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时,儒士罕传《尚书》之业,徐遵明兼通之。遵明受业于屯留王聪,传授浮阳李周仁
及勃海张文敬、李铉、河间权会,并郑康成所注,非古文也。下里诸生,略不见孔氏注解。
武平末,刘光伯、刘士元始得费甝《义疏》,乃留意焉。
其《诗》、《礼》、《春秋》,尤为当时所尚,诸生多兼通之。
《三礼》并出遵明之门。徐传业于李铉、祖俊、田元凤、冯传、纪显敬、吕黄龙、夏怀
敬。李铉又传授刁柔、张买奴、鲍季详、邢峙、刘昼、熊安生。安生又传孙灵晖、郭仲坚、
丁恃德。其后生能通《礼经》者,多是安生门人。诸生尽通《小戴礼》。于《周仪礼》兼通
者,十二三焉。通《毛诗》者,多出于魏朝刘献之。献之传李周仁。周仁传董令度、程归则。
归则传刘敬和、张思伯、刘轨思。其后能言《诗》者,多出二刘之门。河北诸儒能通《春秋
》者,并服子慎所注,亦出徐生之门。张买奴、马敬德、邢峙、张思伯、张奉礼、张彫、刘
昼、鲍长宣、王元则并得服氏之精微。又有卫觊、陈达、潘叔虔,虽不传徐氏之门,亦为通
解。又有姚文安、秦道静,初亦学服氏,后兼更讲杜元凯所注。其河外儒生,俱伏膺杜氏。
其《公羊》、《谷梁》二传,儒者多不厝怀。《论语》、《孝经》,诸学徒莫不通讲。诸儒
如权会、李钦、刁柔、熊安生、刘轨思、马敬德之徒,多自出义疏。虽曰专门,亦皆相祖习
也。
大抵南北所为章句,好尚互有不同。江左,《周易》则王辅嗣,《尚书》则孔安国,《
左傅》则杜元凯。河洛,《左传》则服子慎,《尚书》、《周易》则郑康成。《诗》则并主
于毛公,《礼》则同遵于郑氏。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考其终始,要
其会归,其立身成名,殊方同致矣。
自魏梁越已下,传授讲议者甚众,今各依时代而次,以备《儒林》云尔。
梁越,字玄览,新兴人也。博通经传,性纯和。魏初,为《礼经》博士。道武以其谨厚,
迁上大夫,令授诸皇子经书。明元初,以师傅恩,赐爵祝阿侯,出为雁门太守。获白雀以献,
拜光禄大夫,卒。
卢丑,昌黎徒何人也。襄城王鲁元之族也。太武监国,丑以博学入授经。后以师傅旧恩,
赐爵济阴公。位尚书,加散骑常侍,卒于河内太守。
张伟,字仲业,太原中都人也。学通诸经。乡里受业者,常数百人。儒谨泛纳。虽有顽
固,问至数十,伟告喻殷勤,曾无愠色。常依附经典,教以孝悌,门人感其仁化,事之如父。
性清雅,非法不言。太武时,与高允等俱被辟命,授中书博士,累迁为中书侍郎,本国大中
正。使酒泉慰劳沮渠无讳,又使宋,赐爵成皋子。出为营州刺史,进爵建安公。卒,赠并州
刺史,谥曰康。
梁祚,北地泥阳人也。父邵,皇始二年归魏,位济阳太守。至祚,居赵郡。祚笃志好学,
历习经典,尤善《公羊春秋》、郑氏《易》,常以教授。有儒者风,而无当世之才。与幽州
别驾平恆有旧,恆时请与论经史。辟秘书中散,稍迁秘书令,为李所排摈,退为中书博士。
后出为统万镇司马,征为散令。撰并陈寿《三国志》,名曰《国统》。又作《代都赋》,颇
行于世。清贫守素,不交势贵,卒。子元吉,有父风。
平恆,字继叔,燕郡蓟人也。祖视、父儒,并仕慕容为通宦。恆耽勤读诵,多通博闻。
自周以降,暨于魏世,帝王传代之由,贵臣升降之绪,皆撰品第,商略是非,号曰《略注》,
合百余篇。安贫乐道,不以屡空改操。征为中书博士。久之,出为幽州别驾。廉贞寡欲,不
营资产,衣食至常不足,妻子不免饥寒。后迁秘书丞。时高允为监,河间邢祐、北平阳嘏、
河东裴宗、广平程骏、金城赵元顺等为著作郎。允每称博通经籍,无过恆也。
恆三子,并不率父业,好酒自弃。恆常忿其世衰,植杖巡舍,侧岗而哭。不为营事婚宦,
任意官娶,曰:「此辈会是衰顿,何烦劳我!' 故仕娉浊碎,不得及其门流。别构精庐,并
置经籍于中,一奴自给,妻子莫得而往,酒食亦不与同。时有珍美,呼时老东安公刁雍等共
饮啖之,家人无得尝焉。太和十年,以恆为秘书令,而固请为郡,未受而卒。赠幽州刺史、
都昌侯,谥曰康。
陈奇,字脩奇,河北人也。少孤贫,而奉母至孝。龆祇聪识,有夙成之美。爱玩经典,
常非马融、郑玄解经失旨。志在著述《五经》。始注《孝经》、《论语》,颇传于世,为缙
绅所称。与河间邢祐同召赴京。时秘书省游雅素闻其名,始颇好之,引入秘省,欲授以史职。
后与奇论典诰,至《易讼卦》「天与水违行」,雅曰:「自葱岭以西,水皆西流,推此而言,
自葱岭西,岂东向望天哉?」雅性护短,因以为嫌。尝众辱奇,或尔汝之,或指为小人。奇
曰:「公身为君子,奇身且小人。」雅曰:「君言身且小人,君祖父是何人也?」奇曰:「
祖,燕东部侯厘。」雅质奇曰:「侯厘何官也?」奇曰:「昔有云师、火正、鸟师之名,以
斯而言,世革则官异,时易则礼变。公为皇魏东宫内侍长,竟何职也?」先是,敕以奇付雅,
令铨补秘书。雅既恶之,遂不复叙用焉。
奇冗散数年,高允每嘉其远致,称奇通识,非凡学所及。允微劝雅曰:「君朝望具瞻,
何为与野儒辩简牍章句!」雅谓允有私于奇,曰:「君宁党小人也?」乃取奇注《论语》、
《孝经》,烧于庭内。奇曰:「公贵人,不乏樵薪,何乃燃奇《论语》!」雅愈怒,因告京
师后生,不听传授。而奇无降志,亦评雅之失。雅制昭皇太后碑文,论后名字之美,比谕前
魏之甄后。奇刺发其非,遂闻于上。诏下司徒检对,雅有屈焉。
有人为谤书,多怨时之言,颇称奇不得志。雅乃讽在事云,此书言奇不遂,当是奇假人
为之。如依律文,造谤书者,皆及孥戮。遂抵奇罪。时司徒、平原王陆丽知奇见枉,惜其才
学,故得迁延经年,冀得宽宥。狱成,竟致大戮,遂及其家。奇于《易》尤长,在狱尝自筮。
卦未及成,乃揽破而叹曰:「吾不度来年冬季。」及奇受害,如其所占。奇初被召,夜梦星
坠压脚。明而告人曰:「星则好风,星则好雨,梦星压脚,必无善征。但时命峻切,不敢不
赴耳。」
奇外生常矫之,仕历郡守。奇所注《论语》矫之传掌,未能行于世。其义多异郑玄,往
往与司徒崔浩同。
刘献之,博陵饶阳人也。少而孤贫,雅好《诗》《传》。曾受业于勃海程玄,后遂博观
众籍。见名法之言,掩卷而笑曰:「若使杨、墨之流,不为此书,千载谁知其小也?」曾谓
其所亲曰:「观屈原《离骚》之作,自是狂人,死其宜矣。孔子曰' 无可无不可' ,实获我
心。」时人有从献之学者,献之辄谓之曰:「人之立身,虽百行殊涂,准之四科,要以德行
为首。子若能入孝出悌,忠信仁让,不待出户,天下自知。傥不能然,虽复下帷针股,蹑屩
从师,正可博闻多识,不过为土龙乞雨,眩惑将来。其于立身之道,有何益乎?孔门之徒,
初亦未悟,见皋鱼之叹,方乃归而养亲。嗟乎!先达何自觉之晚也?」由是四方学者,莫不
高其行义,希造其门。
献之善《春秋》、《毛诗》。每讲《左氏》,尽隐公八年便止,云:「义例已了,不复
须解。」由是弟子不能究竟其说。后本郡逼举孝廉,至京称病而还。孝文幸中山,诏徵典内
校书。献之喟然叹曰:「吾不如庄周散木远矣,一之谓甚,其可再乎!」固以疾辞。时中山
张吾贵与献之齐名,四海皆称儒宗。吾贵每一讲唱,门徒千数,其行业可称者寡。献之著录,
数百而已,皆通经之士。于是有识者辨其优劣。
魏承丧乱之后,《五经》大义,虽有师说,而海内诸生,多有疑滞,咸决于献之。六艺
之文,虽不悉注,所标宗旨,颇异旧义。撰《三礼大义》四卷,《三传略例》三卷,注《毛
诗序义》一卷,行于世。并立《章句疏》二卷。注《涅槃经》,未就而卒。四子:放古、爰
古、参古、脩古。
张吾贵,字吴子,中山人也。少聪慧口辩,身长八尺,容貌奇伟。年十八,本郡举为太
学博士。吾贵先未多学,乃从郦诠受《礼》,牛天祐受《易》。诠、祐粗为开发而已,吾贵
览读一遍,便即别构户牖,世人竞归之。曾在夏学,聚徒千数,而不讲《传》。生徒窃云:
「张生之于《左氏》,似不能说。」吾贵闻之,谓曰:「我今夏讲暂罢,后当说《传》。君
等来日,皆当持本。」生徒怪之而已。吾贵诣刘兰,兰遂为讲《传》。三旬之中,吾贵兼读
杜、服,隐括两家,异同悉举。诸生后集,便为讲之,义例无穷,皆多新异,兰仍伏听。学
者以此益奇之。而辩能饰非,好为诡说,由是业不久传。而气陵牧守,不屈王侯,竟不仕而
终。
刘兰,武邑人也。年三十余,始入小学书《急就篇》。家人觉其聪敏,遂令从师。受《
春秋》、《诗》、《礼》于中山王保安。家贫,无以自资,且耕且学。三年之后,便白其兄,
求讲说。其兄笑而听之,为立黉舍,聚徒二百。兰读《左氏》,五日一遍,兼能《五经》。
先是,张吾贵以聪辩过人,其所解说,不本先儒之旨。唯兰推《经》、《传》之由,本注者
之意,参以纬候及先儒旧事,甚为精悉。自后《经》义审博,皆由于兰。兰又明阴阳,博物
多识,故为儒者所宗。
瀛州刺史裴植,征兰讲书于州南馆。植为学主,故生徒甚盛,海内称焉。又特为中山王
英所重。英引在馆,令授其子熙、诱、略等。兰学徒前后数千,成业者众。而排毁《公羊》,
又非董仲舒,由是见讥于世。为国子助教。静坐读书,有人叩门,兰命引入,葛巾单衣,入
与兰坐,谓曰:「君自是学士,何为每见毁辱?理义长短,竟在谁?而过无礼见陵也!今欲
相召,当与君正之。」言终而出,兰少时患死。
孙惠蔚,武邑武遂人也。年十五,粗通《诗》、《书》及《孝经》、《论语》。十八,
师董道季讲《易》。十九,师程玄读《礼经》及《春秋三传》。周流儒肆,有名于冀方。太
和初,郡举孝廉,对策于中书省。时中书监高闾因相谈荐,俄为中书博士,转皇宗博士。闾
被敕理定雅乐,惠蔚参其事。及乐成,闾上疏请集朝士于太乐,共研是非。秘书令李彪,自
以才辩,立难于其前。闾命惠蔚与彪抗论,彪不能屈。黄门侍郎张彝,常与游处,每表疏论
事,多参访焉。十七年,孝文南征,上议告类之礼。及太师冯熙薨,惠蔚监其丧礼。上书,
令熙未冠之子,皆服成人服。惠蔚与李彪以儒学相知,及彪位至尚书,惠蔚仍太庙令。孝文
曾从容言曰:「道固既登龙门,而孙蔚犹沈涓浍,朕常以为负矣。」虽久滞小官,深体通塞,
无孜孜之望,儒者以是尚焉。二十二年,侍读东宫。先是,七庙以平文为太祖。孝文议定祖
宗,以道武为太祖。祖宗虽定,然昭穆未改。及孝文崩,将祔神主于庙。侍中崔光兼太常卿,
以太祖既改,昭穆以次而易。兼御史中尉、黄门侍郎邢峦,以为太祖虽改,昭穆仍不应易,
乃立弹草,欲按奏光。光谓惠蔚曰:「此乃礼也,而执法欲见弹劾,思获助于硕学。」惠蔚
曰:「此深得礼变。」寻为书以与光,赞明其事。光以惠蔚书呈宰辅,乃召惠蔚与峦庭议得
失。尚书令王肃又助峦,而峦理终屈,弹事遂寝。
宣武即位之后,仍在左右,敷训经典。自冗从仆射迁秘书丞、武邑郡中正。惠蔚既入东
观,见典籍未周。及阅旧典,先无定目,新故杂糅,首尾不全,有者累袠数十,无者旷年不
写。或篇第剥落,始末沦残,或文坏字误,谬烂相属。卷目虽多,全定者少。请依前丞卢昶
所撰甲乙新录,欲裨残补阙,损并有无,校练句读,以为定本,次第均写,永为常式。其省
先无本者,广加推寻,搜求令足。然经记浩博,诸子纷纶,部帙既多,章第纰缪,当非一二
校书,岁月可了。求令四门博士及在京儒生四十人,在秘书省专精校考,参定字义。诏许之。
后为黄门侍郎,代崔光为著作郎。才非文史,无所撰著。迁国子祭酒、秘书监,仍知史
事。延昌三年,追赏讲定之劳,封枣强县男。明帝初,出为济州刺史。还京,除光禄大夫。
魏初已来,儒生寒宦,惠蔚最为显达。先单名蔚,正始中,侍讲禁内,夜论佛经,有惬帝旨,
诏使加「惠」,号惠蔚法师焉。卒于官,赠瀛州刺史,谥曰戴。子伯礼袭封。
伯礼善隶书,位国子博士。惠蔚族曾孙灵晖。
灵晖少明敏,有器度。得惠蔚手录章疏,研精寻问,更求师友,《三礼》、《三传》,
皆通宗旨。然始就鲍季详、熊安生质问疑滞,其所发明,熊、鲍无以异也。举冀州秀才,射
策高第。仕齐,累至国子博士,授南阳王绰府谘议参军。绰除定州刺史,仍随绰之镇。所为
猖蹶,灵晖唯默默忧悴,不能谏止。绰表请灵晖为王师,以管记马子结为谘议。朝廷以王师
三品,奏启不合。后主于启下手诏云:「但用之。」儒者甚以为荣。绰除大将军,灵晖以王
师领大将军司马。绰诛,停废。从绰死后,每至七日至百日,灵晖恆为绰请僧设斋行道。齐
亡,卒。
马子结者,其先扶风人,世仕凉土,魏太和中入洛。父祖俱清官。子结及兄子廉、子尚
三人,皆涉文学。阳休之牧西兗,子廉、子尚、子结与诸朝士各有赠诗。阳总为一篇酬答。
诗云:「三马皆白眉」者也。子结为南阳王绰管记,随绰定州。绰每出游猎,必令子结走马
从禽。子结既儒缓,衣垂帽落,或叫或啼,令骑驱之,非坠马不止。绰以为笑。由是渐见亲
狎,启为谘议焉。
石曜字白曜,中山安善人。亦以儒学进,居官清俭。武平中,为黎阳郡守。时丞相咸阳
王世子斛律武都出为兗州刺史,性贪暴。先过卫县,令丞以下,敛绢数千疋遗之。至黎阳,
令左右讽动曜及县官。曜手持一绢谓武都曰:「此是老石机杼,聊以奉赠。自此以外,并须
出于吏人。吏人之物,一毫不敢辄犯。」武都亦知曜清素纯儒,笑而不责。曜著《石子》十
卷,言甚浅俗。位终谯州刺史。
灵晖子万寿,字仙期,一字遐年。聪识机警,博涉经史,善属文,美谭笑。在齐,仕为
阳休之开府行参军。及隋文帝受禅,滕穆王引为文学。坐衣冠不整,配防江南。行军总管宇
文述,召典军书。万寿本自书生,从容文雅,一旦从军,郁郁不得志。为五言诗赠京邑知友。
诗至京,盛为当时吟诵,天下好事者,多书壁上而玩之。后归乡里,十余年不得调。仁寿初,
拜豫章王长史,非其好也。王转封于齐,即为齐王文学。当时,诸王官属,多被夷灭,由是
弥不自安,因谢病免。久之,授大理司直,卒于官。有集十卷,行于世。
徐遵明,字子判,华阴人也。幼孤,好学,年十七,随乡人毛灵和等诣山东求学。至上
党,乃师屯留王聪,受《毛诗》、《尚书》、《礼记》。一年,便辞聪游燕、赵,师事张吾
贵。吾贵门徒甚盛。遵明伏膺数月,乃私谓友人曰:「张生名高而义无检格,凡所讲说,不
惬吾心。请更从师。」遂与平原田猛略就范阳孙买德。受业一年,复欲去之。猛略谓遵明曰
:「君年少从师,每不终业,如此用意,终恐无成。」遵明乃指其心曰:「吾今知真师所在
矣,正在于此。」乃诣平原唐迁,居于蚕舍,读《孝经》、《论语》、《毛诗》、《尚书》、
《三礼》。不出门院,凡经六年,时弹筝吹笛,以自娱慰。又知阳平馆陶赵世业家有《服氏
春秋》,是晋世永嘉旧写。遵明乃往读之,复经数载。因手撰《春秋义章》,为三十卷。
是后教授门徒,每临讲坐,先持执疏,然后敷讲。学徒至今,浸以成俗。遵明讲学于外,
二十余年,海内莫不宗仰。颇好聚敛,与刘献之、张吾贵皆河北聚徒教授,悬纳丝粟,留衣
物以待之,名曰影质,有损儒者之风。遵明见郑玄《论语序》云「书以八寸策」,误作「八
十宗」,因曲为之说。其僻也皆如此。献之、吾贵又甚焉。遵明不好京辇,以兗州有旧,因
徙属焉。元颢入洛,任城太守李湛将举义兵,遵明同其事。夜至人间,为乱兵所害。永熙二
年,遵明弟子通直散骑侍郎李业兴表求加策命,卒无赠谥。
董徵,字文发,顿丘卫国人也。身长七尺二寸,好古学,尚雅素。年十七,师清河监伯
阳受《论语》、《毛诗》、《春秋》、《周易》,河内高望崇受《周官》,后于博陵刘献之
遍受诸经。数年之中,大义精练,讲授生徒。太和末,为四门小学博士。后宣武诏徵入IY华
宫,令孙惠蔚问以《六经》。仍诏徵教授京兆、清河、广平、汝南四王。后累迁安州刺史。
徵因述职,路次过家,置酒高会,大享邑老。乃言曰:「腰龟返国,昔人称荣,仗节还家,
云胡不乐。」因诫二三子弟曰:「此之富贵,匪自天降,乃勤学所致耳。」时人荣之。入为
司农少卿、光禄大夫,后以老解职。永熙二年,卒。孝武帝以徵昔授学业,故优赠仪同三司、
尚书左仆射、相州刺史,谥曰文烈。子仲曜。
李业兴,上党长子人也。祖虬、父玄纪,并以儒学举孝廉。玄纪卒于金乡令。业兴少耿
介志学,晚乃师事徐遵明于赵、魏之间。时有渔阳鲜于灵馥亦聚徒教授,而遵明声誉未高,
著录尚寡。业兴乃诣灵馥黉舍,类受业者。灵馥乃谓曰:「李生久逐羌博士,何所得也?」
业兴默尔不言。及灵馥说《左传》,业兴问其大义数条,灵馥不能对。于是振衣而起曰:「
羌弟子正如此耳!」遂便径还。自此,灵馥生徒倾学而就遵明。学徒大盛,业兴之为也。
后乃博涉百家,图纬、风角、天文、占候,无不讨练。尤长算历。虽在贫贱,常自矜负,
若礼待不足,纵于权贵,不为之屈。后为王遵业门客。举孝廉,为校书郎。以世行赵匪历,
节气后辰下算。延昌中,业兴乃为《戊子元历》上之。于时屯骑校尉张洪、荡寇将军张龙详
等九家,各献新历。宣武诏令共为一历。洪等后遂共推业兴为主,成《戊子历》,正光三年,
奏行之。业兴以殷历甲寅,黄帝辛卯,徒有积元,术数亡缺。又修之,各为一卷,传于世。
建义初,敕典仪注。未几,除著作郎。永安三年,以前造历之勋,赐爵长子伯。后以孝武帝
登极之初,豫行礼事,封屯留县子,除通直散骑常侍。永熙三年二月,孝武帝释奠,业兴与
魏季景、温子升、窦瑗为摘句。后入为侍读。
迁鄴之始,起部郎中辛术奏:「今皇居徙御,百度创始,营构一兴,必宜中制。李业兴
硕学通儒,博闻多识,万门千户,所宜询访。今求就之披图案记,考定是非,参古杂今,折
中为制。」诏从之。于时尚书右仆射、营构大匠高隆之被诏缮修三署乐器、衣服及百戏之属,
乃奏请业兴共事。
天平四年,与兼散骑常侍李谐、兼吏部郎卢元明使梁。梁散骑常侍硃异问业兴曰:「魏
洛中委粟山是南郊邪?圆丘邪?」业兴曰:「委粟是圆丘,非南郊。」异曰:「比闻郊、丘
异所,是用郑义。我此中用王义。」业兴曰:「然。洛京郊丘之处,用郑解。」异曰:「若
然,女子逆降傍亲,亦从郑以不?」业兴曰:「此之一事,亦不专从。若卿此间用王义,除
禫应用二十五月,何以王俭《丧礼》,禫用二十七月也?」异遂不答。业兴曰:「我昨见明
堂,四柱方屋,都无五九之室,当是裴頠所制。明堂上圆下方,裴唯除室耳,今此上不圆,
何也?」异曰:「圆方俗说,经典无文,何怪于方。」业兴曰:「圆方之言,出处甚明,卿
自不见。见卿录梁主《孝经义》亦云' 上圆下方' ,卿言岂非自相矛盾?」异曰:「若然,
圆方竟出何经?」业兴曰:「出《孝经援神契》。」异曰:「纬候之书,何可信也!」业兴
曰:「卿若不信,《灵威仰》、《叶光纪》之类,经典亦无出者,卿复信不?」异不答。梁
武问业兴:「《诗。周南》,王者之风,系之周公;《召南》,仁贤之风,系之召公。何名
为系?」业兴对曰:「郑注《仪礼》云:昔太王、王季居于岐阳,躬行《召南》之教以兴王
业。及文王行今《周南》之教以受命,作邑于酆。文王为诸侯之地所化之国,今既登九五之
尊,不可复守诸侯之地,故分封二公,名为系。」梁武又问:「《尚书》' 正月上日,受终
文祖' ,此时何正?」业兴对曰:「此夏正月。」梁武言:「何以得知?」业兴曰:「案《
尚书中候运衡篇》云' 日月营始' ,故知夏正。」又问:「尧时以前,何月为正?」业兴对
曰:「自尧以上,书典不载,实所不知。」梁武又云:「' 寅宾出日' ,是正月,' 日中星
鸟,以殷仲春' ,即是二月。此出《尧典》,何得云尧时不知用何正?」业兴对曰:「虽三
正不同,言时节者,皆据夏时正月。《周礼》:' 仲春二月,会男女之无夫家者。' 虽自周
书,月亦夏时。尧之日月,亦当如此。但所见不深,无以辩析明问。」梁武又曰:「《礼》
:原壤母死,叩木而歌。孔子圣人,而与壤为友?」业兴对曰:「孔即自解,言亲者不失其
亲,故者不失其故。」又问:「壤何处人?」对曰:「《注》云:原壤,孔子幼之旧故。是
鲁人。」又问:「原壤不孝,有逆人伦,何以存故旧之小节,废不孝之大罪?」对曰:「原
壤所行,事自彰著,幼少之交,非是今始。既无大故,何容弃之?」又问:「孔子圣人,何
以书原壤之事,垂法万代?」业兴对曰:「此是后人所录,非孔子自制,犹合葬于防。如此
之比,《礼记》之中,动有百数。」又问:「《易》有太极,极是有无?」业兴对曰:
「所传太极是有。」还,兼散骑常侍,加中军大将军。
业兴家世农夫,虽学殖,而旧音不改。梁武问其宗门多少,答曰:「萨四十家。」使还,
孙腾谓曰:「何意为吴兒所笑!」对曰:「业兴犹被笑,试遣公去,当着被骂。」邢子才云
:「尔妇疾,或问实耶?」业兴曰:「尔大痴!但道此,人疑者半,信者半,谁检看?」
武定元年,除国子祭酒,仍侍读。神武以业兴明术数,军行常问焉。业兴曰某日某处胜,
谓所亲曰:「彼若告胜,自然赏吾;彼若凶败,安能罪吾?」芒山之役,有风从西来入营。
业兴曰:「小人风来,当大胜。」神武曰:「若胜,以尔为本州刺史。」既而以为太原太守。
五年,齐文襄引为中外府谘议参军。后坐事禁止,业兴乃造《九宫行棋历》,以五百为章,
四千四十为蔀,九百八十七为升分,还以己未为元,始终相维,不复移转,与今历法术不同。
至于气序交分,景度盈缩,不异也。文襄之征颍川,业兴曰:「往必克,克后凶。」文襄既
克,欲以业兴当凶而杀之。
业兴爱好坟籍,鸠集不已。手自补修,躬加题帖,其家所有,垂将万卷。览读不息,多
有异闻,诸儒服其深博。性豪侠,重意气,人有急难,委命归之,便能容匿。与其好合,倾
身无吝;有乖忤,便即疵毁,乃至声色,加以谤骂。性又躁隘,至于论难之际,无儒者之风。
每语人云:「但道我好,虽知妄言,故胜道恶。」务进忌前,不顾后患,时人以此恶之。至
于学术精微,当时莫及。业兴二子,崇祖传父业。
崇祖字子述。文襄集朝士,命卢景裕讲《易》。崇祖时年十一,论难往复,景裕惮之。
业兴助成其子,至于忿阋。文襄色甚不平。姚文安难服虔《左传解》七十七条,名曰《驳妄
》。崇祖申明服氏,名曰《释谬》。齐文宣营构三台,材瓦工程,皆崇祖所算也。封屯留县
侯。遵祖,齐天保初难宗景历甚精。崇祖为元子武卜葬地,醉而告之曰:「改葬后,当不异
孝文。」武成,或告之,兄弟伏法。
李铉,字宝鼎,勃海南皮人也。九岁入学,书《急就篇》,月余便通。家素贫,常春夏
务农,冬乃入学。年十六,从浮阳李周仁受《毛诗》、《尚书》,章武刘子猛受《礼记》,
常山房虬受《周官》、《仪礼》,渔阳鲜于灵馥受《左氏春秋》。铉以乡里无可师者,遂与
州里杨元懿、河间宗惠振等结友,诣大儒徐遵明受业。居徐门下五年,常称高第。年二十三,
便自潜居讨论是非。撰定《孝经》、《论语》、《毛诗》、《三礼义疏》及《三传异同》、
《周易义例》合三十余卷。用心精苦,曾三秋冬不畜枕,每睡,假寐而已。年二十七,归养
二亲,因教授乡里。生徒恆数百人,燕赵间能言经者,多出其门。以乡里寡文籍,来游京师,
读所未见书。举秀才,除太学博士。及李同轨卒,齐神武令文襄在京妙简硕学,以教诸子。
文襄以铉应旨,徵诣晋阳。时中山石曜、北平阳绚、北海王晞、清河崔瞻、广平宋钦道及工
书人韩毅同在东馆,师友诸王。铉以去圣久远,文字多有乖谬,于讲授之暇,遂览《说文》、
《仓》、《雅》,删正六艺经注中谬字,名曰《字辨》。
天保初,诏铉与殿中尚书邢邵,中书令魏收等参议礼律,仍兼国子博士。时诏北平太守
宋景业、西河太守綦母怀文等草定新历,录尚书、平原王高隆之令铉与通直常侍房延祐、国
子博士刁柔参考得失。寻正国子博士。废帝之在东宫,文宣诏铉以经入授,甚见优礼。卒,
特赠廷尉少卿。及还葬,王人将送,儒者荣之。
杨元懿、宗惠振官俱至国子博士。
冯伟,字伟节,中山字喜人也。身长八尺,衣冠甚伟,见者肃然。少从李宝鼎学,李重
其聪敏,恆别意试问之。多所通解,尤明《礼》、《传》。后还乡里,闭门不出,将三十年。
不问生产,不交宾客,专精覃思,无所不通。齐赵郡王出镇定州,以礼迎接,命书三至,县
令亲至其门,犹辞疾不起。王将命驾致请,佐吏前后星驰报之,县令又自为其整冠履,不得
已而出。王下事迎之,止其拜伏,分阶而上,留之宾馆,甚见礼重。王将举充秀才,固辞
不就。岁余请还。王知其不愿拘束,以礼发遣,赠遗甚厚。一无所纳,唯受时服而已。及还,
不交人事,郡守县令,每亲至。岁时或置羊酒,亦辞不纳。门徒束脩,一毫不受。蚕而衣,
耕而饭,箪食瓢饮,不改其乐。以寿终。
张买奴,平原人也。经义该博,门徒千余人,诸儒咸推重之。仕齐,历太学博士、国子
助教,卒。
刘轨思,勃海人也。说《诗》甚精。少事同郡刘敬和,敬和事同郡程师则,故其乡曲多
为《诗》者。轨思仕齐,位国子博士。
鲍季详,勃海人也。甚明《礼》,兼通《左氏春秋》。少时,恆为李宝鼎都讲。后亦自
有徒众,诸儒称之。仕齐,卒于太学博士。
从弟长暄,兼通《礼》、《传》。为任城王湝丞相掾。恆在都教授贵游子弟。齐亡,卒
于家。
邢峙,字士峻,河间郑人也。少学通《三礼》、《左氏春秋》。仕齐,初为四门博士,
迁国子助教,以经入授皇太子。峙方正纯厚,有儒者风。厨宰进太子食,菜有邪蒿,峙令去
之,曰:「此菜有不正之名,非殿下宜食。」文宣闻而嘉之,赐以被褥缣纩,拜国子博士。
皇建初,除清河太守,有惠政。年老归,卒于家。
刘昼,字孔昭,勃海阜城人也。少孤贫,爱学,伏膺无倦。常闭户读书,暑月唯着犊鼻
裈. 与儒者李宝鼎同乡,甚相亲爱。宝鼎授其《三礼》,又就马敬德习《服氏春秋》,俱通
大义。恨下里少坟籍,便杖策入都。知鄴令宋世良家有书五千卷,乃求为其子博士,恣意披
览,昼夜不息。还,举秀才,策不第,乃恨不学属文,方复缉缀辞藻。言甚古掘,制一首赋,
以六合为名,自谓绝伦,乃叹儒者劳而寡功。曾以赋呈魏收而不拜。收忿之,谓曰:「赋名
六合,已是太愚,文又愚于六合。君四体又甘于文。」昼不忿,又以示邢子才。子才曰:「
君此赋,正似疥骆驼,伏而无妩媚。」昼求秀才,十年不得,发愤撰《高才不遇传》。冀州
刺史郦伯伟见之,始举昼,时年四十八。
刺史陇西李玙,亦尝以昼应诏。先告之,昼曰:「公自为国举才,何劳语昼!」齐河南
王孝瑜闻昼名,每召见,辄与促席对饮。后遇有密亲,使且在斋坐,昼须臾径去,追谢要之,
终不复屈。孝昭即位,好受直言。昼闻之,喜曰:「董仲舒、公孙弘可以出矣。」乃步诣晋
阳上书,言亦切直,而多非世要,终不见收采。编录所上之书,为《帝道》。河清中,又著
《金箱璧言》,盖以指机政之不良。
昼夜尝梦贵人若吏部尚书者补交州兴俊令,寤而密书记之。卒后旬余,其家幼女鬼语,
声似昼,云「我被用为兴俊县令,得假暂来辞别」云。昼常自谓博物奇才,言好矜大。每言
:「使我数十卷书行于后世,不易齐景之千驷也。」容止舒缓,举动不伦,由是竟无仕,卒
于家。
马敬德,河间人也。少好儒术,负笈随徐遵明学《诗》、《礼》,略通大义,而不能精。
遂留意于《春秋左氏》,沈思研求,昼夜不倦。教授于燕、赵间,生徒随之者甚众。乃诣州
将,求秀才。将以其纯儒,无意推荐。敬德请试方略,五条皆有文理,乃欣然举送。至都,
唯得中第。请试经业,问十条,并通。擢授国子助教,再迁国子博士。齐武成为后主择师傅,
赵彦深进之,入为侍讲。其妻夜梦猛兽将来向之,敬德走超丛棘,妻伏地不敢动。敬德占曰
:「吾当为大官。超棘,过几卿也;尔伏地,夫人也。」后主既不好学,敬德侍讲甚疏,时
时以《春秋》入授。犹以师傅恩,拜国子祭酒、仪同三司、金紫光禄大夫、瀛州大中正。卒,
其徒曰:「马生胜孔子,孔子不得仪同。」寻赠开府、瀛州刺史。其后,侍书张景仁封王,
赵彦深云:「何容侍书封王,侍讲翻无封爵?」亦追封敬德广汉郡王,令子元熙袭。
元熙字长明,少传父业,兼长文藻。以通直待诏文林馆。武平中,皇太子将讲《孝经》,
有司请择师。帝曰:「马元熙,朕师之子,文学不恶。」于是以《孝经》入授皇太子。儒者
荣其世载。性和厚,在内甚得名誉。隋开皇中,卒于秦王文学。
张景仁,济北人。幼孤,家贫,以学书为业,遂工草隶。选补内书生,与魏郡姚元标、
颍川韩毅、同郡袁买奴、荥阳李超等齐名,文襄并引为宾客。天保八年,敕教太原王绍德书。
后主在东宫,武成令侍书,遂被引擢。小心恭谨,后主爱之,呼为博士。登祚,累迁通直散
骑常侍,在左右。与语,犹称博士。胡人何洪珍有宠于后主,欲得通婚朝士。以景仁在内,
官位稍高,遂为其兄子取景仁第二息瑜之女,因以表裹相援,恩遇日隆。景仁多疾,帝每遣
徐之范等疗之,给药物珍羞,中使问疾,相望于道。是后,敕有司恆就宅送御食。车驾或有
行幸,在道宿处,每送步障,为遮风寒。进位仪同三司,加开府,侍书如故。每旦须参,即
在东宫停止。及立文林馆,中人邓长颙希旨,奏令总判馆事。除侍中,封建安王。洪珍死后,
长颙犹存旧款,更相弥缝,得无坠退。遂除中书监,卒。赠侍中、五州刺史、司空公。
景仁为兒童时,在洛京,曾诣国学摹《石经》。许子华遇之学中,执景仁手曰:「张郎
风骨,必当通贵,非但官爵迁达,乃与天子同笔砚,传衣履。」子华卒二十余年,景仁位开
府,数赐衣冠、笔砚,如子华所言。出自寒微,本无识见,一旦开府、侍中、封王。其妇姓
奇,莫知氏族所出,容制音辞,事事庸俚。既除王妃,与诸公主、郡君,同在朝谒之列,见
者为其惭悚。
景仁性本卑谦,及用胡人、巷伯之势,坐致通显,志操颇改,渐成骄傲。良马轻裘,徒
从拥冗;高门广宇,当衢向术。诸子不思其本,自许贵游。自仓颉以来,八体取进,一人而
已。
权会,字正理,河间郑人也。志尚沈雅,动遵礼则。少受郑《易》,妙尽幽微;《诗》、
《书》、《二礼》,文义该洽;兼明风角,妙识玄象。仕齐,初四门博士。仆射崔暹引为馆
客,甚敬重焉,命世子达挐尽师傅之礼。暹欲荐会与马敬德等为诸王师。会性恬静,不慕荣
势,耻于左宦,固辞。暹识其意,遂罢荐举。寻追修国史,监知太史局事。后迁国子博士。
会参掌虽繁,教授不阙。性甚儒綍,似不能言,及临机答难,酬报如响,由是为诸儒所推。
而贵游子弟慕其德义者,或就其宅,或寄宿邻家,昼夜承间,受其学业。会欣然演说,未尝
懈怠。虽明风角玄象,至于私室,都不及言。学徒有请问者,终无所说。每云:「此学可知
不可言,诸君并贵游子弟,不由此进,何烦问也。」唯有一子,亦不授此术。会曾遣家人远
行,久而不反。其行还将至,乃逢寒雪,寄息他舍。会方处学堂讲说,忽有旋风吹雪入户,
会笑曰:「行人至,何意中停!」遂使追寻,果如其语。会每占筮,大小必中。但用爻辞彖
象,以辨吉凶。《易》占之属,都不经口。
会本贫生,无僮仆,初任助教日,恆乘驴。其职事处多,非晚不归。曾夜出城东门,会
独乘一驴。忽有二人,一人牵头,一人随后,有似相助。其回动轻漂,有异生人。渐失路,
不由本道。心甚怪之,遂诵《易经》上篇第一卷。不尽,前后二人,忽然离散。会亦不觉堕
驴,迷闷,至明始觉。方知堕处乃是郭外,才去家数里。有一子,字子袭,聪敏精勤,幼有
成人之量。先亡。临送者为其伤恸,会唯一哭而罢,时人尚其达命。武平末,自府还第,在
路无故马倒,遂不得语,因暴亡。注《易》一部,行于世。会生平畏马,位望既至,不得不
乘,果以此终。
张思伯,河间乐城人也。善说《左氏传》,为马敬德之次。撰《刊例》十卷,行于时。
亦为《毛诗》章句。以二经教授齐安王廓。位国子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