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齐书
_11 萧子显(清)
向上长。天地是至尊,要在节气开始时祭
祀,所以在冬至、夏至祭祀;曰月在礼仪等
级上次于天地,所以在春分、秋分朝拜。有
一定的道理和根据,这样马融、郑玄的话就
符合其本意。汉代是清晨祭E1,傍晚拜月。
魏文帝下诏说“《觐礼》中天子在东门外朝
拜E1,返回后祭祀上下四方神明。《朝事议》
说天子头戴礼帽,手持镇圭,率领诸侯到束
郊朝拜日。由此而言,大概在诸侯朝觐时,
天子祭祀上下四方神明,因而率领诸侯朝拜
曰。汉改变了周的法度,各地王公不再进京
朝觐,所以不再到东郊朝拜日,这是符合礼
的变化。然而早晚常在宫殿下向东朝拜曰,
其礼仪太烦琐。现在采用周代春分祭Et的礼
仪,减除汉代每El朝拜的仪式,又没有诸侯
朝觐的事,不去束郊祭祀,现在正殿就是举
行朝会仪式的场所,宜每每在春分之Et于正
殿祭曰。至于祭月,其文不明。这事大家还
没有商议提出意见”。魏秘书监薛循请求发
表意见说“过去朝拜El在春分,祭拜月在秋
分。根据《周礼》朝拜El没有固定的El期,
郑玄说要用春分、秋分,所以就施行了。秋
分的傍晚,月多潜藏在东方天际,却向西方
祭拜,背离实际太远了。我认为朝拜Et应该
在仲春的朔日,祭拜月应该在仲秋的朔Et”。
淳于睿反驳他,引用《礼记》的话“在东方
祭曰,在西方祭月,端正它们的位置”。《周
礼》中在秋分闩拜月,一直在历代实行。向
西拜月,虽然似乎背离实际情况,但也好比
月挂中天却在坑穴祭祀,不再说是背离月
亮。据《礼器》记载“划分早晚必须依照E1
月的运行”。郑玄说“El出东方,月出西
方”。又记载“大明生在东方,月生在西方,
这是阴阳的区别,夫妇的分位”。郑玄说
“大明,就是曰”.由此可知朝拜El向东,祭
拜月向西,这大概是各依据自己的方位所
在。好比天子东西巡游,可是朝廷的百官以
及被授予宫职的人,还是向北朝拜,怎么能
因为背离实际就怀疑呢?我认为魏代所实行
的制度,非常符合礼义增删的本意。晋代初
年毁弃圆丘方泽,停止了冬至夏至祭祀天地
的礼仪,春分秋分朝拜曰月的仪式,也被替
代失去了本意。江左南朝草创,旧的典章制
度大多未能健全,宋代沿袭前朝,没能恢复
古制。我们皇齐承受天命统治天下,礼典教
化都要更新,我认为应该让盛大的礼典在昌
盛的时代施行,春分曰在宫殿庭院的西部,
面向东朝拜H,秋分日在宫殿庭院的东部,
面向西祭拜月,这就是所谓必须依照曰月的
运行端正方位的意思。使各地前来观摩教化
的人,没有不高兴而且赞美的。天子祭天的
礼服不装饰旒藻,大概是依据上天极端质朴
的本质,朝拜日不能像祭祀吴天一样用质朴
的礼仪,所以戴玄色礼帽装饰三条旒。近代
祭祀天,穿衮衣礼帽装饰十二旒,极尽花纹
色彩的美丽,造就是古今礼制的变化了。祭
祀天与朝拜曰,既然礼服应有所不同,近来
天子在小型的朝见中,穿戴绛纱袍、通天金
博山冠,这是本朝等级低于衮冕的礼服,我
认为应当穿戴这套礼服祭拜日月,它非常适
合祭祀等级的依次降低.我不在礼局任职,
轻率地上奏盛大的礼典,确实是越权,低头
追想起来极端惭愧。
皇上听从了这一建议。
永明三年,主管官吏陈奏: “明年正月二十
五H丁亥,可以祭祀先农,当天御驾亲自耕田。”
宋元嘉、大明以后,都是在立春后的亥曰举行,
尚书令王俭认为在亥日举行籍田礼,经传中没有
文字记载,交给下面详细商议。
兼太学博士刘蔓建议:“《礼》记载,孟春之
月,立春迎春,又在这月的吉H举行祈谷礼,又
选择吉利的时曰由皇帝亲自主持籍田礼。卢植说
礼中的辰、日是相通的, 曰,是从甲至癸;辰,
是从子至亥。郊祭天是阳祀,所以用日。籍田礼
是阴祀,所以用辰。阴祀礼卑下靠后,一定是居
于末位,亥是辰的最末位,所以<礼记》称元
辰,注说吉亥。另外根据五行学说,木生在亥,
在亥曰祭祀先农,也符合其意。”
太常丞何谨之建议:“郑玄注说‘吉利的时
日,大概就是郊祭之后吉利的亥曰’。亥,是辰
中的水位,凡是农垦种植,都存有湿润之意。五
行学说认为十二辰组成六个相合,寅与亥相合,
正月在束郊耕田,是取月建与日辰相合。”
国子助教桑惠度建议:“查考郑玄把亥日作
为吉利时曰,阳生在子曰,吉利起源于亥日,选
取属阳的吉曰创造万物,亥又属水,代表十月,
五谷依赖其滋润而成熟。”
助教周山文建议: “卢植说‘元,即吉利。
郊祭天是阳祀,所以用曰。籍田礼是阴祀,所以
用辰’.蔡邕《月令章句》解释元辰说‘曰是干,
辰是支,祭祀天用曰,祭祀地用辰,。”
助教何佟之建议:“《少牢镇食礼》说‘孝孙
某某,明日丁亥,用年节礼祭祀皇祖伯某某’。
注说‘未必衹有丁亥日,衹是举一天来说明罢
了。祭祀太庙的典礼在丁亥日,如果不用丁亥
日,就用己亥、辛亥曰,衹要有亥就可以,。郑
玄又说‘必须用丁、己,是取其美名。选用的是
叮嘱、改变的意思,都是表示尊敬’。如果这样,
丁亥衹是祭祀的日期,不足祭祀先农的专门日
期。汉文帝在这天举行籍田礼祭祀先农,所以后
世的帝王相沿采用,没有别的意思。”
殿中郎顾马之建议:
郑玄称是先举行郊祭后的吉利时曰,可
没有说必须是亥曰的理由。卢植清楚子到亥
是叫辰,但也没有固定用辰的证据。汉代皇
帝亲自主持籍田礼,始自汉文帝,他的诏书
说“农业是天下的根本,农事活动开始于籍
田礼”。这衹是草就的诏令,没有发现皇帝
亲自主持籍田的吉日。昭帝癸亥日在钩盾管
辖的皇家游乐场地耕田,明帝癸亥日在下邳
耕田,章帝乙亥曰在定陶耕田,另外辛丑日
在坏耕田,魏的至巡照实写明在辛未,不定
在一辰,这是两代的证明。推究晋的改变
魏,塞的沿袭置,正是信服郑玄的意见,没
有不同看法。班固排列亥位说“阴气对应仲
秋之月就应该收藏万物,然而如杂有阳气就
会阻碍播种”。而且亥既然是属水的辰,天
性化育,播种要选取吉曰,就是这个意思
PB?圭匡厘排列丑位说“阴祀五帝辅助仲冬之
月渲泄气息萌生万物。”排列未位说“阴气
受命,辅助君主在五月播种万物,使它们长
大茂盛”。因此还伐更选,重蝼改用,参酌
从前的用丑,确实都有依据。
相互商议奏请用丁亥曰。下诏说“可以”。
建元四年正月,下诏建立国学,配置一百五
十位学生。其中有爵位乐于入学的有五十人。学
生十五岁上学,二十岁回家,收取王公以下包括
三将、著作郎、廷尉正、太子舍人、领护诸府司
马谘议经除敕者、诸州别驾治中等、现在职以及
罢职散官的子孙。选取的学生家离国都都不超过
二千里。太祖去世,才停止。
永明三年正月,下诏建立学校,创建学堂,
招收公卿子弟及员外郎的后代,总共配置学生二
百人。当年秋季中期全都聚齐。主管官吏上奏:
“宋元嘉年问的旧制,学生到校,先用释奠礼祭
祀先圣先师,另外有释莱礼,不知道现在应当举
行什么礼?用什么乐和礼器?”尚书令王俭建议:
《周礼》“春天入学,举行释菜礼,伴以
乐舞”。《礼记》说“学校开学i头戴皮弁举
行释菜礼,表示敬奉道学”。又说“刚入学,
一定要祭祀先圣先师”。中朝以后,释菜礼
被废,现在所实行的,衹是释奠礼。使用的
乐器礼器,都没有明文记载。如仿效七庙祭
礼就轻了,比照五礼就重了。陆纳、车胤认
为宣尼庙应依照亭侯爵位的礼仪;范宁要依
照旦公庙,用王的礼仪;茎宣认为应当把他
作为先师,而不要作为臣下,举行释奠礼那
天,配备帝王专用的音乐。如此车、陆的主
张就失之过轻,二范的主张又失之太重。喻
希说“如果达到王的等级自己陈设礼乐,就
是在最尊敬的场所滥行奖赏;如果要嘉奖、
赞美先师,就是比附得不完备”。查考这一
说法,符合情理。皇朝屈尊弘扬教化,用先
师之位相待,如同上公,就事而言是恰当
的。元嘉时建立学校典礼,裴松之提议应跳
六佾舞,因为郊祭的乐舞尚未齐备,所以权
且演奏登歌。如今乐器已经齐备,应该三面
悬挂乐器演奏,跳六佾舞,牺牲物品及器
具,全部依照上公。
这年冬天,皇太子宣讲《孝经》,亲临释奠
典礼,御驾也亲临倾听。
建武四年正月,下诏建立学校。永泰元年,
束昏侯即位,尚书台依照丞塱年间旧事废除学
校。领国子助教曹思文上表说:
古代建立国家统治百姓的帝王,必定把
教学放在首位,用来节制邪恶的情感,禁绝
世俗的欲望,所以能教化百姓裁制风俗,养
成良好习性。因此忠孝纯一,信义形成,礼
让实行,尊重学校教育,其目标是相同的。
因此成均鲜明地记载在古代典籍,虎门显赫
地记载在前代经典。陛下圣明敦厚,承继大
业,现在皇命已下,废除学校的消息早就传
闻,恐怕观览国家盛德光辉的人,会有所议
论。如果因为国丧的缘故应当废除,当年汉
成帝设立学校,白元始年间,一百多年中,
未曾有短暂的废除,其间也有国丧。而且晋
逮童去世时,他设立的学校还是保存着,这
些都是前代不因为国丧废除学校的明确记
载。丞塱年间因为没有太子的缘故,废除学
校,这不是古制。查考国家设立学校,本意
是兴起教化导致国家太平,天子到学校咨询
商议,举行祭礼。《礼记》说:“天子出征,
接受祖先的旨命,接受学校拟订的谋略。抓
获有罪的人回来,在学校举行释奠礼。”又
说:“在太学设置三老五更之位赡养老人。
天子袒露身体宰割牲畜,持爵献酒,教育诸
侯孝悌。”这学校是天子拥有国家的根基,
或用其教化天下。所说的都是太学的事。现
在所引用的太学并不是相反的证据。据我所
见,现在的国学,就是古代的太学。晋代初
年太学生有三干人,多了之后就会杂滥,惠
查时想分辨清楚,所以元康三年才设立国子
学,第五等官品以上的人能进入国学。天于
离大学到国学,是为了举行典礼。太子离太
学入国学,是为了以年龄大小相让。分设太
学与国学,这是晋代区别士庶,划分贵贱罢
了。然而贵贱士庶,都需要教育化成,所以
国学大学两者共存,不是因为有太子所以设
立。因此把学校的兴废系在太子身上,这是
丞塱时的重大失误。2巡崇尚儒雅,几次废
置刑法,可是还道谢居三老五更位的老人,
是因为进行教育的手段没有精深。古代的教
育,家庭有私塾,党有庠,术有序,国家有
太学,用讽诵相互切磋。现在的学校非但不
应废除,还应更加崇尚教化之道,依据古代
制度,让郡县有学校,乡间实施教化。请交
予尚书台及太学、国学详加审议。
主管官吏陈述。听从了这一建议。学校最终
没有能够设立。
丞塱五年十月,主管官吏上奏:“南郡王萧
旦皑举行加冠礼,礼制中找不到从前的标准。”
尚书令王俭建议:
皇孙加冠的事,历代都没有规定,礼典
中虽然有嫡子但没有嫡孙,可是帝王位居正
统,向下延及五代。如今南郡王是皇太子所
生,确实是国家的后裔,加冕典礼,应该不
同于各位藩王。据《士冠礼》,‘主人穿戴黑
礼帽朝会礼服,主宾为成年者戴上帽子,赞
礼者为其系上帽带,。郑玄说‘主人,是被
加冠者的父兄’。查考这裹说父亲及哥哥,
就是表明祖宗的存在,父亲不是作为君主。
《大戴礼记.公冠篇》说公举行加冠礼自己作
主人,四次加戴黑色礼帽,把卿作为宾客。
这是表明继位的国君以及帝王的庶子不能称
是继位者。《小戴礼记。冠义》说‘在主人位
上行加冠礼,是显示被加冠者是传宗接代的
人。又在客位上行醮礼,三次加戴礼帽更显
示出尊贵,是勉励其今后有所成就’。注说
‘嫡子在束阶主人位举行加冠礼,庶子在房
内举行加冠礼’。《礼记》又说‘古代重视加
冠礼,所以在宗庙举行,为的是卑下自己尊
奉祖先,。根据如上记载来说,更和郑玄注
释《仪礼》的意思相合。因此中朝以来,太
子行加冠礼皇帝亲临,由司徒为他加戴礼
帽,由光禄赞礼。诸王行加冠礼,则是由郎
中加戴礼帽,由中尉赞礼。现在如果和太子
的加冠礼相同,就太重了;如果依照诸王的
加冠礼,就太轻了。另外《春秋》的意思,
‘不因父亲的命令推辞君主的命令,。 《礼》
载‘父亲在此是儿子,君主在此就是臣下’。
皇太子居于臣下、儿子之位,没有专擅礼仪
的道理。南郡虽然处于藩国之位,但不同于
其他庶子的封地,应该让其禀承朝廷的旨
命,略微表示在束阶主位举行加冠的礼仪。
晋武帝下诏说选、毯派遣使臣给诸王加戴礼
帽,不是正规的古制。这大概说的是庶子、
封王,应当依照公举行加冠礼自己作主人的
意思,至于国君的长孙,派遣使臣是可以
的。应当派太常持节前往为其加戴礼帽,大
鸿胪作为赞礼人,醮酒的礼仪,也由二入主
持,祝酒、醮酒的文辞,按照经书《礼记》,
另外撰写,不依照藩国的常规礼仪。朝廷官
员陪席拜贺,自然依照旧的制度。举行典礼
那天,朝廷内外二品以上的清官,都集中到
止娄庆贺,并且到束宫南门递送贺辞。另外
一天送礼,宫中大臣也要登门道贺,如同进
献台省的礼仪。举行加冠礼之后,限期拜谒
宗庙,弘扬尊奉祖先的意义。这既然是大
典,应该由通关八座丞郎并交给太学、国学
详细计议。
仆射王鱼等十四人的建议都相同,并且撰写
了赞冠、醮酒两种文辞。下诏说“可以”。祝辞
说:“皇帝派给事中、太常、武安侯萧惠基为南
逊王加戴礼帽。”祝文说: “占卜选择Et期、宾
客,举行加冠典礼。抛弃你年幼时的心志,从此
成就德业。亲近贤者任用能人,隆盛大的福惠。”
醮酒辞说: “美酒已清,嘉肴已满。兄弟都在,
亲善恭谨,做出表率。永远长寿,和睦安宁。”
丞塱年间,世担因为婚礼奢侈浪费,命令诸
王纳妃妾,包括皇上的御妻和六宫妃嫔,依照礼
制衹陪送枣、栗、股脩,加上香泽花粉,其余的
衣物之类都停送。即便公主出嫁,也衹是送礼给
对方父母。永泰元年,尚书令徐孝嗣建议说:
作为人伦的开始,没有比冠礼、婚礼更
重要的了,它们可以使仪表尊贵德业有成,
缔结两姓欢好。世风因时代而兴衰,古今有
不同的准则,礼仪的繁简,根据时代而有所
不同。三次加戴礼帽的冠礼在士人庶民中已
经废弃,婚姻的六礼也衹局限在宫廷使用,
虽然因袭不久,事情恐怕也难以马上改变,
可是大型礼典的关键之处,就是应繁简适
当。据《士冠礼》,三次加戴礼帽完毕,就
要用醴酒宽待主持冠礼的人,宽待醴酒仪式
衹有一次,所以醴酒文辞没有二份。如果不
宽待醴酒,那么每加戴一次礼帽就要有醮酒
仪式,所以醮酒文辞有三份。王肃说“宽待
醴酒本是古制,这是很重的礼节,用时鲜的
酒,这礼节就轻了,所以如此”。或是醴酒
或是醮酒,意思不一致,这些都详细记载在
经书之中。如今君王加冠礼结束,祇是酌酒
一次,可立即依照古制设醴酒礼。还用醮酒
文辞,确实是违背礼的本意。查考婚礼是在
篚裹装上四个爵,加上两个剖阙的瓢,既有
崇尚质朴的含意,又象征离合的意思。所以
用手抓三口饭就不再吃,接下来夫妻各用瓠
瓜剖成的瓢饮酒漱口。先儒认为婚礼是成就
合好,事不过三,然后合用瓠瓜剖成的瓢饮
酒。礼制先用瓠瓜剖成的瓢饮酒漱口,作为
第二第三,有违本意。另外<郊特牲》说
“三王用陶器瓠瓜装牲物”。说的是远古时
候,没有夫妻共吃一盆牲物的礼仪,三王创
造了它,用远古的器具,是重视夫妇的初
始。现在虽然用方标表示节俭,可是更加背
离古代典制。另外用锁把两个瓢连在一起,
大概是出自近代的习俗。又另设花烛,费力
雕饰,也有损从前制度。当今圣明政治日益
隆盛,声名教化务求整肃,那么古代淳朴的
世风,保留祭祀宗庙的生羊而爱惜礼义,历
代沿袭的制度,关系到治理国家的根本,嘉
礼实在重要,应该完备旧的制度。我认为自
现在的王侯以下,加冠礼完毕,举行一次醴
酒仪式,以此遵行古代的礼义。醴酒仪式就
根据旧的记载,对事情是恰当的。婚礼也依
照古制,用瓠瓜剖成的瓢盛最后用来漱口的
酒,并且除去金银锁链,其余的各种器物,
都用陶器。殿堂人役手持烛火,完全可供燃
烧之用,花烛奢华,也应当停止节省。或许
去除浮华雕饰可以预期,风俗也会慢慢改
变。
商量的意见一致。上奏被许叮。
晋武帝太始二年,主管官吏陈奏,从前的
事例是皇后的避讳与皇帝的避讳一起下达。韶令
说,礼规定皇后的名讳不出宫内,是近代才避讳
的。建元元年,太常上奏议事朝堂的避讳原则。
仆射王俭建议说: “皇后的名讳依据旧的制度不
确定避讳原则。礼规定天子诸侯避各位祖先的
讳,臣仆既然有随从致敬的意思,应当为太常府
君避讳。至于朝堂的题名榜,本来衹适用于天
子,既然够不上追念尊奉,而礼衹施于三代,所
以晋代的京兆,宋代的束安,都没有列入题名
榜。孙毓的建议称京兆位列正庙,臣下应当为他
避讳,可是没有上题名榜。宋初博士司马道敬建
议束安府君的名讳应该上题名榜,何承天持不同
意见,就是明证。”凡是有人名、地名触犯太常
府君以及皇帝、皇后名讳的,都要改。对宣帝的
避讳相同。人名、地名不衹避讳一字,所以改承
明门为北掖,因为题名榜上有“之”字与“承”
字并行避讳,东宫承华门也改为宣华。
汉代末年,蔡邕编撰汉《朝会志》,最终没
有完成。秦代人把十月初一作为岁首,汉代初年
相沿袭大宴宾客,后采用夏历,但仍没有废除十
月初一的宴会.东汉以后,正月初一夜漏还剩七
刻,鸣钟接受拜贺,公侯以下拿着礼物来到庭
院,俸禄在二千石以上的官员进殿呼喊万岁,然
后奏乐宴饮。张衡赋说“皇帝车舆清晨起驾,日
光升上扶桑”。可是虽说清晨起驾,也必须辨明
天色后才好进行活动。魏武帝建都邺,正月的宴
会在文昌殿举行,用汉代礼仪,又摆列百华灯。
后来魏文帝因修建洛阳宫室,权且建都许吕,宫
殿狭小,正月初一在城南设立毡帐宫殿,用青色
帷幕作门,演奏音乐大宴宾客。后来还都洛阳,
依照汉代旧制。晋武帝初年,重新制订朝廷宴会
礼仪,夜漏还剩十刻,在庭院点起火炬照明,群
臣会集。傅玄《朝会赋》说“华灯犹如火树,百
枝炽烈辉煌”。这是因为把魏代礼仪与庭院点火
照明同时举行。夜漏还剩七刻,群臣入殿道贺,
还剩五刻,各就各位,等到夜漏流尽,皇帝出前
殿,百官进贺,如同汉代礼仪。仪礼结束停止进
入,群臣就座,称为辰贺。昼漏上到三刻皇帝再
出来,百官奉献寿酒,大宴宾客,演奏音乐,称
为昼会。另外在黄帐外排列三十位女乐手,演奏
《房中之歌》。江南多有忧患,不再举行晨贺,夜
漏还剩十刻,打开宣阳门,到天亮才打开殿门,
昼漏上到五刻,皇帝才出来接受拜贺。宋代到十
刻才接受拜贺。其他升降跪拜礼仪,以及设立后
妃、分封王公以下官爵、祠祀、夕牲、拜官授
官、吊唁、祭祀,都有仪制,内容太多不再记
载.
三月三日的曲水流觞之会,就是古代的楔
祭。选《礼仪志》说“三月上巳曰,官民都到束
流的水边洗濯干净,清洗自己消除旧病,是一次
大的清洁”。没有记载东流的是什么河。晋中朝
载,卿以下至于庶民,都到洛水边行楔礼,事情
见于各《楔赋》以及《夏仲御传》。赵王伦篡
位,三日,在天渊池集会杀掉张林。怀帝也在天
温迤集会赋诗。陆卷说“玉逦迤南的石沟,引御
沟的水,池西堆石成为楔堂,横跨水上,流杯饮
酒”。也没有说曲水。元帝又下诏废除三月三日
的游戏用具。现在相沿成为各种游戏用具,雕琢
玩弄技巧,历代增减没有常规。
史臣曰:考察禊和曲水,意思有矛盾。过去
说阳气播布流畅,万物萌发,姑且洗洁自己。
“巳”就是“祉”,意思是祈求福惠。另外一说,
三月三日,清明节,将在水边举行仪式,祭祀祈
祷丰年。应劭说:“‘楔,就是‘洁’,意思是自
我清洁。有人说漠代有个叫郭虞的人,在三月上
辰日生了两个女儿,上巳日又生了一个女儿,两
天中接连生的女儿都死了,当时的习俗认为是大
忌,百姓每到这天,都到束流的水边祈福清洁自
己,在清流中流杯饮酒,后来就形成曲水之会。”
据考高后祈福霸上,马融《梁冀西第赋》说“西
北戌亥之位,磁石显示坠落。虾蟆吐泻,庚辛地
域”。就是曲水之会的象征。现在根据楔礼就是
曲水会的事,应该在永寿之前已经有了,祈福消
灾就不可能在高后之后,祈求农业丰收的说法,
对事情是适当的。
九月九Et举行马射。有种说法,金秋时节,
讲演武艺,练习射箭,像汉代立秋的礼仪。
史臣日:考察晋代中朝时元旦朝见群臣,
设卧骑、倒骑、颠骑等项目,从束华门往神虎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