆发言。蒋听说陈在一项会议里,说他“专制、独裁”,而且首次公开声明说他要辞职。蒋氏写下,“听者以为其心理病态,余以一笑置之。”①一星期后,陈诚果真又递上辞呈。他在辞呈上说,上任院长6个月以来,在国、内外事务上“均乏建树”,再度恳求准予“因病”离职②。但是,蒋介石依旧不准陈诚挂冠。
① Chiang Diaries, Hoover, September 12, 1950, box 48, folder 10.
② 薛月顺编,《陈诚回忆录》,p.580。

同一时期,杜鲁门又说服马歇尔回任公职,取代亲蒋的强森出任国防部长。尽管过去和马歇尔有歧见,蒋认为此一任命案将有利国民党,因为它向全世界(包括苏联)发出讯号:面对苏联,美国已做了最坏的打算。他指出,马歇尔从来没公开诋毁他,他们俩私下沟通良好①。但是,美国的共和党人对此一人事案却不那么乐观。这位二战期间指导美军在欧、亚战场得胜的军事领袖,甚至被某些保守派诋毁是共党间谍。詹能(William E.Jenner)参议员甚至称他是“叛国贼的马前卒。”民主党和共和党彼此党同伐异,使得杜鲁门和艾奇逊更难(但不至于无法)继续坚持,将台湾地位问题交由联合国决定。
① Chiang Diaires, Hoover, September 12 and 15, 1950, box 48, folder 10.
这时候,北朝鲜大部分兵力已长驱直入,推进到朝鲜半岛最南端,团团围住釜山;釜山俨然已是美国率领的联合国部队最后的据点。9月14日,麦克阿瑟指挥美军部队在汉城南方的仁川登陆,威胁困住北朝鲜部队。同一天,蒋预期苏联将紧急劝进,要毛泽东加入战局。事实上,斯大林在9月中旬密电毛泽东,问他能否派兵去救金日成。毛已准备好了①。
① Chiang Diaries, Hoover, September 19, 1950, box 48, folder 10; Chen Jian(陈兼), Mao's China and the Cold War, p.161.
到了9月27日’除了少数小区块和若干狙击手之外,汉城已无北朝鲜军队。麦克阿瑟将军和李承晚总统走进一片断垣残壁的首都,宣布南韩已经解放。这场战争十分激烈。光是8月和9月,朝鲜人民军就折损13000俘虏,并有5万人伤亡;可是,共产党并不准备放弃作战。大约25000名北朝鲜部队逃出汉城,向北撤退。在外交战场上,周恩来公开警告,中国不会允许帝国主义者对其邻邦采取“侵略行动”。(他透过印度驻北京大使把同样的讯息送达华府。)斯大林在黑海别墅接见周恩来,承诺如果人民解放军大规模投入韩战,其所需弹药、坦克和其他装备器材,苏联一概供应。他又保证会额外送16个团的空军,供解放军在韩国作战,不过不许飞到敌人防线之后①。从1950年9月至1952年11月,解放军空军从约150架俄制飞机,成长到1400架,其中有700架米格15战斗机——这等于是苏联版的巨额“租借法案”,如果这些飞机没转用到韩战,此案便足以确保解放军成功进占台湾②。1950年年底的时候,斯大林相信世界大战迫在眉睫,但是他认为支持中共大规模介入韩战是值得一试的赌注,特别是他的英国间谍告诉他,杜鲁门政府决定在韩国打一场有限的战争③。
① Goncharov, Lewis, and Xue Litai(薛理泰), Uncertain Partners, pp.188-195.
② 董显光,《蒋介石传》,p.526,引述范登堡(Vandenberg)将军的报告。
③ George Kennan, Memoirs, 1950-1963 (New York: Pantheon, 1983), p.94.
在仁川大捷的气氛下,终结金日成的共产政权、统一两韩,对杜鲁门政府和联合国大多数会员国而言,似乎是合理的发展。至于共产党方面可能会如何反应,麦克阿瑟告诉杜鲁门总统:如果中共介入,美国空军可以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①。次日晚间,中共“抗美援朝志愿军”第一批部队悄悄渡过鸭绿江,进入北朝鲜。到了11月底,尽管麦克阿瑟英勇奋战,美国和南韩部队已全面溃败。
① Tang Tsou, America's Failure, p.575.
麦克阿瑟吓住了。他宣称:“我们面临一场全新的战争。”他要求准予轰炸中国境内军事基地,并接受蒋介石提供的33000名援军(其实蒋已没再提过这个方案)①。他说,国军这3个师的兵力,是唯一一批训练充分的援军,可在14天内投入战场。他相信,若有6万名国军助阵,他可以在韩国筑起一道防线(暗示若无国军援助,他守不住)②。可是,马歇尔和艾奇逊继续辩称,运用国军加入韩战,或是对大陆展开大型攻击,将使美国失去重要盟国的支持,可能终结联合国准许美国介入的正当性,对战争大概不会有重大贡献。杜鲁门政府决心让战争局限在朝鲜半岛之内。但是,中共“志愿军”继续南进,短短14天之内已几乎占领北朝鲜全境,连毛泽东都很讶异。美国方面,对于局势突然大逆转,颇为惊慌;蒋也埋怨“美国人之不能沉着与忍耐,皆如此耳。”③
① 同上注, pp.584,585。
② Garver(高龙江), Sino-American Alliance, p.43.
③ Chiang Diaries, Hoover, November 29, 1950, box 48, folder 12.
此时,被苏联特务机关KGB吸收的英国情报员麦克连(McLean)是英国外交部美国科科长,另一个同伙菲比则是英国秘密情报局(SIS)驻华府代表。透过这些位居要津的间谍,斯大林获悉美国不会动用核子武器,因此毛泽东大可以放手猛扑,把美军赶出朝鲜半岛①。有趣的是,此时蒋也对动用核子武器对付中共划下红线,他在日记中写说,这“不能生效”,因为“总祸根乃在俄国也”②。
① Christopher Andrew and Oleg Gordievsky, KGB: The Inside Story of Its Foreign Operations from Lenin to Gorbachev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1990), pp.393-397.
② Chiang Diaries, Hoover, December 1, 1950, box 48, folder 13.
到了12月中旬,共军部队虽然伤亡惨重,不过已预备打进南韩;美国表明可以接受在38度线停火①。麦克阿瑟持续力主借重国军参战,但是蒋介石12月8日接受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网访问时,却没有重提派国军赴韩参战的提议,反而说,如果联合国海、空军能支持他的政府反攻大陆,可逼使中国共军调离,间接意谓韩战将转而对自由世界有利②。其实蒋心知肚明,美国^㈣不^^供大规模海、空支援,帮助国军跨海反攻,而且他的部队根本没准备好反攻大陆。
① Chen Jian(陈兼), Mao's China and the Cold War, pp.91-92.
②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访问,秦孝仪,《大事长编》卷九,1950年12月9日,p.4432。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