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号作战”后,魏德迈拟定计划要夺回湖南、广西的粮仓,并进而攻占广州、香港等若干沿海港口,遂下令在武汉西北新建基地供14航空队起降。到了1945年春天,长城以南日军高达105万人,日本驻华派遣军司令官冈村宁次将军企图进攻湖北省先发制人①。在魏德迈率领下,蒋部署67个师共60万大军,并以200架14航空队战斗轰炸机做后援。3个月后,国军击退日军进击,证明“有好的指挥官、现代武器和车辆,以及稳定供应粮食和弹药”,以及人数上的优势,国军也可成功击败日本多个师团的大规模部队。蒋一度未通知魏德迈就下达命令给负责指挥国军部队的何应钦。当魏德迈强烈但不失敬意地反对时,蒋就跟过去面对史迪威非难时一样,解释说他只是给何应钦出出主意。但此后,蒋再也没有干预前敌指挥。根据魏德迈的说法,蒋若遇上“蜂蜜而非酸醋”,“就会很乐意接受他只是计划里的旁观者”②。
① Romanus and Sunderland, Time Runs Out, pp.350-352; Hsi-sheng Ch'i, "The Military Dimension, 1942-1945," in James C.Hsiung(熊玠)and Steven I.Levine, China's Bitter Victory (Armonk, N.Y.: M.E.Sharpe, 1992), pp.165-166.
② Wang Chaoguang(汪朝光),"Wartime Rivalry," p.7; Haruo Tohmatsu(等松春夫),"The Strategic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ino-Japanese and Pacific Wars," paper presented at Harvard University Conference on Wartime China, Maui, January 2004, p.17; Romanus and Sunderland, Time Runs Out, pp.278, 287, 289; Fies, China Tangle, p.297; Wedemeyer, Reports, pp.301, 338.
正当战事激烈进行之际,赫尔利回到重庆,就他在伦敦和莫斯科会谈的结果做报告。然而,蒋对斯大林宣示的善意没太当真:而英国人方面,他认为他们在战后仍会继续殖民政策。蒋依然担忧雅尔达的问题,希望就罗斯福“交还”给苏联在东北的“权利”,和斯大林谈判。当然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要谈,那就是恢复国民政府在整个区域的主权。因此当他听说,杜鲁门告诉邱吉尔和斯大林,凡是罗斯福做出的协议,他都会“完全支持”,蒋气坏了。杜鲁门这么大包大揽地宣布全都支持,严重破坏了他和莫斯科谈判时的筹码①。
① Lohbeck, Hurley, pp.370, 376-377; Chiang Diaries, Hoover, June 15, 1945, box 44, folder 7; Ray Huang(黄仁宇), Chiang Kai-shek and His Diary as a Historical Resource (Armonk, N.Y.: M.E.Sharpe, 1996), part 2, p.140.
大约此时,斯大林命令远东地区的红军88旅,准备进入东北。88旅是由1930年代初期被日军赶到西伯利亚的中共抗日游击队改编组成。这支持续受训14年之久的部队(包括能说中国话的苏联军官),已经等不及要回到故土①。4月6日,斯大林正式宣告废止苏日中立条约。
① Sheng(盛慕真),Battling Western Inperialism, pp.105-106.
两星期后,蒋读到新闻:希特勒举枪自戕,第三帝国无条件投降。两位美国记者形容中国对此新闻的反应是大大松了 一 口气。次日,蒋告诉他的高阶将领,苏联很快就会加入太平洋战争,并攻占东北;他开始催促赫尔利,要美国支持中国在东北的领土主权。这位美国大使向他担保,美国一定会坚持“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性必须得到保障的原则”。蒋最想要的就是美国的“保证”,但现在他关切的重点是,如何让华府和莫斯科分别遵守各自的承诺①。
① Theodore H.White(白修徳)and Annalea Jacoby, Thunder Out of China (New York: William Sloane Associates, 1946) p.266; 关于“保证”请见Chiang Diaries, Hoover, May 24, 1945, box 44, folder 6.
就在赫尔利告知苏联计划在8月分某日进攻东北的日军后,蒋紧急命令手下文武部门官员为战争结束做准备,很可能在新年之前就会战胜日寇。过去8年艰苦流亡的官僚,突然间要承担起接收一切民政事务的计划工作(包含人口1亿5千万的日本占领区之法律与秩序维护),数百万的难民还乡,200万日本百姓的处理与遣还,更换傀儡政府官员,以及占领区银行及经济活动的维持和改造①。同时,军官们仅以少许卡车和业已残破的铁路线,也得承担起似乎是不可能的任务——迅速地抢在共军之前,把数十万国军部队运送到广大的日本占领区,接受百万名日军之投降。蒋政府很快就提出许多计划——但与往常一样,困难之处是在执行②。
① Time(《时代》), December 24, 1945.
② 同上注;秦孝仪,《大事长编》卷五,pp.2565-2566。
[p style="text-indent:0em"][img src="images/14555846747.jpg"/][/p]
宋子文担任行政院长时(右一)与蒋介石、宋美龄、蒋经国(后右一)合影
同时,毛泽东集中力量做准备,不仅要紧随着苏联红军进入东北,还要在华北及各地尽可能抢占大片日本占领区。6月23日,蒋接到延安传话,毛泽东预备恢复国共会谈。在同一时间,中共部队正在河南山区攻击国军,甚至企图占领安徽战时省会立煌。华北的八路军也有部队越过长江南下。毛又在7月写了三篇文章抨击美国。他预测美、苏之间在不久的未来就会爆发意识形态和政治的冲突,并宣布中共“一面倒”倒向苏联的政策①。
① 关于“日本占领区”请见Sheng(盛慕真),Battling Western Imperialism, pp.97, 103. 关于“越过长江”请见秦孝仪,《大事长编》卷五,p.2571。关于“三篇文章”请见Wang Chaoguang, "Wartime Rivalry," p.27.
此时仍是行政院院长兼外交部长的宋子文,很不高兴蒋把自己能通俄语的儿子经国派为代表团团员,前往莫斯科交涉事关重大的中苏条约之谈判。可是,此时的蒋已把经国当做主要的苏联专家,他们已敲定谈判策略。国民党内的保守派已在要求就苏联的附庸外蒙古这个议题,绝不能退让。蒋已预备接受外蒙古透过公民投票取得独立,虽然他了解斯大林所提议的“却非蒙古之真独立耳”。可是蒋也明白,如果其战后策略要有成功的机会,这是必须支付的代价①。
① Chiang Diaries, Hoover, July 5, 1945, box 44, folder 8.
中苏谈判6月27日在克里姆林宫展开。会谈当中有个空档,斯大林邀请蒋经国到他办公室密谈。后来,蒋经国乐观地向父亲报告:斯大林向他保证苏联将支持国民政府统一中国的努力。斯大林也向宋子文说,中国所有的军队都必须接受政府的节制,苏联军队将在日本投降之后3个星期内就开始撤出东北①。莫斯科会谈后来暂停,因为盟国最后的高峰会在苏联占领的东德波茨坦开会——又没邀中国领导人出席②。
① 蒋经国,《蒋经国先生传记》(台北:行政院新闻局,1989),第二册,pp.272-273;Jay Taylor(陶涵), The Generalissimo's So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p.126.
② Feis, China Tangle, pp.317-321.
虽然原子弹已在波茨坦会议召开的前一天试爆成功,美国却很奇怪地还是急着要苏联介入东北战事以结束太平洋战争。事实上,在会议进行期间,马歇尔发出警告给麦克阿瑟、尼米兹和魏德迈,要他们准备好日本会突然投降,同时杜鲁门总统和新任国务卿贝尔纳斯(James Byrnes)起草一份盟国文告,要求东京当局无条件投降,否则就会遭遇“迅速、完全的摧毁”。杜鲁门把“波茨坦宣言”草本传给蒋介石,要他签字。盟国再一次没让中国领导人有机会参与起草一份事关重大的盟国文件,但是蒋没有抱怨,立刻同意签署。
[p style="text-indent:0em"][img src="images/145558467921.jpg"/][/p]
地势险峻的滇缅公路
此时,非裔美国人的陆军工兵人员终于完成从印度阿萨姆到滇缅公路起点腊戍的雷多公路,虽然从中途的密支那起,它只是一线道公路和一条输油管。公路在7月开放卡车行驶,光是第一个月就从印度输送了5900吨的补给品,以及一大堆民间走私商品。而同一个月美国C-47型运输机飞越驼峰运到中国的军用物资高达91183吨,走陆路的军用物资只占很小的部分①。不过空运进来的物资73%是供驻在中国的3万多名美国军事人员之用——每个美国大兵一个月几乎耗掉2/3吨的补给②。为了夺回缅北与兴建雷多公路,中国投入最精良的部队多年,直到1944年,不仅消耗掉一大笔美国租借法案援华物资,牺牲盟军数千人性命,也弄坏了中美关系。但是最后,这条公路对中国抗日战争或击败日本帝国的贡献不大。邱吉尔和陈纳德——罗斯福一度也是——都认为会是如此,但他们的意见没被采用。可是,我们很难责怪美国联参首长和史迪威将军在1942年把此列为优先计划,视之为打开对华补给线的上上之策。事实上,抗战期间中国境内国军部队来自美国的武器,全都靠驼峰空运得来。蒋就略带讽刺地建议雷多公路应该命名为史迪威公路,以对他用“坚强意志”美成此事聊表敬意③。
① Romanus and Sunderland, Time Runs Out, pp.317-321, 365-366. 这条输油管运送了11600吨的燃料。丘吉尔、陈纳德等人1943年预测,战争结束了,公路都还不会盖好。结果是提前5个月完工。
② Romanus and Sunderland, Time Runs Out, pp.15, 341. 1944年11月30日,美国有27739名军事人员派在中国,接下来8个月人数更大幅增加。
③ 抢回密支那机场,的确使美国空运司令部得到更短、更安全的一条通路。
盟国其他领袖还在波茨坦开会,蒋已在重庆思考战后世局。他和毛一样,预见美苏会发生冷战,写下:俄国已占领半个欧洲,因此视美国为其“假想敌”,但仍需20年时间才能重建其经济与军事实力。中国当然也已经筋疲力尽,但由于在远东人口众多、土地广袤,蒋认为足可在政治上和苏联、英国和美国平起平坐。不过他认为,国民政府若是试图剿灭中共,俄国就会支持毛泽东,军事前景黯淡。抗俄“不能如七七对日抗战时之容易把握也”。事实上,蒋等于(第一次)承认中央政府和有莫斯科在背后撑腰的共军,若在东北和华北爆发内战,结局很可能就是共产党获胜①。
① Chiang Diaries, Hoover, July 28, 1945(每周反省),box 44, folder 8, 33.
为了回应这些现实,蒋认为中国必须集中全力和苏联维持友好合作关系。但是同时,斯大林也必须相信国民政府有决心和军事实力在必要时出手对付中共——不论结果是多么渺茫。难就难在这里了。蒋写下“如我能自主自立,中立不倚,则彼当能尊重我中立地位”,但中国若是太弱——意即不愿或不能在东北力抗中共,那么无论国民政府如何配合苏联的利益它就是会支持中共。他写下,有一个可能的方案就是和美国在“中国内地”合作,并与苏联在北疆和东北以及外蒙古议题上合作。这就是——(一)北疆与俄合作。(二)内地与美合作。(三)对俄重政治(中共关系)。(四)对美重经济(工业技术)——的四点外交方针①。
① 同上注。
蒋经国和斯大林谈话后的审慎乐观,赫尔利强力担保美国会“保证”中国收复东北,加上魏德迈对国军有能力对付中共具备信心,都影响到委员长做出此一新评估。虽然他质疑这些判断背后的假设,而且最近自己也再次表达怀疑斯大林的用心,他还是大跃进地下结论表示,由于全球动态关系,莫斯科现在会“支持国民党、而非共产党统一中国”①。
① 同上注。
蒋明白国军若要接收重要的沦陷区,必须依赖美国大规模空运其部队和补给。美国还计划至少帮国军的39个师完成武装设备,甚至很有可能是罗斯福答应的90个师,这都将危及他说服斯大林与国民政府合作的策略。事实上美国援助已在确认阶段。蒋写下他对战后政策的思考之后3天,魏德迈奉马歇尔指示,和蒋讨论美国打算在日本投降之后,暂时占领中国若干地方。蒋对此消息欣然接受,也要求日本投降后,美国运送数十万名国军部队到东北和华北。他说,中国政府将尽速对所有地区的民政事务负责,美军则应尽可能避免和共军有任何合作。魏德迈因为看好国军战胜共军的军事前景,一口就答应①。
① Chiang Diaries, Hoover, July 31, 1945, box 44, folder 8; Feis, China Tangle, pp.334-335; Romanus and Sunderland, Time Runs Out, p.391.
同时,蒋也否决史迪威以美国第十军军长身分率部登陆中国的任何可能性。美国战争部也只好从命。可是,就在日本投降日之前两个星期,马歇尔采行史迪威的建议,免去陈纳德14航空队司令的职务。整个抗战期间,陈纳德率领的飞虎队及后来的14航空队,是实际跟中国境内百万日本雄师作战的唯一一支美国军队。他们的成就固然没有陈纳德和蒋介石早先过分夸大的那么耀眼,但仍令人十分佩服。蒋替陈纳德办了一场欢送宴会,颁给他青天白日勋章——史迪威曾经拒领同样的殊勋①。这位被称为“老脸皮”的美国人要驱车离去的消息传开后,街道挤满好几千名(有些宣称是几百万)的欢呼民众,驾驶把引擎关掉让民众推着车在重庆路上整整走了四小时②。
① Romanus and Sunderland, Time Runs Out, p.359.
② Jack Samson, The Flying Tiger: The True Story of General Clair Chennault and the U.S. 14th Air Force (Guilford, Conn.: Lyons Press, 1987), p.265.
到了8月,史迪威、魏德迈要组训、装备国军39个师的计划已经完成逾半目标。若是完成,这是近40万名的精锐之师,这些人不仅有好的食物,在贫穷乡下人占多数的中国,健康也在平均值以上。魏德迈建议再加40个师接受美国援助,使国军整体兵力包括41个地方保安师,达到120个师①。这79个精锐师不仅会改造国民政府的军事能力,并且大大加强国军对付共党的优势。魏德迈的报告和建议继续鼓舞蒋去相信他的战后策略可行——只要斯大林不大加干涉,国军可在东北和中国任何地方击败毛的部队。然而要让斯大林不越雷池一步,需要美国施加强大压力,但美国自己介入国军的现代化,却又不许苏联插手,会让蒋很难说服斯大林,他是在推动对苏友好并日益中立的外交政策。
① Romanus and Sunderland, Time Runs Out, pp.368, 381.
8月6日,一架B-29轰炸机在广岛投下一颗原子弹,亮眼的光线才刚一闪,当场约78000名日本人丧命。次日一大早,苏联对日宣战,将近75万红军涌入东北。日本著名的关东军精锐部队已调离到中国内地打战,或回本国防卫;结果苏军才5天就深入东北的北部,往中朝边界推进。苏联红军88旅里的中共军官,大部分是东北人,开始分散到东北57个地方,担任各城市防卫司令和行政首长①。
① Sheng(盛慕真),Battling Western Imperialism, p.106.
8月9日,第二颗原子弹又在长崎爆炸。第二天晚间8点左右,蒋和其他中国官员正和墨西哥大使进行晚宴,忽然间听到附近原本是(求精)中学、现已改为美军总部传来的欢呼声,接着又是鞭炮大作。日本政府已经宣布接受波茨坦宣言订下的投降条件。蒋结束晚宴,召集高阶将领开会。他立刻下令通电中方所有的军事长官提醒敌军部队,只能向中华民国国军军官投降。他也拍发电报给南京的冈村宁次大将,命令他停止一切军事行动,不得破坏资产,并接受何应钦的命令①。
① Chiang Diaries, Hoover, August 10, 1945, box 44, folder 9.
接下来,蒋和魏德迈会面,正式要求美国协助解除中国境内日军部队之武装,并予以复员。魏德迈急电华府,要求美国派7个师兵力在中国重要城市登陆、接受日军投降,并维持秩序以待政府军赶到。美国联参本部确认早先已下达的指示:除了东北和香港之外,委员长对中国所有地方都有受降权利。他们指示魏德迈协助政府军调动部队到重要城市,确保政府军比共军先赶到。可是,魏德迈又得到一个似乎矛盾的指令,表示固然要协助国民政府接管沦陷区,但也应严格遵守“美国政府不支持中国政府打内战的基本原则”①。
① Romanus and Sunderland, Time Runs Out, pp.394, 395; Feis, China Tangle, p.337.
8月11日,蒋发信给中共八路军(中共现已把它更名为第十八集团军)司令员朱德、彭德怀,告诉他们应服从国军战区司令长官的命令,他们的部队在接到军事委员会命令之前不应移动。朱德回信宣称他的部队有权接受日军和反蒋的傀儡政府部队之投降。14日,蒋写信给毛泽东说:“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①
① 秦孝仪,《大事长编》卷五,1945年8月14日,p.2639。
二
苏联红军攻入东北当天,中苏条约的谈判在莫斯科复会。斯大林上次会议要求对东北关东州大部分地区有军事上的使用权,终于令美国人起了警觉。美国驻苏大使哈里曼在莫斯科劝宋子文应该予以峻拒,也直接向斯大林强烈表达美方立场;杜鲁门也致函斯大林,要求他不要逼中方做更多让步。但是蒋已决定要尽可能和斯大林保持友好关系,授权宋子文在这个议题上曲意对俄让步①。
① Feis, China Tangle, pp.342-344.
在不干预中国内政事务这个关键议题上,宋子文接受苏联那不祥、不完整的保证用词,声称“苏联政府”将只对中国中央政府提供支持和援助。这留下一个洞开的后门——苏联共产党或其他“非官方”机构可提供援助给中共。美国国务卿贝尔纳斯曾透过哈里曼传话给中方,苏联在这个议题上的用词文字不能含糊,以免未来产生误解。但因为希望让斯大林在大的议题上合作,蒋又再次退让;如果中国坚持更明确的文字,可能双方就签不成条约,而苏联军队还是会完成其占领东北的任务。蒋没有利用美国的背后支持,采取贝尔纳斯建议的强硬措辞,因此错失让美国确保苏联不干预东北台面化的机会。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就在欠缺坚强保障之下初签,而莫洛托夫也到机场主持仪队欢送宋子文①。蒋介石告诉赫尔利,他“大体满意”莫斯科谈判的结果,美国大使认为这份条约证实了他对史达林有无比的信心。可是,美国驻莫斯科大使馆却指出,尽管苏联保证会把东北交还给蒋介石政府,“苏联军方在当地部署的规模”将“使苏联政府在所有关键方面,都轻而易举地主宰局势”②。
① 同上注。
② 同上注,pp.348-350。
毛泽东在日本投降前后这段期间的行动,反映出他已准备好当革命时机一现,就“抓起金箍棒”出其不意给予重击,粉碎既有秩序。8月10日,毛下令中国本土所有游击队重新编组为团级和师级部队,以扩大其领地,并于华北和华中抢夺大城池和铁路,特别锁定上海、北平和南京①。2天之后, 他在中共干部会议讲话,声称内战不管大小是一定要打的。他贬抑原子弹的重要,也拒绝受邀和蒋会谈②。一连一星期,毛泽东深信他的大胆谋划、蒋政府的积弱和分裂,加上华府相信中共的节制和善意的总合情况下,他可以掌控中国伦陷区许多重要城市。如果他成功,他和中国共产党将被世界和多数中国人视为中国真正的解放者。
① Sheng(盛慕真),Battling Western Imperialism, p.102; Tang Tsou, American's Failure in China, 1941-1950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3), p.303.
② Tang Tsou, American's Failure, pp.303-304.
毛泽东这套策略形同豪赌,但是东北局势发展却明明白白有利于他。日本正式投降前3天,朱德下令4个集团军开进东北,并与苏联红军协同作战。这些部队的主力是林彪率领的10万名八路军①。毛终于和苏联红军会师,完成九年来的心愿。他也派万毅将军率领中共的东北籍部队北上,返回阔别14年的故乡。张学良的五弟张学思也率领另一小支东北军回乡。另一方面,蒋介石却不接受白崇喜等人的建议,不肯放出仍遭软禁的少帅张学良,让他参与东北事务②。
① 同上注,p.305。
② 陈立文,《从党务发展看东北接收》(台北:东北文献出版社,2000),p.302; Steven I.Levine, Anvil of Victory: The Communist Revolution in Manchuria, 1945-1948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7), p.103;Sheng(盛慕真),Battling Western Imperialism, p.105.
8月15日,裕仁天皇让一向顺服的日本人民大吃一惊,他宣布战争已经结束,美国人即将到来①。同一天,新任命的驻日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将军发布联合国最高统帅第一号命令(General Order No.1)(裕仁也签字),规定在中国,除了东北以及地位问题仍有争议的地区(如香港)之外,日军都只向中国战区最高统帅蒋介石委员长的部队投降。何应钦指示前线国军部队尽可能迅速驰赴东北之外的日本占领区。但是,政府大部分部队部署在西北和西南,各级司令部不是缺卡车,就是无可通行的铁路可资运用,换句话说他们必须靠行军数星期才能赶到最重要的日军防区②。白崇喜力促蒋,只有在国军部队接管日本每个防区之后才接受冈村宁次的正式降书。这样日军才会去攻击企图抢占日本控制区的共军部队,不只是防卫而已③。
① Levine, Anvil of Victory, p.102; Sheng(盛慕真), Battling Western Imperialism, pp.100-102; Tang Tsou, America's Failure, p.303.
② Wang Chaoguang(汪朝光),"Wartime Rivalry," p.35.
③ 《白崇禧先生访问记录》,p.242。
[p style="text-indent:0em"][img src="images/145558467113.jpg"/][/p]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何应钦(左)在南京受降
可是,蒋却与冈村安排了正式受降日,冈村同意在华日军各个部队在国军解除其职责之前,若有非中央政府部队要求其投降均会予以抵抗。事实上这表示除了少数例外,城市在政府军抵达前仍由日军控制,但日本驻军并没有扩大巡守范围,也使共产党得以进到周围的乡村地区。日本投降后一年内,中共控制地区由57个县扩大到310个县。在华北和江苏北部,共军进攻某些小城市及铁路沿线的日本守军,造成双方激战,大约7000名日军在这些交战中伤亡。不过共军固然在一些日军防地横行无阻,却没有人向它投降①。
① Rira Mona, "The Chinese Utilization of the Japanese Army after the Victory of the Sino-Japanese War," paper presented at Harvard University Conference on Wartime China, Maui, January 2004, p.6; 同上注,p.243。中共声称,从8月11日到10月10日,共军俘虏或受降20万伪满及日军部队,并且杀或伤了1万人。被俘者绝大多数是伪满部队,由当地村庄的民警民兵组成。见Tang Tsou, American's Failure, p.311.
国民党的山西军阀阎锡山开始召募日本官兵协助对抗共军,但是蒋获报后告诉阎,这会给中共送上宣传良机,而且美国人也“不会欣赏”。蒋下令所有的日本降俘只要在政府军接管其阵地后,都将尽快遣送回日本①。如果蒋接受白崇喜的建议,命令日军积极执行巡守乡村地区任务,强烈反共的冈村毫无疑问必会同意。
① Levine, Anvil of Victory, p.43. 到了1946年底,阎锡山部队仍有“许多”日本人。
魏德迈动用他麾下的飞机、船舰,把国军三个师急送到华东、华北关键重镇。接下来几个月内,美国海、空军运送4、50万政府军进入长城以南地区。这场“壮观的”海空运输可能阻止了中共在黄河以北、甚至长江以北地区巩固势力。魏德迈本人认为毛泽东的中国共产党是受克里姆林宫庇护下的激进势力,因此对美国在亚洲利益构成严重威胁。魏德迈因此尽可能拉大他的权限,但能做到什么程度毕竟有严格的限制。华府方面不接受魏德迈的建议,停止美国对中国军队全部训练活动,魏德迈本人也只能基于“不干预”内争的理由,勉为其难地数次拒绝重庆要求运输之请。魏也奉命开始解散他和史迪威过去4年所辛苦建立的联络、作业管控、顾问和援助之机制①。
① Sheng(盛慕真),Battling Western Imperialism, pp.103-104; Romanus and Sunderland, Time Runs Out, p.395; Tang Tsou, America's Failure, p.308.
就在毛进攻日本守军,展开全面攫取领土的计划时,他接到斯大林来函,警告称现阶段中国若爆发全面内战将成大祸。斯大林主要考量到,只要美国是唯一的核子大国,就必须极力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战。因为如果是他,他不会放过这样的独占优势,所以一旦中国局势升高,他害怕美国人也同样会这样做。斯大林重申,苏联若要挣脱此一羁束,“唯一的方法是设法终止美国垄断原子弹”,而这得要费好几年的功夫①。
① Dimitri Volkogonov, Stalin: Triumph and Tragedy (London: Forum, 1991), p.531.
斯大林在中国、在朝鲜的立即目标是,让美军退出。这必须让美国人觉得苏联对华态度友善,因此斯大林认为在不断承诺蒋为中国统一的领袖上,他必须在表面上有一些进度,例如签署条约承诺只支持蒋委员长的政府。所以对斯大林而言,中共应集中力量巩固在农村的地位,最重要的是避免可能激怒美国的行动。
收到斯大林8月20日的信息后,毛迅速反转路线。2天后,中共中央委员会通知所有基地,在那些中国傀儡、日军与美国的协助下,蒋介石很快就会掌控大都市和运输路线。毛因此宣布,中共新的策略就是集中力量抢占小城市和乡村,且巩固解放区、动员人民。他告诉政治局说:“现在,大体而言,我们要遵守法国(共产党)的路线,也就是政府的领导人由布尔乔亚担任,但要有无产阶级参与……如此持续一段时间。我们要钻进去给蒋介石洗脸,而不是砍头。”①
① Zhang Baijia(章百家),"Zhou Enlai and the Marshall Mission," in Larry I. Bland, ed., George C.Marshall's Mediation Mission to China, December 1945-January 1947 (Lexington, Va.: George C.Marshall Foundation, 1998), p.203.
中共在东北立即开始招兵买马,把75000名满洲国傀儡部队纳编,从失业的东北青年征募数千名新兵,也把流窜山区的盗匪约莫8万名纳入编制。同时,苏联也迅速把大批接收来的日本武器和军事物资移交给中共。红军把较先进的武器、机械送回苏联,较老的日军坦克、大炮放到中蒙边境城市满洲里某仓库,等待以后再移交。他们也把数座日本军火工厂栘交给中共,中共自己也找到好几座红军漏掉的地下军火工厂①。
① Levine, Anvil of Victory, p.140; 何长工,《何长工回忆录》(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pp.403-430。何长工当时担任中共中央东北局的军械部长。多年来,中共鼓吹一个说法:斯大林是在1947年才见风使舵,决定和毛泽东站在同一边。因此中共声称,斯大林直到1947年秋天才大量移交日本武器给中共。见Sergei Goncharov, John Lewis, and Xue Litai(薛理泰),Uncertain Partners: Stalin, Mao, and the Korean War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p.14.
[p style="text-indent:0em"][img src="images/145558467943.jpg"/][/p]
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访延安,与毛泽东、周恩来 (左)、张治中(右)合影
可能是根据冈村提供的报告,蒋知道苏联拿到多少日本武器及其他项目。蒋当然也从长城以南的日军接管了更大量的军火。和毛泽东日后的说词“日本投降日起斯大林就放弃中共、直到1947年秋天才又伸出援手”相反,中共史料出版社出版的书本、中共官方刊物的文章,以及苏联档案材料,都详述苏联红军自攻入东北就开始广泛、深入与中共合作①。然而斯大林却故布疑阵,告诉哈里曼红军横扫东北没遇上任何中共部队。斯大林说,他期待中国政府可迅速派兵去接收东北大小城市②。
① Sheng(盛慕真),Battling Western Imperialism, p.106, 引用丁晓春,《东北解放战争大事记》(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
② Feis, China Tangle, pp.380, 381.
1945年8月,毛泽东终于同意接受蒋的邀请碰头会谈。赫尔利亲自陪同52岁的毛主席“大姑娘上花轿”,生平第一次坐飞机,从延安飞到重庆。毛泽东在离开延安基地之前,向同志们发表党内文件说明此去重庆会谈,必须做出若干让步,俾能分散国民党的内战阴谋、赢得世界同情①。同一天上午5点,蒋起个一大早,祈祷毛会改变心意,允许国家和平统一。他对高阶干部讲话,宣称对毛泽东“决以诚挚待之”,“政治与军事应整个解决,但对政治之要求予以极度之宽容,而对军事则严格之统一不稍迁就。”②
① 毛泽东,《中共中央关于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的通知》,《毛泽东选集》(北京:国际出版社,1949),第四册,p.49。
② Chiang Diaries, Hoover, August 28, 1945, box 44, folder 9.
[p style="text-indent:0em"][img src="images/14555846764.jpg"/][/p]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蒋介石与毛泽东在重庆会谈,前排左一为驻华大使赫尔利
毛在重庆一住就是6个星期,住在委员长寓邸里的宾馆。第一天夜里,为了迎接稀客,蒋先办正式欢迎会、再设晚宴。两人阔别已近20年,再相会相对一笑。蒋看不起毛,认为他是中国文化的大敌,也是苏联的跟班;毛则从知识上、意识形态上都瞧不起蒋。但是,两人彼此都很欣赏对方不屈不挠的意志力。
毛泽东能喝善饮、能言善道、诙谐幽默;蒋介石则滴酒不沾、沉默寡言,两人个性天差地远。毛泽东一度高举浓烈的茅台酒,高呼“蒋主席万岁!”①国共双边会谈于次日展开,两党各自派出一组官员正式谈判,蒋、毛隐身幕后,至少个别会面9次,包括长时间私下谈话,内容正式、相敬如宾。这些会谈中,蒋力陈己见,毛则迴避争辩,含糊其词同意或闪避主题。中共方面有一大让步,不再要求成立联合政府,同意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以决定国民大会选举事宜。蒋本身也做出极大让步:允许中共在一段时间内维持12个师的兵力,如果共军官兵“如其真能接受政令、军令”,也可占有一席临时省主席②。
① Hennry Luce, "Chungking Diaries," October 1945, cited by Laura Tyson Li, Madame Chiang Kai-shek (New York: Atlantic Monthly Press, 2006), p.265; Han Suyin(韩素音), Elder Son: Zhou Enlai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China (New York: Hill and Wang, 1994), p.261.
② Chiang Diaries, Hoover September 2, 1945, box 44, folder 10.
[p style="text-indent:0em"][img src="images/145558467915.jpg"/][/p]
1945年,阔别近20年的蒋、毛两人在重庆会谈上握手
周恩来领导的中共代表团一度主张中共要保有48个师的兵力,还要独占控制5个省和4个大城市。蒋对周大为不满。他在日记里自问:“何天生此等愚劣根性,徒苦人类乃尔耶。”毛泽东告诉蒋,一旦协商成立、讲好哪些地方由中共掌控,他就会下令共军由中国其他各地完全退出①。蒋同意共军可维持12个师的兵力,这一点有恃他主张“一国一军”的原则不得妥协的说法,但毕竟这也只是临时性的安排。国共重庆会谈开始后两天,美国运输机开始运送中国部队进入南京和上海。
① Chinag Diaries, Hoover, September 4, 1945, box 44, folder 10.
9月2日,美国海军密苏里舰停泊在东京湾,一群身穿燕尾服的日本官员或粗布制陆军制服的军官登上美舰,签署日本正式降书。中国大小城市重又响彻鞭炮之声。蒋在重大援助之下,完成了过去17年的心愿,一洗“倭寇”对他个人及伟大的中国所加之羞辱。然而,委员长并不高兴。他写下:“国耻重重,可说抗战以来局势危机未有甚于今日者,故人以为荣,而余则万分忧辱。”他担心斯大林和毛泽东会使中国又陷入混乱与无政府①。
① Chiang Diaries, Hoover, September 9, 1945, box 44, folder 10.
蒋毛会谈仍在进行中,蒋已急令准备大批调兵入东北。白崇喜认为成功机率不大。蒋明知中、俄两支红军在东北有密切合作,也晓得苏联又在新疆制造事端,但他认为“此时应以全力接受东北与各省市军政为第一要务也”。循着7月间的分析,他的策略是追求最好或近乎最好的结果,但也随时准备撤退。这需要展示有决心在东北全面作战,同时要注意战后初期阶段美苏意向如何演变,以暗中保留部分或全面从该地区撤退的可能性①。他指派儿子蒋经国担任外交部特派员,负责在东北与苏联交涉。蒋经国起先抱持乐观态度,但不久苏联就展开破坏动作。莫斯科照会重庆当局,由于中苏条约订定大连为和平时期的商港,中华民国部队不能在大连上岸。此外,国民政府有500名官员抵达长春,预备分派到东北各地接收地方政府,但是苏联不准他们离开长春②。
① Chiang Diaries, Hoover, September 10 and 20, 1945, box 44, folder 10.
② Chinag Diaries, Hoover, September 7, 1945, box 44, folder 10.
[p style="text-indent:0em"][img src="images/145558483926.jpg"/][/p]
蒋经国在战后与苏联的交涉上,成为蒋介石倚重的对象。1945年两次访苏与斯大林谈判,图为访苏时与大使传秉常合影
幕后,苏联军官建议中共将其近50万大军大部分部署到东北①。毛泽东根本不需要鼓励——他视此为“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他告诉党内同志,东北之战将“决定革命的命运”。毛虽然仍在蒋寓邸的宾馆作客,但已命令新四军主力从长江之南各个基地渡江到华北,阻断前往东北的要道②。起先,美国海军没打算在12月之前运送政府军到东北。但是在蒋警告,莫斯科可能利用此一延搁藉口把东北移交给中共,杜鲁门安排美国海军尽速运送20万名政府军到东北。这是美国总统希望蒋介石接收东北的又一个迹象,也是鼓励蒋为东北一战的重要因素③。
① Sheng(盛慕真),Battling Western Imperialism, p.108, 引用杨奎松,《抗战胜利后中共夺取东北的战略与苏联》,《中共党史研究》,1991年增刊,pp.60-71。苏联应该有保障,如果蒋介石政府在东北发动攻势,苏联红军会直接支持中共。
② Sheng(盛慕真),Battling Western Imperialism, pp.106-108.
③ Chiang Diaries, Hoover, September 13, 1945, box 44, folder 11; Feis, China Tangle, p.382.
同时,毛泽东9月18日在重庆参政员“纪念九一八”茶会里宣称:“我们必须停止内战;各党必须团结起来接受蒋主席领导,建设现代化中国。”①蒋也以修好的口吻发表谈话。当毛10月9日到蒋书房辞行时,蒋恳求他“放弃军队与地盘观念,而在政治与经济上竞争”。委员长说:“如此,吾人不仅对国家为罪人,而且对今后人类之祸福应负其责也。”次日是双十国庆,蒋到毛下榻的宾馆(桂园)话别,但毛要求(到蒋官邸林园)再住一晚,次晨才走。两人当天夜里9点多恳谈,蒋不禁忖想是不是有一点点可能打动了毛②。
① 秦孝仪,《大事长编》卷五,1945年9月18日,p.2675。
② Chiang Diaries, Hoover, October 9, 1945, box 44, folder 11.
10日国庆当天,国共发表一项含糊但高调的公报——双十会议纪要。双方同意建立政治民主,统一全国武装部队接受委员长领导,并且“尽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麻烦的细节先不谈。11日毛、 蒋两人共进早餐,再次恳谈。毛走了之后,蒋在花园散步。过去他脑子里就没有怀疑,现在则更肯定!以政治和解避免让中国分裂是不可能的,除非、而且非得等到毛相信,他没有办法以军事维持他的地盘,因为苏联不见得能给他必要的支持①。
① Chiang Diaries, Hoover, October 11, 1945, box 44, folder 11.
毛泽东回到延安后告诉党内同志,在重庆协商好的声明“还只是纸上的东西”,他告诉苏联代表内战“实质上已不可避免”①。他拍发电报给中共东北局,宣称“我党我军决心动员全力,控制东北,保卫华北、华中”,毛泽东的结语是,“6个月内粉碎其进攻,然后同蒋开谈判,迫他承认华北、东北的自治地位。”②毛此时思考的是暂时接受两个中国。
① Goncharov, Lewis, and Xue Litai(薛理泰),Uncertain Partners, p.11.
② Sheng(盛慕真),Battling Western Imperialism, pp.111-112, 引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生编,《毛泽东年谱》(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第三册,pp.42-43。
在蒋批准下,陈诚开始裁撤国军中200多万的官兵,理由是他们已不适作战,徒然消耗可用于改善部队战力时资源。白崇喜极力反对在战胜中共之前启动此一计划,但是美方支持它,蒋就迳自推动起来。结果是,复员编遣造成大规模愤怒、士气涣散、官兵失业。同时,中共反其道而行,大肆扩张,招纳傀儡政府部队、土匪流寇,以及前国军官兵。国军缩编,共军却成长。
奉派出任东北保安司令长官的杜聿明将军,回到重庆述职,向委员长呈报接管东北的计划:派出10个军的兵力,以伪满部队官兵建立地方部队,广泛起用伪满政府文官。蒋还没有完全下定决心在东北一战,答说他只能派出2个军的兵力,但是他同意运用伪满部队。
10月底,苏军总司令马林诺夫斯基(Rodin Malinovsky)将军再次不准国军部队在旅顺、大连上岸,建议他们改由葫芦岛和营口上岸。载运杜聿明及其部队的美军第七舰队船只立刻航向营口。但是苏军已退出营口,中共部队已盘据海港。马林诺夫斯基又说,因为苏联不能干预中国内政,苏军不能保证国军安全上岸。
蒋认为苏联“狡诈百出,诡计多端”,虽然经国一再主张审慎,他决定执行“除实力之外,别无可以交涉之道”①。美军应蒋之请,把杜聿明部队送到秦皇岛登陆——秦皇岛位在长城之南的海边。杜聿明部队开始“全力”向东北挺进,沿路大胜共军部队②。他但是蒋对东北局势却日益悲观,“再三考虑,未得和平妥协之道,如有万一转机,绝不愿冒此艰危,使人民再受战乱苦痛,而国内经济与币值状况,如再兵连祸结,社会将起不安,共匪更可乘势煽乱矣。”③他开始转向替代方案,“必须先收复关内与内蒙,而后再图东北也”,他称之为“死马当做活马医”,暗示收复东北全境或大部分领土,已经不成,但他目前仍姑且一试④。
① Chiang Diaries, Hoover, November 4, 1945, box 44, folder 12.
② 同上注;杜聿明,《辽沈战役亲历记》(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pp.520-525。
③ Chiang Diaries, Hoover, November 9, 1945, box 44, folder 12.
④ Chiang Diaries, Hoover, November 6, 1945, box 44, folder 12.
11月12日,林彪率部进入长春,它是苏联红军远征军总部所在地。经国警告说,国军如果依原定计划空降进城,必定会爆发军事冲突①。蒋照会莫斯科,他要把国民政府驻长春的联络办事处撤出东北,让全世界知道莫斯科未遵守它和中国的条约②。他告诉儿子一切静待苏联对这些措施有何反应,他说:“望能获得苏方之了解,我方所可表示者……我中央但愿遵照协定接收东北各地行政,并非欲在东北建立强大武力,更不欲在东北与任何部队冲突。”③蒋显然想要妥协,好让斯大林易于接受国民政府接管整个东北或至少部分东北。
① Chiang Diaries, Hoover, November 12, 1945, box 44, folder 12.
② 秦孝仪,《大事长编》,p.217。
③ Chang Kia-ngau(张嘉璈),Last Chance in Manchuria: The Diary of Chang Kia-ngau, ed. Donald G.Gillin and Ramon H.Myers(马若孟)(Stanford, Calif.: Hoover Institution Press, 1989), p.118.
三
11月中旬魏德迈结束华府行,回到中国向蒋报告:杜鲁门总统宣示继续支持委员长。美国会完成组训国军39个师、15个空军中队的承诺,也会成立驻华美国军事顾问团。但是魏德迈警告说,若是国共爆发内战,这些援助就全都停止——这个规定让委员长强烈不敢轻举妄动,却让毛大受鼓舞,非得想方设法引爆内战不可①。华府联合参谋本部固然表示全面认同杜鲁门的对华政策(包括对国民政府提供军事援助),却在同时以前所未有的强烈字词指示魏德迈,美军“绝不卷入国军部队和中共之间的纷争”。魏德迈向蒋警告说,“在东北的安排”应该严格视为中、苏之间的事情,只不过美国海军仍将运送约20万的政府军赴东北②。
① 秦孝仪,《大事长编》卷五,1945年11月12日,p.2722。
② Wedemeyer, Reports, pp.359-361.
接下来,魏德迈表达他个人看法,认为尽管杜鲁门声明支持,在他看来,美国没有能力、也不会提供必须的军事援助,使中央军能接管东北。甚且他又警告说,如果没有美国的援助,政府仍要在东北全力求胜,它将不会有力量在华北重新建立地位。魏德迈力促蒋集中力量坚守长城以南的领土——蒋似乎也认可此一建议。此外,他又建议蒋提出东北暂交5国托管的方案①。不论已有多迟,这是一位美国人提出的明智、独特的建议。但是这并非华府的官方立场。华府当局希望由国军(而非与苏联结盟的政党)去接管东北,可是华府也希望避免美国卷入中国的内战。要解决这些相互冲突的目标构成的两难之局,就是双管齐下。
① 同上注,pp.346, 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