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齐书
_10 萧子显(清)
拊祭于太庙阴室。太祖崩,毁掉广陵府君神主。
郁林王即位,追尊文帝,又毁掉太中府君神主,
停止祭祀淮阴府君。明帝即位,恢复原状。等到
明帝崩,咐祭于太庙,因为和世祖是兄弟,所以
不区分世次.
史臣日:先儒解释宗庙的含义,根据高祖以
下五代后亲情断绝,所以与自己有亲情的祖庙有
四辈。周代把后稷作为始祖,文王、武王作为远
祖,所以说周王立七个庙。夏禹没有始祖,商汤
不把契作为先祖,夏立五庙殷立六庙,其数字与
此相符。汉代设立宗庙,违背经典古制。匡衡、
责鱼、墓邕等人,空有迁移毁弃的议论,长达四
百年,竟然没有完善的制度。魏代初年,宗亲之
庙衹有四代,吴国、蜀国的宗庙祭祀,失礼的地
方已经很多。晋采用王肃的意见,把文帝、景帝
作为一代,向上到征西,实际是六个庙。查考其
用意,不区分兄弟长幼,应当是为君主立庙,所
以同辈可以在七庙相容。等到杨元后崩,征西的
庙没有毁掉,就知道没把杨元后列入世次。宗庙
有七座庙室,可神主之数满八个。江左贺循提
议以后,弟弟不继承哥哥的帝位,所以宗庙的世
次必定限制在七辈,神主则没有一定的数字。宋
代中央最初设立五庙,把臧后列入宗庙。依据礼
义要求,宗亲的庙也就是四个。在礼义上反而与
郑玄的意思相合,不是说按照王肃的意见。白此
以后,就沿袭旧的制度。夫妻是半道结合,不是
在宗族中世代延续的,好比是对下祭祀夭折的嫡
子,与宗庙的数量无关,如果都到祖庙,礼义上
没法解释。如果照伊尹的话,一定要到七代,那
么儿子为昭孙子为穆,不列入妇人。如果依郑玄
的说法,宗庙有亲人的称谓,妻的意思是齐,岂
能说是胡乱的祭祀。况且照闳宫的品德,周代七
庙没有列入并不就是定数,杨元后享祀,晋代成
为八庙也没什么损害。现在说的七庙,实际祇有
六代神主享祀,致使承受天命的国君,造福后世
的制度不能完善。如果说太祖没有列入,那昭穆
的数字如何维继,因此礼官应该谨慎。
末泰豫元年,明帝去世,博士周洽建议:
“暂行制度:居丧期间,帝王不亲自主持四季的
祭祀。”建元四年,尚书令王俭根据晋中朝《谅
阎议》陈述说:
暂行法典实行之后,丧礼就被取代了,
事情兴于汉代,可是起源很早。殷商王室居
丧,没有丧服之名,周王除去丧服,衹要举
行宴饮娱乐就会被讥笑。 《春秋》的礼义,
继位的国君过年后即位,预告就要朝见天子
聘问进献,《左传》说“凡是国君即位,卿
要出访各国,重申旧的友好关系”。又说
“诸侯即位,小国要前来访问,继续结好示
信,谋划事情弥补缺漏,这是礼重要的内
容”。至于居丧期间谋划婚事,三年丧期未
完就举行谛祭,齐归居丧期间仍旧打猎,杞
公居丧不终止奏乐,都导致讥讽批评,应作
为明镜引以为戒。从这些记载来说,朝见、
聘问、祭祀等典礼,哭完了之后就要准备举
行,婚姻、谛祭、打猎、奏乐等事情,三年
之后再举办,通畅堵塞,兴盛废弛,各有缘
由。又据《大戴礼记》及《孔子家语》都称
武王去世,成王继位,第二年六月安葬之
后,周公为成王加冕而且朝拜祖宗,会见诸
侯,命令祝雍创作颂词。襄王十五年十一月
“晋侯周去世”,十六年正月“安葬晋悼
公”.平公即位之后,“更换丧服儆戒百官,
祭于曲沃”。《礼记.曾子问》“孔子说,天子
去世,国君去世,就要祝告移取各庙的神主
藏到祖庙中,这是礼。终止哭泣事情完毕
后,各位神主仍迁回自己的庙”。《春秋左氏
传)“凡是国君哭泣完毕就要拊祭祖庙,拊
祭祖庙之后要特别对其神主祭祀,在祖庙中
蒸祭、尝祭、棉祭”。先儒说“特别向其神
主祭祀,是指在庙寝中单独用丧礼奉祀新去
世的国君神主,不同于吉礼。在祖庙内蒸
祭、尝祭、稀祭,是终止哭泣事情完毕,各
庙的神主,各迁回自己的庙中。而一年四季
的祭祀,就都是吉礼。三年丧期完毕,在祖
庙中举行吉礼的碲祭,升入诸位神主之列,
确定新的神主之位”。凡是这些意见,都写
在经典诰命,史册中很清楚,所以晋、宋沿
袭,都遵照从前的制度,终止哭泣,因身负
国家重任除去丧服,亲自主持祭奠,一切按
照礼义,内心和洽。及至泰豫元年,礼官提
议,皇上不应亲自主持祭奠,就引用了“居
丧三年的制度从天子以下都是通行的”。又
依据《王制》声称“三年丧期内不祭祀,衹
有祭祀天地社稷,可以破例举行”。岂不知
所谓从天子以下通行,本来就存有至情,安
葬之后脱掉丧服,因为事情要权宜处理,放
弃丧服穿上皇袍,奉祀尽孝应加以申明,
“越绋”的意旨,是指事情在未安葬前施行,
哭泣终止之后,还有什么“绋”可越?再依
照范宣问难杜预,谯周论士人祭礼的意见,
都不再是明确的根据。晋武帝服丧,每每存
有平息悲哀的想法,不完全依照服丧礼制,
至于一年四季的祭祀,大都以哀痛不能承受
为由,没有马上改变旧的制度。南迁江左以
来,通儒硕学经历得多了,但都谨守旧制不
加改革,礼义岂不是空有其名。再就心情来
说,公卿大夫,要亲临官署处理政事,新年
伊始,要会见各国使节,虽然乐器停止演
奏,可是悬挂乐器的木架仍充斥庭院,用情
比恒久的悲哀要深,可是行迹被凡俗的礼制
所贬抑,怎能说他们的内心能平静,是为了
国家的缘故。宗庙祭祀,首先是孝敬,怎能
容许其他祭事都筹备举行,惟独这一典礼废
弃呢?就是必须要废弃祭祀,那应该三年一
直空缺,然后恢复旧制,可是主管官吏整顿
礼制,进退不一,更加违背典制初衷。我认
为应该依旧山皇上亲自奉祀。
皇上听从了这个意见。
永明九年正月,诏令太庙四季的祭祀,进献
宣帝面起饼、鸭腔,孝皇后笋、鸭蛋、脯酱、炙
白肉,高皇帝肉脍、菹羹,昭皇后茗、栅、炙
鱼,都是他们喜欢吃的。起先是世祖萝见太祖
说: “宋代的各位帝王曾在太庙裹向我要吃的,
可另为我建祠庙。”皇上于是敕令豫章王妃庾氏
四季定时回青溪宫旧宅,宅内合为一堂,供奉二
帝二后,牺牲服制,采用家人的礼仪。
史臣曰:汉代的宗庙,分布在郡国,有所求
才祭祀已经亵渎了神灵,依据情分又疏远了。双
层房檐的祠堂陵寝,不可建在一起,所以先儒抗
议,认为这是迁移毁弃。光武帝承继汉王朝,南
蛆昼以上四代,另外在壹陆祠祀。建武三年幸临
叠医园庙就是证明。张冲《南都赋》说“宗庙肃
穆幽静”。从明帝到章帝、和帝,每次幸临章陵,
就到旧宅祭祀。建安末年,曹魏设立宗庙,都在
翅都。魏文帝姜翅二年,这屋宗庙没有建成,
亲自在建始殿祭祀鸯童,采用家人的礼仪。世祖
生发汉明帝一样的梦,开始在旧的宫殿祭祀,既
表明了孝敬奉祀,在礼义上也与从前的制度相
合,也是一时的盛事。
丞塱六年,太常丞坷迺之建议:“现在祭祀
有生鱼一条,干鱼五条。《少牢颅食礼》说‘主
祭者献上鱼、腊、肤,用十五条鲋鱼’。上边既
然说‘腊,,下边必然是‘鲜’。其数宇应该相
同。称‘肤,足以知道鳞皮没有毁坏。 《礼记》
说‘用干负祭祀叫商祭,用鲜鱼祭祀叫艇祭,。
郑玄注‘商,量;艇,直,。查考‘商’的意思
是裁割,‘艇’的意思表现在完整。贺循《祭义》
还是用鱼十五条。现在鲜的就减省了,干的全部
用。我认为应该干、鲜各两条,干的稍微切断头
尾,表示保存古义。”国子助教粟惠度建议:
“《礼记》称崇尚玄酒加工腥鱼。玄酒不能多,鲜
鱼照理应节省。干鱼五条,是因为其加入了人
工,可以效法五味,象征五种等级的酒。现在要
干、鲜鱼各两条,礼义上没有依据。”何谨之的
建议未能施行。
永明十年,韶令已故太宰褚渊、已故太尉王
俭、已故司空柳世隆、骠骑大将军王敬则、镇束
大将军陈显达、已故镇束将军李安民六人,配祀
太祖庙庭。祠部郎何谨之建议“功臣配祀,宋代
屡次实行,查检其中遣事,题名列位,都写明封
蹭的官爵、谧号及名字,文中不称神主,衹是设
一个板。《白虎通》说‘祭祀有神主,孝子用它
系住自己的心’。据此而言,升入庙堂配祀,不
容许有神主。宋时板的尺度,已不复存在。现在
所制作的,大小厚薄像尚书召板,是为了符合其
本意”。主管官吏召集的太庙旧人也说见到的宋
优功臣配祀座位板,与尚书召板相似,事情见于
《仪注》。
永明十一年,右仆射王晏、吏部尚书徐孝
题、侍中坦胤陈述:“已故太子拊祭太庙,既然
从前没有标准。查检宋元后旧例,太尉行礼,太
子与太尉一起跪拜。臣等商议,拟依照从前的制
度。太常主持太庙神位,太尉主持拊祭礼,太孙
跪拜,都与他一起,正式典礼完毕之后,在阴室
的祭祀,太孙应该亲自进奠。”皇上下诏说“可
以”。
建武二年,主管官吏上奏景懿后迁入新庙的
车服仪制。祠部郎何佟之建议说:
《周礼》中王的六等服装,大裘等级最
高,衮冕其次。五等车,玉辂等级最高,金
辂其次。皇后的六等服装,桦衣等级最高,
褕翟其次。首饰有三等,副等级最高,编其
次。五等车,重翟等级最高,厌翟其次。上
公没有大裘、玉辂,可上公夫人有副以及讳
衣,因此《祭统》说“夫人穿戴副及讳衣站
在束房”。另外郑玄说“皇后有六等服装,
衹是上公夫人也有讳衣”。《诗经》说“乘坐
翟弗上朝”。郑玄认为翟荛即厌翟,是侯伯
夫人入庙乘坐的。现在上公夫人的副及裤衣
既然与皇后相同,那么乘坐的重翟或许没有
不同。况且景皇懿后在礼仪上处九等官爵中
最高之位。而且晋朝太妃服饰的礼制,和太
后相同,宋代皇太妃衹是没有五牛旗这点是
不同的,她们的外侍官有侍中、散骑常侍、
黄门侍郎、散骑侍郎各二人,分别跟随在前
部后部,与王相同;内官有女尚书、女长御
各二人,仪仗与太后相同。另外魏朝的晋
王,晋朝的宋王,都设置百官,仿效天子朝
廷。至于晋文王去世还称薨,太上皇称崩,
那是礼仪超出了王。所以前面商议景皇后完
全依照近代皇太妃的仪制,那么侍卫随从车
驾都不能不同,皇后乘坐重翟,也是无可置
疑的。查检齐初神主迁庙,宣皇神主乘坐金
辖,皇帝亲自奉祀,也乘坐金格,先去举行
完典礼,仍旧陪从神主到新庙,现在应当依
照。
采纳了这个建议。
丞台元年,主管官吏商议是否应到宗庙参拜
祖先。尚书令徐孝嗣建议: “继承帝位的君主即
位,都没有到宗庙参拜祖先的记载,宗族繁衍继
承祖业,才有虔诚地谒见宗庙祖庙之礼。”左丞
萧琛建议:
我听说恭敬地拜谒自己的祖先,这一礼
义明白地写在《商书》中,朝拜武宫,事情
光大于晋朝史册。哪有登临尊崇的帝位,承
受天命继承王业,却不虔诚觐见祖宗,来到
太庙。《毛诗.周颂》篇说“《烈文》,是成王
即位管理国家,诸侯协同祭祖”。郑玄注说
“新王即位,一定要用朝拜享祀之礼祭祀祖
宗,秉告继承帝位”。另外一篇说“《闵予小
子》,是继位国君朝拜宗庙”。郑玄注说“继
位国君是指成王。除去为武王服的丧服,将
要开始即位管理国家,朝拜宗庙”。如此看
来隆盛周代法典,严明纲纪,身为嫡子居于
帝位,没有比得上成王的。另外两漠由太子
继承帝位者,西京七位,束都四位,其中
昭、成、哀、和、从五帝,都拜谒宗庙,有
关内容载于汉代史书,其他惠、景、武、
元、明、章六帝,前代史书没有记载他们拜
谒宗庙的事,或许是史书偶尔有阙文,道理
上没有其他解释。议论者说皇上早在束宫做
太子时,已经向祖先表示了敬意,终止哭泣
之后,当即亲自主持正常的祭祀,造就是在
宗庙拜见祖先了,所以没有另外拜谒的礼
制。我认为不是这样。作为太子在束宫时,
也随从参加郊祭,如果说以前的虔诚可以代
替后来的恭敬,新朝代创始,就无须再有配
祀上天的祭礼了。如果认为亲自主持正常祭
祀后,再到宗庙拜见是重复,可是从漠到
置,庶子继位,都到宗庙拜谒,既然同是有
了祭礼,为何衹有庶子继位举行繁杂的礼
仪?而且晋成帝咸和元年改年号后,拜谒
宗庙,咸康元年加冕,又重新拜谒。时间上
没有换君主,还不怀疑两礼重复,何况地位
上隔为君臣,却衹用一次拜谒追祭礼敬。应
当继承遥远的周、汉的盛大仪范,黜弃近代
置、塞的乖异礼仪,朝拜一次宗庙表现的诚
信,会迅速传遍万国。 “
奏议被许可。
永明元年十二月,主管官吏上奏: “本月三
Et,腊祭太社稷。一日日月相会,在斋戒期内发
生了El食,不知道对社祭有没有妨碍?官署没有
先例依照。”尚书令王俭建议:“《礼记.曾子问》
‘天子举行尝谛郊社等五礼范围的祭祀,篮簋等
祭器已经摆好’,衹有遇到天子或皇后的丧事才
废止。到正当祭祀的那天,发生火灾以及Et食就
停止。查考击鼓献祭,由来久远,可是篮簋等祭
器刚摆好,没有问到。据此来说,斋戒第一天,
赶上轻微的日食,就不应当废止祭祀。另外初平
四年,士孙瑞建议因B食废止冠礼而不废止郊
祭,朝廷的议论采纳了这一建议。王把天地作为
父母,郊祭社祭没有不同,造就是先例,我认为
不应废止。”下诏说“可以”。
丞塱十一年,兼祠部郎包工驻建议:
据《礼记.郊特牲》“社祭祭土而以阴气
为主,国君面向南立在社坛北墙下,其意是
对着阴面”。郑玄说“答好比是相对”。“北
墉,是社祠内的北墙”。王肃说: “阴气向
北,所以国君面向南与之相对。答之就是与
之相对的意思。”由此可知古代祭社,面向
北设置神位,斋官面向南,是很清楚的。近
代沿袭,帝社朝南,太社及稷坛都朝东,斋
官的位置在帝社坛北,面向西,在神位背后
行礼。又称稷为稷社,非常违背礼的本意。
却不知在何时弄错,追溯其中道理应当不
久。我认为皇齐改变前朝文物制度,礼乐都
应更新,中原的神灵,没有比社神更尊贵
的,如果仍旧沿袭前代的错误,恐怕有损盛
大的典礼。认为二社,说起其字义是不同,
若论其神灵则是相同的,神位都应朝北。稷
神如果朝北,就变成了相互背离。稷是百谷
的总神,不是阴气之主,应依照先前朝束。
斋官站在社坛东北,面向南站立,束是上
位;各位执事面向西站立,南是上位。稷依
据礼没有异名,现在如果要尊崇,正可以命
名为太稷,怎能说是稷社呢?腊祭太社日期
临近,可依照所奏请的事情处理,改定礼仪
制度。
仪曹称治礼学士的意见是:
《郊特牲》又说“国君面向南,是与阳
相对;大臣面向北,是与国君相对”。如果
认为阳气在南,那么神位应朝北;阴气在
北,那么神位应朝南。现在南北郊祭,一律
限定朝南,皇帝持黑瓒站在台阶东部面向
西,由此知道祭坛与阴阳无关,设置神位又
怎能拘限于南北。众位神灵小的祭祀,大都
限定面向南,供奉的时候,面向北行礼,大
概是想申明神灵的尊贵,表示追求阴幽的含
义。魏秦静让另外营建社稷,说自汉代以
来,相沿朝南。汉离周年代隔得不远,鄗城
荒废的房基,商丘残余的树,应还有遣存,
迷失祭坛方位,没到现在这样,博学的儒者
知识通达,不认为是错误。庾蔚之从前已有
这种意见,后来徐爰、周景远都有不同意
见,仍旧没有改变。
何佟之建议:
提出的辩驳引述国君面向南与阳相对,
臣下面向北与国君相对。敢问“答”的意
思,是相对?还是相背?如果相背则在社神
位面向南,国君也面向南,可以同提出的辩
驳相符。《郊特牲》说“臣下面朝北与国君
相对”。又成了国君与臣下相背。现在说国
君朝南臣下朝北,如照前面解释“答”的意
思,那么国君朝南就不能称为“答”, 《礼
记》怎能说祭社时国君朝南“答”阴面呢?
社神如果朝同一方向,那么国君也应当面向
西,为什么在社祭时面向南?在效祭时面向
西呢?我的解释不是如此,《礼记》说,国
君面向南与阳相对,这是表明朝廷集会的时
候,昌盛的阳气在南,所以国君面向南与之
相对,犹如圣人面向南听政,向着光明治理
国家的意思,怎能是祈求祭祀天地的太阳
呢?由此可知祭社时神位朝北,国君与之相
对所以朝南;祭天时神位朝南,国君与之相
对应当朝北。现在皇帝持黑瓒站在台阶东面
向西,这大概是M0进入祭场的另外一个位
置,不是应接相对时的位置。据《礼记》说
“社祭为的是神化地”。又说“社祭祭祀地而
主阴气”。又说“不听从命令,在社坛处
死”。孔安国说“社祭主阴气,阴气主肃
杀”。《传》说:“日食,在社祠击鼓”。杜预
说“是谴责各阴气”。社祭执掌阴气的强盛,
所以朝北设置神位,以照其本意。其他的祭
祀虽然也与土地祭祀同样尊贵,可是不具这
种意义,所以神位的朝向不同。不能看到其
他的阴祀神位不朝北,便说社祭神位应当朝
南。据《周礼》祭社时神位朝南,国君追求
阴幽,应当面向北,可是《礼记》说国君面
向南,这与相对阴气的意思,追求阴幽的言
论不违背吗?魏临时用汉的社坛,社坛、稷
坛同在一处,共用一个门口,稷坛在社坛北
面,都不是古制。后迁到皇宫南面,自当是
遵照礼制。如果像秦静说的这样,就是显示
漠代的社祭失去了周代的法度,可以看到漠
代的旧事。当时祭社神位朝南,不知出自什
么史籍。就是依照议论者提出的秦静所说的
祭社位置朝向仍依汉代旧的法度,汉代又是
沿袭周代的成规,因而不用更改,那么社稷
三座祭坛,都应当朝南,现在为什么改帝社
朝南,泰社及稷都朝东呢?
治礼学士又向何佟之问难,总共往返了三
次。到建武二年,主管官吏提出: “治礼学士没
有明确的根据。”何佟之的建议才实行。
建武二年,祠部郎何佟之上奏说:
据《周礼.大宗伯》“用苍璧祭天,黄琮
祭地”.郑玄又说“都有牺牲缯帛,各依照
祭器的颜色”。Ih此可知在圆丘祭天用黑牛
犊,在方泽祭地用黄牲畜。《牧人》说“凡
是阳祀都用脐牲畜,阴祀都用黝牲畜”。郑
玄说“醉,赤色;黝,黑色。阳祀,指南郊
祭天以及宗庙祭祀。阴祀,指北效祭地以及
社稷祭祀”。《祭法》说“在泰坛焚烧木柴,
是祭天;在泰折挖坑掩埋祭品,是祭地。用
赤色牛犊”。郑玄说“祭地是阴祀,用黑色
牲畜,与祭天一样都用牛犊,所以连在一起
说了”.由此可知这里祭祀天地就是南北郊
祭。现在南北郊祭都用玄色牲畜,另外明
堂、宗庙、社稷祭祀都用赤色,舆从前的礼
制不符。另外郑玄说“在明堂祭祀五帝,勾
芒等配祀”。自晋以后,把圜丘并入南郊,
因此郊祭坛陈列五帝及勾芒等的神位。现在
明堂祭祀五方之神,更是缺少五神的神位,
北郊祭祀地祇,却设置重黎的神位,乖舛不
一,恐怕有损盛大的礼典。
前军长史刘绘议论说:“《论语》说‘牛犊是
赤色而且长着整齐的角,即便不想用于祭祀,山
川I之神难道会舍弃它吗,?不知道山川I之神应当
是阴祀不?如果属于阴祀,那就舆用黑色不符
了。”
何佟之又发表议论:“《周礼》以祭天地为大
祀,四望为次祀,祭山川I为小祀。周人崇尚赤
色,自四望以上用的牲畜,各依照其所处方位,
因为这些祭祀很重大,应当遵从本色。祭山/10以
下的祭祀,没有记载牲畜的颜色,因为这些祭祀
规模小,依照它们崇尚的颜色。这样《论语》、
《礼记》的两种说法,怎么不相符?”众人商量认
为合适。采纳了这一意见。
永元元年,步兵校尉何佟之提议说:
听说凡是圣明帝王治理天下,没有不尊
奉天地,崇敬E1月的,所以冬至日在圆丘祭
祀天,夏至El在方泽祭祀地,春分El祭H,
秋分日拜月,为的是教诲目姓事奉国君的道
理,教化下尊敬上的道义.所以《礼》说
“王一定要以天为父,以地为母,以Et为兄。
以月为姊”。《周礼.典瑞》说“王腰插大圭,
手持镇圭,用五色丝绳绕五圈装饰朝拜曰”。
屋邈说“天子在春分曰祭Et,秋分曰拜月”。
《觐礼》 “天子出束门之外拜曰”。卢植说
“朝拜曰是在立春H”。郑玄说“端应当作
冕,朝拜H是春分的时候”。《礼记。朝事议》
说“天子头戴礼帽,手持的镇圭,有一尺二
寸,率领诸侯到柬郊朝拜H,为的是教导国
民尊奉天尊”。所以郑玄知道在这裹端是作
冕。《礼记.保傅》说“三代的礼制,天子春
天早晨祭El,秋天傍晚拜月,为的是表明有
所尊敬”。而没有说明所用的确切时辰。马
融、翅玄说是用春分、秋分,卢植说是用立
春H。我认为日是太阳的精灵,月是太阴的
精灵。春分时阳气刚在上升,秋分时阴气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