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狮城舌战

(现代)
首先,我对荣获新加坡“首届国际大专辩论会”冠军的复旦大学辩论
队表示热烈的祝贺!今年的新加坡大专辩论会,首次突破了华语地区的限制,
向国际社会开放。参加这次比赛的共有8个团队,我校辩论队经过认真准备、
集体的努力,捧回了冠军奖杯和最佳辩手奖,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喜事。
这次复旦大学辩论队的顾问王沪宁教授、领队兼教练俞吾金教授和四
位辩论队员——姜丰、季翔、严嘉、蒋昌建同学为夺魁立了大功。值得向大
家介绍的还有辩论队候补队员何小兰、张谦同学和他们顾全大局、甘为人梯
的精神,还有为辩论赛的成功默默作出奉献的参赛领导小组组长张霭珠副教
授、副教练林尚立副教授、联络员张一华老师及专家指导团全体专家和陪练
队员。
这次辩论赛是一场智慧的竞争、凝聚力的竞争。这次辩论赛的夺冠,
充分体现了我们复旦师生争创一流、勇于竞争、敢于夺冠的精神风貌,向世
界展示了复旦人的形象;也充分说明了发挥集体智慧、团结合作、协力实干
是我们获胜的根本保证。从今年4月份开始的辩论赛组织工作,得到了全校
师生员工的极大关注,也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在赛前,我们组织
了30多位专家、教授对辩论队员进行专门辅导,国际政治系选派了12名
研究生为辩论队充当陪练队员,学校各部门、各单位都为辩论赛工作开了绿
灯..所有这一切,都为参赛获胜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我想,我们把这些为
参赛获胜作出默默贡献的人们,称之谓“无名英雄”是非常恰当的。今天,
参赛获胜的辩论队得到了很高的荣誉,这些甘为人梯的人们同样应当受到尊
敬。因为成功与美德是衡量人生事业的两种尺度,同时具备这两者的人,才
是真正的幸福者。
在此,我要提醒辩论队的成员:不管一个人取得多么值得骄傲的成就,
都应该饮水思源,应当记住是许许多多的人们为你的成长播下了最初的种
子。英国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曾经说过:如果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的话,那是
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协作的精神应当处处体现在我们的工作、学习、
生活中。team work应当成为我们复旦的精神。
在上学期,我校同学还获得了各类荣誉,其中包括在全国大学英语四、
六级统考中,我校学生成绩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校男、女射击队今年暑
期在第九届全国大学生射击比赛中又一次囊括全部金杯和金牌,第九次蝉联
全国大学生射击比赛冠军;在“上海市普通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等级考试”中,
我校参加考试的1100余名学生取得了优异成绩,等等。这些,都是复旦
的骄傲,都是集体协作精神的结果。在这里,我谨向为学校争得各类荣誉的
个人和集体致以崇高的敬礼!
最后,我还要向辩论队的成员提一个希望:再接再厉,继续努力。因
为世界上的事没有绝对的成功,只有不断上进,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让我
们携起手来,为创一流大学贡献聪明与才智!
1993年10月1日

贺信
贺信
一九九三年国际大专辩论会已圆满结束,我们藉此机会恭贺贵校辩论
队在辩论会中取得最高荣誉!
这次辩论会得以成功举行,贵校的参与支持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
深信各参赛队伍在切磋交流的同时,也建立和增进了彼此间的友谊。希望国
际大专辩论会能定期举办,也希望贵校继续支持辩论会。
在此,我谨代表新加坡广播局和中国中央电视台向贵校及贵校代表队
致以衷心的谢意。
此致
台安
朱亮亮
国际大专辩论会筹备委员会主席
一九九三年九月十三日
前言
《狮城舌战》编完了,这是复旦大学辩论队参加新加坡广播局和中国
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1993年国际华语大专辩论会的一个副产品。应该
说,对我们整个辩论队来说,这是一个珍贵的副产品。在辩论赛的准备工作
刚刚进行的时候,复旦大学出版社的社长兼副总编辑张德明先生就主动来找
我们,说将来要为辩论队的活动、比赛和体会出一本书。他是具有高度的出
版敏感性的。当时,我们还不觉得有出一本书的迫切的愿望,因为大家均全
力以赴地投入到紧张的训练中去了。在新加坡取得了决赛的胜利之后,我们
返回复旦的校园。有一次,大家坐下来总结这次辩论的过程,大家谈得热泪
盈眶,心潮起伏,整整四个月的训练和辩论,其中的酸甜苦辣,我们在辩论
中的所得,在整个辩论中人们所给予我们的帮助,已经不是一、二篇文章所
能写明白的。大家突然觉得,应该出一本书,好好畅谈一下我们的体会、我
们的经历、我们的感受。张德明先生再次主动找到我们,说要出书。与我们
一拍即合。
于是大家笔走龙蛇,有了这本书。
这本书里所谈的是我们参加辩论的一部分活动和体会,并不是全部,
但是足以反映出整个辩论队活动的广阔的空间和复杂的情感世界。本书大体
上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整个辩论赛过程的回顾和描述,几篇文
章对复旦大学辩论队参加辩论的前前后后、台前台后、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
做了多层面、多角度的描绘;第二部分分析辩论的一般技术性的问题和技巧
性的问题,主要是从辩论的理论、知识背景、辩论人格、辩论心理和实战运
用等方面来论述的;第三部分是复旦大学辩论队在新加坡参加的三场辩论的
辩词和评委的评论;第四部分是附录,主要是辩论规则、大事记、报刊选摘

等,以及我们为复赛和决赛准备的正方辩词,虽然我们在复赛和决赛中均抽
到了反方,但是我们觉得我们准备的正方的辩词也是有价值的,可以对比来
看我队的反方辩词,所以也收在附录中。
等,以及我们为复赛和决赛准备的正方辩词,虽然我们在复赛和决赛中均抽
到了反方,但是我们觉得我们准备的正方的辩词也是有价值的,可以对比来
看我队的反方辩词,所以也收在附录中。
第一是:我们深深懂得,我们并不是十全十美的,我们的辩论也有不
少令人不满意的地方。在新加坡和回来以后,有不少人给我们提出了宝贵的
意见和建议。本书的行文较少谈及我们的不足,这也是本书的一个不足之处。
我们在新加坡的时候,每场辩论取胜之后,第一件做的事情就是回到旅馆里
讨论我队的不足之处,直到取得决赛的胜利,我们还是先讨论了不足之处。
我们是有自知之明的。我们也深深地明白:辩论在人生中可能只有一次,但
是做人却是永恒的。其实,我们从其他队伍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如剑桥大
学队深刻的理性思维方式,台湾大学队活跃的强辩风格,悉尼大学队稳健的
场上表现,新加坡国立大学队默契的整体配合,马来亚大学队翔实的资料掌
握和运用,香港大学队伶俐的反驳能力,英属哥伦比亚大学队温文尔雅的风
度,等等。我们在与各队的交往中得益匪浅,补足了我队的一些欠缺。一支
好的辩论队,一定要善于向对手学习,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辩论场上
各队激烈鏖战,各队的优点和优势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是我们学习的良机。
可以说,参加辩论赛,领略了各队的风采之后,我们对辩论的理解大大加深
了。
第二是:辩论本身是非常复杂的知识性和技巧性的活动,不是我们这
几个人和这几篇文章能够穷尽的。我们只是谈了我们的一些看法,也许只是
一点皮毛的知识和一孔之见。同时,辩论本身就是一种流动的知识,是一对
在千变万化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知识。我们所经历和所涉及的只是辩论艺术
中很小的一个部分。同时,限于精力,我们没有系统地总结我们所有的体会
和感受。这本书,只想起抛砖引玉的作用,只想与大家分享我们有限的所得。
辩论艺术是一个广大的宇空,我们只在其中有限的一隅中飞翔过,因而是绝
对不敢谈对整个宇空的把握的。
我们编辑的这本《狮城舌战》是许多人努力的结果,也可以说是许多
人汗水浇灌的一枝花蕾。没有辩论赛,就没有《狮城舌战》,关于辩论赛本
身,我们要感谢的人太多太多,我们已经在书内提及,这里就不再复述。这
里仅向对本书的编辑做出贡献的人们表示我们的谢意。我们衷心感谢:复旦
大学杨福家校长,他在百忙中为本书写了序言;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张德明先
生不仅鼓励我们编写了这本书,而且与我们一起确定了书的大体框架,亲自
动笔润色,使本书增色不少;吴山弟先生和王海峰先生花了大量宝贵的时间
写出了本书的第一篇大特写,全面回顾了整个辩论赛的过程;张一华先生和
王惠华先生为了使本书能够得到高质量的照片,多次与新加坡广播局联系,
终于使本书做到了图文并茂;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政治学专业的研究生曾
峻、唐豫鹏、赵彦龙、陈炜、李经中、马文运、徐勇等人根据录音和录像整
理了现场辩论的文字记录;国际政治系的陈云和陈玉刚也为本书的编辑做了
必要的文秘工作;杨淑瑛女士,她为本书有关章节的文字不辞辛苦地做了电
脑处理;复旦大学出版社的编辑和其他同志把本书作为特快件来处理,加班
加点,使本书在短短的三个月时间里就能面世。我们也感谢所有为这本书的
出版做过贡献的人们。
我们欢迎来自任何方面的批评和建议。新加坡的辩论是结束了,但是

我们还都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任何善意的批评和建议均将有益于我们更好地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我们还都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任何善意的批评和建议均将有益于我们更好地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狮城再圆复旦梦
——复旦大学代表队首届国际华语大专辩论会夺冠纪实吴山弟 王海
峰开篇 子夜凯旋归
1993年8月30日,《解放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刊载了新华社于
8月29日发自新加坡的一条消息:上海复旦大学代表队今天下午在此荣获
第一届国际(中文)大专辩论会冠军。台湾大学队获亚军。复旦大学蒋昌建
同学被评为本届辩论会“最佳辩论员”。
子夜。虹桥机场。喧闹了一天的国际航空港渐渐平静下来了。大厅里,
灯光依然是那么明亮,上书“热烈欢迎复旦大学辩论队胜利归来”一行大字
的横幅分外醒目,横幅下站着5位手持鲜花的女大学生,一派喜气洋洋。此
时此刻,当晚最后一架班机——从香港飞来的.. MU536Y已缓缓着陆。
来了,夺冠归来的将士们走过来了:那走向欢迎人群的步履掩饰不住
连日来唇枪舌剑的疲惫,而胜利的微笑依然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
顷刻间,凯旋归来的教练和辩手们被鲜花、掌声、摄像机、话筒、闪
光灯所包围。领队兼教练俞吾金教授轻轻地推开了上海电视台记者伸过来的
话筒:“你们还是多采访我们的队员吧。”只见他紧紧地握住了迎上前来的校
党委副书记宗有恒、秦绍德、程天权的手,竟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细心的严嘉从箱子里取出了一束特别包装的鲜花,穿过人群,来到了
辩论队负责人张霭珠老师面前,恭恭敬敬地鞠了个躬:“张老师,这束鲜花
是我们特意在新加坡为您选的。”
张霭珠接过鲜花,眼眶禁不住湿润了。
蒋昌建、姜丰,一个是“最佳辩论员”,一个是唯一的女选手,此时此
刻,纵然是“雄辩滔滔”、“词锋锐利”,也杀不出记者们轮番进攻的重围。
在凯旋的队伍里,细心的人们注意到,顾问王沪宁教授、辩论队联络
员、复旦大学人事处处长张一华没有露面。悉知内情的人告诉笔者,他们已
于10个小时前返沪:他们把鲜花和荣誉留给了队员们。
在横幅前,队员们合影留念。
秦绍德宣读了杨福家校长访美返沪途中在香港给参赛队发来的传真:
“热烈祝贺你们取得的胜利,盼继续努力,为振兴复旦共献智慧。”..
“复旦人太棒了!”作为一个老复旦人,并曾率领复旦代表团出征第二届
亚洲大专辩论会的上海市高教局常务副局长伍贻康教授显得异常激动,“复
旦再次夺冠决非偶然。只要埋头苦干,复旦一定能向更高的高峰攀登!”
走出机场,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把话筒伸向俞吾金:“请问俞教授,
复旦这次夺冠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俞吾金回答说:“..这次复旦辩论队的胜利,是复旦精神的胜利,是
复旦凝聚力的表现..”
呵,复旦精神!每每谈起“复旦精神”四个字,复旦辩论队队员选拔、
俞吾金回答说:“..这次复旦辩论队的胜利,是复旦精神的胜利,是
复旦凝聚力的表现..”
呵,复旦精神!每每谈起“复旦精神”四个字,复旦辩论队队员选拔、
地区有美国、中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台湾、香
港、马来西亚等10个。由于复旦大学代表队在1988年于新加坡举行的
第二届亚洲大专辩论会上取得总分第一的好成绩,国家教委决定本届及今后
各届的这一比赛均由复旦大学组队参赛。
新的机遇已经来临。复旦,你能抓住机遇吗?复旦的莘莘学子们,你
们能抓住机遇吗?“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上任不久充满自信的校长杨福
家果断地表示。
复旦大学决策中枢快速反应:参赛领导小组成立了,校党委副书记秦
绍德挂帅,副教务长张霭珠任辩论队负责人,国际政治系系主任王沪宁教授
任顾问、哲学系俞吾金教授任领队兼教练,青年教师林尚立任副教练,人事
处处长张一华担任联络员,也参加了领导小组,同时成立了由30多位中青
年骨干教师组成的专家指导团。
党委副书记秦绍德认为,首届国际华语大专辩论会在一定程度上是对
复旦大学,以至中国大陆高校培养人才综合素质的检验。为了在新加坡夺冠,
扩大复旦在国内外的影响,我们不可有稍许的懈怠,务必选拔出最优秀的辩
论员,进行高水平的训练,力争为复旦增光添彩。
3月26日,30多位专家指导团成员首次在文科大楼1004室聚
会。
这一天,王沪宁教授好像特别轻松和潇洒:“这一次我是无官一身轻,
顾问顾问,顾顾问问就可以了..”其实,王沪宁的心情并不比俞吾金轻松。
曾任第二届亚专辩论会复旦队“教头”的王沪宁内心很清楚复旦此次通向夺
冠之路的艰难。
“要准备赢,也要准备输,没有输的心理准备,就不可能有赢的希望。”
著名历史学家朱维铮教授直言相告,一语惊四座。
机会与挑战并存——专家指导团首次聚会形成了这样的共识。
“只能赢,不能输”对辩论队形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而其最大的承担
者,非领队兼教练俞吾金教授莫属。
1977年入学复旦大学哲学系的俞吾金,10多年来发表了6部专
著、100多篇论文,已经成为中国哲学界的后起之秀。博士生导师辛敬良
教授评价俞吾金“长袖善舞,才华出众”。然而,在辩论这一新的领域里,
俞吾金毕竟还是一个新手。
两幅引人注目的海报出现在复旦园。选拔赛紧锣密鼓。
第一、二轮落幕。专家教授品头论足——问题与希望同在
“光荣与骄傲再次向复旦人走来——1993年新加坡国际大专辩论会
复旦代表队队员选拔开始..”

3月28日,两幅引人注目的海报同时在校门口橱窗和中央食堂前的
宣传栏出现。
3月28日,两幅引人注目的海报同时在校门口橱窗和中央食堂前的
宣传栏出现。
国际政治系教授倪世雄在专家指导团成员首次聚会时,曾深有感慨地
谈起这样一件事:两年前,他去新加坡参加一个国际会议,也不知什么原因,
在过新加坡海关时受阻。在办理有关手续时,倪世雄与一位新加坡民航工作
人员谈起1988年复旦大学代表队在新加坡第二届亚专辩论会上夺冠的往
事。这位工作人员一听说倪世雄是复旦大学的教授,竟翘起了大拇指:复旦
大学,真棒!然后示意倪世雄不要排队办手续了,跟着他过了海关。就这样,
倪世雄在新加坡走了一趟“后门”。
今天,首届国际大专辩论会烽烟再起。“复旦人就是要到国际舞台上走
一走”。同学们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踊跃报名参赛,其中也不乏刚入校的
一年级学生。有的同学说,我们虽未必有进军新加坡的实力,但参与就是对
选拔的支持,也是对自我素质的检验和超越。
经过精心准备,在3108教室举行了三场主题为“我看21世纪”
的演讲比赛,作为第一轮选拔,演讲现场设有临时报名处,继续接受同学报
名,三天来共有86名同学登上讲台。
专家指导团的老师们对首场选拔赛十分关心、重视。三天里共有21
位专家45人次出席担任评委,此次,评委阵容之强大,水平之高,在复旦
是空前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的专家教授连续三天到场评审;有的教授带
病出席;有的评
委在评分之外还认真写上对选手的评语,保证第一轮选拔工作的圆满
成功。
竞争需要的是实力。尽管那几天文科图书馆哲学社会科学书刊的周转
率直线上升,尽管在复旦园内颇有名气的一些中青年文科学者一天到晚常有
来自参赛学生的电话请教,然而,临时抱佛脚,毕竟晚矣!
面对400多名学生及近100名参赛者,朱维铮教授仍然大泼冷水:
美国、加拿大的一些大学,华裔学生占40%,精华所在,我看今天演讲的
学生没有几个能与之媲美。
泼冷水,有可能浇灭燃烧之火,也可能使人清醒。
听朱教授娓娓评说,整个3108教室出奇的安静。
竞争是严峻的:86名参赛者在首轮比赛中淘汰近半。
4月7日、8日,44名选手以两人对辩的形式,就“经济发展必然
使社会道德水准提高”、“综合国力的提高关键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两个辩题
展开第二轮角逐。
4月15日晚,第三轮选拔在3108教室举行。
比赛程序严格按照新加坡大专辩论赛规则。24名同学分成6队、三
组就“传统文化可以促进现代化”,“庞大的人口必定导致人口素质的下降”,
“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不能避免环境污染”三个辩题展开激烈的辩论,由于

有较充分的准备和教练的指点,各队在围绕辩题拓展的广度和开掘的深度上
都较前二轮比赛有明显的进步,辩论中的机智与幽默不时激起同学们的笑声
和掌声。
有较充分的准备和教练的指点,各队在围绕辩题拓展的广度和开掘的深度上
都较前二轮比赛有明显的进步,辩论中的机智与幽默不时激起同学们的笑声
和掌声。
也就是决赛在3108教室举行。这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时刻。
下午2∶30,所有的座位被大大小小的书本占满,桌上像铺着一面
面万国旗。
5∶30,前后门挤得水泄不通。四个角落像假山一样堆起桌椅叠满
了人。教室里除了主席台、评委席已无一寸空地。
5∶45,所有窗台人满为患,像挂了几重厚重的帘子,室内燠热,
空气混浊,但人人表情兴奋,情绪激动。
6∶00,两个斯文的女孩无法走到同学代占的座位,情急之下,爬
上窗台,从桌子上走过,满座皆惊。
6∶30,辩论赛开始,顿时鸦雀无声。
笔者奋力从后方挤入,置白眼讥讽于不顾,骗到一立锥之地,两脚只
能交替独立,直至8∶30结束。所幸视野开阔,纵观全局,心中也激动起
来。近年来,从未见过如此热烈场景,从未听说哪次活动能吸引如此众多自
愿的参与者。选拔赛从3月31日第一轮演讲赛至今,一场比一场热,一次
比一次沸腾。秦绍德老师如是说:“这是重温复旦梦之热;是带动复旦沉闷
的学术文化发展之热;是同学力图在国际舞台上展现自我之热。”校党委书
记钱冬生评价这一轮比赛精彩纷呈,高潮迭起。他激动地说:“复旦必胜,
复旦必兴!”
紧张的辩论之余,笔者采访了周围的同学。问及他们为何来看辩论赛
时,他们的回答见仁见智,但都围绕两个方面:一是对“辩论”的浓厚兴趣,
二是对复旦的殷殷爱心。一位同学说:“这是展现复旦风采,重振复旦雄风
的极好机会,我很关心入选同学的表现,他们不仅代表自己,更体现复旦学
生的素质和水平。”这句话代表了很多复旦人的心声。请看:当介绍各位参
赛选手时,他们以长时间的掌声表达着诚挚、热情的欢迎。当辩论中出现精
彩的辩词时,他们暴风雨般的掌声往往淹没了对方选手的声音。
过五关,斩六将,6位复旦辩手脱颖而
出。俞吾金:通向新加坡之路才刚刚开始
马不停蹄。4月21日,参赛领导小组组织8名通过第四轮选拔的同
学在文科楼进行了笔试。他们是:何小兰(女)、姜丰(女)、严嘉、张谦、
季翔、蒋昌建、孙强、王琰。笔试试题包罗各学科知识,分为选择、填空及
综合分析三部分,主要考察同学的知识积累及分析判断、文字能力。
4月22日上午8∶30,专家面试在文科楼1004室举行,8位
选手按照抽签决定的次序先后逐一接受专家面试。在前五分钟的时间里,每
位同学阐述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及对其与改革开放关系的认识,在接下来
的十五分钟时间里,回答专家们从各个领域内提出的问题。
参赛领导小组在参考笔试和专家面试结果的基础上,综合各方面因素,

慎重考虑,最终确定6名同学组成参赛训练队。他们是:新闻学院91级何
小兰(女),中文系二年级硕士研究生姜丰(女),法律系89级严嘉,管理
科学系90级张谦,法律系90级季翔,国际政治系三年级硕士研究生蒋昌
建。
慎重考虑,最终确定6名同学组成参赛训练队。他们是:新闻学院91级何
小兰(女),中文系二年级硕士研究生姜丰(女),法律系89级严嘉,管理
科学系90级张谦,法律系90级季翔,国际政治系三年级硕士研究生蒋昌
建。
第二章 琢玉终成器
无疑,6位辩手是复旦辩坛的佼佼者。
然而,一场面向国际的辩论大赛对辩手的
素质要求是苛刻的。古人云:玉不琢,何
以成器?
1993年4月26日8∶00,6位辩手首次走进文科大楼1004室,也走进了一个令他们永生难忘的集体——复旦大学辩论队。
张霭珠、俞吾金、林尚立在门口热情相迎,那眼光已不再是选拔过程
中的审视。一个温暖的新家诞生了。一个注定要在四个月后的新加坡揭开复
旦历史崭新一页的新家开始了第一天的生活。
校党委副书记秦绍德这样勉励队员们:为了复旦的荣誉和祖国的荣誉,
下一页 尾页 共26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