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朝无奈,这一次,她真的得逞了,比皇帝还皇帝了。
那天的上寿仪式是宋朝所有忠于王室的臣子们的噩梦。赵祯身穿兖袍(未加冕),在文武百官还有契丹使者的面前,向刘娥行二拜之礼,向她跪献两杯酒,接着再由百官的代表(非宰相,是枢密使)向太后上寿,一切都结束之后,赵祯才能戴上兖冕,到天安殿去接受百官的朝拜。
综上所述,刘娥据大宋皇位仅有一步之遥,即她是在会庆殿中行使的人君之礼,而不是天安殿这个最正规的场合。而在实际上,她更是早就行使了百分之百的皇帝职权,大婚之后的赵祯只是个摆设。
下面再看她到底为宋朝做出了些什么贡献,值不值得她这样的牛气冲天。截止到天圣六年为止,把宋朝所有君臣的功劳都归于她一身,也不过以下几点:
第一,澄清吏治。
这件事名头超大,封建王朝甚至现代社会这都是首要问题。尤其是中国古代文明越昌盛的朝代里,这个问题就越急迫尖锐。因为以儒家为本位思想的国度里,法律永远存在,但永远都不是最重要的。它不像法家,会严格得近乎固执一样的执法。法之外,还有天、理、人、情。
弹性太大了,于是法治就变成了人治。于是选什么人去执法,才是头等大事。
如果这是宋史(648)(2008-11-05 17:25:22)
在这里要注意宋史对事物程度的名词掌握,比如说,它称刘娥是“澄清吏治”,而不是“刷新吏治”。因为她根本就没有什么具体的改革措施。只留下了六条警告臣子不许贪污,否则严惩的诏书,以及一句训人的话。
那是她刚上台时,京西路转运使刘绰为了讨好她,说要把多余的千余斛粮食运送京师。可没曾想刘娥发火了,对他一阵冷笑:“你认识王曾、张知白、吕夷简和鲁宗道吗?他们哪个是因为搜刮粮食多而升官的?”
但这能说明什么呢?只能说明刘娥不是个深宫里享乐型的太后,她知道天地间多劳则多得,一切自有定数。平白无故多出来那么多的粮食,一定是有老百姓被剥削了。能体查下情而已,但对宋朝整个官吏制度,如何防贪,又怎样养廉,没有半点用处。至于下面所说的,在她的这种倡导之下,宋朝涌现出了范仲淹、王随、张伦、薛奎等一大批廉吏的说法,更是荒谬可笑。
以范仲淹的身世、个性和修为,他在任何朝代里都是廉吏,与刘娥有什么关系?其他人如薛奎,早在真宗朝就有“薛出油”的外号,跟鲁鱼头一个德性,更是君子慎独,修身齐家的人物,与外界的所有潮流都保持距离,维持自己的人格的独立,这是他们最起码的本能。
由此可见,刘娥的所谓“澄清吏治”,根本就没把脏东西洗干净;
第二,重视水利。
这是千真万确的功劳,不管刘娥有没有亲自下河堤挖过一锹泥,在她治理下的宋朝终于在天圣五年,把从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起,在滑州(今河南滑县)西北天台山旁决口的黄河给堵住了。并且还有范仲淹在黄海一带所修的五百里捍海长堤,稍后还有灌田千顷的舒州吴塘堰等大型水利工程。
但这时不再是史前时代了,这9年的洪水也没到淹没全国,民不聊生的地步。所以刘娥就算变成了大禹,也没有当国王的功劳;
第三,完善科举。
赵恒晚年停止的科举重新开始了,而且还增添了武举人这一项,算是对宋朝太祖陛下的老同行们网开了一面。很仁慈?的确相当好,并且还兴办了州学,赵祯的老师孙奭在兖州建立州学时,她下令赐给学田,从此成为学院的私有财产。
但是这些顶多都只能算是“仁政”,给人民的一点甜头而已,当年王莽篡汉时把太学(国立大学)扩大了几十倍,也没见天下人服他。
还有第四项,这一项才勉强算是有些创新,不过仍然太勉强。
如果这是宋史(649)(2008-11-06 17:31:20)
第四,发行交子。
交子就是宋朝的钞票,是中国历史上出现最早的流通意义上的纸钞。它的前身有汉武帝时期的“白鹿皮币”和唐代中期的“飞钱”。
白鹿皮币纯粹是个拍脑袋应急想出来的东西,当时汉武帝对匈奴连年开战,打得游牧民族不停地搬家,连带着自己的国库也都被洗白。为了有钱花,他除了使用“白金币”(银和锡合铸的)外,又把宫宛中养的珍稀白鹿都宰了,每一尺见方的白鹿皮为一币,每币的流通值是40万钱。
这就很明显了,完全脱离了皮币的本身价值,最后只能成为王侯贵族间互相送着玩的“贡赠之礼”;
飞钱,唐朝的商贸业务很发达,商人就变得很烦恼,带钱出去办事简直就是场噩梦。因为无论是金子、银子还是铜钱,那都重金属,只要上到了一定的数目,就重得吓人。这时伟大开明的唐朝有了创举,政府出面开具出写着金额多少和存钱地点的凭证,然后商人带着上路做买卖,可以在异地提款购物。但创举不彻底,飞钱本身不介入流通,没有货币的职能,说到底只是种汇兑凭证。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纸钞。
接着时光流转,五代十一国时没吃没喝,这些就都成了往事。进入了宋朝,纸钞终于出现在了货币最混乱、最粗糙也最庞大的四川。
先明确一个概念,这个发明创举完全不是因为发展太快,繁华过度的需要,而是一个很难看的不得己。
天府之国进入宋朝之后,应该说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比后蜀时期差多了,赵宋官家对他们很残忍,可是川人自古坚韧,他们想方设法地让自己发展壮大,其结果就是卡在了货币流通这一关上。
当时四川别说金子银子,就连铜钱都很少,都被赵匡胤兄弟十几年如一日的搜刮进了开封城。迫于无奈,他们只能使用铁钱。于是灾难出现。一铜钱兑换十铁钱,每1000纹铁钱的重量,在小铁钱是13斤,大铁钱就是25斤,当时买一匹布所需铁钱是两万纹,好了,算一下是多少斤呢?
大约500斤……请问这日子还能过吗?
如果这是宋史(650)(2008-11-06 17:33:18)
于是聪明的川人开始自救,民间自发形成了“交子铺户”。简单地说有点像现在的银行,有人把钱存进去,就能开具出一张刷着红黑两色的店铺和市民共同牢记的,相当隐秘的记号图案,以后就可以凭票取钱了。
但是和现代存折不同的是,交子铺户不给你利息,你得经它3%的保管费。
弊端也跟着出现,这玩意儿太诱人,一张纸就相当于一座山那样高的铁钱,于是不管商家怎样费尽心机作出密码图案,都被成功仿制。多简单,这东西就算再难,也没有仿制古画那么废神吧。于是打官司,追逃犯,整个四川鸡飞狗跳。
但办法仍旧是好办法,铁钱的问题也一定得消除。这时川人盼来了他们的救星――张咏。这位宋史中首屈一指的封疆大吏在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开始,命成都16户富豪连保主持,用统一的纸张、统一的印文印制交子。上面的密码变得超级复杂,因为是16家铺户联合签署,每一家都有自己的独特标志。此外再加上张咏治蜀的巨大威慑力,交子终于开始顺畅流通。
可是张咏不会长命百岁,他离开四川之后,交子再次出现危机。终究是民办的,伪造高手杀之不尽。这时刘娥开始接手,她在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下令在成都设立交子务。开始官办交子。官交子与私交子的区别有三项。1,官交子上盖有益州(即成都)交子务和益州观察使的官印;
2,取消以前一张交子面额巨大且随意的填写法(千贯、万贯随便填,与你当时存进去的数额相当),变成每张都有面值,比如一贯、五贯、十贯,彻底变成了现钞;
3,设立官方准备金,每造一界(即一批)交子,备本钱36万贯,每一界以两年为期,到期兑换。
这就是刘娥对她家乡的贡献。综上所述,清楚明白,她仍然只是在原基础之上的改良,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独创,完全可以肯定,要是张咏早有这份权力,这事根本就轮不到她。
她对宋朝的贡献除以上这四点之外,还有一条,但那要到她死的前一年才会做出。可也只是增设了一个官方的衙门,很有用,但说到底仍然只是恢复了她公公赵光义的一个陈年老主张。如果一定要强调她是多么的了不起的话,还有一个可以真正称道的事情。
她把她丈夫赵恒拜神的行动彻底中止,把宋朝从鬼魅横行的荒唐世界里拯救了出来。但也要看到,她只是不再玩了,并没有一丝一毫的反对。
好了,可以总结了,以上这些功绩,如果换成一位男性皇帝的话,顶多只是个中等偏下,很平庸的守成之主。只配战战兢兢的小心过日子,哪来的什么资格来篡位逼宫一样的每天闹人?但是她就这样做了,并且时光流逝,进入宋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这女人变得急不可耐,某些异样的影子在她身上闪现。
如果这是宋史(651)(2008-11-07 17:23:50)
天圣七年是一道分水岭,从开头到结尾,充满了争斗、贬官、失火以及死亡。名臣贤相一一凋零,宋朝元气大伤,这从当年的第一个月就开始了。
一月,枢密使曹利用罢,后贬房州安置,为宦官所逼,途中自尽。
相当凄惨,看一下他犯的是什么事。居然是被迁连的,他的侄子在赵州横行不法,最恶劣的行为是身穿黄衣,在大醉之后跑到街上,命令军民人等都对他高呼万岁,跪拜行礼。而在事后追查,该侄子承认了,这事是他伯父曹利用让他干的。
书面证据确凿,曹利用犯了大逆之罪。这可真够瞧的,按说只有杀头,杀他全家全族的头才算罪罚两清。不过这事儿有先例的啊,寇准曾经亲自穿着黄龙袍骑着马上街到处跑,不也什么罪都没有,只被当时的宰相王旦写信臭骂了一顿吗?
为何到了堂堂的枢密使大人,连任了己经近15年的枢密使大人这里,就变得这样严重?
一切要从办案人是谁讲起,那是当今太后刘娥的贴身太监罗崇勋。罗崇勋、甚至整个深宫都己经是曹利用的死敌。
现在介绍关于曹利用之死的宋史官方说法,以及一般史评者的评论。
宋史说,一切都是曹利用自找的。他太不知进退,太骄傲、太愚蠢。他是对国家有过大贡献,但国家对他回报更好。在真宗朝,他得到了顶级待遇,赵恒死的那一年,他是左仆射兼侍中、武宁军节度使、景灵宫使,皇帝亲自下诏,他和开国元勋曹彬一样,每年给他公使钱一万缗,并且上朝时,他班列于宰相之上。
作为臣子,还有更高的待遇吗?除非是再封王、建九锡、剑履上殿、称拜不名了……不过那是曹操。之后宋史宣称,曹利用就开始了神经错乱,倒行逆施,强烈要求死得尽量难看了。
如果这是宋史(652)(2008-11-07 17:29:26)
具体表现就是他对宰相、太后、太监、大臣轮翻出手,性质恶劣,影响严重,谁都没跑了。
对宰相,他以自己的超强资历公然欺负新上任的首相王曾。前面说过,他有特权,可以在上朝的时候站在所有宰相的前边,当然包括在真宗朝中是次相的王曾。可是新朝新气象,到了刘娥的时代了,您能不能遵守一下老规矩?
让东府重新领先西府半步,尤其是王曾己经提升,变成了百官之首,东府首相的时候。
答案是不。曹利用的铁公鸡本性复发,面对王曾就像当年在澶州城外面对萧太后,说不让步就不让步。要知道稍一让步,就会错到灰头土脸,一泄千里。因为大宋朝的朝会叙班是有严格规定的,宰相为首、亲王次之、使相又次之。也就是说他曹利用不定得退到谁的后面!
结果事情在王曾上任的第一次朝会上暴发,那天小皇帝和太后在承明殿里坐了好半天,左等右等一个上班的都没有,真正变成了孤家寡人。都罢工了?结果派人出去一看,就见王曾和曹利用两人怒目相视,顶在了大殿门口,身后边全体朝臣都忍着呢。
我先!
我先!
结果到底王曾年青些,反应超快。他灵机一动,向来人大喝一声:“啥事也没有,你回去就说宰相王曾等入内告谢。”之后整个东府官员立即春风满面,我们的首领有力量,赢了!
一会儿皇帝诏见,得根据刚才这句告谢的发起者名单叫起,王曾为首,铁板定钉。但是曹利用就是曹利用,他放过了王曾,却把东府次相张知白以下所有人都挡在了身后。我是功臣我插队,怎样,不服吗?!就这样他把班列次序完全打乱,完全不在乎每天上朝时他是多么的鲜明醒目。
因为他根本就不怕,接下来他就要折磨当朝太后了。
如果这是宋史(653)(2008-11-08 17:16:54)
幸福的太后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太后各有各的不幸。往前数,汉朝的吕太后最大的不幸是自己的儿子不像她那样狠毒,而她的吕氏家族也没超强的人物来安排她的后事。结果她的坟几十年后就被挖了,尸体也被拖了出来再见天日。
往后看,清朝的慈禧太后的遗憾是没法长生不老,享受的时间实在还是太短了!相比于她们,宋朝的刘太后就显得琐碎了点,她的生活里充满了点点滴滴的不如意,不太疼,但实在太烦了。
其中就有枢密使曹利用大人对她的不尊重。
话说真宗赵恒死后,曹利用的地位更加上升,尤其是丁谓倒台、李迪被贬、寇准死亡之后,他就是宋朝当时资历最老、威信最高的超级重臣,地位尊崇到了连刘娥本人都不直呼他的姓名,而是叫“侍中”,并且宋史特意强调是每次都这么叫。
可曹利用的反应是――心不在焉。他在垂帘前与太后应答时,一边说话一边用手指敲打自己的带鞓。这就是个行为艺术了,前面说过,朝堂之上打个喷嚏都是“私罪”,那么现在这个有意识的行为怎么论呢?当时曹大佬在帘外随心所欲,帘里的事情他半点都不知道。
有内侍手指帘外,轻声说:“太后,先帝在时,曹利用怎敢这样无礼!”刘娥默默地看着,点了点头,什么也没说。
但这只是在领导心中的印象分被扣了,远不至于让刘娥当场跳起来抓狂,据说真正让太后陛下无法忍受的是她在发现曹利用不恭之后,又发现了此人还对她不忠。
当然,也是在她的忠实、勤劳、积极要求向上的太监群落的帮助下。
如果这是宋史(654)(2008-11-08 17:24:14)
话说人人都有欲望,太监也一样,具体的东西就不说了,因为相对来讲,宋朝的后宫己经相当的干净。只说太监的主要癖好之一――爱钱、爱权。
他们也只能爱这些了。
于是刘太后就时刻被讨职、要钱的呼声所淹没。但是非常的遗憾,宋朝的规矩实在太严密了,别说是太后,就算是皇帝想要点什么,都极其的费劲,从第一代皇帝赵匡胤开始,就己经被赵普恶搞过了。
那时赵匡胤心血来潮,命令内侍给他做个竹编的小筐子,感觉就是金银玉器看烦了,回忆一下以前的纯朴岁月。但是命令发布下去了,一天天甚至一个月都过去,堂堂的大宋国王就是等不来一个小竹筐子!
赵匡胤大怒,叫来内侍大骂,就差干掉对方大门牙,可内侍把一切责任都推到了制度上,然后就顺藤摸瓜抓到了宰相赵普。都是他定的臭规矩,宫里要什么,都得经过超多个部门来审查!于是换赵匡胤怒视大管家。可赵普很放松。
他说,这不是针对您的,是防备您的后世子孙变操蛋。比如说隋为什么亡国?穷奢极侈。那么皇宫之内无论要什么都得层层审批,而且耗时超长,请问皇帝的兴致还会那么高吗?
赵匡胤大喜,高,实在是高!于是此规矩成立。这时就换成刘娥受罪。无论她想升谁的官,给谁发钱,都得经过N多道部门审批,政事堂或者枢密院都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具体到个人,就是王曾和曹利用。
这时就出现了些小区别。刘娥发过来的条子,只要是乱升官乱发钱的,他俩基本都不批,一律驳回。其中王曾特别狠,百分之百没商量,最后逼得刘娥都搞小动作,得趁着王曾请病假没在班上,才紧急命令中书省签署她前夫刘美的女婿马季良提长龙图阁待制的诏书。
但是曹利用就不同,一样的铁脸对白条,可是渐渐的太监们发现了个小秘密。就是条子被驳回来后,偶尔再送去一次,曹利用也会发善心,批上那么一次两次的。好了,坑就是这样挖出来的,曹利用噩运临头,请看太监们的智慧是多么的细腻动人。
如果这是宋史(655)(2008-11-10 17:24:14)
太监们悄悄地对刘太后说,太后请专心看个小戏法。于是像平常一样送白条进枢密院,结果被曹利用照例踢出,接着就稍等了一两天,再送去,奇迹发生了,曹利用批准。
刘娥大为惊奇。可是太监们的神奇还在后面,他们讲了个内幕――太后,您知道曹相公为什么又批了吗?是俺们走了个后门,先去他府上,拜托了他家老太太,这事儿就办下来了……刘娥大怒!
以前显得有多忠,这时就感觉有多奸。曹利用形象尽毁,可自己仍然蒙在鼓里。他对太监更狠了,最严重的一次就是把太后的红人,大太监罗崇勋除去冠巾,痛骂一顿,让皇宫内外都震慑在枢密使大人的雷霆之下。按说这样就足够了,但曹利用的威风还不止这些,他在某些公开、经典的场合里,甚至能和皇帝平起平坐。
每年春天,宋朝皇宫内院都要举行赏花钓鱼之宴,君臣同乐,都在御苑水池边垂钓,就以各人钓上来的鱼入席,既风雅又有趣。但是更有规矩。比如说皇上还没有钓到鱼,臣子虽然得鱼但不得起竿,皇上起竿时左右人等以红丝网兜鱼,然后臣子们才一切随意,钓到即起。
可这一次,小皇帝赵祯起竿后,某位新提升的翰林学士紧跟着就要起竿,身后突然有人喝到:“侍中未得鱼,学士竿未可举。”于是大家只好等。只见满场人等注视,曹利用悠然自得,好半天终于钓到了鱼,就见内侍们居然也用红丝网兜起!
综上所述,宋史中不厌其烦林林总总,大小事件完全记录,中心思想就一个――曹利用该死,完全是他自己找死。朝廷怎样对待他,都是罪有应得。
于是他侄子喝酒闹事的小勾当就让他全家丢官流放,他本人的流放地超级经典,进入宋朝,什么人最危险、最敏感,都会被扔到那儿去――房州。从柴荣的儿子柴宗训开始,到赵廷美都死在那儿,曹利用比他俩差点,没活着到达房州,他在途中就自杀了。
谁让押送他的人是太监杨怀敏,审他案子的人就是大太监罗崇勋呢?
如果这是宋史(656)(2008-11-10 17:28:19)
回顾一下他的罪名吧,这也有利于我们认清给他定罪的人。比如说刘娥的本来面目。
他的罪没有一项是拿得出手的,都是些私罪(与太后对话时手敲带鞓)、陷害(太监版曹府批条子)、不谨慎(骂太监。但那是很大的事吗?何况当时有个内幕,是罗崇勋犯了事,刘娥下令把他送到曹利用面前,要侍中大人教训一下的),只有他在赏花钓鱼宴上的表现才稍微算得上是个罪名――偕越。他非臣子之礼。
不过那不是正规的场合,是宴会,尤其宋朝的宴会往往就是不讲君臣之礼的。
一切很明了,曹利用是个政治牺牲品,一个没有心去争什么,但心太粗,让有心争的人受不了的人。以宋史的官方评价,就是他的列传中最后的四个字――“天下冤之。”他是冤枉的;以一般史评者的论调,就是曹利用真傻,寇准当年骂对了,真是个傻大兵。在他之前,有那么多比他牛得多的人都死在这上面,就比如寇准、丁谓,他还是要犯,智商啊,真是人傻没办法!
说得都对,但都片面。他的死与历史进程有关,要把天圣七年里发生的另一些事结合起来看,才能真正明白他的死因所在,还有那个历史进程是指什么。
一月份曹利用死,六月份王曾罢相。其理由是相当的“合法”,不过任谁都知道,那完全是恶搞。宋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六月二十日,开封城暴雨如注,电闪雷鸣,那座“自开辟以来未曾有之”的超级宫殿,倾宋朝全国之力,昼夜施工,不计成本,前后共历时6年才营造出来的“玉清昭应宫”突然被雷击起火,3610楹宫殿,连同着里面存放着的“天书”副本,都一火焚之,最后仅剩下了两座小殿,其余的全部烧成了灰烬。
这是地道的天灾,可是在中国自古以来深信不疑的“天人合一”理论的笼罩下,宰相罪责难逃。王曾负有“管理不谨”之罪,被罢相出京,到兖州任职。
这才是玉清昭应宫被烧事件的真正灾难式的后果,可笑一般的史书里却在强调着另一件事。即刘娥事后对大臣们哭诉,说“先帝力成此宫,一夕延播殆尽。”意思就是要重修。然后枢密副使范雍先生面无表情地回了一句,“不如全烧尽了。”刘娥一脸愕然,范雍再火上浇油,说这完全是天意,当初修它就把国力耗尽了,现在再修,小心百姓承受不起,会出大乱子。
然后刘娥就知错了,显得范大人高风亮节,忠于社稷,真是忠臣啊君子啊,要万代歌颂他……哪儿跟哪儿?与那个历史进程比起来,玉清昭应宫算根毛?它顶多是座宫殿,可不是老赵家的万里江山!
如果这宋史(657)(2008-11-11 17:25:43)
天圣七年,刘娥要篡位。
要做到这一点,她就必须得拔掉两根最大的钉子――大宋朝东西二府的首席长官。这两个人一个资格太老、性子太傲(曹利用),根本不可驾驭;一个阴奉阳伪,表面上和刘娥一条心,从开始时就一起合作扳倒了丁谓,再替她打理国家,井井有条(王曾)。但只要刘娥稍微有一个越轨的迹象,他就会立即变脸,从同盟变成冤家,在7年里搅了刘娥太多的好事。
于是在天圣七年,半年的时间之内,两位顶级大臣就都被清洗。一死一贬,层次井然。时间进入了七月份,刘娥的快乐日子到了,一切迹象都表明,她可以为所欲为,就连上天都站在了她一边。因为那个比王、曹加起来都让她头疼的宋朝伦理总护法也死了。
鱼头参政鲁宗道,他仅比曹利用晚死了一个月。新年伊始,二月份,鲁宗道就因病逝世。这实在是去了刘娥的心头大患。回顾他的生平,有些事必须得单独提出来论述。那就是“刘娥加薪记”里关于她怎样伸手要待遇时的最经典一幕。
话说那时有一天,刘娥突然问了鲁宗道一句话,“爱卿,你说唐武后是什么样的人啊?”
这句话太有讲究了。第一,唐武后,武则天,据考证这应该是刘娥的心中偶像,她念念不忘这位女人中的神祇。而她自己现在所处的地位,和武则天当年称帝之前是多么的像啊――丈夫多病早死,死前就己经参与政事;儿子太小,自己手掌大权,天下事随她予取予夺。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就不能再复制一下女人的辉煌呢?!
可是要复制,就少不了一样东西。支持者。唐武曌陛下当年篡位成功,是有一大批忠实追随者的,其中文武皆备,如名将李世勣、宰相许敬宗、名臣王孝杰等等等等,那么她刘娥有谁呢?
所以才有了第二,即询问鲁宗道。
如果这是宋史(658)(2008-11-11 17:29:33)
鲁宗道是她一手提拔起来的。在真宗朝,他只是户部员外郎兼右谕德,辛勤工作,忠心耿耿,让皇帝都亲自手书“鲁直”二字在墙壁上,也不过就是提升到了左谕德、直龙图阁。
右变左而已,可在仁宗朝,他一跃升为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直接就变成了副宰相!这是怎样的知遇之恩哪,按说他应该为知己者死,刘娥让他怎样死他就怎样死了。尤其是这时面对太后的关于“武后本质”的询问,这是赤裸裸的暗示,我要当武后了,请问鲁参政,您想做许敬宗吗?
却不料热脸贴上了冷屁股,鲁宗道冷冷地回答:“武后乃唐之罪人,几危社稷!”唐朝的天下差一点就毁在她的手里!
刘娥顿时默不作声,她搞不懂她的死鬼老公、瘸腿的公公、暴死的大伯父都给了这些人什么好处,她都为宋朝操劳近20年了(赵恒晚期她当家),居然还是养不熟他们!
但是不急,细节决定成败,地方往往会影响中央。突然有个叫方仲弓的小臣上书朝廷,提出要为太后建刘氏七庙。
这才是真正威胁到了赵宋王朝的致命一击!
七庙,即三昭三穆,加上太祖之庙,合而为七,用以祭天祭祖。那是只有皇帝才有资格去做的事。而立七庙,也正是武则天当上皇帝之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当年她以父亲武士彟为太祖孝明高皇帝,又尊西周的周文王为始祖文皇帝,武氏子弟如武承嗣、武三思等都封为王,姑姐都封为公主,天下所有武姓人氏一概免除赋役,这些特权之后,她在洛阳设立了武氏七庙。
同时,长安的李唐太庙被降格为享德庙,继续供奉唐高祖、太宗、高宗的神主牌位。然后周才正式替唐。并且稍微知道些唐史的人,也都会明白刘娥正在做什么,就连这个提议立七庙的方式方法,都在照抄武则天。
当年武周载初元年九月三日,也是由一个七品芝麻官、侍御史傅游艺率领好几百个关中父老到长安城上书请愿表决心,要求武则天自己当皇帝,改唐为周,让当时的现任皇帝李旦改姓武。那么现在的问题就简单了,立了刘氏七庙之后,小皇帝赵祯怎么办?
叫刘祯?
如果这是宋史(659)(2008-11-12 17:20:18)
这些刘娥都不管,孩子,你姓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永远爱你……她直接在丈夫的朝堂之上问宰执大臣们,立刘氏七庙,你们看怎么样啊?
没人回答,当时王曾在场,曹利用也还没死,但都牢牢地闭上了嘴。多简单,这是彻头彻尾的篡位宣言,能问出这句话来,就是在翻牌比大小,小心一个应答不对,立即人头落地,朝堂变刑场,古往今来有太多的政变都是以这一幕开场的。
但是不回答,就是默认了……危难中还是鲁宗道站了出来,他反问:“立刘氏七庙,如嗣君何?”您把您的儿子怎么消放?
归根结底一句话,天下还是赵家的吗?赵祯还是皇帝吗?史书记载,当天刘娥再次沉默,然后众人就都散了。该干嘛就干嘛去,没有下文,没有后果。就像一句家常话一样。那么我们的心情就应该和当天走出朝堂的王曾、鲁宗道们一样了。
迷惑不解。刘娥到底是什么意思嘛,外面没有刀斧手,你就想让全体大臣都投降?甚至鲁宗道跳出来反对,连一个刘氏同党紧跟着还击都没有,这就是要篡夺赵氏江山了?还是说刘娥太爱她的小儿子了,看自己己经年过60,早晚要升天,所以才说反话,来试一下宰执大臣们的忠心?
有点恶搞过了份。真是这样,就未免太亵渎刘太后的伟大了,她不是伟大的妈妈,而是伟大的女王。紧接着她就又往前迈了一步,某一次皇室大游行,是去慈孝寺上香,刘娥又一次提出要让自己的大安辇走在皇帝的玉辂之前。
大安辇很大了,比起那辆从唐太宗时起,就一直延用的玉辂差不了多少,再加上刘娥也同样是一身朱红,试问宋朝的子民们相隔至少150米(宋开封城内的御街全长近八里,宽200余步。一步5尺,即为1000多尺。宋一尺换算今天30.72厘米,即御街之宽至少307米)的距离,要怎样才能看清楚哪位是皇帝,哪位是太后呢?
他们要向谁欢呼?!
如果这是宋史(660)(2008-11-12 17:27:32)
还是鲁宗道站了出来,照例没多废话,就问太后您知道您是个女人吗?知道您出身很矬,但孔子的话知道不?
“妇人有三从,在家从父,嫁从夫,夫殁从子。”
书上这样说,您看着办吧。
天大地大,历史发展到宋朝,早就是孔子最大了。刘娥啥话也没有,只好乖乖地守规矩,让大安辇走在了玉辂的后边。
以上就是鲁宗道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一个事迹,是不是显得刘娥更加的不着调呢?没把握的事儿总是往上抢,纯粹是主动找抽,每次都被抽得乖乖听话,真是太丢脸了!
但事情到了天圣七年的七月间,这些行为才有了答案。她当时忍,是因为看到了自己只有对手没有帮手,所以才有了后来干掉曹利用、赶走王曾,这之后她要做什么,才能有所余地。第一步,就是立一些资历尚浅,并且非常机巧可人的宰执大臣。名单如下:
首相吕夷简、次相夏竦、薛奎;枢密使陈尧佐。
一代名相吕夷简终于登台,登得实在很艺术,人生里最关键的一步,他竟然玩了个似缓实快的招数。一年前,次相张知白死了,当时王曾推荐他,曹利用推荐张士逊。按说王曾主管东府系统,就算张士逊的资历比他高,也一样挤不动他。但吕夷简却主动对太后、皇帝说。
“张士逊事上最久,且有纯德之美,当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