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蒋介石与现代中国的奋斗

_2 陶涵(美)
② Dreyer, China at War, pp.58-59; Boorman,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vol.1, p.116.
③ Li Shoukong(李守孔), "Chiang Kai-shek and the Anti-Yuan Mobement," 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 21, no.1(1987): 80.
1915年1月18日,东京秘密向袁世凯提出21条要求,其中包括日本实质从经济上控制满洲、把德国在山东和福建的权利让渡给日本;至于其他的要求更将使中国实质上沦为日本的被保护国①。海内外中国人群情激昂,可是孙中山无动于衷,仍然盼望日本能大规模援助革命,向东京提出一系列似乎更加退让中国主权的方案。北京政府指控孙及革命党卖国,孙的许多支持者又弃他而去②。袁世凯对二十一条要求继续敷衍,日本动员其军队,袁只好让步,批准一项纳入大部分二十一条的条约(中日民四条约)③。
① Edwin P.Hoyt(霍伊特), Japan's War: The Great Pacific Conflict (New York: McGraw-Hill, 1986), p.45.
② K'ung Hsiang-hsi(孔祥熙), Columbia interviews, p.42.
③ Edwin O,Reischauer(赖世和), Japan: The Story of a Nation (New York: Knopf, 1970), p.151.
孙的追随者再次弃他而去。陷入革命事业的最低潮,使他更珍惜那些围绕在身边的忠贞部属。蒋理解和支持孙的观点:推翻袁世凯和建立统一、现代化的政府,优先于对付日本的侵凌。这是蒋牢记在心的另一课:“攘外必先安内。”
尽管孙的支持者大减,蒋和陈其美不久又在上海藏身法租界的胡同,规划新方法推动革命。首先,他们计划暗杀上海镇守使郑汝成。11月10日,两名枪手在外白渡桥拦下郑的座车,乱枪将其打死。接著由蒋、陈率敢死队攻打警察总局,却不幸失败,陈、蒋勉强脱身①。这项行动普遍被认为失败,孙的声望跌到低点。筋疲力竭的蒋病倒,王太夫人来到上海陪他,经她悉心照顾终于病愈②。
① Li Shoukong(李守孔), "Chiang Kai-shek and the Anti-Yuan Movement," pp.85-93; North China Daily Herald(北华捷报), December 11, 1915. 有不同版本的说法,董显光,《蒋介石》第一册,pp.42-44。亦可参见S.I.Hsiung(熊式一),Life of Chiang Kai-shek, pp.86-87.
② 黄自进主编,《蒋中正先生留日学习实录》,p.917。
2月间(1916年),陈其美和蒋介石带著日本人借给孙中山的七十万美元巨款,在上海法租界青帮龙头老大黄金荣(绰号“黄麻子”)的保护下,再度试图在上海建立中华革命军①。但是一群杀手(可能是在北洋军阀收买下)潜入陈的办公室,打死陈及其卫士。两天之后,蒋身穿白色丧服为他死去的老大哥发表祭文,吐露心声:“继公事业,不渝初衷者,更有何人。”②他还动容地说到,有些人试图“向之趋炎附势,排我斥我毁我诬我者,果何如乎”?但蒋声称他不忌谗言,“不恨生前之中谗,惟愿死后之可告慰耳。”③
① Marie-Claire Bergere(白吉尔),Sun Yat-sen, trans. Janet Lloyd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pp.264-265. 日本人也提供资金给南方军人,以及东北的满洲保皇派。
② S.I.Hsiung(熊式一), Life of Chiang Kai-shek, pp.90-91.
③ 同上注。
这篇祭文透露28岁的这个革命青年已经雄心勃勃,但至少在公开场合他努力克制、不轻易表露。蒋很清楚自己的缺陷,在从1918年开始就不间断的日记中,列出自己必须消除的一些性格缺点,譬如:“暴躁、性急、自负、顽固、狂暴……浪费、嫉妒、吝啬、好色、傲慢、怨恨”,“好炫耀财富”①。
① Chiang Diaries, Hoover, January 10, 1918, box 1, folder 2; Paul H.Tai(戴鸿超),"History Talks: How Did Chiang Kai-Shek Write His Diaries?" us.f353.mail.yahoo.com/ym/Showletter/boxan (accessed July 3, 2006). 戴是以个人身份进行蒋介石日记的研究。
袁世凯突于1916年6月6日病故,结束了政治危机。副总统黎元洪重新召集经选举产生、国民党人居多数的国会;孙中山偕夫人自日本返国,定居上海法租界莫里埃路29号①。接下来两年,孙中山和他这伙核心支持者都居住在法租界里,彼此照应。蒋介石若到上海,有时候会住在张人杰家;现在张取代陈其美,成为他的“老师”②。蒋的爱妾姚冶诚也跟他一起从日本回国,他把她安置在宁波。1917年9月,他向孙提出一份进攻北京、统一全国的军事蓝图——他称之为“北伐计划”③。
① Lucian W.Pye(白鲁恂),War Lord Politics (New York: Praeger, 1971), p.18. 史诺对宋庆龄的访问记,见Snow, Journal, p.89.
② Boorman,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vol.1, p.75.
③ S.I.Hsiung(熊式一),Life of Chiang Kai-shek, pp.97-98.
蒋一连四年为党奔走各方,接二连三忙着一个又一个起事计划,然而1916至1917年间的活动却罕为人知。他始于1918年的日记,曾经略为重提这段期间的事。他曾提到1917年春天,奉已经前往广东的孙中山之命,将德国政府答应借给革命党的一百万元领回——应是向德国领事馆领取①。
① Chiang Diaries, Hoover, 1917, box 1, folder 1.
2006年蒋氏家人交给胡佛研究所档案馆的1918至1922年日记之副本,有一百多页经过编修——有些是家族所编辑,有些则是数十年前经蒋本人或其儿子所修订。鉴于删除的这些记事已时隔90年,它们极有可能是关系到蒋氏家人觉得尴尬或有所牵连的行为或意见,也因此各方猜测颇多①。
① 同上注。蒋氏家族表示,这些删节的材料要到2035年才会发表。
我们或许可以相信,蒋在这段时期与青帮从事犯罪活动。1914年,上海的英国籍保安处长针对蒋发布逮捕令(编按:应为袁世凯所下),指他涉及“小沙渡的犯罪”,但又未标明详细犯行。这个指控可能有关此时他和陈其美在上海从事、后来失败的地下工作。1917年10月,北洋政府的淞沪护军使向英国公共租界警署提出状子,指控蒋涉及“1910年谋害公共租界知名华人”,那是7年前的事。但有可能它指的是1913年1月陶成章遇刺事件,却把日期弄错了。1010年,蒋只有夏天在上海逗留,又无其他报导指出有类似的犯案。1918年7月,同一个护军使指控蒋“涉及1917年10月18日发生在公共租界西华路的武装抢劫案”。英国当局或许认为所控事件是中国各党派斗争的一部分,怀疑这个护军使的指控有政治动机,并未逮捕蒋①。
① Loh(陆培涌),Early Chiang Kai-shek, pp.132-133. Boorman,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vol.1, p.75,引述1926年11月29日,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高思(C.E.Gauss)致北京美国公使的一封密函,谈到“蒋介石犯罪记录”这件事。当时,各国驻上海领事团非常留心“赤色将军蒋介石”北伐军节节胜利的发展。抗战时期长期担任美国驻重庆大使的高思,一直瞧不起蒋介石,但是他在这封密函中没有提到这三份犯罪活动报告中有任何异样的地方。显然,上海公共租界的英国警方没有追查这些指控。就袁世凯政府的督军而言,他有强烈的政治动机提出这些诉讼。
蒋家有位成员在2008年断然表示,家人所做的修正,绝对没有涉及青帮、犯罪活动或政治事件,只跟“个人私事”有关,不涉及政治议题。可是,这部分最前面的文献不无可能是由蒋本人或其儿子经国删除①。
① 和我谈到蒋氏日记内容做了删节的这位蒋家家属,也参与蒋氏日记的发表。根据此人2008年5月19日给我的电子邮件。
从1918年起,蒋每天以文言文至少写下一页的日记,这个习惯一直维持到1972年,因为健康因素才告终止。除了先前24小时发生的大事,以及感想之外,他记下起床、就寝时间,温度和天气。进入到1920年代,日记也列举自己的缺点,此举固然反映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也代表蒋承认自己行为的不成熟。可是,他并没有太大改进。孙中山就看清楚蒋的严重缺陷,但也看到他可贵的特质,如坚忍不拔、忠心耿耿、大胆不畏死,即使连战连败、死里逃生都挫折不了他的斗志①。
① Tai, "History Talk."
袁世凯过世后,中国政治陷入一片混乱,北京接二连三上演军阀政变闹剧。1918年,国民党籍国会议员逃往广州,和孙中山联手发动“护法运动”,成立临时军政府,推举孙为陆海军大元帅①。广东、云南军事统治者宣誓效忠,其中一人即是粤军首脑陈炯明②。尽管头衔赫赫,孙中山即使对广州的新政府——事实上,它派系林立——也不具有不受挑战的权威③。
① Dreyer, China at War, p.66; Boorman,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vol.1, pp.174-175.
② Pye(白鲁恂), War Lord, pp.17-18; Boorman, Biogriphical Dictionary, vol.2, p.125.
③ Lloyd E.Eastman(易劳逸),"Nationalist China during the Nanking Decade, 1927-1937," in The Nationalist Era in China, 1927-1949, ed. Lloyd E.Eastman,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p.29.
3月,蒋奉孙中山之命加入陈炯明的援闽粤军司令部,担任作战科主任①。可是,因为一些南方军阀要求在新政府中有更大的权力,孙中山在广州脆弱的联合政府很快又动摇。孙辞职返回上海②。陈炯明及其三万兵力仍坚定支持孙;7月,蒋在福建作战,成功攻克一重要城镇。不久,由于脾气不好、与粤军军官处不来,他一度辞职,但陈炯明要他回来,担任粤军第二支队司令,下辖一千名士兵③。蒋全力以赴练兵,率领他们翻山越岭、深入敌后作战④。
① Chiang Diaries, Hoover, March 15, 1918, box 1, folder 4; Boorman,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vol.1, p.176.
② 张宪文、方庆秋,《蒋介石全传》,pp.49-51。
③ 董显光,《蒋介石》第一册,pp.50-51。
④ 张宪文、方庆秋,《蒋介石全传》,pp.51-53。
1917年11月发生一件影响到中国及世界的大事,列宁率领的布尔什维克党人夺取了彼得格勒及掌控了大部分的俄罗斯。次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在巴黎和会上,南、北政府合组的中国代表团争取收回德国以不当手段在中国取得、现已落到日本手中的一切权利。美国总统威尔逊支持中国的立场,但投票表决时输给欧洲列强,只好妥协,把德国在华半数领土权利正式让渡给日本①。凡尔赛和约的内容于1919年5月4日传回中国时,学生、知识分子和大多数消息灵通的中国人群情激昂。北京大学首先发生抗议活动,旋即蔓延到其他大学、中学和工厂。蒋在日记记载:“排日风潮,皆未稍息。此乃中国国民第一次之示威运动,可谓破天荒之壮举。国民气不馁,民心不死,尚有强。”②
① R.R.Palmer and Joel Colton, A History of the Modern World (New York: McGraw Hill, 1991), p.725.
② Chiang Diaries, Hoover, Sepetmber 23, 1919, box 1, folder 21.
1911年之前,中国革命党人的焦点集中在结束中国的落后与屈辱——满清异族统治所造成的情况。现在,已是汉人主导的共和政体,国家却分裂、军阀兵戎相见,比起清朝更加衰弱,不仅内战战火不断、还继续受到列强压榨。有改革之心的中国人责备列强帝国主义使中国沉沦至此、但也要求中国文化和国民性格的彻底改造,使国家重新站起来。戴季陶即是反覆申论此一主题的健笔之一。不过最著名的是作家鲁迅,他指控中国传统孕育退步、愚昧的文化以及道德上的怯懦。孙中山也一再呼吁应该有不自私、爱国、英勇的新中国人,一种他认为前所未有的新民族。蒋也同意应早早改造,但他的乐观并没维持太久。他注意到,人民精神固然似乎已有提振,但大部分中国人仍是文盲。他担心,很难在10年之内完成国家性格的大改造。以国民坚毅精神而言,“日本人民之智识普及,过于吾国者,其改革之速,更可知矣。”①往后26年,蒋在这一点上一直悲观。
① Chiang Diaries, Hoover, October 10, November 2, 1919, box 2, folder 1,2.
固然1919年的五四运动(或称新文化运动)令孙中山信徒士气为之一振,它也对在中国新生的马克思主义运动及它在学术界的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提供巨大动力。知识界受到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北大教授胡适这一位杜威实证主义派作品的影响,也出现“第三势力”,不过它在政治上一直没有太大影响力。实际上,包括军阀在内,所有的中国人都支持五四运动的目标。问题在于,中国在追求实现重振国势、现代化的共同梦想时,应由哪个党、哪一派,或哪个军阀来领导。
尽管孙中山认为马克思的阶级斗争论不合中国国情,他越来越受俄国大革命新闻,它的无阶级社会以及全世界终止帝国主义理想之启发。蒋介石也一样,他开始阅读《俄国革命记》。他在日记中写下,他会永远敬佩这桩历史大事件、人类史的新时代。日记中一再出现“读俄文”、“习俄文”等字样,他喜欢左派的《新潮》杂志,有时候早上读了下午又读①。这一类阅读益发激起蒋反对西方帝国主义的强烈情绪。莫斯科宣布它将放弃帝俄沙皇在满洲的特殊权利、取消对华一切“不平等”条约时,俄国革命在中国的吸引力大升。对于长久受苦受难的中国人而言,这是善意的晴天霹雳。
① Chiang Diaries, Hoover, November 16,24,26,27, 1919, box 2, folders 2; 杨天石,《蒋介石秘档》,pp.38-57。
这时候,蒋仍在福建率领粤军作战。他在日记写下,他不喜欢福建姑娘,但是脑子里抛不开性:“色念,仇恨,嫌恶,诸几未绝,虚灵未足也。”①1919年3月,他暂时离开前线、回到上海,与他称为“介眉”的新爱人同住。从他对她的热情判断,她一定是个美女。由于姚冶诚好赌,他和她感情不睦,现在疯狂爱上介眉。根据他的日记,有一天他已到了码头,预备回到福建前线,但又不舍离开她,因此又多留了几天。他甚至想要娶她,但是根据她写给他的一封信所述,即令她想和他长相廝守,她并不想被一纸正式婚约所绑②。这段时期,尽管感情不睦,蒋仍不时返回宁波见姚冶诚③。
① Chiang Diaries, Hoover, March 19,27, 1919, box 1, folder 15.
② Chiang Diaries, Hoover, May 22, 1919, box 1, folder 15. 蒋氏日记显示,介眉不是姚冶诚的别名,而是另有其人。关于多次提到介眉、蒋对她的迷恋,以及她至少写过一封信给蒋,见杨天石,《蒋介石秘档》,pp.38-57。
③ Chiang Diaries, Hoover, May 22,23, 1919, box 1, folder 17.
蒋和许多女子发生性关系的一个结果,就是他自认感染性病、失去生殖能力。也因此,他越来越关心他唯一的亲生儿子。在返回福建驻地之前,他先折回奉化,拜託他的老师顾清廉看看9岁的经国,评估这个孩子的潜力。蒋在写给经国的第一封信中提到,顾老师说孩子“天资虽不甚高,然颇好诵读”。蒋不久即送儿子到奉化,进他的母校凤麓书院就读①。
① 毛思诚,《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pp.105-106。
同一时期,蒋告诉母亲和毛福梅,姚冶诚将带一个他认养的三岁小童到溪口。蒋介石替他取名“纬国”的这个男孩,是蒋的好友戴季陶和日本情妇所生。姚和纬国住进蒋家,但毛夫人和她处不来;后来蒋介石的伯父出面安置纬国和他的养母①。从他写给两个小孩的信判断,蒋疼爱养子胜过亲生儿子。1920年春天,蒋陪母亲到城市治病,但不久自己即因伤寒病倒。养病期间,他有更多时间反省,在日记中频频要求自己改进②。
① 这个说法来自1996年6月7日蒋纬国接受我的访问,以及他的回忆录《千山独行》(台北:天下文化出版,1990)p.20;以及1996年6月19日,王舜祁在溪口受访。
② Loh(陆培涌),Early Chiang Kai-shek, p.32.
受到思想越来越左倾的影响,蒋这段时期的文字越来越批评商人和资本家的“狡猾势利”。他写说:“资本家之不扫除殆尽,则百家无乐利自由之道。”有个地主想骗姚冶诚,他还说富人脑筋想的尽是如何占别人便宜①。但是1920年7月1日,当新成立的上海证券交易所(由为了替国民党筹募资金的党支持者所设)正式开幕时,蒋立刻买起股票,当作副业。蒋和陈果夫四处借钱,成立一家投资公司“炒股”。原始资本三千银元,初期略有亏损,旋即上涨到三万银元;12月初,张人杰替他向另一家投资公司买进3500银元的股份。可是,股市很快就下跌,到了年底,蒋在日记里坦承,他损失7、8000银元。这笔钱他显然欠着②。
① Chiang Diaries, Hoover, October 12, 1919, box 2, folder 1.
② Chiang Diaries, Hoover, July 4, 1920, box 2, folder 10.
蒋没有时间去盯紧股市。1920年9月30日,孙派他出任粤军第二军参谋长,这是他前此未有的最高职位。蒋在日记中承诺,为降低别人的怀疑,绝不接受任何(政治)官位,暗示他会恪守军职,不要因对他人的直言批评及坏脾气招惹人厌。蒋接任参谋长职务时,孙中山领导的粤军部队,在帮会、江贼和一万名苦力支持下,已经慢慢胜过1918年逼孙下台的南方军阀。整个10月,蒋与部队一再移动“连战告捷”①。但是,作战压力使他脾气更盛,经常对同僚发作,使得大家给他一个缚号“大炮”②。
① Leslie H.Dingyan Chen(陈定炎,陈炯明之子),Chen Jiong-ming and the Federalist Movement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1999), p.99.
② Chiang Diaries, Hoover, October 10, 1920, box 2, folder 13.
当年秋天,孙中山写了一封信责备他的坏脾气:
执信忽然殂折,使我如失左右手。计吾党中知兵事而能肝胆照人者,今已不可多得,惟兄之勇敢诚笃,与执信比,而知兵则尤过之。兄性刚而嫉俗过甚,故常龌龊难合,然为党负重大之责任,则勉强牺牲所见而降格以求,所以为党,非为个人也①。
① 孙中山,《国父全书》(台北:国防研究院,1960)pp.798-799;Loh(陆培涌),Early Chiang Kai-shek, pp.34-35.
蒋也同意,但他似乎依然改不了。有一次他和戴季陶激烈辩论后,写了一封虽表歉意、但仍自我护卫的信给他这位“兄”。他说:“有不自爱惜,暴弃傲慢,何面目以对良师畏友?”①戴季陶回信时,重申对蒋的友爱和敬意,但形容他是“任性使气,不稍自忍,以此处世,深虑根祸,亦足碍事业之成功”。蒋按捺不住又回信驳斥老友用词尖锐、有偏见、太冲动,但又自承:“弟处世之病,在乎极端,故有生死患难之至友,而无应酬敷衍普通之交好。”②蒋的强项——对革命事业坚持专注、自视甚高——也成了他的弱点。
① Loh(陆培涌),Early Chiang Kai-shek, pp.36-38.
② 同上注,pp.42-45.
10月底,陈炯明率粤军第二军进入广州,民众夹道欢迎①。蒋仍在前线与桂系军阀残部作战,但于11月12日赶到上海向孙中山报告,次日再回浙江老家,探望生病的老母②。次月,孙中山得到海军第一舰队支持,由上海返抵广州;可是,他和陈炯明几乎立刻就对广州新政府未来的方向意见不合。孙主张要有强势的中央政府,准备及早发动北伐、推翻北洋军阀。陈则希望先专心建立广东为模范省,主张以和平协议方式推动“联省自治”③。
① Dingyan Chen(陈定炎),Chen Jiong-ming, p.101.
② 《蒋介石日记类抄,第三部》,《民国档案》(南京)2(1999):4-5。
③ Dingyan Chen(陈定炎),Chen Jiong-ming, p.105.
蒋从溪口拍发电报给孙,促请尽早以军事行动占领整个广西省,为北伐做好准备。孙要他回到工作岗位,他却轻率地回答:“今莅粤五旬,未闻发一动员令,中是以有待。如果出师期定,当不俟召前来效力也。”1921年4月底,桂系军阀得到北京政府支持,再次打进广东。5月10日,蒋终于赶到广州见孙中山。可是,5月24日夜里,他梦见“雪深数尺,一片白色”,觉得这是母亲病危之兆,赶紧奔回老家②。王太夫人于6月4日去世。
① Loh(陆培涌),Early Chiang Kai-shek, p.48.
② Chiang Diaries, Hoover, May 24, 1921, box 2, folder 20.
许崇智率领粤军第二军迎战桂军;桂军阵脚大乱,指挥官弃职逃亡。粤军有几架双翼飞机,并无炸弹,追着溃败的敌军改丢木块①。许崇智率部打进广西,不久,出乎众人意料之外,粤军和广州政府正式控制了广西所有大城市。孙中山5月5日复任总统,认为发动北伐、统一全国的时机已经成熟。他把大本营迁到山水景色绝佳的广西省会桂林。
① Diana Lary, Region and Nation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4), p.32.

南方军事虽然告捷,蒋仍留在溪口,遵守为人子女为父母守丧的古礼。他筹划丧礼,选定墓地。在通往雪窦寺半路的蜿蜒山径边,他替自己盖了一座亭子,可坐览山景。他一连多日静坐亭中沉思,不理孙函电急催,要他回桂林。此时,蒋能够“更成熟地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缺点”。①他经常在日记里详载自己性格和行为根深蒂固的缺点。虽然经常反省,他也会吹牛、自以为是和傲慢。他严厉要求的领导作风和急性子,经常使同侪和部属不痛快。上司虽然欣赏他钢铁般的意志,但也会被他的桀傲行为激恼。此外,即使已纳了一房侧室,他仍性好渔色,流连青楼。固然对于一个青年军官而言,这些都算不上不寻常的行为,但它们绝不是儒将所应为。
① Loh(陆培涌),Early Chiang Kai-shek, pp.60-65.
蒋在山间漫步沉思良久,替自己拟定新的人生计划,决心身体力行新儒家的理想!正心诚意、慎思笃行①。虽然年仅34岁,在孙中山阵营里也只是中阶军官,他对自己的使命已经看得很清楚——他注定将是现代中国的伟人之一。此时他或许看到自己即将肩负神圣使命,将会领导孙中山麾下部队北伐、统一全国。他内心深处隐隐想着,自己可能继承56岁、身体仍然健康的孙中山之地位。虽然前途还在遥远的未来,为了准备此一领导角色,他必须克制自已,以自省、自律来控制自己莽撞、冲动的坏脾气。
① 同上注。
这段期间,蒋和两个儿子感情远比前些年亲近。纬国只有5岁,因此宠溺似属必然,经国已经11岁,则必须严加管教。不过,蒋每天仍抽出时间和经国相处,他带著经国上雪窦寺、访千丈岩瀑布。蒋认为:“经儿可教、纬儿可爱。”①
① 蒋介石,1921年3月6日,南京日记,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9月初,蒋终于启程南下到桂林向孙报到。途中他先绕到上海停留,和陈果夫商讨他们投资最近大跌的状况。几个月前,蒋还因市场自去年12月后恢复元气而大为振奋。但是上海的证券号子现在却一家又一家关门,经纪人纷纷破产,有些人(包括蒋的一个朋友、共同投资人)甚至自杀身亡①。他本人似乎自1920年开始投资至1922年崩盘为止,损失了20万银元(可能是墨西哥鹰洋)②。没多久蒋的债主开始向他追讨积欠的2500银元,孙中山还寄给他一笔钱伸出援手,其余债务则因友人介入调停而一笔勾销③。青帮首脑黄金荣邀请蒋的“50多名债主”吃饭,请他们把这位青年军官的欠债记到他(黄)头上。据黄金荣的说法,来宾都看他的面子买帐,对于欠款不予追究,因此蒋拜在他门下当“徒弟”④。蒋怪自己不留心、无经验,才会赔钱,但又说此事没什么好气馁的。就像军事和政治上的挫败,他也可以扛下这么庞大的个人损失,然后完全置之度外。
① 杨天石,《蒋介石秘档》,pp.68-69, 73;Chiang Diaries, Hoover, July 17, 1921, box 2, folder 22.
② 1921年7月,蒋说他这一年迄今已经“花掉”17000银元。
③ Chiang Diaries, Hoover, May 23, 1922, box 3, folder 9.
④ 2003年中国大陆中央电视台和上海电视台播出由陈晓庆(Chen Xiaoqing,音译)制作、宋继昌导演的一部电视纪录片《海上沉浮》第二集,其中有一段黄金荣访谈。根据访谈,黄在1949年中共即将占领上海之前夕,与共产党达成某种协议。他在纪录片中提到这段替蒋斡旋债务的故事,可是因为这部纪录片是大陆电视片,因此他有可能编造此一故事;不过,如果此事属实,也不会令人惊讶。
商场上此一经验使蒋思想上比往常更加左倾!也更加专注在革命及从军生涯上。不久之后,他试图在溪口开办学校,收容本地儿童,但根据他的日记,此事遭到某位村绅莫名所以地阻挠。他发誓,除非这个村绅死了,绝不肯再回老家①。他也观察到,要改造中国,必须终止绅、商统治。事实上,在他漫长的一生当中,蒋对资本家和资本主义并没太大好感。不过,他一贯相信共产主义无法在中国实行,阶级斗争是个有害的观念;和军阀、秘密会党一样,有钱的菁英和富有的仕绅是只是可以利用与交往的权力现实②。对他自己的革命前程,他现在认为是“极广大极光明”③。
① Chiang Diaries, Hoover, March 21, 1922, box 3, folder 7.
② 《民国档案》4(1998):3-10。
③ Chiang Diaries, Hoover, May 23, 1922, box 3, folder 9.
蒋在上海邂逅一个年轻女子陈洁如;两年前她13岁时,他就已迷恋上她。陈的父亲是个支持国民党的纸商,根据她的说法,蒋是在她娘家的一场聚会认识她,几天后就约她吃午饭。后来蒋还引诱这位少女到旅馆,但她跑掉了。他于是试图说服陈母让洁如做他的侧室——她在回忆录中则坚称是要讨她为妻①。陈母尚未回答,他已回溪口安排母亲王太夫人的丧事。
① Chen Jieru(陈洁如),Chiang Kai-shek's Secret Past (Boulder, Colo.: Westview, 1993), pp.4-26.
蒋等到母亲过世才休了毛福梅。蒋写信给内兄毛懋卿说:“十年来,闻步声,见人影,即成刺激……高明如兄,谅能为我代谋幸福,免我终身之苦痛。”①与毛福梅离异后,蒋仍然出钱资助姚夫人生活。他虽可以弃她于不顾,但因感念她愿意带养纬国,遂安排她带着纬国住到她老家苏州。同时,陈洁如母亲答应把女儿托付给蒋。陈洁如声称,他们两人在1921年12月5日结婚②。6年后,蒋已贵为国民党领导人,想和宋美龄成亲,公开宣称陈洁如是他的妾,不是正室③。
① Crozier(柯如奇),Man Who Lost China, p.114, citing Ting (n.p.).
② 同上注,pp.27-42。
③ 1927年9月27日,蒋介石接受《纽约时报》的访谈。蒋纬国1996年6月6日接受作者访问时,也坚称陈洁如和蒋介石从来没有结婚。奉化的研究人员王舜祁也对结婚之说持疑。陈洁如提出她和蒋结婚证书上的文字,但没提出影本。同样的,她书中的照片也没有任何一张有关婚事或1921年12月5日的婚礼。蒋介石1921至1922年的日记叙述他经常夜访陈洁如,后来他们似乎也同居,但是在他公布的日记中完全没有提到两人结婚这件事。
不论他们在何时、又是如何结识、相恋,依据陈洁如的说法乃是一段不寻常的婚配。她声称蜜月期间就染上性病,这段经验不像是她编出来的。她说蒋为示悔改,发誓再也不喝酒、咖啡或茶。从此以后他果真只喝白开水,不再喝酒或茶。他新的俭朴生活方式可能始自这段时期,包括表明忠于陈洁如,每天只吃简单的宁波菜,养成每天早睡早起习惯,除了仪式需要通常只穿军便服,不配勋章,只在胸前掛着潘兴式的背带,或简单的一袭中山装与长袍。这些习惯给人强烈却非常好的苦修印象,象征他的成熟、自律和严肃。这些后来更变成他举止的鲜明特质。
蒋旋即回到粤军第二军参谋长岗位,忙着规划北伐攻打湖南、江西的作战。孙中山和陈炯明之间越来越紧张,当孙免去陈广东省省长和粤军总司令之职,广州陈部企图夺权,孙因此被迫连夜逃出广州,仓皇避上炮舰“永丰舰”航向黄埔岛。孙伪装拍发电报给蒋的养子纬国,通知人在溪口的蒋“事紧急,盼速来”①。在这次危机中,孙求助于这位可以随时效命、意志最为坚定的行动派大将。
① 关于参谋长一节,见《蒋介石日记类抄,第四部》,《民国档案》4(1999):24-25;关于孙中山逃上永丰舰,见Boorman, Biographicak Dictionary, vol.3, p.143;史诺对宋庆龄的访问记,见Snow, Journal;关于以蒋纬国为收受电报者,见1996年6月5日蒋纬国接受的访问。
蒋赶赴上海,找到后来当上上海总商会会长的虞洽卿借到六万银元(银元类别不明)。他是孙中山的长期支持者。蒋带著巨款搭船到香港,再租一艘小艇沿珠江而上。1922年6月29日,蒋登上泊靠于黄埔的“永丰舰”,与孙会合①。蒋接过“永丰舰”的指挥权,命令它驶往下游。往后五个星期,粤军第二军和陈炯明部队激战时,“永丰舰”停靠在闷热的河港白鹅潭。但是舰上孙部接获报告,陈炯明击败许崇智以及效忠孙的滇黔盟军②。8月9日,英国一艘军舰同意载孙中山一行人到香港,让他们从香港再转往上海。
① 杨天石,《蒋介石秘档》,p.79。
② Chiang Diaries, Hoover, July 2, 1922, box 3, folder 11.
蒋登上“永丰舰”与孙中山独处的时光,是他一生事业的转折点。显然,孙自此对他更加铭记在心。蒋在前敌指挥官、涉及多单位的参谋长、都市游击战、秘密作业(涉及两桩暗杀案)和其他地下工作上,都表现得可圈可点。他似乎忠心耿耿,又不怕向最高领袖表达异见。再者,尽管蒋的教育有限,却是个胸怀天下事的思想家,不仅对俄国新社会能侃侃而谈,也很早就提呈了一份北伐计划。此人有胆识且极为诚正。蒋还有个很大的优点是,除了有钱的张人杰支助他,他没有其他靠山。也只有几个像戴季陶、张群等的好友,没有什么人脉关系,因此不会因利益冲突或个人权力而有碍他对孙与革命事业的全力效忠。这项条件成为他崛起的关键。
孙中山似乎又再次吞下失败,但仍很乐观——因为他获得了值得期待且也是至今最重要的新外援。前一年(1921年),化名马林(Maring)的共产国际代表和孙会面,建议苏联可与新改组的中国国民党合作,让那一年稍早在上海组党的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成立统一战线①。马林答应孙,苏联可以提供大量的军事武器与补给品援助国民党,让一直等不到日本和西方列强这类援助的孙,闻之大喜②。
① Bergere,(白吉尔)Sun Yat-Sen, p.279.
② Conrad Brandt, Stalin's Failure in China, 1924-1927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pp.26-27.
虽然孙不肯和共产党组成统一战线,他答应让中国共产党及社会主义青年团成员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方面也在共产国际坚持之下修正自己立场,同意接受统一战线,成为“国民党内的集团”①。苏联此一决定反映出它希望有了孙中山这样具社会主义思想的领导人,国民党会接受共产主义的影响。俄国人也觉得他们需要有个强大、统一和友好的中国,做为抵抗英国和日本的堡垒,很清楚的,国民党乃是较有可能达到此目的的政党。此时中国共产党只有123名党员,马林还不觉得它是重要的组织。国民党本身虽然只有几千名党员,但是他们包含职业军人、作家、教师和学者,还有新兴的爱国商人阶级及金融家。最重要的是,国民党有军队②。苏联认为,同时加入国民党,可使居于少数的共产党得到重视与信赖③。
① 同上注,pp.30-32。马林出席8月中共中央委员会在杭州召开的全会,坚持此一新计划。
② Zhang Guotao(张国焘),The Rise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Lawrence: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1971), vol.1, p.247; C. Martin Wilbur(韦慕廷),The Nationalist Revolution in China, 1923-1928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p.2.
③ 熊裕文,《党内合作行使大革命的结局》,《民国档案》2(2001):71-75。
1923年1月17日,苏联高阶外交官越飞(Adolph A.Joffe)在上海拜会孙中山,定出一个详尽的合作计画,包含莫斯科要提供的武器、弹药及现金的数量;准许中国共产党党员(以个人身分)加入国民党;以及国民党依照马列主义路线彻底改组①。此时,蒋写了一封长信请廖仲恺转呈给孙,陈述他的政治策略观点。他说,在戮力于统一与国家领导时,国民党“当先求政权而后推行主义”,也就是“不妨先用中国式政治家。如谭、唐、李、孙,专为统一中国之预备不然”②。孙同意这个看法。所以当孙回到陈炯明弃守的广州,他恢复的是大元帅的头衔而非总统的名号。他认为,军事手段是目前斗争的最高优先③。
① Boorman,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vol.2, p.366; Wilbur(韦慕廷),Nationalist Revolution, p.40.
② Loh(陆培涌),Early Chiang Kai-shek, pp.78-81,蒋提出三个方案,但基本上它们只是两个方案。
③ Wilbur(韦慕廷),Nationalist Revolution, p.40.
孙中山委派蒋介石担任许崇智的参谋长,蒋10月间抵达福建后的最初建议即是派遣更多特务去收买陈炯明的高级军官。蒋早已参与国民党的地下工作,这乃是他重视特务工作的又一例证①。但是他担任参谋长不久,孙即派他为代表率团赴苏联考察学习其军事及政治制度。有鉴于孙此时对与苏联关系之重视,这是一件相当重要的任务。孙致函列宁和托洛斯基,介绍蒋是他“我的参谋长和密使”:8月中旬,蒋和另三名代表(编按:沈定一、王登云、张太雷,其中张为中共党员,沈早期为中共党员)搭乘邮轮前往东北②。他们在大连坐上火车,跨越满洲里中苏边境,再转搭横越西伯利亚的火车③。
① 《蒋介石日记类抄,第四部》,pp.21-31;Chiang Diaries, Hoover, October 18, 1922, box 3, folder 13,14.
② 杨天石,《蒋介石秘档》,p.31。Loh(陆培涌)指说,这封信发给苏联新任驻北京大使,形容蒋是“我的参谋长和亲信”。他又说:蒋“可以全权代表我。”Loh(陆培涌),Early Chiang Kai-shek, p.88.
③ Chiang Diaries, Hoover, August 19,24, 1923, box 4, folder 1.
蒋介石和三名同伴在苏联逗留将近三个月,考察红军单位以及海、空基地。他也参观了苏共(当时名称为联共)各级单位、军事院校,甚至一家化学武器工厂。然而,蒋此行主要任务是寻求苏联支持他本人设计、经孙中山认可的一项西北军事策略方案。这项策略希望苏联支持国民党在中国西北地区建立军事基地,好让国民党进攻北洋政府①。蒋在拜会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斯克良斯基(E.M.Skyansky)及参谋长加密热夫(L.B.Kamenev)时,强调不论彩图何种计划,国民党希望尽早发动北伐以铲除军阀统一中国。但是俄国人并不高兴,他们不希望苏联支持的革命会激怒日本;何况早日北伐,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时间发展实力。斯克良斯基告诉蒋,在中国要发动军事作战应该先进行大量的政治工作,否则“此种行动註定会失败的”②。
① Chiang Diaries, Hoover, September 20-23, 1923, box 4, folder 2.
② Eugene W.Wu, "Divergence in Strategic Planning: Chiang Kai-shek's Mission to Moscow, 1923," Republican China 16, no.1 (November 1990). 另参见杨天石,《蒋介石秘档》,pp.35-56。
托洛斯基也向蒋说明,“苏俄对中国国民革命的援助,除了不能用军队直接援助之外,其他武器与经济等需要,都当尽力所能,积极援助。”①经过这些会谈之后,蒋写下,俄国革命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工人晓得必须要革命,农人希望有社会主义制度,而其领导人允许国内150个不同民族组织联邦来自治。11月25日,共产国际邀请蒋到其执行委员会演讲。他在演讲中暗示,共产主义是下一阶段中国革命可能的目标;但是,国民党若公开拥抱共产主义将会伤害它的主要目标——团结所有的中国人、驱逐帝国主义。起先,这似乎是暗示说,国民党基于战术理由,现阶段不能拥抱共产主义,但他随后直接告诉共产国际执委会:“无产阶级革命并不适合”中国②。听完蒋的演讲,共产国际执委会通过一项有关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决议文,强调无产阶级和农民在革命中的角色。
① 蒋在日记提到1923年9月7日会见“苏共总书记”,但不晓得为什么1957年的书确不提它。见Chiang Kai-shek(蒋介石), Soviet Russia in China (1957;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s, 1967), pp.16-17.
② 台湾学者余敏玲在俄罗斯档案馆中找到这份演讲稿。见Yu Minling(余敏玲),"A Reassessment of Chiang Kai-shek and the Policy of Alliance with the Sovier Union, 1923-1927," 收在Mechthild Leutner, Roland Felber, Mikhail L.Tarenko and Alexander M.Grigoriev, eds., The Chinese Revolution in the 1920s (London: Routledge, 2002), p.7. 蒋在日记中没有谈到他发言内容。见Chiang Diaries, Hoover, November 25, 1923, box 4, folder 4.
对于共产国际如此直接抵触他对团结路线的解释、以及孙中山对阶级斗争的排斥,蒋感到相当失望①。他在日记中称呼苏联政府“轻信,迟缓,自满”。当他参观彼得格勒时,觉得这座城市“精神颓唐,士气消沉”②。他也注意到,国有化造成过度集权、缺乏够资格的经理人。此外,即使在社会主义俄国都有“分配困难”③。
① Chiang Diaries, Hoover, November 25,27, 1923, box 4, folder 4.
② Chiang Diaries, Hoover, November 24, 1923, box 4, folder 5.
③ Chiang Diaries, Hoover, September 7, 1923, box 4, folder 2.
向红军团体讲话的请求获准后,蒋向400百名士兵发表演说,宣称他和他们一样是革命者,他的目的是来向苏联学习、和苏联联合起来,以便击败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当他演讲时,“声音提高、两手发抖”。10月中旬,蒋率领的代表团向共产国际提出一份有关中国革命的书面报告,上头写道,除非我们(全世界人民)推翻世界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中国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独立①。虽然以世界革命对抗可恶帝国主义的概念很吸引他,但对蒋来讲,这段话巧言成分居多。尽管如此,他还是接受了红军设置政治工作人员的制度,后来把它纳入国民党部队;他也接受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构想。他写说:“(共青团)对于青年竭力培植注重,是其第一优良政策。”②
① Chiang Diaries, Hoover, October 9, 1923, box 4, folder 3; 余敏玲,"Ressessment," p.46.
② Chiang Diaries, Hoover, November 4, 1923, box 4, folder 4.
俄国考察之行也在蒋的事业上扮演关键角色,因为攸关国民党成败的这个强大又神祕的北方邻国,现在他成了头号专家。蒋在12月15日搭俄国船只返抵上海时,受到主管国民党财务的大员廖仲恺的欢迎。孙亦挑选廖仲恺负责依照马列主义路线改造国民党。国民党内有些人深刻关切莫斯科的意图;蒋向他们担保:苏联提议援助国民党是真心的。(不过多年后他痛苦地表示,当年回国时他已对苏联的意图极为警觉;此说分明不确。)①蒋在1月12日终于回到广州,向孙交上一份书面报告(游俄报告书)②。
① 蒋氏1924年整年的日记都不见了。它们可能是丢了,但也不无可能是因为内容太过亲苏而被销毁,见Mast and Saywell, "Revolution," pp.84-86.
② 根据国民党日后的历史,蒋在1942年3月14日致函廖仲恺,对苏联颇有苛评。这封信见于毛思诚1937年编写的《民国十五年之前蒋介石先生》,现收于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它是唯一一份文件,可指证蒋在1927年以前就对苏俄容共提出警告。
此时,共产国际新派来的驻国民党政治顾问鲍罗廷(Mikhail Borodin)已在广州依照列宁主义路线改组国民党。在孙中山命令下,国民党员以“同志”称呼中共及苏联盟友。不过,孙在1924年1月国民党全代会上宣称,中国并无明显的阶级差异。他说,每个人只是大贫、小贫之别,此一说法和共产党主张需要有剧烈的社会革命,大为不同。孙在军事方面就比较能接受苏联的影响。他晓得,当他指派蒋介石为军事委员会成员,并主持为训练军官而成立的新军校时,莫斯科一定会很高兴。1924年6月,蒋陪孙站上司令台,主持黄埔军校开学典礼。军校靠俄国赠与270万元(中国钱),加上每月补助10万元,才得以成立。孙在开学典礼的演讲中宣称,目标是仿效苏联红军打造一支“新革命军”①。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