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

_4 王元化(现代)
和侵略的煽动家,把曾经把他降了职,亏待了他的寡头政体颠覆掉了,成了暴虐的
僭主统治了几个年头,最后倒了台,砍了头,这是由哈利加尔纳苏斯的茅翁尼修斯
在意大利库迈的亚里士托台姆斯历史中进一步予以描绘了的。
我们从修昔底德和亚里士多德的一般陈述,获悉公元前7世纪和6世纪是希腊诸
城市在财富、威力和人口上普遍进步的世纪;无数殖民地建立于这个时期 (我将在
后面的专章中说到此事) ,为这种进步倾向提供了进一步的例解。这么说来,我们
上面提到的希腊诸城政府的变化,虽然我们所知的很不完善,整个说来,它是公民
权日益提高的决定性的证据。因为希腊诸共同体由从开始的英雄时代的政府,是最
粗陋最幼稚的一种政府;它赤裸裸地缺乏制度的保障,它的〔活动方向〕是怎么样
也没法预先知道的,它的〔好坏〕只能取决于碰巧坐在宝座上那个人的性格,这个
人,绝不会保护穷人免受富人和大人的压迫,多半会和后者一样无限制地放纵恣肆,
然而他却更加受不到什么惩罚。
在那么多的城市里成功地取代了寡头政府的僭主们,虽然他们治理的原则通常
是狭隘自私的,还常常是暴虐的,他(用修昔底德的强调语气的用语)“除了他本人
和他自己的家庭而外什么也不管” 的。——可是,因为他们还不够强大 到足以制
服希腊心灵,它铭刻其上的是一门痛苦的却促进了改良的政治课,而且大大有助于
扩大人们的阅历,同样也有助于决定随后的精神面貌。他们部分地推倒了人民——
严格地说,是自由民大众——和寡头集团分隔开来的墙;确实饶有兴趣的是,煽动
家——僭主是人民在政治事务中愈益增大的重要性的最初的证据。煽动家站出来代
表人民的情绪和利益来反抗少数统治者,或者也利用了他自己受到虐待的某些事例,
他忍受某些痛苦以博得人民的善意对待和慷慨支持。当人民拿起武器帮助他推翻了
现存的统治集团时,他们看到自己的领袖取得最高权力是深感满意的,但是他们既
没有获得政治权利,也没有获得更多的保障。除了目睹先前的压迫者蒙受了羞辱而
外,他们究竟收获到多少实实在在的好处,我们所知太少,无法加以判断。但是,
甚至最坏的僭主,对待富人都比对待穷人更凶;穷人们在这种变化中,在相对重要
性上(按指其社会地位——译者)也许是有所得的,尽管他们也分担了,除赤裸裸的
恐惧而外,没有其他永久的基础的一个政府的严酷和勒索。
亚里士多德关于希腊诸共同体的政治进步和教育状况的评论,在这里特别值得
注意。他在7至6世纪的早期煽动家,和后期的,例如他本人,和他目睹了的他的上
一二代的煽动家之间划下了一条明白的界线。前者是一个大胆而富有的军事领袖,
他拿起武器带上一邦民众叛乱者,用暴力推翻政府,他把自己弄成,既是他所推翻
了的人们,也是他取得其援助推翻了他们的那些人们的主人;后者则是一个演说家,
他具有足以感动一批听众的充分的才能,但他既不想,也没有本领来进行武装攻击
——他要达成他的一切目标,全靠和平合法的方法。这种有价值的变化——亦即以
讨论,以会议上的投票表决,来代替诉诸武力〔的行动〕,要在会议中获得公开宣
布的决议,借此可取得对人们心灵的影响力量,并且使决议案成为不可争辩的,甚
至反对派也不得不尊重它——是在民主主义法制连续不断的实际运行中产生出来的。
在希腊史的较晚时期,我将有机会来估量倾泻到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希腊煽动家克勒
翁和许泊玻罗斯头上的无限咒骂的价值;不过,即使假设这些咒骂理由十足,说这
些人比起早期的煽动家如库普塞罗斯和庇士特刺妥——他们运用人民的武装力量以
达到颠覆现政府并为自己攫取僭主权的目的——有了实质上的进步,毫无疑问是对
的。煽动家本质上是一个反对派领袖,他借贬抑当时在位行使政权的人来赢得他自
己的影响力量。然而,他在早期寡头政制下,他的反对只能借武装叛乱来表达,武
装叛乱不导致他夺得最高权力就会导致他的毁灭。但是民主主义法制的成长,既对
他,也对他的政敌保证了充分的言论自由,保证有一个最高会议来决定谁是谁非;
于是,他的野心受到了限制,而诉诸武力一事也就搁到一边去了。那么,伯罗奔尼
撒战争中雅典的多方挑剔的煽动家 (甚至我们逐字逐句全部接受他的最恶毒的政敌
的一切声明) ,比之几世纪前好战的煽动家们,其可恶和危险的程度就轻得多了;
所以发生这种差别,原因在于“公开演讲习惯的成长”(用亚里士多德的措辞)。用
舌头来反对,是用宝剑来反对的仁慈的代替者。
在先前的寡头政制的废墟上兴起了僭主一事,表面上是回复到英雄时代的原则
——亦是一种个人意志的政府,复辟起来代替众所周知为城市的那种制度化的安排。
不过希腊心灵的成长已经如此超出于这个早期的原则,以致以此为基础的哪一个政
府都没有能够遭遇到心甘情愿的默从,除非是在一时的兴奋情绪之下。开头,篡夺
者的人望,连同他的同伙的兴高采烈,他的政敌的被逐和受迫,又因为惩罚富有的
压迫者而进一步加强了其吸引力,无疑还足以博得人们的忠诚;而他自己这方面的
小心谨慎,大概会把他的无人争论的统治延长到相当长的时候,也许甚至及于他的
终身。但是亚里士多德清楚地表明了,这些政府,即使开头是好的,却有一种愈变
愈坏的倾向。不满情绪愈来愈遮盖不住,用强暴手段来对付它,与其说会把它压制
住,毋宁说更使它恶化起来,直到最后,僭主也深为人民的不信任和恶意的烦恼所
苦,以致多半曾经鼓舞过他的平等、仁慈的同情心也就丧失无余了。如果他有幸得
以把他的权威传给他的儿子,因为儿子是在腐败的气氛中受教育,周围又有一批寄
生虫,所沾染到的习气更为有害,更加是非社会的。他的青春式的嗜好更难控制,
同时,他又缺少他父亲自力奋斗崛起草莽之间所不可或缺的小心谨慎和充沛精力。
为要保住他的地位,唯一可以倚靠的是雇用的卫队和设防的卫城——这是一支由公
民们负担其开支的卫队,它实质上是怀有敌意的,却要不断为它去强制征发给养。
僭主的安全所必不可少的是,他要屈抑他所统治的自由人民的精神,阻碍希腊诸城
习惯上进行于学校(Lesche Palaestra) 中的集会或相互间的意见交流;他应该(用
希腊成语来说) 砍掉田里长得太高的谷穗,或者粉碎崇高的进取的心灵。不,他甚
至在某种程度上关心要他们堕落,要他们穷乏,或者至少要定下规章,既不让他们
取得财富,也不让他们有空暇时间。萨摩斯的波吕克刺提建造的宏伟的建筑物,伯
里安特罗给奥林庇亚大庙的丰富的捐赠,亚里士多德认为都是那些僭主按照他们公
开宣布过的、要占去他臣民的时间,耗竭他臣民的财富的观点而勒索得来的。
不要想象,一切僭主都同样残暴或同样无原则。但是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永恒
的至高无上,对于那些认为自己和他地位相同的人的妒忌心而言,或者对于人民的
普遍感情而言,已经变得如此冒犯,以致镇压和严酷是不可避免的,无论原来是否
存心要这样做。而且,甚至一个篡夺者,一度进入这种暴行的生涯之后,对此感到
不愉快和厌烦了,退位却只会使他立即处于他所伤害过的那些人的复仇的危险之下
——除非他确能披上宗教的斗蓬,和人民约定他可以变成某个神庙或某个神的祭司;
在这种情况下,他的新职务保护了他,正如中世纪的削发为僧和修道寺院庇护了一
个逊位的君王一样。有几个僭主是音乐和诗的保护人,借邀请,也借酬偿来追求当
代知识分子的友情。此外还有某些事例,诸如雅典的庇士特刺妥和他的儿子们,他
们企图(和罗马的奥古斯都相类似)把实际上是全能的君王和形式上(某种程度的)尊
重先前的习惯两者调和起来。在这类例子中,政权的行使——虽然并非没有被罪行
所沾染,也决不能受到爱戴,而且还是靠外籍雇佣兵维持的——在实际上无疑要温
和一些。但是具有这种性格的事例是罕见的;而希腊僭主们通常铭记的箴言,则人
格化于科林斯的库普塞罗斯家的伯里安德罗身上——一个苛刻残暴的人,虽然既不
缺少精力,也非智力低下。
一个希腊僭主的地位,如柏拉图、赞诺芬和亚里士多德所描绘,进一步得到了
希罗多德、修昔底德、依索克刺特的支持的,虽然总为怀有野心的人所垂涎,却明
白无误地显示出够多的“心灵上的创伤”。艾林尼本城的人,就是借此向那个把共
同体踩在地下的篡夺者复了仇的。篡夺的成功,一点也没有使这几位哲学家认为那
种企图是正当的 (按照现在盛行的关于克伦威尔和波那派特的各种各样的理论,这
两个人常常被责备为排除了合法的王统,可是从未被责备为夺取了未经批准的统治
人民的权力) ,他们总是把僭主列为最大的罪犯。谋刺了他的人,公众竞相荣耀和
酬答他,而且,一个善良的希腊人会毫不内疚地,像哈莫丢斯和亚理士托该吞那样,
为了执行这件事而把他的剑藏在桃金娘丛中。凌驾于有关公民权的一切约束和义务
之上那种位置,同时也被理解为剥夺了公众的同情和保护的全部权利;所以,僭主
要亲身参加宏大的泛希腊体育比赛是不安全的,在这种比赛中,他自己的战车也许
多半会赢得奖金,他派出作为他那个希腊城代表的Theors即神圣的使节,是以炫耀
的壮丽出现于其间的。在这种普遍嫉视的环境中治理的政府不得不是短命的。虽然
那个有足够的胆量攫得政权的冒险家,常常找得出办法保持它直到终身,可是一个
僭主有信心活到老年是罕见的,把权力转给他的儿子就更少了。
希腊的政治道德中有无数人们一致同意之点,同时,对于永久世袭的统治者根
深蒂固的反感,也是另一种几乎全体一致的持续不变的情绪,在其间,同时包容了
富有的少数人之渴望超群出众,和多数人的爱好平等的自由两者。它最初开始于公
元前7—6世纪的寡头政制,那一次倾复了我们现在从伊里亚特中读到的那种王制情
绪;寡头政制又被它们转成为民主政制,后者要到更晚的时候才兴起来。寡头政制
和僭主政制间的冲突,先于寡头政机,都站出来积极支持寡头政制的原则。一种混
杂了恐惧和厌恶两者的情绪, 使他们在公元前6世纪推翻了希腊几个城市的僭主政
权,正如在下一个世纪他们和雅内的斗争中,帮助寡头党推翻了民主政权一样。这
些早期的煽动家——僭主——抬出人民的名义作为借口,引用人民的武装作为实现
他个人野心勃勃的计划的手段——起了现实的民主政治序幕的作用。后者,在波斯
战争不久以前的雅典作为梭伦埋下种子的发展而展现于世了。
就我们不完全的资料追溯所能及的而言,最初的篡夺的僭主与之奋斗的希腊诸
诚的早期寡头政体,比晚期的寡头政体包含有更令人厌恶的不平等因素,和更有害
的分隔人民中诸组成部分的障壁。这对整个希腊说来是确实的,就构成了这个整体
的各个共同体说来也是确实的,虽然程度较低。每个共同体各包括有品类各异的氏
族、等级、宗教兄弟会、和地方的或职业的区划,它们极不完全地粘合在一起:所
以,寡头政体并不是(像随后时代中如此命名的政府那样)富有的少数,统治次富和
穷人的政府,而是一个特殊的等级,有时候是贵族等级,统治贵族以外整个社会的
政府。在这种情况下,被统治的众人大概会把富裕殷实的业主称做统治的少数;但
是被统治的众人本身还分裂成为相互间没有由衷的同情心的大小不等的碎片,也许
还互不通婚,所奉行的宗教仪式也不一样。种地的农村居民即村民,那时候似乎处
于依附于居住在绕以城垣的城市中的业主的地位,有他们自己特异的服装和习惯,
由此还得到了一个不友好的绰号。这些居住在城市中的业主常常构成早期希腊城邦
的统治阶级: 他们的居民则包括1居住在城市周围的依附农民,田地是由他们来
耕种的; 2为数多少不等的小自耕业主,他们所有的土地太少,仅足以自力劳动
其上, 维持他们自己的生活——他们或住在村里,或住在城里,各按情况而定;3
住在城里,没有土地,以手工业,艺术,或商业为生的人们。
统治的业主, 称似gamori或geomori,前者为多里安方言,后者为伊奥尼亚方
言。这也就是说,两个种族组成的诸城邦,都有这个阶级存在。他们似乎构成了一
个封闭的等级,他们的特权传给子孙,不接受新成员进来参与特权。希腊思想家们
称之为全权政治Timocracy(政治权利和特权的授与,以财产多寡为准) 的原则,早
期似乎很少(如果不是全然没有)应用。梭伦以前的时代,我们不知道有其实例。所
以,由于家族自然增殖和财产的变化,就会发生这样的情形,许多个别的gamori一
点土地也没有,也许比不属于这个等级的的小自由业主过得更坏;同时,小自由业
主中的某些人,和城市里的工匠和商人中的某些人,大概也同样地上升到富有和显
要的地位。这样的一种〔刚硬的〕阶级区分,令人厌烦的不平等因粗野的举止而更
为难堪,不足以适应居民中各个人间相对地位的变化,在其中,不满和爆发是不可
避免的。最早的僭主,通常是被剥夺了公民权的阶级中的有钱人,他成了不满现状
者的壮士和领袖。无论他的统治怎样暴虐,至少它是对全体人民的一切部分毫无歧
视的严酷和暴虐;而当反对他或反对他的继承者的反抗时刻到来的时候,这个共同
的敌人被全民一致的努力赶跑了,那时要作某种可观的削减,而复活先前存在的排
外的不平等的制度,那是很难做得到的。
不算买来的奴隶,每一个希腊城市共同体的民居,通例包括上面列举的三种成
分——拥有可观数量土地的业主和依附于他的村民,小自耕业主,和城市手工业者
——这三种成分以不同的比例存在于一切地方。 但是公元前7世纪以后的希腊事变
的进程,倾向于继续不断擢升后两种成分到比较重要的地位;同时,前者在早期时
代中的权势已经达到了顶点,要有变化,只有衰弱下去一途。绝大多数城市的武装
力量最初是他们组织起来并掌握在他们手里的。这是他们自己和他们的家兵组成的
骑兵,马是在他们的土地上喂养出来的。这就是公元前7—6世纪间,在优卑亚岛的
卡尔客斯和埃立特利亚,同样,在伊奥尼亚的科罗卡和其他城市,以及直到公元前
4世纪继续存在于帖撒利的原始的寡头政制的民兵。 但是小业主和城市手工业者逐
渐兴起了,重装步兵取代骑兵就标志了〔这种变化〕。此外,还发生了重要性不亚
于此的进一步变化,即抵抗波斯所导致的希腊战船——船上配备有聚居于沿海城市
的一大帮水手——的大量增加。希腊诸共同体的这一切变动,都倾向于打破我们最
初的历史知识开始时的那个封闭排外的寡头政体;并把它们引导到,或是更为开放
的、包含拥有某种数额财产的一切人在内的寡头政体,或是民主政体上去。但是两
种事例下的转变,通常都是有一个僭主时期介在其间。
(下略)
(译自 Grote: History of Greece,Voe Ⅰ,part,ⅡCh X,united Stateo Book
Company P.P.531—547)
猪猪手机书[leavan]搜集整理 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
附二:托马斯·阿奎那“政治学”语录
直接看一看基督教的圣者的政治理论,对于理解(1) 基督教不是出世的宗教;
(2)基督教文明,其实就是希腊罗马文明这两点也许是有帮助的。
托马斯·阿奎那(Thoams Aquinas 1227—1274年) ,是罗马天主教极盛时期的
著名的经院哲学家,他是使基督教的神学转而直接以亚里士多德为根据的第一个人。
他死后被教廷追赠为圣者。直到现在,罗马天主教拿来跟普世的反宗教和蔑视宗教
的思想体系相斗争的,还是他的哲学体系。所以,当代的天主教哲学,称为“新托
马斯主义”。
下面摘录据《阿奎那政治著作选》,马清槐译,1963年商务印书馆版。
一、人的始因,上帝的救恩和人的幸福
人的始因,……就是按其自己的形状以创造人类的上帝。
只有上帝才能满足那种存在于人类心中的欲望并使人幸福。
人……能够依靠理智来认识普遍存在的善性,并依靠意志来要求获得这种善性。
但是,普遍的善只有在上帝身上才能找到。……正是上帝而不是别人,他不仅给予
国王们和人和禽兽所共同享受的世俗的超渡……“唯有我的救恩永远长存。 ”
(《以赛亚书》第51—56页)
二、社会的统治者和艺术家科学家的地位……并无二致
在每一种艺术或科学方面,凡是能够正确地支配别人的,总比单纯胜利地执行
别人指示的人更值得称道。在纯理论科学方面,能用教学的方式向别人阐释真理,
比只能了解别人的教导更为重要。在艺术方面也是如此。一位建筑师同努力按照他
的设计图样兴建房重的工匠相比,就因为他设计了房屋而更受尊敬,所得的报酬也
比较高。在战争中胜利的光荣多半是留给将军的英明指挥,而不是留给士兵的顽强
性的。
一个社会统治者,对其社会成员的德行来说,所处的地位,与教授之对于科学,
或建筑师之对于建筑,或将军之对于战争并无二致……
三、人的目的。与此相联系的,君主的任务与教会的任务
上帝是一切事物的目的。
除此而外,天地间的万物无一不在身之外另有目的……
但是,人在尘世生活之后还另有命运,这就是他在死后所等待的上帝的最后幸
福和快乐。……既然对基督来说,上帝的幸福是靠基督的血来获得的,并且他是靠
圣灵的恩赐才能达到那种幸福,他就需要另一种精神上的指导来领他们到永恒济渡
的港口;这种指导是由基督教的牧师为信徒准备的。
人的目的,要到存在于人的本身的任何完美的状态中去寻找。……管理一个社
会的最终目的,就在于获得这种完美状态,并在获得以后加以维护。
……人类社会的目的,……是过一种有德行的生活。……(不过)社会生活的
最终目的,将不仅是德风广播,而且还有通过有德行的生活以达到享受上帝的快乐
的目的。
君主的职责,是掌握世俗事务中的最高权力。……但是享受上帝的快乐这一目
的……只有神的统治而不是人类的政权才能……达到。……这样的统治,属于耶稣
基督。
耶稣基督的统治权……委托给祭司长、彼得的继承者和教皇、罗马教皇;基督
教世界的一切君王都应当受他的支配……(第84—85页)
四、君主政体、暴君、反抗暴君
〔托马斯·阿奎那在政治学上,其实是亦步亦趋地追随亚里士多德的。他和亚
里士多德一样,把人称做“政治的动物”,把政体分为君主政治,贵族政治,民主
政治。事实上,中世纪的西欧,并不只存在君主政体,像威尼斯,佛洛伦萨,有的
是贵族政治,有的是民主政治。可是他认为君主政体是最好的。为此,他引了罗马
共和末期的长期残酷的内战,作为民主政治不可取的证明。基督教以前的异教时期
的古代文化,在教士文明中并不是被抹煞了的。〕
圣保罗说(《以弗所书》4—3)“用和平彼此以联络,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二为
一的心”……
蜜蜂有一个王,而在整个宇宙中有一个上帝……这是完全合乎理性的;因为一
切多样体都是从统一中产生的……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人类社会中最好的政体,就
是由一个人所掌握的政体。(请注意,这是一个标志着理性是什么,和由理性出发,
通过三段论法,推论出所谓必然的结论的一个极典型的例子)
上帝通过他的先知答应他的人民:作为一个巨大的恩惠,他要把他们放在一人
之下,只有一个君主来统治他们大众。(第48—49页)
在无道的政权下……它所凭借的统一规模愈大,它就愈加有害。所以,暴君政
治比寡头政治有害,寡头政治又比民主政治有害。
……都政权无道的因素是,统治者在追求个人的目的时损害了公共利益。所以,
公共利益所受损害愈大,政权就愈加无道……所以,暴君政治是最无道的政权形式。
……使道的政权最好单有一人来掌握……如果这样的政权一旦变为无道,那么
由多数人掌权从而在内部的摩擦影响下趋于衰弱,就比较好些。所以,在各种无道
的政权的形式中,民主政治是最可容忍的,暴君政治是最坏的。 (托马斯·阿奎那
要完满的善,这是“有道”。如果我们说,这样的善是不存在的,摩擦总是有的;
相反,摩擦即批判,批判可以改善;这样,我们就从完满的善这个命题,转向不断
的改善的命题上来,哪种政体最好的结论也就改变过来了。)(第49—51页)
既然一人执政是最优良的制度因而值得欢迎,既然像我们已经指出的那样,它
经常有可能发展成为政体上说最坏的暴君统治,所以必须采取各种矛盾措施,使提
供给社会的统治者不致成为暴君。首先,在可能的候选人中,无论谁被宣布接任王
位,都应该具有使他不致成为暴君的德性……(这一条,中国传统再三强调过)其次,
君主制度在组织上应作这样的规定,使国王一旦当政时,没有机会成为暴君。同时
应该适当地限制王权,使他不能很容易地转到暴政方面去。(第57页)
克服暴政的弊害的办法应以公众的意见为准……特别在一个社会有权为自身推
选统治者的情况下,如果那个社会废黜它所选出的国王,或因他滥用权力行使暴政
而限制他的权力,那就不能算是违反正义。(第59页)
最后,当没有希望靠人的助力来反对暴政时,就必须求助于万王之王的上帝。
(第60页)
1973年5月24日
猪猪手机书[leavan]搜集整理 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
第三章 关于海上文明
1关于罗马史, 或者说一般的西方史,我有一个奇怪的想法:它和希腊、迦
太基一样是外来的海上文明,而不是当地土著的文明。西方史,整个说来,是外来
的海上文明作为“模子”,强迫同化当地的土著 (伊卑利亚、凯尔特一高卢、维兰
诺瓦等等)而形成的。罗马与拉丁,是当地土著同化于海上地中海世界的中心力量。
希腊文明渊源于克里特文明, 这是埃及文明跨海过去的 (约公元前3000—前
2000年),经过一再的海上迁移,形成了海上文明的希腊文明。
迦太基是从西顿、推罗(今黎巴嫩境内)向西殖民形成的。这支殖民队伍向外移
殖最晚, 已在公元前8世纪前后,是亚述帝国征服叙利亚、西顿、推罗,不再有陆
上扩展与经商的可能之后被迫走海上这条路的。
另一支较早绝灭的海上文明是埃特鲁利亚(Etruria,其时约在公元前1100年前
后),它是从小亚细亚吕底亚西迁意大利半岛北部形成的。
科瓦略夫(《古代罗马》史作者)提到埃特鲁利亚对罗马的影响,但他对此承认
得不够。有些史家认为罗马城干脆是埃特鲁利亚人建立的。由此,我推测,罗马是
土著拉丁人,在强烈的埃特鲁利亚这一海上文明的影响下或领导下,按照海上文明
的样子“建起城来”,形成一个城邦,这样开始了她的历史的。以后,蒙受埃特鲁
利亚文明恩惠的罗马人。忘恩负义地赶走了埃特鲁利亚人,最后还征服了埃特鲁利
亚人。埃特鲁利亚文明的灭绝(甚至到马克思的时候,历史家还不知道埃特鲁利亚),
还是罗马人的业绩呢。
罗马人之所以能够赶走埃特鲁利亚人,还因为她处在埃特鲁利亚文明和希腊文
明的中间地带。 公元前8世纪,希腊人在罗马南面今那不勒斯以北有一个强大的殖
民城邦叫做库梅(Kyme),那不勒斯也是希腊殖民城邦,原意是“新城”或“新城邦”。
从库梅、那不勒斯以南一直到西西里岛,满布希腊殖民城邦。拉丁土著模仿海上文
明的样子建立起来城邦以后,开始和南面的更发达的希腊人勾搭,并且间接或直接
依靠希腊人支持干掉她的“恩主”。这样她第一步挺起腰来了。这次革命,结果就
是共和罗马的建立。
2我认为,从“建城”开始一个国家的历史,是海上文明的特色。
海上文明者,从土生土长的地方飘洋过海移民到新地方去之谓也。这种移民,
不同于游牧民族的陆上迁移,它是经过一段并非与人斗而是与自然斗争的历程,到
达一个陌生的海岸,周围的一切都不知道,移民要在那里生存,必须筑城聚居,逐
步扩大它的活动与征服领域。希腊城邦就是这么起源的。
反之,非海上文明的文明,则是部族胞族形成集团,出现部族王,各部族王之
间相互征伐,兼并,逐步扩大成为大王国和大帝国。
筑城聚居的海上移民的城邦,一般是城邦而不是领土国家。政制,一开始几乎
无例外的是贵族政制,亦即元老院掌权,地位平等的公民组成公民大会参与政事。
部族王经过征战形成的王国,一般是专制主义政制——不仅中国、古波斯、埃
及、巴比伦、印度,直到古代史上所发现的任何这样的国家,包括西欧的高卢 (高
卢还打进过罗马城) 、塔尔苏斯(Taressus,在西班牙)、日耳曼等全部如此。所不
同的是,部族王凡兴起不久的,专制色彩较少,王与“战友”之间的关系还比较平
等;部族王国历史愈久,王愈衰弱,王权的尊严愈往上提,专制主义色彩愈浓厚,
如此而已。
模范西欧文明的,在远古恰好是三个海上文明。中世纪以后,西欧自己还兴起
一股海上文明,北欧人(Vikings and Normans) ,群岛地形的欧洲也不能不这样。
西欧内陆的土著,如征服罗马的日耳曼人,虽然是从森林里出来,带来许多大陆游
牧民族的风尚,但很快就融合在这个海上文明中去了——而且也带进去了一些森林
里的新鲜的健康的因素,使得那已经走到穷途末路的希腊罗马文明得以开始新的生
命。
3海上文明并不一定是商业文明,至少,一开始的时候,可以并非商业文明。
欧洲历史上,迦太基及其所属诸城,一开始就是商站。因为西顿、推罗在向外移民
以前久已从事海上商业。可是公元前1100年希腊人殖民于小亚细亚 (即发生特洛伊
战争那一次) ,虽然黑海商路的开通是其目的,英雄色彩却远多于谋利色彩。事实
上,希腊诸海外殖民城邦一开始都以务农为主,到米利都发展成为商业城邦,以建
立商站为目的而去“繁殖女儿城邦”,已经是比较晚的事情了。
远古商业,基本上是珍奇商品的海上负贩。为了这样的商业而去建立一个新城
邦,动力尚嫌不足。以希腊而论,海外移民更重要的动力是不甘心在国内第二号或
第十号的王子贵族,到海外去自立门户。而在航海成为风气的人民中间,每一个阶
层都有目的各不相同的冒险家。这些人,明知全搞商业是不行的,他们现成的目的
是寻求“新地”。农业是基础,古代人是深知这一点的。所以,航海固然与商业联
在一起,航海也是为了新地。混江龙李俊出海首先要求地盘。有了地盘以后,当然
买卖是要做的。
罗马这个城邦,是土著在海上文明的埃特鲁利亚和希腊的影响之下建立起来的,
她以务农为主,然而政体不同于东方专制主义,其原因在于海上文明的城邦本身就
多半以务农为主。这该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吧!
4一切由大陆式的部族王发展而成的国家,全部没有希腊、罗马那种奴隶制。
债务奴隶是有的,贵族家里的家务奴隶是有的,但是“有奴隶市场的奴隶制”那是
没有的,这是希腊、罗马这类海上文明的城邦的特色。
希腊罗马这类海上文明的城邦,一开始,也全都没有奴隶制。海上移民到新地
方,筑城聚居,选出元老掌理政事,而这些同舟共济的移民,就是新国家的公民。
新国家要分配土地给公民,公民们移民的目的本来就是为的土地。当地土著臣服于
新国家的,不会成为奴隶。因为土著嘛,有臣服的,还有没有臣服的,你把他们当
牲畜,你在此地就不容易站住脚跟。不如让他们自己种一片地,征收他们一些贡赋
和劳役,一句话,让他们成为新国家的农奴阶层。
新国家发达了,又来了第二批第三批移民了,于是或者第一批公民成了贵族,
而新来者也取得公民资格。或者第一批公民成为贵族公民,新来者成为食客、依附
者或者贫民,亦即非公民。
这些新国家要有奴隶,那是后来的事。最通常的奴隶是打仗的俘虏。可是国家
懂得把俘虏当作奴隶出卖应在商业货币已经充分发展之后,否则的话,典型的奴隶
制度还是发达不起来。这里涉及殖民城邦的工商业和货币化,这在希腊的小亚细亚
诸城邦是八九世纪的事。而那里出现奴隶制,则比这要晚得多。
5埃及、 巴比伦等所谓“东方”,没有希腊罗马的奴隶制,这一点马克思是
知道的,所以《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在古典的即奴隶制的 (注意,马克思用“古
典的”一词,指历史的古典时代,即希腊盛期和共和罗马时代,包括奴隶制和奴隶
制还未发展起来的“公民城邦”时代) 、封建的、资本主义的之外一定要加上一个
亚细亚的。把马克思的奴隶制扩大到“东方”,取消“亚细亚的”这个范畴,恩格
斯做了一小部分工作,到斯大林就斩钉截铁地不准淡“亚细亚的”,于是对马克思,
亦即对历史的强奸完成了。
马克思本身也受了极大的时代限制。马克思的古代史学,是上世纪60—70年代
的水平,那时根本不知道有克里特文明、迈锡尼文明和埃特鲁利亚文明,换句话说,
除迦太基而外,欧洲另外两个海上文明是不知道的。你现在翻翻《家庭、私有制和
国家的起源》和马克思关于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录,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
来。他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所说的,都确实代表马克思的
意见) 认为罗马、雅典,都是“以民族方式结合在一起的土著”直接形成的国家。
换句话说,把历史沧桑,最后在海上文明影响之下形成的,迥异于部族国家的城邦,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