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新宋》全集

_15 阿越(现代)
因为石越曾任提举胄案、虞部事,而兵器研究院又完全是石越一手创建的,因此在朝廷中,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军器监几乎完全是置于石越影响之下的,除军器监之外,钦天监和白水潭学院有牵扯不断的关系,钦天监的几乎所有官员,都曾在白水潭学院兼过课,而且绝大部分和石越关系良好,沈括更是朝中少数被视为“石党”的人物。而这一次沈括被彻底整跨,圣意要让吕惠卿出任判军器监事,显而易见,以吕惠卿的能力,石越对军器监的影响力会被减至最低。而钦天监虽然不至于如军器监那么惨,但是沈括的罢官,也足以构成一大打击。只不过钦天监在注重“事功”的时代,不如军器监那么引人注目罢了。
石越和李丁文详细说过事情的经过之后,李丁文眼皮突然跳了一下,断然说道:“公子,这件事必是阴谋无疑。”
石越有点沮丧的点了点头,沉着脸说道:“是阴谋是肯定的,但是不知道是谁在设下这个阴谋,差点把我也给算计进去了。当时若是一念之差,我现在就得回白水潭教书了。”
李丁文问道:“公子可找沈括谈过?”
石越点了点头,说道:“皇上处分即下,我就去白水潭,让人把他请了过去。整件事情,沈括全然不知情,账目略有不清是有的,但是涂改得这么厉害,而且还有几笔大款项的卷宗不翼而飞,各种账目混乱堆放,只怕这件事,无论是他还是孙固都不会服气。两人都会写谢表自辩。”
李丁文点了点头,冷笑道:“这是题中应有之义。其实账目不清,是个引子。目的是为了引起注意,找个借口去检查震天雷火药档案。”
石越一怔,这一节他没有想到。
李丁文继续说道:“公子可以想想,账目不清,无论沈括和孙固,都肯定会不服气,上表自辩,只需让陛下查一下军器监这两个月从国库支取了多少钱,又有多少地方要用到钱,这些事有司各有档案,必有痕迹可寻。沈括和孙固便是贪渎,也不至于胆子太大,两个月能成什么事?这一查事情就清楚了。所以这个阴谋的杀手锏,还是震天雷火药配方的失踪。这件东西一丢,无论沈括与孙固找什么借口,都难辞其咎。而且陛下震怒之下,也不会听他们的自辩,二人在这件事上,也无法辩解。丢了就是丢了,无论是怎么丢的,身为主官,就脱不了干系。”
石越咬了咬牙,道:“究竟是谁设的阴谋?查出此人,哼哼!”
李丁文似笑非笑地看了石越一眼,石越身上慢慢出现的这种霸气,正是他期待的。当下悠悠的说道:“当今朝廷,想与公子为敌,而且有能力与公子为敌,设下这么大圈套的,又有几人?”
石越听了这话,“啊”的一声,惊道:“王安石?!”
然后又摇了摇头,说道:“不可能。”
李丁文却淡淡的说道:“的确不一定是王安石。但是从公子所说的情况来看,军器监肯定有不少人参预了这个阴谋,至少那个曹守一,就绝对没有本事偷出震天雷火药配方。而且要算计到公子,那么御史中丞蔡确逃不了关系。能做出这样的大手笔,既能收军器监的人为已用,又能影响位高权重的御史中丞,这样的人,当朝除了王安石,只有两个人。”
石越想了想,摇摇头说道:“我想不出除了王安石还有谁,而王安石断做不出这种事来。他作伪要作得这么好,可真是天下第一奸了。”
李丁文笑道:“公子不要忘了,王家还有个公子,王安石还有个护法。”
石越闻言吃了一惊,“你是说王雱和吕惠卿?”
李丁文点了点头,又说道:“吕惠卿是这件事最大的受益者,而王雱则是除王安石之外唯一有能力策划这件事的人。”
石越想了一想,历史上王雱喜欢玩闹阴谋与权术的印象又无比清晰的浮上脑海,只是他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这次王雱下这么大的圈套来对付自己,似乎要置自己为死地。自己对于新法,就算是绊脚石,也比不上那些旧党那么顽固吧?难道仅仅为吕惠卿?可是吕惠卿和王雱的关系,并不是很好。
正在沉思之际,忽听李丁文叹了气,说道:“这个计的确是好计,但是以王雱的聪明,如果存心想对付公子的话,我怕还有后着。军器监的事情,越是查不出来真相来,就越是对他有利,这样沈括和孙固就有洗不脱的罪名。这件事情我们已经落了后手,也只能以静待动了。唯一可以放心的是,既然是王雱设的阴谋,震天雷的火药配方,是断不至于流传出去的了。”
到这时节,石越反而看得开了,他淡淡一笑:“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琼瑶,君胡不知焉?”
李丁文闻言一怔,也哈哈大笑。
就在李丁文担心着“后着”的时候,《汴京新闻》编撰部里,来了一个年轻人。
这个人叫王子韶,字圣美,太原人氏,是熙宁年间有名的“十钻”之一,外号“衙内钻”,专门结交达官贵人子弟以求进,在太学读过书,文字学的学问极好,因此桑充国等人,也听说过他的名字。
见他自报名字,桑充国心里就立即起了鄙夷之意,嘴里却说道:“王大人来鄙报,不知有何贵干?”
此时欧阳发因听到父亲欧阳修病重的消息,正在收拾东西,准备回去。见王子韶进来,不由一怔,这个人他却是认识的,做过监察御史里行,和程颢原是同僚,后来贬知上元县,又做到湖南转运判官,这时候怎么来京师了?他却不知道,王子韶这次来京师公干,拜会王雱,顺便就讨到一件好差使,只需此事办妥,司农寺就调他去做提举两浙常平,给他一个大大的优差,顺便给苏轼安根刺进来——不过对于王子韶来说,最重要的却是到时候有机会再次面圣,只在皇帝面前表现表现,不愁捞不到一个馆职。
此时却听王子韶笑道:“久闻桑长卿大名。在下在湖南时,就听说《汴京新闻》的名字,这次来京师,拜读过贵报,对于贵报的风骨,很是景仰。”
桑充国客套道:“哪里,王大人过奖了。”
王子韶满脸堆笑,说道:“桑公子不必过谦。我这次来,一来是想见识一下名满天下的桑公子,二来,却是一手时手庠,写了份报道,不知道能不能入桑公子法眼?”
这话说得桑充国与欧阳发都是一怔,《汴京新闻》创刊之今,写文章的人是不少,而且多是名流大家,但是写报道的,依靠的都是自己的那十几个记者,除此之外,只有白水潭学院和国子监的学生,偶尔会有几人写一写。象王子韶这样主动写了报道送过来的人,还是第一个。
桑充国连忙说道:“岂敢,王大人进士出身,文采斐扬,文章必是好的。”他还疑心王子韶送来的不过是自己的文稿。
王子韶不置可否的一笑,从袖中掏出一卷书稿,交到桑充国手中。
桑充国接过来,打开一看,当场就怔住了!
漂亮的楷书毛笔写着几个大字标题:《军监器奇案》,下有一行小标题——“震天雷火药配方失窃,天子震怒;石子明大人荐人不当,罚俸一年”;署名则是“太原散人”。
王子韶在一旁,淡淡的笑道:“《汴京新闻》的风骨,素所景仰,不过这篇报道,只怕牵涉太多,贵报发表也罢,不发表也罢,在下亦不敢勉强。”
欧阳发早就看见了那稿纸上的标题,见桑充国一时失神,他处世经验丰富许多,当即便回道:“王大人,大宋自有《皇宋出版条例》,新闻报道不可虚妄,本报一向要求新闻报道作者文责自负。王大人必须先在稿子上签名,证明此稿是王大人所写,文责自负,我们才会考虑。另外本报编辑还要审查文章是否泄露国家机要,其中内容是否与《皇宋出版条例》冲突等等,因此这篇报道发表不发表,不能立即决定。王大人不妨先回,留下稿子和住址让我们编辑讨论一下,如果发表,我们会奉上稿酬,如果不能发表,象这样重大的题材,我们也会把稿子奉还王大人。不知王大人意下如何?”
王子韶听了欧阳发这番话,倒是怔了一怔,他倒并不知道还有这许多规矩,当下笑道:“这位是欧阳公的长公子吧?果然是气度不凡。既如此,在下先把名字和在京师的住址写在稿子之后,回去静候佳音。”
王子韶送来的这篇报道,在《汴京新闻》内部,无异于在平静的湖面丢下一颗大石头。按规矩,桑充国召来了全部编辑开会决定。
会议上几乎所有的人都反对发表这篇报道——这些学生都是白水潭学院的,都是景仰石越的,甚至直接就是石越的学生,而沈括,也曾经是白水潭学院的格物院院长,现在又回到了白水潭学院教书。这份香火之情,让这些还是学生的编辑无论如何也不愿意发表这样一份看似“中立”的报道。
一个编辑站起来,激动的说道:“这全是不实之辞。官府都没有定案,如果我们发表,会让很多市民误以为沈院长的确贪污了。”
赞和的声音响起一片。
桑充国皱了皱眉毛,这时候他冷静许多,当下平静的问道:“你说是不实之辞,这篇报道中的语气表达得相当的巧妙,他也没有说官府定案了。你能指出报道中哪几句话不实吗?”
那个人顿时语塞。众人无言地传阅着这份报道,发现的确是写得无懈可击。只怕连他们都写不出这样“完美”的报道。
程颢叹了口气,轻轻地说道:“这报道不会是王圣美写的,他没有这本事。”
桑充国和欧阳发都是一怔,两人都是聪明人,立即明白程颢的言外之意了。
桑充国脑子忽然想起自己几个月前,在白水潭对石越说过的话:“子明,我会永远站在你身边,帮助你完成这个伟大的理想。”言尤在耳,那是自己对石越有过的承诺!
石越现在的困境,桑充国并非全然不知,这个时候再刊发一份报道,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如何措辞,总之难免严重打击石越在士林与民间的声誉,而且沈括和孙固,身上的冤曲只怕更加洗不清了。
“这篇报道不能发。”在桑充国的心中和耳边,同时响起这句话。
“这篇报道不能发。”程颢坚定的重复了一遍,“《汴京新闻》不应当沦为官场互相倾轧的工具!哪怕有再大的压力,我们也应当有这个原则。”
欧阳发皱了一下眉头,他随着父亲宦海沉浮,什么样的黑暗都见过,所以身为当时最负盛名的宗师的长子,他却不愿意参加科举,博取功名,而是去学习天文地理各方面的知识,只想着做学问来终老自己的一身。自从白水潭学院创办不久,他仰慕石越的学问,就到了白水潭学院,一面是学生,一面是助讲。现在又被桑充国的理想所感动,毅然帮助他来创办《汴京新闻》。以他的嗅觉,敏锐的感觉到了这件事背后存在危险,所以才暂缓回家,留下来帮助桑充国做完这个决断。
“程先生,长卿,诸位,我以为无论我们找什么理由,这篇报道,我们都不能不发!”欧阳发知道这是自己担当责任的时候,见众人把目光都聚集到自己身上,他继续朗声说道,“我主张刊发这篇报道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为了信念;我们创办《汴京新闻》的初衷,是为了公正的报道每一件事情,如石山长在《三代之治》中描绘的那样的,用报纸来使贪官污吏惧,来使乱臣贼子惧,我们代表的是民意,是公理,是清流,我们站在民间来制衡政府,来影响政府,正义是我们惟一的依靠,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什么原因,我们不能失去这个原则,否则终有一天,《汴京新闻》就会变质,与它初创的理念最终背道而驰……”
“第二,石山长曾经说过,报纸都是有立场的。我们《汴京新闻》也是有立场的,但是我们的立场并不是说我们是石山长的私人工具,我们不会是任何人的私人工具,我们的立场,是我们坚持的理念,这个理念,是报道真相。如果因为对石山长或者与我们关系密切的人不利的新闻,我们就不报道了,那么我们就背叛了这个理念。《汴京新闻》现在面临着真正的考验,我们选择公还是私,选择坚持理想还是袒护私人,都在今天决定。我认为的是,如果我们《汴京新闻》有立场,我们的立场是中立!”
说到这里,欧阳发停了一下,他看到许多的编辑都已经动摇了,甚至连桑充国的眼神中,都有了犹疑。于是继续说道:“还有第三点原因,这一个原因,让我们别无选择。这是现实的原因。王子韶为什么把这篇报道交给我们?为什么还特意强调可发不可发?很简单,我们不幸卷入了一起政治倾轧当中,而有人,把我们《汴京新闻》也算计进去了。如果我们发表这篇报道,他们就此挑起了石山长和沈院长与我们的矛盾;而如果我们不发表,我敢肯定,明天,汴京的大街小巷,都会流传着我们拒绝报道对石山长不利的消息的谣言,而御史台肯定会攻击我们与石山长结党偏私,说我们是石山长的私人工具,到时候取缔《汴京新闻》的声浪必然一浪高过一浪,而那些支持我们的人,也会怀疑我们,一旦普通的民众不能同情我们,士林的清议不支持我们,我们就失了我们最可靠的支持者,到时候进退失据,百口莫辩。而且还会害了石山长,结党的罪名一旦坐实,石山长也承担不起。”
欧阳发的话立即引起所有人的震动,便是桑充国,也没有想过这么深的阴谋。所有的人都在低声私语,讨论着欧阳发这番话。桑充国却处于极度的矛盾中,他立即就明白欧阳发说的有理,无论出于坚定的维护《汴京新闻》的信念,还是出于让《汴京新闻》生存下去的原因,都必须刊登这篇报道。但是如果刊登,如果刊登……
“子明,我会永远站在你身边,帮助你完成这个伟大的理想。”在白水潭说过的话,再一次在桑充国的心中响起。石越可以说既是自己的老师,又是自己的挚友,这样做,是不是背叛?!
也许不止桑充国一个人有这样的矛盾,有人就站起来说道:“虽然欧阳先生说得对,但是我仍然反对刊登。在最困难的时候,屈从于压力,对自己最尊敬的人落井下石,我反对。”
但是这次他的话没有得到响应,能够进入《汴京新闻》编撰部的,都是有理想有独立判断能力的精英学子,他们懂得如果冷静的取舍。
欧阳发看了这个人一眼,说道:“你说错了,这不是背叛!石山长教给我们理念,我们尊敬他最正确的方法,是坚持他教给我们的理念,而不是效忠于他个人。石山长对我们说过: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句话在辩论堂中刻在石墙之上,是石山长亲自叫人刻上去的,这就表明了他的态度。以石山长的胸襟,一定会理解我们这样做,是因为出于对大道的坚持。如果我们不刊登,反而才是真正的背叛。我说了三点原因,最重要的,是前面的两点,而不是第三点。第三点不过是帮助我们下判断罢了。要在政治斗争中洁身自爱,最首要的因素是,永远保持中立。何况,如果我们不刊登,反而是害了石山长。这一点大家都应当明白。”
虽然他义正言辞的说完这番话,但是心里却不由的问自己:“石越真的会不计较吗?换上谁都无法接受最信任的挚友和亲手培养的学生的背叛吧?虽然明知道那是最理智的选择。”欧阳发有点担心地看了桑充国一眼。
一方面是对理想与自己信奉的“正义”的坚持,以及自己倾注最大心血的事业的前途;一方面却是对自己最尊敬的亦师亦友的人实际上的背叛。桑充国在自己的许诺与欧阳发的提醒中交战着,这也许是他一生中,最艰难的决定之一。
希望石越的理解与原谅吗?桑充国很清楚地的知道,朋友之间一断有了裂痕,它将永远存在,很难消失。既便石越能够理解,但在感情上,他也很难指望石越可以接受。这个时候,说自己是“落井下石”,也不算过份呀。
但是最终还是要决定的,《汴京新闻》的前途就在自己手中,不仅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的。如果刊登,《汴京新闻》的前途就此决定,中立而公正地报道,将会开一个好头,而士林的清议,会更加尊重这份报纸,民众也会更加信任《汴京新闻》,只是这是建立在让石越声名受损,雪上加霜的基础上的;如果不刊登,即便勉强存活下来,《汴京新闻》也会彻底的沦为石越的跟班,自己所相信过的一切理念,都不过成为极可笑的讽刺!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桑充国身上,桑充国知道自己可以投票决定,这样的话,自己也许可以多一点借口——不过我要这借口做什么?桑充国在心里苦笑道。
如果需要选择,就由我来选择!他站起身,沉重地说道:“明天在焦点版刊登这篇报道。”
程颢也不再坚持,补充道:“编者按我来写吧。我会尽量说明这件事与石山长关系不大,案情并未查明。”
欧阳发嘴唇嚅动了一下,说道:“我写完明天的社论,再回去。”
桑充国点点头,脸上露出坚毅之色,“有劳二位,大家继续工作。”
程颢见桑充国取下挂在衣挂上的披风,准备出门,迟疑了一下,也跟着走了出去,一起到了马房牵了马,默默地向白水潭的教学楼走去。
好半晌,二人到了辩论堂,因为不是辩论日,这里并没有人。桑充国看着那行字,叹息道:“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程颢无言的看了这个年轻人一眼,赞赏的点了点头,这才温言说道:“长卿,你要不要先知会子明一声,这样可以减少误会。”
桑充国迟疑了一下,叹道:“程先生,知我者信我,知我者谅我。何须多言?新学年马上就要开学了,期末考试,准备招生,有多少事要忙呢,明年的白水潭,人数会更加多吧!”
程颢叹道:“是啊!白水潭学院之盛,孔子以来未尝有也。石子明真是千年难得一遇的人材,你放心,他能够理解的。”
桑充国感激地看了程颢一眼,微笑道:“都说听程先生讲课,如沐春风。白水潭学院有今天,程先生也功不可没。”
唐棣带着从人进了新曹门。离开京师已经快两年了,本来他还没资格回京叙职,但是不久前吏部下文,升任他为工部屯田员外郎,可以说是罕见的提拔,据说是因为唐棣在地方推行青苗法、农田水利法有利,中书直接行文到吏部升迁的。虽然不是官职,但是对于自己的文采学问颇有自知之明的唐棣,倒是并不介意。
想着终于可以见到分别许久的石越和桑充国,唐棣脸上不由露出了一丝笑容。
“老爷,今晚是住到舅爷家,还是住驿馆?”身边几个从人,有些是第一次来繁华的京师,也显得格外兴奋。
唐棣挥鞭笑道:“当然是住驿馆了,先去吏部交了文书,到工部报到,再回家不迟,免得惹人闲话。”
正在说笑之间,突然听到有小孩子拿着一叠从身边经过,大声呦喝:“卖报,卖报,《汴京新闻》报道京师第一案,震天雷火药配方竟然失窃,焦点版详细报道,天子震怒,直秘阁石大人被罚俸一年……卖报,卖报……”
瞬时间那个小孩身边就围了一堆人,纷纷抢购,这可是震惊天下的大新闻啊!
唐棣听这小孩子的叫卖,心里不由一紧,也顾不得许多,挤了过去,好不容易买得一份报纸出来,急匆匆的找到焦点版,看到上面几个大字标题,几乎让他惊呆了!
旁边有人买了报纸的,有些紧锁着眉毛一边走一边读,有些则炫耀自己识字,摇头晃脑地大声读着新闻,身边聚集着一堆围着听的市民。
唐棣等人不知厉害倒也罢了,对于开封府的百姓来说,震天雷的威力不仅是很多人亲眼目睹的,而且还是被吹得神乎其神的东西,这玩意火药配方失踪,在东京城能引起多大的震撼呀!无论贤愚不肖,都只知道只要流落到敌国手中,会有什么样的后果——这种后果,被他们的恐惧放大了!
只听到有人恨恨地说道:“撤得好,皇上圣明,沈括和孙固这两个官,真是饭桶,这么重要的东西,也能丢了!杀头都不为过。”
有人忧心忡忡,“别是辽狗偷去了,那就惨了。”
“辽狗怎么偷得去?防得那么严,多半是有内贼。”
“那也不一定,你没读过书呀?薛红线和聂隐娘的故事听过吧?”
“……”
有人则挽惜地说道:“可惜连累了石大人。”
有人不屑的反驳:“这是赏罚分明,石大人荐错了人,当然要罚。皇上是明君呀。”
有人沮丧无比,“看来石大人也有看走眼的时候,这个沈括到底是什么人?”
“你那是屁,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还是石大人亲手查出来的呢。可见石大人还是有本事的。没本事能这么快查出来?”
“你才是屁!不是说石大人是左辅星下凡吗?”
有人在旁边自我安慰:“以石大人的能耐,怎么看错人,听过说三国的评书吗?那别是石大人一计吧?”
免不了有白他一眼,“一计?一计搞得报纸上来说?人心沸沸扬扬的?没脑子。”
“你说谁没脑子?你才是猪脑子,石大人左辅星下凡,他的计你猜得出来?你才是没脑子。”
唐棣一路走到驿馆,都是听到这些议论的声音。似乎整个开封城,因为报纸的出现,瞬时间就可以全城关注一个话题了。而这些市井小民的争论,根本不会在乎报纸上的其他细节,没有什么比震天雷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了。虽然有很多人依然相信石越,但是却也有很大一部分怀疑石越并没有那么神乎其神。至于沈括的名誉,在民间简直是低得不能再低了,现在只要提到沈括、孙固,那些老百姓就知道是谁,然后就破口大骂!
不过唐棣本人,更担心的,却是桑充国与石越的关系。《汴京新闻》是桑充国创办的,他怎么可以攻击石越呢?唐棣实在不能理解。他改变了主意,决定先不去驿馆,先去白水潭问问桑充国是怎么回事!
相比市井百姓是众口一辞的愤怒与担心,士林的反应就是要复杂得多。
“《汴京新闻》的胆子真是大呀,这么大的案子,他们也敢报道!”
“桑充国和石越怎么了?”
“看样子《汴京新闻》果然有几分风骨,和石越关系这么好,也毫不留情的捅一刀!”
“石越这次,心里滋味不好受吧!”这是幸灾乐祸的。
“都说白水潭是石越系,上次宣德门我还以为是做作,演双簧,这次看来,倒也不见得。往好里说,石越也算是个君子,没有结党。”
“这也傻了一点吧?这样报道出来,石越的声誉是要大受影响的。”
“那也不一定,短时间来看,自然受点影响,长远来看,还很难说。何况如果桑充国不是石越一党的话,《汴京新闻》这一次声名大震,是肯定的了。”
“石越在皇上面前费尽心机维护《汴京新闻》,《皇宋出版条例》他差不多一个字一个字的争,结果没有想到学了商鞅,作茧自缚,《汴京新闻》反倒拿他开刀立威,真是讽刺呀!”
“其实桑充国也没什么不对,春秋大义说要大义灭亲,《汴京新闻》标榜天下惟公,他们算是守住自己的承诺了,这也是君子所为。”
……
“哎,震天雷如果流传外国,只怕大宋有难。”
“这样子说起来,石越的确是难辞其咎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
“你说这孙固官声不坏的,怎么账目就能乱成那样?沈括也不是无能之辈呀?”
“这里面有阴谋,你不知道吧?……”
“……”
王雱看着手里这份《汴京新闻》,笑道:“石子明,这回让你知道公子爷的手段。圣美,你做得很好,过两天中书会直接调去两浙,你有机会面圣,好好把握机会。”
王子韶笑道:“公子果然是妙计。石越这次不仅仅声誉受损,而且只怕会变得不敢相信人了吧?连桑充国都能落井下石。”
谢景温也笑道:“如果以后桑充国和石越互相争斗,这《汴京新闻》用来对付石越,这也叫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了。二虎相争,我们正好从中得利,彻底扳倒石越,就不是难事。”
王雱轻轻敲着手中的折扇,对王子韶说道:“圣美,以你之见,桑充国有没有可能收归已用?若能得之,是一大助力。以后新法推行,事半功倍。”
王子韶摇了摇头:“只怕不可能。桑充国声名日盛,几乎让人以为是另一个石越。所幸的是他因白水潭之狱,朝中大臣对他多有嫌隙,是没有机会进入朝廷了。否则的话,我还要担心这是养虎为患。”
王雱惋惜道:“真是可惜了,听说他和程颢、欧阳发走得近是不是?”
王子韶点了点头,说道:“应当是如此。欧阳发和他交情非浅。”
谢景温也说道:“若能收归桑充国,自然是一大好事,白水潭学院中他的威信不在石越之下,而白水潭的学生将来做官,推行新法,比起现在朝廷中的老朽,要好得多。只不过这件事终究是太难。”
王雱叹道:“既然如此,就算了吧。我还有点想法,等吕惠卿回京,再商议不迟。”
谢景温疑惑地看着王雱,说道:“公子,你和吕惠卿……”
王雱笑道:“我自然知道防他,但他是人材难得。现在变法前途维艰,仅靠王韶在前线的大胜是不够的。现在我和吕惠卿,自当同心协力。这一点他也是明白的。”
谢景温点了点头,不再说话。王子韶见王雱说这些时都不回避自己,显是把自己当成心腹了,更是高兴得手足无措。
李丁文看了石越一眼,目光在书桌上的《汴京新闻》上溜了几下,默不作声。
石越沉着脸,心里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桑充国连通知都不通知一声,就来这么一手!他可不知道那个太原散人是王雱派去的。
李丁文叹道:“公子,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这次桑长卿拿我们立威,几乎是置沈括于绝地,公子声名也颇受损害。《汴京新闻》羽翼已成,桑充国依托白水潭学院,隐隐成为在野的清流派首领。我们再不小心,只怕将来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
对于石越不把《汴京新闻》控制在自己手中,他是很不以为然的。
石越好半晌才苦笑道:“当务之急,是安慰一下沈括。他才是最惨的,只怕在白水潭教书,见面都会难看。孙固也会把长卿恨到骨子里吧?只不过这件事说起来,长卿倒也没做错什么。”
李丁文盯着石越看了一会,嘲笑似的问道:“公子真的以为桑充国没做错什么?”
石越沉默了好一会,才说道:“这是我一直主张的理念。总不能因为事情临到我头上,我就说不对了吧?”
李丁文似笑非笑地说道:“是吗?那《汴京新闻》还真是公子的好学生啊。”他和石越,一向是毫不隐瞒的。
石越心里其实又烦又乱,这时的平静,是几年来磨练出来的功夫。这时眼光不由自主地看了《汴京新闻》一眼,只觉得那份报纸烫得刺目,他连忙把目光移开,问道:“潜光兄,这些事多说无益,商量一下接下来的对策吧。”
李丁文笑道:“凡事利弊参半。如果从大势上来说,公子的局面并不差。桑充国以白水潭学院和《汴京新闻》成为在野清流派的领袖,这件事已经一步步下来,不可避免了。这次的事件,对于公子来,不过是声名受点损失,却可以消除皇上对公子仅有的一丝顾虑,让皇上知道公子全无私心,尽忠为国。而且还堵住了御史们想要弹劾公子结党的嘴。所以这件事是得失参半,得多于失。公子在白水潭的影响力,不是轻易可以消除的,和桑充国依然可以争一日之短长,桑充国和公子,是各得半个白水潭,而公子得实利而无虚名引人注目,更可以大展手脚。只不过沈括经过一事,只怕会请求外任,公子一定要打消他的想法,只要他挺过这件事,无论在白水潭还是兵器研究院,他都是一大助力。毕竟他在格物院的影响力,仅次于公子。”
石越点了点头,这件事情,他是明白的,现在无论是技术上还是管理上,很多事情,他都需要沈括帮助,而且沈括与钦天监的关系,更是他必须倚重的。在这个时代,钦天监有时候能起到意料不到的作用。
第九节汴京新闻(下)
李丁文显然和石越想到一块去了:“只要把沈括留在京师,利用他和邵康节的人脉,公子可以好好笼络钦天监的诸人,王安石在私下里说什么‘天变不足畏’,很是得罪了钦天监,公子正好借此机会,使之为我所用。”
石越点点头,说道:“王安石也不是没有想过要控制钦天监,不过力有不能而已。”
李丁文微微笑道:“他做不到的事情,公子却可以做到。一来因为白水潭学院,钦天监和公子有良好的合作关系,二来政见上,钦天监的诸公都很厌恶王安石,而欣赏公子。因势利导,便事半功倍。”
见石越点头表示同意,李丁文又道:“现在王安石一派气势正焰,正是不可与之争锋之时,公子在这一段时间,要韬光养晦,免役法也好,市易法也好,保马法也好,公子在庙堂上不必做出头之鸟,自有文彦博去力争。公子正好利用这段时间,留意人材,将来要用人之处甚多,如果尽用白水潭之人,必然招人议论,何况白水潭的学生,未必都能成大器。”
石越默不作声,他知道李丁文所说有理,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识人之明,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以诸葛之智,还有马谡之失呢。
李丁文却没有想他那么多,顺着自己的思路继续说道:“现在大家都想做好官,邓绾其实不是最无耻的,他不过是敢大胆的说出来,别人只敢在心里想罢了。所以各部寺的差使,甚至地方知县,略有背景和野心的人,都不愿做。公子既想做大事,却和他们正要相反,公子选中的人材,要能够有干材,让他们在部寺地方做事,将来才能于国有益。便往小处来说,倘若军器监的属官都是偏向公子的,吕惠卿就算能做判军器监又如何,公子想让军器监一无是处,便一无是处,他还得灰溜溜的走。往馆阁台谏安插人,一来公子现在实力不够,二来引人注目,三来这些人不容易受控制,这种事让王安石去做好了。”
石越苦笑道:“潜光,方法是好方法,我现在检正三房公事,安排几个人也不成问题,可是你以为人材真的那么好找吗?”
李丁文抿了抿嘴,说道:“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只要留意,怎么会没有人材?又不是要张良萧何之材,不过是一些能臣干吏而已。被埋没的人多的是,公子多留意就是,我们也不是指望着一晚上就成功。”
石越知道他说得有道理,便不再说什么。
李丁文又道:“朝廷的事情,先只能做这么多,而且不是急务,表面上风浪虽大,实际上公子并不危险。但是桑长卿的事情,却是可能要动摇公子根本的,这种事,我以为可一不可二,若再出一个桑长卿,那就真要无法控制了,唐家,一定要牢牢控制在手中。”
石越皱了皱眉,道:“长卿的事情,并不表示桑家脱离控制了吧?”
李丁文道:“虽然这不能证明桑家和公子交恶,毕竟桑唐二家和公子实际是休戚与共的,但是公子也不能太安心,因为他们随时可以抛弃公子的,大不了前途差一点而已,也不失为一个富家翁。桑俞楚是个聪明人,他肯定不敢得罪公子,但是桑长卿实力一日强过一日,终有一日不再是池中之物,到时候桑唐两家是支持公子还是支持桑长卿呢?”
石越默然半晌。李丁文又道:“现在公子流水似的送礼物给内侍,白水潭的财力虽然独立了,但是还要给钦天监的官员礼物和‘津贴’,这些都是桑唐两家的钱,西湖学院几乎完全是唐家在支持,多少事情,都离不开桑唐两家财力上的支持。如果桑长卿的力量足以保护桑唐两家了,只怕他们不会乐意出这些钱。”
想到这些无比现实的事情,石越无可奈何的叹了口气。对于某些人来说,“好感”这种东西,背后的实质很可能就是你送给他的钱的多少。内侍在宋代虽然不重要,但是他们的影响力也是不可以低估的,石越就记得以赵顼这样的英主,也免不了想让宦官领兵,被臣下花了好大力气才阻止的。所以和这些内侍们保持良好的关系,只要不涉及到原则问题,也是一个政治生存的策略,只是若仅凭石越的薪水,送礼给内侍们,只怕自己天天喝粥也送不起。
石越现在每个月的薪水,不过区区三十贯钱,加上七石粟,另有职田二十顷——如果比起后世来,的确是了不起的高薪了,更不用说还有“增给”、“茶酒厨料”、“公用钱”等等名目繁多的津贴,皇帝时不时也有赏赐;但是如果说到送礼这件事,靠薪水的话,就实在是不可能了。一个稳定的财力支持,对现阶段的石越来说,可以说是相当重要的。
想到这些,石越也不能不面对现实了,但是心里还是有点不坚定,他沉吟道:“潜光兄,是不是说得太危言耸听了?”
李丁文冷笑道:“也许是我杞人忧天,但是问题是,我们现在输不起。桑家我自有安排,但是唐家却是鞭长莫及,唐甘南这几年把生意从四川顺着长江一直做到杭州,在最富庶的两淮路和两浙路,唐家的生意几乎无处不在,钱庄、棉纺、印刷、造纸、陶瓷、丝绸、刺绣、造船、车马、酒楼,每年唐家让人到岭南去收购荔枝,走海路运往高丽与倭国,一年仅此一项,利润高达十万贯,这还根本不是唐家的大头。有公子的支持,唐家与各地官员结交更加顺利,每年用在送礼上的开支,达二十万贯之巨,连韩琦也收过唐家的歌妓。只不过唐甘南行事低调,懂得分寸罢了。但是这样庞大的势力,如果不能掌握在手中,唐甘南可是比桑俞楚更多的参预了公子的事情——万一反噬,后果不堪设想!”
李丁文说的,有些是石越早就知道的,有些却是石越不曾听说的,他不动声色的听完,似笑非笑地说道:“唐家那里,潜光兄也未必就是鞭长莫及吧?”显然有些事情,如果不是在唐家安插了人,是绝不可能知道的。而且安插的人在唐家的身份,只怕还不会太低。
李丁文微微一笑,也不回答,继续说道:“唐家有八兄弟,唐棣之父唐甘楚是长子族长,而唐甘南最精明。唐甘楚只有一子,唐棣将来是会在仕途上发展了,所以以后唐家的生意,多半会交给唐甘南打点。唐甘南有三子一女,三个儿子中,老大唐羽一直在四川帮着打理生意,老二唐康有意于功名,唐甘南有意让他去西湖学院读书,老三唐夏拜在了苏轼门下。幼女年纪尚小。现在唐棣已经调来京师做屯田员外郎,估计也快到了。我的想法是,唐夏在苏轼门下,就不必说了,但是唐康,我们不如把他接到白水潭学院来,现在西湖学院都是一些小毛头,免得误了这孩子的学业。另外公子就收他做义弟,以后朝廷有什么推恩荫赏,他就可以荫袭功名……”
石越看了李丁文一眼,这是恩威并用,一方面估计是栽培唐康,一方面却也是个人质,偏偏他能说得这么好听。
李丁文却似没有看见一样,继续说道:“这是其一,其二,唐甘南的高堂尚在,唐甘楚和唐甘南都是孝子,将来有机会公子给他母亲申请一个朝廷的表彰,一来可报唐棣与公子相交之情,二来唐家必定对公子感恩戴德。其三,公子有意观兵燕云,就不可不早做打算,不如与唐甘南商量一下,派人去契丹各城开商店,或者就与本地人合伙亦可,我们就可以趁此机会,把细作分散到契丹诸地,到时候契丹内情,再也瞒不过我大宋。”
石越听到这里,才赞赏的点了点头,说道:“这的确是个好主意。现在他们过去,只要开妓院、酒楼、茶馆就可以了。收集的消息,也不过是一些商品的价格,哪个官员得宠之类,必然不会太引人注目,等到十余年后,这些人都变成了当地的土著,届时就有大用。这是长远的好计。”
李丁文笑了笑,并不多作解释,只要给他个机会和唐甘南商量这件事,有机会涉及到人事安排,他就不怕不能把更多的细作安排到唐家的各个商行之中去。却听石越又说道:“其实唐家并不难制,做太多事情反而会让人寒心。你行事要谨慎一点。”
李丁文心中一凛,不由望了石越一眼,却见石越脸上并无半分神色,当下便点了点头,答道:“公子放心,我自会小心。”
石越微微点了点头,端起桌上的茶喝了一口,看似漫不经意的说道:“潜光兄,我想借唐家的财力,在京师再办一份报纸,你以为如何?”
李丁文一怔,果然石越表面上虽然说得大方,对桑充国之事不介意,可是心里却是介意到了骨子里去了。他也不说破,认真地答道:“公子,万万不可。”
石越疑惑的望了李丁文一眼,问道:“为何?”
李丁文站了起来,踱了几步,说道:“此事有四不可:其一,公子让唐家办报纸,是把自己卷入风浪之中,让御史们多一个地方盯着你,让皇上怀疑公子;其二,这样做,是示人以小器,而且白水潭学院到时候就会有分裂之虞,学生们不得不在桑长卿与公子之间选边,说到底这是内斗,会大大损害公子的声望;其三,桑长卿这件事做得大公无私,公子若是让人觉得你很计较此事,并且和桑长卿因此而不合,士林一定会鄙满公子。因此公子反而要显得光明磊落,如果有机会,要公开赞扬桑长卿与《汴京新闻》的风骨;其四,这样子是把桑家逼到对立面,桑家即便变成盟友,也好过变成敌人,若公开显示公子的不信任态度,是非常不智的。”
石越摇了摇头,不再说话。他其实只是心里有点不舒服,说到很怨恨桑充国,那是谈不上的,这件事从理智上来说,桑充国做得也不见得错了,只是没有先和自己商量一下,让他心里总是觉得有根刺。他知道李丁文是误会他的意思了——他提出办一份报纸,只是想有一个自己可以控制的舆论平台罢了——但这也没有必要解释,有时候做为一个首领,是没有必要让属下知道自己真实想法的,李丁文让他处处防着桑唐两家,在他看来,虽然未必不对,但是让自己控制的各种力量保持一个平衡,才是他首先应当考虑的。他不可能事必躬亲,一个不信任自己属下的人,是不能成大事的,而且有些见不得光的事情,他也不宜亲自过问,但是如果因此让自己的某一个属下势力过大,他也不会愿意看见。
想到这些,石越似有意似无意地看李丁文一眼,说道:“方略差不多定好了。唐家的事情,拜托潜光兄去安排。另外,把沈归田调到兵器研究院去,军器监从这件事看来,人员相当复杂,沈归田到兵器研究院去会有比较有用。”
李丁文微微一笑,点头答应了。
石越站起身来,喊道:“侍剑,备马。”
沈括的情绪相当低落,石越走进沈府的客厅时,发现一张桌子上还放着一份《汴京新闻》,报纸的一角有被狠狠的捏过的痕迹,皱巴巴的。
“多谢你来看我,子明。”沈括看到石越后,勉强笑了笑,语气里透着没精打采。
石越挤出一丝笑容,说道:“存中兄,不必如此沮丧。”这是他第一次称呼沈括的表字。
沈括似乎有点感动,嘴角抽搐了一下,眼光却不由自主的落到了那张报纸上。他重重地叹了口气,说道:“子明,多谢你看重我。这次我行事不慎,也是咎由自取,无话可说。方才孙和父来过了,他想请外郡,如果皇上不肯恩准,就此致仕也罢了。我也想去延州军前效力,离开这是非之地。”孙和父即是孙固。
石越向沈括深深一揖,敛容道:“存中兄,是我连累了你。”
沈括摇了摇头,苦笑道:“不要这么说,子明,你前途无量,多多保重。我不能帮你做一番事业,反而牵累于你,我心里已是过意不去。”
石越叹了口气,“存中兄,以兄之材,去外郡,终是屈就。是非黑白,自有水落石出的一天,何不暂时牺身白水潭,等待这一天的到来?”
“本来我也是这么想的,但是这份报道一出来,我无颜面对我的学生。”
“你又没做错什么!”
“人言可畏,子明,人言可畏呀!”
石越沉默半晌,才说道:“存中兄,西北不是能展现兄台才华的地方。我希望你能留在京师,助我一臂之力。”
沈括似乎有点意外,“我还能帮你什么吗?子明。”
石越用力的点了点头,“不仅是帮我,也是你帮你自己。兵器研究院的诸多项目,都需要存中兄来主持,另外,皇上既有旨意让你回白水潭,你依然是格物院的院长。只在兵器研究院能取得成绩,那么皇上必然会重新重用你的,你能留在京师,一切的阴谋与流言,慢慢也会烟消云散,所有的事情,都是查无实据的。”
沈括本是功利中人,石越所说的确有理,他也不由不动了一心。但是转念想想要去白水潭面对学生的怀疑,还有和桑充国见面时的尴尬,以及被老百姓的痛骂,什么样的想法都立即烟消云散了。
他迟疑的说道:“子明,只怕我不能帮你。”
石越知道他在顾忌什么,毕竟有些时候,面子问题比什么都重要。他诚挚的说道:“存中兄,我知道你顾忌什么。这样,我在白水潭给你建一间专门的研究所,你可以挑自己最得意的学生帮助你就可以了。你依然是格物院的院长,什么时候你愿意上课,就去上课,短时间内,你可以专心做你的学问与研究。再给兵器研究院的一些指导就可以了。兵器研究院的诸位与你共事这么久,他们是深知这件事的内幕的。”
石越看了沈括一眼,他的神情明白开始动摇,当下继续说道:“到时候若有所成绩,亦是为国立一大功,皇命必有嘉奖,今日之事,自然烟消云散。这也是帮了我一个大忙。”
沈括望着石越那白皙的脸庞,看到石越的确是相当的诚恳,不由有几分感动:“子明,承你如此看重,士为知己者死,愚兄岂敢再推辞。只是不瞒你说,你所说的研究院的钢铁高炉、平炉炼法试验过数十次了,从焦碳到鼓风机的改进,都一步步积累着,虽然什么时候成功还很难说,但是成功已是必然之事。震天雷的改进,火药颗粒化的试验,还有你说的硝化甘油,火枪这些设想,没有我,那些学生们一样有能力试验,他们需要的是时间和经验,不断的试验,总结经验,就会成功。我能帮的忙实在有限。”
石越见他已经答应,心放了下来,笑道:“存中兄不必过谦,能有今日之成绩,你功不可没。这是别人抹杀不了的。兵器研究院的事情,你只需做做指导就可以了,我想请你做另几个课题的试验。”
沈括疑惑的望了石越一眼。
石越微微一笑,走到屋角的一个沙漏上,只见细沙从微小口子中慢慢漏下,外面则是表示时辰的刻度。他凝视良久,回头望着走到身边,一脸不解的沈括,笑着从袖子里掏了一个东西来。
这是一个穿了一根绳子的圆球。
石越把绳子的一端拴在一个架子上,轻轻的拨动圆球,圆球开始做左右的摆动……
沈括迷惑地看着左右摆动的圆球,脑子里一个什么东西一闪而过,他似乎发现了什么,却又把握不住,不明白是什么东西。
圆球渐渐停止摆动,静止的垂了下来。
石越走了过去,再次轻轻拨了一下,圆球又开始左右摆动……
“存中兄,注意看这个圆球左右摆动的时间与幅度。”石越轻轻的提醒道。
沈括集中精力观察着圆球的左右摆动,发现左右摆动的幅度和时间,几乎是一样的。
“左右摆动的时间与幅度,几乎相等。”沈括喃喃说道。
“不错,是相等的,但不是每一次都一样。”石越肯定了沈括的判断。
石越又从袖子里抽出一张雪白的纸来,打开放到沈括面前,纸上面画了一个擒纵器,这个沈括并不陌生,当时钦天监已经掌握了这种东西,并且用来制造天文钟。擒纵器上是两块掣片连着一根主轴,主轴做九十度的弯转,就是一根绳子吊着的摆捶了,绳子上方是摆线夹板。这实际上是一张老式摆钟的原理图,石越家里就曾有一架,他对这个东西很感兴趣,因此记得相当的清楚。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