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信奔于江陵。梁元帝承制,除御史中丞。及即位,转右卫将军,封武康县侯,加散骑侍
郎,聘于西魏。属大军南讨,遂留长安。江陵平,累迁仪同三司。周孝闵帝践阼,封临清县
子,除司水下大夫。出为弘农郡守。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宪中大夫。进爵义城
县侯。俄拜洛州刺史。信为政简静,吏人安之。时陈氏与周通好,南北流寓之士,各许还其
旧国。陈氏乃请王褒及信等十数人。武帝唯放王克、殷不害等,信及褒并惜而不遣。寻徵为
司宗中大夫。明帝、武帝并雅好文学,信特蒙恩礼。至于赵、滕诸王,周旋款至,有若布衣
之交。群公碑志,多相托焉。唯王褒颇与信埒,自余文人,莫有逮者。
信虽位望通显,常作乡关之思,乃作《哀江南赋》以致其意。大象初,以疾去职。隋开
皇元年卒。有文集二十卷。文帝悼之,赠本官,加荆、雍二州刺史。子立嗣。
颜之推,字介,琅邪临沂人也。祖见远、父协,并以义烈称。世善《周官》、《左氏》
学,俱《南史》有传。之推年十二,遇梁湘东王自讲《庄》、《老》,之推便预门徒。虚谈
非其所好,还习《礼》、《传》。博览书史,无不该洽,辞情典丽,甚为西府所称。湘东王
以为其国右常侍,加镇西墨曹参军。好饮酒,多任纵,不修边幅,时论以此少之。湘东遣世
子方诸镇郢州,以之推为中抚军府外兵参军,掌管记。遇侯景陷郢州,频欲杀之,赖其行台
郎中王则以免。景平,还江陵。时湘东即位,以之推为散骑侍郎,奏舍人事。后为周军所破,
大将军李穆重之,送往弘农,令掌其兄阳平公远书翰。遇河水暴长,具船将妻子奔齐,经砥
柱之险,时人称其勇决。文宣见,悦之,即除奉朝请,引于内馆中,侍从左右,颇被顾眄。
后从至天泉池,以为中书舍人,令中书郎段孝信将敕示之推。之推营外饮酒,孝信还以状言,
文宣乃曰:「且停。」由是遂寝。后待诏文林馆,除司徒录事参军。之推聪颖机悟,博识有
才辩,工尺牍,应对闲明,大为祖珽所重,令掌知馆事,判署文书。迁通直散骑常侍,俄领
中书舍人。帝时有取索,恆令中使传旨,之推禀承宣告,馆中皆受进止。所进文书,皆是其
封署,于进贤门奏之,待报方出。兼善于文字,监校缮写,处事勤敏,号为称职,帝甚加恩
接。为勋要者所嫉,常欲害之。崔季舒等将谏也,之推取急还宅,故不连署。及召集谏人,
之推亦被唤入,勘无名,得免。寻除黄门侍郎。
及周兵陷晋阳,帝轻骑还鄴,窘急,计无所从。之推因宦者侍中邓长颙进奔陈策,仍劝
募吴士千余人以为左右,取青、徐路共投陈国。帝纳之,以告丞相高阿那肱等。阿那肱不愿
入陈。乃云吴士难信,劝帝送珍宝累重向青州,且守三齐地。若不可保,徐浮海南度。虽不
从之推策,然犹以为平原太守,令守河津。
齐亡入周。大象末,为御史上士。隋开皇中,太子召为文学,深见礼重,寻以疾终。有
文集三十卷,撰《家训》二十篇,并行于世。之推在齐有二子,长曰思鲁,次曰敏楚,盖不
忘本也。《之推集》,思鲁自为序。
弟之仪,字升。幼颖悟,三岁能读《孝经》。及长,博涉群书,好为词赋。尝献梁元帝
《荆州颂》,辞致雅赡。帝手敕曰:「枚乘二叶,俱得游梁;应贞两世,并称文学。我求才
子,鲠慰良深。」
江陵平,之仪随例迁长安,周明帝以为麟趾学士。稍迁司书上士。武帝初建东宫,盛选
师傅,以之仪为侍读。太子后征吐谷浑,在军有过行,郑译等并以不能匡弼坐谴,唯之仪以
累谏获赏。即拜小宫尹,封平阳县男。宣帝即位,迁上仪同大将军、御正中大夫,进爵为公。
帝后刑政乖僻,昏纵日甚。之仪犯颜骤谏,虽不见纳,终亦不止,深为帝所忌。然以恩旧,
每优容之。及帝杀王轨,之仪固谏。帝怒,欲并致之于法。后以其谅直无私,乃舍之。
宣帝崩,刘昉、郑译等矫遗诏,以隋文帝为丞相辅少主。之仪知非帝旨,拒而弗从。昉
等草诏,署讫,逼之仪署。之仪厉声谓昉等曰:「主上升遐,嗣子幼冲,阿衡之任,宜在宗
英。方今贤戚之内,赵王最长,以亲以德,合膺重寄。公等备受朝恩,当尽忠报国,柰何一
旦欲以神器假人!之仪有死而已,不能诬罔先帝。」于是昉等知不可屈,乃代之仪署而行之。
隋文帝后索符玺,之仪又正色曰:「此天子之物,自有主者,宰相何故索之?」于是文帝大
怒,命引出,将戮之。然以其人望,乃止。出为西疆郡守。
及践极,诏征还京师,进爵新野郡公。开皇五年,拜集州刺史。在州清静,夷夏悦之。
明年代还,遂优游不仕。十年正月,之仪例入朝。文帝望而识之,命引至御坐,谓之曰:「
见危授命,临大节而不可夺。古人所难,何以加卿。」乃赐钱十万、米一百石。十一年卒。
有《文集》十卷,行于世。
虞世基,字懋世,会稽余姚人也。父荔,《南史》有传。世基幼恬静,喜愠不形于色,
博学有高才,兼善草隶。陈中书令孔奂见而叹曰:「南金之贵,属在斯人。」少傅徐陵闻其
名,召之,世基不往。后因公会,陵一见而奇之,顾朝士曰:「当今潘、陆也。」因以弟女
妻焉。仕陈,累迁尚书左丞。陈主尝于莫府山校猎,令世基为《讲武赋》,于坐奏之。陈主
嘉之,赐马一匹。
及陈灭,入隋为通直郎,直内史省。贫无产业,每佣书养亲,怏怏不平。尝为五言诗以
见情,文理忄妻切,世以为工,作者无不吟咏。未几拜内史舍人。炀帝即位,顾遇弥隆。秘
书监河东柳顾言,博学有才,罕所推谢,至是与世基相见,叹曰:「海内当共推此一人,非
吾侪所及也。」俄迁内史侍郎。以母忧去职,哀毁骨立。有诏起令视事。拜见之日,殆不能
起,令左右扶之。哀其羸瘠,诏令进肉。世基食,辄悲哽不能下筋。帝使谓曰:「方相委任,
宜为国惜身。」前后敦劝者数矣。帝重其才,亲礼逾厚,专典机密,与纳言苏威、左翊卫大
将军宇文述、黄门侍郎裴矩、御史大夫裴蕴等参掌朝政。时天下多事,四方表奏,日有百数。
帝方凝重,事不廷决。入阁之后,始召世基口授节度。世基至省,方为敕书,日旦百纸,无
所遗缪。辽东之役,进位金紫光禄大夫。后从幸雁门,为突厥所围。战士多败。世基劝帝为
赏格,亲自抚循,乃下诏停辽东事。帝从之,师乃复振。及围解,勋格不行,又下伐辽之诏,
由是言其诈众,朝野离心。帝幸江都,次巩县,世基以盗贼日盛,请发兵屯洛口仓,以备不
虞。帝不从,但答云:「卿是书生,定犹恇怯。」于时天下大乱,世基知帝不可谏正,又以
高颎、张衡等相继诛戮,惧祸及己,虽居近侍,唯谄取容,不敢忤意。盗贼日甚,郡县多没,
世基知帝恶数闻之,后有告败者,乃抑损表状,不以实闻。是后外间有变,帝弗之知也。尝
遣太仆卿杨义臣捕盗河北,降贼数十万,列状上闻。帝叹曰:「我初不闻贼顿如此,义臣列
降贼何多也?」世基曰:「鼠窃虽多,未足为虑。义臣克之,拥兵不少,久在阃外,此最非
宜。」帝曰:「卿言是也。」遽追义臣,放其兵散。又越王侗遣太常丞元善达间行贼中,诣
江都奏事,称:「李密有众数万,围逼京都。贼据洛口仓,城内无食。若陛下速还,乌合必
散。不然者,东都决没。」因歔欷呜咽,帝为改容。世基见帝色忧,进曰:「越王年小,此
辈诳之。若如所言,善达何缘得至?」帝勃然怒曰:「善达小人,敢廷辱我!」因使经贼中,
向东阳催运。善达遂为群盗所杀。此后外人杜口,莫敢以贼闻奏。
世基气貌沈审,言多合意,是以特见亲爱,朝臣无与为比。其继室孙氏,性骄淫,世基
惑之,恣意奢靡,雕饰器服,无复素士之风。孙复携前夫子夏侯俨入世基舍,而顽鄙无赖,
为其聚敛,鬻官卖狱,贿赂公行,其门如市,金宝盈积。其弟世南素国士,而清贫不立,未
曾有所赡。由是为论者所讥。朝野咸共疾怨。宇文化及之弑逆也,世基乃见害。
长子肃,好学才艺,时人称有家风。弱冠早没。
肃弟熙,大业末为符玺郎。次子柔、晦,并宣义郎。化及将乱之夕,宗人虞伋知而告熙
曰:「事势已然,吾将济卿南度,且得免祸,同死何益。」熙曰:「弃父背君,求生何地,
感尊之怀,自此诀矣。」及难作,兄弟竞请先死,行刑人先世基杀之。
柳{ 巧言} ,字顾言,河东人也。世仕江南,居襄阳。祖惔,《南史》有传。{ 巧言}
少聪敏,解属文,好读书,所览将万卷。仕梁,为著作佐郎。后萧察据荆州,以为侍中,领
国子祭酒、吏部尚书。及梁国废,拜开府,为内史侍郎。以无吏干,转晋王谘议参军。王好
文雅,招引才学之士诸葛颍、虞世南、王胄、硃瑒等百余人以充学士,而{ 巧言} 为之冠。
王以师友处之,每有文什,必令其润色,然后示人。尝朝京还,作《归籓赋》,命{ 巧言}
为序,词甚典丽。初王属文,效庾信体,及见{ 巧言} 后,文体遂变。
仁寿初,引为东宫学士,加通直散骑常侍,检校洗马,甚见亲重。每召入卧内,与之宴
谑。{ 巧言} 尤俊辩,多在侍从,有所顾问,应答如响。性嗜酒,言杂诽谐。由是弥为太子
所亲狎。以其好内典,令撰《法华玄宗》,为二十卷上之。太子大悦,赏赐优洽,侪辈莫比。
炀帝嗣位,拜秘书监,封汉南县公。帝退朝后,便命入问,言宴讽读,终日而罢。常每
与嫔后对酒,时逢兴会,辄遣命之至,与同榻共席,恩比友朋。帝犹恨不能夜召,乃命匠刻
木为偶人,施机关,能坐起拜伏,以像{ 巧言}.帝每月下对饮酒,辄令宫人置于座,与相酬
酢,而为欢笑。从幸扬州,卒,帝伤惜者久之。赠大将军,谥曰康。
{ 巧言} 撰《晋王北伐记》十五卷,有集十卷行于世。
许善心,字务本,高阳北新城人也。祖茂、父亨,并《南史》有传。善心九岁而孤,为
母范氏所鞠养。幼聪明,有思理,所闻辄能记,多闻默识,为当世所称。家有旧书万余卷,
皆遍通涉。十五解属文,为笺上父友徐陵,陵大奇之,谓人曰:「此神童也。」太子詹事江
总举秀才,对策高第,授度支郎中,补撰史学士。祯明二年,加通直散骑常侍聘隋。遇文帝
伐陈,礼成而不获反命。累表请辞,上不许。留絷宾馆。及陈亡,上遣使告之。善心素服号
哭于西阶下,藉草东向,经三日,敕书唁焉。明日,有诏就馆拜通直散骑常侍,赐衣一袭。
善心哭尽哀,入房改服,复出北面立,垂涕再拜受诏。明日,乃朝服泣于殿下,悲不能兴。
上顾左右曰:「我平陈国,唯获此人。既能怀其旧君,即我诚臣也。」敕以本官直门下省,
赐物千段、草马二十匹。从幸太山,还,授虞部侍郎。
十六年,有神雀降于含章闼,上召百官赐宴,告以此瑞。善心于坐请纸笔,制《神雀颂
》奏之。上甚悦曰:「我见神雀,共皇后观之。今且召公等入,适述此事。善心于坐始知,
即能成颂。文不加点,笔不停毫,常闻此言,今见其事。」因赐物二百段。十七年,除秘书
丞。时秘藏图籍,尚多淆乱。善心效阮孝绪《七录》,更制《七林》,各总叙冠于篇首。又
于部录之下明作者之意,区分类例焉。又奏追李文博、陆从典等学者十许人,正定经史错谬。
仁寿元年,摄黄门侍郎。二年,加摄太常少卿,与牛弘等议定礼乐,秘书丞、黄门并如故。
四年,留守京师。帝崩于仁寿宫,炀帝秘不发丧,先易留宫人,出除岩州刺史。逢汉王谅反,
不之任。大业元年,转礼部侍郎,奏荐儒者徐文远为国子博士,包恺、陆德明、褚徽、鲁世
达之辈,并加品秩,授为学官。其年,副纳言杨达为冀州道大使,以称旨,赐物五百段。
左卫大将军宇文述每日借本部兵数十人以供私役,常半日而罢。御史大夫梁毗奏劾之。
上方以腹心委述,初付法官推,千余人皆称被役。经二十余日,法官候伺上旨,乃言役不满
日,其数虽多,不合通计,纵令有实,亦无罪。诸兵士闻之,更云初不被役。上欲释之,付
议虚实,百僚咸议为虚。善心以为述于仗卫之所,抽兵私役,虽不满日,阙于宿卫,与常役
所部,情状乃殊。又兵多下番,散还本府,分道追至,不谋同辞。今殆一月,方始翻覆,奸
状分明,此何可舍?苏威、杨汪等二十余人同善心议,其余皆议免罪。炀帝可免者之奏。后
数月,述谮善心曰:「陈叔宝卒,善心共周罗、虞世基、袁充、蔡徵等同往送葬。善心为
祭文,谓为' 陛下'.敢于今日加叔宝尊号。」召问有实,自援古例,事得释,而甚恶之。又
太史奏帝即位年与尧时符合,善心议以国哀甫尔,不宜称贺。述讽御史劾之,左迁给事郎,
降品二等。
四年,撰《方物志》,奏之。七年,从至涿郡。帝方自御戎以东讨,善心上封事,忤旨
免官。其年复征守给事郎。帝尝言及文帝受命之符,因问鬼神之事,敕善心与崔祖浚撰《灵
异记》十卷。
初,善心父撰著《梁史》,未就而殁。善心述成父志,修续家书。其《序传》末述制作
之意,曰:
谨按太素将萌,洪荒初判。乾仪资始,辰象所以正时;坤载厚生,品物于焉播气。参三
才而育德,肖二统而降灵。有黎人焉,为之君长;有贵贱矣,为其宗极。保上天之眷命,膺
下土之乐推,莫不执太方,振长策,感召风云,驱驰英俊。干戈揖让,取之也殊功;鼎玉龟
符,成之也一致。革命创制,竹素之道稍彰;纪事记言,笔墨之官渐著。炎、农以往,存其
名而漏其迹;黄、轩以来,晦其文而显其质。登丘纳麓,具训诰及典谟;贯昴入房,传夏正
与殷祀。洎辨方正位,论时计功。南北左右,兼四名之别;《梼杌》、《乘》车,擅一家之
称。国恶虽讳,君举必书。故贼子乱臣,天下大惧,元龟明镜,昭然可察。及三郊递袭,五
胜相沿,俱称百谷之王,并以四海自任。重光累德,何世无哉。
逮有梁之兴,君临天下,江左建国,莫斯为盛。受命在于一君,继统传乎四主。克昌四
十八载,余祚五十六年。武皇帝出自诸生,爰升宝历。拯百王之弊,救万姓之危。反浇季之
末流,登上皇之独道。朝多君子,野无遗贤,礼乐必备,宪章咸举,弘深慈于不杀,济大忍
于无刑。荡荡巍巍,可为称首。属阴戎入颍,羯胡侵洛。沸腾墋黩,三季之所未闻;扫地滔
天,一元之所巨厄。廊庙有序,翦成狐兔之场;圭帛有仪,碎夫犬羊之手。福善积而身祸,
仁义存而国亡,岂天道欤?岂人事欤?尝别论之,在于《序论》之卷。
先君昔在前代,早怀述作,凡撰《齐书》为五十卷;《梁书》纪传,随事勒成及阙而未
就者,目录注为一百八卷。梁室交丧,坟籍销尽。冢壁皆残,不准无所盗;帷囊同毁,陈农
何以求!秦儒既坑,先王之道将坠;汉臣徒请,口授之文亦绝。所撰之书,一时亡散。有陈
初建,诏为史官,补阙拾遗,心识口诵,依旧目录,更加修撰,且成百卷,已有六帙五十八
卷上秘阁讫。
善心早婴荼蓼,弗克荷薪,太建之末,频抗表闻,至德之初,蒙授史任。方愿缃素采访,
门庭记录,俯励弱才,仰成先志。而单宗少强近,虚室类原、颜,退屏无所交游,栖迟不求
进益。假班嗣之书,徒闻其语;给王隐之笔,未见其人。加以庸琐凉能,孤陋末学,参职郎
署,兼撰《陈史》,致此书延时,未即成续。祯明二年,以台郎入聘,属本邑沦覆,他乡播
迁,行人失时,将命不复。望都亭而长恸,迁别馆而悬壶。家史旧书,在后荡尽。今止有六
卷获存,又并缺落失次。自入京邑以求,随见补葺,略成七十卷:四《帝纪》八卷,《后妃
》一卷,三《太子录》一卷,为一帙十卷;《宗室王侯列传》一帙十卷;《具臣列传》二帙
二十卷;《外戚传》一卷,《孝德传》一卷,《诚臣传》一卷,《文苑传》二卷,《儒林传
》二卷,《逸人传》一卷,《数术传》一卷,《籓臣传》一卷,合一帙十卷;《止足传》一
卷,《列女传》一卷,《权幸传》一卷,《羯贼传》二卷,《逆臣传》二卷,《叛臣传》二
卷,《叙传论述》一卷,合一帙十卷。凡称史臣者皆先君所言,下称名案者皆善心补阙。别
为《叙论》一篇,托于《叙传》之末。
十年,又从至怀远镇,加授朝散大夫。突厥围雁门,摄左亲侍武贲郎将,领江南兵宿卫
殿省。驾幸江都,追叙前勋,授通议大夫,诏还本品,行给事郎。
十四年,化及弑逆之日,隋官尽诣朝堂谒贺,善心独不至。许弘仁驰告曰:「天子已崩,
宇文将军摄政,合朝文武,莫不咸集。天道人事,自有代终,何预叔而低徊若此?」善心怒
之,不肯随去。弘仁返走上马,泣而言曰:「将军于叔全无恶意,忽自求死,岂不痛哉!」
还告唐奉议,以状白化及,遣人就宅执至朝堂。化及令释之,善心不舞蹈而出。化及目送之,
曰:「此大负气。」命捉来,骂云:「我好欲放你,敢如此不逊!」其党辄牵曳,遂害之。
及越王称制,赠左光禄大夫,封高阳县公,谥曰文节。
善心母范氏,梁太子中舍人孝才之女也。少寡,养孤,博学有高节。隋文帝知之,敕尚
食每献时新,常遣分赐。尝诏范入内,侍皇后讲读。封永乐郡君。及善心遇祸,范氏九十有
二,临丧不哭,抚柩曰:「能死国难,我有兒矣。」因卧不食,后十余日亦终。
李文博,博陵人。性贞介鲠直,好学不倦。至于教义名理,特所留心。每读书至安危得
失,忠臣烈士,未尝不反覆吟玩。开皇中,为羽骑尉。特为吏部侍郎薛道衡所知,恆令在
事帷中,披检书史,并察己行事。若遇政教善事,即抄撰记录,如选用疏谬,即委之臧否。
道衡每得其语,莫不忻然从之。
后直秘书内省,典校群籍。守道居贫,晏如也。虽衣食乏绝。而清操愈厉,不妄通宾客,
恆以礼法自处,侪辈莫不敬焉。道衡知其贫,每延于家,给以资费。文博商略古今政教得失,
如指诸掌。然无吏干。稍迁校书郎,出为县丞,遂得下考,数岁不调。道衡为司隶大夫,遇
之东都尚书省,甚嗟愍之,奏为从事。因谓齐王司马李纲曰:「今日遂遇文博,得奏用之。」
以为欢笑。其见赏知音如此。
在洛下,曾诣房玄龄,相送出衢路。玄龄谓曰:「公生平志尚,唯在正直。今既得为从
事,故应有会素心。比来激浊扬清,所为多少?」文博遂奋臂厉声曰:「夫清其流者必洁其
源,正其末者须端其本。今政源混乱,虽日免十贪郡守,亦何所益!」其率直疾恶,不知忌
讳,皆如此类。时朝政浸坏,人多赃贿,唯文博不改其操。论者以此贵之。遭乱播迁,不知
所终。
初,文博在内省校书,虞世基子亦在其内,盛饰容服而未有所知。文博因从容问之年纪,
答云十八。文博乃谓曰:「昔贾谊当此之年,议论何事?君今徒事仪容,欲何为者?」又秦
孝王妃生男,文帝大喜,颁赐群官各有差。文博家道屡空,人谓其悦赏。乃云:「赏罚之设,
功过所归。今王妃生男,于群官何事,乃妄受赏也!」其循名责实,录过计功,必使赏罚不
滥,功过无隐皆尔。
文博本为经学,后读史书,于诸子及论,尤所该洽。性长议论,亦善属文。著《政道集
》十卷,大行于世。
开皇中,又有魏郡侯白,字君素,好学有捷才,性滑稽,尤辩俊。举秀才,为儒林郎。
通侻不持威仪,好为俳谐杂说。人多爱狎之,所在处,观者如市。杨素甚狎之。素尝与牛弘
退朝,白谓素曰:「日之夕矣。」素大笑曰:「以我为' 牛羊下来' 邪!」文帝闻其名,召
与语,悦之,令于秘书修国史。每将擢用,辄曰「白不胜官' 而止。后给五品食,月余而死。
时人伤其薄命。著《旌异记》十五卷,行于世。
明克让,字弘道,平原鬲人也。世仕江左。祖僧绍、父山宾,并《南史》有传。克让少
儒雅,善谈论,博涉书史,所览将万卷,《三礼》、《论语》,尤所研精,龟策历象,咸得
其要。年十四,释褐湘东王法曹参军。时舍人硃异在仪贤堂讲《老子》,克让预焉。堂边有
修竹,异令克让咏之。克让揽笔辄成,卒章曰:「非君多爱赏,谁贵此贞心?」异甚奇之。
仕梁,位中书侍郎。梁灭,归长安,引为麟趾殿学士。周武帝即位,为露门学士,令与太史
官属正定新历。累迁司调大夫,赐爵历城县伯。隋文帝受禅,位率更令,进爵为侯。太子以
师道处之,恩礼甚厚,每有四方珍味,辄以赐之。时东宫盛征天下才学士。至于博物洽闻,
皆出其下。诏与太常牛弘等修礼议乐。当朝典故,多所裁正。以疾去官,加通直散骑常侍,
卒。上甚惜之,二宫赠赙甚厚。
所著《孝经义疏》一部,《古今帝代记》一卷,《文类》四卷,《续名僧记》一卷,集
二十卷。
子余庆,位司门郎。越王侗称制,为国子祭酒。
克让叔少遐,博涉群书,有词藻。仕梁,位都官尚书。入齐,甚为名流王元景、阳休之
等所礼。皇建中,拜中庶子。卒,赠中书令、扬州司马。
刘臻,字宣挚,沛国相人也。父显,《南史》有传。臻年十八,举秀才,为邵陵王东阁
祭酒。元帝时,迁中书舍人。江陵平,归魏为中书侍郎。周冢宰宇文护辟为中外府记室,军
书羽檄,多成其手。后为露门学士,授大都督,封饶阳县子。历蓝田令、畿伯下大夫。隋文
帝受禅,进位仪同三司。左仆射高颎之伐陈也,以臻随军主文翰,进爵为伯。皇太子勇引为
学士,甚亲狎之。
臻无吏干,又性惚怳,耽经覃思。至于世事,多所遗忘。有刘讷者,亦任仪同,俱为太
子学士,情好甚密。臻住城南,讷住城东。臻尝欲寻讷,谓从者曰:「汝知刘仪同家乎?」
从者不知寻讷,谓臻还家,因答曰:「知。」于是引之而去。既扣门,臻尚未悟,谓至讷家,
乃据鞍大呼曰:「刘仪同可出矣。」其子迎门,臻惊曰:「汝亦来邪?」其子答曰:「此是
大人家。」于是顾眄久之,乃悟,叱从者:「汝大无意,吾欲造刘讷耳!」性好啖蚬,以音
同父讳,呼为扁螺,其疏放多此类也。
精于两《汉书》,时人称为《汉》圣。开皇十八年,卒。有集十卷,行于世。
诸葛颍,字汉,丹杨建康人也。祖铨,梁零陵太守。父规,义阳太守。颍年十八能属文,
起家邵陵王参军事,转记室。侯景之乱,奔齐,历学士、太子舍人。周氏平齐,不得调,杜
门不出者十余年。习《易》、《图纬》、《苍》《雅》、《庄》《老》颇得其要,清辩有俊
才。晋王广素闻其名,引为参军事,转记室。及王为太子,除药藏郎。
炀帝即位,迁著作郎,甚见亲幸,出入卧内。帝每赐之曲宴,辄与皇后嫔御连席共榻。
颍因间隙,多所谮毁,是以时人谓之「冶葛」。后录恩旧,授朝散大夫。帝尝赐颍诗,其卒
章曰:「参翰长洲苑,侍讲肃成门,名理穷研核,英华恣讨论。实录资平允,传芳导后昆。」
其待遇如此。从征吐谷浑,加正议大夫。从驾北巡,卒于道。
颍性褊急,与柳{ 巧言} 每相忿阋。帝屡责怒之,而犹不止。于后帝亦薄之。有集二十
卷,撰《銮驾北巡记》三卷,《幸江都道里记》一卷,《洛阳古今记》一卷,《马名录》二
卷,并行于世。有子嘉会。
王贞,字孝逸,梁郡陈留人也。少聪敏,七岁好学,善《毛诗》、《礼记》、《左氏传
》、《周易》,诸史百家无不毕览。善属文,不事产业,每以讽读为娱。开皇初,汴州刺史
樊叔略引为主簿。后举秀才,授县尉。非其好也,谢病于家。炀帝即位,齐王暕镇江都,闻
其名,以书召之。及至,以客礼待之,索其文集。贞上三十三卷,为启陈谢。齐王览集,甚
善之,赐良马四匹。贞复上《江都赋》,王赐钱十万贯、良马二匹。未几,以疾甚还乡,终
于家。
虞绰,字士裕,会稽余姚人也。父孝曾,陈始兴王咨议。绰身长八尺,姿仪甚伟,博学
有俊才,尤工草隶。陈左卫将军傅縡,有盛名于世,见绰词赋,叹美之。仕陈,为太学博士,
迁永阳王记室。及陈亡,晋王广引为学士。大业初,转为秘书学士,奉诏与秘书郎虞世南,
著作佐郎庾自直等撰《长洲玉镜》等书十余部。绰所笔削,帝未尝不称善,而官竟不迁。初
为校书郎,以籓邸左右,授宣惠尉,迁著作佐郎。与虞世南、庾自直、蔡允恭等四人常直禁
中,以文翰待诏,恩眄隆洽。从征辽东,帝舍临海,频见大鸟,异之,诏绰为铭。帝览而善
之,命有司勒于海上。以度辽功,授建节尉。
绰恃才任气,无所降下。著作郎诸葛颍以学业幸于帝,绰每轻侮之,由是有隙。帝尝问
绰于颍,颍曰:「虞绰粗疏人也。」帝颔之。时礼部尚书杨玄感称其贵踞,虚己礼之,与结
布衣之友。绰数从之游。其族人虞世南诫之曰:「上性猜忌,而君过厚玄感。若与绝交者,
帝知君改悔,可以无咎。不然终当见祸。」绰不从。寻有告绰以禁内兵书借玄感,帝甚衔之。
及玄感败,其妓妾并入宫,帝因问之曰:「玄感平常时与何人交往?」其妾以虞绰对。帝令
大理卿郑善果穷理其事。绰曰:「羁旅薄游,与玄感文酒谈款,实无他谋。」帝怒不解,徙
绰于边。绰至长安而亡。吏逮之急,于是潜度江,变姓名,自称吴卓。游东阳,抵信安令天
水辛大德舍。岁余,绰与人争田相讼,因有识绰者而告之,竟为吏所执,坐斩江都。所有词
赋,并行于世。
大德为令,诛翦群盗,甚得人和。与绰俱为使者所执,其妻泣曰:「每谏君无匿学士。
今日之事,岂不哀哉!」大德笑曰:「我本图脱长者,乃为人告之,吾罪也,当死以谢绰。」
会有诏,死罪得以击贼自效。信安吏人诣使者叩头曰:「辛君人命所悬,不然亦无信安矣。」
使者留之以讨贼。帝怒,斩使者。大德获全。
王胄,字承基,琅邪临沂人也。祖筠、父祥,并《南史》有传。胄少有逸才,仕陈,历
太子舍人、东阳王文学。及陈灭,晋王广引为博士。仁寿末,从刘方击林邑,以功授帅都督。
大业初,为著作佐郎,以文词为炀帝所重。帝尝自东都还京师,赐天下大酺四日。为五言诗,
诏群官诗成者奏之。帝览胄诗而善之,因谓侍臣曰:「气高致远,归之于胄;词清体润,其
在世基;意密理新,惟庾自直。过此者未可以言诗也。」帝所有篇什,多令继和。与虞绰齐
名,同志友善,于时后进之士,咸以二人为准的。从征辽东,进授朝散大夫。
胄性疏率不伦,自恃才伐,郁郁于官。每负气陵傲,忽略时人。为诸葛颍所嫉,屡谮之
于帝,帝爱其才而不罪。礼部尚书杨玄感虚襟与交,数游其第。及玄感败,与虞绰徙边。胄
遂亡匿,潜还江左。为吏所捕,坐诛。所著词赋,多行于世。
兄翙,字元恭。博学多通,少有盛名于江左。仕陈,历太子洗马、中舍人。陈亡,与胄
俱为学士。炀帝即位,授秘书郎,卒于官。
庾自直,颍川人。父持,《南史》有传。少好学,沈静寡欲。仕陈,历豫章王府外兵参
军、记室。陈亡入关,不得调。晋王广闻之,引为学士。大业初,授著作佐郎。自直解属文,
于五言诗尤善。性恭慎,不妄交游。特为帝所爱,有篇章必先示自直,令其诋诃。自直所难,
帝辄改之。或至于再三,俟其称善,然后方出。其见亲礼如此。后以本官知起居舍人事。化
及作逆,与之北上,自载露车中,感激发病卒。有文集十卷,行于世。
潘徽,字伯彦,吴郡人也。性聪敏,少受《礼》于郑灼,受《毛诗》于施公,受《书》
于张冲,讲《庄》、《老》于张讥,并通大义。尤精《三史》。善属文,能持论。中书令江
总引致文儒之士,徽一诣总,甚敬之。释褐新蔡王国侍郎,选为客馆令。隋遣魏澹聘于陈,
陈人使徽接对之。澹将反命,为启于陈主曰:「敬奉弘慈,曲垂饯送。」徽以饯送为重,敬
奉为轻,却其启而不奏。澹曰:「《曲礼》云:主敬客。《诗》曰:' 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孝经》:' 宗庙致敬。' 又云:' 不敬其亲,谓之悖礼。' 孔子敬天之怒,成汤圣敬日
跻。宗庙极重,上天极高,父极尊,君极贵,四者咸同一敬,《五经》未有异文。不知以敬
为轻,竟何所据?」徽难之曰:「向所论敬字,本不全以为轻,但施用处殊,义成通别。礼
主于敬,此是通言。犹如男子冠而字之,注云:' 成人,敬其名也。' 《春秋》有冀缺,夫
妻亦云相敬。于子则有敬名之义,在夫亦有敬妻之说,此可复并谓极高极尊乎?至若敬谢诸
公,固非尊地;公子敬爱,止施宾友;敬问敬报,弥见雷同;敬听敬酬,何关贵隔。当知敬
之为义,虽是不轻,但敬之于语,则有时混漫。今云敬奉,所以成疑。聊举一隅,未为深据。」
澹不能对,遂从而改焉。
及陈灭,为州博士。秦王俊闻其名,召为学士。尝从俊朝京师。在涂,令徽于马上为赋,
行一驿而成,其名曰《述恩赋》。俊览而善之。复令为《万字文》。又遣撰集字书,名为《
韵纂》,徽为之序。俊薨,晋王广复引为扬州博士,令与诸儒撰《江都集礼》一部,复令徽
为序。炀帝嗣位,徽与著作郎陆从典、太常博士褚亮、欧阳询等助越公杨素撰《魏书》,会
素薨而止。授京兆郡博士。杨玄感兄弟重之,数相往来。及玄感败,凡所交关,多罹其患。
徽以玄感故人,为帝所不悦。有司希旨,出徽为西海郡威定县主簿。意甚不平,行至陇头,
发病而卒。
隋时有常得志、尹式、刘善经、祖君彦、孔德绍、刘斌,并有才名,事多遗逸。
常得志,京兆人。隋秦王记室。及王薨,过故第,为五言诗,辞理悲壮,甚为时人所重。
复为《兄弟论》,义理可称。
尹式,河间人。仁寿中,官至汉王记室。汉王阻兵,式自杀。其族人正卿、彦卿亦俱有
俊才,名显于世。
刘善经,河间人。历著作佐郎、太子舍人。著《酬德传》三十卷,《诸刘谱》三十卷,
《四声指归》一卷,行于世。
祖君彦,见其父珽传。
孔德绍,会稽人。有清才,官至京城县丞。窦建德署为中书令,专典书檄。及建德败,
伏诛。
刘斌,南阳人。祖之遴,《南史》有传。斌颇有词藻,官至信都司功书佐。窦建德署为
中书舍人。建德败,复为刘黑闼中书侍郎。与黑闼亡归突厥,不知所终。
论曰:古人之所贵名不朽者,盖重言之尚存。王褒、庾信、颜之推、虞世基、柳{ 巧言
} 、许善心、明克让、刘臻、王贞、虞绰、王胄等,并极南土誉望,又加之以才名,其为贵
显,固其宜也。自余或位下人微,居常亦何能自达。及其灵蛇可握,天纲俱顿,并编缃素,
咸贯辞林。虽其位可下,其身可杀,千载之外,贵贱一焉。非此道也,孰云能致?凡百士子,
可不务乎!
北史卷八十四
列传第七十二 孝行
长孙虑乞伏保孙益德董洛生杨引阎元明吴悉达王续生李显达仓跋张升王崇郭文恭荆可秦
族皇甫遐张元王颁弟頍杨庆田翼纽因刘仕俊翟普林华秋徐孝肃
《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论语》云:「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吕览》云:「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务,万事之
纳纪也。执一术而百善至,百邪去,天下顺者,其唯孝乎!」然则孝之为德至矣,其为道远
矣,其化人深矣。故圣帝明王行之于四海,则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齐其明;诸侯卿大夫行
之于国家,则永保其宗社,长守其禄位;匹夫匹妇行之于闾阎,则播徽烈于当年,扬休名于
千载。是以尧、舜、汤、武居帝王之位,垂至德以敦其风;孔、墨、荀、孟禀圣贤之资,弘
正道以励其俗。观其所由,在此而已矣。
然而淳源既往,浇风愈扇,礼义不树,廉让莫修。若乃绾银黄,列钟鼎,立于朝廷之间,
非一族也;积龟贝,实仓廪,居于闾巷之内,非一家也。其于爱敬之道,则有未能备焉。哀
思之节,罕有得其中焉。斯乃诗人所以思素冠,孔门有以责衣锦也。
且生尽色养之方,终极哀思之地,厥迹多绪,其心一焉。若乃诚达泉鱼,感通鸟兽,事
匪常伦,斯盖希矣。至如温床、扇席,灌树、负土,苟或加人,咸疾俗。斯固仁人君子所以
兴叹,哲后贤宰所宜属心。如令明教化以救其弊,优爵赏以劝其心,存恳诚以诱其进,积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