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读史方舆纪要

_27 顾祖禹(明)
  ○昌江在县南。源出县东北婺源、休宁两县界山溪中,流经县东八十里,又西合祁门境内诸溪水,绕城东而南,又西经景德镇北而西南流,合乐安江,入鄱阳县境,为鄱江之上游。又鄱源水,在县东。《志》云:源出县东北百四十里之高山下,西流百里而合杨港,又南入于昌江。
  倒湖县东北百三十里,与祁门县接界。又东北百十里即祁门县也。湖当往来经行之道。又石牌潭,在县西六十里。《舆程记》:自景德镇西十里为官庄,又二十里为石牌潭,又二十里为宗潭,又三十里为府东境之狮子山,至府城八十里。○猴滩,在县东北。《闻见录》:由景德镇出县北石鼓岭,至猴滩,达祁门县。又小儿滩在县北五十里,又二十里为池滩,又十里为小北港,又四十里至倒湖,皆舟行达祁门县所经也。
  浇岭水在县东。源出婺源县界之梅岭,西流经浇岭下,有长山水自乐平县流入焉。又西北流,至景德镇南入昌江。又江力水,出县西北六十里黄连山,至阳府山西入昌江。○苦竹港,源出县北百二十里之苦竹岭,东南流,合北港水,至县东北入昌江。《志》云:北港水出县西北百三十里梁禾岭,东流合桃树岭水,又东合苦竹港,入昌江。
  宁家陂在县南。其水北注于昌江,名小坑港。相传梁末所凿,其旁壤地二千亩有奇,环山背水。道东有豪猪岭,其水北注成港,筑陂分水,西凿岭麓,引为石渠,以资灌溉,所谓宁家陂也。岁久堙塞,民苦硗瘠。明正德三年,循故址疏导,始无石田之患。○景德镇县西南三十里。水土宜陶。宋景德中置镇于此,因以景德为名。明初因元旧置税课局。正德初,始置御器厂,于是有官窑民窑之分。《志》云:瓷器出景德者最佳,镇东南湖田市次之,麻仓洞又次之。
  桃树镇县西北百二十里。以桃树岭名。有巡司。又黄梅寨,在县东北百四十里高岭洞,其地绝险,与徽州府接境,黄巢之乱,民多避难于此。《志》云:县东北百里有汪村,接江南休宁县界。○鲤鱼桥,在县东南。《闻见录》:鲤鱼桥东接婺源县界。县东又有梨尖岭,亦接婺源界。北有金山殿,接祁门界。
  德兴县府东南二百四十里。东至浙江开化县百四十里,东北至江南婺源县百五十里,西北至浮梁县百五十里。本乐平县地。唐置德兴场。五代晋天福三年,南唐升为县,属饶州。县旧无城,明嘉靖四十一年,创筑今城,周三里有奇。编户八十三里。
  ○银城废县县东百二十里。《志》云:陈置县,属鄱阳郡。《隋志》云:鄱阳县有陈银城县。开皇中,废入鄱阳,即此。又吴阐城,在县南七里,世传吴芮尝驰马于此。○乐安废县,在县东百五十里。《志》云:水路去今乐平县三百二十里,吴置,陈废。或云:唐初于故银城置乐安县,后因歙寇陈海亮剽掠,兼山势险峻,地陇高下,乃移于乐安水口云。○银山县东三里。《元和志》:乐平县东百四十里有银山,每岁出银十万两,收税七千两,亦名银峰山。宋程迥《厅事记》:唐贞观中,权万纪言宣饶银大发,帝斥之,盖谓银峰也。总章初,用邓远议置场榷银,号曰邓公场。至宋天圣间,山穴倾摧,而银课未除。范仲淹守郡,奏罢之,时元?四年也。县四面皆水,取其地产银,惟德乃兴之义,南唐因以名县云。○天门山,在县治西,以山岭崇高而名。大茅山县东南百里。山最磅礴,千峰万壑,深林邃谷,为县境诸山之冠。又鸣府山,在县东南八十里,山势崔嵬,云烟昼晦。○铜山,在县北三十里,唐置铜场处。山麓有胆泉,亦曰铜泉,土人汲以浸铁,数日辄类朽木,刮取其屑,煅炼成铜。元至正十二年,中书省臣张理言:德兴三处胆水浸铁,可以成铜,宜即其地各立铜冶场。从之。因以理为场官试之,其言不验,于是复废。
  ○建节水在县西南。源出广信府弋阳县界,西北流入县境,下流入乐平县境,合乐安江。又洎水,在县东南百二十里,出高山下,西流入建节水,并为鄱江之上源。○大溪,在县北二十里,源出徽州府婺源县,至县境会诸溪水,下流入于乐安江。
  ○白沙镇在县之乐平乡十二都,有巡司。又县境荣禄乡有石港城,元末邑人王溥筑以自固。○金场,在县南二十里,宋时冶金处也。又有银场,在县东六十里,唐冶银处。《志》云:县境六都有?朱砂?共,?共石槎牙,罅间出?朱砂,今湮没不可得。
  安仁县府南二百十里。东至广信府贵溪县百里,西至抚州府百五十里,西南至抚州府东乡县九十里。汉余汗县地。晋析置晋兴县,属鄱阳郡,寻废。唐武德四年,析置长城县,属饶州。八年,仍省入余干县。宋开宝八年,置安仁场于此。端拱初,升为县,仍属饶州。县旧无城,明正德五年,姚源寇起,因筑土城,覆以石瓦。嘉靖四十一年以后,屡经营葺。城周三里有奇,编户九十七里。
  ○长城废县在县北。唐初,置县治此,寻废。今为长城乡。《通志》:晋永嘉七年,尝改晋兴曰兴安。或曰:德兴县治北有兴安废县,晋永嘉中置。似误。
  ○华山县西北七里。山最奇秀,类池州之九华山。《志》云:余干县南七十里有华山,盖境相接也。又县西北四十里有紫云山,亦高秀。《志》云:余干县界有白云山,与此亦相接。○积烟山,在县西南八十里。宋末邑人陈羍与蒙古兵战于此,兵败死之。
  吴岭县西南六十里。相传汉吴芮与东越王尝战于此。巅有洗马池。○仙岩,在县东南七十里,岩半有穴二十四,人不能到,下有溪流。《志》云:仙岩东接贵溪县界,其外又有燕岩、琐岩、白云、盐仓、钓藤、马嘴、杨子、金仙诸岩,相去不过十里云。
  ○锦江在县南。一名安仁港,一名兴业水。自贵溪县漏石村流经县界,下流经余干县,为龙窟河。港中有崩岩横石,悬水千仞,湍奔浪激,声合风雷,舟楫所历,少有程准,篙工失措,便成齑粉,然居人赖其膏泽之利,溉田几二百余顷。又县南有云锦水,发源福建光泽县,峭壁千仞,绚草成章,故有云锦之称,西北流合于锦江。《志》云:县治前有云锦楼,下瞰锦水,旧设云锦驿于此。白塔河在县东。源出贵溪龙虎山及抚州金溪县,合流入于锦江。又龙泉水,在县南六十里,渊深莫测,引流入白塔河。○乌石涧,在县南二十里,源出抚州临川县,下流入白塔河。又有玉石涧,在县治东,上有衣锦桥,流入云锦水。○白塔镇县东二十都,有巡司。又有紫云驿,在县治西临锦江侧。○团湖坪,在县北。宋末张孝忠与蒙古战于此,力竭死之。又鹅门隘,亦在县北,路通余干、万年二县。又北有石头口,北经苦竹山,自县趋府城之道也。
  万年县府东南百二十里。东北至乐平县八十里,南至安仁县八十里,东南至广信府贵溪县百五十里,西南至南昌府进贤县百八十里。本鄱阳、余干、乐平三县及贵溪之远鄙。明正德七年,群盗聚乱于此,讨平之,因置今县,筑城,?以砖石,周不及二里。编户六十四里。○万年山在县治北。亦曰万年峰,县以此名。旧《志》:德兴县界有万年岭,宋末广王由此入闽,曾驻跸山下。今县东北去德兴百六十里,盖旧为德兴界也。明正德六年,江西盗起,七年,调两广土兵剿之,前后俘斩万余。姚源洞残贼尚猖獗,复俘斩五千余人,因设县于此。
  犁壁山在县南。四围突起,盘旋如壁,一名挂榜山。明正德中,参政吴廷举平姚源贼,驻师于此。又县南有铜冈、罗村、石虹等山。○武山,在县东南,接贵溪县界,盘礴数里,即吴廷举分守武山断贼归路处。又有文山,在县东五十里,接乐平及贵溪县界,旧尝置戍于此。
  三界岭在县西。《志》云:岭当余干、乐平、安仁三县之交,因名。明正德中,吴廷举讨姚源贼,置寨于此,以扼冲要。相近又有上茶诸岭。又石牛岭,在县东五十里。又东有马伏诸岭。《志》云:县西北有百丈、梅树诸岭。又有桃岭,正德中,讨姚源贼,亦尝驻营于此。
  姚源洞在县东里许。深可十五里,两山并峙,林木蓊蔚,土田肥美,向为盗薮。明正德以后,始为乐土。《志》云:县西北又有何山洞,亦深广。
  ○洎江在县北。自德兴县西流入县境,又西入余干县界,合龙窟河。《志》云:县西北有殷河,出百丈岭,合诸溪以通洎江。县西五里又有陈坊渡,其水亦流入洎江。姚源水在县西南。自贵溪县北流入县境,又西入余干县,即余水之上源也。又县有裴源水,明正德中,俞宪击姚源洞贼于裴源,败之,是也。○古楼埠水,亦在县西北。《志》云:其水北流,合余干县冯田水入番阳县界,会于珠湖。明正德四年,官军捕姚源盗,遇伏于古埠,即此。○荷溪镇县东南四十里。又东南去乐平县之仙鹤镇不及十里。明正德中,筑城于此,以御寇冲,寻移仙鹤寨巡司戍焉。又桥顶寨,在县南,接安仁姚源界。又县西有黄柏寨,北有富公寨,东有三界寨,旧俱为戍守处。○石门街,在县东南,水陆俱接贵溪县之神前街,亦与余干、安仁县接界,为盗贼出没处,有巡司。见贵溪县。又五星桥,在县西北姚源水上,与余干县接界,亦为要隘处。
  附见:饶州守御千户所在府城西南隅,明洪武初建。◇广信府东至浙江衢州府二百四十里,南至福建崇安县二百四十里,东南至建宁府五百五十里,西南至建昌府五百十里,西北至饶州府五百三十里,北至江南婺源县三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六百三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千八百四十里,至京师五千里。
  《禹贡》扬州地。春秋时为吴地。战国为楚地。秦属会稽、九江二郡。汉属会稽、豫章二郡。后汉因之。孙吴属鄱阳、东阳二郡。晋以后皆仍旧。梁属吴州。隋属饶州。唐初,仍属饶州。乾元初,析置信州江淮转运使元载奏置。宋因之亦曰上饶郡。元曰信州路。明初,曰广信府,领县七。今仍曰广信府。
  府当吴、楚、闽、越之郊,为东南之望郡。唐元载以鄱阳川原?远,边防襟带,请增置信州,是也。宋韩元吉曰:郡南控闽越,东引二浙,隐然为要冲之会。今自玉山以达三衢,自铅山而入八闽,诚毂绾之口也。刘宋泰始初,邓琬以晋安王子勋举兵寻阳,遣其党张淹自鄱阳峤道入三吴,军于上饶。南宋德?末,谢枋得崎岖于此。明初,胡大海与伪汉相持,屡争信州,岂非以地利所在欤?
  上饶县附郭。汉豫章郡鄱阳县地。孙吴析置上饶县,属鄱阳郡,以其地旁下饶州而名。晋省。刘宋复置,仍属鄱阳郡。齐、梁因之。隋废。唐武德四年复置,隶饶州。七年,省入弋阳。乾元初,复置为信州治。今编户二百八里。
  ○信州城今府城。唐所置也。《志》云:宋时罗城,周七里有奇,中有子城,周不及二里。先是辟四门,后复辟为八门。皇?二年,洪水为害,因旧址修筑。淳?七年增葺,十二年复为洪水所坏。宝?三年,又修筑焉。元仍旧。至正二十年,城归于明,乃复营治,并浚城濠,自城西而南,深一丈五尺,阔一丈八尺;自南而东通溪流,深二丈五尺,阔四十九丈。洪武九年,复为洪水所溃,寻复营葺。正德五年以后,屡经修筑。今城周九里有奇。○上饶故县,在府城西北天津桥之原。孙吴时置上饶县于此,隋废,今社稷坛即其故址也。
  ○南屏山府东南五里,与谯门相值。有一峰尖耸,名曰狼牙,其势自东南来,拱抱府治。山麓有台,地高爽,登之可望一城,名曰跨鹤,宋知州王自中所建。旁有南台,赵汝愚所筑也。○石桥山,在府西二十里,山半有岩洞,远望如月,亦名月岩。其上平坦如桥,因名。
  灵山府西北六十里。一名灵鹫山。《道书》第三十三福地,实郡之镇山也。有七十二峰,高千余丈,绵亘百余里。上有龙池,中产异木奇草及水晶等珍。其东北峰挺立孤石,高百余丈。西峰绝顶有葛仙坛遗址。溪分五派,西流入上饶江。《志》云:宋时有水晶场,设灵山之白云尖下,岁贡水晶器凡十事。元初停采。明天顺中,遣内官采进,多不堪用,乃复罢之。重山,在府城北,其脉由灵山来,重峦叠?,??峻绝,谢枋得因以叠山为称。又有岩山,亦在府城北,脉由重山来,迂纡昂伏数十里,再折而南,平?绝壁,谺然巨岩,空?空可容数千人,有石泉甚甘美。
  封禁山府东南八十五里。一名铜塘山。险塞危峻,为郡之要害,中产铜铁。明景泰中,福建沙县寇邓茂七盗冶铜铁,剽掠永丰,知县邓显追捕,遇害,久之患始平。自是严冶禁,设隘戍守。《志》云:山绵亘广远,东接福建浦城县界。有铜孛山,为封禁之要口,南连福建崇安县,北通永丰县。其西南为择子岭,与高洲铁山一带相接,向为奸宄啸聚之地。其中林篁丛杂,溪港连延。旧制以其险峻难通宜于封禁,因名。万历三十年,尝复议开采,不果。自是垂为永制。○丁溪山,在府南七十里,一名铁山。宋时为冶铁之所,任百姓开采,官收什一之税。后属饶州永平监,今废。又铜山,在县南四十五里,脉自铁山而来,其西接永丰县之鹤山。《志》云:府南十里有南岩,一名卢家岩;又有北岩,亦在府南,并称形胜。
  ○上饶江在府城南。源出怀玉山,分流两道:一东自衢州常山县入浙江,一西南流过玉山县,又西流经城南,合诸溪之水,经弋阳、贵溪县入饶州府安仁县,为安仁港,下流入于鄱阳湖。
  槠溪府西十里。源出灵山,西南流入上饶江。以岸多槠木而名。或曰槠溪即灵溪也。明初,胡大海攻信州,败元兵于灵溪,遂克其城。溪盖因灵山而名。又宋溪,在府西二十里,源亦出灵山,流百二十里入上饶江。○古良溪,在府南六十里;又有破石水,俱出封禁山北流,与丁溪山水合而入上饶江。○岑阳关府南百二十里。山溪丛杂,径路崎岖。又东至浦城县之二渡关三十里,为江闽之间道。又?竹关,在府南百里,二关皆在崇安八关之列。今详见福建崇安县。又柴门关,在县北百里,通江南婺源县之要道。又北有东坞关,亦走徽、婺之间道也。○沙溪寨,在县东七十里,路通闽浙山寇啸集之处,旧有巡司。郑家坊镇,在县东北七十里,与徽、饶邻境,人烟□集,为一郡之会,有巡司。又县东南百里有八坊场镇,亦置巡司,与邵武接境,山深路阻,奸宄往往薮匿于此。
  回车馆在城西南隅。宋皇?二年,晋陵张衡为郡守,作驿曰饶阳,宅曰回车,后合为饶阳驿。元至正二十四年,徙于县西,改名葛阳驿。明洪武十四年,迁于今所。《志》云:驿在今府南一里,今废。玉山县府东百里。东至浙江常山县七十里,北至江南婺源县二百二十里。汉会稽郡大末县及鄱阳县地。隋为东阳郡信安县地。唐初为常山、须江及弋阳三县地。证圣三年,析置今县,以县有怀玉山而名。初属衢州,乾元初改属信州。宋因之。县旧无城,明嘉靖四十年筑城,周四里有奇。编户五十七里。
  ○怀玉山县北百四十里。一名辉山,亦名玉斗山。水分东西流,西入鄱江,东入浙江,为衢、信两郡间之望镇。详见名山怀玉。○三清山,在县北百二十里,高七百余丈,周二百余里。三峰峻拔。自麓行二十五里,始陟山巅,其岩洞多奇胜。《志》云与怀玉并峙,盖即怀玉之支峰矣。今亦附见怀玉山。
  水南山县南二里。俗名大王山,又呼黄谷山。其脉自闽来,锐如卓笔。其东有功曹山,下为冰溪,一名大王潭,实上干溪、玉溪所会处也。又东里许为武安山,三山并列,下亦有泉,世谓暖水三山,即此。又齐峰山,在县南三十五里。其脉自永丰县来,形如屏障。元魏玄德居此,善制墨,今土人犹传其业。○太甲山,在县北二十五里。山势磅礴,上有商太甲庙。其北十里有洞岩,林壑掩映,峰崖奇秀,溪水流出,其声清壮。
  ○玉溪县东五里。因怀玉山而名。水有二源,合流十余里,会诸溪水入上饶县界,或曰即上干溪也,出怀玉山,溪源干浅,秋冬不通舟船,故名干溪。韦昭曰:干越,越之别名也。此为上干。又下干溪,在县治东南二里,亦有二源,自浙江江山县界来,俱至渎口,合而为一,抵废酒务后,与上干溪合流。上干溪水所经处,间与衢之常山接,自信而衢,不可舟行,间以陆运者,此也。又《清波杂志》:衢、信之间有驿,名兑谷,谓其水从三道来作兑字形云,即今草平废驿也。
  仓溪县南三十里。源出浙江江山县境,委蛇至县东南二十五里,下流二里许,与渎口合,为玉溪之别源。中有石陂潴水,呼为石仓,人多渔钓于其处。○沙溪,在县西三十里。《志》云:县北五十里有沙溪岭,与玉山相连,产石,可为砚。水流下二十里,谓之沙溪。又南入于上饶江。又□溪,在县西,亦出怀玉山,入上饶县境,通小舟。○十里关县西三里。旧有戍兵。又有东关,在县治东。明正德八年,设以防姚源之盗,榜曰八省通衢。县治西又有西关,与东关相对。《志》云:连城关在县治西,公馆置其上,下为连城桥。明正德八年,断桥以绝姚源寇冲,后复建。○矿岭关,在县西北。又县北有广平、鸦山二隘,路通徽、饶。《南行记》:玉山县北有矿岭、柴门、蜈蚣三关,矿岭道出上饶,柴门、蜈蚣道出饶州府德兴县。《志》云:县西北六十里有童家坊,亦接徽、饶境。沙砾镇县东二里。《志》云:即县治也。未立县时,号沙砾镇。唐天宝十四年,草寇窃发,里有徐叔伦者,倡众保障于此。证圣中,始置为县,因山为名。峰岭合沓,溪谷相互,虽步通三衢,而水绝干越。○柳都寨,在县东南三十里,有巡司,路通闽浙。又峡口隘,在县西北。《闻见录》:自府城东二十里龙溪分路,由牛头岭临江湖出峡口,直抵县之北门,此往来间道也。又有峡溪隘,在县东北七十里峡溪岭。《舆程记》:自县北达徽州之道也。
  草坪驿县东四十五里。亦名草坪镇。明初陈友谅遣将寇广信,据草平镇,遏浙东援兵,是也。又东四十里达常山县驿,今废。信、衢之交,舍舟从陆之道,凡八十里。又怀玉水马驿,在县治西,宋置,明初因之。初为马驿,别置辉山水驿于县治南,后并入马驿,因为水马驿。又县治西旧有玉山递运所。○东津桥,在县东二里。明初陈友谅遣将寇广信,据草平镇,复屯玉山。胡大海时守婺州,遣兵败之于东津桥,遂复玉山县。《志》云:桥,旧为浮梁,屡遭洪水漂荡。成化中,改建以石,后常修治。弋阳县府西百二十里。东北至兴安县五十里,东南至铅山县百十里。汉豫章郡余汗县地。孙吴析置葛阳县,属鄱阳郡。晋宋以后因之。隋平陈,县属饶州。开皇十二年,改曰弋阳县,以县治弋水之阳也。唐仍属饶州。乾元初,改属信州。宋、元因之。县旧无城,明正德五年,仅营城址,立四门。嘉靖四十年,因旧址营筑。城周三里有奇,编户七十三里。
  ○宝丰废县县南五十里。宋淳化五年,升宝丰场为县。景德元年,废为镇。康定中复置。庆历三年又废。《志》云:县西有玉亭县故址,唐初所置。今见饶州府余干县。
  ○龟峰山县南二十五里。弋阳江经其下,山连峰接岫,参差错落,其得名者三十有二峰,皆笋植笏立,峭不可攀。中一峰形如龟,又有蜃楼,能吐纳云气,以验晴雨。又军阳山,在县南三十里。《方舆志》:昔有将兵屯于山阳者,故名。层崖壁立,众山あだ,迥不相接。唐贞元中,山产银,乾符后不复有。亦名君阳山。《志》云:宝丰镇旧置于此,亦曰宝丰场。山之北五里曰宝峰山,广袤数十里,白云吞吐,飞瀑清响,与灵山、龟峰山并峙。中有石亭,高七十余丈。又有仙人石桥,长五十余丈,广二丈。○仙人城山,在县南四十里。山峰壁立,高五十丈,形如层城。其巅坦平,有池水澄冷可掬。亦名赭石山。
  七星山县北三十里。林木蓊蔚,下有沃壤,可以树艺。昔有七星坠此,因名。《志》云:县东二十里有待宾山。梁大同七年,尝置待宾院,隋废。今名狮子岩。又有赭亭山,在县东五十里,山界弋阳、兴安之间。山形方正如削,望之亭亭。其色赤,无林木,旁有小山相肖,曰小赭亭。后汉李?封赭亭侯,或以为即此地也。○十二台山,在县西四十里,峻峭秀拔。又县西七十里有石城岩,其广可容万人,上有石乳泉。
  ○弋阳江县东二十里。其上流即上饶江也。又西,弋溪流合焉。《志》云:弋溪源出灵山,西流合葛溪。曰弋者,以水形横斜似弋也。又西南会于上饶江,俗名弋阳江。○葛溪,在县东七十里。源亦出灵山,下流合弋水、晚港水,并注于上饶江。又西流经贵溪县,谓之芗溪,亦曰贵溪。旧《记》云:葛溪水经县西二里,昔欧冶子居其侧,以此水淬剑,溪旁有葛玄冢,故名。
  明溪县西二十里。源出贵溪县,南流入县界,又五十里出上饶溪。本名弱水,唐刺史孙成改今名。○信义港,在县东二十里,源出福建邵武县境,引流而东北,至县界,下流入于葛溪。其旁土地高沃,人多信义,因名。《志》云:县东境诸溪水合流于县东南,有巨石横出溪中,捍截东流,县治赖此无冲溃之患,因名之曰神石。
  ○弋阳馆县治东。唐置。宋因之。今为葛溪水驿。○大桥,在县北。又县北二十里有漆工镇,北走乐平县,此为必由之道。又黄沙港,在县东五十里。县境有湖村山、?箬埠,并水陆险要,为戍守处。贵溪县府西百九十里。西至饶州府安仁县六十里,东至弋阳县七十里,东北至饶州府德兴县二百四十里。汉余汗县地。隋为余干、弋阳二县地。唐为弋阳县地。永泰元年,置贵溪县,以县在须溪口而名,属信州。宋因之。县初无城。明正德三年,姚源贼起。六年,始营县城。嘉靖以后,屡经修筑,周三里有奇,编户二百十里。
  ○贵溪旧县县治西一里。今谓之旧教场,唐时县治此。旧《志》:县界余干、弋阳两县间,地方阔远,山水回合,舟行沿溯,累废旬日。唐永泰初,议就须溪口置县,以便往来停宿。元移于今所。
  ○三峰山县南二里。三峰鼎峙,一名天冠山,高三十余丈,与县治相对。山之东麓接王表岩,亦曰长廊岩,修岩如廊。相传西汉末,有王表者隐此,因名。又五面山,在县西南五里,东接三峰山,其南一峰屹立,五面如削成。《志》云:县南三里有徐岩,宋徐绍景读书处,林深水远,洞穴幽邃,有巨石平坦,突出山侧如月,攀萝可登以望远。
  象山县西南七十里。初名应天山。宋陆九渊读书于此,以山形如象,改今名。山间有原坞及良田清池,无异平野,四方从学者,多结庐其中。山阴之巅,又有麈湖,天成一池,泓然如鉴。其余岩壑,泉石俱称绝胜。又县西南八十里为象楼山,兀然突耸,如楼阁之状,本名石楼山,天宝六载改今名。○自鸣山,在县西五十里,邑之镇山也。巍然群峰之上,巅有湖,天欲雨则水涌,其声如雷。
  龙虎山县西南八十里,在象山之西北。《志》云:象山一支西行数十里,乃折而南,两峰对峙,如龙昂虎踞。《道书》以为第二十九福地。后汉章和间,张道陵修炼于此。今有上清宫,在龙虎两岐之间。《图经》:龙虎山,在后汉末,张鲁之子自汉中徙居此。宋大中祥符八年,召其徒正随赴阙,赐号真静先生。王钦若奏立授?院及上清观,蠲其田租,即上清宫也。出龙虎山而西一二十里,南迫大溪,溪水澄滢,可鉴毛发,则仙岩列焉。其岩峰峦削立,高出云表,岩石嵌空,多为洞穴、房室、窗牖、床榻、仓廪之状,共二十有四岩,而总名之曰仙岩,与饶州府安仁县接界。藐姑山县南七十里。高四十余丈,广三十余里。泉石甚胜,有封鬼等洞,俗传张道陵遗迹也。又鬼谷山,在县南八十里,道家以为第十五洞天。山有苏秦台、张仪井。又有鬼谷洞,幽黑,入必以烛,周回数里,容数千人,俗传鬼谷子隐此,盖好事者假以名山云。○昂山,在县西南百余里,东连贵原,西接梅潭,南入福建界,北带上清溪,广四十余里,山形昂耸,物产蕃庶。又台山,在县西南七十里仙源乡,一峰特出,亭亭天表。又西十里许为西原山,石壁削立,两旁如门,山椒有壁鲁洞,世以为神仙之窟宅。百丈岭县北七十里,路出饶、徽二郡。《鄱阳记》长沙王屯兵百丈岭,即此。又璩岭,在县南八十里,亦曰据岭,谓闽越偏据时,以此为界也。今岭西有璩大夫祠,盖南唐命其臣璩姓者守此,因以为名。相近又有水帘洞,洞中可容数千人,洞口泉水悬崖而下,状若垂帘。又张镇岭,《志》云:在县西百里仁孝乡,高二十余丈,昔有贤士张镇者隐居于此,屡聘不起。上出黄连。○贵原,在县南百余里,南通福建光泽县,西连昂山,广七十余里,内多美地良田,物产蕃庶,民俗淳厚。宋叶梦得尝经此,题壁曰新丰。今因有新丰街。又秋香原,在县北四十里,以原多桂树而名,一名周原。
  ○芗溪在县城南。相传溪旁产郁金香草,因名。一名贵溪,其上流即上饶江也。自弋阳县流入境,会于须溪。《志》云:须溪,在县治西南,源出福建光泽县界之大源官山,经火烧山北,又北流历夏南乡,合三十六水至中坑渡而入芗溪,其合处曰须口,俗呼罗塘港。又西入安仁县界,为安仁港。○石堂溪,在县西二十里。《志》云:县南百二十里有石堂,中可坐数百人,下为石堂溪,北流合于芗溪。又上清溪,在县南百里。源有二:一自分水岭北流,经罗家洲;一自建昌府南城县高阜山北流,经梅潭至大王渡,合而西流入于安仁港。
  义泉井县南七十里,当入闽要路。行者至此,多渴,里人徐氏凿井引泉,作亭其上,人赖其利。又有三台井,在县南百里,其井三级相连,水源不竭。
  ○雄石镇在县南八十里璩岭下。唐武德八年置。有巨石雄踞溪浒,因名。俗呼阵石。《志》云:镇在唐末为江闽要冲,尝置镇遏使于此,宿兵守卫。五代时,杨氏、李氏相仍置戍。宋平江南,始敕镇隶县。○管界寨,在县南九十一里,有巡司。又县北八十里有神峰寨巡司,近饶州万年县界。《志》云:司在自鸣山之西。又有金沙埠在县西二十里,又西二十里为石鼓溪,又西十里为鹰潭渡,接安仁县界,皆设险处。
  芗溪驿在县治东南。治西又有芗溪递运所。皆明初置。又胡林桥,在县西,自抚州东乡县入县境之道也。又县北有黄连桥,又有倪家港,为自县入饶州府之要隘。《志》云:县东四十里有河潭,县南八十里有江明山,今皆为设险处。○上清宫,在龙虎山中,唐名真仙观。宋大中祥符间,改上清观。政和间,赐名上清正一宫。元大德间,赐名正一万寿宫。今曰上清宫。张道陵裔世袭真人居于此。《闻见录》:上清宫至抚州金溪县百里,又百二十里至建昌府。
  铅山县府西南八十里。东至福建崇安县百三十里,西北至弋阳县百十里。唐上饶、弋阳二县地。南唐置铅山场,寻升铅山县,属信州。宋开宝八年,平江南,以县直隶京师,寻还属信州。元元贞初,升为铅山州。明初洪武二年,复为县。九年,始营县城,环城为濠。正德十四年以后,屡经修筑,周四里有奇。编户五十七里。
  ○铜宝山县西南七里石窍中。有胆泉涌出,浸铁成铜,天久晴,有矾可拾,一名七宝山。宋建隆三年置铜场,今废。《志》云:县西三里有胆水,盖出铜宝山下。○铅山,在县西四里,旧名桂阳山,又名杨梅山。唐时,山出铅,百姓开采,十而税一。建中元年封禁。贞元元年复开,隶饶州永平监,寻又废。山亦出铜及青碌,南唐升元二年置铅场,保大中改立铅山县,皆以山名也。
  鹅湖山县北十五里。山之上有湖生荷,旧名荷湖山。后有龚氏畜鹅于此,因改鹅湖山。周回四十余里,诸峰连络,以一二十计,最高处名峰顶,有三峰揭秀。又女城山,在县东三十里。《志》云:山形如乳,故以女名。其巅有蕊云洞。○葛仙山,在县南五十里,吴葛玄修炼于此,因名。山高秀,上有龙井。又大琛山,在县西北四十里,峰峦雄峭,横亘数里,当饶江中流,亦名青山。
  分水岭县南七十里,南接福建崇安县界。山岭峻阻,水流南北两分,南流达闽江,以入于海,北流达鄱湖,以注于江。分水关置于其上。又紫溪岭,在县南四十里,高可四百余丈,其水流为紫金溪。岭下旧有紫溪驿。又南四十里为乌石岭。《志》云:乌石岭南五里为郑家岭,往来必经之地也。又有白鹤岭,在分水关外,间道可达崇安大安驿,今塞。
  车盘岭县南六十里。明正德中,浙江庆元贼叶宗留作乱,由福建浦城劫建阳,掠建宁,分众袭车盘岭。铅山惴恐,行旅断绝。既而邓茂七作乱于延平,诏张楷等讨之,至广信,以道梗不能前。指挥戴礼请先驱击贼,遇宗留于黄柏铺,殪之。贼党奔入山,拥叶希八为渠魁,复劫车盘岭,悉众驻十三都,欲回浦城。戴礼进军搜山,至十二都,败死。今车盘驿置于此。黄柏铺,在县南五十里。十三都、十二都,俱在县东南境。
  ○上饶江县北三十里。自上饶县流经此,又西流入弋阳县界,谓之铅山河口。商旅毕集于此,税厂官仓在焉。《志》云:县北五十里有青山湾,又北十里曰黄沙湾,与上饶县接境,皆行旅所经也。?川县西三十里。《志》云:县西二十五里有新岩,一名石城洞,以石门如城而名。相近为层冰洞,又西五里为石龙洞。三洞皆?岩诡异,?川去三洞不远。洞有两小溪,合流入川,流下五里,谓之?口,西北入上饶江。《志》云:?口镇在县西北三十里。宋淳熙间,设住泊巡司于街北。明洪武十五年,革。○石溪,在县东北三十五里,源亦出山溪中,上饶、永丰南境之水皆汇流于此,北入上饶江。
  桐源水县南五十里。源出福建邵武府界,远近众流悉汇入焉。经县西南三十五里,至?口。县北二十五里有傍罗水,源出玉山,过郡南五十里,至傍罗,下?口。
  江家湖县西一里。一名西湖。湖内生菱荷,旁多高柳,沙屿回折,景趣潇洒。今故址仅存。○石井,在县东北四里资圣院后,周六丈,深三丈,有岩三面回抱,瞰于井上。县多胆水,味涩,此独甘,昼夜流注,溉田数百亩。旧名玉洞泉,又名碧玉泉、慈济泉。唐光启中,赐额曰石井。○分水关在县南分水岭上。有巡司,为浙闽之冲要。今详福建崇安县。又温林关,在县东南七十里,岩峦峻绝,亦崇安八关之一也。亦见崇安县。○石佛寨,在县西南五十里,有巡司,接福建邵武府界。又县西南五十里有湖坊隘,西达贵溪县,南通福建光泽县之云际关,为戍守处。《邑志》:县东南四十里有刘墩隘,相近又有石龟岭寨,其地险峻幽僻,惟一路通上饶高洲封禁山。明嘉靖中,寇乱,筑垒戍守,得免。盖饶、铅两境咽喉所系也。
  锁山门县西七十里。山溪险仄,昔时胆水出此。其水或涌自平地,或出自石罅。《神农本草》云:胆水能化铁为铜。宋时为浸铜之所,有沟漕七十七处,兴于绍圣四年,更创于淳熙八年,至淳?后渐废。其地之水有三,胆水、矾水、黄矾水,各积水为池,每池随地形高下深浅,用木板闸之,以茅席铺底,取生铁击碎入沟,排砌引水,通流浸染,候其色变,锻之则为铜,余水不可再用。县之胆水多自山下注,势若瀑布,随天旱涝,而有涸溢。大抵盛于春夏,微于秋冬。后水流断续,浸铜颇费工力。凡古坑有水处曰胆水,无水处曰胆土。胆水浸铜,工省利多。胆土煎铜,工费利薄。水有尽,土无穷,官亦兼收其利。《通考》:浸铜之说,自昔无之,因饶州布衣张甲献言而始。绍圣元年,其利渐兴。绍兴二年,朝议以坑冶所得,不偿所费,悉罢监官,以县令领其事。后遂废。今犹有胆水余流,水潦时东溢入于?口。○霞落园,在县北三里。宋绍兴间,闽寇范汝为作乱,丞相李纲将兵万五千人驻于霞落,即此。俗呼相公府。鹅湖驿在县治北。又有铅山递运所。俱明初置。又车盘驿,在县南车盘岭。车盘递运所亦置于此。《舆程记》:县南四十里有紫溪镇,因置紫溪驿。又二十里为车盘驿,旧有车盘寨,宋淳熙间设巡司。明洪武十三年革。又二十里为乌石驿,又东南四十里即崇安县之大安驿也。○祝公桥,在县东南六十里。《闻见录》:自祝公桥三十里至源藤岭,又三十里至葫芦岩,又三十里即崇安之桐木关。今关在县西南八十里,为入闽之间道。
  永丰县府东南四十五里。东北至浙江江山县百里,东南至福建浦城县百八十里。本上饶县地。乾元初,析置永丰县,属信州。元和中省。宋初,为永丰镇。熙宁七年,复升为县,仍属信州。县无城,明嘉靖四十一年,创筑。隆庆六年,增修,周五里有奇。编户六十九里。
  ○排山县东二十五里。高数百仞,周十余里,群峰Лヴ,如列戟然。又石城山,在县南十五里,山之左右,石壁如破垒,中颇平衍。《元志》云:唐末避黄巢之乱,城其两端而居,因名。○星石山,在县东二十五里。《志》云:山周回三十里,高百余丈,罗列周布,若陨星然。相传黄巢之乱,尝寨其巅。又东数里有明石山,亦高广。又县东六十里有三岩山,周七十里,高三百余丈,屹立孤耸,冠于群山。有三石岩,广皆数丈。又松峰山,在县东七十里,山高百丈,周百里,接浙江江山县界,顶有龙湫。
  青金山县西北二十里。接上饶县界。山下地名洋口。永丰溪汇诸山谷之水,流经山下,长瀑大溪,汹涌弥望,适远近者,皆从此发棹,盖要会之地也。山纡徐昂伏,趋洋口水门,则三峰鼎立。其并峙者为永丰山。《志》云:永丰山,形如石?,下瞰溪流。旧传山生石乳,赤则岁旱,白则年丰,因名。永丰去县西北二十五里。又西南即青金山也。○覆泉山,在县西北十二里,俗名覆船。《元志》:山有泉八十四,冬夏水沸出,溉田万顷,山因以名。今堙塞,仅有泉三四处耳。又鹤山,在县西二十里。山有龙池,四时不竭。高八十余丈,周六十里。其东北接上饶之铜山。王象之曰:鹤峰左有天井,广丈许,深莫测,溉田数百顷。盖即龙池矣。
  双门山县东北三十五里。两峰并峙,纡回二十余里,东接衢州,北连玉山,远望如双门。往来常、玉二邑者,必取道于其下。又灵鹫山,在县东南四十里。岩石秀润,树木环密,下有光相洞,称幽胜。○平洋山,在县东南六十里。旧有坑曰平洋坑,出银矿。其地去仙霞十五里,而近浙、闽,诸盗常窥伺焉。又有九仙山,在县南六十里,峰峦环叠,绵亘数十里,与浦城县接界,深险难穷,盗贼往往啸聚于此。其相接者为白花岩,岩之南为清风峡,皆奇峻。《志》云:县西南三十五里有ψ山,峻拔雄秀。其并峙者曰蒋峰,一名蒋家尖。
  念青岭县东北二十三里。耸拔三百余仞,当江浙通衢,望江山县如指掌。又从岭左折而上,约五里许,一峰干霄,曰大岩尖。陟其巅,东望三衢,西顾信州,山川形胜,一览而尽。泉涌绝顶,冬夏不涸。又有石室,可容千人。○六石峰,在县东六十里,与平洋山相望。六峰特立,中有圣泉,冬至则涸,夏至则溢,六石关置于此。又鹅峰,在县东三十里。脉自闽中绵亘至此,长数百里,有峰矗起,以形似名。
  ○永丰溪在县城南。一名乾封。《志》云:溪发源福建浦城县西北之盘亭,出二渡关入县界,流三十里,与双门山柘阳溪合,又十里与杉溪合,又十五里至县前,出西桥折而西北流,下洋口滩,抵上饶境,合于玉溪。又永平溪,在县东四十五里,汇县东诸溪谷之水,合杉溪而入永丰溪。《志》云:县境之水广处弥漫数里,狭处可褰裳而涉。春夏泛涨,一望浩然。遇旱则仅通一线,磷磷多石。盖涧溪滩濑盈涸不常也。东忄?渡县东三里。有东峰山,诸溪之流皆汇于此,筑坝以防其泛溢。又靖安渡,在县东六十里。《志》云:靖安内渡入浦城界,外渡入永丰界,盖大小诸溪汇流处也。即永丰溪之上流矣。
  ○六石关在县东六石峰下。其地亦名上团峰,下设上团隘。其相接者曰平石隘,西去平洋坑十里,路通江山、浦城二县。○柘阳寨,在县东南五十五里,有巡司。《志》云:司南去平洋坑六里,筑寨以守平洋之险,最为要害。相近又有六峰隘,北去平洋坑十里;又有乌岩隘,在平洋坑东北十五里,西北至翁村隘十五里,俱接江山县境。《志》云:县东有杉溪寨,在杉溪西岸,旧置巡司,今革。ψ山隘在县西南ψ山之阳。西北五里接上饶县之高洲寨,西四十里由锄狗洋达封禁山,最为要害。又军潭隘,在ψ山隘南三十里,又南至浦城县界塘峰洞十五里。相近有港头隘,又南有石溪隘,又东为靖安隘。《志》云:靖安隘南至浦城塘峰洞及盘亭关,不过数里而近。明初置隘,以防塘峰洞之盗。又上木隘,亦近塘峰洞,南至盘亭关,北至平洋坑,皆十五里。去六峰隘十里,应援相接。○灵鹫隘,在县东南灵鹫山下,东通江山县之青湖镇,北达玉山县。又有二屯堡,在平洋山西南。旧皆为守御处,明嘉靖以后渐废。乾封驿在县南。《志》云:永丰路通闽川,越客担荷者?至,因设驿于此,今废。○大南桥,在县北三十里,北出玉山县之通道也。又通济桥,在城西,为四方往来之孔道。明隆庆六年创筑石桥,后修圮不一。
  兴安县府西北八十五里。北至饶州府德兴县百四十里,西南至弋阳县五十五里。本弋阳县之横峰镇。明初,置鸦岩寨巡司,戍守其地。正德十三年,窑民弗靖,巡抚孙燧请铨除通判一员,名曰镇宁公署。嘉靖三十九年,始置县,割弋阳十三都、上饶十都共成之。其地两山环匝,周围十余里,居民以陶冶为业。城周不及五里,编户五十里。
  ○横峰山在县治北。县之镇山也。诸山环匝,周三十里,有岩洞泉石之胜。居民取土为陶冶。旧有横镇,因山以名。又有香山,亦陟险,旧设香山寨于此。明正德中,抚臣孙燧以横峰、香山诸寨地险人悍,请设通判驻其地,兼督六县,是也。
  方胜山县西北五十里。高耸冠于群山,亦名方胜峰。又永胜峰,在县西三十里,竹木森蔚,秀拔不伦。《志》云:县北二里有岑□岩,嵌奇空洞,胜致不一。又石梁岩,在县西北十里,岩内外两层,中有石梁,高不可渡。
  烤亭山县南三十五里。山色赤,四围峭峻,形如刀削,高闭岭日。望江岭县西五十里。有岩山,平崖绝壁,谺然空?空,可容千人。又黄山,在县西北五十余里,色如铁,上有岩,可容数百人。《志》云:县西北数十里有重山,以重峦叠?而名。宋谢文荋公筑室读书其下,因自号叠山。
  ○宋溪在县南。源出灵山,西流入上饶江。旧《志》:溪东去府城八十里。又弋溪,在县西,亦自灵山流经县界,入弋阳县。
  岑港县北五里。山溪诸水汇流于此,下流通徽、饶诸境。《志》云:邑多溪涧,且倚横峰山横亘县北,津梁切焉。黄岩港,县东十里,亦溪涧,诸水汇流处也。缘港筑坝,潴水溉田,民受其利。○汾水岭关县东北九十里。北走徽、婺之间道也。又坑口隘,在县东南,与上饶县接界,为扼要处。《志》云:县有崇山寨,亦为往来要路。而丫岩塞在县东五里,明正德以前设巡司于此。又龙泽桥、篁村两处,近时设险处也。
  附见:
  广信守御千户所在府治东北。明洪武初建。又铅山守御千户所,在县治西。洪武二年建,俱直隶都司。
卷八十六 江西四
  ◇建昌府东至福建邵武府三百六十里,西南至赣州府七百五十里,西北至抚州府百四十里,东北至广信府五百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四百里,至江南江宁府二千四十里,至京师五千四百八十五里。
  《禹贡》扬州地。春秋时,为吴西南境。战国属楚。秦属九江郡。两汉属豫章郡。三国吴太平二年,分属临川郡郡治临汝县。晋、宋以后因之齐移郡治南城,梁复旧。隋平陈,属抚州。大业初,属临川郡。唐仍属抚州。宋开宝三年,南唐主李煜始置建武军于此。宋太平兴国二年,改为建昌军。元曰建昌路。明初,改肇昌府时宋龙凤七年,建昌归明,即元至正二十一年也。明年,改肇昌府,旋曰建昌府《志》云:是年二月,改肇昌府。九月,又改为建昌府,领县五。今因之。
  府据七闽之咽喉,壮两江谓江东西之唇齿。山川环结,形势峻险,号为东南上游。明初,胡廷瑞自建昌出杉关,取邵武,攻建宁。善战者,战于九天之上,繇此道也。
  南城县附郭。汉县,以在豫章郡城之南而名。三国吴属临川郡。晋太康初,曰新南城县。大兴中,复旧。宋仍属临川郡。齐为郡治。梁、陈皆属临川郡。隋属抚州。唐因之。南唐末,为建武军治。宋初改建昌军。《志》云:宋平南唐,南城县仍属抚州。淳化二年,始隶建昌军。误。今编户二百七十四里。
  ○建武军城在府治北。南唐末所筑。《郡志》云:旧城,唐乾符中筑,周十里有奇,后废。宋开宝中,南唐置军,命李崇赡置制军事,增筑制院城,周不及一里。宋元丰中,因邵武寇乱,改营新城,周九里有奇。明初,陈友谅将王溥以城归附,因旧城营筑。洪武元年,增修完固。正德八年以后,屡经缮治,皆如旧城之制,周不及十里。有门四,东武胜、南通会、西仪凤、北朝京,城东滨江为险云。
  ○凤凰山府北二里。郡之主山也。山麓有凤山堡。宋开庆元年,知军事雷宜中所筑,城周三里,又浚濠五里,并置凤山寨,共为守御。景定四年,知军钱应孙增修。元初废。府城中治南又有登高山,一名高空山,又名黄家山。其相连而西南者曰郭家、陈家二山。登其巅,俯临雉堞,远眺江山之胜。○红屏山,在府西五里。又名赭面石,高百仞,如赤城,郡治目为印山。又芙蓉山,在府东十里,高五里,连枝叠瓣,宛若芙蓉,因名。
  麻姑山府西南十里。高百丈,周百五十里。《胜览》云:山高九里五十步,周回四百一十四里,峰峦涧谷,幽胜不一。其得名者曰万寿仙、羊葛仙、秦人、逍遥等峰。东瞰郡城,西跨宜邑,稍北带麻源三谷,诚神仙窟宅也。《道书》三十六洞天之一。《志》云:麻姑西七里有丹霞山,《道书》以为第十福地,亦曰丹霞洞。其旁为出云山。○从姑山,在府东南五里,以山次于麻姑而名。缘石磴而上数百级,有双石对峙如门,名铁关。又数十级乃至山顶,有伏虎洞,亦曰玉洞。又有岩,曰秋泽岩。
  剑山府东八十里。高数百仞,延袤数十里。稍东曰大旭山,以山势高耸,日出先见而名。又鱼?山,在府东南八十里,高数百仞,山腹有龙潭,俗呼为海眼。○东界山,在府东二十里。宋元?八年冬,有甘露降于山之松柏。城北七十里又有北界山,与抚州临川县分界,山路险峻,为备御之处。《志》云:府东北五十里有太平山,以山势宽平而名。又有白马山,在府东北九十里,其上为出云峰,绝顶有龙潭。又铜斗峰,与白马山相峙。
  望州岭府东二十里。岭巅有巨石,可登陟,俯瞰郡城,如在几席间。又东三十里为五藏岩,石势层叠,岩前溪流萦带。其侧一石山如?,高逾数百仞,顶有田数十亩,极旱而常稔,名曰天湖。相近又有仙人岩,临溪峭壁数百仞,五岩连属,深广各数十丈。○华子冈,在府西十五里。相传九江人华子期为角里弟子,得仙于此而名。谢灵运入华子冈麻源三谷,是也。麻源三谷者,第一为麻姑山南涧,第二为北涧,第三即华子冈。从府西十里驼鞍岭循溪而入,多茂林修竹,土田沃衍,而层峦叠?,回环映带,称为绝胜。《纪胜》云:铜陵亦在府西十五里。谢灵运诗:铜陵应碧涧,石磴泻红泉。今亦谓之铜山。
  落硝石府东南六十五里。硝,本作消,亦作峭。飞猿水自新城县来,流经其下,谢灵运诗:朝发悲猿峤,暮宿落消石。是也。乐史云:落峭石,去飞猿馆百十有五里。《舆程记》:自峭石至五福镇六十里,又二十里为飞猿,又十里为福建光泽县之杉关。
  ○?于江在府城东。一名建昌江。源出广昌县南血木岭,流六十里为?于水。?于,日初出也。江清且洁,故曰?于。又二十里为巴溪,又十五里为山勋溪,又七十里至广昌县前,又三十里入南丰县界。东北流百余里,至府城东南,会新城县飞猿诸水。又东北流,折而西二百余里,入抚州境,至临川县石门,亦名汝水,下流注于赣水。《志》云:城东南江中有中洲,草木葱?,虽春水涨而洲不没。郡城东面临江,往往叠石为堤,以备侵啮。
  龟湖府东五里。一名?乔湖。又有金龟湖,在五藏岩下,深可五六寻。中有一石,宛然如龟。又有蛟湖,在府东五十五里。宋时有蛟蜃斗于水上。又东三十里有龙湖,皆山溪汇流处也。○蛤湖,在府西三十里,有石漈百丈,飞瀑淙下入湖,中多产蟹蛤。宋治平寺碑所云蛤湖石鉴处也。又天井湖,在府西南二十里,高山上,水色蓝碧,浅则旱,溢则雨,里人以卜丰歉。又有鲤湖,在府南四十里,俗传尝有双鲤出游。其南为上湖,北为下湖。亦谓之三湖。《志》云:府北十五里又有高枧湖,旧名聚水湖。宋熙宁中,付陂长灌溉高枧庄官田,因改今名。磁龟溪府南七十里。有磁石如龟伏溪中,溪流?厄塞于岩窦间,冲啮怒号,袤四里,注而为瀑,有声如雷。凡十五六里而山开水平,又十里乃达于?于江。《志》云:磁龟溪,去鱼?山里许,游览绝胜处也。○龙溪,在府南八十里。《志》云:源出高陂,流入石门,通汝川。汝川,即?于水矣。一云龙溪在广昌县东北八十里,似误。又郭石溪,在县北三十里郭仙峰下,府东境诸山之水,络绎环流,北至泉口,会于?于江。府西北三十里又有岳溪,发源府西岳口,东北流入?于水。岳口,盖左右岳之口也,在府西四十里,陵麓?崎处曰岳。
  ○杉关府东南百五十里。江、闽之通道,战守之巨防也。详见福建重险杉关。○蓝田镇,在府东八十里,有巡司。又土城镇,在府南三十五里。唐乾符末,危全讽起兵筑城于此,环数里,全讽败,城废。今犹谓之城上。《闻见录》:府西北七十里有长兴隘,相近又有安坡寨,为路出抚州之径道。曾潭镇府南七十里。旧有巡司。又岳口镇,在府西四十里,旧亦置巡司,明万历中革。又白?镇,在府东八十里,万历八年,增设巡司。九年,肇置公馆,为其溪通道。又改泸州巡司为γ牛巡司,置于府东北。今仍旧。《志》云:府北有梁安峡,接临川县界,地险隘,为郡之水口。府东北有韩婆寨,接金溪县界。府南六十里为都军铺,即危全讽起兵处。皆昔时戍守要地也。
  ?于江驿在府城东。宋康定二年,于城南作新亭,谓之集宾亭,俗谓之?于江馆,后改为驿,移于城东。一云:城东?于水上旧有?于江亭,南唐所置也,驿因以名。又?于江递运所,亦在城东。明初置。府南八十里又有东平社。宋绍兴中,乡民吴伸与弟伦,发私谷四千斛,应诏建义仓贮之,遗址尚存。○太平桥,在府城东?于江上。宋嘉?五年建,名万寿桥,横江为垒,凡十有三,跨梁其上,长百余丈。嘉定十三年毁,寻复建。德?二年毁。元至元二十九年复营之。明年,工毕,改曰太平桥。明成化七年圮,寻复修建。
  南丰县府南百二十里。南至福建建宁县百五十里,东北至邵武府百六十里。汉南城县地。三国吴太平二年,析置南丰县,属临川郡。晋、宋以后因之。隋平陈,并入南城县。唐景云二年复置。先天二年,又废。开元八年,仍置南丰县,属抚州。宋属建昌军。元至元十九年,升为南丰州,直隶行省。明初复为县,又改今属。编户百十五里。
  ○南丰废城县东三里。本嘉禾驿。《沿革志》:三国吴置丰县,寻以徐州有丰县,因曰南丰。其地在今广昌县东十五里,时适产嘉谷,兼有嘉禾之名。隋、唐间,县再经废置,益移而东,仍于城西置嘉禾驿。开元七年,抚州刺史卢元敏言:废南丰县田地丰饶,川谷謥娆时多剽劫,请仍置县。从之。继而县令游茂洪徙县治于嘉禾驿。开成二年,再徙治西理坊,即今治也。县无城,明正德五年,始环以土垣。九年,改营为城。嘉靖以后,屡经修葺,城周五里有奇。
  ○军山县西北二十五里。高十九里有奇,接抚州府宜黄县界。其上四峰崛起,傍有飞瀑,一泻千尺,岩石洞壑,皆称奇胜。上多产斑竹,苍翠插天,财阜利及比壤。自衡、庐而下,此山为第一。曾子开云:山,南丰之望也。县固多大山,而兹杰出见于百里之外,其势险气秀,若蹲虎兕而翔鸾凤。旧传吴芮攻南越,驻军此山,因名。一名南山,以当郡城之南也。山之西,又有屏障山。
  金障山县西南百里。根盘百余里,高十余里,与广昌县接界。《志》云:县西八十里有华盖山,其山耸峙,亭亭如华盖,一名金盖山。又石龙山,在县西百二十里,山形如游龙,缭绕数百丈。○百丈岭,在县东南八十里,高可百丈,与福建建宁县分界。《志》云:县东北三十里有石门,内容百余人,巨石为门,里人尝避寇于此。又县西九十里有梯云洞,石磴百余级,方至洞门。
  ○?于水在县西南。自广昌县曲折流至县西门外,故西门有迎?于之名。又东北直下,与新城水合,为郡大江。宋元?六年,张商英为江西转运使,疏凿?于水,以通运道。然水势荡沙,不时壅塞,春夏可通舟楫,秋冬止容竹筏而已。县境即所凿处也。○沧浪港,在县东二十里。自新城县流入界,会于?于水。县东六十里又有彭武溪,县西南七十里有菰荷港,北五里有双港,下流皆注于?于水。
  万岁湖城东一里。今名蔓翠湖。水北流出湖口,入于?于江。又天井湖,在县东北三十里,深如井,天光上下,澄澈如鉴。又有西湖,在县西四十里,其下流皆注于?于水。○南台潭,在县南?于水中,深险不测,舟行上下,多覆溺之虑。又擂鼓潭,在县南七十里,两崖峭壁夹溪,中有一穴,溪水湍激,声震如鼓,因名。
  ○龙池镇县东南二十里。有巡司。明万历四年,移司于百丈岭。又黄源镇,在县南八十里。《志》云:镇南去建宁县九十里,旧有巡司。一云县西南六十里有白舍镇,接广昌县界。宋置太平巡司于此,明洪武二十九年革。○镇安寨,在县东。又有猛虎寨,在县东五十里。俱宋所置寨,为戍守处。元皆改为翼,隶建昌万户府。至正中废。
  新城县府东南百十里。东至福建光泽县百四十里,南至福建建宁县百五十里。宋南城县之黎滩镇。绍兴八年,析镇置新城县,属建昌军。旧无城,明正德七年,始营土垣。九年,?以砖石。十四年,为雨潦所圮。嘉靖十四年以后,累经修葺,周五里有奇。编户七十八里。
  ○永城废县县北三里。三国吴析南城县置永城县,属临川郡。晋、宋以后因之。隋平陈,县省。唐武德五年,复置,属抚州。七年废。今其地犹有城头之名。○东兴废县,在县东北三十里。三国吴析南城置东兴县,属临川郡。晋、宋以后因之。陈天嘉五年,周迪复出东兴为寇,时宣城太守钱肃镇东兴,以城降迪,迪势遂炽。隋开皇九年,县废。唐武德五年,复置。七年,又废。今东兴乡之石门里,故址在焉。土人谓之城口。
  ○日山在县治西。一名天峰,隔溪百步,高百余仞,周六十里。形势峭拔,日初出,先见其顶。有井,昔时深不可测,今渐堙。县治东又有东山,城跨其上。○东岩山,在县东四十一里。岩列巨嶂,五峰联络,亦谓之岩岭。有径道通光泽。《志》云:山之阴,崖谷深邃,林莽窈窕,凡十五里,旧为奸宄窟穴。宋绍圣五年,邑尉邹天锡辟除氛翳,民谓之邹公新路。又大寒山,在县东南四十里,高峻盘郁,山顶平旷,遇冬寒甚。
  福山县南四十里。邑之镇山也。高数十仞,广十余里,形如覆船,本名覆船山,唐懿宗改曰福船。宋大中祥符中,更曰福山。又县南二十二里曰会仙山,亦曰会仙岩,高入云霄,并岩群峰矗立,俨如笔架。○秀峰山,在县西南七十里,层峦叠壁,高插霄汉,为西南之望。其相近者有大鸡、小鸡二峰,地名西城,两峰并立,尖芒攒矗,如鸡冠然,与南丰县分界。栖灵山县西北三十里。峰峦耸秀,绵亘数里。县西北四十里之圣山,与此相接。《志》云:圣山相近有月明漈,高百余仞,阔一里,旷洁无草木氛翳,月出则先见,因名。○廪山,在县东北十里,耸立平冈中,圆峻如高廪,俗呼为点山。
  东兴岭县东三十里。因东兴废县而名。岭之西有二山平坦,可容数千人,一名土桂,一名新荷。南唐时,土人避乱,置栅山顶,至今耕者往往得箭簇,皆陶瓦所成。土桂则平冈??,谓之九里原。胡氏曰:东兴岭路通晋安。陈天嘉四年,周迪据临川,陈主遣其弟顼击之,迪兵溃,逾岭奔晋安,寻又越东兴岭为寇。诏章昭达讨之,迪败走,昭达遂度岭趋建安,讨陈宝应。盖自江右入闽,东兴道为坦易也。○四望岭,在县南六十里。岭甚峻,登之则四远皆在望中。《志》云:县北三里有石峡岭,积石?岩,两崖相对,一水中流,亦险胜处也。又县西百里有招军岭,元乱,土人常避兵于此。杉岭县东七十里,与福建光泽县接界。两山壁立,耸峭夹道,杉关置于此,为境口咽喉。又有杉岭驿,旧在岭东,后废。今详见光泽县。○飞猿岭,在县东六十里,亦曰悲猿峤,又名飞鸢岭,旧置飞猿馆于岭上,登之可望硝石。《舆程记》:飞猿东去杉关十里,西北去硝石八十里。宋绍兴中置飞鸢驿。咸淳间,改置巡司。明初因之,后废。又极高岭,在县东南三十里,亦峻险,路通邵武县。羊头峰县西南八十里。接建宁县界。相近者曰鸟孤峰,尖耸如壁,巍然出于众山之表。又昂头峰,在县西南五十余里招军岭下,路通建宁县。○螺旋峰,在县东六十里,地名渥口,层峦叠嶂,盘延耸秀。又县东北六十里有金竹峰,高插云汉,泉石回环。又东北十里曰白云峰,盘礴峭拔,高数百仞。天堂岩县东南三十里。嵯峨万仞,中缘一径,上平广,可容数百人。兵乱时,居民常避于此。又东山嶂,在县东南十五里,山势壁立,顶平广,可容百人。元末寇乱,民亦多避兵于此。一名鹅薮陀。
  ○黎川在城西南。一名黎滩水。出县东南四十里红水岭,流经天堂岩而西北出,与群山水会,共四十里,至孔家渡,即南津双港也。双港合流,西抱邑城,北出石峡岭而西北经硝石,回旋凡百四十里,至郡城下而合?于水。旧《志》黎川出福山岩涧中,似误。○飞猿水,在县东飞猿岭下,亦曰飞猿港。合杉岭以西诸山溪水流经此,又西合众流过县北,入南城县界,过蓝田镇,至硝石,合于黎川。又龙安水,在县西三十里,源出会仙岩,西北流,合诸山溪水,经龙安镇,又折而北,至县北三十里之港口,达于黎水。《志》以黎川为中川,飞猿为东川,龙安为西川,亦谓之三川水。
  七星涧水出县南之福山。中有七石,因名。西流经县西南二十里之高台山,与西溪诸水合,折而北,至城南,合黎水。又九龙潭水,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山高百丈,上有石漈,壁道险绝,下为九潭,小大深浅不一。引流而西北,合诸山水,亦至城南,汇于黎水。《志》云:县东南二十里有沙溪,源出东岩山,亦合群川水,至城南,汇于黎川。○?溪,在县东五十里,引而西,银岭、东兴岭诸水流合焉。至五福镇,四面群川,并汇于此,注为飞猿水。又龙池溪水,在县西百里,出山泽中,从高而下,历峡涧间,潴而为潭,曲折流,经县西南五十里,与桃溪诸水合,又东北五里,合龙安溪。又西城溪,在县西七十里,合县西境群川,东注龙安水。
  ○杉关在杉岭上。见前。《志》云:县南五十里有德胜关,在马嘴岭下。明嘉靖三十七年,广贼由闽自泰宁来犯,败官兵于德胜关。三十九年,邑令汤建衡筑关为备。四十年,贼复来犯,攻县城,不能陷,由德胜关遁还闽。论者谓关在岭要,形险未得,且关前有溪,溪外为岐径,非要隘之所也。《关隘考》:德胜关,本名?头岭隘,后改置关。同安镇县西南五十五里。地名宏村,有宏村市。宋置同安寨。元末,改为巡司。明初因之。《志》云:嘉靖三十七年,徙置于县西六十里之樟村。又极高巡司,在县东南极高岭下。《志》云:司旧为石陂寨,在极高岭东一二里,宋置,地名长义堡,为七闽盐盗所出没。熙宁中,置寨设兵。十年,改为巡司。绍兴初,土兵叛,尽燔营舍,乃迁于县北七里妙智寺。七年,迁长义溪西。九年,迁溪东。元至正末,又迁极高岭下,改名极高巡司。明初因之,寻迁于县东南二十五里水口村,仍曰极高巡司。后又改戍于德胜关。○五福镇,在县东北二十五里,为江闽往来必经之道,置公馆于此。商贾交会,民物辏集,屹为大镇。又龙安镇,在县西三十里,本名上龙镇,后曰龙安。有公馆,并置铺舍于此,道出南丰县。又楮俨镇,在县东南三十里。俨,亦作广,相传五代时置官庄于此。高寨县东南三十里。唐末,危全讽起兵,尝屯据于此,今堙。又石城寨,在县南十里,相传唐末黎汾聚兵处。又冯家寨,在县东二十五里,有山,高数百仞,相传唐末有冯团将率民作寨,保捍乡里。又东三十里有石门寨,相传五代时土人黄吉盗据其地。《志》云:县东南三十里有张家营,五代时,有营将张姓者捍御于此。其南为卓望岭,路出邵武。又东村营,在县东五十里。宋元丰中,州将彭左藏置营于此,招降草寇廖恩,因名其地曰归奴洲。今圮于水。
  弋阳隘县西六十里,与南丰县接界。今为弋阳铺。《志》云:县西南有黄家岭、丘家岭、竹鸡岭、茱岭、李岭等隘,接建宁县界。东南有杨梅岭、盐隘岭、?头岭、桃树岭等隘,接泰宁县界。县东又有极高岭、羊?岭等隘,接邵武县界。又东北有小岩岭、风扫岭等隘,接光泽县界。一云:风扫岭,亦名风窝。明嘉靖四十年,贼由光泽犯境,官兵逆战于此,不能胜,走还邑城,贼进营黄竹街,街盖在城南五里。○凤池驿,在县北。宋淳?元年建,元末废。又黎滩驿,在县治东,宋绍兴十二年建,元废。
  广昌县府西南二百四十里。东北至南丰县百里,东南至福建宁化县百九十里,南至赣州府石城县百五十里,西南至赣州府宁都县百二十里。本南丰县之南境。宋绍兴八年,析置广昌县,仍属建昌军。旧有土城,宋端平中创筑。元因之。明正德八年,因故址增筑。嘉靖以后修葺,周四里有奇。编户二十四里。
  ○东华山县南五里。山巅高耸,俯视群峰。县东二十里为中华山,亭亭孤峙。又有西华山,在县治西一里,三山之脉,皆相连接。又南华山在县南三十里,北华山在县北五里。县西南四十里又有金华山,亦秀耸。○潘田山,在县东北十五里。山下有岩,广百步,林木稠茂,人迹罕至。
  金嶂山县西北四十里。高出云表,形若屏障,县治之镇也。东北接南城县界。○望军山,在县东六十里,突兀万仞,以俯视南丰之军山而名。又盘峰山,《通志》:在县东北天授乡,山形若盘,四面皆石崖,不可至,西南有鸟道,侧足可上,容万余人。元季兵乱,居民多避寇于此。又翔凤山,在县南五十里,环抱耸秀,九峰相连,形若翔凤。
  军营岭县北一里。相传吴芮征南越时,遣将梅?营其下。前多稻田,左右皆平阜,惟此岭独高。稍西有山,童然无草木,势若屯云,色如积铁,名乌石。虽天朗气清,滃郁不改。《志》云:县东南江流中有天堆山。宋绍兴中,一夕雷雨大作,闻砂砾声,及旦视之,屹然一山,高数丈余,因名曰天堆。○刘季尖,在县南五里,尖者,岭也。相传汉高曾登此,下有汉王岩。又车竿岭,在县东,又东去福建建宁县百二十里,旧有巡司。
  血木岭县南百二十里。?于水发源处也。又修岭,在县西南六十里,接宁都县界。旧《志》:县西南百二十里有梅岭,与赣州虔化县分界,盖即修岭矣。王象之云:广昌上流,梅岭之水出焉。○牙梳嶂,在县南十里。嶂有三穴,大风常自中出,当寒则暖,当暑则凉。又县东北十里有黄土岩,相接者曰燕岩,西北七里曰圣栖岩,亦曰静栖岩,皆幽胜。《志》云:县城西北有龙岗,山势陡峻,城凭其上。城东北浚濠有金钟岗,高旷可俯瞰城内,皆守御要地。○?于水在县南。自血木岭北出,近城南,有黄龙冈当其冲,曲折而东北出,流二百八十里至南丰县,又曲折而北,达于府城之东南。大小群川,皆流汇焉。○学溪,在县城西南。自金嶂山发源,流至城北,分为二溪,一经城中,一绕城外,合流于县西南佛流口而与?于水会,以萦绕邑学而名。《志》云:溪旧从城北灌城而西南出。明正德九年,备兵使者胡世宁始导流为二。
  ○修岭镇在县西六十里。俗谓之秀岭,有巡司。宋绍兴十年置。明因之。又县东南四十里有白水镇巡司,洪武二十九年置。县东南百里有塘坊巡司,洪武三年置,正统四年革。
  东坑寨县南五里。四围高山壁立,上平衍,元末居民避寇于此。又白水寨,亦在县南。宋端平中置,寨近白水镇,因名。又秩巴寨,在县东北。宋建隆初置寨,以戍扼江闽。宋末废。《志》云:县南十五里有万安寨,东三十里有花石寨,东北三十五里有太平寨,北二十五里有官石寨,三十里有木兜寨。又羊石寨,亦在县北,四面壁立,下瞰深潭。其旁有滴水寨,与羊石相望,皆土人避兵处。泸溪县府东北百六十里。北至广信府贵溪县百五十里,西至抚州府金溪县百二十里,西南至新城县百里,南至福建光泽县九十里。本南城县地。宋元?中,置都巡寨。明初为泸溪巡司。万历六年,析置泸溪县。九年,筑城,并浚城濠,县门以外皆田也。城周不及三里,编户三十里。
  ○石笋山县东二十里。山高广,上有巨石,尖锐如笋,直插霄汉。《志》云:县东一里有金竹山,南一里有石马山,西一里有鱼山,北半里有古寨山,一里有平步、登高诸山,皆错峙城垣间。○南华山,在县东八里。县东南二十里曰五凤山,南十里曰莲花山,东北十五曰笔架山,皆以形似名。
  九龙峰县西南一里。支山九道,参差盘互。又鹅峰,在县北八里。嘉靖三十一年,流徒百余人结寨于此,官兵讨平之。县东北十五里有双螺峰,县东十八里为逍遥楼峰,并峙者曰鼓楼峰,皆以高峻层叠而名。○出云峰,在县西,壁立千仞,为西境之望,又双蛾峰,在县西北,与金溪县接界。
  ○泸溪在县东。发源福建崇安县之黄石口,其水深黑,故名。西入金溪县,下流合于汝水。又县境有枧溪、龙溪、税溪、曲涧、椒涧诸水,皆汇于泸溪。○南港,在县南。县境又有彭田港。皆自福建、崇安县界发源,流会诸山泽之水而合于泸溪。
  ○彭郎寨在县南,接福建光泽县界。相传有彭三郎者聚兵于此。相近又有岭村寨。皆宋时故址。又白?公馆,距县治八十里,取道府城,为适中之地。
  附见:
  建昌守御千户所在府城内。明洪武初建,直隶都司。
  ◇抚州府东北至饶州府四百二十里,东南至建昌府百四十里,西南至吉安府五百二十里,西至临江府三百里,西北至南昌府二百四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见上,至江南江宁府二千四十里,至京师五千四百八十五里。
  《禹贡》扬州地。春秋属吴。战国属楚。秦属九江郡。汉属豫章郡。后汉因之。三国吴太平二年,分豫章东部置临川郡治临汝,即今治。晋以后因之萧齐移郡治南城县,梁复治临汝。梁末,尝增置宁州领临川等郡,以授周敷。陈废。隋平陈,改置抚州。大业初,又改为临川郡。唐复为抚州。天宝初,亦曰临川郡。乾元初,复故。五代时属吴朱梁开平三年,淮南将周本败危,全讽克抚州。龙德初,杨吴升州为昭武军节度,后属南唐。宋仍为抚州亦曰临川郡。元为抚州路。明初曰抚州府宋龙凤七年,元至正二十一年也。是年下抚州,明年改路为府,领县六。今因之。
  府介江湖之表,襟闽越之疆。其在南昌,则肘腋要地也。东南有事,郡亦必争之所矣。
  临川县附郭。汉南城县地。后汉永元八年,分南城北境置临汝县。三国吴为临川郡治。晋、宋因之。齐属临川郡。梁、陈仍为郡治。隋改县曰临川,自是州郡皆治此。今编户六百二十五里。
  ○临川城一名古城,在府治西津赤冈,即六朝时故郡城也。萧梁末,临川民周续起兵据郡,既而周敷代之,亦据故郡。王琳遣军攻周迪于工塘,屯于临川故郡北,并以胁敷,为敷等所败。隋开皇中,为抚州治。《志》云:汝水西,临水东,有平陆曰赤冈,即州治也。城中又有子城,或曰故郡城,在今城西五里。唐宝应中,太守王圆以其地势卑下,非道路之会,自赤冈移治于连樊小溪之西陲,即今城西矣。中和三年,刺史危全讽始于羊角山筑子城,周围一里二百二十三步;又包五峰而筑罗城,长十五里二十六步,即今子城西凑罗城是也。子城周为门三,东承春,稍西而南曰通教,直北曰望云,??辐辏,自昔称三市。考刘宋荀伯子《临川记》郡有五峰三市,盖亦仍旧制也。南唐升元四年,太守周弘祚辟罗城,建十三门,门各有楼,加长五里,濠深及丈者三,广则六倍有奇。宋初因之。建炎初,太守王仲山补筑罗城。绍兴中,太守张?重修,废四门,存九门,并修子城,仍建三门。绍定三年,以汀寇犯境,增修罗城。景定间,郡守家坤翁复营筑。既而子城渐废,止沿羊角山四周缭土垣以卫公廨而已。元至元中,罗城毁。至正中,尝葺西门城。二十一年,郡归于明。明年,平章吴宏改筑城垒,削去西南六里,仅存九里三十步,易为四门。今自青云峰迤西至于后湖田平冈一带,逶迤若游龙者,皆旧城遗址也。宣德以后,累经补葺。弘治中,复议营筑子城,未果。嘉靖至今,亦屡缮治,延袤皆仍明初之制。
  定川城府北五十二里。萧梁分临汝西北境置定川县,仍属临川郡。定川,即临水别名也。陈因之。天嘉五年,周迪复出临川为寇,周敷自豫章进击,至定川,迪诱杀之,即此。隋省入临川县。《志》云:城一名母城,在今之雷坊。○西丰城,在府西南五十里。三国吴析临汝县置西平县,属临川郡。晋太康元年,改曰西丰。宋因之,仍属临川郡。齐、梁仍旧。隋省。《志》云:府西十五里有述陂城,今为耕种场,未详所始。
  工塘城府东南四十里。梁末周迪起兵临川,据工塘。梁以迪为临川内史,既而陈霸先篡立,新吴洞主余孝顷附于王琳,说琳先定迪等。琳从之。孝顷帅军军于工塘之北,连八营以逼周迪,寻为迪所败。城盖迪所筑,今堙。
  ○香楠山在府治前。楠,亦作?冉。先时山多?冉木,因名。《抚州志》:城中有五峰,谓青云岭、逍遥岭、盐步岭、萧家岭、天庆岭也。青云岭,在治南二里,为五峰最高,结顶处谓之青云第一峰。稍东北为逍遥峰。盐步岭即香楠之东峰也,旧为卸盐场,因名。萧家岭,亦作桐林岭,俗又谓之古城岭,在城南隅。天庆岭,在治东,为第五峰。宋有天庆观,因名。峰之南为县治,伏而西昂为羊角山,府治位焉。左有石笋出土如羊角,因名。○金石台山,在府西十五里,有石峰如台者五,列于赤冈之外,旧名五虎台,以形如虎峙也。第一峰独高,第五峰差小,旧与第四峰连属,后流水冲啮,分为二。《志》云:色赭者曰金石台,色白在中流者曰玉石台,谚谓之狮子石。又城北有狮台,俯瞰大江,与五虎台相望,俗名张家石。
  灵谷山府东南四十里。诸峰环抱如障,其阳属金溪,其阴属临川。山多林壑,百物所钟,府境之大山也。又界山,在府东南九十里。《志》云:山西连白杨、黄沙诸岭,东尽潭山梁安石峡,南接建昌府南城县界,因名。○绣球山,在府南八十里,蜿蜒盘礴,北为高田山,南为洞原岭,西跨宜黄县界,以形似名。相近有楼抚山,亦高广。
  龙会山府西四十里。双峰耸立,其并峙而错?者曰万岁岭。宋隆佑太后经此,指问此山,舆人权以万岁对,因名。○铜山,在府西四十六里,旧出铜,因名。唐天宝六载,改为峨峰山,或谓之铜陵。逾岭而北,两山开阔,诸峰环抱如城。又北二三里曰明水山,泉石奇胜。○笔架山,在府西北五十里,三峰卓立如架,与诸峰连亘环抱,俗谓之金鸡城。又免水山,在府西北六十里,相传以洪水时独免沉溺而名。唐天宝中,改曰尧山。
  ◇樟原岭府西四十里。石路高峻,东通闽浙,西达两广。元泰定间,丰城人陆祥叔者,佣工凿平险仄,遂成坦道。侧有双黄井。又石狮岭,在府南八十里,孤石雄峙,如狮子蹲踞。岭有路,西通宜黄,东接金溪,路多崎岖。明成化中,里人袁大用尝购石?砌,遂为通衢。《闻见录》:由府城至建昌有两途,一由界山,一由徐岭。徐岭,盖狮岭之讹矣。○小门岭,在府北六十里,与进贤县接界。岭南五里有金峰,亦高耸,形如金字,亦跨进贤县境,为往来通道。
  白马峡府南八十里。上流受山麓八十一源,水并出峡间,两山拱合,中辟如门,石壁?含谺,溪流汹涌,其间曾不容ザ。又南五里曰良安峡,两山峙立,如争雄长。?于水由建昌来,曲折二百里,至峡始入临川境,为汝水。其间势颇奇崛,亦名石门。○汝水在府城东。其上源由建昌府北之?于水,西北流,曲折二百余里,至府南良安峡,流入境,为汝水。又北受群川水,历府城东南,自千金陂至郡城东,抱城而北,为北津。又绕而西,受连樊水,复西北数百里,合临水,并流西北出,入南昌府界,合豫章水,入鄱阳湖。《寰宇记》:汝水从石门以下,沿流三百二十四里,而入洪州界,其流合南江之处,谓之江口。陈初,王琳将樊猛等与余孝顷攻周迪于工塘,周敷自临川故城救之,断江口,分兵攻余孝顷别城,拔之。或曰:江口,即临水合汝水之口云。○临水,在府西十里,源出崇仁县临川山,东北流,合远近诸山水而入临川界。又东合群川水,至西津,与汝水合。《寰宇记》:临水,本名定水。唐天宝六载改今名。
  连樊水府西五里。源出宜黄县东北连樊山,流至郡城西,抱城而北,合于?于水。《志》云:连樊水出长冈,历府南十五里仙灵山,又北合汝水。其水比诸水独重,昔尝取以充漏。荀伯子《记》:连樊溪有甘渚,自连樊山流至吴家渡,注汝水,凡四十里也。又梦港水,在府南四十里,源出佛容山,或曰即府东四十里佛迹岭也,西流注于汝水。○箭港水,在府北八十里,春夏水溢,舟由此出,入章江。水浅则舟不能移,俗呼为小河。《志》云:由小河至王家洲,入三江口,过接陂,可径抵会城,此水涨时间道也。
  千金陂在府城东南。汝水受上流诸水,至郡城南,西崖多阻石麓,流缓而江广,渟潴如湖,曰瑶湖。自瑶湖北至孔家渡,地平衍,土疏恶。唐天宝中,决啮旁岸,支港横溢,田畴荡废。上元中,守臣建华陂,以遏支流。大历中,刺史颜真卿继筑,名土塍陂。贞元中,刺史戴叔伦又筑,名泠泉陂。咸通中,李渤增筑,名千金陂。军ヘ柏虔冉《记》云:陂横截汝水,南北百二十五丈。又凿泠泉故基,凡百七十余丈,接汝江,江水小长,则戏陂之水丈余而入于泠泉新渠,以通舟楫之利。起文昌桥北,沿流十余里,灌注原田,新旧共百顷有余。自是为利益广,东西乡田灌溉各数千顷,后渐废。宋绍兴中,郡民王姓者复修之。嘉熙中,太守赵师鄀又修之。淳?中,太守叶梦得又修之。宋季元末,兵乱相寻,陂遂大决,支流日横。明弘治中,尝议修复,不果。嘉靖中,旋议旋革。二十六年后始兴,方成而随决。议者谓故道之壅沙尚高,故大川之洪流愈激也。万历以来,亦尝议增修,未有成效。《志》云:文昌桥,在城东汝水傍,千金陂从东南趋城下,乃抱城而东,过文昌桥,复绕城而北,又折而西也。○南塘,在府西南二里,亦曰南湖,延广数百亩。城三面环河,惟西南为山麓,浚湖于此,受东南诸源之水,霖雨不溢,旱?可潴。宋天圣中,郡守朱正辞表为放生池,置斗门,以均蓄泄。至元末,居民堙堑殖利,遂为污莱,寻修复之。今又湮废。虎头洲府北三十里。东接龙步湾,西望宜黄水。《志》云:汝水,旧自郡城西北合诸川水,由金玉台出乌鸦石,折而北,过虎头洲,至高洲港,受党溪、樟原以西槠山以南之水,至金鸡城,受金溪东乡西注之水,而西北略豫章入彭蠡,此经流故道也。自千金陂决坏,汝水北下孔家渡,入进贤县界,西南下黄塘桥白水渡,入吉安府永丰县界,而临水则自乌鸦石流合汝水云。黄塘桥,在府城西北,即连樊水口也。○文昌堰,在府城东汝水之浒。唐、宋时堰水溉田。又清塘,在城北七十里,曾氏所居,环群山而汇众水,灌溉甚广。
  ○航步镇府西南五十里。洪武四年置税课局于此。又东馆税课局,在府南六十里,元置,明因之,并置公馆于此。今税课皆兼领于有司。
  孔家渡驿府东五里。宋曰朝京驿,置于文昌桥东。元改置于孔家渡西岸,今因之。又清远驿,在府北六十里,宋置,后废。元初复置。明因之。《舆程记》:自驿而西北六十里,即南昌府境之武阳驿也。《会典》:隆庆元年,改青远驿为巡司。又府境有清泥、温家圳二巡司。○清源驿,在府东北六十里,又东北接饶州府安仁县界。《舆程记》:清源驿北六十里即谢家埠,又四十里为柘林,又三十里为八字脑,又六十里即康山也。今驿废。石头渡府东南二十里。东岸有虾蟆石。又吴家渡,在府北二里。俱汝水所经。
  崇仁县府西百二十里。北至南昌府丰城县九十里,西南至乐安县百三十里。本临汝县地。三国吴为新建县地,属临川郡。晋、宋、齐因之。梁为巴山县地,属巴山郡。隋郡县俱废,改置崇仁县于此,属抚州。唐、宋因之。宋祥符间,有城,周不及一里,后废。盖县治瞰溪,难施板筑也。今编户二百二十五里。
  ○新建废县县西南九十五里。三国吴置新建县,盖治此。晋以后因之。梁并入巴山县。《志》云:巴山城在今乐安县境。又西宁废县,在县南六十三里,晋初置县,属临川郡,宋废。梁大同二年复置,与巴山县并属巴山郡。陈因之,隋废。○大丰废县,在县西北。梁置县,属巴山郡。陈因之。隋省入丰城县。后复以其地隶新淦县。今为县境。
  ○罗山县西四十一里。旧《志》:山跨抚、洪、吉三州境,以晋道士罗文通学仙于此而名。绝顶有石仙寺,下有池,冬夏不竭,一名池山。半山有田数百亩,泉涓涓注其间。唐天宝六载,改曰崇仁山。宋吴曾以为县之望山也。○天宝山,在县东南三十里,峭拔森耸,为郡界伟观。县东南三十五里曰招仙山,茂林修竹,幽岩曲涧,称为仙窟。东南四十里曰沸湖山,幽胜与招仙相匹。
  巴山县南六十里。汉栾巴尝为豫章守,山因以名。梁复因山以名县。唐天宝六载,改曰临川山。宋邑令孙懋又改曰相山,亦避巴讳也。临水出于此。又芙蓉山,在县南百里,以山形秀丽而名。西跨乐安县界。《志》云:山在乐安东三十里,鳌溪之源出焉。○玉华山,在县南十五里。《舆地纪胜》:县南三十里有玉田,为晋萧子云种玉处,或曰即玉华山也。又盘龙山,在县南二十五里,地势盘回,脉接华盖山。
  华盖山县南百二十里。形如华盖,又号江南绝顶,岩洞殊胜。《志》云:山有布水谷,元吴澄尝隐于此。又宝唐山,在县西南百三十里,跨乐安县境,宝唐水出焉。宋何异云:宝唐山高入云际,回环Β?卒,中多良田。○红旗岭,在县东三十五里,峰上有三叠如旗。又县北二十五里有卓旗峰,峭拔如卓旗也。《志》云:县南十五里有浮石岩,其中三岩鼎立,中贯一溪,旧称名胜。又南五里曰龟凤岩,两旁石势状如龟凤,中通一径,可攀而上,险绝处有石室如斗,今名广石。
  ○临水在县治南。一名巴水。《志》云:临水出巴山,东北流三十里至严陀,合宝唐水,宝唐水遂兼临水之名。宝唐水之源,一云出乐安县境大盘山,东北流,受蛟湖等七派之水,入县境,合临水。一云出宝唐山也。临水合宝唐水,东行四十里,至官洲,合西宁水,过县治,至左港,合罗山水,至神前渡,复合支流诸水,又东至白鹭渡,入临川县境。何异《记》略云:宝唐水自层崖峭峡奔湍而下,过宝唐源溪,始安流迤逦而东,凡百二十余里,合支流远近者五,曰芙蓉、曰巴源、曰杯山、曰罗山,而一山之水,支派再三,见者不数焉。回旋于县治前,而溪益平且阔,下流至于严陀,会巴水,流百二十余里,则滩险复与上流等。邑治实宝唐气脉之中齐也。
  西宁水县西五里。源出华盖山下,流入宝唐水。又罗山水,在县西,出罗山下,有二:一经县治西罗陂,合宝唐水;一出县东南五里东塔山下之龙潭,亦合宝唐水。
  ○黄洲桥在县治东南。宋嘉?中,建浮梁,名正政桥,后易曰巨济。淳?中,改创石桥,计九墩,长数十丈。咸淳间,文天祥改名曰黄洲桥。自元至明,屡经葺治,为郡西往来之通道。《会典》:县有周坊巡司。
  金溪县府东南百十里。东北至广信府贵溪县百五十里,南至建昌府百十里。本唐临川县之上幕镇,以山冈出银矿,曾置监于此。周显德二年,南唐析临川近镇一乡及余干县白马乡,立金溪场,复置炉以烹银矿。宋开宝五年,又割临川四乡及安仁三乡地,升场为县,属抚州。《图经》:旧有城周二里。明初犹存土垣。嘉靖二十九年,县令林应麒垒以坚甓,周仅一里。今编户一百八十三里。
  ○洛城县西四十里。梁末,周迪起兵临川时所筑也。又有上城、下城,在县东南七十里,相传亦迪所筑。○珊城,在县西南四十里。《志》云:南唐后主李煜时所筑。
  ○云林山县东四十里。??律数百仞,界抚、信、建昌三郡间,为县之巨镇。上有三十六峰,其最高者曰上云峰。宋建炎中,里人邓雩、傅安于山下团结乡社,贼犯境,辄破走之,为郡保障。《志》云:山峻峭干云,故曰云林,脊有三十六尖。山之东五里为白马山,高竦如马之昂首,亦曰玉马峰。又东五里曰崖山,上有琵琶、三老二峰,一名大山,以形势高大而崖壁峻绝也。与贵溪县仙岩、龙虎诸峰,皆参差相接。
  金窟山县东五里。相传前代采金处。县东二里又有银山,唐时出银矿,宋初废。又西里许为白马坞,盖南唐李煜时采银场也。皆与金窟山冈脉相接。又翠云山,在县南四里,冈峦环合,林木葱?,一名翠云门。《志》云:县东五里有上幕岭,东南五里有仙山,南三里有卓笔峰,山脉自上幕而南,如帷幕旋绕,而翠云山尤为杰出。
  铜斗山县西南二十五里。崖壁高峻。曾巩《记》:山能出风雨,弭灾害,为一郡七邑之望。其西南对峙者曰芙蓉山,山旁一峰望之如城,上有池泉。又官山,在县南三十五里,上有四峰如削,下瞰清江,望之如屏障。又南十五里有韩婆山,亦宋建炎间邓雩、傅安聚兵保障处。○张祉山,在县东北六十里,接安仁县界。又县西北五十里有疏山,滨于汝涯,梁周迪起兵处。唐大中初,有何仙舟者隐此,名曰书山。南唐改名疏山。崇峰岭县西三十里。相接者曰百岁峰,山顶高峻,登眺甚远,一名望仙岭。《志》云:黄蜂泉出百岁峰,宽不盈亩,而泉脉星灿,多于蜂房,岁旱可灌千亩。又有白犴岭,一峰耸秀,与崇峰相接。《志》云:县南十五里有梅峰,脉接南城县界。又柏冈,亦在县西三十里,冈势蜿蜒回伏,矫如游龙,百岁、崇岭诸峰森列其前,云林、宝应诸山横亘其左,称为绝胜。又柘冈,在县西六十里,冈西有岩,穹旷可坐数百人。○龙角岩,在县东北。山巅两石对峙如龙角,中通一径,深入石室,高明宽广,可坐百人。
  ○福水县南十里。源出南城县界,经梅峰北,至鼓楼冈,折而西,至临川界,会石门港水。又清江水,在县南四十里,亦出南城县界,其水清澈,宜沤楮,故土人造纸,以清江著名。西北流,会福水,入汝水。○金溪水,在县治北,源出上幕岭东,水色如金。《志》云:县北又有齐冈水,源出金窟诸山,流经县西五十里。县北四十五里又有苦竹水,亦西南流,会金溪诸水,南注于清江,为汝水之上流。
  三港水县东五十里。源出?山,历白莲港,至黎盆渡,与青田港水合。又青田港,在县东二十五里,源出云林山,经县东北三十里,有仙岩港,自贵溪流合焉,又北入东乡县界。
  ○石门驿县西五十里。《舆程记》:在府南六十里,又六十里而至建昌郡治。《通志》云在县东,似误。宜黄县府西南百二十里。东至建昌府百五十里,南至赣州府宁都县二百五十里。汉临汝县地。三国吴析置宜黄县,属临川郡。晋、宋以后因之。隋并入崇仁县。唐武德五年复置宜黄县,八年省。宋初,南唐置宜黄场。开宝三年,升为县,属抚州。《图经》:祥符中,县城周二里有奇。嘉定十七年增筑,绍定三年毁于寇。县治西南北倚山,东逼溪水,难建城垣。今无城,编户六十八里。○宜黄故城在县治东。《志》云:县本黄填镇,水东有百花洲,宋初置城于此,今犹谓之旧县城。
  ○凤凰山在县治北隅。平地崛起,高百十仞,陡绝难攀,下有狮子石。《志》云:山旧名鸡笼山,一名凤台山,今县治,亦名凤凰城,以山名也。又卓望山,在县东三里。旧《志》云:山高二百丈,周围十里许。○玉华山,在县南十五里,亦曰石麓山,三面壁立,惟南一径可通,上有田可二顷,又有泉,昔人尝立寨于此。其南五里为石梁,突起数十丈,横跨两崖,下平广,可容数十人,谓之石覤。
  黄山县南四十里。其山四面黄茅无际,上有雷公岭,下有龙潭,导流为九曲溪,入黄水。《志》云:黄山县之镇山也。又女王城山,在县东南二十里,诸峰连抱如城。县东南百里曰军山,接南丰县界,盘回峭拔,宜水出焉。○曹山,在县北三十里,本名荷玉山,巅有罗汉峰,下有三潮泉。唐咸通中,改今名。
  黄土岭县南九十五里,又南接宁都县界。黄水源出于此。又云盖岭,在县东北五十里,岭高耸,常有云气盘绕。《志》云:县东南百二十里有箬岭,上多箬竹,宜为箭,漳水之源出焉,东北流合于宜水。又九峰,在县东四十余里,以群峰连络而名。
  ○宜黄水在县治东北。宜、黄二水名也。宜水发源军山,北流四十里,与漳水合,又经三十二滩矶,至县南,绕东趋北,至丁家洲,凡百里而与黄水合。黄水,源出黄土岭,经四十四滩矶,凡百余里,至城西,绕北趋东,至教场前,与宜水合。又东北流,与曹水合。曹水,源出崇仁县境之双坑,流四十里,合宜黄水,又东北入临川县界,至府城西南十余里之龚家渡,合临水而注于汝水。○止马镇县南百里,有巡司。《志》云:县又有上胜巡司,今革。
  乐安县府西南二百四十里。西南至吉安府永丰县百二十里,北至南昌府丰城县百六十里,西北至临江府新淦县百五十里。本宋崇仁县及永丰县地,地名詹墟。绍兴十九年,议者以崇仁疆土阔远,山岭重复,盗贼出没不时,乃析置乐安县,属抚州,以乐安乡为名。《图经》:宋祥符中有城,周八里有奇,后废。明嘉靖四十一年营筑,周三里有奇。编户二百三十二里。
  ○巴山废县县西南三十里。梁置巴山县,并置巴山郡治焉。敬帝末,诏分江州临川、安成、豫宁、巴山四郡置高州,以黄法氵?为刺史,镇巴山。《志》云:以其地在南江之西,负山面水,据高临深,故曰高州。陈州废,隋郡县俱废入崇仁县。宋白曰:故巴山郡城在崇仁县巴山之北。似未可据。兴平废县在县西。三国吴置县,属庐陵郡。晋、宋因之。梁改属巴山郡。隋废入永丰县。《宋志》:兴平旧县,在永丰县南五十里。《吉安志》云:在吉水县东百七十里。今为县境。又安浦废县,在县西南六十里。三国吴置县,属临川郡。晋以后因之。隋废入崇仁县。○神运城,在县南八十里,唐末筑以御寇。《志》云:时有罗仆射者,领兵逐寇,置城于此。今遗址尚存,一名铜壶寨。
  ○鳌头山在县治前。山有两峰,一峰特秀,山麓皆石骨,下瞰溪流,如灵鳌赴海。山半又有泉,甚甘冽。又象眠山,在县治东,势如象眠,县之主山也。治西又有仕山,亦耸秀,与象眠相匹。又西一里曰青钱山,下枕龙冈,势如叠钱,故名。○金华山,在县西北三十里,形似覆瓢。或以其类婺女金华而名。大盘山县西北八十里,跨新淦、永丰二县界。有十二峰,环列如盘。《志》以为宝唐水出此。又杯山,在县北三十里,形如覆杯,接南昌、临江二郡界,有杯山水流入崇仁县界,合宝唐水。《志》云:杯山之北为界岭,其北麓即丰城县界也。相近者曰丰材山,本名麻山,唐天宝六载改今名。山高秀,冠于群山。○鹿角山,在县南二十五里,群峰高耸,参差并峙,形如鹿角。
  大木岭县南八十五里。其南麓即永丰县界也。又宝岭,在县南四十五里,高数十里,延袤二里。又石桥,在县西四十里,石岩穹窿,望之如梁,其下空洞轩豁,为县境之胜。
  ○鳌溪在县治南。源出县东三十里芙蓉山,西流三十里至县,经鳌头山北,因名鳌溪。又西流经永丰县界,合于赣水。又石陂水,在县西北七十里,源出大盘山,东北流,合宝唐水。下有大岩,春夏水泛,涯?不辨,秋冬水落,石门谺然,其中轩豁,可容大厦,亦谓之大溪源水。
  大溪在县南。源出崇仁县华盖山,西流至乌水,流入永丰县界。又远溪水,在县南八十里,源出曹溪乌麻洞,分三派,合于乌水,亦入永丰界,下流注于赣江。
  ○龙义镇在县北添授乡。有巡司,明初置。又南平巡司,在县西二十二都,宣德十年置。县南云盖乡又有望仙巡司,亦明初置。嘉靖十一年,以县北二十里大岭洞草寇陈文一等作乱,设屯堡一所,后事宁,移望仙巡司戍守。《志》云:其地今在大湖坪湖塘岭上。又横山巡司,《志》云:在县北二十五都,正德七年析置。○苦竹市,或云在县西北,有苦竹水经此,西入新淦县界。
  东乡县府东七十里。北至饶州府余干县百二十里,东北至饶州府安仁县九十里,南至金溪县九十里,西北至南昌府进贤县百四十里。本临川、金溪及进贤、余干、安仁诸县之远鄙。明正德七年,平东乡盗。明年,析置今县,筑城环濠,寻?城以砖石。十三年,大水城坏。嘉靖二十二年增修,周不及四里。编户百二十里。
  ○七宝山县东十余里。旧尝产银、铅,因名。又东接积烟山,山半有龙池瀑布。山之南麓即安仁县界也。又罗首山,在县东北二十里,亦接安仁县境。《邑志》云:罗首县之镇山也。
  庾岭县南三里。一名长林岭,俯临通衢。又南数里曰金峰,亦高耸。《志》云:县治在庾岭北,大夫冈之左,三港之口。是也。○吴岭,在县东南,相传吴芮曾经此,上有洗马池。又帝圣峰,在县东北三十五里,北麓即余干县界。又桃花峰,在县西十里,《志》以为境内之望。
  ○三港水在县治东南。自金溪县北流入县界,其上源合白莲、青田二港,因名。绕县东,又东北入安仁县境,会锦江而达余干县之龙窟河。《志》云:县境有润溪,又有清溪,俱流入三港水。○白?镇县东四十五里。有巡司,为路出安仁之中道。旧有安东公馆,今废。又古?气巡司在县西北十里,横山巡司在县东北十五里,明初俱属临川县。正德中设县后,二巡司俱革。○平塘镇,在县西三十里,元置税课局于此。明初,邓愈驻兵于临川之平塘,袭抚州,克之。后亦为平塘税课局。正德五年废。今为平塘铺。《闻见录》:县东南有赛阳关,路通金溪及贵溪、安仁县。
  附见:
  守御抚州千户所在府治东南。明洪武初置卫,寻改为所。
卷八十七 江西五
  ◇吉安府东北至抚州府五百二十里,南至赣州府陆路四百二十里,水路曲折七百里,西至湖广衡州府八百七十里,西南至湖广郴州七百五十里,西北至袁州府二百四十里,北至临江府二百八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五百九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二千一百一十里,至京师五千五百五十七里。
  《禹贡》荆、扬二州之界。春秋属吴。战国属楚。秦属九江、长沙二郡。汉属豫章郡及长沙国。后汉因之。兴平元年,孙策始分豫章立庐陵郡。三国吴宝鼎二年,又分置安成郡分庐陵、长沙郡地置,治平都。晋因之晋庐陵郡属扬州,安成郡属荆州。元康初,俱属江州。宋仍为庐陵、安成二郡。齐、梁因之。隋平陈,郡废,改置吉州治庐陵县。大业初,复曰庐陵郡。唐复曰吉州。天宝初曰庐陵郡,乾元初复故。五代时因之。宋仍曰吉州亦曰庐陵郡。元至元十四年,升吉州路。元贞初,改吉安路。明洪武元年,改曰吉安府,领县九。今仍旧。
  府襟带岭粤,唇齿荆楚,据赣江之上游,为南北之要会。地广物繁,屹为雄郡。明正德中,王守仁以吉安起义,遂平宸濠。盖内出赣石之隘险,外通南昌之声势,于地利为得也。
  庐陵县附郭。汉县,属豫章郡。后汉末,孙策于县置庐陵郡。晋后移郡治石阳县属焉。宋以后因之。隋改置吉州。仍治庐陵。自是州郡皆治此。今编户六百有三里。
  ○庐陵城《志》云:汉故县在泰和县北三十里,晋后郡徙治石阳。咸康末,太守孔伦筑郡城,即今治北六十里石阳故城也。石阳,后汉置,属豫章郡。孙吴属庐陵郡。晋末为郡治。宋、齐皆因之。隋改置吉州,又改石阳县为庐陵县。唐初仍旧。永淳初,州人刘智以郡城逼赣水,东通大山,土地湫隘,请徙今治。天?中,始筑城,周二十里有奇。宋开宝中,重加缮治。绍兴三年,增垒浚濠。淳熙十一年,复因旧修葺,有九门。元至正十二年重修,裁损故城,周十三里许。二十四年,城属于明,更筑新城,截东北一隅,比于旧损三之一。东临赣水,三面凿濠。又有子城,在城内西南隅,周仅二里。成化中增修大城,万历中复增筑子城。旧有门三,外城门五。今城周九里有奇。
  高昌废县府西五十里。本庐陵县地。三国吴分置高昌县,属庐陵郡。晋初,以庐陵县地省入石阳、高昌二县。宋仍属庐陵郡。齐、梁因之。隋省。又东昌废县,在府南,亦庐陵县地。三国吴置县,属庐陵郡。晋、宋以后因之。隋省入西昌县。唐武德五年复置,属南平州。八年,州废,县并入泰和县。旧《志》:东昌城在泰和县东北八十里,今为永和镇。镇盖在府南十五里。又?口城,旧《志》在府北七十里,似误。今详见南昌府。
  大皋城府南二十里,临赣水。即梁末李迁仕据此以拒陈霸先处。《陈书》:高州刺史李迁仕据大皋口,遣使召高凉太守冯宝,宝妻洗氏策其必反,既而迁仕果反,遣军主杜平虏将兵入赣石,城鱼梁,以逼南康,霸先使周文育击之。洗氏曰:平虏骁将也,今入赣石,与官军相距,势未得还。迁仕在栅,无能为也,请往袭之。宝从之。迁仕大败,走保宁都。盖是时迁仕与冯宝等皆帅兵援台城,在南康之北,故得以拒霸先也。俗本迁仕在栅,讹栅为州耳。《寰宇记》:大皋城,在泰和县北八十里。《泰和县志》:泰和北三十里抵庐陵县界,又北三十里有大皋渡城,盖以大皋渡名。
  ○螺山府北十里。南临赣江,宛委如螺,与城南神冈相拱揖,如主宾然,俗呼螺子山。《志》云:神冈山,在城南十里,高三百尺,回环数千步,与螺子对峙,赣江流其下,苍翠相映。○瑞华山,在府北五里,俯瞰大江。相接者曰真君山,峰峦[B18D]で,俯瞰城郭,周围十里,上祀许旌阳,因名。山后有画眉岭,势平衍,长四五里,可以屯兵。又西南为云腾岭,盘折而南,状若龙头,屏障长冈之外。《志》云:岭在府西北三里。又仁山,在府西二里。梁天监五年,高昌仁山获铜剑二,盖梁时此为高昌县地也。府西六里又有天华山,一名凤山,亦高秀,为郡治主山。迤南曰焦冈岭,习溪水经其下。
  青原山府东南十五里。山势根盘,外望蔽亏,旁有一径,萦涧而入。中有骆驼峰、鹧鸪岭,势甚乔耸,其东曰方山。又芗城山,在府南四十里,高七十丈,周围百里,接永丰、吉水县界,亦号三县山。中一峰尤奇秀,俗称文笔峰,胡氏世居其下。宋建炎三年,金兵至庐陵,胡铨自芗城团结丁壮入城固守,既而事定,复还芗城,即此。芗,亦作香。○东门山,在府东南百里,宋景定中,邹凤集众保此,树栅架梁以拒蒙古,乡人依以免患。
  龙须山府西四十里。峰峦??律,绝顶有泉。《志》云:府西南五十余里,有武华山,一名鸦髻山,双峰峻绝,高入云汉。其西则群峰森列,环绕如城。前有香炉峰,顶平旷,可容千人。山径蹊仄险隘。宋、元间,乡人尝保此,曰枫子寨。近时民多避难其中,为贼所袭,死者甚众。又玉城山,在府西七十里,山峻极,而上平坦,泉石甚胜,亦宋、元时乡人避乱处。
  方石岭府南百里。层峦叠嶂,石崖峭耸。宋景炎二年,文天祥自永丰引军还兴国,蒙古将李恒追之,及于方石岭,天祥败绩。岭之南有统制石,相传天祥统制巩信,亦自永丰溃还至此,为李恒所追及,信短兵接战,力不及,死之,石因以名。又廖冈岭,在府西南六十里,盘旋回合,一名曲山。唐会昌中,有廖仙姑者隐此,亦名廖仙冈。○金竹峰,在府北六十里,高约三百丈,周三十七里,两峰相峙如竹,因名。其西一山,高二百丈,周十五里,顶有巨石如笋,名石笋峰。又西为斗门峰,周二十余里。《志》云:府东南百二十里有文笔峰,文天祥居其下,因自号曰文山。
  赤石洞在府西南。《志》云:吉州有赤石洞,唐末彭氏据为巢穴。朱梁开平四年,时吉州已为淮南所有,水军使敖骈围前吉州刺史彭?之弟?于此。楚军救?,虏骈以归。○虎口石,《志》云:在府北百三十里,石临赣水,高三丈,上一穴,状如虎口。梁侯景之乱,交州刺史陈霸先将兵三万越海赴难,景将立栅邀之,霸先以舟排栅,而潜军出其不意,败之,即在此。
  ○赣江在府城东。自赣州府北流,经万安县折而东六十里逾泰和县,东北流八十里达郡城东。又四十里经吉水县界为吉水,又东北入临江府之峡江县而为清江。《志》云:城东江中有白鹭洲,长五六里,虽甚涨而洲不没。
  神冈山水在府城西南。源有二:一出袁州府萍乡县界泸潇山,流百八十里至安福县,又东北流八十里,与永新水合;一自永宁县奖山、鹅岭二水通永新江,其间有永新县之抱陂等水、泰和之ッ水等水、安福之泸水诸水皆汇流而合大江。○永新水,在府南,源出永新县界,流入境,至章家渡,安福水自安福县流入焉,即泸水也。又东流四十里至府南十五里大皋渡而入赣江。
  习溪水在府城南。源出吉塘渡,由焦冈岭东合众流,至城南,贯串城市,名长涝水,东北入大江,此为绕城南之水。又螺湖水,在城东北,自府西五里冈泠水坑发源,曲折流径云腾岭下,与沸泉合流,北折而东,有螺湖水流入焉,注于大江,此绕城西之水也。○横石水,在府西北。有二源,一出吉水县界,一出府北之大湾,流合清湖诸水,合流至三江口,横入大江。又府西六十里有井冈水,自安福县界流入,经洋江口入大江。府西七十里又有安塘水,东流数十里,曲折入三江口,以达大江。又明德水,在府南,自永丰县界流入境,有王江等水流合焉,注于大江。○井冈镇府西六十里。有巡司,元至正中置。明因之。又敖城巡司,在府西八十里。相传孙叔敖故居,误也。路出永新县,旧设巡司。近时贼从湖南犯境,道出此。又富田巡司,在府南八十里,旧有富田寨,在今府西。宋绍兴九年,移寨于此,寻改巡司。《志》云:府境自方石岭而南,连亘百里,崇山峻岭,向为闽人团聚,往往恃险负隅,富田其控制处也。
  走马塍寨在府南方山之麓。宋隆兴二年,以境内多盗,奏置今寨,寻升为巡司,后废。又府南九十里有黄茅峡隘,界接永新县,险僻多盗,宋置把截所于此。○九里岭隘,在府西七十里,山长九里,因名。其地平旷,近时尝为营垒处。又斗塘隘,在府北九十里,地界安福、吉水,兼通袁州府及新喻县,置隘于此以扼奸民转徙。又银塘岭隘,在府北百二十里,四山峭拔,路通一线,与袁州府分宜县接界。明崇祯七年,流寇犯境,官军置营于此以御之。螺川驿府城南三里赣江滨。螺川递运所亦置于此。《志》云:府西六里,旧有桐山驿,南五十里有县潭驿,今皆废。○永和镇,在府南十五里,即废东昌县,为商民环聚处,有上中下三市。元置郡税司于此。明初为税课局,正德间革,后仍设税官而无定署。
  泰和县府南八十里。东南至赣州府兴国县百五十二里,西至龙泉县百八十里。汉庐陵县地。三国吴析置西昌县,属庐陵郡。晋、宋以后因之。隋属吉州。开皇十一年,改曰泰和县。唐武德五年,置南平州治焉。八年,州废,仍属吉州,曰太和县。宋因之。元元贞初,升为太和州。明复曰泰和县。今编户二百六十里。○西昌城县西三里。孙吴时县治此,晋宋因之。梁大宝三年,陈霸先讨侯景,自南康进顿西昌,是也。隋曰泰和县,一云初改安丰,后改今名,并移今治。《郡志》:唐贞元三年,县始移今所,城周五里。宋太平兴国三年,重修。元大德三年,复修筑。明洪武初,因旧城营葺,后废。正德六年重筑,又筑土城于西北郭外,寻复倾圮。十五年,?砌完固。嘉靖以后,相继营治。今城周四里。
  白石城县南五里隔江。梁大宝初,陈霸先自岭南引军讨侯景,高州刺史李迁仕拒霸先,霸先遣其将杜僧明等筑城白石拒之。迁仕亦筑城相对,既而僧明生擒迁仕。今两城旧基尚存,东谓之石城,西谓之高城。《志》云:白石城,又谓之白下。今城东门外有白下驿,自隋唐至今不改。又东昌城,旧《志》:在县东北八十里。今见庐陵县。○府山城,在县南四十里,《图经》云:陈置县,隋废。
  ○武山县西三十里。一名新山。周回六十里,傍出一峰,最高曰武婆冈,相传有武母修真于此。其余岩洞泉石,类皆奇胜。又金华山,在县西十五里,自武山发脉,蜿蜒高耸。○傅担山,在县西北三十里,极高峻,路甚隘仄,攀援转置而后可度。其西南又有石笋峰,尤峻拔。又有九龙潭及玉溪泉,泉凡四十八窍,至岩前复合为一,亦名六八泉。县西五十里又有潮山,峰峦岩洞,名胜不一。又高湖山,在县西六十里,峻绝奇耸,顶有盘石,其平如砥,非缘石扪萝不可到。
  王山县东八十里。峻拔奇秀,旁一峰,尤尖耸,周回百余里。旧名义山。晋永嘉中,有王子瑶者得仙于此,因改今名。唐贞观初,匡智者亦修炼山中,复名匡山。又三顾山,在县南五十里,正当县治,三峰卓立,屹然相顾。下有洗马池,相传为郭子仪遗迹。其相近者曰双凤山,两峰相连,秀拔如凤。○蟠龙山,在县北三十三里,山势宛转,如龙盘然。又禾山,在县西北五十里,山势高峻,径路险?厄,过者必攀援而后得达。其相近有清水岩,中宽广,可容数百人,深不可测。下有石穴,亦可容百余人,有泉自岩注入石穴中。
  阆川岭县南八十里。两旁列峰十一,广袤三十余里。又蕉坑岭,在县南五十里,自三顾山发脉,周回七里。又城头岭,在县西四十里,上有狮子寨,下有蛟潭。又十龙岩,在县南四十里,空洞可容百余人,中有十龙井。又清水岩,在县西北五十里,广容数百人,有泉自岩麓注入石穴。○天柱冈,在县南二十里,屹若天柱,亦正当县治。又县西十里有牛吼石,赣江自黄公滩来,皆平坦,经此石则险悍,声如群牛之吼,因名。
  ○赣江在县城南。自万安县折而东流,凡六十里,逾县境,东北流八十里,入庐陵县界,而至府城南。《舆程记》:自府治南溯流百二十里,至陶金驿,又百六十里而至浩溪驿,皆县境之江道也。水流澄澈,故县有澄江之名。江中有洲,曰龙洲,在县治南。县东二里又有金鱼洲,状若游鱼。
  云亭江在县南。一名缯水。源出赣州府兴国县界,自梁口西北流百里,至县境珠林口,入于赣江。又仙槎江,在县东南,自兴国县界小窑岭,亦西北流合大蓬江、仁善江等水而入赣江。又牛吼江,在县西南,亦曰牛吼水,出永新县拔铁山,东北流合清江,蜀水、禾溪水、上横江水,俱由县境入于赣江。
  禾水县西五十里。源出禾山,亦名旱禾江,萦流合永新江,又合安福江,至庐陵县界,合神冈山水。又蜀水,在县东,与禾水合,水势湍急,奔泻如蜀江三峡,因名。○秀溪,在县城西,又西里许曰文溪,相对者曰武溪,下流俱注于赣江。○旱禾镇县西五十里。亦曰旱禾市。有巡司,元至正中置,明洪武十四年革,十五年复故。又花石潭巡司,在县东南四十里。○白羊坳?厄,在县东南,与兴国县接界,山箐蓊蔚,迂径羊肠,为闽广盗贼出没之冲。明嘉靖四十年,广寇直抵县之上模、冠朝诸处,官兵与战,败绩。万历十六年,与白羊坳之三丫左右创两堡,设官兵戍守。
  浩溪驿县西南四十里。又淘金驿,在县东北四十里。皆滨江水驿也。又县城东旧有白下驿,今废。
  吉水县府北四十里。北至临江府峡江县百十里,东南至永丰县九十里,西南至安福县百三十里。汉庐陵县地。三国吴析置吉阳县,仍属庐陵郡。晋、宋以后因之。隋省入庐陵县。唐因之。宋雍熙元年,析置吉水县,属吉州。元元贞初,升为吉水州。明初复为县。今编户四百三十二里。○吉阳故城县东北百二十里。孙吴置县治此,以在吉水之阳而名。隋省。宋白曰:隋开皇十年,省县入庐陵。大业中,分庐陵水东十一乡为吉水县。唐初仍废。南唐时为吉水场。保大八年,升为县。胡氏曰:宋白误也。县盖宋置于今治,筑城,周四里,后废。明正德六年,始筑城,?以砖石,寻圮于淫潦,修复未既,赣水涨溢,复毁。十六年重筑,包以砖石,完固逾旧。后屡经修缮。今城周六里有奇。《志》云:县东北二十里有石阳废县,今见庐陵故城。
  ○东山县东二十里。绵亘二百余里。刘智请移郡,谓东通大山,即此。上有田可耕,茶药可采,山之阳有瀑布,悬流凡数百丈。其相近有中华山,一峰秀出,如悬钟然。○凤山,在县东五里。山半有凤凰岩,瀑布自岩而下,达于文江。又甘露山,在县东二里,旧名虎丘山。宋绍兴初,甘露降其上,因名。
  西山县西南八十里。重冈叠?,若屏障然。其间一峰尖秀,曰望火楼。下有溪,东流为朗溪。《志》云:县南八十里有穹岭,与西山对峙,亦曰东山。群山连亘,独此岭拔出,如卓笔然。又方山,在县南百十里,广袤数十里,山势回复,中宽平,有斜径穿山腰而入。○南山,在县北六十里,山甚高秀,下有深谷。《郡志》:县东二百六十里有东固山,周四百余里,嵬然高耸,为县之东镇。
  王岭县北九十里。绝顶石壁,高数十丈,下有小岩,高五六尺。相传五季时彭?作乱,尝置寨于此。其旁小山曰张钦寨。钦,杨吴将也。寨即与彭?对垒处。又有相公坪,与寨相近,彭?作乱,置保寨于上,可容数万人,仓库之迹犹存。又范萧岭,在王岭侧,数峰矗立,涧水旁流,以范、萧二仙名。○白富岭,在县北九十里,有泉自巅出,悬流不竭。旁有巨石,高数十丈。《志》云:县东二里有盐仓岭,岭上宽平。南唐时运盐贮岭上,以给民,后废。
  午冈峰县西十五里。一名斗峰,五冈连延,一峰独高。又三凹峰,在县西北七十里。上凹山石壁立,石尝有光,俗名石镜。中凹为南北往来通衢。下凹稍高,临赤石潭,下有黄云冈。○黎洞,在县东五里黎王寨下。洞中皆良田,溪水最清。又神洞,在县南五里,一径如线,依山俯涧,略可容足,不百步即宽平,中有田百亩,甚肥沃。两山含翠,峰高入云。又有鹧鸪洞,在县西北五十里,四面环山,中分南洞、西洞,有田数百亩。南唐时,盗吴申先据此。今其地犹有马家营田,鼓楼洲。
  ○吉文水县东北十里,即赣江也。《志》云:十八滩水自泰和而下,经府城,又东北四十五里,注县西南之墨潭,为吉文水,与永丰江之水横出者合。有清湖洲横亘江中,委蛇缭绕,状若吉字,故滩曰吉阳,县曰吉水。又曰文字水,又曰文江。今县之北门亦曰文江门,县治盖在赣江之东。王象之所云割庐陵水东十一乡置县,是也。○永丰水,在县城南,即恩江下流也。自永丰县流入界,其间有麻江、黄竹渡、摇步、永宁、龙门、永丰乡、白水、阳丰、庐陵峡、乌江诸水,皆会流而入赣江。又明德水,亦在县南,出永丰县界,西北流为义昌水,又西北至萧泷,下流与庐陵县王江合而入赣江。《志》云:萧泷,亦曰泷江,在县南三十里。南溪水出县西北五十里朝元山,东流二十里为罗陂,经柘溪,又五里出柘口江入赣水。又同江水,亦在县西北六十里,源出袁州府分宜县,其间有枫子江、柿陂河、胡石水,皆会流入于赣江。○张家渡水,在县东南。其水西北流,有卢江、河口、分陂、幽溪、皂江、义昌、王江、明德、萧泷诸水,皆分流交会而入赣江。又卢江水,亦在县南。《志》云:源出永丰县界,合上卢、中卢之水,西流为卢原,又西北流为卢陂,灌田数万顷,又北流入义昌水。鉴湖县东二里。《志》云:县北四十里有石牛潭,为墨潭之下流,每江水暴涨,见石牛浮水上。又北即玄潭也,亦曰悬潭,相传古有蛟龙为害,行舟者凿山为路避之,今有铁柱镇焉。○柿陂,在县西北八十里,源出分宜县,溉田千顷。宋绍兴中,县令吴明卓修复。
  ○白沙镇县北三十里。有巡司,元置,今移于县西三曲滩上。又白沙驿,旧亦在县北三十里。明万历中,移于城北。《志》云:县北三十里,有玄潭公馆。
  永丰县府东百三十里。东至抚州府乐安县百二十里,北至临江府新淦县百四十里。汉庐陵县地。三国吴析置阳成县。晋太康初,改为阳丰县,仍属庐陵郡。宋、齐、梁因之。隋并入庐陵县。唐为吉水县地。宋至和元年,割吉水之报恩镇置永丰县,属吉州。绍兴七年,始筑土城,元废。明弘治初,因故址新筑。正德七年,为贼所毁,复修筑,寻圮于水。嘉靖三年增修,自是屡经葺治。今城周五里有奇,编户二十六里。
  ○严城县东十五里。相传唐末有严将军者屯兵于此,因名。又县南三十里圣岭上有土城,相传五代时神人所筑,周围数里。宋绍兴中,乡人避寇其中,多所全活。《志》云:县西六十里有阳城,相传县初治此。○?山县北三十里。五峰环列,森然如圆廪。又鸡笼山,在县东北四十里,四面平畴,一峰中峙,比众山独高。又有郭山,在县东八十里,接乐安、新淦两县界,栈道崎岖,行七八里地始坦平,有良田数百顷。《志》云:县东北七十里有龟陂山,回复连亘,抵宜黄、乐安县界。
  王岭山县西三十里,西接吉水县界,北接新淦县界。山高四十余里。○五胜山,在县南十里,五峰高耸,山麓有石龟,水流其下。又沙山,在县南百六十里,高数百丈,峰峦耸秀,上多沙石,因名。相近有石门山,以大石对峙而名,广二十余里,上有良田数十顷,居民千余家。《志》云:县南百五十里有蜈蚣山,高三百余仞,抵兴国县界,断续横亘,宛若蜈蚣。又凤凰山,亦在县南百六十里,有泷冈,宋欧阳修葬父处也。一名案山,山傍即沙溪市。
  圣岭县南三十里。上有井,深广数丈,前有峰,曰仙人台,土城在焉。又石空岭,在县南百十里,形如覆斗,内空阔,容二三百人,上有古寨场。○九曲岭,在县南二百里,连属九曲,上有九峰。相近有竹篙岭,高数百丈,绵延四十里,东抵宁都界,西抵兴国界,上有路通汀州。《图说》:县南有油洞山、中邦山,与竹篙岭、观音岭皆界连兴国、宁都,层峦深洞,林木阴翳,至为险僻。又有石榴花岭,在县南百里,亦东抵宁都,南抵兴国县界。《志》云:县西三十里有酆岭,盘屈十有八凹。又西十里为白富岭,一名白露岭,三峰连属,高数百丈。
  慵岭县南二百里。岭路崎岖,登陟甚艰。相近有高霄岭,极高耸。谚云:高霄慵隔,去天三尺。又有打鼓岭,与兴国县接境。宋建炎间,两县人击鼓集众御寇于此。《志》云:县南七十里有龙堂岭。宋建炎二年,草寇侵掠,居民屯聚以御之,今故寨尚存。○折陂岭,在县西南百十五里,三山相连,延袤数十里。又双岭,在县南百八十里,高数十丈,两峰对峙,峰峦层耸如塔。《郡志》:县东六十里有大盘岭,岭面宽平可耕,人多种木蓝,亦名蓝田岭。又北岭,在县东八十里,接乐安县界。县东北五十里又有白岭,北接新淦县界,为往来通道。又张湖冈,在县南百里,上有古寨。○恩江在县治南。亦曰永丰水。源出乐安县及宁都、兴国三县界,汇流经此,又西合麻江诸小水而入吉水县界,下流入于赣江。○永丰乡水,在县南,出兴国县境,北流经县界,入于恩江。又明德乡水,亦出兴国县境,流经县南,西北入吉水县界。
  ○沙溪镇县南百六十里,近凤凰山。旧有沙溪寨,亦为沙溪市。明初为沙溪巡司。又枧田巡司,在县东十三都,本枧田寨,明初改巡司,万历中废。又有层山巡司,在县南百二十里,县南二百余里又有表湖巡司,皆明初置,为戍守处。○金牛寨,在县南二百四十里。其地有吴公山,与兴国县接界。
  南源坳县西北三十里,路出峡江县。又西有黄源坳,去县亦三十里。《志》云:县东北有枧田、盘岭、猪婆等坳,路通新淦、乐安二县。东南有都溪、小岭诸坳,路通乐安县,有事时为戍守处。
  安福县府西百二十里。西至湖广攸县三百十里,西南至永新县百五十里,北至袁州府分宜县二百里。汉安平、安成二县地,分属豫章、长沙二郡。后汉改安平县曰平都。兴平中,改属庐陵郡。三国吴宝鼎二年,分置安成郡治焉。晋以后因之。隋平陈,郡废,改平都曰安成县,属吉州。开皇十八年,又改曰安复县。唐武德五年,置颖州治此。七年,州废,仍属吉州,寻改县曰安福。宋因之。元元贞初,升为安福州。明初,复为县。《城邑考》:县城晋永康中所筑,唐因之。宋祥符中增修。元至正十五年亦尝缮治,二十四年归于明。洪武七年增筑,嘉靖、万历间亦尝营治。今城周五里,编户二百三十四里。
  ○安平故城县东南六十里,枕王江口。《志》云:县本秦置,属九江郡,汉属豫章郡。后汉永元八年,改曰平都。三国吴始移县于今治,并置安成郡治焉。今县治南百步有平都废县址。隋曰安成县,又曰安复县,县名虽更,而治不改。《舆地志》:晋永康初,朱居为安成太守,筑郡城,阔八里,辟八门,中有双阙,高数丈云。
  安成故城县西五十里。汉县,属长沙国。《安成旧记》:张普封安成侯,国于此,筑城居之。相传汉县理西乡,即普侯国也。吴于东乡置郡,县亦移焉。晋太康元年,更名安复。刘宋仍属安成郡,齐、梁因之。隋平陈,省安复入平都,旋改平都曰安成,又为安复,仍旧名也。《寰宇记》:县东六十七里有安成故城,即汉安成侯张普所理。似误。或曰孙吴所置东乡城也。○亭符城,在县南八十里。又禾出符城,在县南百里,建置未详。
  ○蒙冈山县东一里。多林木,城中望之,郁然森秀。县北二里又有北华山,亦秀耸。○罾石山,在县东十五里,临江有山,轮?特起,状若渔罾。傍有石榴峰,俯瞰江下,有潭深不可测。相接者又有东阳峰,磅礴高耸,四面各异。西有石屋,北向砑然,中空可坐百余人。其南曰白云峰,亦曰白马峰,亦峭峻,下有泉,流入东湖。
  新茨山县西五十里。汉末豫章太守贾萌与安成侯张普约,共起兵诛莽,普背约,诣莽自陈。萌恶其反覆,遂先伐普,战于新茨之野,即此。《志》云:县西南二十五里有西山,林壑幽险,有溪出两山间。○卢萧山,在县西百二十里,周五百里,以卢、萧二道士得仙于此而名。或云萧、泸二水发源于此,分南北流,因名也。又蹲山,在县西南百四十里,与永新县禾山相接,亘数百里,若兽蹲踞,相传上有风窟。
  武功山县西百里,根盘八百余里,跨袁、吉二郡境,亦接长沙府界。峰峦峻拔,旁有瀑布,悬流甚长。相传葛玄炼丹处,一名葛仙峰,上有仙翁坛。《志》云:山本名武公,昔有武姓者隐此,后更今名。高逾三十里,中夜登顶,可观日出,其最高处曰雷岩,延袤亦数十里。唐初林士弘走保安成山洞,即武功山中矣。又高峰山,在县西百二十里,山径峭险,人罕遍历,上有龙潭三所。○?湖山,在县北六十里,上有雁峰、白鹤、仙人等峰,景物皆幽绝。
  游岭县北四十里。本名牛岭。旧《记》:安福居其阳,袁州居其阴,旧有群牛经此,山遂成小径,北往袁州者,多由此道。《寰宇记》:县南有长岭,产石墨,可种火,为不灰石。又有西云岭,下瞰平畴,殊足骋目。县北又有葛岭,其地亦名葛洲,水曰葛水。《志》云:岭,一名九峰岭,又名美仙峰。○愁猿岭,在县西百二十里。崎岖险峻,行旅艰苦,故岭曰愁猿,凹曰怯马。又石廊洞,在县西百三十里,洞门广丈余,中可容千人者数处,涧水从中流出,溉田数百顷,洞口奇石墙立如廊,因名。又五里冈,在县南五里,绵亘蜿蜒,若龙蟠然。○泸水在县城北。发源卢萧山,东流与王江合,又东会泰和县之禾水而入赣江,亦谓之卢溪。又王江水,在县东南,源出县南陈、会二山,东流与卢水合,共汇为龙陂。相传吴主孙皓伐木造宫室,顺流而下,沉于此。宋元嘉十六年,木忽浮起,壅沙成洲。《志》云:龙陂,在县东南百余里。
  阎水出县东三十里之阎岭,东流入王江口。《志》云:王江口在县东南六十里。又更生水,出县南百五十里,更生山流出青山口,会于王江。又毛停水,在县东北七十里,流合卢水。○义川水,在县西,一名南溪水,源出袁州府萍乡县。又湖广攸县水,亦流合焉,达永新县界,下流合禾水,会流庐陵县神冈山下。水奔涌,善溃决,岁啮民田无算。明天顺间,乡人刘岳常损赀凿石数十里,通舟楫,驯不为害,因名曰义川。
  东湖县东南十五里。《舆地志》:湖有石窟,容百人,其鱼味甘如蜜,一名蜜湖。又天晓湖,在县西,湖阔百余丈,大旱不涸。○寅陂,在县西四十里,横截卢水,下流绕于县前。宋王廷?云:陂溉田万三千亩,岁久湮塞。治平初,令黄中庸、丞赵师日始浚溪港,筑堤阏水,灌溉如故,至今民享其利。
  ○黄茆镇县南七十里。有巡司,明万历三年徙于县西时砻旧址,以防草寇猖獗。又罗塘巡司,在县西百八十里,地名时砻。嘉靖中移于杨宅。万历间移于江背。其地皆在县西。《郡志》:杨宅界吴楚僻徼,山寇时煽,地广远,阻声教,自宋以来,立镇置官抚治之,名武定围。明嘉靖中平贼,彭正以郡司马驻札镇守,寻革,今府馆在焉。
  龙泉县府西南二百七十里。东至万安县七十五里,西南至湖广桂东县百九十里,南至南安府南康县二百八十五里,北至永新县二百三十里。亦汉庐陵县地。三国吴置新兴县,属庐陵郡。晋太康元年,改遂兴县。宋初省,寻复置。齐仍属庐陵郡。崔恭祖以平王敬则功,封遂兴男,是也。隋省入太和县。唐因之。五代时,杨吴析置龙泉场,南唐保大中,升为县。一云宋建隆初,南唐置县。宣和三年,改曰泉江。绍兴初,复曰龙泉,属吉州。今编户六十三里。
  ○龙泉旧城县南二十里。《志》云:县本唐太和初龙泉乡之什善镇,淮南析龙泉、遂兴、光化、和蜀四乡置场,仍曰龙泉,以为采木之区。其地水源周匝八百里,寻升为县。宋明道三年,徙今治,于水北筑土城,周三里。嘉熙元年,增筑,周五里。淳?二年,始?城凿濠。元末湖南寇周时中据县,亦尝修筑。明洪武七年,复增葺。景泰五年以后,屡经营缮。今城周十三里有奇。
  牛羊城在县西北三里。古山寨。宋建炎四年,寇丘权犯县,令赵迪之筑城御却之。亦曰牛羊寨。又蒋公城,在县西。《志》云:在右溪西陂阜上,城濠犹存,车轨之路错出,相传昔蒋姓者所筑。○金山县治西一里。又有银山,在治东一里。二山夹峙,上各有塔,俗以为象龙之双角。又钱塘山,在县东南六里,山壤沃衍,路出南康。又东南四里有玉泉山,出泉洁白如玉。《志》云:县东南三十里有泉涌山,广数十里,泉出激为陂,凡数十丈,谓之卢陂。○马山,在县东南,状若奔马。其西一峰,悬崖特出,如马首。宋时置寨其上,下有龙潭。
  石舍山县西百五十里,延袤数百里,跨永新及湖广之桂阳、茶陵二州界。一名万羊山。《郴志》:石舍山接吉州泰和县界,有石室,因名舍,或以为石令山也。东有小溪,即石溪水之源。又西龙山,在县西二十里,顶有风穴。○罗家山,在县南百五十里,地名罗团,西接上犹县界,广数十里,高数百仞。昔有罗姓居其下。又萧家山,在县西北百余里,广数十里,草木丛茂,昔有萧姓居此。
  峨岭县西四十里。势插层霄,有飞云洞,萦回二三里。又有集云峰、石人峰、及仙鹅池诸胜。又蓬莱岭,在县北五十里,上有石岩、石笋。《志》云:县南十五里有黄土岭,峻峭回环,土色皆黄,由麓至巅,九折而上。又县东南二十里曰鸦髻岭,一山两峰,状如双髻。或谓之石牛岭,高可百仞,两山相望,如大小石牛云。○莲花峰,在县南十五里,层峦突出,状如芙蕖,与县治相对。县东南三十余里又有巾子峰,顶尖而秀,高数百仞,亦曰巾子石。
  山都坳县西十五里。地当通衢,山石险?。又县西南八十里有乌坳山,极高峻,路出桂阳县西南百里。又有蓼坳,亦出桂阳境,冬月诸山重雾晦暝,独坳内一隙明朗,北人趋南者率萃于此。又赤坳,在县西北百二十里,路出永新县。○焦源坳,在县东三十里,为南康间道。又迷魂坳,在县东南九十里,跨万安县境,自麓至岭可五六里,四顾茫然,亦曰迷云。
  ○遂水在县治南。源出左右二溪,历八十四滩,入于赣江。《志》云:左溪有二源,一出湖广郴州桂阳堀渡,一出南安府上犹县之大林,至南江口而合,经西庄税之西,与右溪会。右溪之源,出湖广茶陵州界之?阳,经双溪坑,至西溪口,由渡口而东,会左溪,而同注于赣江。
  鹅鸭洲县西十里。县有南澳陂及塔岭泷二水,洲当二水合流之中央,下流合遂水而入赣江。○禾源镇旧在县西北四十里。旁多小径,委曲数十里,为南康、上犹、桂阳诸县之间道。有巡司,元至正二十一年置。明洪武初,移置于县南之二十五都,地名左安,司仍旧名。又秀洲巡司,在县东北三十三都,地名金田。《志》云:旧置于秀洲,亦洪武初徙置于此,而名仍旧。又北乡巡司,在县西二十九都,旧为寨。元至大五年改置巡司,明因之。又有牛王寨,在县西北,旧皆为戍守处。
  龙庵隘县西五十五里。《志》云:自?厄而西八十里至燕塘隘,百里抵郴州桂东界口,多崇山峻岭,以北乡巡司为中制。县南百里为明坑隘,自?厄而北,有白云、庐阳二隘,黄土、猫儿二关可相联络,而控制则在禾源巡司。
  万安县府南百八十里。东至赣州府兴国县二百三十里,南至赣州府二百三十五里,西南至南安府南康县二百七十里,北至泰和县百里。唐太和县地。五代末,为龙泉县之万安镇。宋熙宁四年,始割太和、龙泉、赣三县地益之,升为万安县,属吉州,筑城,周不及一里。元初废。至正十九年,复筑土城,周三里。二十三年时,城属伪汉,改筑而狭其半。明初复增筑,周亦一里有奇,濠长二里,寻皆毁废。正德五年,闽广贼起,县被残破。明年,始筑城,自是屡经修治,周不及四里。编户九十八里。
  ○遂兴城县西北十五里。吴立新兴县,晋太康初改曰遂兴,以当遂水口而名。隋省。今为龙泉江口之金城。○鱼梁城,在县南十里。梁大宝元年,陈霸先起义兵讨侯景,军南康。高州刺史李迁仕作乱,据大皋渡,遣将杜平虏入赣石,城鱼梁,以逼南康。霸先遣周文育击走之,据其城。今俗呼为城头。《志》云:城近龙溪,临惶恐滩。○芙蓉山县西五里隔江。山形秀丽,超出众山。又马头山,在县西渡江五里,山势独耸,层叠相连,如马首然。○朝山,在县西南二十五里,临大江。山势耸秀,诸峰环拱,若朝仰之状。又五马山,在县西南八十里,五峰相连,状如五马。
  龙头山县东二十里。高数百丈,周围十里,形如几案,一名案山。上有仙坛岭及龙峡。又有仙圣、罗汉二岩,龙溪水出其左,西入赣江。又蕉源山,在县东四十里,山形尖峭,林木森茂,产铁,一名东溪山。其相接者曰乾溪山,亦高峻,有百丈峰,峰下有潭。又职源山,亦与东溪山相接,绵亘数百里,水流其下,产铁。宋置炉冶纳课,久废。○卢山,在县东五十里,高百余丈,诸峰环列如屏,下有水,源出城江口。又西平山,在县东八十里,东抵兴国,北跨泰和县界,上有故巡简寨。《志》云:山?岩悬峭,惟西南平坦,梁水出焉,下流入于赣江。又西平山,相近有黄塘岩,岩甚空阔,下有蛟穴,泉涌不竭,溉田万顷。
  金牛山县南六十里。东瞰大江,中有石如牛,因名。○三峰岭,在县西六十里。有三峰耸秀相连。
  ○赣江县城西南。自赣县界北流抵城下,凡百二十里。其间有滩,曰昆仑、曰武朔、曰昌邦、曰小蓼、曰大蓼、曰绵津、曰晓、曰漂神、曰皇恐,凡九滩。又折而东北流,入泰和县界,水性湍险,皇恐滩尤甚。本名黄公滩,后讹为皇恐也。今滩在县治西。宋赵?为虔州守,尝疏凿此滩。或云东坡南迁,始讹黄公为皇恐也。又《陈书》赣水有二十四滩,今止有十八滩,其九滩详赣县。
  皂口江县南六十里。源出赣县界三龙山,径上造、下造,流入赣江。宋建炎初,隆?太后避兵,南指章赣,金人蹑其后,追至造口,不及而还。造口,即皂口也。《志》云:皂口有金船岭,为往来必由之道。○梁口江,在县南八十里,源出西平山,西南流,入于赣江。又有清水,在县东十五里,源出龙头山,亦西入赣江。
  韶江县西北三十里。《志》云:县西四十里有韶山,相传舜南巡时奏乐处,韶水出焉,东流会黄鹄水,入于赣江。又上横江水,在县西北六十里,源出龙泉县境之潭溪,经泰和县,合牛吼江,入于赣江。又城江水,亦在县西北六十里,源出龙泉县之蕉源,流合卢源溪,经两江口,又东会麻叙溪水,入于赣江。
  梅陂在县西北。《纪胜》云:和蜀镇有天井湖,今谓之梅陂,阔三百余顷,旧隶龙泉。宋何嗣昌为宰,疏蜀江水,伐石立趾,以捍啮堤之害,百姓至今利赖之。
  ○皂口镇县西南六十里。有巡司。又县北六十里有滩头巡司。俱明洪武三年置。○朝山隘,在县西南朝山下,背负峻岭,俯瞰大江,为往来?厄塞。又五里龙隘,在县南,两山壁立,一线中通,最为险阻。县东南又有保安隘,与兴国县接界,逼近蕉源,斜径回伏,盗贼易于出没。又有铁山、龙桥、莲花三寨,俱在县南。《志》云:万安之患,惟赣诸洞为甚。明正德五年,知县桑翘乃即险要立朝山、保安、铁山、龙桥、莲花五寨,周以垣墙,集民兵戍守,自是寇警益少。又《县志》云:县治北滨江有万安守备府,为江西三大营之一,九县民兵,三所官军俱隶焉,后渐分析,营兵益弱矣。
  五云驿在县城西南滨江。相近又有五云递运所。《志》云:江滨有云洲,亦曰五云洲,驿因以名。一云洲在县北之江浒。又造口驿,与造口巡司相近。《舆程记》:自五云驿而南八十里至造口驿,又百里而历赣州府之攸镇驿,皆溯江之道也。
  永新县府西二百里。西至湖广茶陵州二百二十里,南至龙泉县二百三十里,东北至安福县百五十里。汉安平县地。三国吴宝鼎三年,析置永新县,属安成郡。晋、宋以后因之。隋平陈,郡废,县省入泰和。唐武德五年,复置县,属南平州。八年,州废,县复并入太和。显庆二年,复分置县,属吉州。宋因之。《宋志》:至和初,析吉水县地置。似误。元元贞初,升为永新州。明初,复为县。今城周五里有奇,编户百八十四里。
  ○永新故城县西三十五里。孙吴置县治此,后废置不一。唐显庆三年移于今所,兼筑土城,周不及一里。宋嘉熙元年,始加?治,周五里有奇。元至正十二年,徐寿辉有其地,伪相周安据此,亦修葺焉。明洪武二年增修,万历二十七年复缮筑,周围一如旧制。
  广兴城县西北百八十里。晋太康初置广兴县,属安成郡。陈永定二年,以安成所部广兴六洞置安乐郡。隋废。唐武德五年,复置,属南平州。八年,州废,县并入太和。《志》云:县西二十里有南平故城,即唐初南平州治也。
  ○义山县东南二十里。峰峦攒簇,如长幼之有序,因名。一名永新山。《纪胜》云:永新山三峰相顾,势若龙回,本名龙头山。天宝六载,改曰永新。其山周回三百里,远峰去县九十里,即泰和王山也;近峰去县二十里,即义山也。山重嶂起伏如飞凤者,曰南华山,相传匡智栖化其中,今多遗迹。《志》云:义山北有双巽峰,西北去县十五里,两峰并耸;南有文笔峰,一名丙峰,去县六十里,屹立圆锐。又山上有荛湖及屏障诸峰,下有聪明泉,绵亘广远,西交郴、广,南控虔、吉,真巨嶂也。○东华山,在县城东,临溪林木秀美,俯映深潭,为近郊之胜。《志》云:县东有炽山,周回三百余里,接泰和县界。秋山县西北四十里。一名禾山。上有七十一峰,连跨五百里,奇峰累累,与衡、潭相接。山巅平袤,相传曾产嘉禾,故名禾山。又以山在兑方,故曰秋山。其跨湖广茶陵州界者,今曰云阳山。《志》云:禾山最高者为赤面峰,又有白云、凌霄二峰,下为白石室,瀑布悬流,荡为一泓,深不可测,号曰龙溪,亦曰龙门溪,下流为禾江。○复山,在县西百二十里,与禾山相接,有甘泉、石室之胜。
  拔铁山县西北二十里,周回百余里,接泰和县界。牛吼江出焉。又绥源山,在县南四十里,势连永宁鹅岭,其址可六十里。○宝仙圣洞,在县东二十五里,深数百步。其阳为玉虚洞,宽敞可容千人。巨石壁立十数仞,上开天门,深可一二里,右为合壁洞,洞门双辟,如合扇然。又石廊洞,在县东,深一二里。又东有元阳洞,距石廊洞三十余里,泓泉涌出,注溉一方,人赖其利。
  ○永新江在县南。源出禾山,亦曰禾江,东流合琴亭、胜业诸水,至县东,又东会群川入泰和县界,会牛吼江,入赣江。○琴亭水,在县西七十里,水落入潭,声鸣如琴。自栗传镇合百丈洞水,至西阳江口,与圣业水合,流入禾江。又圣业水,在县西二十里,源出拔铁山,水甘沃,溉田胜于余水,会琴亭水,流入禾江。又黄陂水,在县东南五里,源出绥源山,下流亦合禾江。
  ○上坪镇县东南六十里。有巡司,明洪武二年置。又禾山寨巡司在县西北四十里,新安巡司在县西北八十里,栗传寨巡司在县西北九十里,俱明初置。
  永宁县府西南二百六十里。东至龙泉县二百里,西至湖广酃县九十里,西北至湖广茶陵州二百里,北至永新县六十里。本永新县地,元至顺初,分置今县。城周二里有奇,编户四十二里。
  ○永宁故城县东五十里。本永新县之胜业乡,元立县于鹅岭之西,谓此城也。至正十二年,县遭兵燹,伪相周安改筑土城于瓦冈,东西距小涧,南阻郑溪,北倚七溪岭,即今治也。明初因之,城寻圮。成化中复修筑。弘治四年,亦尝葺治。
  ○浆山县西三十里。山周四十里,峰峦峻峭,松林蓊郁,有泉味甘如浆,因名。又小玉笥山,在县西四十五里,周二十里,泉石甚胜,以别于新淦玉笥山而名。又小江山,在县西北三十里,拐湖、鹅岭二水经其下。○拐湖山,在县东南六十里,周四十里,有泉自山腰涌出,直泻山麓,汇流成湖。《志》云:县南一里又有旗山,周回三里许,山势昂耸,如列旗帜。治北又有七星峰,七峰圆布如星。
  鹅岭县东五十里。双峰耸翠,左有巨石,其旁峰峦昂起,如鹅项欲鸣,因名。又七溪岭,在县北十里,两山夹峙,峻险若隘,巷长二十余里,林木交荫,有泉萦回,流为七溪三十六涧。岭北即永新县界也。又银冈,在县西三里,发脉鹅岭,连接七溪,有万马奔腾之势。
  ○浆山水在县西。来自湖广茶陵州界,东流与拐湖山水、鹅岭水俱汇于双江口,经小江山,萦回百八十里,下接永新江。又鹅岭水,在县治南,自永新县界发源,西流经此,又西北会浆山水。县东南又有拐湖水,自龙泉县界发源,入拐湖砻,亦流会浆山水。○郑溪,在县城南,亦曰郑溪井,溢流而入鹅岭水。○胜业乡镇县西十五里。《志》云:司旧置于砻头,明洪武五年,以其地僻,移于今所。○砻头隘,在县西南三十里,亦曰四保砻头隘。其地山川平衍,商民辏集,奸盗时有。有间道二:一自隘东北历三阳寨、七里船至湖广茶陵州;一自隘南至木村,抵黄烟堡,入湖广酃县,径路盘错。黄烟堡,向来流寇出没处也,北去县不过三十五里,防御不可不密。附见:
  吉安守御千户所在府治北。明洪武二年置。又安福守御千户所,在县治东一里,明吴元年置。永新守御千户所,在县治西北,亦吴元年置。○龙泉守御百户所,在县治东,明洪武七年置。三十二年,革。永乐二年,复置,隶赣州卫左千户所。
  ◇临江府东至抚州府三百里,南至吉安府二百八十里,西至袁州府二百五十里,北至瑞州府百十里,东北至南昌府二百七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见上,至江南江宁府一千七百九十里,至京师五千二百三十五里。
  《禹贡》扬州地。春秋属吴。战国属楚。秦为九江郡地。汉初,属淮南国,旋属豫章郡。后汉因之。三国吴为豫章、安成、庐陵三郡地。晋、宋以后因之。隋属洪、吉、袁三州。唐因之。五代时,属淮南,后属南唐。宋淳化三年,始置临江军。元曰临江路。明初,曰临江府,领县四。今因之。
  府控驭虔、吉,密迩南昌,为舟车四会之冲。孙策下豫章,则留周瑜镇巴丘。陈霸先讨侯景,自南康进顿西昌见吉安府,将会王僧辩于湓城,屯于巴丘。萧勃自广州举兵而北,其将欧阳?等与陈人角逐于泥溪、苦竹之间。朱梁开平四年,淮南严可求请置制置使于新淦音绀,又音甘,遣兵戍之,以图虔州《志》云:虔州去新淦六百里。正德中,王守仁言:临江居大江滨,与省会近,且当道路冲。盖诚襟要之地也。清江县附郭。汉豫章郡建成县地,晋以后因之。唐改建成为高安,而以境内之萧滩为镇。南唐升元二年,升镇为清江县,属洪州。保大十年,改属筠州。宋初因之。淳化三年,置临江军治焉。今编户二百五十三里。
  ○都尉城府东三十里。汉豫章都尉治此,因名,其地属建成县。唐属高安县。五代晋天福三年,南唐置清江县,城址属焉。《城邑考》:今郡城即故萧滩镇,东枕大江,堤岸易倾,向无城池。元大德间,尝伐石修筑陂障,以防水患。至正间,始筑城浚濠,既而东面复圮于江,余亦相继颓废。明弘治十年,因故址筑土垣,周五里有奇,寻亦圮。正德六年,华林贼犯境,郡以无城,不能御。明年,乃?砖石为城,周八里有奇。后城东南复为江水所坏。嘉靖元年、十四年,及三十九年,历加营葺。崇祯八年,城渐倾圮,旋复修完。十四年、十五年,皆为大水冲啮,次第修筑。城门凡十,为正门者四,余六门东瞰江者五,以西配东者一,诸门时有启闭,而四正门则否,东面濒江,三面皆有濠,长四里有奇。
  新淦故城府东六十里。汉时县治此。《汉志》豫章都尉治新淦。《郡志》云:南部都尉治所也。建元六年,淮南王安谏伐闽越书:前时南海王反,先臣使将军简忌将兵击之,以其军降,处之上淦。应劭注:新淦,淦水所出。淦水上流曰上淦也。王莽改县曰偶亭,后汉复旧。晋宋以后皆为新淦县,属豫章郡。梁大宝初,侯景将于庆略彭蠡以南诸郡,黄法?屯新淦,庆自豫章分兵来袭,败却。隋始移而西南,为今之新淦县。○瓦城,在府东北四十里,相传五代时,乡豪筑城自保处也。又有吴城,一在府西三十里,一在府西南三十五里,相传杨吴时所筑屯戍处。又有富国城,在府东南十五里,相传南唐积粮处。《志》云:府东三十里有牛头城,东北五里有卢城,西北三十里有樊城。建置未详。
  ○章山府治西偏。晋时有章?者隐此,因名。山周二里许,两江环其阳,萧水绕其阴,南连瑞筠山,北接白牛冈诸山,郡城之西皆枕山麓,盖郡之镇山也。《志》云:章山北奠蒙阳,南罗阁笥,西朝渝水,东抱贡章,旧名富寿冈。又城南有瑞筠山,山滨江,周五里。唐僖宗时,尝产瑞竹,因名。城西南十里曰龙冈山,当驿路。又白牛冈山,在城东三里,皆坦夷。○栖梧山,在府西南三十里,绵亘数里,岩谷殊胜。《志》云:山前濒河,有石曰河皋石,昔周瑜尝憩此,今呼为河皋寨。又西南五里曰黄冈山,下为黄冈铺。阁皂山府东六十里。山形如阁,色如皂,有峰六、岭四、岩二、原五,其余泉石、池塘之胜,参差不一。相传为神仙之府,《道书》以为第三十三福地。周回连亘二百余里,东北连丰城,东接乐安,南跨新淦,屹为屏障。《志》云:阁皂山前又有峡山,周九里许。○紫淦山,在府东四十里,周二十余里。峰峦高数十丈,其色紫翠,淦水经其下。又夏山,在府东北六十里,周十余里,峰峦高耸,有泉可引以溉。县东北二十五里又有云谷山,周十余里,三峰相峙。银嶂山府北七十里。特立如障,周十余里,多白石,色如银。或曰:旧尝产银,官收其利,今否。又钟秀山,在府西北三十里,形如卓笔。其对峙者曰孤山,在府西北二十里,苍翠秀拔。
  ○清江在府城南,即赣、袁二江之合流也。赣水自吉安府吉水县流经峡江、新淦二县,而北至府南十里万石洲南,西会于袁水。袁水出袁州府萍乡县之泸溪,至新喻县,为渝江,东北流,至府南十里而合赣江,绕流经城东而北,谓之清江。明成化末,赣水北冲蛇溪,不复西折,止有横河一线,与袁江相吐纳,于是郡城止临袁江,直至城北二十里,二水复合,水势盖大,时有冲啮之患。又十里经清江镇,入南昌府丰城县界,是为剑江。
  太平江府西三十五里。出新喻县蒙山之阳,东南流,为太平江,又东南入于袁江。《志》云:府西南二十八都有太平湖,俗呼大?湖,有灌溉之利。○萧水,在府西五里,源出栖梧山,及府西之乌塘,合流而为萧水,绕城西北,复东北流,经清江镇而入大江。中有萧滩,亦曰萧洲。今城西四里有萧洲桥,城东有萧滩驿,皆以此水名也。
  蛇溪府东十里。源自永泰市北五里,分江水为溪流,三十里复与江合。明成化末,赣水暴至,北冲蛇溪,遂成大川,滨溪田土被浸者千百亩,俗呼为铜锣江。嘉靖十二年,尝议塞之,不果。《志》云:赣水今半冲蛇溪,其半自府北十五里废荷湖馆分流,绕余家洲,至清江镇,复合入于江,俗呼入江处为蛇溪脑。永泰市,在府东南十五里。
  淦水府南三十里。汉新淦县以此名。淦邑既迁,水遂属清江县,其发源自府东南茂材乡之离岭,经紫淦山,出洋湖,至清江镇,会蛇溪水,入赣江。○沉香溪,在府东五十里,即阁山水也。其左界水流会淦水,右界水流经清江镇南八九里,折而东,纡回入丰城县界,至小江口入江。
  万石洲府南十里。赣江环其右,袁江经其左,四面滨水,平旷肥饶,岁收尝倍,因名。《志》云:洲接新淦县界,其南为南横河,亦曰上横河,地名龙窟口,即赣江会袁江之故道。洲北曰北横河,东出铜锣江口,亦曰下横河。又北即中洲也,在两江中,因名。横广十里,纵二十余里。又北与金凤洲相接,洲盖在府城东南文明门对岸江中,横亘一里,与中洲止隔小溪也。○游家洲,亦在府城南十里,袁江西来北折,洲在其右也,与万石洲相望,一名双洲。又余家洲,在清江镇上流江中,绵亘十里许,蛇溪绕其内,土可树艺,亦为贾人居货处,一名祝家洲。
  固本堤府城东古堤也。赣、袁二水合流东下,最易冲啮。宋嘉定迄咸淳守土者,相继伐石?砌为堤,水方顺道。元大德间,亦尝增修。明弘治四年及八年、十一年,相继修筑,始为完固。崇祯十五年,堤坏侵城,旋议筑治。盖缘江西岸之巨防也。又梅家?堤,在府东十五里。旧有堤,明成化以后为洪水所坏,垂修垂圮,民不能田。嘉靖初,悉力修筑,始不为患。崇祯十一年,复决,寻修塞之。相近有黄家园、郭陀堆、龙潭口等堤,崇祯十二年以后相继崩坏,旋复修治。又钟家园堤,在府东南十余里。《志》云:堤当袁、赣二水之冲,修筑为艰。隆庆三年修成,复坏,以沿堤皆沙砾,易于消溃也。万历中,复尝修筑。○樟树镇府东北三十里,又东北至丰城县七十里。南北药材皆集于此,本名清江镇。袁、赣二江合流十里,遂绕镇而北,镇因以名。亦谓之鹿渚。《志》云:镇即故新淦县址也。西北面江,其左则紫淦水会蛇溪水入焉。有湖绕其后,曰瓦窑湖。镇周回十里许,为门者四:北出曰大德门,迤北而东曰菜市门,正东曰东门,正西曰秀江门。先是有小溪江水灌入,与瓦窑湖通。后以水患闭塞。明洪武三年,置巡司于此,并置税课局。正德中,宸濠作乱,南赣抚臣王守仁起兵吉安,会军于樟树镇,即此。○太平市,在府西南三十里,元时有巡司,明初革。又府西南五十里有黄土市,南四十里有长蓝市,今为戍守处。萧滩驿旧在城东万胜门外。明万历中,迁于城东北广济门外。又有清江递运所,在城东南清波门外。俱明初置。《志》云:递运所有二:今清波门外之所废,而永泰市之所仍旧。又金凤驿,元置于金凤洲,明初省。员僚寨府西南六十里。接新喻、高安两县界,寨盖唐曹王皋所立,同员僚守之,因名。又栖梧山前有故河皋寨,阁皂山南有凌云寨。○曲水桥,在府北三十里,接高安县界,有曲水公馆。水旧自西北来,折而东北,入于清江,今堙。新淦县府南七十里。南至吉安府永丰县百四十里,东南至抚州府乐安县百五十里。本秦旧县,以淦水为名,属九江郡。汉属豫章郡,晋、宋以后因之,皆治今清江县东。隋迁县治南市村,属吉州。唐因之。宋初亦属吉州。淳化三年,改属临江郡。元元贞初,升为新淦州。明初,复为县。今城周三里有奇,编户二百二十五里。
  ○制置城即今县治。《志》云:唐尝置虔吉五州巡简使于新淦。五代梁开平四年,杨吴亦置制置院于此。《五代史》:淮南既得吉州,欲遂图虔,用严可求之策,以新淦为都制置使治所,置戍兵城而守之,此即县置城之始也。宋废。元至正十二年,临江军卒刘天?倡集义兵,树栅自卫。二十二年,知州王贞复修故城遗址。明正德中,县令刘天锡用石?砌,为门七,后尝增修。
  泥溪城县南四十里临江。梁末,萧勃起兵广州,逾岭而北,遣将欧阳?屯豫章之苦竹滩。陈将周文育袭据芊韶,?大骇退,入泥溪。文育遣别将周铁虎袭擒之,即此。○监军城,在县西十里,地名城口。杨吴置制置院于新淦,又渡江而西置监军营,因筑此城。宋绍定间废。
  ○湓山县东六十里。山有十二峰。又东十里有伏泉山,山周六十里,上有泉,飞空而下,皎如素练。《志》云:县东五十里有丰城山,山周一百里,旧名百丈山,唐天宝六载改今名。
  小庐山县东北六十里。山周百里,上有石池,泓澄如镜。又有石泉,分飞瀑四道,汇于山麓,溉田甚众。○黄蘖山,《纪胜》云:在县西二十里,临江。县西南八十里有黄蘖馆,盖因山以名。
  ○清江在县治西,即赣水也。其上流自峡江县北流入县界,又北入清江县境,县境群川悉流会焉。○象江,在县南五十里,源出新喻县界,东流三十里,合于清江。
  泥江水县南十里。一名泥溪,源出抚州乐安县界,流入县境二百里达于清江。泥溪城以此名。又秀溪,在县东北二十里,其流萦曲,凡八九折而达于清江。○桂湖,在县治南,一名仓池,余流亦达于清江。又太洋洲,在县北四十里大江中,近清江县界。
  ○?丕山镇县东北六十里。有巡司。又县南滨江有金川驿。俱明初置。新喻县府西百二十里。西至袁州府分宜县七十里,西北至瑞州府上高县九十里。汉豫章郡宜春县地。三国吴宝鼎二年,析置新渝县,以渝水为名,属安成郡。晋因之。宋曰新俞。齐又讹曰新谕,而县治不改。梁、陈因之。隋平陈,省入吴平县,旋复置,属袁州。唐武德五年,分置西吴洲。七年,省州入县,仍属袁州。天宝以后,又讹为喻。宋淳化三年,改属临江军。元元贞初,升为新喻州。明仍为县。《城邑考》:县城宋靖康初筑,后湮废。明正德中,因旧址筑土城,后尝营葺,周不及三里。今编户二百六十七里。○新喻旧城县南三里。《志》云:袁江南三里龙池墅有城,即故新喻城也。隋大业中,以水患迁治距村。唐武德七年,仍还旧理。大历八年,又以水患迁今治。《志》云:县治南虎瞰山上有钟山府城,隋大业初置,寻废。唐天授初,又置临梁馆于山上。今为县学。○吴州城,在县北四十里。唐初析新喻为吴州,以距村为州治。武德七年,废州入县,时县尚治距村也。
  吴平废县县东百里。后汉中平中置汉平县,属豫章郡。三国吴改曰吴平,晋宋以后仍属豫章郡。隋开皇十一年,省入宜阳县。○治平废县,在县北八十里。唐武德五年置,属吴州。七年废。又广丰废县,在县北八十四里,亦武德中置,寻废。
  ○虎瞰山县治南。屹临渝水,势如虎踞。又县北十里有蟠龙山,蜿蜒高峻。又铜山,在府西二十里,有铜矿,唐大历中置官场,宋初罢。○钟山,在县西四十里,西接分宜县界。裴子野《宋略》云:永嘉元年,因洪水,有一大钟从山峡流出,因名。《安成记》:钟山流水阻峻,春夏则湍γ涌沸,喷上白沙如米,两岸石上各九十余里,名曰米沙。居民每视沙之多寡为丰歉之准。《寰宇记》:水南曰南钟山,水北曰北钟山,隋钟山府之名本此。蒙山县北九十里。?岩奇秀,高插云汉,周回百余里,郡西境之望山也。其相连者曰宝珠岭,《志》云:岭在县北八十里。○百丈岭,在县东南七十里,亦曰百丈山。山顶阔百丈,因名。又县南八十里有绵峰,二峰相距七里许,群山环亘,如屏障然。又仰天冈,在县西北十五里,高耸数千仞,上有仰天池,岁旱不竭,登其巅,一邑之景??然在望。○袁江在县治南。其上流自袁州府分宜县流入界。一名秀江,亦曰渝水。《水经注》以为牵水也。东流入清江县境而合赣江。《寰宇记》:袁水在县南五十步,西至一滩,计长二里,其地险峻,号五浪滩,滩头立五浪馆。○颍江水,在县东北八十里,出蒙山之阳,合榄陂、禄陂、龙镜诸水,达于清江。《志》云:颍江上流凡八十四源,合流而东南入于渝水。
  同水县西八十里。自分宜县之同村阁岭东流入县界,又南流一百八十里入吉安府安福县界,达于泸溪。
  ○罗溪驿在县东四十里罗坊市中。明初置。
  峡江县府南百三十里。东北至新淦县八十里,南至吉安府吉水县百十里。本新淦县之峡江巡司。明嘉靖五年改置今县,筑城周三里有奇,编户百八十二里。
  ○巴丘城即今县治。旧《志》:在新淦县南八十里峡江之东,孙吴分石阳县置巴丘县。是也。按:汉建安五年,孙策下豫章,留周瑜镇巴丘。梁大宝二年,陈霸先讨侯景,自南康趋浔阳,屯于巴丘。由晋、宋至陈,县皆属庐陵郡。隋并入新淦。唐以后因之。明初,置峡江巡司于巴丘故城,去新淦阔绝,危溪峻岭,巨盗出没不常。嘉靖五年,守臣钱琦始建议立县,仍因峡江之名,拓巡司故址为治所,负山阻江,称为岩邑。《舆地志》:巴丘故城南有周瑜埭,始瑜入浔阳,破刘勋,讨江夏,定豫章、庐陵,遂留镇巴丘,即此。
  石阳城在县南。旧《志》:在新淦县东南五十里,后汉永元八年,分新淦地置石阳县,属豫章郡。献帝兴平初,孙策改属庐陵郡。晋、宋以后,郡皆治石阳,遂以庐陵县并入。隋改郡为吉州,县为庐陵,而石阳之名隐。《吉安志》云:石阳城在庐陵县北六十里。或曰石阳北去新淦盖百五十里也。
  ○玉笥山县南四十里。旧名群玉峰。相传汉武帝元封五年,行巡南部,受上清?于群玉之山,见有玉箱如笥,委坛中,忽失去,因改今名。《道书》为第十七洞天,第八福地。有三十三峰、二十四坛、十二台、六洞、十一亭、七源、二坞、四谷、三十六涧,其余潭石宅井坡岭名类,不一而足。又有天柱冈,高千仞,形若天柱。陶弘景《玉匮书》云:玉笥山盘踞数十里,地产稻谷肥美,宜避兵。又郁木山,《志》云:在县东南二十里,有郁木洞,即《道书》第八福地,盖玉笥之支山也。
  宝林山县西二十里。旧《志》:在新淦县南八十里,だ隆秀胜。又鼎山,在县西三十五里。《新喻志》云:山在县南五十里,顶有泉,下注山腰,如匹练然。山盖与新喻县接界。
  ○峡江在县治南,即赣江也。自吉水县流入境,经城南而东北出,入新淦县界,江流峻急,势如三峡,故有峡江之名。○黄金水,在县南三十里,水上有黄金山。《纪胜》云:黄金水,在新淦西南百三十里,自新喻东流入断金乡,九十里而达于赣江。又有丰水,亦在县南。《志》云:水在新淦县南百三十里,自庐陵县西北流入境,达于赣江。
  玉涧县南五十里。出玉笥山,回互纡曲,三十六涧之一也。下流入于峡江。旧《志》:玉笥山,在新淦县南六十里,玉涧在新淦南七十里。疑误。
  ○玉峡驿在县治南峡江滨。明初与峡江巡司同置,北去金川驿八十里。○沙坑寨,在县东北,明初常遇春讨熊天瑞于赣州,至临江平沙坑、麻岭、牛皮诸山寨,是也。《志》云:麻岭山,今在新淦县东八十里。◇袁州府东至临江府二百五十里,东南至吉安府二百四十里,西至湖广长沙府四百三十里,西南至湖广衡州府七百五十里,东北至瑞州府三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三百九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二千六百里,至京师六千七十五里。《禹贡》扬州地。春秋属吴。战国属楚。秦属九江郡。两汉属豫章郡。三国吴属安成郡。晋、宋以后因之。隋平陈,始置袁州治宜春,因袁山为名。大业初,改曰宜春郡。隋末,林士弘、萧铣相继有其地。唐武德五年,复曰袁州。天宝初,曰宜春郡。乾元初,复故。五代时,属于杨吴,后属南唐。宋仍曰袁州亦曰宜春郡。元曰袁州路。明初曰袁州府时龙凤十年,元至正二十四年也,领县四。今仍曰袁州府。
  府东屏豫章,西控长沙,山水回环,屹为襟要。由江右而谋湖南,郡其必争之所也。唐末刘建锋等引兵由江西出袁州,袭取潭州。南唐时,欲并湖南,遣边镐屯袁州,密图进取。及湖南乱,镐将兵趋长沙,至醴陵,而湖南降。郡当东西孔道,所谓地有常险也。
  宜春县附郭。汉县,属豫章郡,武帝封长沙定王子成为侯邑。后汉仍属豫章郡。三国吴宝鼎二年,改属安成郡。晋因之。宁康中,改县曰宜阳。宋、齐以后因之。隋为袁州治,开皇十八年复曰宜春。唐以后皆因之。今编户百五十里。○宜阳城即今府城。相传城本汉时遗址。《图经》:隋大业末,萧铣陷郡城。唐武德四年,安抚使李大亮筑郡城,周四百八十四步,东西南面开濠,北倚江为濠。长寿二年,迁州治于城东北二百步。开元八年,复议迁州治于江北袁山之南,不果,遂展故城直南二百余步,去卑湿而就爽垲。建宁二年,尝筑罗城千五百余丈,又筑外城浚濠。其后又展城之东南面。五代唐天成三年,杨吴尝增葺,以备守御。长兴四年,复修浚。南唐时,复以砖石?东南面子城。宋大中祥符间,因旧城修筑,周七里二十步,子城周一里一百二十步,北枕秀江,三面为濠。建炎初,复增修之。开禧中,又复增治。其后相继缮修。元至正十二年,为徐寿辉将欧祥所据。二十二年,城归于明。洪武四年,又加修筑。天顺七年,水溢城圮,寻修复之。弘治六年至正德七年、九年、十五年,皆经葺治。嘉靖以后,复屡修筑,有门四,城周八里。
  ○袁山府东北五里。峰峦秀拔。晋隐士袁京居此,因名。其北曰小袁山,回耸相对。又震山,在府东十里,一名马鞍山,山下有岩幽晦深险。唐卢肇《记》:其山本名呼冈,在城东方,望之正若冠冕,同麓异峰,四首相属,两仰成形,如画震卦,因易其名。又东十里曰雕山,高百丈,周二十里。○坤长山,在府西南七里。山自坤方来,连亘甚远。一名旗山。
  仰山府南六十里。周数百里,高耸万仞,绝高处可仰不可登,因名。盖州之镇山也。其最胜者曰集云峰,山中石径萦回,飞瀑湍驶,?异人境。又小仰山,在府南三十里,亦高秀。晋邓表修炼于此,一名邓表峰,又名水晶山。○蟠龙山,在府南五十里。自山椒至巅,凡三十六曲,上有蟠龙寺,唐末南平王钟傅所建。峭壁奔湍,为一州之胜。又木平山,在府南七十里,有三峰挺秀高胜,与仰山相埒。
  将坟山府西百里。周四十里,高三里。相传汉武帝时,有将军易?者,领兵至宜春,卒于此,因葬焉。又望凤山,在府西北七十里,周六十里,高三里,中有一峰如凤。○老山,在府西南六十里。崇高峻拔,山巅飞瀑下注为清沥江,北流入秀江。
  严岭府北五十里。山势峭拔,自下而上,有小径十八折,顶名仰公山,下有小溪,溉田甚广。相近者曰石桑岭,地多怪石,有石门,自门登岭,凡百余丈,上有民居。又五虎岭,在府北六十里,五岭相连,形势如虎。○大军岭,在府西北九十余里,周回十五里,山腰有泉,名水浆湖,相传隋末战场也。
  南源岭府东四十里。岭凡五,俗称南源五岭。又涧布岭,在府南六十里,与吉安府安福县接界。宋嘉定四年,尝于此置寨,以遏郴寇。又分水岭,在府东南六十余里,与严营山寨相近,皆防扼峒寇之所。○将岭,在府西百余里,上有黄王寨。又四望岭,在府西南七里,高可四望。《志》云:府东十里有羊角峰,双耸如羊角,一名双箭峰。又耸翠峰,在府西三十里,峻壁孤峙平原之上。
  万胜冈府东五里。五代梁乾化四年,淮南将崇景以袁州叛附于楚。杨渥遣柴再用讨之,败崇景于万胜冈,崇景弃州遁,是也。又牛栏峡,在府东二十里,左有金鸡山,右有银屏山,相对若栏。《志》云:袁有三峡,谓牛栏峡,与分宜之钟山、昌山二峡也。○化成岩,在府西北五里,下瞰秀江,绝顶有浮图。宋绍圣中,郡守王古所建,为登临绝胜处。又石乳洞,在府东三十里,阔数丈,深一里许,或谓之石室山。又府西三十余里有石屋山,洞深百余丈。又漠塘洞,在府北六十里。初入阔可数丈,有潭水流洞外,继入小洞渐远,一窦通明,地名带塘,距漠塘已二十余里,深不可测。乡民尝于此避寇。
  ○秀江在府城北。亦曰袁江,亦曰渝水,《水经注》以为牵水也。源发萍乡县罗霄山,东流经府西十五里,为稠江,至城下,为秀江。下流三百里,经分宜、新喻,至临江府合大江。○清沥江,在府西南六十里,源出老山,经府西三十里之巩溪,又经府西十五里之丫山,分二派:一为府西南十里之官陂水,一为古江。官陂江又分二派:一为府西南五里之司溪江,亦名沙陂江;一为府西五里之新江,又会为麟桥江,以入于秀江。麟桥江,亦在府西六里古江侧,旧傍山流,今涸为田矣。
  仰山水府南六十里。源出仰山侧,东北流经府东北十五里广顺桥下,入于秀江。又九曲水,在府南五里,地名山口。其水萦纡曲折,经县东三十五里赤桥下,入于秀江。又鸾溪,在府西北六十里,下流亦入秀江。○东湖,在府城东,旧为名胜,岁久湮废。宋嘉定十三年开浚,今复废。府西十里又有石湖,余址仅存。《志》云:府城西又有西池,唐乾元中,刺史郑审所开,为州之胜,今亦废。
  李渠在府城西,源出官陂口。《唐书》:袁州西南十里有李渠,引仰山水入城。元和四年,李将顺守袁州时,州多火灾,居民负江汲溉甚艰,将顺以州城地势高,而秀江低城数丈,不可堰使入城,惟南山水可堰,乃凿渠引水,溉田二万。又决而入城,缭绕闾巷,其深阔使可通舟,经城东北而入秀江。邦人利之,目曰李渠。自唐以后,守土者相继修浚,渠屡废而复治。明初,亦尝浚复,谓之西陂。又有益州塘,在城西北,亦唐元和中李将顺所筑,广三十亩。形家以为塘于州利益,故名。中有二岛,曰卧龙洲。自塘穿渠,绕州治,与李渠接,又东流经县南赤板桥,入石潭,今堙。又雷塘,在府东北七里,方三顷。或云即雷潭也,秀江所汇而成。《郡志》:潭在府东北七里,今皆堙废。
  宜春泉府西四里。《唐志》:宜春泉酝酒入贡。《寰宇记》:宜春县有暖泉,从地涌出,夏冷冬暖,清澄如镜,莹媚如春,饮之宜人,故以名县。《晋·地道记》:县出美酒,随岁举上贡,盖因此水得名。或谓之灵泉。今府治西北有灵泉,盖故迹已堙也。○泞泉,在府北三十里,溉田万余亩。又泉坑,在城南一里,东流至赤板桥,入秀江,溉田万亩,冬夏不竭。
  ○涧布镇在府南涧布岭,有巡司。又黄圃巡司,在府西百里。俱明洪武初置。又废税课局二:一在府西百里,景泰三年革;一在城北,嘉靖三十七年革。《志》云:县东北旧有河泊所,正统十四年革。○秀江驿,亦在府城北,旧为秀川公馆,明洪武初改置驿。
  宜春台在府城内东南隅。高五十丈,周览川原,实为壮观。又仙女台,亦在城东南隅,与宜春台相望。城西南隅曰凤凰台,枕城为台,楼观突兀。《志》云:宜春有五台,城南十五里湖冈山有湖冈台,西北化成岩曰化成台,与城内三台为五也。
  分宜县府东八十里。东至临江府新喻县七十里,西南至吉安府安福县二百里,北至瑞州府上高县百四十里。本宜春县之安仁镇。宋雍熙初,析置分宜县,以分自宜春而名,属袁州。元因之。县旧无城,明正德七年始兴筑,城垣卑薄。嘉靖三十七年,以旁郡寇起,因议增筑。三十九年,城成,周四里有奇。编户一百九里。
  ○钟山县东十里。山有巨石,临江如峡,亦名钟山峡。峡长九十余里,与新喻县接界,峡中之水即宜春江也。○昌山,在县西二十里,周回十八里,下瞰秀江。《志》云:山旧名伤山,崇山对峙,袁江出其间,巨石截流,潺?激湍,舟行上下,辄多覆没。晋永嘉四年,罗子鲁于山峡堰断为陂,灌田四百顷。时以伤非善征,改名曰昌。唐会昌中,太守郑望夫复修堰溉田,后人思之,名峡中石曰望夫石,亦曰昌山峡。又玉冈山,亦在县西二十里,卓立如玉,其下盘回平衍。
  台山县北二十五里。山顶平旷,广数亩若台。又贵山,在县北四十里,地产铁。《唐志》宜春县有铁。宋雍熙初置贵山铁务,盖以此,后废。又三峰山,在县北百里,亦高秀。○袁岭,在县西北十余里,七峰耸起,如列戟然。相传汉袁闳尝避地于此。其第三峰之麓有洪阳洞,仙人葛洪、娄阳栖真处也。洞门东向,高数十丈,初入平爽,益西则盘回峻阻,石室深邃。中有流泉,春溢冬涸。又有小洪阳洞,在洞之顶,门甚?厄,中可容千百人。《志》云:洪阳洞,在县西十五里。又仰岭,在县南六十里,极高峻,登之可瞰吉安城。
  灵仙洞县北三十里。险峻崎岖,仰视石屋,如云霞往来之状。又桃源洞,在县北百三十里,高峻幽邃,洞口空明,东北行半里许,有石室极虚旷,益折而北,泉石益胜,不可穷诘。距桃源洞二里,曰风洞,居山之阳,隘不可入,旁有流泉,水石参错,清风出焉。○钤冈,在县南二里秀江南岸。群峰回合,如列屏障,冈独端秀嶷重,正与县对。登其上,则四远皆在目前。《志》云:冈延袤数十里,而至城南,新泽水出其右,长寿水出其左,而夹于山末,故名曰钤。又仙女台,在县东南五里,群山环抱,一峰高耸。○县前江在县城南,即秀江也。自宜春县流入界,经昌山峡而东,澄澈环抱,出钟山峡,入新喻县界。○岘江,在县南五十里,自南境之双源、里源发源,会于雷同岭下,入章溪,至石磊下,为岘江,筑陂溉田数千亩。《志》云:县南五十里有双溪水,亦两源合流,出雷同岭下,会章溪,入岘江,合于秀水。
  杨江县西北四十里。东南流会于秀江。县北八十里有杨桥水,南流六十里注于杨江。县西北三十里又有野江,亦南流入秀水。又赤江,亦在县北,流三十里,经县西二十五里之江斜潭,出昌山峡而合秀江。○严塘江,在县东南三十里。《志》云:发源自檀溪及李家砻,出水口,会新喻江。又渭江,在县东三里,自新祉江流出七里坑,合秀水。
  介溪县北十五里。源出北境之介塘,渟汇清澈,冬夏不竭,溉田千余亩,东南流十余里,出县东五里耽江桥,会秀江。又竹桥水,在县东北二十里,自台山发源,下流出小江口、白米渡,会于袁河。○汊江水,在县南五十里。其源左出仰岭,右出县南五十里黄真人台,旋绕而南,至泉江山下,二水相夹,出安福同桥、庐陵板陂,至吉水同江,会入大江。
  西冈湖在县北二里。广六十丈,灌田数百亩。又落星湖,在县西五里,广五十余亩,其深莫测。相传唐时本民居,夜见巨星流止其屋,旦遂成湖,因名。○源涧泉,在县南泉源岭下,溉田百余亩。
  ○安仁驿在县治东。以县旧为安仁镇也。明嘉靖三十五年,移置东门外。○峡山寨,在县南,其地山峻水险,高崖峭壁。相传唐李克用曾驻兵于此,遗址尚存。又白斜寨,在县北,亦昔时屯戍处。○万年桥,在县治东,跨秀江上。明嘉靖三十五年建,酾水十一道,长百二十丈,称为壮丽。萍乡县府西百四十里。西至湖广醴陵县百二十里,西北至湖广浏阳县百四十里,西南至湖广攸县二百七十里,东南至吉安府安福县二百九十里。本宜春县地。三国吴宝鼎二年,析置萍乡县,属安成郡,以楚昭王渡江得萍实于此而名。晋仍属安成郡。义熙中,尝封何无忌为萍乡县公。宋、齐仍曰萍乡县。隋属袁州。唐、宋因之。元元贞初,升为萍乡州。明洪武二年,改州为县。今城周不及八里,编户百三十一里。
  ○萍乡故城县东五十里。亦名甘卓垒。《城冢记》:晋太兴元年,陈敏僭王江东,与杜?谋相应,元帝遣镇南将军陶侃水陆二道来伐,又使甘卓领兵至县东筑垒,连接五所,即此地也。《志》云:垒东近泸溪镇,有圣冈岭,众山迤逦,苍翠重重,即甘卓筑垒处。又有石室,与垒相近,四围高峭,中虚如室。隋、唐以后,迁县于今治。元为州治。至正十二年,徐寿辉将欧祥由湖南来寇,守臣别速坚遣兵御之,战不胜,州陷。十四年,湖南官军吴天保以所部答剌军克复州治。未几,复为祥所陷。二十二年,归于明。旧未有城,正德七年筑土城。嘉靖以后,屡经修筑。
  ○罗霄山县东六十里。高数千丈,延袤百余里,下有石潭,深不可测,秀江之源出焉。又武功山,在县东百二十里,与罗霄山相接。宋绍兴间,峒寇猖獗,州将赵?统军剿捕,立栅山上,至今樵者犹得断戈遗甲。一名葛仙峰,相传葛玄炼丹处。山之下有罗霄洞。《志》云:武功山根盘八百里,跨袁、吉二郡界。○毛仙山,在县东二十三里,宋时置毛山驿于山下,为往来通道。又九嶷山,在县东七十里,以连带九峰而名。山侧二峰峭拔,若双鹤飞舞之状,名曰仙鹤岭。
  杨岐山县北七十里。相传杨朱泣路岐之所。或作炀岐山,云隋炀帝曾陟此。一名玉女峰。又楚山,在县北九十里,相传楚昭王曾经此,山巅有昭王台遗迹。○案山岭,在县北五十里,左右两山相峙,中平如案,因名。有亭曰高寒,为往来休息之所。又马迹岭,在县南七十里,平旷修远,相传甘卓曾经此,马迹犹存。
  里大洞县南三十里。山圆如覆钟,有两洞相接。上洞口在山趾,石田广袤。下洞口出山腹,巨石如屏。中有小溪。宋建炎初,避乱者多归焉。巨寇张成攻围数日,洞中人仰射,贼有死者,乃却。两洞度可容千人。○下石坡洞,在县西北四十里,有巨石窒其门。宋靖康中,巨盗曹成辈劫掠乡井,里人相率去石入洞避难,洞空旷可容千人,一夫守之,寇屡攻莫能入。又曹源洞,在县西二十里,深广可容千余人。宋建炎间,居民尝避寇于此。
  ○县前江在县治南,即杨岐水。发源杨岐山,西南流四十里,过县前,又九十里,入醴陵县之渌江。亦谓之萍川水。○罗霄水,在县东南四十里,出罗霄山,分二派:东流为卢溪水,入宜春县界,谓之秀江,即袁江上源也;西流入醴陵县界,合渌水。
  新江县东三十里。唐咸通中,郡守颜遐福奏开,以通湖南,才十余里而辍,故迹犹存。又泉江,在县东三十里,有泉出江中,因名。下流通罗霄水。○寒泉,在县东二十里官道傍,溉田甚广,大旱不竭。《名胜志》:县西八十里有萧仙潭,汇五溪之水而成,俗传萧史尝游此。○草市镇县西八十里,有巡司。又县东九十里有大安巡司,县北九十里有安乐巡司。俱明初置。又湘东市,在县西三十里,旧有湘东驿,宋建炎间移于县西三十五里之黄花渡,有黄花桥。元驿废。《舆程记》:湘东去醴陵县八十里。又废爱直驿,在县东三十里,亦宋置。又东二十里为卢溪镇,以临卢溪水而名。《志》云:卢溪通舟楫,有小市,为县津要。○宣风镇,在县东七十里,宋时置宣风驿,后废。镇东西凡三里,为水陆之冲。
  萍实桥在县西南,以楚昭王得萍实而名。杨吴时,置桥跨县前江上,后圮,明初复建。《志》云:县西北七十里醴陵界有香水渡,此为楚昭王渡江得萍实处。万载县府北八十里。东至瑞州府上高县百有五里,西至湖广浏阳县二百五十里,北至南昌府宁州三百六十里,东南至分宜县百三十里。汉建成县地,属豫章郡。三国吴黄武中,析置阳乐县。晋太康初,改曰康乐,仍属豫章郡。宋、齐因之。隋省。唐武德五年,复置阳乐县,属靖州。八年,州废,省县入高安。五代梁龙德元年,杨吴顺义元年也,始置万载县,属袁州。南唐保大十年,改属筠州。宋开宝八年,仍属袁州。宣和三年,改县曰建城。绍兴二年,复故。旧无城,明正德六年始筑土城御寇。八年,城始就。十三年,复增筑之。未几,圮于洪水。嘉靖初重筑,二十一年、四十三年,皆尝营葺。万历初,复?以砖石。十六年以后,修葺不一。今城周六里有奇,编户百有四里。
  ○康乐城县东二十里。《邑志》:县东隅有康乐城,元末红巾刘仁据县时筑,周五里。即此城也。明洪武初,仁弟敬来降,城遂废。
  ○龙山在县治后。龙江经其下。其势逦迤,来自衡、霍,为县之镇。官衙缀倚其麓,俗呼官山。又紫盖山,在县西北十五里,山势崇耸,屹若车盖,旧名云盖山,后改今名。又银山,在县西十五里,山有巨石,洁白如银。中有洞,可容数百人。寇乱时,民多避其中。○稳山,在县西八里,两山对峙,中通一径,俗呼为稳山关。其相接者曰坤山,耸峻嵯峨,林箐丛密,东曙不及,惟斜阳可到,往来者皆经其上。又东岐山,在县东七里,与上高县接境,委蛇屈曲,路径多岐,有峰曰鹅鼻。元虞集以为似蜀中之鹅鼻峰,因名。县东南五里又有鸡笼山,平地突起,周围盘旋,?石壁立,有泉四时不竭,近时尝置营于其上。
  汤周山县西三十里。延袤峭峻,巨石清流,遍满山谷。相传晋安帝时,有汤、周二士得仙于此,因名。又峰顶山,在县西南三十里,高可望郡城。有泉清冽,可以灌溉。《志》云:县西八十里有书堂山,山谷深郁,常有云雾,世传晋习凿齿尝居此。又有东台山,在县西南九十里,山皆石壁,?岩峭峻。○九龙山,在县西百里,山有九峰,嵯峨秀丽。又西二十里曰铁山,地产铁,与浏阳县分界。
  清泉山县东北四十五里。林木森耸,瀑布悬流,俗谓之小仰山。又四十里山,在县北三十五里,林麓深邃,延袤旷远,周围恰四十里。又五雷山,在县北二十里,有五山相连。○皂山,在县北六十里,屹然突立,山色似皂,与瑞州府新昌县接界,一名连香岭。又北十里曰谢山。《志》云:邑人谢仲初升仙于此,因名。泉石甚胜。又龙门山,在县北九十里,群峰环耸,盘踞如龙,中有坳路,状如龙门。
  十八渡岭县北四十里。旧时路在岭下,循环一水,往来凡十八渡。后人辟路岭上,遂免迂涉。又浮楼岭,在县东十里,Лヴ秀丽,两山突出如角,远观若楼浮云中。○大关岭,在县西六十里,群峰耸翠,中道崎岖,俗呼大官岭。又白水岭,在县西八十里,高数十仞,岭下平坦,广袤数里。中有小溪,水色常白。县西百里又有大阳岭,岭周百里,形势陡峻,曙光先照,至昏不冥。
  ○龙江县北五里。源出县西百二十里金钟湖,东经大关岭,过龙山为龙河,又东入瑞州府境而为蜀江。《志》云:金钟湖水分二派:东流为龙江,西流入浏阳县之浏水。又县西六十里江中有鱼鳞滩,江水迅急,乱石横列如鳞,因名。县东北二里又有龙洲,洲广数百亩,石洞水与龙江水合流处也,亦曰龙河渡。○多江,在县北七里,龙江、石洞二水相合后,溢流旁出,至此平浅,涸露小洲,三五纵横,支流合派,因名。盖即龙河之别流矣。
  石洞水县西南十里。源出县南二十里竹山洞,北流经杨河山,会白沙水,过县治南南浦桥下,绕学前,为学前江。又东北出城,合于龙河。《志》云:学前江有三源:一源即石洞水也。一源出鹅鼻峰,西流近城,伏地里许,而复出为坞溪,入城会学前江。一源出城东南厂塘,西流入城中,分两派,夹流而北,会学前江,亦谓之二江。
  锦江水县北三十里。源出谢山,下流入于龙河。县东北三十里又有康乐水,亦出谢山,东南流,至县东二十里之丘江,而会于龙江,或谓之谢江水。○野猪河,在县西三十里,亦出金钟湖,北流过鱼鳞滩,为深潭,会竹洞水而合龙河,其水迂回旋绕,奔腾峻急,舟行者患之。又剑池水,在县西九十里。其地有灵栖岩,池水出焉。别有曾家源水流合剑池,下流出沙江桥,入金钟湖。
  ○铁山镇在县西铁山下。有铁山界巡司,明初置。又高村镇,在县西二十里,旧有巡司,元末废。明洪武四年复置,十二年革。○鄢玉寨,在县西汤周山下,宋靖康中寇乱,邑人鄢玉者率乡民立寨御之,故址犹存。又黎源村,在县北百二十里,为府境之要害。明万历二年,群寇侵犯,官兵讨之,贼首杨青山遁入黎源峒天井窝,依山为险,事平,置黎源哨,设官兵守之。后渐废。崇祯六年,复设以御楚寇。《志》云:万载之黎源,与奉新之百丈、新昌之黄冈、靖安之双坑、武宁之黄竹五洞相连,俱潜通大沩山,冈岭重复,亡命者多阻险其中。万历三年以后,余孽犹啸聚于此。五年,抚臣潘季驯议立黎源哨,又添兵守铜鼓营。崇祯六年,土寇猖獗,黎源亦为防御要地。
  附见:
  袁州卫在府治东,明洪武元年置。
卷八十八 江西六
  ◇赣州府东至福建汀州府五百里,南至广东翁源县界五百二十五里,西至南安府二百五十里,北至吉安府陆路一百二十里,水路曲折七百里,东北至建昌府七百五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千一百八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二千八百一十里,至京师五千六百七十里。
  《禹贡》扬州地。春秋属吴。战国属楚。秦属九江郡。两汉属豫章郡。三国吴属庐陵郡《晋志》:孙皓析庐陵地置南部都尉。晋改置南康郡太康二年,改庐陵南部为南康郡。《志》云:永和三年,始自雩都移治赣,介章、贡二水间,即今府治。宋为南康国。齐复为郡。梁、陈因之。隋平陈,改置虔州。大业初,复为南康郡。唐复曰虔州。天宝初,曰南康郡。乾元初,复故。五代时,初属淮南,后属南唐唐末虔州为卢光稠所据,朱梁命光稠为百胜军节度。贞明四年,淮南克虔州,亦曰百胜军节度。南唐因之,寻改曰昭信军节度。宋仍曰虔州亦曰南康郡昭信军节度。绍兴二十二年,改曰赣州宋中兴小历时,校书郎董德元上言:虔州号虎头城,非佳名也。廷臣议州名有虔刘之义,因改名赣州。元为赣州路。明洪武二年,改路为府,领县十二。今仍曰赣州府。
  府接瓯闽百越之区,介溪谷万山之阻,为岭海之关键,江湖之要枢。江右有事,此其必争之所也。战国时,楚尝使吴起南平百粤矣。自秦迄汉,皆出五岭威百粤,赣之不能无事可知也。晋之末造,徐道覆自始兴而北陷南康,而庐陵、豫章以至寻阳,无完堵焉。陈霸先奋自始兴,进军南康,赣石既捷,而霸业以成。隋之末也,林士弘窃据虔州,睥睨江汉。李靖既平萧铣,急击灭之。唐之季世,卢光稠既得虔州,复逾岭而南,并有韶州,以二州之众,雄峙于淮南、岭表两大之间。及光稠末,淮南亦急图虔州,以为苞桑至计。宋绍兴中,岳飞经略江湖,讨平群盗,既克虔州,贼势益蹙。景炎之际,文天祥拈据岭表,疾争虔州,以为北顾之基。明初,既平伪汉,削清支党,急下赣州,既而进规广东,命将出师,一军自赣州而南矣。武宗之世,强藩桀逆,衅起豫章。王守仁潜师图其后,而贼亡忽焉。然则分旄建阃,列为雄镇,非徒震慑奸顽,肃清蛮左,亦以控扼上流,犬牙内地。庙堂伟略,不可改也弘治七年,始添设抚臣于赣州。虽然用兵者知其常而不通其变,弹丸赣州,其足为将来之鉴者,又可胜道哉!
  赣县附郭。汉县,属豫章郡。后汉末,改属庐陵郡。晋初,属南康郡,寻为郡治。宋以后因之。隋初,改县曰南康。大业初,复故。自是州郡皆治此。今编户百十二里。○赣城即今府城。汉置。《志》云:汉兴,立赣县,筑城以防尉陀,今府西南益浆溪城是也。晋太康三年,县移治州东北葛姥故城。东晋永和中,县为郡治,太守高琰筑城二水之间。刘宋升明中,县又移置于赣水东三里。梁承圣初,复迁赣水南。唐贞观中,又徙今治。光启中,刺史卢光稠斥广其城,东西南三隅凿为隍。宋皇?中,太守孔宗翰以东北隅易垫?石,冶铁锢之。熙宁中,守刘彝于城下开水窗三,时启闭以防水患。自是相继修葺。元初,城毁。至正十三年修复,十八年陷于陈友谅,使其将熊天瑞增修。二十二年,城归于明。二十五年,增修,城北阻二水,其形三隅,南衍而北锐。成化二十一年,以城圮修葺。弘治六年及九年、十三年,皆经营缮。正德六年,又复增筑。十三年、十四年,皆以久雨城圮,修完如故。嘉靖以后,递经增葺,号为雄壮。旧有门十三,元塞者五,明塞者三,今仅存五门。城周十三里有奇。
  葛姥城府东北五里。《冢庙记》:葛姥者,汉末避黄巾贼,来自交趾,赀财巨万,僮仆数千,于此筑城为家。今有葛姥祠,即城故址云。
  ○贺兰山府治西北隅。其右隆阜突起,为文笔山。绵亘而东,为白家岭。《志》云:山即郁孤台,昔人因高筑台为登眺处,以郁然孤起而名。后竟为平地。明正德十一年,培之使高,为郡形胜。又天竺山,在府东四里贡江东,山高秀。相接者曰伏龙山,林木阴翳。又东一里有佛日峰,旧称名胜。○玉房山,在府东南二十四里。本名赤石山,中有玉房琼室,唐天宝六载改今名。又汶山,在府东三十里,有升仙峰,巨石盘亘,下有潭,广数十丈,亦曰文潭岭,有文潭隘,为设险处。
  崆峒山府南六十里。一名空山。其麓周回百里,章、贡二水夹以北驰,盖一郡之望也。《志》云:山南十里有四会峰,与崆峒对峙,东距龙江。其上方平,容数百人,旁有小径可跻,井源不涸。昔人多避兵于此。又九峰山,在府西南三十里,根盘数十里,屹立高耸,南向崆峒,北拱郡治。○蛤湖山,在府西北三十里,一名三阳山。上有三峰,下有龙湫,与崆峒相对,为郡城后屏。又顺山,在府北百二十里,抵万安县界,怪石万丈,历三十六坳,乃至其巅。相近者曰龚公山,唐隐士龚亳栖此,因名。峰岩泉石,绵延襟带,旧称名胜。府北六十里又有黄唐山,高千余丈,水石林泉,与龚公山相埒。回军岭府东四十里。相传黄巢兵犯境,里人御却之,因名。又罗龙岭,在府东南八十里,路通信丰,行者常憩于此。《志》云:府北百二十里有分水岭,与万安县分界。又有黄竹岭,在府西北百四十里,路出龙泉,岭畔多竹,因名。○妙高峰,在府北八十里,旧名?几岭,高出群山。又通天岩,在府西二十里,岩洞高广,其半壁又有望归岩,甚幽胜。《舆程记》:府东六十里有岑口冈,又东六十里即雩都县。
  ○赣水在府城北。其上源为章、贡二水。贡水,一名东江,源出福建长汀县新路岭,西经瑞金、会昌及雩都县境,南北支川悉汇入焉。又西至府城东,环城而北,会于章水。章水,一名西江,源出南安府聂都山,一云出湖广郴州黄岭山。自宜章县东流,经崇义、大庾县及南康县境,亦会支川而东达府城西,环城而北,会于贡水。自此名赣水,北流三百里,至吉安府万安县。其间有九滩,曰白涧滩、天柱滩、小湖滩、鳖滩、大湖滩、铜盆滩、落濑滩、青洲滩、梁口滩,俱属赣县。又经九滩,乃至万安,所谓十八滩也。江在县境者一百八十里,滩之怪石如精铁,突兀廉厉,错峙波面。其上流在信丰、宁都者,石碛险阻,尤甚于十八滩。孟浩然云:赣石三百里,沿洄千嶂间。是也。梁大宝初,高州刺史李迁仕以侯景之乱入援,台城陷,迁仕等散还,至大皋口,遂反遣兵入赣石,拒陈霸先于南康。寻为高凉太守冯宝妻洗氏所败,遁走。洗氏会霸先于赣石。明年,霸先发南康。赣石有二十四滩,会水暴涨,高数丈,三百里间,巨石皆没,遂为安流。五代梁贞明四年,淮南攻虔州,严可求先以厚利募赣石水工,大兵奄至城下,州人始知。盖郡恃赣石为险云。余详大川赣江。
  长步水府西北四十里。源出黄塘山,流四十里入赣水。又龙溪水,在府北百里,源出黄竹岭,流入赣水。又梁水,在府北百六十里,源出府东北百四十里之龙头岭,西流入赣水。梁口滩在其处。○湖洲,在府北八十里,突起江中,周围数里。又北十里曰米洲,以沙白如米而名。
  ○桂源镇府北百五十里,接万安县界。有巡司。又磨刀寨巡司,在府东北百里,接兴国县界。俱明初置。又府西六十里有长洛巡司,亦明初置,嘉靖中革。○下窑隘,在府南。《志》云:府南又有文潭隘,俱路出信丰县。又兜坑隘,在府西,路出南康县。府西北又有庙前隘,路出龙泉县,山径险阻。又婆婆隘,亦在府北,路通万安府。东北又有黄土岭隘、屋岭隘,俱道出雩都县。《志》云:府东南有牛岭隘,境内又有背岭隘,俱设兵戍守处。
  水西驿在府城西。元为水西站。明洪武初改为驿,五年,并置递运所于此。又攸镇驿,在府北百二十里,元曰攸镇站,明初亦改为驿。《舆程记》:自驿而北,至万安县之皂口驿百里。○黄金税课局,在府西。相近曰大壶税课局,府东又有社富税课局。俱明初置。
  古亭在府西。五代梁贞明四年,淮南攻虔州,州将谭全播求救于楚,楚遣兵屯古亭以救之,为淮南将张宣所破,即此。○东桥,在府城东建春门外贡水上,旧名东津渡。宋绍兴中,郡守洪迈始创浮梁,后修废不一。又西桥,在府西西津门外章水上,旧名知政渡。宋熙宁间,郡守刘瑾始造浮梁,后亦屡经修废。明弘治中,建督抚,始立关征,以资军饷。东西两桥,皆掌之官,以时启闭,每年税课,凡三万余金。
  雩都县府东百五十里。东至瑞金县二百里,西南至信丰县百三十里,东北至宁都县二百里。汉置县,属豫章郡,因雩水为名。后汉因之。三国吴南部都尉治此。晋初为南康郡治所。永和中,属南康郡。宋、齐以后因之。隋、唐属虔州。宋属赣州。今编户十五里。
  ○雩都故城在县东四里东溪上。《志》云:汉高帝六年,使灌婴防赵陀,立县于此,后皆因之。陈永定中,徙治县东南之大昌村。隋复旧治。唐贞观中大水,安抚大使任怀玉移治南康古郡城,即今治也。五代梁贞明四年,淮南攻虔州,闽兵屯雩都以救之,寻引退。旧有土城,宋绍兴十五年?以砖石,明年为水所圮,开禧三年补筑。绍定中增修,元毁。至正十三年,因旧址修治,南临大江,三面为隍,功未及竟。明成化二十一年修筑,弘治二年增葺,十四年、十八年,皆尝营缮。正德四年,广东程乡贼越城劫掠。八年,增高旧城三之一。十四年、十五年,皆圮于霖雨,旋复修治。嘉靖以后,不时营葺,城周五里有奇。一云汉雩都故城,在今县西北五里。
  ○雩山县北三十五里。高耸干霄,盖古望祭之山也。雩水出其下,县因以名。又太平山,在县西北八十里,瀑布幽兰,人多游赏,今有太平公馆。相近者又有夜光山,本名峡山,唐天宝六载改今名。○高沙宝山,在县东北百二十里,两峰壁立,势如伯仲。宋时有樵者遇白兔,逐之入地,掘地天许,银矿溢出。《志》云:县东二百六十里有珠玉山,山高峻,尝产珠玉,本名官山,唐天宝六载改今名。
  白云峰县西四十里。有三洞联络,各容百余人。上曰白云嶂,中曰太虚岩,下曰龙岩,溪流贯注其间。五代晋天福八年,南汉循州贼张遇贤作乱,逾岭趋虔州,攻陷诸县,作宫室营署于白云洞,四出剽掠,南唐兵击灭之。○固石洞,在县东北百里。宋绍兴三年,岳飞讨群盗于虔州,贼彭友悉众至雩都迎战,飞擒之,余党退保固石洞。洞高峻,环水,止一径可入。飞列骑山下,令皆持满。黎明,遣死士疾驰登山,贼众扰乱,弃山而下,骑兵就围之,贼窘,乞降。
  雩都峡县西北五十里。峡长而险,前临大江,崖壁陡绝,约二十余里,为县之噤喉。《志》云:峡中有米沙洲,长二百余丈,其沙三角,与常砂异,色最白,人视其厚薄以占米价。又寒信峡,在县东北六十里,崖壁夹峙。每岁峡中先寒,因名。○通岩,在县南十里,山腰前后洞彻,中通人行。
  ○雩水在县城南。源出雩山,西南流,入贡水。《志》云:雩水上流,宁都江挟石城水自东北来,会昌江挟安远、瑞金水自东南来,皆绕雩城而西北出峡。又西则兴国江水自西北来,又前二十里则信丰江挟龙南水自西南来,皆与雩水合,径郡城东,会章水。《志》云:上流之滩,其名曰葛潋、八赖、井洲、鸬鹚、药口、大传、车头、小万、苦竹、长滩、率口、牛牯,凡十二滩,大都皆在县境也。
  宁都水县北百七十里。自宁都县南流,合群川之水而入雩水。又曲阳水,在县东北百九十七里。其地有曲阳山,水源出焉,南流会境内诸小水,入宁都水。又渡水,出县东北百二十里之龙山,南流会曲阳水。○化龙水,出县西北五十里鸡公山,西南流,入于贡水。○平头寨县东北百里,路通闽广,当五峒七径之冲。宋绍兴中,岳飞平固石洞贼,遂于是地建寨,亲率麾下筑之,寨成,立司招收义军捍御。明初设巡司。又青塘寨,在县北百八十里。宋绍兴中,岳飞收峒寇,功成,以其地界三邑之冲,置寨于此。明亦设巡司。又县东北有印山巡司,明初置,嘉靖中废。
  ?下隘在县西北。又有龙潭、峡口、马岭、牛岭等,共五隘。《志》云:县东有佛岭?厄,又东有葛坳隘,县东南则有左坑、丰田二隘,皆明洪武中置。弘治九年,又于县东置银坑?厄。大约最切者为丰田、左坑、牛岭三处。闽广有事,窥伺必先经此。
  信丰县府东南百七十五里。东至会昌县百五十里,南至龙南县二百七十里,西至广东南雄府二百四十里,西北至南安府百五十里。汉豫章郡南野县地。三国吴为南安县地。晋为南康县地,宋、齐以后因之。唐永淳初,又析置南安县,属虔州。天宝初,改今名。旧有土城,宋嘉定三年修筑,后圮。明洪武二十三年重筑,成化元年复增修之,二十三年为广贼所陷,旋复营葺。正德九年,复加营葺。嘉靖十六年,城为水?己。十七年、二十三年,修筑崇固。隆庆以后,又尝增修。今城周三里有奇,编户六里有奇。
  ○?山县西十五里。高耸插天,雄据一邑。山腰有石岩,顶有池,称奇胜。《志》云:县南二里有南山,峭拔屹立,北拱县治,县之案山也。○巫山,在县西北四十里,有岖岭,上多怪石,与南康县分界处,巫水出其下,流会绵水,入于桃江。又犹山,在县西百二十里,山分九十九面,多产异药。
  香山县南七十里。盘亘三十里,有九十九峰,小溪十八派,分流山下。又大龙山,在县南百二十里,上有岩洞数十,俗称为仙窟。《志》云:县南四十里有三明山,三峰鼎峙,石塔五层,顶泉澄泓,盛夏不竭。又禾溪山,在县东八十里,怪石峭峻,下有溪流,荫田数千顷。其相峙者曰企岭山,顶尖如笋,群山莫并。○廪山,在县西北三十里,石圆如廪,高千五百余丈。山下有湖,与南康县接界。
  铁石岩县西南二十里。巅有二门,中容百人。又有石井,昔人多避寇于此。又西南六十里有黄石洞,泉石深险,人迹不到。○塔石,在县西南二百里,前有石寨二,大可容数百人,小容百人,亦昔时避兵处。
  ○桃江在县东。源出龙南县冬桃山,北流曲折,凡五百三十里,经县界,又北入于贡水。县境群川皆汇于此。亦谓之信丰江。《志》云:桃江两岸?岩险峻,有滩十六,曰乌漾、枯木、三摺、梓木、石濑、龙江、圆潭、上寒、下寒、上智、咽人、三港、下顺、剑门、车轮、断龙诸滩,而乌漾尤峻险,舟楫难通,近年始凿云。
  绵水县东三十里。其地有绵山,水源出焉。北流至乌口,入于桃江。又巫水,在县东四十里,源出巫山,抵樟塘,会龙湖,入桃江。县南又有和溪,出安远县界和口龙湫,亦北流入桃江。○黄田江,在县西南,源出南雄府界,抵黄田务,可通舟楫,又东二百里而入桃江。又城北有北江,源出犹山,流百四十里而入桃江。《志》云:县西南百余里有安息水,出安远县界,流至龙湖口,入桃江。又有小河,亦在县南,有上龙、箬坑二水流合焉,入于桃江。
  ○新田镇在县东南。有巡司,明初置。《虔台说》云:县境东南接安远界,由安远转入长宁,其间黄乡等处,脱有不逞,路必出新田,故巡司之备御为切。而石背堡,又在新田东南,先时盗丘永全据此,其地阻险,民强悍,此又新田之唇齿也。○石口隘,在县东。又有鸦鹊隘,路通会昌、安远二县。县西又有九里、竹篙二隘,路通大庾县及广东之保昌县。又陂头、平冈、杨梅三隘,俱在县南,路通龙南县。
  楠木峡隘在县北。路出赣县、南康,有一夫当关之险。又有岖岭?厄,亦为道出南康之险径。○镇南堡,在县西南,路出广东始兴县,实为要地。又有南大方隘,在县西南,与保昌接壤。又有九渡水隘,亦接保昌,并两省分界,为保御要区。嘉靖间,邑民凿石开河,遂通舟楫,为行盐捷径,然奸宄逋逃,不可不防其渐也。
  兴国县府东北百八十里。东至宁都县二百里,西北至吉安府泰和县百五十二里,东北至吉安府永丰县三百二十里。本赣县之潋江镇。宋太平兴国七年,割赣县、庐陵、泰和三县地置兴国县,以年号为名,属赣州。旧无城,元至正十二年始筑,后圮。明成化二十一年,修筑。弘治六年、十八年皆增葺。正德五年,为流贼所破,寻修复。七年、十三年,圮于霖雨。嘉靖十四年,又为江水所圮,皆次第葺治。自后屡经营缮。城周五里有奇,编户五十九里。
  ○平固城县北百六十里。三国吴析赣县地置平阳县,属庐陵南部都尉。晋太康初,更名平固县,属南康郡。桓玄篡位,封安帝为平固王,是也。宋亦为平固县,齐因之,隋省。《九域志》:赣县有平固镇,县故赣地也。
  ○灵山县东十五里。有五峰连络,曰狮象、香炉、钵盂、锡杖,下有玉珠泉。县西十五里又有玉山,高出众山之上。○莲花山,在县东百四十里。宋末文天祥驻兵山下,累石为城,基址犹存。相接者曰?石山,亦天祥屯兵处。
  覆笥山县北百七十里。东望金精,西望芙蓉,北接青原,南瞰章、贡,为邑境群山之宗。《真仙通鉴》:山顶有湖,周数里,多灵草药物。又方山,在县东北四十里,山分四面,上有仰湖,旱潦如一。旁有岩,俗以为仙灵窟宅。或云:山即方石岭,宋景炎二年,文天祥败绩处。似误。《志》云:县东十五里有方石,其形如印。亦非也。方石岭,见庐陵县。《疆域考》云:县北百二十里即庐陵县界。
  ○潋江在城东北。源出县东北二十里蜈蚣山,西流经县西北蓝陂会?水,又西北会黄田水,凡二百六十里,通平固江口,入贡水。一名平川。又?水,在县西,流经城东南,至东涧口二百余里与潋水合,又北六十里至平固江口,又八十里入贡水。《志》云:县东二十里有龙下川,源出县东北境之曹溪,西流三十里,合?水,入贡江。
  长信泷县东二十五里。永丰、宁都诸水入县界者,皆汇流于此。狂澜奔驶,声吼如雷,俗呼上曰哑滩,以舟过禁声也;下曰泥滩,以深不可测也。又衣锦泷,亦在县东,以乡名衣锦而名。崖石层起,如人跨马。谚云:龙下三泷,舟楫莫当。盖在龙下川中。相近有狮子滩,以形似名。
  ○衣锦寨在县东,有巡司。县北又有回龙寨巡司。俱明初置。又梅窖隘,在县东,亦曰梅窖关,路通宁都、雩都二县。正德中,闽粤流寇犯县,由此突入,最为要害。相近有龙子、刘坑、油洞、塞上、岫口洞诸隘。《虔台说》云:县东南有牛扼岭、竹竿洞、观音岭诸隘,皆峭险,而梅窖尤为保障重地。○方石岭隘,在县北,亦曰方山岭?厄。相近有杨梅径隘,又东为壕头、花桥等隘。又槎园冈?厄,在县西。相近有南村洞隘及温坡埠头隘。自西而南,又有垓头坪隘、墟下隘、峡田隘及龙沙庙前?厄。县南又有荷树皮隘及企岭坳隘。旧俱为戍守处。
  空坑在县境。宋景炎二年,文天祥复梅州,引兵出江西,复会昌县,败元军于雩都,围赣州,分兵复吉、赣诸县。元李恒遣兵援赣,而自将攻天祥于兴国,战于方石岭,天祥军败,至空坑,兵尽溃,妻子及幕僚客将皆被执,唯天祥逸去。○钟步镇,在县北。李恒攻天祥于兴国,天祥遣兵战钟步,不利,即此。
  会昌县府东二百里。东南至福建武平县二百十里,西南至安远县百四十里,东北至瑞金县百六十里。本雩都县之九洲镇,宋太平兴国七年,析置会昌县,属虔州。绍定四年,升县为军。咸淳五年,复旧。元元贞初,升为会昌州。明洪武二年,复为县。《城邑考》:县故无城,宋绍兴间创筑。明洪武二十一年增修,正德七年缮葺。嘉靖三十七年,城圮于洪水,旋复营筑。城周不及三里,编户九里。○明山县北隔河二里。邑主山也。寒泉飞瀑,巨石蹲峙,下有五坡石。又县北五里有三门洞,湘洪水所经也。○古方山,在县东十里,高出群山,壮观一邑。《志》云:县治西北有铁山,旧产铁,今否。纡徊清丽,颇称胜概。
  四望山县南一百二十里。清秀如画,东通福建武平县界,南抵广东程乡县界。相近为雁门峡。《志》云:峡在羊角江上,两岸皆高山,中立三石,破江水为三道,亦号三门峡,舟行甚险。又有圣姑石,在县南百十里滨江,以形似名。○盘固山,在县东南百二十里,以石壁盘旋而名。中有罗汉岩,有池,俗讹为盘古山。其相近者为军门岭,两山对峙如垒,相传昔时屯军处。又有汉仙岩,一名汉溪岩,深广数十丈,奇胜不一。又君山,在县东南百八十五里,与盘固山相接,高秀重叠,有类台榭,一名女娲宫。《纪胜》云:雩都君山北距盘古山五十里。是也。
  九仙岩县西北五十里,深广三里许。又县南百里有萧帝岩,一名佛图岩,可容百余人。相传齐武帝赜为赣令时,曾避难于此。○会昌峡,在县西北百里,两山夹江,水流成漩,即湘洪水所经也。又余侯峡,在县北百里江上。又有石门,在县北七十里,临江浒,两石屹立如门。
  ○湘洪水县北五里。上流合绵、湘两江,西北入雩都县界。其深莫测,怪石参差,舟行甚艰。○湘水,在县南,源出广东程乡县界,西北过龙石,会绵江。又会君山、盘固、峤墨、斗湾、洛口、上林诸水,为湘洪上源。中有十滩,舟行甚险。又羊角水,在县南百二十里,旧名郎溪,东达武平县,南达程乡县,为县境噤喉。《志》云:羊角水,又湘水上源也。荣阳水在县东南。上流会东水及上辅水,共流一百九十里,抵广东海阳县界,会韩江入海。
  ○湘乡镇县南八十里。宋置,明因之。又承乡巡司,在县北八十里,宣德中置。县西旧有河口巡司,嘉靖中革。○羊角水隘,在县南。《志》云:县东之水自武平来者为湘江,自汀州来者为绵江,合流经县之东北,屈曲萦回,三面阻水,独以一面南扼闽广之冲。羊角水正南距广界,联石窟等巢,东面距闽壤,接悬绳等巢,贼欲过江西,必从此入。西则掠南赣,北则扰吉安,实为咽喉要地。嘉靖中,添设官兵以为防守,与长宁营相崎角,足为缓急之备。又有湖界隘、清溪隘,亦俱在县南。又县东南为羊石隘,西南为牛券山隘,东北为分水隘,并为戍守处。又晓村营,在县西,有军戍守。稍东南有长沙营,正德中置,嘉靖中废。
  安远县府东南三百四十里。东南至长宁县百三十里,南至定南县百二十里,西北至信丰县百七十里,东南至广东程乡县三百里,西南至广东龙川县三百五十里。本雩都县地,萧齐尝析置安远县,属南康郡。永平八年,并入虔化县。梁大同十一年,复置安远县,仍属南康郡。隋废入雩都县。唐贞元四年,复置,属虔州。宋因之。元至元二十四年,省入会昌县。至大三年,复置。旧无城,明洪武初始筑土垣。成化二十一年增修,弘治四年始?以砖。正德十三年雨圮,复经葺治。嘉靖四十年、四十四年、万历五年,俱经营葺。城周二里有奇,今编户四里。
  ○欣山县南十五里。高峻插天,盘亘数百里,高五百余丈,凡十有二面,岩池泉石,游者欣然,因名。其水南流,入广东龙川县界。《志》云:欣山相接者又有九龙嶂,上有龙潭。又铁山,在县西七十里,宋有铁场,元废。又顶山,在县东南二百里,双峰耸翠,甲于闽广之交。
  打鼓岭县南十余里。岭势嵯峨,上有石鼓。又熊岭,在县东二十里,高逾二百丈。县南三十里又有南径岭,上有径路,长数十里。○莲花岩,在县西二十五里,泉石奇胜。又龙清岩,在县东百二十里,大小穴数十处,岩前清流萦带。
  ○安远水在县治西北。源出县东南二十里乌田,尾流经此,亦谓之濂江,会紫岭、欣山、上濂、里仁、小华江诸水,西至板石镇,始通舟楫,至会昌县界,合流入贡。○三百坑水,在县南四十里,有三百坑,水源出焉。东流一百五十里,至九洲河,始通舟楫。又二百五十里入广东龙川县界而为东江。
  ○板石镇县西北七十里,与信丰县新田巡司接界。明宣德十一年设司,当粤寇出没之境,捍御最切。又大墩巡司,在县东,明初置,嘉靖后废。《会典》:万历四年,移司置于长宁县之丹竹楼。○太平堡,在县东。又东有修田坊。又龙安堡,在县东南,堡北有濂江坊。皆县境巡戍处。
  宁都县府东北三百六十里。东北至建昌府广昌县百二十里,东至石城县百里,东南至瑞金县百七十里,西北至吉安府永丰县二百八十里。汉赣县地。三国吴析置阳都县,属庐陵南部都尉。晋太康元年,改曰宁都,属南康郡。宋、齐以后因之。隋属虔州。开皇八年,改县曰虔化。唐仍旧。宋绍兴二十三年,复改县曰宁都。元元贞初,升为州。明洪武二年,复为县。今编户百二十五里。
  ○宁都旧城《通志》:宁都废城有三:一在县南五十里白鹿营,吴时阳都县治也;一在县北阳田营,晋太康中所徙治也;一在县东北三十里,地名徐观,刘宋升明中所徙县治也。今治盖隋大业中所徙。《城邑考》:县有二城:一曰子城,唐太和六年创筑。五代周显德五年,南唐增修。宋建炎中为寇所毁,绍兴初重筑,周仅一里有奇。庆元、绍定间,皆尝增修,寻圮。外城始筑于宋绍定六年,嘉熙元年,城始就。元延?二年重修,至正六年增葺。明正统十年、成化二年、二十一年,皆经营治。弘治十四年、十五年增修。正德六年、十一年、十三年,皆修城浚濠,称为完固。嘉靖四十年以后,屡经缮治。城周四里有奇。虔化旧城在县西五里。宋大明五年,以宁都县之虔化屯立虔化县。萧齐因之。隋开皇十八年,并入宁都,仍改宁都为虔化。
  陂阳废县在县南。沈约曰:吴立揭阳、陂阳二县,属庐陵南部都尉,寻废陂阳。晋太康五年,徙揭阳县治故陂阳县,仍改曰陂阳,属南康郡。齐因之。梁、陈间废。今为陂阳乡。
  ○金精山县西北十五里。群山联络,延袤四十余里,中有黄竹、赤面、三岘、冠石诸寨,自昔避兵处也。《志》云:山有石室,两面悬崖百余丈,圆如鼓,一名石鼓山。《隋志》虔化县有石鼓山,是也。《名山记》:金精十二峰,峰头皆石,望之如阵云,道家列为第三十五福地。相传秦汉间,有张芒女,名丽英,字金华,得仙于此。长沙王吴芮伐闽越,道经山下,遣委禽焉。女曰:山有石室,中通洞天,能穿石,当尔见。芮遂大发兵攻凿,既通,女忽乘云上升,曰:我为金星之精也。山因以名。今自洞而登,可三四里,最险侧,山顶平衍,有竹树泉池之胜。兵乱时,守拒于此,寇不能窥。○官人山,在县西十里,石崖环列,一线仅通,登者必扪萝而上。其顶平旷,岩泉奇胜。山之麓有泉有湖,俗谓之小桃源。唐季黄巢之乱,官隶多避难于此,因名。山之东北有??谷,亦与金精相望,地多修竹,又有飞来、狮子二峰及翠岩诸胜。《志》云:谷在县西北七里,下临江,有洲浮卧江中,状如游鱼,巨浸不没。一云,游鱼洲,亦曰双鱼洲,在县南一里。凌云山县北二百里。高数百丈,迤逦而上,临川、庐陵诸峰列列皆见。左有石峰插峙,下有龙湫。又蒙山,在县北二十五里,山间云气蒙蒙,悬崖飞瀑,幽胜不一。上多岩穴,大小凡数十处。○莲花山,在县西二十五里,峰峦矗峙如莲,顶有三峰,中有仙女湖,下有龙湫。又东华山,在县西北二十里,隔涧为青阳洞,奇岩峭壁,修竹茂林,澄潭清澈,奇胜相埒。武头山县东四十里。发脉闽中,盘据数十里。原名虎头山,唐讳虎,改今名。○梅岭,在县北六十里。又北六十里至广昌县,亦谓之修岭,古多梅树。汉武帝元鼎五年,闽越反,帝使诸校屯豫章梅岭,以待命。《索隐》曰:豫章县西三十里有梅岭,在洪?山,当古驿道。或曰非也,时赣地皆属豫章耳。《括地志》:梅岭在虔化县东北百二十八里。
  ○梅川在县东北梅岭下。经麻源、丁坡、梅口,东南会白沙、白鹿水,东北会鳌溪、小溪,为东江。西北会龙溪、桃溪,为西江,流经雩都县,为宁都水。《志》云:梅川流至雩都,有十八滩,水石が峋,舟行绝险。又宁都水,即梅川异名也。《志》云:自梅川分流,由县东北折而西南,经县南一里,有散水、??、曲阳、黄沙、长乐五水,参差流合焉,入雩都县境。今县南二十里有钩洲,湾环曲折,形如钓钩,地不数武,舟行必迟回半日始达,盖梅川之锁钥矣。
  清音水在县北。源出县东北天株山,过径步、钓峰、绵口、陈池、城口、崔坊,会王观渡诸处而入西江。又新吉水,在县西北百十里,下流会李家山、大树岭二水而入东江。○虔化水,出县北二百四十里之?山,接抚州府崇仁县界,流入县境,亦会于梅川。又有璜溪,在县南三十里,流出梅川,形如半壁,下流仍合焉。
  ○下河寨在县东南八十里。路通闽越,山泽廖廓,易为奸宄窜匿,有巡司戍守。○排云隘,在县西南三十里。又县西有青塘隘,县北有石涂岭?厄。《志》云:石涂岭山谷险?,岩洞幽深,奸民每薮匿于此,防维最切。其东又有大树岭隘。又修岭隘,在县东北。稍西为洛马径隘,县东有东龙隘及田埠隘,县东南则下河隘也。县南为长胜隘、白鹿隘。皆设兵戍守处。
  瑞金县府东三百八十里。东至福建汀州府百里,西南至会昌县百六十里,东北至石城县百四十里。本雩都县地。唐天?元年,杨行密析雩都,象湖镇之淘金场,置瑞金监。南唐保大十一年,升监为县,仍属虔州。宋因之。元大德初,改属会昌州。明初复故。《城邑考》:县旧有城,元至政十三年修筑,周不及二里。二十三年,城归于明。明年,增修。成化中,?以砖石,周五里。正德元年增筑,九年、十三年及嘉靖十九年,皆以雨圮修复。二十年、三十七年,复缮筑。隆庆四年、万历十四年以后,相继修治。城周十里有奇,编户八里。
  ○铜钵山县西北五十里。?岩高耸,虽天气晴朗而烟雾常幂其顶,举目千里,下有井曰龙井。又陈石山,在县东北五十里,有岩深广十丈余,上有将台,有兵寨,内有剑门、九曲洞、龙湫、龙池诸胜。相传陈霸先尝寄迹于此,因名。○石门山,在县西四十里,巨石峻峭如门,止容一骑。北隘岭县东北七十里,接福建长汀县界。又大隘岭,在县东二十里,路通闽广。○绵江在县治东南。源出陈石山,流五十里至县前,合贡水。又合乌村智水、铜钵山灞水、罗田浮图水,流入会昌及雩都县境。《一统志》:绵水有二源:一出福建汀州府界白头岭,一出陈石山,合流入贡水。○源水,在县城东,或曰即绵江支流也,经城东南,复合绵江。
  ○瑞林镇在县西北八十里,与宁都县接界。有巡司,防雪竹岭,黄土坳之险。又湖陂巡司,在县东北,防鹅公?东、黄竹岭之险。《志》云:鹅公岭?厄,路通石城,高险难以屯兵。○黄沙隘,在县东南,路通汀州,平坦可以据守。其在县东境者,大约有车断、陈A2、日东、黄竹、湖陂、平地六隘,皆路出长汀等县之道。其桐木、新中、新径、塔径、桃阳五?厄,则东南出武平之道也。皆骑岖险仄,防守甚难。又有桃阳?东、卢公坳等隘,亦在县东南,为长汀、武平必由之道。县北之罗屋?、寒鸡山,为宁都、石城接壤之所,去县险远,防虞不易。
  古城镇《舆程记》:县东南水行四十里至古城,又陆行五十里至汀州府。
  龙南县府南四百十里。东南至广东和平县二百二十里,南至广东河源县三百十里,西南至广东翁源县三百里,西至广东始兴县二百三十里,北至信丰县二百七十里。唐信丰县地,天宝初置百丈镇,寻曰虔南镇。五代时,杨吴曰虔南场。南唐保大十一年,升为龙南县,以在百丈龙潭之南也,仍属虔州。宋因之。宣和三年,曰虔南县。绍兴三十二年,复曰龙南。元至元二十四年,并入信丰县。至大三年,复置,属宁都州。明初复故。《城邑考》:县有土城,宋隆兴元年创筑,周不及二里。明成化初增修,?以砖石,以御粤寇。弘治元年,闽寇犯境,复缮修防御。明年,增葺。正德七年、九年、十三年,皆经营治。嘉靖三年,霖雨城圮。十年始修复。万历三年以后,屡经营缮。今城周不及三里,编户五里。
  ○灵应山县北二十五里。冈峦重复,吞吐烟云,望之如列画,屏山艰水,昔有僧飞锡得泉,因名。○清修山,在县南四十里,高千仞,上平坦,登高四顾,迥出尘俗,泉石林竹,俨若洞天,因名。又上皇山,在县南三十里,山势高耸,林木森郁。其南五里曰油瓶山,路自上而下,平临溪滨,中有岩洞,左钟右鼓,亦名钟鼓岩。《志》云:县南五里有芙蓉山,以高秀如芙蓉而名。又南三里曰五公山,五山并列,朝拱县治。
  君山县南七十里。下有古城濠堑,巨石峭壁,疑昔人拒寇处。县南百里又有归美山,高数百丈,四面岩险,中有自然石城,周三百步。左右石峡,皆高五六十丈,势若双阙,一名神阙山。亦名龟尾山,以与龙山相对,俗谓之龙头龟尾。又帽山,在县南百五十里,以圆耸得名。相接者为银山。○冬桃山,在县西南二百里,上多桃树,经冬始熟。下有溪流,名桃川。冬桃隘在其上,东通和平,西通始兴,据险当关,可制三面,向设官兵更番戍守。其相接者曰大岳山,亦高险。《志》云:县西南八十里有三指山,三山如指并列。相近者曰松林岩,中宽广,岩背有峰卓立,半壁间开一窍,时平则闻鼓乐声,将乱则闻钲角声。
  樟山县西百五十里。两山相夹,险?厄可守,樟木径?厄在其下。又水尾山,在县西百二十里,高百丈,林木蓊然,横于江水之尾,因名。县西四十里又有尖子山,尖入青冥,群山莫及。《志》云:县西七十里有葛溪山,下临溪水。又西十里为金竹山,山多竹。○障川山,在县东百里,一名水口山,怪石磊落,麓盘三江之口。
  玉石岩县北五里。有石莹如白玉。山半有洞,广数十丈。宋太宗赐书百二十卷,邑人依岩建阁藏之。旁有巨人迹,下有玉迹寺。治平间,赐额曰普和。此为上岩。岩后层层深入,登高台,有大窦通天,亦谓之通天岩,空阔明爽。明正德十二年,督臣王守仁平龙川浰寇,班师作《平南记》,刻于洞壁。此为下岩。下岩之后有洞六七,视二岩尤胜。○油潭岭,在县东南百三十里,抵龙川县界。《志》云:县南二十五里有《?页》岭,八十里有菖蒲岭,下有涧,俗讹为婆岭。百五十里有大小白岭,或谓之南北岭,接广东乳源县界。又黄牛石,在县南百里,溪涧错流,俱合于桃水。
  ○桃水在城西。源出冬桃山,会岳山、银山、马坑、黄牛石、南北岭、《?页》岭、帽山、筋竹山、三指山、尖子山、婆岭、樟木岭、水尾山、葛溪山诸水而北流。《志》云:县有濂水、渥水,皆会溪涧诸流,至县北二十里与桃水合,谓之三江口。水北流,经信丰县为桃江。《通志》:三江水中有大龙滩,飞遄急驶,如建瓴然。操舟者以善没为业。○写源水,在县西北二十里。《通志》云:源出峰门犁壁山,合上平岭、鹞岭、窑坑诸水,至写口溪入三江口水,或以为即渥水也。犁壁,《郡志》作犁鼻,在县西三十里。又廉水,在县东北。《通志》云:源出安远县,合黄土岭、程岭、约溪、横冈诸水,北流入三江口。《郡志》:黄土岭在县东南四十里,程岭在县东南八十里。盖即濂水矣。
  ○南埠隘在县东南上蒙保,密迩浰头、岑冈,旧称?厄塞。又樟木?厄,在县西大龙保之樟山下,路出始兴。又横冈隘,在县南太平保。《志》云:隘南通浰头,西通翁源、龙川,山径崎岖,带以回溪,仅容一马,可谓天造地设之险。县西南新兴保又有冬桃?厄,在冬桃山上,与乳源县接界。皆设兵戍守处。
  石城县府东北四百六十里。东至福建宁化县九十里,东南至汀州府百九十里,北至建昌府广昌县百五十里,西至宁都县百里。本宁都县之石城场,南唐保大十一年,升为县,以山多石,耸峙如城而名,仍属虔州。宋因之。建炎末,始筑土城。明洪武初,增修,寻圮。正统间,为闽寇所陷。成化二十三年,复修筑,以御闽寇。弘治四年、十八年,皆增修。正德六年、十年、十三年,皆经营缮。嘉靖三十五年,洪水城坏,旋复修完。城周不及三里,编户九里。
  ○西华山县西五里。旧名乌石嶂,高千仞,俯视城郭。相接者为五龙岩,两崖奇峭,潭倚山隈,相传五龙窟其中。《志》云:县南六十里有中华山,一名凿龙山,产佳茗。○廖家山,在县东三十里,峭峻幽邃,人迹罕到。又赖家山,在县南七十里,跨汀州瑞金境,上有三峰突立。牙梳山县北百里,盘踞广昌及宁化二县境。有三十六面。元时有蔡五九者,聚为巢穴,元兵讨之,不能克。今寨址犹存。○大夫嶂,在县西北十五里,中凡三十六岩。宋崇宁中,进士陈邦光居此,因名。
  洪石岩县南四十里。攀磴而入,石门宽衍如屋,有甘泉涌出。其北曰倒岩,转而南为狮子岩,四面峭壁,路止一线。又通天岩,在县南十五里,石壁峻峋,深若巨室,登其巅,方平若原。○笋石,在县东十里,高百余丈。其山皆石,望之若丹霞。又石梁,在县南三十里,两石夹涧,上架修梁。一名仙女石,以秦汉间仙姑刘瑶英得名。○灞水在县城东南。源出县东八十里之遥岭,合境内古文江诸水,西南经灞口,入宁都县界,会虔化水入贡水。又琴水,在县东,源出县东北鹰子冈,南流入灞水。○鱼骨漈潭,在县东七十里万山间,石崖倒垂,小潭深靓,岩上飞瀑,下蔽潭口,称为奇胜。○捉杀寨在县西。有巡司,明初置。本在县北,嘉靖初移于此。又探石寨,在县西南十里。两寨对峙,各有石磴,绝处用木梯,顶开石门。元末避兵处。又石耳寨,在县西南十五里,形势陡绝,旁有石磴,顶有石门,亦元人避兵处也。○赖家寨,在县西南四十里。寨险峻,悬木梯数丈,半崖有石磴,扪萝而上,可容数百人。元末乡人避兵于此。
  镇淮堡在县东南,地名淮土。蹊径旷僻,通长汀、宁化,向为盗薮,因置堡设兵,防御攸赖。又县东南百里有古楼?东之三途朗村,系汀州府界,旧亦为盗薮。明嘉靖末,屡犯县境及瑞金诸处,官兵讨平之。○南岭?厄,在县北。又有坝口、羊?二隘,皆通广昌之道,而南岭尤为要?厄。又站岭隘,在县东十五里,接宁化县界。西有铁树隘,路通宁都县。县南九十里有蓝田隘及秋溪隘,路出瑞金县。《志》云:县有义丰场。《宋国史》:天圣四年,虔州石城产银,置义丰场。是也。定南县府东南四百六十里。东北至安远县百二十里,东南至广东龙川县五百十里,南至广东和平县九十里,西至龙南县九十里,北至信丰县二百四十里。本龙南、安远、信丰三县地。明隆庆元年,抚臣吴百朋剿抚下历、高砂二巢,奏置县。二年,始设定南县,仍属赣州府。三年,筑城于高砂之莲塘,周二里有奇。万历五年,改拓。九年,淫雨城坏,寻复修筑。崇祯十三年,复营治。今城周三里有奇,编户四里。
  ○文昌山在县治东城内,旧名高寨冈。乱时居民尝于此避寇。又三台山,在县南隔河,三峰横列,中一峰突起,下有小山如印,亦曰印山。又西华山,在县西郊外三里,道达龙南及赣县,为往来憩息处。又龟尾山,在县西四十里,与龙南县分界,高约七八里,称为幽胜。○太湖山,在县东北五十里,高数百仞。县北四十五里又有神仙岭,发脉于此,皆耸秀,为邑境之望。明嘉靖末,抚臣吴百朋破贼于岭下。
  杨梅山县北百里。为县境要隘。明嘉靖四十五年,贼魁赖清规等为乱,郡守黄?单骑入下历招抚之,贼防稍懈。抚臣吴百朋督参将蔡汝兰等进兵,首破杨梅牌,断贼右臂,遂夺神仙岭。贼惧,退保铁炉坑,败奔樟木岭,复败,东走入粤境。官兵追至九曲水,会水涨,贼溺死甚众,获渡者趋入羊石、铙钹二寨,又径奔铜鼓嶂。铜鼓为广东龙川县地,向为贼薮。既而官军破羊石、铙钹二寨,旋破铜鼓,贼夜走葫芦洞,不能达,还奔匿苦竹嶂林中,遂自杀。高砂渠谢允樟悔罪来降。于是置今县。铁炉坑、铙钹寨诸处,俱在广东龙川县境。九曲水,在县东南,亦接龙川县界。
  程岭县西北六十里。水分二流,与龙南县接界。又指挥嶂,在县东四十里,嶂高峻,而中平洼,有窝可容数千人。元时尝有指挥屯兵于此,因名。瀑布悬流,可供游赏。又华竹嶂,在县东七十里,顶有长流水,莫知其源,山下田资其灌溉。县东百十里又有苦竹嶂,草木蒙丛,苦竹尤多。○五虎岩,在县城东南,接和平县界。《志》云:县城南隔河不一里,以山顶分水为界,即和平县境,为江、广分疆处。
  岑冈县西二十五里,与龙南及广东和平县接境。旧为贼薮。明嘉靖三十年,贼李鉴招集益众,遂肆猖獗,官军进讨,贼保据岑冈大巢。官兵攻围急,贼溃围走,官兵追败之于东坑,又败之于青草洲、梅子山、五花嶂诸处。贼走入翁源县境,据险固守。官军四合,贼不得逞,遂谋遁。官兵败之于沙木、于铅厂、于关田、于寒峒、于峡径,贼势蹙。会有潜谋通贼者,贼得逸去。明年,贼自岑冈退据沙溪,官军复败之。既而袭官军于稳下,官军稍却,寻以势蹙来降,于是岑寇始平。万历十四年,和平盗李珍等复据岑冈作乱,以上陵为巢,官兵讨之,由下河桃树坳进,直至贼巢,平之,因设岑冈营。东坑诸处皆在龙南、翁源县境。稳下,在南安府大庾县。上陵、下陵亦在县西南数里,与和平县接界。
  ○九洲河县东北百里。会高砂横江,下历杨梅诸水,流入广东龙川县界。中有廉子、曲滩、鹅叫三滩,滨河有猪婆岩,皆峻险。○员鱼溪,在县东北百里,源出南坑坳之分水,会龙头岭下诸水,流入信丰县界,经龙洲及内江渡,会大河。大河,即桃江矣。《志》云:龙头岭下水在县东北百二十里。又有角坝水,在县北六十里,出县东七十里院径山。县北七十里有城门水,其地有石壁如城门,水出其中。又有咸水、径水,亦在县北七十里,亦出南坑诸水。俱流经咸湖,会龙南桃水。
  ○下历镇县东四十里。有巡司,明洪武初置。本隶龙南县,成化二十三年,以闽寇数犯龙南、安远,因增兵防守。嘉靖四十五年,抚臣吴百朋平下历逋贼,拨官兵镇守,以御岑冈余盗,因筑砖城,周里许,遂移巡司于城内。后镇守官兵渐弛,而巡司如故。崇祯初,广贼作乱,移安远太平营兵守下历,而巡司改置于龙南县冬桃隘。○鸡脚寨,在县东五十里,以形似名。四围峻绝,止一径可上。相近为白云寨,以高耸接云而名。又马头寨,在县北七十里,形似马头。顶上宽平,容万人,登高则四远皆见。有石井,四时涌出。寨下周围皆水,极深无底。中有数石步出水面,登寨者必由此石渡,避乱者往往保此。相近又有石寨,四围石山??律,中突起一峰,居民尝保此,寇不能犯。《邑志》:境内诸寨之得名者,凡十五处,而鸡脚等寨尤为险峻。
  阳陂隘在县西高砂保。又县东下历保有鸦鹊隘。皆南接和平,为锁钥处。又刘?隘,在县东百二十里刘?山下。又东有磨刀、桐坑二隘,接龙川、安远、长宁三县界,其地僻远,易为盗薮,三?厄为噤喉之处。○潭庆隘,在县北百里。相近有员鱼隘,在员鱼溪上。《志》云:今县北百二十里有员鱼径桥,坑水冲奔,丛箐深阻,路入信丰,至为艰险,官私疏辟,号为烦劳。又径脑隘,在县西北百二十里径脑水上,水源出杨梅山,流接信丰界内江渡,亦往来要地。明嘉靖四十二年,贼邓东湖据此,官军讨平之。一云县西有龙子岭隘,又西为黄藤隘,皆接和平县。
  长宁县府东南四百二十里。东至福建武平县百二十里,南至广东平远县二百三十里,西南至广东兴宁县二百里,西至广东龙川县百五十里,西北至安远县百三十里,北至会昌县百九十里。本安远县地。明万历四年,抚臣江一麟讨平黄乡保贼巢奏置。明年,筑城于马啼冈,周不及三里。编户二里。
  ○顶山县东南五十里,接闽广之交。双峰耸翠,飞瀑中悬。又铃山,在县西七十里,秀拔冠于群山。其并峙者曰帽山,峭石嶙峋,直插云表。大帽山县南二百里,与广东程乡、平远、和平、兴宁、龙川等县接壤。山绵亘数百里,中有老虎隘,林木深阻,鸟道三十里,群盗窟其间,多历年所。《志》云:大帽山界江西及闽、广三省之交。正德中,贼徒聚此,攻掠州县。督臣周南分江西兵从安远入,广东兵从程乡入,福建兵从武平入,悉平之。嘉靖末,程乡人叶芳等复啸聚其中,至万历初,始克歼其党。
  登头岭县西四十里。行者必登绝顶,路始得通,因名。有登头隘。又丹竹岭,在县南五十里,亦曰丹竹楼。旧为贼薮,与广东平远、兴宁接壤,至今其民悍健,可籍为兵。○青龙岩,在县南三十里,大小十余穴,清流萦抱,必由栈道以陟降。○寻邬堡水县东五十里。流入广东龙川县之赤石渡。又县南十里有河岭水,下流合于寻邬堡水。
  ○双桥镇县北百二十里。有双桥保巡司,明初置,属安远县。隆庆以前,常为贼巢。置县后,改今属。又黄乡保巡司,在县西北八十里。保接广东龙川、兴宁界,林木阴翳,鸟道崎仄,三十里中绝无人烟。巡司未置,县为叶楷贼巢,属安远县。万历中,与县同析置司。地当险要,而老虎隘又在其西,最为关键。○丹竹楼隘,在县南丹竹岭下,与广东兴宁、平远接界。《图说》:丹竹楼西有合?、马子等隘,亦为戍守处。
  藤岭隘在县东南南桥保,与平远县接界。?厄当控扼之所。县南八付保有员子石隘,守藤桥岭,可遥制其险。县东又有分水坳,在顶山保。保接壤三省,为虔要津,而分水坳尤为一夫当关之地。守分水,则县东腰古保之容岭隘、兹溪保之马战?东,皆在控御中也。《郡志》:马战?东在县东八十里,接武平县界。附见: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