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人脉关系课

_6 曾仕强(当代)
人的全身都有办法伪装,只有眼睛通常十分诚实。看对方的眼睛,应该能够明白他的真实想法。但是,不可以一直盯着对方的眼睛不放,同时也要以真诚的眼光,来引发对方的真诚。务求彼此都开诚布公,由浅入深,一步一步互相了解,以期沟而能通。
同时,不可以由于过分重视对方的身体语言而不注意他所发出的语言信息。因为语言文字毕竟比较容易接受,不像身体语言那样似懂非懂,很难精确捕捉,况且每一个人的姿态、动作、表情都不太相同,所以不要一味主观地判断,而应该多看几次,细心去体会,再衡量自己的感觉是否正确,以免产生误会,反而增加沟通的障碍。
听错话是一回事,会错意又是另外一回事。前者常常是耳朵听错了,尤其是对方的乡音太重、说话速度太快,或者咬字发音不清楚,甚至匆促之中说错了;自己的主观意识太强,老是依自己的意思来听出有利于自己的话语。后者则由于身体语言的判断错误,产生不一样的体会,以致听是听对了,却会错了意,也等于没有听对。沟通时眼睛看着对方,一方面表示尊重,一方面也是注意他的姿态、表情,配合着耳朵所听到的,来体会真正的用意。
交浅不言深,让对方先开口
交浅不言深
交浅不言深是历代相传的沟通禁忌之一。由于交浅不能言深,所以我们常常说一些表面话、义气话、高远话、浅近话和实在话。
沟通时,中国人很喜欢估量彼此的交情来衡量自己的谈话方式,以免触犯交浅不言深的禁忌。
交情不够深厚时,如果说表面话,对方会认为你的话华而不实,虚而无用;说义气话,对方会认为你气焰万丈、目空一切;说高远话,对方会认为你荒诞不经、不近人情;说浅近话,对方又认为你陋俗不堪、毫无学问;说实在话,对方也认为你分析不精、观察不明。这些心理反应,究其原因,无非是交情不深。
交情不是短时间可以改变的,说一些亲切的表面话,多数人较易接受;直来直去的义气话尽量少说,以免对方恼羞成怒;引经据典的高远话易落入空谈;家常琐事的浅近话颇为俗气;简单扼要的实在话朴实无华,可时常应用。
交情够的人,通常说话比较方便。因为对方不容易产生怀疑,即使说错了,对方也认为这是无心的,比较容易谅解。再严重的事情,说一句“开玩笑的”,对方也就不再追究。可是交情不够的时候,恐怕就没有这么简单。对方警觉性很高,一句话听不进去,就会产生“这位仁兄是来干什么的”感觉,愈看愈不对劲,愈听愈不是味道。明明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也可能引起一场严重的误会。最好自己衡量彼此的交情,适可而止,千万不可造次。
中国人见面三分情,但是仅凭这三分是不够的。所以我们喜欢在沟通之前多方打听,有什么人情关系可以当成助力?有哪些相关事宜可以提供协助?然后才见机行事,适当加以运用,使得原来只有三分情的,增加了好几分,从而彼此好说话。
让对方先开口
中国人深谙“先说先死”的道理,所以日常生活中多半尽量设法让对方先行开口,以策安全。常用的方法,分析起来,不外乎下述几个:
1.尊重对方,让他先说。
2.向他请教。
3.见面不说正经事,一直说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对方心急,便会自己先说出来。
4.问一些不相关的事,如“吃过饭了吗?”“近来怎样?”“府上哪里?”“在这家公司很久了吗?”诱导对方先行开口。
5.倒茶、请坐,通过忙来忙去让他忍不住先说。
6.开一个头,不触及要点,引起对方的兴趣,他自然滔滔不绝地先说。
我们一直认为中国人不喜欢先开口完全是不怀好意,其实也未必尽然。有时候为了表示尊重,会礼让对方先说。通常对方嘴巴一动,我们就会自动停止,用不着像现在这样,争着要先说,甚至不客气地说“请让我说完”。彼此火气十足,还谈什么沟而能通?
对方不开口,解决的最好的办法是找合适的问题向他请教。他受到尊重,兴趣一来,自然会开口,或是问一些无关紧要的话,让对方开口,再引到相关话题,他大多会顺着说下去。话匣子一打开,沟通就方便多了。
我们说得越多,对方自然越少说话。这样一来,对方很容易了解我们,而我们却苦于无法明白对方的心意,站在知己知彼的立场,吃亏的当然是我们。不如反过来让对方先说话,我们才能够充分知己知彼,掌握全盘动态,对沟通很有助益。
以情为先,通情达理
用“情”让对方自己改变
沟通不畅的原因在轻视与自己不同意见的人,亦即偏爱以自我为中心的判断。有些人开口就说:“不是这样!”“你说的根本不是事实!”或者“乱讲,谁会相信这种鬼话!”这样能沟通吗?准备吵架还差不多。所以,中国人常说:“心意不通,言词必穷。”正是此理。
真正的沟通是沟通双方心中有了情意,然后有话好讲,因而彼此沟而能通。所以以情为先,也就是承认对方有五分理,才最容易沟通。
做贼也有三分理,虽然不及五分,却也不是全无理由。我们抱着“你有五分理,我也有五分理”的心态,从同情对方的立场出发,先说他对,再拿出信息、资料,让他自行评价、分析,双方在很有面子的情况下,通常比较容易自行调整。不可自以为是,不可强词夺理,不可截人话路,更不可妄论是非,才能真正的通情达理(如图11-2)。
图11-2 以情为先,通情达理
让对方自己改变,远比我们想尽办法要改变对方容易得多。我们越想改变对方,对方往往更加坚持,我们不要这样想,事实上也不应该这样做。我们以尊重对方的心情,只提供信息,让对方自行裁量,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借对方之口说出答案
中国人最高的智慧表现在“以不变应万变”,亦即以“不变”的原则来因应“万变”的现象。沟通时“站在不说的立场来说”便是最好的一种应用。
先想“不说”,不是先想“说”。因为一想“说”就很难控制,终致“乱说”一场。如果“不说”便能够沟通,那不说有什么不好?可见说了反而败事,也未可知。若是不说不行,非说不可,那就进一步想“如何说才合理”,这样才是“谋定而后动”,比较容易立于不败之地。
不说话的人固然给人冷漠的感觉,却能够避免“祸从口出”的灾难。最不受人欢迎的则是应该说话时偏偏三缄其口。唯有懂得“站在不说的立场来说”,才能够不乱说。尽管说得恰到好处很难,但是值得努力去实现。
许多人一开始就抱定要说的决心,站在必定要说的立场,一开始便拉开嗓门,一路说下去。这种人常常被称为“直肠子”,意思是一条肠子从头到尾都不会转弯,有什么说什么,说到大家都不想听,或者都听不进去,他还在说。是不是有一点可笑?
反过来看,站在不说的立场来说,能不说就不说,不可以不说的时候,想办法好好地说。别人说和自己说其实并没有两样,何必一定要自己来说?是不是符合明哲保身的哲学?
同样一句话,由我们自己说出来,对方顶多尽力而为。反过来,由对方说出来,效果就大不相同。对方对自己所做的承诺势必全力以赴,以免因为没有兑现而难以交代。对方说出来之后,就算遭遇到困难,也会全力克服,既使面临各种变数,也会全力去因应。可见,借对方之口说出答案,沟通的效果自然更加良好。
明其真意,听懂弦外之音
中国人普遍十分重视诚信,对于不诚信的人非常厌恶。但是,沟通的时候,却常常要求对方“我告诉你,你千万不要告诉别人”。稍为放宽一些,就会说“如果你一定要告诉别人,那就不要说是我说的”,如果“你不但告诉别人,而且说是我说的,那我一定否认我说过”。中国人在说这些话时,根本没有欺骗的感觉,可见它和诚信并没有关系,也就不属于不诚信的范围。这些话虽然听起来怪怪的,却具有相当的道理。
用心判断,各自负责
先来看“我告诉你,你千万不要告诉别人”这句话,它至少包含三层意思(如图11-3):
图11-3 我告诉你,你千万不要告诉别人
首先,我告诉你是因为我们关系不同,如果换成别人,我不一定会说,就算说了也未必说得这么仔细。所以,希望你也能尊重我,自己知道就好,用不着告诉其他的人。只有彼此配合,下一次有什么事情,我才敢放心地告诉你。
其次,要不要告诉别人,其实是你的权利,由你自行决定。我告诉你不要告诉别人,主要用意在提醒你,不可以随便告诉别人。至于要不要告诉别人、告诉哪些人,由你自己决定,反正我说我的,你也不一定会听。
第三,我希望你不要告诉别人,当然含有必要时可以告诉别人的意思。不过你要告诉什么人,必须审慎选择,不要选错对象,以免误了事情又引起纠纷。
这样,我们才能够了解,为什么中国人听话的态度,通常是“你说归你说,我听归我听,我不一定信你的道”。我们相信“道不同,不相为谋”的道理,却又不能禁止人家说出和我们不同道的话,因此采取各自负责的态度,你说你的,我听我的。同道的部分,当然可以听;不同道的部分也不必制止你说,反正我不听就是了!
既然如此,我们的说话态度也逐渐调整为“我说归我说,你要不要相信,或者相信到什么程度,那是你自己的事,必须由你自己判断,同时也自行负责”。
于是,就有人说:“我听说的,真的假的我不知道。”这么说,并不表示说话的人不负责任,或者不肯负责,而是表明“听的人应该自行判断,不要把责任全部推到我身上”的立场。
还有人说:“我听不清楚,好像是这样,又好像不是,我也没有把握。”到底说话的人听清楚了没有,其实并不重要,因为就算他听得十分清楚,我们也必须自行判断,看看能不能相信,或者相信到什么程度。
也有人说:“当时是这样说的,后来有没有什么变动,我并不知道。”意思同样是“不要把责任推到我的身上”,听话的人应该自己负起责任,用心判断内容的正确性。
第20章 沟通的艺术(2)
听话的人,最好多问一些问题,以便从双方的互动当中掌握正确的信息,而不是事后一味将责任推给说话的人,因为这样做并不能解决问题。
现在我们应该明白“我告诉你,你千万不要告诉别人”的真正意思,其实就是“我说归我说,你必须自己用心判断,才能够相信。不可以因为是我说的,你就推卸责任,不用心自行判断”。这种各人负起责任的用意,值得鼓励才对。
反求诸己,合理判断
至于“你若要告诉别人,就不要说是我说的”,既是一种尊重别人的嘱咐,也是撇清自己责任的方法。其隐含的意思有三(如图11-4),分别说明如下:
图11-4 不要对方说出“是我说的”的真正原因
首先,你当然可以审慎地选择对象,然后告诉他我所说的事情就好像我选择你一样。只要关系够,可以放心地告诉他,不必担心产生什么不良的后果。因为通常情况下,我们再保密,也会有一两位非说不可,否则将来有可能得罪他们。基于这样的考虑,当然不得不告诉他们。我之所以提醒你“不要告诉别人”,是指一般性的别人,并不能严格到包括特殊的人物在内。
其次,你所审慎选定的对象当中,可能有人是我的亲友。我没有告诉他们,反而由你来转述,他们一定觉得很不愉快,甚至责怪我不够尊重他们,因而心生怨恨。所以,你要告诉他们时,不要提起我的名字,也就是不要让他们对我产生不良的反应。要不要告诉,我充分尊重你所做的决定。但在保密信息来源方面,请你充分尊重我。
第三,你所要告诉什么人、告诉到什么地步,既然由你自己决定,所说的内容当然也是你自己认为可以说的你才会说,因此,你说的已经和我说的没有什么关系,所以不必提起我。否则听的人把内容和我连在一起,不知道又会产生什么后果,万一节外生枝,我岂非自找麻烦?
平心而论,站在说话者的立场,固然是听者必须自行负责,遇有任何问题不要推到说者的身上。但是,站在听话者的立场,却刚好相反,希望说话的人必须对自己所说的话负起责任,不要把责任推给听话的人。
“都是你说的,不然我怎么会这样?”意思是我并不是故意犯错,或者能力太差,而是因为你这么说,我又很相信,才弄到如此不堪,罪不在我。
“说话不算数,简直害死人!”发出这种抱怨的人,大多认为自己太老实,以致听信那些不诚信的人乱说话,这才把事情弄得这么糟糕。因为太相信他的话,所以才被他害死。
一般而言,说话凭良心,不应该乱说才是正常的,可惜很多人不是这样。说话的人,如果随便一些,不要那么正经,或者声明一下,自己是随便说的,不一定要当真;听话的人,可能警觉性高些,就不致过分相信说话人。偏偏他说话的样子,一本正经,丝毫不像开玩笑,而且说的内容又很有根据,好像真的一样,我们才会相信。事后出现差错,当然忍不住指责他:“要不是你这样说,我根本不会相信。”
不过,就算我们千方百计想把责任推给说话的人,我们是不是应该想想,谁也禁止不了乱说话,把责任推给乱说话的人,又有何用?不如听者自己小心,比较实际。
得消息不问出处
有些事明明是自己说的却常常加以否认。因为我告诉你的时候,已经提醒你不要告诉别人,你一定要告诉别人,我也禁止不了。所以我只要求你不要说是我告诉你的。现在你不但告诉别人,而且公开信息的来源,明白指出是我说的,那我就加以否认,说我没有说,或者不是这样说。这种情况常常引起很多误解,认为中国人骗来骗去,缺乏诚信。其实,不承认自己说过的话并非缺乏诚信(如图11-5),原因有三:
图11-5 不承认自己说过的话不是缺乏诚信
首先,不容许不仁不义的行为一直出现。我告诉你不要说是我说的,你竟然不尊重我,说是我说的,已经不义在先,我坚决否认不过是不仁在后。以不仁回应不义,用意在制止这类不仁不义的情况持续地发生,因为它终究会破坏你我的感情,摧毁你我的关系。希望你明白,我这样做,并没有欺骗任何人,只是表明我的态度:像你这样不能配合,以后谁还敢跟你合作?
其次,你告诉别人是我说的,我又弄不清楚你同谁说了、当时说了些什么、是怎么说的,如果只是凭第三者指出是我说的,叫我怎么能够承认?按情理说,你如果在场,我可以问清楚整个情况,判断是不是和我所告诉你的内容相同,再决定承认与否。现在你又不在场,在不容易求证的情况下先予否认,必要时等查证清楚再来承认也不晚。
第三,一个人必须由自己承担所有言行的后果。你既然敢说,就要负责到底,才值得大家信任。现在说了半天,居然把责任推给我,说是我说的,我当然不愿意承担这种责任。
中国人警觉性高,所以怀疑心重,于是发展出一套“防人之心不可无”的“明哲保身”的道理,这套道理也适用于沟通。比如,对任何人说的话,我们多少都将其分为“将信”和“将疑”两部分,只是这两部分的比重有所不同而已!
为什么将信将疑呢?因为不怀疑的话,人家欺骗我们怎么办?还不是自己倒霉,又惹人家笑话。不相信的话,如果人家所说的是真的,岂非自己吃亏,同样被人家嘲笑?所以采取“既不相信,也不怀疑”的态度,经过一番查证、判断、分析,然后才决定相信到什么程度,应该是比较合理而且安全的方式。
他所说的话,我说给你听,我们一起将信将疑,看看应该如何合理响应。他是谁我不说,你也最好不要问,因为中国人习惯依据谁说的来判断一句话可信度有多高。当然,无法判断或者难度很高的问题,用谁说的来做为判断的依据,也无可厚非。一般性的、自己能够判断的事宜,最好不要如此。自己依据事实判断,一方面增强自己的判断能力,一方面也增强自己的责任感。
结语
写完这一本书,我们的内心感到相当轻松。多年以来,我们一直在大家所谓的转型期等待、挣扎,特别是处理人际关系,简直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有些人固守传统的人际关系,尽管内心十分厌恶,也不得不强颜欢笑,勉强应付。在众人面前一副兜得转、吃得开的模样,背地里则有一大堆自己怎么都想不通的问题,因而独自郁闷、苦恼。
有些人根本无视于传统的人际关系一味西化,殊不知一个中国人若是失去中国味道,再怎么成功也不过是半个洋人。现代化绝非西化,而是既具有中国人的味道,又能够适应国际化的潮流。
一个现代的中国人,他的正直应该表现在当美国人赞美他的时候,他会回答:“谢谢你。”当日本人称赞他时,他会回答:“请多多指教。”而当中国人夸赞他时,他又会及时调整回来:“哪里,哪里。”
可惜有些人往往一去不回头,一旦学会了“谢谢大家的肯定”,就在中国人面前变成没有中国味道的中国人了。这样下去,势必有一天造成一个没有中国人的中国,岂不遗憾?
“持经达变”的精神同样应该发挥在人际关系上面。保持若干中国人的“经”,做到“敬人者人恒敬之,有原则也能应变,圆通却不圆滑”,然后顺应商业时代的实际需要加以合理调整。中国人依然是中国人,但是“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已经是现代的中国人了。
当今民主时代,人与人之间乃是“好人必须出头,坏人才会自知约束”。写作这本书的目的,在求每一个人都“让好人说好,让坏人说坏”,“有事不怕事,无事绝不惹事”,让我们共勉之。
为了拥有现代却保有中国人的味道,我们大胆地把人际关系和伦理结合在一起,称为人伦关系,并且保留和谐的特性,要求和谐而不流于“和稀泥”。其实,只要时时留意“合理”的标准,处处小心,无过与不及,和谐的人伦关系应该是令人喜爱、受人欢迎的。
转型期不过是一种自我安慰的借口,大家保留一些面子,当然无可厚非。只是不要用来欺骗自己,一旦自己也认为真的是转型期,那就受害不浅了。
看过这本书,明白了这些有关沟通的道理,现在可以“我有话要说”。至少说出来的话,比较合理而不致害人害己。
老子说过这样的话:“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可惜经常被人误解,成为“不言”的依据。一般人只知道“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便不闻不问,以免“数穷”,弄得运气不佳。
“多言数穷”,“多”与“少”相对,并没有劝人不言,只是希望大家少言。少言也不是尽量少说话,而是“不可多说,不可不说”。
“应该说才说,不应该说不说”,才是真正的“守中”。书中所说的道理都是为了达到“守中”,是一些不得不说的道理。
这些道理看起来十分简单,真正实行起来并不是轻易可以见效的。必须多多磨炼,才能够达到圆熟的地步。
现代社会重视沟通,一切措施都有待沟通,而且步调快速,必须及时达成预期目标,以争取时效。所以看完了这些道理之后,唯一要做的就是立即付诸实行!
从做中学,从行动中体验,这些浅显的道理就会产生神奇的功效。
古圣先贤,知道文字、语言的限制性,实际上无法完全表达内心的意思。所谓词不达意,不但是表达能力的问题,而且牵涉到语言、文字所带来的困扰。
因此,我们的沟通特别以心为主,讲求情意交流、心与心的感应。语言、文字不过用来辅助沟通而已。换句话说,沟通的时候,不应该仅仅注重媒介,还必须时时刻刻把心融进去,用心体会说者的用意。
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来说,可能有不一样的用意;不同的人听起来,也会产生不相同的理解。何况中国文字原本弹性很大,几乎不容易找到固定的意义。单凭我们的语言、文字,实在很难获得有效的沟通。
还有,中国社会不像西方那样,认为“对就对,不对便是错”。我们有一种“对,没有用”的圆满哲学,认为“大家都对,也可能沟通不良”,最好让大家都有面子,促成圆满的沟通,才没有后遗症。
这本书,处处以情为重,因为“情”即“面子”,不能不时刻留意,不可无情,以免沟而不通,甚至不沟通还好,愈沟通愈惹来一大堆麻烦。
大家都爱面子,但是各人的立场未必相同,往往顾此失彼,很不容易兼顾并重。这时候伦理成为十分重要的因素,只要大家守分,谨守人伦关系,做出合乎伦理的表达,相信必能达成圆满沟通的境地。
不必害怕面子问题,人人爱面子,若能爱到合理的程度,也就是不要爱面子爱到“不要脸”(不讲理)的地步,爱面子并没有什么不好,反而会提醒我们,必须将心比心,同样重视别人也爱面子的习惯,予以对方同等的尊重。
有话要说之前,先充分考虑,把相关事宜想想清楚,宁可多花一点时间,谋定而后动,想妥当再开口,也不要事后才来后悔,造成一些无谓的烦恼。想好了再说,想好了再动手写成文字,原本是一种十分得当的做事方法,想不到现代人好像忘光了。
有话当然可以直说,只要人对、地点对、时机对、所说的内容也对,再加合适的沟通技巧,有何不可?可惜一般人本事不够,每当有话直说的时候就得到很糟糕的结果,以致害怕得不敢有话直说。任何希望有话直说的人,最好把自己的沟通本领练好,再来有话直说,才能经得起考验,维持对有话直说的信心。
诚实是做人的基本修养,有话实说本来就是最好的沟通策略。我们所说的先瞒一下,不过是说实在话的先行措施。如果从头到尾隐瞒,怎么能够沟通良好?瞒一下,把情况稳定住,然后想办法一步一步走向实话实说,既安全又有效,才是暂时隐瞒的真正用意。
话是可以说的,也是应该说的,只是不能够这样说。中国人对这方面的要求特别高,能够做到可以说、应该说,而又说得很妥当,大家都有面子,才称得上圆满的沟通。
走出一条现代化的中国道路,真正做一个现代的中国人,应该是举世都欢迎的好事,让我们一起来努力。
\
首页 上一页 共6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