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班主任工作漫谈》

_5 魏书生(当代)
"好了,马上开始写吧!放学后交给我。"
十几年来,我任教的各个班学生,吃零食都是最少的,大部分同学跟我一样,不会吃零食。我总觉得社会再向前发展一万年,人均收入再增长一千倍,整个人类都达到极其富裕的地步了,到那时,我想仍然要提倡不吃零食。那决不是出于经济上节俭的考虑,更多的,还是考虑到一个有志者的个人形象,考虑到每个人身体健康,考虑到公共场所的卫生。当然那时低层次的零食也许不存在了,高层次的零食包装仍会污染环境。应考虑到人们更有规律地饮食起居、吃喝玩乐,考虑到人们该养成学习、工作时就全身心学习工作的习惯。
一届又一届的最爱吃零食的同学跟我说:"刚开始,不吃瓜子,不吃羊肉串、糖葫芦什么的不习惯,见了就馋,就想,吃起来,耽误事。有时上课,学习时还惦念上哪去买,怎么吃。班级管得紧,过了几个月,也就习惯了,现在感到利确实大于弊,不只节约了钱,更重要的是学习心静了,节省了精力,节省了时间。"
这不意味着一律禁止,旅游时,过年开联欢会时,还提倡大家吃。
十一 关 心
 全校学生在辽河电影院参加演讲比赛,徐建峰同学演讲的题目是《关心》。
他讲的是刚入中学时,我送他回家的一件事。这件事,他讲了几次,实际上这是很小的一件事。
那是1982年深秋的一天,我的一份教改材料要在当晚油印出来,然后带去参加省中语会学术年会。
放学了,我搬来了油印机,将蜡纸校对完。我刚要开印,门被推开,张向红、侯耀东、徐建峰几位同学笑眯眯地进来了,非要帮忙,撵他们也不肯走,只是笑。
只好允许他们帮忙,翻篇的,掌胶滚的,干得兴致勃勃。天越来越晚,撵他们,他们偏要干完,固执得很。120份材料印刷装订完毕,已是晚上10点了。离家近的几人,说笑着,唯有离家远的徐建峰,从窗户向外一望外面是漆黑的夜,没有星光,没有月亮,恐惧情绪笼上心头,小声嘀咕着:"我们胡同有狗,叫起来真吓人。"
他的个子虽然高,但毕竟还是孩子,干到这么晚,我打定主意要送他。看他不让,我便说:"不是送你,老师在学校干了一天累了,想散散心,还想到你家串个门见一见你的家长。"沿着夜路走,我们谈了很多。空旷的夜晚,只有两个人走时,这两个人的心容易贴得近。钻进小胡同,果然一只只狗狂叫着,似乎向我们扑来,两个人同行,便不再害怕。走过深深的小巷,到了他家,他进门去召唤家长。我怕晚了打扰人家全家休息,说了声明天再见,便转身跑进漆黑的深巷中。
这件事,我忘了,他却记着,说是我"关心"他。其实首先是他们"关心"我,而我确实只是做了该做的事。
师生之间,有许多感情解释不清,分辨不清究竟是谁关心了谁。
又应了我那句话:在人世间,感情总是相互的,当你向对方表示关心之情时,必然也得到对方的关心。
这种关心的感情幼芽开始时肯定很弱,很嫩,全然不像炮火连天的战场上用全部生命表现出来的那种关心。但你别嫌它小,珍惜它,一点点地培植它,抚育它,它就会长,长得蓬蓬勃勃,长得苍劲有力,长得经得起狂风吹、暴雨打。
我和徐建峰之间的互相关心,就起源于这么一件小事,有了这件小事做种子,我们心中便萌生了关心的幼芽。后来,他珍惜这幼芽,时时浇水,时时关心着我,我也觉得受他的关心太多,从而更多地回报他、关心他。
到大学,到参加工作后,他还总是关心着我,听到我有什么困难,他心焦,总是跑来安慰、帮忙。我关心着他大学的学习,毕业后的分配,工作后的发展。
在和平环境里,在家庭经济条件都比较好的现代社会,师生之间不可能有战争年代师生之间生死与共的那种感情,也难以有许多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歌颂的那种教师为学生献出了生命的机会。更多的还是这种在平平凡凡的日常生活中播下的一粒粒平平凡凡的互相关怀的种子。我们不能因为平凡,就不重视它,甚至忽视这些平凡的种子,幻想一下子就种出一棵值得歌颂的感情的大树。轰轰烈烈的机会很少,如果等不来轰轰烈烈,又放过了平平凡凡,岂不是一无所获。
教师一定要善于在平凡中、在小事中播种关心学生的感情。不要只是播种,还要培植种子萌发的幼芽,一点点浇水,施肥,它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只要善于播种,就到处都有播种的机会。只要善于培植,你就能生活在幽深茂密的长满关心的感情之树的森林中。
十二 一人为全班,全班为一人
1987年秋季,校内来了100多位老师听课,我因忙于校外的事,老师们便跟学生一起活动,看学生怎样自觉管理班级。
我回到学校,新生农场的老师跟我说:"我们看了你班学生自己组织召开的班会,班会开出了一片哭声。"我一惊,以为班级出了什么事,他告诉我:"是令人感动的哭声,有的听课老师都流了泪。"
后来,我才知道了为什么班会开出了哭声。
赵广民同学是班级体育委员,心地极善良,谁有什么困难他都愿帮助。为班级开好运动会,他东奔西走,借来了标枪、铁饼、跳高架、助跑器等训练器材。有的器材借不到又急需,他就用自己的钱买。同学们在他的带动下刻苦训练,班级获运动会总分第一名,长跑、跳绳比赛达标率都是第一名。
为班级办日报专栏并不是他的事,他也抢着帮忙,买纸张、文具,经常偷偷用自己的钱。有的同学病了,他买了药给人家。班级中哪位同学有了困难,便想到找赵广民,赵广民成了大家最信任的人。
赵广民把一颗心、许多钱献给了班级,给了他人,其实他家不仅不富裕,而且有许多波折,要比一般同学困难得多。细心的同学发现,冬天到了,寒风阵阵,赵广民却穿着单薄的衣服;别人穿棉鞋,他却穿着破旧的球鞋。于是同学们自发地收了钱,买了鞋和用具等,非要送给他。
赵广民属于那种硬汉子,自己关怀别人可以,若别人帮助自己,就觉得难受,觉得有损"硬汉"的形象,他便跟收钱、买东西的同学吵了起来,各说各的理,互不相让,只好找到班长来调解。班长一听双方都有理,做不了主,便提出在班级最高权力机构--全体同学大会上裁决,时间定在星期二的班会。
星期二到了,班级18米长的大教室后面挤满了听课的老师。同学代表问班长:"来了这么多老师,咱们的班会还开不开了?"班长说:"老师不是总强调以法治班吗?按照班规班法,今天该开班会,怎么好改变呢?照开不误。"
下午自习课,听课的老师们看学生怎样自习,第二节班会,听课的老师更多了,都愿看一看学生自己怎样组织班会。
班会的议题是:班级该不该关心一心为班级的人。赵广民抢先发言:"我做的一点事都是从心里感到是一种责任,做了这些事,我已经获得了幸福。如果大家反过来补偿我,我感到不好,感到心里不是滋味,感到问心有愧,反正我说不太清楚,觉得如果收了大家的东西我很难过。"
赵广民很孤立,没有人站在他一边,一位接一位的同学上台发言,讲的都是赵广民舍己为人的事迹,讲的是他不惜牺牲自己的宝贵学习时间,为同学们家里做事,领同学去看病,讲的是他省下钱来帮助别人的事迹。
赵小波同学是热心肠又是细心人,她讲道:"赵广民把这么多时间、财物、感情给了别人,给了班级,可大家注意过没有,他自己没有一个像样的书包,没有一支好的钢笔,他从来没买过零食。有一次中午修理桌椅,回家吃饭来不及了,他跑到校外,转了一圈,回来说买面包吃了,实际上,当时有人跟着他,他根本就没舍得买。冬天这么冷,上操的时候,他站在前面指挥,穿得比谁都单薄,同学们有毛衣毛裤,他没有,他的鞋比谁都破旧,他冻得浑身发抖,还在那儿硬挺着。赵广民你说你接受了同学们的帮助心里不安,心里难受,那么我们看着一个为大家满腔热情办事的人,这么苦,这么累,生活这么困难,我们心里能安吗?我们心里就不难受吗?……"
赵小波说着,自己已难过得滚下泪来,几位爱动感情的同学也跟着哭,哭出了声,感染了更多的人,甚至感染了听课的老师,有的也跟着流泪。
这次班会辩论的题目,最后得出了怎样的答案,究竟哪一方胜利了,当时我忘了问。直到今天也不知道那些东西、那些钱究竟是给了赵广民,还是退给了同学们,还是算作了班级积蓄。我觉得开这样的班会,便是使学生们在心灵深处受到真善美的感染。通过这样的班会,同学们加深了相互之间的理解和尊重,感受到了关心别人和被人关心的幸福和自豪。
这些年来,我向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反复强调:"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一人","一人为全班,全班为一人"。同学们这样想,这样做,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就融洽和谐,个人也会感觉心情舒畅,充满上进的力量。
第四章 特殊情况育人方法种种
想象自己是一个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成功者,后来就真的取得了大成就。想象自己是一个多灾多难、多愁善感、软弱无能的失败者,时间久了,他真的就变成了软弱无能、一事无成的人。谁促成了这些变化?是潜意识。
一 送 别
"送君送到大路旁,君的恩情永不忘……半间屋前川水流,革命友谊才开头,哪有利刀能劈水,哪有利剑能斩愁……"
我喜欢唱这首感情深沉的歌,送学生离别家乡远去时唱,送朋友踏上新的征程时也唱。到外省市,朋友们送我上了列车,上了飞机,心里空荡荡的时候,学生们送我回家,车下学生们招手、追逐,学生的身影越来越远的时候,我便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唱这支歌。
人与人相处,彼此关心帮助,久而久之,都觉得是理所当然的,但一旦到分别的那一刻,友谊和感情都会觉得十分宝贵。
人不同于猪马牛羊之处,在于人更需要感情,人有比物质需求更宝贵的精神需求。如果人们只是一味地追求衣食住行而不顾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那便是由人向动物的倒退,纵然真的有了金山银海,也还是不能享受到做人的乐趣。
我愿意强化与人分别时的感情,以珍惜人与人之间的友谊,以忠实于今后相处的日子,以处理好和没分别的朋友、同志、学生的关系。
1979年9月,我们班最高的同学刘岩、最矮的同学阎秀君要离开班级了。她们的父母是当年走"五七"道路的干部,文化大革命中从沈阳到盘锦,现在落实政策回去了,孩子自然也要跟回去。
两位同学舍不得离开集体,提前好多天就开始闷闷不乐,一提要走的事便流泪,眼睛几天都流露着哀伤。
同学们也舍不得她俩走。刘岩个子高,在运动会上,跳高跳远都是全校第一,还是全校最出色的篮球运动员,各科学习成绩都优秀,总成绩全校第一名。最使人难忘的还是她为别人、为集体的事,常常废寝忘食地奔忙。
阎秀君还不到12岁,在班里年龄最小,个子最小,但样样事不甘落后,学习是尖子,又善于理解人、关心人,善于化解别人之间的矛盾,大家都喜欢她。
这么好的同学要走了,人人都觉得心里将被带走什么似的。人与人这种真情是最宝贵的,应该强化这种感情,使其成为今后努力上进的动力。
我通过组织学生们为她俩送别的方式,表达并强化这种感情。
9月1日那天,我和全班同学先后到两位同学家里,帮她们拿行装,全班同学排成队,穿小巷,过大街,赶了5里路,到盘锦站为她们送行。
盘锦站不大,我们这60多人的送别队伍便格外显眼。还没上车,她们俩便已泪流满面,女同学便陪着哭。时间不长,上了车,车徐徐开动,一些同学便追着车,在站台上跑,几名男同学追着跑出了站台,好像能追上车,让车停住似的。车站的工作人员了解到我们只是送同班同学时,说:"真没想到,同班同学能有这么深的感情。"
回到学校,我请每位同学写一篇作文,题目便是《送别》。意在使同学们理解,送同学的目的不是流一阵眼泪,而是强化同学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感情,增强同学们的集体观念。然后,把这种感情变成每个人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珍惜昨天的友谊,才更注重培育今天的友谊之树。和同学分别时越依依不舍,越会更和谐地处理今日的同学关系。
作文写完了,挑写得好的在班会上朗读。同学们听着,眼里噙着泪花,回忆着过去,思考着今天,憧憬着未来,从深层次感受着人生的幸福。
这以后,又有同学举家迁回沈阳,我又和同学们去送。冯丹同学是乘汽车走的,我们朝着远去的汽车挥手。郭力同学是放假时离开的,我召集近处的同学陪他去登上北去的列车。
车站成了我们师生表达感情、抒发感情的基地。东北师范大学在班级实习了一个月的老师们要走了,我们全体师生送到车站。那些年,我住单身宿舍,每逢寒暑假回家,学生们打听到了我回沈阳老家的时间,便提前赶到车站送我。
1982年1月,放假的那几天,正赶上寒流,天冷得出奇,一碗水刚泼到地上,便立即结成了冰。学生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怕学生知道了又要去送,便说还要开几天会才回去。不料我走的那天清晨4点多钟,凛冽的寒风中,王良、盖东、刘志军等许多同学已在车站等我。刘志军平时是不愿起早的,他怕自己起不来,对好了闹钟还不放心,又叮嘱了几个人叫醒他。寒风中,他们冻得发抖,小候车室又没有取暖设备,我劝他们回去,逼他们回去,都没用,直到我上车了,车开了,看不见了,他们才走。学生们的一片心哪!
十多年以前,我的会便开始多起来。那时,每逢开会归来,坐在火车上,远远地便会看见站台的栅栏外,站了一排人。个子大的头露在栅栏外,个子小的,脸便贴在栅栏上瞅着徐徐进站的列车,那是我的学生们。起先,我不明白,学生怎么知道我的归期,他们说:"反正列车是放学后进站,这些天,我们天天来接,当然有一天能接到了。"我制止无效,只好每次都把会议的时间弄准确,以使学生少跑路。
当在列车上远远看见栅栏外学生的身影时,我感受着人世间最美好的真情。这真情激励我们师生更珍惜在一起的教学时光,这真情融化了师生之间的隔膜,增进了师生之间的理解,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
二 和后进生组成互助组
1992年,我刚从俄罗斯访问归来,校团委书记刘勇便送给我一个封面是立体画的日记本,告诉我:"老师(刘勇是我教的1985届毕业生),政教处又重新分配了师生互助组,给学生的纪念册,只有您没领了。"
我问:"今年我和谁一个互助组?"
"不知道,待我去政教处查一查。"刘勇跑步走了,不一会便回来告诉我:"老师,您和张军同学一个互助组。"
从1986年我当校长以来,就一直要求政教处把互助组工作落到实处。
 即每个教学班的倒数第一、第二、第三名学生都要由政教处给他们找一位任课老师或学校领导,师生组成互助组。教师教会学生超越自我、管理自我、学会学习,学生帮助教师提高教育教学的技能。
组成互助组后,每个学期,互助组要向政教处交三份互助报告,期初、期中、期末各一份。互助报告上要写清互助学生对教师的期望,互助教师帮助学生进步的具体措施,互助学生所在班班主任对学生变化的评价。
互助教师要经常和学生谈话,至少每星期交谈一次,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
1990年我又要求每位教师每学年要给互助学生买10元钱的文具礼物,赠送给学生,由学校报销。刚开始,有的教师不理解,说:"好学生们会不会说这是在奖励后进?"我说:"我想他们不会这样说,好学生也决不可能为了获得一点文具就故意后进,相反,他们看到后进学生不被歧视,充满了上进心,鼓足了劲往前追,自己也产生了紧迫感,怕后进学生追上自己而加劲学习。后进学生呢,也不会认为教师赠送物品是鼓励他继续后进,他会觉得教师在关心他,教师在感情上和他很近。后进生读书多年,长期后进,显然他们不缺少批评,不缺少指责,他们经常得到的是冷落,很少得到的是赠与和奖励,这时,我们赠他一点纪念品,不是雪中送炭吗?"
物品不多,有的教师买支钢笔,有的买个书包,有的买个高档次文具盒,有的买精致的日记本,送给学生,使许多学生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这几年,我几次把物品送给学生的时候,看到学生那诚恳、那感激的表情,那因激动而说得慌乱的感谢的话,都使我的心灵受到震撼。
后来赠送的文具又改由政教处统一买,然后让教师转送给学生。
互助学生和老师最好从入学到毕业都不改变。遇到教师不跟班了或后进学生有了明显进步,就再重新组合,一般也要够一年的期限。
我以前互助的学生已毕业升入了上一级学校,我去年互助的学生赵挺已前进了15名,不在后进行列了。这个学期,政教处便给我重新分配了帮助对象张军。
张军同学初一时在六班,今年,班级调整,每个班倒数第一的学生都到我班学习,在这七个班倒数第一的学生中,张军的成绩是最低的。他分班考试五科总分为89分:数学12分,生物5分,英语12分,语文46分,政治14分(其中语文、数学两科满分各为120分)。
我在日记本上写了这样一句话:"赠张军同学:坚定信心,多做实事,享受学习中的乐趣。你的班主任。"
张军长得膀阔腰圆,很结实,很有力气,运动会参加项目是推铅球。他每天上学不仅听英语课是外语,听数学、物理、政治好多课都像听外语。他说:"老师,我一上课头就疼,像受罪。"我听了,设身处地想一想,也真够他难受的。我们听某位老师讲课,倘内容听不懂,一节课都觉得是在受罪;张军却能一节又一节,一天又一天,一周又一周,一月又一月地熬着,耐心地、无可奈何地、很守纪律地在那里坐着。从这样的角度思考,我不能不佩服张军顽强的毅力,这么苦,这么难,他都能忍受着。
我便想引导他将受罪改为享受,发现学习的乐趣。先品尝学会一个字、一个英语单词、一个公式的乐趣,然后将一堂课又一堂课的陪坐时间具体落实为一个字一个单词的计划,施加一个快乐的意念:我是在享受超越自己的乐趣,我是在享受完成计划、做实事的乐趣。当快乐地做实事的时候,别的忧虑、烦恼、拖拉的情绪等都先往后靠靠,待做完实事再说。总用这样的心态引导自己,时间长了,快乐地做实事的脑细胞就兴奋起来了,逐渐形成一个牢固的兴奋中心了,那忧虑、烦恼、懒散的脑细胞就逐渐淡化了。
我还请张军经常再现自己读书以来最辉煌的时期。我问:"你学习最好的时候是哪一年?""小学二年级。""好到什么程度?""那时我期末考试总分全班第二名。""到三年级呢?""还能排十多名。""四年级呢?""能排三十多名,到五、六年级就开始倒数了。"
"为什么三年级下降了?""那一年我转学了,换了老师,老师有病,又不停地换老师。老师管得也不严,我就不爱学习了。"
"你现在觉得自己能不能取得好成绩?"
"我总觉得自己不行,不如别人,已经倒数第一这么多年了,努力也不行,也晚了。于是,本来能学会的知识也不愿学了。"
"对!问题就出在这,你总给自己输入不行的意念,输入我不如人的意念,结果你当然就不如人了。现在你这样改变自己:每天早晨,每堂课前,每天晚间都全心全意地想一想当年排在班级第二名时的情景,再现一下那时的信心、感情、对学习的态度,这样想会激发你的勇气和力量。经常这样施加意念给潜意识,时间长了,潜意识就能起作用,将你改变为一个自信、上进、勤奋、积极的学生。"
最后我引导张军制订了作息时间表和一周学习计划,接着又指导他写《奋斗10天,无悔无憾》的日记,离月考还有10天时间了,张军充满了超过倒数第二名李健同学的信心。他写道:"这10天我要努力奋斗,每天每时都做实事,我想我一定能超过李健,就算不能超过,我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学习,对得起自己,也就无悔无憾了。"
 互助组的建立,密切了师生的感情,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后进学生对学校更热爱了。6年以前,个别老师瞧不起后进学生,动不动就训斥挖苦,不仅使个别同学丧失学习信心,有的还产生了对立情绪,有两位同学甚至还在夜间偷偷用打碎教室玻璃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不满。
这些年,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自觉关心班级,有的后进同学自觉利用休息时间到校维修桌椅。我校实验楼外没有围墙,紧挨实验室窗玻璃外面就是一条没有路灯的公共道路,道路上学生和行人熙熙攘攘,伸手一碰窗玻璃就能碎,可是学生自觉维护着,没有人去碰。有的后进同学还劝说社会上的人不要在实验室窗户边打闹,以免碰坏了玻璃。
三 老师的同路人
有一位同学长得又高又大,过去不认真学习,交了一些后进同学的朋友。他的朋友得罪了社会上的人被打了,来找他,他讲义气,拔刀相助,暂时胜利,但对方不服气,事情越搞越复杂,得罪的人越来越多。
来到我们班级后,他想改好,但过去的冤家对头总来找他,使他静不下心来,上课的时候还好说,放学走在路上常常挨拦截,弄得他心神不宁。
他家跟我家在同一方向,相距不远,我便邀他放学后跟我一同走,那些对头自然不来截他了,他有了安全感。一路上,他告诉我不少淘气同学结帮成伙打仗的"新鲜事"。我听后增进了对后进同学的了解,加深了对他们的同情。
我感觉到,自己经常外出开会,兼职又多一些,接触学生、了解学生的机会就少了。这样放学路上和学生一起走,离开了课堂、学校的环境,我们师生面对着一个广阔的社会,谈话更自由些,离社会实际问题更近些。那位同学放学甚至上学和我一起走了很长时间,时间长了,他离开了那些找他打架的人,静下心来学习了。
后来,我再发现谁学习不认真,或是要找谁了解情况,便邀请谁放学和我走一段路。
一次我发现郭大伟、熊跃斌等4位同学学习不如以前认真,放学后总一起商量事,显得很紧张,一问,才知道,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罪了校外的人,那些人准备报复。我说:"那以后咱们放学一起走吧!"我家距学校1480步,他们4个恰跟我家相距不远,有的我可送到家,有的可和同学一起到家。我们走着,谈着学习,谈着人生,也有时,我需思考问题,便给他们4人布置具体的背诵、解词的任务,快到家时,我检查。
郭大伟还说:"老师,我上学时也来找你一起走行吗?""那怎么不行。"有一段时间,每天上学,他都到家来找我。上学放学,同去同来,由于同路,便很容易同心。尽管他不是学习尖子,讲哥们义气,为同学两肋插刀,多次触犯过纪律,但我们之间还是有很多共同语言,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感情。
我和我的4个同路人谈笑风生,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过了十多天,熊跃斌同学借故有事总比我们后离开学校,开头我没介意。一连几天他都不回到"同路人"的队伍中来,我便问他什么原因。他开头支支吾吾,后来才说:"反正现在社会上的对头也不找我们了,跟你一起走,还让别的班同学说闲话。""那有什么闲话可说?""人家说和魏老师一起走的学生都是淘气包。"
"你觉得自己淘气不淘气?"
"我淘气,但不愿让别人说。"
"你再想想,和老师一起走除了个别人说之外,还有哪些坏处?"
"没有了。""好处呢?""可以经常问老师不懂的东西,可以多明白道理,可以在老师的督促下多背点知识……""好处多还是坏处多?""当然好处多。""加不加入我们的队伍由你自己选择,老师个人意见,虚荣心还是去掉为好。"
第二天,熊跃斌同学又加入了我们这个队伍。
同路人,不是固定不变的,这4位同学是和我相处时间较长的同路人。当觉得这4位同学已很稳定,和校外已没有争端,他们自己学习也已经有了自制力时,我又选择别的同学当同路人了。
上下班路上找一位或几位同学当同路人,真是一种接近同学、了解同学的好方式。由于换了环境,离开了教室和学校,师生之间便容易摆脱固有角色的束缚,能够无拘无束地直抒胸臆。另外,走在大街上,见到行人,见到商店,见到市场,见到诸多社会现象,及时了解学生们对这些社会现象的见解,学生也容易发自内心地说心里话。这时平等地和学生讨论怎样对待社会现象,怎样分析,怎样处理社会问题,容易使自己的思路符合实际,容易找到较正确、较科学的方法,使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更符合学生与社会的实际。
1990年12月31日我搬家了,搬到了学校对面,和学校只隔着一条大道。家近了,看起来节省了上下班时间,但也有弊端,失去了每天4次,上晚自习时则失去了6次强迫锻炼的机会,也失去了和学生同路的机会。回忆那些和学生上学放学路上一同无拘无束交谈的日子,我深深地留恋。
四 犯错误,写说明书
学生免不了要犯错误,犯了错误,当然要想办法帮学生纠正,我常用的一种纠正方法是请学生写说明书。
刚教书的时候,我曾让学生写过检讨书,我看到的检讨书往往千篇一律:"我犯了一个大错误……给别人、给集体造成了不好的影响……我大错特错……请老师原谅……今后一定下决心改正……决心做到以下几点"云云。
 我觉得这样写,浮皮潦草,不能触及内心深处,不容易找到纠正错误的有效方法。于是提出写心理活动说明书。
 要求在说明书中基本使用心理描写的表达方法,描绘出心理活动的3张照片,每张照片上都有两种思想在争论。第一张照片,犯错误前,两种思想怎么争论;第二张照片,边犯错误,两种思想边怎样交战;第三张照片,犯错误之后,两种思想作何感想。
这要求是1979年提出来的,那时的说明书写得最规范。
我们班自习课不允许说话,有位后转到班级的同学,开头不习惯,遇到不会的问题,总不由自主地询问左邻右舍。一出声就被班长发现了,班长走到他面前,也不说话,只是伸出5个指头示意,他一看便明白了,意思是500字的说明书,写吧。
今天自习课我做物理习题时,遇到一道难题,怎么也想不出解法,便想:向同桌请教吧!这时好思想提醒我:不行,这个班自习课不让说话,不让出声问问题。坏毛病说:不要紧,老师不在,干部又没注意,小点声不就行了吗!好思想干着急也管不住坏毛病。
坏毛病果然指挥我张开嘴巴,悄悄打听同桌这道题怎么做。同桌开头不愿理我,好思想趁机说:停止吧!别问了!坏毛病不甘心,缠着同桌,弄得人家不好意思,只好用笔给我写怎样解,我又看不懂,就又问。这时好思想说算了吧,别问了,下课再说吧,再不停止,老师来了,班长该注意咱了。可坏毛病正在兴头上,哪里停得住,说:不要紧,再问一问,问题就快弄清了。
正在这时,我的行为被班长发现了,他走过来,向我伸出5个手指头,好思想一看就明白了,这是让写500字的说明书。便说:看看,上课说话,干扰同学自习,你问的那位同学学习计划被打乱了,自己还受到了惩罚。坏毛病说有什么办法,这次挨罚就挨罚吧,下次不再问就是了。
写到这还不够500字,怎么办?他便进一步分析了自己的坏毛病是在什么时候、怎样一个环境中形成的。
人的错误像隔年的草,拔得不彻底还会长出来,特别是自习说话这类小毛病,要好长时间才能治好。
不长时间,这位同学又不由自主地在自习课上问别人英语题,被班长发现,5指一伸,又是500字。
写吧!这样写过几次之后,他的好思想便越来越强,坏毛病在灵魂深处的地盘越缩越小,直至后来被好思想控制住,改正了这一毛病。
后来,这位同学升了大学,来看我,说:"老师,幸亏我总写说明书,不仅改正了自习爱说话的毛病,还提高了作文水平。"
冯松同学理解力强,思路敏捷,空间想像力强,几何、物理是全班的尖子,但学习凭兴趣,不愿背文科的许多知识点,也不愿写日记,作文水平一般,语文成绩不高。因为懒,有的作业便拖拉,拖拉了,需补上,还要写说明书,吃了不少苦。后来他考上国家重点大学,他的父亲几次见面,都跟我说:"冯松幸亏总写说明书,作文水平提高了,语文高考成绩优异。他总说,写说明书真有好处,能治懒病,还能提高作文水平。"
写说明书一定要深入自己的内心深处,观察自我,分析自我,发现两个不同的自我。
写说明书不一定非要说自己有错误,如果认为自己做得有理,做得正确,那就完全可以向自己的内心深处寻找辩护律师,说明自己这样做的根据和对己对人的益处。
1985年初,我到北京丰台区去讲学。会后,教育局丁局长问我:"你说说明书和检讨书有什么不一样?"我想了想说:"真说不太好有什么不一样,让我再想想。"
丁局长说:"你的学生回答得非常好,去年我们去你们班级时,活动课看到一名同学正写说明书。我问他怎么了,他说自习课说话了,再问他说明书和检讨书有什么不一样。"
"那他一定回答不上来。"我说。
丁局长说:"不,你的这名学生回答得非常好,他说他是从外地转来的,过去淘气了要写检讨书,那时越写越恨老师;现在写说明书,越写越恨自己,感觉就有这么点不一样。"
听了丁局长的话,周围的老师都笑起来,我也没想到一名淘气的学生能有这么深刻的体会。
要注意的是,再好的方法,使用不当,也会失去效力,甚至产生副作用。这如同针灸用的银针,扎当扎之时,扎当扎之处,它便有奇效,大病也能治愈。
倘若一个外行,不懂针灸技术,只是见人家扎,他也扎,效果一般不会太好,还可能产生副作用。
如若再荒唐一些,拿着这银针,不是想治病救人,而是看着别人有气,想拿这针扎别人,把别人扎疼了,以泄心头之愤,那就更不可能有好的治疗效果了。
这时,那外行医生和泄私愤的医生为推卸责任,便说那银针不管用,不明真相的人因此也不再相信银针,但明眼人心里明白问题出在哪里。
我让学生写说明书,也有效果并不好的时候,那便是看到学生犯错误,一时来气,违反平时班规,随意给学生加重惩罚的时候。有了病可以扎针,但进针深了,效果不好,学生或应付了事,或心里感觉痛苦。
有时学生犯了该写说明书的错误,我没让写说明书,对他自己,对全班教育效果反倒更好。有一天第一节几何课快下课了,外面电闪雷鸣,风雨交加,风雨中一个学生在操场上穿过,不一会,我们班门外有人喊:"报告!"
进来的学生满头满脸都是水,裤子湿透了,上衣由于穿着半截身的雨衣,干一块湿一块的。他叫王小平,家不在城里,离学校20多里。这段路,大部分都是坝埂,窄的路面还不到一尺宽,天一下雨,一步一滑,自行车不能骑了。
这么大的风雨,20多里路,少说要走两个半小时,现在是8点过15分,那他是不到6点便冲出家门的。
 我没有让他写说明书,全班同学向他投去的也不是责备而是佩服的目光。尽管按照班规班法,迟到这么长时间该写说明书,但没有人想到这一点,没有人觉得不让他写说明书便是执法不严。我望着他,责问着自己:你这当老师的,该怎样努力工作,才对得起辛辛苦苦、顶风冒雨坚持学习的学生呢?
也有时候,学生不该写说明书却写了说明书。
1984年末,一个奇冷的日子,路上的行人裹紧了大衣,围巾和棉帽子把头包得严严的,有的还戴上了口罩,只露出两只眼睛,口罩的边缘结了霜和冰凌。
我跑步来到学校,太早了,教室门还没开。我开了门,教室里并没有多少暖气。我搓一搓冻僵的手,便劈柴,砸煤块,准备生炉子,正准备着,炉长陈东兴到校了。他见我在干活,急了,说什么也不让我干,硬把我推到一边。他用冻得通红的手收拾炉子,添煤添柴,一会炉火就着了。我望着他那熟练的动作和任劳任怨的表情,心里充满了敬意。多不容易呀,整整一个冬天,他天天都要冒着严寒起早,来到寒冷的教室,把炉子点燃,通红的炉火烤得屋里有了暖气时,同学们才陆续来到班级学习。人们生活在温暖的环境里,不容易想到炉长天不亮就奔向学校,在寒冷中劈柴弄煤的辛劳,我以前也没体验到,也没引导同学们从这个角度去体验。炉长也没希望人们体验到他的辛苦,他干惯了,把这一切当作理所当然的事情,多好的学生啊!
炉子生得旺了,学生们来上自习了,我也开始看书。过了不久,炉长走到我身边,红着脸说:"老师,给您。"
"给我什么?"
"说明书。"
"谁的说明书?"
"我的。"
"你犯错误了吗?你犯什么错误了?"
"您看看就明白了。"他走了。
我打开说明书,字写得工工整整,原来他为今天自己迟到而让老师劈柴感到自责,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自己责备的感情和对老师深深的歉意,并表示这样的事决不能发生第二次。其实,在这件事上,炉长一点过失也没有,不是他迟到了,而是我比往常去得早了许多,应该自责的不是炉长而是我。往常炉长一个人受累,我非但没陪过,甚至连想都没想过。
我反复读了几遍这份说明书,然后恭恭敬敬、一字不落地把这份说明书抄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把它变成自己的动力。陈东兴那任劳任怨的品质,那强烈的责任感,那只知改变自己不去埋怨环境埋怨别人的品质,长时间给我以鼓舞和激励。
这样自觉写的说明书我还收到过许多份。也有时,如同大雨天迟到一样,同学们在特殊情况下犯了错误,我说可以不写说明书了,可是同学们还非要自觉地写。不少同学写道:"情况特殊,老师说可以不写,但我觉得如果自己勤奋的思想再强一些,完全可以避免错误,我觉得只有写了这份说明书,勤奋的思想才能扬眉吐气,自我原谅的心理才能受到抑制,心理才能平衡。"
五 犯错误,写心理病历
有的错误,有较深的思想根源,病情较重,反复较多,这样就需采取多种治疗方法互相配合。我觉得比较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写心理病历。
心理病历包括五部分内容:疾病名称、发病时间、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几个疗程。
九年前,我们班有一位同学爱骂人,他不是想骂人时才骂人,而是不想骂人时也骂人,甚至他喜欢别人,想赞扬人家两句时,说出来的,也都是骂人的口头语。开头我挺生气,后来也觉得不奇怪。
在那个时代,全国都在开骂,孩子是受害者,不能责备孩子,但总不能眼见这孩子身患骂病而不救治,就让他在那愚昧、野蛮的骂病缠绕下活着。一天我把他找来,说:"你骂人的习惯不好。"
"老师,我没骂人呀!"
"骂惯了,你都不觉得是在骂了。"我把当天搜集到的,他和几位同学的对话讲给他听,他承认是那样说的。我说:"你把这些话写在稿纸上,再读一遍,看是什么效果。"这样一认真写出来,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他才感到问题的严重性,话实在太脏了,不好意思再读了。我说:"那你写一份病历吧!"
于是他开始写骂人病历。
疾病名称:谩骂症
发病时间:小学三年级
发病原因:那时,我们班的班主任有病,一个学期总换老师带班。带班的老师管不住同学们,我们一些男同学就比骂人玩,看谁能骂过谁,骂得别人说不出话了,谁就算赢了。我赢的次数多,就开始爱骂人了。
治疗方法:我想了几服药,老师是最有效的一服药,在老师面前,我不敢骂。
第二服药就是爸爸,在爸爸面前也不敢骂。
第三服药是在我最佩服的同学面前,德智体都是咱班尖子,在他们面前,我也不好意思骂。
第四服药,在作业量大、老师又催得紧的时候,我也不骂,没有时间骂,只顾忙着写作业了。
以后我要多吃这四服药,多接近老师、爸爸和好同学,多写作业。
几个疗程:老师为我操了这么多的心,我想一个疗程就能好。
我看了,说这个病历写得还可以,治疗方法还可以想出几种来,但第五部分几个疗程,写得不现实,一个疗程怎么能好呢?
打个比方说:"你的脑子里就像一个战场,姑且比作抗战胜利后的中国战场吧!不想骂人的脑细胞像解放区一样,只有很少很小的几块,其余都是骂人骂惯了的敌占区,你想速胜,打一仗就把敌人全消灭,可能吗?"
这些年来,我尽量不让学生制订不能实现的目标,不让学生品尝自食其言的滋味。一个人自食其言,常常是自食其信心,自食其勇气,时间长了,成了一个自卑感深重的人,对自己失去了信心。
我接着说:"这一仗,你这样打就好了,分为五个疗程,即五个战役。
"第一疗程,调动一切手段,使自己从现在起,坚持到天黑,一天不骂人。这样能做到吧?"
他一听,条件这么低,顿时信心百倍。"老师,您放心,这么点毅力都没有,我太对不起您了。"
我说:"那好,有了一天不骂人的基础,解放区就由10%扩大到了20%。解放区大了,第二疗程你就可以有能力达到三天不骂人的目标。这要依实际情况而定,若坚持不住,第二疗程就再定一天或两天。你先回去试试吧,两个疗程有效了,达到目标了,再定三到五疗程的治疗方法。"
我又跟同学们讲他要治疗自己骂人的毛病,请大家予以配合,而不要故意去激怒他,给他创造发病的机会。
他果然取得了前两个疗程的成功,三天没有骂人。这三天,可以肯定,他心灵的战场上斗争是激烈的,解放区经过顽强的努力,已扩充到了30%,有了巩固的根据地,有了打三大战役的实力。
于是,我又引导他确定第三疗程-- 一周不骂人的方法,成功之后,确定第四疗程-- 一个月不骂人的方法。最后,第五疗程,达到了一个学期不骂人,骂人的脑细胞,退居荒山野岭成为残匪,没有极特殊的外界支援,很难卷土重来了。
他品尝到了写心理病历的欢乐,品尝到了战胜自我的欢乐,品尝到了自我解放的欢乐。
写心理病历,有时是在个别学生犯错误之后,发现他心理上有慢性病,便引导他写。
也有时,面对全班同学在本年龄段的心理弱点,要求大家都写心理病历。
例如,拖拉病。这是这个年龄段的许多学生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的,明确指出来,想出切合自己实际的治疗方法,便将拖拉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
又如,过早成熟症。有不少同学自以为成熟,自以为现代,自以为潇洒,自以为深沉,实际还很片面、很幼稚,便听不进老一辈的劝告。这个病或多或少也存在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中,写过病历之后,发病就轻些。
再如,苛求朋友症。大量中学生渴望交朋友,但对朋友二字理解得较狭隘,或讲哥们义气才够朋友,或形影不离才够朋友,或同仇敌忾才够朋友,朋友便只能求同,不能存异,朋友不能和自己不和的人表示和谐。这样苛求朋友的结果是容易失去朋友,产生重重苦恼。一些苛求朋友的同学在我的帮助下写了病历,进行治疗后,明白了朋友的广泛性,朋友的多样性,朋友的阶段性,朋友的独立性。感觉朋友多了,人生之路开阔多了。
学生犯了错误,写心理病历,有利于使他跳出自我保护的小圈子,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冷静地选择改正自己错误的方法。
六 犯错误,唱歌
有的学生课间活动兴高采烈,忘乎所以,课前3分钟铃声没听到,见操场上没人了才突然醒悟往回跑。别说跑,就是飞到教室也迟到了,同学们已上课了。这么小的错误,写说明书或做好事,似乎都有点像咳嗽两声就得扎针输液似的,显得过分了点。
可又不能说这不是错误,怎么办?班级便规定,像犯这类很小的又没有深刻思想动机的错误便给大家唱一支歌。
什么时候唱?都上课了,再唱歌不干扰大家吗?当然不一定马上就唱。上课迟到了,由具体负责此项工作的同学记下来,待到下午活动课前,或自习课前,或留到需要调节一下空气,活跃一下气氛时,便请登记本上迟到的同学到前面给大家演唱。
这位同学会不会因为不受别的惩罚,只是唱歌,感觉太轻松了,于是下次还故意迟到呢?不会的。他站在前面唱歌,虽然没有压力,没有羞辱感,但另一方面,也不可能产生荣耀感、自豪感,他不会忘记自己是因为什么原因才站到那个位置上去唱歌的。再说,万一有的学生嫌这种纠正措施太轻,而故意再迟到、再犯错误的话,那时再采取别的措施也不迟。
这种纠正错误的方式,密切了师生、同学之间的关系,淡化了学生的逆反心理,调节了班级的气氛。
有时,酷暑盛夏,看学生们学得累了,可临时又抓不到犯小错误的人,便也同一两个该写说明书或该做好事的同学商量,倘若你愿意给大家唱首歌,说明书便可少写300字,他若唱一首,就不用去打水了,怎么样?他们同意了,问同学们,同学们热烈鼓掌,学习中的疲劳便为之一扫。
他们到前面唱,大家沉浸在歌声中。
总这么变动,班规班法还怎么执行?这种情况很少,又是大家通过的,就像税务局临时决定给发生意外的企业免税或减税一样,正常运转的企业不会来攀比。还是那句话,一旦有同学因为让唱歌就故意犯错误,那就马上采取别的纠正措施就是了。
这种纠正措施实行十多年来,受到同学们的欢迎,在我的记忆中,只有1979年有过一次实行这种措施遇到了阻碍。
自习课,一位女同学迟到了,是一位腼腆的女同学,我忘记了这一点,便说:"按规矩怎么办?"
同学们喊:"唱歌!"
不料这位同学脸上多云转阴,竟流下泪来。也许她是做好事迟到,感到委屈了吧!也许是她今天的情绪不佳吧!也许是课间她做游戏失败了吧!
我问:"这点事怎么哭啦?说说原因好吗?你有理就可以不唱歌了。"
她不说,也不唱。
其实这时我可暂时退一步,弄清原因,再向同学们讲明,大家能理解对她的宽容。但当时我想,适当施加压力,增强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也有好处,便说:
"从小这么点事就想不开,就哭,带着这样小马蹄坑的胸怀走向社会,将来得流多少眼泪,比别人多生多少气,多受多少心理折磨。以今天的事为例,很简单、很快乐的事,你偏给自己设计了一个烦恼、痛苦的小圈套,然后自己钻进去,越系越紧,越钻越难过。今天,我们一定非把你从这小圈套里拽出来不可!"
全班同学很静,静静地想着我的话,静静地看着这位同学。3分钟过去了,她张了张嘴没唱出来。5分钟过去了,她又鼓了勇气,还是没唱出声来。时间一分一分地流逝,大家热切期待着,到第15分钟时,她终于唱起来了。开头是边哭边唱,后来情绪逐渐好转,唱完了之后她破涕为笑,班级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七 犯错误,做好事
学生犯了错误,便做一件好事,也有利于纠正错误。这种方式,受到较多同学的欢迎。
班规班法有的条文规定:如果当天检查作业,昨天的作业没完成,就要擦一个窗户的两层玻璃,共24块玻璃,10扇窗户框;忘了带桌罩,除了回家去取之外,还要到水房为班级打一桶水。早自习如果迟到了就要扫操场30分钟……
学生普遍欢迎这种纠正错误的方式。
有位同学跟我说过这样的事。
"老师,跟您商量件事行吗?"
"那要看什么事了。"
"我们邻居那位叔叔出差了。"
"这跟我有什么关系?"我说。
"跟您没关系,跟我有关系呀。他家里只剩了老奶奶,这样,我做好事的机会就有了。"
"那你就多帮老奶奶做点好事吧!"
"我有个想法,不知该不该说。"他支支吾吾地。
"直截了当地说,别吞吞吐吐。"
"我做的这些好事,能不能记在班级的好人好事登记本上?"
"老师觉得记上可以,不记也行,既然你愿意记,那就记上吧。"
他还不走,似还有话想说,脸憋得红红的,不好意思说出来。
我便鼓励他:"你一定还有心里话要说,别不好意思,咱们商量商量,说出来怕什么?"
"我想这些天,多为老奶奶做好事,挑大一些的记在班级的登记本上,等到以后,我再犯错误的时候,就不让我写说明书了,用这些好事来代替了,不知道行不行?"
"你这是拿班级的好人好事登记本当银行的存折了,钱多的时候存起来,急需的时候,再取出来花。"
他笑了,还问:"行不行呢?"
我没轻易说行或者不行,而是讲了为什么要用做好事这种形式来纠正错误。
人犯错误的时候,心里都有过斗争,做还是不做呢?话是说还是不说呢?这一仗打还是不打呢?作业完成还是不完成呢?公物是爱护还是破坏呢?对别人帮助还是拆台呢?……斗争之后,脑子里对自己不负责任的那一方、自私的那一方、狭隘的那一方、懒惰拖拉的那一方获胜了,于是指挥着自己犯了错误,这如同在心灵的原野上,涌出一股肮脏的浊流,污染了一部分心灵的田野。这时一般人都有一种懊悔感,一种负疚感,一种痛苦感,有的还有恐惧感,但又想不出办法来控制。
人在做好事的时候,一般都是积极、昂扬、上进、助人、善良、真诚、勤奋、果断的那一方脑细胞指挥自己行动。这便如同心灵的原野上涌出一股清清的泉水,这清水便可冲刷受污染的那片心田,使人重新恢复自尊、自信、自豪,重新感觉踏实、安全、幸福、快乐。
你以前做了好事,便是以前清清的泉水在心田上流过,后来又犯了错误,心田上受到浊水的污染,不及时开挖清泉去冲刷污染,却招呼昨天流过的清泉回来,能起到冲刷污染的作用吗?能及时纠正错误吗?
他听了,点点头:"老师说得对,我不要求拿现在做的好事去抵消以后的犯错了。"
"那么,好事还做不做?"
"哪能不做呢。"
犯了比较严重的错误,就要两种甚至多种纠正方式综合运用。
晚自习第二节上课了,可操场的一角还有两位高个子同学,拿着篮球扔过来扔过去。细一看,不对劲,不是扔球,那是砸,互相砸来砸去,空气中带着火药味,友好的相处变成了敌对的行动,分明在进行着一场以互相伤害为目的的争斗。
我走过去,渐渐看清了,一位是将近一米八的班级高峰袁中,另一位是一米七的胖子杨斌。杨斌的手还捂着脸,似乎很疼。两个人一起一伏的胸部都说明他们此刻仍在怨恨着对方。
"怎么回事?"我问。
两个人只好承认:"我们俩先是玩球,闹着玩,后来急眼了,打起来了。"
这是两位很要好的同学,为班里也做了大量好事,但明白人有时也会糊涂,不知大脑哪根狭隘的神经被触动,就可能绷紧人与人之间敌对的弦。
我说:"你们这么高的个子,该有宽阔的胸怀才对,过去挺开朗的,今天怎么掉到这个小马蹄坑里了,累不累?怎么办吧?"
袁中说:"写说明书。"杨斌说:"做好事。"我说:"同学之间不依不饶,是最可卑的错误,我看应写说明书再加做好事,行不行?""行。"
"每人先写500字,主要写自己的短处,写有哪几点对不起对方。"
放学后,两人把各自心理活动3张"照片"交了上来,我看写的都是自责和对不起对方的话,感到满意,便把说明书还给他们说:"各自把自己的说明书交给对方看一看。"
正常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一旦对立的对方自觉了,说对不起自己了,原来不依不饶的感情便烟消云散了。两人看着对方的说明书,对方自我批评的诚挚话语传送到自己心头,心中涌出温暖,脸上露出惭愧,他们互相理解又互相原谅了。
我说:"请二位先握握手吧!"他们不好意思。
"男同学闹矛盾,速战速决,别留后患。有点男子汉的气度和胸怀,伸出手来,别不好意思,潇洒大度一点嘛!"
别看他们长得那么高,毕竟是天真的孩子,两人红着脸,伸出手,握在一起。
我说:"老师看表,你们握一分钟好吗?"他们笑了。冷战结束,冰雪融化,烟消云散。中日可以友好,中美可以友好,中苏可以握手,两名同学有什么不可以握手的。
杨斌问:"我们还用不用做好事了?"
"你们自己说呢?"
"还是做吧。做什么好呢?"
袁中说:"咱们一人拿这么一大堆窗帘回家,爸妈要问,该怎么回答呢?"沉默了一阵之后,杨斌想出了个"统一口径"的说法:"就说快过年了,每人都要为班级做好事,班长分配咱俩洗窗帘。"
他们不愿把发生矛盾的事告诉家里,反正已经友好了,不告诉就不告诉吧,还让爸爸妈妈操心做什么。
做好事,起到了增强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作用,也起到了分散学生犯错误的精力,将其导向真善美的疏导作用,起到了使学生发现一个新的更强大的自我的作用。
八 选举"闲话能手"
  星期六,快放学了,负责选举本周"闲话能手"的滕育新同学问大家:"同学们请注意,大家表决一下,本周说话大王(这届学生愿意这样称呼),有没有必要选?"
 倘本周自习纪律很好,大家便会异口同声地说:"不选了!"倘自习说话同学较多,大家也会异口同声地说:"选!"同学们意见分歧时,便举手表决,很快便有了结果。
"那么就按多数人的意见办,选举。请大家准备好一张微型选票,在10秒钟之内把人名写好。"
微型选票多大?一般两平方厘米。为什么用微型的?第一节省,第二用不着折叠,好计票,再者写起来也快。
为什么在10秒钟之内写?这不是一件太大的事,犯不上犹豫,而有时越犹豫越不准确,常常第一个涌出脑际的那个人,确实就是本周闲话最多的人。
不到一分钟,收票完毕。
那么统计票数是不是要较多时间?一个70人的班级,从开始统计,到公布每人得票多少,仅用80秒就够了。
怎么统计?由承包这项工作的滕育新念票,面对滕育新的两位同学监票,计票则由北向南,每人记一个人的票数。滕育新只管用播音员的速度,读每张票上的人名(每人只准选一人),如,第一张票写的是王海鹏,北行坐的第一位同学马上站起来说:"我记王海鹏。"连续几票之后又读出新的一位"李健",那么北数第二行第一位同学便站起来说:"我记李健。"依此类推,一般每星期入选的人不过八九位,主持人刚念完名字,每人得票数字便同时统计完了,主持人一声令下:"报票。"北数第一人便大声报告:"王海鹏24票。"第二人报告:"李健9票。"第三人报告:"××3票"……
滕育新说:"请10票以上的同学到前面把自己的名字和票数写在黑板上,然后照老规矩写说明书。选举完毕!"
为什么10票以上的同学要批评,要写说明书(每票写100字,24票便是2400字)?超过10票,说明已有10个人认为这位同学闲话多,那显然就该采取具体措施减少闲话了。
9票以下(含9票)不批评,不惩罚,以后能改吗?能。票数超过了5,同学们就很着急,已经敲起了警钟,该注意了。8年前,我经常外出,一出去就是半月20天的。一次回来以后,看同学们办的日报,看到一期邓明同学办的,那上面刊登了关于自己的一条消息:"老师不在家的这个星期,班级选举闲话能手,我得了9票,感觉很惭愧,在老师回来之前,我一定抓紧做实事,控制'三闲',把票数减至5以下。"他果然实现了自己的诺言,第二次选举,他只得了两票。他的学习效率明显提高,后来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国家重点大学。
有的后进同学得了20多票,受到震动,下决心改变自己,咬紧牙关,埋头写一星期作业,选举时,竟然一票没有,他的努力得到了同学们的肯定,他竟然激动得热泪盈眶。
个别时候,某位同学也可能没有勇气面对现实,明明闲话很多,还自我感觉良好,一旦得票多了,感觉承受不了,这就得跟学生谈心,引导他有勇气面对现代社会、民主社会、信息社会的现实。生活于现代社会的人,不能只顾自我感觉,应更多地面向社会,面向他人推销自我,倘社会或他人持否定态度,那就要想方设法改变自我,以适应于社会和他人的需要。
有一天,我请班级的"四大闹将"放学后留一会儿,讨论选举"闲话能手"这种做法。
首先我问这种做法利大还是弊大,他们都认为利大于弊。有利于他们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有利于将自己置于全班同学帮助之中,监督之下,有利于及时给自己施加压力,也有利于找到激励自己前进的动力--为减少票数,获得同学们的好评而努力。弊端呢,就是票数多时,有点丢面子,虚荣心作怪,感觉难受一点,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弊端了。
当然,倘若班风不正,使用此法可能会使选举成为个人闹意气、图报复、你整我、我治你的工具,在那样的班级里使用这种办法,可能就弊大于利了。
"四大闹将"是全班92名学生中最淘气的,他们经常被选上,我问他们选举出的爱说闲话的同学怎样称呼好,他们说:"叫'说话大王'有点刺激自尊心,不好听;叫淘气包也不好,听着小家子气;叫'闹将'也不好,将字不是褒义词吗?老师,叫'周退'怎么样?意思是本周纪律有退步的同学,这样不联系过去,使每个人在本周都使劲往好处表现。"
"这个名字不错。"我说。我们使用了一年多这个名字,后来,由于不太好理解,"退"的概念内涵太丰富,那届学生毕业以后,新一届学生入学,又开始叫"闲话能手"了。
班集体检查监督,也不仅限于选举说闲话的人,凡是危害集体带有普遍性、流行性的错误苗头都可以选。
如一届新生刚入学,有的同学爱背后议论人的缺点,这既容易破坏团结、伤害同学之间的感情,又容易使议论人者变得狭隘可怜。于是便事先打个招呼,说:"下个星期我们将选举班内最能背后议论别人缺点的人,希望大家有这个毛病的尽快克服,以前议论的不算,就选本星期内的。"
有的班主任问:"这么一讲,不是没人超过10票了吗?那还惩罚谁?选举还有什么意义?"
选举、惩罚不是目的,使同学进步、激励后进生前进、增强班集体凝聚力、树立良好班风才是目的。事先打招呼、打预防针,学生们注意了,改正了,没人超过警戒线,没人被惩罚是大好事。
我反复向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强调,什么时候,我们班级都在5票以下了,那才说明没有明显说闲话的人了。最理想境界就是,实在选不出突出后进的同学了。真到那种境界,选举闲话能手这件事我们就不做了,每个星期又可节省下几分钟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
选举结果不一定都公布。比如选刺激性较强的错误代表人时,我就公开向同学们讲明:"这次选举结果不公开,只为老师了解情况。相信入选的同学心里已有了改正的措施,改好了,下次票数就下来了,倘不改票数不下来,老师要找你谈,帮你改。"例如选背后传闲话能手、逃避劳动能手、搬弄是非能手、心胸最狭窄的人等等,我都不公开选举结果,但却收到了发现问题、纠正不良风气的效果,常常在选举之后,这些不良的言行迅速收敛。
选举也不仅限于后进,更多的还是引导同学们向好看,向前看。我们班级经常选举最关心班级的人、做好事最多的人、心胸最开阔的人、本周进步最大的人、本周注意力最好的人、本周最有毅力的人、本周帮助同学最多的人等等。
每周选举不同于期末评比,用时少,发现问题及时,改正错误期限短,使学生充满信心,向先进学习目标明确,在下周就可以有行动。这种激励方法更适合于心理不够成熟的"小大人"。
九 说话接力本
十几年来,每届学生都要讨论一下上自习说话的利与弊。讨论结果,每届学生都认为自习课说话,包括商量解题方法,弊大于利。特别是我经常外出开会,自习课倘允许同学们研究问题、说话,常常闲话也说出来。说话的人一多,大家就不由自主地提高音量,音量一大,自习课就显得乱,降低了学习效率。另外,一节自习课才45分钟,遇到一点问题就去问别人,不仅干扰别人学习,而且还容易使自己不深入思考,从而变得浅薄。
 这样,自习课不说话的规矩就一届又一届地坚持下来了。
怎样监督检查,把这个规矩落到实处呢?除了以上提到的监督检查方法外,我们还使用过一种有趣的监督办法,即设立自习说话接力本。
这个本子由一位同学承包,本子有64开日记本那么大,打上格,分成姓名、说话时间、接交人姓名、惩罚方式等4个栏目。
上自习了,由承包人拿着这个接力本,他边学习,边听有没有说话的声音。有人说话,他一看,是孟凡强正回头和别人研究题,他便走过去,把自习说话接力本交给孟凡强。孟凡强登记完毕,接力本暂时属于他了,他便开始观察,寻找自己的下一个接班人。
一堂课过去了,没人说话。第二节,他更仔细地寻找,好,常江说话了,孟凡强立即走过去,请常江登记。常江在接力本上写上说话人:常江;说话时间:1989年12月24日;移交人:孟凡强;惩罚方式:500字说明书。如果常江放学前找到了接力本的接班人,写500字说明书就可以了,如果到放学还找不到接班人,那就需要写1000字的说明书,交给接力本承包人,而且第二天还要由他接着找。
常江认真观察同学们上自习,他极盼望能有一位同学小声说一句话,可是没人说,大家全都静悄悄地忙着学习。离放学时间越来越近,常江越来越着急,观察得越来越细致,可是他失望了,同学们都在全神贯注地做作业、思考、读书,教室里似乎越来越静。一直到放学,常江也没找到接班人,只好按班规班法写了1000字的说明书。
常江在说明书的结尾处写道:"以前我特别讨厌别人自习说话,嫌他干扰自己学习,这回地位变了,我若找不到说话的接班人就要加倍受罚了。不知不觉地,我变得特别盼望别人自习课说话,真的,就像盼望听到自己最崇拜的歌星唱歌一样,盼望能有一位同学停止学习,说一句话,哪怕只是小声说一句两三个字的话呢,也算把我救了。可是我盼了两堂课,一直盼到放学也没盼来一句话,只好失望地写了这份1000字的说明书。最难过的是明天还要由我找接班人,但愿明天有人被我抓住,这倒霉的说话接力本一旦传出去,以后自习我可不说话了。自习课说话,既损人又不利己,何苦呢。"
如果常江总交不出去怎么办?那他不是每天都要写1000字的说明书吗?不是。班级规定,交不出去要写3天,第四天交给承包自习说话接力本的同学。那不是加重这位同学的负担了吗?他天天注意别人自习是否说话,自己怎么静心学习?有办法,班级规定他完全可以采用一张一弛的文武之道,放松一节两节,一天两天,这时便容易发现说话的人,他就能轻而易举地交出自习说话接力本了。
有的老师问:"有了说话接力本,就能保证自习没人说话吗?"我说:"不能保证。""不能保证为什么还用呢?""它虽然没有100%的作用,却有20%左右的作用,在百用百灵的灵丹妙药我们还没有的时候,我们多角度思考问题,多用几味药,还是有好处的。"
这也如同做菜,一道好菜,要有油盐酱醋、葱蒜姜椒等许多种调料。能不能说有了味精或某种调料就保证能做出好菜来呢?显然不能保证,但对优秀厨师来说,有了味精,多了某种调料,做的菜味道一定更好。而不会做菜的人呢?拿了味精,不分冷热火候、数量,一味往里倒,还可能把菜做坏了。
自习说话接力本有用,但不是百分之百有用,只用这一个方法,不间断地用这一个方法,就如同做菜只放味精,可能出现不管用的局面,还可能产生副作用。
结合实际,不妨用一段时间,停一段时间,再配合干部监督、学生互助、集体抽检等方法综合应用于维持自习课的纪律,自习的纪律就一定会好起来。
十 糖衣药片和顺耳忠言
张一楠头脑聪明,兴趣广泛,贪玩好动,为了到我这班,临时决定从小学五年级跳级到中学。
他父亲是市交警队一把手,对自己、对队里的同志要求都非常严格,敏于事而慎于言,威信非常高。他总想像要求自己一样要求刚满12岁的孩子:要他胸怀开阔,要他刻苦学习,要他持重老成,要他理想远大……
张队长讲:"我总觉得孩子不像我们小时候那样懂事,那样肯吃苦,回家我就批评他,批评多了,他还不服气,总说你们那是什么年代,那是文化大革命,不正常,现在都90年代了。我看他不服气,就把他多年来犯的错误都提起来,一件一件地数,想堵住他的口,让他服气,但效果也不好。口头上他不反驳了,但心里没接受我的批评。魏老师,你说他,他听,说一次,好长时间他都受鼓舞,你得多批评他。"
  "我批评多了,他也不听。"
  我对自己的孩子,也有过类似的批评,看到他贪玩、不写日记时便数落,话说得过重,孩子不愿听,表现出不满,我感到自己的尊严受到侵犯,便想维护,于是批评得越厉害。为了使孩子失去防守能力,便找他的弱点,把他过去的错误重提一遍,孩子虽然无话可说了,心里却没增大战胜错误的能力,倒是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我们在工作中,有时遇到极忙的时候,心情不好,便急躁;看到学生犯错误,感到意外,感到生气;缺少足够的心理准备时,就容易狠狠地批评一顿。开头还恨铁不成钢,为了学生好,一旦批评不符合实际,学生不服气,就常常为了维护自己的虚荣心,数落起学生过去的缺点来。这样做的结果,师生双方都很累,谁都不愉快;学生没想出克服缺点的办法,教师也没提高教育学生的能力。
今晚,张队长又来校,同我谈教育孩子的问题。我说:"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我犯了一点过失,领导批评我时,便将我过去的失误一件件地都数出来,批评一通,我心里一定不服气,不仅不会下决心改正错误,还可能一气之下,不干教书这一行了,何苦来。辛辛苦苦没人说,偶有过失,便不依不饶,我想孩子们没有我们成熟,就更会产生逆反心理。"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话是真理。这话告诉我们,要站在理智的角度,站在较高层次思考良药与忠言。事实上,人们达到这一境界不容易,这要求被批评者具有高水平、高觉悟。
另一方面,就批评者而言,不能让自己的良药越苦口越好,忠言越逆耳越好,而应该想方设法使良药不苦口甚至甜口,让忠言不逆耳甚至顺耳。
坏人腐蚀好人喜欢用糖衣裹着的炮弹,这样容易将人打中,容易使人接受。我们在使人变好的过程中,为什么不研究一下糖衣,为什么不使人易于接受一些呢?
制药厂早已把许多良药制成了糖衣片,许多过去极苦的、难吃的中药也加上了蜂蜜和香料。人们越来越欢迎甜口的良药,那么我们教育子女、教育学生还停留在忠言逆耳的观念上,就落伍了,就不受欢迎了。
近两年,我力求在批评学生的同时表扬学生,在指出他的一点不足时指出他和这一点不足相对立的长处。这样做决不是怕学生不高兴,怕学生不接受批评,而是觉得这样才符合学生的实际。
学生的错误,从其自觉不自觉的角度来分析有两类。第一类是不自觉犯的错误,第二类是自觉但又不能自制的错误。学生绝大部分错误属于第一类:不知不觉溜号了,不知不觉迟到了,不知不觉弄坏了公物,不知不觉触犯了校规班法……这时他已懊悔、难过,需要的是想出不重蹈覆辙的措施办法。这时,指出他的长处,如注意听课、遵守时间、爱护公物、遵守校规班法等等,用平时这些长处去战胜偶发的短处,容易取胜。那些因坏人引诱或不良环境的诱惑而犯的错误,就更需要帮他找到心灵中真善美的一面了。归根结底,我们要靠这部分好思想去改变学生。不肯定、不表扬这部分思想,只是批评一通,不是把学生往错路上推吗?话又回到对张一楠的教育上来。"我说话,或批评他,他都能听,是我在批评他时,总肯定他的成绩,说如果你用七分成绩去战胜、去征服、去排挤三分缺点,一定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张队长也说:"孩子每天五点半就起床,为了投奔魏老师,每天来回有40里路,下了车还要走20分钟,可他每天还信心百倍,不怕苦不怕累,细想起来,这精神确实可嘉。"
我说:"你还得看到,他是跳级生,每天许多时间都浪费在路上,可他在全年级441名学生中,最近八科统考,排到了第77名,这显然是极不容易的。那360多名在他后面的学生大部分也非常用功,非常刻苦,可为什么追不上他,当然他头脑聪明是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他也确实用功了。你批评他的时候,只说他短处,不肯定这最基本的长处,他当然容易不服气。"
我建议,是对张队长,也是对全体家长,同时也包括我自己,批评孩子时,想一想糖衣良药,想一想让自己的忠言顺耳,想一想在指出他的一点不足之前,能不能先指出他的一点长处。
十一 信为心之声、心之桥
心相通的人,在一个班级时,说几句话,打两个手势都能表达自己的心声,抒发相互之间的感情。离远了呢?书信显然是表达心声的好方式,是沟通心与心之间的桥梁。
离开班级的同学来信了,我组织全班同学写作文,题目是《给××同学的一封信》。怕信太多增加读信同学的负担,便从信中选出十几封好的寄给远方的同学。
阎秀君同学走了以后,来了几封信,刚开始,谈到不适应新的环境,大家去信鼓励她。我在送给她的日记本上,油印了一行美术字。
 把对我们的怀念变成你征服科学高峰的力量吧!
 你的同学们
她果然记着这句话,稳定情绪。不久,在沈阳的班级里也名列前茅了。这时,我又写信告诉她班级同学正你追我赶地学习,以激励她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阎秀君同学:
你好!昨天接到你的来信,知道你学习在进步,期中考试取得了好成绩,感到很高兴。
你来信说"班级有了进步,同学们学习积极性有了提高",同学们都松了一口气。因为,去年接到你的信时,听说淘气的学生经常欺负你,我们都很焦虑,有的同学难过得流下了眼泪。读了你的这封信,同学们说:"这回好了,用不着担心了。"
听说你们班总换老师,这是坏事,也能变为好事。怎么变呢?就是能促进你奋发努力,刻苦自学。
从这个寒假起,咱们原班同学就开展自学竞赛了。因为一个人一生中只有约五分之一的时间是在校学习,学龄以前和成年以后主要都靠自学,没有自学能力,将来就不会获得更多的有用的知识。已经学了的知识和自己工作的实际也常常挂不上号。想到将来,同学们自学的劲头更足了。田冶在开学前,就自己做完了第四册数学的全部习题;王天飞写完了语文36课的阅读提纲;王惠玲、王丽艳等5名同学到3月5日为止,自学完了第四册数学,演算完了全部习题;何实、孙海波3月中旬已经开始自学第二册物理了。大家你追我赶,谁也不肯落后,连最慢的柏青,开学时也已经自学完了指数部分,该学对数了。你还记得王东晨吧,他自学的劲头也很足,自学竞赛还是他打的先锋呢!春节前他就已经自学完指数对数了,刚开学,他就做完了相似形的全部习题。
大家总结出了许多自学的好处:可以增强信心,由必须依赖老师到敢于自己走路;可以锻炼大脑的思维能力;可以培养注意力;能更扎实地掌握知识;一个章节,自学一遍之后,不懂的地方听课时就格外留心……你愿意自学吗?试一试吧!课本上的大部分知识,靠自学保准能学会。
班级的老规矩,例如跑步、锻炼、唱歌、画画、游戏、写日记、写格言,都还照旧。只是在早晨锻炼的路上,又增添了一项"记忆力体操",意思是每天都背一首诗,或一句格言,或几个英语单词。
王惠玲参加县里运动会,和高中组一起跑,取得了3000米第三名。班里又从外地转来几名同学,已经有63名同学了。数学、物理、语文四月末就已经结束课程,现已经复习20多天了。
希望你在经常换老师的不利条件下,培养自学能力,迎接明年重点中学的考试。
班主任:魏书生
1980年5月23日
书信是心声的录音带,它可以传递心声,保存心声,什么时候想"听",便将过去的书信找出来,打开,于是一颗颗赤诚的心便在眼前跳动,激人奋发,催人向上。当班主任的应善于使用这个方法缩短人与人之间心的距离,培养学生尊重人、理解人、信任人、关怀人、帮助人、原谅人的思想品质。
在农村教书的时候,每年插秧季节,都要放一个月左右的农忙假,每当这时我便被抽调到农场政工组办《大会战简报》。简报每天一期,另一个人组织稿件,排版、刻蜡纸、油印全是我一个人,每天忙得不可开交。这时便极想念自己的学生,心声无处诉时,我便写信。学生多,信写不过来时,我便刻写油印,然后请送信员带给学生们。信带走了我的思念,带走了我对学生的感情,彼此思念着,盼开学,开学后更珍惜每分每秒的学习时光。
十多年来,到我们学校听课的教师领导已超过3万人次,许多老师走了以后,还愿保持联系。考虑到我工作忙,他们便给我的班干部写信,给普通同学写信。有的班主任还让班干部和我们班干部建立通信联系,互相在信中交流感情,交流班级管理的经验与教训。
十几年来,我们一届又一届学生先后和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老师同学有过书信往来。书信像桥,学生们的心在桥上走来走去,这座桥使远在黑龙江、广东、新疆、江苏的师生们和我们建立了友谊。
 有的同学和外地师生的通信保持了很多年,我的学生毕业了,当年来听课的老师有的当了科长,又当了局长了,可他们的通信联系还保持着。
云南省有位老师,把我们班学生给他们班学生的信收集到一起,油印了一本集子,叫做《北方来信》,又寄给我们。
有时候开班会,朗读水平高的同学,读着一封封外地师生的来信。这些信带着克拉玛依油井的轰鸣,带着八百里秦川腰鼓的喧闹,带来了中越边界的枪炮声,带来了黑龙江水的波涛声。信中描绘了秦淮河畔学生晚间的夜读,写了黄河入海处师生们的奋斗,记叙了湘西山区孩子们求学的艰难,抒发了经济特区学生们投身改革的豪情。有大学教授写来的谆谆教诲,有中学教师寄来的教改经验,最多的是同龄人的相互激励、鼓舞。
信之路,心之路。在这样的会上听着这样的信,同学们的心路开了,心路广了,四面八方的人心贴得近了,天下变小了。
不只山川阻隔的人可通信,近在咫尺的人有时用信来沟通,也会有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两名同学闹误会了,吵得脸红脖子粗,过了两天,都后悔了,可谁也不好意思说第一句话,谁都不好意思第一个检讨。问我怎么办,我说:"办法很多,例如写封信送给她。""不好意思当面给。""那好办,投到信筒里,两天后她就接到了。"于是言恳词切的一封信发出,同学看了,虽未说话,但心桥已通,两人见面紧紧握手,热泪盈眶。
信是心声,信是心桥。班主任要善于传声,善于搭桥。特别是现代社会,要求人与人的交往更广泛,更频繁,班主任要更多地建筑心之桥,使学生的心路四通八达。
十二、摇上进于反复之间
后进学生有上进心,也能上进,但上进的过程充满了反复。要反复抓,抓反复。
教师不能看到后进学生某日努力学习了,某天遵守纪律了,就以为那是假象,以为是装的。那是真的进步了,即使是装出来的,也是进步了,那就应当表扬他,鼓励他,同时也公开帮他敲响警钟:"你的另一部分消极脑细胞,还可能反攻。"
能这样认识后进学生的进步,也就能正确看待后进学生的反复。后进学生的反复是正常现象,不要因为看到他又后退了就灰心,就气馁,而应当认识到这是情理中事,倒回来了,再想法前进上去就是了。
进退皆在自己理解之中,便容易把握自己的理智与感情,在反反复复的过程之中把后进同学引上上进之路。
郑朝军同学肩宽膀阔,有的是力气,干起活来,一个顶三四个,就是上课管不住自己,自习说话、作业拖拉的事屡屡发生。他也想改好,多次下决心,但过一段时间便落空。
放学路上,几名同学边走边唠,有人批评他说话不算数,有人说他"常立志"。郑朝军急了,面红耳赤,情绪激动,起愿发誓:"我以后再闹就不是人。"
这话可信吗?可信。我知道,这发自他的肺腑。许多后进同学都有过这种发自心底的呼喊,遗憾的是,他心中自由散漫的那一面的势力太强了。多年来扎下根,长出了懒的大树、散漫的大树、拖拉的大树,一句誓言,当然砍不倒这多年生长的大树。
教师无需因为后进同学缺点多就连他们的决心也不信,以为是假的;也无需因为他有了一句真的誓言就以为真的能砍倒多年生在心灵深处的懒树。
应当珍惜他这一句誓言,帮着他将这一句誓言变为具体的一点点的砍树的行动。只要行动就好,反复肯定会有,他头脑中的正义之师和不义之师肯定要斗上几百几千个回合。只要他开始向自己的后进面作战,就应当表扬,就应当鼓励。
这几天,郑朝军开始写作业、写日记了。又过了几天,我检查学生日记,发现他又有两天没写了。
什么原因?懒病又犯了,很好理解。用他自己的话说:"一看见日记本就有点打怵。"
我说:"对打怵,正确的态度是:应该做的事,偏不犹豫,可以不想做的质量好还是坏,一头扎进去,先做起来看。一边做,一边计算看做完要多少时间,心里只想着抓紧二字,边做边忘了打怵,边做边治了懒病,边做边提高了做事的能力,这是治懒的办法之一。
"不信,你随随便便、自自然然,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写,不管别人怎么看,写上两千字说明书,看多长时间能写完。试一试,别停顿,就算东一句、西一句,也要不停地写,就练自己不停顿地做事的能力。"
他果然开始写了,而且不停顿,从下了第一节自习课我说完就开始写,第二节下课也没顾上出去。第三节自习课还没结束,不到80分钟,2000多字的说明书写完了,交上来了!说做就做,做起来真快。这80分钟,他没有时间说话,也没有时间内疚、不安、犹豫,他是充实的。
我把这份2000多字的说明书读给大家听,同学们都为他写得思路清楚、句子通顺感到惊奇,有人甚至为他鼓起掌来。
他感受到了抓紧做事的快乐,一连几天,什么事都抓紧干,他也想追上同学们。忙着学习,纪律当然就好了。我外出开会回来,同学们说:没有人违犯纪律,就不用选举自习时说话的人了。陈东兴一再说:"连郑朝军都没有说话。"郑朝军也很高兴,他为履行了自己的承诺而高兴。
我高兴,我也感到连续好了这么些天,该反复了,哪能这么一帆风顺就把多年的懒病根除了呢?倒不是我盼望反复,而是感觉这是规律。这样想,遇到反复便容易想出办法,不至于感到意外。
果然,此后不久,一天下午放学后,英语科代表郑琳琳还没走。我问:"怎么还不回家?"郑琳琳说:"还有四名同学没交作业,等他们写完了,交齐了,都收上来我好去交给老师。"
四名没交作业的学生当中就有郑朝军。一听郑琳琳向我报告了这件事,他的脸立即沉了下来,没好气地说:"我没本子!"显然,他想以此为借口不写,拖下去。
这时,女同学刘颖立刻从自己书包里拿出一个本,说:"我这儿有一个没用过的本。"她朝郑朝军递过去了。
可是,郑朝军并不来接,接过来就意味着作业非写不可了。刘颖的好意丝毫没使他受感动,他此刻大脑正做点状思维的兴奋:横下一条心不写。同学的好意倒反使他更恼怒。"我不要,我自己买!"他给自己拖拉作业留了条后路:我自己去买,买不来就没有办法了。对于后进同学来说,能找出一万条后进的理由,要想后退,何患无辞?
我在旁边看着,若用先进同学的标准去衡量郑朝军此刻的言行,真能使人怒气满胸。但他已后进了多年,此刻正处于点状思维的控制中,我若上气,就只能使自己想不出好办法。
我分析着,想:该先把他从点状思维中解脱出来,别让他总想着自己是个不写作业的人。便说:"郑朝军这几天,各科作业紧追、紧赶、紧补,有几科欠的作业都补完了,这么点英语哪能不写呢?一定是累了,想歇一歇,明天再补。"这么一说,他露出了笑容,想到了自己近几天的进步,想到高效学习的快乐。
我又说:"人家郑琳琳放学不走为的啥,刘颖送给你本子为的啥,不就是盼你不欠账,轻松地回家吗?好心肠的人今天怎么不理解人家的好心了呢?"郑朝军淘是淘,但心地善良,富于同情心,这么一说,他不好意思了。
我拿过刘颖的本,递给郑朝军。"今天你一定要写完,我在这陪着你。"
晚上7点,郑朝军写完作业,一身轻松,见我陪他,满怀歉意。我说:"你有了进步,但还会有好多次反复,倘若自己在反复的时候不警惕,就又可能重新滑到昨天,甚至比昨天还要落后的位置。"
后进同学上进的过程是一个反反复复的过程,这个道理我觉得不仅要让后进同学懂得,还要让全班同学懂得。这样大家才会珍惜后进同学的每一点进步,才会在他们出现反复的时候不至于丧失信心,不至于指责埋怨。更重要的,是防止一部分同学以后进同学落后的言行为放纵自己的尺度,争相效仿,也滑进后进同学的行列。
班规班法对后进同学是否可适当要求松一些?有的班规要松一些,如:办班级日报,先进同学质量要好,后进同学只要办出来,基本符合要求就行。每天一篇日记,先进同学写出来就是一篇好文章,后进同学可能层次不清,语句不通,但只要写了也不深究。先进同学每天快跑5000米,后进的可以慢跑,甚至可以走5000米。有的大家都能做到的则一视同仁。自习不说话,闭住嘴总该都能做到吧。说话了,便受处罚。不吃零食,该做到吧,做不到,便一视同仁受处罚。
班规班法对后进同学既一视同仁,有的又有灵活性,这是后进同学的上进规律决定的,也是大家都能理解的。
十三 有时也需要留学生
当日事,当日毕。以这六个字为题的日记、作文,一届又一届的学生都做过两遍以上,有的多达六遍。
我喜欢当日事当日毕,也喜欢白天的事白天做完。即使1989年用一个月时间写一本书的时候,我也照样,白天在班上每天写完5000字,晚上回家看武打连续剧。
现在手头写的这本书,也是白天在校内写完,晚间看电视轻松一下。
我也主张学生当日事当日毕,白日事白日毕。尽可能不让学生放学后挨留。但对于比较懒的学生,还是有必要隔一段时间便留下来,特殊帮助一下。
1982年暑期,我新接了一个班,有15名同学入学考试语文成绩不到40分。这十几名同学到我班以后,有8名同学较勤奋,基本做到当日事当日毕,学习进步较快。有5名同学比较懒,爱拖拖拉拉,我便经常检查他们的作业,并嘱咐他们学会保留作业,不要随便乱扔。
入学50天了,我想看这5名同学作业保留得怎么样,便提前一天通知他们把50天的各科作业都带来。
放学后,5名同学留下来,作业本放在桌子上。
李刚的作业很乱,单说英语作业,就凌乱地分散在5个本子上,9月15日的在此,9月16日的在彼,9月17日的又在另一个本子上。不过李刚却有很强的整理能力,昨天听说我要检查作业,他便把不同本子上的同类作业,一天挨一天地归拢到一起,竟然完整无缺。看完了英语,我又检查了他的数学、语文、政治、生物各科,只剩下地理一科了,李刚长长地出了一口气,把地理作业拿在手里,问我还检查不。我看他那自信的样子,知道没什么问题了,便说:"信得过了。"这名长得极强壮的短跑运动员,性格粗犷,不拘小节,学习上比较粗心。想不到他50天的各科作业竟一天不缺,一科一页不缺。
我问:"这样严格要求,你觉得苦和甜哪个是主要的?"
李刚憨厚地笑了,我很喜欢这个孩子的憨厚。他说:"甜是主要的。"李刚说甜是主要的,那一定是他心里想的。李刚可不逢迎着和我说话,因为他不逢迎,我便更喜欢和他谈话。
我又继续检查另外4名同学的。冷军的各科作业按月日排好,每天定量,整齐无缺。郝继军、单继波丢失了9月份的政治作业本,陈东兴则丢失了9月16日至30日的语文作业。他们紧张得头上都渗出了汗珠,请求允许他们在5天内补完。
我说:"我给你们证明,你们前次大检查时确实写完了,可为什么才隔几天就没了呢?可见你们生活没规律,不善于保存资料,今后要注意积累,到年末还检查,倘若丢了整本作业,甚至丢了几本,你们说怎么办?"
"我们一页不落地补上。"
"那就说话算话,今天丢了作业的三名同学先补吧!"
这样严格要求,是否有点过分,有点苛刻?我想将来他们会做出回答:"正因为有了这严格的要求,才使我们养成了说了算、定了干,当日事、当日毕和认真积累资料的好习惯。"
10月末,按盘锦的习惯是买秋菜的时节。这段时间,各单位都放一至两天假买秋菜,搬运回家,整理存放。
我用这个时间检查学生作业,开学两个多月各科作业全都拿来,先自检,再互检、抽检。结果发现9名同学程度不同地缺作业,有的缺一两天的,有的则又丢了作业本。
别的同学走了,留下他们。我问:"咱们怎么办?"
"补呗!"学生答。
"真愿补吗?"学生不吱声。我说:"你们思想也在斗争,懒的那面想让老师放了你,勤的那一面想请老师帮你管住自己,是吧?"同学们点点头。"最不愿挨留的同学,刚留下时,可能是一肚子不高兴,补完一半作业时,便剩下半肚子不高兴,全补完了,满肚子都高兴了。不信,你就试一试。"
同学们留下了,教室内很静,我在写稿,学生们在奋笔疾书。
一直到下午3点多钟才补完。我问几个刚刚补完作业的学生:"挨留高兴不高兴?"
"高兴。"同学们齐答。
我又问常常挨留、又不愿挨留的郭大伟此刻还是不是一肚子不高兴。
郭大伟说:"不是一肚子。"
"多半肚子吧?"我又问。
大伟说:"我这会真的满肚子高兴。老师不留我,作业我不可能补完,心里总有负担,可又管不住自己,在这有老师的威力做压力,不知不觉作业写完了。"
这话说得符合他的心理。在老师的催促下补完了作业,实际是减轻了他们因内疚、担忧而产生的心理负担。
"不早了,快回家吃饭吧!对不起,耽误大家吃午饭了。"
"老师您不是也没吃吗?"
郭大伟和两个男生还磨磨蹭蹭不肯离去。"你们不走我走了!"
我刚走到操场,高志男同学从教室追出来,吞吞吐吐地说:"老师……郭大伟问您家里买没买秋菜,买了,我们帮您搬菜去。"
我心里一热:"感谢大家的好意,等以后买了菜,一定请同学们来帮忙,谢谢大家了!"
走在路上,我想,只要引导得法,说到学生的心里,学生是通情达理的。挨留到下午3点多了,饿着肚子写作业,心里还惦记着别人。有好几名学生一边写作业一边催促我回去吃饭,并且一再表示:"我们自己能管住自己,两小时以后您再来检查。"
从心里是为了学生好,再设身处地去说服学生,即使在留学生的时候,师生之间的感情也会融洽和谐,甚至比不留时还要亲近。问题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实质。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