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
王元化序
这不是一本为发表所写的著作,而是作者应他兄弟的要求断断继继写下来的笔
记。时间是从1973年到1974年作者逝世前为止。我要说这是近年来我所读到的一本
最好的著作:作者才气横溢,见解深邃,知识渊博,令人为之折服。许多问题一经
作者提出,你就再也无法摆脱掉。
它们促使你思考,促使你去反省并检验由于习惯惰性一直扎根在你头脑深处的
既定看法。这些天我正在编集自己的书稿,由于作者这本书的启示,我对自己一向
从未怀疑的某些观点发生了动摇,以至要考虑把这些章节删去或改写。这本书就具
有这样强大的思想力量。
如果要我勾勒一下我从本书得到的教益,我想举出下面一些题目是我最感兴趣
的。这就是作者对希腊文明和中国史官文化的比较研究;对中世纪骑士文明起着怎
样作用的探讨;对宗教给予社会与文化的影响的剖折;对奴隶制与亚细亚生产方式
的阐发;对黑格尔思想的批判与对经验主义的再认识;对先秦学术的概述等等。这
些文章都显示了真知卓见,令人赞佩。作者的论述,明快酣畅,笔锋犀利,如快刀
破竹。许多纠缠不清的问题,经他一点,立即豁然开朗,变得明白易晓。我觉得,
这不仅由于禀赋聪颖,好学深思,更由于作者命运多蹇,历经坎坷,以及他在艰苦
条件下追求真理的勇敢精神。这使他的思考不囿于书本,不墨守成规,而渗透着对
革命对祖国对人类命运的沉思, 处处显示了疾虚妄求真知的独立精神。 他对于从
1917年到1967年半世纪的历史,包括理论的得失,革命的挫折,新问题的涌现,都
作了认真的思索,这些经过他深思熟虑概括出来的经验教训,成为他的理论思考的
背景,从而使他这本书成为一部结合实际独具卓识的著作。读了这本书我不能不想,
是什么力量推动他这样做?请想想看,他很早参加革命,解放不久在三反整党中就
被打下去。文革前曾两次戴上了右派帽子,一次在1958年,一次在1965年。据我所
知,这是绝无仅有的。文革开始,唯一关心他的妻子自杀了,子女与他划清界线。
他断绝外界来往,孑然一身,过着孤独凄苦的生活。在异地的弟弟和他通信,他寄
给他大量笔记。读了这些凝聚着智慧和心血的文字,不得不使人为之感动。他的这
些笔记是在十年浩劫的那些黑暗日子里写的,没有鼓励,没有关心,也没有写作的
起码权利和条件,也许今天写出来,明天就会淹没无闻,甚至招来横祸。这是怎样
的毅力!我由此联想到历史上那些不计成败,宁愿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人物。记
得过去每读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总是引起了内心的激荡,真所谓展卷方诵,血
脉已张。为中国文化作出贡献的往往是那些饱经忧患之士。鲁迅称屈原的《离骚》:
怼世俗之浑浊,颂己身之修能,怀疑自遂古之初,直至万物之琐末,放言无惮,为
前人不敢言。他指出达到这种高超境界是基于思想的解放,摆脱了世俗的利害打算。
倘用他本人的话说,这就是:灵均将逝,脑海波起,茫洋在前,顾忌皆去。我想,
本书作者在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大概也是一样,对个人的浮沉荣辱已毫无牵挂,
所以才超脱于地位、名誉、个人幸福之外,好像吐丝至死的蚕,烧燃成灰的烛一样,
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义无反顾,至死方休。所以,在造神运动席卷全
国的时候,他是最早清醒地反对个人迷信的人;在凡是思想风靡思想界的时候,他
是早最冲破教条主义的人。仅就这一点来说,他就比我以及和我一样的人,整整超
前了10年。在那时代,谁也没有像他那样对马克思主义著作读得那样认真,思考得
那样深。谁也没有像他那样无拘无束地反省自己的信念,提出大胆的质疑。照我看,
凡浸透着这种精神的所在,都构成了这本书的最美的篇章。
这里顺便说一下,抗战初我曾在孙冶方和顾准两人领导下从事文化工作,我为
此而感到自豪。当看了顾准兄弟写的回忆文章后,我才知道孙冶方于50年代提出价
值规律是受了顾准的启发。我感到幸运的是文革后我又见到孙冶方,并多次晤谈。
可是,我和顾准在1939年分手后,就再也没有见过面,后来连音相也断绝了。现在
留在我记忆中的顾准仍是他20多岁时的青年形象。王安石诗云:“沉魄浮魂不可招,
遗篇一读想风标,不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是的,世界上有这样的人
不会感到寂寞。我读了顾准的遗篇,才知道他的为人。才理解他的思想。可是为时
已晚,当他尚在的时候,尽管困难重重,我没有去看望他,向他请教学问,终觉是
一件憾事。
1989年2月24日寒夜写于沪上
猪猪手机书[leavan]搜集整理 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
陈敏之序
这本集子是作者和我1973年至1974年两年间在通信中进行学术讨论,作者应我
的要求写下的笔记形式的学术论文。1966年底作者从房山监督劳动回到北京以后,
我和他的通信中断了。1967年11月起我自己也失去了自由,以后几年间,生死两茫
茫。1972年10月,我被允许去北京探望住在我妹妹那里已多年不见的老母。其实,
我还有一个不便明说,或许可说是更重要的目的,就是打听作者(他是我的五哥)的
下落。这时,我已经知道他茕然一身,真正成了“寡人” (1965年以后他在写给我
的信中,曾自嘲地自称为“丧家之犬”) 。我觉得无论在感情上、道义上我都有不
可推脱的责任去关心他。老母只能在心里默默地怀念他,对他再要继续照顾,显然
已经无能为力。离别将近10年的这次晤见,情景难忘。接近10月底的一天,我和妻
子突然去看他时,他头上戴了一顶从旧帽子上拆下来的白布衬里作为帽子,样子有
些滑稽,正在炉边读书。一个大房间内四个人,相互用书架间隔,每一个人有一小
块领地。室内悄然无声。劫后余生的会见,免不了激动、欣慰和辛酸。从此以后,
两地之间的通讯,一直到他去世为止,没有间隔过,其热烈的程度简直就像一对正
在热恋中的恋人。似乎有一种默契,彼此收到信以后,都毫无耽搁地立即作复。有
些笔记,就是信函,不过内容是学术讨论;有些笔记,一二万字或甚至更长,几天
之内就寄来了。 《马镫和封建主义》 的译文及评注,我记得来信告我是“五一”
(1973年)花了一天完成的。笔记,冒了一点风险幸而保存了下来;信,则全部毁掉
了。
1972年至1974年,正是我国当代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历史正在滑坡,一时还
望不见谷底。人民群众只能在私下里为国家的命运忧心忡忡。然而,作者却以冷峻
的眼光、诚实的态度对当代历史作着新的探索。“历史的探索,对于立志为人类服
务的人来说,从来都是服务于改革当前现实和规划未来方向的” (引语凡未注明出
处者,均引自本书,下同),这就是作者进行历史探索和写这些笔记的主旨。
共产主义曾经是我们为之忘我奋斗的人类理想。然而,几十年来的实践,却历
史地提出了一个极其严肃的命题:“娜拉出走以后怎样? ”这个问题,现在不仅困
扰着我们,而且越出国界,正在困扰着更多的人们。作者在10多年前,甚至更早以
前,就“痛苦地感到,人,如果从这种想象力出发,固然可以完成历史的奇迹,却
不能解决‘娜拉出走以后怎样’的问题”。严峻的现实,使他从革命理想主义转到
冷静的理智的分析和思考。他说,“年纪大一点,诗意逐步转为散文和说理的时候,
就得分析分析想象力了”。然而,从诗意转为散文,却并不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
他说,“我转到这样冷静的分析的时候,曾经十分痛苦,曾经像托尔斯泰所写的列
文那样,为我的无信仰而无所凭依”。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克服自己这种思想危机
的呢? 他说:“我还发现,当我愈来愈走向经验主义的时候,我面对的是把理想主
义庸俗化了的教条主义。我面对它所需的勇气,说得再少,也不亚于我年轻时候走
上革命道路所需的勇气。这样,我曾经有过的失却信仰的思想危机也就过去了。”
一个人用冷竣的科学态度去重新审视历史的轨迹,并且努力从传统思想的禁锢中彻
底解脱出来,不可能不经历一番痛苦。这是作者对自己思想历程的诚实的剖白。这
里,作者只是提到了从诗意转到散文和说理感到无所凭依的精神上的痛苦;事实上,
作者为了坚持这种诚实的科学态度所付出的代价,远比他的精神痛苦巨大得多。他
丧失了除他自己以外的一切——名誉、地位、妻子 (注:顾准的妻子汪璧,熟悉她
的人,都知道是一个十分善良、诚实、贤淑的老同志。1937年入党,1968年被迫害
致死。) 、家庭、亲人……他的大女儿说他是“一步一步从地狱中趟过来的”。然
而,作者的态度却是如此坚决,他说:“我自己也是这样相信过来的( 按:指作为
一个革命的理想主义者——本文作者) 。然而,当今天人们以烈士的名义,把革命
的理想主义转变为保守的反动的专制主义的时候,我坚决走上彻底经验主义、多元
主义的立场,要为反对这种专制主义而奋斗到底!”究竟是什么精神力量支持着他?
他说:“马克思、恩格斯写成这两部伟大著作(按:指《资本论》和《共产党宣言》)
以后, 究竟已经过去100多年了。后世的人,经历前辈所未曾经历过的事情;后世
的人,对先前时代的历史知识当然也有某些新加的东西;所以,读这两部伟大著作,
提出一些问题加以探讨,马克思、恩格斯如地下有知,必定也会赞许,这是符合他
们‘为人类服务’那种严肃精神的。”在良知、正直、诚实的科学态度和立志为人
类服务的精神面前,我们还能说什么呢?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屈原被放逐而赋《离骚》中的诗
句。作者从50年代就开始“求索”了。为了求索,他广泛地涉猎了古今中外的历史、
哲学、经济等各个领域。不过,他的笔记,没有一点浪漫主义的诗意,而是一把锋
利的“冷冰冰的解剖刀”。他在通信中曾经和我说过,准备用10年时间,系统地研
究(先是)西方的,(然后是)中国的历史、哲学、经济等等,在这个基础上再作综合
比较,为的是寻找人类社会的发展的轨迹,规划未来的方向。这个恢宏的计划因为
作者过早地去世自然未能实现,但是部分地是实践了的。这些笔记,以及已经出版
的《希腊城邦制度》,就是这种求索的结果。
因为是笔记,自然不可能有什么严格的体系;因为是笔记,笔触比较自由;但
是,它并不是漫谈、随笔之类信手拈来之物。笔记涉及了历史、经济、政治、哲学
等广泛的领域,看来似乎十分复杂,但是,读过之后,不难发现这些笔记的思想脉
络。
萧规曹随,率由旧章,只能使历史发展停滞。从来的改革,总是对历史和现实
的批判、扬弃和否定。只有不断地对历史和现实进行批判和改革,才能推动历史前
进。现在是改革的时代,作者这种勇于批判历史和现实的改革精神,相信会受到社
会广泛的理解和欢迎。
离开作者去世,14年过去了,作者生前未能亲自见到当代我国历史上一个黑暗
时期的结束,当然也没有经历我们现在正经历着的一切。作者的一生,是我们这个
时代悲剧比较典型的一个缩影,对他个人来说是不幸的 (遭遇同样命运的人,何止
千万,相信这种悲剧不会重演) ;但是,这些笔记,现在终于能够公之于世,却是
幸运的;因为作者写这些笔记的时候,从来没有想到过会有可能出版。当此书交稿
前夕,重新翻阅,抚摸先兄的这些遗著时,辛酸之余,当然感到十分欣慰。先兄地
下有知,会报莞尔一笑吧!
1988年8月29日夜写于无锡华东疗养院
猪猪手机书[leavan]搜集整理 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
第一章 希腊思想、基督教和中国的史官文化
一、基督教的历史背景
基督教是从犹太教的反对派开始的。
以色列——犹太民族的历史,可以从一般的古代史著作中找到它的梗概。大体
说来:
14000年前的巴勒斯坦, 本是苏美尔——巴比伦文明影响之下的诸古代民族
并存的地区,在其中兴起了以色列——犹太民族。这个民族征服了迦南,有过一段
同民族内诸部族不相统属的时期。后来,强有力的部族出现了“士师” (《旧约》
有《士师记》) 即法官,是强有力的部族首领,逐渐经过征服吞并,建立了以色列
——犹太的统一王国,即《旧约》着重描写的扫罗、大卫、所罗门三王时期。
以色列——犹太民族的统一,和她所占地区是商队贸易的通商要道有关系。商
业在西方文明的起源上总占重要地位,这是值得注意的。
2以色列——犹太王国好景不长。她太小,抵抗不了帝国的征服。公元前597
年,这个王国的首都耶路撒冷被新巴比伦王国所攻破,大部分首都居民 (也许还有
她的首都以外的居民) 被迫移往巴比伦。这是这个民族的第一次民族流放;以后她
还多次被流放过,直到她成为一个没有祖国的,流徙于全世界各地的流亡民族为止。
世界上的小民族遭到这种国破家亡,流徙各地的命运的,可以说不胜数计。他
们几乎无例外地一经流放,民族就灭亡了。并不是死完了,死是死不完的,总剩下
一些;只是有的剩得多,有的剩得少就是了。问题是剩下的被同化了,于是这个民
族就不存在了。唯一的例外是犹太人。
3犹太人有自己的民族宗教。 按《旧约》的记载,当他们留在他们自己祖国
的时候,他们对自己民族宗教的态度是不虔诚的,许多人“崇拜偶像”。可是,他
们被流放到巴比伦去以后,他们中间的“知识分子” (当时的知识分子只能是祭司
兼历史家) 却着手系统地编写起他们民族宗教的圣典来了。学术界一致地、无异议
地认定,《旧约》最前面的五篇:《创世纪》、《出埃及记》、《利未记》、《民
数记》、《申命记》,即追叙他们的民族的起源,和他们第一个民族英雄摩西,怎
样把全民族人从埃及的依附者的地位中脱身出来,怎样经过从埃及——西奈半岛—
—巴勒斯坦的长征,征服迦南的历史神话,所谓摩西五书,是他们建国以后第一次
被征服流放在巴比伦时编写出来的。
《旧约》是犹太教的经典。巴比伦征服以前,犹太教已经有过一些经典,它的
完备化,是流放巴比伦时期搞成功的。
犹太人被巴比伦征服以后,又曾经恢复过他们的国家,不久又被波斯、亚历山
大、罗马征服。有过多次民族起义。罗马帝国初期,亦即基督教兴起的时期,还有
过一次轰轰烈烈的“玛加比”兄弟的起义,当然是被扑灭了。基督教兴起的时期,
犹太是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摆脱罗马帝国统治是民族的愿望,然而犹太教的上层
是妥协派。
犹太虽然复国了,其大多数被流放的人民散之四方做买卖去了。复国后的耶路
撒冷,事实上成了散处四方的犹太人——犹太教徒的宗教中心。 4犹太教义的特色:
A民族战神的一神教《旧约》中的上帝耶和华 (据说正确的译音应该是耶威)
是以色列——犹太民族的战神,是保佑民族和外族作战取胜的神,而且,除了这个
神而外,再也没有第二个神。以色列——犹太民族和他民族作战曾经胜利过,这就
是他们征服迦南地区的时候。可是,在征服中他们也吃过败仗,以后的记录更惨,
只有败仗,没有胜仗了。怎样解释呢? 失败是背叛耶和华的结果。这种解释,奇怪
得很,很灵。而且,这不仅是犹太人保持其民族不被同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成为
后起的基督教信仰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神教的特点,和当时的文明民族的希腊、罗马是迥然不同的。希腊宗教没有
经典,只有神话,希腊神话中的神,是一个大家族,他们和她们有七情六欲,也犯
罪, 而且也受命运的支配。 罗马的宗教,几乎全盘承袭希腊,不过把人名改一下
(例如,宙斯,改成朱庇特Jupiter)。
可是,一神教比多神教严肃得多。犹太教之所以和希腊思想合流而成为基督教,
一神教的因素是个重要因素。
B反对偶像崇拜 希腊、罗马的神,是艺术的对象。金星——爱神维纳斯,被
雕成一个最典型的少妇裸体像。在我的青春期,走过店铺陈列的维纳斯雕像的最粗
劣的仿制品的时候,实在禁不住目迷神眩。当时还有许多民族的神是动物,《旧约》
中耶和华最严厉责备的偶像崇拜,是崇拜圣牛——以金子铸成的圣牛像。
犹太教的耶和华,绝对禁止画成画像。耶和华在西奈山上向摩西显现,吩咐他
布置的 (不是建筑,而是布置一个帐幔,因为那时的以色列入,还在向迦南进军途
中——其实是他们上古游牧生活的反映) 至圣所里的至圣物,是“约柜”,是上帝
吩咐摩西传布的“十诫”的文字记录(写在一块石版上)的存储木柜。
上帝没有形象,后来的宗教哲学家把它解释为全知全能的上帝不可具备“有限”
的人的形体。这又是它和希腊思想的接触点。
后代的基督教传教师,画成耶稣和圣母的画像,人们要向之顶礼膜拜,宗教的
哲学家们斥之为异教风尚。虽然如此,基督教终究是没有上帝的画像——像我们的
玉皇大帝之类的。伊斯兰教也承袭了这种传统。 (附带说说,伊斯兰教的教义,在
许多地方承袭了犹太——基督教义。不同处是,基督教宣扬爱,它宣扬征服。)
C以色列——犹太人是上帝的选民 这是民族的战神——上帝的本来特色,因
为强烈的民族情绪,一向具备着发展到征服世界上一切民族这么一个至高点的。问
题是,选民的观念,在以色列——犹太被征服后,散处四方以后,还强烈地保持下
去。于是,以犹太人的现实主义来说,它变成了分散、无祖国状况下保持民族团结,
保持民族特色,不被同化的一个重要武器了。
还不止此。选民观念,逐渐转化成为一种现代的伦理观念:不是选民征服一切
人,而是选民解放一切人的那种观念。不过,这到后面再说吧。
D严峻的戒律 始见于西奈山的“十诫”,见《旧约·申命记》:“一、除我
以外,不许有别的神;二、不可崇拜任何偶像;三、不可妄称耶和华的名;四、安
息日;五、孝敬父母;六、不可杀人;七、不可奸淫;八、不可偷盗;九、不可作
假见证陷害人;十、不可贪恋别人的房屋、妻子、仆婢、牛驴及其一切所有的。”
其中的第九诫,不久前有人向我慨叹过,中国并无此传统。
诫命多得很。后来成为犹太教徒特色的,有一定要割包皮(叫做割礼),不准吃
猪肉,不准吃一切动物的血,不准吃无鳞的鱼等等。这些戒律,后来发展成为犹太
人的法律体系。犹太人的律法师,是兼具人间的权威和神的权威的。马克思的父亲,
就是这样一个律法师;不过也许已经兼任了当时鲁士的律师,而且也十分文明化了。
5帝国罗马初期犹太人渴求解放和弥赛亚的预言。
帝国罗马初期,犹太人处在以下状况中:
甲、犹太人已是散布在罗马世界的买卖人;
乙、耶路撒冷和周围的犹太区是罗马的领土。散处在世界的犹太人以耶路撒冷
为犹太教圣地,有许多捐献,这个城市很富。
丙、犹太本土不久前经历了一次玛加比兄弟的民族起义,十分壮烈,失败了。
于是,在犹太人中传布着一种弥赛亚的预言,大致是说,犹太人中将要出来一
个像古代名王大卫那样的民族救主,实现“上帝的国”,压迫以色列的人都被毁灭,
弥赛亚诞登大宝,世界各处都会有蜜、奶、酒像水一样流的丰饶境况。这种传说—
—预言毫不奇怪,我们在我国的宗教性的农民暴动中都看见过。耶稣基督就是应这
种预言出来担当弥赛亚任务的角色。基督这个字,就是希腊字的弥赛亚。《新约》
的四福音书,就是实在或想像中的一次民族起义流产,其领袖被捕处死的神话化了
记录。 (附带说说,当时罗马帝国处死叛乱分子,把他们钉在十字架上挂起来,是
一种极其通行的办法。)
这次民族起义失败了。可是起义的余党(即十二门徒)还在,他们继续宣传起义
的纲领。而且因为起义的失败,是罗马统治者和当权的犹太教领袖合作的结果,继
续宣传起义,其矛头也针对犹太教。不久,起义纲领中的反罗马成分全被抹掉,亦
即政治成分全被抹掉,只剩下反犹太教的宗教成分。“破中有立”,一个新的教义
系统建立起来了。这就是基督教。
6原始基督教的教义:
A耶稣复活和弥赛亚的千年王国 最初,新宗教的教义,着重在宣传耶稣这个
弥赛亚,是上帝遣来的他的儿子,是神人。他被钉在十字架上死了,可是,死后第
三天已经第一次复活,并向他们的门徒显现了。这还不过是序幕。不久,他还要第
二次复活。第二次复活的时候,一切埋在地下的“义人”(也许是死难烈士吧)都要
复活,于是要建立起一个“千年王国”。这个千年王国的最初的涵义,也许仍然是
以色列人的王国,不过,不久,它的意思就完全变了。
B爱和传道 可是,当时的罗马帝国太强大,宣传斗争,号召斗争,那是以卵
击石。运动需要坚持,需要召募皈依者,因此要宣扬爱。《新约》记载耶稣事迹的
福音书,已经在强调“爱你的邻人”,要在被压迫群众中扩大新宗教的信徒,更加
需要强调爱。于是基督教比之犹太教,亦即《新约》比之《旧约》,强调爱,强调
通过爱的精神来布道,来扩大信徒,而不是民族战神的宗教,不是征服之神的宗教
了。
不过,“选民”的基本观念还在。现在,不再是老命题“以色列人是上帝的选
民”,而是新命题:“信主的是上帝的选民。”
C消费共产主义 适应于第二条要求的原始基督教的教会,本身就是一个消费
共产主义的团体。凡“信主”的,要把一切财产捐献给教会,教会最主要的工作是
为教徒办免费公共食堂。这一条要求如此之严,以致《新约》记载有富人的教徒卖
掉家产,捐献教会,可是自己保留了一点,当使徒指出他的错误的时候,这个教徒
就扑地死了。
D原罪与救赎 当教义限于以上几条的时候,新宗教还只能是犹太人中间的宗
教。《新约》记载,新宗教一开始确实只限在犹太人中;把教义和传教活动扩大到
外邦人(犹太人对非犹太人们的称呼)中间去,并为此目的,改变了教义的主要内容,
添上了原罪与救赎这一条的是圣保罗。《新约》说,圣保罗原是顽固的犹太旧教徒,
残酷的新宗教的迫害者。有一天,上帝向他显现,从此皈依了新宗教。基督教义的
制订者, 事实上不是十二门徒,甚至也不是耶稣基督,而是这位圣保罗。J·大卫
把他和摩西并列为基督教的二位启示者。
保罗把《旧约·创世记》中亚当、夏娃在伊甸园中听信蛇的怂恿,吃了智慧树
上的果子,懂得赤身裸体的羞耻(事实上是和亚当性交并生下了孩子),这一段本来
平淡无奇的传说,称做人的原罪。既然性交是罪恶,那么每个人生下来都是有罪的。
因为人有罪,所以上帝罚男人要满面流汗挣面包,女人要蒙生育的痛苦传种接代。
这是《旧约》的提法。这当然不是什么可怕的事,因为人本来就是一代一代活下来
的。最可怕的是,原罪还使每一个人的灵魂堕落,死后也回不到上帝那里去,上帝
怜悯每个人都背上了这份原罪,于是差遣他的独生儿子耶稣来到尘世,上了十字架,
用他的血为普世的凡人赎了罪。自此以后,人只要信上帝和我主耶稣的道,他的灵
魂就可以得救。
这是一种耸人听闻的教义。后代的传教士在布道中绘声绘色地宣扬主耶稣为了
救赎世人的原罪而上十字架受难的故事,愚夫愚妇在下面听得涕泪交泗。也就这样,
基督教超越了犹太人的范围,传布到“外邦人”中间去。不久,犹太人还是犹太教
徒,新宗教成了反对犹太人的非犹太宗教。原先的割礼、不吃猪肉等戒律一律废除,
对外邦人无效,犹太人的基督徒还可照办;再过一些时候,犹太人皈依基督教,还
必须禁绝犹太教的戒律,才准许皈依了。
E三位一体 犹太教只有一个耶和华,基督教增加了一个救主耶稣,据说他是
上帝的独子。圣灵何能生子,马利亚是否处女怀孕,不仅外行人要问,基督教内为
此还经历过长时期的教派斗争。现在,西方基督教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说,
这分明和希腊思想有关,下面再说吧。
7罗马帝国精神上的解体, 是基督教从犹太教的异端成为罗马帝国国教的原
因。
由上可见,基督教本来不过是犹太教的一个反对派,用宗教术语说,是犹太教
的一个异端。 (其实佛教也不过是婆罗门教的一个异端。不过佛教在印度已完全消
失,在世界上信徒也寥寥无几了。)它怎么变成了罗马帝国的国教的呢?
原因在于,罗马从一个城邦共和国变成罗马帝国以后,不仅罗马城邦和意大利
这个老根据地,而且整个罗马帝国广大领土,都遭到了精神解体的危机。基督教提
供了当时迫切要求的福音。
罗马没有哲学。假如说也有哲学的话,无非是征服的哲学。现在,罗马把那时
可以征服的世界,全部征服了,征服的哲学没有用了。脑满肠肥的罗马显贵享乐已
经享腻了,罗马皇帝安敦倾心于不动心的希腊斯多葛哲学。不久以后,罗马帝国陷
入地方军阀争夺皇位的残酷战争之中,显贵们的未来也朝不保夕,至于原来勇敢守
法的罗马公民,早已经过Proletariat(最下等级) 这一段经历,完全消失掉了。凡
不是奴隶主的,不论是罗马原来公民的后裔,还是被征服的民族,还是奴隶的后代,
全都呻吟在罗马的无个性的、无民族性的、无创造性的、昏天黑地的世界主义统治
之下。没有未来,没有理想。现世的事情,有人看来,因为已经极度圆满而无复可
为;大家把精神寄托到宗教上去,是唯一的出路。这个世界,证明了原罪教义是天
经地义的,皈依用他的血救赎我们原罪的主耶稣吧。新宗教就这样不胫而走了。
罗马人,比起希腊人来是蛮族。罗马文明独特的创造唯有法律;其他哲学、科
学、文化、宗教、神话全都是希腊搬来的。高度文明的希腊人的精神危机更甚于罗
马人,危机也比罗马人来得早。这个文明民族的文明人,在亚历山大征服时已经丧
失了城邦的自由,不过还可以随军东征,在新建的希腊化诸帝国中当上一份知识分
子当得了的差使。当希腊本土被罗马征服以后,有些“哲学家”被贩到罗马成了奴
隶,在罗马显贵的宴会上说一些文法、逻辑、道德的箴言作为寻开心的资料,原来
的希腊诸自由城邦当然也成了罗马的行省。基督教的传布于罗马帝国各地,就是首
先在希腊语人民中传布的(《新约》的最初文本是希腊文本)。其实,还可以进一步
指出,新宗教在很大程度上是没落的希腊人的宗教,它是犹太教的圣史和希腊思想
的混合品。上面所说的,圣保罗的业绩,是《新约》这么记载的。也许,这里存在
着某种确实历史的核心。即使如此,《新约》中圣保罗的许多哲学化的启示,也决
不是一个粗鄙的犹太人所胡诌得出来的,他至少得到了许多希腊人信徒的帮忙,才
写出了那些东西的。新宗教的教义,因为是希腊思想使之精致化了的,所以它才能
在那时候的西方文明世界不胫而走,这是十分明显的事。
新宗教是希腊思想的宗教化,这是西方学者公认的。
[附注:这一部分,可以参阅考茨基:《基督教的起源》,叶启芳译,1955年
三联书店就1932年神州国光社第一版修订再版。这本书译得很差,不过大致还可以
读懂。]
二、希腊思想
1希腊城邦。
当希腊产生出她的能够作系统而概括的思考的知识分子来的时候,她是处在世
界上一切古代文明民族的最独特的环境之中。
希腊文明,也是渊源于从中亚出发的旧大陆最古文明。 (这个文明的一支,西
迁到现在的叙利亚、伊拉克一带,成了苏美尔一巴比伦文化;另一支东迁到中国,
是中国文明的来源。不过,她的西支,用铁早于中国。) 这个文明,首先繁荣在两
河流域或埃及;希腊是经过克里特一迈锡尼文化,继承了这个传统的。希腊人原来
是蛮族,他们来到希腊半岛和爱琴海诸岛屿,开始也是务农。然而那里土壤太贫瘠,
而爱琴海和东地中海的曲折海岸和多岛而不广阔的海域,使他们很快进入到以通商、
航海和手工业为主。很幸运,他们周围是一些丰饶的文明的王国和帝国 (巴比伦、
埃及);远处,黑海和地中海两边有蛮族,但也是开化的蛮族(凯尔特、“斯基泰”
人、柏柏尔人等) 。既然有如此独特的地理条件,又以商业、航海和手工业为生,
他们本民族无需从独立城邦建成统一的民族帝国来抵御外敌,所以,甚至荷马时代
的巴息琉斯(部落王)也被民主制度(虽然多半是贵族的寡头政治)所取代了。
这种环境,是埃及、两河流域、波斯、中国、印度所没有的。她们都是大陆国
家,她们不能不以牲畜和农耕为主。她们的大陆而非海岛半岛的地理环境,使她们
不能不一开始就建成王国或帝国。
2思考宇宙问题,而不是“史官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