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顼点了点头,做皇帝这么久,第一次玩这么兴奋的把戏,他也有点激动。站起身来,朗声道:“准奏!”
石越小声道:“那就请陛下与各位大臣把耳朵捂上。”为了造成震撼效果,他存心不告诉各国使节。
那聪明的大臣,早就从“震天雷”这个名字里听出了一点道道了,这时听石越这么神秘的吩咐,更是暗赞自己料事如神,一一把耳朵捂上。石越见赵顼和王安石、冯京等人都用丝绸把耳朵塞好了,这才走到投掷器队伍中,举手发令:“点火!”
前面十五架掷石器的士卒闻令一齐点燃引线,只听石越手一挥:“发射!”十五枚震天雷狠狠的砸向靶场,就听惊天动地的数声巨响,一阵浓烟在靶场冒起。
这十五枚震天雷同时发射,声势远非一枚可比。这一声巨响,就是那些捂了耳朵的官员,也不禁被吓得脸色惨白,暗暗咂舌:“打雷也没有这般响法!”而那些没有捂耳朵的外国使节,就没这么幸运了,一个个耳朵里嗡嗡直响,一个大理使者差点被吓软了,再看萧佑丹脸色惨白,耶律金贵竟然跳了起来,眼睛瞪得老大。旁观的百姓,不幸也比这些使者好不到哪去。
众人还没有发应过来,第二轮发射又开始了,又是几声惊天动心的巨响。萧佑丹算是反应机敏的人,下意识的就死死捂住了耳朵。反应没有这么快的,立即就被震软在地上。
石越冷冷看了众人一眼,很得意于震天雷的心理震撼效果,这种兵器,杀伤力不如现代兵器远矣,但是如果集中发射,发出巨响,浓烟,还有刺鼻的硝石味,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完全足以造成巨大的心理杀伤力。
首先从巨大的震憾中反应过来的昌王赵颢忍不住叹道:“这个石子明,真是厉害。”
赵顼也忍不住点点头,他并不知道震天雷是什么,以他外行的观点看来,有了这个东西,他开疆拓土的前途就更加光明了。若是他得知设计者是把这东西用来守城的,那就真不知会是什么表情了。
等到浓烟渐散,石越走到萧佑丹等诸使面前,对着惊魂未定的使者说道:“请诸位使者看看震天雷的杀伤力。”
萧佑丹咬着嘴唇,便是耶律金贵也铁青着脸,跟着石越走向靶场,只见那些木人都被炸得四分五裂,散得到处都是,原来靶场平整的地面,也被炸得坑坑洼洼——石越生怕效果不够,往这里集中扔了三十枚震天雷,那还会有炸不烂的吗?
看了这个效果之后,除开西夏和大辽两家,别的使者都开始庆幸自己不是大宋的敌人了。他们可没办法知道这些震天雷除非可以从容布阵,否则只能守城用。
这时几个奉旨来看靶场情况的官员,已经跑回去,兴奋不已地大声向皇帝报告靶场的破坏程度,赵顼一边听一边笑得嘴都合不上了,赵颢也是咂舌不已。王安石、文彦博、冯京、王珪一齐拜倒,齐声称贺。
那些侍立两班的百官看到这个情况,虽然不知道具体的情况,可猜也猜得出来了。顿时文武百官一齐拜贺,军校与百姓也齐呼万岁,校场完全沉浸在一片欢呼声中。
只是在这大宋君臣的欢呼声中,除开语气软了许多的辽国使节之外,却同样有几个人的心情是相当的复杂。
第二天在弥英殿的召见,石越信心满满的认为正好趁机推荐沈括出任判军监器,把兵器研究院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并进一步影响到整个大宋军队的装备供应。沉浸在梦想中的石越没有想到,邓绾载了一个跟斗后,在石越看来完全是坐着飞机一路攀升的新任御史中丞蔡确,狠狠的给他一盆冷水。
蔡确已经不是第一次弹劾石越了。这一次,他是弹劾石越逞一时之快,泄露军事机密,让外邦使者知道了大宋的秘密武器震天雷,可以事先有了防备;同时还弹劾石越专断独行,操纵皇帝,没有事先和皇帝、宰臣商议就自作主张,炫耀震天雷,嚣张跋扈,其心不可问!
石越看着这一份骈四骊六,工整无比,却句句是想致他于死地的奏折,当时就一个激灵。“蔡确,你够狠!”石越在心里暗暗咬牙,但人家是御史中丞,就算他弹劾王安石,王安石也得先停职再说,他一个小小的直秘阁、检正中书三房公事,又算什么?皇帝虽然宠信他,但是皇帝对于御史们的保护,同样是无所不至的——如果只是普通的御史弹劾他,皇帝肯定会把御史的名字涂掉,他们毕竟也算是皇帝用来制衡大权在握的大臣们的重要手段。
石越调整一下情绪,把思维理清,方才谢罪道:“臣行事孟浪,致有此失,还请陛下治臣之罪。但有下情,望陛下容臣禀之。”
赵顼虽然觉得蔡确所言有理,却也没有怪罪石越的意思。毕竟这基本上是一件好事,至于说石越“嚣张跋扈”,赵顼却没有在意。不过做皇帝的,是容不得他哪个臣子有这四个字的评语的。加上王安石也认为蔡确说得有理,又需要给御史中丞一个解释,赵顼才把奏折给石越看,让他自己解释。
此时听石越要解释,赵顼不经意看了王安石一眼,才说道:“卿有何情状?”
石越朗声答道:“昨日行事,臣的确是失之孟浪,一时激愤,便欲为大宋挣几分国威,为大宋立威于外国使节面前,而一时不及请旨,此是臣之罪,臣断不敢否认。但臣万死不敢目无君上,此陛下所深知。至于御史中丞以为臣泄露军机,那不过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实实是冤枉了微臣。”
赵顼问道:“什么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当下石越便把震天雷的实际威力和作用限制老老实实说明,然后说道:“故此臣才敢以此虚张声势,扬威于使者面前,收不战而屈人之兵之效。各国使者不知内情,内心惶恐。我大宋现在西北用兵,契丹屡次牵制,欲与西夏为犄角。我若用兵,则两面受敌,力有不足;若不用兵,则彼咄咄逼人,终无了局。此次扬威,使者回国告之执政,彼国必有所惮,则大宋可以安心于西北。而西夏亦知我有此器,自会处处防备,士气自沮。”
这番话说得赵顼连连点头,叹道:“石卿真是谋略深远。”
“只是臣仓促间不能请旨……”
“这无妨。”赵顼并不在意,说道,“机会难于把握,朕知卿忠心为国,并不怪卿。但卿也不可怪蔡中丞,他亦是职责所在。”
石越答道:“臣不敢。”
王安石叹道:“可惜,震天雷原来有这许多的限制。”他也忍不住有怅然之意,毕竟如果震天雷有想象中的强大,大宋开疆就事半功倍了。
赵顼点点头,说道:“虽然如此,却也是神兵利器了。朕当传旨嘉奖,兵器研究院若能把震天雷大规模生产,把成本降低一半,虽然有许多限制,用来守城,却也是一件利器。”
石越于是由着话头,大夸了一番沈括他们的功劳。听得赵顼兴致高昂,连连说道:“果然不负朕之所望。”兵器研究院是他投了血本的,如今有所成绩,他做皇帝的也显得有先见之明,脸上自然光彩无限。
石越笑道:“臣以为若假以时日,他们必能研究出更好的火器,威力更大,更便于携带,成本也更低,震天雷不过是牛刀小试。只不过,现在震天雷的缺点,是绝不可泄露出去的。”
赵顼点头称是,“不错,兵器研究院也应当加强保密。”
石越因说道:“现在王丞相提议设立军器监,臣以为果然是一个良法。臣虽然检正三房公事,兵房、工房是臣所当管,却终究不能干涉军器监的事情太多。沈括之能,陛下所深知,他管理兵器研究院,成绩斐然,臣推荐此人判军器监,一来他资望能力,皆绰绰有余;二来他可以继续加强兵器研究院的研究与开发。如果是新上任的军器监,难免与兵器研究院互相牵制,影响效果。”
王安石对于军器研究院,并不如他儿子那样有几分私心,见石越推荐沈括,他想了想,说道:“臣以为石越所说有理,但是沈括现在担任的职务已然太多,臣以为不如让他停止担任白水潭学院格物院院长一职,然后再找个人和他同判军器监,沈括负责兵器研究院和火器诸作坊,另一人则负责军器的供应等等日常事务,这样才不会误了公事,也可以让沈括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管兵器研究院的事情。”
石越却不知王安石全是出于公心,心里暗骂一声“老狐狸”,轻轻易易就把沈括和白水潭学院拉开一段距离,顺便抢走白水潭学院一个院长,又派一个人来和沈括同知军器监,互相监视,抢掉一半权力。还把话说得几乎无懈可击。
果然,赵顼想了想,点头道:“还是丞相想得深远。这件事下中书、枢密议可之后,就照办吧。”
石越也无计可施,虽然只赢了半局,远远不如人意,也只好接受。
又听赵顼说道:“让沈括他们尽早上任,今年之内,要把第一批震天雷装备到前线去。要尽快把成本降下来,实现大规模制造。”
有这样的利器,碰上赵顼这样想有所作为的君主,怎么会舍得放过?
石越只好暗自叹气,幸好要头痛的人,不是自己,而是沈括。
因为决定了保密的原则,所以汴京城的人们还沉浸在兴奋与喜悦之中,石越的形象开始被市民们神化了,那玩意哪是普通的兵器呀?雷公的雷槌也不过如此吧?这不是神仙下凡,又是什么?
萧佑丹走马灯似的拜访了西夏、大理使者的驻处,向他们打听大宋朝廷官员们的情况。他知道一个国家的上层,承平日久之后,总是会出现不同的派别的,何况大宋现在正是改革动荡之中,若无派别出现,那简直不可思议。本来对于这些,他是不感兴趣的,一直他都认为大宋也是一个垂垂老矣的国家,自己到汴京来,上寿,游玩一番,领略一下汴京城的繁华,然后就回国报告——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旅程。但是现在,一切都改变了,校场上震天雷的威力,给了他强烈的危机感!
萧佑丹并不是头脑简单之辈,他很快就发现了这震天雷的几个缺点,体积太大,重量估计也不太轻,运输起来就不太方便,而且还需要投掷器发射,机动性明显不够,所以震天雷并不是不可对付的。但是如此强大的威力,用来守城的话,那就是让善于守城的宋兵如虎添翼,几乎立于不败之地了。他马上就想到,一定要弄明白大宋现在有多少这样的火器,布置在哪些重镇,每年的生产能力如何,成本有多高,还有没有更厉害的火器——这才是他最担心的,他坚信这是赵家皇帝与石越的双簧,以石越的能力,不会把老本全部露出来吧?
萧佑丹想到这里,不由打了寒战,如果还有更厉害的……
他已经不敢想象后果,现在辽国内部乱得一塌糊涂,王安石整军经武,改革财政,石越从旁补益纠正,再加上这些威力奇大的火器,大辽有亡国之虞!
一拳狠狠的砸在桌子,萧佑丹咬着牙自语道:“石越,我不会让你那么得意!”
碧月轩,楚云儿奇怪的看着姐妹们乱成一团,她忍不住拉着一个姐妹问道:“出了什么事了?”
那个女孩回道:“云姐姐,前面来了一个契丹使者,粗鲁难看死了,姐妹们不想去陪他,都想跑开呢,被妈妈拉上就惨了,我可不想和一个夷狄在一起喝酒,想着都恶心死了。”
说着便跑了开去。
楚云儿知道各国使者在京,以契丹人最不得人心,但是朝廷对他们却一向优容,所以他们都是作威作福惯了的,往往愈发的猖狂。
她知道老鸨断然不会让她这样金牌姑娘去陪契丹人的,所以倒并不担心,不过却也不再弹琴,以免引出麻烦。她坐在房间里,仔细的拣点琴书词稿,翻到压箱底的那本石越的琴稿之时,她红着脸微微叹了口气,自从桑充国入狱之后,就很少看到石越了。她往往只能从客人的口中,听到石越的一些消息。好在石越是个出名的人物,有关他的消息一天没有七件也有八件,只是不知道哪样是真哪样是假罢了。
她又想起上次在大相国寺见到的那个桑家小姑娘,真是可爱的小姑娘,看样子对石越也情意绵绵,两人也蛮相配的,想到这里,心里不由一疼。
正在这胡思乱想,暗自伤怀的景儿,忽听到外面有人大呼小叫,然后又有人争吵的声音。她悄悄走到门口,把帘掀开一个角来,朝外看去,见一个穿着契丹服饰,长得像个黑熊,身后还跟着一堆侍从的人在那里大呼小叫,一个腰佩弯刀的年轻人正在那里对他冷嘲热讽。
这两个人,一个就是耶律金贵,一个就是段子介。
耶律金贵是个万事不多想的人,萧佑丹那份心他是不去操的,既然来到了中原这个花花世界,自然要好好享受一番,当然是哪里繁华哪里去,哪里的姑娘漂亮哪里去,没想到到了这个碧月轩,女孩子们躲瘟神似的躲他,只一两个出来陪她喝酒,还是勉强得好象吃了一只苍蝇,他自然不会痛快了。平心而论,他倒没有过想要闹事的心。
段子介却是被几个同学一起拉来听曲子的,不料那几个人听不了几曲,就各自洞房花烛去了,他正准备先走一步,结果耶律金贵就进来了,对辽国人颇有好奇的段子介,自然就打消了立即就走的主意,想留神观察一下这个家伙。
不料耶律金贵真是满肚子不痛快,喝了几杯酒,就开始骂骂咧咧:“汉人……都……不是……好东西。石越……不是好东西……连这勾栏也不……不是好东西,拿这……这几个姑娘来唬弄老子,以为老子没钱给给是不是?老子,老子有的是钱!”说着从怀里掏出一锭金子,砸在桌子上。
段子介可不是一个脾气很好的人,你骂人就骂呗,没事你骂石越做啥?对着邓绾就敢拨刀子的脾气,段子介可一点都没有改。他在那边把酒杯一顿,大声说道:“天下最不是好东西的,就是那些辽狗。”
耶律金贵正好是满腔脾气没处发,嚯的站了起来,骂道:“你这只宋猪,你敢骂你爷爷?”
段子介一手按在刀柄上,也嚯的站了起来,冷冷说道:“你爷爷骂的就是你这只辽狗。”
这两人一对吼,所有的人都知道有好戏看了,这可吓坏了老鸨,契丹使者,她实实在在是惹不起,不过这个白袍弯刀的公子,只怕也不是好惹的主。这两个人在妓院里打起来,打烂了家什不说,官府找起麻烦来,她还是脱不了干系。
她跑到两人面前,连连作揖:“有话好说,有话好话。”
耶律金贵和段子介理都不理她,耶律金贵瞪着段子介,说道:“宋猪,敢和你爷爷打一架吗?”
段子介毫不示弱:“有什么不敢,辽狗,爷爷就陪你玩玩吧。”
两人对吼一声,就冲到一起,打成一团。耶律金贵虽然是军官,但是毕竟出身不错,而且没有真正带兵打过仗,段子介刀法远胜过拳法,这时候却也不敢真的拔刀伤人,两人拳来脚往,竟是打了个不分胜负。
耶律金贵的那些从人见主人讨不了好,一声吆喝,各拔兵器,就围了上来。
段子介见情况不对,跳出战圈,寒光一闪,也把刀拔了出来,刀锋指着耶律金贵,冷笑道:“辽狗,想倚多为胜吗?来吧。”
耶律金贵呸了一声:“龟儿子宋猪才喜欢倚多为胜。”他接过一把大朴刀,喝道:“你们站一边去,看爷爷教训这宋猪。”
两个人虎视对峙,便要一决胜负。
这时候忽然听人用契丹话大声喝了一声什么,耶律金贵那些从人一个个都自动让开一条道来。段子介用眼角瞄去,进来的也是一个穿着契丹服饰的人,不过此人神情,却是温文可亲,唯有眼中流露出一丝坚毅果敢的光芒。
耶律金贵一听喊声就知道来的人是萧佑丹,虽然在国内他可以不服萧佑丹,但这次来大宋,他毕竟是正使,他也不敢不服。
萧佑丹却是去桑府附近打探虚实,想从汴京市民的闲谈中多了解一些信息,他骑着马路过碧月轩,就看到耶律金贵一行的马车停在外面,又听到里面有打斗之声,心知肯定是耶律金贵闯祸——这个时节,萧佑丹绝不希望多生事端,因此连忙进来制止。
萧佑丹轻蔑的看了耶律金贵一眼,暗骂道:“不知大局的蠢才。”见耶律金贵依然持刀在手,这才喝道:“还不把刀子给我收起来。”
耶律金贵瞪了萧佑丹一眼,看到萧佑丹那高高在上的眼神,心里便有几分不服,但终究明白自己是人家的属下,当下愤然把刀扔给从人,气呼呼的回位置坐下。
萧佑丹却不去理他,用契丹话问道:“这是怎么回事?”
便有从人把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遍,因道:“耶律大人并没有惹他,是这宋猪先来惹事的。”
萧佑丹想了一回,问道:“你说耶律大人骂了石越?”
那人点了点头,还要说什么,萧佑丹挥了挥手,示意他不要说话。自己走到段子介面前,抱了一拳,说道:“这位兄台请了,我这伙伴生性鲁莽,多有得罪,还望请谅。”他的汉语说得甚是流畅。
段子介见这个人和那些契丹人叽哩咕噜半天,那些人对他毕恭毕敬,就知道他身份很高。此时见他如此有礼,他不由一怔。半晌方收起兵器,抱拳答道:“他若能象你这般,也不至于此。”
萧佑丹哈哈一笑,问道:“我见公子气度非凡,不敢请问公子高姓大名?”
所谓“好汉不打笑脸人”,萧佑丹如此客气,虽然是个契丹人,段子介也不好意思失了礼数,“不敢,在下段子介,是白水潭学院明理院的学生。”这却是当时人的习惯,往往把自己现在在做什么,一齐说出来。
萧佑丹眼中不易觉察的闪出一丝冷笑,暗道:“果然是白水潭学院的人。”嘴里却笑道:“久来是白水潭学院的学子,我在大辽,就久仰白水潭的盛名,今日能见到就读于其中的学子,真是幸会,幸会。”
段子介见契丹人也知道白水潭学院的盛名,心里也有几分骄傲。
又听萧佑丹说道:“如果段兄不嫌弃在下是夷狄之人,不若在下做东,一起喝杯水酒如何?在下也想趁此机会领教一下中华的风物,白水潭的盛事。”
他语意诚恳,让人无法拒绝。段子介是个直性子,当下说道:“想不到辽国有你这等人物,还要请教尊姓大名。”
耶律金贵在那边听到萧佑丹竟然和段子介称兄道弟起来,真是气不打一处来,站起来正要发作,不料他刚一起身,就听萧佑丹用契丹话说道:“耶律大人要回去了,好生送他回驿馆,若惹了什么事,回来我拿你们是问!”
真是一句话把耶律金贵差点噎死,他狠狠地把一个酒杯摔得粉碎,头也不回的往外面走去。
萧佑丹理都不去理他,转过来对段子介笑道:“让段兄笑话了,这种粗莽之人,只会扫人兴致。在下萧佑丹,在大辽也是个读书之人。”又对老鸨道:“你收拾一下,叫几个姑娘来弹琴,损失我来赔偿。”
段子介见他如此讲道理,好感顿时油然而生,敌意愈发是减少了。当下笑道:“就是不知道能不能听到楚云儿姑娘奏雅?萧兄从北方苦寒之地而来,若能听上这么一曲,一定会终身难忘的。”
萧佑丹挑了挑眉毛,心里暗笑这段子介对契丹人的偏见如此可笑,口里却笑道:“如此却一定要见上一见了。”
段子介笑道:“楚姑娘可不是想见就能见到的,你以为是我们石山长呀?”楚云儿欣赏石越这件事,京城士林传为美谈,段子介来京日久,自然也是知道的。
萧佑丹一听涉及到石越,更是暗暗留言,掏了一小锭金子放到老鸨手里,笑道:“还请在楚姑娘面前美言几句,在下只想听听中原佳丽的仙乐,并无他想。”
那老鸨哪里见过这样的契丹人,此时倒是有点受宠若惊了。又接了这一小锭金子,更是拿人手软,一扭一扭的去找楚云儿了。
耶律金贵回到驿馆,憋了一肚子鸟气,直等到天色全黑,萧佑丹才骑着马回来。
他正要找萧佑丹说个清楚,不料萧佑丹却让人把他拦在房外,倒是几个跟萧佑丹来的从人一个个走进房中,和萧佑丹谈了一个多时辰。好不容易,所有人都说完了,萧佑丹才吩咐人把他放进来。
耶律金贵一进去就怒气冲冲的说道:“姓萧的,你不要欺人太甚?就为了个石越,你怕宋猪怕成这样?把老子赶回来,你自己在那里和宋猪称兄道弟喝花酒!”
萧佑丹一手背着身后,一手拿着一本书,坐在灯下,连正眼都没看他一眼,淡淡的说道:“我是正使,你就听得我的。若敢抗令,我就可以先斩了你。你有什么不服,回去尽管弹劾我。”
耶律金贵恨声道:“这个不劳你提醒,回国之后,我自然会弹劾你出使辱国!”
萧佑丹冷笑一声,说道:“悉听尊便。不过明天你还得陪我去石越府上,给他赔礼道歉,礼物我已经着人准备好了。”
耶律金贵瞪眼怒道:“你休想!我才不会给宋猪道什么歉!你胆小如鼠,是你的事情。”
萧佑丹冷冷的说道:“你若不去,也随你。明天一大早我不见你准备马车和我一起去石府,我就以抗命不遵的罪名先斩了你。”
耶律金贵脸都气青了,气呼呼的转身就走。
萧佑丹望着他的背影,脸上露出不屑的冷笑……
第二天一大早,石安打开大门时,不禁吃了一惊。
门外停着四辆漂亮的马车,一些契丹人正从马车上往地下搬东西,显然这些都是礼品,一担一担的,把石府门前的大院都摆落了,两个衣着光鲜的契丹人站在车旁等候,一个长得很温文,一个脸胸横肉,象只狗熊。
来石府拜访的官员,可以说多了去了,现在石府也添了几个老妈、家丁,石安自然而然的变成了石府的管家——虽然石府的排场,远不能和一般的官员的排场比,但是石安却也知道自己的这个主人,是很了不起的人物。说书的也有说石公子是左辅星下凡的。所以对来拜访石越的人,无论多大排场,石安都见怪不怪了。
只是今天这么一大早,就有契丹人带着了这么礼物来,还实在是挺稀罕的。
石安走到前面,问道:“你们这是?”
萧佑丹见石安出来,连忙走了过来,从怀里掏出一张名帖,说道:“大辽使者萧佑丹、耶律金贵特地前来拜访,还烦请管家转告。”
石安接过帖子,心里猜测道:“多半是前些天被我家公子的震天雷吓得没魂了,这些辽狗才来这么低声下气求我们家公子。”一边却也不敢怠慢,坏了石府的规矩,说了一声:“稍等。”便拿着名帖进去了。
石越和李丁文正那里喝茶,听到石安的报告,两个疑惑的对望了一眼。不知道这个萧佑丹所来何事。
李丁文道:“若不是见,显得小气了。”
石越点了点头,说道:“若是见了,必惹闲话。”想了一回,才对石安说道:“你带几个人去,把人请进来,礼物拦在外面,如果他们硬要拿礼物进来,就连人一起拦了。”
石安答应去了,石越才对李丁文道:“潜光兄,你要不要见上一见?”
李丁文摇摇头,“不了。我在屏风后面听就是。”
石越点头道:“如此我先出去,降阶相迎。”他如果出门相迎,搞不好第二天就有御史弹劾他交结外国,如果坐在客厅不出来,又显得太倨傲,只好折衷行事。
他整了整衣冠,才走到正厅外的台阶上,就见萧佑丹和耶律金贵一行人走了进去,礼物终究是被拦在了大门之外。
石越这才放心一点,笑容可掬的抱了抱拳,朗声说道:“贵使远来,石某未及相迎,还望恕罪。”
萧佑丹也远远的笑着说道:“哪里,哪里,我们却是来负荆请罪的。石大人若是不怪罪我们,我等已经受宠若惊了。”
第八节离间计(下)
石越怔道:“负荆请罪?贵使言重了。”
萧佑丹笑道:“我这个伙伴在同天节多有得罪,今日我特意带他来给石大人赔罪。”说完望了耶律金贵一眼。
耶律金贵满肚子不乐意,脸憋得通红,好久才抱拳道:“石大人,我是个粗人,那天要是知道是你,肯定不敢无礼的。还请你见谅则个。”
虽然那天的确是耶律金贵无礼在先,但是让辽使给大宋的官员赔罪,却只怕是大宋开国以来头一遭。虽然萧佑丹另有所谋,但耶律金贵才并不知情,肚子早把石越和萧佑丹祖宗十八代都问候了一遍。
石越淡淡回了一礼,微笑道:“贵使太过客气了。还请先进屋叙话。”
萧佑丹望了望门外,只大门敞开,那些礼物全部摆在外面,因道:“石大人,那些东西是一些敝国特产,并不值几个钱,只是略表心意,还请石大人笑纳。”
他这时说得诚恳万分,但只待石越收下这些东西,自然又有计策散布谣言出来,毁谤石越的名节。石越虽不能料得他这般险恶用心,但是在官场这么久,小心谨慎岂有不知之理?当下笑道:“贵使饱读诗书,当知君子爱人以德?二位前来,石某自当尽地主之谊,这些礼物,却还烦请诸位带回。这也是贵使成全石某了。”他说话得委婉,语气却坚决无比。
萧佑丹见他如此,也不再勉强,暗叫一声可惜,笑道:“如此在下就只好带回了。石大人,请!”
当下二人进屋,与石越分宾主坐下。
萧佑丹见石府仆人来上茶,全是几个家丁,进门之后,连一个婢女都没有,心里不由奇怪——毕竟石越是当朝少有的宠臣之一,可这排场,连个县令都不如。
他喝了一口茶,笑道:“虽早闻石大人崖岸深峻,不料清介至此,其实买几个侍女侍侯起居,亦无伤大雅。有些事,婢女比家丁做得要体贴。”
石越笑道:“家中无女眷,我自己是不习惯别人侍侯的。这倒谈不上清介。”
萧佑丹笑道:“石大人过谦了。”
石越对辽国也有好奇,因问道:“贵使这次是从中京来,还是从燕京来?”当时辽国分设五京,又有五京道,上京本是辽国的首都,为临潢府;燕京是最靠近大宋的,在辽国叫南京,又有南京道,实际上就是大宋一直要恢复的燕云故地。除此二京外,另外还有中京大定府(在今内蒙宁城以西大明城);东京辽阳府、西京大同府。辽人也畏极北苦寒,有意南迁,遂于辽圣宗时迁都于中京,于石越时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但是终辽之世,契丹终于不敢把都城迁到燕京。
萧佑丹笑答:“自是从中京来。”
石越因问道:“久闻中京繁华,不逊于中原。未知中京风物如何?”
“虽不如汴京,但与汴京,亦差相仿佛,天下诸产,应有尽有,我来之日,坊间最为流行的,倒是石大人的曲子词。”萧佑丹笑道。
石越奇道:“哦?竟有此事。石某想一睹中京风貌久矣,贵使这样说来,更让人向往。”
萧佑丹笑道:“只恐石大人盛名远播,大宋皇帝不肯让你出使我大辽。否则尽有机会。”
石越默笑不答,他想去中京,却是想观兵于中京城下。不过这话却不好明说。
萧佑丹自然想不到这些,但耶律金贵却对石越颇有敌意,这时听他们没有营养的扯蛋,忍不住冷笑道:“自古北人不耐热,南人不耐寒,石大人若想去中京,只怕也不能久居。”
他还想再说,却被萧佑丹瞪了他一眼,便不再做声,只是不住的冷笑。石越却想不到这个蛮子一般的人能说出这样的话来,忍不住笑道:“昔日汉武帝设乐浪郡时,倒没听说过南人不耐寒。”
萧佑丹听了这句话,眼皮一跳,却故意装作没事人一样,“石大人不必理会他。在下久闻石大人有石九变之名,既然来到汴京,有幸相晤,可否请石大人赐墨宝一副,在下回到中京,也好向同僚炫耀一番。”
他却不知道石越的字写得差,是出了名的,竟然问石越要墨宝,在石越听说,竟像是出言讽刺一般。石越脸略红了一红,看了一下萧佑丹,却见他神色诚恳,并不是在讽刺自己。他想要直说,又觉得丢脸;想要找办法拒绝吧,这点事情人家求上门来,断然拒绝,也太给人难看了,何况毕竟是外国使者;可是要给的话,他的字实在是不怎么地道——练了这么久,虽然在现代人来说,勉强看得过去,至少不歪歪斜斜了,但在宋代,那依然是见不得人的东西,特别以他如此显赫的文名与学名来说,更加显得可笑。
萧佑丹见他犹疑,忍不住出言相激:“石大人可是嫌在下是蛮夷,不肯见赐吗?”
石越咬咬牙,决定还是照实说道:“不敢,只是在下的字恐怕登不得大雅之堂。”
萧佑丹哪里肯信,他见厅里墙上便挂着几幅字画,便信步走了过去,慢慢观赏。只见那些字写得龙飞凤舞,非常有功底,可一看印章,不是苏轼的,就是范镇的,总之全是些名家笔迹。他虽然明明知道石越就算自己字写得再好,也不会把自己墨宝挂客厅,但心中还是忍不住有几分失望。
当下干笑几声,说道:“石大人结交的,都是当今名士,在下相求,原是冒昧。不过还请石大人能够见赐,实不相瞒,大辽皇帝陛下也久闻石大人之名,在下是想求得墨宝,将来皇上相问,在下也可以有样东西证明我所言不虚。”他对石越的墨宝可以说是志在必得,连大辽皇帝都不惜拉了出来。
石越在宋代这么久,还从来没有人如此坚执的要求自己送字的,毕竟东京城里都知道石越的字写得差;而萧佑丹却以为石越是故意推辞,费尽心机想要得到。
实在没有办法,石越只好勉强点头答应,找了一幅自己自认为写得比较好的字,送给萧佑丹。他却不知道这一送,送出了无穷无尽的麻烦。但是当时,便是连李丁文也不知道萧佑丹想做什么,虽然觉得他专门来请罪不太可能,但是萧佑丹的举止,却是相当的正常,甚至连用言语挑拨石越的事情,都没有做过。
石越自然不知道萧佑丹在中京,也算是书法名家,在石府的时候,他拼命忍住笑没有笑出来,上了马车不久,他就终于忍不住哈哈大笑,搞得耶律金贵以为他有毛病,得了石越一幅字兴奋成这样子。
石越的字在萧佑丹看来,还真的是幼稚,他终于是明白了为什么石越吱吱唔唔不肯送字给自己了。原来他还以为石越竟然谨慎成那样子,看来还是自己多虑了。一路上,萧佑丹细细观摹石越那幅字,一边忍不住哼着小曲子,心里却在冷笑着:“还想设置乐浪郡?!野心真是不小,只怕不能如意。”
就在萧佑丹拜访石越后两天,中书省终于正式通过了军器监主官的人选,以孙固、沈括同判军器监。
这一个任命大出石越的预料,孙固是当今皇帝龙潜颖邸时的旧人,皇帝一即位,他就做到工部郎中、天章阁侍讲、知通进银台司。此人略有干材,但是和王安石政见并不相合,反倒是和文彦博关系密切。但是这个道任命亦在情理之中,一来孙固虽是进士出身,却也参加过军事行动,官场上都认为他的发展方向最终是枢密使,这个任命表达了枢密院方面亦有兴趣主导军器监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这个人选是皇帝亲自提名的,显然表达了皇帝对军器监的关切,他派自己的旧人来同知军器监,象征意义是很明显的。
然而这一个任命明显是牺牲了新党的利益,新党提出设置军器监,结果同判军器监的人选一个都轮不到自己,反而都是自己的政敌。这种打击可想而知。
石越在中书省会议时,见到王安石丝毫不以为意,冯京极力掩饰内心的喜悦,王珪眨着死鱼眼不动声色,而新上任的检正中书吏房公事李定等人则露出失望的情绪……可笑的却是,在表态时,没有一个人出来表示反对。
当然,最受这道任命打击的,自然还是另一个天章阁侍讲王雱。
“这个孙固,一腐儒而已,让他同判军器监,能成什么大事!”王雱狠狠的把折扇摔在地上。
谢景温小心的把折扇拣起来,交到王雱手里,这种折扇汴京虽然有得卖,但是用的人并不多,只有王雱这样自许风流又有点特立独行的人才喜欢经常拿在手里。“元泽不必生气,孙固同判军器监,未必不会生了许多事来。”
“怎么说?”王雱眼睛一亮。
谢景温笑着分析道:“孙固一向自命甚高,听说他九岁读《论语》,就说这样子我能做到。现在又是颖邸旧人,虽然说和沈括各有司掌,但是肯定会有磨擦。加上孙固一向看内侍不顺眼,最反对内侍参预任何朝廷的事情,而军器监岂能不和内侍打交道?”
王雱听他这么说,差点想骂人,冷冷地说道:“我也讨厌那些阉人多管外事。孙固若有胆把内侍逐出军器监事务,那么他上任我也可以接受。就怕他没有这个能耐!”
谢景温讨了个没趣,诺诺道:“元泽所说甚是。不过军器监颇多流弊,孙固、沈括都不是清介如水的人,而那些内侍睁着双眼就只知道钱,我们只需安插几个小吏过去,若能逮到把柄,也算为国除害。”
王雱听他这么说,这才点了点头,军器监是个肥得流油的地方,价格上随便打点折扣,贪污的钱就是成千上万,加上地方都作院的孝敬,当真是个大大的优缺。孙固、沈括都不以清廉而闻名,嘿嘿……正想着,一个家人小心的在外面说道:“公子,有人送了一封信给您。”
王雱有点奇怪,谁会在这个时候送信给自己:“是谁送来的?”
“不知道,那人把信交到小的手里,就走了。信封上也没有写名字。”
王雱更加奇怪了,碰上了这等事?他走出书房,把信接了过来,撕开火漆,扯出一张雪白的信纸来,刚看清上面写了两句诗,就大叫一声:“好!好!”一把把信撕烂,狠狠的摔在地上,眼睛里都要喷出火来了。
谢景温也不知道上面写了什么,连忙走过来,捡起撕成几片的碎纸,拼在一起,只见上面写着两句唐诗:“苦恨年年压针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两句诗自然是嘲笑王雱倡议军器监,结果却被人抢了果实。但是谢景温脾气却没有王雱那么激烈,他拿着纸片,不禁出起神来。
好半晌,谢景温才抬起头来,看着王雱,悠悠地问道:“元泽,你说是谁写了这字?”
王雱听他这么一问,也立即回过神来,恨声道:“是谁写了这字?!”
官场本无秘密,何况王雱倡议军器监的事情,也有许多人知道。问题是谁要这么和王雱过不去,借着唐诗来嘲笑他?
两个人的脑海里同时闪过一个名字。
不过,很久,王雱就摇了摇头,“不可能,这不合石越的性格。”他一平静下来,倒还没有丧失理智。
谢景温不置可否,淡淡地说道:“终能查出来是谁。”
叶祖洽越想越后悔自己刚刚说的那句话,可又感觉不出到底有什么不对。
王雱请自己去诗社聚会,谢景温拿出几十幅写着唐诗的字来,笔迹各不相同,可以看出来尽是摹写的。然后王雱便提议考较大家的眼光,看看这些笔迹象谁的,轮到自己的一幅,上面写着唐人的名句:“苦恨年年压针线,为他人作嫁衣裳”。那字迹颇为稚嫩,和前面的那些字各有名家风骨完全不同,他信口就说道:“这字中的笔韵,倒有几分象石子明。”
当时的确是有那种感觉,不过也是做一句玩笑话说的,文人聚在一起,取笑一下当今的名士,也无伤大雅,就是石子明听了,也不会介意。只是他看到王雱听到这句话,脸色一下子就沉下来了,还和谢景温互相使了个眼色。他的心里当时就是一格登,总觉得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
那边有个家伙听到自己说是石越的字,不由得哈哈大笑,一边摇头晃脑的走过来,一边说道:“让我也来看看闻名天下的石九变的字体……”
石越的字写得差,京师士林颇引为笑谈,但平时没有人敢公然嘲笑,只是当成轶闻来说着玩儿,但这里的人都多么知道王雱和石越并不相契,未免就要故意取笑石越,以讨好王雱了。
叶祖洽却不去理他们,心里暗骂:“衙内钻”!当时称各官员的公子为“衙内”,专门讨好这些“太子党”的人,就被人们讥讽为“衙内钻”。他不愿意说石越的坏话,却也不敢得罪王雱,就装着充耳不闻,可又忍不住去看王雱的反应。
有人一带头嘲笑石越的字迹,大家便争先恐后的说起石越流传在士林、坊间的糗事——其实这些事大都是被人们当成风流韵事来说的,不过到了这些人口里,却不免沾上几分恶意。有人用暧昧的口气说道:“诸位可知道石九变是怎么样练字的?”
凑趣的人便问道:“无非是磨墨写字临帖,还能有什么办法?”
那人见有人答话,兴致就更浓了,摇头晃脑、无比暧昧的说道:“石九变自是风流才子,和我们绝不一样,他临的字帖,是桑家小姐亲笔描红,非寻常可比。”
叶祖洽不屑地看了那人一眼,真是村妇之流。不过这事倒也不是胡说,他是知道的。不过人家女孩子年未及笄,这样子乱说话,总是有失厚道,毕竟又不是场上的女子。
那边有人便问道:“哪个桑家小姐,你又从何知道?”
……
叶祖洽不想听这些话,便信步走到一边的池塘边去看风景。刚对着池子站了一会,就听有人在身后说道:“状元公好兴致。”
他回过头,见是谢景温,便点了点头:“这些日子闹得够可以,那边人多,竟是不习惯。”
谢景温略带讽刺的说道:“状元公在白水潭可还习惯?那边人可不少。”
叶祖洽一怔,心思一转,笑道:“取笑了,我在白水潭教书,是圣上的意思,做臣子的守自己的本份罢了。”他这话滴水不漏,也是告诉谢景温,他和他们并无政见不合。
谢景温听他这么说,摇摇手笑道:“状元公是丞相亲自保荐的,当初苏轼还想做梗呢,说起来都是自己人。”
他这话挑拨之意就比较明显了。不过叶祖洽对苏轼,那也的确是恨之入骨,状元的荣耀,差点就被他剥夺了,自己和他无怨无仇,竟然做得这样绝!但是他轻易也不愿意得罪苏轼。何况他本人是看准了石越前途不可限量的。当下笑道:“我对这些恩恩怨怨,也不敢计较,只是尽力做好本份,尽忠皇上罢了。”
谢景温听了这不咸不淡的话,打了个哈哈,笑道:“状元公的胸襟,我自愧不如。”
说完,似有意似无意的说道:“听说石九变至今尚未娶妻?”
叶祖洽不知道他问这个什么意思,说道:“是啊。这事尽人皆知。”
谢景温半开玩笑地说道:“以石子明的受宠,多半是要做附马的,或者皇上指配哪家大臣的千金也不在话下,真是奇怪没有人去石府说媒。”
叶祖洽见他说起这些轻松的话题,也笑道:“哪里会没有,不过大家都觉得子明不是一般女子配得上的,一般也不敢上门说媒罢了。偏偏执政大臣的女儿们不是早已婚嫁,就是尚未及笄,也是他红鸾星未动吧。”
谢景温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