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隋书

_11 魏徵(唐)
绝群后,宜遵前王之令典,革近代之陋制,皇太子朝,请服冕。’自宋以下,始定
此仪。至梁简文之为太子,嫌于上逼,还冠远游,下及于陈,皆依此法。后周之时,
亦言服衮入朝。至于开皇,复遵魏、晋故事。臣谓衮冕之服,章玉虽差,一日而观,
颇欲相类。臣子之道,义无上逼。故晋武帝太始三年,诏太宰安平王孚著侍内之服,
四年,又赐赵、燕、乐安王等散骑常侍之服。自斯以后,台鼎贵臣,并加貂珰武弁,
故皇太子遂著远游,谦不逼尊,于理为允。”帝曰:“善。”竟用开皇旧式。
远游三梁冠,从省服,绛纱单衣,革带,金钩灊,假带,方心,佩一只,纷长
六尺四寸,阔二寸四分,色同于绶。金缕鞶囊,白袜,乌皮履,金饰。五日常朝则
服之。
鹿皮弁,九琪,服绛罗襦,白罗裙,革带,履,袜,佩,纷,如从省服。在宫
听政则服之。平巾,黑帻,玉冠枝,金花饰,犀簪导,紫罗褶,南布袴,玉梁带,
长靿靴。侍从田狩则服之。
白帢,素单衣,乌皮履。为宫臣举哀吊丧则服之。
诸王三公已下,为服之制,衮冕九章服。三公摄祭及诸王初受册、执贽、入朝、
助祭、亲迎,则服之。绶各依其色。
冕,案《礼图》:“王祭先公及卿之服。”天子九旒,用玉二百一十六。侯
伯服以助祭,七旒,用玉八十。新制依此。服七章。三品及公侯助祭则服之。
毳冕,案《礼图》:“王祀四望山川之服。”天子七旒,用玉百六十八。子男
服以助祭,五旒,用玉五十。新制依此。服五章。四品及伯助祭则服之。
衤黹冕,案《礼图》:“王者祭社稷五祀之服。”天子五旒,用玉百二十。孤
卿服以助祭,四旒,用玉三十二。新制依此。服三章。五品及子男助祭则服之。
玄冕,案《礼图》:“王祭群小祀及视朝服。”天子四旒,用玉三十二。诸侯
服以祭其宗庙,三旒,用玉十八。新制依此。服三章。通给庶姓。一品已下,五品
已上,自制于家,祭其私庙。三品省衣粉米,加三重;裳黼黻,加二重。四品减黼
一重,五品减黻一重。礼自玄冕以上,加旒一等,天子祭祀,节级服之。
开皇以来,天子唯用衮冕,自之下,不施于尊,具依前式。而六等之冕,皆
有黈纩,黄绵为之,其大如橘。自皇太子以下,三犀导,青缨爵弁。案董巴《志》:
“同于爵形,一名冕,有收持笄,所谓夏收、殷冔者也。”祠天地、五郊、明堂,
《云翘》舞人服之。《礼》云:“硃干玉戚,冕而舞《大夏》。”此之谓也。《礼
图》云:“士助君祭服之,色如爵头,无旒有纩。”新制依此。角为簪导,衣青,
裳縓,并缦,无章。六品已下,皆通服之。
远游冠服,王所服也。衣裳内单。如皇太子,佩山玄玉,金章龟钮。宋孝建故
事亦谓之玺,今文曰印。又并归于官府,身不自佩,例以铜易之。大绶四采,小绶
同色,施二玉环,玉具剑,乌皮舄,舄加金饰。唯帝子宗室封国王者服之。
进贤冠,案《汉官》云:“平帝元始五年,令公卿列侯冠三梁,二千石两梁,
千石以下一梁。”梁别贵贱,自汉始也。董巴释曰:“如缁布冠,文儒之服也。”
前高七寸而却,后高三寸而立。王莽之时,以帻承之。新制依此。内外文官通服之。
三品已上三梁,五品已上两梁,九品已上一梁,用明尊卑之等也。其朝服,亦名具
服。绛纱单衣,白纱内单,玄领、裾、襈、袖,革带,金钩灊,假带,曲领方心,
绛纱蔽膝,白袜,乌皮舄。双佩、绶,如远游之色。自一品已下,五品已上,衣服
尽同,而绶依其品。陪祭朝飨拜表,凡大事皆服之。六品、七品,去剑、佩、绶。
八品、九品,去白笔、内单,而用履代舄。其五品已上,一品已下,又有公服,亦
名从省服。并乌皮履,去曲领、内单、白笔、蔽膝。开皇故事,亦去鞶囊、佩、绶。
何稠请去大绶,而偏垂一小绶,缀于兽头鞶囊,独一只佩,正当于后。诏从之。一
品已下,五品已上,同。
高山冠,案董巴《志》云:“一曰侧注,谒者仆射之所服也。”胡伯始以为齐
王冠,秦灭齐,以赐谒者。《傅子》曰:“魏明帝以高山冠似通天,乃毁变其形,
除去卷筒,令如介帻。帻上加物,以象山峰,行人使者,通皆服之。”新制参用其
事,形如进贤,于冠前加三峰,以象魏制。谒者大夫已下服之。梁依其品。
獬豸冠,案《礼图》曰:“法冠也,一曰柱后惠文。”如淳注《汉官》曰:
“惠,蝉也,细如蝉翼。”今御史服之。《礼图》又曰:獬豸冠,高五寸,秦制也。
法官服之。”董巴《志》曰:“獬豸,神羊也。”蔡邕云:“如麟,一角。”应劭
曰:“古有此兽,主触不直,故执宪者,为冠以象之。秦灭楚,以其冠赐御史。”
此即是也。开皇中,御史戴却非冠,而无此色。新制又以此而代却非。御史大夫以
金,治书侍御史以犀,侍御史已下,用羚羊角,独御史、司隶服之。
巾,案《方言》云:“巾,赵、魏间通谓之承露。”《郭林宗传》曰:“林宗
尝行遇雨,巾沾角折。”又袁绍战败,幅巾渡河。此则野人及军旅服也。制有二等。
今高人道士所著,是林宗折角;庶人农夫常服,是袁绍幅巾。故事,用全幅皁而向
后襆发,俗人谓之襆头。自周武帝裁为四脚,今通于贵贱矣。
簪导,案《释名》云:“簪,建也,所以建冠于发也。一曰笄。笄,系也,所
以拘冠使不坠也。导,所以导擽鬓发,使入巾帻之里也。”今依《周礼》,天子以
玉笄,而导亦如之。又《史记》曰:“平原君夸楚,为玳瑁簪。”班固《与弟书》
云:“今遗仲升以黑犀簪。”《士燮集》云:“遣功曹史贡皇太子通天犀导。”故
知天子独得用玉,降此通用玳瑁及犀。今并准是,唯弁用白牙笄导焉。
貂蝉,案《汉官》:“侍内金蝉左貂,金取刚固,蝉取高洁也。”董巴《志》
曰:“内常侍,右貂金珰,银附蝉,内书令亦同此。”今宦者去貂,内史令金蝉右
貂,纳言金蝉左貂。开皇时,加散骑常侍在门下者,皆有貂蝉,至是罢之。唯加常
侍聘外国者,特给貂蝉,还则输纳于内省。
白笔,案徐氏《杂注》云:“古者贵贱皆执笏,有事则书之,故常簪笔。今之
白笔,是遗象也。”《魏略》曰:“明帝时大会而史簪笔。”今文官七品已上,通
毦之。武职虽贵,皆不毦也。
缨,案《仪礼》曰:“天子硃缨,诸侯丹组缨。”今冕,天子已下皆硃缨。又
《尉缭子》曰:“天子玄缨,诸侯素缨。”别尊卑也。今不用素,并从冠色焉。
佩,案《礼》,天子佩白玉。董巴、司马彪云:“君臣佩玉,尊卑有序,所以
章德也。”今参用杜夔之法,天子白玉,太子瑜玉,王山玄玉。自公已下,皆水苍
玉。
绶,案《礼》:“天子玄组绶,侯伯硃组绶,大夫纯组绶,世子綦组绶。”
《汉官》云:“萧何为相国,佩绿绶,公侯紫,卿二千石青,令长千石黑。”今大
抵准此。天子以双绶,六采,玄黄赤白缥绿,纯玄质,长二丈四尺,五百首,阔一
尺;双小绶,长二尺六寸,色同大绶,而首半之,间施四玉环。开皇用三,今加一。
皇太子,硃双绶,四采,赤白缥绀,纯硃质,长一丈八尺,三百二十首,阔九寸;
双小绶,长一尺六寸,色同大绶,而首半之,间施三玉环。开皇用二,今加一。三
公,绿綟绶,四采,绿黄缥紫,纯绿质,黄文织之,长一丈八尺,二百四十首,阔
九寸,与亲王绶俱施二玉环。诸王,纁硃绶,四采,赤黄缥绀,纯硃质,纁文织之,
长一丈八尺,二百四十首,阔九寸。公,玄硃绶,四采,赤缥玄绀,纯硃质,玄文
织之,长一丈八尺,二百四十首,阔九寸。侯、伯,青硃绶,四采,青赤白缥,纯
硃质,青文织,长一丈六尺,百八十首,阔八寸。子、男,素硃绶,三采,青赤白,
纯硃质,素文织之,长一丈四尺,百四十首,阔七寸。二品已上,纁紫绶,四采,
纁紫赤黄,纯紫质,纁文织之,长一丈四尺,百四十首,阔八寸。三品,绀紫绶,
四采,紫绀黄缥,纯紫质,绀文织之,长一丈六尺,百八十首,阔八寸。四品,青
绶,三采,青白红,纯青质,长一丈四尺,百四十首,阔七寸。五品,墨绶,二采,
青绀,纯绀质,长一丈二尺,百二十首,阔六寸。自王公已下,皆有小绶二枚,色
同大绶,而首半之。正、从一品,施二玉环。凡有绶者,皆有纷,并长六尺四寸,
阔二寸四分,随于绶色。
鞶囊,案《礼》:“男鞶革,女鞶丝。”《东观书》:“诏赐邓遵兽头鞶囊一
枚。”班固《与弟书》:“遗仲升兽头旁囊,金错钩也。”古佩印皆贮悬之,故有
囊称。或带于旁,故班氏谓为旁囊,绶印钮也。今虽不佩印,犹存古制,有佩绶者,
通得佩之。无佩则不。今采梁、陈、东齐制,品极尊者,以金织成,二品以上服之。
次以银织成,三品已上服之。下以綖织成,五品已上服之。分为三等。
革带,案《礼》“博二寸”。《礼图》曰:“珰缀于革带。”阮谌以为有章印
则于革带佩之。《东观记》:“杨赐拜太常,诏赐自所著革带。”故知形制尊卑不
别。今博三寸半,加金缕灊,螳良钩,以相拘带。自大裘至于小朝服,皆用之。
剑,案汉自天子至于百官,无不佩刀。蔡谟议云:“大臣优礼,皆剑履上殿。
非侍臣,解之。”盖防刃也。近代以木,未详所起。东齐著令,谓为象剑,言象于
剑。周武帝时,百官燕会,并带刀升座。至开皇初,因袭旧式,朝服登殿,亦不解
焉。十二年,因蔡征上事,始制凡朝会应登殿坐者,剑履俱脱。其不坐者,敕召奏
事及须升殿,亦就席解剑乃登。纳言、黄门、内史令、侍郎、舍人,既夹侍之官,
则不脱。其剑皆真刃,非假。既合旧典,弘制依定。又准晋咸康元年定令故事,自
天子已下,皆衣冠带剑。今天子则玉具火珠镖首,余皆玉镖首。唯侍臣带剑上殿,
自王公已下,非殊礼引升殿,皆就席解而后升。六品以下,无佩绶者,皆不带。
曲领,案《释名》,在单衣内襟领上,横以雍颈。七品已上有内单者则服之,
从省服及八品已下皆无。
珽,案《礼》:“天子搢珽,方正于天下也。”又《五经异义》:“天子笏曰
珽,珽直无所屈也。”今制准此,长尺二寸,方而不折。以球玉为之。
笏,案《礼》:“诸侯以象,大夫鱼须文竹,士以竹,本象可也。”凡有指画
于君前,受命书于笏,笏毕用也。《五经要义》曰:“所以记事,防忽忘。”《礼
图》云:“度二尺有六寸,中博二寸,其杀六分去一。”晋、宋以来,谓之手板,
此乃不经,今还谓之笏,以法古名。自西魏以降,五品已上,通用象牙,六品已下,
兼用竹木。
履、舄,案《图》云:“复下曰舄,单下曰履。夏葛冬皮。”近代或以重皮,
而不加木,失于乾腊之义。今取乾腊之理,以木重底。冕服者色赤,冕衣者色乌,
履同乌色。诸非侍臣,皆脱而升殿。凡舄,唯冕服及具服著之,履则诸服皆用。唯
褶服以靴。靴,胡履也,取便于事,施于戎服。
诸建华、絺鸃、鹖冠、委貌、长冠、樊哙、却敌、巧士、术氏、却非等,前代
所有,皆不采用。
皇后服四等,有袆衣、鞠衣、青服、硃服。
袆衣,深青质,织成领袖,文以翚翟,五采重行,十二等。首饰花十二钿,小
花毦十二树,并两博鬓。素纱内单,黼领,罗縠褾、襈,色皆以硃。蔽膝随裳色,
以緅为缘,用翟三章。大带随衣裳,饰以硃绿之锦,青缘。革带,青袜、舄,舄以
金饰。白玉佩,玄组,绶,章采尺寸同于乘舆。祭及朝会,凡大事皆服之。
鞠衣,黄罗为质,织成领袖,小花十二树。蔽膝,革带及舄,随衣色。余准袆
衣,亲蚕服也。
青服,去花、大带及佩绶,金饰履。礼见天子则服之。
硃服,制如青服。宴见宾客则服之。
有金玺,盘螭钮,文曰“皇后之玺”。冬正大朝,则并黄琮,各以笥贮,进于
座隅。
皇太后服,同于后服。而贵妃以下,并亦给印。
贵妃、德妃、淑妃,是为三妃。服褕翟之衣,首饰花九钿,并二博鬓。金章龟
钮,文从其职。紫绶,一百二十首,长一丈七尺,金缕织成兽头鞶囊,佩于阗玉。
顺仪、顺容、顺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华,是为九嫔。服阙
翟之衣,首饰花八钿,并二博鬓。金章龟钮,文从其职。紫绶,一百首,长一丈七
尺,金缕织成兽头鞶囊,佩采瓄玉。
婕妤,银缕织成兽头鞶囊,首饰花七钿。他如嫔服。
美人、才人,服鞠衣,首饰花六钿,并二博鬓。银印珪钮,文从其职。青绶,
八十首,长一丈六尺。彩缕织成兽爪鞶囊,佩水苍玉。
宝林,服展衣,首饰花五钿,并二博鬓。银印环钮,文如其职。艾绶,八十首,
长一丈六尺。鞶囊,佩玉,同于婕妤。
承衣刀人、采女,皆服褖衣,无印绶。参准宋泰始四年及梁、陈故事,增损用
之。
皇太子妃,服褕翟之衣,青质,五采织成为摇翟,以备九章。首饰花九钿,并
二博鬓。金玺龟钮,文如其职。素纱内单,黼领,罗褾、襈,色皆用硃,蔽膝二章。
大带,同袆衣,青绿革带,硃袜,青舄,舄加金饰。佩瑜玉,纁硃绶,一百六十首,
长二丈,兽头鞶囊,凡大礼见皆服之。唯侍亲桑,则用鞠衣之服,花钿佩绶,与褕
衣同。准宋孝建二年故事而增损之。
良娣,鞠衣之服,银印珪钮,文如其职。佩采瓄玉,青绶,八十首,长一丈六
尺,兽爪鞶囊。余同世妇。
保林、八子,展衣之服,铜印环钮,文如其职。佩水苍玉,艾绶,八十首,长
一丈六尺,兽爪鞶囊。自良娣等,准宋大明六年故事而损益之。
诸王太妃、妃、长公主、公主、三公夫人、一品命妇,褕翟之服,绣为九章。
首饰花九钿,佩山玄玉,兽头鞶囊。绶同夫色。
公夫人,县主、二品命妇,亦服褕翟,绣为八章。首饰八钿。侍从亲桑,同用
鞠衣。自此之下,佩皆水苍玉。
侯、伯夫人、三品命妇,亦服祃翟,绣为七章。首饰七钿。
子夫人、四品命妇,服阙翟之衣,刻赤缯为翟,缀于服上,以为六章。首饰六
钿。
男夫人、五品命妇,亦服阙翟之衣,刻缯为翟,缀于服上,以为五章。首饰五
钿。若当从侍亲桑,皆同鞠衣。
议既定,帝幸修文殿览之,乃令何稠、起部郎阎毗等造样上呈。二年总了,始
班行焉,轩冕之盛,贯古今矣。
三年正月朔旦,大陈文物。时突厥染干朝见,慕之,请袭冠冕。帝不许。明日,
率左光禄大夫、褥但特勤阿史那职御,左光禄大夫、特勤阿史那伊顺,右光禄大夫、
意利发史蜀胡悉等,并拜表,固请衣冠。帝大悦,谓弘等曰:“昔汉制初成,方知
天子之贵。今衣冠大备,足致单于解辫,此乃卿等功也。”弘、恺、善心、世基、
何稠、阎毗等赐帛各有差,并事出优厚。
是后师旅务殷,车驾多行幸。百官行从,唯服袴褶,而军旅间不便。至六年后,
诏从驾涉远者,文武官等皆戎衣。贵贱异等,杂用五色。五品已上,通着紫袍,六
品已下,兼用绯绿,胥吏以青,庶人以白,屠商以皁,士卒以黄。
卓彼上天,宫室混成,玄戈居其左,上将居其右,弧矢扬威,羽林置陈。《易》
曰:“天垂象,圣人则之。”昔轩辕氏之有天下也,以师兵为营卫,降至三代,其
仪大备。西汉武帝,每上甘泉,则列卤簿,车千乘,骑万匹。其居前殿,则植戟悬
楯,以戒不虞。其所由来者尚矣。
梁武受禅于齐,侍卫多循其制。正殿便殿阁及诸门上下,各以直閤将军等直领。
又置刀钐、御刀、御楯之属,直御左右。兼有御仗、铤槊、赤氅、角抵、勇士、青
氅、卫仗、长刀、刀剑、细仗、羽林等左右二百七十六人,以分直诸门。行则仪卫
左右。又有左右夹毂、蜀客、楯剑、格兽羽林、八从游荡、十二不从游荡、直从细
射、廉察、刀戟、腰弩、大弩等队,凡四十九队,亦分直诸门上下。行则量为仪卫。
东西掖、端、大司马、东西华、承明、大通等门,又各二队,及防殿三队,虽行幸
不从。又有八马游荡、马左右夹毂、左右马百骑等各二队,及骑官、阅武马容、杂
伎马容及左右马骑直队,行则侍卫左右,分为警卫。车驾晨夜出入及涉险,皆作函。
卤簿应宿卫军骑,皆执兵持满,各当其所保护方面。天明及度险,乃奏解函,挝鼓
而依常列。乘舆行则有大驾、法驾、小驾。大贺以郊飨上天,临驭九伐。法驾以祭
方泽,祀明堂,奉宗庙,藉千亩。小驾以敬园陵,亲蒐狩。大驾则公卿奉引,大将
军骖乘,太搢驭。法驾小驾,皆侍中骖乘,奉车郎驭,公卿不引。其余行幸,送往
劳旋,则槊仗。近宴则队仗。三驾法天,二仗法地,其动也参天而两地也。陈氏承
梁,亦无改革。
齐文宣受禅之后,警卫多循后魏之仪。及河清中定令,宫卫之制,左右各有羽
林郎十二队。又有持钑队、铤槊队、长刀队、细仗队,楯铩队、雄戟队、格兽队、
赤氅队、角抵队、羽林队、步游荡队、马游荡队。又左右各武贲十队,左右翊各四
队,又步游荡、马游荡左右各三队,是为武贲。又有直从武贲,左右各六队,在左
者为前驱队,在右者为后拒队。又有募员武贲队、强弩队,左右各一队,在左者皆
左卫将军总之,在右者皆右卫将军总之,以备警卫。其领军、中领将军,侍从出入,
则著两裆甲,手执柽杖。左右卫将军、将军则两裆甲,手执檀杖。侍从左右,则有
千牛备身、左右备身刀剑备身之属。兼有武威、熊渠、鹰扬等备身三队,皆领左右
将军主之,宿卫左右,而戎服执仗。兵有斧钺弓箭刀槊,旌旗皆囊首,五色节文,
旆悉赭黄。天子御正殿,唯大臣夹侍,兵仗悉在殿下。郊祭卤簿,则督将平巾帻,
绯衫甲,大口袴。
后周警卫之制,置左右宫伯,掌侍卫之禁,各更直于内。小宫伯贰之。临朝则
分在前侍之首,并金甲,各执龙环金饰长刀。行则夹路车左右。中侍,掌御寝之禁,
皆金甲,左执龙环,右执兽环长刀,并饰以金。次左右侍,陪中侍之后,并银甲,
左执凤环,右执麟环长刀。次左右前侍,掌御寝南门之左右,并银甲,左执师子环,
右执象环长刀。次左右后侍,掌御寝北门之左右,并银甲,左执犀环,右执兕环长
刀。左右骑侍,立于寝之东西阶,并银甲,左执罴环,右执熊环长刀,十二人,兼
执师子彤楯,列左右侍之外。自左右侍以下,刀并以银饰。左右宗侍,陪左右前侍
之后,夜则卫于寝庭之中,皆服金涂甲,左执豹环,右执貔环长刀,并金涂饰,十
二人,兼执师子彤楯,列于左右骑侍之外。自左右中侍已下,皆行则兼带黄弓矢,
巡田则常服,带短刀,如其长刀之饰。左右庶侍,掌非皇帝所御门阁之禁,并服金
涂甲,左执獬豸环,右执獜环长剑,并金饰,十二人,兼执师子彤楯,列于左右宗
侍之外。行则兼带皓弓矢。左右勋侍,掌陪左右庶侍而守出入,则服金涂甲,左执
吉良环,右执狰环长剑,十二人,兼执师子彤楯,列于左右庶侍之外。行则兼带卢
弓矢,巡田则与左右庶侍俱常服,佩短剑,如其长剑之饰。诸侍官,大驾则俱侍,
中驾及露寝半之,小驾三分之一。左右武伯,掌内外卫之禁令,兼六率之士。皇帝
临轩,则备三仗于庭,服金甲,执金钅口杖,立于殿上东西阶之侧。行则列兵于帝
之左右,从则服金甲,被绣袍。左右小武伯各二人,贰之,服执同于武伯,分立于
大武伯下及露门之左右塾。行幸则加锦袍。左右武贲,率掌武贲之士,其队器服皆
玄,以四色饰之,各总左右持钅及之队。皇帝临露寝,则立于左右三仗第一行之南
北。出则分在队之先后。其副率贰之。左右旅贲,率掌旅贲士,其队器服皆青,以
硃为饰,立于三仗第二行之南北。其副率贰之。左右射声,率掌射声之士,其器服
皆硃,以黄为饰,立于三仗第三行之南北。其副率贰之。左右骁骑,率掌骁骑之士,
器服皆黄,以皓为饰,立于三仗第四行之南北。其副率贰之。左右羽林,率掌羽林
之士,其队器服皆皓,以玄为饰,立于三仗第五行之南北。其副率贰之。左右游击,
率掌游击之士,其器服皆玄,以青为饰。其副率贰之。武贲已下六率,通服金甲师
子文袍,执银钅口檀杖。副率通服金甲兽文袍。各有亻卒长、帅长,相次陪列。行
则引前。亻卒长通服银甲豹文袍,帅长通服银甲鹖文袍。自副率已下,通执兽环银
饰长刀。凡大驾则尽行,中驾及露寝则半之,小驾半中驾。常行军旅,则衣色尚乌。
高祖受命,因周、齐宫卫,微有变革。戎服临朝大仗,则领左右大将军二人,
分在左右厢。左右直寝、左右直斋、左右直后、千牛备身、左右备身等,夹侍供奉
于左右及坐后。左右卫大将军、左右直閤将军、以次左右卫将军,各领仪刀,为十
二行。内四行亲卫,行别以大都督领。次外四行勋卫,以帅都督领。次外四行翊卫,
以都督领。行各二人执金花师子盾、猨刀。一百四十人,分左右,带横刀。后监
门直长十二人,左青龙旗,右白兽旗。左右武卫开府,各领三仗六行,在大仗内,
行别六十人,大都督一人领之,帅都督一人后之。大驾则执黄麾仗。其次戟二十四,
左青龙幢,右白兽幢,蒨、毕各一,钑金二十四,金节十二道,盖兽,又绛引幡,
硃幢,为持钑前队,应跸,大都督二人领之,在御前横街南。左右武卫大将军,领
大仗左右厢,各六行,行别三百六十人,大都督一人领之。
及大业四年,炀帝北巡出塞,行宫设六合城。方一百二十步,高四丈二尺。六
合,以木为之,方六尺,外面一方有板,离合为之,涂以青色。垒六板为城,高三
丈六尺,上加女墙板,高六尺。开南北门。又于城四角起楼敌二,门观、门楼槛皆
丹青绮画。又造六合殿、千人帐,载以枪车,车载六合三板。其车軨解合交叉,即
为马枪。每车上张幕,幕下张平一弩,傅矢,五人更守。两车之间,施车軨马枪,
皆外其辕,以为外围。次内布铁菱,次内施蛰鞬。每一蛰鞬,中施弩床,长六尺,
阔三尺。床桄陛插钢锥,皆长五寸,谓之虾须。皆施机关,张则锥皆外向。其床上
施旋机弩,以绳连弩机,人从外来,触绳则弩机旋转,向触所而发。其外又以矰周
围行宫,二丈一铃一柱,柱举矰,去地二尺五寸。当行宫南北门,施槌磬,连矰,
以机发之。有人触矰,则众铃发响,槌击两磬,以知所警,名为击警。八年征辽,
又造钩陈,以木板连如帐子。张之则绮文,卷之则直焉。帝御营与贼城相对,夜中
设六合城,周回八里。城及女垣合高十仞,上布甲士,立仗建旗。又四隅有阙,面
别一观,观下开三门。其中施行殿,殿上容侍臣及三卫仗,合六百人。一宿而毕,
望之若真,高丽旦忽见,谓之为神焉。
返 回 下一页
Copyright 1997-2002 All Rights Reserved
卷十三 志第八 音乐上
夫音,本乎太始而生于人心,随物感动,播于形气。形气既著, 协於律吕,宫
商克谐,名之为乐。乐者,乐也。圣人因百姓乐己之德,正之以六律,文之以五声,
咏之以九歌,舞之以八佾。实升平之冠带,王化之源本。《记》曰:“感于物而动,
故形于声。”夫人者,两仪之播气,而性情之所起也,恣其流湎,往而不归,是以五
帝作乐,三王制礼,标举人伦,削平淫放。其用之也, 动天地,感鬼神,格祖考,
谐邦国。树风成化,象德昭功,启万物之情,通天下之志。 若夫升降有则,宫商垂
范。礼逾其制则尊卑乖,乐失其序则亲疏乱。礼定其象,乐平其心,外敬内和,合
情饰貌,犹阴阳以成化,若日月以为明也。
《记》曰:“大夫无故不撤悬,士无故不撤琴瑟。”圣人造乐,导迎和气,恶
情屏退,善心兴起。伊耆有苇籥之音,伏牺有网罟之咏,葛天八阕,神农五弦,事
与功偕,其来已尚。黄帝乐曰《咸池》,帝喾曰《六英》,帝颛顼曰《五茎》,帝
尧曰《大章》,帝舜曰《箫韶》,禹曰《大夏》,殷汤曰《护》,武王曰《武》,
周公曰《勺》。教之以风赋,弘之以孝友,大礼与天地同节,大乐与天地同和,礼
意风猷,乐情膏润。《传》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成、康化致升平,刑
厝而不用也。古者天子听政,公卿献诗。秦人有作,罕闻斯道。汉高祖时,叔孙通
爰定篇章,用祀宗庙。唐山夫人能楚声,又造房中之乐。武帝裁音律之响,定郊丘
之祭,颇杂讴谣,非全雅什。汉明帝时,乐有四品:一曰《大予乐》,郊庙上陵之
所用焉。则《易》所谓“先王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者也。二曰雅颂
乐,辟雍飨射之所用焉。则《孝经》所谓“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者也。三曰黄门
鼓吹乐,天子宴群臣之所用焉。则《诗》所谓“坎坎鼓我,蹲蹲儛我”者也。其四
曰短箫铙歌乐,军中之所用焉。黄帝时,岐伯所造,以建武扬德,风敌励兵,则
《周官》所谓“王师大捷,则令凯歌”者也。又采百官诗颂,以为登歌,十月吉辰,
始用烝祭。董卓之乱,正声咸荡。汉雅乐郎杜夔,能晓乐事,八音七始,靡不兼该。
魏武平荆州,得夔,使其刊定雅律。魏有先代古乐,自夔始也。自此迄晋,用相因
循,永嘉之寇,尽沦胡羯。于是乐人南奔,穆皇罗钟磬,苻坚北败,孝武获登歌。
晋氏不纲,魏图将霸,道武克中山,太武平统万,或得其宫悬,或收其古乐,于时
经营是迫,雅器斯寝。孝文颇为诗歌,以勖在位,谣俗流传,布诸音律。大臣驰骋
汉、魏,旁罗宋、齐,功成奋豫,代有制作。莫不各扬庙舞,自造郊歌,宣暢功德,
辉光当世,而移风易俗,浸以陵夷。
梁武帝本自诸生,博通前载,未及下车,意先风雅,爰诏凡百,各陈所闻。帝
又自纠擿前违,裁成一代。周太祖发迹关陇,躬安戎狄,群臣请功成之乐,式遵周
旧,依三材而命管,承六典而挥文。而《下武》之声,岂姬人之唱,登歌之奏,协
鲜卑之音,情动于中,亦人心不能已也。昔仲尼返鲁,风雅斯正,所谓有其艺而无
其时。高祖受命惟新,八州同贯,制氏全出于胡人,迎神犹带于边曲。及颜、何骤
请,颇涉雅音,而继想闻《韶》,去之弥远。若夫二南斯理,八风扬节,顺序旁通,
妖淫屏弃,宫徵流唱,翱翔率舞,弘仁义之道,安性命之真,君子益厚,小人无悔,
非大乐之懿,其孰能与于此者哉!是以舜咏《南风》而虞帝昌,纣歌北鄙而殷王灭。
大乐不紊,则王政在焉。故录其不相因袭,以备于志。《周官》大司乐一千三百三
十九人。汉郊庙及武乐,三百八十人。炀帝矜奢,颇玩淫曲,御史大夫裴蕴,揣知
帝情,奏括周、齐、梁、陈乐工子弟,及人间善声调者,凡三百余人,并付太乐。
倡优〕杂,咸来萃止。其哀管新声,淫弦巧奏,皆出鄴城之下,高齐之旧曲云。
梁氏之初,乐缘齐旧。武帝思弘古乐,天监元年,遂下诏访百僚曰:“夫声音
之道,与政通矣,所以移风易俗,明贵辨贱。而《韶》、《护》之称空传,《咸》、
《英》之实靡托,魏晋以来,陵替滋甚。遂使雅郑混淆,钟石斯谬,天人缺九变之
节,朝宴失四悬之仪。朕昧旦坐朝,思求厥旨,而旧事匪存,未获厘正,寤寐有怀,
所为叹息。卿等学术通明,可陈其所见。”于是散骑常侍、尚书仆射沈约奏答曰:
“窃以秦代灭学,《乐经》残亡。至于汉武帝时,河间献王与毛生等,共采《周官》
及诸子言乐事者,以作《乐记》。其内史丞王定,传授常山王禹。刘向校书,得
《乐记》二十三篇,与禹不同。向《别录》,有《乐歌诗》四篇、《赵氏雅琴》七
篇、《师氏雅琴》八篇、《龙氏雅琴》百六篇。唯此而已。《晋中经簿》无复乐书,
《别录》所载,已复亡逸。案汉初典章灭绝,诸儒捃拾沟渠墙壁之间,得片简遗文,
与礼事相关者,即编次以为礼,皆非圣人之言。《月令》取《吕氏春秋》,《中庸》、
《表记》、《防记》、《缁衣》皆取《子思子》,《乐记》取《公孙尼子》,《檀
弓》残杂,又非方幅典诰之书也。礼既是行己经邦之切,故前儒不得不补缀以备事
用。乐书事大而用缓,自非逢钦明之主,制作之君,不见详议。汉氏以来,主非钦
明,乐既非人臣急事,故言者寡。陛下以至圣之德,应乐推之符,实宜作乐崇德,
殷荐上帝。而乐书沦亡,寻案无所。宜选诸生,分令寻讨经史百家,凡乐事无小大,
皆别纂录。乃委一旧学,撰为乐书,以起千载绝文,以定大梁之乐。使《五英》怀
惭,《六茎》兴愧。”
是时对乐者七十八家,咸多引流略,浩荡其词,皆言乐之宜改,不言改乐之法。
帝既素善钟律,详悉旧事,遂自制定礼乐。又立为四器,名之为通。通受声广九寸,
宣声长九尺,临岳高一寸二分。每通皆施三弦。一曰玄英通:应钟弦,用一百四十
二丝,长四尺七寸四分差强;黄钟弦,用二百七十丝,长九尺;大吕弦,用二百五
十二丝,长八尺四寸三分差弱。二曰青阳通:太簇弦,用二百四十丝,长八尺;夹
钟弦,用二百二十四丝,长七尺五寸弱;姑洗弦,用二百一十四丝,长七尺一寸一
分强。三曰硃明通:中吕弦,用一百九十九丝,长六尺六寸六分弱;蕤宾弦,用一
百八十九丝,长六尺三寸二分强;林钟弦,用一百八十丝,长六尺。四曰白藏通:
夷则弦,用一百六十八丝,长五尺六寸二分弱;南吕弦,用一百六十丝,长五尺三
寸二分大强;无射弦,用一百四十九丝,长四尺九寸九分强。因以通声,转推月气,
悉无差违,而还相得中。又制为十二笛:黄钟笛,长三尺八寸,大吕笛,长三尺六
寸,太簇笛,长三尺四寸,夹钟笛,长三尺二寸,姑洗笛,长三尺一寸,中吕笛,
长二尺九寸,蕤宾笛,长二尺八寸,林钟笛,长二尺七寸,夷则笛,长二尺六寸,
南吕笛,长二尺五寸,无射笛,长二尺四寸,应钟笛,长二尺三寸。用笛以写通声,
饮古钟玉律并周代古钟,并皆不差。于是被以八音,施以七声,莫不和韵。
是时北中郎司马何佟之上言:“案《周礼》‘王出入则奏《王夏》,尸出入则
奏《肆夏》,牲出入则奏《昭夏》。今乐府之《夏》,唯变《王夏》为《皇夏》,
盖缘秦、汉以来称皇故也。而齐氏仍宋仪注,迎神奏《昭夏》,皇帝出入奏《永至》,
牲出入更奏引牲之乐。其为舛谬,莫斯之甚。请下礼局改正。”周舍议,以为“
《礼》‘王入奏《王夏》’,大祭祀与朝会,其用乐一也。而汉制,皇帝在庙,奏
《永至》乐,朝会之日,别有《皇夏》。二乐有异,于礼为乖,宜除《永至》,还
用《皇夏》。又《礼》‘尸出入奏《肆夏》,宾入大门奏《肆夏》’,则所设唯在
人神,其与迎牲之乐,不可滥也。宋季失礼,顿亏旧则,神入庙门,遂奏《昭夏》,
乃以牲牢之乐,用接祖考之灵。斯皆前代之深疵,当今所宜改也。”时议又以为
《周礼》云:“若乐六变,天神皆降。”神居上玄,去还怳忽,降则自至,迎则无
所。可改迎为降,而送依前式。又《周礼》云“若乐八变,则地祇皆出,可得而礼”,
地宜依旧为迎神。并从之。又以明堂设乐,大略与南郊不殊,惟坛堂异名,而无就
燎之位。明堂则遍歌五帝,其余同于郊式焉。
初宋、齐代,祀天地,祭宗庙,准汉祠太一后土,尽用宫悬。又太常任昉亦据
王肃议云:“《周官》‘以六律、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以致鬼神,以和邦国,
以谐兆庶,以安宾客,以悦远人。’是谓六同,一时皆作。今六代舞独分用之,不
厌人心。”遂依肃议,祀祭郊庙,备六代乐。至是帝曰:“《周官》分乐飨祀,
《虞书》止鸣两悬,求之于古,无宫悬之议。何?事人礼缛,事神礼简也。天子袭
衮,而至敬不文,观天下之物,无可以称其德者,则以少为贵矣。大合乐者,是使
六律与五声克谐,八音与万舞合节耳。岂谓致鬼神只用六代乐也?其后即言‘分乐
序之,以祭以享。’此乃晓然可明,肃则失其旨矣。推检载籍,初无郊禋宗庙遍舞
六代之文。唯《明堂位》曰:‘禘祀周公于太庙,硃干玉戚,冕而舞《大武》,皮
弁素积,裼而舞《大夏》。纳夷蛮之乐于太庙,言广鲁于天下也。’夫祭尚于敬,
无使乐繁礼黩。是以季氏逮暗而祭,继之以烛,有司跛倚。其为不敬大矣。他日祭,
子路与焉,质明而始,晏朝而退。孔子闻之,曰:“谁谓由也不知礼乎?’若依肃
议,郊既有迎送之乐,又有登歌,各颂功德;遍以六代,继之出入,方待乐终。此
则乖于仲尼韪晏朝之意矣。”于是不备宫悬,不遍舞六代,逐所应须。即设悬,则
非宫非轩,非判非特,宜以至敬所应施用耳。宗庙省迎送之乐,以其閟宫灵宅也。
齐永明中,舞人冠帻并簪笔,帝曰:“笔笏盖以记事受言,舞不受言,何事簪笔?
岂有身服朝衣,而足綦宴履?”于是去笔。
又晋及宋、齐,悬钟磬大准相似,皆十六架。黄钟之宫:北方,北面,编磬起
西,其东编钟,其东衡大于镈,不知何代所作,其东镈钟。太簇之宫:东方,西面,
起北。蕤宾之宫:南方,北面,起东。姑洗之宫:西方,东面,起南。所次皆如北
面。设建鼓于四隅,悬内四面,各有柷爆。帝曰:“著晋、宋史者,皆言太元、元
嘉四年,四厢金石大备。今检乐府,止有黄钟、姑洗、蕤宾、太簇四格而已。六律
不具,何谓四厢?备乐之文,其义焉在?”于是除去衡钟,设十二镈钟,各依辰位,
而应其律。每一镈钟,则设编钟磬各一虡,合三十六架。植建鼓于四隅。元正大会
备用之。
乃定郊禋宗庙及三朝之乐,以武舞为《大壮舞》,取《易》云“大者壮也”,
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也。以文舞为《大观舞》,取《易》云“大观在上”,观天之
神道而四时不忒也。国乐以“雅”为称,取《诗序》云:“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
风,谓之雅。雅者,正也。”止乎十二,则天数也。乃去阶步之乐,增撤食之雅焉。
众官出入,宋元徽三年《仪注》奏《肃咸乐》,齐及梁初亦同。至是改为《俊雅》,
取《礼记》:“司徒论选士之秀者而升之学,曰俊士也。”二郊、太庙、明堂,三
朝同用焉。皇帝出入,宋孝建二年秋《起居注》奏《永至》,齐及梁初亦同。至是
改为《皇雅》,取《诗》“皇矣上帝,临下有赫”也。二郊、太庙同用。皇太子出
入,奏《胤雅》,取《诗》“君子万年,永锡尔胤”也。王公出入,奏《寅雅》,
取《尚书》、《周官》“贰公弘化,寅亮天地”也。上寿酒,奏《介雅》,取《诗》
“君子万年,介尔景福”也。食举,奏《需雅》,取《易》“云上于天,需,君子
以饮食宴乐”也。撤馔,奏《雍雅》,取《礼记》“大飨客出以《雍》撤也。”并
三朝用之。牲出入,宋元徽二年《仪注》奏《引牲》,齐及梁初亦同。至是改为
《涤雅》,取《礼记》“帝牛必在涤三月”也。荐毛血,宋元徽三年《仪注》奏
《嘉荐》,齐及梁初亦同。至是改为《牷雅》,取《春秋左氏传》“牲牷肥腯”也。
北郊明堂、太庙并同用。降神及迎送,宋元徽三年《仪注》奏《昭夏》,齐及梁初
亦同。至是改为《诚雅》,取《尚书》“至诚感神”也。皇帝饮福酒,宋元徽三年
《仪注》奏《嘉祚》,至齐不改,梁初,改为《永祚》。至是改为《献雅》,取
《礼记·祭统》“尸饮五,君洗玉爵献卿”。今之福酒,亦古献之义也。北郊、明
堂、太庙同用。就燎位,宋元徽三年《仪注》奏《昭远》,齐及梁不改。就埋位,
齐永明六年《仪注》奏《隶幽》。至是燎埋俱奏《禋雅》,取《周礼·大宗伯》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