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辽史

_41 脱脱(元)
宋己丑宋戊午宋戊子
丁巳俨大任宋宋丁亥宋丁巳
宋丙戌宋丙辰宋丙戌
三年宋乙卯乙酉俨宋宋甲寅
甲申俨大任宋癸丑大任宋宋壬午
宋壬子宋辛巳宋辛亥
宋庚辰宋庚戌宋庚辰
四年
闰三月戊寅宋宋庚戌宋己卯宋己酉
宋戊申宋丁丑宋丙午
宋丙子宋乙巳宋甲戌
宋甲辰宋甲戌宋甲辰
五年宋癸酉宋癸卯宋癸酉
宋壬寅宋壬申宋辛丑
宋庚午宋庚子宋己巳
宋戊戌宋戊辰宋戊戌
  宋元丰元年十二月,诏司天监考辽及高丽、日本国历与奉元历同异。辽己未岁气朔与宣明历合,日本戊午岁与辽历相近,高丽戊午年朔与奉元历合,气有不同。戊午,辽大康四年;己未,五年也。当辽、宋之世,二国司天固相叁考矣。
  高丽所进大辽事迹,载诸王册文,颇见月朔,因附入。

  孟子有言:「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甚哉!圣人之用心,可谓广大精微,至矣尽矣。
  日有晷景,月有明魄,斗有建除,星有昏旦。观天之变而制器以候之,八尺之表,六尺之筒,百刻之漏,日月星辰示诸掌上。运行既察,度分既审,於是像天圜以显运行,置地柜以验出入,浑象是作。天道之常,寻尺之中可以俯窥,陶唐之象是矣。设三仪以明度分,管一衡以正辰极,浑仪是作。天文之变,六合之表可以仰观,有虞之玑是矣。体莫固於金,用莫利於水。范金走水,不出户而知天道,此圣人之所以为圣也。
  历代仪象表漏,各具于志。太宗大同元年,得晋历象、刻漏、浑象。後唐清泰二年已称损折不可施用,其至中京者概可知矣。古之炼铜,黑黄白青之气尽,然後用之,故可施於久远。唐沙门一行铸浑天仪,时称精妙,未几铜铁渐涩,不能自转,置不复用。金不精,水性不行,况移之洹寒之地乎?
刻漏
  晋天福三年造。周官挈壶氏悬壶必爨之以火。地虽洹寒,盖可施也。
官星
  古者官星万馀名。遭秦焚灭图籍,世秘不传。汉收散亡,得甘德、石申、巫咸三家图经。经纬合千馀官,仅存什一。分为三垣、四宫、二十八宿,枢以二极,建以北斗,纬以五星,日月代明,贵而太一,贱逮屎糠。占决之用,亦云备矣。司马迁天官书既以具录,後世保章守候,无出三家官星之外者。天象昭垂,历代不易,而汉、晋、隋、唐之书累志天文,近於衍矣。且天象机祥,律格有禁,书于胜国之史,诖误学者,不宜书。其日食、星变、风云、震雪之祥,具载帝纪,不复书。
※校勘记
  一:日食必朔原误「日必食朔」,据文义、历理改。
  二:太祖元年四月丁未、五月丁丑,原误书于前行正月及二月,据纪、新五代史梁纪及辑要、陈表移。
  三:太祖二年十月乙亥,据纪及辑要、陈表,当作己亥。
  四:太祖三年此年原缺,依史例补。又纪,二月丁酉朔,与辑要、陈表合,据补。又据辑要、陈表,是年闰八月癸亥朔,辽、梁同。以下凡闰月朔失书或讹误者,均据此二书出校,原文不予改补。
  五:太祖五年正月戊戌,据纪、新五代史梁纪及辑要、陈表,应作丙戌。
  六:太祖六年是年闰五月戊申朔,辽、梁同,此失书。正月丙戌当作庚辰。以下凡朔日干支错误,均据辑要、陈表出校,原文不改。但误差一日者,乃因当进朔而未进,或不当进朔而进,或有其它原因,概不出校。
  七:太祖七年八年九年原有七、八、九、十、十一年共五栏。按太祖十年已建元神册,不当有十年、十一年。盖先是七、八两年重出,後误改重出之七年、八年为九年、十年,又改原九年为十一年。今删原七年、八年,将原九、十、十一年回改为七、八、九年。又七年(原九年)六月壬申注云:「梁庚寅,误。」检新五代史末帝纪,梁贞明元年六月庚寅朔,是年当辽太祖九年。修史者因误以七年当九年,遂谓「梁庚寅误」。今仍存原注不删。又九年闰二月壬辰朔,辽、梁同,此失书。
  八:神册元年二月戊戌当作丙戌,十二月壬戌当作壬午。
  九:神册二年是年闰十月丁未朔,辽、梁同,此失书。
  一○:神册五年三月癸亥注:「误,当作癸巳。」五月壬戌注:「误,当作壬辰。」皆以不误为误。六月辛亥注:「误,当作辛酉。」按六月辛卯朔,正文及注皆误。八月己未注:「梁乙未,误。」检新、旧五代史梁纪,贞明五年八月乙未朔,是年当辽之神册四年。此盖误当五年,遂谓「梁乙未误。」十一月戊午注:「误,当作戊子。」是,当从之。以下凡注误者出校不删注文,不误者不出。
  一一:神册六年三月丁亥注及五月丙戌注,皆以不误为误。四月丁卯注:「误,当作丁亥。」(当字原脱,据文义补)按四月丁巳朔,正文及注皆误。六月己卯当作乙卯。
  一二:天赞二年及四年二年闰四月乙亥朔,辽、梁同;四年闰十二月己丑朔,辽、唐同。此皆失书。
  一三:天显四年八月丁丑当作丁酉。
  一四:天显八年十二月癸卯注:「大任己巳,异。」己当作乙。
  一五:会同二年是年闰七月庚午朔,辽、晋同,此脱「庚午」二字。
  一六:大同元年是年闰七月癸丑朔,辽、晋同,此失书。
  一七:天禄三年六月汉癸酉,原误书于七月,依辑要、陈表移。
  一八:天禄四年是年闰五月丁卯朔,辽、汉同,此失书。
  一九:应历三年是年闰正月壬午朔,辽、周同,此失书。正月壬午当作壬子,三月庚申当作庚辰。
  二○:应历五年是年闰九月丙申朔,辽、周同,此脱「丙申」二字。
  二一:应历十年十月丁亥当作丁卯。
  二二:保宁六年是年闰十月乙巳朔,辽、宋同,原作「己巳」误。
  二三:保宁八年四、五两月干支当互易,即四月丁酉朔,五月丁卯朔。七、八两月干支亦当互易。又十、十一、十二月亦当互易(癸亥当作癸巳,癸巳当作癸亥)。
  二四:统和三年是年辽闰八月壬寅朔,与宋异,失书。正月丙午注:「大任甲戌,异。」甲戌当作乙巳。又九月壬寅当作壬申,壬寅系宋朔。
  二五:统和十三年七月己巳当作乙巳。
  二六:统和十七年是年辽闰四月癸丑朔,与宋异,失书。七月辛丑当作辛巳。
  二七:统和十九年是年辽闰十一月戊戌朔,与宋异,失书。闰考不误。
  二八:开泰元年是年闰十月乙丑朔,辽、宋同,原作「己丑」误。
  二九:开泰四年是年辽闰七月戊申朔,与宋异,失书。
  三○:开泰九年据推算,是年辽、宋同闰十二月。此由七月庚戌下小注亦可证明。今误以辽闰二月,与宋闰十二月异,故以宋之三月当辽之闰二月,宋之四月当辽之三月,如此类推。今按原「闰二月壬子」当改「闰十二月丁未」,三月、四月、十二月下之注文均当删去。
  三一:太平九年是年辽闰三月庚申朔,与宋异,失书。又宋闰二月庚寅朔,原作「七月」误。
  三二:清宁十年是年辽闰六月乙未朔,与宋异,失书。
  三三:咸雍三年是年闰三月己卯朔,辽、宋同,原作「二月」误。
  三四:大康三年及四年三年辽闰十二月丁未朔,失书。四年宋闰正月丙子朔,原作「五月」误。闰考不误。
  三五:大康六年是年辽闰八月庚申朔,与宋异,失书。
  三六:大安二年是年闰二月己丑朔,辽、宋同,失书。元年注「缺一闰」,即此。
  三七:乾统五年是年辽闰三月己亥朔,与宋异,失书。
  三八:天庆八年是年闰九月庚戌朔,辽、宋同,原作「五月」误。
 
第四十五卷  志第十五
百官志一
  官生於职,职沿於事,而名加之。後世沿名,不究其实。吏部一太宰也,为大司徒,为尚书,为中书,为门下。兵部一司马也,为大司马,为太尉,为枢密使。沿古官名,分今之职事以配之,於是先王统理天下之法,如治丝而棼,名实淆矣。
  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不以名乱之,其兴也勃焉。太祖神册六年,诏正班爵。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国制简朴,汉制则沿名之风固存也。辽国官制,分北、南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初,太祖分迭剌夷离为北、南二大王,谓之北、南院。宰相、枢密、宣徽、林牙,下至郎君、护卫,皆分北、南,其实所治皆北面之事。语辽官制者不可不辨。
  凡辽朝官,北枢密视兵部、南枢密视吏部,北、南二王视户部,夷离毕视刑部,宣徽视工部,敌烈麻都视礼部,北、南府宰相总之。惕隐治宗族,林牙修文告,于越坐而论议以象公师。朝廷之上,事简职专,此辽所以兴也。
北 面
北面朝官<一>
契丹北枢密院。掌兵机、武铨、群牧之政,凡契丹军马皆属焉。以其牙帐居大内帐殿之北,故名北院。元好问所谓「北衙不理民」是也。
  北院枢密使。
  知北院枢密使事。
  知枢密院事。
  北院枢密副使。
  知北院枢密副使事。
  同知北院枢密使事。
  签书北枢密院事。
    北院都承旨。
    北院副承旨。
    北院林牙。
    知北院贴黄。
    给事北院知圣旨头子事。
    掌北院头子。
    北枢密院敞史。
    北院郎君。
    北枢密院通事。
    北院掾史。
北枢密院中丞司。
    北南枢密院点检中丞司事。
    总知中丞司事。
    北院左中丞。
    北院右中丞。
    同知中丞司事。
    北院侍御。
契丹南枢密院。掌文铨、部族、丁赋之政,凡契丹人民皆属焉。以其牙帐居大内之南,故名南院。元好问所谓「南衙不主兵」是也。
  南院枢密使。
  知南院枢密使事。
  知南院枢密事。
  南院枢密副使。
  知南院枢密副使事。
  同知南院枢密使事。
  签书南枢密院事。
    南院都承旨。
    南院副承旨。
    南院林牙。
    知南院贴黄。
    给事南院知圣旨头子事。
    掌南院头子。
    南枢密院敞史。
    南院郎君。
    南枢密院通事。
    南院掾史。
南枢密院中丞司。
    北南枢密院点检中丞司事。
    总知中丞司事。
    南院左中丞。
    南院右中丞。
    同知中丞司事。
    南院侍御。
北宰相府。掌佐理军国之大政,皇族四帐世预其选。
  北府左宰相。
  北府右宰相。
  总知军国事。
  知国事。
南宰相府。掌佐理军国之大政,国舅五帐世预其选。<二>
  南府左宰相。
  南府右宰相。
  总知军国事。
  知国事。
北大王院。分掌部族军民之政。
  北院大王。初名迭剌部夷离,太祖分北、南院,太宗会同元年改夷离为大王。
  知北院大王事。
  北院太师。
  北院太保。
  北院司徒。
  北院司空。
    北院郎君。
北院都统军司。掌北院从军之政令。
    北院统军使。
    北院副统军使。
    北院统军都监。
北院详稳司。掌北院部族军马之政令。
    北院详稳。
    北院都监。
    北院将军。
    北院小将军。
北院都部署司。掌北院部族军民之事。
    北院都部署。
    北院副部署。
南大王院。分掌部族军民之政。
  南院大王。
  知南院大王事。
  南院太师。
  南院太保。天庆八年,省南院太保。
  南院司徒。
  南院司空。
    南院郎君。
南院都统军司。掌南院从军之政令。
    南院统军使。
    南院副统军使。
    南院统军都监。
南院详稳司。掌南院部族军马之政令。
    南院详稳。
    南院都监。
    南院将军。
    南院小将军。
南院都部署司。掌南院部族军民之事。
    南院都部署。
    南院副部署。
宣徽北院。太宗会同元年置,掌北院御前祗应之事。
  北院宣徽使。
  知北院宣徽事。
  北院宣徽副使。
  同知北院宣徽事。
宣徽南院。会同元年置,掌南院御前祗应之事。
  南院宣徽使。
  知南院宣徽事。
  南院宣徽副使。
  同知南院宣徽事。
大于越府。无职掌,班百僚之上,非有大功德者不授,辽国尊官,犹南面之有三公。太祖以遥辇氏于越受禅。终辽之世,以于越得重名者三人:耶律曷鲁、屋质、仁先,谓之三于越。
  大于越。
大惕隐司。太祖置,掌皇族之政教。兴宗重熙二十一年,<三>耶律义先拜惕隐,戒族人曰:「国家三父房最为贵族,凡天下风化之所自出,不孝不义,虽小不可为。」其妻晋国长公主之女,每见中表,必具礼服。义先以身率先,国族化之。辽国设官之实,於此可见。太祖有国,首设此官,其後百官择人,必先宗姓。
  惕隐。亦曰梯里已。
  知惕隐司事。
  惕隐都监。
夷离毕院。掌刑狱。
  夷离毕。
  左夷离毕。
  右夷离毕。
  知左夷离毕事。
  知右夷离毕事。
    敞史。
    选底。掌狱。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