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南齐书

_27 萧子显(清)
庇,El月远逝,缅怀忠烈,触目伤心。平常
总想丞相会福比南山,仁寿长久,我等小
人,帷盖染尘,哪裹想得到有向你提出这个
请求的一天呢?
沈约回信:
丞相风采德行远播,沾溉蒿民,业绩辉
煌,正如伊尹、周公。他的逝世朝野同悲。
应该刻石记功,流传千秋,应要详为记述,
传为后世美谈。郭有道衹是汉末的一般人,
如非蔡伯喈就会不到两三年就不传了。谢安
石是世族宰辅,如果当时没有漂亮的文章,
至今也衹是有碑无文。何况文献王人中魁
首,世间楷模,如非一代文章大师,难当此
任。我沈约是里巷浅薄的人,名字不登大雅
之堂,一时表达回覆的意思,也就是依礼待
人,听到你的要求我不禁惭愧,已是不知不
觉汗背沾衣了。
建武年间,萧塞的第二子王恺委托选钓和太
子詹事孔稚珪作文。
王庆字差迈。当初,萧塞收养鱼复堡王飨
为世子,土速封为丞盏岖,食邑千户。后来王飨
归宗,王庆被立为世子。任宁朔将军、进座太
守,太子中舍人,前军将军。他对众兄弟和子侄
们很好。十一年死,追赠为侍中,谧号哀世子。
第三子名子操,封泉陵侯。王侯出身官不定
袭,允许素姓三公的长子一人为员外郎。建武年
间,子操出仕任给事中,从此齐代末年都作为先
例照行。永泰元年,南康侯子恪任吴郡太守,
因躲避王敬则作乱的灾难逃回了,所以用子操做
宁远将军、吴郡太守。永元年间,任黄门郎。义
师围攻城池时,子操和弟弟宜阳侯子光一起死
在尚书府。
第四子名子行,封洮阳侯,早死。
他儿子元琳袭爵,现在的皇上接受禅位时,
下诏:“隆显以前的功勋是符合法典的。按这一
法典推考,想宏扬从前的盛典。豫章王元琳、
原巴陵王昭胄的儿子萧同,都是齐国的国姓宗
族,是高祖、武帝的嫡传,应赐赠采邑,来继承
世代的祀典.封为新淦县侯,采邑五百户。”
史臣曰:楚元王是高祖的异母弟弟,在汉代
没有功劳,束平宪王在永平年间辞位,没有在光
逮童的事业中建功,銮岂王受圭塍、公遝并的蛊
惑,安平王与晋室不能同心。皇族尊贵势大,地
位实在太高,在满时要警惕盈溢,很少有能保全
德望的。豫章王是宰相之才,确有天性,心裹不
骄矜,大概由于有深远谋虑,所以能荣耀前二代
祖先,对内能使宗族和睦,实在像是周代初年。
从周公以后,就没有人能与他相比了。
赞曰:堂堂忠烈,德行超过前人。又有忠心
又尽孝道,对朋友尊敬。帝业刚起步,我王奋
发。国家有缺憾,我们王爷去弥补。道德深入于
日常用度,整治国事,百姓和顺。遣爱传给后
嗣,名声像晋景公之钟传播。
[传第四
渊弟)澄徐嗣 王俭
褚渊字彦回,是河南阳翟人。祖父名秀之,
在塞时曾任太常。父名湛之,曾任骠骑将军,娶
宋武帝的女儿始安哀公主。
褚渊年轻时就有好名声,又娶文帝女儿南郡
献公主。姑姑和侄女两代都嫁到这一家。授予驸
马都尉,任著作佐郎,太子舍人,太宰参军,太
子洗马,秘书丞等职。湛之死时,褚渊把财物都
让给弟弟,衹要了数千卷藏书。承袭都乡侯的爵
位。历任中书郎,司徒右长史,吏部郎。宋明帝
即位,加领太广屯骑校尉,他没有接受。改任侍
中,管理东宫事务。转任吏部尚书,接着又加领
太子右卫率,他坚决推辞。司徒建安王休仁到
南方讨伐义嘉的贼军,驻扎在鹊尾,派褚渊到军
中,选授将帅以下的勋阶都能独自决定。乱事平
定以后,加官骁骑将军。
薛安都占据徐州叛乱,叛军频繁进犯淮、
泗,朝廷派褚渊慰劳讨伐北方的那些军队。褚渊
回京奏告皇上说: “盱眙以西,守备兵力单薄,
须再发寒衣。汝阴、荆亭都已经被围困,安丰又
已经失守,寿春的兵力,衹够自保,假使有流动
骑兵骚扰寿阳,那么江外的形势就危急了,历
阳、瓜步、钟离、义阳等地都须实力重点戍守,
选能干的人去镇守。”皇上在藩国时,因褚渊风
标素雅而与他关系很好,等到即位后,便很信任
地委以要职,事事听从他。改封为雩都县伯,食
邑五百产。转任侍中,领右卫将军,不久升散骑
常侍,丹阳尹。出京到吴兴做太守,常侍职不
变,增加俸禄千石,褚渊坚决辞谢所增的俸禄。
明帝病重,飞骑召回褚渊,向他托付后事。
皇帝谋划诛杀建安王休仁,褚渊尽力劝阻,不
听。又任吏部尚书,领常侍、卫尉职未变,褚渊
不受,就授他为右仆射,卫尉职不变。褚渊以母
亲年高体弱多病,须得早晚侍候为由,坚决辞谢
卫尉的职务,皇上不准。
明帝驾崩,遣韶授予他中书令、护军将军,
加散骑常侍,与尚书令袁粲接受顾命,辅佐幼小
的新君。褚渊同心共同管理政务,觉得在奢侈之
后,一定要发扬俭约的风气,百姓信赖依靠他。
他接待宾客,从不骄矜厌倦。王道隆、阮佃夫掌
权时,奸佞贿赂公然出现,褚渊禁止不住。
逢庶母郭氏死,他有极大的孝心,几天裹消
瘦得几乎让人认不出来。一年都没有梳洗,祇有
泪流过的地方才能看到他的本来面色。皇上下诏
让他节哀,并且禁止人去吊唁。葬了母亲,又起
用他为中军将军,原来的职务照旧。
元徽二年,桂阳王休范反叛,褚渊和卫将
军袁粲到宫内护卫,镇定军心。褚渊原任过丹阳
尹,与堂弟褚照同车出行,在路上遇见太祖,褚
渊抬手指着太祖的车驾对褚照说:“这不是寻常
的人哪。”出任吴兴太守时,太祖赠送礼物惜别
以后,褚渊又对人说:“这人才貌不同寻常,将
来的前程不可预测。”到接受顾命的时候,他引
荐太祖来参与。
太祖平定了桂阳王的叛乱,升为中领军,领
南兖州,增加封邑。太祖坚决推让,写信给褚渊
和卫军袁粲说:
我是平凡的人,志向不高远。随着命运
的进退,胡乱走路没有边际,才能低但责任
重,早晚戒惧警惕。近来正值国事危难,大
家都奋力同心,何况是我,岂能顾惜我的生
命,赴刀山火海,理当报效,然而据奖励条
例却片面地要嘉奖,特降恩泽,登上领军重
职,增加封邑,有远见的言论和崇高地位使
我神魂震撼。我以忠诚的心侍奉皇上,本性
不喜虚伪,先后蒙恩,都没有坚持推让。至
于现在所授,衹有深感惶恐不安。本来蒙恩
授意,要保卫皇家江山,认清奸弊防止乱
起,这次皇族作乱,如果追究责任,已使我
蜕颜,竟又乘这灾难来求皇上恩顾,藉患难
求取贵显,这实在是国家的耻辱,不是做臣
子所能忍受的。况且荣宠不可滥,宠爱不可
不明不白。请求免除中候,停止增加食邑,
衹希望保住原来的职位俸禄就行,效力淮
边。假如讨伐匈奴,凯旋回师,因此受爵,
我就不再推辞了。
褚渊、袁粲回信说:
来信言辞聪慧磊落,敬服不已。谦逊的
胸襟,实在不是装饰门面的话,这种诚恳这
种心意,早就显露在言辞之外,何况又来信
倾述心意,曲笔明意,依情比比自己,确是
值得抄在腰带上牢记不忘的。衹是现在还要
商量,必定要以轻重为由推辞。世间多难,
国事凋敝,国势令人恐慌,边民不安,国家
用费多,府库要备办,北狄侵犯边境,忧虑
交织.天下有见识的人,尚且为天下担心,
我们共同担当这个责任,该能有稍许退让
吗?内心想想,实在不行。既然明白不行,
就没有固执的道理,而且敌人穷凶极恶,形
势超过燎原的烈火,事发仓猝,自古以来未
听说过,常感恐惧惊疑,当要考虑首先平
定,你在新亭筑垒,枕戈待敌,作出果断的
决策,确是合理的。短兵一接,首恶断头,
才能特出,用兵神奇,从这次行动中就可清
楚看到。封万户采邑,登槐鼎爵位,又怎能
够稍酬你的勋劳、略符世人的赞誉。现在凭
近卫禁军的资格,进升中候,公允地说。凭
藉以授官的委任状,而获此荣誉也不必多
言。搪、回是你往H治理过的,镇军级别没
超过原级,详查等级,愧在没有优待,对你
待遇有亏,更亏了朝制。供职数年来,同舟
不久,刘领军高风亮节,临危不顾惜自己,
名事未成,就成了古今相隔,迷途中失去了
伙伴,悲恸都不及。军事重托,事务倍加急
切,你若坚持节操辞让这一荣誉,那又将托
付给谁呢?委托军事重职,自应增加爵邑。
誓效朝廷,百姓的村言,还讲究守信用,君
王的命令定要实行,还有什么来回犹豫呢?
凡位居群臣之首,功劳在众人前头,当与众
人共同进退。假如追求独善其身,那又怎样
来对待别人呢?接受了而不当作个人私有,
更见得你的至高公心。裹裹外汐A仔细想来,
不应迟迟不受。想想这特别的时候,该深想
后同意接受。
太祖才接受封赠。
当年,褚渊加封尚书令、侍中,赐给班剑仪
仗二十一人,他坚决辞让尚书令的职务。三年,进
为侯爵,增加封邑千户。服丧期满,改授中书
监,侍中、护军的职位不变,赐给他鼓吹一部。
第二年,褚渊的后嫡母吴郡公主死.他哀伤得消
瘦如当初庶母丧时一样。茔葬好以后,诏令供
职,他坚决推让。又因要按时祭祀,上表请求辞
职,都不准。
苍梧王残暴渐渐加剧,太祖和褚渊、袁粲商
议时势,袁粲说:“皇上年幼,小钻易改正,伊、
霍一样的事.不是现在末代能行的,即使成功,
也最终是不能保全的。”褚渊没说什么,心裹向
着太祖。等到废黜苍梧王,群臣商议,袁粲、刘
秉不接受委任,褚渊说:“除了萧公就没有人能
办好这件事。”亲手取书给太祖。太祖说:“大家
不愿干,我怎能推辞!”事情才得平定。顺帝即
位,改号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职未变。
可以领衔士和仪仗五十人入殿。
沈攸之发动叛乱时,袁粲怀有二心,太祖召
褚渊来谋划,褚渊说:“西夏发难,一定不能成
事;你应该先防备朝内。”太祖秘密地戒备。乱
事平定后,进任中书监、司空,原来的职务未
变。
齐王组建台合时,褚渊告诉太祖并引述何曾
从魏司徒转任晋丞相的事,请求任齐王的属官,
太祖谦让不答应。建元元年,晋升为司徒,侍
中、中书监如前。封为南康郡公,食邑三千户。
褚渊坚决辞让司徒一职。给仆射王俭写信,想依
照蔡谟的旧例。王俭认为不宜,劝褚渊接受皇上
的恩赐,褚渊最终没上任。
褚渊容貌漂亮,举止文雅,上下进退,都有
风范。每次上朝时,百官和外国使臣没有谁不伸
颈目送他。宋明帝曾经赞叹说:“褚渊走路从容
不迫,凭这一点就能做宰相了。”不久加官尚书
令,原职不变。二年,又重申前命要他做司徒,
他又坚决推辞。
这年北虏蠢动,皇上想让王公以下没有实职
的人加入军队,褚渊劝阻,认为对实际没有好
处,白白使军队受扰乱,皇上就放弃了。朝廷的
机密大事,多征求他的意见,每有建议都听从采
纳,对他的礼遇十分厚重。皇上大宴群臣,酒后
对群臣说: “你们都曾是宋室公卿,也该不说我
应得天子位。”王俭等人没来得及回答,褚渊端
起笏板说:“陛下不能说我没早识龙颜。”皇上笑
着说: “我有愧于文叔,了解你像朱祜已很久
了。”
褚渊涉猎谈议,善于弹琵琶。世祖在东宫
时,赐给褚渊金镂柄银柱琵琶。他性情温和高雅
有器度,不轻举妄动,家裹曾经失火,火势很
急,左右都慌乱,褚渊神色平静,叫肩舆来从容
离开。轻薄的人有些以名节不好来讥嘲他,因为
褚渊眼中白的多,称他为“白虹贯日”,说是宋
亡国的征兆。
太祖驾崩,遣韶命褚渊为录尚书事。迁到江
左以来,没有人仅仅授予录位的,官员疑为要记
到优策中。尚书王俭论说这事,认为:“居于原
来的官职,另外授绿,按理应该有策记载,但以
往没有记载。中朝以后,三公王侯,就优策都设
置,官品级第二,衹记策而不优。优是为了褒
奖,策是兼有明确委任的意思。尚书职是朝中百
官之首,是政治教化的本源,因此尚书令品级虽
然是三等,授官时一定要有策简。录尚书一职不
知品级,但总任更重,前代多与原官一起授予,
所以不另记策简。就事论事,不能与一般官员同
例,应有记载,来表示郑重的寄托。既然与王侯
不同,就不须优文。”大家同意这一说法。不久
增加褚渊的仪仗班剑为三十人,五日朝见君王一
次。
不久病倒。观天象上相星接连有变,褚渊忧
虑,上表辞职,又通过王俭和侍中正晏亲口向世
祖请求,世祖不准。他又启奏:“我看我命运浅
薄,福走灾生,不能因合情自处而安,远不如彦
辅。既是心里不安,就感到时刻难推罪。任职不
久,第一年就得重病,近来格外沉重,几次都有
死去的危险,更加深怀忧虑。陛下挽留爱顾,有
人说众臣议论纷纷,这都由于降恩总是过分,宠
爱我想让我荣耀。我年龄四十八岁,忝居此职,
因病请辞,怎会扰乱断决。总绿尚书的职务,江
左极少授人,上邻台府,来往于帝宫。现在受禄
未辞,希望能退减重职,对于我的品级仪仗等,
没有减损,众人耳目,都会清楚看到,愿仰承圣
主思虑,略予怜爱。我如内饰以清廉的声誉,外
修养谦逊的品德,这样就使法典起到揭露恶行、
整肃刑纲的作用。我的正直忠诚不能实行,神明
也不能原宥。区区寸心,如实奏闻。自惜时E1,
实希望我朝胜过尧时万倍。以前王弘坚决请辞,
就改司徒为卫将军,宋氏这样做了,当时人无异
议,将我比他,怎能比得上。我希望恢宏大法,
赐开亭造,那我就是虽死犹生。”于是改授司空。
领骠骑将军,侍中、录尚书等职未变。
皇上派侍中王垦和黄门郎王秀之探望。猪遄
死,家无余财,负债到数十万。皇上下诏: “司
徒突然逝世,令人悲痛,近来虽然孱弱有病,也
要尽力出朝临哭。赐给少府置办的棺材,朝服一
具,衣一袭,钱二十万,布二百匹。蜡二百斤。”
当时司空的掾属因为褚渊未受战,不知是否
按下属礼敬,王俭论说:“按《礼)书上说,妻
子在出嫁的路上,听到夫家有丧的稍息,要改穿
丧服进门。现在属官虽然没有入合办事,但官员
的符节已报上朝廷,应表示礼敬。”司徒府史又
因厘赵已经解职,但后面又没有接任,府中是否
按属官服丧,王俭又论说:“按中朝时士孙德祖
从銮座迁任座幽,没有到达速留地界,死了。乐
陵郡的官员依见君的服饰,陈留迎接乐陵官吏照
娶女有吉Lt共穿丧服吊祭,司徒府应该按他在职
一样制丧服。”
又下诏: “褒奖美德用来教化百姓,慎终用
来使民风淳厚,前王的盛典,都是这样的。原侍
中、司徒、录尚书事、新任司空、领骠骑将军、
南康公渊,有德行明智,识见远大。当初年轻
时,就有清誉。上任后处理政务,众望所归。孝
悌敬爱之名传遍家国,忠贞显于风采。辅佐先
朝,经营王道教化,离散聚合艰难平安,都始终
殷勤。总理朝中政务,四门肃穆,确实是领官民
同守古代规训,为现在将来的楷模。谦逊品质影
响更远,屡次请求降低品级,权且听从他的意
思,因而有亏法则。将要委派高职,永扬声教。
天不留情,突然逝世,我震撼而悲伤。追赠褚渊
为太宰,侍中、录尚书、公爵等仍依从前。赐节
杖,加羽葆鼓吹,增加班剑为六十人。葬送礼
仪,全按宋太保王弘的旧例。谧号文简。”原先
庶姓的三公轿车,没有固定的等级。王俭论他官
品第一,都加幢络,自褚渊开始。又诏令褚渊的
妻子即宋的巴西主的墓道开启,应追赠为南康郡
公夫人。
长子名贲,字蔚先.出仕任秘书郎。升明年
间历任太祖的太尉从事中郎,司徒右长史,太傅
户曹属,黄门郎,领羽林监,齐世子中庶子,领
翊军校尉等职。建元初年,仍做宫官,历任侍
中。褚渊死,除丧服,见世祖时,褚贲流泪痛
哭,皇上很是称赞他,任他为侍中,领步兵校
尉,左民尚书,散骑常侍,秘书监,他不接受。
六年,进表说有病,把封赠让给弟弟褚蓁,世人
认为褚贲怨恨褚渊对宋室失了节操,所以不再做
官。永明七年死,皇上下诏赐王万钱,五十匹
布。
褚蓁字茂绪。永明年间,出仕任员外郎,出
京任义兴太守.八年,改封为巴束郡侯。第二
年,上表请求把封赠让回给褚贲的儿子褚霁,皇
上批准了。建武末年,任太子詹事,度支尚书,
领军将军等职。永元元年死,追赠为太常,谧号
穆。褚渊有个弟弟名字叫褚澄。
褚澄字彦道。起初,湛之娶始安公主,公主
死,又纳偏房郭氏,生了褚渊,后来又娶吴郡公
主,生了渚澄。褚渊侍奉公主很孝敬,公主疼爱
他,湛之死,公主上表要立褚渊为嫡嗣。褚澄娶
宋文帝女儿庐江公主,授予驸马都尉。任职时清
正显赫。懂医术,建元年间,任吴郡太守,豫章
王得病,太祖召褚澄来治病,当即治好了。不久
升任左民尚书。褚渊死,褚澄用一万一千钱在招
提寺赎回太祖送给褚渊的白貂坐褥.拆了做成裘
缨,又赎回褚渊的头巾犀导和褚渊平日用来拉车
的黄牛。永明元年,被御史中丞袁象弹劾,免除
官职拘禁起来。洗清罪名后,升为侍中,领右军
将军,以殷勤谨慎被朝廷信任。这一年死去。褚
澄的女儿做了东昏帝的皇后。永元元年,追赠褚
澄为金紫光禄大夫。
当时东海的徐嗣,医术高明。有一穷老头患
冷病多年,床上盖几层被子,床底下放火炉,还
是不行。徐嗣为他治疗,深冬时,让老头光身子
坐在石上,用一百瓶水,从头上淋下去。开始数
十瓶,冷得打战快要死去,他的子弟守在身边流
泪,徐嗣要求淋足数量,到七八十瓶以后,全身
冒出热气像云升空,徐嗣让人去掉床拿走被子,
第二天就能起来行动,据说这是大热病。又一次
是春天,出南篱门游玩,听到竹屋裹有呻吟声,
徐嗣说:“这人病很重,再有两天不治,必死。”
就进去看。一老妇人说全身发痛,身上到处有黑
斑无数,徐嗣回家煮好一升多药水送去让她服
下,老妇人服完,更痛得厉害,在床上翻来覆
去,一会儿,有黑斑的地方都突出来约一寸长的
钉子,就用膏药涂到疮口上,三天就好了,他说
这病名钉疽。他治病灵验的事很多,医术超过了
徐澄。
王俭字迚寞。是王困堕近人。祖父名昙直,
是塞的右光禄。父名僧镗,为金紫光禄大夫。王
俊生下来时灯绰遇害,他被叔父僵虐收养。几岁
的时候,承袭豫宁侯的爵位,拜受封赠的食邑,
当时流泪痛哭。
他小时就有神采,专心苦学,手不释卷。丹
隧尹直堑知道了他的名声,向明帝说了。娶阳羡
公王,封为驸马都尉。皇上认为王俭的嫡母武康
壬达参与了左翅时的巫蛊事件,不能作为公主的
婆母,要掘墓移葬别处。工俭就通过别人自往请
求,暗中又用死来强请,所以这事才没实行。
出仕任秘书郎,太子舍人,越级升为秘书
丞。上表请求点校古代典籍,按<七略》的形式
写了《七志》四十卷,进表呈献给君王,奏表中
的语言.很典雅。又编成《元徽四部书目》。守母
丧,除丧服后出任司徒右长史。按《晋令》,公
府长史穿朝服,但宋大明以后穿朱衣。王俭上
表说应恢复旧制,当时商议不同意改。
苍梧王暴虐,王俭感到担忧害怕,央告袁粲
请求外任,援引晋时新安公主的女婿王献之任职
呈兴的例子,补为盖兴太守。回京后任黄门郎,
转任吏部郎。昼塱二年,调任长兼侍中,因他父
亲是任此职时死的,就坚决推辞了。
王俭观察到左担的雄风非凡,先到领府表
诚,左担任太尉时,提携他为右长史,很是礼遇
亲密,被特别重用。转任左长史。至于太祖任太
傅一职,是王俭提议的。他年轻时就有做宰相的
志向,群臣在谈论中都称赞他。那时大典要进
行,王俊是辅佐,礼仪诏策等,都是出自王俭的
手笔,i翘衹写了惮位的诏文,让王俭参与商讨
定稿。齐王建台合时,升为右仆射,领吏部,当
时二十八岁。左担从容地对王俭说:“我现在要
以直选为遍濩。”旦俭回答:“顺天意顺民心,大
概没有楚、选相争的事。”建元元年,改封他为
南昌县公,食邑二千户。第二年,转任左仆射,
领选职不变。
皇上毁除宋明帝的苤捶毖,用材柱建宣阳
盟。王饱和鲨遄及叔父遭尘联名上表劝阻说:
“我听说道德是立身的根基,俭约是道德的载体。
置君要建春台,群臣非议,漠君要筑北宫,大臣
都阻止,那两位君主,有的是列国的一般诸侯,
有的是守成的一般君王,都能做到衹要劝阻的直
言合理就高兴地听从,何况陛下圣明应命,我等
职责重大,冒昧藉用以前的事来说明,私下裹实
是一片忠心。陛下登上宝座统御万物,节省的教
诲已经很明白,简约的规训更早√干华宫的外
部,不饰椽木,而把紫极殿的材料去修宣阳门,
我们就不明白了。把心病转移到手脚上,不是良
医的高明,怕露行迹就奔跑起来,哪裹是静处的
办法。况且农时已到,田地都要耕种,停下农
事,大兴土木,不是用来显扬大道昭示远近的办
法。如果因为门在宫南,属重阳数的象征,年月
久了,曰渐毁坏,可以根据情况修理好,改建的
麻烦,由此消除。所奏如果合理,精交给有关部
门执行。”皇上亲自写诏同意。宋世外六门设置
了竹篱,这年初,发现了一只白虎樽,上刻着:
“白门三重关,竹篱穿不完。”皇上为那铭言所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