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爱心与教育》——李镇西教育手记

_7 李镇西(当代)
…… …… …… ……
下午上课前,赵老师找到我,歉然地说:“看来我上午不应该对学生发那么大的火。当时,我走进教室只觉得班上气氛不对,课堂上总不安静。我批评了几句,有的学生??比如万同??居然与我顶撞起来,还扬言‘要罢课抗议’!气得我发抖。但是,刚才万同主动给我交来一份检查,看了以后我觉得,当时如果理解了学生的心情,我完全可以换一种方式开导他们。”
万同的“检查”是这样写的??
赵老师,同学们上午没好好上课,我们错了。我定(顶)嘴,更是对您的不礼貌。我向您说一声‘对不起’!但是,这几天同学们的心里 真的很难爱(受)啊!大家都很希望李老师当我们的班主任,都不满义 (意)学校(的安排)。想用这种方法来刘(流)住我们的李老师。我 们也知道这种方法是于(愚)春(蠢)的,可我们没法空(控)制自己 啊!赵老师,您体(替〕我们求求学校领导吧,不要换走李老师!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担任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最近,学校为减轻我过重的工作负担而免去我一个班的班主任工作,我是能够理解并深深地感谢领导的关怀的。但读了这段与其说是“检查”不如说是“请求”的文字,我被学生纯真的情感打动了!
放学前,我来到班上,迎接我的是一片辉煌的烛光和烛光中点点晶莹的泪花!我伫立讲台许久许久,一句话都说不出来,眼前却闪现出一幅又一幅过去的画面:秋天,我和学生们一起欢度他们进中学后的第一个中秋节;冬天,我和学生们顶着凛冽的寒风驰骋在足球场上;春天,我和学生们冒着细雨在野外菜花地的泥泞小路上追逐,夏天,我和学生们在公园草坪上摔跤、斗鸡……
63位学生默默地注视着我,也和我一起沉默着,沉默着,任感情的潮水在胸中激荡澎湃,又化作冲决眼眶的泪水无声地流着,流着……窗外,北风呼呼,寒流滚滚;室内,寸寸洁白的蜡烛也在无声地流泪,它那金黄色的烛光却温暖着每一个人纯真的心灵!
“……同学们的心情,我理解……”我终于吃力地说话了,“但大家的做法,实在是不应该啊!”
学生们终于忍不住了??无声的流泪变成了伏案啜泣,呜咽之声在教室里回荡,也撞击着我的感情的堤坝:童心可鉴,泪眼作证??有了一批又一批心心相印的学生,我便成了情感富翁和精神巨人;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者,还有比自己人格的丰碑铸在学生心目中更崇高的荣誉吗?
“我,我,我永远记住,同学们对我的??感情!”说完这句话,我迅速转身走出了教室……
??因为,我已泪如泉涌!
要教育“优生”敢于“让思想冲破牢笼” ———— 即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的大前提下,培养学生追求科学、崇尚真理的理性精神,让学生大胆地冲破迷信权威的思想牢笼,冲破盲从书本的思想牢笼,冲破膜拜师长的思想牢笼,冲破固执已见的思想牢笼!
激励“优生”超越自我的要点有二:一是尽可能多地让他们在各个方面实践,以发现并发展自己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潜质;二是鼓励他们在日常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战胜自我;甚至教育者可以有意识设置一些难题去“折磨”他们,让他们在一次次自己与自己“过不去”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与辉煌正是从战胜自我到超越自我”。
真理总是朴素的。教育科学有时其实很简单,就是把教师的教育意图尽可能转化为学生的自我要求,再设法让学生坚持下去以形成习惯。)
手记六:锻造卓越人格
?? “优秀学生”的培养
⊙对“优生”培养的思考
“优生”当然应该是指品学兼优的学生,但在现在在不少教师、家长的眼中,所谓“优生”更多的是指学习成绩拔尖的学生(也被称为“尖子生”)。因此,这里有必要对我所说的“优生”作个大致的定义————我这里所说的“优生”,是指品德、学习和各方面能力都优于同龄人的学生。
培养“优生”的意义显然是不言而喻的。“素质教育”并非是“一刀切”的教育,而是既面向全体学生,又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的教育。尽可能挖掘并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潜力,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在各方面都获得理想的发展,成为教育者所期望的“优生”,最终成为对民族对国家有用的高素质人才,应该说这也是“素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对“优生”的感情几乎是不需要培养的,因为教师对“优生”的爱几乎是天生的————比如,在学校进行组建新班时,几乎每个教师都希望自己班上的“优生”多一些。但我们对“优生”的认识却未必正确而且全面。
当我们第一面从《新生报名册》上认识“优生”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他们并不是自己教育的成果,而是学生家长和小学老师共同教育的成果。说明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这意味着我们对他们同样需要从零开始的教育。而且,这种“从零开始的教育”的主要依据是这些“优生”的两重性:一方面,他们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学习成绩以及各种能力对一般学生相对(注意:只是相对)要好一些;另一方面,他们除了仍然存在着一般学生在这个年龄容易出现的毛病外,也存在着他们作为老师的“好学生”、家长的“好孩子”所特有的一些毛病。
具体说来,“优生”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 思想比较纯正,行为举止较文明。自我控制的能力比较强,一般没有重大的违纪现象。
2. 求知欲较旺盛,知识接受能力也较强,学习态度较端正,学习方法较科学因而成绩较好。
3. 长期担任学生干部,因此演说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其他工作能力都较强,在班上同学中容易形成威信。
4. 课外涉猎比较广泛,爱好全面,因而知识面较广。
5. 由于智力状况比较好,课内学习较为轻松,因而容易自满,不求上进。
6. 长期处于学生尖子的位置,比较自傲自负,容易产生虚荣心。
7. 在畸形的“升学率”压力下,有的“优生”之间容易产生互相嫉妒、钩心斗角的狭隘情绪和学习上的不正当竞争。
8. 从小就处在受表扬、获荣誉、被羡慕的顺境之中,因而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远不及一般普通学生。
以上几点,只是就一般“优生”的共性而言,当然不一定每一个“优生”都是如此,但根据我的教育实践,至少多数“优生”基本如此,只是也许有的学生侧重于其中的某些部分,而有些学生又偏重于另外的特点而已。
还需特别指出的是,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一些教育者不但只注重“优生”的学习分数,而且“一好遮百丑”,把他们其他方面的优点也有意无意地夸大了;相反,他们所独有的思想偏差、人格缺陷,在很大程度上上却被教育者忽视了。
我仅举一个关于三好生的事例,可能会让读者的心灵受到震动。
几年前,某直辖市有关部门对该市16名市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进行了一次特殊考试——“特殊”之处在于这次考试有些设计是隐性的。在考室门口放有一把倒置的扫帚,结果,进教室16名学生无一人弯腰把扫帚扶起来;考试前,需要削铅笔,结果,削完铅笔后主动把铅笔屑打扫干净的仅有三人!考试完毕后,主持人对所有学生说:“今天的考试结束了,但我很遗憾地告诉大家,你们都未通过今天的考试,因为你们在考试过程中的言行已经给自己的文明习惯打了个不及格的分数!”
是的,上面这个例子都涉及的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正因为是小事,才说明其普遍性;更何况,这些应试者的当事人都是中小学生中的佼佼者啊!
至于近几年来,不少因承受不了各种“打击”而自杀的中学生,其中绝大多数是我们教育者眼中的“优生”,应该说,这也早就不是“新闻”了。
————问题的严重性正在于此!
因此,如果我们第一次走进教室,面对“优生”时,在深感“幸运”的同时,切不可认为“优生”教育只是“维持”教育,而应该意识到:“优生”教育的艰巨性、复杂性,决不亚于对其他学生的教育。
根据我的体会,在培养“优生”的问题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 引导“优生”树立志向。
“优生”一般来说,智商较高,即使不那么刻苦,他们的学习也会在班上名列前茅,高中毕业也能考上大学。这就往往使一些“优生”不求上进。当然,从“应试教育”的角度看,这类学生固然是“上线生”;但如果他们仅以考上大学为目标,那么我们国家不过是又多了一名大学生而已,而决不会又多了一名钱学森、华罗庚。因此,要让这些学生真正发挥出自己的潜力,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班主任就应该引导他们树立理想,明确志向,真正做到“志存高远”。我常常通过谈心,让“优生”意识到,成绩比别人好,就意味着将来比别人多一分责任,而现在起就应该比别人多一分努力。引导学生立志,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给他们推荐有关伟人、名人的传记读物,使“优生”把自己放在一个更广阔的历史空间和时代背景中认识自己的使命。
第二, 帮助“优生”认识自己。
一般来说,“优生”有较强的自信心,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我们应该予以保护和发展。但同时,有些“优生”对自己的不足往往认识不够,也有的“优生”对自己的人格修养、知识框架、能力结构等综合素质也缺乏科学的分析与评价,还有些“优生”对自己某些方面的发展潜力认识不足……如此等等,都妨碍着他们进一步充实自己的综合素质,妨碍着他们发展自己应有的才华,最终也阻碍着他们成长为教育者所期待高素质人才。所以,我们应该帮助“优生”超越某些具体的考试分数和名次,通过与其他杰出的少年英才比较,通过对自己求学过程中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的冷静分析,通过各种具体的课内外实践活动……正确全面地认识自己,进而有针对性地发展自己。
第三, 教育“优生”保持童心。
少年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具有纯朴善良的本质的;何况我们面对的“优生”是经过其家庭教养和小学老师的精心教育,他们的思想品德一般还是比较好的。因此,我们对“优生”的所谓“思想品德教育”,固然包括随着他们年龄增长而注入一些新的思想品德养料,但我个人认为,更重要的还是教育他们应保持自己的一颗纯洁童心。这种情况应该说不是个别现象:一些“优生”随着荣誉的增多和头脑的“成熟”,虚荣、自私、骄傲自大、心胸狭隘等等心灵的毒瘤也开始滋长,而且由于他们在班上往往有较高的威信,因而他们的这些毛病在班上产生的消极影响也较大。教育“优生”保持童心,单靠说教是不行的,更多的时候是要让他们通过与班上的同学平等相处感受其他同学身上值得自己学习的优良品德,让他们在为同学服务的过程中体验一种奉献的幸福,让“优生”之间面对分数和荣誉学会淡然处之和互相谦让,以培养自己豁达而淡泊的心境。适当淡化这类学生的“优生”意识,帮助“优生”去掉他们头上自我陶醉的“光环”以恢复他们普通同学的感觉,是使他们保持一颗纯朴童心的有效方式之一。
第四, 激励“优生”超越自我。
我常常对“优生”说:“本来可以得100分,却只得了99分;本来可以考上名牌大学,却只考上了普通院校;本来可以成功一番辉煌的事业,却只是找到了一个谋生的饭碗……造成这种种遗憾的原因当然很多,但其中重要的原因则是本人不具有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勇气、毅力和能力。在未来人生的道路上,千万不要自己埋没了自己!”如果我们对所有学生都这样说,显然不妥,因为我们的社会既需要像陈章良那样的杰出科学家,也需要像李素丽那样的普通劳动者;但是,对少数具有出类拔萃潜质的“优生”,我们则应理直气壮地向他们提出“追求卓越”的希望。激励“优生”超越自我的要点有二:一是尽可能多地让他们在各个方面实践,以发现并发展自己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潜质;二是鼓励他们在日常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战胜自我;甚至教育者可以有意识设置一些难题去“折磨”他们,让他们在一次次自己与自己“过不去”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与辉煌正是从战胜自我到超越自我”。
第五、训练“优生”受挫心理。
长期处在“金字塔尖”的“优生”们,很少品尝失败和被冷落的滋味,这就使他们对受挫的心理承受力相对较弱,一旦遇到各种“打击”往往情绪低落、悲观失望,个别学生甚至对前途失去信心。因此,优化“优生”的心理素质特别是受挫的心理承受力,是“优生”培养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训练并强化“优生”的受挫心理,首先不可将“优生”的身份和地位在班上特殊化,而应与其他学生一视同仁,这样,“优生”平时本来就是和一般同学一样,也就避免了因某些因素可能出现的“失落感”;其次,“优生”担任学生干部不宜搞“终身制”,而应合理轮换,使“优生”适应“能上能下”的学生干部机制;另外,对“优生”犯错误切不可迁就,而应该严肃批评,让他们习惯于挨批评包括严厉的批评甚至必要的处分;最后,也是很重要的一点,要多给“优生”创设一些品尝失败的机会————这当然不是说要有意让“优生”不断失败,而是引导“优生”尽可能多地在不同领域不同方面摸索、尝试,在此过程中必然会有失利,而当“优生”对此习以为常的时候,他们就学会了坦然面对人生路上的失败、挫折和各种意想不到的打击。
第五, 培养“优生”创造能力。
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一般来说,“优生”的学习成绩是很拔尖的,但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高分低能”的现象却不是个别的。而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我们决不能满足于“优生”名列前茅的考试分数,而应有意识地培养其创造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教育“优生”敢于“让思想冲破牢笼” ———— 即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的大前提下,培养学生追求科学、崇尚真理的理性精神,让学生大胆地冲破迷信权威的思想牢笼,冲破盲从书本的思想牢笼,冲破膜拜师长的思想牢笼,冲破固执已见的思想牢笼!总之,让他们养成善于质疑、勇于否定、独立思考、积极创新的治学方法和人生态度。从解题时的独特方法到作文时的新颖构思,从独当一面地开展班干部工作到积极参与各类课余科技小制作、小发明活动……只要学生具备了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其创造能力锻炼的机会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
⊙程桦:让思想飞翔
1985年春天,我班上转学来了一个男生,名叫程桦。
也许是刚到一个新的环境还不太适应,程桦给我和同学们的印象是不太爱说话,性格似乎有些内向。但他的学习却十分优秀。他交来的第一次作业《翻译〈愚公移山〉》就让我刮目相看:且不说那准确生动的文笔让人不相信这是出自一位初一学生之手,单是看那印刷体一般美观的书写就使人爽心悦目!
“这位新同学写的字就像钢笔字帖一样!”班上的同学议论纷纷。虽然程桦现在还谈不上有什么好朋友,但在同学们看来,他无疑是一位优秀学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程桦各方面的才能逐渐显露了出来:绘画、书法、作文、朗诵、表演……其中最让人羡慕的,是他拉得一手漂亮的小提琴。
现在的中小学生,擅长一、两样乐器,当然不算什么稀罕。但在八十年代中期,像程桦这样有“艺术特长”的学生的确少见。于是不但本班同学十分敬佩他,甚至在外班,程桦都颇有些“知名度”。
其实,程桦的家庭是很普通的。父母都是长期在边远山区工作的中学教师,程桦也随父母长期生活在相对闭塞的少数民族地区。现在,他父母深感当地的教育不能满足程桦的成长,于是依靠程桦姑姑在乐山一中工作的关系,才把他转到了这所省重点中学。
于是,12岁的程桦便开始了自己半独立的生活。平时他寄住于姑姑在学校分的一间简陋的小木板房,日常生活当然有姑姑照顾;但有时姑姑要回自己的家————乐山师专,这样程桦就得自己照顾自己。
但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每天傍晚,在学校那间小木房里,总是准时飘出悠扬的小提琴声————那是程桦在练琴。
我毫不掩饰自己对这位学生的喜爱,但这种喜爱并非宠爱,而是一种精心雕琢的欲望。这种欲望使我细心观察并认真分析了程桦的现在的优势和不足:他天赋较高,反应很敏捷,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很强;比起同龄人,他有着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而且他身上保持着十分纯朴的本色,没有一般优秀学生的矜持和傲气。但是,他的不足也是明显的————可能是由于长期生活在边远落后的地区,他的思维不够开阔,知识面相对较窄,比起他扎实的知识基础,他的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明显较弱。显然,仅就学习成绩特别是分数而言,程桦当然是一个“尖子生”,然而,作为未来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他还有着不小的差距。
但是,程桦无疑是具备成长为高素质人才的潜质的。作为他的老师,我应该让他今后的发展出类拔萃。我也有这个信心。
我从谈心入手。于是,在学校操场的环形跑道上,我常常和他一圈又一圈地散步。我们聊天的内容十分广泛:学习、生活、我的学生时代甚至童年趣事、他的志趣和理想,也包括当时国内外的热门话题,比如中曾根访华、“挑战者”号失事、夏时制的利弊、步鑫生的沉浮……在这一次次平等愉悦的谈心过程中,我不知不觉走进了他的心灵,他也由衷地把我当作最尊敬也最信赖的师长。
我并没有直接向他大谈“志向”、“能力”、“责任感”之类的字眼,我只是努力通过我们之间的心灵交流把他的视野引向一个个广阔的空间。
除了谈心,还有推荐书籍。程桦特别爱看书,于是,几年间,他陆续从我的书架上借走了《马克思的青年时代》、《周周恩来传略》、《徐悲鸿一生》、《历史在这里沉思》、《傅雷家书》、《超越自我》、《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第三次浪潮》……
渐渐地,他对集体活动和班级事务热心起来,并有意识地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他的第一次崭露头角是在我班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50周年而举办的“思想节”上,程桦扮演马克思发表热情洋溢的演讲:
“各位先生、各位女士,你们好!”虽然是模拟讲演,但由于程桦事前准备充分,再加上他的表演才能,因此程桦一出场,他颇有风度的演说便吸引了同学们。“马克思”谈到了对中国的敬仰:“我终于来到了中国,这是我一百多年前就向往、关注的东方文明古国。”他谈到少年时代的立志:“17岁时,我曾在一篇作文中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被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他谈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我十分高兴地看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丰富发展了我的学说,在中国这块多灾多难而又充满光荣的土地上建立了真正属于劳动人民的共产主义政权。而在最近几年,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为社会主义事业注入了更蓬勃的生机!”最后,“马克思”以一段气势磅礴的话结束了演说:“当然,在共产主义运动的前进路上,也许还会有曲折和困难,但不管怎样,我仍然坚信:共产主义革命必将胜利。在这场革命中,无产者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也许从讲演技巧的角度看,这段演说还略显幼稚和生硬,但如果我们知道程桦此刻还只是个13岁的初二学生,我们就不得不佩服他的勇气了。作为他的班主任,我更赞赏他在准备时的认真态度:仅仅为了这段不太长的演说,他硬是半懂不懂地读了好几遍《共产党宣言》和《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无疑,通过参加这样的活动,程桦所得到的能力锻炼和思想提高是相当大的。
又一届班委改选了。我鼓励程桦竞争班长。结果在四位竞选者中,程桦当选班长。
为了进一步锻炼两位班长的能力,同时为了调动全班同学参与班级建设的积极性,我决定在班上搞一次“做班级主人”的主题班会,让程桦发表“就职演说”,并主持“模拟记者招待会”。
班会之前,我对他进行了一些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的指导,特别告诫他不要紧张,面对各种问题,怎么想就怎么答。实在回答不出也不要紧,说声“很抱歉,请允许我以后回答你”就行了。反正都是自己的同学。
于是,这次班会就以程桦别开生面的“就职演说”拉开了序幕……
“我既然自荐当班长,就一定能尽力当好。请同学们相信我,并拥护我!”在程桦自信地作完“就职演说”之后,他紧接着宣布道:“现在,由我主持‘记者招待会’,在座的同学都是‘记者’。欢迎大家就班级事务广泛提问,我将尽力答复。”
第一个“记者”问道:“我是《未来日报》的记者。首先祝贺你就任班长。请问,你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程桦答道:“我做的第一件事情,既不是督促大家学习,也不是批评不守纪律的同学,而是设法发挥全班每位同学关心集体的积极性。比如,我准备在班上搞一次评选‘全班之最’的活动:选‘最真诚的同学’、‘最热心的同学’、‘劳动最踏实的同学’、‘做值日最负责的同学’等等,通过评选,让每位同学发现自己的长处,激发同学们关心班集体的热情。”
一位女同学问:“你对同学们有什么希望吗?”
程桦答:“希望同学们多给我提意见和建议!”
同学们的掌声刚落,一位男同学站了起来:“对你自荐当班长的精神,我极为钦佩。请问:将来你有没有胆量自荐当国家主席?”
程桦显然对这个问题没有思想准备,但他略加思考,便朗声回答:“我有这个胆量!不过,仅有胆量是不行的。照我现在的样子,若当上国家主席,一定会把国家搞糟。”同学们发出一阵笑声。“但是,只要以后我的思想、知识、能力达到了国家主席的水平,而又有这么一个机会,我想我一定敢自荐当国家主席!”
又一个同学发问了:“请问,你的家长支持你自荐当班长吗?”
“我的父母不在乐山市”程桦回答,“但我相信他们知道此事后一定会支持我的。因为我爸爸、妈妈一向教育我不仅要勤奋学习,而且要关心集体,培养能力。”
教室里又响起了一阵掌声。
“记者招待会”的气氛越来越热烈,同学们的提问越来越多,程桦也越来越从容自如。教室里不断响起朗朗的笑声和热烈的掌声。在半小时之内,三十多位同学提出了四十多个问题。下课铃响了,我想给程桦出个难题,试试他的应变能力: “作为你的班主任,请允许我也问一个问题,你自荐当班长,有没有名利思想?请说实话。”
十几秒钟的沉默之后,程桦从容回答:“可以说没有,也可以说有。对于我个人来说,是不存在任何名利思想的,因为我们只想为大家服务。但是,既然是为集体服务,我就应通过自己的工作‘争’集体之名,‘图’集体之利。——这就是我的‘名利思想’。”
“哗!……”程桦的妙语激起了空前热烈的掌声。
日本市川市市长高桥国雄一行将到乐山一中参观访问的消息,使学校一下子开始了紧张的迎宾准备工作。我却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我找到程桦和几个同学:“你们能不能在高桥国雄来访时,主动采访采访他?一来是为了锻炼一下自己,二来想让日本人看看我们中国中学生的形象。”
程桦等同学当即便答应了,而且还兴奋地跳了起来。
到了采访那天,小“记者”们友好而勇敢地向高桥市长频频发问:“请问高桥先生,对我们学校印象如何?”、“请问,贵国中学生教育开了哪些课程?”、“贵国中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什么?”、“请问,贵国是怎样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高桥先生看来对孩子们的采访很感兴趣,从容而风趣地回答着各种提问。
规定时间到了。程桦鼓起勇气提了一个事先对“上级审查”隐瞒的问题:“请问高桥先生,贵国正是怎样对你们中学生讲日本侵华战争的?”
高桥国雄稍稍顿了一下,随即便十分和蔼而坦率地答道:“我们一般还没对中学生讲这些。不过,我们总是教育我们的青少年学生要热爱世界和平、维护日中友谊。”市长还笑盈盈地拍了拍程桦的肩膀,显然不认为这是一个“不友好”甚至“影响中日人民世世代代友好”的提问。
但程桦却“固执”而天真地向高桥国雄提出:“请市长先生回国后代中国中学生向贵国政府建议,教育日本青少年全面地正确认识历史,珍视中日友好关系。”
应该说,程桦的采访是相当成功而得体的。
临近初三毕业之际,程桦代表学校参加了乐山市中学生现场作文比赛。
这次作文比赛的题目是临场抽签决定。初中的题目有三个:《笑后的思索》、《生活中美丽的一瞬》和《从夏时制说起》。程桦的运气似乎不太好,他抽中了《从夏时制说起》,题目要求写议论文,而且重在“说起”,即展开联想,通过发散性思维发表议论。这对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但程桦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调动自己的思想积累和表达能力,写了一篇令后来的评卷老师拍案叫好的佳作。
文章以驳论的方式一开始就展示出对“夏时制”持不同意见者发出的种种言论(“现在简直什么都跟外国学!”“就是,连时间也……唉!”“中国有中国的时间,外国有外国的时间,为什么连时间都要跟着别人学?”),接着对这些概念不清、观点糊涂的言论进行分析论辩:
诚然,这“夏时制”确实为“外国引进”,但这时间却怎么分“中国的”“外国的”?正如天上的月亮,中国境内人说是中国的,外国境内看着的人又说是他们的。然而不管怎样,那天上却只有这么一轮月亮。时间也如此,不管怎么争,时间,却也是地球上的时间,大家都在过的时间,从何谈起“中国的”“外国的”?
接下来,程桦紧扣“引进”二字大做文章:
中国和外国,都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这天底下。为了生活得更好,各自想了些好主意。有时中国有的,外国没有;有时外国有的,中国又没有。如指南针、火药,外国不是稳稳当当地学去了吗?那么,外国好的,我们为什么又不能学呢?
程桦进而剖析这种盲目排外的历史根源,指出这是一种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吃够外国人的亏而引起的变态心理的反映:
从什么时候开始由这种怕“外国的”,而产生盲目排外思想的?大概是从那“鸦片战争”开始的吧!外国人说的是让我们享受“西方文明”,却让我们享受了鸦片、炮火、军队的滋味。大概从那时起,我们民族有个普遍心理现象:啊呀呀,不得了,那、那是外国的!“外国的”是瘟疫!
最后程桦站在清醒中国人的立场论述道:
我们是中国人,因而也要有自己的脑袋,要用它来辨别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中国的东西有好有坏,外国的东西也有好有坏,我们都要分出好坏,然后留下好的,去掉坏的。这留下的,也就势必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我们都应该充分占有和利用。特别是当前,世界科技发展神速,倘若坚持“外国的不用”,恐怕哪年又要被别人,被我们蔑视的“外国人”欺侮了!
这篇文章一举夺得那次作文大赛一等奖的第一名。
我这里不厌其烦地评述程桦的获奖作文,并不是因为我也是那次作文比赛的优秀指导奖的获得者,而是这篇作文反映出程桦在我的影响下,思维已比较敏锐活跃,思考比过去严密周到,思想也开始犀利深刻起来。这正是我所期待的。
两年之后,已是高一学生的程桦受学校委托主办了一期纪念国庆38周年的专栏,又在全校引起了反响。
一位高三学生说:“这期板报内容别具一格,不落俗套,很有新意!”一位语文老师说:“这是我在学校任教二十多年来看到的最好的一期学生板报!”
然而,也有个别人提出了非难:“国庆板报怎么能这样办呢?”“这些学生的思想太片面、太偏激!”
所谓“国庆板报怎么能这样办呢?”是因为这期板没有象以前的“庆祝专栏”一样,摘抄几句“从井岗山上的星星之火到天安门城楼上的盏盏红灯”之类的“诗歌”,也没有堆砌一些“建国以来”或“三中全会以来”的“伟大成就”,而是以“热爱祖国风华正茂,关心改革激扬文字”为通栏标题,登出了一组论国事、话改革的议论文──《让我们连接历史与未来》、《血泪国耻不能忘》、《评电影》……程桦还特意在《写在前面》中告诉读者:“对共和国母亲生日的庆贺,莫过于对祖国命运的思考和对改革事业的关心。”
所谓“这些学生思想太片面、太偏激!”主要是针对报中程桦《血泪国耻不能忘》一文而言。程桦在文章中对当前的中日关系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对“我国领导人邀请三千日本青年访华,而日本方面仅邀请五百中国青年访日”、“东芝事件”、“日本企图做政治大国”等问题提出了批评,认为“中日友好不能忘记历史”、“越是在共和国生日的时候,越要居安思危,想一想我们母亲所遭受过的耻辱”。应该说,作者善于独立思考,勇于说真话,热爱祖国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但是,板报仅存在了10天,就被强行擦掉了。
又是一个黄昏,我和程桦漫步校园。我对他说:“不要灰心,你肯定没错。你应该豁达些,表现出男子汉应有的气度。”并告诉他应该怎样对待复杂的社会,同时勉励他在成长的道路上一定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我期待着程桦走向成熟。
然而,他毕竟是个孩子,考上高中时也不过十四岁。他当然也有着这个年龄男孩子顽皮、活泼甚至倔强、任性的特点。
高一时,我继续担任他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开学不久,就发生了一件让我和他的父母头疼的事。
他的父母已在一年前调到乐山一中。在一个星期六的夜里,大概已经十一二点了吧,她的母亲焦急万分地叩开了我的寝室门:“李老师,程桦他……他……他出走了!”
我一惊,连忙随她赶到程桦的家。原来,这天傍晚在饭桌上,他母亲不停地告诫他“要专心学习”、“不要分散精力”、“特别要注意和女同学的交往”等等,说得程桦心烦,总觉得母亲不信任自己,就和母亲顶了起来,父亲见状,便骂了他几句。程桦一气之下,丢下还没吃完的饭,便冲出了家门。
现在已是深夜,程桦还没回来,他父母当然心急如焚。
我寻思,程桦是个有头脑的人,又是男孩子,估计不会出什么大事。便安慰他父母,并同他们聊了起来。我问程桦最近在家的表现,他父母告诉我,最近一段时间,程桦脾气特别犟,逆反心理很重,不像原来那么温顺听话了。
我问:“你们嘱咐他要特别注意和女同学的交往,是不是发现他在这方面有什么不好的迹象了?”
“不是。”他母亲说,“我们纯粹是一种担心。现在社会复杂,我们是怕他在外面学坏了啊!”
我说:“这样说他,他肯定感到委屈。程桦现在这个年龄正是处于一个心理发展很关键的阶段。既不可能脱离父母,又处处想独立自主;既渴望找到知心朋友,又对大人们处处防范;自我意识特别强,自尊心也特别重;受不得半点冤枉和委屈……因此我们以后对程桦的教育应更加细致耐心才是。”
程桦一直没回来,于是我和他父母一起出去找————虽然明知不一定能找到。我们先在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里呼喊,后来又进入教学大楼,一间教室一间教室地搜寻。结果,在一间教室的门背后把程桦找到了……
第二天,我与程桦整整谈了一个下午的心,虽然他口头上承认自己错了,并答应向父母道歉,而且保证今后不再出走,但我感觉得到,他是出于对我的尊重或者说怕伤了我和他的感情才这样表态的,而内心深处并没有真正想通。
从程桦在班上的表现来看,他的成长也的确进入了一个“多事之秋”:上课特别爱说话,常常被老师批评;下课更是无比活跃,有一次在教学区内踢足球,竟把教室玻璃窗砸碎了(当然,他事后主动来找我认错);学习也不如以前抓得那么紧了,作业也开始有敷衍的时候;最让我着急的,是不管他是否意识到没有,反正至少客观上他开始给人一种骄傲的印象。
我也感到程桦不如过去那么“纯”甚至有点“油”了。
本来,就程桦的智力、能力来说,他似乎有骄傲的“资本”:从小到大几乎都是在老师的赞扬和同学的羡慕中成长,可谓“一路顺风”;而且他即使保持目前的状况,以他的学习基础而言,应该说两年后他也可以考上一所重点大学。但是,那很可能不过是一个平庸的大学生而已,决不是程桦发展的最佳境界。
正在我和他的父母担心的时候,程桦的半期考试一下跌落到了班上第24名————要知道,从我教他以来,他的学习成绩从来都是班上乃至年级前3名啊!
半期考试后的一次全校集会,我班的纪律不错,可程桦居然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又说又笑;我给他递了好几次眼色,可不知是他没看见还是看见了不理睬我的提醒,反正他依然谈笑风生!我一怒之下,大喝一声:“程桦!站起来!”
他一愣,随即狡辩道:“我又没有违反纪律!”
我更加怒火中烧:“我叫你站起来!”
他不吱声了,可一动不动,丝毫没有要站起来的意思。
我一气之下,走到他的旁边,一把把他拖了出去,让他站在过道边!于是,在全校一千多师生的众目睽睽之下,程桦以这种方式被“亮相”了。
曾被人誉为“神童”的程桦,什么时候受过如此“奇耻大辱”?果然,全校集会一结束,我刚准备和他谈一谈的时候,他便和我大吵大闹起来:什么“我并没有违反纪律”呀,什么“你冤枉了我”呀,什么“你成心让我出丑”呀,等等。
见他情绪激动,我知道是谈不出什么结果的,便对他说过几天再谈。他却倔强地说:“没什么好谈的!”
那几天,我也在冷静反思我对他的教育。说实话,就一般教育原则来讲,我强硬地把他拉起来在大庭广众之下“示众”,的确有些过火(当时我也在气愤之中,未能控制住自己);但是,对程桦这样的“尖子生”,我以为这是一种“歪打正着”的“受挫教育”。试想一下,如果程桦在成长过程中,连一点委屈都不曾受过,连一次“打击”都不曾有过,他将会形成怎样脆弱的心理素质和畸形的人格形象?那才是真正令人担忧的呢!
我决定利用这次冲突,和他进行一次认认真真的心灵交流。几天后,我把他请到我的家里……
当时谈心的具体细节我已记不清了,但基本的谈话要点,我至今没忘。我和他谈起了我的中学时代。我读高中时,成绩很好,尤其是写作拔尖,因此深得老师们的喜爱,我的班主任张老师对我甚至可以说是“偏爱”:不但在学习上对我很关心,连生活上对我也特别关照(那时我住校,她甚至还帮我缝被子)。也许是听表扬听多了,也许我真以为自己多么了不起,总之我渐渐得意忘形起来———有一次我借口开玩笑,居然嘲笑班上一个年龄较大、成绩不好的农村同学,当面对他说:“你反正都学不好,还是回家去安度晚年吧!”结果在班会课上,我被张老师骂得“狗血喷头”:“李镇西!你简直被我惯坏了!你连自己姓什么都忘了!你有什么资格嘲笑自己的同学?你不就是有个城镇户口吗?你不就是考试成绩多那么几分吗?……”当时我感到无地自容,觉得张老师太绝情。但现在想起来,张老师那是对我的真正关心与帮助,因为从那以后,我随时都提醒自己不要自我感觉太好。
我还给他算了一笔账:在全国,并不是所有适龄儿童都能读上书,换句话说,小学毕业的人也只是同龄人中的一部分(虽然是大部分);而在这一部分人中,并非人人都能够读上初中,也就是说,读上初中的也只是一部分人;再看,现在全国远远还未普及高中,那么,能够读上高中的人,在同龄人中所占的比例就更小了;而能够读上像乐山一中这样的省级重点高中的人更是少数;在已经读上重点高中的同学中,像程桦这样的拔尖学生也是极少数———这样一算,程桦这样的学生,无疑是处在同龄人的金子塔尖!那么,这类学生在比同龄人享受更多荣誉的同时,实际上也就肩负有更沉重的使命!如果我们国家的这少数学生,都没有理想或对自己要求不高,那我们的民族真的就没有什么前途可言了!(我记得当时说到这里,我很激动;程桦的表情也十分真诚严肃)由此看来,包括老师和家长在内的教育者,对这些同学的要求高一些严一些。不是很自然很应该的吗?为什么得不到理解呢?
我和他谈得最多的,是“超越自我”这个话题 。我列举了许多杰出人物的事迹后说,古今中外一切有作为的人,无一不是在青少年时代便比同龄人更加成熟。这个“成熟”,一方面是指目光远大,富于理想;另一方面则是表现在能够自己同自己的弱点作痛苦而顽强的斗争,所谓“战胜自我”就是这个意思。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劳其筋骨,空乏其身……”意思是身处逆境,能够锻造一个人的巨人品格,能够造就一个时代英雄。但是处于丰衣足食的和平时期,青少年哪里去找“苦其心志,饿其体肤”的机会呢?我认为,这就只有靠“自己与自己过不去”,在“战胜自我”中超越自我!如果“顺其天性”,我们好像不是不可以放纵一下,不是不可以懈怠一下,甚至好像“潇洒走一回”、“游戏人生”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程桦,你应随时提醒自己,别人可以这样,我不可以,因为我今后是要干一番大事业的人!这是李老师对你的希望,也是你父母对你的希望,更是我们的国家对像你这样的学生的希望啊!”
这以后,程桦的发展当然也有过反复和曲折,但总的趋势是良好的。特别让我欣慰的是,程桦的思想之翼在重新起飞后,变得更加矫健;他富于个性的思想在继续飞翔:《血的证言和泪的反思》、《读〈神圣忧思录〉有感》、《对教育投资的担忧》、《做平凡岗位上的伟人》……一篇篇文章闪烁着思想的火花,令我和同学们赞赏。
他又参加了一次作文大赛,但这次他敏锐的思想却没能使他获奖。这次的题目是《写在郭沫若的故乡》。面对题目,程桦再一次让自己的思想展翅飞翔————
“郭沫若无疑是我们故乡的骄傲,但是,作为他的家乡人和后辈,一味拜倒在郭沫若的脚下而仰视巨人,是没有出息的。一个只有勇于超越前人的民族才是有活力也有希望的民族。因此,今天我们对郭沫若最好的纪念,莫过于以郭沫若不迷信权威的创造精神,超越郭沫若!”
听说评奖时,这篇文章引起争议:多数评委对程桦的思想观点极为赞赏,但个别人却认为:“这娃儿太狂了!”总之,在我的印象中,最后我好像没有得到程桦获奖的消息。
然而,令我欣喜的是,程桦仍然执着地以“超越郭沫若”的精神奋然前行————
从高一下期起,他的学习成绩再次名列年级前茅;到了高二,他担任了班上的学习委员;到了高二下期,他当选为学校团委副书记,并被评为市级三好学生;最后,到了高三毕业的1990年,他因品学兼优而被北京大学免试录取。大学本科毕业时,他又因发展全面、成绩优异而保送读本校研究生,专攻“美国经济”。
今年春节,程桦携女友来看我,送我一本书:《微软的秘密》。我翻开扉页,上面赫然印着:“翻译 程化等人”。
———当年的“程桦”现已更名“程化”了。
附:程桦来信
说明:本文写好我寄给程桦,请他看看,以核实一下事实。很快,我便接到他的回信。
亲爱的李老师:
您好!
我是在三天前收到您的来信的。由于这几天忙于找工作,所以回信晚了一些。
关于我当前的一些情况后面再说吧。首先我想感谢李老师多年来对我的教育,您对我的那些教育和培养将使我受益终身。我看了您寄来的稿子,仿佛又回到了中学时代,一切都仿佛发生在昨天,使人感叹光阴的飞逝。
稿子中有几个地方不太准确:
一、 我转学到乐山一中的时间是1985年秋(1985·9)。
二、 《写在郭沫若的故乡》一文最终还是获得了“乐山市沫若杯中学生作文大赛”一等奖第一名,当时《乐山日报》登出过获奖名单。而不是“没有获奖”。
三、 高二下期,我当选为学校学生会副主席兼团委宣传部部长,而非“团委副书记”。
不太确切的地方大概就是这么几处。
另外,我觉得您对我影响很大的几件小事,您并没有写出来:
一、 刚转学来时,第一次的作业本上您写了“欢迎您,程桦同学!以后有什么困难尽管找我。”这让我感到了很大的温暖和鼓舞。可以说,以后对您的尊敬都是从作业本上这个句子开始的。
二、 有一次班上写作文,好像是可以缩写课文《奇特的激光》,也可以写幻想激光在未来的用途。我写了缩写课文这个题目,得分不低。但是,您后来找到我,告诉我说,全班除了我,所有的同学都选写的是写幻想的题目,并告诉我应该加强对自己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这件事对我震动很大,从此我开始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创造力。
三、 我当了文学社社长之后,大概是初三前的那个夏天,我一篇作品也没有写。其实我是想写的,就是拖拖拉拉的坏习惯使我迟迟动不了笔。您知道后批评了我,并且告诫我应该养成雷厉风行的作风。直到现在,当我想偷懒时,我都会想到这件事情。从那以后,我一直在努力做到办事不拖拉。我很高兴的是,现在我办事已经完全不拖拉了。不过有一点不好的是,事情似乎有点过头了———我现在是班上较有名的急性子之一。
我想说的是,也许李老师没有特别意识到这几件小事对我的影响,也许您已经忘了它们,但是,它们对我的影响确实是深刻的。
至于我现在的情况,我想有那么几点可以证明李老师当年对我的培养和教育并没有白费工夫:
一、 我研究生期间成绩是班上第一名。
二、 研究生期间,我担任了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会副主席,并主持开办了“知识女性”、“中国企业家精神”等讲座,效果不错。
三、 我已入党,本月中旬即将转正。
现在,我正在找工作。我找工作的目标当然首先是想留在北京。在北京这几年,我深深感到了首都作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我未来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由于我今后的目标是要在信息行业中图发展,所以,占据这个地利是非常必要的。目前找工作刚刚开始不久,因此没有什么特别明确的消息。以后如果有了,我一定会告诉您。另外,您对我的择业有什么建议和想法,我也非常愿意听。
就写到这儿吧!
代问万老师和晴雁好!晴雁一定长得更漂亮了!
顺祝
李老师全家新年快乐!
学生:程化
1997年12月11日
⊙杨嵩:在顺境中不断战胜自我
杨嵩与程桦是高中同班同学,但是,当程桦在市初中作文大赛上“激扬文字”时,杨嵩还只是本校同年级另一个班的不太懂事的“小调皮蛋”。
“小调皮蛋”的确是他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本来初中我并没教他,但是初三快毕业时,教他们班的语文老师病了,于是学校便派我去给杨嵩他们班代了两个星期的课。在上课时,班上的同学都很专注,毕竟毕业考试已迫在眉睫了。但我发现最前排有一个年龄、个头看起来都和班上其他学生差一截的小男孩,表现很特别———他很少说话或干扰别人学习,但总是不停地搞小动作:不是在草稿本上画画,就是折纸飞机之类的玩艺儿,或者把钢笔、圆珠笔拆了修修了拆……总之,一到上课,他就忙个不停,似乎他总有做不完的事。
我和他的班主任谈起这个小男孩。班主任说:“你说的肯定是杨嵩!这个学生脑子特别聪明,九岁就读初中。他是从上一年级因病休学降到我班上来的,现在才12岁半!他性格比较内向,不是很爱说话,就是‘阴到费’(方言,“暗中调皮”之意)。有时,甚至上课都悄悄溜出教室玩!唉,娃儿是很精灵,但我怀疑他有‘多动症’……”
我当时想,幸好我只是代他几天课,要是我班上也摊上这么一个“阴到费”,那才够我伤心啊!
然而,几个月后,我接任高一一个新生班班主任,在我的新生名单上,“触目惊心”地印着二个字:杨嵩。
据我校一位与他同住一个院子的老师讲,杨嵩是“哭死哭活”要到我班上来的:初三毕业前夕给他们班上了几堂课,我对他印象不太好;他却对我产生了崇拜之情,说我的课讲得好,特别适合他的口味……于是,暑假里,当他得知我将担任高一班主任,而他又没有分在我班上时,他便在家一次次哭闹着纠缠其父母,要他们到学校“做工作”,希望能把他调入我班。经过其父母的一番口舌努力,他总算如愿以偿。
而我却有些哭笑不得:“唉!杨嵩啊,杨嵩……”
但有一点我是懂的,那就是杨嵩及其父母对我真诚的信任。我当时真的很感动,并在心中发誓:我一定应该对得起这分沉甸甸的信任!
然而,刚进高一的杨嵩确实太调皮了:贪玩,好动,酷爱打乒乓球———每当下课铃响起,他就迫不及待地紧握球拍跃出教室向操场边的乒乓球桌冲刺。上课(至少是上我的课)也不太认真,很少参与课堂活动,从不发言,只是坐在自己位子上忙自己的“活路”。
不过,每次考试,他的分数总不会太低,毕竟他的确很聪明。
像这样的学生,我还真拿他没办法!
但是,有一次,在我的语文课上,杨嵩终于让我看到了希望。
那堂语文课,我给学生读《文汇月刊》上的一篇报告文学《16岁,在金字塔尖》。这篇报告文学写的是复旦大学少年班的事迹:年仅十二三岁的少年班孩子们,在同龄人还只知道在妈妈怀里撒娇时,他们已经把目光对准了下一个世纪的中国和世界,因而以常人难以置信的毅力克制着自己的贪玩欲望,顽强地在求知的山路上攀登着。
当时,我一边读,一边联系我班学生的实际评论着。整个教室十分安静,但我能感受到此刻全班学生的心灵都正在受到震动。其中,杨嵩的神情我至今不忘:他身子前倾着,情不自禁伸直了脖子,一动不动,两只眼睛一直凝视着我,眼里闪烁出激动的光泽……
当天放学时,平时很少主动和我说话的杨嵩找到了我:“李老师……”“什么事?”我和蔼地问。“能不能……能不能……把,把您今天……”他欲言又止。“哎呀!爽快些嘛!”我拍拍他的肩膀,“都是小伙子了,有什么尽管说,说错了也不要紧的。”他的话终于连贯了起来:“李老师,能不能把您今天读的那篇报告文学,借给我拿回去再看一看?”
我当然很乐意地把那本《文汇月刊》借给了他。
过了几天,他还书时,还给了我一份他写的读后感《“战胜自我”》:“李老师,这是我写的一篇读后感,请您帮我看看。”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