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新宋》全集

_141 阿越(现代)
原因,却一无所获。这天早上,他再也按捺不住,终于将心中的怒火发泄出来。
石得一觉得最近一切都不太正常,让人感到恼火的事情并不止这一件。
石得一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素来都知道谁喜欢自己,谁不喜欢自己,谁又厌恶自己……高太后
便是不喜欢他的人中,最重要也最麻烦的一个。他早就知道皇帝一死,高太后就不会给自己好日子过。但石得一却没想到传言会出现得这么快——宫里面不少内侍宫女都在窃窃私语,说高太后想要让李舜举取代石得一,勾当皇城司。
对宫廷生活不觉了解的石鉴一,当然知道宫里的传言是不可以掉以轻心的——每个传言背后,必有一个真相存在。更何况李舜举在熙宁朝的内侍中虽然不是最得宠的那几个人,却偏偏是石得一忌惮的内侍之一。外臣早就对自己心怀不满,若是让李舜举取代他,石得一甚至想不出谁会为自己说话!
俗语说“一朝天子一朝臣”,特别是内侍尤其如此。但是像石得一这样得罪了太多人的内侍,即使去大名府安度晚年有时都是一种奢望。内侍被贬到边远偏僻的地区,作为囚犯一样被拘禁,最后染上
瘴疠凄惨地死去,这样的事情并非没有先例。士大夫们因为亲友朋党众多,还能存个生存中原的指望,但内侍要活着想回来,却要艰难万倍——有多少人能有这样的人面,能指望新朝得宠的内侍能冒着
各种风险替一个前朝获罪的内侍说好话。
每次石得一想到这种结局,就会不寒而栗。但皇帝一日日接近死亡,这种恐惧感就愈发真实。他早已不抱指望可以在汴京致仕,但原本却还抱着一丝侥幸,也许将来高太后不会赶尽杀绝,能够容他在
大名府安度晚年——尽管那也已经很凄凉。但宫里的流言,却让石得一最后一线希望都破灭。
既然皇帝还没死,就付出流言来太后想对付自己,那么皇帝大行之后,自己的下场就可想而知。他又回想起在元旦大朝会上碰到的几个年轻的台谏,那些台谏看到自己的时候,是斜睨着眼睛,非常不屑地“哼”了一声,根本不理会自己,换在以前,哪怕他们心里再讨厌自己,面子上总要抱着拳尊称一声“押班”。不仅台谏如此,两府的态度也让石得一坐立不安,每次见着两府的宰执们,对自己要么就是爱理不理,要么就是呼来喝去,视如奴仆。尽管皇城司已经很低调行事,但枢密使韩维还是经常鸡蛋里挑骨头,隔三差五就把石得一叫去一顿臭骂。
想起这样,石得一就知道自己没有退路了。他手握兵权,如若帮助雍王兵变成功,不管高级人民法院王是不是打心眼里喜欢自己,只要他小心一点,雍王也拿他无可奈何,更不用说其他人。
但元旦朝会上高太后的举动,却又让石得一生出不祥之感。他知道高太后有多疼爱雍王,但并不如雍王那么乐观。不过他也的确相信,高太后依然可以利用。石得一相信,如果到时候能占据优势,甚至只要造成一种占据优势的样子,包括高太后在内的许多人,都会观望动摇。石得一对什么母子亲情不以为然,但相信高太后会承认既成事实。同样,这样人中也包括仁多保忠。
石得一根本不指望能够拉拢那些石夏人。在他看来作为仁多保忠这样的人,在事成之前,是绝不可能拉拢他的,但事发时他却有可能观望,若让他相信雍王占据优势,他就可能倒戈投靠。
这样的人,根本不值得拉拢。将心思花在他的身上,倒不如想想如何稳固地控制全部皇城司亲从吏。皇城司有好几个互不隶属的主官,石得一在名义上,亦不过是主官之一。只不过因为他权势大,在皇帝面前得宠,从而成为皇城司实际上的主管。如今的皇城司,除了石得一以外,还有两个武官、一个内侍担任主官,包括石得一在内,所有的主官会有一两个连任,有一两个三年轮换。这样的人事布局,对于预防石得一这样得宠的大宦官独断专行可能用处不大。但一旦朝廷要对付石鉴一,或者有人想供皇城司图谋不轨,反过来噬主时,那便很有效果了。
皇城司在石得一的治下,发展最快,兵吏达到数千之众。但石得一真正能控制的,不到其中一半,满打满算,亦不会超过一千五百人。这个兵力少了一点,若能控制能住全部皇城司兵吏,石鉴一将会更有信心。但事到如今,除了用手篡,别无他法。
因此,石鉴一对雍王的两个谋主,很是轻视。连李昌济让他告诉皇帝契丹将南侵之事,他也阳奉阴违。
大多数做惯奴才,习惯借着主子的威势狐假虎威的人,让他们去对付主子以外的人,他们可能会很
狂妄自大,无所不为,甚至也会背地里做一些对主子不利的事,欺骗主子;但一旦面对自己的主子,
却往往是什么勇气、智慧都被抛到九霄云外,他们只会觉得双膝发软,口里会不由自主地唯唯诺诺。
这便是人性的可悲之处。
尽管石得一已经下定决心要谋叛,但那是皇帝死后的事情。皇帝只要活着,哪怕是中风瘫痪,口不能言,这种可能致皇帝于死地的事情,石得一也会发自内心地畏惧。他做了一辈子的奴才,从不敢违逆赵顼。他一生对赵顼的做的,都只有献媚讨好,那种残死他,只要想一想,都会造成他潜意识的反抗。
石得一当然不会承认是因为自己害怕。他用来自欺欺的理由,是所谓君臣、主仆的情分。他甚至还会产生一个错觉——他对皇帝还是忠心耿耿的,他的谋反,不过是在皇帝死后,迫不得已。人类很难超脱时代的道德观念,即使石得一只是个宦官,他心底的最深处,也会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大逆不道,违背人伦。但李昌济的谋略,却出乎意料地给了石得一一个平衡心理的机会。
那些说人不可以自欺欺人活着的人,是天真而无知的。
人类最擅长的事之一,便是自欺欺人!
“朱大成那边如何了?”石得到一看见养子石从荣进来,虚着眼睛问道。
“他没有选择。”石从荣轻松地说道,“朱大成一向惧内,他在外面养了个歌妓,还生了个儿子,
单是这件事让他老婆知道,他便没好日子过,更何况他关扑、赌马,还欠着一万贯多的债,儿子还查到,姓朱的可能与一桩人命案有关,卫尉寺正在查他。”
人真是很奇妙,竟会为这么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便铤而走险,去干可能导致族灭的勾当。石得一
心里感叹着,口中却呆嘱道:“还是要泸州心点,派人呆紧他,这是全家老小灭族的事,一点纰漏也出不得。”
“儿子理会得。”石从荣点点头,道,“只不过,儿子以为雍王那边的人指望不上……”
“我亦不指望他们。”石得一满不在乎,“雍王只是我们打的一面旗帜,兵变的关键便是隔绝中外。从今日开始,我可能便不再出宫,你也要住在皇城司,官家大行之后,我便会马上派人通报你和雍王。到时候你便以我的名义,请那三个勾当皇城司议事,埋伏下亲信,假传太后旨意将他们打产了,
夺了他们兵权,领兵包围两府。只要你打着太后的名义行事,那些班直、禁宫,一时弄不清情形,只
会拥兵观望,断不会拼死抵抗,到时候知是谁在两府值日,他人尤可,若石越在,便要果断,倘不能制服他,要当机立断杀了。他在宫里有不少内援,因炝平定西夏,许多班直侍卫或是他部属,或对他很服气。此人多留一刻,都是心腹之患——不过,石越与司马光那时多半会在福宁殿宿卫。总之控制两府后,你不要逗留,立即领兵去福宁殿和保慈宫,到时候惹雍王拉拢的那几个班直指挥使轮值,
他们自会响应你。若是不在,你千万不可乱了阵脚,便以奉太后旨意平乱的名义,包围两宫便是。也
不必轻举妄动,石越也罢,司马老儿也罢,只要被困在福宁殿,亦成不了气候。”
“儿子明白。”石从荣应道,又侥幸道,“幸好郭老头出去了,否则他是经年宿将,可比石越还难对付。”
“这是天意。”石得一笑道,“到时我会亲自控制皇城诸门,大变时,中便一定会去召诸相进宫,
我便在皇城门口,矫旨将宰相们全扣住,再迎雍王进宫。许继玮则领人去控制开封府,韩忠彦懦弱无能,不足为惧。朱大成的班直侍卫,只管监视东宫,以奉诏保护东宫为名,阻住六哥去福宁殿或保慈宫。朱某绝非杨士芳、田裂武敌手,但他能拖得一时,便是一时,只要雍王比六哥先到福宁殿,太后
便只得接受既成之事,到时候任杨士芳有三头六臂,也无回天之力。”
“最要紧便是爹爹那里,只要隔绝中外交通,宰相们全被扣住,外头不知道宫里发生什么事,宫里纵有点意外,亦不至影响大局。”
石得一微微点头,笑道:“姓李的牛鼻子,没有别的本事,但是这个兵变方案,倒想得极周到。但
你那里亦是要紧处——以开封府来说,禁中是中,控制皇城与外面的交通,但是隔绝中外;但以禁中来说,福宁殿、保慈宫、两府便是四个最要紧所在,控制这四个所在,禁中便也乱成一团,没人能知
道发生何事,在这稍有不慎便是族灭之罪的时候,更没有人敢轻举妄动。”
“儿子不会让爹爹失望。”石从荣又笑道,“如今两府的心思,都放到了夏丹南侵的事上面,可真
是没人管我们做什么了。前日石越还在韩拖古烈那里碰了个软钉子。”
“莫不是流言吧?”石得一怀疑地说道。他这几日精力全部放在策划兵变的事情上,人又常常心烦意乱,对这些事反倒没留意。
“不是流言。”石从荣笑道,“前日石越召见韩拖古烈,责令他军队聚结之事,姓韩的不仅断然否认,反而再三说什么宁辽是兄弟之国,辽国绝不会无故犯界,还反问石越,道高丽原辽国家奴,宋丽间的盟约理应知会辽国,反向他索要杭州谈判的文书副本。这还不算完,韩拖古烈离开尚书省后,又
跑到学士院去说辽国不会犯界,请他们代向皇上禀奏,翰林学士顿时哗然,道军国机密,两府瞒谁也
不能瞒学士院,一个个跑到政事堂质问,令石越焦头烂额。姓韩的更加得意,反而扬言,要到太学、白水潭,再三说明宁辽兄弟,辽国必不侵宋。石越不得不当着众翰林学士和韩某人的面自打耳光,说
辽国只是平常的军事调动,他问问不过是为了以防万一。”
“这韩拖古烈确实不简单,我还从未见过石越吃这么大哑巴亏。”石得一幸灾乐祸地笑道,“他料到了朝廷人害怕人心惶惶,所以反而大声嚷嚷,迫使石越自打耳光。将来夏丹若真的入侵,石越这些话,必成把柄,台谏一定会算这笔旧帐,又可以从内部扰乱朝廷,打击朝野对石越的信心。两府将如
此大的事情瞒着学士院,休说翰林学士会不满,连台谏也会不满。”
“他这样一闹将起来,其实昨日便见效果了。”石从荣亦是事不关已地笑道,他对韩拖古裂佩服得五体投地,“昨日郭老头去大名,检阅河北禁军操练、演习事,都是轻装简从,赶了个大早,偷偷摸摸走的。枢府调动超过十万禁军,在河北、河东诸路举行演习,也是静悄悄下达的。京师禁军调动,
只说是例行操练……”
“便让相公、参政们去好好操心这些大事。”石得一站起身来,笑道“我也该进宫了。”
只要一踏入宫城的范围,石得一马上就变得低眉顺目,脸上还略显戚容,以表示他十分担忧皇帝的
病情。这日,为了尽量避免碰到两府的宰相,惹一身的晦气,石得一特意取道左掖门进宫,不料才从左银台门钻进横街,却碰到了柔嘉。
石得一在心里暗暗叫苦,一面却也只得上前去请安。却听柔嘉劈头一问道:“是不是你在官家面前嚼舌头了?”
石得一以为柔嘉来替太子出头,不由吓了一跳,忙赔着笑,小心翼翼地试探道:“县主,老奴可有听不明白……”
“你这滑奴,休要装糊涂!”柔嘉拿着鞭子,使劲戳着石得一的脑门,斥道,“官家的病昨天明明有好转,若非你搬弄是非,怎会忽然又恶化?”
“县主说什么?!”石得一的声音都颤抖起来。
“我问过太医,太医说官家今日情绪忽然激动,才会前功尽弃!”柔嘉虽然是恶狠狠地瞪着石得一,但眼眶晶莹欲滴,却是眼泪都快出来了。
“老奴纵有一万个毛里求斯子,亦不敢在这个时候在官家面前乱说什么。老奴他事不敢说,但对官家,绝对忠心耿耿。县主,官家现在怎么样?”
柔嘉狠狠地盯着石得一,过了好一会儿,才将鞭子缓缓放下,恨声道:“莫叫我知道是你搬弄是非,否则我定将你千刀万剐!”说罢便扔下石得一,转身朝尚药局方向离去。
石得一望着柔嘉的背景,心里暗暗揣测着,那个人究竟是谁?又在皇帝面前说了什么令得皇帝如此
激动?难道……
第十三章一夜大雪风喧豗(一之上)
尤其是在这一刻,他仿佛能听到自己生命在急遽消失的声音,仿佛一条即将干涸的河流,马上就要倾尽最后的水滴。已经,要走到生命的尽头了吧?作为一个皇帝,他不得不被迫经常考虑自己的身后事,然后精明理智地计算一切,只是,他永远不曾计算到,在真正走到生命的尽头时,竟会是这样的孤独和痛苦,无助且留恋。
但这所有的一切,他都已经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早在此刻之前的这段漫长的日子里,他就已经悲哀地觉识到自己如同寄居在一段朽坏的木头里,他其实也曾不止一次地盼望过这种日子能早点借宿,他是在是受不了这样清楚地感受到自己的无助与无能——这样的感觉是一种比病痛折磨更深的痛苦,但到了此刻,生命的最后时刻来临之时,他突然游留恋起来。他其实从不曾厌倦人生,他从来都充满希望,无论是对于自己还是对于国家,他其实舍不得离开这个属于他的天下,舍不得自己未尽的事业。
若能再给朕一点时间,若能再给朕一点时间的话。。。这个声音忽然在他心里大声地响起来,涌动起他最后的希望与期盼,他几乎是?诚地向那看不到的上天祈求着:不是说皇帝是天之子吗?那便请上天听到朕的恳求吧!朕想等着六哥长大,朕想击败北面的强敌,朕想收复祖宗的河山!
但他的祈求却如同石沉大海,没有丝毫的回音,他突然有种说不清的凄然,一种不可逆回的宿命感摄住了他,让他彻底的绝望。。。不知何时,向皇后又来到了他的床前,眼含泪水注视着他,他转过目光望着她,这么多日来衣不解带的侍侯,让向皇后的身体已经单薄得如同一张纸片,教原来就不甚美貌又已经年届中年的她看起来更显的衰老憔悴,但此刻,他却突然间对这个他从不曾爱过的女人多了一种他自己也不能明白的柔情。
这个自己尚在潜邸时就迎娶的女子,一贯的教厚本分,克己守礼,教人挑不出任何的错处,却也难得让人生出什么怜爱之心,所以,自己虽然一直对她敬重有加,却也不曾真正对她好过,直到此刻,他才突然生成一种辜负的心情,他想起这个女子才嫁给自己的侍侯,总是羞涩地低垂着头,轻声细语地说话,拘谨老实,不像是他的妻子,到像是初选进宫方受教聆的宫女,只在偶尔眼角的余光;里,才看到她温柔注视自己的目光中,也有那么一抹热烈。只是这抹热烈,就如同眼角的余光一样,在他心理,都处于太过次要的位置,都不值得如何的重视。再后来,自己做了皇帝,虽说一心励精图治,但后宫的妃子还是一日多过一日,这些女子,或玲珑,或娇俏,总有一些特别的系人之处,越发衬得这个贤良的皇后庄重无趣。那些后宫的女子都爱争执,爱吃醋,爱闹别扭,他终于明白这其实是女子的天性,于是不免怀有恶意地猜想:她强忍这一切,是否觉得辛苦?
回想起这一切,他忽然惊觉,他居然直到这一刻,才开始怜惜起眼前的这个女人,是不是太晚了些?如果。。。如果再有一段时间,朕一定要对她更好一些!
但随即,他又看到了悄无声息进来的李向安,一如既往地弯腰叉手侍立着,他身后帷幕之外,隐约可以看到两个太医正头并着头,是在说已经来不及了,他已经熬不过今晚了吧?
他忽然间愤怒起来,却又马上感到沮丧。他听到李向安尖细的声音正低声跟向皇后说:“李舜举,石得一、宋用臣、仁多保忠都在殿外宿卫,石得一与李舜举会轮流出去巡视,今晚在殿里宿卫的石相公,正在巡查班直侍卫的哨位。。。”
向皇后含着热泪,轻轻点了点头,脸上却突然间又流露出无法掩饰的烦躁与不安,他猜到了她的心意,不由又想起一月六日召见李舜举的事来。
“官家,此乃是作茧自缚!”李舜举的话言犹在耳,“本朝祖宗法制,宰相权重。至官家改官制,两府之权重,几近于西汉。又何必要什么辅政大臣?太子大位已定,以太后之贤,绝不至有负官家,官家相疑至此,反易令他人见隙而萌异志。况且,官家若不信太后,便不当请太后券同处分军国事,既请太后垂帘,又见疑至此,这正是取祸之道!”
“况且这六辅政之设,其中四人,垂垂老矣。惟石越与韩忠彦正当壮年,待四公死后,官家欲以何人来制石越?韩忠彦之智谋德望,岂能敌得过石越?待太子亲政,官家欲太子与石越如何相处?其将为诸葛?将为霍光?或将为操、莽?献策之人,深误官家!”
那日,李舜举看了他出示的遗诏后,在他面前直陈肺腑,痛哭流涕,额头叩得鲜血直流。赵顼那是便意识到自己这份遗诏的不妥。他这份遗诏,或者能够保证儿子长大亲政,但却给亲政的儿子,留下了一个大大的难题!
难道朕的是作茧自缚?他那时已经警觉,正想着叫李清臣与安焘来修改遗诏,却意外看到李舜举眼中犹疑不定的神色为了提防有人借他生病时,欺上瞒下,他素知李舜举忠厚,早先便暗中吩咐他定时汇报朝野异动。李舜举眼中的神色,令他大生疑心,这才又催他禀奏,不料听到的,确是契丹即将大举南犯的晴天霹雳!
他想到这里,不禁又激动起来。朝局未稳,战乱将起,这孤儿寡母,如何能够应付这一切?纵然能安然度过眼前的难关,他筹谋未妥,尚还留下一个老大的难题给他们,这一切要如何是好,如何是好?
他只觉得五内如焚,脑子仿佛要在瞬间炸开了一样。
契丹狼子野心!狼心狗肺!居然又想要趁火打劫!
何日能收复幽蓟!
一定要收复幽蓟!
一定要收复幽蓟!!
一阵阵剧痛中,赵顼仿佛诅咒发誓般在心里呐喊着,眼前浮过一个个的人影,曹太后、父皇、王安石、石越、王贤妃。。。。每个人的样子都那么模糊,最后完全混杂在一起。。。。
“呃呃”终于,赵顼发出两声痛苦的嚎叫声。一阵异常剧烈的头痛仿佛一霎那间撕裂了他的大脑。。。
殿外,风雪更烈。
“太医!快传太医!”福宁殿内,顷刻间乱成一团。向皇后摇动着赵顼的身体,哭的死去活来。
李向安早已冲出去,领着几个太医跑回寝殿,几个太医呆呆地望着床上的赵顼,在李向安的催促下,才知道一个个地轮流为皇帝把脉,探鼻息,每个人都面如死灰。待最后一个太医检查完后,所有人都默默地跪在了床前。
“你们。。。这是做什么!?”李向安朝着几个太医嘶叫着。向皇后却是最后一丝希望也破灭了,颓然地跌坐在床边。
“官家。。。。官家,大。。。大行了!”一个太医使劲地叩着头,颤抖着声音禀道。
顿时,福宁殿内,一片死寂。但随即李向安一声尖厉的哀泣仿佛惊醒了所有人,殿里的所有人都跪了下来,开始失声痛哭。听到殿中的哭声,早有心理准备的李舜举、石得一、宋用臣、仁多保忠与所有的内侍、宫女、班直侍卫,也全都齐刷刷地朝着皇帝寝殿的方向跪下,失声痛哭。在这一片混乱的悲痛时候,没有人还会留意,福宁殿南边的垂拱殿附近,两个内侍听到哭声,没有随众跪倒哭泣,而是马上脚步匆匆地离去了。
此时正在福宁殿外面巡视的石越,一听到殿中传来的哭声,便也呆了。
皇帝死了!他其实很容易就明白是什么事发生了,但却也是在这一刻,他才知道自己亦非很容易接受这个早已经有所准备的现实。不及多想,他便踩着几寸厚的积雪,一脚深一脚浅地朝殿中跑去,一路上看到福宁殿内外跪倒痛苦的内侍、侍卫,他的心顿时沉到了谷底。
进入殿中,石越完全无视跪倒在外间的李舜举等人,便失魂落魄般一直朝寝殿走去,没有人想起阻拦他,所以他便一直走到了皇帝的床前,但直到他亲眼看见赵顼的尸体,他还是觉得难以置信,脑子里竟是一片空白。
赵顼躺在床上,他死去的时候一定非常痛苦,因为他的眼睛大睁着,面容却扭曲得近乎狰狞,宛如僵硬的雕刻永远地停留在了他的脸上,他的手掌微微蜷曲着,仿佛想要抓住什么却终究不能为力。
石越呆呆地望着这张与赵顼平日完全不同的面容,竟有些难以相信,只是直到这一刻,他才终于意识到,赵顼已经死了。
他“哇”地一声,然后才直挺挺地跪了下来,开始放声大哭。
这一切不是因为礼仪的需要,而是内心真实的流露,不受任何的控制,这还是他来到这个世界,第一次这么伤心,仿佛心里的一部分被掏空带走,他只觉得胸口一阵阵的疼痛,他放纵着自己,在这一刻,不再顾忌任何事情,只想大声痛哭。
但在这一刻,并不是所有人都想他一样忘我地悲痛,这个世界有其自己的运行规则,不会因任何人的消逝而停滞不动。
“圣人!”李舜举的禀奏,迅速地将他拉回到了现实中来,他止住哭泣,看见李舜举、石得一、宋用臣、仁多保忠等人都在寝殿的门口,“圣人。。。。节哀,请马上派人通知太后与太子,请太后与太子戴孝,移驾福宁殿。派得力之人,严守各道宫门,加强巡视,明日天亮,再召两府相公、翰林学士、御史中丞进宫。”
这个符合此时此情又极为得体的建议,顿时让石越觉的羞愧,他想起自己的身份,也跟着道:“请圣人下旨。”
他完全没有注意到,石得一的脸色变了。按照计划,若在夜间未宣两府宰相进宫,便必须分兵去各重臣的府邸,如此一来,动静就会很大,而且兵力也更加分散,危险无疑也更大了。这将是一个很不利的局面。
向皇后泪眼婆娑,目光依次望过众人,才哽咽着道:“官家大行,岂能无两府相公主持大局,除请太后与太子移驾外,还须派中使,速召两府相公进宫!”
众人都是聪明人,这是立即听出皇后言外之意,这分明是对太后不放心!每个人都听说过那些关于高太后的传闻,这时候,一种不祥的感觉,不约而同地从石越与李舜举的心里冒了出来。
但二人都不愿在这时候反对向皇后。如若反对,向皇后当更增疑心,而且,即使是石越与李舜举,对高太后也不可能百分百地放心。
“遵旨!”石越起身,便即转身下令:“李舜举,尔速去保慈宫请太后戴孝移驾!宋用臣,尔速去东宫请太子戴孝移驾!李向安,尔派人去召见两府宰执、翰林学士、御史中丞进宫。石得一,尔立即巡视诸道宫门,宫内诸人,无旨不得擅出,违令者斩!仁多保忠,尔负责守卫福宁殿外,严防出入。”
“喏!”众人纷纷领命而去,石越又对殿前指挥使班都指挥使呼延忠嘱咐了殿内的防卫,便指挥内侍、宫女们撤去殿内的红绿色装饰,换成黑白等素色。
这些事情原本不用他操心,只要吩咐下去便可。但石越无论如何,都不愿面对着赵顼的尸体。他只要眼睛扫到那里,心便会一阵阵的绞痛。他必须做点什么,方能令自己保持冷静。
此刻石越完全想象不到,什么样的危机正在临近!
二更四点。尚书省。
宫内的鸡人报过点数后,孙固还特意扭头看了一眼座钟,离子时还有一段时间。屋外风雪凌厉,他不由裹了裹披风,将身子更加凑近炉边一点。晚上宿卫禁中,只是为了以防万一,并不方便处理公务,因皇帝病重,百官都要斋戒为皇帝祈福,因此更是连酒都不能喝。孙固取了本书,靠在炉边读着。几个堂官却围在外间的火炉边,低声说着仙狐鬼怪的故事,孙固随便翻了几页书,也不由侧下耳朵,听着外面一个会讲故事的堂官,讲狐仙的故事。
忽然,外面传来急促的脚步,大门被“嘭”一声推开,寒风顿时夹带着雪渣吹了进来。孙固连忙放下手中的书本,听外面的堂官问道:“老蓝,你怎么来了?不是在福宁殿当差吗?”
孙固听到福宁殿三字,心里已是一紧,连忙起身走到外间。已经听见那个蓝内侍一迭声地问道:“孙参政呢?孙参政呢?”待一眼瞅见孙固,眼泪立刻流了下来,哭道:“参政,官家大行,奉圣人旨意,召参政立往福宁殿!”
几个堂官顿时都呆住了,慌里慌张地跪了下来,放声干嚎。孙固早见着蓝内侍红肿的眼睛,还有翻戴的帽子,心理早已经预感到大事不妙,但这时候听到他亲口说出“官家大行”四个字,还是感到一阵阵的天旋地转。
孙固是皇帝的潜邸之臣,屈指算来追随赵顼已有二十多年,他是亲眼看着赵顼如何由一个稚气未脱的少年,成长为一个大宋有数的名君的!恕不料。。。他比皇帝尚要大几十岁,在此之前是从未想过自己竟会是看着皇帝先逝的。。。
“官家。。。官家。。。”他用手扶着身边的一张几子,撑住身体,不住地念叨着。
“参政!还请速往福宁殿!”蓝内侍一面抹着泪,一面急声催促道。
孙固摇了摇头,忍住悲痛,沉声道:“臣便在此为先帝守孝,政事堂是紧要所在,待明晨诸相进宫,我便一同前往。”
“参政,圣人已经下旨,相公们今晚就会进宫。。。。”
“为何?!”孙固陡然等大了眼睛,厉声喝道“糊涂,石子明是做什么的!他怎的如此糊涂!”
他话音刚落,便听到外面有大队人马的跑动声。
“出了何事?!”孙固忽然间便振作起来,冲出门外,厉声吼道,“谁这么大胆?!”
便见一对人马,素衣素袍,手持刀剑,冲入院中,一字排开。为首一人见到孙固,抱拳道:“有贼人作乱,下官奉太后旨意,前来保护参政!”
孙固脑中嗡的一声,拔出佩剑,怒目而视,道:“一派胡言!尔是何人?欲族灭吗?!”
“下官皇城司指挥使石从荣。参政休要疑心。下官确是奉太后旨意!”石从荣一边说着,目光却在留意四周,见着尚书省兵吏内侍,或被支付,或被分割包围。孙固身后只有三四个堂官持剑相对,知道胜券在握,神色便更加从容自若了。
“哼,尔诏令何在?”孙固铁青着脸,望着石从荣身后的兵吏,高声喊道:“石从荣父子受国家深恩,妄图谋反。君等皆良人,身家皆在汴京,为何也要从逆。。。。”
“参政若要抗旨,便恕下官无礼了!”石从荣厉声喝道“上!”
“谁敢!”孙固一张老脸涨的通红,“老夫纵然血溅五步,亦决不为逆贼所擒,尔等敢在尚书省谋杀宰执,独不念父亲妻儿吗?!”
“参政可想错了,下官是奉太后旨意保护参政,那里竟敢伤害参政?”他口中谈笑着,手下亲信的兵吏却行不含糊,各持刀刃逼近过来。
但他的笑意却没能维持太久,一股盘旋而起的浓烟让他的笑容顿时僵在脸上,孙固身后的屋内,竟有火光冲起。
“快,快灭火!”石从荣几乎是咬着牙大叫,他做梦也料想不到,尚书省中,竟有人会在这样的时刻想出这样的办法,他也无法多想,此时如果任火势蔓延,势必会惊动整个禁中。
不知是不是听出了他声音中的气急败坏,一个堂官居然好整以暇地从屋里慢慢踱出来,看着孙固笑道:“参政,大丈夫能屈能伸,参政乃是朝廷柱石,岂可无谓死在乱兵之中?咱们未如束手就擒吧。”
孙固认出整个堂官的声音,正式先前绘声讲狐仙故事的那人。再回头看到火舌居然已经从里屋伸了出来,将一本本小山样的奏疏迅速吞噬,滚滚浓烟顺着窗户,梁柱往外直冒,又见石从荣疯了似的指挥叛兵们捧着雪冲进屋中灭火,不由得哈哈大笑。
他本已抱定了一死的决心,却不料一个小小的堂官,竟有这样急智!更难得的是有如此决断,竟真的在尚书省内纵起火来!
“你叫什么名字?”
“下官范翔”那堂官慢条斯理地抱拳回道,还笑嘻嘻地看了石从荣一眼。
此时,石从荣刚刚升起的一点志得意满便如同被眼前大火吞噬的奏疏一样迅速消失,这意外的变故也让他不敢再有丝毫耽搁。他既无心跟孙固再多说什么,甚至也无心去惩罚那个纵火坏事的堂官,只匆匆命人将孙固等人尽数拿下,绑了关在一间屋内,分派心腹把守、灭火,自己却不等火势熄灭,便又领兵奔向枢密院。
尚书省失火,这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虽然火势不大,夜中又下大雪,但滚滚的浓烟还是惊动了许多晚上当值的内侍、宫女跑来查看,但此时石从荣顾不得这许多,这些内侍、宫女虽然不少,但群龙无首,又手无寸铁,见着大队人马从尚书省冲出,
熙宁十八年,一月八日,晚,福宁殿,大雪。
赵顼躺在床上,只觉得周围一片静寂,静的他能听到雪花片片坠落的声音,静的就连烛油滴落,烛芯偶尔爆出的“噼啪”声都清晰得惊人,只是,为何此刻却静的连一声呼吸都听不见?难道此时,偌大的宫殿里竟然连一个宫女与内侍都没有吗?他忽然近乎荒唐地可怜起自己的孤独来,于是他只能驱使着思绪飘远些,李向安说,外头已经积雪数寸,如果是在过去,这时应该是他刚刚批阅完奏疏吧?他应该会带着内侍出去赏玩月夜的雪景,或者去西角楼的城楼上,看看京城的夜景,虽说初九的晚上灯节才正式开始,但初八的晚上,汴京城里却四处都已经张灯结彩,预备迎接这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从宣德门外开始,几乎遍及汴京城所有重要的街道上,早扎好各种灯架,这些灯,有的大至数丈方圆,哪怕站在宫墙上,都能看的一目了然。
到了灯节开始,街道上的行人,更是穿行如织,个个穿红戴绿,喜气洋洋地在夜市里游玩,他甚至听说灯节的每一个夜晚结束后,人们被踩掉的鞋子都会有五六千只之多,唉,他突然很羡慕这些开封的百姓,作为一个力图有为的君主,他自从登上皇位后,就再不曾享受过这些所有人都能享受的快乐,到了现在,他更是连看一眼都已不可能,只能在回忆里追寻那些依稀尚存的欢乐。
未知究竟,都吓得纷纷四散躲避,石从荣亦理会不了这么多,只顾率兵扑向枢密院。
两府相隔很近,虽是风雪之夜,从尚书省到枢府,亦不用多久。石从荣率部刚到枢院门口,便见到轮值的副都承旨领着几十个兵吏跑了出来。
“侥幸!”石从荣暗叫一声,却还不敢松口气,他不再多说什么,指挥部众将这些人擒了,送往尚书省一同看管。当即率部取道右银台门,直奔保慈宫、福宁殿。
不料,他才到龙图阁和枢府之间的右长庆门,便已听到一阵打斗之音。却见三四十个班直侍卫,在右长庆门边,围攻七八个袍泽。右长庆门外,横七竖八倒了十几具尸首。
那七八个被围攻的侍卫身上全是血迹,一边打还一边高声咒骂着:“狗贼!犯上作乱的狗贼!”一人见他领兵过来,高声喊道:“陈老三反了。。。。”
他才刚喊道这里,石从荣早已取出弓箭来,嗖便指挥一队人马的一箭射去。但此时风雪太大,箭一离弦,石从荣便知失了准头,收起弓箭,便指挥一队人马围了上去助战。
那些围攻的侍卫见来了援兵,顿时更加得意,一人笑骂道:“韩五,识时务者为俊杰,我是奉太后的旨意。。。。”
“放你娘的狗屁!”那人恶狠狠地骂了一声,“陈老三,你这反贼,我老韩家世代忠良,可没出过你这样的辱没祖宗的叛贼!众家哥哥,忠烈祠见了!”说罢挥舞着一对短锏,红着眼睛扑向劝降饿侍卫。
那陈老三见他来势汹汹,忙卖了个破绽,避开一步,旁边两个侍卫见着便宜,挥刀砍去,正砍到韩五的背上。韩五扑通一声,跌倒在地,吐出一口鲜血,被陈老三一刀砍下首级。
余下的几个侍卫砍到韩五亦被杀死,又见石从荣身旁,叛军一涌过右长庆门,皆知在无生理。这是也不再防守,高声咒骂着,疯了似的朝叛军砍杀,顷刻之间,便悉数殉难。
那陈老三这是才收起武器,大步走到石从荣身边,抱拳低声说道:“奉大王旨意,在此接应。”又笑道:“今晚是天助大王,前头右嘉肃门轮值的,亦是自己人。”
听到这句话,一直悬着一颗心的石从荣总算稍稍松了口气。:“果真吉人自有天相!大王真是天命所归。”
果然,到了右嘉肃门,竟比右长庆门还要顺利,那边只有三四个侍卫不肯归附,早已被格杀。石从荣回合了这两拨班直侍卫,浩浩荡荡直扑右银台门。他仿佛能已能看到,泼天似的荣华富贵,正在福宁殿等着他。
二更五点左右,太子东宫至福宁殿的路上。
杨士芳背着太子赵佣,与田烈武、庞天寿等人一道,领着约二三十名侍卫、内侍,头上披着白布,白绫,在宋用臣的带领下,顶冒着风雪,朝福宁殿跑去。
杨士芳对宫内的事情非常熟悉,皇帝大行,太子不幸未能在床边看着皇帝登仙,局面已是不利。因此这是第一要务,便是要马上感到福宁殿,以防他变。
此时自是不能带很多侍卫前往的,更不可能披甲执锐,否则形同谋逆,是大逆不道。但杨士芳与田烈武一直对雍王深怀戒心,杨士芳连高太后也不能完全信任,所以听到宋用臣来传旨,他还是挑了十五名精锐的侍卫,在怀中暗藏短刃,护送太子前往福宁殿。让他稍稍安心的是,田烈武这些日子亦住在东宫,他素知田烈武忠勇可持,若有万一,亦多了个得力的帮手。
“若是六哥还如以往一样,与圣人一道住在坤宁宫就好了。”杨士芳一面跑,一面忍不住在心里想到。但太子已然正式开府设官,年纪虽幼,再住在坤宁宫已不合适,这有一利必有一弊的事,却也是无可奈何。
“前面是何人?”众人刚刚穿过翰林院,便见从南边的宣佑门突然冒出来五六十名班直侍卫,阻住去路。走在前头的宋用臣不由的大怒,又尖着嗓子喝道“你们作死吗?!”
这是已近子时,又是风雪交加,杨士芳和田烈武亦看不清前面这些班直的面目,但二人见这些班直侍卫全都披甲执枪,已知是金枪班的侍卫,此处并非是金枪班的防区,又见这些人无故来此,多半心怀不善。二人相顾一视,不由暗暗警惕。
第十三章一夜大雪风喧豗(一之下)
此时,石从荣刚刚升起的一点志得意满便如同被眼前大火吞噬的奏疏一样迅速消失,这意外的变故也让他不敢再有丝毫耽搁。他既无心跟孙固再多说什么,甚至也无心去惩罚那个纵火坏事的堂官,只匆匆命人将孙固等人尽数擒下,绑了关到一间屋内,分派心腹留守、灭火,自己却等不得火势熄灭,便又领兵奔向枢密院。
尚书省失火,这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虽然火势不大,夜中又下大雪,但滚滚的浓烟还是惊动了许多晚上当值的内侍、宫女跑来查看,但此时石从荣顾不得这许多,这些内侍、宫女人数虽然不少,但群龙无首,又手无寸铁,见着大队人马从尚书省冲出,未知究竟,都吓得纷纷四散躲避,石从荣亦理会不了这么多,只顾率兵扑向枢密院。
两府相隔很近,虽是风雪之夜,从尚书省道枢府,亦不用多久。石从荣率部刚道枢府门口,便见着轮值的副都承旨领着几十个兵吏跑了出来。
“侥幸!”石从荣暗叫一声,却还不敢松口气,他不再多说什么,指挥部众将这些人擒了,送往尚书省一同看管。当即率部取道右银台门,直奔保慈宫、福宁殿。
不料,他才到龙图阁与枢府之间的右长庆门,便已听到一阵打斗之声。却见三四十个班直侍卫,在右长庆门边,围攻七八个袍泽。右长庆门外,横七竖八地倒了十几具尸首。
那七八个被围攻的侍卫身上全是血迹,一边打一边还高声咒骂着:“狗贼!犯上作乱的狗贼!”一人见着他领兵过来,高声喊道:“陈老三反了……”
他才喊到这里,石从荣早已取出弓箭来,嗖地一箭射去。但此时风雪太大,箭一离弦,石从荣便知已失了准头,收起弓箭,便指挥一队人马围了上去助战。
那些围攻的侍卫见来了援兵,顿时更加得意,一人笑骂道:“韩五,识时务者为俊杰,我是奉太后的旨意……”
“放你娘的狗屁!”那人恶狠狠地骂了一声:“陈老三,你这反贼!我老韩家世代忠良,可没出过你这样的辱没祖宗的叛贼!众家哥哥,忠烈祠见了!”说罢挥舞着一双短锏,红着眼睛扑向劝降的侍卫。
那陈老三见他来势汹汹,忙卖了个破绽,避开一步,旁边两个侍卫见着便宜,挥刀砍去,正好砍在韩五背上。韩五扑通一声,跌倒在地,吐出一口鲜血,被陈老三一刀砍下首级。
余下几名被围攻的侍卫眼见韩五亦被杀死,又见着石从荣身边,叛兵一涌过右长庆门,皆知再无生理。这时也不再防守,高声咒骂着疯了似的朝叛兵砍杀,顷刻之内,便悉数殉难。
那陈老三这时才收起兵器,大步走到石从荣身边,抱拳低声说道:“奉大王旨意,在此接应。”又笑道,“今晚是天助大王,前头右嘉肃门轮值的,亦是自己人。”
听到这句话,一直悬着一颗心的石从荣总算稍稍松了口气:“果真吉人自有天相!大王真是天命所归!”
果然,到了右嘉肃门,竟比右长庆门还要顺利,那边只有三四个侍卫不肯归附,早已被格杀。石从荣会合了这两拨班直侍卫,浩浩荡荡直扑右银台门。他仿佛已能看到,泼天似的荣华富贵,正在福宁殿等着他。
二更五点左右,太子东宫至福宁殿的路上。
杨士芳背着太子赵佣,与田烈武、庞天寿等人一道,领着约二三十名侍卫、内侍,头上披着白布、白绫,在宋用臣的带领下,顶冒着风雪,朝福宁殿跑去。
杨士芳对宫里的事情非常熟悉,皇帝大行,太子不幸未能在床前看着皇帝登仙,局面已是不利。因此这时第一要务,便是要马上赶到福宁殿,以防他变。
此时自是不能带很多侍卫前往的,更不可能披甲执锐,否则形同谋逆,是大逆不道。但杨士芳与田烈武一直对雍王深怀戒心,杨士芳连高太后也不能全然信任,所以听到宋用臣来传旨,太还是挑了十五名精锐的侍卫,在怀中暗藏短刃,护送太子前往福宁殿。让他稍稍安心的是,田烈武这些日子亦住在东宫,他素知田烈武忠勇可恃,若有万一,亦多了个得力的帮手。
“若是六哥还如以往一样,与圣人一道住在坤宁宫就好了。”杨士芳一面跑,一面忍不住在心里想道。但太子既已正式开府设官,年纪虽幼,再住在坤宁宫亦不合适,这有一利必有一弊的事,却也无可奈何。
“前面是何人?”众人刚刚穿过翰林院,便见从南边的宣佑门突然冒出五六十名班直侍卫,阻住去路。走在前头的宋用臣不由得大怒,又尖着嗓子喝道:“你们作死吗?!”
这时已近子时,又是风雪交加,杨士芳何田烈武亦看不清前面这些班直的面目,但二人见这些班直侍卫全都披甲持枪,已知是金枪班的侍卫,此处并非金枪班防区,这些人无故来此,多半心怀不善,二人相顾一视,不由暗暗警惕。
“宋都知,你想挟持太子去哪里?”却听对面一人高声喝道:“太后有旨,宋用臣谋逆,我等奉旨前来保护太子,守卫东宫!”
“你胡说八道什么?!”宋用臣又惊又怒,眼见着这些班直侍卫端着长枪,排成扇形逼了过来,吓得退后几步,躲到两个小黄门的身后。
“杨将军,怎么回事?”赵佣本来伏在杨士芳的背上,忽然看到眼前的这一切,不禁问道,他虽然还是一个孩子,但也意识到此时情形有异,加上看到宋用臣如此害怕,顿时就有些忐忑起来。
“殿下莫怕,不过是几个逆臣贼子罢了。”杨士芳转过头,轻描淡写地回道,“殿下待会儿可好好看看臣与田将军如何平叛。”
他虽然尽量说得漫不经心,但听到赵佣耳中,还是一个震撼人心的消息,所谓“逆臣贼子”这种东西,赵佣从小就听得多了,但真正遭遇,却还是生平第一遭,此时风雪扑面,对面的班直侍卫浑不似平日里的恭顺模样,个个杀气腾腾,手持长枪。他虽然穿得又厚又多,又伏在杨士芳背上,还是不禁打了一个冷战。
他今夜在睡梦中被宋用臣唤醒,犹自睡眼惺忪,便有些觉出今晚的异常来,不只是宋用臣语不成声,便是杨士芳,也是表情凝重,眼含泪光,不待他明白什么,杨士芳已经指挥宫娥们给他更换衣服,就是在那一刻,他在宋用臣哽咽声中得知父亲死了,他还不及感受这突如其来的悲痛,杨士芳就已经声音郑重地告诫他待会道了福宁殿应当如何如何,其实这些事,早已经有人教过给他了,他也早知道,父亲病重,不是一日两日的事了,只是,今晚却真的是事到临头了。他隐隐约约地知道,这是他人生中极大的一场变故。
他有些想哭,但所有人凝重的表情让他哭不出来,他知道要发生些什么,可偏偏不知道究竟会发生些什么,就是在这样的忐忑之中,他被杨士芳背出了寝殿。外面的风雪真是大呀,雪粒子打在脸上竟有生疼的感觉,他生平第一次害怕起来,本来想问杨士芳七哥的事,但不知为什么,竟不敢问出口。他想起圣人对他的叮嘱:“六哥儿,一旦官家大行,你就是官家了,一切言行,都须得切切在意呀!”
是的,他知道自己不同了,而所有的一切,似乎都不同了,天地间很寒冷,他觉得自己心里也有一种从未感觉到的寒冷。
对面的侍卫们端着长枪一步步逼近,他忍不住细声细气地说道:“杨将军,教他们放下兵器,不得无礼!”
“臣尊令!”杨士芳应道,但他还没有说话,宋用臣已经抢先叫了起来:“太子有命,教尔等放下兵器,不得无礼!”
他的声音夹在风雪之中,更显得又尖又细,锐得像金属相交的声音,可对面的人,却无一人理会,只一步步地逼近过来。
忽然,杨士芳身边的田烈武长啸一声,掏出怀中短剑,率先冲向叛兵。那些金枪侍卫万万没料到相隔二十余步的距离,田烈武身形几个晃动,竟已到跟前,无不胆寒。
几个叛兵对着田烈武,慌忙挺枪直刺,田烈武手中短剑掷出,逼退正面两个叛兵,身影闪动,避开左边的长枪,右手已闪电般抓住一杆长枪,双臂用力一抖,那叛兵虎口几乎被震裂,双手一松,长枪竟已被田烈武夺去。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