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南齐书

_60 萧子显(清)
狂。国家选用迅捷的快马,驰聘于烽烟旌旗
的战场;皇上择取峻逸的飞乌,腾飞在遍布
罗网的地方。我既能够凌驾于敌人之上而不
退缩,争先驰飞而不辜负上司的期望,确实
应该获得微薄的赏赐,稍稍沾点宴饮的光。
可是却像蜉蚁一般被抛弃于沟壑之中,如土
灰一样被扔掷在赏论之外。那些随从跟着参
战的人,既没有武艺又不勇敢,都凭藉这点
登上了高高的官阶;平凡舒适地在台府供职
的人,既没有文才又不具备武略,却安坐侍
立在殿堂之上。看自己是这样的穷迫困窘,
看别人却那样辉煌腾达,人既非草木,怎么
能消除这不平的声音?
但是,丘巨源的要求终于没有被满足。
丘巨源相继辅佐各王府,转官羽林监。齐
建五元年,为尚书主客郎,领军司马,越骑校
尉。授官武昌太守,拜谢完毕,不乐意去江外,
变世担问他原因,丘旦还说:“古人云:‘宁饮建
丛水,不食选员鱼。’臣年事已高,宁肯死在建
业。”于是派他作余杭县令。
选世主事件时,查越旦派丘巨迟为尚书辅趔
州,丘巨源因此又希望获得特别的奖赏,但未能
如愿,从此以后心中常怀不满。当齐高宗还是吴
兴太守时,丘旦逊曾作《秋胡诗},内中有讥讽
齐壶塞的语言,所以后来因别事而被杀。
王智深字云才,琅邪临沂人。年轻时跟随
陈郡人谢超宗学写文章。王智深喜好喝酒,口舌
笨拙言语枯涩,缺乏风度。宋建平王刘景素任
南徐州刺史时,作有《观法篇》,王智深写文唱
和受到赏识,被征用为西曹书佐。他贫寒没有帛
衣,还未走马上任,刘景素便起事失败。王智深
后出任为州祭酒。齐太祖还是宋镇军将军时,丘
巨源便将王智深推荐给了太祖,被任命为府行参
军,又拜授为豫章王国常侍,调任太学博士,豫
章王大司马参军,兼记室。
齐世祖命太子家令沈约撰《宋书》,计划为
袁粲立传,请世祖审定。世祖说:“袁粲自然是
宋室的忠臣。”沈约叉记录了宋孝武帝和宋明帝
很多卑鄙猥琐的事情,齐世祖派近侍对沈约说:
“宋孝武帝的事迹不容贬毁。我以前曾经臣事于
宋明帝,您要考虑一下礼仪上的韩恶之义。”于
是宋明帝的丑事便被省略删除了很多。
世祖又赦命王智深撰《宋纪》,在芙蓉堂召
见他,赏给衣物服饰,赐给住宅。王智深向豫章
王诉说家境贫寒,王说: “必须等到您将书写成
后,再讲俸禄之事。”书写成共有三十卷,世祖
后在璇明殿召见王智深,命他写表章奏上。表未
奏而世祖已崩。郁林王隆昌元年,敕命索取这
部书,王智深升为竞陵王司徒参军,后因犯事而
被免职。江夏王萧锋、衡阳王萧钩对待他都很
好。
当初,王智深受到司徒袁粲很友善的接待,
等到他撰写《宋纪》,书中常表现出怀恋之情。
塞塞很小时父亲便死了,所以祖母给他取名为愍
孙,以后因为仰慕荀粲,所以自己改名为袁粲。
会稽人贺蚕讥笑这事,因此王垄主逊在书中对这事
作了一番评论。
王智深家境贫寒没有什么交际应酬,曾经饿
了五El没有饭吃,只好挖掘苋菜根来吃。司空王
灯庐和儿子王尽分给他一些衣物食品。死在家
中。
先前,速锂人直魉字扭塱,很有文学才华,
也受到塞塞的知遇。撰《晋书》,尚未完成便去
世了。
面川入座钟,很善于写文章,受到邀童工赏
识,被引荐,官车大司马记室参军,去世。
旦缠字堕型,呈越是题人,他是握业别驾
陆嚣的儿子。坠历年轻时便很有风度仪表,喜好
写文章,尤其是五言诗很有新奇变化。齐永明
九年,武帝韶命各级官员举荐文士,同郡人司徒
左西掾顾嵩之上表推荐他。州府举他为秀才,作
王晏的少傅主簿,调任后军行参军。
丞塱末年,写文作诗的风气很是兴盛。吴兴
沈约、陈郡谢跳、琅邪王融等人因文风类似而
互相推重。汝南人周颐很懂得声韵。沈约等人写
诗都用平仄,以平上去入为四声,藉此来设制诗
歌韵律,不能随意增加或减少,世人称这种诗体
形式为“永明体”。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后
又专门论及了平仄问题。
陆厥在给沈约的信中说:
范詹事《自序》云“生性就能区分字音
的宫商平仄,懂得清音浊音,特别能够协调
轻音重音,补救艰涩难读的字。古今文人,
大多数不能够完全明白了解遣裹的奥妙,纵
然有人会用宫商平仄,却不一定是从明了字
音的本质上得来的”。沈尚书也说“自灵均
以来,不能认识此中的奥秘”。或云“衹是
暗与音理相合,不是有意去达到。张衡、蔡
邕、直担、王塞,都没有预先觉察,潘岳、
坠卷、颜延年、谢灵运,距离更远”。音韵
的主要内容在于使“宫声商声互相变化,低
声高声互相交错。如果前字声音虚浮,则后
字应当切实而响亮,一篇之中,音韵完全不
同,两句之内,轻声重声都不一样”。上述
主张,言辞很优美,道理又很完善。但观察
历代众位贤才,似乎并不是都不明白这种道
理,那么所谓“不能认识此中奥秘”,则近
乎不实之辞吗?
案范詹事所说“不是从明了字音的本质
上得来”,沈尚书说“不是通过思虑而达
到”,这可以说是揣测情思违背了五色交错,
挑剔字句与音律偏离。范詹事又说“偶然也
有合于音律的”,沈尚书说“有的与音理暗
暗相合”。则那些有文采调韵清美的歌咏,
虽有音律上偏差错谬的情况,但也有完全融
合的,考察以往的诗歌,确实可以这样说。
大凡思绪有融合分离,文章有通畅阻塞,即
使前代贤哲也在所难免,任何事情也都不会
没有这种现象。造就是曹子建喜欢让人指责
文章的错谬,陆士衡对自己的作品有所遣憾
的原因。既然说有遗憾,那么就不是完美之
作,按理便可批评。君子执行了这种批评,
您却说这种合于音理是暗合,这不好像是指
责他合于音理而让人批评是遣憾吗?
自从魏文帝写论文,常常论述语音的清
浊问题,刘桢的奏书,也非常明了文体情势
的意趣。那些关于语言有龃龉不合与妥当贴
切、文章要首尾接续互相照应的论说;用色
彩来比拟音律,认为声音的高低清浊像五色
交错一样,如果没有看出其中的奥秘,那么
这些论说指的是什么呢?所以我说前代英才
已经早就知道语音的平仄,但没有指出曲折
隐秘之处,像现在论述得这么明了罢了。至
于诗文中隐含有毛病,融合少而错谬多,则
正如临淄所说的“人们的著作,不能没有毛
病”。并不是知错不改,也不能说不改就是
不知道,造就是曹子建、陆士衡说的“竭尽
了情思但仍有很多悔恨之处,逭不是人力所
能强求的”。现在既然赞成他们所说的有关
诗文有毛病有悔恨的话,则一定了解他们自
己知道没有悔恨没有毛病的地方;引用他们
不明白不合律的地方说是暗,为什么独独要
攻击他们已经合律已经了解的明白之处呢?
我猜想,讲究质朴和追求文采是因时而异,
古今是不一样的。诗文的紧要之处在抒情状
物,对于篇章语句则要求较为宽松。抒情状
物,是诗文的紧要之处,表达得好与壤尚且
各占一半;篇章语句,是注意得较少的地
方,所以合律少而错谬多。若能同时考虑到
这两种情况,则前代英才并不是不知道声
律,这是很明显的。
《长门》、《上林》,几乎好像不是一人写
的赋,《洛神》、《池雁》,也成了两种体裁的
作品。班孟坚思虑精妙纯正,《咏史》诗不
差于束主的《两都赋》,张干子气度恢弘富
丽,《羽猎》赋不低于凭虚的(二京赋》。王
粲《初征》精美,别的作品却比不上它;杨
脩思维敏捷,但作《暑赋》是整日也不能写
成献上。事情急促需一日完成,但循顺意绪
而作则少有错误;事情宽缓没有写七步诗时
那么紧迫,但诗文却写得隐涩晦暗。同是一
人,其思绪的迟缓与迅捷,其作品的精工和
粗拙,好像有天壤之别。为什么却独独对于
语言的平仄声律,一定要使它们完全合一
呢?评论者衹可以说前贤对声律没有穷尽地
推究其极致,却不能说先前毫无觉察。
沈约答覆说:
宫商的声调衹有五种,文字的差别是几
万,用几万文字的繁杂,来配合五声的简
约,则读音的高下低昂,不是人们思维的力
量所能一一列举的。还不仅仅是这种情况。
十个字的诗文,颠倒相配合,字不过衹有十
个,但再巧妙的配合也不能穷尽它的精美,
何况字数超过十的诗文呢?自灵均以来,对
此没有经过精心思考,所以原本便无从识得
其大概。像这样精妙的声律,为什么圣人不
去崇尚呢?这是因为研究声韵曲折的巧妙,
对于训诫之义没有很大的作用,这不是圣人
贤哲立论的紧要之处。因此扬子云把它比喻
为“雕虫篆刻”般的小技巧,说“大丈夫是
不屑于这样干的”。
自古以来的诗人们,怎么会不知道宫羽
商征的区别呢?但虽然知道五音有差别,却
对于其中的交错变动,不明白之处确实很
多,所以我说他们“个中奥妙未能看清”。
以此推论,则知前世文士便没有真正觉察到
这些地方。
如果拿文章中字的音韵等于弦管中的声
曲,那么它的美恶妍蚩,便不能有一点点的
违反相悖。譬如让子野来弹琴奏曲,哪里会
突然出现舒缓失调的声音?拿《洛神赋》和
陈思王曹植的其他赋作相比,好像是两人
之作。所以知道,如果天机开窍,则音律自
然谐和;如果六情阻滞,则音律顿时错谬。
陆士衡虽然说过“鲜明华美好像锦绣”,
但怎会出现在江中洗彩色衣裳,其中有一片
是卫文侯的衣服这种情况?因而陆生所言,
也不是很完美的。合不合音韵,也还有精细
和粗糙的区别,对此,轮扁不能说清楚,老
夫我也不能完全辨别得清。
齐永元元年,始安王萧遥光造反,陆厥父
亲陆闲被杀,陆厥获罪被囚禁。不久有大赦令,
陆厥对父亲没有等到大赦而被杀深感遣恨,感伤
哀痛而死,时年二十八岁。有文集流行世上。
会稽虞炎,永明年间,因有文学才能,与
沈约一道受到文惠太子的赏识,待遇之深厚不同
寻常,最后官至骁骑将军。
崔慰祖字悦宗,清河郡东武城人。父崔庆
绪,永明年间,为梁州刺史。
崔慰祖初出仕为奉朝请。父亲亡故后他不再
吃盐,母亲说: “你既没有兄弟。也没有子嗣。
遇大丧不灭孝的本性,应当不进食美味佳肴罢
了,怎能断绝吃盐呢!我现在也不吃盐丁。”崔
慰祖不得已而听从丫母亲的劝告。父亲在梁州的
资产家财有千万,都散发给同宗的族人;家具器
物都用漆写上日字,这种有日字的器具,流散到
远近各地。崔慰祖整理了父亲有关的租借文书凭
证,对族侄崔弦说: “他们如果有了这些器具,
自然会将借去的归还回来;如果他们没有这些器
具,我说什么呢?”于是便将人们的租借字据全
都烧掉。
崔慰祖爱好学习,收藏书籍达到万卷。邻居
中有爱学习的青年都相随着来向他借书,每天数
量达到几十套,崔慰祖都亲自取出给他们,从来
没有推托过。
崖垦巡任垃童工抚军墨曹行参军,转刑狱,
兼记室。萧遥光喜欢下棋,多次召崔慰祖来对
弈,崔慰担常推辞说下得不好,不是朔日望日就
不来拜见。建武年间,有韶要求各地举荐才士,
崔慰祖的堂兄崔慧景推荐了崔显回和芒厦人塑坠
扰,并为硕学。齐明帝想让他管理一个方圆百里
的小地方,以测试他的才能,崔慰祖推辞不就
职。
国子祭酒沈约、吏部郎谢跳曾在吏部省中聚
集很多宾朋好友,每人都向崔慰祖询问十几件有
关地理方面的不熟悉的事,崔慰祖口吃,语言不
华美,但回答得有根有据而且精通熟悉,满座宾
客都赞不绝F1而且心服口服。谢跳赞叹说:“假
如班固、司马迁再生,也不过如此。”
崔慰祖出卖自己的住宅,标价四十五万,买
者说:“能否减点价?”崔慰祖说:“我实在比韩
{继更惭愧些,不许有两种价格。”买者又说:
“那你先标价四十六万,待我间时你可减让一万
给我。”崔慰祖说:“这样做就是伙同你一块去欺
骗别人,这哪里是我的本心呢?”
崖壁迟年轻时和侍中辽祀很有交情,等到江
担显贵了,常来邀他去作客,但崔慰祖不去。崔
垦巡和丹阳县丞型回非常要好,菌堡光依凭墓应
造反时,崔慰祖正在城内、,在城池还没有被攻下
的前一天,型遇对崖慰趄说:“你家中有老母亲,
应当赶快出城去。”于是命守门人放他出去。崔
慰祖出城后就去朝廷自首,被囚禁。病死。
崔垦巡着有《海岱志》,记载了从太公时起
到酉置时止的人物,为四十卷,尚有一半没有完
成。临死时,写信给堂弟崔纬说:“常想再注释
可屋暹、班旦两人的历史著作,已搜集到《史
记》、《汉书》遗漏未载的事二百余件,放在厨房
的竹筐中,你可以收检好记写下来,以保存它的
大意。《海岱志》还不完备周详,你可抄写好几
遍,付给护军的各位从事每人一本,也给朋友任
堕、途童、窒螳、盏塑等人。”又吩咐说“让棺
材直接靠近黄土,不必用砖砌,不要摆设灵座”。
死时年纪三十五岁.
王逡之字宣约,琅邪郡临沂人。父祖都曾
做过郡守。
王逡之年轻时有礼仪学识,见闻广博。起初
作江夏王国常侍,后陆续为大司马行参军,章安
县令,直至始安工内史。他没有去做始安王内
史,而官拜山阳王骠骑参军,兼治书御史,安成
国郎中,吴县县令。
宋升明末年,右仆射王俭重视儒术,王逡
之以著作郎身份兼任尚书左丞,参加议定齐国礼
仪。当初,王俭撰写《古今丧服集记》,王逡之
写了十一条问题驳难他。他自己再撰写《世行》
五卷。转迁为国子博上。因国学荒废已久,故在
齐建元二年,王逡之便首先上表章要求重立国
学,同时仍兼著作郎,编撰《永明起居注》。转
官为通直常侍,骁骑将军,领博士、著作郎照
旧。后外任为宁朔将军、南康相,太中、光禄大
夫,加侍中。王逡之一向很朴素,衣服经常不
洗,办公的案桌都是尘土灰黑,年老仍手不释
卷。建武二二年去世。
王逡之的堂弟王珪之,有史学才能,编撰
《齐职仪》。永明九年,其子中军参军王颢上奏
说:“臣亡父故长水校尉珪之,以质朴为根基,
依儒学而养心性。因此在宋元徽二年,被敕命
派去纂集古时所设职官的历代分划情况。凡是在
典策上有记载的,他都一定要详尽地加以考察。
因此各种等级的执掌、司职,全都加以编定收
录。各级职官的黜降陟升转迁补阙,都要详细核
定记录.并且叙述各种官服、冠带、佩饰的等级
差别.正遇上天启齐运,朝代更新,故太宰臣褚
渊奉宣齐帝旨意,要他赶紧加以删改订正。尚未
刊定完,臣家便遭遇凶灾。我不考虑自己身份的
平庸卑微,恭谨而冒昧地奏上,总共有五十卷,
名之为《齐职仪》。希望能够长久地藏入天朝秘
合之中。”皇帝诏命收入秘阁。
担迪之字主远,范阳郡蓟逊人。祖父名员,
刘塞时任大匠卿。父亲名塑之,任奉朝请。
担迎之年轻时便喜欢考古,有机敏的才思.
宋孝武帝派他在华林学省任职,赐给他住宅、车
马、服饰。出仕为南徐州迎从事,公府参军。
宋元嘉年间,开始用何承天所造历法,比
古代十一家的历法更精密,但祖冲之认为还粗
疏,于是改造新历法。他给皇帝上表说:
我广泛地考察了以往的各种典籍,例如
五帝时曰月星辰运行的度次,三王时日月星
辰的交错分合, 《春秋》记载的朔望气候,
《纪年》记载的日食月食,司马谈、司马迁
著作中有关的记述,班彪、班固所撰志书的
内容,魏代的注历,晋代的《起居》,探索
古与今、华夏与狄戎地区历法的不同。自有
文字记载以来的二千余年间,曰月离合交会
的征兆、星辰运行度次疏密的证验。专心研
究,深思熟虑,能够把它们的规律和差异都
说出来。加上亲手测量王表尺度,亲眼察看
仪器刻漏,观察尽量地细致,计算力求精
密,考核、试验、推论、演绎,又知道得非
常完备详细。
但古代历法不精密,错误很多,各家说
法杂乱不同,使人不知要点。考何承天所上
历法,其意要有所改革,但其所造历法简
略,现在已与实际相差很远。按照我的观测
校正,发现了它的很多错误:太阳和月亮的
位置差了三度;冬至夏至时日晷的阴影比实
际晴况几乎差了一天;五星在伏天出现,竞
差四十多天;而其运行状况,有时相差两
夜。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之日与实际不合,则
节气闰余的日子也不正确;E1月星辰的位置
和运行违背了天体的实际情况,那么观测便
不准确。我生在圣明的年代,遇上好的世
运,因此冒昧地请求用我不太聪明的智慧,
再造新的历法。
我确定改变的情况有两种,设置新法的
情况有三条。要改变的第一条是:因旧法一
章,十九年有七个闰日,闰敷太多,经过二
百年便相差一天。节气闰日既然有变动,自
然应当更改历法,日历纪年常常变化,这都
是由于这条历规而造成的。现将章法改为:
三百九十一年有一百四十四个闰日,使合于
周、汉纪历,则将来长期使用,再不会出现
差错变动。第二条:因《尧典》说: “太阳
距昴宿最短,正是仲冬。”用这条来推算,
则唐代的冬至曰在现在昴宿左方五十几度。
汉代初期,用的是秦代历法,冬至曰在牵牛
宿六度。汉武帝时改用《太初历》,冬至曰
在牛宿初度。后汉用四分法,冬至曰在斗宿
二十二度。晋代姜岌用月食来检验太阳的
位置,得知冬至曰在斗.宿十七度。现在用中
星作验证,再考察月食月望,冬至之曰在斗
宿十一度。统计一下,历时未满百年,冬至
曰的位置相差了二度。旧历法同时还使冬至
闩的位置确定不变。天的度数既然有差别,
则曰、月、金、木、水、火、土这七曜的宿
度,渐渐地发生了错误。错误已经非常明
显,就应当改变.仅仅合于一时,是不能够
贯通于长远的。移动变化不止,又是由这条
法规所造成的。现在让冬至所在位置,年年
有微小的差别,用汉历来验证,都很审密,
并且可以长久地使用,不需要经常改动。又
新制历法三条:第一,以子为时辰之首,位
在正北,爻数应合了初九升气酌开端,虚宿
在北方匕宿裹位列正中。元气开始发生,应
该在这个位置。前代儒家虞喜,已经对它的
意义论述得很完备。现行历法的上元曰度,
由虚宿一度开始。第二,日历时辰的称呼,
以甲于为最先,所以历法设置元始,应当从
这一年起。自黄帝以来,世代所用,总共有
十一种历法,没有一种历把上元作为年名,
而现在日历上元这年应在甲子。第三,用上
元作年岁名,在历上符合各条,都应该以这
一年为起始。而《景初历》曰月五星交会的
快慢,其起始曰有差别。又何承天历法。曰
月五星,各自有元始曰,交会快慢,也都有
位置差别,衹定得朔气相交合而已,条规次
序纷繁错乱,比不上古历法。现设置历法,
规定曰月五星交会快慢,全都以上元岁首为
起始,群流共源,这样才几乎没有差错。
如果要测定天体情况,依据它取得实际
效果,那么天象是非常显明的,用尺表就可
验证推算,动气虽然幽微,用仪器测度也不
会有差错。现在我所创制的历法,容易使人
信奉。它综合查考核实了古历法的始终,大
体上保留了共同之处,推出新规改变旧法,
有简有繁。用简约的条规,我有道理而不感
到害怕,用繁多的条规,自认也没有错误。
为什么呢?因为纪历闰日的参差不齐,是天
数各有定分,用它来作历法的体制,并非不
细密。我为此推究毫厘,使追求奥妙的准则
更加完备,不辞劳累,以创建长久确定的历
法;并非是我思考了而不知道,觉悟了而不
去改变它。如果我奏上的历法万一可以采
用,我希望能颁布到各个职司部门,请皇上
恩赐审察研究。
事情奏上,孝武帝命朝中懂得历法的人和祖
冲之辩论,没有人能难倒他。遇上孝武帝驾崩,
所以历法没有施行。祖冲之外任为娄县县令,谒
者仆射。
当初,宋武帝平定关中,得到姚兴的指南
车,但衹有外形而没有巧妙的内部装置,每当指
南车运行时,还要派人在内部转动它。宋顺帝
升明年间,齐太祖萧道成辅政,让祖冲之按古
法修造。祖冲之改用铜来制造内部装置,使它不
论怎样转动却始终指着一个方向,自三国时期马
钧以来还从没有过。当时有个北方人索驭骈,自
称也能造指南车,太祖让他和祖冲之各造一辆,
造好后在乐游苑比试,可索驭鳞所造指南车有很
多差误,于是便把它砸碎烧掉。齐永明年间,
童陆王萧子良喜欢古物,祖冲之就制造欹器献
给他。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