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少史学家似乎并不懂得这一点。
三、有了市民阶级,并不必然从中产生出资本主义来
1既然市民阶级渊源甚古, 又,既然希腊、罗马的城邦并未产生出资本主义
来,那么,从这一条,就可以达到本节题目的结论。架空一点讲,商业资本主义并
不是资本主义的同义语,这是马克思再三论证过的。何况,中世纪城市的特点是行
会制度,它不是大量生产的,不是合理经营的,它对经营规模是限制的而不是努力
扩大的,它对行东、帮工、徒弟施加一种封建式的身份限制,所有这些,都使中世
纪的市民阶级(burgher) 迥然不同于现代的资本家(Capitatist),这一点,《共产
党宣言》也有所论述。
不过,《宣言》着重指出的是资本主义奏凯行进。《宣言》并没有指出那些落
伍者,为了说明“市民阶级并不必然从中产生资本主义来”这个命题,我还想列举
一些向资本主义进军中“市民阶级”的落伍者。
落伍者第一号是意大利诸商业城邦和商业共和国,威尼斯、热那亚、皮萨、佛
罗伦萨等等。这些城邦共和国,曾经为现代资本主义举行过奠基礼:现代银行和国
际汇兑制度发源于此,近代物理学和实验科学滥觞于此。她们还是文艺复兴的故乡。
可是,地理大发现以后,她们衰落了,那里的市民又返回到农村经营起园艺式小农
业来了(见《资本论》第1卷,1954年版,第905页。)可以把此事解释为航海殖民的
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海岸,地处地中海的意大利不适宜再成为中心。然而,16世纪上
半期西班牙霸权的崛起,囊括新大陆的移民和贸易,扩大疆域及于整个欧洲。甚至
意大利也沦为它的领土,看来与它们的衰落也无不关系。那么由此推出这样一个结
论,也许有些道理:仅仅经济上的优势,而没有强大的军力和适当规模的民族国家
来保障这种经济的优势,那种商业城邦是发展不出资本主义来的。
类似的例子是汉堡、不来梅和卢卑克等北欧商业城邦组成的汉撒同盟。十二三
世纪及以后,她也曾显赫一时,甚至当时波罗的海最强大的立陶宛—波兰王国也向
她借债,仰她鼻息,可是到十五六世纪也衰落了。我手头贫乏的文献中,找不到任
何解释汉撒同盟衰亡的资料,推测起来,意大利诸城邦衰落的原因,也许也适用于
它。
第三个例子是西班牙诸城市公社。西班牙首先发现新大陆,征服拉丁美洲,掠
夺大批金银回来,并且由于这些财富,使得不久前从反伊斯兰哈利发的民族解放斗
争中崛起的西班牙王国,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可是这一航海、商业、殖民的伟
大成果,在资本主义的发展上竟毫无着落。原因何在,我摘录一段文献:
西班牙在16世纪初时……存在着大量的自由城市——公社,……等级制的国会
依旧保留极大的意义……1519年卡斯提腊国会向国王宣称:“陛下,你要知道,国
王只是领俸给的国家公仆。 ”……1520年春,卡斯提腊国会对国王提出…… (一)
[国王]不许离开卡斯提腊(那时查理的西班牙,领土遍全球,1619年兼德国皇帝);
(二)禁止黄金出国;(三)撤销外国人的高级官职。查理拒绝了这些要求。……1520
年6月, 在卡斯提腊爆发起义,……主要动力是公社城市……1521年起义失败……
查理五世与城市分裂,并和上层贵族联盟。……马克思说:“西班牙……贵族政治
虽然已趋于衰落,却没有失掉它危害性最大的特权,而城市虽已失掉它中世纪的威
力,却没有获得现代的意义。” (谢缅诺夫:《中世纪史》,1956年三联书店版,
引马克思语,见他著的《革命的西班牙》。)
总而言之,野心勃勃的皇帝要世界霸权,把城市当作金鹅,并且还杀鹅取蛋,
以至城市既失掉它中世纪的威力,又不具有现代的意义。于是西班牙就一蹶不振,
而航海、商业、殖民,对它竟毫无收获——除今天拉美各国 (不包括巴西,那是说
葡萄牙语的)说西班牙语以外。
以上三例,都是产业革命以前的。列举它们,无非说明,市民阶级在转化成为
资本家的路途上并不都是成功者,有许多倒下去了。也说明,商业城市,唯有在合
适的政治权力和强大的武装保护下才能长出资本主义来。可是,如果政治权力和军
事力量只以城市为取得征服扩张的财源之所,而不保护它成长的话,那也是长不出
资本主义来的。后面这一点,中国人应该是懂得最多的。
2跟着西欧编年史往下数,数到17、18世纪的时候,就不免接触到产业革命,
并且要问产业革命的背景何在?它何以发生于英国?可是这一来,就接触到一个问题,
究竟我们怎样给“资本主义”定义?
我本人,作为一个中国人,对于资本主义有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那是指私人
所有的,以谋利为目的,采用机器生产和合理经营方法的那种生产方式。我不敢代
表全体中国人说话,不过我分析这种观念的来源,不外(1) 工场手工业,咱们中国
古已有之,不足为奇;(2) 使中国人震惊于资本主义的威力的,最初是船坚炮利,
后来是它的“商战、学战”的威力(我还清楚记得,我的母校——留云小学的校歌,
开头的几句是:“滔滔黄歇浦,汲汲竞争场,商战学战较短长。”我学会唱这歌,
是在1922年,五四运动后第三年)。究竟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对不对?
我也对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定义作过多年的探索,我发现,他的定义,集中在
一点上:
资产阶级指占有生产资料并使用雇佣劳动的现代资本主义阶级。 (《共产党宣
言》恩格斯附注)
这就是说, 凡不是以行东帮工的关系处理雇佣关系, 而以雇佣劳动方式,即
“无情的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使人和人之间
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地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关系”的
方式处理雇佣劳动的,是资产阶级,不论那是工场手工业、农业,还是机器大工业
等等。马克思所以采取这样的定义,显然是因为他悲叹丧失了生产资料的劳动者,
被他自己的劳动所异化了——这是他的根本哲学命题,是他的社会主义革命学说的
出发点:是他坚决主张社会主义不再存在商品关系 (这是他称之为拜物教的一种关
系) 和价值范畴的原因。现在读《原始积累章》,看到他从“农民土地的剥夺”开
头,看到他把鸟一样的自由劳动者的存在作为资本主义兴起的唯一或几乎唯一的必
要条件,在理解了他的学说的“发源地的秘密” (这是马克思在他的《经济学-哲
学手稿中评论黑格尔的用语)之后,就不难理解了。
可是,坦率地说,1954年我初次系统读《资本论》的时候,我对这一点是不懂
的。我从字面上理解“自由劳动者”的存在是资本主义创世的必要条件的秘密,我
把它对照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我发现,历史上中国从来不缺少这样的自由劳动者—
—那些没地种、没饭吃、挺而走险、当土匪,或者成了朱元璋兵士的农民,难道不
是这样的自由劳动者吗? 这种自由劳动者也曾经成为手工工场的劳动者, 范文澜
《中国通史》序言就曾经引证过一些材料。为什么中国没有成长出资本主义来?
也许,上述自由劳动者的存在,是资本主义兴起的原因,这一理由对于劳动力
缺乏、土地资源相对丰饶的欧洲,是确实的(11世纪,英国人口不过200万人,同时
期的中国,在5000万人以上)?也许,对于开辟了广大无垠的殖民地的、地理大发现
以后的欧洲,是确实的? 后来我想想,这种确实,也不过是程度上的问题。因为如
果它们的人口确实如此不足,就不会有逃亡到城里因而获得自由的农奴了。就历史
现实而论,其他的因素更为确实,所谓其他因素,共产党宣言》所指明了的,有航
海、商业和殖民所扩大了的市场,蒸汽机和机器的发明。我想再补充几点,那都是
对照中国状况,似乎不得不补充的:法权体系和意识形态所决定的、国家的商业本
位的根本态度;欧洲古代,加上经过文艺复兴积累起来的科学技术 (注:科学技术
知识的发达,是因素之一,怎样强调也不为过,南齐祖冲之的数学著作,竟然在唐
代失传了,因为没有人看得懂。礼教的中国,这类学术的成就,必然是要烟灭的!)
合理经营(包括复式簿记) (注:桑巴特认为复式簿记的发明,其伟大可与血液循环
相比 。 日本明治维新时代鼓吹现代化最力、影响最大的思想家福泽谕吉,亲自翻
译过复式簿记的书。) 的知识;宗教革命,尤其是16世纪英国宗教纠纷中对天主教
的深刻憎恶所激起的崇尚节俭积累的清教徒的上帝选民的意识。如果这几条是合理
的,那么,蒸汽机之类的发明应该归到科学技术这一条概括性更宽的条目中去,这
一点,在100多年以后的我们看起来,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3经过以上考虑以后, 我不免要以中国人的狭隘性,坚持我的资本主义定义
了。我的理由还是狭隘的中国人的立场。18世纪末期产业革命以前,欧洲通过航海、
商业、殖民确实大大扩大了它的地盘,它在文化上已经有牛顿、莱布尼茨、康德、
休谟、洛克、杜乐阁;它已经征服了印尼、菲律宾,并且开始征服印度,美洲就更
不用说了。英国已经有了国债券,有了英格兰银行,有了许多殖民公司。但是当时
进步的欧洲对沙皇的俄国、苏丹的土耳其、天朝的中国,还没有显出压倒的优势,
相反,那时中国状况和中国知识开始为欧洲人所知道的时候,他们对此还十分歆慕
(注: 魁奈的重农主义,被马克思誉为资本主义福音的。是中国康熙皇帝的政绩,
是中国的重农抑商传统传到欧洲以后启发起来的。) 。欧洲文明的潜在优势那时固
然已经十分明显,不久就体现为强大的物质力量,但是,在产业革命以前,也就是
在它还没有实现为强大的物质力量以前,它还不足以风靡全球,还不足以使“各民
族都在灭亡的恐怖之下”“变法自强”。
我这个狭隘的中国人的想法,从另一方面,即从世界史的角度来衡量,也许并
不算是狭隘的。希腊罗马文明,其实自古以来不过是世界上几个大文明系统的一个,
其他文明,例如中国文明,有过十分灿烂的成就,直到产业革命以前,世界历史并
未证明希腊罗马文明的优越性。后代的我们,可指出它的法权体系、思想体系是其
后来强大物质力量由以长成的基础,但是当它实现为强大的物质力量以前,它还没
有证明它自己优越的证据。假如我们把资本主义和希腊罗马文明两者间的关系弄得
十分紧密的话,我们未始没理由把资本主义定义为产业革命以后那种现代化的生产
方式和生产关系,而把产业革命以前的工场手工业,有组织的金融方法,规模十分
宏阔的航海、商业、殖民,都看作现代化资本主义的准备阶段。
4如果我们这样定义也还有几分理由的话, 我想进一步探讨,现代资本主义
何以发源于英国?
理由不外是上面所举的那些。复述一下:
甲、就历史背景而言,那时的英国承受了古代以及通过文艺复兴所积累起来的
全部科学技术、合理经营知识,承受了16世纪航海、商业、殖民的全部有利后果。
并且,因为英国本身的特殊条件,还发展了这些有利后果。
乙、所谓英国本身的有利条件,有:第一,它组成了一个统一的王国,力量足
以保护它的商业利益的扩张;这个统一的王国还以保护它的商业利益的扩张为基本
国策(可与上举西班牙相对比);第二,这个统一的王国作了异常的殖民扩张,但是
它不是以建立一个罗马式的拿破仑式的大帝国为目标;它确实有成片的殖民地,即
北美,不过,那是古代希腊式的殖民地,——对母国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殖民地。
丙、它在航海、商业、殖民扩张初期,虽然也利用了个人冒险的私掠活动,基
本上采取富于商业冒险精神的贵族所组成的垄断公司(东印度公司、南海公司等),
可是,产业革命却不是这些垄断公司的业绩。
这是国家采取商业本位主义国策的又一证明。19世纪中期,穆勒的书中,十分
强调一切营业性事物都绝不宜由政府来办。这其实是17—20世纪三个世纪以来的基
本态度。以此与中国汉代开始的盐铁国营,及其后连绵不绝直到清代的食盐官卖,
广州十三行是皇帝的传统相比(其实,中国在远古的商代,手工业就是“国营”的),
可以更加突出地看出它的特点。
丁、产业革命后,英国进行过多少次战争。以拿破仑战争为例,英法两国在战
争中的经济政策成了鲜明的对照。拿破仑在经济上控制一切私商,要他们为帝国效
劳,他要金蛋,只是不杀掉金鹅。拿破仑禁绝出版自由,只准有御用的立法团。英
国则放纵资本家无限制剥削童工(资产阶级的西方史家至今还以此为历史的羞辱),
用公债来搜集所剥削得来的剩余价值 (用公债搜集战费当然有利于资本的积累,拿
破仑的政策的结果是相反的) ,以收买大陆上的王侯和拿破仑作战,它自己基本上
只用海军力量作战,只打了一次滑铁卢战役,那已经是“做结论”的时候了。英国
的这种态度,在拿破仑战争以前(亦即产业革命以前)的历次战役中都一样,如反对
西班牙帮助荷兰解放之战,如反对路易十四之战,等等。
其结果,英国的对手,采取王朝本位政策的,虽然所继承的历史遗产都相同,
却无例外地抑制了发展。而在英国,每一次战争都是财神的胜利,最后是产业革命。
我这样絮絮叨叨地讲历史,无非想说明:在英国产生出资本主义来,是多种因
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单独一个因素都不能达到这种结果。商业本位国家,荷兰有过,
产业革命未发生于荷兰。文艺复兴以来的各种科学技术成就,是许多欧洲国家的共
同遗产,而产业革命只发生于英国一国。强大的王权,法国和英国一样早,产业革
命却未发生于法国 (固然,法国大革命是一个因素,不过,路易十四时代的科尔贝
主义,即国家出资办国营手工工场,也是发展不出产业革命来的) 。航海、商业、
殖民的扩大所造成的市场扩大,是欧洲诸国的共同利益,唯有英国才促成了产业革
命。
5“产业革命是多种必要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个命题如果是真的,那么
由此可以推出一系列命题:
(1) 历史地说来,发生产业革命是必然后,但发生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却
是历史事变凑合的结果。如果历史事变没有这样的凑合,它可以推迟。推迟几百年,
在历史上不算一回事。
(2) 它只能发生于出现了这样的凑合的国家内。由于这种凑合的机会并不是在
所有国家都可以随随便便发生的,所以,它注定要发生在一国内,然后传布于世界
——产业革命本身的史实证明了这一点,它是由英到法,到德,到美,到俄,到日,
这样传布的。
历史上任何重大的、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变革,都是这样发生和传布的。
(3) 在具备了所有的必要条件中好几项的国家,如英国,产业革命后接受产业
革命迅速;而具备条件愈少的国家,接受愈迟缓,接受的方式也显出大大小小的差
异。
接受方式,可以分为法国型的、德日型的、美加澳新型的、沙俄型的,以及印
度中国土耳埃及型的等等。到本世纪以后,就不再纯粹是接受(zi1)本主义的问题,
而成为一个更广泛的“现代化”问题,可以有资本主义道路的现代化,也可以有社
会主义道路的现代化,还有50年代以后“新兴国家”的特殊样式等等。
(4) 由此可以推论,认为任何国家都必然会产生出资本主义是荒唐的。特别在
中国,这个自大的天朝,鸦片战争和英法联军敲不醒,1884年的中法战争还敲不醒,
一直要到1894年的中日战争猛敲一下,才略打一个欠伸,到庚子、辛丑才醒过来的
中国,说会自发地产生出资本主义,真是梦呓!
附带说说,对于明末资本主义萌芽之说,梁方仲的《明代粮长制度》委婉地列
举证据加以驳斥过。此书论证细致,搜集材料丰富,篇幅不大,倒是值得一看的。
(5) 最后,想说一下“忍欲”、“节约”与清教徒精神问题。清教徒精神,确
实是资本主义的精神动力,其间,并不仅仅是“节约”和“忍欲”,还要加上 (a)
不是仅仅为了传子传孙, 永保富贵,甚至有100亩田就教会儿子抽鸦片以图保产的
那种“节约”,而是冒险精神、创业精神,企图在一个领域里打出一个天下来的那
种事业心。熊彼得曾引北欧航海家庭的门侧题词来说明这种精神:“航海是必要的,
生命是其次的”。(b) “上帝的选民”的意识,换句话说,就是要以自己的世界观
来改造世界的那种宗教精神。以上几种精神,互相结合,可以表述为崇尚个人才能,
力主个人权利神圣的“极端个人主义”。这是路德—加尔文宗教改革以后,经过一
系列历史事迹激荡出来的精神面貌。它支持了美洲的拓荒者(Pioneer fathers) ,
支持了克伦威尔的革命,形成了商业事务中的骑士精神。
马克思虽然反对忍欲、节约之说,可是他对于这种清教徒精神对资本主义发展
的推动力作过充分的估计,不过,没有也不会写到《资本论》里去而已。《资本论》
全书要论证剩余价值的非正义性,当然不会说到这一点。而清教精神事实上也是17、
18世纪的产物, 到19世纪西尼耳提出“忍欲” 之说的时候,资本家老早是世传的
“贵族”,不是凭个人奋斗出人头地的人物了。马克思对清教徒精神的估计,散见
其他著作, 也没有作过正面的赞赏。 马克斯·韦伯得到马克思的启发,写过一本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我仅知书名,没有读过。
应该承认,这是资本主义的精神支持。没有这种精神支持,资本家哪里会有创
事业精神,哪里敢和贵族王权抗衡。其实,即使在这种精神支持下,19世纪英国资
本家还是甘愿让贵族出头露面——当首相,当将军与外交官,他们自己还甘愿在政
治上当配角。这样看来,在重农抑商历史传统下的中国商人,只会当西门庆,舐一
些太监的唾馀,绝不敢要求政权,就不足为怪了。
不过,忍欲、节约之说,迄今还是西方经济学家持以为股息、地租是合法权利
的凭据,这却应该严厉反对。西方进步经济学家,虽非马克思主义者,对此也持否
定态度。
这种清教徒精神本身有其残酷的一面。加尔文残杀异教徒比得上天主教的宗教
裁判所。当它被无耻的贪婪资为借口,来贩奴,来残害童工,还说在拯救人们灵魂
的时候,基督教徒也指摘他们是财神(玛门)教徒了。
四、余 论
1资本主义靠原始积累起家, 其初期内部剥削十分严重,这是无可辩驳的事
实。资本的每一毛孔都在渗出血污,这么说是毫不过分的。不过,随着这种剥削积
累形成的生产力的逐步发展,工人生活水平必然逐步提高。恩格斯重版《英国工人
阶级状况》时所写的跋,描写了40年间英国工人生活的变化,这是上述命题的第一
次历史证明。到本世纪初期,这种历史证据似乎还嫌不足,所以列宁认为,这是英
国垄断资本对殖民地超经济剥削所形成的特殊现象。60年后的今天,已经有充分的
证据,证明这是普遍规律了。
其实,资本主义从英国向各国传布的过程中,这种普遍规律还成为后进国家得
以发展资本主义的动力之一。这就是说,先进国家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提高了她们
的工资水平,后进国家的低工资水平使她们的物价便宜,竞争能力强,积累率高。
上世纪70年代以后德日两国资本主义的速猛发展,这是一个重要因素。罗素曾经指
出,那时德国大学化学系毕业生每月工资“不过”70美元 (按当时英美水平大概算
是低的,我们现在看来则高不可攀了) ,这是德国化学工业很快独步世界的原因之
一。
附带说说,德日两国都在兴起之际取得一宗赔款 (德国从普法战争,日本从中
日战争) ,这对它们的发展起过很大作用,不过比英法两国在二三百年间海盗式的
商业和殖民掠夺所得,到底要少得多。它们的积累大部得自内部来源,它们还没有
19世纪初期英国童工那样的惨剧,俾斯麦还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劳动保险制度 (那
是为了取悦工人,抑制资产阶级攫取政权,推行皇朝本位政策) 。日本对中国的侵
略,我们迄今记忆犹新。不过“二二六”事变的原动力是少壮军人,他们所代表的
是未能在收入较高的现代工业中就业的农村居民,少壮军人的口号是打下满蒙,殖
民满蒙,来解决他们的问题。这是武士道精神,不是资本主义精神,……经过一次
战争,日本充分利用了人力资源丰富、工资水平低、技术教育普及,来了一个20年
的“神武景气”,工资水平差异这个因素的作用就看得格外明显了。
工资差异的另外一个因素来自资本主义发展的另一个类型——美、加、澳、新
那种类型。其特点是广阔无垠的新土地,家庭农场的大农经营 (事实证明,这种家
庭农场类型的大农经营,比英国的资本主义大农场更加有力,读《资本论·原始积
累章》,关于资本主义租地农业家的世界这一节,必须不要忘掉这件事) ,造成高
工资的底子,它促使工业一开始就不能不实行高度机械化,产生了福特主义、泰罗
制度、产业合理化等一套古老的资本主义国家所未见过的东西,这自然在资本主义
体系中激起反应,使资本主义世界的技术水平、工资水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不管怎样,总之,资本主义发展提高了工资水平,而不是压低了它。要对此作
合乎事实的理论分析,还可以说许多话,因为前面已经说到过,这里就从略吧!
2资本主义的发展提高了工资水平, 这是事实,是否认不了的。有人闭着眼
睛说瞎话,在说“绝对贫困化”,这是违背事实的。
这也是对马克思的歪曲。(1) 马克思本人,分析过绝对剩余价值,以明显的文
句,分析过工人物质生活即使逐步提高,相对而言,他们还是愈来愈贫困化了。马
克思本人,没有直接说什么绝对贫困化了。(2) 马克思本人,指出工人的工资,被
其必要生活资料的价值所决定。但是,他所说的必要,显然是弹性的,换句话说,
是水涨船高的。马克思本人,如果认为工人生活水平会从资本主义发轫之初的一般
平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到“收租院”的水平,他还能是马克思吗?(3)马克思的贫困
化理论,和他在哲学上坚持无产阶级是人从自己的生产资料和产品异化出来的残缺
不全的人的观点密切相关。从这个命题出发,资本主义不消灭,社会化的生产资料
和社会产品不回到社会化的人手里,这种异化不会结束。无论他们吃得也许好些了,
它总是处在可悲的贫困状态中。不管我们对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采取什么态度,总
之,不了解他的这种理论,也就不会理解他的贫困化的理论。
现在人们絮絮叨叨地谈绝对贫困化,正和不谈佛教寂灭哲学,却念南无阿弥陀
佛,不谈圣保罗的原罪和救赎哲学,却跪在圣马利亚像前祈祷一样。这种现象必然
会有,可是不必去争辩。
3不过, 在指出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必然提高工资水平这个普遍规律的时候,
必须同时指出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要靠职工运动的斗
争。还有,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职工运动不易发展起来;即使发展起来,提高工
资的要求也只能逐步发挥作用。一句话,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贫富不均现象总是突
出的。
理由何在,不难找到。要通过资本主义来现代化,必然要鼓励创业精神和牟利
动机,必然要把资本主义的积累看作人类的福音。可是,资本主义把社会积累“委
托”给资本家。这种积累,资本家有权无限制地加以动用,即使他“忍欲”了,这
份积累还可以变成坐收利息不劳而获的特权。这必然要鼓励他一方面实行无限制的
剥削,一方面把个人生活搞得穷奢极欲。事实上,现在世界上一切新兴国家的现代
化,都有这么一个大问题。人类比200年前聪明一些了,残害儿童已经不能忍受了,
所以,新兴国家怎样现代化,资本主义老路走得走不得,已经成为一个严肃的问题
了。
不过,我们也不要以为我们的问题全已解决。清醒地看到问题所在,知道我们
已经解决了什么,哪些没有解决,哪些走过了头,实事求是,而不是教条主义地对
待客观实际,我们国家不久就会在经济上雄飞世界……
4研究外国历史研究世界状况, 都是为了解决我们的问题,否则那不过是有
闲阶级的精神游戏。中国问题可说的太多,前面已经牢骚式地涉及了一些,可是它
远不是客观的研究。不过这份笔记已经太拉杂了,这个问题暂时放下来以后再说吧。
——那么,让步政策也暂时搁下吧。
1973年6月11日
猪猪手机书[leavan]搜集整理 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
第八章 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
一、美帝国主义在20年的较量中退却了
这个命题,看起来是确定无疑的。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较量的双方,实质上
是中美两方。经过较量,美国丢掉了世界霸权,号称为“丰裕社会” (加尔布雷斯
Galbraith一本书的书名)第一号资本主义国家,其实经不起国内消费增长和大量军
事费用的双重负担,于是退却了。 (加尔布雷斯那本《丰裕社会》的主旨,正是企
图证明,资本主义发展到了现在,军费景气中用于军费的,实际上还少于用于个人
消费的。这无异说,它经得起双重负担。)
二、战后是帝国主义全面退却的时期
不过退却的并不是美帝一家。一切帝国主义都退却了。丘吉尔吹嘘他不当大英
帝国的清算人,他事实上真正当了清算人。纳粹完了,大英帝国也完了。法国也完
了,而送了法帝的终的戴高乐(关键在于从阿尔及利亚撤退;法共还不主张撤退呢!)
成了拿破仑以后法国第一个伟人。
帝国主义完蛋是悄悄地完了的——没有什么大规模的殖民地革命战争, 例如
1776年的美国独立战争。唯一的戏剧性的一幕是1956年英法联军打苏伊士。那一次,
纳赛尔露了一手,战绩比“以色列进攻的六天”要漂亮得多。不过并不是纳赛尔真
正打赢了英法联军。那一回,美苏两国都表示支持埃及,反对英法进军。那一回对
中国有很大的震动。真正使我们懂得帝国主义是纸老虎的,不是朝鲜战争,而是塞
得港(Port Said)。
三、新殖民主义和老殖民主义
因为美国反对英法联军的塞得港之役,也因为其他原因 (主要是美国原来并非
古典意义的殖民国家),所以美国不被称为老殖民主义,而被称为新殖民主义。
新殖民主义的定义不容易用一句话说清楚。用美国这个国家的“殖民利益”来
说吧,它有在拉丁美洲诸国的巨大的投资,巨大的农产品和矿产,包括石油的供应
来源,那当然也是它的市场,还有一个巴拿马运河特区。拉丁美洲是它的后院,除
此而外,它还有遍布全球的军事基地,它事实上占领了日本和台湾等等。
略微分析一下,可知这个新殖民主义的头头的新殖民主义,主要可分为二项:
A列宁的《帝国主义伦》 所指的帝国主义的,或者可以称这为经济帝国主义
的利益。
B并非属于经济帝国主义性质的一种要势, 用我们的“霸权”这个词称呼它
比较适宜。
不过,再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以上这两种“帝国主义”,其性质较之50
年前都大大地变化了。
四、经济帝国主义的变化
先来看看经济帝国主义。 50年前,大英帝国号称“日不落”的国家。当时它的殖民地可以分成两种类型,
一是白人移民的自治领,有加拿大、澳、新、南非;一是有色人种地区。前者的经
济是现代化的,英帝国和它们的关系,基本上是平等互助的,没有什么超经济剥削。
有色人种的殖民地确实给它提供了超额利润——印度所提供的,还不止超额利润,
印度的行政、税务等等都是英国人借以发财的地方。往前推一点,19世纪中叶及其
前,英国在印度发财的人数之多,以致造成一个专门名词“英印富翁——Nacol”。
19世纪后期起,英国大量资本输出,以致英国国内的工业装置落后于德、美诸国;
二次大战以前,英国总是入超,但是它的航运、保险、金融和海外收入,足以抵销
它的入超有余。
奇怪的是,19世纪下半期起,英国日益从自由主义转向帝国主义,它国内的工
人运动却日益稳步地壮大起来,以致到1924年竟能成立起来第一次工党内阁。帝国
主义和工人运动并步前进,确实是历史上的奇迹。
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出来的。
现在经济帝国主义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