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南齐书

_64 萧子显(清)
理。他隐居在余不吴差山,讲授经书,跟他学
的有百十人,他们各自营建房舍,紧挨在他家的
旁边居住。沈鳞士很看重陆机的<连珠》,所以
常常给诸生讲解它。
征北将军张永为吴兴太守,邀请沈鳞士入
郡。沈鳞士听说郡后堂有好山好水,于是便前往
并停留了数月之久.张永想请他作功曹,让人把
这个意思转达给他。沈鳞士说:“太守的明德施
布遍及淡泊质朴之人,他心中念及山谷之民,我
所以才披褐衣拄拐杖而来,忘记了疲劳疾病。如
果一定想要让混沌之人去描画蛾眉,给披发的越
人戴上有文饰的冠冕,那么对我来说,逃走虽然
不是聪明的做法,但要我依附于权贵,那只好投
束海而死丫。”张永这才打消了这一念头。
宋升明末年,太守王奂上表举荐他,有诏
征召为奉朝请,沈膦士不应召。齐永明六年,
吏部郎沈渊、中书郎沈约又上表推荐沈骈士的义
行,说:“吴兴沈鳞士,杰出的风范早已超群拔
俗,高尚的节操也早就树立,贞洁纯正的品性出
于天生,渊博的知识得自于诚笃的学习。家世孤
弱贫寒,粗茶淡饭也难以自给。镶抱书籍而躬
耕,至白头而不倦;挟带琴瑟而砍柴,放歌吟咏
而不停止。长兄早卒,留下孤侄四人。他扶持病
弱,养育幼稚,含辛茹苦,而把甘甜让给别人。
年纪虽已超过七十,但为人行事仍然没有改变。
自塞亘台以来,有过多次的聘请征召,但他如
玉的品质更加纯洁,如霜雪的节操更加严正。假
如能让他在朝廷参预政事,在公卿中占一席位
置,定能使边鄙之地都符合朝廷纲纪,使圣上的
恩泽流播于荒远的边疆。”有诏征聘沈膦士为太
学博士,建武二年,征请他为著作郎,永元二
年,征为太子舍人,他都一概不肯厅征。
沈鳞士亲自背柴取水,两曰才吃一餐饭,坚
守节操至终老。他专心于学问毫无厌倦,家中遭
受火灾,烧书数千卷,当时沈璘士已年遇八十,
但还是耳聪目明,他在灯下仔细地察看,用废纸
的反面亲手抄写,又完成了二三千卷,装满丁几
十只箱箧,当时人认为这是由于他养身静默的结
果。撰著《周易》、《两系》、《庄子内篇训》,注
释《易经》、《礼记》、《春秋》、《尚书》、《论语》、
《孝经》、《丧服》、《老广要略》数十卷。他有鉴
于杨王孙、皇甫谧等人虽深通生死之道,却大办
葬礼的虚伪行径,于是自己便预先写下如何安葬
的遗书i.享年八十六岁而卒。
同郡人沈俨之,字士恭,徐州刺史沈昙庆之
子,也不出仕。征召他为太子洗马,永明元年,
征召为中书郎。
永明三年,有诏征聘前南郡国常侍沈颢为着
作郎,建武二年,征聘他为太子舍人,永元二
年,又征聘为通直郎.沈颛字处默,是宋朝领军
沈演之兄长的孙子。
吴苞字天盖,濮阳鄄城人。他是儒学之士,
喜好《三礼》及《老子》、 《庄子》。宋泰始年
间,渡过长江聚徒讲学,他常戴一顶黄葛巾,手
持竹尘尾,粗茶淡饭二十余年。宋隆昌元年,
诏书说: “处士濮阳入吴苞,其志向在于居处高
山大谷,秉性节操贞洁坚固,情趣沉浸在古籍之
中,至白头更是老当益壮。征聘为太学博士。”
他不肯应征。始安王萧遥光、右卫江柘在蒋山
南面替他建立馆舍,自刘珊死后,学者都跟随着
吴苞。高寿而终。
鲁国孔嗣之,字敬伯,宋世舆齐太祖同为
中书舍人,但这并非他所好,从庐陵郡任上离官
而去,隐居在钟山。齐朝时被任命为太中大夫。
建武三年,去世。
徐伯珍,字文楚,东阳太末人。祖父与父
亲都是郡掾史。
徐伯珍早年丧父,家境贫困,在竹叶及地上
写字练字。山洪暴发,淹没了房屋,村裹邻居都
急忙逃走,徐伯珍却把床叠架起来,留在上面,
读书不止。其叔父徐墦之与颜延之很要好,回到
祛蒙山设立学舍聚徒讲学,徐伯珍前往那儿跟随
叔父学习,经过十年,对经籍子史都很有研究,
所以游学的人大多依从于他。太守琅邪王萧昙
生、吴郡人张淹都曾礼聘他,徐伯珍应召后便立
即退归,这样做共有十二次。征士沈俨和徐伯珍
促膝而谈,以表达真诚不移的友情。吴郡人顾欢
挑剔出《尚书》中含义不通的地方,徐伯珍训释
回答得很有条理,因此儒学之士对他极为宗仰.
徐伯珍还喜好释氏、老庄之学,并通晓占
卜之术。年岁常旱,徐伯珍占筮,时雨如期而
降.他行为举止很有礼貌,过有曲折的小桥,他
都要急忙走过而避开,惟恐阻拦别人。年轻时他
的妻子便丧亡,盲到晚年他也不再重新娶妻,自
比于曾参。他家南边九里有座高山,班固称之为
九岩山,足后汉龙丘苌隐居的地方。山上长有
很多龙须柏,看起来五彩缤纷,世人叫作妇人
岩。二年后,徐伯珍移居逭里。他家门前长着一
棵梓树,一年便艮得很粗壮,须两人合抱。馆舍
束面的石壁夜晚忽然有红光通明地照耀。不大一
会儿又熄灭了.有一对白雀栖息在他家门窗上,
人们议论纷纷,认为这是隐居之德感应的结果。
永明二年,刺史豫章王聘请他为议曹从事,不肯
应召。家境很足贫乏,兄弟四人,都白首相对,
时人称之为“四皓”。建武四年,徐伯珍去世,
享年八卜四岁。接受他教诲的人共有一千余人。
同郡人楼幼瑜,电是儒学之士,着有《礼捃
遗》三十卷。官至给事中。
又有同郡人楼惠明,有道术。居住在金华
山,飞禽走兽毒虫之类都躲避他。宋明帝闻知此
事,敕命要他出山居住在华林园。授官奉朝请,
楼惠明坚辞不受,要求束归。齐永明三年,忽
然乘轻便的小舟去丰安县,大家不知道是什么缘
故。不久而唐寓之贼便攻破了郡府。文惠太子召
请他出来住在蒋山,楼惠明又请求归回原处,得
到允许。齐世祖敕命为他建立馆舍。
史臣曰:顾欢论戎夷、华夏的二种宗教,以
星氐道教为优而以释氏佛教为劣。佛法这种东
西,其理义来自万古荒寂,其迹象显示于中世;
渊源深远广博,无始无终,无边无际,宇宙也不
知道其深广的程度,数日也难以计量出来。多么
地兴盛啊!真正的菩萨的创立言论,深察机微紧
扣空寂,有所触发必定有所感应,以大包小,无
捆不容.至于儒家之教,讲究的是仁义礼乐。仁
是爱心义是适宜,礼讲顺从乐主中和,如此而
已。而现今则以慈悲为本原,以常乐为宗旨。施
舍随其机缘,细小的举动也能表示敬仰之意。儒
家之教,以祖宗言行为其规范,引古证今,对学
习者来说容易晓悟。而现今讲因果报应,前有何
因,后必报以何果。功业与行为互为因果,连锁
相承,循环不已。阴阳五行之教,占验的是气候
变化H月运行,教给人民知晓天时变化与世事兴
衰之间的利害关系。现今却讲耳眼聪明洞达,心
智与外物相通,自身便如上天星宿,哪裹要等待
甘石星经的占验结果。法家之教,出自刑法,
禁止奸佞邪伪,赏罚分明。现今却讲十恶不赦.
十恶所坠落之处,有五种达到最低的地方。受到
刀山剑树的砍杀,热水烈火的烫烧,遭受这样的
劫难都是自己造孽留下的恶果,这是毫无差错
的。墨家之教,崇尚俭薄,即使摩顶放踵,为他
人辛劳万分,也不要过分吝惜自身。现今则讲身
体如同断蒂的瓠瓜,眼光如同井星,捐妻献子,
是雄鹰也要庇护小鸽。纵横家的理论,贵在运用
权谋,能言善辩、滔滔不绝,归根结底在于顺应
时势的变化而变化。现在则是佛以一音说法,万
众随类各得其解而不须一一解释,佛性四论,三
度法会,都是我们的教师。杂家之教,兼有儒、
墨二家之论。现在却是释迦牟尼于五时依次而说
法,对什么理论不能穷尽呢!农家之教,讲播植
耕耘,善于考察雨、旸、燠、寒、风五种物候的
变化,以培育各种农作物。现在却讲北方郁单越
洲的稻米谷物,和南方阎浮洲的已不相同,这是
上天回报的果实,是自然的产物。道家之教,主
张执守虚艇专心致志,得真性而忘情欲,聚精会
神而不为外物干扰。现今则讲最高的智慧无从明
说,万法皆空;极高的道法怎能够给它命名呢?
祇好归之于“一”。道法与世习相对比,便是将
真与假相匹仇。佛理奥妙而深藏,它无所不在,
无往不有。如果善于运用它,真便是俗,俗即是
真了。九家教义的设立,为的是藉以教化世俗之
人。刑名道墨诸家,意旨相互乖异;儒者不学这
些理论,对于儒家也毫无损害。佛理玄妙旷远,

讲实有、智慧、圆成实性的妙有。若有一物不
知,便不能成为觉慧周遍的菩萨。至于佛法与现
实相感应的力量之神妙,变化之奇幻,是小叮思
议的,难以用语言描绘表达出来。而诸家张氏的
五斗米道教,讲究的是丹书符录的事先征验,道
法来自师传,其祖宗便是伯阳。世俗人情的信仰
去就,便是佛教或道教。僧尼和道士,互相非
难、攻击。这不仅仅是尊崇教义,同时也是不顾
一切地去求利。审慎查考佛道两教,其教理归结
于同一极致。但行迹有不同,所以成教有先后。
大略而言,其优劣都是由教义本身产生出来的。
道的根本在于虚无.逭不是通过学习能够达到
的。但绝圣弃智,这种作法已经是有所为了。有
所为的虚无境界,终究不是道的根本。假如本与
末都同是“无”,那么有什么等级的分别?佛教
则非如此。它以各种戒律束缚去培养人们,使愚
暗者转向光明,依照一定的阶梯次序而逐渐步入
圣殿。路途虽远而可以逐步实践,功业虽然旷远
而总有实现的期限。劝人向善的道义,对于物我
都是一样的,没有差别。而心智短浅的人,很少
能够胜任的。世途的度量,全在因果二类。鶸叫
便早起为善,未必能够泽及后人;在东陵吃肉享
乐,也未必就有灾祸。才能高妙者,也会因为郁
结不通而不能达道;而心智平庸粗鲁之辈,也可
能终生富裕丰厚。忠贞之人反被遗弃;诡谲之
人,却获得福运。由此看来,接近佛教不一定有
祸有福,因为人们的身、口、意三方的行为是不
确定的。经文上已说得很明显,开宗明义,人有
现报、生报、后报等三报,所以上述的疑惑便顿
时能够解开。史臣衷心信服释迦之教,深信冥冥
中的因缘,认为没有比佛教更可贵的。
赞曰:含蕴贞正怀抱素朴,这是诚笃地学习
和实行道教教义。衹有这佛教有如潜渊幽处的真
龙,要抛弃鱼鳞而培养龙角。
y /一一.、d 一‘T.。.、 一. RL d于
专第三十六
孝 义
速 吴欣之 韩系伯 孙淡
封延伯 吴达之 王文殊
乐颐 江泌 杜栖 陆绛
孔子说: “父子间的道义,来自于天性,有
如君臣之间的礼义。”人们所禀承的孝义,是天
生一样的,或淳厚或浇薄都是来自本心,并非是
由后天学习所达到的。无论居家为民还是遇合于
君王,都不能免去嫡庶的礼法;骄傲侮慢的性
格,对于孝养亲长之道都有损害而觉惭愧。那亲
身奉行孝道,对长辈和颜悦色尽力奉养,甘心终
老于田园,不求闻名腾达于天下,造些就是孟子
所说的人生三乐和仲由背米时的感叹。孝道通达
于神明,受其感召而形成。世俗风情浇薄不淳,
才要表彰孝慈。所以孝道并不仅衹是心怀仁德的
人才有的寄托情思、标榜于世的品德。由于这些
人姓名被埋没,节义被隐藏,很少能彰显于世。
所以便将他们的事迹行为记录于这篇《列传》
中.
崔怀慎是遣回束武城人。父亲崔邪利为鲁
郡太守,塞疽裹年间,陷落于敌虏手中。崔怀
慎与妻庆压笃爱情深,听说父亲陷没于敌虏,当
天便把妻子遣送回家,自己穿着粗布麻衣,吃粗
茶淡饭,好像处在丧礼中一样。崔邪利后来在胡
虏中书省为官,告诫怀慎不许他这样做,怀慎得
到父亲来信更是号哭连天。怀慎的堂叔崔模为荣
肠太守,也一同陷没于胡虏之中,崔模的儿子虽
然居住处事有所改变,但没有放弃婚姻和做官。
刘宋大明年间,崔怀慎同族人冀州刺史元孙出
使北廷,魏人问他说: “崔邪利、崔模都因为力
量弱小而屈从归顺,但两家子侄行事处世却不相
同,道理何在?”元孙回答说:“益州道险,王尊
驱马直进,王阳返车回转,是欲使忠与孝都得到
弘扬,臣节和子义都能够保全。”
刘宋泰始初年,淮北陷落,边界上流亡逃
难的人,大多部已离开,崔怀慎由此而进入北
国//到达桑干时,父亲邪利已经死去,怀慎悲伤
万分,昏厌过去,随后苏醒了。他运载父亲的灵
柩回转青州,赤脚行走在冰雪上。那时气候酷
寒,但他的手脚都没有被冻坏,当时的人们认为
这是孝心感动了天地的缘故。待丧事办完以后,
因为弟弟仍留在南国,所以在建元初年,怀慎又
逃回南方,但这时他的弟弟也已经亡故。崔怀慎
孤独一人贫困无依,同族的人都怜悯他,每天都
捐助给他一些粮食。崔怀慎在南齐永明年间逝
世。
公孙僧远是会稽剡县人。治办父亲丧事极
尽孝道,侍奉母亲及伯父尤其恭敬,遇荒年谷米
昂贵,僧远便减少吃饭的餐次和数量,以便供养
母亲和伯父。弟弟亡故,无钱埋葬,公孙僧远就
亲自依附邻里乡亲出卖劳力,用以提供装殓送葬
所需的费用。并且亲自背土上坟,亲手栽种松
柏。他的哥哥姐姐因无钱不能娶亲嫁人,公孙僧
远便自己出卖自己,替哥姐按礼成婚。因此孝名
闻于郡县。齐太祖即位,派遣兼散骑常侍虞炎等
十二部巡行天下.并于建元三年,表彰公孙僧远
等二十三人,还同时表彰他们的家族乡里,免除
他们的租税.
吴欣之是南束海郡利城县人。刘宋元嘉末
年,他的弟弟吴尉之作武进县的守卫。随王刘
诞起义,璺翅派遣主将茎钦征讨他,全城的官吏
百姓都四散奔逃,仅有吴尉之一人留守不走,被
塞兵捉住将要处死。吴欣之往见华钦请求替代弟
弟去死,泪流满面,言辞哀切,兄弟俩最终都被
原谅。建元三年,下诏免除死罪予以表彰。
齐永明初年,广陵百姓章起之的两个儿子
囚犯罪而争着去死,太守型蝗上表告于朝廷。
韩系伯是襄阳人。侍奉父母谨慎孝顺.襄阳
地方风俗,邻居们都在地界卜栽种桑树作为标
志.韩系伯认为桑树的枝叶会遮盖妨碍别人地里
的农作物生长,因此把自己的地界内移数尺,但
邻居却马上把地界外移,侵占了他所移开的地
方。韩系伯便又再次变更地界,向内移植桑树。
久而久之,邻居感到惭愧,于是就归还了以往所
侵占的上地,并亲自到韩系伯家道歉谢过。建元
三年,官府免除了韩家的租税,并表彰他的家族
乡iL最后韩系伯良涛而终、
孙淡是太原人氏.居住在长沙,侍奉母亲很
孝顺.母亲患病,他睡不着觉、吃不下饭,一直
到母亲病愈为止.母亲怜惜他,后来有病便不让
他知道。豫章王作湘州刺史时,征召他为骠骑行
参军。建元三年,朝廷免除了他家的租税,并表
彰他的家族乡里。最后孙淡于家中去世。
华宝足晋陵郡无锡县人。父亲名华豪,束
晋义熙末年,守卫长安,当时华宝仅八岁。临
别时,父亲对华实说: “必须等我回家来,方才
为你行冠礼。”后长安陷落于敌虏之手,华豪战
死.华宝直到七十岁,不结婚也不行冠礼;有人
间起缘由,便整天号哭悲恸,不忍回答。
同郡人薛天生,他的母亲因娘家有人丧亡而
正在服丧礼所以吃素,薛天生也跟着吃素食,母
亲在没有除去丧服时便死了,薛天生就一辈子也
不吃鱼肉荤腥。对弟弟有恩义。
又有同郡人刘怀胤及弟弟刘怀则,他十岁
时,遭遇父亲丧亡之灾,因此一辈子不穿丝、棉
织品,不吃盐和蔬菜。建元三年,这三家同时被
表彰。
韩囊敏是会稽郡剡县入。很小的时候父亲
便丧亡而成为孤儿,他和兄长灵珍都有孝性。不
久母亲又亡故了,由于家境贫寒无法办理丧事,
于是兄弟俩共同种了半亩瓜田。早上将瓜采摘下
来,晚上又再生出新瓜,因此终于办完了丧葬之
事。后来韩灵珍又死了,他没有儿子,妻卓氏坚
守贞节不想再嫁,但顾虑娘家人会强行改变她的
守节志向,于是便不回娘家,而韩灵敏侍奉她好
像对待母亲一样。
晋陵郡吴康之的妻子趟氏,父亲早亡弟弟
年幼,正遇上饥荒之年,母亲又年老病重,于是
她便到乡里自己出卖自身,言辞悲哀恳切,乡里
人都可怜他,家家都分出一些米来救助她,最终
免于饿死。等到嫁给吴康之后,不久丈夫又死
了,家里人想要她改嫁,她却誓死不变心。
义兴蒋俊之的妻子黄氏,丈夫死后不再嫁,
家人逼迫她,她就想要投水自杀,这才终止了逼
嫁。建元三年,朝廷颁诏免除租税,表彰家门。
齐永明元年,会稽郡永兴县倪翼之的母亲
丁氏,年轻时丈夫便去世了。她生性仁慈,遇上
荒年,就将衣服食物分发给乡里那些挨饿受冻的
贫苦百姓。邻居求借东西,没有不借的。同村的
陈穣父母死了,孤独一人又没有亲戚,丁氏便收
养了他,等他长大后又给他娶亲成家。又有同村
邻居王礼的妻子徐氏,遇上荒年歹脓山阴县,丁
氏就替她买了棺材冥器,并亲自前往山阴收殓埋
葬。在宋元徽末年时,一次下大雪,长途贩运
的商人也难以出门,村中家家饥饿无粮,丁氏从
自家拿出盐米按人IZl分发。同村人左侨家死了四
人无力埋葬,丁氏替他们家营造坟冢置办棺材。
有交不起各种赋税的人家,丁氏都替他们送交。
丁氏的长媳王氏守寡后矢志不再嫁人。州郡把她
们家的善行上报,朝廷颁诏表彰倪家,并免除租
税。
广陵人徐灵礼的妻子遭受火灾,她因为抢救
儿子而与儿子一同被烧死。太守刘悛把此事上报
朝廷.
会稽人隆氐,有三个女儿,没有男孩。三个
女孩的祖父母年纪已有八九十岁了,年老昏聩已
不晓人事,父亲患重病手脚很不霞活,母亲又不
安于室想再嫁。正碰上荒年,三个女孩都去西湖
采摘菱角和莼菜,第二:天到集市上去卖钱,从来
不亏待和怠慢别人。乡里人都称她们家为仁义之
门,很多人都想要娶这三个女孩为媳妇。大女伤
感家中无男孩而孤独无依,所以发誓不肯出嫁.
祖父母不久便相继去世,三个女孩自己设法安葬
了老人,并曰.在坟墓旁边建了小草屋守孝。
永兴县概中里有一个姓王的女孩,五岁时
得了恶疾,两眼都瞎了。她生性非常孝顺,二十
岁父母便死了,她面对尸体喊叫一声,两眼都流
出了鲜血。她的小妹:E娥用舌舔血。她的左眼立
刻重见光明,当时人们都称这是孝义感动丁老
天。县令何昙秀没有奏报此事。
诸暨县东袴里有一位姓屠的女子,父亲双
目失明,母亲患病经久不愈,亲戚非常嫌弃,乡
里也不容他们安身。女子就把父母远远迁移到麻
草丛生的地方住下,白天砍柴,晚上纺纱织布,
用以供养父母。父母都去世后,亲自设法安葬他
们,背土垒筑坟茔。忽然听见天空中有声音说:
“你这种极其孝顺的心性值得敬重,山神想要差
派你。你可以替人治病,必定会获得很多财富。”
女子认为这是妖精作怪,不敢听从,于是就得了
病。遇了些日子,邻居中有人中了溪裹害虫的
毒,女子尝试着替他治疗,自己也觉得病立刻好
了,于是就用巫术给人治病,没有不痊愈的。女
子的家产曰渐增多,乡里很多人都想娶她为妻,
她因为没有兄弟,所以发誓看守父母的坟墓而不
肯嫁人,后来被山中强盗抢去杀掉。县令于琳之
把这些情况全都报告给郡裹,但郡太守王敬则却
不奏报。
齐明帝建达三年,呈兴人乘公济的妻子丛
压生有二个男孩,而乘公济和兄长乘公愿、乘干
侦都死了。两位兄长各留下一个男孩,名叫欣
之、玉惺,型退把他们抚养成人,并卖掉田产房
屋给他们娶妻,自己却和两个孩子寄居在邻居家
中。砠壶颁下诏书为她的两个儿子完婚,并表彰
她的家族,免除他们家的徭役。
吴郡范法恂的妻子褚氏,也很勤劳刻苦严
守妇道。宋升明年间,孙昙璀谋反而逃亡在外,
褚氏对她的儿子范僧简说: “孙越州是我已故的
婆母姐姐的儿子,他和你父亲是姨表兄弟,交结
的情谊比古人还重。他现在逃亡流窜但总免不了
一死,你应当为他收尸。”孙昙罐不久便被处以
死刑,渚氏命范僧简前去收殓和掩埋尸体。褚氏
活了七十余岁,在齐永明中期去世。范僧简当
时在京都,听说母亲病了便急忙赶回家,他还没
有回到家中褚氏就已经死了,将要出殡,但众人
却抬不动尸体,不多久,范僧简便赶回到家中.
封延伯字仲琏,渤海人氏。学问德行都很
好,不和世俗人交往,侍奉守寡的嫂嫂很是恭顺
小心。州宫征聘他为主簿,荐举为秀才,都不肯
前去接受,以后才出来做官。垣崇祖为豫州刺
史,请求太祖用封延伯作长史,并兼梁郡太守。
后因有病而自请免职,侨居束海,于是就不去京
师了。他家三代都不分家,为北部州郡的人们所
崇仰归附。豫章王征聘他作中兵,不肯就任,终
老于家。
建元三年,大使巡察天下。义兴人陈玄子四
代共一百七十口人共同生活而不分家。武陵郡
邵荣兴家、文献叔家八代同堂。东海徐生之家、
亘噬范安祖家、李圣伯家、范道担家都是五代
同堂。零陵谭弘宝家、衡阳何弘家、华阳阳黑
头家疏亲表戚四代同堂,并且共同享用吃穿。颁
诏表彰门风,免除租税。又有蜀郡王续祖家、
华阳郝道福家都是世代同堂共食。建武三年,
齐明帝颁韶表彰其门风,免除调税差役。
呈达之是羞塑人。他嫂嫂死了,无钱安葬,
就自己卖自己为十夫佣客,以此来造坟买棺。他
堂祖父那一房的族弟呈数值夫妻俩因荒年而被强
卖到辽韭,吴达之有十亩田产,就把它卖了替族
弟夫妇赎身,并和他们一起享用家财,共住一座
房屋。郡裹任命县达之为主簿,他坚决要让给兄
长。又把祖宗传下来的家业旧田让给族弟,族弟
也不肯接受,那些田地便闲置荒芜了。建元三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