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蓝色天堂 毕淑敏

_5 毕淑敏(现代)
  丑闻缠身的美国高尔夫球手,老虎?伍兹,1975年生于加州。据说父亲分别有美国黑人和印第安血统。母亲则分别有泰国、中国、荷兰血统。如此推算,伍兹本人有1/6中国血统,1/6泰国血统,1/4黑人血统,1/4印第安血统,1/6荷兰血统( 我查找的资料不一定准确,如果错了,诚恳道歉)。
  人类血统的大融合,是一个大趋势。没有哪一种肤色或是发色,比别人更高贵。我们都是大海的儿女。
  喜欢一句禅语--说话时便说话,行走时便行走。死亡时便死亡。套用一下,该黑发时就黑发,该金发时就金发,该变白时就变白。皆是基因的戏法,不分贵贱。
自主企划必有我师(1)
  * 自主企划必有我师
  知道我要去全球航海旅行100多天,人们的第一个反应是,那么长的时间,你干什么呀?
  对此,我本人倒不是特别担忧。年轻的时候,我在藏北高原呆过,冬季大雪封山的时候,山路闭锁,一连四五个月和外界没有丝毫联系。吃不到青菜,看不到报纸,不通电话,更没有今天可享用的电视。广播也因为山高路远,根本收不到。总之,那是群山苍莽中的银白孤岛。
  一群十七八岁的少女,面对着这种亘古洪荒的枯寂,能采用的应对措施,就是谈恋爱或是发呆。刚当兵的时候我们都是战士,严禁谈恋爱。多年以后,当我和当年的女战友们,都成了白发苍苍的老媪(稍有夸张,白发虽有,尚不曾苍苍),忆旧闲谈之中,我才知道,原来她们之中的大多数人,正是用谈恋爱的方式,排遣了无穷的寂寞。不知我是晚熟,还是执行纪律的乖乖女,总之那时愚笨之极,完全没有动过此念头。收到暧昧的书信,看也不看。第一时间,找块干净的雪地,用防风火柴点燃信封一角,看着它探头探脑地蔓延开来,让那些热烈的话语直接化成轻袅腾挪的火焰。
  于是孤寂的我,只剩下自创的修心一途,就是日望冰山夜看苍穹,对着这些刻板呆滞的景色长时间地发呆,完全疏忽了时间。今天想起来,我都对当年那个莫名其妙的小女兵,升起了由衷地佩服。此人没有因此得抑郁症,实乃万幸。
  经历了年轻时代的这种操练,我对面朝着某种单调的景色一言不发,自信有持久的抵抗力,甚至还形成了一种嗜好。航海吗,暗忖:不过是把白色换成了蓝色,静止变成了缓移。我已不再年轻,想来耐性这东西,和体力的孱弱恰好相反,该是更好而不是减衰。
  这样胸有成竹地想着,上了船。上船之后,才发现远洋客轮并不是寂寞的藏北雪原,内里沸腾骁勇,恍若闹市,充满了甚嚣尘上的杂事。
  除了船上举行的大规模的晚会和集体节目之外,最引人注目的是"自主企划"。
  "自主企划"四个字,咱都认识,不过它虽然长得一副中国汉字的模样,却是按照日文的方式组合起来。
  "企划"是个缩略语,简言之,就是企业策划。
  记得参加过一个会议,听企划名家聊他们成功的故事。因为参与者多已成名,所以聊起从前的职业时,就有衣锦还乡的傲然--勤杂工、业务员、记者、个体户等等,争相地回忆当初的贫贱,然后殊途同归地投身企划,居然就一步登天了。听完他们的发家史,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如果一个人找不到工作了,穷困潦倒走投无路之时,可以试试企划,保不准起死回生。 第二个印象就是,别看说得五迷三道的,一言以蔽之,策划就是来自古代谋士向帝王献计时所说的"上策""中策""下策",是合纵和连横,是田忌赛马,是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
自主企划必有我师(2)
  可能有人要说,你这感受这也太不靠谱了。那咱引经据典,来一段企划的学术定义:"企划就是在考虑现有资源的情况下,激发创意,制定出有目标、可实现的、解决问题的一套策略规划。"
  又有了新的问题:写航海旅行的文章,和企划有什么关系呢?
  当然有啊。让我摘抄一段船书上的文字。
  "船上是什么都可为的空间和什么也不为的时间的融合。在船上有各式各样的活动让您参与。既有交谊舞晚会,又有世界各地的专家的讲座及探讨会。参加者还可以自主策划活动,尽情施展您的才华。您可以发挥您的才能,带上需要的道具,在船上搞自己策划的活动。演奏乐器啊,表演节目,教授技能,高扩平凡生活中的小常识,在这个自由的舞台上,自由地发挥吧……"
  简言之,就是在和平号上,你可以自己发起自己组织一个活动,这就叫作"自主企划。"具体的实施步骤是这样的:先由旅客自己来确定一个方案,然后到船上的自主企划部提出申请,登记你的自主企划方案。这其中包括企划的名称,需要的场地,还要准备道具,包括要不要画面和音响师的配合……种种细节都要考虑周全。登记完了以后,就请耐心等待,和平号上1000号旅客,遍地珠玑。踊跃策动"自主企划"的大有人在,船方也要统筹安排一番。
  我也搭乘过欧美和意大利的游轮公司,都没有这样的项目。他们有赌场,但没有自主企划。和平号正是把原来"挪威之歌"船上最大的赌场,变成了自主企划会场。
  让我用"和平之船"的自我介绍,来说说他们和普通的游轮,有何不同吧。
  和平之船是日本的非盈利非政府的NGO组织。它的宗旨是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为船的主人,共同进行环球大航海,大家乘船到世界各地进行国际交流。通过和各国各地区人们的交流建立一个不同于国与国利害关系的草根阶层的友好平台,建立地球市民网络。和平之船自1983年开始第一次邮轮航海,至2008年已经进行了62次航行,参加人数达近4万人。
  任何活动的第一次,都是值得纪念的。和平之船的首航航线,是1983年9月2日从横滨出港,经小笠原群岛,关岛,塞班等岛屿,是一次主要环绕亚洲国家的航程。
  这个以船为载体的非政府组织的诞生,和当时的大背景密不可分。那就是亚洲人民至今抗议之声连绵不绝的日本教科书事件。日本把20世纪对亚洲各国的侵略,改写成了"进入",激起了亚洲各国人民的强烈愤慨。当时还在日本大学上学的一群热血青年,开始产生了质疑:他们从小所学习到历史是真实的吗?历史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教科书说得不可信,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迈开自己的双腿,到当地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去看去验证?从这个朴素的愿望出发,他们开始升起了和平之船的风帆。
自主企划必有我师(3)
  和平之船的目标不同于国与国的利害关系,而在于一般市民、学生和孩子们之间进行面对面的友好交流。这种交流需要一个平台,这就是和平之船的意义所在。在这个自由的空间里感受着世界的变化,化解着各种矛盾,同时为建立更美好的地球家园做出贡献。
  和平船是一个独特的空间,在这个空间和时间里,组织了各种活动和项目。有运送国际物资的"UPA国际援助活动",还有"送一个足球国际交流",等等。各式各样的活动丰富多彩,不胜枚举。和平之船终年活跃而忙碌在世界四大洋五大洲。
  可以这样说,和平之船是一所以地球为校园的大学。它航行在世界各地,走访各式各样的人群,与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人们进行平等而愉快的交流,在当地进行历史的验证。船上也有各种专家,旅客们可以和专家们进行研讨和分析,把实践和理论结合着学习,在实践中体察"和平"的宏远意义。
  看了和平之船的自我介绍,你就对它为什么这样热火朝天地搞自主企划了吧?他们要把和平之船办成一所流动的大学。学生就是所有的客人,教授除了水先案内人之外,就是所有的旅客自己了。
  我对此类活动十分好奇。为什么呢?从中可以看到人们生活的原生态啊。大家都是普通人,脑袋瓜里有些怎样的创意和设计呢?择定的题目有趣吗?上台后紧张吗?要是不精彩,有人退场,主讲人会不会沮丧呢?这种企划完全是公益性质的,没有丝毫报酬,大家为什么还趋之若鹜呢?
  这些问号折磨着我,看来若不是亲自参加各种自主企划活动,难以得到第一手资料。
  语言是个问题。船上的游客大部分都是日本人,自主企划主主要是讲日语。我就必须和翻译达成默契,我要去参加某种自主企划,他也能抽出时间陪着我。要知道船上的中国游客并不只我一个人,翻译也不是我的专职翻译。这让我在决定参加自主企划时,颇费心思。我要先问好翻译何时能够陪同我,还要兼顾这个题目他是不是也有一点兴趣。如果人家毫无兴趣,我就要反复斟酌。毕竟,翻译的主要工作是协助我们的衣食住行,这等你个人感兴趣的杂事,原则上讲,未必在人家的工作范畴内。
  感谢翻译小唐无私地不辞劳苦地帮助我,使我得以参加了很多有趣的自主企划。现在我把在船上记的一篇博客,录在下面,可能有更多的现场感。
  2008年8月1日
  先要介绍一下自主企划。
  在和平号上,有一个光荣传统,就是不管你是什么人,只要是船上的客人,就可以到一个名叫"自主企划部"的部门去登记,然后由那个部门分派给你一个时间,还有相应的地点,由你自己发起一个活动。可以是表演、讲座、讨论……也可以是小活动,交流,集贸市场等等。总之是不拘一格,你以你的一技之长,拿出来和大家分享。至于有没有人对你的自主企划感兴趣,有没有人参加,这就完全是你的事儿了。我有一次在饭厅看到一个日本女孩,如同《女起解》中的苏三一样,背后胸前都带着纸板做成的"枷",大惊,不知道这唱的是那一出?以为她家里出了祸事或是有什么要求助于大家的,便很关心地询问发生了何事?翻译漫不经心地告诉我,那上边写的是:某日某时她将在某地开一个自主企划,内容是什么,期望大家都能来参加,欢迎赏光云云……
自主企划必有我师(4)
  容我把和平之船"官方"对于这一事物的解释抄录如下,这样大家就能更准确地理解这一活动之精髓了 。
  "大家在船上的时间都可以做些什么呢 ?
  "可以做自己一直想做却没有时间做的事情,比如写书、摄影、享受大海……等等。除此以外,还可以作有很多宝贵的交流的机会。这里提供各种形式的活动形式的活动 ,包括你自己发起。无论年龄、性别、国籍、职业和背景,任何人都可以加入到和平之船的队伍中来,只要带这勇气和激情,这里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广阔而迷人的平台。"
  我甚至觉得很多人就是冲着这"自主企划"的舞台,到和平之船上来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信"就是一个例子。
  我们不知道他的真名,只知道他已经绕地球走了七圈。他在和平之船上经常开办自主企划,把他在世界各国拍摄的录像放映给大家看。我刚开始对此充满期待和热情,但不久后发现"信"的拍摄技术不很好,设备也不精良,这样看的时候非常吃力,画面晃动的很厉害。我本来就晕船,常常是在看完"信"的一场自主企划之后,赶快跑回舱房平卧许久,才能让翻滚的脑浆平复下来。以至于有一次,我忍不住问"信",你这样老在海上,晕船吗?
  "信"很奇怪地看着我(我估计从来没有人问过他这个问题。也许因为日本是一个岛国,他们的基因中,晕船的比例极低。而中国是一个内陆国家,晕船的比例就要高很多,也很顽固。),说:从来不晕船。
  因为"信"制作的自主企划之多,到了几乎"每日一划"的地步,我甚至觉得"信"就是为了能有在这种在人前表现的时刻,而走了这么多趟环球旅行。也由此可见,这"自主企划"在发动群众人人参加人人有份方面,的确是有独到魅力。
  闲话少叙,进入正题。我有一阵子,不大参加"信"的自主企划了,但仍旧关注着"信"的动态。有一天,"信"的内容是"乘坐世界上最豪华的邮轮畅游加勒比海 "。那一天有些风浪,却不想参加的人很多,好像是我参加过"信"组织的活动中,观者最踊跃的一次。内容说的是"信"在3年前,参加了一次美国豪华邮轮的短期旅行,乘坐的邮轮有16万吨级。据"信"说,这在当时算是大的,但听说马上就要有一艘26万吨级的邮轮就要运营了。
  我估计当时的参加者都马上做了一番心算:和平号是2万吨级,人家是本船的13倍,那该是多么平稳啊!
  还是"信"的一贯风格,镜头摇摇晃晃的,解说也很随意,我看了一会儿,就走了。
  但下一次,我仍然关注着"信"的动向。这也是自主企划的魅力吧。
  ……
  看到这里,你可能要问:那你准备了什么自主企划吗?
  说来惭愧,我啥也没准备。出发前,虽然大致知道了有此类这种活动安排,但各种出国手续十分繁杂,许多事务性的工作缠绕身上,根本顾不上细细思考此事。再加上语言不通,心想太繁复的东西讲了对方也不容易懂,太简单的又觉得拿不出手,就迟迟没有确定下来。一晃,就两手空空地上船了。
  开航之后,看到人家星火燎原般的自主企划,总觉得自己不参与其中,有点不合时宜。这时船上邀请我讲讲中国文化,主要涉及中国的民族团结和妇女问题。可能是因为知道我在西藏当过兵,当时达赖"藏独"等人阻扰奥运火炬传递,外国人很想听到更多中国民间的声音,我答应下来。
  正在这时,通过卫星电话,我们得知国内汶川地震的情形惨烈,抗震救灾全面展开。于是,我们就把这次自主企划,改成了对中国地震灾情的介绍,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提个小建议。如果以后有谁登上这种长途航行的海轮,要把自己的拿手好戏展示出来,提前做点准备,到时候露一手,保证惊艳四座。中国人多才多艺,无论是吹拉弹唱,还是琴棋书画,都颇有特色。漫长的旅程,每个人都贡献出自己的一点学识和力量,汇拢在一起,就是一所丰富的大学。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我的理解不单是三个人当中,就会有一个人能够充当我们的老师,而且,必须是"行"走当中。要不然,为什么不说"三人坐,必有我师"呢?可见这个"行",也是成为"我师"的必要条件。一条大船,1000个人,在海上行走百余天,最起码有300 个人,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有300位老师的讲堂,可以算是一所大学校了。
  如果你策划了自主企划,要带上一些必要的道具。大海之中,无处补给,特别是有中国特色的东西,要在海外搜寻补充,几乎缘木求鱼。
首页 上一页 共5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