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让孩子做主

_10 小巫(当代)
己的孩子还要夜里起来吃奶时, 不要马上觉得自己的情况不如别
人, 而是先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 “孩子睡整夜觉对我来说很重
要吗?”最重要的, 其实是宝宝的满足和快乐, 是你能够满足他
白天以及夜晚的需求。对于一个婴儿来说, 太阳升起和落下没有
什么区别, 他对于母亲的需要在白天和夜晚都是一样的。做母亲
是一件 24 小时的工作, 没有上下班之分。
附: 宝宝夜间频繁醒来的各种原因
有些宝宝是因为饥饿, 有些因为个性使然, 也有些是因为正
在经历某个成长阶段的关键时刻。但是令宝宝夜间醒来, 还有很
多其他原因:
身体方面的不适:
* 出牙的痛苦在夜间尤为明显;
* 过湿或粪便污染的尿片— — —大多数孩子在撒尿时会醒来;
* 穿的睡衣不舒服, 皮肤对某种纤维过敏;
* 鼻子堵了— — —尤其小婴儿, 尚不会用嘴呼吸;
* 感觉太热或者太冷。
环境方面的原因:
* 温度和湿度忽高忽低;
* 空气中含有令宝宝烦躁或过敏的成分, 比如烟味、爽身
粉、油漆味、香水味、植物、粉尘, 等等;
* 床单太凉;
* 不熟悉的声音。
? 7 9 1 ?LI STE N TO YOUR BABY
隐藏的病理原因:
* 感冒;
* 耳朵发炎;
* 胃食管回流;
* 发烧;
* 过敏以及由其引起的肠胃不适;
* 尿路感染;
* 蛲虫。
? 8 9 1 ?LI STEN TO YOUR BABY
? 9 9 1 ?LI STE N TO YOUR BABY
? 0 0 2 ?LI STEN TO YOUR BABY
不 必 一 觉 到 天 亮
从 Sam 出生, 就不断有人对我说, “你真幸运, 他每夜才起
一次。到四个月后, 他就该睡整夜觉, 不起来了。你也就能轻松
了。 ”这些人给我的信息是: 让孩子睡整夜觉是一个必须达到的
目的。
所以 Sam 两个半月开始整夜不起床时, 我着实高兴了一阵,
以为“轻松”之日终于降临。只是这高兴没维持多久, 四个半
月开始, 小家伙又每夜起来一两次吃奶了。五个半月他开始吃辅
食, 我以为他肚子饱了就会睡得长一些, 其实不然。而且我发
现, 不管喂多少辅食, 他都醒一两次。
为此我仔细阅读了西尔斯夫妇所著《亲密育儿百科》中
“夜间抚育”一章, 和国际母乳会出版的《母乳喂养的女性艺
术》一书中有关婴儿起夜吃奶的章节, 获得了一些新的信息。
本来 Sam 夜间醒来吃奶对于我就不是什么负担, 明白了书
中论述的科学概念后, 我更加心安理得地随他去了。每夜这个小
人儿总有一两次醒来, “妈妈! 妈妈!”地叫, 我很乐意搂着他
温暖的小身子, 喂着他奶, 娘俩一起昏沉沉而又甜蜜蜜地共入
梦乡。
以下文字摘抄于我发表在《父母》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不
必一觉到天亮” :
编辑前言: 2003 年 8 月“成长的烦恼”栏目里曾刊登了文
章《让宝宝一觉到天亮》 , 文章中的一些育儿观点, 有失准确,
? 1 0 2 ?LI STE N TO YOUR BABY
收到了一些妈妈的意见。为了保证文章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在此
我们刊登小巫的文章, 作为对原稿件的更正。我们感谢小巫, 同
时希望有更多的读者能够把对我们的看法、意见或批评告诉我
们。对我们来说, 最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把最准确和正确的信息传
递给我们亲爱的读者。
与很多事物一样, 对育儿理念和方式方法的研究也在不断地
进行新的探索, 有新的发现, 得出新的结论。许多原来盛行的理
念和手段, 现在已经过时了, 落伍了。我们在采纳的时候, 需要
鉴别, 需要不断地更新。
《父母》今年 8 月刊发表的一篇文章《让宝宝一觉到天亮》 ,
综合了很多国内外僵化落后的观念和手法, 给读者带来不准确的
信息。其中的错误有以下几点:
* 必须要宝宝一觉睡到天亮;
* 阻止母亲用爱抚手段辅助宝宝入睡, 强迫宝宝自己入睡;
* 机械地训练宝宝, 让他哭 5 分钟、10 分钟、15 分钟……
直到不哭了;
* 把宝宝留在一间屋子里单独睡眠;
* 从 4 个月开始停止夜间哺乳。
我的主张是妈妈不应该为了自己的方便, 不管不顾孩子
的需求, 不给孩子应有的爱抚, 甚至不给孩子吃奶, 把孩子
推到一边儿去, 让他自己睡觉。这其实是一种违背人性的理
念和做法。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 很多中外父母都受到过一个错误观
念的引导和影响, 就是必须想尽一切办法, 让宝宝一觉睡到
天亮。
然而从科学的角度来看, 这是一件 mission impossible— — —不
可能完成的任务!
因为没有任何人可以一觉睡到大天亮, 大人不会, 婴儿更不
? 2 0 2 ?LI STEN TO YOUR BABY
会。每个人都是在入睡、熟睡 ( 深度睡眠) 、浅睡 ( REM 睡眠)
之间循环往复, 总要醒几次。只是成年人能够自主入睡、能够自
我调整再次入睡, 婴儿却不能够, 他们需要父母的辅助。
我们应该了解婴儿睡眠的一些科学事实: 首先, 婴儿的
睡眠迥异于成年人的睡眠。成年人入睡快, 能够马上进入深
睡状态; 婴儿则入睡慢, 需要在父母的辅助下, 经由 2 0 分钟
左右的浅睡状态而后进入熟睡阶段。相信大多数父母都有这
样的经验: 宝宝看似睡着了, 但是一放下来就会苏醒大哭。
这是因为他还没有进入深度睡眠, 还需要更多的哺乳、安抚、
拍哄、轻摇等等。
其次, 婴儿的睡眠周期也较成年人短, 熟睡程度亦较成
年人轻, 醒来后, 还是需要父母的辅助才能重返梦乡。这其
实是他们的一种生存本能, 便于一旦发生意外或感到不适,
能够马上醒来向父母发出信号。另外, 轻度睡眠也有利于婴
儿大脑发育。
睡眠不是我们能够强加于宝宝身上的一种状态。把孩子放下
来让他自己入睡, 是不现实的。宝宝在妈妈肚子里安睡了 9 个
月, 并非出生后就可以马上脱离母体单独行动, 而是同样需要母
亲的怀抱, 需要听到妈妈的心跳、闻到妈妈的体味、感受到妈妈
肌肤的温暖, 借此获得安全感。有些小宝宝在出生后头几个星期
甚至几个月, 都更乐意在父母怀抱里睡觉, 这不是什么必须更改
的坏毛病, 而是自然正常的需要。
比较合适的态度是创造一个适宜睡眠的环境, 将睡眠逐渐导
入宝宝。最重要的是, 我们要达到的目的, 不仅仅是让宝宝安
睡, 更是要宝宝将睡眠看作是一件愉悦的事情, 快乐地入睡, 安
心地睡着。
其实, 医学上对婴儿睡整夜觉的定义是连续睡眠 5 个小时,
而不是通常人们认为的 8 个小时以上。
? 3 0 2 ?LI STE N TO YOUR BABY
掌握了科学知识, 你会立刻发现, 强行训练宝宝单独入睡,
是多么不理智、不人道、也无法实现的愚蠢举措。得不到父母的
安抚, 宝宝无法入睡, 大哭不已; 父母不理睬宝宝渴求爱抚的信
号, 让宝宝在那里哭啊哭, 且不说有多少父母能够做到如此忍
心, 这样做的直接后果— — —
一是给宝宝幼小的心灵留下重重的创伤: 我是孤独的, 爸爸
妈妈是不爱我的, 我呼唤他们, 他们不理我。好吧, 我哭也没有
用, 反正你们不来, 我不哭了, 我累了, 我睡了, 但是我悲伤,
我愤怒, 我不喜欢睡觉, 我也不喜欢这个世界!
二是将父母变得冷淡漠然, 对孩子的需求不再敏感, 不再细
心地观察孩子哭闹的具体原因, 很容易忽略孩子因为生病或其他
不适而发出的求救信号。
婴儿出生后头几个月里, 由于生长迅猛, 兼之胃口小, 消化
快, 夜里起码要起来一次吃奶。很早的一项研究表明, 即使 10
个月大的婴儿, 对于母乳的汲取也有 25%是在夜间。如果早在 4
个月就断掉夜间的哺乳, 无异于掐断了宝宝 1 /4 养分的来源。4
个月并非是添加辅食的一刀切时间, 美国儿科学会在 1997 年更
新了他们的立场, 将辅食添加的推荐月份从 4 个月更改为 6 个
月, 并且明确阐明, 纯母乳喂养的婴儿在 6 个月之前无需进食添
加物 ( 包括果汁) , 因为辅食的营养不如母乳的营养全面。而
且, 睡前给宝宝多吃辅食并不能有效延长他的睡眠时间, 吃多了
消化不良反而会让他撑得睡不着。
6 个月以上的婴儿夜间醒来的原因则可能更复杂一些, 比如
出牙的不适, 由于白天可玩儿的东西多, 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到
夜间才会感到疼得厉害, 醒来吃母乳对于宝宝是减轻痛苦的最佳
途径。
其他导致婴儿夜间频繁苏醒的原因包括尿片过湿, 感觉要撒
尿, 睡衣不舒服, 衣着、被褥或室温过热, 吃得过饱或饥饿感,
? 4 0 2 ?LI STEN TO YOUR BABY
生病的不适等等。稍大一些的孩子夜间频繁醒来的原因有时与白
天的活动有关, 有时与情感方面的波动有关, 总之孩子夜里醒来
的原因多种多样, 需要父母细心观察, 找出缘由, 对症下药。
还有些孩子到晚上不愿意睡觉, 或者夜间睡不安稳, 是因为
白天与父母相处的时间过短, 他要利用晚上来弥补和爸爸妈妈在
一起的需要。
一个小孩子如何睡觉, 与这个孩子本身的脾气性格有很大关
联。有些孩子几个月大就能基本上安睡一夜, 但大多数孩子要到
两岁半甚至三岁才睡整夜觉。所以孩子夜里醒来, 并不意味着做
父母的失败。更不能使用任何硬性手段, 强迫孩子入睡。
西尔斯医生在《亲密育儿百科》里批评在西方盛行了 100
多年的婴儿睡眠训练法, 将其称之为 “比我们培训宠物还缺少人
性的训练法”。其造成的后果就是大批婴儿和成年人患上睡眠
失调症, 在美国, 几乎所有的大城市都有睡眠调整中心, 来治疗
这些无情训练法遗留下来的问题。
至于让孩子孤零零地留在一间屋子里单独入睡, 也越来越多
地遭到广大母亲和育儿专家的反对。他们极力推崇中国母亲的做
法: 让孩子跟着妈妈睡。这其实是一个流传于世界各地文化的古
老习俗, 不仅有利于哺乳的方便、有利于母婴双方的睡眠, 更会
增进母子感情联络与交流, 增进母亲对孩子的了解以及孩子对母
亲的信任感, 为将来顺利而成功地教养孩子打下坚实的基础, 也
为孩子留下终身难忘的快乐记忆。夜间同床使得婴儿得到与母亲
更多的肌肤接触, 对于宝宝大脑的发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促进。人
类学家蒙太古就此题目曾有专著, 他指出, “婴儿有着无比强烈
的对于身体接触的需求。 ”
即使不和宝宝同床, 很多父母都乐意让宝宝和自己睡一间屋
子, 爸爸妈妈睡大床, 宝宝自己睡小床。让宝宝单独一个屋子,
不利于父母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 对孩子的需求做出及时的反
? 5 0 2 ?LI STE N TO YOUR BABY
应, 甚至会增加摇篮猝死症的几率。想想看, 假如宝宝一夜不在
身边, 你要么频繁起床去察看他, 自己也睡不安稳; 要么你不管
他, 出了问题也不知道, 难道你就放得下心?
2005 年2 月修订的美国儿科学会《关于母乳喂养以及人乳
应用的政策声明》中强调: 母亲和婴儿应该在挨近处睡眠, 以
助母乳喂养顺利进行。
除了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之外, 全世界各民族的母亲几乎都让
孩子和自己同屋或者同床睡眠。但是突然间, 一些中国母亲们开
始盲目效仿西方人的做法, 把孩子留在单独的一间屋子里, 并美
其名曰“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
殊不知, 孩子的独立性无需这么早培养, 更何况独立性也不
是培养出来的。婴儿从出生到 3 岁, 需要的不是什么独立性, 而
是最大程度上满足对父母的依恋。一个饥饿的人是无法肩挑重担
远足旅行的, 只有填饱了肚子才能够胜任其他。同样, 一个依恋
感没有被满足、情感精神上处于饥饿状态的儿童, 也无法独立。
宝宝从出生到 18 个月, 无论你怎样爱抚、亲吻、拥抱他, 都不
会“惯”坏了他。对父母的依恋感得到充分的满足、安全感建
立的好的孩子, 会自动脱离父母, 走向独立。
如果妈妈为了自己省事, 逼迫孩子遵循自己的作息时间, 竭
尽全力让孩子一夜睡到大天亮, 最终结果不仅达不到自己的期
望, 而且会因为厌烦孩子的起夜而情绪低落, 怨天尤人。这样恶
性循环, 两败俱伤。
不如就接受这个事实, 孩子每夜都要起来, 把这化作与孩子
亲密交流的良好时机。并非白天做父母, 夜里就可以下岗放假
了。做父母是 24 小时的工作。宝宝每天有 50% 的时间都在睡
觉, 这并非是无所作为的消磨时间, 而是在对于睡眠, 以至对于
人生, 开发积极健康的态度。
? 6 0 2 ?LI STEN TO YOUR BABY
协助宝宝愉快入睡的 tips
* 白天多拥抱安抚宝宝, 会让宝宝在夜晚更加顺利地进入
睡眠状态。
* 固定睡眠时间, 孩子月龄越大, 越需要固定一致的睡眠
时间和睡前活动。
* 抚触按摩或洗个温水澡有助于舒缓紧张的肌肉和忙碌的
大脑。
* 在妈妈乳头上吃着母乳入睡是自然入睡的最佳方式— — —
从温暖的洗澡水到温暖的怀抱到温暖的乳头到温暖的床, 一路畅
通无阻。
* 父亲哄拍孩子入睡: 应该让宝宝习惯跟着爸爸妈妈都能
入睡。
* 宝宝即将入睡却不愿意被放下来单独睡觉, 不妨和宝宝
一起躺下来, 让他在你的怀抱里进入酣睡状态。
* 坐在摇椅上摇着宝宝入睡, 珍惜这种独特的入睡需求吧,
宝宝也就在头几年需要你摇晃他, 这种宝贵的时光会很快过
去的。
? 7 0 2 ?LI STE N TO YOUR BABY
? 8 0 2 ?LI STEN TO YOUR BABY
? 9 0 2 ?LI STE N TO YOUR BABY
你 的 孩 子 跟 谁 一 起 睡
Sam 未出生时, 我计划安排他在自己的房间睡觉。你看美国
的电影和书里, 不都是孩子从出生就有自己的房间吗? 为此, 搬
家时特地找了一处三居室, 一间主卧房, 一间书房, 第三间理所
当然地是婴儿房。
很快就发现我的这种想法是多么无知、幼稚、愚蠢。
Sam 刚出生时, 我根本无法让他离开我的视线。即使白天他
睡着时, 我也一会儿就去看他一眼。到夜里, 根本没有可能让他
离开我身边, 自己去睡一个房间。当时丈夫工作紧张, 需要高质
量的睡眠, 我们就安排他睡主卧室, 我和 Sam 睡婴儿房。Sam
睡他的小床, 我睡单人床。
两个半月后, Sam 开始整夜不起来吃奶, 我们一家三口搬到
主卧室去睡。Sam 还是睡小床, 我们夫妇睡大床。我早已放弃让
Sam 独自睡婴儿房这个想法了, 血液中流淌的母性不允许让这么
小的孩子离开自己单独睡觉。
阖家团聚的日子只过了两个月, Sam 又开始每夜起来吃奶。
丈夫工作太辛劳, 办公室离家又远, 每天来回奔波, 十分辛苦。
我不忍心让他夜夜陪我们折腾, 于是又采取周一至周五分室而居
的办法。但是这次我没有把主卧室给丈夫, 而是把他赶到婴儿房
去睡觉, 我和 Sam 一起睡在主卧室的大床上。这样做的原因有
两个:
一是 Sam 满 5 个月后, 越来越在晚上依恋我。以前每星期
? 0 1 2 ?LI STEN TO YOUR BABY
四晚上我还可以去健身房跳舞, 丈夫无论工作多忙, 都会在星期
四晚上想尽一切办法提早赶回家看孩子。然而 Sam 在 5 个月左
右开始出现分离焦虑, 晚上见不到我就号啕大哭, 任谁哄都不
行。我们甚至尝试过把他带到健身房看着我跳舞, 但是这个办法
不太实际, 因此我只得放弃在晚上健身, 留在家里陪着孩子。
Sam 不愿自己睡小床, 他一般都是吃着奶入睡, 要是把他挪进小
床, 过不多久他就会醒来大哭。
二是如果 Sam 睡小床, 我每夜起来把他抱到大床上喂奶,
然后再把他放回小床睡觉, 这么来回折腾, 实在太累人, 不如干
脆让他跟我一起睡在大床上。这样他一醒来, 我就能马上喂他,
既省事又能让我们俩都多睡会儿。周末再全家团聚。
Sam 在和我同床睡觉之前, 曾经有一个星期睡眠十分不安
稳, 夜里要醒来很多次。我带他在大床上睡以后, 他马上睡得踏
实了。
一开始我还有些顾虑: 这样做和原来的想法背道而驰, 简直
是两个极端, 是不是矫枉过正了? 待到念完《亲密育儿百科》
和《母乳喂养的女性艺术》中有关章节后, 发现我的做法竟是
歪打正着。西尔斯夫妇和国际母乳会都鼓励母亲和孩子同床而
眠, 这样做的好处很多— — —
首先, 母子双方睡眠质量都有所提高。宝宝一动, 妈妈能够
立刻安抚他, 给他喂奶, 两人都不必完全清醒, 也就能很快再次
入睡。母亲的体温和熟悉的气息对于孩子来说是最好的安全感来
源, 有些婴儿每小时经历一次轻度睡眠, 有母亲在身旁, 就能顺
利度过这些“脆弱”期。这样的安排尤其适合白天工作繁忙的
职业妇女。
其次, 母子同床有助于孩子的成长。对那些早产或体重增长
缓慢的婴儿, 最简便的“治疗”方法就是跟妈妈一起睡觉。正
常婴儿母子同床也会使他们比那些与母亲分床睡的孩子成长得更
? 1 1 2 ?LI STE N TO YOUR BABY
快更健康。
最最重要的一点是, 这样做会增进母子感情联络与交流, 增
进母亲对孩子的了解以及孩子对母亲的信任感, 为将来顺利而成
功地教养孩子打下坚实的基础, 也为孩子留下终身难忘的快乐
记忆。
即使不考虑以上这些大道理, 想想最简单的小道理吧: 小宝
宝在妈妈肚子里温暖舒适地睡了九个月, 突然把他扔在一个黑暗
陌生的空间里独自睡觉, 他能睡得好吗?
至于有人说和父母一起睡觉会导致孩子过于依赖父母, 这个
担忧其实没有必要。一般与父母同床或同屋的孩子到了两三岁,
都会主动要求独自睡觉。在依赖感被完全满足后, 孩子自然会迈
入独立阶段。
一天, 有人在摇篮网上问大家: “你们的宝宝跟谁一起睡?”
复帖纷纭。我上楼跟溶溶聊天时提起此事, 感慨居然有那么多父
母让孩子跟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睡。她说: “那算什么, 你看看
咱们花园里, 有多少孩子是跟阿姨睡的!”
? 2 1 2 ?LI STEN TO YOUR BABY
再去看复帖, 见一个妈妈说她的孩子一直跟保姆睡, 到现在
孩子不和她亲了, 甚至见了她就哭闹, 她很苦恼。
我忍不住在网上发了一个长长的帖子, 谈我在这方面的
体会:
有许多中外父母, 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为名义, 坚持
孩子独自睡觉; 还有一些中国父母, 可能是出于方便自己休息的
考虑, 让孩子跟老人或保姆睡。
关于第一种情况, 孩子的独立性无需如此过早培养。有研究
证明, 与父母同屋或同床而眠的孩子在成长后的独立性并不亚于
那些独自睡觉的孩子, 反而是那些过早“独立” 、过早被迫学会
自我安慰的孩子会出现各种行为或心理问题。0 岁 ~3 岁, 其实
是建立孩子对父母依恋的时期。没有依恋, 孩子对父母的教养就
不会认真听从。其实仔细想想, 就连我们大人也愿意有人陪着睡
觉, 独处黑暗之中, 多少有些恐慌感。更何况孩子?
关于第二种情况, 孩子的一个本能就是认知“首要抚养人” 。对
于这个首要抚养人, 孩子会建立一种至高无上的信任感
和依恋。孩子跟谁时间长、是否母乳喂养、夜间找谁才能安睡,
都可以决定谁是他的首要抚养人, 一般情况下应该是母亲而不是
别人。如果母亲放弃这个权利和义务, 今后教养孩子时会遇到许
多阻力和困难。
西尔斯夫妇指出, 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感是从襁褓期开始建立
的; 其要素包括: ①父母对孩子的哭声及时做出反应; ②母乳喂
养; ③与孩子经常亲密接触; ④同孩子一起睡觉; ⑤和孩子一起
玩儿; ⑥帮助孩子认知世界。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 如果孩子不认为你是他最亲近的
人, 如果他不信任你是为他好, 他凭什么要聆听你的教诲呢? 如
果孩子不把你当做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他凭什么会在乎他的行
为是受到你的赞许还是反对呢?
? 3 1 2 ?LI STE N TO YOUR BABY
甚至可以这么直白地说: 孩子跟谁睡, 就是谁的孩子。孩子
跟保姆睡, 就成了保姆的孩子, 如果保姆不能做到像亲生母亲那
样爱孩子, 那么孩子岂不成了父母双全的孤儿?
溶溶曾经给我讲过她的同事, 一位闻名全国的电视节目主持
人, 育有一子。其夫人又工作又在念博士学位, 孩子白天交给奶
奶带。但是每晚都与父母同床而眠。这位工作极其繁忙的名人
说, 虽然我们早出晚归, 有时一整天见不到孩子, 回家时孩子也
睡下了, 但我们一定要让他和我们一起睡。因为我们要让他知
道, 他对爸爸妈妈来说是最最重要的人。
可能有人会觉得, 美国人现在都盛行母子同床或同室而眠。
其实不然。中国妈妈和孩子一起睡的远远超过美国人, 实际上,
与其他任何文化相比较, 美国人在这一点做的是最差的。
美国父母们在孩子跟谁睡这个问题上走过很长的一段弯路。
曾经有很多年, 盛行的做法是让孩子从出生就单独睡一间屋子,
以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 。当然这种违背人类天性的做法
遇到不少麻烦, 于是出版过好几本书来教父母们怎样训练孩子独
自睡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那个“让宝宝哭去吧” ( let baby cry
it out) 训练法。我在国际母乳会结识的一位母亲, 就在她儿子
身上施用过这个办法, 她说, 那几天, 儿子在小屋里号啕, 她在
门外心如刀绞, 泪如雨下。几天后孩子倒是不哭了, 因为明白了
哭也没有用。这个办法是见效的, 但是我不知道有多少妈妈能忍
心坚持下去。
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逼迫孩子学会自我安慰, 同时在母子
之间造成距离感, 使得母亲对于孩子的需求不再敏感, 反应迟
钝。采用这种方法的父母, 不再悉心弄明白孩子到底为什么号哭
不已, 有时容易忽略比较严重的问题。英国的弗里曼博士也警告
大家, “不要轻易使用‘让孩子哭去吧’这种办法, 因为它会阻
碍宝宝开发交流技能。 ”
? 4 1 2 ?LI STEN TO YOUR BABY
“夜间抚育”一章中讲到, 对孩子睡眠的一大流行误区就是
要竭尽全力让孩子睡整夜觉。许多妈妈遇到过这种情况: 一群妈
妈在交流育儿经验, 互相问: “你的孩子睡整夜觉没有?”大家
都说 yes, 只有你怯怯地回答“还没有。 ”于是她们向你传授许
多能让孩子睡整夜觉的经验, 于是你觉得自己很笨, 没有养好
孩子。
实际上呢? 睡整夜觉不是人生目标, 没有多少孩子能一夜睡
到头不醒的。尤其母乳喂养的孩子, 一夜醒两三次, 十分正常。
那些吹嘘自己孩子睡整夜觉的母亲们没准儿是在扯谎, 以避免感
到羞耻不如人。
至于孩子跟谁睡, 更是要悄悄瞒人的一件事。很多和孩子同
床而眠的母亲不敢承认自己的做法, 因为会招致批评。所以在美
国, 一时间曾有过如同性恋那样躲在“柜子”里的父母。有时
无意间遇到同样做法的母亲, 也只能心领神会地低语一声“我
也是” 。
要特别说明, 我并非主张所有的孩子都跟父母同床而眠。父
母应该根据自己孩子的个体需要做出最适合全家人的安排, 有些
孩子不必睡在爸爸妈妈床上, 睡自己的小床就行。我反对的是以
下三种做法:
* 把孩子与父母隔离;
* 把孩子推给保姆或老人;
* 为了大人的需要而强行更改孩子的需要。
西尔斯夫妇强调, 不管选择哪种安排, 切记一点: 要让孩子
建立健康的睡眠态度, 即睡觉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哪种选择更加快乐呢? 是自己睡小黑屋、跟别人睡, 还是闻
着妈妈的体香、感受着妈妈的体温入睡?
? 5 1 2 ?LI STE N TO YOUR BABY
? 6 1 2 ?LI STEN TO YOUR BABY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