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美)保罗·福赛尔著

_2 保罗.福塞尔(美)
  【家畜
  如果要在草地上饲养动物(只有上流社会才会干这种事),最根本的原则是:它们万万不可以是绵羊、母牛、山羊之类可为餐桌派上用场的动物,范勃伦认为那样做带有“节俭”的暗示。要养就养那些更为昂贵、更富于吸引力的动物,比如麋鹿或四不象之类。这些动物“无论实际上还是潜质上都不能使人想到粗俗的谋利性,”囚而才是快乐的。这正是“无用”原则的根本体现。
  【院内摆设
  在气候寒冷的地区,到厂草坪被大雪覆盖的时候,令中产阶级头疼的难题就来了。草坪再也个能用做炫耀展示之用了。怎么办呢?他们就用圣诞灯饰来补偿这种损失。石棉板作的驯鹿在门旁蹦跳,滑稽的圣诞老人正在钻进烟囱。虔诚的人家还会在草。地上摆放画在胶合板上的耶稣诞生图。似乎没有人全面地研究过中产阶级为什么喜爱举办“街区圣诞大灯展”(约翰布鲁克斯语),是不是想在贫民心目中改善形象?好像也没有人详实地调查过灯展与“草坪”之间的关系。沃尔特为了撰写他的《组织起来的人》(1950)研究过一个郊区,他报告说,假日里,此地灯火辉煌,每年有十万人(当然大部分是贫民阶层)驱车前来观看,令人叹为观止。
  但是,假如看到草坪上炫耀的是永久性展品时,我们就是在等级阶梯上走近贫民阶层了。他们之中的中上层,常常在院子摆着一个令人目眩的白色大瓮,还有戳在窗前的“大树”,它们约有十五个生铁铸造漆成绿色的树枝,枝头吊着放花盆的铁圈。有些人家的展品不仅供人欣赏,还供人参拜,比如在院子里立着圣母玛利亚雕像。你只要把某些老式的带脚浴盆竖起来,就可以在盆底看到这样的浮雕像。地位稍低的人家展示的是塑料做的守护神,火烈鸟和迪斯尼动物,还有蓝色或紫色的篮球大小闪闪发光的球状物,安置在饰有凹槽的水泥浇铸的底座上。下层贫民将废弃的木制轮胎漆成白色,里边种上鲜花。(汽车轮胎要稍微高档一些)。这一阶层最穷的人家花坛四周是用坏了的灯泡,或者废弃的啤酒瓶。生锈的超市小推车停放在前院,安静地等候哪天再派上用场。
  【花草
  你若是认为,种什么花者;不会损害房主的社会地位,你就大错特错了。属于中上层阶级的人家种杜鹃花、卷丹、孤挺花、耧斗菜、铁线莲、还有玫瑰(鲜红色除外)。如果想知道哪种花属于粗俗的人,就请留心周日早晨电视上雷克斯亨伯德或罗伯特舒勒主持的宗教节目,他们偏爱的品种主要是大竺葵(红色的不如粉色的)、一品红、还有菊花。甚至无需留意布道的质量,你立刻就会知道,它们是中上层贫民阶级的花卉。贫民还种植福禄考、百日菊、一串红、唐富蒲属植物,如秋海棠、大丽花、倒挂金钟和矮牵牛。中上层贫民阶级人士有时会尝试着在房前草坪上的独轮车或小划船中种鲜红色的花卉,期望借此减少其粗俗性,但鲜有成功者。
  广告是一种确定花卉所体现的社会语言的好方法。米特福德在她研究殡葬业的《美国殡葬风俗》一书中提请人们注意,一则刊登在该行业杂志上的广告,为花商和用香料保存尸体的商人源远流长的结合大唱赞歌。广告中一位年轻的寡妇正在接受赠花,图片的标题为:忧伤渐远,温柔重现。敏锐的读者一眼就看出她手中拿的是菊花。
  【谁的房子
  但是我们走近的究竟是属于咽什阶层的住宅?新房子常会因为大普通,太划一、太丑陋而难以确定房主的身份。拉塞尔林斯的观点极具讽刺但并不偏颇。他说:
  “现今的住宅,无论造价如何昂贵,都像是盒子,或一系列连在一起的盒子。有时房子上有陡峭的尖顶,上面盖着白色檐板,这种样式被美其名日为科德角式。长度大于宽度,又有倾斜屋顶的房子称为牧场式平房。如果房子是方形的,称为邦家陆平房;如果是两层的盒子,就算是“殖民式”。两个盒子并排而建,一边略高于另一边的是错层式(既有错层式科德角小屋,也有错层式牧场平房)。
  这些都是中上层阶级和中产阶级的住房,上层阶级的住房距离街道更远一些。但是如果建造于过去的二十五年中,则基本上没有多大区别。另一方面,要想发现贫民的住房模式就要费些周折了,因为房子较小,车道(当然是直而短铺着沥青)上塞满了小汽艇,拖车和活动房屋式旅游车,房前屋后又有一两辆正在锈烂的汽车。建筑材料如果是混凝土板,就会给人更真实可靠更像是贫民住宅的感觉。假如除掉车道和后院的车辆,而在前院添上一座井房,一所贫民住房就顿时变成了中产阶级住宅。井房是新英格兰建筑风格的组成部分,它是中产阶级崇古建筑方式中的一种。
  新英格兰的建筑风格还会在前门两侧各悬挂一只灯宠,看上去像黄铜或黑铁皮做的老式车灯;高高的白色门柱上挂着类似的一盏灯来照亮门前的小径。屋顶上安装着可折除的圆型风向标,以及雕刻在前门上黑色镀金的带有殖民风格的雄鹰。门可能是铝制的,但漆成类似本质的颜色,颇有手工雕就的效果。似乎没有哪座房子吝啬到没有雕鹰的地步,虽然这一形象早已失去了告诉人们这里是“早期美洲住民”的含义。我的一位属中上层人士的朋友注意到,一些相当寒酸的小房子上竟有大量这样的雕鹰,他认为它们清晰地表明该地为海员居住区。中产阶级偏爱其它古旧式样的东西,有的模仿十九世纪带有温暖舒适色彩而又能够体现高尚品质的美式农舍,有的效仿“都铎式”建筑风格,大胆采用木质结构,力求坚实、完美和值得信赖。
  考虑到现今住宅结构的划一性,房主必须依赖门厅正面的镶嵌以及装饰(如鹰等),来体现他想展示的社会地位。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安装在层顶的电视天线,还有显眼的空调机,体现的就是这种社会功能。但是那样的时代过去了,现在二者传递的完全是不利于房主的信息了。门厅和门廊尤如人的口舌,传递的更是毫不含糊的阶级信息。无论主人的地位高低,家居的正面力求赢得尊敬,因而成为最可悲的艺术品:直截了当地呼唤尊严,渴望受到他人的关注。
  中产阶级的方式之一是通过绝对的对称,以获得“新古典主义”的效果。他们采用一种众所周知的作法:把帘子拉到两边恰好对称的位置,露出牧场式平房绘有图画的门玻璃。门厅中央摆放着一张小桌,台灯就摆在桌于的正中。显而易见,灯罩上的塑料包装纸还丝毫未动。相似的对称效果(表明其天生整洁)可通过如下方式获得:门厅里安放两张金属质地装有管状扶手的椅子,组成了一个“会话小组”,任车来车往,喧嚣嘈杂,它们都充耳不闻,崴然不动。
  渴望尊严的中产阶级,经常用壁柱来增加建筑物的份量,强调其重要性。他们住房的模式之一是将这些柱子漆成白色的,通常为四根,有两层楼高,支持凌驾于“南方大厦”之上极轻的小屋顶。这种欺骗式的支柱,是中产阶级住宅的通病。在社会等级较低的住房中,我们可以看到两根巨大的方形砖柱,支撑一个轻巧的门廊屋顶的现象,或者用大鹅卵石和砂浆掺在一起做的过份粗壮的门柱,或者用生铁铸成的门柱,假装支撑着只有三十磅重的百叶窗以防掉落在地上。
  离我家不远有一幢中产阶级的住宅,房主人为了表现自尊几乎到了自大的地步。实际上那是一所朴素的平房:石棉屋板覆盖着的二层灰色方盒于。倾斜的屋顶也无出奇之处,看上去很像军队的营房,就其结构而言毫无引人注目之处。但是房主人却为了自我夸耀而煞费苦心,在正面建造了假砖墙,门口两侧是白色雕有垂直凹槽的爱奥尼亚式参天巨形圆柱,而实际上它们毫无用处。(曲线优于直线的原则也适用于圆柱。这位先生深得其真髓:方形柱最次,圆形柱优之,圆而饰有凹槽者最佳)。与他的良苦用心相悻的是,面朝我们的红砖墙与大量典型的“殖民式风格”的白色装饰形成了过于鲜明的对比——白色的窗台、白色的百叶窗、白色的天蓬等等。这所房子摆出的架式,简直是在吁请观察者在任何情况下都只看其正面,千万不要去注意它真实的侧面和背面。它生动地例证了范勃伦关于他那个时代公寓楼房的精僻论点:“我们城市中上流阶级的公寓楼房,展示的毫无用处的各式正面,给建筑业带来无尽的痛苦……这些建筑上从未被‘艺术家们’染指过的侧面和背面,一般说来是整个建筑的最美之所在。”
  在中产阶级与上层贫民交界的地方,鲜红色与眩目的白色井置带有高贵优雅的蕴意,这使我想起了曾经造访过的某小城市里的一所上层贫民的房子。它靠近人行便道,走上一段短短的混凝土台阶就到了。台阶两侧各有一只混凝土浇铸的狮于,它们昂首蹲伏,周身刷得雪白,唯有张开的大口鲜红欲滴。你可能会觉得它们隐含着某种准“纹章学”的信息,为了要弄清楚它们的意义,大概够几位符号学家忙乎几周的。其实,把砖刷成鲜红色再配上白色灰浆缝,也会产生类似的效果。你很有可能看到这样的贫民住宅标志,也称为“希尔顿效果”(Sheraton Effect,指十八世纪英国厨柜设计师托马斯希尔顿的设计风格,以简洁和边缘直而整齐著称。一译者注),门前有台阶,至少三级,上面贴贴实实地铺着亮绿色的户外塑料地毡,边上切的很齐,台阶四角则刷成白色。
  上层贫民的门廊里一般有“秋千椅”,下层贫民则用旧车上拆下来的后座代替,重要的是要有东西可供休息之用。在南部各州的贫民住宅的门廊里你会看到电冰箱。为什么会放在如此奇怪的位置上?这可能源于十九世纪的传统,那时冰箱放在后门廊上,这样属于下等阶层的卖冰人就不需要进入正房。如今冰箱摆在门廊里有两个目的,一则让过路人知道你拥有一件昂贵的家什,二则它存有你靠在摇椅上时需要的物品:“苏打饮料”,(作者此处暗指酒类。美国穷人多为基督徒,喝酒常有负疚感,所以喝时谎称为喝“sode”。-译者注)或者“烟袋”(作者此处暗指大麻。-译者注),水果,以及类似的饮料茶点。
  现在我们走到房子四周看看,窗户也显示社会地位,原则同样是循古。最高贵的窗户是仿十八世纪的木质垂直拉窗。玻璃窗格子越多越好,标准是不少于六个,十二个就非常出色了。你或许会认为基于循古原则,仿都锋风格的钻石形窗户代表上层阶级。其实不然,这些窗户带有明显的欺骗性,又造作又夸张,简直就是荒诞,像是建于十八世纪某国的学院式或歌特式教堂的建筑风格。有些贫民抬高身价的方式是给错层牧场式平房装上舷窗,直径有一至五英尺,边缘为白色,很像年轮。他们希望感到自己就像是常年住在游艇上,但对此感觉好的人其实极少。如果要安装垂直拉动的双层窗,本质的要优于金属质地的,不仅因为他们崇尚有机物原则,还因为大窗子似乎暗示着家里有开窗关窗的仆人。
  【户外家具
  如屋里确有仆人,他还应当负责照看屋后的户外家具。对于这部分,有机材料同样很重要,最次的东西是带有鲜绿色网状物的铝管做的折叠椅,网状物会随着时间越变越松。木质家具可能是最优的,总是有许多填塞过满的垫子,因为上流社会的原则不允许有任何不适感(汽艇上除外)。如果你在室内不能坐在拉长的聚氯乙稀条状物上,为什么户外就可以?如果房后有露台,为了体现阶级地位,它一定要比实际需要的大些,而且要摆放一张玻璃面的餐桌,玻璃必定要明亮可鉴。因为玻璃很容易沾灰,那就暗示着必得有佣人经常擦拭。(顺便提一句,室内必须有许多面镜于才能称心如意)。在这样宽敞的露台上,在如此光洁的玻璃桌旁享用早餐,是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电影为上流社会和中上层阶级确定的幸福模式:你坐在坐垫雪白的铸铁椅子上(刷黑漆的铸铁椅子作为很少的几个例外,不违背有机物原则),靠在这样的桌旁喝着鲜榨的橙汁。当然你不是独自一人,身旁必然有佳人陪伴。
  【汽车
  好了,我们该谈谈汽车了。一如至关重要的家居正面,汽车是另一种户外展品。上流社会不够重视汽车,因为根据他们的循古原则,汽车的历史过于短暂,不配进入古典风范的行列。不过总要有辆车开,所以如果你富裕,又有时间(这两样允许你购买任何品牌的汽车),那么购买最便宜最普通的车,表明你并没有认真对待这么易于购买的产品,从而不至于损害了你的等级形象。你最好有一辆雪佛兰、福特、普利茅斯或道奇,对它们的型号和颜色毫无兴致挑剔。车可能很干净,尽管最佳状况是略带风尘。总而言之,车必须是乏味的。
  从上层阶级再往下,你就可以有一辆“好”点的车了,比如美洲豹或者宝马,但必须是旧的。你最好不要拥有罗尔斯罗伊斯,凯迪拉克或奔驰。尤其是奔驰车,约瑟大爱泼斯坦在《美国学者》(1981-1982冬季号)中这样报道:敏锐的西德青年知识分子认为,奔驰轿车标志着一种“高级的庸俗,是专供比华利山(美国洛山矶郊区好莱坞影星聚集的居住区。-译者注)的牙医和非洲内阁部长们乘坐的品牌。”确切地说,只有中上层阶级中最糟的一类才会买奔驰车,就像他们之中最优秀的人士会开奥兹莫比尔、别克、以及克莱斯勒这样的车,可能还有吉普车和兰德罗弗尔(英国产多用途越野车。-译者注)。高级越野车传递这样的暗示:你居住的地方交通尚不发达,甚至可能还没铺好公路,既便是最俗的高级轿车也不一定过得去。
  另一原则是:你的阶级地位越高车速越慢。喜欢开快车的人无非两种,一种是想给坐在旁边座位上出身与自己相当的女孩留下深刻印象的上层贫民家的中学生(一定是非盎格鲁一萨克逊种族),另一种是没有安全感。对自己的阶级地位忧心忡忡的中产阶级,他们关于赛车的电影看得大多了,故而认为开快车富有浪漫情怀,性感而刺激。事实上,要想做上等人就得开得慢、开得稳,悄无声息地沿着路中央行驶。
  汽车表现的阶级信号不仅仅局限于牌子、车型和车的状况,还包括车上展示的物品,比如轻型小货车行李架上的三枝来福枪,猎枪和后窗上挂着的卡宾枪,贴在车窗玻璃上的“南方卫理公会大学”(作者意指教会大学。在美国,绝大多数教会大学学术水平比较低。一译者注)的标贴,以及中上层阶级后车窗上的标贴:“我宁愿去航海”。贫民阶层喜欢装点他们的汽车,不仅有仿豹皮的家具装饰品,还有在前后窗上荡来荡去的玩具骰子。娃娃鞋和贴在汽车保险杠上的小标贴,如“边界以南”,“阿亚图拉一废物点心”(指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一译者注),“爱基督者请按喇叭”等等。当然,贫民阶层的车里还包括仪表盘上小巧的塑料制圣克里斯托弗像之类的饰品。中产阶级也喜欢在保险杠上贴标贴,不过更可能是提请注意之类的内容,如“我为小动物踩刹车”。
  据我所知,美国人是世界上唯一受地位焦虑症驱使,在汽车后窗上张扬自己和某大学的联系的民族。你遍游欧洲,决不会发现任何一辆汽车上贴有“基督学院”或“巴黎大学”等字样。美国的传统使高等教育如此神圣,任何玩笑、诙谐、模仿均不适宜。好好想一想,还真没有哪样东西,比后车窗上的大学标贴更令美国各层人士崇敬的了。美国人宁愿不敬国旗也不会嘲讽车后标贴以及它的内容。比方说不会倒着贴、斜着贴,或者给“学院”和“大学”加上富有讽刺意味的引号。我听说某个年轻人把“斯但福”(STANFORD,美国著名大学。一译者注)的字母重新拼成“SNODFART”(意为“斯纳德的屁”。一译者注),然后贴在后车窗上。这种罕见的丑闻式行为真是意义重大。任何有幸与哈佛或者普林斯顿大学有联系(无论这种联系已经多么久远了)的家庭,都绝不会把库茨城州立学院的标贴贴在车后,哪怕是为了幽默一把。这些标贴带来的道德问题是美国特有的。一位家庭成员从一所著名的学校毕业后,多久还在继续使用该校的标贴?一年?五年?十年?还是永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美国的家庭们应该得到权威性的指导,而且我觉得,这种指导最好能来自那些大学本身。
  【室内陈设和装璜
  正如你一般不会拿大学的标贴开玩笑一样,你也不会拿别人家里的室内陈设和装演开玩笑,特别是起居室,“前进几英寸就到了一个家庭最好的所在,否则就可能永远到不了,”拉塞尔林斯如是说。当你步人室内,一眼就能分辩出这是中上层阶级还是中产阶级的住房。他们试图限制卧室和“幕后”地区所占的空间,留出一个宽敞的起居室和客厅作为阶级展示的舞台。社会学家斯图尔特查平五十年前在他的《当代美国习俗》(1935)中精心研究过起居室里展现的文化特征,他说“起居室里文化物品的陈设,对朋友和访客关于主人社会地位的看法,可能产生无可估量的影响。”
  为了有助于计算起居室传递的等级信息,查平设计了一种他称为“起居室评分表”的工具,来给各种陈设加分或者减分。例如,起居室里摆着闹钟,你会被罚两分;如果在壁炉上方摆放三个或多个器皿,你会得八分;铺硬木地板则可以使你增加十分。每个有窗帘的窗户加两分,每个放满书的书架加八分,每一份报纸杂志可得八分。如果不留心,缝纫机放在了起居室里,扣两分。这些主意很令人钦佩,但也有缺点。一方面,查平的分类并非完美无缺,以杂志为例,重要的应该是什么杂志,比如《读者文摘》或《家庭圈》会大幅度降低你的层次,但是可以通过《史密森学会会刊》或《艺术新闻》来达到平衡。第二,查平没有考虑到中上层阶级的“滑稽模仿式陈设”(parody display),自那时以后,滑稽模仿已有了长足的发展。他所注意到的令人遗憾的物品包括缝纫机,而今天,缝纫机可以在一个模仿高科技的背景下成为滑稽展示的内容。我试图更新他的评分表,使它成为简便易行的、测量你自己、你的邻人和朋友的更可信的依据。在本书的附录中你会找到我设计的评分表。
  【上流社会起居室
  在上流社会家庭里,起居室的屋顶一般距地面十一到十三英尺(相当于三米三至四米。一译音注),在壁脚板、门的镶板以及类似的地方饰有不必要的曲线,凡是看得见木头的地方,都用深色而非浅色,力图给人以古旧的感觉。屋里的地面肯定是硬木地板(拼花木地板最理想),铺着手织的东方地毯,而且一定要旧到差不多磨出线的地步,以便给人一种流传了很多代的感觉。(反之,簇新的手织东方地毯。无论看上去多么昂贵,都万无一失地表明房主至多是中产阶级)上层阶级的起居室里会有精致的手工椅垫,或者砖铺的门阶上面盖着针眼垫。这一切都表明了房子里有个聪慧的女主人,以及她在度过闲暇时为每一个角落增添的趣味。
  一般来讲,客厅里越带有欧洲装饰风格,主人的社会阶层越高,黑白相间的大理石廊道,雕花的栏杆和扶手,华丽的锦缎墙面,黄铜门把手(得有人天天擦试,当然不会是房主人自己),这一切都体现了非美国的典雅的上流社会气派。还有一项,尽管并非是上流社会不可或缺的,但却绝不是这一阶层以外的家庭会有的,这就是桌上摆放的大理石或水晶石制作的方尖碑。这个摆设并非在暗示与埃及有什么瓜葛(作者此处指金字塔。一译者注),因为那里早已没有什么高贵阶层可言,而是指向巴黎(作者此处暗指埃菲尔铁塔。一译者注),它还毫不含糊地暗示了与Tiffanv礼品专卖店的联系,这家店被行家认为是这一类物品的主要经销店。最后,上流社会的起居室里必然会有鲜花(中产阶级家庭主妇们称为“新鲜的花”,以别于她们的世界里存在的塑料花)。
  【中上层阶级起居室
  稍稍降低等级就是中上层阶级了。这时客厅里的景观开始出现其他一些特征,例如,由左塔戴维森这样技艺平平的画家,为房主人或他的妻子绘制的肖像画,而此人据称是“著名的人像艺术家,以其富于表现力的现实主义风格闻名于世。”(谁又知道他是谁呢?)据说可以通过贝加多夫古德曼代理行约她为你画肖像。如果那样耗资太大,你也可以悬挂一张尤素福卡什为你拍摄的肖像照片(挂这样的照片就好像你是丘吉尔似的),此公常在《纽约人》杂志上刊登广告。倘若给它镶上相框,框边必须是镀银的,就像咖啡桌上的香烟盒是雪松边的一样。如果起居室里的书架上还有空地方,你总可以想起自称为“庭院图书”的公司所做的广告:(位于纽约市麦迪逊大街601号):“真皮封面书籍、十八十九世纪小说、传记,传教文学、散文、莎士比亚、菲尔丁、卡莱尔、斯威夫特、蒲柏,约翰松、弥尔顿等大师力作,尊府室内装饰的极品。”地道的中上层阶级的起居室里必然会有关于船舶的暗示,例如加框的南塔基特岛地图,暗示主人熟知那一带的水域。在这个阶层,手织的东方地毯虽说是旧的,但还没到磨破的地步。
  上层社会的起居室倾向于模仿艺术画廊或博物馆,中产阶级和更低阶层的起居室则与旅馆房间的格调相近。记住,有一条关键的社会地位分界线。看屋里摆放的艺术品或古玩是真品还是复制品。Tiffany台灯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一旦中产阶级家中或者餐馆里用塑料代替玻璃制作的仿制品出现了,这件摆设便无可挽回地失去了标志等级的意义,今天,甚至在贫民居室的陈设中也能发现它们了。
  【中产阶级起居室
  中产阶级起居室的某个地方可能会有“百叶窗板”,家具(大部分为殖民式风格)常是用枫木或松木打制的,电灯开关旁的墙上挂着惹人喜爱的盘子,四处摆放着瓷器、花卉、卡通人物、仿真的刺绣品等等。墙上的架子一定会引起你的注意,那儿常堆放着大量奇特的收藏品,如火柴夹、调饮料的玻璃棒等。地上满铺化纤地毯(这是中产阶级最突出的特点),百叶窗帘不是木质而是金属的,百叶窗的夹板则呈弧形。如果屋里有盆栽植物,其中很可能有仙人掌。
  最富中产阶级特点的饰物,一定是可以避免争议或没有意识形态倾向的摆设。是的,越谨慎越好。比较合适的图画有船、儿童、动物。田园风光,而不是有暗示意义的形象,如“法国”、“国内战争”、“纽约”或“东欧移民”。要尽可能避免引起争论,甚至要避免意见不一致。温和的格言和符号有助于实现这一目的,最受人们偏爱的一则是:
  “伟大的神灵,我穿着邻人的鹿皮鞋已经走
  了一英里,允许我责备他儿句吧”。墙上张贴的奥杜拜鸟类图画由于没有意识形态含义,令人感觉轻松。组合壁架比朽架更受欢迎,因为它更易于安置音响和电视一类的东西。(再说了,书脊上的书名还可能引起争议J同样地,真正的中产阶级咖啡桌上摆放的是毫无显著特征的书或杂志,否则就会有人发表意见,提出尴尬的问题,甚至谈论某种思想观点,放图片的幻灯机是中产阶级的必备之物,差不多和《国家地理》杂志一样受欢迎,因为这玩艺儿能够代替交谈。它没有观点,令人愉快,是消除争论之忧的灵丹妙药。中产阶级对思想意识的忧虑,明显地流露在他们中流行的一个词“好品味”当中,这个同儿的意思按照拉塞尔林斯的解释就是:“绝无冒犯,毫无特点。”(为使你的起居室有“好品味”你应当去纽约的w.&J.Sloan店或芝加哥的Marshall Field店买东西。)
  中产阶级的装演缺乏特点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他们的女人从畅销杂志上获得想法。一位主妇对林斯说:“如果你从杂志上看到了一件东西,我想它差不多就是人们会永远喜欢的物品。”这样一来,也就会有挂在砖墙上的铜煎锅,以及富有殖民风格的墙纸。另一个原因是,中产阶级因工作缘故经常被他们的雇主从一个城市的郊区迁移到另一个城市的效区,适用于一幢房子的饰品必须同样适用于另一幢房子。怪不得一位中产阶级家庭主妇对万斯帕卡德说:“适合经常搬家的东西我就不多挑剔了。”
  【贫民阶层起居室
  由中产阶级的起居室变为贫民阶层的起居室,只需添上瑙加海德人造革沙发,再把意识形态请回来就行了,但这回的意识形态,仅限于“耶稣基督在联合国”之类的说法中体现的那种。厚厚的透明塑料布盖住了家具面料,沙发四周挂着流苏,灯罩上悬挂着毛线球,下面可能还结着大蝴蝶结,用装饰品商的话来说,这些饰品满足了贫民对“大量”的热望。餐桌的桌面是一种叫佛米卡的抗热塑料薄板,其余的部分是金属制品。
  【电视机
  在一所房子里不能久留的观察者,只须留心一下电视机摆放的位置,通常就可以很公正地估计出主人的阶级地位。原则上社会等级越高的家庭,电视机出现在起居室里的可能性就越小。如果出于方便或没有别的地方摆放电视,可以通过滑稽陈设除去它令人不快的方面,表明你并没打算认真对待它,而仅仅把它当作摆放丑陋骇人的小雕塑、怪模怪样的纪念品、滑稽可笑的婚庆礼品之类东西的地方。
  这些建议是以你有电视为前提的,上流社会倾向于不看电视。在新近出版的一本书里,刊登了一百幅上层人士位于伊利诺斯州森林猢的家庭照片,只有一幅照片里有电视机。一位工业发言人说:电视显而易见“不是贵族们的媒体。”令人吃惊的是,有些上层人士根本没有听说过露茵或木偶莫巴。(均为美国流行的电视剧人物。一译者注)
  为了除去电视的粗俗性,中上层阶级的方式是把它打扮得怪模怪样的,以便看起来像是别的什么东西,比方说像一件“精巧的家具”,或用珍贵木材做的哥特式饮料柜。再不就把它隐藏在双面镜的后面,或藏在油画背后,使用时只需挪开画面就能露出它的小屏幕来。还可以效仿英国批评家彼得康拉德观察到的作法:“通常是在上流人士的家中,电视机规规矩矩地和书一起挤在书架上,好像靠近了书籍,电视就可以变成一件图书室里的物品了。”
  在中产阶级和上层贫民中,电视不再是耻于见人的物品,而是带给家庭某种特定荣耀的东西。你会发现,电视机正在炫耀它们复杂的技术,控制盘很像是喷气式飞机或字航舱里才有的东西。还可能发现两台或更多的电视机(当然全是彩色的)。越靠近下层,电视整天开着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你有一台或多台很少关闭的电视,那么你要么是为电视工业或新闻界服务,要么是在帮着美国总统处理公共关系,要么就是开电器商店的。在中层或下层贫民中,电视很可能摆放在餐厅或厨房里,一家入在那里用餐,这样电视就顺顺当当地取代了谈话。这正是中产阶级和贫民阶层依赖电视的真上原因。
  【电视节目
  当然,你看什么节目也会立亥(暴露你的身份。将电视伪装成其他物品的中上层人士,不过偶尔看看全国公共电视台播出的教育节目或专题新闻,如对最近一起政治刺杀的报道。,中产阶级喜爱“MASH”以及“家居生活”,偶尔也看看“犬兔越野追逐赛”(假扮兔于者在前边跑边撒纸屑,假扮猎犬者在后追踪的户外运动。一译者注),但他们最喜爱的还是体育节目,尽管“观看”不是准确的用词。你在比赛现场时才能叫做观看,从电视中看比赛是在当“间接观众”(罗杰普赖斯语)。罗杰相当严厉地评论道:“是别的什么人正在替我们观看我们的比赛。”越是身体剧烈运动的体育项目,越降低你的层次。网球、高尔夫球甚至保龄球要比拳击、冰球和职业足球赛更高雅。中产阶级每天按时收看电视新闻。他们收看沃尔特克罗恩凯特主持的七点钟新闻,并对他推崇备至。哪怕是傲慢的丹拉瑟播报的新闻,他们也一样会定时收看。他们就是为电视而生的一个群体。也许这就是全国下午出版的报纸都由于无人问津而消亡的原因。
  中产阶级里的最下层和贫民中的上层,是电视游戏节目的忠实观众。这些节目包括不那么低档的在两性方面成熟大胆的搞笑节目,如“家庭世仇”,和主持人平庸的节目如“TicTac Dough”之类。这类节目主持人越丑陋,对贫民的吸引力越大,“重磅炸弹”就是个例证。在相貌滑稽可笑的主持人比尔卡伦面前,谁也不会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大家觉得,比尔的聚脂纤维上衣看起来更像咱们贫民中的一员。
  下层贫民也不时看看上述节目。对他们来说,只要电视机开着他们就相当满足了,因为电视始终传递着这样一条崇高的信息:“咱家买得起彩电。”从这个值得炫耀的高科技盒子里,中层和下层贫民喜爱情境喜剧。这些节目要么是直截了当的魔术(如“飞行修女”),要么是某种科技制造出来的奇迹:如“庞然大物”,“神奇女人”,“百万富翁”等。“庞然大物”产生于使用过量的伽马射线,它和因为氪元素创造的“超人”一样,备受贫民的喜爱。我在想,科学和技术并没有力整个社会所接受,(在电视剧《重访布莱德史特》里,无论塞巴斯蒂安弗莱特在牛津做什么学问,那都不能算是化学),也许部分原因就在于,对科技的兴奋和对进步的幻想带有典型的贫民特征。中下层贫民还喜爱“爱之船”、“吉利根岛”之类的情景喜剧,这些节目对话轻松,情节拖沓,如果全家人里有谁没听懂哪句话,也不会感到难堪。观看“燧石”一类的节目是接近社会底层的标志,这类观众买报纸看只是为了里面的幽默专栏。在收看新闻节目和体育专访时,你一定留意过那种人(并不全是青少年),抓住每一个机会将自己挤进拍摄背景里,或者乱蹦乱跳,或者疯狂地挥舞手臂,脸上带着造作的戏剧性笑容。为了让媒体捕捉住,哪怕只有一秒钟,再被家人和朋友们辨认出来(该多么荣耀!),这类行为表明他们是地道的下层贫民。
  大多数中下层贫民因为工作时。受人管制而心怀憎恨,他们立刻就能与电视中处于同样困境的人物产生共鸣,剧中人和他们一样经常受到主管、工头、巡视员的骚扰。警匪剧也很受欢迎,除了因为这类作品带有暴力和胁迫的成份,还因为观众中的贫民能在时而违抗老板、时而与之周旋、时而又迁就听命于老板的剧中人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类似的电视“秀”还有“鲁格兰特”、“艾利斯”和“五点差九分”一类的“雇员”戏剧。
  贫民喜欢电视广告,有时他们的谈话中充斥着广告用语:“我真不敢相信我居然全吃光了”,“决不会出门忘记了带着它们”,或者“怎样拼写‘轻松’?”尽管生活在“看不见的底层”的人们也喜欢看电视,但观看什么节目则要由狱警或老人院的护士和勤杂工们说了算。在监狱中任何描绘性感女郎或能让人想入非非的画面都会大受欢迎。一位从前蹲过监狱的家伙对斯塔兹塔克尔说,“你一整天都座在屋里看电视,不用说,《约会游戏》棒极了,因为故事和女人有关。”
  【厨房和卫生间
  谈论起居室及其最具有功能的家什一一电视就到此告一段落吧。尽管起居室最能体现阶级地位,但是还有两个房间不容忽视:厨房和洗手间。上层人士的厨房是专供佣人们出入的,所以很容易辨认:破旧、不方便、过时。木器很多,根本没有弗米卡贴面板,一些附助设备和节省劳力的用具,像洗碗机和垃圾处理装置,几乎都没有。有安安静静的佣人替你做好一切,为什么还要忍受那些嘈杂的劳什子呢?上层人士的厨房里的确有冰箱,但式样古老,四角还是圆的,顶部有一个很大的白色电阻。而你一走进中产阶级的厨房,整洁干净现代化的景象就展现在眼前了。不过厨房越像个实验室,你的社会地位就越低,电炉就不如煤气炉有档次。这里和别处一样,现代化和高效率的物品充分体现了阶级地位低的阶层的偏好。“备有微波炉、土司炉和电咖啡炉”的新型厨房,一如电视机,对一个人的社会地位而言会带来致命的降级,因为电视的控制板似乎一直在提醒你记住荒废在技术学院里的青春年华。
  上层社会的洗手间与其厨房差不多,都很落后。装在木座上的暗色马桶座圈是很能说明阶级地位的,没有淋浴设备也能起到同样的作用,因为后者暗示了与英国传统的关系而越发有价值(英国人传统上热爱盆浴而非淋浴。一译者注)。上层人士洗手间里无一例外地会找到两样东西:梅森皮尔逊发刷和肯特郡木梳。它们是值得信赖的社会地位象征,正如芳香味手纸和粉红色的约翰尼地毯是中产阶级的象征一样。
  至于上层贫民的浴室,则表现了激烈交锋的两种相互矛盾的冲动。一种是对医院般清洁的渴望,比如喷洒大量来苏水或松香味消毒剂;另一种倾向与之相反,竭力表现繁琐奢华,比如马桶座圈上罩着皮革外套,毛巾很难用,因为是用涤沦和三分之一的“金”丝线混合织成的。贫民的洗手间是表达“如果有了钱怎么花”这一幻想的典型地方。这是一家人向往美好事物的陈列室:镀铬的盘于、花哨的饰边,杂志架,小器具,架子,瓶子和罐子,乳霜。滑润剂和护肤液,甚至可插花茎的盛水器和电动牙刷都会在里边出现。为了把上层贫民的洗手间打扮得漂漂亮亮,伍尔沃斯百货商店出售整套的色彩柔和的化纤小盖毯,一块罩在马桶盖上,一块铺在马桶座圈上,一块围在马桶四周的地板上,另有一块罩在冲水箱上,以防万一有谁一时冲动想坐上去。对上层贫民来说,洗手间可是个严肃的地方。你不大可能看到印着幽默淫秽小诗的手纸,或者美元图案的印刷物,抽水马桶里冲出的水很可能是鲜艳的兰色或绿色,说明了女主人机敏而务实的品质,能对广告商的苦心迅速作出反应。
  【宠物
  就室内环境来说,无论是上层人士还是贫民,宠物都是必不可少的。它们同样释放出等级信号。先谈谈狗,它们越是与没有实用性的打猎有关(还是和英国的生活方式相连),越上档次。因而上等人饲养的多是拉布拉多狗,金色取猎物狗,威尔士科吉斯狗,查理王斯潘尼尔狗和阿富汉猎犬。想做上等人就得多养几条这样的狗,还应当依照昂贵的白兰地或威士忌酒来给它们起名。中产阶级喜爱苏格兰或爱尔兰猎犬,所以就给它们取苏格兰或爱尔兰名字,其中最常见的名字是“sean”(爱尔兰最常见的男人名字。-译者注),为了好让别人读对发音时常拼为“Shawn”。贫民阶层偏好能和“保护”这个概念相关的品种,如道伯曼狗,德国牧羊犬或斗牛狗。再不就是可用作户外搜寻的狗,如猎兔狗。对狗来说,越瘦越能体现社会地位。吉利库柏曾说,“上层人士的狗一天只喂一次,因而和它们的主人一样苗条。”有身份的人经常夸耀某些品种的狗,仅仅因为地位低于他们的人买不起这些品种,因而他们便一股劲儿地饲养罗德威尔牧羊犬,或者德国魏玛狗。狗自古至今倍受青睐,不仅由于它们品种繁多,多养几条能表明主人属于田产丰厚的绅士阶层,而且还由于让雅克卢梭两百多年前指出的另一原因。当时他正在和詹姆士鲍斯威尔谈论宠物:。
  卢梭:“你喜欢猫吗?”
  鲍斯威尔:“不喜欢。”
  卢梭:“我就知道是这样。这是我的一项个性测验,说明你有人类专横的本能。”
  这些人不喜欢猫是因为猫大自由,不愿俯首为奴。与狗之外的其它动物一样,它不愿意听命于你,这说明上层人士喜爱他们可以任意支使的宠物,就像他们乖巧的园丁和律师一样,稍有不满则驱使颇多。“坐下!这回乖多了。”
  比起猫来,狗更加眼疾腿快,善于察言观色,因而成为吸引购买者和展示主人社会地位的工具。范勃伦还注意到:“猫的声誉不大好,因为它花费大小,甚至还有实用价值,”比如捕捉老鼠之类的事。上层人士的猫的地位至多相当于鬃毛小狗,必须来自遥遥千里之外的异域,才能表明身价不菲,比如缅甸和希玛拉雅山区。如果是中上层人士,他们会直接用“猫”来叫它们;中产阶级喜爱暹罗猫;贫民喜欢里弄小猫,还喜欢把它们称作“咪咪”。养在笼中的小乌是典型的中产阶级作法。在玻璃缸中养金鱼是上层贫民的喜好,而且水下的布景越是精巧别致——如沉入水底的西班牙大帆船,传说中的美人鱼,以及河蚌,此公身上透出的贫民气息就越浓郁。
第五篇 消费、娱乐、摆设
--------------------------------------------------------------------------------
  【喝酒
  从显示人的社会地位角度讲,几乎没有哪一个单个的场合能比“鸡尾酒时间”表现得更加充分,因为无论你喝什么酒,喝多少,都能暗示出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举个例子,如果你是一个中年人,要了一杯白葡萄酒(顺便说一句,酒会提供的白葡萄酒越甜,说明主人的社会地位越低),那么与此同时,你已经发出一个特别的暗示:你是一个上层或中上层社会的人土。这就像在说,作为上大学(当然是一所不错的大学)时培养起来的习惯,你曾经喝了大多昂贵的烈性酒,由于潇洒地过量饮酒曾经到了酗酒的边缘。现在,人到中年已经足够老练,想改变一下口味喝些较清淡的酒。(干白葡萄酒被认为是低卡路里的饮料,因此被那些极端注意身材的人所热爱)。现在有许多注意身份地位的人士放弃了喝烈性酒的习惯而改喝白葡萄酒,于是出现了一个由上层和中上层人士组成的不断扩大的喝白葡萄酒喝得醉醺醺的群体,他们情愿在人前喝度数低味道细腻的东西,不希望自己跌跌撞撞的步态和含糊不清的言辞让人看到或听到。
  他们最爱喝的一种白葡萄酒酒是意大利的Soave,它是进口酒中质量过关又比较常见且能叫得出名的一种酒,价格也比较便宜。还有一种受欢迎的酒叫Frascati。再者,当别人痛饮烈酒时,要一杯Perrier苏打水(上层人士)或者一杯Club苏打水(中产阶级),所传递的信息相当于要一杯白葡萄酒。这一举动的意思是,我之所以档次高和受人欢迎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我以前喝酒过量是好笑的、富于冒险性的和不谨慎的行为;第二,我有能力戒酒,这表明我是个既聪明又具有自我约束力的人。再者,由于眼下我很清醒,我一定比你们的社会地位优越,因为我会眼看着你们醉倒,而且司以告诉你们喝醉酒的样子有多么可怜。
  除了白葡萄酒和含碳酸质的水之外,上层阶级的饮料还有伏特加(尤其是只渗水的伏特加,如果加上汤力水便只能算是中产阶级了),血玛丽(切记:绝不能在下午三点以后喝),苏格兰威士忌(特别是加冰块或加一点水的喝法)。把苏打水加入苏格兰威士忌的喝法是不甚讲究的。崇尚英格兰传统的人会认为苏格兰威士忌要优于波旁威士忌,后者是中产阶级的典型饮料。大部分中产阶级也是马提尼酒的热爱者,他们自以为聪明地把马提尼酒叫做“martooni”。如果你在晚饭后喝马提尼酒,那你准是个贫民人士,啤酒属于大学生们的专利,一个在饮酒方面有很好的洞察力的大学生,能通过观察大家喝的酒的品牌准确地判断出这个学校属于哪个等级。比如,看你喝的是Molson’s、Beck’s,Heineken’s(人们俗称为绿牌的啤酒)或Grolsch,还是Budweiser、Michelob、Stroh's、Piel’s、或Schlitz。德怀特麦克唐纳通过观察这一区别抓住了约翰奥哈拉所揭示的一个情节:耶鲁大学的学生喝醉酒的方式和宾州州立大学的学生醉酒的情形完全不同。(还有一个识别的办法就是,如果其他方面部没有区别,玻璃啤酒瓶于比易拉罐高级得多——这依然是崇古原则的体现。)
  中产阶级有一个嗜好,就是爱把酒藏在厨房里,他们总是在那儿慢慢地、一点一点地偷着饮用。如果酒瓶子摆在明处,那一准是Old Grand Dad或Tanqueray(此为有效的崇英派人士的标志)等牌子的酒。真正的上层人士并不要求自己喝的酒非得是体面的品牌,他们用便宜的当地产的酒款待客人时丝毫不觉得难为情。他们还常常用一次性的杯于喝酒,因为他们在乎的是盛在容器中的酒而不是容器本身。另一方面,中上层阶级人士喝酒时喜欢用那种早已过时的特大号的杯子,上面印着彩色的鸭子,猎狗或船支的图案。中产阶级则喜欢用印有粉红色条于的玻璃杯喝酒。上层贫民喝酒用的是果汁杯,你可以在小五金店或廉价商品店里买到,杯于上大都点缀着橙子、草莓、小猪或带太阳帽的小姑娘的图案。而被水泡掉了商标的果冻或花生酱玻璃瓶,则是中下层贫民使用的喝酒器皿。
  事实上,通过饮料来区别不同的社会阶层,其实一点都不难,有一条泾渭分明的分界线把社会上层和底层划分得清清楚楚,那就是饮料的甜度:较于还是较甜。如果你听到一种叫做Seven and Seven的酒名感到陌生,如果你想到要一杯Seagram's Seven Grown(一种廉价杜松子酒。一译者注)加七喜会皱一下鼻了,你基本上是个上层人士或者接近上层社会,或者至少没有大多地对社会底层的大量含糖饮食妥协。波旁威士忌加姜汁的喝法相当受下层的欢迎,而上层的人们对它几乎完全不知道。有些鸡尾酒像daiquiris、stinger mists、brandy Alexandere和sweet manhattans等常常被人在晚餐前饮用,说明人们对餐前酒的基本原则不甚了了。(餐前酒的功能是开胃,因此应该饮用较干的酒类,促进胃液的增加。-译者注)只有某些非贫民阶层的又经常在欧洲旅行的人,才有可能掌握开胃酒的原则。
  美国下层社会对甜东西的消耗量大得惊人。根据拉普尔消费调查的统计,百分之四十的美国人(当然其中多数是贫民)每天至少要喝掉一罐可口可乐或类似的饮料。美国的贫民几乎不会碰面包,除非里面加了糖或者蜂蜜。在中西部地区情况更糟,那儿的酒吧里白兰地常常比威士忌卖得更好,而于葡萄酒几乎卖不出去,事实上,你可以根据每个家庭对糖的消耗量来划一条可靠的社会等级分界线,当然孩于可以除外,因为无论出身于哪个阶层,年轻人都喜爱喝较甜的酒。这一口味无疑表明了从喝苏打饮料的孩子变为喝酒的成熟男人的过程。上吊自杀的前儿童电视剧明星特伦特莱曼的女朋友提供给我们一个很好的证明,她说:“他开始狂饮Seagram’s加七喜。有一天,他衣冠楚楚地醉倒在冲浪浴盆里。”
  【用餐
  因此,当我们看到电视广告在吹嘘一种叫“一滴蜜”的饼干时,我们知道,它的观众无疑或是下层社会的人们或是所有阶层的孩子。我们知道,关于吃喝与社会等级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做得还很不够。其中戴安约翰逊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专家,她最近在《纽约书评》上评论了二十四本菜谱和一些关于食品的书。这些书是专门给中上层阶级看的,戴安约翰逊发现,书中都强调了“高雅”的格调。当你为朋友举办晚宴时,从他们坐在桌旁的那一刻起,他们就不再是朋友或一些与你地位相同的人。他们变成了观众,这时,你的职责就是要用富丽堂皇的餐台布置和丰盛的菜肴给大家留下一个非常好的印象,从而体现出你的等级优越感。从大量对“高雅”追求上,戴安约翰逊得出结论说:“美国人生活中的社会等级差别……似乎正在加深。”不仅如此,由于等级产生的焦虑也在急剧上升。“吃喝本身在这里并非是问题,”戴安约翰逊在书中写道,“而是这些光彩夺目又过分昂贵的东西表明了焦虑,”担心主人的地位会因为粗心大意的餐桌摆放和食品安排而受到轻视。因此,餐桌上会出现大量的蜡烛,鲜花、高贵的餐巾和桌布、银制的烛台和椒盐瓶、甚至盛盐的小银碟,碟于边上放着小银匙。当然也会有愈来愈繁琐奢华的餐酒用具,如盛放餐酒瓶的篮子,即使里面是一瓶本地酒店买来的过上一百年也不会让人产生一丝怀旧情绪的酒;还有套在瓶颈上的银制酒嘴,保证一滴宝贵的液体也不会流失;还有镀银的开软木塞器;还有银制的酒瓶底托;甚至还有银制的餐酒杯托垫,不一而足。
  像这样一些东西一般会在晚上八点钟左右安排就绪。在这一时间开始吃饭是一个明确无误的可信赖的高等级的标志。再者,桌上有没有诸如番前酱瓶和烟灰缸一类的东西,尤其是形状像马桶的烟缸,似乎在邀请进餐者“把你的屁股(烟蒂)放在这儿。”(英语中烟蒂一词“butts”也有屁股的意思,这里作者取双关语。-译者注)住在收容所里的赤贫者和看不见的底层一般在晚上五点半吃晚饭,因为照顾他们的贫民阶层职工要早点收拾完毕,好赶在傍晚时分去滑滚轴溜冰或去玩保龄球。这样,贫民阶层多半在晚上六点或六点半吃晚饭。电视剧“杰克和索菲亚”这样的家庭尽管算得上是中产阶级,因为杰克是保险推销员,但因为他们在六点钟吃晚饭,因而只能算是上层贫民了。再则,贫民阶层吃晚饭不能单看在什么时间吃,还要看他吃饭花了多长时间。他们很可能在八分钟之内就吃完了一顿饭,从罐头装的西袖开始,到放了许多糖的速溶咖啡结束。因为贫民家庭吃饭的时候从来不进行交谈,也不评论、欣赏和赞美食物,所以速度快得出奇。对他们来说,吃饭只是为了补充营养,虽然在圣诞节,复活节或犹太新年这样的重大节日里,把“上好的平时不用的纸餐巾”拿出来时,他们的晚餐会稍微延长一点。你的社会阶层越低,一年里你经常和亲戚一起吃饭的时候越多。常常不是因为贫困才这么做,而是出于担忧:担心自己教养低而失礼。除非一个人社会地位稳固,否则他宁愿和社会学家所说的“亲族网络”呆在一起。
  “烛光”相伴的晚餐以及其他一些为了在餐桌旁消磨时间的怀旧的设计,属于中产阶级或者更高的阶层,无论如何,如果你在大白天迸餐,烛光就显得丝毫无用了,中产阶级一般在七点甚至晚到七点半吃晚餐,中上层人士在八点或八点半吃晚餐,而有些中上层人士以及上层和看不见的顶层,会在九点甚至更晚的时间进晚餐,光是鸡尾酒会就会持续至少两个小时,有时他们甚至完全忘了吃晚饭。不过比较体面和为人着想的上层人士通常在八点左右进晚餐,因为他们不忍心让佣人们下班太晚,如果某个人家先是餐前酒喝到夜里十点,然后吃饭吃到凌晨一点半,清晨3点才打发清洁工回家,那你可以肯定他们家是个暴发户。
  【食品
  通常位于社会顶层的人们的饭食并不怎么样,他们吃的东西就像他们的谈话内容一样单调、乏味和豪无新意,科尼里斯文德比尔特惠特尼在他的《与百万富翁共同生活的一年》这本书中纪录了那些让他难忘的饭食,听起来大体如下:蟹肉角,鸡肉火腿饼,莴苣叶沙拉,最后是一个巨大的冰淇凌蛋糕。而这个有钱人,几乎可以吃世界上任何可以想得出的东西,从大象肉排到浇玫瑰汁和撒了小金片的菜,但却小心翼翼地纪录下了这样的晚餐:“真是一餐好吃的晚饭,有炸鸡配青豌豆,沙拉和新烤的蛋糕。”而他的早餐是:“桔子汁,半个西袖,麦片粥,鸡蛋,咸肉和咖啡。”(这些是西方最为普通的早餐食品。一译者注)
  异国情调,顾名思义就是源于域外的风格,在我们考察中上阶层的时候开始频繁地出现。这种生活情调可以由初来乍到大城市的中产阶级外州女孩体现,她们的生活手册就是《纽约人》杂志。作家罗杰普莱斯这样描述她们在烹好方面的冒险:
  在这个城市(指纽约。-译者注)住了几个月之后,一方面为了节省开支,一方面感到烦闷,她开始研究吃的学问,想搞个异国情调的特色菜式,以至她那不大的厨房都快承受不住了,如:paella,一种地道的咖喱饭,还有劳雷恩烤饼,约克郡布丁烤牛肉。当有男人光临时,她就会为他们露一手特色菜,伴着烛光和情人带来的葡萄酒。在几次不愿承认的失败之后,她终于放弃了“特色菜”,又做起了意大利面条,上面浇满了她用汉堡牛肉未和罐装西红柿做的酱汁,再撒上过量的奥利加诺奶酪粉。
  在中上阶层中有一个共同的观念,觉得切片包装的面包是不受欢迎的东西,虽然有些起了古朴动人的名字可能得到宽恕,如“阿诺德的砖烤炉”或“胡椒岭农场”等牌子的面包。“泊来”在这儿是一个非常神奇的字眼(阿诺德和胡椒岭均为英国地名。-译者注),有时候很多东西只要是泊来品而不是国产货就会倍受青睐。于是鹅肝酱、不脱脂奶酪、葡萄酒、羊肚菌、意大利面大为时兴。但不是所有的外来食物都吃香,比如墨西哥taco和意大利匹萨饼,以及做得很平庸的中国菜。眼下日本菜进来了,而中国菜除了川菜以外部开始走下坡,更不用说墨西哥菜了——被认为无可救药地低俗,而度数过低的葡萄酒和啤酒也属于此列。
  另一方面,当我们进入中产阶级和贫民的世界里时,吃饭时喝的东西就变成了汽水一类的饮料,比如可:1可乐或干姜水、黑山莓汁或者香甜汁,再不就是贫民们的钟爱:啤酒,当然都是罐装的。
  我们前面在讨论居室装演时提到的中产阶级惧怕意识形态,他们在饮食方面也有相应的惧怕:味道强烈辛辣的食品,这个阶层喜爱的东西平淡无味,而且必须做得很软很烂。在中产阶级的餐桌上如果谁提到大蒜,肯定会让主人不知所措。即使连洋葱也用得很少。不过罐头装的水果比新鲜的水果更受欢迎,究其原因不外乎两条:一是罐头水果更甜,二是更平淡元味。食品供应商并非通过想象而是通过经验得知了,只要把任何口味的食物做得温和一些就能增加销售量,而用“辛辣”、“强烈”等字眼就会有风险。
  再往下走一两个等级,“辛辣”又回来了,带有民族风格的食品也开始大行其道,比如波兰腊肠和辣泡菜一类的东西。这恰好是中产阶级回避这类口味的原因,他们坚信这些口味和下层社会、非昂格鲁一萨克逊的外来人,新移民等阶层连在一起,这些人大多可以从他们那毫不含糊的非上流社会的饮食口味辨认出来。不久就会产生整整一代人,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基本上被冰箱食物养大,会认为“鱼”是一种白色的软乎乎的东西(在美国超级市场里,鱼通常被整理成一块一块没刺没皮的白肉出售。一译者注),就像面包一样。
  【甜食
  冰激凌,立刻就能又甜又软,于是成了中产阶级最喜欢的食品,某种你喜爱的冰激凌一定包含着等级意义。香草冰激凌被上层所钟爱,巧克力冰激凌总体说来低于香草,草莓和其他水果味的冰激凌接近底层。如果你想挖一挖纽约市市长爱德华考克的阶级背景,不需要去考察其他方面,你只需看看他最喜欢的冰激凌:巧克力和黄油杏仁。当电影《邦尼和克莱德》的导演阿瑟潘想刻划一群由贫民组成的匪徒时,他只需设计一个他们出去买桃子冰激凌的细节就达到目的了。说到这里,你就可以想想“卡菲”冰激凌蛋糕会带来多少令人窘迫的等级困境了。(卡菲冰激凌店多卖水果味的冰激凌,被作者暗指等级低下。一译者注)
  【购物场所
  倘若冰激凌是一个生动的等级指标,则当然在什么地方买冰激凌以及其他食品也能说明问题。当然也有例外,比如我所居住的郊区,几乎难以看到明显的等级信号,上层阶级和有些中上阶层的家庭用电话订货,然后由那些礼貌的嘴上挂着亲切问候的男人送货上门,并且直接把货物放进厨房的冰箱。十年前,这个地区有六家这样的送货商店,而今只剩下一家(参看第八章《贫民化趋势》)。中上阶层里偏低的人士和中产阶级,自己上超级市场去把东西买回家,他们常去的超市是A&P,而贫民阶层一般去Acme或Food Fair购买食物,原因是东西稍微便宜一点,肉类的等级低一档,更重要的是,货架上看不到充满异国情调的泊来品,或者任何吓人的外国东西。还有一个原因为什么上层人士更愿意用电话要货,他们喜欢盛气凌人地颐指气使,而且还乐于通过正确他说出进口食品的名字炫耀自己,比如某些不寻常的奶酪。
  【下馆子
  现在我们该考察一下出门“下馆子”的情形了。下馆子是中产阶级和贫民阶层的专利,他们利用这个机会玩类似“当一天国王或皇后”的游戏,通过点菜和侍者的服务感受一阵子被人伺候的滋味。通过经常上那些号称能做地道的美食菜肴的餐馆,中产阶级最热中于假装那些比自己社会等级更高的人士,比如设法让别人把自己看成品味更细腻更老练的中上层人士,他们玩这样的游戏乐此不疲。目标在于抓住中产阶级顾客的餐馆里,常常会有烛光和火焰,伴随着大量由管风琴和弦乐器演奏的音乐。一个只有高中学历做行政秘书的女人告诉斯塔兹塔克尔:“我常常和生意人一起吃晚饭,我非常喜欢。我喜欢那些餐馆里的背景音乐,听着让人很放松,还有点温馨,一点都不会打搅你的谈话。我喜欢那种气氛,还有创造了这气氛的人们,他们都是你周围经常碰见的人。”
  中产阶级就生活在这个小小的胡桃壳里,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中产阶级进餐馆根本不是冲着食物去的,他们去那儿是因为餐馆里的装演“艺术”或者管弦乐队而不是大厨的手艺。我住的地方附近有一家餐馆,它只想赤裸裸地通过餐厅里的装饰显示它过分的骄傲,而不去设法提高自己的厨艺。它里面的每一个餐室都用显而易见的赝品冒充各种历史风格,如殖民式,维多利亚式。都锋式,并且屋里的每一处地方都希望唤起你对细节的注意,像地毯。墙纸和家具。其中有一间屋里装饰成“丛林”的样式,里面有树和奇花异草,还建造了一个瀑布。湍急的水流冲进了一个长满青苔的池于。一个批评家评论道:“看起来像塔赞的电影场景,应该再到处挂上热带藤蔓。”在这样的地方,吃的东西肯定是些毫无特色的蹩脚货,有稀又软,淡而无味,还会贵得离谱。端上来的菜一定是些事先做好的半成品,然后由一队热力工程师而不是厨师在微波炉里加工出来。因为中产阶级相信出门吃饭一定要去“高尚”的餐馆,因此这个概念被显著地使用在广告语里,为了能把中产阶级顾客拉进来。
  高尚而完美(Elegance Par Excellence)
  高尚的新蒙雷夫餐馆把杰出的美食带到印第安纳波利斯城。经典的法式菜肴,达到国际标准。无懈可击的服务。用微光闪烁的丝绸。水晶和银器构成的就餐环境。厨政人员经验丰富,来自欧洲、纽约、芝加哥和辛辛那提优秀的餐馆。所有这些语言,除了最后一句话的措辞方式暴露了行文上的堕落,都是用来吸引中产阶级对“高尚”的偏爱,比如所胃“皇家”感觉。“蒙雷夫”餐馆毫无疑问是一间冒充高尚的地方,在那儿吃饭时你肯定不能自己给自己倒酒,而是要由装得很在行的恃者来摆布,尽管时不时地过来倒一回,但从来不是合适的时候,而且把酒倒得一直快溢出了杯子,在西南部靠近美国和墨西哥边境的地方,这种类型的餐馆会提供Filet Mignon(法式牛腰肉),其质量可想而知。(靠近美墨边境地区的居民多为穷人,作者暗示那种餐馆根本不会有此菜式,只是用此菜名来附庸风雅。一译者注)有时候中产阶级不去上述类型的餐馆,却会常常光顾一种“剧场菜馆”(dinner theater),在这种地方,无论是演出还是菜肴,保证都是平庸的业余水平,符合中产阶级惧怕挑战的标准,因此他们便愿意经常光顾。
  至于贫民阶层的餐馆,至少没有妄自尊大的成分。那里没有烛光和鲜花,没有假冒的法语口音,菜单上没有拼错的法文词汇。在这种地方,服务生就是普通人,像顾客一样,如果你去得久了,常会和他们变得很熟识。“亲爱的,你妈妈的坐骨神经疼好点了吗?”他们会说道。顾客和服务生双方都希望彼此能有好感,而不是敬而远之或者彼此轻慢。犹如在家吃饭一样,贫民在外面吃饭也是比较早而且很快。在中西部的一些次要城市里,上层贫民生意人的午餐绝大多数都会在下午一点半之前结束,那之后所有的餐馆都变得空空荡荡的了,只剩下工作人员们为晚餐摆放餐桌。而晚餐则极少有超过六点钟还没有结束的地方。贫民们在餐馆吃饭从来不会点他们不熟悉的菜,也就是说,他们只吃从前在大学食堂或者军队伙房里常吃的东西,像碎牛肉饼,洋葱牛肝或咸肉条牛肝,“瑞士”牛排,星期五烤鱼,以及意式奶酪烤面。所有这些食物都是松软的,显然在上桌前已经在蒸汽保温盘里放了一阵子了。有些较高级一点的贫民餐馆里会让人用不锈钢餐具,用来替代通常的一次性餐具,也有的地方会有一个自选沙拉吧,提供离首叶和其他不同种类切好的蔬菜,当然都是冷冻的,而且味道大同小异。在这种地方,你喝的咖啡淡得可以看见杯底,而且会在给你上主菜时一同端上桌来。
  【电视食品广告
  我们从电视广告中可以对贫民阶层的饮食习惯略见一斑。真正为食品本身做的广告没有几个,而助消化的广告倒是满天飞,这么大量的地方性消化药广告,在我看来是美国独有的现象,至少我没有在英国、法国、意大利。或德国看到过。只有美国会为了穷人的需要发展起一个庞大的亿万美元的垃圾食品工业,然后再用庞大的垃圾药工业去征服垃圾食品造成的祸害。你大可以推理出,好多贫民人士就是看了电视广告中吹嘘的一种甜蛋糕圈(正是需要服消化药的食品)而赶出去吃早饭,使得希望孩子在家吃早餐的妈妈经常白忙乎。人们竟然会为了缺盐少味的腊肠出去吃早饭,而不在家里吃可口的家常煎香肠。我们可以看看范伯伦对此的解释,他专门研究公众消费问题。他发现,为了满足自己的愿望,社会阶层低的人比社会阶层高的人更容易被引诱去展示自己的购买能力,即使是在观众最少的早晨,而且很可能仅有的观众也是响应相同的广告而来的贫民。
  【超级杯派对
  在把话题从与电视广告相关的吃喝转到其他领域之前,我们应该停下来看看每年一月份举行的传统社会活动的等级含义。我指的是“超级杯大赛”派对。它尽管也出现在中产阶级中,但最主要的还是贫民阶层的庆祝活动。当然不会发生在最下层的贫民家庭里,因为穷困潦倒的人是从来不“娱乐”或者邀请客人到家里来的(当然亲戚除外)。在这些超级杯聚会上,大家通常是自带酒水的,但有时组织者为了显示自己的财力和气度,也会自己出钱办一个丰盛昂贵的派对。女主人会操办一席精美的自助餐,男主人会提供啤酒给客人,有时甚至是波旁威士忌和生姜水。此外还经常会租一个大屏幕彩电(大约要四百美元),使每一个人都能看清楚上面的节目。在有些贫民社区里,人们把“超级星期天”看成是一年中最重大的一天。嘲讽这一天意味着会招致打架斗殴。人们听说过有人办嘲讽超级杯的派对,不过一定是在纽约市或者类似的非美国化的地方。可笑的是,整个超级杯派对期间电视都是关着的,人们喝着伏特加,谈着生活里的一切事情,就是没有体育运动。
  【度周末
  就这样,饮食习性几乎毫不含糊地展示了你的等级地位。同样,你去“度周末”、“避暑”、“旅游”的方式,你对体育运动的偏好(不论你喜欢一试身手还是居为看客),都有如上的效果。“度周末”这个等级概念在过去百来年里经历了一个可悲的,落泊的贫民化过程。这一术语于兴起于1878年,一个可谓标志着高级资产阶级文化繁荣的时刻。那时候,“度周末”可能意味着在乡问豪华的别墅度过一夜。去度周末的客人可能会需要今天仍能在英国的《德布雷特礼仪和现代风范》(1981)中读到的此类建议:“如果您打算在一处高朋满座的豪华住所逗留,您在准备行装时最好牢记,您的手提箱可能会被别人打开。”(这就是说,不要携带惹人难堪的性生活用品)。自这类一度为今大的上层或中上层阶级模仿的豪华排场开始到今天,“度周末”已经成为了一个主要与中产阶级或上层贫民相关的概念了。它意味着现代企业的雇主有义务遵循习俗和传统,赐给他们那些领周薪的奴隶一些短暂的自由,如今,度周末基本上被认为不过是贫民阶层的休闲项目。《纽约时报》和《旧金山记事报》一类报纸流行的“周末”版就清楚他说明了这一点,连篇累犊的商业报道和广告,无一不在告诉那些被视为没有头脑的消费者应该于些什么。而先前,那些度周末的人们似乎不需要商人和新闻记者的指导,就知道如何打发自己的时间。五十年代,自从一种叫做“周末”牌的廉价香烟在法国市场露面,“周末”就开始被当作一个时髦概念处理了。对于高等阶层来说,他们既无雇主又不必连续工作,周末也就不是一个太有意义的概念,它对上层的影响只局限在银行会在周末关门。
  如果说“周末”主要是一个贫民阶层(因为是雇员)的概念,那么“避暑”就是一个中上阶层或者更高阶层的概念。丽莎伯恩巴赫和她敏锐的同事指出:“夏季是预科学校一年中的高潮……它意味着。生活里除学习外的其他一切事情。你会根据在哪儿和如何避暑来选择衣服。车子、朋友。宠物,选择吉普车,是因为你要去地形起伏的地带度过夏天。选择越野车是因为你要去道路颠簸的地带旅行;选择帆船是因为你要在暑期扬帆出海。”并不是说贫民阶层就不按他们的方式去避暑,而是说,他们很少每年去同一个地方避暑,上层选择的地方不但像是他们的家产,而且看上去更像是他们家前几辈留下的遗产。贫民阶层“避暑”绝不会长达三个月之久,而是一两周,至多四周,他们在专为他们修建的地方度假,例如迪斯尼乐园,当然是“租”房间住,离开时就退掉,根据贫民的准则,大众肯定知道什么是最好的,因此只要别人都光顾的地方他们就去,一旦去了,他们就会排在每一条队列里跟着走。
  【旅游
  就像我在其他章节里指出的情况一样,如今旅行已经彻底沦为了旅游观光业,以至于如果不是有心挖苦,人们几乎不会想起这个古老的说法。所以,我干脆把这项活动称作旅游观光业。各个社会阶层都是这个行业的牺牲品,但贫民阶层受害最浅。这似乎更多的是因为他们惧怕这项活动可能提供的他们不熟悉的新花样,而花不起钱的原因倒要退居其次。所有能够预想到的东西就是他们想要的,而不是那些让他们始料不及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旅游业现在能提供的,恰恰就是所有可以预想到的东西。阿瑟B肖斯塔克在《蓝领生活》(1969)中谈到,贫民阶层倾向于选择这样的休闲体验:“它们能够验证那些已经获得的知识,而不是会与哪怕小说里的事物相冲突的东西,陌生的事物可能会给贫民阶层带来严重的威胁感。旅游业,他们认为,充满了数不清的威胁:“你得跟陌生人打交道,灵巧地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还要精明强于地处理料想不到的新问题……害怕‘上当’的感觉,……外省人那种对于该去哪儿一头雾水的无知,认为其他地方都不值一游的、毫无根据的自负,和对家乡版风物的偏好。”这些恐惧,经常限制了贫民阶层的出游。他们要么与亲友结伴外出,要么自己驾车赶赴亲友的葬礼。如果的确旅行了一次,他们会回味数年,不停地缅怀饮食、里程数、消费和汽车旅馆的豪华等等细节,比如:“他们居然会在马桶座圈上铺放一长条纸”,他们会这么说。
  旅游观光的阶层绝大多数是中产阶层。他们已经使夏威夷变成了像罗杰普莱斯不怀好意的命名一样,“大众的瓦尔哈拉神殿”(瓦尔哈拉神殿,北欧神话中主神兼死亡之神奥丁接待战死者英灵的殿堂。-译者注)。正是因为中产阶层,豪华游轮生意才有利可图,因为这个阶层的人们设想,他们会在游轮上与中上阶层共处,却没意识到后者有可能要么正从伊斯但布尔一处清真寺旁的别墅尖塔向外跳望,要么正隐身在尼泊尔的某个山谷,或者干脆正呆在康涅狄格州奥德莱姆镇的家中玩十五子游戏和翻看《市镇和乡村》杂志。观光业深为中产阶层喜爱,因为他们能够从中“买到感觉”,如C赖特米尔斯所说的“哪怕只是很短的时间,更高阶层的感觉。”他又指出,旅游(或度假村)行业人员和他们的顾客们合作上演一套装模作样的把戏,并按中上阶层(或者上层)才熟悉的程序,煞有介事地表演大量的“侍候进餐”,白色餐桌台布,“发泡葡萄酒”,假鱼子酱。只消注意旅游业广告中“昂贵享受”(以及“美食”)一词出现得有多频繁,就会明启我究竟在说什么。这是因为,比起住房、汽车或其他显眼的地方性消费项目,中产阶级更嫉妒更高阶层的出外旅游。理查德卜科尔曼和李雷沃特在他们的作品《美国的社会阶层》中发现,这种嫉妒不止是经济上的——还是“文化上的”:上层人物对遥远地域的经验“象征了文化上的优越地位,”上层人的旅游习惯“似乎表明,游客已经在这种环境背景中感到很舒适了,或者他的感觉正在变得越来越如此。”
  上层的人们通常自己出游,不加入什么团体。这很自然,因为不管在什么团体里,总会有些你懒得去结识的人物。当然也有例外,比如由某大学组织的“艺术观光团”,游伴常常是一些资格相当的成员,带队也不会是导游,而是“讲师”或“艺术史专家”。上层人士感到,参加这类观光旅游团会暗示你的无知、智力上的懒惰和缺乏好奇心。这就像参加一次平庸俗气的“导游观光”所暗示的情形一样严重。但是,由于你是在观看艺术,同时还能从地位较高的高等学府的声望当中借来几许声望,等级趣味上终究还有应计的收益。
  【体育运动
  当然,参加体育运动,甚至只对此感兴趣,也会提高等级。但不是所有的运动,而是某些经过精心选择的项目。一位热望提高自己等级的贫民人士如果希望明确了解这些运动项目,只需走进一家上档次的男士商店——也就是一家中上等级的商店,并详细察看一下约翰T莫罗伊建议他投资的各款领带。这些领带,就像这些运动本身一样,能教会他判断此类运动项目的可取程度。他会注意到,正像莫罗伊说的,一些描绘着如下图案的领带:“一条嘴里有只假蝇的小鱼,一只网球拍,一艘帆船,一只高尔夫球或一根高尔夫球棒,一匹马或一支马球杆,”可能就是你的选择。但即便如此,也隐藏着一些等级判断上的困难。你必须知道,钓淡水鱼比钓咸水鱼更有等级,比如钓的是鲑鱼或蛙类鱼(南乳鱼、黑鲈鱼等),鲶鱼是无论如何要避免的。钓鲑鱼当然是有等级的,因为这跟苏格兰有关。根据同样的原理,冰上溜石游戏也是有等级的运动。(不过像室外地滚球游戏,由于是地中海[意大利]式的运动,同时还稍许暗示与黑手党有关的联想,因而是贫民阶层的J自从城市免费网球场开始激增,网球的等级地位便开始下降。但是,最上乘的网球运动仍然要求一套漂亮,昂贵的球服和球具以及价格不菲的“网球课程”,所以它至少还够格充当中上阶层的体育项目。知道如何操纵一艘帆船对于保有中上阶层的地位而言是不可或缺的,甚至,帆船技术的好坏便足以标志等级的高低。当然,进行帆船比赛又比仅是驾船兜风更有等级。作为一项高级体育项目,高尔夫球在今天倒是有些失势。如今,你甚至会无意中听到上层贫民人士大谈他们自己的比赛经验。但是,它基本上仍能满足艾丽斯卢莉设立的要求:
  一项高级别的运动项目,从定义上说,就是一种要求大批昂贵用具。或者昂贵设施、或二者兼备的运动。最理想的是,这项运动应该能够迅速消耗物品和各种服务。例如,高尔夫球就要求许多亩未经耕种、建筑、或用于商业目的的宝贵土地。完善的高尔夫球场还需要经常除草。浇水、修剪,并且用价格昂贵的机器对草地滚轧。
  事实不过如此。关于卢莉所说的能迅速消耗物品和服务的高级运动项目,还有另一绝好的例子:双向飞碟射击。在这项运动中,一局成功与否的标准,是击中飞上天空的陶碟的精确数目。尽管滑雪如今已下滑到中等阶层或更低的地位,但它当初可真是一项有等级的运动。因为滑雪费用昂贵,极不方便,而且只有在遥远的山区才有可能进行。除此之外它还危险,这就意味着它像今天的雪橇摩托车和机器脚踏车一样,是“白色荣誉徽章”——三个上层阶级成员在冬季于腿部和踵部打上的白色石膏——的来源之一。这种白色徽章意味着某个社会范围内的高度。醒目的浪费;在这个世界里,根本不存在无法偿清的帐单或者旷工一类的问题。从骑马发生的事故中也能获得白色徽章。骑马,就像驾游艇一样,之所以是项有等级的运动,并不在于昂贵,而是因为它实在太古老,这项运动也允许你从上朝下俯瞰别人。丽莎伯恩巴赫用一个相当令人信服的公式来判断人们在中学和大学里从事的体育运动的级别:上等阶层的体育比赛使用的球一般要比其他阶层的小。因此,就地位的高下而论,高尔夫球和网球就能压倒足球、篮球、排球、和棒球。当然,还有保龄球。
  驾驶帆船是最昂贵的运动,也就当之无愧地成为各项娱乐之冠。这也是上层阶级自我展示的表演艺术。但也存在一些不容违背的原则。比如驾驶人工帆船仍然比机动帆船更有等级。这部分地是由于光靠拧一下点火开关钥匙和操舵还远远不够,你还得具备一些必要的举止。(很可能,你能拥有的最流行的帆船是Chris-Craft,这种装备与赛车用的梅塞迪斯一奔驰旗鼓相当)。帆船应该有相当的长度,至少三十五英尺,如果要换新船,你应该不断购进同类中更高档的船只,而不是相反。据一名帆船经纪人称,帆船的级别以五英尺为单位增长。他说,顾客们“一次增加五英尺,直到他们的船有六十或七十英尺长。”
  帆船应该是不那么舒适的赛艇式样,而不是那种矮墩墩的。随随便便的家用型,后者可能暗示你在船上生活,因此也就提示了你的生活必需品的匾乏。由于这个原因,家用船级别最低,这就像拖车式活动房屋,至少在三个方面缺乏说服力:一,如果是活动的,这种船靠动力,而非人工驾驶;二,这种船内有多个房间,过于舒适;三,这种船可供人居住。上层阶级的小型赛艇则以古风和国际主义为特色。由于既古老又不具备当地特征,六米长的有帆赛艇很有级别。
  至于船体用料,通常有两项主要原则共同起作用,分别从物质。有机体,崇古几方面传达等级意味。自然材料的船要比更便宜、更实用的玻璃钢制成的船有等级,因为自然材料曾经有过生命,用它制成船,船就会像东方地毯一样具有真正的古董风味。而当船体需要修缮或更换时,花费也会更高。木质船在一些讲虚荣的船主眼中身价百倍。缅因州布鲁克林甚至出版一本叫做《木质船》的杂志,定期提醒他们这种优越感的来由。
  在室内活动中,桥牌和十五于游戏当然是级别相当高的游戏,拼字游戏属于中产阶级,它就像凯纳斯特纸牌游戏(塔牌)。中上阶层中很少有人下象棋,因为太难了。除非有一间单独使用的相当大的弹于房,弹子游戏才会有等级。而一旦盘面在罩布撤换后转眼变成了家用餐桌,那准是上层贫民无疑。只要盘面比最大的尺寸小,结论也是同样。
  上层阶级有游艇,贫民阶层有什么?保龄球!如果你希望保住自己的上层地位,切记永远、永远不要打保龄球。一旦沾上,你的中上阶层地位立刻就会降低。贫民阶层热爱保龄球的原因很多。一个原因是,你能在打球时一边抽烟一边喝啤酒。另一个原因是,如果你参加的是某家公司的团队,你会穿上一件缎子质地的漂亮的制服式恤衫,一只口袋上印有机织的字母——自然是你自己的名字。另有一个吸引贫民的原因,那就是你不用穿运动装上阵:你能在尽兴从事这项运动的同时,体面地遮盖住你那贫民阶层的多脂肪部位。
  过去数年来,一直有人试图用婉语或雅语来抬高保龄球的社会地位:“球巷”如今被叫做“球道”,球道两侧的槽如今被称为“通道”。但这样做无济干事,保龄球仍然是经典的贫民阶层运动项目,而且他们还不能玩得太多。你会发现,星期六的下午,那些在当地的宗教用品商店购得一枚保龄球手祷告徽章的家伙,会舒服地歇息在电视机前,冰箱里塞满罐装的米勒牌啤酒。他们此时一定是在目不转睛地研究“滚出美元”节目中的每一个动作。
  谈到这里,也就不由得要谈起运动迷和体育观众的等级问题了。由于板球和马球一类英式运动在这个国家很难开展,无缘一飨眼福的多数阶层很可能会迷上看网球,哪怕地点是在新近贫民阶层化的——也即,现代化的——某一森林小丘。看高尔夫球也不错,在罗德岛州的新港市看美式足球比赛也不差。现场看比赛当然比看电视转播要好,因为那意味着一笔可观的消费。至于看电视转播球赛,比高尔夫球地位低一些的是棒球,橄榄球则更低,其次是冰球、拳击、普通赛车、保龄球。一度为广告商热衷的运动。像速度旱冰,则地位最低,因为他们后来终于发现,这项运动的观众大部分是下层贫民,甚至是赤贫阶层,以至于他们苦心经营的电视广告全是白费力气:这些观众买不起任何东西,哪怕洗涤剂,防酸剂和啤酒。从此以后,速度旱冰比赛的观众便开始以“低效果不可取目标”享誉于广告业。而这项吸引他们的运动很快就从电视屏幕上消声匿迹了。
  两个动机促使中产阶级和贫民阶层的球迷醉心于他们的运动项目。其一是他们需要以失败者的身份认同胜利者,他们需要笔直地竖起食指,手舞足蹈地尖叫“我们是第一!”一名棒球手说:“贫民所喜爱的比赛项目的全部目标就是要赢。这就是我们出售的。我们向许多在常规生活中根本无法得胜的人们出售胜利。他们把自己和‘自己的’球队——一支得胜的球队——联系在一起。”
  除了这种从各式各样的胜利中获得的体验外,中产和阶级贫民阶层热衷体育运动的另一个原因是:体育运动鼓励了通常与“决策”、“管理”或者“发布见解”阶层有关的炫耀才学,教条武断,记录备案、隐秘机智的知识,以及各种各样的假学识,每年秋季的世界职业棒球锦标赛和年度超级杯橄榄球赛,能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扮演一次博学的烦人者和酒吧间里迂腐的空谈家,在短暂的赛季模仿上层阶级特有的权威性发表意见和颁布消息。这也就是说,以上两大赛季是一年两度无副作用的机会——似乎出于大自然的匠心,十分离奇,分别在逼近冬季和夏季的极点开始,使得普通人也能获得一些自尊。因此,它们就像民主神圣日和仪式一样不可或缺。如果一位贫民阶层成员对于可能导致某著名联队名次上升或下降的原因一无所知的话,作为精通“比赛关键分”的行家,他可以假装了解为什么此番“战马队”或“闪避队”会赢,这样做能够满足某种强大的需求。由这些赛事引发的酒吧间或客厅争论,简直是国会山上和法庭里那些高级辩论的贫民阶层翻版。而对各种证据进行的精明的权衡,各种深思熟虑的推断,则摹拟了最高知识阶层的集会和研讨会的必要步骤。此外,反方遭受的讥讽和抨击,足可做视最好的书评家和戏剧批评家的尖刻和雄辩。
  【商品邮购
  施展此类知识方面的权威,是中产阶级和贫民阶层声明自己价值的方式之一。另一种方式便是购物,尤其是通过邮购目录购物。这些以“居住者”为收信人的目录一年四季塞满邮箱。大约在与“送礼”有关的全国性节日到来之前的三个月时间里,更是铺天盖地。除了偶尔埋怨埋怨垃圾邮件,居民们私下里还是喜欢收到这类目录,因为这分明暗示在某地有某人相信自己有钱,还有选择权,中产阶级和贫民阶层同样欢迎这类目录,因为如果自己邮购,而不是去商店购买货物,就可省却遭到不知大高地厚的售货员的羞辱的麻烦。至于你买的是什么,没有人哪怕是邮递员也不会知道,对于那些缺乏安全感。极度敏感、社会地位不稳定的。需要通过收集商品来维持自我的人们而言,邮购实在是再好不过的方式了。所购之物并不重要——的确,这些目录提供的货品除了可供作为维持自我豹手段之外,几乎样样都明显不是必需品。感叹“噢,需要不是理由”的李尔王肯定明白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托克维尔也会明白的。1845年,在对美国景象进行过一番长期严肃的观察之后,他挥笔写道:“在民主国家里,欲望是炽烈的、经久不衰的。但这欲望的目标并不经常是崇高的,生活通常被挥霍在一种急不可耐的贪求中,贪求那些触手可及的范围内的小物品。”当然,他指的是“小目标”,但他的阐述的确奏效——你只消想一想那些镀铬的小冰钳,五角的小雕像,以及镌刻着“丹布利斯的书”的仿银书签吧。
  中产阶级是这类物品的主要顾客。按邮购目录买来的商品确证了他们的价值,鼓励了他们的抱负。当他们打开音乐盒盖,一首飘出的“无法实现的梦想”使他们满心欢喜,因为这意味着只要去希望就有可能实现梦想;这意味着如果自己是个好孩子,就可能被中上阶层邀请去麦坎尼克岛共度夏季,或者有可能被那鲁法学院录取。某些商品的广告样式则暗示,购买者早已踏上了迈向中上阶层的征程,因为这类广告的常用语是“有鉴别力的人”和“教养有佳的人”。所以,邀请你留心于这类投资的广告也就不足为奇:“六只各不相同的人工吹制的水晶玻璃酒杯会满足您精挑细选的热诚。”
  对“金”的器具——餐具、厨刀——的需求量很是可观。当然,它们可不愿愚弄任何人,可偏偏它们就会如此。李尔王一定很容易理解那种对“装在仿鹿皮袋里的”镀金骰子的兴致。订购一块印有“您的母校之章”的帆布刺绣,能够展示您一度与一所有等级的院校的关系,令人感动的是,这个例子在想像中不是指特拉华大学,而是哈佛。
  对于渴望向上进取的中产阶级来说,伟大的等级图腾是“英格兰母亲”,正如某一类商品标志(“这是一些将我们与‘英格兰母亲’联系在一起的[军团式条纹]纽带[领带]”)。不少商品目录的封面纷纷展示出联合王国的国旗,直截了当地直奔崇英主题。有一份目录先是声称:“我们是毫不掩饰的崇英派”,然后便将不列颠与不折不扣的无机材料例如仿羊毛和人造皮革联系在一起。从这家公司,你不但可以买到骑兵的佩剑,还能获得一册与之“配套”的邱吉尔的《我的早年生活》(17.50美元)。另有一份目录推销银质的崇英书签,书签的样式是三位伟大的英国人的肖像——莎士比亚、邱吉尔、福尔摩斯。很明显,没有哪种商品会丑陋和荒唐到不冠以准英式名称就变得销路惨淡。但的确有这样一种不幸的铜质蜡扦和熄烛器混合产品,如果它曾名叫“烛具:新泽西州汉肯萨克”就一定不会成功,它的名称是“肯辛顿熄烛器”(Kensington,喻英国皇宫之一的肯辛顿宫,位于海德公园北侧。一译者注),并被描绘为“一种带罩的小饰件,为您的家庭增添一缕典雅的英式魅力。”与此类似,还有一种仿银面包托盘的广告:“来自乔治王王宫”。不错,但究竟是哪位乔治王?一世、二世、三世、四世、五世、还是六世?不论几世罢——“国王”这个词就足以奏效了。也许这一点并不令人吃惊:专事传销英式商品的那些最势利的邮购目录公司中,其中一家就座落在亚利桑那州的膝比。(Tempe,原指古希腊的膝比河。-译者注)
  以中产阶级为目标的商品目录似乎认定,只有那些把自己想象为“英国”后裔的顾客,才够资格欣赏印有纹章图案的商品(“您的[盎格鲁-撒克逊]名字在上面吗?仿羊皮上是您家庭的盾形徽号的精美凸饰”)。由于中产阶级对声誉良好(也即英式)的家庭背景的需要是如此根深蒂固,与这个阶级有关的所有买卖也就小心地避开任何粗鲁的方式,例如,某类目录向读者提供一套二十四只的酒杯:上面将“印有凸饰”(我在引用)——“是您自己的家姓和徽号。”然后是数行细小的字体:
  山森纹饰机构将从我们的记录和参考书中选择一个看上去曾为您的家族先辈一度使用过的徽号,或者一个专名变体。所选徽号绝不会意指或暗示您的家庭与原使用者之间的家谱关系。
  随后的销售信息还可悲地向这一骗局的观众示意,你“只需每月花5.99美元,用十个月的时间,外加必要的费用”,即可获得这种酒杯及附属文件,异曲同工的是,那些由于家族移居到这个国家而自觉地位下跌的苏格兰人,会收到另一类带来古老自尊的商品目录,例如“宗族”墙饰板,和数目可观的由“您的”格子呢制成的物品,比如品牌不详的“格子呢领带”。此外还有一些小小的特威德郡南部人戴的苏格兰男式便帽,你戴上它保准会像个十足的傻瓜(注:TWeed,TWeeddale,今名Peeblesshire,皮布尔斯郡,位于苏格兰东南部。一译者注)。所有这些“纹饰”和“家族”配件,表明了中产阶级耻辱的烙印和烦恼的根源——自觉的无足轻重。这种感觉有多么深刻,多么伤怀。“他们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大决策的时代,”C莱特米尔斯说,可是“他们明白,他们无法作出任何决策。”这也就是为什么美国会存在一个所谓“皇家后裔美国人”的组织。我们这才意识到,马克吐温创造的公爵和王妃,正是十足的美国特产。
  商品目录还用一种方式来认可中产阶级那种要证明自己深远的、如果不是潜在的古老根源的需要:为他们提供积累宝贵“收藏”的机会,以便留作后代的传家宝。这一想像暗示:每个人自己就是亨廷顿或弗里克或摩根(皆为著名古董收藏家。一译者注),当然,起步稍嫌晚了一点,但至少已开始了必定具有投资兼家族价值的收藏。投合贪欲的倾向是明显的:“日益难觅的维多利亚时代烤面包片架是收藏者理想的投资对象。”事实上,向中产阶级或更低阶层兜售“收藏货品”的生意眼下已成为一门纯粹的艺术。不妨看一看售价20美元的诺曼。罗克韦尔(美国插图画家,1894一1978。以报刊封面画闻名,其招贴画《四大自由》在二战中广泛散发,获“总统自由勋章。一译者注)的插图,据称它会身价倍增(!),因为这是诞生于“一百个战火连天的日子里”的“有限版本”;显然,成千上万个可怕的事件都有可能在那段时间发生。这类“可供收藏”的商品无一例外地丑陋,价值可疑,而且索价昂贵——却批量生产,比如单价15.50美元的比特雷克斯波特的人物小塑像,标价42美元的瓷质哈米尔人像,标价52.05美元的英式人形水罐,以及英式风格完美化身的皇家道尔顿陶瓷塑像(“我们的优惠价格,122.50美元”)。无论一件货品多么丑陋不堪,一文不值,只要被冠以足够高的价格,便可跃居商品目录的“收藏”榜,某份中产阶级的商品目录推销六只一套的“收藏者酒杯”,其特征实在是元从考证:柄脚上有一个男人,一个女人,一名牧师,诸如此类的小型陶瓷塑像,玻璃框边是镀金的。不谙行情的新手出于“投资”目的购买这六只着实可怕的酒杯须支付125美元。
  【“收藏”
  想象你是一名中上阶层访客,正被引领着参观一位中产阶级的“家居”。跃入眼帘的一切都很好,很干净、整齐。但有一样东西让你迷惑不解:靠墙立着一只用胡挑木薄板制成的又高又浅的展示柜,一块透明的丙烯酸类玻璃从前面将数十个长形格子与外界隔开。你从没见过这样的摆设。当你走近一些去察看里面的陈列,发觉自己越发摸不着头脑:成百个“新式针箍”一个接一个地拥挤成蜿蜒的几列。
  “这是什么?”你问。
  “这是我的针箍收藏。”
  “您的什么?”
  “我的针箍收藏。”
  “嗯……您是从哪里——呢哼——找到所有这些的?”
  “目录邮购。”
  “哪儿?”
  “邮购商品目录。”
  你出于好心,不再追问“为什么”了,因为它们是一项研究:这里有“砾石针箍”,皇家婚礼箍,还有“‘教皇’主教冠针箍:教皇约翰保罗二世于1979年在美国主持弥撒时佩戴的主教冠的微型陶瓷素烧摹本”,有绘着田园风光和有教育意义文字的陶瓷针箍,还有一枚嵌着来自真正的“维也纳森林”的一片镀金叶于。你幡然醒悟,这个国家一定聚集了不少新奇针箍的中产阶级收藏者。而眼前这位向你展示自己收藏的甜蜜女士不光认为这项事业有趣,而且相信它极有价值,这才是可怕之处。
  【可读性饰物
  我很为这位女士感到难过。她的形象无时无刻不在这类中产阶级商品目录中出现,尤其是当其中的货物与厨房工作有关的时候。例如某类专为那些怀疑自己终究不过是一个可怜的苦役家庭主妇而设计的悬挂饰板,上面写着以下诗行,她看见后不但能振奋精神,还能赢得别人的同情。
  请祝福这个厨房,我在这里操劳。
  请祝福这个小角落的每片时光。
  让欢乐和笑声
  与香料、煎锅和我的扫帚,
  共同分享这块空间。
  让爱和健康
  祝福我和我的一切,
  于是我就不会索求更多。
  (我个人认为,该诗的中间三行明显地蕴涵了一种伤感,似乎充满爱意,却明确说明了叙述人的奴役处境。)这类刻意将不幸表现为优势的饰板的对应物,是另一种商品目录提供的“爱尔兰手提袋”。该帆布手提袋上印着绿色的饰有三叶草图案的字母,“做爱尔兰人是神赐恩典。”这一修辞技巧——我们可以称其为“并非强调式”——与“我爱纽约”的广告口号有几分神似。
  有一类目录向中产阶级提供的某些商品却没能够正确地理解购买者可悲的精神需求,比如一只矗立在木架上的四英寸高的铜钹:高达一英寸的大写字母镌有“地位之钹”的字样。类似的还有一种印有如下提示的枕头(价格为25美元)
  暴发户
  比一贫如洗
  要好
  由哈马奢尔施勒马尔公司提供的“再装塞香槟酒”几乎隐含了所有应该为人所知的中产阶级心理状态。该份目录册指出:“这种别致的瓶塞能够在开瓶仪式结束后,继续保持‘泡沫’的轻盈,晶亮。”这就是了,同时需要绚丽的奢华和精打细算的审慎,两个矛盾的动机在不幸身陷中等阶层的人们内心经久不歇地交战着。
  【各阶级商品目录
  另一方面,从专为上层阶级准备的商品目录来看,这个阶层的成员大部分都至少与这类内心的交战无缘,读Talbois,L.L.Bean和位于达拉斯城的The Horchow CollectiOn公司印行的商品目录的中上阶层读者们,知道他们需要的小饰物是什么:昂贵的一次性用品,也即主要为生活中什么都不缺的人们准备的用品。根据这种为上层设计的目录,你可以定购银质蛋卷冰淇琳夹具,银质熄烛器,自动开瓶器,金质或银质领夹(不可思议,因为显然对购物者来说毫无用处,他们总是穿牛津布带领尖纽扣的衬衫),一套装的小黄铜牛仔靴(用来掘灭烟缸里的烟头),为白兰地酒杯配置的黄铜加热器和小型酒精灯。对于购买此类物品的人们来说,维护自我或个人抱负的问题几乎闻所未闻,因为他们的自我从来稳如磐石,抱负则从来没有想过。
  面对一份兼具中上阶级和上层特色的商品目录,你如何进行区分呢?有一点,如果出现了一张以面包篮或面包保温器为内容的彩色照片的话,堆满画面的一定不会是面包圈、松饼或类似的平民面食,而是——法式起酥。这些目录还会一次次地提供数目不成比例的中国工艺品(例如“姜罐”),这象征着与“古老”东方的密切联系:美国人曾经殖民。传教。办教育、光顾井劫掠的古老东方。此外,如果一份目录推销的是价值2450美元的金属盔甲——全套并带佩剑——你可以断定,它是为上层阶级服务的。“所有接裤部位均可充分活动,面罩同样。”你既可将这件套服展示在架子上,也可以穿上它去参加聚会(尽管这套服饰重达75磅),并可以通过面罩将饮料灌进头盔。
  表明一份目录的高层身份的主要标志是推销服装。如果寄来的东西不合身或者看上去不对劲,富人们不会在乎把它们转让给救世军或是仆人们。贫民阶层在消费时就冒不起这种风险。就算他们真的通过邮购目录购买了衣服,风险也很小,因为他们选购的那些服装没有尺码。与这种风格如出一辙的,是他或她那印有迷彩服图案(为什么?究竟为什么?)的棉织T恤睡衣,或者配套的口袋上注有“贝尔,我冷”字样的衬衫式男式睡衣(红色或红色条纹)。如果说中产阶级购物是为给自己提神打气,上层人士购物是为一解朵颐,贫民阶层购物则可以被理解为向技术和艺术表达敬意了。太空科学电于手表(带音乐报时器)在贫民中十分走俏。当然,照像机也是如此,并且越复杂越让人叫好,音响和彩色电视机呢?如前所述,寄给贫民阶层的邮件绝不会因为袖珍计算机太矫饰而滥加贬辞,然后就是一些带艺术气质的物件:一只用浅浮雕手法描绘圣约翰诞生的陶瓷蛋;一艘“音乐凤尾船……黄铜凸饰精美繁复。带铰链的金银盒,打开时可见内部雅致的红色天鹅绒。”此外。还有带心形镜片的深色眼镜,尺寸与毛毯相仿的丙烯酸类纤维质地的壁挂,上方一匹种马正迎面向观看者奔来;一幅马厩门的照片(你可以粘贴在墙上的壁画),其中一匹马正从门内向外举目眺望(每座房屋都是一处马厩);“手绘在刺绣帆布上的您的宠物:请送给我们一张效果理想的彩照;”边框上(再一次)写着“幸福就是做祖父”的汽车执照牌;镶着阁下爱犬彩照的餐具(“您会在未来的岁月里珍藏[它]……另付4.50美元,即可制成个人专用,二十五个字母为限)。有一些贫民阶层的饰件没有多少艺术气息,却伶俐小巧,制作简单,例如古典的留海发卡。另一些则多愁善感,富于“传统气息”,比如旧英格兰式样的卷筒卫生纸,每一张纸上都会印有“圣诞节快乐”字样(“作为美妙的小礼物”)。值得一提的是,流行的贫民阶层商品目录中,真的已经见不着新式扑满(存钱罐)的身影了。也就是说,这类玩艺儿在通货膨胀之前会让“储蓄”这个行为看上去像一个残酷的玩笑;你曾经往里面塞硬币,准备支付教育费用,或者哪天用来做一次奇妙的旅行。
  对基督教传统的强调,是贫民阶层商品目录的永恒烙印。其中一个范例宣称自己是“一份基督教家庭的商品目录”,并为读者准备了好几十条镌刻在小型仿木质饰板上的自我道贺的格言。例如,“主啊,请助我安心,今天不会发生任何你我合力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者,“当你助人登上峻岭,你离顶峰就更近了一些。”或者,“你已触动我,我已成长。”中产阶级家庭主妇的专用饰板能让她确信她的苦役富有价值。这类饰板坚定地重申了上帝对贫民阶层的厚爱,毫无疑问,上帝他老人家的确是这样的,尽管看起来总是老调重弹并无太多必要。
  贫民阶层商品目录另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总会有独角兽出售,而不是其他,这种动物出现的频率极高。我们可以见到长毛绒独角兽,白锡独角兽,黄铜独角兽,“旋转式陶瓷音乐独角兽”——想象力能及的每一种独角兽的化身。正如一份目录宣布的,“时下独角兽正走红。”我花了六个月的时间,尝试找到其中的确切原因。最终还是不得其解。原因也许是一种低调的。但一定是高度挑剔的崇英势利心理的作用,将独角兽从英国皇家军队里引诱了出来,却把狮子给忘了(狮子也是英国皇家军队徽章上的动物。一译者注),其实狮于倒是更有等级的动物,你可能会思忖。也许是托尔金的流行(但不是在贫民阶层中,肯定吗?)刺激了人们对所有的、任何的“神秘动物”的兴趣。又也许是独角兽所表现的异国情调(这动物据称是一种罕有动物,所以宝贵)刺激了贫民阶层的想象力。还有一点也许不容忽视,和龙不同,独角兽完完全全是一种温和慈祥的神秘动物,与那些被贫民阶层视为神圣的真实动物——鲸、海豚、熊猫、考拉熊——很相似。而在有知识的贫民阶层看来,独角兽可能与性有一种模糊的关联——隐约让人想到处女或独角生殖器崇拜意味。等等。不论独角兽在贫民阶层中风靡的原因是什么,其中的动机恰好例证了文学批评家们一度使用的诽谤之辞:伪指涉。这个动机似乎不详地指涉了某种比这种指涉本身更加具体的东西。我的面前是一幅自命不凡的贫民阶层绘画作品,乍看似乎大有深意:一只独角兽正完整地从一个蛋壳中破壳而出,背景是一道彩虹,和一片“黄道带”繁星闪烁的天空。而这一动物,他(她?)自己也浑身缀满星星。含意?恐怕毫无实际含意,但看起来似乎有一种贫民阶层的自满,这种自满纵容了对奇特的预示和暧昧的躲闪的双重欲望。
  【个人化饰物
  贫民阶层与中产阶层都乐于为自己构思名字,并从中汲取信心。这似乎暗示,用名字来表达自己,会让他们感到自己不像这个社会一样变化不定,随时可以更换。所以,这两个阶层的人们都热衷于让自己的邮购目录“个人化”。这种需要常见于那些用同样的方式获取对自己的身份和价值的信心的小孩子们身上。“这是我的鞋袋”,“这是我的杯子和碟于,”等等。因此,通过中产阶级商品目录,你可以订购到“他”和“她”的腕表。“他”的腕表上写有“约翰”,“她”的则是“玛丽”。由于这一特色,每当你抬腕看时间时,都会感到一种欢悦,这感觉每天重复无数次:一瞥之间就能目睹自己的名字——这真让人欣慰,你终于成为了一个人物。不难辨别,与那些用涂鸦污染地铁车厢并且不忘写上自己姓名和地址的赤贫阶层“艺术家”兼不法分子的做法相比,二者的动机相差不远。至于那些消费着臭名昭着的、大批生产的商品的人们的精神困境,我们也可以从贫民和中产阶级的这种需要中发现端倪——他们需要通过商品目录购买一种贴在汽车仪表板上的小型仿铜牌匾,上面镌着:
  根据(某人的名字)的要求制造瓦尔特惠特曼一定理解这个小牌子的全部意义。他早就敏锐地意识到,美国人对“全体”的津津乐道已经威胁到了“自我”的概念。
  通过目录购买的商品,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可以进行个人化加工处理。你可以买到个人化的、标有三个姓名首写字母的鲁希特餐巾环;你为壁炉添置的帆布原木提袋上会印有你的“签名式”(“我家专用”,跟着是醒目的藏青色姓名首写字母);你可以买到用来盛口香糖的仿金金属盒。上面刻着你的姓名首写字母,以及“盛在一个刻字的。金色调的金属盒内的口香糖会更有风趣。”某类目录为一种汽车前座坐垫作广告,说明不但你的全名会用三英寸高的字体书写,而且还会用引号标注——正与贫民阶层的用法巧合。或者,这样一块摆设在壁炉前的防火地毯怎么样:藏青色,在七颗隔开的星星下方,一只金鹰的上方,哥特式字体描绘出你的姓氏,“联邦”风格?这样的风格当然会有助于澄清来访者头脑中的悬疑:我究竟走进了谁家的客厅?
  我不打算过多解释这种反复强调自我的作法中引人怜悯的因素,但毫无疑问,在自家客厅的时钟前方放一张“自己的”黄铜、青铜或玻璃名片,或者在办公桌上摆设一张小巧精致的标有“自己”姓名的牌子,这种需要当中确实有些让人心动的东西。就事实本身来说,桌前的姓名牌是惹人哀怜的。只有汽车销售商、军官、还有其他一些对自己的地位满腹狐疑,甚至不敢确定自己有无资格拥有一张办公桌的人们,才会心仪这种摆设。也不妨考虑一下那种对“个人专用藏书章”的需要吧。在每本属于你的书上印下你的名字和首写字母。书的主人是谁当然毋庸置疑。它标明的是,“某某的图书馆”。自然,拥有一家“图书馆”满足了某种精神需要。这就像拥有一间“酒窖”或一一套房屋固定装置(炉子。水槽、水管)所暗示的一样。正因为这个原因,你才可能邮购到标有“某某府第家酒”字样的卡拉夫酒瓶(字体力法文,空格供填写“您的姓氏”)。或者是“为两个人准备的”酒具,除了个人专用饮料瓶外,另附两只分别铭刻夫妇二人名字的酒杯。如果不时总有什么在悄声告诫你,随时展示你的姓名不见得是真正有等级的作法,你仍然可以一意孤行,只需稍敛锋芒。这正像中上阶层人士的做法,他们把姓名首写字母刻在旅行车车门上,或让它们隐现在游艇的信号旗上。你可以订购一种图但卡蒙风格的银质涡卷饰,姓名字母已经拼写出来了,但却是“象形文字”——适于佩戴在项链上:“让它使你更有生气,因为它可能暗示一位埃及君王。”把饰板摆设在厨房里充当抚慰剂的家庭主妇们,则可以投资一种石质馅饼托盘,上面写着“凯伦的手工馅饼”(任何名字都可以)。有人可能要流泪了。顺便提一句,如果你想知道中产阶级认为孩子取什么名字才显得有地位,只消观察一下孩子们铅笔上印的名字,你的知识就会大有长进,它们让你想起英国“浪漫派”文学里的旋律。女孩儿们可以叫丝苔西或金菠莉;男孩儿们则可以叫布莱恩。杰森或马修。《权威预科生手册》通常极少出错,但也有瑕疵。它竟然建议,无论你用任何方式处理姓名首写字母和签名式都是有等级的作法(也许本意其实是讽刺,不过我可不这样认为)。无论哪个等级的人们展示签名式,其人自身的重要性多少就开始像暗纹一样有待用心辨别,而他想吸引观众注意力的需要倒是凸显无疑。其实,如果你确实是位中上阶级人士,你的签名式只应该出现在支票簿上!(无法辨认的)亲笔签名下方使用的是打印体。
  如果对美国人来说,个人专用化并非绝对必不可少,通过商品目录购物则似乎拥有这一地位。并不是因为他们需要这些商品,而是因为他们需要用购买这类商品的方式来实践有关选择的幻梦。根据商品目录邮购货物释放了有关权力的幻梦,你元须冒险与那些可能会质疑你的权力的人碰面。邮购不需要的物品这一举动,隐秘地重新实践了范伯伦所谓的“明显是为了挥霍和出于敬意的消费,却带来精神上的收益。”在特定的情绪中,当我们们心自问自己想做什么和我们的价值是什么的时候,我们都是在仿效“朝圣者比利”(库尔特冯尼格特的同名小说里的主人公。-译者注)的母亲。“跟大多的美国人一样”,库尔特冯尼格特说,“她一直在尝试建立一种生活,那就是,为她在礼品店找到的每一样东西发现意义”。
第六篇 智力生活
--------------------------------------------------------------------------------
  【大学
  鉴于美国是个如此年轻的国家,根本没有一个世袭的等级和封爵制度,也不存在王室加封荣誉的传统,甚至连一条众人皆知的可以往上爬的社会阶梯也没有。因而同其他国家相比,美国人更加依赖自己的大学体系,指望这个机构培养人们的势利观念,建立社会等级机制。在别的国家,人们不仅仅依赖大学来实现社会地位,还有其他的传统途径。而在美国,尤其本世纪以来,只有高等院校这样的组织,可以成为实现所有最高荣誉的来源。或者说,受高等教育至少是实现地位追求的最佳途径。
  我曾听说过一个人,在名校获得一个学士学位、一个硕士学位和一个博士学位,就是为的日后人们简单的一句话:“他可是一路从那鲁学出来的啊!”毫无疑问,在美国,这句话的确能使人推崇倍至。不管怎么说,被授予社会地位这件事,并非基于什么令人讨厌的差别标准,而是千百年来人类社会流传下来的硕果。
  只要想想汽车后窗的大学标贴就明白我的意思了。正如我们经常看到的那样,即便是不那么知名的学校居然也值得向人炫耀,仿佛这样一来就可以给他们的身份增添神圣感似的。这样做的结果是,由于每个人都以自己受过教育的高等学校为荣,大学的声望早已高过教会了。比如没有人会在他的后车窗贴上“密歇根州波特休伦市圣名慈善会”,或者“埃尔米拉市第一浸礼教会”之类的标贴。一想到所有的人都在仿效这个做法,不用说,你就可以计算出当今高等院校和学术机构享有的荣誉了。
  不过这样一来,当哪个机构一心想要牟利,或是想通过歪门邪道和欺世盗名来拔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时,无不把自己装扮成一所学术机构。《纽约时报》每天不仅刊登高尚的教学方法之类的东西,而且还有它的“每周新闻有奖问答”,就好像它真的是在从事教育事业似的。其他的报纸也会一本正经地刊登以下内容,比如在《时代周刊》1982年11月2日版面上可以读到:“有一篇文章……星期六错误地报道了魔方的全部可能性的答案。而事实上,魔方全部可能性的正确数字是:43252003274489856000。”
  同出一辙的是那些经纪人、掮客和房地产商,他们也举办所谓的“研讨会”。连华盛顿那些最为露骨的院外游说集团,尽管众所周知是在从事贿赂和施加压力的各种活动,也喜欢称他们自己是研究所,仿佛它们是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科学研究所,或是宾夕法尼亚大学当代艺术研究所似的。不言而喻,我们在这个国家的首都华盛顿还会发现诸如烟草研究所、酒精饮料研究所、松脂油与食用油研究所等等,不一而足。有些所谓的“研究所”甚至还堂而皇之地设有“讲座教席”和“教授”职位,由于某个资助者在一份杂志上的声明,我们偶尔得知,一个不学无术的家伙竞拥有“美国企业研究所德怀特华莱士传播学讲座教授”的职务。
  随处可见的是,为了提高社会地位,所有的阶层都把自己紧贴在大学、学术团体、“科学”等事物上。诸如此类的什么都可以,但绝不能是商业。制造业和“市场”。有例为证,摩根图书馆为了招徕项目资助者,便授予他们“研究员”(Fellows)的称号,而不是捐资者(Donors)或资助者(Benefactors)。而且还根据捐钱的多少分成各种等级,最高的级别是“终身研究员”(意思似乎是说你可以享受大学教授终身制的地位,或者能在当地的墓园里受到永久关怀);下一个级别是“荣誉研究员”;再下一个是“常年研究员”;最后才是普通的“研究员”。
  美国的学院和大学享有的荣誉如此之高,以致它们容不得任何批评和忽视,至少从四十年代以来便是如此。因为有GI法案,它们被作为战后公共福利制度中的最高智力部分贩卖给了大众。这些年来,除了很少的人比如像五十年代的参议员麦卡锡和六七十年代的激进学生以外,没有人敢于大胆地指出大学的种种弊端和妄自尊大。其结果是,对大学的这种极为荒谬的偏爱非但没有受到责备,反而大行其道,因为谁也不愿意冒被指责为“反知识主义”的风险。这么说仿佛意味着,知识仅仅是一种和其他物品差不多的普通商品,它不应该只被少数几个高等学府所拥有。如果有人试图积极地把大学分为三六九等,必然激起一种特殊的惧怕和愤怒。指向美国大学里的等级制度,对许多人来说,就像指向日常生活中的等级制度一样令人恼火。
  有意思的是,人们对爱德华B费斯克1982年所着的《1982-83年度纽约时报美国大学选择指南》的反应。美国全国自称是四年制教育和可以授予学士学位的学校大约有二千多所(这是作者1984年再版此书时的数字。据统计,目前美国共有可授予学位的大学三千余所。一译者注),就费斯克估计,任何一个有头脑的人都会想到这个数字水分不少,其中像它们自己说的那么好的学校怕是不多。在一个“研究机构”失去了其意义的世界里,“学院”也会失去意义,这显然是个合乎逻辑的推断。费斯克因此着手划分“最好的和最有价值的”美国大学,并得出总共只有265个的结论。为了对这些学院的教育质量进行评估,费斯克根据学术质量、社会影响和“生活素质”等方面的要求提出了一套从五星到一星的评级标准。
  根据这个标准,他把五星级评给了阿姆赫斯特学院。威廉斯学院、哈佛大学、斯但福大学、史密斯学院,以及其他一些在学术质量上大体与评定烹饪等级的《美食林指南》最高级的三星标准相当的学校,这些学校在教育上的质量相当于在烹饪上达到“法国国家最佳烹饪”水平。紧接着,他把四星级授予了贝尔罗伊学院,伯都因学院、衣阿华大学、文德比尔特大学、和其他一些大致与《美食林指南》由于“出色的餐桌”获得二星烹好级别相似的学校。他授予三星的有米尔斯学院、科尔比学院,新罕布什尔大学和康涅狄格学院,以及其他一些相当于《美食林指南》由于“规范餐桌”而定为一星水平餐食的学校。
  当他用比较的方式无所畏惧地剖析整个美国高校景观时,费斯克无法忽视的是,某些学校在学术质量上比三星级的学校还要差。像任何一个诚实的评论家一样,他只好从其他方面来进行评判,比如藏书量,或是学校剧院的水准,甚至校区里餐馆的质量,他按照这些方面的评判给出了级别。一些二星的学院包括新奥尔良的塞维埃尔大学(Xavier)、图斯基奇大学(Tuskegee)、坦普大学(Temple)、塞顿哈尔大学(Seton Hall)、圣路易斯大学、罗得岛大学,以及俄亥俄韦斯莱安大学。还有些大学,如果从其学术质量上评估,费斯克发现只能给它们一星,比如像图尔萨大学(Tulsa),俄克拉荷马大学、内布拉斯加大学。不管怎样,这些大学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够发现一些值得夸奖的地方。但是我们发现费斯克在以下的所有州里:内华达,南北达科它(这两个州加在一起共有20所大学)、怀俄明、西弗吉尼亚(这个州有17个学校候选),连一个在学术质量上值得一提的学校也没有发现。同样,理查德尼克松获得优异成绩的加州怀蒂埃尔学院(Whittier College)和罗纳德里根的母校伊利诺斯州的尤里卡学院(Eureka College),也同样不值一提。
  任何对大学哪怕是中肯的评价,也会引起愤怒的轩然大波。我们可以设想内华达,怀俄明、南北达科他和西弗吉尼亚诸州的州长们会下令对费斯克的恶毒诽谤群起而攻之,大声谴责这个偏执的、有眼无珠的、假充内行的、维护东岸即定权力的费斯克(他是《纽约时报》教育版的编辑),存心蔑视西部,而且性格上的相应缺陷使他根本不适合呆在报社的批评部门里,在他们的领地内发动宣传攻势推广他们的州,是州长们长期以来的重要任务之一。看到州长们拼命维护其领地的教育荣誉,我们大可不必感到吃惊。但是,我们想不到一个执教于某个级别较低的学校的教授,会对费斯克发动攻击。因为我们假设一个教授还是懂得批评性质的,知道批评构成观点,而且观点越多。越激烈,越活跃越好。由于你的大学被某家报纸的雇员判低了等级而卷进公开论战,说明你干的是公共关系而不是和知识有关的事情。更要不得的是,这简直是在暗示,你对自己执教的学校的社会地位也没有多大信心。
  我这里指的是大卫H贝内特先生,他是锡拉丘兹大学(syracuse Univereity)的历史学教授。无疑他希望自己执教的大学在学术质量上被评为五星或至少是四星,可是他却发现,费斯克竟然只给了锡拉丘兹大学二星,这使他大惊失色。得出这个级别的原因,一部分是由于学生们填写的调查问卷,另一部分基于对学生们的个人访谈。根据学生们提供的信息,费斯克写道:“文理学院的文科和理科课程……混乱不清”,“授课班大而无当”,“注册登记一团糟”,“图书馆……资料不足”,“录取标准看上去并不严格”,以及“大学体育队异常庞大”。同时,费斯克还发现,大多数教学工作是由研究生助教担当的。受访的学生们几乎没什么道德感,他们告诉费斯克,“甭管是谁,只要付学费都可以进来。”面对这么糟糕的调查结果,费斯克于是给了这所大学二星。然而,贝内特教授的反应不是去纠正这些不足,例如整顿注册混乱,或是改革助教的课程安排(这是全美普遍存在的不光彩现象),而是去责怪费斯克对学校弊病的揭露,并对这个在他看来不过是坏消息传播者的人横挑鼻子竖挑眼。他写了一封信给“坏消息传播者”的老板,《纽约时报》出版商业瑟奥彻斯索尔斯伯格,信中抱怨“世界上最受尊敬的一份报纸在社会和文化上的权威”被费斯克“值得怀疑的野心”滥加利用了。他在写给索尔斯伯格的信中继续说:“……如果不是挂了贵报的名字,《纽约时报大学选择指南》就会被当作一个可恶的玩笑给丢弃了。”
  对于这一事关锡拉丘兹大学名誉的事件,同时还牵扯了爱德华费斯克通过调查得出的使大学蒙受伤害的级别这样的重大问题,亚瑟奥彻斯索尔斯伯格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忙不迭地向贝内特教授保证,费斯克的书已经被修改,修改内容马上会在最新的版本上反映出来。不过,在他的回复中,索尔斯怕格接著称赞了费斯克和他的助手们,要人们注意这个体现了大量职业查询的公正和真实的报告,他最后还是指出,尽管如此,他还是做出了费斯克的书“将来重印和再版”时,不会再用纽约时报的名字作书名的决定。我猜想,索尔斯伯格声明将来会让报纸和书名脱勾,无疑是在向人表明,从职业上讲,一个“高级”文化机构不大可能去批评另外一个“高级”文化机构。
  整个这件事,使人了解到学术机构已经获得了多么巨大的荣誉和地位,使人明白了它们对轻视或批评的敏感,以及它们对荣誉的近乎嫉妒的渴求,对地位降低的极端敏感,正说明了大学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替代了过去骑士甚至绅士的阶层。费斯克真正令人恼火的地方是他用的“选择”一词,本是温文尔雅的事情,他却嘲弄说,好像随便一个什么东西说它自己是一所学院或是一所大学,它就真的是了。他招惹的麻烦说明,“他可是个大学毕业生”这样的话很多年前也许有相当的份量,但是今天几乎没什么意义了。其实在五十年代情况就已经变了。人们为了谋求社会地位而蜂拥冲进大学去读书,结果这一现象压倒了“金钱”概念。“金钱”这个词没什么变化,而现实已经极大地改变了。
  有种假设被深裸织人了美国神话,那就是:“有一张大学文凭”就意味着某种成功,而不间是从哪一所学校得到的。这种神话很难破灭,甚至在与美国高等教育的复杂的等级制度发生冲突时,也不会消失。举例说,已经到了1959年,万斯帕卡德在他的《社会地位的追求者》一书中仍然相信这样的观点:“一张大学文凭”这一说法的意义,足以体现出某人属于“文凭精英”的阶层。其实大谬不然。你如果想更准确地表述这一事物,就必须设计一个“精英的文凭精英”阶层,因为持有一个阿姆赫斯特学院、威廉斯学院。哈佛大学、或是那鲁大学的文凭,无论如何也不能混同于一个得自东肯塔基大学。夏威夷太平洋学院,阿肯色州立大学、或伯比琼斯学院的学位。当帕卡德说:“一个上过大学的姑娘同一个没上过大学的姑娘相比,嫁给上过大学的丈夫的概率高六倍。”他显然混淆了事实,因为这种说法的致命错误在于,它忽视了这样的现实:某个毕业于达特茅思学院(常青藤大学之一。一译者注)的家伙几乎不可能娶一个从佛罗里达劳德代尔堡的诺瓦学院毕业的姑娘。甚至到了1972年,帕卡德还在大谈特谈他为之陶醉的平等观点,可他犯的还是同样的错误。在《陌生人的国家》中,他喜滋滋他说:“1940年,大约有百分之十三的适龄青年进了大学;到了1970年,进大学的人已经达到适龄青年的百分之四十三。”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上大学的人的比例还是百分之十三左右,另外百分之三十的人所上的不过是叫法上被称为大学的地方罢了。这些可怜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一直在上演永恒不变的美国式的追求,不过他们追求的不是知识,而是尊敬和社会地位。爱德华费斯克提出的“选择”信息,恰恰表明了,真正进了大学的年轻人的数目,将总是保持在百分之十二左右,其他的人是在追求更高社会地位。
  当我们将自己置身于美国高等教育的环境中,马上就会发现,万斯帕卡德不是唯一的被欺骗性语义蒙骗了的人;被愚弄的人到处都是。在约翰布鲁克斯的著作《美国的炫耀》中,他也赞成那种较比令人舒服的说法。他划分出“两种基本的美国人阶层:上过大学的和没上过大学的。”可是在今天的高等教育领域里,只有区别大学毕业还是所谓的“大学”毕业才是有意义的。理查德伯那和大卫萨瓦乔在他们卓有见地的《1981年各地评级年鉴》里评价一所中学时说:“高中毕业班的大多数学生都能上大学,这没有什么值得关注的。关键问题是:他们被哪些学校接受了?是一流的大学和学院呢?还是那些入学要求很低的学校广今天,处境最糟糕的社会阶层中的一支,就包括50年代和60年代拼命“迸大学”的那百分之三十。尽管他们认为自己已经进了大学,却发现他们社会地位低下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不仅在知识上、艺术上或社会上,而且在经济收入上也是如此。在《美国的社会立场》一书中,科尔曼和莱因沃特发现,进一所好大学,或者照我的说法是真正的大学,可以便一个人的收入增加百分之五十二,而进一所像费斯克选出的五星级货真价实的大学,收入可以在那上面再增加百分之三十二。但是他们发现,如果你毕业于一所“不可选择”的大学,也就是费斯克礼貌地没有提到的那剩下的1782所学校中的一所,那么你获得的就是“无收入优势”。全无收入优势可言。
  某些时候,中产阶级和贫民阶层都看穿了学院的骗木(原谅我这么说),可惜常常太晚了。我认识一个女人,她毕业于一所学术要求不高的大学,而且成绩中等偏上。当她开始在纽约这个竞争激烈的地方工作时,受到的只是同事们“不当回事”的粗暴对待。她鼓起勇气(我称之为蛮勇),写了一封信给她的大学校长,就她所遭受的不公正狠狠地抱怨了一通。不过,人们就是明白了“大学与社会地位”这一伟大的骗局,也通常不说出来。这是一种埋藏在内心深处的疼痛,觉得什么地方出了错,却不知道错在哪里,而当事人通常会因此受到很深的伤害。正如一个人告诉科尔曼和莱因沃特的,进入某个不入流的学校证明了如下事实:“本来进大学是为了受到尊敬,”而在那里待了四年以后他发现自己全然没有受到更多的尊敬,因为他上的是一所没名没气的大学。尽管进大学的门是敞开的,但是,正像保罗布卢姆伯格观察到的,真相是“现存的教育体制已经成功地取得了上层阶级的好感,因此变成一个再造等级结构和不平等的工具。”一个原因是,上层阶级的孩子上大学的比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而且他们上的一定是好大学。比如他们上斯沃兹摩尔学院(swarth-more,美国著名四年制学院。-译者注),而贫民阶层的孩子上匹兹堡的卡尔罗学院。其结果是,对中上层阶级司空见惯的事,却会使中产阶级和贫民阶层膛目结舌。“那些刚来的、精力充沛不断追求上进的人,”列昂纳德魏斯曼写道,“在攀登社会阶梯的战斗中已经汗流夹背了,突然吃惊地发现,通向被上层社会完全承认和接受的门仍然是关着的。”当然,玩世不恭的人会说,这一制度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向所有人开放高等教育的美丽幌子下,稳定阶级之间的严酷界限。
  一个如此明目张胆的社会等级骗局是如何完成的?它是蓄意的还是偶然的?这件事基本上是在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时期发生的。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我们所说的欺骗正是在欢呼“开放教育机会”的幌子下大行其道的。如果某件商品供应充足,通过简单地付钱就可以买到的话,这个计划就会成功。可遗憾的是,知识、学习和求知欲比想象的要稀罕得多,你不能只是宣称说“你正在和我交流”,就能轻而易举使一个人真正同你交流。“教育机会”的开放依靠的是一个语言膨胀过程,一个“升级”的办法,也就是把数不清的普通学校、师范学院、地方神学院。贸易学校。商业学校、文秘学校的名称和地位提高到“大学”,授予它们一个身份,而实际上它们根本不具备办大学的条件,甚至懂都不懂如何办。这个过程和高中毕业生最终被一股脑塞进大学没什么两样。此两种办法可以统称为“自然提升法”。
  60年代所发生的一切,简单讲就是一个在这个国家司空见惯的变本加厉过程,膨胀,浮夸,狂妄自大。这一点清楚地在一个公民70年代喜出望外的表达中体现出来:“英国有两所大学,法国有四所,普鲁士有十所,而俄亥俄一个州就有三十七所。”这里每一所学院都想成为一个大学,就像每一个雇员都想成为“管理者”,而每一个管理者又都想当上副总裁一样,简直就像大经地义的事。
  结果呢?全国的州立学院和师范学校一下子都命名为大学了,而且它们怀着甩掉贫困的世上最良好的动机放手干起来。南伊利诺斯州大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尽管它地处伊利诺斯州的卡本代尔,是一个既没有学术影响、又没有文化传统的穷乡僻壤,以前只不过是一所师范学院,但是现在竟招收了二万六千名学生,而且还有自己的“大学出版社”。而真实情况是,绝大多数获得南伊利诺斯州立大学颁发的学士学位文凭的学生,还在从事“教育”领域里的工作,这是一个再明确不过的曾经是师范学校的标志。同样的情况也适用于几百个其他地方,像贝尔州立大学、肯特州立大学,怀特州立大学(在俄亥俄州的代顿城)和北依阿华大学。观看过最近一场全国篮球锦标赛的许多电视观众一定像我一样,对与北卡罗来纳大学比赛的“詹姆斯迈狄逊大学”的身份疑惑重重。这所学校位于弗吉尼亚州的哈里逊伯格,不久前还是迈狄逊学院,一所平庸的师范学校,现在它听上去似乎被提高到了一个可以和英国牛津大学和法国索伯恩大学(巴黎大学各分校中最好的一所学校。一译者注)平起平坐的地位上了,可它的专业还是集中在小学教育方面,而它的新生在学术能力考试中的语言能力分数,位于大学入学平均分数线之下,男生455分,女生463分。查一查全国篮球大赛上没有参赛的大学,也许可以顺便(并非完全不可信)得出一个学术质量高的学校指南。起码,也许可以通过追踪那些总是出现在大赛中的球队得出相反的结论,比如代顿大学、德保罗大学、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怀俄明大学(还记得费斯克对怀俄明大学的调查发现吗?)、塞顿荷尔大学,还有布莱德利大学。体育节目评论员称这些大学为“学校”(他们会说“某某是个篮球极棒的学校”),这种对此类机构的称呼一般比各州政府来的准确得多(正是各州政府赋予了它们大学的地位)。至于在私立学校里,我们有新泽西州的费尔莱迪金森大学。四十年代以前它是一所两年制学院,实行GI法案以后,退伍军人的钱极大地刺激了它的发展。再者,西雅图一所商业学校从学院到取得大学地位,中间只用了短短九年。这所创建于1972年的“城市学院”,1982年时宣布已经成长为大学。可悲的是,世上有许多无辜的人会真的相信这家学校是一所大学。
  有时,这些学校的诞生和被人认可,是通过下面这样的推理实现的:如果世界其他地方的大学都是根据其所在地进行命名的,像牛津和剑桥,如果存在着像巴黎大学和伦敦大学这样的机构,为什么我们不能把自己的学校也标在地图上?发明出诸如萨斯维尔大学、达拉斯大学、休斯顿大学,或者路易斯维尔大学之类的学府,并且神气地授予它们同样的地位呢?一个地方没有学习精神有什么关系?人们不知道求知欲和钻研有什么关系?如果知识分子的严肃精神和高深思想只能引起别人的紧张不安,要它们有什么用呢?
  把“学院”提高到“大学”,这种做法和美国人长期形成的习惯颇为一致,即人们习惯用增加词的音节的办法来“抬高”对一件事物的描述。例如,学院(college)只有两个音节,神学院(seminary)也只有四个音节。可是大学(univereity)有五个音节,再加上以示区别的名字,就有了下面的:
  阿拉巴马蒙特瓦罗大学(University of Montevallo,Alabama)
  阿拉巴马萨姆弗德大学(Samford University,Alabama)
  加利福尼亚西海岸大学(West coast University,Carlifornia)
  加利福尼亚伍德伯雷大学(Woodbury University,carlifornia)
  上依阿华大学(Uppor lowa University)
  肯塔基特兰西尔维尼亚大学(Transylvania University,kentucky)
  北卡罗莱纳舍奥大学(shaw University,North Carolina)
  俄克拉荷马卡梅隆大学(Cameron University,Oklahoma)
  俄克拉荷马非利普斯大学(Phillips University,sity,Oklahom)
  得克萨斯中西大学(Midwesiem University,Texas)
  得克萨斯泛美大学(Pan American University,Texas)
  以上这些例子不过是仅仅擦着了一点皮毛而已。这些学校中的许多,是从福音布道者名字命名的小教会学校开始起家的,然后再把自己提升为一个神学校,接着再授其名为“大学”。当然,这些学校远不是最糟的,还存在大量比这种学校地位还低的东西,它们才是真正的底层。那里人们听也没听说过大学,只知道明目张胆地欺骗,用钱买一纸伪造的“博士”文凭和“个人简历”,由于在这个国家办一所大学如此容易,顾客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才成。甚至在首都华盛顿特区,就有一所叫做马哈里施国际大学自然法学院的学校。事实上有钱人和穷人一样容易上当受骗。最近看到一所学术上根本没听说过的东北部大学。它的学费每年(1980年)为7100美金,名列美国最昂贵学校前十位之中,真让人震惊,居然与那鲁。麻省理工学院、斯但福、普林斯顿和哈佛等学校并驾齐驱。
  想弄清楚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学校如何落地生根,如何又变得名声远扬的并不太难。在我住的地方不远处,有一大块地,不知怎么逃脱了在上面建造大片“花园公寓”的命运,除了中间有几栋建筑外,到目前为止还有很多地空着。多年以前,路边有块牌子,标明那些建筑属于“康索拉塔神父”所有。过了几年,一座带拱顶的大砖建筑开始拔地而起,与毗邻的一栋建筑连在一起,看上去很像一个“学生宿舍区”。现在牌子上写的是“康索拉塔传教会”。人们担心很快又要有大动作。我这样预见下面将要发生什么事,而且会很快:又有几栋建筑将要竣工,而且一座气派的大门就要出现,上面将大书:“康索拉塔学院”。几年之后,有了更多的建筑,招牌将在一夜之间更名为“康索拉塔大学”。现在,这个机构可以证明它的称号名副其实了,因为它有了自己著名的橄榄球队,鼓乐队、团体操队。以及随处可见的轮椅坡道和为残疾人设立的特别课程。接着将会有花样繁多的海外课程:康索拉塔帕勒莫分校,康索拉塔库撒迪西分校,康索拉塔海德里巴德分校。然后,在你还没有听说过它之前,就会在《纽约书评》上看到了康索拉塔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书籍,有着《结构主义与乔治艾略特的悖论》、和《萨缨尔琼森写作中缺少的马克思主义维度》一类的书名。然后,康索拉塔大学将一本正经得像其他大学一样,因而再不会有人把它当作昙花一现的笑谈了。
  由于形迹可疑的低等大学正在不断增加,这使得少数顶尖学校作为学术机构的等级标准更显必要和有价值。它们在大学的总体中是少数,课程设置遵守学术自由原则,因而比较令人放心,学术标准也更有保障。正因为它们顽固的不妥协特点,因此才能经得起比较。这点可以从你在新英格兰和东部各州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得到佐证:“他上的学校可不是常青藤的。”(常青藤联会是由美国东北部八所名牌大学组成,包括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哥伦比亚、布朗、康奈尔、宾夕法尼亚和达特茅思,后成为美国名牌大学的代称。-译者注)不过顶层阶级大体上是在大学之外的,因为他们并不需要这枚等级徽章。我们可以说,他们对子女的期望就像道格拉斯萨瑟兰所说的英国绅士,他们的子女“被指望在一切方面都循规蹈矩,学业优异通常不被看作是一个区别于常人的标准。此种态度完全和这个阶层从来不去赚钱的清高相辅相成,他们只喜欢以业余身份做事情。”从事任何职业性的工作都是丢人现眼的。因此,萨瑟兰说,“一个绅士绝不在汽车里朝他的仪表盘下面看,因为他对引擎一无所知。”由于数不清的理由,看不见的顶层和上层阶级经常把他们的孩子送进形迹可疑的学院,部分是出于心甘情愿的元知,部分是以守为攻,知道他们的孩子进不了好学校,再就是出于沾沾自喜的怪僻和固执。科尼利斯文德比尔特惠特尼再次证实了这个例子。他的女儿和她的朋友们上的不是瓦萨学院(Vassar College,位于纽约上州的著名女校。一译者注)或者卫斯理学院(Wellesley College,位于波士顿附近的著名女校。一译者注),甚至也不是东北大学或惠顿学院,而是佛罗里达的伯卡拉顿学院(Boca Raton college)。而他并不觉得这有什么反常,他还故意说他和他的妻子非常喜欢去艾姆布里一里德尔航空大学转悠。“去年12月份我在那里取得了荣誉博士学位,”他接着报告说,在那里吃午饭的时候,“人们把我们介绍给其他人时都称惠特尼博士和惠特尼博士,这后一个是说我夫人玛丽,她已经被瑞士雷辛的美国大学(Ainerican UniVersity)授予了人文博士学位。”
  另外一方面,历史悠久的好学校,像普林斯顿和那鲁,常被像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美国著名小说家。一译者注)和约翰奥哈拉(美国小说家。一译者注)这样典型的中上层阶级和中产阶级的美国人,用来作为社会地位的标志和证明。他们俩谁也没能从他们选择的顶尖大学毕业,奥哈拉甚至都没去上他本可以去上的那鲁大学,他终生都在翻阅1924级的学校年鉴梦魂牵绕这件事。这二位都把他们的大学提到了神圣的位置,或者把大学看作一个可以通过归属感救赎自己的神圣会社,而且肯定都会把他们最崇尚的学校标志贴在他们的汽车后窗上。像大多数中产阶级成员一样,他们俩都是“team player”(意为有合作精神并依赖于团队的人。一译者注),除非归属于某一团体,否则他们很难想象自己的身份。
  好学校所包含的社会影响力,在菲利普罗思的《再见,哥伦布》(1959)中有很好的记述。书中的主人公在回忆时,对比了贫困的纽沃克的街道和中上阶层聚居的绍特黑尔的街道,后者都是根据名校的名字命名的,像阿姆赫斯特。贝都因、康奈尔,达特茅斯,哈佛等等。《社会名流纪事》杂志发现,由于如此经常地提到同样的那些学院,为了方便工作,以致不得不使用一张缩写字母表。常青藤联会的学校当然都在上面,不过也有霍巴尔德学院。里亥大学,纽约市立学院,兰斯里尔综合技术学院,以及拉特格斯大学。可以确信,如果不是中上层和中产阶级的顽强记忆,常青藤学校的荣誉早就在普通大众中销声匿迹了。如果今天有两条船来往于旧金山和洛杉矶之间,经营它们的公司不太可能像半个世纪以前那样,用耶鲁或哈佛来为船命名以便使它们更上档次。
  可是,常青藤学校对中上层阶级依然发挥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号召力,如果你没能去读它们,最好是“远离”它们,而且要有相当的距离,除非你碰巧就住在坎布里奇(哈佛大学所在地。-译者注)、纽黑文(耶鲁大学所在地。-译者注)、普林斯顿、普罗维登斯(布朗大学所在地。一译者注)、汉诺维尔(达特茅思学院所在地。一译者注)一类的地方就另当别论了。但是那些推迟了上常青藤学校雄心壮志的人,正是居于更上层的阶级。正如里特米尔观察到的情况,“去读哈佛或那鲁或普林斯顿已经不算什么了,只有去读那些排外的寄宿制预科学校才真正算数……”除非一个人上过哈奇基斯、戈罗顿、黑尔、圣马可、安多维尔、伊克塞特,或者米尔顿(均为美国以收费昂贵著称的预科寄宿学校。-译者注)等预科学校,不然整个拼命往常青藤学校里钻的做法从社会角度讲都像是一种浪费,因为他们还是取得不了上等人的地位。独具慧眼的《大学预科生手册》知道,上一所好的预科学校有多么重要,特别是一所有实力把学生“喂”进常青藤的预科学校。选择正确的学校是关键,因为“你打算……尽可能上最好的(学校),那样,你就可以在挥动手帕告别或拍打着胸膛唱某首歌的最后一节之后一劳永逸了。”“仅有成功还不够,”戈尔维达尔说,“还必须有人失败。”光有一个威廉姆斯学院还不够,还必须有一个南密西西比大学来衬托前者的价值,这样,双方才能在伟大的美国高校等级体系中扮演各自的角色。
  很猾稽是不是?无可置疑,美国人为了令人厌倦的地位竞争目的,必须依赖高等教育体系。同样滑稽的是,为了维护这一目的,必须有像贝内特教授之流的人跳出来保卫中上层阶级的尊严和荣誉,使其免遭揭露和低毁。如果这类事还带有喜剧性,那么还有其他一些事情一点也不滑稽。由于这些大学在分配社会荣誉上拥有不同凡响的力量,为了获得社会地位而进行的旷日持久的厮杀,给人造成了巨大的心理伤害。为了社会地位而碰得头破血流希望破灭的人,在高校校园里比比皆是,可能比在任何其他地方都多得多。不光是那些有进取心的学生,也包括那些本来计划要进哥伦比亚大学,到头来却被俄亥俄韦斯莱安录取了的孩子们。
  甚至教授们也是如此。我虽然从来没听说过有哪个教授,由于没能在“最优选择”的大学执教而被迫去了一个“高优选择”或仅仅是“值得选择”的学校,因而为失去社会地位而自杀或杀人的。但我却知道有许多大学教师,被羞愧和对自己无能的负咎所摧垮,并且从那时起,怀着苦涩的心情把他们的一生倾注到对社会地位的忌恨上,而不是用在培养智慧和做学问上。无论对于学生还是老师,美国的大学和学院就是贵族沙龙、王室接见会、封建朝廷的现代翻版。任何不明白这一点的人,都应该更努力地研究研究这一现象。实际情况是,尽管根据宪法这个国家没有哪一个机构有权授予贵族头衔,但大学似乎是个例外。或者它们干的很像这类事。
  【读物
  无论你进的是一所好学院还是坏学院,是一所好的还是坏的预科学校或高中,你读的几乎就是一块阶级招牌。“那些读书和写书的人与那些不读不写的人之间的区别本身,”汤姆沃尔夫说,“承担着一个伟大的社会分层意义。”而且不管你是不是读完了都无所谓。上等阶层读书的兴趣很快就会过去的。C里特米尔是对的,他观察到,虽然他们有时也会摊开书,但是他们根本不打算认真读,除非是关于“管理方面的书,或是引人入胜的神话和侦探小说,过完痛就忘了。”他们爱读的杂志准确地说,就是约翰莫罗依所谈到的那些摆放在公司等候室里的专门传达中上层阶级品味的《时代》,《新闻周刊》和《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或者再加上《财富》、《福布斯》、《商业周刊》。如果你是个作家,送一本自己的书给一个上层阶级的成员,你千万不要指望这家伙会读它。
  贫民阶层的读书趣味不会耽误我们大多时间。这里受欢迎的产品是上层贫民喜闻乐见的《读者文摘》(发行量一千七百八十七万份)、《电视指南》(一千七百六十七万份),连同像《纽约每日新闻》那一类的日报,还有中下层贫民喜欢的像《国民探察者》、《每周世界新闻》、《明星周刊》和《环球周刊》这些你在超级市场伸手可得的读物。这一类东西里充斥着中世纪奇迹、魔法、似是而非的科学神侃(如来自外空间的生命、体外“旅行”、心灵获胜等)。第一眼看上去,所有这些低级趣味似乎说明了公立中等教育的全面失败,但是再仔细看一看就会发现,这些读物的编辑们常常极为老练地在事实和虚妄之间来回游戏,骗取读者的兴趣。请看这类内容:“希特勒,现年93岁,在幕后策动阿根廷对福克兰群岛的入侵,”或是“高级科学家与死人对话。”每星期这类刊物上大量无害的奇谈,取代了从前的婚姻预测和家庭顾问,而且还不会造成什么危害。贫民阶层的期刊只是为了满足读者的窥视欲望,还大量提供有关名流私生活的流言蜚语。关键是,就像在酒吧里对体育比赛大加议论,这类内容给贫民阶层的人们一种权力的假象,使他感觉到,正是他在掌握着那些大人物,或者他起码可以决定谁会成功谁会失败。但是,尽管这些贫民读物充满了奇迹和丑闻,我们发现,没有任何一本期刊试图刺激贫民阶层的人们起来闹事,它们的基本功能是安抚和慰藉:
  咖啡和酒精可以帮助你减肥
  万岁,美国(生活在美国变得越来越好,而且,将来还会更好。)
  为了讨好贫民阶级的感情,他们用这种方法:先提出一个观点,然后再宣称它就是事实。有的时候,他们用勇敢的、崇高的或者关于“不朽”的好消息来取悦年老的、卑微的和懦弱的人,比如:
  我没有能在72岁翻山越岭,但我驾船横渡了大西洋,而且独自一人。
  农业季节工和他的老婆,供他们的12个孩子上大学。
  绝大多数国会议员相信死后复生。
  最后,想着这些事情,我们忍不住会产生一种没多少根据的优越感。但是别忘了,不光是贫民阶层的期刊胡说八道、无中生有,这里有一则刊登在《新共和》杂志上的广告,像这份难得的期刊的其他内容一样,应该是针对富于理性的人,自由派人士,“大学毕业生”。和其他有识之士的:
  耶稣是虚构人物!确凿证据表明,弗拉维乌斯。
  约瑟弗斯创造了耶稣,还写了福音书。简装本。
  三美元。
  在同一期上还有:
  世界末日已经临近。欲购从速。随寄1美元。
  作为读者,贫民阶层的人很老实,对高雅的东西决不试图装模作样或附庸风雅。只有在中产阶级里,阅读品味才是一个令研究者感兴趣的话题。在这些人里,假装斯文、蒙骗、歪曲得以大行其道。上层阶级才不在乎你对他们读的书怎么想呢,贫民阶层也不在乎。没多少钱又焦虑的中产阶级是那种想让你相信他读的是“最优秀的文学”的人,“破烂”、“垃圾”这种谴责经常挂在他们的嘴边上。他们是那些让人读不下去的。装腔作势的二流书的天然读者,如詹姆斯古尔德科岑斯、约翰斯但贝克、赛珍珠、劳伦斯杜雷尔的《亚历山大四重奏》,以及赫尔曼沃克、约翰赫尔塞、欧文肖的大杂烩倾销,还有杜兰特的哲学史。中产阶级最为推崇的经典是《老人与海》,而实际上海明威简直是不得不写了这本书,因为索尔顿维尔德停止了创作,因此留下了空白让人填补。中产阶级对迪兰托马斯恨之入骨(吉米卡特把他放在自己最喜欢的诗人的位置上),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朗诵诗的唱片有一种把诗歌降等的嫌疑,使诗歌变成了立体声音乐。正是在中产阶级家里,你会看到54卷本的《世界经典名着》,还有2卷本准学术的《和谐》,因为中产阶级相信权威,他们是指导类书籍最大的读者群,也是百科全书的传统推销市场,在枫木壁柜里,陈列的一定是《每月一书俱乐部》的最新推荐,和个人收集品摆在一起。(如果你上的是一所不怎么样的学院,书架上就会是《文学指南》图书俱乐部的推荐书;如果你什么大学都没上过,书架上准是许多卷的《读者文摘》合订本。)
  当然了,中产阶级只热衷于读非意识形态性的期刊,比较好的像《国家地理》、《史密森学会会刊》(史密森学会,因其创办人史密森得名,既美国国立博物馆。一译者注)和《房屋与园艺》。《国家地理》还在封底广告上,向中上层阶级推销昂贵的军校和纪律严明的训练营,好让他们把不听话和吸上大麻的儿子送去受罪。这些广告对没能力这么做的中产阶级能提供大量的想象。《今日心理学》给中产阶级一种错觉,仿佛它能紧跟日新月异的科学发展,而《纽约人》使中产阶级相信,它关心文化和优雅精致的事物,比如施陶本玻璃器皿。如果贫民阶层阅读《大众技术》,上过大学的中产阶级就会看《科学文摘》。一个在自我想象上越自由的中产阶级人士,你就越有可能在他家里的某个地方看到《消费者指南》。邮购商品目录的设计者们已经了解到,他们的顾客都愿意被人想象为只读属于自己阶层读物的人,因此取悦他们的办法,就是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等级。比如一份典型的中产阶级邮购目录,推销一种花里胡哨的门垫,目标顾客是读“新布朗斯维克住宅信息报”的人,但却在垫于上印着《纽约时报》的字样。同样这份邮购目录,还呼吁人们“请把废报纸保留整齐以备回收”,而旁边的图片上是一个铸铁的报纸架,上边整整齐齐地摞着一叠报纸。你猜猜最上面的一份是什么报?《奥玛哈先驱论坛报》?错了,是《华尔街日报》。根据同样的道理,一份对象是上层贫民的邮购目录里,推销西式古董家具复制品的广告图片,在一把椅子旁边的杂志架上摆放的不是《家庭圈》和《田野与河流》一类我们能想到的这一阶层会读的刊物,而是《大西洋月刊》、《纽约人》和《史密森学会会刊》等杂志。
  在我们放下中产阶级阅读趣味这个话题前,不能不注意到他们的读书品味对美国行文风格的冲击。对意识形态、见解和尖锐思想的惧怕(我们以前在他们对现代艺术的抗拒上早已领教过),是导致婉转语、文雅谈吐、行话术语、玩弄词藻等现象盛行的主要原因。中产阶级对“争议性”的忧虑,使《纽约人》杂志几乎从来不刊登读者不欢迎的书评,例如会令读者难堪的、文字尖酸刻薄的、过于有针对性的文章。最好是语言温和讨好,然后通过轻描淡写、意义不明和逃避等方式躲开一切麻烦。中产阶级需要的文风,本质上是大机构宣传品的风格,由一些最狡猾的大公司模仿《纽约人》杂志的“话说本城”栏目的故作天真腔调制造出来。莫比尔石油公司最擅此道,它装着但白自己的无知(莫比尔公司会说:“我们也不知道……”),说着最平庸的话,以此安慰别人,仿佛不这么做就会招来精英分子的谴责。“世界不会像有些人惧怕的那样,在1982年3月10日星期三这一天走到尽头。”一个星期之后,它在一条广告里这样写道:
  真实情况是,那一天所有的星球都排成朔望(syzygy)形式,意思就是说,它们都在太阳的一侧。(我们也不知道syzygy这个词的意思,所以我们查了字典……)如果世界在可见的未来不会毁灭,那我们为什么不把她变成一个更适于居住的地方呢?
  后面这一段话提醒了我们,要想让中产阶级能够理解。陈词滥调和老生常谈是多么不可或缺。幸运地受过较多教育的人阅读是为了获得惊喜,而中产阶级阅读是为了使自己的观点被肯定。偏离习惯的语言规则,会把中产阶级搞得困窘和心烦意乱。
  【圣经
  中产阶级是无数《圣经》“新译版”(“重写版”的说法似乎更贴切)占压倒多数的读者。不消说,这些“新译”使我们的时代同以前相比蒙受耻辱。值得注意的是,在所谓教育全球化普及之前,这些新版本根本不会被认为有必要存在。受了如此不幸的教育的人们,不光对历史观点毫无知识,而且连行文风格和习语也所知甚少,除了现代英语之外,其他任何时代的英语都会难住他们,于是中产阶级甚至要求神性也要用“容易懂的语言”来表达。假如,就像奥登所说,
  时间……
  崇拜语言,而且
  原谅每一个
  它赖以延续的人,那么,中产阶级则痛恨和害怕语言。实际上,这个阶级坚持应该根据下面的例子做一个等级区分。那些喜欢“你前往何地,我亦前往。”(《圣经:路德记》1章16节)《圣经》版本的人,应该和喜欢这种版本的人区别开;当然中产阶级毫不犹豫地钟爱后一种。因此,由于不同的教育,不同的期望和不同的心理环境,各个阶层不仅阅读不同的东西,而且,作为这种阅读的后果,在很大程度上相信不同的东西。正是这种和其他方面的差异一样多的不同,塑造了美国,一如理查德波伦贝格的《一个可分割的国家》(1980)一书所定义的国家。
  【观念
  两个高高在上的阶层,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没有多少观点和看法。其中很少的几个他们喜欢常说的观点之一就是:首都一定不能被“侵犯”。还有一个观点是:西装革履绝不能被忽略。除这两条之外,他们就没什么成型的信念了。他们甚至像中上层阶级那样,不相信文化。或者假如他们相信文化,也只喜欢有其他货色伴随的文化。科尼利斯文德比尔特惠特尼喜欢萨拉托加温泉城,因为他发现那里“有艺术和美国最棒的赛马活动。”科罗拉多的阿斯彭是上层阶级的文化麦加,不仅仅因为去那里花费不菲,还因为在那里你可以同时享受到文化、“景色”和有闲阶级的体育运动(阿斯彭是全美著名的滑雪盛地,风景独特,每年举办的夏季音乐会极富盛名。一译者注)。
  另外一方面,中产阶级相信许多东西。例如,它相信便秘,认为如果你没有“每天大便一次,”就会遇到大麻烦,必须马上吃通便药,而且最好选用电视广告推销过的种类。这有点像把厨房打扫得一尘不染来避免指责一样,中产阶级也希望把他们的大肠弄得干干净净的,别让人感觉出丢人现眼的污渍。“我正在学习肠胃治疗,”一位年轻女于告诉斯塔兹塔克尔,“我们的消化系统并不干净。”中产阶级还坚信,一个人应该不顾一切代价成为专业人士,因为一个牙医或兽医都要比当一个拿工资的雇员来得有地位。他们相信穿什么也不如穿皮的,相信从你的旅行箱可以判断你的为人,相信你应该旅行时穿戴整齐。他们相信彼得沙菲尔是个思想深刻的剧作家,大概赶得上莎士比亚(就像杜雷尔赶得上普鲁斯特一样)。而且,在观看话剧《马》时,他们一定会在听完心理分析医生的演说后站起来鼓掌。他们还抱有某种建筑学眼光,认为林肯中心的大都会歌剧院很漂亮,包括那些金色和鸡血红色的装饰,还有所有挂着小灯泡的东西。(可以进行一项简单的测验:一个人若在听到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里的布谷鸟叫声时感情达到最高潮,他或她准是个中产阶级J他们还相信“登机坪”在等级上高于长途汽车站,以及,由于对效率和进步的迷恋,他们相信一台家庭或个人电脑就可以解决生活里的所有问题。(这是贫民阶层相信“债务调整”的中产阶级版本。)中产阶级相信电器化可以解决人类的问题,这一观念在一则电视广告中大获成功:一个父亲,在他女儿的婚礼上宣布,他将送给她一台电脑作为结婚礼物。这条广告击中了观众(尤其是中产阶级)的心,可谓机灵到了家。
  贫民阶层相信的东西,几乎在所有方面都比中产阶级更有意思。比方说,一个中产阶级会相信梦见的东西有意义而且可以从《解梦书》中得到证实吗?他们相信铜手锅能医治风湿症吗?相信在跑马场下赌注赢一大笔钱的机会很大吗?相信官方在军人的食物中掺人澳化物来减低士兵的性欲吗?相信莱厄特里尔将制服癌症吗?相信“创造性科学”这个概念没有矛盾吗?相信只要“发明”了某种东西(像“反重力皮带之类的东西”)就可以公开杀人吗?或像一个据说曼哈顿的旅店服务生曾经说过的那样,相信瘸子和畸形人是因为上辈子于了坏事,今生令其“投胎”受罪作为惩罚?相信世界语是解决世界上所有误会的一个办法吗?相信只要和麋鹿、美国退伍军人协会或古代爱尔兰秩序联系起来时,设立“妇女援助组织”就不荒唐了吗?相信把一个网球锦标赛叫做“康格鲁姆经典赛”一点不滑稽、不古怪吗?这一切都是贫民阶层乐于相信的东西。比起中产阶级,他们显然更有趣。
  当看到一则Tiffany的丑陋珠宝广告时,中产阶级会砰然心动,而看到某广告声称可以减轻直肠发痒、或吹嘘一本关于扑克的书可以给购买者挣到“终身收入”时,贫民阶层同样会感到激动不已和满怀希望。
  贫民阶级与中产阶级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们对迷信的谦恭态度。正是大多数贫民阶层人士相信建筑物不能有13层,赛车时不会用13编号。的确,恰如大数字(前面总带着美元符号)深深植根在上层和中上层阶级的头脑里,贫民阶层也喜欢数字,比如体育比赛的计分对他们常常具有重大意义,还有幸运数字和乐透奖彩票号码等等。不久前,我在一个机场的报亭排队,我前面是一个贫民人士,他的老婆站在旁边不远的地方。他花了2.65美元买了一份杂志和口香糖,然后冲着他妻子大喊,简直是要所有的人都听见,好让人知道他是个蛮棒的运动员:“记住!65是咱的(彩券)号码!”贫民贪婪地阅读占星术,经常接受星相建议。他们相信赢和输存在“运道”,是不可改变的,也相信赌博。由于相信超自然的力量可以帮助你找到丢失的东西,他们在报纸的分类广告栏里刊登对圣安东尼的帮助的鸣谢。他们相信老天爷。他们对下面这样的直邮广告给予答复:
  你需要帮助吗?你需要祈祷吗?你遇到麻烦了吗?你孤独吗?你需要源源不断的钱财祝福吗?……我要给你寄去“财富的金十字架”。如我所嘱,不要寄任何钱来。
  托克维尔曾得出结论:“宗教的疯狂在美国是非常普遍的。”尽管跟随他的结论走下去也许会乐趣无穷,但这对本书来说题目过大了,而且也不应该在宗教信仰的角度上讨论等级问题。不过,到最后我们不能不注意到各个阶层的殡葬行为里包含的社会分层意义。也许,最重要的上层和下层区别(不论把它们界定为什么阶层)在于,冬天给人下葬时,贫民阶层的家庭会把一条花毯子盖在棺材上,好让死者暖和一点,而上层阶级压根就不会想到这件事。另一条分界线是,上层阶级举行场面壮观的葬礼,并在报纸的讣告栏里刊登动人的广告,而下层家庭则不这么做。吉里库伯摘录(或创作)了一段名言:
  上帝带爹爹去了天堂,
  那是他老人家的愿望。
  但为什么会是这样,
  我们依旧整日在想。
  怀着最深挚的爱。永远想念您的:
  多蕾丝、沙伦、艾德娜婶婶和小泰瑞。
  不过最好对这类事情不要探究得太深。我们应该接受一个中西部上高中的孩子的警告,对这类话题躲远一点儿。他在回答一个正在做社会调查的社会学家时说:“没错,我们在哪儿都吸大麻。在车里,在课前四处瞎逛的时候,甭管什么时候。可是,这并不等于说,我们不相信上帝,或者我们会允许什么人去推倒上帝。”
第七篇 “一张口,我就能了解你”
--------------------------------------------------------------------------------
  不论你继承了多少财富,你的工作是否可靠,你的居住条件怎样,你的外观如何,也不论你的私人车道的形状和面积,你家起居室和前廊的摆设,你的饮料的甜度,你吃正餐的时间,邮购什么商品,也不论你上的学校在什么地方,你对它有多少敬畏,以及你读什么样的书报——只要你一张口说话,你的社会地位就暴露无遗了。“一个人的言谈永远是他的家庭背景和社会地位的告示牌,”约翰布鲁克斯针对现代美国人的生活,把本琼生三个世纪以前的发现换了一个说法。本琼生说:“语言最能表现一个人。一张口,我就能了解你。”十七世纪的道理在二十世纪的今天显得更具有真知灼见,因为我们今天的生活,恰恰存在一个尽管不为本琼生所知但数量庞大的中产阶级,他们唯恐自己的语言冒犯了别人,因而对那些能巧妙地显露等级地位的表达方法心醉神迷,像委婉语、雅语和伪脏话,如“Golly!”(老天哪)但我们首先应该意识到,要准确地讨论语言的等级意味,是相当困难的。尤其是谈论别国的而非自己的等级和传统,就更是容易出错。英国人HB鲁克斯一贝克,在他最近为理查德巴克的《重访上层与非上层》(1978)一书撰写的上层和下层用语之美国部分中,就错误地理解了美国的等级用语。掌握这门专业要花费数年时间,能在大西洋两岸都保持精确的听力也绝非易事,后一点已是共识。因此,布鲁克斯一贝克所谓的上层美国人回避的二十六个表达法便显得错误百出。
  例如,他告诉我们非上层人士才说“affair”(活动),而不说“party”(派对)。可任何阶层的任何美国人都明白,这两个词完全不搭界,讲的根本就不是一回事。“af-fair”是指商业性的饭局,比如沉闷的聚餐会或招待会。如果你打算玩个痛快,你不会去参加“affair”,而是去参加“party”,除非你是去进行“1ove affair”(偷情)。布鲁克斯一贝克还告诉读者说,贫民阶层才把钱说成“folding stuff”(折纸)。不对,这是个已经老掉牙了的俚语。今天的人们常说的是“mazuma”和“green back”(绿背)。贝克又认为,美国的贫民阶层把上层穿的“tuxedo”(燕尾服)说成“tux”(礼服),他又错了,上层人士会认为这两个称呼都是低层用语,他们说“dinner dress”(晚餐服)或甚至“black tie”(黑领结)。这是等级更高的人们的用语。即使是在把我们这位英雄从“燕尾服活动”(即黑领结派对)送回家的交通工具这点上,贝克也犯了错误。贝克坚持认为,贫民阶层会把这种车说成“limo”,而上层人士说“limousine”(加长的豪华轿车。一译者注)。都错了。事实上,贫民阶层说“黑色闪光的大凯迪”,(有时候则是“凯迪”),中产阶级才说“limousine”,只有那些专为葬礼或酒吧聚会一类事务出租车子的人,才会背地里称其为“limo”。那么,上层阶级的人们究竟如何称呼这一交通工具呢?他们说car(车子),比如他们只说:“帕克,十一点左右我们要用车”。
  布鲁克斯一贝克的疏漏有效地提醒了人们,要想正确解释语言的等级暗示是要冒风险的。托克威尔的预言中出现的失误,对于警告这种过分自信的态度,也派得上用场。托克威尔过高地估计了“民主”一词所具有的消除等级差别的威力,他臆测这种新型的政治组织方式会极有效地铲除语言和文字风格当中的社会等级差别。当他举目环顾十九世纪中期的美国,发现满耳是千篇一律的词藻,于是构想出一条适可而止的等级界线:“在似乎本来就庸俗和看上去显得有教养的语言表达之间,不应做什么区分。”他总结说:“语言里的混乱,一点不比社会中的混乱少。”然而,这片大陆上发生的变化已经证明,他对语言和民主社会的理解都出了差错。事实是,正因为这是一个民主国家,等级差别比任何其他地方都更加生机勃勃。而语言,非但没融合成一个无社会差别的共同体,反而出人意料地滋生出更多的社会等级符号。实际上,语言和社会都没有什么不可理喻的地方,因为这里的每一个普通人对此都很清醒。他们会向从事调查的社会学家们指出,语言是判断一个陌生人的社会地位的最有效的工具。有人发誓说:“一点错不了。一个人刚一张嘴,你就明白他是怎么回事了。”
  由于这里的等级制度比英国的更加扑朔迷离,语言的意指与南希米特福德于1955年在她那篇讨好的文章《英国贵族》中划分的“上层”和“非上层”相比较,实在是要更多。更微妙,简单的一分为二的类别区分实在不足以描绘这些指称的实情。于是,一旦要讨论语言在美国社会里的等级含意,首先需要注意的就是一些绝对的等级差别标志,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现象,很可能就是双重否定的用法,这个表达使贫民阶层与中产阶级和上层阶级区别开来。比如,“i can't get no satisfaction”(意为“我不满意”。正确说法是:i can'tget satisfaction 或者i can get no satisfaction。一译者注)。你在大公司董事会和管理阶层的会议室里,或者参加豪华晚宴的贵宾之中,或者在楠塔基岛海滨的一艘六十五英尺长的双桅帆船上,是不可能听到这类语言表达的。相反,在临时工棚,汽车修理铺。工人酒吧里,你会听到大量这类的说法。其次是特殊的语法和有人称的助动词用法,比如“Hedon’t”和“i wants it”。(正确的兑法是:“He doesn't”和“i want it”。一译者注)这并不仅仅是“口误”或“语法错误”,这种说法将说话人与使用另一种英语的人们在社会等级上区分了开来。这两种人也许会向对方表示尊重,但绝不会成为朋友。他们分属不同的等级,即便他们打算相处,也一定会把对方看作古怪有趣的动物。而不太像同类。
  语法在中产阶级和下层之间划出一条界线,发音和词汇的选择将上层阶级与中产阶级分隔开。尽管每个人都可以有一套个人化的等级划分标志,但我发现下面这些语言差别是最值得信赖的。用来表现(或显示)自己的“文化经验”的词语,对于中产阶级尤其危险,比如crepes(法式薄烤饼。一译者注),中产阶级常常读成“craypes”。这类错误也常常出现在人们炫耀自己熟知异国风情的许多词语里。比如法文词“未婚夫”(fiance)(尽管中产阶级更喜欢用“男朋友”),他们经常会将它的最后一个音节重读,变成了可笑的fee一on一say。同样的还有上层阶级常说的“司机”(driver),在中产阶级那里成了show-fur。有些人会认为,将Amherst一词中的h读出来(阿姆赫斯特),尤其能精妙地显示中产阶级身份,另一些人则不以为然。“钻石”(diamond)一词,上层只发两个音节,中产阶级就会读成三个音节。类似的情况如“美丽”(beau-tiful)一词,上层发三个音节,而到中产阶级那里,成了四个单音节词,bee一you一tee一full。中产阶级尤其喜欢把一些“大”词的第二个音节用重音读,这些词包括“exqu-isite”(精致优雅的),“despicab1e”(可鄙薄的),“la-mentable”(殷勤的),“hospitab1e”(好客的)等等。而那些急于流露自己不容置疑的等级的人们倾向于重读第一个音节,当然,顺便也让人注意到自己的英式风格并由此产生敬意。
  中产阶级越是与艺术经验纠缠不清,风险也就越大。例如,他们很喜爱“patna”一词(铜锈绿色。作者此处指古典艺术品的色泽。一译者注),但总是忘了该重读第一个音节。源自文化历史的显赫姓名同样不能随意使用,尤其是英国传统中的姓名,比如亨利珀塞尔。里根总统的前任顾问艾德温米斯三世在一次电视采访中,就不慎暴露了自己可疑的家庭背景。他选择用“大有裨益的”(salutary)一词来展示自己的良好教养,而没有用“有益身心的”(Wholesome)或“有利健康的”(healty);但他的发音告诉人们,他脑子里想的是“致敬的”(salutory)这个词。这是典型的中产阶级作法,选择那些“大词”,却犯下可笑的错误。“enormity”(穷凶极恶)一词通常能暴露社会等级中不幸者们的真实身份,他们总喜欢用这个词来强调“大”这一概念(误当作“enormous”一词的名词而混用,一译者注),例如,“那鲸鱼的身躯太庞大了(原文为“The whale was of such anenormity……”,意思变成了“如此穷凶极恶”。一译者注),水池子几乎容不下它。”(贫民阶层会说,“那鲸鱼真大,它们怎么也放不进水池子里。”)优雅,是对中产阶级的致命诱惑,这个阶级指望依靠它将自己与上层的傲慢无知和贫民阶层直率的粗鲁区分开来。
  在中产阶级那里,你会大量听到“prestigious”(有威望的)一词,于是会不由得猜测过去二十年里这个词之所以逐渐替代了“distinguished”(杰出的),“noted”(知名的)或者“respecte”(令人尊敬的)这几个词,会不会和一场全国性的灵魂调查有关,小赖特米尔斯发现,“Pres-tige”(威望)一词实际上暗含贬义。他说,“从词源上看,它意味着用变戏法似的花招让人眼花镣乱。”他还说,在法国,威望这个词总能引人在情感上产生联想,这类联想与欺诈和制造假象的艺术或至少与机巧有关。在意大利和德国,情形也是如此。只有在美国,这个词才与声望有关。回想一下,我在谈论高等学府时,竟也不知不觉大量借助了“威望”一词的含义。
  这类等级区分标识中,有些直白简单,有些则细致微妙。上层和中层有一套特别的词汇来描绘乏味的或令人不快的社交场合。他们会说“tilesome”(令人疲倦的)或“tedious”(冗长的),而比他们阶层低的人会说“boring”(没意思)。当他们说“upset”(沮丧)、“distn3ssed”(郁闷)甚至“cross”(烦恼)时,下层人会说“angry”(生气的),“mad”(气死人)或甚至“ssre”(闹心)。另外,上层人士表达赞许时也有一套专门的用语。贫民阶层当中没有人会说一样东西“super”(出类拔萃的,富有英国风格)或者“outstanding”(出众,预科学校用语),因为这就好像一位贫民阶层妇女在逛商场时不停地感叹“divine”(真有吸引力)。“darling”(真迷人)或者“adorable”(多可爱啊),听上去做作得刺耳。非上层的说法是“nice”(挺好)。
  然而,正是中产阶级对高雅绚丽和优越的追求产生了最有趣的效果。我们已经明白,外来词使用尤其表现出这个阶级的弱点。这个阶级的人会说“graffiti”(涂鸦,原指古罗马墙壁上的粗糙刻画,今指在墙上胡乱涂抹的文字。一译者注),并相信“chiluvinism”(沙文主义)跟性侵犯有关。具有“准等级感”的名词复数也是经常易犯的误用,例如,中产阶级人士会“颇有学识”他说aphenomena (一个现象)、a criteria(一个标准)、a stiata(一个阶层)和amedia(一个媒体,可能是指一份报纸)等词,而实际上这些词都是复数。他们还会说一位名气不小的作家是a literati,而这个词的意思是“文学界”,是复数集合名词。中产阶级还以为“context”(语境)一词是“content”(内容)一词更庄重的形式,因而会说“我不喜欢这本书的‘语境’,全是些鲜血淋漓的东西。”而当一位海岸官员报告旧金山湾的严重漏油事故时。他想像“cross”(穿过)一词在这种场合未免太俗,所以他用了“几只船‘transit-ed’(运行过了)海面。”在一连串文理不通的表达后,一个中产阶级人士又开始怀疑自己是否揭了自己的老底,于是会在一个稀松平常的词,比如“pnxcess”(过程)后面缀上一个表示等级意义的复数后缀,以至于把这个词读成process-ess,以期重新标榜自己的身价。中产阶级所有这类表演恰当地解释了洛德麦尔伯恩的结论,他发现:“无论上层还是下层总有些优点和可爱之处,但是中产阶级完全是一派做作。牵强、虚伪。矫饰。”
  所有的阶层,有时中上阶层除外,都因为倾向于用“home”(家)一词代替“house”(住宅)而大大降等,中产阶级似乎尤其喜欢说:“他们住在一幢漂亮的50万美元买的home里”;或者,地震之后,“他发觉自己的home摇晃得相当剧烈。”我认为,我们可以追溯“house”一词自什么时候起开始失宠于中产阶级。首先,“home”这个词是房地产商人用来促销的称呼,也就是让那些未来的主顾想象他们掏钱购买的不仅仅是一堆砖瓦。塑料贴面和护墙板,而是一个温暖。舒适的爱巢。此后,顾客们出于以下原因,开始欣然、热烈地接受“home”一词:首先,中产阶级喜爱使用广告中的陈词滥调;其次,和那些房地产经销骗子们一一样,中产阶级喜欢从这种幻想中汲取宽慰,因为你能够用钞票买来爱、舒适、温暖等等,至少可通过多种渠道获得这些东西;最后,从本质上说,中产阶级都是清教徒,同时对社会舆论噤若寒蝉,所以在他们虚伪的脑子里,“house”这个词暗示了一些不清不白的瓜葛。人们把养老院称作“rest home”;但在称呼“妓院”时,总离不开“house”这个词,如bawdy house,whore house或者sporting house。从没人听说过“home”有什么坏名声。不过也有例外,比如,“猫宅”(cat home,指妓院,一译者注)又怎样解释呢?非常遗憾地,“house”就这样被淘汰了。同理,Madam(夫人,亦有妓院鸨母的意思。一译者注)这个词从来就没在美国的中产阶级中流行过。奇怪的是,用“home”描述家的人们也会纵容一些特例。他们从来不说hach home(海滨住宅),而说beach house(海滨小屋)。
  由于如今房地产生意的各种阴谋诡计,“home”或者其他似乎恰如其分的称呼,的确常常象征一些相当具体的东西,比如房地产开发商在自己巧取豪夺的地皮上偷工减料盖成的狭小的、装模作样的建筑物。这些“家”一般座落在乡下某个不幸的角落,那地方既无历史文化,也无任何典故值得夸耀。在缅因州、新罕布什尔州或佛蒙特州,人们不会说“一幢有两百年历史的。带白色护墙板的‘农舍家园’”。只有中产阶级住在“home”里。如果经济条件每况愈下,他们就会卖掉“home”,搬到“mobile home”(可移动住宅,以前叫带拖车的活动房屋)里,或者motor home(汽车住宅)里去。
  中产阶级喜爱的广告词绝不止“home”一项。“请到living forum(起居“论坛”)来!”当一名公司职员的太太把你请进客厅(living room)里时,你可能会听到这样的说法。再有,“我想我把你的外套忘在‘reception galleria'(接待‘廊’)里了。”她实际上说的是前厅。又或者,“您想现在就直接上楼去您的‘s1eeping chamber'(‘寝阁')吗?“(chamber一词有英国味。一译者注)由于需要通过自觉的消费主义去幻想权力和成功,中产阶级会本能地采纳广告商用-wear(…穿着)这一后缀构成的合成词,毫不害臊地称呼家里所有的衣物“wears”:
  footwear
  nighewear或sleepwear
  leisurerear
  stornwear
  heachwear
  swimwear
  citywear
  campuswear
  eyewear(即spectacles,眼镜)
  neckwear
  ……等等。
  另外,-ware(…用具)一词构成的复合词也让他们感觉很受用:
  tableware
  dinnerware
  stemware
  barware
  flatware
  htchenware,以及
  glassWare 或者,当他们心情极好的时候,会把玻璃器皿说成“cryS-tal”(水晶器具),而他们效仿的对象——上层人士——仅仅简单他说“g1asses”(玻璃杯)。作为广告的受害者,中产阶级还喜欢大量运用“designer”(设计师)一词,用来意指什么东西是“美丽的”或“珍贵的”。所以,印有昂贵图案的纸巾一旦被称作“设计师纸巾”,就不再显得愚蠢和难看了。中产阶级使用的涤纶浴中,就是带闪闪发亮的细线那种,也经常被称作“设计师浴中”。
  由于中产阶级追求修辞上的假斯文,广告用语常常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满足他们的心理。又由于一心企盼向上攀登,他们还想象,语言的高雅绚丽一定能加速这个进程。所以我们会听到enormity,salutory,duplicity(双重性),当然还有gourmet(美食家)。“戏剧仍然有某种恰如其分的nicety(优点)”,一位演员在电视采访中如是说,事实上他指的是delicacv(雅致),当然他也同时暴露出了自己是一名中产阶级人士,正垂涎更高层的地位。最近一张宣传单上使用的广告词(为某份以东北部一个城郊居民区为对象的新杂志作宣传),是一个能说明中产阶级假冒斯文的好例子。那个镇子原来很有等级,如今已经被对下面这类修辞反响热烈的人们无情地接管了:
  这个不同凡响的地区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这是一种生活风格,一种品质良好的生活……特别晚宴上晶莹剔透的水晶玻璃餐具……菜肴精美的饭店……阅读一本好书……这是最上乘的生活……宁静的优裕……不落俗套……美女和优雅人士风范……《杂志》会让您与一群远离尘嚣。目标高越的人们一道分享他们的梦想。才华和成就……《杂志》的读者是充满智慧和敏锐的男人。女人和孩子。——《杂志》就是您!”
  不稳定的心态与势利心理元与伦比的熔汇,炼就出一种精巧的均衡,这才能使中产阶级的信心和勇气立于不败之地。
  土里土气的文雅,也是航空公司和机场的惯用修辞特色,而光顾这里的人们九成是中产阶级。如果你不能从飞机场对“舒适、方便和毫华”等概念的特殊理解中心领神会到这地方不可救药的中产阶级意味的话,你多少可以从他们那些矫饰韵语言中悟出些什么。比如,他们总是突如其来地声称自己很“国际”,甚或像休斯敦机场,称自己“洲际”,哪怕是出于最微不足道的根据——一架飞机起飞片刻后又降落在墨西哥的阿尔普尔科或者加拿大的阿尔伯达。坐这些航班你其实感觉不到任何国际性的迹象,例如使用外币或讲外语,或不管用什么方式感受到“国际”气氛。
  至于在飞机上使用的各类口语或书面语,它们几乎无一例外地吻合了中产阶级的强烈需要,用词务必虚张声势。此类表达当然不一而足,从motion discomfort(速度不适),flotiltion device(漂浮装置)到teverages(饮品)和nondairy creamer(非乳品咖啡奶伴侣)。最近在一次从纽约到伦敦的班机上,我听到乘务员声称:“您在对盥洗设施进行使用时吸烟是不被允许的”,而非简单的“请不要在盥洗室里吸烟”——中产阶级假斯文的绝妙例子,简直就是对这种特性的定义。跨大西洋飞行的诸次航班上提供的菜单表面上是在标注“饮食的成分”,其实是在兜售各类免税商品,包括“设计师”领带和围巾。这些小卡片简直是假斯文活生生的展示厅。有一次我乘TWA(环球)航空公司的飞机旅行,发现那儿的菜单出于一时疏忽大意,将饮品写成了“drinks”(酒水),当然这完全是上等阶层的用法,不过一般情况下绝无疏漏,尤其是在描绘菜肴的时候(我的语调已经有点夸张了):“第戎(法国地名,以盛产芥茉闻名。一译者注)煎里脊,珍品嫩牛腰肉配淡味奶油芥未酱,青豌豆,同时奉上波米斯葡萄种植园的佳酿。”另一道菜被称作“配套奶油嫩花椰菜。”更有甚者,“基于此前多数乘客的选择,如果您的主菜意向无法得到满足,请接受我们真诚的歉意。”其实只须像一位有教养的人通常说的“某些菜点无法供应”、“卫生间禁止吸烟…就足够了。
  不过“toilet”(卫生间)一词并非中产阶级的用法,他们更喜欢说“1avaiories”(盥洗室)或“restrooms”(洗手间),这样的称呼更委婉,而且当然标志着他们的文雅。
  中产阶级还珍视他们拥有的一整套用委婉方式说的脏话。假如你听到身旁发出这样的感叹:“Holy Cow!”或“Holy Moses!”(用来替代人们常说的“Holy shit”[见鬼]或“Jesrs Christ”[他妈的]),或者听到有人说“某人完成了a whale of a job(鲸鱼般大量的工作)”,说话人无疑是位中产阶级。有一点让人难以置信:在经过二十世纪中期数不清的折磨和丑闻之后,已经看不到那个一度用0Pshaw!或Botheration来表示o hell!(见鬼)甚至Shit!(狗屁)的阶级遗留下的任何痕迹了。——但我们又发现,美国陆军准将多泽尔将军在逃脱了残酷邪恶的意大利绑架者的魔掌之后,对几周来经历的奴役和羞辱这样道别:“回家可他妈真好(doggone good)。”中产阶级坚持用ex-pecting(要有了)或者siarting a family(要做父母了)来取代pregr1ant(怀孕了)一词。另一方面,贫民阶层对怀孕会说beingin afamily way(要居家了)。
  再者,仿佛出自一条不成文的法规,我们所有人如今都用“做爱”这个词来代替性事。尽管如此,上层阶级仍然立场坚定。据吉利库柏称,“有次我听到我儿子在宴请他的朋友时说:‘妈咪说的,pardon(抱歉)这个词要比fuck(操)差多了。”顺理成章地,只有在中产阶级那里,你才会听到称假牙做denture(牙具),称有钱人做wealthy(富裕的人),把死称做passing away(去了),或者pass over,(贫民阶层可能会说某人is takento Jesus[去见上帝了])。其他诸如,酒鬼被称为Peopie with alcohol problems(有酒精问题的人),傻瓜是slow learner(学习速度慢的人),或者称为underachievers(表现低于智力水准的人),发疯是mental illness(精神疾病),吸毒是drug abuse (滥用药品),瘸腿是handicapped(有身体障碍的),有时候,作为委婉语之最是the chalienged(有身体困难需要克服的)。贫民窟是inner city(城市腹地),坟场是cemetery (墓园)或者memorialpark(凭吊花园),这就是那些容易受广告感染的人的专用词。至于那些习惯于把贫民阶层称作supporting classes(谋生阶层)的社会学家,你可以很有把握地判断,他们是坚定的中产阶级。
  几年前,有人终于发现,中国餐馆里“甜酸肉”,这道菜中的“酸”(sour)字,会在中产阶级顾客的大脑中引起一些不快的联想。于是标准的“中国”餐馆纠正了自己的错误,换上一个更安全的说法:pungent(浓烈的)。安稳的上层仍然说——其实是坚持说——“甜酸”,用这二方式表明,他们已察觉到了方才那种不光彩的强作掩饰,但他订:强烈反对这种行为,至于中产阶级,他订〕任何时候都会被飘到耳边的委婉表达吸引。尤其是当有人在推销什么的时候,一声“香甜浓烈”就能博得他价〕的欢心。
  中产阶层在委婉语的丛林中穿行并不光是因为这有助于躲避事实,这一喜好还出自他们对奢华的渴慕。大多数委婉语都有助于满足这一欲望,因为使用它订〕就可以增多音节,而中产阶级经常会混淆数量,份量和价值。乔纳森斯威夫特曾经把音节想象成具有重量、密度。具体比重以及其他一些纯粹物质特性的物理实体,从中汲取乐趣。当代的中产阶级似乎正忙于实践斯威夫特的这种观念,但却将他的反讽剔除得一干二净。因此,他们不会说now(现在),而是很有力地说as of this time(当此之时)。他们也不说later(后来),而是说subsequenily(继之而来),这就像他们打扮得光鲜整齐去购物的把戏一样。休罗逊在他那本宝贵的《委婉语和其他含糊用语辞典》(1981)中,确立了最重要的原则: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