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人脉关系课

_2 曾仕强(当代)
家人利害相关,一味查核谁对谁错并没有实际的益处。个人没有错,家人出了差错,自己必定受到牵连;自己犯了错,全家人也会跟着受罪,这才是我们应该深切体会和认知的事实。
有差错当然需要检讨,目的在补救而不是单纯的责罚。各自承认错误,错误比较容易水落石出;互相争功诿过,往往造成混乱。所以,争着做坏人比抢着当好人更能够查明真相。同时因为没有互相指责的场面,大家比较不会意气用事,也比较有面子来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对补救的效果而言是十分有利的。
第6章 由己及人开展人际关系(2)
出差错的时候,如果父母率先承认自己的疏失,子女会比较敢坦然承认自己的缺失。但是,一般的情况则刚好相反,父母往往一下子把责任推给子女,子女生怕承担不起这么重大的责任,以致找借口逃避,甚至离家出走。
过失是抢出来的,不是推出来的。抢来抢去,过失就自然水落石出。若是推来推去,谁也不敢承认,谁也不愿意说实话,常常推给那些不善辩解、不敢推诿的“冤枉人”,对解决问题没有任何好处(见图4-7)。
图4-7 争做坏人,不抢当好人
争做坏人,真正的坏人才会现形;抢当好人,结果谁也当不成好人。
家人和谐相处、相亲相爱,这是大是;彼此明争暗斗、互相伤害,即为大非。大是大非之下,当然还可能产生许多是非,都应该被视为小是非。对于小是非,家人应该彼此体谅、互相劝勉,因为大是非比小是非更重要,千万不要为了小是非而争执不休,结果害了大是非。“争千秋不争一时”和“争大是非,不争小是非”的道理是相同的。
尽管大是非比小是非重要,但小是非也不可等闲视之,更不可视而不见,只是不必小题大做,弄得伤害家人的感情。应该在一家人就是一家人的情分下,尽心尽力去化解这些小是非。如果心里明白血缘是割不断的,那么,在解决小是非时,心情就会放松些。
中国人常常在子女发生争执时不问是非,便命令他们一起罚站,因为兄弟姐妹不能吵架是大是非,兄弟姐妹为什么吵架只不过是小是非。大是非应该优先处置,所以父母先让吵架的子女一起罚站,以此告诫他们以后不可以吵架,否则共同受罚。
大是非解决之后,再来分小是非。一起罚站之后,再分别询问子女为什么吵架。这时候子女被罚站得精疲力尽,情绪不再高昂,自然一切好谈,从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子女一吵架就立即明辨是非,看起来好像很有判断力,实际上很容易造成子女之间有是非而伤了和气,实在得不偿失。
最重要的是,家长在处理是非时必须公正,不可偏心。家长若公正,子女也会给予其决定更多的尊重,而且心无不平,结果自然易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亲戚多交往,要自制
亲戚是家人的扩大。由于亲戚有血缘关系,按理应该十分亲近和谐。不过,如果平日很少交往,以致见面时也不认识,那亲戚也就有名无实,有如陌生人了。
往昔安土重迁,亲戚大多比邻而居,往来并不困难。现代人出于就业、求学的需要,常常搬家,甚至居无定所,这时候就必须主动和亲友联系,以免日久失去联络,愈来愈缺乏共同的话题,导致就算见面也没有什么话讲的结果。
除了年节团聚之外,亲戚之间要多寻找一些相关事宜互相商量、彼此协助,才能增进彼此的感情。但是,交往的时候,大家都应该自制,尽量使彼此的关系合理。特别是亲戚之间容易开口提出要求,更要在开口之前先自行审慎斟酌自己的请求会不会让对方为难,或者采用试探方式,先了解情况,再开口要求。此外,在有能力的时候,也应该主动照顾亲戚,切不可得意忘形,轻视他们,导致无谓的误会,滋生不必要的埋怨。
同时,大家都必须互相尊重,并且率先为对方着想。有不对的地方,最好当面道歉,才能维护亲戚之间互亲互爱的关系。
亲戚之间最忌讳比来比去。亲友的可贵在合理的互相关心、彼此帮忙,而不是夸耀自己的成就,或者存心把别人比下去。因为个人的成就无非是家人亲友善意成全的结果,感谢都来不及,有什么好炫耀的?所以说,多关怀、多协助才是亲人的样子。
交友之道,守望相助
亲疏有别,扩大朋友范围
有些人主张父母和子女应该像朋友那样相处,我并不赞成。家人就是家人,不是朋友。父母生我,朋友断然不能生我,这才是事实。
不过,家人以外,我们应该尽量扩大朋友的范围,把邻居、同事、同业、同乡、同宗、同年等,甚至比较疏远的亲戚也看成朋友,这是相当符合时代潮流的做法(见图4-8)。
图4-8 亲疏有别,扩大朋友范围
朋友有亲疏之分,至于谁亲谁疏,显然因当事人的主观选择而有所不同。有些人认为远亲不如近邻,把邻居看得比远方的亲戚还要亲。有些人则因为和左邻右舍靠得太近了,以致时常发生摩擦,反而和远方的亲戚常常打电话问好而十分投缘。在现代社会人们不必像过去那样把身边的人区分得那样细,大致上分成家人、亲戚、朋友和一般人,分别表现出合理的态度就可以了。
朋友之间由疏而亲,有赖于双方共同的努力。一方面推己及人,一方面设身处地、易地设想。经过一番交往,增进彼此的认识,逐渐信赖而日趋亲密。
朋友之间固然免不了利害关系,却应该尽量减轻它的分量。由道义入手比从利害上着眼更能结交可贵的朋友,因为利害只能测量交情,道义才能获得知己。凡是要求别人、希望别人做到的事情,最好都先反求诸己,也就是率先以身作则,大家才会一起响应。
邻里之间要自制友爱
邻里相处最好具有“远亲不如近邻”的意识,知道社区的安宁必须大家协同一致才能实现。有人修养不好,迟早会成为社区的乱源,但大家都有法定的自由,只要不违法,好像谁也拿谁没有办法。这时候只好互助互谅,多协助他、关心他,让他自己改变。除此之外,实在别无良策。
邻里之间要处得融洽,必须认清守望相助对大家的好处。大家具有彼此扶助的理念,并且率先由自己做起。后搬进来的人家要逐家拜访先住进社区的左邻右舍,旧有人家也可以举办迎新会欢迎新来的住户。要真诚希望结识对方,才有实质上的意义,否则就算天天碰面,还是谈不上认识。
社区应该形成良好风气,诸如不要背后议论他人是非、不必管人家的闲事、不可邀约邻居打牌聚赌、适当约束自己的家人、管好自家饲养的宠物、自己当心火烛、自己控制发出的噪音、自己维护自家的环境卫生等,这些都是维护社区安宁、促进邻居互助的必要修养。
对上司合理顺从
上司也是朋友,只是应该尊重他的职位与职权。对待上司的态度与通常所说的“听话”、“做乖乖牌”刚好相反,而是不盲从。不盲从绝对不是不必服从或不要顺从,而是顺从得恰到好处,换句话说,就是要先站在不盲从的立场来顺,才不致乱顺或盲目顺从,才会顺得恰到好处,合乎中庸之道所要求的合理化。
上司的决策合理,当然要顺从;如果不合理,不可以盲目顺从。因为万一上司所做的决定是错误的,顺从势必把他害死,这才是不盲从的主要精神。
不盲从并不代表部属觉得上司的决策不合理时可以当面顶撞。上司固然是朋友却应该先接受他的意见,表示顺从,让他觉得我们心目当中有他的存在。然后检讨一下,问题出在哪里,在单独和上司相处时,委婉地把问题提出来,向上司请示,让上司自己了解不合理的地方而自行调整。这样做会使上司觉得有面子,也知道改变的结果会比较好,就会对部属心生感激。切不可企图改变上司,使得他觉得没有面子,到头来,吃亏的还是部属(见图4-9)。
图4-9 合理顺从的真谛
对部属真诚关心
对上司而言,如果能够把部属当成朋友,甚至是帮助自己做事的好朋友,相信可以更能获得部属的信任和支持。
西方人比较偏向工作导向,认为工作时间就应该专心地工作,因为工作压力大,这导致大家逐渐厌恶工作。中国人最好采取关怀导向,不必强调专心,因为我们自动养成一心多用的习惯,同时可以兼顾若干事情。一般来说,中国人天不怕,地不怕,就怕人家关心他。硬性规定他们如何如何,往往得不到效果。但是,上司一关心,他们就很容易把自己连人带心交给上司,工作也变成是自己要做的,因而兴趣浓厚,工作起来自然没有压力。
关心部属,主要表现在为部属解决困难,并且尊重他的意见,让他充分享受工作成就感,最后说声“辛苦啦”,使他觉得自己真的很重要。
当然,如果有意如此,也就是硬性规定“我关心你,你一定要报答我”,同样收不到好的效果。上司对部属关心只有是自发的、真诚的、不带附加条件的,部属才会感动,从而自动、认真地把工作做好。
同事之间平等互惠
同事之间之所以常常为某些小事争执不休甚至明争暗斗,主要原因在于不把彼此当做朋友看待。其实,认真想来,今天大家不欢而散,将来也可能又碰在一起,那时岂不是彼此都很难过?所以,若是换一种态度,把同事看成朋友,马上就会觉得同事亲切得多。
但同事并不都适合做朋友。有些人抱着“你我只有公谊,不需要私交”的观念,凡事公事公办,从不涉及私人事务。这种人只是同事,不是朋友。有些同事并非如此,他们除了公谊之外,还会找机会建立私人感情,互相关心彼此的私人事务。这种人比较容易在同事之外变成朋友。
抱着交朋友的心态和同事打交道,其实对双方都有好处。因为“朋友之间无议论,同事之间很计较”。同事之间难免有业务上的竞争,容易形成本位主义,互相排挤。一旦变成朋友,彼此臭味相投,比较容易将心比心,互相帮忙。同事是短暂的,朋友才是永久的,把同事变成朋友,大家才会长久相处。
要把同事变成朋友,必须从自己做起,让大家明白“与我打交道,绝对不会吃亏”,建立自己的信用,使同事放心协助自己。帮忙过后,记得及时言谢,哪怕是当面或打电话说几句感谢的话,也会使对方下定决心下次更加热心帮忙。如果有奖金、荣誉更应该与对方共享。这一切行动都要自己来实践。人人争着走出第一步,整个风气就会改变,由明争暗斗、彼此憎恨变成互助合作、互相感谢。坚持“我助人,人才会助我”的信念,比较容易成功(见图4-10)。
图4-10 对同事要平等互惠
至于自己和群众的关系,我们将在第七章加以探讨。
第7章 成功的人际关系
做人十大要领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十分重视人际关系。
我们当然知道个人非常重要。但是,我们更明白,个人要有所成就必须获得他人的协助。孤单的个人根本没有办法完成大事,人与人的相互依赖才是社会进步的主要源泉。
人与人能不能相互依赖,并且通过分工合作来产生更大的合力,要看这些相互依赖的人彼此之间的关系如何。关系良好,大家同心协力、众志成城,自然产生巨大的力量;关系不好,彼此钩心斗角、貌合神离、笑里藏刀,甚至互相破坏,那就毫无建树了。
由于重视人际关系,经过多年的经验累积,民间流传着一个口诀,即做人“十要”。这做人“十要”由一至十,分别为一表人才、两套西装、三杯酒量、四圈麻将、五方交友、六出祁山、七术打马、八口吹牛、九分努力和十分忍耐(见图5-1)。这一口诀简明易记,很具参考价值。
图5-1 做人十大要领
一表人才和两套西装属于个人的基本修养;三杯酒量和四圈麻将则是社交活动必要的媒介;五方交友才能扩大人际关系的范围;六出祁山、七术打马和八口吹牛,都是人际关系的技巧;九分努力、十分忍耐是人际关系良好的保证。
从一数到十,是孩子们常做的练习。把手上的十个手指头数完,成功的十大要则已经牢记在心,剩下来的事情就是用心去实践、认真去执行。唯有在做中学,把十大成功要则融入实际的日常生活之中,天天实施,时时反省改进,才能确保人际关系早日获得成功。
提高个人修养,善用社交媒介
人际关系的基本修养
一表人才和两套西装属于人际关系的基本修养。两者的目的都在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见图5-2)。
图5-2 人际关系的基本修养
我们都知道不要以第一印象来论断别人。因为人不可以貌相,一眼就能看穿别人实在是不可能。
但是,别人常常以第一印象来论断我们,往往第一次见面,对方用眼睛大略地扫视一下我们,就以为已经把我们看得一清二楚了,因而表现出一副欣赏或不屑的样子。
为了防止别人以第一印象论断我们,以免经常受到鄙视或排斥,丧失许多建立人际关系的大好机会,我们必须用心调整自己,做到“一表人才”和“两套西装”,使人一见就产生比较良好的印象。
一表人才,主要来自一个人的修养。十八岁以前的相貌由父母的遗传来决定,但是,十八岁以后的相貌可以通过学习和修炼来加以改变。学识丰富、内心充实、行为端庄,加上仪容整齐,不就是一表人才了吗?心一改变,外表也跟着改变,不妨试试看。
佛要金装,人也要衣服来装扮。两套西装并不是指冬天、夏天各有一套像样的服装以充门面,而是指人在不同的场合应该穿着合适的衣服。比如,夏天要穿夏天的服装,冬天要穿冬天的服装,游泳时要穿游泳衣,宴会时穿礼服,登山穿登山服,在家才穿睡衣,务求做到适当而不违时、不失身份,也不怪异,免得引起别人的不满,甚至非议。
现代有些人喜穿奇装异服,因为除此之外,简直找不到让人家注目也让自己觉得自己确实存在的理由,这实在是一种毫无自信的表现。所以,我奉劝持有这种想法的朋友,不妨想一想:如果有一天,当大家不再好奇,不再看一眼奇装异服的时候,那该怎么办?
善于利用社交媒介
三杯酒量和四圈麻将是指人们通过适当的社交媒介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方法(见图5-3)。
图5-3 社交媒介有助于建立人际关系
酒量指正常社交活动所饮食的东西,包括喝酒、喝茶、喝咖啡等在内,但不涉及大麻、安非他命和吗啡等毒品。人与人在各种活动中认识彼此,通过饮食进一步逐渐互相了解,不但自然,也有益身心的健康。这样发展出来的人际关系大多正常而互有助益。所以,如果完全不予理会,也并非良策。
但是,如果此类活动不加节制,不但不会增进关系,反而会误事。所以,酒量只能是三杯。这里的三杯并不是确定的数字,而是指适时、适地、适质、适量,从而保持彼此愉快,以确保安全。
说麻将,我们当然不会鼓励任何人去打麻将,但是我们也不鼓励大家对打麻将深恶痛绝。因为世间一切事情都离不开自作自受的因果法则,一人做事必须由自己承担所有的后果。既然跑不掉,我们替他担这么多心做什么?再说,打麻将不一定完全有害无利,只是上台容易下台难,说好打四圈卫生麻将,往往一下子打个两天一夜不停息,变得非常“不卫生”。所以,四圈的意思是适可而止,才能宾主尽欢,既不影响健康,也不妨碍正常生活。麻将之外,还可以通过打桥牌、球类、登山、游泳、填字、猜谜等正当社交活动来建立人际关系。
五方交友,扩大交际圈
五方交友的意思是不要自我设限,尽量扩大交友的范围,哪怕对方是三教九流之人,也可以大胆地与之交朋友。
中国人深知“山不转水转”的道理,一方面力求不得罪人,以免“不是冤家不聚头”;一方面则要求广结善缘,以便随时随地可以找到熟人,以方便办事。同时,结交各行各业的朋友,不但可以扩大视野、增长知识,而且能够随时请教,不致有问题时请问无门。
中国人普遍相信一条定律: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靠”的意思,当然是依靠。于是,靠得住或靠不住便成为中国人十分重视的问题。
如果说中国人一生都在努力建立靠得住的关系,大概并不为过。没有三五位真正靠得住的朋友,怎么能够成大功、立大业呢?有得力的帮手,当然非常重要。
靠不靠得住,必须经过比较长时间的考验。而朋友众多,选择的范围也比较大。中国人主张“四海之内皆朋友”,便是希望广泛地结交朋友,然后从中觅取知己。就算不能成为知己,朋友也总比陌生人要好得多。
如果我们的一生能够结识三五位知心朋友,大概会有十分满足的感觉。但是,要结交知心朋友并不是一相情愿的事,必须随时随地抓住机会结识朋友,由浅入深,逐渐培养彼此的情谊。但也不可走得过近,应该始终保持安全距离,达到“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交友境界(见图5-4)。
图5-4 五方交友
掌握人际交往技巧,学会努力忍耐
掌握人际交往技巧
做人不仅要诚恳,还需要掌握一些人际交往技巧才能够适当地润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表人才和两套西装指的是提高个人修养,三杯酒量和四圈麻将可以视为善用社交媒介,五方交友指扩大人际关系的范围,至于六出祁山、七术打马和八口吹牛,则是指获得良好人际关系所需要的技巧(见图5-5)。
图5-5 搞好人际关系所需的技巧
成语六出祁山出自三国蜀相诸葛亮六出祁山攻打魏国的典故,体现了他在明知不可为的情况下,依然百折不挠的精神。我们在交友过程中难免会与他人产生误会,如果一下子就心灰意冷、退缩投降,如何能培养双方的深厚友谊?所以,在人际交往中必须坚定信心,以愈挫愈勇的精神排除万难,永不向困难低头,而且要具体地表现在实际行动上面,从而让对方相信我们的诚意,以拉近彼此的关系。
七术打马是指人们应当巧用“拍马屁”,也就是说有“马屁味”,而没有“拍马屁”的动作。中国人非常讨厌别人“拍马屁”,遇到有人这么做,通常会非常警惕。所以,如果“拍马屁”拍到大家都看出来,那就会前功尽弃,还会被上司训斥,可谓得不偿失。但是,中国人又十分喜欢被人“拍马屁”的感觉,如果能“拍马屁”拍到好像没有拍一样,让上司、长辈对你的举动留下深刻而良好的印象,那么,一旦遇到机会,他们就会主动提拔你,拉你一把,那真是求之不得。
八口吹牛是指适当地自我吹嘘。自我吹嘘只要不过分,反而是一种自信的表现。吹牛吹过了头,人人都觉得可笑,一点好处也没有;吹牛吹到恰到好处,别人才知道自己有这样的能耐,等于帮助别人了解自己,甚有助益。
不怕挫折、适度逢迎、合理吹嘘,都是人际关系中不可或缺的技巧。坚定信心,表现得愈挫愈勇,才会引起大家的同情;尊重长上,给上司、长辈留下良好印象,自然需要适度的逢迎;自我吹嘘固然令人厌恶,但是,只要做到适时、适地、适度,也可能令人耳目一新、肃然起敬。
努力和忍耐是人际关系的保证
掌握人际交往技巧在人际关系中只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而努力和忍耐则是人际关系的保证(见图5-6)。
图5-6 人际关系的保证
努力的人固然不一定成功,但是,不努力的人则必定不会成功。大家未必喜欢努力工作的人,却一定不欢迎不努力的人。
不努力,人际关系不可能良好,因为不努力的人势必和不努力的人混在一起。所以,不努力的人没有前途,也就不可能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有了九分努力,还需要十分忍耐。中国字很有意思,“忍”字是心上一把刀,可见忍耐是件十分令人痛苦的事,也是最难做到的。但中国人信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信条,只有吃尽各种苦,将来才有苦尽甘来的一天。所以,中国人主张“忍到最后关头”,一方面在磨炼自己,使自己养成坚忍的习惯;一方面在感化对方,使其对自己产生良好的印象,自动解除两人之间的隔阂,进而带来更多想象不到的好处。
所以,忍耐受苦,不可能白受,要坚定信心才好。
做人“十要”,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成功要诀。“十要”缺一不可,而且都必须做到合理,以期确保成效。
第8章 在人际关系中持经达权(1)
人际关系“经”六则
人际关系的基本共识,我们称其为“经”,归纳起来,有六大原则(见图6-1)。
图6-1 人际关系“经”六则
做人要从自我做起
人际关系从自己出发,自己想做什么样的人,就会建立什么样的人际关系。现代社会尊重个人的价值取向,把每一个人依自己的特长、志趣而从事的活动都视为正当。做正当的事,就是堂堂正正的人。
因此,自省(自己反省以促进自觉,亦即自我了解)、自修(自我充实,自己修正自己的缺失)、自新(自我调整,奋发向上)、自助(自我努力,亦即自我指导)、自得(由自助而有所改善,促进自我统整)、自强(刻苦自励,切实进德修业,真正贯彻自我实践)、自立(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亦即自我成就)乃是一连串必经的过程。个人由自我了解而自我指导,由自我指导而自我统整,以期获得自我成就,这是儒家的修己辅导程序,与现代的做人理论不谋而合(见图6-2)。
图6-2 做人先从自我做起
从自省到自立,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自”字,表示一切从自己做起才有成功的希望。偏偏现代人多要求别人却很少要求自己,大家所注意的是别人如何如何,却很少反省、检讨自己有没有做得不够的地方。
人是自己做出来的,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应该一步步按照自己的希望认真地从自己做起。这是儒家“反求诸己”的主张,也是对自己负起全部责任的具体表现。
自己对自己抱有什么样的期待,就会把自己造就成什么样子。心想事成,相随心转,自己应该为自己负起全部的责任,怨天尤人不但没有作用,反而浪费时间。
适当注重第一印象
人与人只要彼此来往过几次,就会对对方产生某种评价。这说明人大多习惯于利用过去的经验来判断他人,同时也习惯于和熟悉的人打交道。所以,第一、二次信用良好,就可能被对方视为有信用的人;开过一两次玩笑,以后所说的话常常会被当做笑话。
每一个人迟早都会被人贴上一张看不见的标签,清清楚楚地写着自己的性格和人品。许多人更是一见面就喜欢论断对方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所以,在人际关系中,第一印象非常重要(见图6-3)。
图6-3 第一印象十分重要
但是,第一印象也常常误导我们,使我们对对方产生不正确的认识,从而无法正确、清楚地认识对方。所以,我们最好告诫自己:不要凭第一印象就随便评价他人,但应该尽量注意自己给别人的第一印象。这样,才能两方面兼顾。
本书第五章已经提及做人有十大要领,其中,一表人才和两套西装可以说是增强自己给人家良好第一印象的重要手段。我们对一个人毫无认识又无任何辨识资料的时候,往往根据其长相、衣着,来建立自己对他的第一印象。反过来说,希望别人对自己有良好的第一印象,就必须端正仪容、注意穿着,以免引起对方的不良反应。
不过,我们自己最好对此保持高度的警惕,不要依对方的相貌和衣着来论断对方的人品,因为这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困果关系,必须谨慎才好。俗话说:“佛要金装,人要衣装。”仪容是给别人看的,但我们自己要格外小心,不要被金装的佛、盛装的人所迷惑,以免吃亏上当,惹人嘲笑。
好人说好,坏人说坏
大家都说好,未必是真好人;大家都说坏,也往往不是真坏人。好人说他好,坏人骂他坏,这才是真好人;好人骂他坏,坏人却说他好,这人就是真的坏。
特别是在多元化社会,同样一件事,有一个人说好,就可能有五个人说坏。所以,我们不能够单凭人家的论断来判定一件事情的好坏,而应该看看赞成的是哪些人,反对的又是哪些人,然后才谨慎地进一步判断。
有些人十分在乎别人的批评,听到有人说自己的坏话,不论说的人是谁,都非常介意。这种希望每一个人都说好的人,往往过分害怕得罪人而成了乡愿,并不是大家所喜欢的对象。
不当乡愿,就要明辨是非。由于好人和坏人的立场常常不一致,因而有人说好时,就有人说坏。真正的好人,并不担心坏人说他坏,他所在乎的应该是好人一定要说他好,不在乎坏人说他坏。只有这样,才有足够的胆识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好人。
人际关系的“经”,是不存心讨好任何人。存心讨好已经是不诚实。何况中国人警觉性很高,很快就会发觉你是在存心讨好他,因而会对你特别加以提防,反而不容易建立正常的关系。事实上,讨好所有的人等于讨好不了任何人。所以,我们的人际关系应以合理为基准,表现合理,让好人说好,不必害怕让坏人说坏,坏人骂我们,证明我们才是真正的好。
凭良心,不讨好,也不刻意为了凸显自己的好而得罪坏人,这才是上策。
同情不一定要同意
人际关系有赖于适当的感情输入,即从对方的立场去考虑他的想法,以了解他的感受、要求和苦恼,并给予他适当的同情。
但感情输入并不一定要与他产生共鸣。共鸣指了解他的感受,而且同意和接受他的感受。感情输入可以同情,但不一定同意。
我们要影响对方,必须先了解他的背景和立场,尽可能发现彼此相似的地方,最好能找出他的优点,逐渐喜欢他、关心他,让他了解我们并不是存心要改变他,然后晓以道理,使他觉得如果换一个角度看,我们也有另外一番道理。这么做通常比较容易收到效果。
从这方面的实际情况看,我们发现中国人的同理心与西方人相比,其内涵更加复杂,直截了当同中国人讲理,实在非常困难。所以,我们通过比较曲折的过程,也就是由情入理,以同情心来引发对方的同理心,通常更加简便而有效。
感情输入,其实是给他面子。我们很容易察觉,中国人有面子的时候比较讲理,没有面子的时候不是恼羞成怒就是蛮不讲理。由情入理,给足对方面子,促使他自动讲理,成为同情他(给他面子)却不一定同意他所说的道理。一旦感情输入得妥当,对方常常会自动改变他原先的主张,只要调整到合理的地步,彼此就很方便沟通(见图6-4)。
图6-4 由情入理
亲疏有别,一切为公
有人说:“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是大圈圈中有小圈圈。”这句话并没有错。我们虽然爱所有的人,不过有亲疏、轻重之分。
事实上,我们的人际关系以自己为中心,逐渐由内向外推,最内圈的人是最值得信赖的。通常由内而外的顺序是家人、亲戚、朋友,然后才是群众(见图6-5)。一般的点头之交,属于认识而不熟悉的外圈,仅止于礼貌性地招呼,谈不上什么信任不信任的问题。逐渐互有交往,彼此增进了了解,成为熟悉的朋友,比较方便谈一些事情,然而交浅不言深,不可能深入到不足为外人道的题材。熟悉的朋友当中,有一些信得过的慢慢变成好友,再进一步成为密友,这才放心与他商量一些私人的问题。密友经过再三的考验,确实可以交心的,这才进入最内圈。
图6-5 亲疏有别
“大圈圈”中有“小圈圈”,这种情况很难说好不好。如果一切为公,站在公的立场来拉开亲疏的距离,谁说不好?若是有私心,站在营私舞弊的立场来建立“小圈圈”,那当然很不好,没有人会喜欢。
所以,只要公私分清楚,凡事秉公处理,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就会降到最小。我们之所以害怕“小圈圈”,都是因为朋比为奸所造成的弊害令人不寒而栗!
亲疏有别,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只是有私心的人,常常把它用得十分恶劣,造成很多罪恶。所以,我们在推己及人的时候,务必立公心,一切为公,自然有利无弊!
自觉是家中一分子
中国人具有深厚的家庭观念,家庭中各成员互依互助。这种亲密的关系甚至延伸到活人与死人之间:有些活人凭借死人的余荫,依赖祖先的功德立足于社会;某些死人则由于在世子孙的功业而扬名,借着他们所建立的事业来流芳百世。
家庭伦理观念是中华文化最为优美的一部分,我们要好好珍惜,加以发扬光大。一个人必须由尊重个人、尊重家庭、尊重国家循序渐进,才能够真正尊重全人类,为世界大同而努力(见图6-6)。
图6-6 自觉是家中的一分子
首先,每一个人都要认识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分子,与家人息息相关,根本不可能分割。一家人荣辱是共同的,利害也是共同的。任何人的成败实际上都和他的家庭教育有密切的关系,因为我们自幼受家人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会持续一辈子。
家人的亲密互信使家庭成为最可靠的安全场所。劳累了一天,回到家里,可以放心地休息,安心地和家人共度夜晚。可怕的是,因为现在伦理不被重视,家人不再互信互赖,这个社会,居然出现儿子杀父母、母亲杀子女,或者自己要自杀,还要狠心地把幼儿稚女一起带走的现象。当家庭不能让人安心、放心的时候,我们努力奋斗的目标究竟是什么?我们努力奋斗的成果又有什么价值?细细想来,实在令人彷徨,也令人心碎!
只有及早认定自己是家庭的一分子,好好爱护自己的家庭,家才是甜蜜的、安全的,才会令人安心、放心!
人际关系“权”六则
“权”就是变通。人际关系的变通可以说是变化多端、难以枚举的。其中最为常见的权宜措施有六种(见图6-7)。
图6-7 人际关系“权”六则
大的要小看,小的要大看
一般人看见职位高的“大人物”,难免心中害怕,似乎自己矮了一大截。说起话来也吞吞吐吐,不敢畅所欲言;相反,看见职位低的“小人物”,又觉得自己相当伟大,因而看不起他,有时还任意责骂他,甚至羞辱他。这种人天生势利眼,人际关系不可能好。
为什么我们在购买车票、划定座号、缴停车费、指挥部属时,经常火气很大、性子很急、十分不耐烦?主要在于我们打从心里头就轻视售票员、划位小姐、收费员以及自己的部属,认为“对你不客气,你又能怎么样?”结果引起争执,发生不愉快的事,这才明白原来是自己看不起人家,才吃这么大的亏。
反过来看,一旦遇见高官贵人,我们大多特别客气,好像受他的气、挨他的骂、被他指使才是自己天大的福气。有这种想法的人简直是看不起自己,更具有屈辱自己的倾向。
第9章 在人际关系中持经达权(2)
所以,我们在与他人交往时,最好采取“见大官小视之,见小官大视之”的权变措施,力求自己对他人表现出合理的态度。看见大官,先自我心理建设:你有一双眼睛、两只耳朵,我也一样有。做到不卑不亢,有话照说。遇见职位低微的人,要尊重他的职务,心想:幸好他来做,不然谁来替我服务?自然就不会轻视他、责骂他、羞辱他,以致引起争吵。
重要的要争,不重要的要舍
争是必要的,舍也是必要的。只看到争,什么都要争,就会迷失目标,不知道自己争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争;只想到舍,这个不要,那个也不要,同样会迷失做人的方向,不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不要的又是什么。
什么都要争的人,会给别人恶劣的印象。大家对他提高警觉,甚至于联合起来,一点机会都不给他。所以,太会争、太喜欢争的人,经常什么都争不到。
什么都不要,样样都要舍的人,则会给别人消极、不愿意负责任的坏印象,甚至会被视为是怕死、逃避、请也请不动的人,久而久之,大家也不愿意征求他的意见。
所以,重要的不可不争,叫做当仁不让;不重要的不但不必争,是根本不能争,因为“退一步海阔天空”,大家彼此礼让,都有面子。那么,重要不重要怎样区分?由于每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尽相同,重要不重要的标准不一致,所以,各人需自行斟酌,订立自己的原则,然后再来权宜应变(见图6-8)。
图6-8 重要的要争,不重要的要舍
把争和不争合在一起考虑,应该是比较好的解决方法。中国人擅长“用让来争”便是兼顾舍与争的权宜措施。用让来争,即是以舍代争,站在不争的立场来争。一边舍一边想:该争不该争?该争才争,不该争即舍。以不争来争,争到好像没有争一样,才不会乱争,才可能争得恰到好处。
实者虚之,虚者实之
知己知彼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但是,要做到不败,除了自己知己之外,还要让好人知己,不让坏人知己。但是,好人坏人一时很难分得清楚。所以,为了保险起见,人们不得不制造若干假象来掩盖自己的实际情况(见图6-9)。
图6-9 虚者实之,实者虚之
戴上面具会拉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完全没有面具等于赤裸裸地站在众人面前,反而容易引起别有用心之人的欺诈或利用。所以,我们必须善于伪装,有时把弱点装成优点,有时却把优点装成弱点,因为“防人之心不可无”,在没有弄清楚对方意图之前,必须谨慎地保全自己。否则一味诚恳待人,反而可能为人所害,从而使自己对诚恳失去信心,变成一个奸诈阴险的人,岂非害了自己?
中国人做人做事的最高指导原则,说起来十分简易,就是我们常用的遮遮掩掩。比如,明明天天都在练习打乒乓,当人家邀我们上场一露身手时,却可以很自然地对人家说“好久没有打了”。
喜欢的东西,假装不喜欢;想要的东西,先让给别人;要来说不来,说不来却来了。可见,中国人在虚虚实实之间有很多变化。有些人看不懂,就说中国人骗来骗去。实际上,中国人多数重视诚信,遮遮掩掩只是暂时蒙一下、瞒一时,一方面明哲保身,一方面静观其变。其出发点是保护自己,而不是欺骗别人。
请将不成,不妨激将
在人与人相处过程中,用诚恳的态度来感动对方固然是不易的原则,但实际应用起来往往并不是总能奏效。比如,对于自负的人,我们愈是诚意请求,他就愈加得意,不是托故拒绝,便是推三阻四,此时如果运用反激的方法,反而更为有效。反激的要领,在一切为他着想。例如,表现出担心他受害、恐怕他不能胜任、唯恐他受人摆布的样子,以此激起他的自尊心,让他觉得非要表现一下不可,自然就把他激出来了。
对于老于世故的人,反激若是没有把握,可以先把他捧得高高的,再暗示他此事非同小可,而且非他莫属,让他因知遇之恩而自告奋勇。这种正面激将的方法使他很难推诿。对于有能力而退缩一旁的人,正面激发他,效果也不错。
自古以来,就有很多激将的成功案例。三国时,刘备和曹操对抗,曹操亲率四十万大军前往汉中。刘备集合众将,问谁愿意去取定军山,老将黄忠立即出列表示愿往,但是诸葛亮急忙阻止他说:“不可不可!老将军虽勇,但定军山守将夏侯渊乃魏之名将。此战关系重大,将军勇气可嘉,只可惜年近七旬,不去为好!”黄忠经不起这样一激,执意要去。诸葛亮才派法正为监军,与黄忠同往。结果黄忠斩杀夏侯渊,夺取了定军山。
无论是反激还是正激,激将之后,务必以礼相待。否则前功尽弃。可见,人与人相处一定要恩威并济、刚柔并用,使得二者相辅相成(见表6-1)。
表6-1 请将不如激将
当断即断,能拖便拖
我们一生遇到的问题多种多样,如果按解决时间长短,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是可以马上解决的,二为等待一段时间即能解决的,三是在看得见的时段内几乎不可能解决的(见图6-10)。
图6-10 三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于可以马上解决的问题,主事者要当断则断,速战速决。因为一旦拖延,大家就会抱怨,甚至强施压力。此时再来解决,大家对主事者信心就会大幅度减低,认为主事者缺乏诚意。
等待一段时间即能解决问题,如果硬要立即解决,反而产生很多不必要的困扰,岂非得不偿失?所以拖一拖、等一等,等到时机成熟,一切自然顺利解决。不过,对待这类问题一定要事先拿出解决时间表来说明拖延的好处,大家才能接受。
在看得见的时段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千万不可以碍于情面口头答应却毫无行动。必须坦诚说明困难,让大家趁早死掉这条心,以便另外想办法从其他途径着手,大家才会心服。
不要把当机立断和能拖便拖分开来看,二选一的结果不是过于匆促,便是坐失良机。把当机立断和能拖便拖合起来想,有时间最好能拖便拖,以容纳更多的变量,至少多考虑一些事项,更为安全。时间已经很紧迫,非做决定不可,当然要当机立断,立刻做出合理的回应。
同样道理,要把解决和不解决合在一起想。能解决的为什么不解决?不急于解决的,为什么急着要解决?目前无法解决的,又有什么办法马上解决?想来想去,还是可解决的赶快解决,不能的只好拖一拖,再多想想办法。
亲近君子,疏远小人
君子指才德出众的人,小人乃缺乏德智修养的人。
亲近才德出众的人,不仅有利于自己的成长,而且他们出坏主意或做不良举动的概率比较低,对自己有更大的安全保障;与缺乏德智修养的人为伍,坏点子就会不断出现,起初也许因为警惕,可以处处躲过,但是久而久之,恐怕就会把持不住。所以,除非自己确实有能力、有把握可以改造小人,否则远离他们是为上策(见图6-11)。
图6-11 亲君子,远小人
原来不认识我们的人,想和我们交朋友,一定会打听一下我们所交的朋友究竟怎么样。因为亲近君子可以结交更多的君子,接近小人势必引来更多的小人。
世间的难事甚多,其中之一便是君子和小人从外表上和行为上几乎分辨不出来。如何分辨君子或小人?首先,听听他的观点;其次,看看他的朋友;再次,了解一下他业余做些什么、读哪一类的书。君子和小人的差异,可以说在看不见的动机上面。动机纯正,一切公正无私的人,自然成为正大光明的君子;动机不正的人自然成为众人厌恶的小人。
职位愈高,愈是小人喜欢接近的对象。偏偏职位愈高,愈容易为小人所蒙蔽。因为小人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高官贵人身上,却不在乎其他人的感受。亲君子、远小人,对高官贵人而言,实在相当困难。
君子、小人往往需要交往一段时间之后,才能明辨出来,所以“人是旧的好”,因为旧人都是经过时间考验的,应该比较了解。
经权配合,持经达权
人际关系的“经”,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共识;人际关系的“权”,则是随时随地可以权宜应变的措施。
“经”和“权”配合,称为有原则的应变。若是彼此不能配合,那就会变得离谱,从而离经叛道(见图6-12)。
图6-12 经与权应相互配合
先以自己和自己的关系说起。我们往往认为人际关系是自己与别人的关系,其实人际关系的基础是自己和自己的关系。因为人最先也最多接触的是自己。如果自己和自己相处不好,也很难好好与他人相处。所以,必须先自认识我,才能与他人互动。只有接受自己的人,才能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获得和谐的人际关系。
憎恶自己的人,必然也憎恶别人。不能接纳自己的人,情绪常常很不稳定,不是有意显示优越感,便是表现得相当自卑。这种内心的挣扎使得不能接受自己的人不但不能接纳自己的种种表现,而且也会憎恶他人。
所以,如果发现自己的人际关系不好,不妨反省一下自己和自己的关系。只有先调整自我关系,再改善与他人的人际关系,才是有效途径。
人具有相当程度的自主性,这也是人类和其他动物最主要的差异。既然能够自主,一切由自己决定,当然要由自己承担所有的责任。换句话说,一切言行都要先通过自己这一关:自己认可的,才说得出来;自己认同的,才做得出来。但是,人不可以盲目地爱自己,毫不了解就完全接纳自己,否则就会成为可怕的自恋狂,自恋狂最大的特征在于完全以自我为中心。这种人不仅不能欣赏别人的优点,也从来不怀疑自己很可能具有某些缺点,而自认十分可爱。
所以,我们最好冷静下来,客观地自我反省,明白自己究竟有哪些优点,又有哪些缺点。对于自己的缺点,固然不可忽视,却也不必过于紧张。因为人无完人,有缺点是十分自然的现象。人也不必一下把自己变成完人,一步一步把自己做成完人,这样就好。
对于自己的缺点,只要实实在在努力去改善,不必过分憎恶,否则造成自我否定,反而容易成为坏人。人应该接受自己的某些缺点,尽量不要让它向恶性方向发展,然后再努力去克服它,进而将其转变为自己的优点,才是最好的办法。
把缺点变成优点,听起来有些奇怪。其实,任何言行都必须配合时空的变迁,离开时空,就无所谓优劣。只要调整到合理的地步,缺点也便是优点。
家庭方面,我们讲求父子有亲、事亲要顺之外,兄弟还要讲究长幼有序,一家人才能和谐互助。弟妹要敬爱兄姐,兄姐要关心照顾弟妹,只有一家人同心同德,家庭才能祥和。
家人向外扩大便是亲戚。亲戚之间如果不能信任、不肯合作,如何能令外人心服?所以,亲戚之间应多交往,大家合理自制,以礼相待,那就不难互助互惠了。
有了这些基本认识,再来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制宜,便是经与权的配合,被称为持经达权,或者叫做持经达变,就是有原则地以不变应万变。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