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战国纵横:鬼谷子的局1-8全集

_124 寒川子(现代)
  郦敧手指公子如,呵呵又是一阵朗笑:“大丈夫谋事,想做则做,不想做不做也就是了,何必拿野人的闲言碎语来做挡箭牌!”
  “先生莫责怪了,”公子如一脸无奈,“晚生这是进亦忧,退亦忧,冒昧相求,望得先生一语点拨!”
  郦敧敛住笑:“公子既如是说,野人只好妄言了。”轻轻咳嗽一声,一本正经地望着公子如,“公子所求之事,可为人事。善谋人事者,莫过于鲁人仲尼。依仲尼所论,天下可有两大法戒,其一是命,其一是义。公子身为王之子,不可不事亲,此为命也。公子身为王之臣,不可不事上,此为义也。事亲之时,不择地求安,可达至孝;事君之时,不择事求安,可达至忠。无论是事亲还是事君,知其无可奈何而能泰然处之者,可达至德,可保无祸。公子身陷两难,已知无可奈何,只要做到泰然处之,即可臻于至德矣。”
  “晚生正是不能泰然处之,求先生教我!”
  “若想泰然处之,公子须知为使之道。”
  “请先生明言!”
  “依仲尼之论,为使之道在于立信传言。立信忌妄行,传言忌溢辞。溢辞而传则妄,妄则失信,失信则殃。”
  “何为溢辞?”
  “溢辞有二,一是溢美之词,二是溢恶之辞。使臣所传,多为君上所言。君上喜,多出美辞;君上怒,多出恶辞。善使者既不传美辞,亦不传恶辞。”
  “不传君上溢辞,又传何辞?”
  “传以常辞。”
  “何为常辞?”
  “去其矫,卸其饰,即为君上常辞。此其一也。”
  公子如目询下文。
  “其二是使臣不溢辞。”
  公子如眼睛大睁:“哦?”
  郦敧似是没有听到他的惊讶之声,顾自眯眼,侃侃而言:“使臣巧言花语,即为溢辞。善使者不斗巧,不劝成,此之谓也。以巧斗力者,始于阳,终于阴;以礼饮酒者,始于敬,终于乱;以溢辞传言者,始于谅,终于仇。是以善使者既不传溢辞,亦不以溢辞传言,否则必酿祸端,此所谓祸从口出。”
  “晚生记住了!”公子如恍然有悟,默念一会儿,追着问道,“先生所言虽妙,却是过于旷远,难解眼前急务。敢问先生,眼下之事可有应对良方?”
  “你且说说,眼前是何急务?”
  “苏子邀晚生前往馆驿商讨会同诸事,可晚生对合纵、会同一无所知,父王亦无明旨,晚生是以惶惑。不过,就在晚生出门之际,令尹使人送来密函一封,为晚生出谋筹策。晚生吃不准此人用意,不敢擅断,特请先生指引!”公子如从袖中摸出昭阳的密函,递予郦敧。
  “孟津?”郦敧看过密函,眉头凝起,思忖一时,摇头笑道,“昭阳此谋,非正术也!”
  “非正术?”公子如一脸惘然,“这……能行吗?”
  “呵呵呵,”郦敧递回密函,“野人送公子一策,与列国使臣商讨会同诸事时,公子少说多听。至于昭阳所谋,公子照猫画虎,只管行去。”
  不是正术,即为邪术。郦敧非但不反对,反要他照猫画虎,公子如不解,盯他征询。郦敧神色祥和,微笑回视。
  公子如见他目光笃定,只好点头允道:“先生既有此说,晚生照章行事就是。”
  “去吧!”郦敧翻身站起,走到大树前,作势欲爬上去。
  公子如拦道:“先生且慢!”
  “公子还有何事?”郦敧没睬他,顾自朝树上爬,边爬边说。
  “敢问先生,庄真人现在何处?”
  郦敧倚在树杈上,回首一笑:“宋国蒙邑。”
  公子如深揖:“谢先生指引!”
  公子如一身轻松地回到郢都。
  公子如刚进府邸,家臣报说纵亲馆驿已来人催促数次。公子如细看滴漏,见早过申时,也就顾不上洗梳,换好官服,驱车直奔馆驿,远远望见赵国副使楼缓候于门外,说是苏秦与诸位公子、公孙恭候多时了。
  众人听到声响,俱迎出来。
  见过礼,苏秦跨前一步,携公子如之手越过两进院子,走进一处清幽、雅致的厅堂。厅中不见一兵一卒,亦无仆从侍女,唯有花草果木点缀其间,整体布局祥和安泰,中间摆着七个茶几,围成一个大圆,每张几后各铺一块绒毯。
  苏秦走至跟前,指着席位道:“诸位,今日是纵亲会同,大家同主同次,随便坐!”话音落处,自己跨前几步,就近坐了。
  众人扫视圆席,俱是一怔。列国会同,礼仪尤重,主次之位更是马虎不得,座次如同行祭时执牛耳一样,与会者无不看重,稍有不慎,轻则邦交失和,重则兵戎相加。此番会谈,苏秦既是召集者,又是六国主使,理当坐于主位。其他诸人皆是副使,当坐陪位。然而,即使陪位,也有上下远近之分。苏秦设此圆席,自行放弃主位,别开生面不说,无疑也是对位次之争的精妙化解。此举虽小,却见了苏秦的气量与睿智。六国副使恍过神来,尽皆叹服,各寻席位坐了。
  侍者端上茶水,苏秦品啜一口,目光落在斜对面的楼缓身上,示意他主持仪式。列国副使或出身王室,或出身公门,唯有赵国副使楼缓身为人臣,是理想不过的主持人选。另外,赵是合纵发起国,苏秦要他主持,自也有报答赵侯之意。
  楼缓讲完套话,从旁拿过几卷竹简,是六国纵亲纲要,每人传发一册后,逐句宣读。纲要内容无外乎五通、三同、协力制秦之类,是大家早就熟知了的,楼缓在此宣读,无非是走个程序。
  宣读完毕,楼缓邀请苏秦发言。
  苏秦也不推辞,不紧不慢地述起天下大势、合纵缘起及其过程。几个副使中,唯公子如首次倾听苏秦纵论天下,畅议国计民生,任他多么不知政事,不谙民情,也是血脉贲张,大有感悟。
  接下来才是正题,商讨如何会同。纲要等列国早已认可,无须争议,诸人关注焦点只在会同的规格、盟辞、仪礼、时间、地点等具体事务上。燕国公孙哙、韩国公子章、楚国公子如三人本性不争,齐国田文年纪虽轻,城府却深,赵国楼缓与苏秦早有默契,只有魏国公子卬不计里表,事无巨细,皆要过问一番。
  没费多少周折,大家就在会同规格、盟辞、仪礼、时日等方面达成一致,只在选址上起了争执。公孙哙提议于洛阳会同,请周天子主盟,遭公子卬、田文合力讥讽。楼缓建言会同地点设于魏国崤关渑池,正对函谷关,借此向秦展示六国纵亲声威,公子卬震几叫好,热切的目光瞄向田文,希望得到他的支持。
  田文却把目光转向公子如。
  自进门后,公子如一直正襟端坐,二目微闭,像是仍在深山老林入定,而不是在开一个事关天下大局的列国特使级纵亲筹备大会。
  在鬼谷里有过此等经验的苏秦微微一笑,目光也投过来。其他特使的目光紧跟着纷纷射来。
  公子如显然感受到了,二目微启,因是首次在此等场合发言,声音稍稍打战,吐字却是清晰:“楚国建议,会同地点设于孟津。”言讫,再次闭目。
  公子如不用“在下”而用“楚国”,众人无不感受到这两个字的分量。几年前魏惠王号令天下于孟津朝王,今日,在自家地盘上的公子如既是实质上的东道主,又是纵亲六国中最大一国的副使,竟然重提孟津,显然是在释放一个信号,就是楚国有意让魏再做东道主,再执牛耳。在座诸人皆知公子如不善政务,不谙辞令,因而此言断不是信口而出,而是有人授意。
  大家面面相觑。即使总要质问的公子卬,也是愣怔,没有即刻表态。
  场上静寂,滴漏清晰可闻。
  齐国田文却似看出玄机,半开玩笑地率先赞同:“呵呵,孟津的确是会同佳址,连会同台也省得再建,稍作修缮即可。”
  公子卬这也反应过来,震几叫道:“魏国赞同!昔日八百诸侯会盟孟津,共讨商纣,今日六国英雄再会孟津,共讨暴秦,何其快哉!”
  田文笑笑,半是揶揄:“还有魏王陛下孟津朝王之事,大将军怎就忘了?”
  众人皆笑起来。
  见公子卬面色尴尬,公子章笑转话题:“魏兄将秦公比作商纣,岂不是高抬他了?”
  众人又笑起来。
  楼缓敛住笑,目光移向苏秦,意思是再明确不过的。苏秦将目光依次扫过众使,依旧微笑,没有说话。
  楼缓微怔,小声叫道:“苏子?”
  苏秦望向楼缓,朗声说道:“赵国副使,有话请讲!”
  楼缓本想要苏秦表态,没想到苏秦反要他说,嗫嚅道:“在下——”见众人目光纷纷射来,只好将牙关一咬,“在下以为,会同地点设在孟津不妥!”
  公子卬变过脸色:“请问赵国使臣,有何不妥?”
  “武王会盟八百诸侯于孟津,旨在伐纣。魏侯会盟列国于孟津,旨在尊周。今日苏子倡导六国会同,意在结束纷争,共制暴秦。韩公子所言甚是,秦公既不能等同于商纣,也不能等同于周天子,因而不宜再将会同台设于孟津。”
  公子卬探身道:“请问赵使,依你之言,会同地点设于何处合宜?”
  楼缓语塞:“这——”
  “别不是设在贵国邯郸吧?”公子卬身子朝后一仰,放声长笑。
  楼缓脸上涨红,再次将目光移向苏秦。
  苏秦轻咳一声,敛神说道:“诸位特使,我等在此商谈天下会同,是使命,更是职分。我等一言一行,无不关系天下大事,黎民安危,不可轻言戏辞,伤及和气!”目光扫向公子卬,然后依次扫过诸位使臣,见大家纷纷正襟敛神,再次出声,“六国会同,应以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为前提,凡事皆应求同存异,共商合议。关于会同地点,燕国特使提议设于洛阳,赵国特使提议设于渑池,楚国特使、魏国特使提议设于孟津,诸位谁有其他提议,尽可在此表述。”
  众人尽皆摇头。
  “既然没有其他提议,”苏秦以指轻扣几案,“我们就在上述三地选取一个。我们共是七人,超过四人同意者,方为定址。先说洛阳,同意者伸出二指,就像这样——”伸出二指,然后放下,目光扫过众人。
  只有公孙哙举手,依样伸出两个指头。
  苏秦候一会儿:“其次是渑池,同意者举指。”
  楼缓、公子章缓缓将手举起。
  苏秦再道:“再次是孟津,同意者举指。”
  公子卬、田文、公子如尽皆举指。苏秦略作思忖,伸出二指。公孙哙见苏秦举手,亦改过来。公子章一见,也忙举手。唯有楼缓迟疑半晌,方将两个指头缓缓伸出。
  “既然诸位尽皆同意,”苏秦收回手指,“会同地点就定于孟津,吉期为秋分日,卯时起礼,午时执牛耳。其他相关事宜,均以今日议定的为准,请诸位特使各自回奏君上,求同存异,共成合纵大业!”
  “敬受命!”
  众人走后,楼缓凑到苏秦跟前:“苏子,您……真的认同孟津?”
  苏秦眉头皱起,久久没有说话。
  楼缓小声嘟哝:“您是特使,随便说个地点,有谁能说二话?”
  “唉,”苏秦长叹一声,“如果天下诸事在下都能定下,我等又何必四处奔波、合纵会同?既然是列国会同合纵,在下又怎能随便说个地点?”
  楼缓急道:“方才,您若不举手指,他们也凑不够四人。”
  “纵亲六国,齐、楚、魏三家最具实力。三家俱荐孟津,在下若是不举手,你说定在何处?会盟地址定不下来,如何会同?我们总不能将精力一直耗在这桩事上吧。”
  “会同地址再放孟津,又不能去邀周天子,叫天下如何看待?再说,魏得惠子、庞子,势力复强,六国皆去孟津,魏王会不会——”楼缓打住话头。
  “你说的是,在下忧心的正是此事。但事已至此,即使会同地点不在孟津,该发生的照旧发生。”
  楼缓默然。
  公子如回到府中,沉思良久,起身径投太子府,将这日议定的合纵诸事细细禀过。
  送走公子如,太子槐吩咐靳尚召请左司马屈武、右司马景翠及屈丐、屈平等七八个得力近臣谋议。众人也都知道了合纵成功的事,群情振奋。屈武长子、一直镇守襄阳的裨将军屈丐按捺不住,率先说道:“殿下,天赐良机,末将请命伐秦,光复我商於失地!”
  “屈将军所言极是!”太子槐也是情绪高昂,“商於之耻一日不雪,本宫之心一日不宁!今机缘已至,本宫召请诸位,只为商定一个万全之策。”目光逐一扫过众人,“诸位皆是本宫膀臂,也都熟知秦人,有何良策,这就说出来。”
  几个年轻人七嘴八舌,各自说出伐秦方略,渐渐形成合议,就是趁列国合纵、秦人无力南顾之时,兵分三路,一路出宛城,由涅阳西进;一路出穰,由湍水河谷北上;一路出均陵,沿丹水河谷北上,钳击淅、於,而后三路大军由东而西,直捣於中,夺取武关,进而扫平整个谷地。
  几个年轻人热情洋溢地献计献策,唯有左司马屈武闭目端坐,自始至终未出一言。
  太子槐憋不住了,目光转向他:“老将军,您与秦人对阵多年,熟知商於,想必已有破敌良策,可否赐教本宫?”
  “回禀殿下,”屈武应道,“商於谷地形势险恶,关隘众多,原本易守难攻。自商鞅始,已历四任郡守,无不谨小慎微,尤其是现任郡守孟邵,智勇兼具,是秦公亲选将才,膝下四子皆饱读兵书,精通武艺,各有万夫之勇。孟邵上任六年,借地势筑关设垒,层层布防,并将谷地之民施以秦法,劝农耕织,教民死战,是我劲敌。微臣以为,收复失地,万不可仓促图之!”
  屈武出言即长秦人志气,大出众人意外。
  太子槐长吸一口气,二目紧盯屈武:“以老爱卿之意,我当如何图之?”
  “兵不出奇,难有胜算!”
  “如何出奇?”
  屈武从袖中摸出一卷羊皮,铺开来,是一张军用形势草图,上面密密麻麻布满符号。太子槐看有一时,抬头问道:“本宫愚昧,请老将军教我!”
  “微臣不敢!”屈武手指草图,详细解道,“殿下请看,从这儿到这儿,总长逾六百里,俗称商於谷地。这条黑线叫商於道,也叫商山道,西至蓝田,中经商州,东至淅、於,两侧皆是大山,峰高谷深,无路可通。我若以势压之,与秦逐城逐垒争夺,或可取胜,牺牲必大。以微臣之见,我当借六国合纵、秦人无暇他顾之际,以方才所议三路为佯攻,主力悄出汉中,沿沔水北上,越少习山入丹水上源,直攻商城。商城若得,武关自破,於中、於东、淅等七邑,皆如瓮中之鳖,商於谷地不战可下!”
  屈武一番话说完,在座诸人皆是惊喜,屈平更是瞪大眼睛,不无钦敬地凝视这位久经沙场的堂伯。显然,对于如何光复商於、报复前仇,屈武早已成竹在胸。
  “好方略!”太子槐思虑有顷,朝屈武抱拳致敬,“屈将军不愧我大楚柱国啊!”
  屈武叩首:“末将不才,愧对殿下褒奖!”
  “屈将军,快快请起!”太子槐离席,亲手将他拉起,扶他坐下,长叹一声,“唉,当年公孙鞅乘我与巴、越交战,袭占商於谷地,父王为此夜不成寐,励精图治,终使我大楚百废俱兴,如旭日劲升,翠笋破土,前年更得越地千里,人口百万,盛况空前。本宫有意借合纵之机光复失地,雪我前耻。屈将军,今日指靠您了!”
  屈武哽咽道:“殿下放心,末将即使肝脑涂地,也要击败秦人,光复失地,不负陛下、殿下知遇之恩!”
  太子槐压低声音,目光锐利:“诸位爱卿,今日所议,乃我绝密,任何人不得外泄!屈将军!”
  屈武抱拳:“末将在!”
  “精密筹划,确保此战万无一失,一举破秦!”
  “末将遵旨!”
  太子槐转向景翠、屈丐及几位将军:“诸位将军,你等各自备战,协助老将军成此大功!本宫前去章华台,奏报父王!”
  诸将振奋:“末将得令!”
  “还有你——”太子槐的目光缓缓落在屈平身上。
  屈平抱拳:“屈平候旨!”
  “本宫观你言辞得当,举止从容,文章灿烂,有意委你一份重差。”
  屈平朗声应道:“屈平赴汤蹈火,在所不惧!”
  “公子如一意修身,不善应酬。你可跟随左右,辅其支应列国事务,振我大楚威仪!”
  “平遵旨!”
  太子槐转对靳尚:“备车!”
  昭阳驱车直入章华宫,登三休台求见威王,被侍卫拦下。昭阳心急如焚,在偏殿一直候至翌日后晌,方得觐见。
  觐见地点仍在观波亭。楚威王喜欢在听臣子奏报时,能够听到不远处泽中的波涛。一身重孝的昭阳跟在内臣身后,亦步亦趋地走到亭下,一步上亭台,整个人就“扑通”一声扑前伏地,重重叩首,大放悲声:“陛下——”
  听到这声悲号,威王怔了,大睁两眼盯着他。
  昭阳哭得更加伤悲:“陛下——”
  因距离较远,威王看不真切,只将目光落在他的一身孝服上,以为他是为母伤悲,眼圈儿也红了,轻叹一声,安抚道:“江君夫人年过古稀,寿终正寝,当是善终,爱卿尚须节哀顺变才是!”
  昭阳泣不成声:“陛下,微……微臣……”
  “昭爱卿,”威王感喟,“江君夫人一生积福行善,贤淑达理,富聚坤德,堪为楚女典范。仙游之后,又不行人殉,轻车简从,即使葬器,也是去奢就朴,堪为天下楷模。寡人闻之,不胜慨叹矣!”
  昭阳将头磕得山响,再泣:“陛下——”跪前几步,磕头如捣蒜,“陛下,微臣……又犯重罪,特此负荆,恳请陛下责罚!”
  “哦?”威王细审,这才注意到昭阳反绑两手,背上还插三根荆条,打个惊愣道,“昭爱卿,你……这是为的哪般?”
  “陛下,”昭阳边泣边诉,“前些时,微臣听信秦使陈轸,误信江湖浪人苍梧子,还将他引荐给陛下。若不是六国特使苏子慧眼识诈,微臣差点酿下大错,罪不容赦啊!”
  威王明白过来,喟然嗟叹:“唉,若为这个,寡人是该罚你!不过,寡人听说江君夫人是在久吃那人的仙丹之后方才仙去。由此观之,爱卿并非蓄意谋害寡人,而是受到奸人蒙蔽,情有可原。”
  “陛下,”昭阳再次叩头,“微臣只念效忠,竟是良莠不分,害了先母不说,这……这又……”匆匆跪行至内臣跟前,摆好姿势,“抽出荆条,使劲抽,抽死我!”
  内臣后退一步,目光瞄向威王。
  “唉,也罢!”威王轻叹一声,“昭爱卿定要自请责罚,你就抽打三下,全他个心意!”
  内臣应过,从昭阳背上抽出三根荆条,解去绑缚,撩开孝服,扬起一根荆条,在其裸背上象征性地抽打一下,扔掉,又拿一根,再抽。三根抽完,内臣弯腰扶他起来。
  昭阳走到威王前面,正对威王跪下,叩道:“谢陛下不杀之恩!”
  威王指着左侧席位:“坐吧。”
  昭阳谢过,起身在几前坐下,正要说话,远处传来脚步声,当值内臣禀报合纵副使公子如求见。威王急请入见,公子如见过礼,见昭阳也在,遂在奏报六国特使议定的合纵会同事宜时,特别提道,他已遵从令尹大人吩咐,举荐孟津为合纵会同盟誓之地,六国纷起响应,已经正式确定。
  威王征询的目光缓缓转向昭阳:“昭爱卿?”
  “陛下,”昭阳抱拳解释,“微臣此来,一是向陛下请罪,二也正是奏报此事。陛下,在我大军行将伐魏之时,苏子却来倡导天下合纵,微臣一时没想明白。近日微臣为先母守孝,得暇冥思默想,竟是恍然有悟。”
  “爱卿有何感悟?”
  “陛下,微臣以为,六国抛却前嫌,亲如一家,天下从此再无纷争,于我来说,真正是利大于弊。”
  “爱卿说说,如何利大于弊?”
  “我可与魏、齐化敌为友,共同对付虎狼之秦。魏报河西之仇,我雪商於之耻,可谓是两全其美之事。”
  “那……齐人呢?”
  昭阳诡秘一笑:“陛下,齐人定在黄池被魏人打怕了,只要魏人要他征秦,想他不敢不征!”压低声音,越发诡秘,“按照苏秦所言,六国合纵,意在制秦。魏、秦因河西血仇数十年,几年前秦人使诈,斩杀大魏武卒八万、夺占河西不说,又乘势攻取阴晋和函谷,尽得河、山天险,迫魏迁都大梁。近年魏国文得惠施,武得庞涓,东败齐于黄池,北却赵于朝歌,南夺我陉山,势力复振,早就寻思与秦人一决高下。今六国合纵,我正可联手齐人,成魏之美,助魏夺回河西。”
  楚威王身体前倾:“嗯,有意思,说下去!”
  “待灭掉暴秦,我可再与齐盟,齐报黄池之辱,我雪陉山之——”
  想到郦敧的“非正术也”之言,公子如情不自禁地“哦”出一声,昭阳也趁机打住,目不转睛地望着威王。
  威王两眼微闭,陷入沉思,许久,睁开眼睛,转对公子如:“如儿,近几日来,寡人依你所言,清心静坐,可一直坐有两个时辰,仍是心猿意马,攀东扯西,再后来,竟是心乱如麻,如坐针毯,浑身上下无一处舒服,这是怎么回事?”
  昭阳见威王没有睬他,反而谈起修心之事,心里打结,又不能表露,只好跟着威王的目光,两眼怔怔地看向公子如。
  “回禀父王,”公子如也吃不准威王之意,缓缓应道,“儿臣初修时也是心乱神飞,无法安坐,不到半个时辰就起来了。父王初修就是两个时辰,远胜儿臣矣!”
  “呵呵呵,”威王乐了,“照你此说,寡人心里踏实了。如儿,关于修身悟真,你又有何感悟?”
  “回禀父王,”公子如拱手奏道,“儿臣在郢西访到一个奇人。”
  “说予寡人听听!”
  “此人居于丽水河湾,号龟丘子,放浪形骸,处事洒脱。儿臣慕名而去,未曾见面,先闻一歌。儿臣驻足听之,甚有感触!”
  “是何歌谣?”
  公子如从袖中摸出一块丝帛,双手呈上:“儿臣唯恐错记,抄录于此,请父王审阅!”
  内臣从公子如手中取过丝帛,呈予威王。
  威王看过,呵呵一笑,叫内臣转予昭阳:“昭爱卿,你也看看!”
  昭阳细看一阵,皱起眉头:“陛下?”
  “昭爱卿,有话直说!”
  “陛下,”昭阳吃不准公子如是何用意,扫他一眼,试探道,“微臣以为,此歌似是……似是味道不对,曲辞不敬,有妄议、诽谤朝政之嫌。”
  “爱卿说说,他是如何妄议、诽谤朝政的?”威王笑问。
  “今陛下圣治,天下昌明,歌者却说‘何德之衰也’,又说圣人不出,‘方今之时,仅免刑焉’,更是妄论!”
  “既然他是妄议朝政,以爱卿之见,该当如何处置此人?”
  “微臣以为,当治其诽谤朝政之罪。”
  “哈哈哈哈!”威王手指昭阳,笑得前仰后合。
  吃威王这一笑,昭阳迷瞪两眼,不知所措。即使公子如,也是不解。
  威王笑够了,转对公子如:“如儿,吟唱此曲之人,也就是你说的龟丘子,可叫郦敧?”
  公子如心内一怔,不无惊奇地望着威王:“是的!父王认识他?”
  威王没有回答,又笑几声,看一眼昭阳:“昭爱卿能武不能文,一心只念治兵,闲事管得少,此曲究竟何意,你这给他譬解一番!”
  昭阳忙朝公子如抱一拳,自我解嘲:“陛下责的是,微臣是粗人,孤陋寡闻,请公子开示!”
  公子如不解上意,又不好推托,只好说道:“我也是听来的,说不好,解不透。大体是说,道或行于未来,或行于过去,不行于当今。在这无道之世,有道之人当明哲保身,谨小慎微,不要执迷不悟,自己为自己画个圈,窝在圈里打转转。”
  “公子解得好!”昭阳转对威王,尴尬一笑,“陛下,是微臣粗糙,想得歪了。”
  公子如仍在记挂心里的谜团:“请问父王,您是如何认识郦敧的?”
  威王用手指轻敲几案,模样甚是得意:“呵呵呵,此人既是寡人子民,寡人焉有不识之理?还有,作此歌的不是郦敧,是接舆,而方才你所解释的有道之人,当是鲁人仲尼。不过,据寡人所知,这不是此歌原本。”
  公子如、昭阳皆是一震,异口同声:“原歌如何?”
  威王似是陷入遐思:“接舆是先祖昭王时人。据传,鲁人仲尼过游我境,接舆过其门,歌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也?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以劝诫仲尼识时务,修真身,不要在是非圈里瞎折腾。若说接舆是昔日狂人,郦敧堪为今之狂人,只是——”盯住公子如,眉头微凝,“郦敧所歌与接舆所歌大是不同,尤其是‘来者不可待,往事不可追’一句,将原意颠覆,颇让人浮想联翩,不胜感慨。寡人初闻时,也是吃惊,使人召请郦敧,欲问他个所以然,他却拒不赴召。寡人本欲亲去郊野访他,无奈冗务缠身,未能成行。如儿既已会他,有何见闻,不妨说来听听。”
  “回禀父王,”公子如应道,“儿臣见面,赞他作得好歌,郦敧却连连摇头,说此歌非他所作。儿臣问他何人所作,他反问儿臣见过真人否。儿臣回他,真人乃上古所有,今世何处去寻?郦敧笑儿臣孤陋寡闻,说作此歌者乃今世真人。儿臣忙问真人是谁,郦敧说,真人姓庄名周,已经得道。”
  “哦?”威王身子前倾,“这么说,此人已成仙了?”
  “这……”公子如略略一怔,“庄真人是否成仙,儿臣不知。”略顿一下,“儿臣听闻真人现居宋国蒙邑,甚想赶赴宋地一趟,求证实情,还望父王恩准!”
  “断不可行!”威王摆手拒绝。
  “父王——”公子如再次恳求。
  “如儿,”威王摇头道,“列国合纵在即,你是楚国纵亲副使,岂可随便脱身?”勾头思忖一会儿,转对内臣,“既有真人,也不可不访。你这就派两个可靠之人前往蒙邑,设法寻到庄真人,就说寡人请他再游郢地,诚意拜他为国师。”
  内臣未及回应,守值内臣在亭下禀报:“启禀陛下,殿下求见!”
  威王急道:“宣!”
  太子槐趋步上亭,见礼后落座。
  威王笑吟吟地望着他:“槐儿,观你神色亢奋,可有大事?”
  “回禀父王,”太子槐奏道,“六国纵亲既成,儿臣奏请向秦开战,雪我前耻,夺回商於六百里失地!”
  “槐儿,你且说说,如何开战?”
  太子槐瞄一眼昭阳,欲言又止。
  威王猜出他的顾虑,笑道:“说吧,这儿没有外人。”
  太子槐只得和盘托出屈武之谋:“商於谷地东西长约六百里,形势险要,如一条长蛇。六国纵亲,盟于孟津,吉期已定。儿臣以为,我可大张旗鼓,参与会盟。秦人必定全力以赴应对,我则趁其不备,由汉中悄出奇兵,越少习山,袭取武关、於中,将长蛇拦腰截断,然后据关守隘,东西合围,尽取商於!”
  “嗯!”威王依旧笑吟吟的,“是谁想出此谋的?”
  “左司马。”
  见谋出于屈武,昭阳暗吃一惊,目光急切地望向威王。
  威王捋须,沉吟一时,转向昭阳:“屈将军此谋,昭爱卿意下如何?”
  “回禀陛下,”昭阳奏道,“微臣以为,此谋甚好,我可一举夺得商於谷地,一雪前耻。只是——”故意顿住,扫太子槐一眼。
  “只是什么?”威王问道。
  昭阳稍作迟疑:“此谋虽好,却不利于实施。少习山南北两百里,高险奇绝,流水湍急,虫豹滋生,历来为魑魅魍魉所居,人迹罕至,大兵岂可翻越?再说,即使能够翻越,又如何运输辎重?人马辎重上不去,少数尖兵非但夹击不成秦人,反易遭受秦人夹击。做得好,可一战成功;做不好,反遭秦人耻笑。”
  “依爱卿之计,该当如何?”
  “眼下六国合纵,亲如一家,秦人纵是一块精铁,也会被碾成粉末。微臣以为,我当致全力于纵亲,与列国一道,协力擒秦,由函谷大道马踏咸阳。咸阳是本,商於是末。只要咸阳在手,区区商於六百里谷地,哪里跑去?”
  “嗯,”威王轻轻点头,转对太子槐,“槐儿,如儿,昭爱卿,听旨!”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