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蒋介石与现代中国的奋斗

_13 陶涵(美)
① 宋1943年9月16日的电报,秦孝仪,《大事长编》卷五,p.2236;Romanus and Sunderland, Silwell's Mission, pp.376-377.
[p style="text-indent:0em"][img src="images/145126682499.jpg"/][/p]
1943年新任盟军东南亚战区总司令的蒙巴顿勋爵(右一)与夫人(左二),和蒋介石、宋子文(左一)合影
宋子文和美国陆军供应司令索摩维尔(Brehon Somervell)将军飞回重庆。10月13日,宋从重庆发电报给霍浦金斯说搞定了!委员长将提出更换史迪威的要求,索摩维尔会把请求正式呈报给华府①。这时候索摩维尔接到战争部的讯息,要他留在重庆静候进一步指示;他以为自己要被派接替史迪威的职务,而他根本不想淌这趟浑水。
① 1943年10月13日,宋子文透过中国国防物资供应公司拍电报给霍浦金斯,T.V.Soong Papers, box 61, folder 2.
索摩维尔用尽一切办法,设法劝说委员长再给史迪威一次机会①。他也私下告诉史迪威,委员长坚持要把他解职,而且罗斯福曾经两度考虑要召他回国。史迪威在日记写下:“我猜就到此为止了。”②但是,蒋的心意未决。蒋在日 记中表示,他和美国的关系、即将展开的缅甸战役,还有中国军方的态度,都应该比这件事更重要③。蒋当然也是担心如果争端造成对美关系的危机,他的内部敌人会试图逼他下台。
① Romanus and Sunderland, Stilwell's Mission, p.377.
② Ray Huang(黄仁宇),Chiang Kai-shek, part 2, p.47.
③ Chiang Diaries, Hoover, October 15, 1943, box 43, folder 9.
宋子文回到重庆,赫然发觉他的大姐、小妹联手力促蒋让史迪威留任;她们认为,逼史去职会对中国不利。在蒋氏官邸里,一场非同小可的家庭战争爆发,艾索浦每晚都听宋子文向他诉苦。史迪威和宋美龄都瞧不起的何应钦也加入辩论,支持宋氏姐妹的主张①。他可能觉得若史迪威留在中国,委员长的力量会被削弱,甚至可能在日本投降之前就引退或被推翻,届时他或许有机会掌权。
① Alsop, I've Seen the Best, pp.224-225.
10月16日,新任盟军东南亚战区总司令蒙巴顿勋爵(Louis Lord Mountbatten)飞抵重庆。当蒋问起时,蒙巴顿坚持史迪威应该留任;因为他才刚刚批示让史迪威在本兼各职之外,再加上一个职衔,即出任他的副手①。蒋被这些声音说服了,也担心此举恐怕会得罪马歇尔甚至罗斯福,不论宋子文被告知了些什么;他要蒋夫人去告诉史迪威,倘若被召回恐怕有损他将军的名誉,但是如果史肯道歉并改变作风,委员长或许会原谅他②。宋氏姐妹劝史迪威放下身段、承认犯错,道歉并保证悔改。史迪威说他犹豫了许久,但在两姐妹的坚持下,他终于还是答应了③。
① 同上注,p.224;Ray Huang(黄仁宇),Chiang Kai-shek, part 1, pp.46-47.
② 史迪威与宋美龄,以及蒋介石与史迪威的谈话,秦孝仪,《大事长编》卷五,1943年10月17日,p.2253。
③ Stilwell, Papers, pp.220-221.
史迪威在宋氏姐妹的陪同下,于10月17日夜里去见委员长。根据中方的记载,史迪威表示他诚心希望帮助中国,若有任何误解“皆出无心”。他保证必不再犯。蒋对史说教,大谈最高统帅和参谋长的职责,并建议史迪威克制他的优越情结。史迪威保证他会好好扮演蒋(统帅)的顾问①。
① 史迪威1943年10月17日与蒋面谈的中文记录,秦孝仪,《大事长编》卷五,p.2253。
蒋夫人冲出委员长书房,宣布史迪威同意服从最高统帅时,陈纳德正在接待室等候晋见委员长。蒋单独邀请宋子文做早餐会谈。宋激昂地报告说,他终于取得美国政府让史迪威去职的无条件支持和谅解。蒋答说,他一直很在意史迪威的不服从,可是史已保证今后将会“听话”,变得更加合作。因此,他决定再给史迪威一次机会①。
① Alsop, I've Seen the Best, p.225.
宋子文失望透了。他好不容易让美国总统同意召回自从到任就让委员长芒刺在背的人,结果全是徒劳。宋力主蒋不应错过这次让史解职的机会。他一度抗议:“难道你是非洲部落的酋长,怎么这么反复无常?”蒋怒不可遏,一拳捶在小餐桌上,盘子碎了一地①。回到家后,宋子文向艾索浦透露对话经过,不禁潸然落泪②。但是,事情似乎暂时告一段落了。次日,史迪威、陈纳德和索摩维尔来到官邸和蒋氏夫妇喝茶,彼此闲聊,彷彿一直都是朋友似的③。
① 宋子文1943年向蒋介石写悔过书的备忘录,宋仲虎于2006年4月11日e-mail中提供副本。
② Alsop, I've Seen the Best, p.225.
③ Romanus and Sunderland, Stilwell's Mission, pp.378-379.
蒙巴顿来到重庆召开盟国正式军事会议,借以讨论缅甸战役。会议在黄山官邸举行,这是首次在中国召开的这一类正式会议。会议头一天,宋子文以外交部长身分陪同贵宾进入小妹所处的会议室。这位颇善于在女人圈周旋的英国勋爵,觉得她“有最动人的容貌、格外妩媚……还有一双优雅的腿”。她低声与哥哥快速交谈,蒙巴顿认为她是叫他离开,因为宋子文摸摸眉心表示他不舒服,然后就告退了;此后一连数月都没有重要外宾或访客见过他①。
① Louis Mountbatten, Personal Diary of Admiral the Lord Louis Mounbatten, 1943-1946, ed. Philip Ziegler (London: Collins, 1988), p.14.
委员长一进来,蒙巴顿立刻觉得他“是最引人注目的……是他所见过最有威仪的中国人”。虽然蒋私底下很生气联合参谋长团要把泰国和中南半岛(主要指越南),划出他的战区置于蒙巴顿的战区辖下,但接下来两天的正式会议“顺利得不得了”。蒋、蒙两人达成协议,这两个国家仍归属中国战区,但两个司令部都可进入作战。蒙巴顿告辞时,对他的东道主有了“真切的情感和敬重”①。
① 同上注,pp.11-17;Romanus and Sunderland, Stilwell's Mission, p.380.
宋子文卑屈地写了一封信向委员长道歉,但蒋觉得宋拿他和非洲酋长相比,简直欺人太甚,把他置于软禁状态。那年冬天,宋子文经常和艾索浦相偕在寒冷、空旷的稻田间散步。同时,史迪威趾高气昂,在日记和信函里毫不掩饰,全无认真承诺改变作风的样子。他告诉太太渡过“这难关”后,他感觉“像空气一般自由……伟大、光荣”。他形容“花生米”10月17日的说教“全是胡说八道”①。相形之下,蒋的日记和行动却显示他是真心和史迪威修好。蒋介石不是那种记仇的人。
① Stilwell, Papers, p.221.
1943年夏天,蒋曾在日记写下,他不需要强迫中共解散;他认为他的主要策略应是运用政治和宣传手段,助长共产党“内部裂痕”;他觉得此时共产党的内部裂痕正在扩大中①。如事实上,也有证据显示这个时候毛泽东和党内的“国际派”,包括周恩来,已有分裂。根据俄罗斯档案文件,季米特洛夫派一个NKVD(KGB的前身)的特务前往重庆,和周恩来主持的驻重庆联络处接触,并就中共内部情势提出报告。这个华人特务高东(Gao Dong,音译)俄文名字为戈杜诺夫(Godunov),数次与周恩来和其他人在周的重庆办公处会面。高东从这些人取得消息,并透过苏联大使馆武官处拍发电文:延安正在加强其反蒋运动,主题是警告大家提防国民党大肆进攻中共的基地区域。高东报告:共产党报刊和大字报上的漫画,把蒋和希特勒、东条英机、墨索里尼并列。延安的新口号是抗战前的老调:“抗日、反蒋”②。苏联军事情报机关(GRU)派在延安的特务弗拉迪米洛夫(Peter Vladimirov)一向批毛甚力,他说,毛泽东对此一丑化蒋介石的运动自居有功,声称早就该批蒋了③。
① Chiang Diaries, Hoover, September 8, 1943, box 43, folder 8.
② 高东(Gao Dong,音译)1943年8月14日自重庆向季米特洛夫报告,RGASPI, collection 595, inventory 74, file 333, pp.3-13.
③ Peter Vladimirov, The Vladimirov Diaries (New York: Doubleday, 1975), p.133.
斯大林并不反对此一违反抗日统一阵线原则的行动。在库尔茨克(Kursk)坦克大战之后德军全面撤退,斯大林也已开始思考战后的中国局势,以及对蒋施压、加压的必要性。莫斯科的报纸抓住这个主题,指控蒋曾对中共下达最后通牒,要他们投降。听到莫斯科指控国民党即将进攻的消息,史迪威和美国驻华大使高思(Clarence Gauss)向华府示警,马歇尔于是急电宋子文表示高度关切①。蒋认为这些指控是“俄国之阴谋”的一部分②。
① Tuchman(杜希曼),Sand, pp.388-389.
② Chiang Diaries, Hoover, August 11, 1943, box 43, folder 7.
有意思的是,蒋也怀疑这些谣言和中共对他的攻讦,是“针对周恩来的大阴谋”之一部分。他怀疑毛泽东希望刺激他(蒋)攻打延安,让他(毛)有藉口整肃周①。季米特洛夫的特务回报,延安的政治宣传现在批判周和若干领导人是“右倾的机会主义者”和“国际派”,散布“关于蒋介石的不实言论”。毛本人告诉弗拉迪米洛夫,党内运动的矛头指向“失败主义者”,他们对国民党的投降政策伤害到党②。这个批评直接地影射周恩来。
① 同上注。
② Vladimirov, Diaries, pp.133-134.
毛的党内运动告一段落时,并未如蒋所期待的出现大分裂。根据高东对季米特洛夫的报告,以及弗拉迪米洛夫对GRU的报告,周被解除中央政治局书记处的职位,他承认在宽容国民党上犯了错误,将再次追随毛的路线①。事实上,蒋不久就接到情报表示,周以中共南方局书记的身分,下令加强吸收国民党干部做为中共地下党员的运动。蒋认为,这是毛在替战后斗争预做准备的另一个迹象②。
① 同上注,p.133。
② 高东(音译)向季米特洛夫报告,他刚接获消息,中共代表团里有国民党潜伏近来的特务,已经泄漏出去解读电讯的密码册。1943年8月14日,RGASPI, collection 595, inventory 74, file 333, p.7-8; 1943年8月14日,RGASPI, collection 595, inventory 74, file 333, p.6.
9月间,蒋还在踌躇是否让史迪威解职时,他对中共一再挑衅、攻打国军,越来越按捺不住怒火。他认为,史迪威促使国共联合行动,已使中共变得“悖乱挑战,倒行逆施,日甚一日”①。他在日记里反省,表示最好能对中共问题有个“军事办法”,并且“必须于德俄战争未了之前……从事”②。他告诉此时还在华府的宋子文,他过去没打算用武力对付中共,但这次“不得不用纪律处治,以明功罪,而整纪纲”③。然而,就军事及政治后果思虑了一整夜之后,蒋在次日又告诉宋子文,决定“不加以法纪之制裁”④。
① 蒋1943年9月9日给宋之电报,秦孝仪,《大事长编》卷五,pp.2213-2214.
② 蒋1943年8月15日日记,秦孝仪,《大事长编》卷五,p.2201。
③ 蒋1943年9月9日给宋之电报,收在秦孝仪,《大事长编》卷五,pp.2210, 2213-2214。
④ 蒋1943年9月10日给宋之电报,秦孝仪,《大事长编》卷五,pp2214-2215。
9月13日,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发表18页的小册子声讨中共的罪行,如攻击国军部队、非法扩张其武装力量、发行自己的货币,以及走私鸦片等等①。5天之后,尽管双方言词交锋,中共代表董必武到重庆出席包罗各党派人士的国民参政会。同时,毛的讯息非正式地由周及其他人传给美国人,表示尽管口水战升温,国民党又有进攻的可能,但是中共依然信守抗日统一阵线和“民主的”政治过程。大约这时候,周恩来和史诺在重庆会面,表示希望美国军事及记者团近期内可以访问延安。史诺立刻把话传给美国人。同时,史迪威的手下戴维思也开始正式向华府推动,让史迪威到中共领地正式访问的主意。
① 蒋1943年9月19日给宋之电报,秦孝仪,《大事长编》卷五,p.2216。
担心日本和中共的反应,斯大林表示若蒋介石出席下一次的盟国高峰会议,他就拒绝参加。蒋也不想跟斯大林碰面,因此盟国安排了两场会议:开罗会议由美、英、中领袖参加;德黑兰会议,由史达林和罗斯福、邱吉尔碰头。开罗会议预定在11月中举行。会议召开的10天前,罗斯福派前任战争部长(编按:中方资料作陆军部长)赫尔利(Patrick Hurley)为蒋介石做简报。蒋对此一“善意、真诚”的姿态大为感动。他写下:罗斯福总统的“侠义、高尚”已达到“极致境界”①。
① Chiang Diaries, Hoover, October 17, 1943, box 43, folder 9; Ray Huang(黄仁宇),Chiang Kai-shek, part 2, p.51.
61岁的赫尔利,个头高大、爱热闹、个性固执的奥克拉荷马人。从小在巧克陶印第安人保护区附近长大。从印第安学院和法学院毕业后;他担任巧克陶国的国家律师。赫尔利学会巧克陶人作战时的尖锐的吶喊,在阿戈纳(Agonne)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其他战役中,因英勇作战获颁勋章;后来担任胡佛总统的战争部长。赫尔利是个坚贞的共和党人,不认同罗斯福的所有内政政策,但是乐于接受总统交付的海外艰巨任务;譬如,试图将补给运入被围的巴丹半岛,虽然并未成功①。一到中国,他就告诉史迪威,在美国本土史迪威被看做是“中国的救主”②。
① Don Lohbeck, Patrick J.Hurley (Chicago: Henry Regnery Company, 1956), pp.15-86, 159-164.
② Tuchman(杜希曼),Sand, pp.397-398.
11月12日起,赫尔利和委员长商谈了三天。蒋先就罗斯福书面问题作答;蒋承认他不愿意和斯大林碰面,但是在抗日作战上他会和苏联军事合作。赫尔利说,美国战后政策是反对任何形式的帝国主义,包括英国的帝国主义,并且支持自由、强大、民主的中国做为亚洲最主要的、稳定的力量。蒋告诉赫尔利,他很感谢罗斯福总统的“最高尚道义”①。
① Chiang Diaries, Hoover, November 13, 1943, box 43, folder 10; Lohbeck, Hurley, p.206.
蒋在准备自己到开罗开会的报告资料时,于日记中强调采取“淡泊自得”的立场,以不要求物质援助为实际作为①。启程之前,他批准了史迪威为开罗起草的计划,其中包括:盟国1944年初使用海、陆、空力量“全力”抢通经缅甸往中国的卡车路线;美国提供武器和设备给中国90个师;每月10000吨物资飞越驼峰,以支援在中国的空中作战。基本上,这是蒋在过去18个月针对发动缅甸战役的一向主张——强势军力。可是,史迪威在他当天的日记上大大标记“胜利”两字,仿佛他好不容易争取到蒋的同意②。马歇尔从史迪威的报告得到错误印象,讲出相当不正确的一句话:“这是战争开始以来,委员长第一次积极表示有意改善及使用他的部队。”③打从一开始,蒋就曾试图拯救香港,主动派出精锐国军入缅作战,支持史迪威在印度集训X部队、在云南整训Y部队,在长沙和宜昌进行战事,在杜立德空袭东京之后日军的惩罚战之中损失30000兵力——现在他已准备好(甚至是渴望),投入总共18个师的兵力参与第二次缅甸战役,只要盟国有空中与海上的优势。此时,蒋还同意史迪威另一项建议:若是麦克阿瑟率军登陆华南,他愿意任命一位美国指挥官统率中、美联军。不过,这和史迪威所想的——由他本人指挥前敌所有中国部队——大不相同。
① 蒋1943年11月17日日记,见秦孝仪,《大事长编》卷五,pp.2270-2272。
② Tuchman(杜希曼),Sand, pp.399-400.
③ Romanus and Sunderland, Stilwell's Mission, vol.2, p.61.
宋蔼龄向“酸醋乔”说,蒋对即将出席开罗会议“心情非常愉快”。从蒋介石这段时候的日记明显看得出来,他在与史迪威的关系上,已翻向一个正面的新篇章。可是,他并没得到善意的回报。蒋展现他对这位美国参谋长的新信赖,要史代表中国在开罗会议做报告。可是,听完之后,史回到房里写下:“我听见他摇尾巴了!”①事实上,史迪威的日记用辞遣字变得越来越恶毒。例如,在启程前往开罗、预期会见到罗斯福之前,史在日记中称呼美国总统是“橡皮腿”②。
① Stilwell, Papers, p.225.
② 杜希曼认为这些用词“令人惊骇”,但又解释说在史迪威的日记里“只出现1、2次”。Tuchman(杜希曼),Sand, p.398.
史迪威先蒋氏夫妇一步抵达开罗和马歇尔碰面。马歇尔建议,既然史在中国没受到尊重,应该离开中国。史表示希望留下来,马歇尔命令他:“那就别再胡说八道!”他立刻明白马的意思,抗议说他从来没公开喊蒋“花生米”。马歇尔立刻顶回去:“你从来没说过谎。别从现在开始说谎……别再对你的部属讲这些事。”①但是,史迪威并没停止。
① Forrest C.Pogue, George C.Marshall Interviews and Reminiscences for Forrest C.Pogue, ed. Larry I.Bland, 3d ed. (Lexington, Va.: George C.Marshall Foundation, 1996), p.605. 马歇尔还说:“他写信给太太,用的词句更尖锐。”
第六章:中国战区
1943年11月21日黎明,委员长和蒋夫人搭机抵达开罗,将和罗斯福、邱吉尔及盟国高阶将领开会。陈纳德未被美国战争部邀请与会,但他以中国空军参谋长身分出席。他到机场迎接委员长夫妇,护送他们到别墅。蒋夫人因结膜炎,加上长途旅行的疲累,没有参加上午拜会邱吉尔和蒙巴顿的行程,但是当天晚上六点半,两人一起与邱吉尔会谈。邱吉尔很不高兴在罗斯福的战后四强构想当中,竟然有个地广民穷、反帝国主义、反殖民主义的非欧洲国家在内,而且在缅甸战役中他想尽可能避免军事上的参与。可是,邱吉尔写下,他“对(蒋)镇静、内敛和有效率的个性印象深刻”,也认为蒋夫人“很抢眼、有魅力”①。蒋和邱吉尔初次见面后,认为邱“镇静沉着”,“无愧为抗日反共之前锋”。但是经过4天的会谈,他就会改变主意了。
① Winston S.Chruchill, The Second World War and an Epilogue on the Years 1945 to 1957 (London: Cassell, 1959), p.727.
次日,会议在可以看到金字塔美景的米纳饭店(Mena Hotel)举行。三大巨头、盟国联合参谋长团以及大小幕僚的第一次全体会议当中,蒋宋美龄是唯一的女性。英国参谋总长阿兰布洛奇(Lord Alanbrooke)元帅说,当她在窄裙内挪腿换个姿势时,他好像听到年轻军官们发出一股低声的叹息。相形之下,阿兰布洛奇形容她的丈夫,这位中国领袖像“松貂和雪貂的混种”。经过一天的会谈,阿兰布洛奇认为蒋“根本没掌握到战争的大局势”①。但是阿兰布洛奇并不知道,蒋认为直接和罗斯福讨论,即可解决一切与中国有关的重大军事、政治问题;在他看来,其他的会谈都不具决定性。
① Field Marshall Lord Alanbrooke, War Diaries, ed. Alex Danchev and Dand Todman (London: Widenfeld and Nicolson, 2001), entry for November 23, 1943.
蒙巴顿提出他的进攻缅北作战计划——“冠军行动”(Operation Champion)。这是一个比经蒋介石核可的史迪威计划,或罗斯福等人在华府及其他场合向中方承诺的计划,都更为局限的作战计划。“冠军行动”根本就不是以“陆海空全面作战”打通前往中国之陆上通道;它仅提议夺取钦敦江对岸的一个桥头堡,并在往密支那的铁路做空降行动。行动的下一步也还不明朗。安达曼群岛(Andama Islands)是这个计划唯一的两栖登陆目标,而纵使占领此地,也不太会阻断日军在缅甸的补给线①。史迪威10月间交给蒙巴顿的批评意见,批评“冠军行动”像“被恐惧渗透”,又形容攻打安达曼为“流产”②。
① Chiang Diaries, Hoover, November 23, 1943, box 43, folder 10.
② Barbara Tuchman(杜希曼),Sand against the Wind: Stilwell and the American Experience in China (London: Macmillan, 1971), p.402.
开罗会议一开场,蒙巴顿就说明“冠军行动”将发动32万名盟军部队,其中16万人是印度和缅甸部队、2万名英国特战部队、3000名美国特战部队,和13.7万名在印度和云南整训的中国军人——即X部队与Y部队。邱吉尔意外承诺皇家海军将派遣2艘大型战斗舰、4艘大型航空母舰和10艘小型航空母舰,以确保掌控孟加拉湾。轮到蒋发言时,他很高兴,但再次强调大规模两栖作战和海上优势是必须的。目标应该是瓦城而不是密支那,另外驼峰空运作业应每个月送1万吨物资到中国①。霍浦金斯后来写说,蒋通常不愿谈论特定细节②。这位中国领袖把实质交涉留待与罗斯福来谈,所以他在联合会议上的发言简洁扼要,而且事实证明,他对盟军将遭遇的日军兵力之推估,颇有先见之明。蒋在11月23日会议的简要版发言纪录是:“缅甸战役的成功,不只要看在印度洋建立的海军势力,还要看海上行动和陆上作战的同步协调。如果海上力量不能集中,仅靠陆上部队力量的集结,还不能确保胜利……敌军在缅甸可部署的兵力可达到10个师,如果我们不切断他们的增援途径,他们的部队还会更大。”③
① Charles F.Romanus and Riley Sunderland, Stilwell's Command Problem (1956; Washington, D.C.: U.S.Army 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 1978), pp.62-63.
② Robert E.Sherwood, Roosevelt and Hopkings (1948; New York: Bantam Books, 1950), vol.2, p.393.
③ FRUS(1943): The Conferences, p.117.
罗斯福总统住在美国大使官邸。当天夜里,罗在大使官邸设宴招待蒋氏夫妇①。霍浦金斯是唯一的陪宾。蒋夫人脚登露趾鞋、身穿黑色丝绸旗袍,和去年叼扰甚久的老朋友罗斯福打招呼。双方都有译员坐在边上,但美龄不时修正她先生译员的翻译。蒋原本就视罗斯福是“超乎常人”的大政治家,经过一整夜坦诚长谈后,对罗更增添敬意②。相形之下,蒋的尖噪子以及在权贵宾客前的拘谨、礼貌,却没让意气风发、随意的美国东道主产生太多的友谊感。
① 蒋氏夫妇11月22日与罗斯福总统进行正式的“初识”会谈。
② Ray Huang(黄仁宇),Chiang Kai-shek and His Diary as a Historical Resource (Armonk, N.Y.: M.E.Sharpe, 1996), part 2, p.53.
然而,在这次严肃的长谈中,两人似乎对一切事情都有相同共识。蒋赞同罗对于日本未来政府形态应由日本人民决定的看法。他提议,日本对中国的赔偿可以用工业和战争机械设备、商船及其他实体财产支付。他觉得驻日盟国占领军应由美国领衔;但罗坚持应该由中国国军来主导。蒋也同意罗对“俄国共产主义之政策”,强调莫斯科不可信赖,但又说在对苏关系上,将听从罗斯福的指挥。罗斯福强力支持东北和台湾回归中国①。两人早先在通信时就有共识,对战后世界有一致的看法,尤其认为必须终结殖民主义。此外,蒋还提到两人讨论了苏联参与对日战争的问题以及新疆的局势。蒋对这次会谈的结论是“非常满意”。罗斯福“以老友待我”②。
① Chiang DIaries, Hoover, November 24, 1943, box 43, folder 10.
② Chiang Diaries, Hoover, November 23, 1943, box 43, folder 10; FRUS(1943): The Conferences, pp.322-325.
次日(11月24日)早晨,罗斯福的儿子艾略特(Elliot)发现父亲在床上用餐,问起昨晚的情形,罗答说:“发生好多事喔。我见到委员长了。”艾略特问他对这位中国领导人的印象如何,罗先耸耸肩,然后说:“昨晚和蒋氏夫妇交谈所学,胜过我和联合参谋长团开4个小时的会。”①蒋虽花了不少时间描叙述中国军队的困难处境,罗斯福对儿子说,他还是对某些问题感到不解,譬如:“为什么蒋的部队不打仗?”为什么蒋“试图阻止史迪威训练中国部队”?为什么他“将数以千计的精兵留守在共产中国的边界”?②总之,罗斯福依然认为蒋还在排斥让史迪威处理国军的问题,原因不明。即令如此,罗斯福“已决心要从中国(也就是,蒋)的角度,让开罗会议成功落幕”③。
① Elliot Roosevelt, As He Saw It (New York: Duell, Sloan, and Peace, 1946), p.142.
② 同上注。
③ Sherwood, Roosvelt and Hopkins, p.395.
24日,蒙巴顿拜会委员长和夫人。他以后勤角度说明为什么比较有野心的攻打瓦城计划,是行不通的。数十年后,蒙巴顿告诉替史迪威写传记的杜希曼,委员长很显然并不了解“monsoon(季风雨)”这个字,蒋夫人也说明委员长“完全不认识季风雨”。杜希曼两次提到这个故事,声称中国没有季风,“因此,蒋根本不了解”,她甚至把这当作“史迪威难与委员长共事”之“启发性证据”①。但是,蒋的备忘录、信函和日记多次提到缅甸的“雨季”及它对军事上明显的影响;看来他只是不熟悉“monsoon”这个出自葡萄牙文的单字。在符合先入为主刻板印象的情况下,一场的谈话就像这样表面上赤裸裸实则全然误会,成了历史传说的一部分。当天下午,蒙巴顿向联合参谋长团报告,蒋已经接受规模缩小的空中支援,很高兴英国能派出舰队,并且会热切支持此一作战。
① Tuchman(杜希曼),Sand against the Wind, p.404.
但就像“monssoon”这个字,蒙巴顿也误解了蒋,误以为这位中国领导人现在对英方整体计划十分热中。一部分问题可能出在宋美龄的翻译上,她试图让蒋的发言显得越正面越好。1个多小时之后,当蒋私下和马歇尔共进午餐时,就证明蒙巴顿误会蒋的意思了。蒋冷静地告诉马歇尔他反对英方的计划,因为他相信它“会导致重大损失,甚至可能会失败”①。他重申两栖登陆的必要性,又说云南的国军(Y部队)不应前进到超过腊戍。美方纪录并未显示马歇尔有任何不同的意见②。事实上,马歇尔和美国其他军种首长在开罗会议上,自始至终都强烈支持蒋的立场,坚持全面展开两栖登陆缅甸作战,即所谓的“海盗行动”(Operation Buccaneer)③。
① FRUS(1943): The Conferences, pp.347-348.
② 同上注,pp.338-339.
③ 11月26日,马歇尔在联合参谋本部会议上,对这一议题很坚持。FRUS(1943): The Conferences, p.364.
当天夜里,邱吉尔设宴款待蒋氏夫妇。邱吉尔竟说海上攻击在1944年5月之前不能进行,使其宾客大感意外;那时候雨季就将要开始了。除此之外,这场晚宴可说又是一场令人满意的聚会。同一天夜里,霍浦金斯携带美方版本的公报草稿拜访蒋氏夫妇。蒋发现前一天晚上他向罗斯福提到的“每一项意见”都列在公报草稿里。他在日记写下,他对罗斯福在公报中所展现的诚意,十分感动①。
① Chiang Diaries, Hoover, November 24, 1943, box 43, folder 10.
11月25日是感恩节。蒋氏夫妇在美国大使官邸的庭院里,坐在白色柳条椅上和罗斯福、邱吉尔拍了那张著名的照片。蒋氏夫妇和罗斯福喝了茶后,三人于下午5点再次会谈,这次只有艾略特陪侍在侧,共谈了75分钟①。如罗斯福告诉蒋,他“最头痛”邱吉尔。他说:“英国根本不愿见到中国成为大国。”罗、蒋再次同意在新的世界秩序中,英国必须放弃她的帝国②。至于缅甸问题,两人确认先前达成的共识,即需要两栖登陆作战,并说服英方提早其海军部署③。在罗斯福的压 力下,蒋表示只要抗日战争仍在进行中,他就会和中共成立联合政府,但条件是(一)美国要确保未来苏联会尊重中国在东北的主权;(二)美国要支持让英国终止她在香港及中国其他地方的“帝国权利”④。
① FRUS(1943): The Conferences, p.349.
② Chiang Diaries, Hoover, November 26, 1943, box 43, folder 10.
③ 同上注。
④ Roosevelt, As He Saw It, p.164. 罗斯福回避东北问题做保证,但说苏联会尊重东北的国界。他建议,香港应归还中国,但要做为自由港,蒋同意。
蒋告诉罗,他对国共联合政府的意见是非官方的——也就是,只能给罗斯福知道。不过,他们俩对此问题的意见其实是一致的①。罗斯福接着告诉蒋,美国将依蒋的要求提供美国武器及训练给中国90个师的部队②。这是两位领袖又一次成功的会谈。
① Chiang Diaries, Hoover, November 26, 1943, box 43, folder 10.
② Romanus and Sunderland, Stilwell's Command Problem, p.64.
根据史迪威的说法,这次会谈进行到下午6点15分至30分之间,罗告知马歇尔和史迪威两人,蒋已预备执行“缅甸计划”,包括派云南的Y部队投入战场,但有两项条件,而罗斯福完全支持蒋——确实掌控孟加拉湾,以及同步进行两栖登陆作战①。在这里,故事变得混淆不清,因为有一说 法指控蒋于一、两个小时之内,就在「每一点上」全盘翻转自己的立场;但也有强烈证据指出这个说 法不符事实。这个事件简短但令人难以忍受的细节’值得我们详加检视,一则可藉此证明对历史的扭 曲如何能深铸人心’再则也看清史迪威的为人处世。
① 罗斯福总统的工作日志对罗、蒋下午的90分钟会谈进行到什么时候,有不同的说法;罗下一个约会排在下午6点15分。FRUS(1943): The Conferences, pp.63, 298-299. 关于史迪威、马歇尔和罗斯福的会谈,见Joseph W.Stilwell, The Stilwell Papers (London: Macdonald, 1949), p.232,及Romanus and Sunderland, Stilwell's Command Problem, p.64.
史迪威说,11月25日深夜,霍浦金斯找他去——“10点30分到,乐队演奏——哇!——和邱吉尔谈话。”后来,“霍浦金斯说,委员长下午6点表示不喜欢(缅甸)计划。”①霍浦金斯所说的计划,几乎肯定就是英方的计划,即蒙巴顿误以为他在11月24日上午和蒋谈话,蒋表示会支持的那个计划。蒋所同意的计划是他和罗斯福讨论的那份计划,不是蒙巴顿告诉他的那份。11月24日蒋和蒙巴顿会面之后,紧接着与马歇尔的谈话,以及11月25日下午5点到6点15分,他和罗斯福的会谈,都能够证实这点。罗斯福与蒋谈完后立刻告诉马、史两人的计划,才是蒋所属意的计划。霍浦金斯提到“下午6点”应该就说明这一切了。但是,史迪威在日记里对霍所说的反应却是“天啊!他又来了”,暗示霍说蒋改变了他和罗斯福沟通后的立场。事实上,罗斯福总统当天的工作日志记载,同一天夜里10点30分史迪威有和总统会面。在场的艾略特的纪录显示,史迪威谈到“他和蒋相处的困难”,但根本没提到委员长对与罗斯福的缅甸协议反悔——如果真有其事,史一定会在此场合提起。史迪威很不寻常地没在日记中提到他和罗的会面,这次会面有可能只是一个非正式的酒会(毕竟还有乐队演奏)②。
① Stilwell, Papers, p.232.
② 关于“他又来了”,见同上注,p.231;关于晚上10点30分的会面,见Roosevelt, As He Saw It, pp.160, 162.
据蒙巴顿的说法,次日(11月26日)早晨,马歇尔告诉他,“晚上”委员长和罗斯福又碰了面,蒋“推翻了他在午餐前所同意的每一点”。蒋最近一次“在午餐前”的会谈是11月24日和蒙巴顿进行的,不是和罗斯福或和马歇尔,因此蒋据称推翻的原议,应是指所谓他对英方计划的同意,而这份同意是出自蒙巴顿的误解。因此这里的意见反复,明显出自蒙巴顿会错蒋于早晨会谈的意思,也可能出自史迪威错传霍浦金斯的话。罗斯福总统在开罗的工作日志没有记载,下午5点至6点15分之后罗、蒋还有过会谈。而且,罗斯福、蒋介石、霍浦金斯、邱吉尔和艾略特在他们各自的文件或谈话中,都没提到罗、蒋在11月25日更晚时有另一次会谈,或者提到这位中国领袖反复的立场①。
① 关于总统的工作日志,FRUS(1943): The Conferences, pp.lxiii, 298-299.
我们猜测,史迪威很可能听到蒙巴顿的幕僚或是蒙巴顿本人提到,蒋出乎意料地赞同他们的计划,可是11月25日晚上10点30分之后,霍浦金斯告诉史迪威,蒋不喜欢英国人的计划。史迪威对马歇尔报告霍和自己的谈话,却误导马以为蒋对美、中计划变了卦,便推断罗、蒋在25日夜里有过第2次会谈,而且并不愉快。听到马歇尔转述霍、史谈话的二手版本,蒙巴顿“跑去找霍浦金斯”,霍给了他不附具体说明的“真相”,也就是蒋的确不赞成英方的计划①。
① 关于“暂缓下来”,见Mountbatten, Dairy, p.35, and Stilwell, Papers, p.32. 国防部历史家只用一句话注明,11月25日“晚间”蒋和罗再次见面,“在每一点上都翻转了自己的立场。”他们完全没有交代这句话所本,但想必是从蒙巴顿的报告得出这句话。国务院历史家只说五角大楼的历史“显示”蒋“在每一点上都翻转了自己的立场”,但是国务院因为知道罗、蒋夜里并没再会谈,因此假设此一意见大逆转发生在下午5点的会谈。这一点当然不正确,因为罗斯福在5点的会议之后,已经找马、史去谈了。见Romanus and Sunderland, Commamd Problems, p.65; FRUS(1943): The Conferences, p.366.
史迪威日记对11月26日的状况之叙述,和蒋介石日记的说法,没有太大出入。不过,他在开头含糊地说:“11点的时候,路易斯(蒙巴顿)泄漏情报(应该是指蒋的意见反复)。他被花生米气坏了。谁不是呢!”令人意外的是,史迪威竟然不再提蒋在前一天所谓的意见大翻转。11月26日上午,蒋的确和史迪威以及一群美国将领会商“驼峰运输议题”;蒋记下,“气氛”很好——有一部分原因是,他“听到”罗斯福前一天晚上与一群美国人会谈时,称赞他的“能力”。史迪威则说蒋终于接受,美方将领只能试图符合他的运输量目标的承诺①。
① 关于“气坏了”,Stilwell, Papers, p.232;关于“能力”,Chiang Diaries, Hoover, November 27, 1943, box 43, folder 10;关于“运补数量”,见Stilwell, Papers, p.233.
据蒙巴顿的说法,罗、邱听到蒋对前一天的结论全盘翻案后,于11月26日下午不备纪录人员,与蒋氏夫妇茶叙。蒋记载,他在下午3点拜访罗斯福,讨论了美国贷款给中国、外蒙古和西藏的议题。至于英军两栖作战登陆的议题,蒋只写罗“再次同意”把日期提前,只有邱吉尔不同意。蒋认为他和罗意见完全一致——的确如此。同时,联合参谋长团在下午2点30分开会,中方没参加,会中马歇尔表示,两栖作战(海盗行动)的进行有其“必要”,因为兵力不是问题,而且它攸关太平洋作战之成败,“中方接受”这个行动,而且“基于政治理由,此行动不能被抵触”。这是支持蒋、罗计划的坚决表态。罗斯福总统的工作日志记载蒋、罗11月26日只在下午4点39分碰头一次,那是三巨头、蒋夫人和其他人一起出席的会议,会中通过了公报内容,也讨论许多议题,如中国的经济状况、太平洋战后的安全、给中国90个师的装备、战后国际组织等。会后,邱吉尔和蒋夫人告诉蒙巴顿,蒋对每一点都同意;其实他自昨天与罗斯福会谈后,就一直是如此①。
① 关于“意见完全一致”,Chiang Diaries, November 27, 1943, box 43, folder 10;关于“强烈表态支持”,FRUS(1943): The Conferences, p.364;关于“每一点都同意”,FRUS(1943): The Conferences, p.366.
史迪威次日的另一个怪异说法,有助厘清这一团疑云。蒋氏夫妇11月27日早早起床,匆匆参观金字塔然后径奔机场,取道印度展开漫长的回国之旅。可是登机前,蒋嘱咐史迪威留下来,出席联合参谋长团批准两栖作战的正式集会①。客气地送走蒋委员长夫妇后,史迪威赶去找蒙巴顿。根据东南亚司令部日记的记载,史让蒙巴顿“吓了一跳”,因为史说他奉命“留下来抗议。我必须坚守‘斗牛士’(空降攻打瓦城的计划代号)(Toreador),以及每月(驼峰运载量)1万吨”。蒙巴顿在其日记转述由他助手记下的主张;详细主张比上述还广泛。在这个版本中,史迪威说他奉命“对每一点都取得全盘翻案”,这几乎就和蒙巴顿前一天听到马歇尔所说的一样。这次对蒋又全盘翻案的指控,完全就是直接出自史迪威,而史在其日记中,压根都没提当天早上他听到蒋要“每一点”都翻案,或者他曾向“吓了一跳”的蒙巴顿提及此事②。
① Mountbatten, Diary, p.35; Stilwell, Papers, p.233.
② Mountbatten, Diary, pp.35, 36; Romanus and Sunderland, Stilwell's Command Problem, p.65,引用东南亚委员会(SEAC)战争日记,1943年11月29日。
蒋很欣慰,回国途中在日记写下,开罗会议是他一生“革命事业”的“重要成就”。他很自豪自己的事前准备,以及“各种交涉之进行,其结果乃能如预期”。完全没有在最后一刻交代史迪威去要求什么的记载。很明显的,在这两天的任一天里,蒋在实质上或事实上都不曾改变想法①。
① Chiang Diaries, November 27, 1943, box 34, folder 10.
有人认为,斯大林在德黑兰会议答应击败德国便加入对日作战,让罗斯福对蒋以及中国在战争中角色的兴趣迅速消退了①。但是,主张若苏联宣誓要攻打日本,中国是否留在战局中就无关紧要的人,是邱吉尔、不是罗斯福②。罗斯福从来没这么说。事实上,他警告邱吉尔,他们不应认定击败德国之后,苏联就一定会履行承诺③。好几座大型机场即将在四川省动工兴建,华府对中国的战略兴趣一点也没消退。罗斯福对儿子艾略特评论蒋的部队在中国“不打仗”,又批评这位国民党领导人的国内政策,但是关于蒋对世界局势和全球战略的分析(包括缅甸),对此,罗斯福在开罗留下的评语却是正面的。有人曾写说,罗觉得他和蒋的会谈“令人沮丧”;两人对战后去殖民化,以及以新的世界组织促进全球和平的看法,却完全一致。罗斯福特别钦佩的是,当他问蒋中国是否“想要中南半岛”,这位中国领导人立刻回答“绝不”。罗也认为蒋答应与中共成立联合政府是个历史性的成就④。
① Tuchman(杜希曼),Sand, pp.407, 521.
② Sherwood, Roosevelt and Hopkins, P.431.
③ FRUS(1943): The Conferences, pp.705-710.
④ Stilwell, Papers, p.238; Roosevelt, As He Saw It, pp.164, 204;秦孝仪,《大事长编》卷五,p.2282.
德黑兰高峰会后,罗斯福和邱吉尔飞回开罗,准备敲定缅甸战役计划。照罗的自述,他代表蒋“像一头骡子般顽固地(和邱吉尔)奋战”,争取英国海军支援作战。霍浦金斯指出美方“强烈觉得蒋的要求应被兑现;不能口惠而实不至”。缅甸的海军登陆战只需动员18至20艘登陆船舰,但是大规模的反攻欧洲之战几个月后就要开打,邱吉尔拒绝投入任何英国船只到缅甸战役①。尽管曾给予蒋无条件承诺,罗斯福勉为其难地忽视美方联合参谋长们的意见,最终同意英国人把两栖登陆作战延后一年②。
① Sherwood, Roosevelt and Hopkins, pp.395, 396.
② FRUS(1943): The Conferences, p.681.
回国途中,蒋氏夫妇在印度蓝伽短暂逗留,检阅由史迪威的僚属在当地训练的国军部队。这支驻印度的国军部队(X部队)人数约3.3万人,全都体格强健,且每个人都配备现代武器——对国军来说,这是很特别的体验。蒋对这支斗志昂扬的部队训话,也对美国军官保证若有人员伤亡,会立刻补足。梅瑞尔(Frank D.Merrill)将军麾下3000名美国特种部队已准备好支援中国人。盟军有了喷火式战机(Spitfire)及其他新型飞机,现在终于在缅北掌握了全面空中优势,包括有能力以空投方式补给整个师的需求,和破坏从曼谷到仰光的铁路交通。蒋相信,不久后英国海军也将控制缅甸海岸之进出。这一切和史迪威1942年春季攻势前的情势,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p style="text-indent:0em"][img src="images/145126838561.jpg"/][/p]
1943年蒋介石与宋美龄前往埃及开罗与美总统罗斯福(左二),英首相丘吉尔(左三)进行高峰会,蒋认为这是“中国一大胜利”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