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叶萱 愿你被这世界温柔相待(出书版)

_3 水木丁(当代)
  “妈妈从来不赖账”这句话,在我们家,比“我发誓”更好用。因为这是经时间证明的确可以被信任的人所说出的值得信任的话,是即便有时候咚咚忘记了,妈妈也会履行的诺言,更是妈妈对自己的约束——因为这份信任源自得之不易的日积月累,所以妈妈一定一定不能亲手毁了它。
  这是我们的有言在先,这是我们的各退一步,更重要的,这是我们的相互信任,如春芽破土,温润生长。
  故事四: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
  《庄子·齐物论》里讲过这么个故事:宋国有个养猴子的人,他很爱那些猴子,宁愿减少自家的口粮也要喂饱猴子。但是有一天家里的食物不够吃了,他想要减少猴子们的食物,又怕猴子们生气不答应,便先问猴子们:“我给你们的橡子,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这样够吗?”猴子们一听果然很生气,都跳了起来。于是他又说:“那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够吗?”猴子们闻言很满意,便都乖乖地趴下了。
  当然,小朋友不是猴子,可有趣的是,生活中,我总是忍不住想起这个朝三暮四与朝四暮三的故事。
  比如早晨,咚咚上幼儿园前,各种推诿扯皮:“我不去幼儿园了,我要在家!”
  “那你今天不想坐小汽车了吗?”
  “不想!”
  “电动车呢?今天天气真好,我们可以兜风。”
  “不要!”
  “啊,亲爱的,不去上幼儿园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是你的工作,就像妈妈也要上班,这是妈妈的工作一样。爷爷奶奶年纪大了不上班,是因为年轻的时候也每天都上班,很辛苦的。叮叮还小,想去上幼儿园人家也不让去啊!不过你可以选择今天坐小汽车还是电动车去上幼儿园。”
  “都不要!”
  哟呵!还挺有气节的——我心里暗忖,继续谈判:“那你就没法选择晚上去游乐场玩还是去上手工课了,我觉得你可以选一个,我早点来幼儿园接你就好啦,我们一起去游乐场玩,或者去手工课上做点纸黏土什么的……你想想今天是要做草莓、梨子还是椰子树?”
  咚咚纠结地想了想,“椰子树吧,做个椰子树给姥姥。”
  “好,出发!”我拿过帽子扣在她脑袋上,“赶紧的,快去快回,早点出门上幼儿园,晚上我就能早点去接你,我们去上纸黏土的手工课,给姥姥做棵椰子树放办公桌上。”
  “大家都说,这是谁做的这么漂亮呀!”跟着我下楼的咚姑娘已经开始展望自己的作品出炉后所收到的来自社会各界的赞扬了……默……这么自恋不随我吧……
  总之,后来,咚咚的生活中就有很多的“A选项和B选项,请选一个”这种抉择了。不是判断题,无关肯定或否定的答案,而是在目标确定的前提下,可以自行选择A或B的实现方式。若实在犯倔,那就在对C或D的选择中绕个弯实现A或B的最终目的。
  渐渐习惯的咚咚、越来越懂事的咚咚,对很多个选择题,甘之如饴。
  尽管她偶尔也会揭竿起义,但总有很多方法用来转移咆哮小老虎的注意力,以及有了弟弟后,那只温柔的兔子会一迭声地喊“姐姐”,母爱泛滥的咚咚忙着安抚弟弟,起义没等镇压就被招安了。
  而我,我是选择题的发起人,也是所有那些童趣答案的旁观者。
  看热闹的时候,我常想,再没有哪种职业,会比“母亲”更有趣。
  当然,所谓斗智斗勇,得有个前提,就是“所有道理只能跟听得懂道理的宝宝讲”。
  比如,某天我妈向我抱怨:“叮叮不听人讲道理,咚咚就不像他这样,咚咚可讲道理了,叮叮一定是被宠坏了!”
  我忍不住喷笑——亲爱的母上大人,您外孙子才一岁半,虽然已经能说完整的长句子,但并不具备更强大的逻辑理解能力。他不知道因果关系背后的缘由,也不知道转折关系常常意味着否定语态。一岁半,这是咚咚刚学会说话的年纪,你怎么能指望一个这么小的小男孩听懂你的“因为所以但是然而却”?
  就让他再单方面嚣张几个月吧——当然我们会看着他的眼睛教给他什么是“不可以”、“不能够”、“不行”,但这真的是他生命中极为短暂的、即便“不讲理”也不会招人烦的年纪了。将来,他还有那么长的一段路要走,他不得不学会听道理,不得不尝试着跟人讲道理,甚至可能和亲生爹娘间再延续几十年的斗智斗勇。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引子
  好的教育是爱,是宽容,是耐心等待,是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是寻找属于我们自己的有效交流方式,是看着孩子们的眼睛,用最真挚平等的目光,传达“信任”的要义。
有关教育的本质
  在成为一个母亲之后,因为这份使命,也因为工作需要,我开始研读国内外、各阶段的教育理论书籍。我想知道,怎样才能与孩子们更好地相处,以及给他们适当的引导。
  一个偶然的契机,我整理电脑里的旧文件,结果翻出了我二十三岁那年写下的一篇文章。题目叫作《我是你的宝贝》,其中记录的便是外公在我童年、少年时留下的那些足以影响我一辈子的点点滴滴。
  其中提到这样几个故事。
  上学前班时,有一次,放学途中我和小伙伴们一起“拿”了人家晒在院子里的红薯。
  回家后给你看,你在一瞬的惊讶之后坐下来,问我:“拿这个红薯的时候,你是什么心情?”
  我老老实实答:“害怕人家看到,想拿了赶紧跑。”
  你点头,“为什么怕人看到?”
  我不说话了。
  你说:“因为你知道这是不好的事情,所以才不想让人看见,所以才害怕,对不对?”
  我点头。
  你叹口气,告诉我,我不是一个坏孩子,你知道我只是出于好奇才“拿”了别人家的红薯,以后再不可以这样。因为如果一个人心存善念,懂得悔悟,“拿”便是种一念之间的过失,是可以原谅的;而当一个人刻意去将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的时候,那就是“偷”,而不经劳动就获取成果的“偷”,是十恶不赦的。
  所以那个中午我们都没有吃午饭,你带我去给人家道歉,提出要给人家赔偿,到最后红薯的主人都不好意思了,非要送我一袋子红薯不可。
  你嘱我铭记这些陌生人的善良,然后拿走了那个我“拿”过的红薯,回家摆在窗台上,直到腐烂。然而红薯会腐烂,记忆会久存。
  直到今天,写小说、写论文,我始终坚持原创。有人赞这是带有传统文人的清高,而我知道,我只是心存善念。
  小学入学的那天是你送我去报的名,路上说了很多话,关于谦让、关于专心、关于守纪。
  我的功课很不好:成绩在全班四十一个人里排第三十五。
  你去给我开家长会,回来后你看着我的眼睛很认真地说:“你们老师说了,这个学期你是有进步的,只是别的同学进步更大一些,所以就显得你不是很突出。下次只要再进步稍大一点就可以了。”
  这句话让我觉得很温暖,结果下个学期我就考了第二十五名。
  多年后回学校看老师,她说你外公真是个好人,他一直强调你是有进步的,只是进步幅度不太明显而已。
  她讲这些陈年旧事的时候我始终微笑,然而心里有泪汹涌涨潮。
  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突然考了一次第一名,老师很惊讶,他们并不相信始终中游水平的我可以有这样神速的进步。
  那时候前三名的奖品是本子,虽然不高档,但拿在手里是种能力的象征。
  几乎所有孩子都喜欢那个印着小猴子图案的本子,可是每班只有一个,是给第一名的。
  偏偏那次考试我和班里一个成绩始终很好的女孩子并列第一名。
  老师一点都没犹豫就把那个漂亮本子给了她,然后给我发了第二名的奖品。
  她发奖的时候说:“成绩需要真实,如果是假的,就算我给谁好本子,这个本子也是种耻辱。”
  班里的同学都用蔑视的眼神来看我,我很想哭,可是忍住了。
  我回家讲给你听,你一句话不说就出了门。
  你回来的时候手里拿着那种印着小猴子的本子,递给我说这是老师补给我的。
  我很高兴,只是几个月后才知道那本子是你自己买的。
  也是那时你才告诉我,有时候总有避免不了的冤枉,可并不是每种冤都要去申诉。
  没有什么能比正直诚信的行动更具有说服的力量。
  果然,从那以后我一直考第一名,老师开始喜欢我,生活变得生动起来。
  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写作文,叫作《我最喜爱的一种植物》,我写的是《我家的扶桑花》。
  我写这种花的颜色与味道都很温柔,我喜欢的是它安静不浓烈,所以有气节。
  老师不相信是我写的,在我的作文后面写评语:“文字很好,希望是你自己所写。”
  我拿给你看,你又生气了,洋洋洒洒在老师的评语后面写了更长的一篇。
  那时候我才知道你的字很好看,不过语气也激烈,说的是你可以作证那是我自己所写,还说作为一名教师要懂得保护一个孩子的骄傲云云。
  其实这件事并没有在我心中留下阴影,因为你告诉我,老师是在用另一种方式表扬我的作文写得好。
  前几天我翻旧物,找出一盒旧得不成样子的录音带,带盒上有你苍劲的字:乖乖三岁。
  我很好奇,就听了。
  听的时候我的眼泪就流下来了,因为我听到你在教三岁的我背唐诗。你教的是《春晓》,我不仅口齿不清,还用心不专,背到一半主动要求去吃饭。
  你哄我,说好孩子要坚持做完一件事,如果不坚持,那下一件也做不好。
  这是我所能找到的你给予我的人生哲理的第一课。
  若干年后我去给我的师弟师妹们介绍考研心得,我说,对我这样天资并不聪颖、英语成绩一般的艺术院校学生而言,考研、考博都很辛苦,所以许多人中途放弃。但实际上,最后胜利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的,而是最有毅力的。
  所以,许多事,我们以为很难完成,其实只是因为我们不肯坚持。
  而这个道理,原来你在我三岁的时候就已经教给了我。
  ……
  如今,十年过去,我从外公外婆的宝贝变成两个宝贝的妈妈,我含着泪水回忆所有那些温暖的时光,却发现,我的外公,他真是个有质朴理论的教育家。
  外公从没有要求我将来必须要取得怎样的成就,且因我从小身体不好,全家人对我的期望不过是读书识字那么简单。据说,我考取硕士研究生的那天,外婆、我爸、我妈集体吃了降压药。他们难以相信我这样从小就被老师说是“注意力不集中”、“不够刻苦”的孩子居然也能有今天。其实,他们忘记了,所有馅饼都并非从天而降,少年时的缺点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点点被纠正,只是纠正这一切的那个人,没有看到。
  外公在隆冬的深夜离开,他欠我一声“再见”,他让我在成年后看那本叫作《爷爷变成了幽灵》的绘本时泪流满面,他再也无法分享我的喜悦——每一本新书出版的时候,考上心仪的职位的时候,咚咚和叮叮来到这世界上的时候,重回讲台“授人以渔”的时候……许多次,我幻想,如果他还在,会不会像外婆那样,仔仔细细看我的每一本书,还不忘包上厚厚的书皮?会不会想要去大学里听听我讲的课,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看着我微笑?他会和我讨论我种种的人生计划吧?会不会夸我勤奋、认真、有冲劲?
  我终于知道,最好的教育,不在书本教材里,而在身体力行中。
  每一家都有每一家的故事,每一户都有每一户的境遇,我们每天都在遇见新的命题,这世界在变化,孩子们的成长充满悬念,书上印着的多是规律性的一般存在,而不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具体方法。好的教育是爱,是宽容,是耐心等待,是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是不断思考、不断尝试,从而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有效的交流方式,是看着孩子们的眼睛,用最真挚平等的目光,传达“信任”的要义。
  所以,我才在一本小说里这样写:作为家长,你可以打破一个花瓶或是一面镜子,可万万不能打破的,是一个孩子水晶玻璃一样的心。
  时间如流水一般淌过,没有人能预知未来,只能期待。
  希望我自己,能够在孩子们日复一日的吵闹中始终保持一颗平和的心,面对孩子们的成长不功利、不激进,面对自己的未来有梦想、有行动,陪他们长大,与他们同行。
  这不是易事,要坚持啊!
  我这样想象着、想象着,想象你们微微的羞涩,想象你们甜蜜的笑容,想象你们也会因为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而患得患失,想象你们就是要和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一起举案齐眉、白头偕老……你们再不仅是我的了。
妈妈的忧伤
  领结婚证的那天,日子是撞来的——清早醒来,突然觉得9月9日是个好听的日子,给我妈打电话:“我今天去领结婚证好不好?”
  她还是那么无所谓的样子,“迟早都要领,自己看着办吧。”
  我以为,她是真的不在乎。
  就这样去了,交费,照相,填表,过程出乎意料地简单。绛红色结婚证拿在手里的时候,才不到半小时的时间。然而,却完成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仪式,此后,就是一生一世。
  自民政局出来,又给我妈打电话,告诉她:“妈,我结婚啦。”
  她沉默几秒钟,然后深深叹口气。她说的话我一辈子记得,她说:“你终于做了别人的老婆了,妈妈心里滋味很怪。该高兴的,可是也很难过。妈妈不舍得女儿嫁人啊,妈妈希望他一辈子对你好,不会委屈你,你也不要委屈自己。妈妈希望你永远都幸福……”
  她深深叹息,她叹息的时候我仰起头,午后暖洋洋的阳光里,却有液体在眼睛里盘旋。
  我的妈妈,在别人眼里那么严厉的女人,她对我,有严肃的批评、语重心长的教诲、推心置腹的恳谈,却未曾有过,今天这样软弱的忧伤。
  刚结婚的日子里,我没有多大的转变。我还是以前那个没心没肺的女孩子,喜欢吃喝玩乐,情感真挚,生活简单。如果不是生活空间的转移,我或许意识不到婚姻的既成现实。然而在妈妈的心里,或许却是滔天的浪,呼啸而来。
  适应,需要很长的时间。
  我的爸爸妈妈,在我初结婚那一年里,史无前例地敏感脆弱。
  那一年,我报考了国家公务员。填报名表的时候在“主要家庭成员”一栏我填写了阿呆哥的名字,而爸妈名字则被写在“主要社会关系”栏里。打印好的表格不慎被我妈看到,她带点酸楚地说:“现在,你填家庭成员,就不需要填我和你爸的名字了。”
  看我发愣,她补充:“女儿大了,嫁人了,所有权发生了转移,现在,你是别人家的人了。”
  她背转身去,黯然神伤地走开。她离开时的样子,就好像小女孩某些心爱的宝贝,遭遇到了莫名其妙的遗失。
  从十九岁考取大学离开家乡到二十六岁研究生毕业参加公考,我在远离父母的城市里生活了整整七个年头。七年里,那是我第一次没有把父母当作家庭成员来填写。也是第一次,我发现,我终要面对“已婚”的事实,还有妈妈那黯然神伤的背影。
  我妈说:“嫁女儿和娶媳妇是完全不一样的心情啊!”
  她这样感叹的时候,小姨正在为儿子的婚礼忙得焦头烂额外加神采飞扬。我妈每次听说关于婚礼的进展就振奋不已——是我们家娶媳妇呢。她总是这样说。
  这么久以来,我一直是她的骄傲。她喜欢告诉别人:男女都一样,如果当初生个儿子,倒不一定有我女儿学习好……
  所以,这是她第一次用带有浓厚“重男轻女”色彩的语言总结两场婚礼的本质差别。她在纸上认真写下要帮小姨采办物品的清单,手上沾到一点点墨水,她很仔细地揉,揉到墨水痕迹不见了、皮肤发红了还在揉。
  结婚前,每次回家,我妈总是喜欢和我一起在傍晚的海风里散步,路过超市的时候她会很主动地问我:“你要不要买盒冰淇淋?酸奶呢?水果也不要吗……”她喜欢为我付账,付账的时候她很满足,因为我是她亲亲的宝贝,无人能够取代她对我的眷顾与宠爱。
  可是婚后,情况似乎发生了变化。
  我、阿呆哥,还有我妈,我们一起去逛超市。阿呆哥手里拎篮子,还要负责结账。作为一个男人,这是他的风度与义务。我一边收拾物品,一边不经意转头,却突然看见,我妈平静得毫无表情的脸——或许就在不久以前,她还带着骄傲、得意的表情,为我买下一大盒雀巢冰激凌。
  我喜欢看她骄傲得意的样子,就好像我还是那个三五岁的小女孩,而她,以慈悲的心、温暖的呵护,把小女孩期冀着的冰激凌放进她的手中。
  我终于读懂,普天下母亲的眼神,最幸福的一刻,就是小女儿欢呼雀跃着感激母亲实现她们梦想的刹那——亲情,以恩赐的名义,温存地满足着母亲们小小的虚荣。
  到这时,我才知道,她爱我,爱仅属于她的那个我。在千里外的城市里,她每天都在想念我,想念的,是只被她拥有并深深眷恋她的那个我。可是,她希望我幸福,所以不可以把这样的爱加以表达。
  也是那一年,某次我独自回家度周末,我妈看见我很高兴,雀跃着说要带我去逛商店“买新衣服、新鞋子、各种好吃的”。临出门的时候她弯腰穿鞋子,我低头,却突然看见她茂密的黑发里,一两根不着调的白。
  我的妈妈,她老了。
  我还记得,年轻时在上海读大学的她,神采飞扬。20世纪80年代初,她穿好看的格子裙子、镶花边的衬衣,喝苦苦的咖啡,听肖邦的音乐。可是现在,每次我回家,她兴高采烈地去菜市场买活鱼活虾,只要是我喜欢吃的,她从来不问价钱。“回家”,对她来说,没有比这更温暖的词语以及更温暖的瞬间。
  我也终于明白,那首叫作《常回家看看》的歌不过是让我们把身体带回家,可是灵魂上的亲近却是以细节的方式完成——原来,每个女儿的妈妈,最需要的,是女儿未曾改变的依赖。
  心灵的孤独,才是喧闹世界里最令人忧伤的孤独。
  说这句话时,又是六年过去,我有了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他们两个每天在我的视野中打闹玩耍,带来各种麻烦也带来无限欢乐。我如此贪婪地注视着他们的成长,迫不及待地记录,唯恐错过一点他们的变化,唯恐忘记一段他们的稚语,唯恐一不留神的时候就已经要面对长大了的他们。
  唯恐有一天,所有那些属于一个母亲的忧伤,会像藤蔓一样紧紧捆缚住我——可是你知道的,那是我们生命中的必然,是所有失去,都从长大开始。
  我终于忍不住想:将来,我的女儿,你会和一个怎样的男孩子相爱,并愿意为他披上嫁衣?我的儿子,你又会喜欢上一个怎样的女孩子,并愿意对她的未来负责?
  我这样想象着、想象着,想象你们微微的羞涩,想象你们甜蜜的笑容,想象你们也会因为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而患得患失,想象你们就是要和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一起举案齐眉、白头偕老……你们再不仅是我的了。
  是的,是的,现在我知道了:就像书上说的那样,当所有的爱都把人越拉越近的时候,唯有妈妈的爱会把宝贝们越推越远——因为爱,才要送你们去更广阔的平台上施展抱负;因为爱,才要送你们去心爱的人身边沐浴爱情。亲爱的孩子们,如今我才发现,我有多么不舍你们,就有多么愧对你们的外婆!
  也就是在这时候,春风里,传来好消息——通往家乡的动车终于快要通车!
  没有人知道,当看到这条不算太显眼的消息时,我抑制不住地落下泪来,瞬间打湿我手中的报纸。那一刻,我的第一反应是:从此,我每个月都可以带着孩子们回家了,回家去,看我的妈妈!
  而我的叮叮还有咚咚,我和你们的爸爸当然会尽可能地给你们的爱情、婚姻、家庭以尊重与自由,但我也私心地想,愿我今天一切的奔波,都能令渐渐长大的你们更加确信亲情的重要——不谈孝道,也不提赡养,只是想告诉你们,懂得眷顾亲情的人,往往更容易幸福。
  因为,亲情在的地方,就是哪怕世界倾颓也仍然要执意庇护你们的那个——家。
  当你们望向无垠的土地时,当你们注视宽广的海洋时,我们正在以新的方式滋养这个世界——只是一捧灰,但那是我们对这世界最后的奉献。要知道,每一个有意义的生命,都不会因死亡而永远消失。
最爱我的那个人去了
  2010年的春天,当春风吹绿第一簇柳芽的时候,我的女儿咚咚来到这个世界上。
  那天,我七十七岁的外婆专程从五百公里外的城市赶来,在我被推出产房时第一个笑着竖起大拇指,对我说:“乖乖,你真棒!”
  我咧嘴笑了,其实我有一点小小的苦恼——以前,每次放暑假回家的时候,我都会扑向我的外婆,拥抱她,再用那种腻歪无比的音调对她说“宝宝,我回来啦”,那么以后,我到底该称呼咚咚“宝宝”,还是称呼外婆“宝宝”呢?
  其实,在那时,凭良心说,我尚没有对这个刚从我肚子里钻出来的胖团子产生多么强烈的感情,相比而言,那声“宝宝”里的温情与依恋,都属于我的外婆——在我前三十年的生命中,她始终都在。
  我是外公外婆带大的孩子。
  在我尚不足一岁的时候,妈妈要去考大学,外婆便提前退休来照顾我。就因为提前了半年,从此许多涨工资、补发工资都与她没了关系。当然她念叨这事儿也念叨了一辈子,但念叨到末尾,又总是用那样慈爱的目光看着我,她点点我的额头,感慨:“都是为了你呀,大乖乖。”
  我被这声“大乖乖”笼罩了三十年。
  三十年的初始,是一个药罐子一样的小姑娘,身体不好,常常发高烧。半夜烧到41.5度,爸妈不在家,外婆吓得腿都软掉,几乎是爬到门口找邻居送我去医院。在长达几年的时间里,每天四次盯着我吃药。因为身体不好,我没有上过幼儿园,即便上了小学成绩也在下游晃。每次考试之前都要发高烧,外婆就整夜整夜守在我身边端盆水给我冷敷。后来长大一点,身体慢慢健康起来,成绩也渐渐提高。初中、高中一路读过去,十九岁,我到千里之外的地方读大学,每周与她电话联系两三次,可到了这时,她已耳背。
  我打电话的声音永远是寝室里最大的,但又不能特别大,因为怕她的助听器里产生蜂鸣。我慢慢地大声说话,要咬字清晰,要读音标准,要用尽量简单且少同音字的词句。而她,大约全寝室都能听到她在电话那边大声嘱咐我,说她每天看着电视上的天气预报,看济南的温度,明天要下雨啊,你记得带伞。通话最后,总会有那么一句:“还有五个星期你就要回家了,乖乖,我天天看着月份牌数啊数啊,数一天,我的大乖乖就离回家近了一天。”我也在电话这边欢喜地笑,那时候,我还不知道,这句话在多年后的回忆中,不计时间地点,都会令我流下泪来。
  那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场景——每次节假日回家,当我走到楼下时,还不等上楼,就能看见楼上某个窗户被推开,她一头雪白头发露出来,好远就冲我招手。她在楼上大声喊我的乳名,我一边答应着一边拎起行李往家跑,上楼,门早开了,她站在门口,一把抱住我,嘴里念叨着“可算回来了,我在阳台上都站了三个钟头了”……她的身高才到我下巴,我弯下腰环抱她,深深嗅她毛衣上一点点樟脑球的味道。
  就为了这个熟悉的味道、这对我而言代表“家”之全部意义的味道,在三十岁之前,除了蜜月旅行,我将一切节假日都用在了“回家”上。许多次,我看《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向往那些山山水水的峻秀,但只要抬起头,看见她雪白的头发、盯着我时心满意足的目光,我便再也迈不出旅行的脚步。我知道我已经离她太远了——当我在这个距离家乡四百七十公里的城市安家落户、生儿育女,我能给她的,也不过就是法定节假日的片刻相聚。没有人知道,尽管我已经用所有可能的时间去陪她,但遗憾的情绪仍在我心里起起伏伏。那些不得不存在的别离、那些遥远的想念与阳台上的等待……此后的半生,只要记起,便是痛悔。
  她在我三十岁那年的冬天离开我。
  腊月二十四的深夜,天寒地冻,我第一次知道什么叫作“无能为力的绝望”,就像电视里那样,看仪器里那道起伏的绿线渐渐变直,发出尖锐的呼啸……那是一场噩梦,可又是她盼了太久的相聚。在生命的最末程,她每天艰辛地支撑着,或许就是为了等到这一天——十五年前的同一个夜晚,外公在凌晨离开我们。
  她从不吝于对我炫耀她的爱情:她的男人,才华横溢写一手好文章,字也漂亮,长得不帅但心疼老婆,见她心脏不好,虽只得两个女儿却毅然选择结扎。她反反复复告诉我“电线杆子高,也不能搂着睡;长得好看有什么用,老了老了都一样;钱多也是愁,太有钱的两口子也不一定能过好日子”,很久以后我恍悟,因为父母工作忙、见面少,其实我所有的爱情观,都是外婆帮助树立。
  其实,她是外公的续弦,但也因为她的缘故,我的择偶标准变得更加客观。我曾经问过妈妈:“如果我嫁给一个离过婚或丧偶有孩子的男人,你能接受吗?”我妈表情淡然地答:“这有什么不能接受的?你姥姥就嫁给一个丧偶有孩子的男人,她也过得挺好。”听到这个答案,我微笑——你看,她影响的,其实是一个家庭几代人的坦然。
  正是因为这份依恋,相守四十年后,外公离去,她瞬间苍老,花白的头发没多久就变得雪白。许多人赞她的头发好看,说是像电影表演艺术家田华老师。我却想,那大约是她的爱情,留给她的最后纪念。
  这也是我在外公过世后,再一次直面死亡与失去。殡仪馆里,我抱着她的骨灰盒一步步往祭奠的区域走去,下雪了,又结成冰,台阶很滑,我穿着单鞋,脚冻僵了,只能努力一步步使劲踩下去,走稳——我怕颠簸,我知道她晕车又晕船。
  她葬在面向大海的山坡上,在我爷爷奶奶的坟冢边,第一缕阳光能照耀到的地方。因为她说过喜欢那个向东的、看似寻常的山坡,喜欢那里到处都是松柏,还有和气的亲家相伴。她觉得和相熟的人在一起,安心。
  送她和外公去安家落户的那天,表弟扛来了六棵硕大的迎春花枝,小辈们一起扛上去栽下,然后轮流下山提水浇灌。拎着水桶走在半山腰上,我抬头看一眼远处藏在阳光里的海岸线,想象着,春天来的时候,像海子说过的那样,她生活的地方,才是真真正正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我爱她。遗憾的是,我已经记不清到底有没有对她说过这三个字。
  也因为这场别离,我第一次想起许多关于未来的事,比如,未来的归宿。
  晚上临睡前,我跟阿呆哥商量:“将来,我想回到大海里去,你怎么想?要回长江吗?”
  阿呆哥舒口气,“百川东到海,的确是个好归宿。”
  一拍即合。
  就此说定:如果有一天我们中的一个人先离开,另一个要记得把对方有用的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然后带上骨灰,撒到大海深处。
  至于后离开的那个人,就交给你们了,我的孩子们。不要舍不得,其实人生一场,最重要的是活着的时候是否能留下被后人惦念的痕迹,至于死后,不过是大自然的一抔养料。
  妈妈没有遗憾:她因爱长大,因爱怀念,因爱满足——至少在眼下这一刻,婚后第八年的这个晚上,你们的爸爸不仅愿意随你们的妈妈到她的故乡,而且愿意和你们的妈妈相约,下辈子继续做夫妻。
  当然,妈妈也知道誓言多有夭折,许诺常不恒久,八年的婚姻只是人生中的短短一瞬,但为了这个约定能够成真,为了给你们的幸福有处安放,爸爸妈妈愿意努力——努力活着,努力爱,努力到生命尽头,微笑放手。
  所以那天,晚上睡觉前,在给咚咚讲完这个叫作《风中的树叶》的绘本故事后,我在扉页上写了这样的话:
  宝贝们:
  我写这些字的时候,叮叮十个月大,咚咚两岁七个月大。
  十个月的叮叮逮啥吃啥,两岁七个月的咚咚已经是幼儿园的好宝宝。
  你们转眼就已长大。
  正如爸爸妈妈在慢慢变老——我们再不情愿,时间也从不回头。
  这本书里的十片叶子也是一样的:春天里风华正茂,秋天里零落成泥。
  但它们的生命变为另一种形式继续:在灯笼上、篝火中、土壤里……春天来了,新的叶子因旧叶子的滋养而更加蓬勃。
  就像爸爸妈妈终会离开你们,死去。到那时,我们的痕迹或许在土壤里,或许在湖海中,我们甚至可能没有墓地,但你们知道,我们永远在你们身边,便已足够。
  当你们望向无垠的土地时,当你们注视宽广的海洋时,我们正在以新的方式滋养这个世界——只是一捧灰,但那是我们对这世界最后的奉献。要知道,每一个有意义的生命,都不会因死亡而永远消失。
  愿你们成为有意义的人,拥有有意义的生命,在还来得及的时候,淡定从容地生活!
  ——咚咚和叮叮的妈妈 于“我们的家”
  写到这里的时候,我又忍不住想起了和咚咚的那段对话。
  那天,扫墓回来,我问两岁的咚咚:“还记得太姥姥吗?”
  咚咚摇头,表示不记得。
  我摸着她的小脸蛋,我说太姥姥生前特别喜欢你,总说你睡醒了一睁眼就朝她笑。
  两岁的咚咚听到了,咧嘴一笑,奶声奶气地告诉我:“太姥姥回家啦!”
  我瞬间哽咽。
  是的,或许真是这样,那是她的家,是她爱了几十年的人在那里等她。她曾说,再不会有人比他对她更好了。
  所以,不需要哭。
  而我的孩子们,愿你们的人生也能如此:珍视生命,相信爱,在很久很久以后的某一天,即便爸爸妈妈离开,也要微笑,微笑着看远处的海洋,爸爸妈妈就在那里。
  永远在。
  我的孩子们,妈妈无法给你们更多物质上的财富,便只能与你们分享这些粗浅心得——终有一天,你们也会为人夫或为人妻,我谨希望,在迎接这份爱情的时候,你们能先明白“责任”的意义,并愿意在苍茫琐碎的生活中,慢下脚步,等等彼此的心灵。
至亲至疏夫妻
  重温杨绛先生《我们仨》。很奇怪,在有了孩子之后,突然读出了当年完全没有感受到的意趣。
  书里写他们在牛津和巴黎读书时的事:切细条的涮羊肉、最远不过到公园的“探险”、下午时分一起阅读的宁静;写妻子在医院生孩子期间丈夫闯了无数的祸、砸了无数东西,丈夫心里内疚又忐忑,但只要妻子说一句“我会修”就立即安心;写女儿出生了,爸爸那句“这是我的女儿,我喜欢的”欢迎辞;写女儿肠胃不好不能吃白沙枇杷,小女孩很乖地在一边看别人吃,过会儿走过来扯扯妈妈的衣角,“眼边挂着一滴小眼泪”……还有多年后,六十岁的老人从干校出来,早晨仍记得给妻子做早饭,并得意地说“我会划火柴了”。
  我在书页的边角随手写上:你们看,孩子们,最简单的形容,却是最美的生活。——妈妈 ?2013年2月1日
  铅笔头太粗,写不了太多字,其实我本来还想说:看,孩子们,只有生活打动了你自己,你才能记录下打动他人的生活。
  还有:这里,这里,这里……这些妈妈信手划下横线的地方,你们的爸爸也是这样的。
  还有还有:咚咚,你是我们的女儿,我们都喜欢的;叮叮,你是我们的儿子,我们同样很喜欢你。
  以及那几句久远的诗: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至亲至疏,都是夫妻。
  杨绛先生写:我们讲定,以后不妨各持异议,不必求同。但此后几年来,我们并没有各持异议。遇事两人一商量,就决定了,也不是全依他,也不是全依我。我们没有争吵的必要。
  先生用一百零一岁的高龄、八十多年的牵念诠释了“永志不渝”的意义,这个是我们才结婚八年的小夫妻完全不能比的——无论学问还是人品,我们都只有跪地膜拜的份儿。但那份感觉,至少现在能记住和能拥有的这些感觉是如此相似!
  还记得2005年,我二十五岁,研三。在校结婚的时候,五十多岁的系党总支书记给我讲:婚姻这个事,就是两口子一块儿往山上跑,想要抢山顶上的小红旗,谁先抢到谁说了算,可惜这么多年,我就没抢到过。
  他说这话我们都笑了,因为当然不是他脚力不够——老头儿是国家级足球裁判,五十多岁了扛大个儿矿泉水桶爬七楼大气不喘一口,我跟在他身后各种攀爬无力、悲摧欲死——他是真心尊重师母,全方位多渠道360度无死角地尊重。
  我和呆哥把老书记的理论延伸了一下,约定这样:谁先发火,谁就抢到小红旗了,另一个人就不许发脾气了,谁违规谁理亏,有理也当没理算。
  本来是个理想主义的约定,但有趣的是,这些年还真没吵起来过……或许,灵魂深处,我俩就是两个废柴,看见对方发火便自动畏缩,跟高尚啊文明啊什么的完全没有关系,只是自动地偃旗息鼓。
  八年,日子就这么过去了。我妈说两口子总不吵架也不好,我想她说得也有点道理,比如,我们这日子的确是越过越寡淡,也越过越木然了。尤其是有了孩子之后,尽管我们都深知卧谈会的重要性,但男人天天加班,女人天天看孩子,卧谈会常常没得开,或是只想睡觉没力气开。所以,对彼此,各种视而不见,说起婚姻,一片茫然。
  不能算是疏远,但也的确无从亲近。
  那段时日,若您要我写《纸婚3》,那可真是难为我——除非您想看悲剧,这我倒是很愿意满足。
  心态,是生活的镜子。
  直到2012年12月,这个悲摧的龙尾巴。
  隆冬,不满周岁的儿子患上肺炎,去医院打针,我全程陪同。医院里人真多,我天天早晨披星戴月去抢沙发座,然后在医院里一边啃烧饼一边等婆婆带孩子来看病。孩子看病时婆婆去注射处排队,等我拿完药再去会合。交钱交药等配药,打针过程各种神经紧张怕乱动怕鼓针,大半天下来筋疲力尽。偏偏由于不断地交叉感染,这种悲摧的遭遇往复四次共计三十一天,整整两个月时间里我和儿子险些以医院为家。我每天满脑子都是打针看病,然后争分夺秒地去单位上班,还要考虑中医中药调节,给孩子们换菜谱补身体……我想,我习惯了,这个家,本来就是我“奥特曼·叶”大显身手的地方,再说我这人劳碌命,换别人盯着我还不放心。
  直到两个月后我身心俱疲地倒下,肺炎,发烧39.5度,这中间几乎没让呆哥耽误工作。
  可我还是没撑到叮少爷最后一个疗程结束,我咳得天翻地覆,第一次知道孩子也是能传染大人的。
  于是我被隔离养病,呆哥第一次登上照顾儿女的历史舞台——跑医院,照顾打针,拿药,哄孩子睡觉,给孩子们讲故事……渐渐也成多面手。半夜里,他还得陪我去医院打针,结果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肺炎还剩个小尾巴快要治愈的时候,我又磕了尾椎骨,继续卧床。呆哥很淡定,他已经习惯了跟我在医院里打转,每天除了抓紧有限的业余时间帮我冲中药、端水端饭,还得惦记着中午晚上回家给我做理疗,做完再赶紧回单位上班或加班……我心想:呆哥你终于长大了!
  更有趣的是,因为这场卧病,打针的时候、理疗的时候,我们反倒多了很多交流时间。我们说说最近这段日子的心得体会、经验教训,也聊聊最近看的书、思考的问题,讲讲朋友们都在做什么、又干了哪些惊世骇俗的事……当然最后总能归结到“你就是不坚持锻炼啊、你就是没有毅力啊、健康的身体很重要啊”一类的老生常谈上,你知道的,呆哥他完全就是个唐僧!
  但,不得不承认,所有那些我以为已是必然并将长期存在的木然,开始消失。
  一是因为感激,理疗这事儿,烦琐细碎,有人任劳任怨地惦记着,开始初显“少年夫妻老来伴”的意思,不由得你不心生暖意;二是因为共同语言,八年过去,我们还是在很多问题上保持一致,有相同的学习习惯、类似的立场观点,认可对方的一些思考,并就某些意见彼此欣赏。
  就像两棵树,因为这些智力支持而生成养分,渐渐枝繁叶茂,枝叶与枝叶在空中握手,然后勾连。
  立春了。
  到这时,我的身体渐渐好起来。似乎,就在身体渐好、压力渐小的时候,才终于有空感慨这句:至亲至疏夫妻。
  进而想,我现在的确写不出欢笑热闹的喜剧了,但也不打算写虐身虐心的悲剧,我此刻倒是更想记录这些温暖的、属于“家”的情感——累得瘦了二十斤,仍然觉得孩子们是最可爱的生物,别说生俩,再多一个我都不嫌烦;老公很忙,不顾家,但危急时刻还是有用的,可见责任心还没有完全泯灭,之前疏远或也是身不由己;公公婆婆我爸我妈还有育儿嫂都很给力,我们是一个欢乐的大家庭。
  写这些并非出于炫耀——日子寻常,也没什么可炫耀的——这只是我此刻心情很平静时,理性反思一下,能想起来的感触。
  我只是很庆幸地想:还好我一直在这里,而我以为已经极其不靠谱的阿呆哥,他其实也在。幸而,我们只是被忙碌的生活迷了眼,但雾霾散去,雪化了,我们都在原地,没有背对着走远。而那样起起伏伏、歪歪扭扭、走一走扯回来、心存感激、彼此依赖的平淡生活,才是绝大多数人的路途,与绝大多数人的“至亲至疏夫妻”。
  而我的孩子们,我的叮&咚,妈妈无法给你们更多物质上的财富,便只能与你们分享这些粗浅心得——终有一天,你们也会为人夫或为人妻,我谨希望,在迎接这份爱情的时候,你们能先明白“责任”的意义,并愿意在苍茫琐碎的生活中,慢下脚步,等等彼此的心灵。
  然后,手挽手,一起走!
  不要丧失对这世界的信心,因为一旦弄丢了信心,你会弄丢更多快乐,甚至弄丢了你自己。所以,比高档玩具、名牌衣饰更宝贵的,是爸爸妈妈恒久的爱与真诚——以爱的名义,用真诚的心,告诉孩子们一个我们所能认识到的、最好的未来!
给你一个有爱的未来
  世界观:这个社会会好吗?
  某天,我收到一位读者的留言,他这样说:
  叶萱你好,我现在是高二的学生。我从初三开始接触你的书《纸婚》。当时报纸上连载,我一看就喜欢上书中平淡又美好的生活。可现实真是这样的吗?家里大人聊起来的时候,总说当官的都有点问题。书中管桐那样一心一意工作、正直的官真的存在吗?我大姑上星期做了个小手术,给医生和麻醉师分别送了一千元、五百元红包。书中杜屹北那样善良有爱心的医生真的存在吗?我问爸爸:现在不是不能收红包了吗?他说:大家都这样的。还说“现实没你想的这么好”。未来迎接我们的,到底是黑暗的社会,还是美好、充满希望的生活?
  他的叙述,让我想起了自己的高二,自己的十七岁。
  十七岁的时候,我很叛逆。
  彼时我刚从一所省重点中学B中来到另一所省重点A中,离开B中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不喜欢某位老师的趋炎附势,甚至因此而讨厌那位老师上的数学课。讨厌是种强大的情绪,几乎没怎么费劲,我就从一个小学时参加过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学生,堕落到中考数学刚及格。即便是换了学校,但因为毕竟都是省重点的缘故,A中分数线也不低,我中考成绩仍然差1.5分,交了六千元换了个委培生的身份,编入普通班,前路迷茫,无限挫败。
  恐怕,那几年的心路历程,那些失望与绝望,对好学生们——比如我家呆哥那种一贯资优生而言——永远体会不到,也理解不了。甚至现在看来,只觉得那时候是真的傻,傻到拿别人的过错惩罚自己。可是有什么办法呢?在那个年纪,悟不懂成熟的思想,就只能一个人悄悄地、悄悄地绝望着。
  幸而上天怜悯,突然出现奇迹——我要很感谢我在A中遇见的第一位语文老师,她居然肯定了我的作文,那些在B中永远不超过70分的文章,在她眼里,居然焕发着微弱但生动的光彩。她手把手帮我改正,引导我学习叙述的技巧,并推荐给校报,让我第一次看见自己的名字变成铅字——尽管只是校报。
  我开始懵懂地想:难道,我也有了不起的地方?
  后来的一切就是我曾经在博客里讲过的了:我们几个志趣相投的少男少女一起组建了母校历史上的第一个文学社,在校团委支持下拿着介绍信去采访,第一篇通讯发表在我们那里的日报和晚报上,还拿了那年的晚报社通讯二等奖。五十元稿费,我给自己刻了一个藏书章。
  父母开始觉得自己的女儿居然也很神奇,老师开始觉得这个孩子有待开发,当善意的目光堆砌在一起,生活打开新的一页——十七岁,我开始写小说,试着投稿,一年后开始给一些校园杂志写专栏,那年也是高二,我的稿费让自己变成了一个小富婆。
  然而,最可怕的一切也刚刚开始。
  说可怕,并不是用来形容当时的环境,而是我不够成熟的心智——我亲眼见过不公,见过这世界的不美好,自己又算已经收获了一些读者的尊敬,很有一点恃才自傲。在自卑与自负这两种情绪的夹击下,我开始怀疑世界、鄙视众人,然而偏偏,在课堂上、学校里,我又极度恐惧,初中时代的后遗症让我十分害怕被提问背课文或是回答问题……那时候我觉得,生活中没有哪里是让我可以觉得安全的角落。
  所以,上面读者提及的那些问题,我也曾问过我爸妈。那时我也正是十七岁,某天,在激烈地抨击完种种社会上的不公平现象之后,我发表了自己对这社会极度绝望的宣言。然而,我爸妈的回答,当时我不赞同,现在看来却如此中肯。
  他们说:许多事情并没有答案,没有人有资格去界定这个世界,如果好奇,可以自己去观察,多走点路,自己去判断。
  谢谢他们不断地鼓励以及引导,让我带着希望长大。虽跌跌撞撞,甚至在经历过被背叛的伤心和目睹过种种不公之后,我仍然愿意相信:这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如同这世上一定有好也有坏——坏人也会有优点,好人也会有劣根性,故而不能因为眼睛所见的一隅而对这个世界丧失信心。
  于是,我这样回答那位读者:
  世界上没有100%的好,正如同没有100%的坏,总不能因为我们身边没有,就否认其存在。事实上,我生女儿前准备了好几个红包,最后都没送出去。反倒是生完孩子后,为表示感谢,我爱人买了一堆水果送到护士站,聊表心意,然后我们就出院了。所以我相信,好医生一定是存在的。再如管桐,他也会有人情往来,但他在现阶段不会为非作歹,至于将来,我不敢论定,只能交给时间去证明。
  而这位读者,你的父亲,他也一定是爱你的,所以害怕你因为理想主义的天真而受到伤害。但,父辈与子女终究是隔了二三十年的时光,或许,他们在岁月的磨砺中已经忘记了他们自己年轻时,对这世界的期待,以及怀揣这种期待勇往直前的过程。
  是的,告诉儿女这世界的现实没有错。将来,在儿女们长大一些后,我也会告诉他们那些表象后的真实。但,我也会告诉他们任何人与事的多面性。毕竟,我们所有正在行路的人都不得不面对这样的拷问:谁就真的一点龌龊的小念头都没有?谁就真的没做过一点点任何程度上的亏心事?谁就没撒过谎没骗过人?
  说到底,怀揣对善意的敬仰,以及对肮脏的拒斥,才能往前走。
  而这一路上最难的,是坚持心底所有善良的念头,坚持干净的自己,同时也在这世事的转圜中保护好自己,在不违背良心与通行的正义感的前提下学会与人交往,必要时能够做出无伤大雅的妥协……进而,悄悄长大。
  如同那本叫作《这个社会会好吗》的书里说过的:先问你要去哪里,而不是时代去哪里,国家去哪里,世界去哪里。你需要一个怎样的时代,你就是怎样的时代。你热爱怎样的国家,你便拥有怎样的国家。你走到哪里,你的世界就在哪里。
  所以,我要告诉孩子们的话,无关政治,无关噱头,而只是单纯叙述这个实用的道理——不要丧失对这世界的信心,因为一旦弄丢了信心,你会弄丢更多快乐,甚至弄丢了你自己。
  毕竟,你只有成为一个怀揣希望坚定前行的自己,才有可能看见更多怀揣希望坚定前行的人,同你一起,组成一个“社会”。
  人生观:我们要的爱情
  听说W离婚了的时候,我以为自己的耳朵坏掉了——四个月前,我刚在一家五星级酒店参加了他的婚礼,婚礼请的是顶级婚庆公司精心策划,婚戒是差点闪瞎了我的眼的两克拉蒂芙尼钻戒,满场香水百合一大簇一大簇的最后都变成给孩子们的赠品,就连喜糖都是精致双层小首饰盒的款式,让在场女宾集体羡慕嫉妒红了眼。
  当时,我对呆哥说:“这可真是每个女孩子做梦都想要的那种婚礼,将来,我也要用这样的婚礼风风光光嫁女儿。”
  呆哥喝口水,慢条斯理地唱对台戏:“婚礼,不过是个符号,还是得把日子过长久才算数。”
  这个乌鸦嘴……
  那么W为什么会离婚呢?很久后我才从W的密友Y那里知道了真相,让我吃惊的是,竟然是“钱”这个最不可能的因素,把这桩婚姻生生拆毁。
  之所以说“不可能”,是因为W的父亲是副局级领导、母亲是大学教师,他家住着市中心四室两厅的房子,他本人在很早之前就买了一辆十几万的“马六”,他家不缺钱啊!
  对此,Y几句话就给我补充了全部背景:W的上任女朋友,品貌俱佳,就是家境不好, W想来想去,还是和对方分手,从了当时对他很是青睐的第二任女友,也就是他媳妇。据说这媳妇的父亲是某大报社的书记,母亲是大国企出纳,在本地有头有脸,所以只有一个要求就是婚礼务必体面隆重,并答应婚礼后给小两口换辆沃尔沃。W答应了,于是才有了那场让我们眼红的婚宴。为此,身为某网站编辑的W花光了他所有的积蓄。可谁知婚礼后沃尔沃迟迟没有到位,W便很不开心。中间其他同学结婚后岳丈给换了辆途观,W便忍不住催促媳妇回家跟父亲要钱换车。刚好这中间W的单位又要团购房子,算下来大约一百多万的样子。W没钱了,W的父母刚给两边老人治病、送终,手头也很拮据,于是W便想要岳丈出钱。岳丈说男方出房子女方出车子是咱这儿的规矩。你家娶媳妇没买房,到现在两代同堂我们还没说什么呢,干吗还得我们买房啊?如果我们家买房,那就只能写我们老两口的名字,将来把房子留给我们闺女,可以吗?W不愿意了,两口子吵,吵着吵着动手了,两家老人就掺和进来帮着吵,吵到两代六口都颜面扫地的时候,W心灰意冷,说“离婚吧”……
  据说,某天W喝醉酒,跟Y抱怨:“早先我爸就说不能找个家里太穷的,说门不当户不对将来遗患无穷。所以相亲的时候介绍人说她家庭条件好,我觉得那就差不多了,能过我爹妈那关。可谁知道竟然这么抠门!你都不知道她爸那趾高气扬的样儿,我每次去她家都被教训,说我没出息没本事不能挣钱。离了也好,少受窝囊气。”
  而另一个熟人L的经历也似乎有些异曲同工:听从母亲之命与相恋四年的男友分手,理由是“闺女,你得嫁个有钱人”。L奉母命认识了某“海龟”,婚后做了全职太太,一个接一个地生孩子,也给我们秀她的路易威登包包、爱马仕丝巾、江诗丹顿手表、蒂芙尼钻戒……据说“海龟”每月给她的生活费等于我六个月的薪水,可她自己都不知道“海龟”年薪到底是多少、是否还有其他房产、每周有六天不在家都去哪儿了。
  这是她想要的幸福,我们旁观者无心质疑。但说实话,这样的“幸福”,我也不想要。
  我没有路易威登、爱马仕、江诗丹顿,我认识蒂芙尼但蒂芙尼不认识我。我有的,只是安静夜晚奋笔疾书的间隙,转过身,能看见呆哥正坐在对面书桌前看书或练字。中间他会来看看我杯子里是否还有水,看见不错的段落会兴致盎然地读给我听。有段时间他转换风格迷上了双节棍,晚上趁我上网时一边练一边不停邀请我观赏“快看快看我的肌肉”……我懒得理他,他还不辍讲解:“李小龙的四式,这个叫‘翻山越岭’,你看见了吧?”聒噪得我想去“SHI”……有一天他听说我正在微博上跟读者聊天,赶紧告诉我:“你可以拍我的肌肉上去展示,别露脸就行!”我说算了吧,我怕那样大家想去“SHI”……他“呵呵”笑两声,还没忘注释:“那就是个符号!”
  所以,后来某天,当我看到某篇文章里写着“夫妻恩爱是最好的家教”时,我深以为然,以及想到:好的家教,或许也是二十多年后,夫妻恩爱的铺垫。
  于是我跟呆哥商量:“以后,咱们在家里聊婚姻话题的时候,尤其是在孩子们面前给彼此的朋友牵红线的时候,不要再用‘我认识这个小伙子父亲是身家多少的、母亲是啥级别的、他自己在某某很牛掰的单位工作、年薪多少万、有房有车无拖累’这样的句子开头,咱改说‘某某姑娘人品特别好、某件事反映出她懂得关心人、某件事说明她心地善良’这样的句式行吗?孩子们在成长,很多观念都是点滴于心,外化于行。等他们长大了,无意间变成你不希望的那个样子,你再教训他们都晚了。”
  呆哥点头,也感叹:“要么说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呢。有些观念是得慢慢渗透,不然等长大了,逆反了,你说也晚了,就等着吵架吧。”
  说这话时,咚咚三岁,叮叮一岁三个月。
  早吗?其实不早的。
  因为我们要说的那些对善良品行的关注,并不仅仅惠及爱情。
  还有人生。
  价值观:奋斗不会没有路
  某天,在微博上看到一位儿童文学作家的话:“昨天看一篇文章,说成功者80%靠的是人际关系。这类文章特多,老是让人以为只要拉关系就能成事。可一个人如果自身没有气场(潜质、能力、性格魅力等),关系网是不会罩到你身上来的!”
  我深表赞同。其实每当看到那些功利性言论,我也觉得其中所传达的价值观有待商榷。虽然俗语说“多个朋友多条路”,但真正蹚出那条路的,还是自己的脚——自己不奋斗,没有立足之地,常年求人而无法帮人的结果一定是渐渐被人疏远;自己耍滑头,缺乏诚恳的待人之道,朋友们忍得了你一时未必会忍你一世;自己负能量,用牢骚和抱怨博取同情,时间久了只会让人感觉相处不快从而避免深交。
  说到底,此类言论流传,不仅误导正在奋斗中的年轻人,也同样会颠覆孩子们的价值观。
  举个例子。
  我认识一个男孩子,90后,小我十岁,从小喊我一声“姐姐”。
  小男孩的父母都是官员,执掌两个不同的实权单位,就我们那个地级市而言,算得上是显赫之家了。从他小时候,两家人聚会,我就常听他妈妈一边抱怨孩子学习成绩不够理想,一边道“没考上,委培吧,我跟X中校长是党校同学,委培费也交得少”“实在不行就出国吧,反正咱家又不缺钱”“他没女朋友呢,咱这样的家庭,不急”;而他爸爸会一个接一个地讲政治笑话,还会自编各种时事段子,多年后我才发现原来他一直走的是周立波的路子,可偏偏后者的段子常常针砭时弊,而他的段子只让我觉得猥琐晦暗。
  小男孩就在这样的语境里渐渐长大,大学没考好,去了邻市一所三流大学读国际贸易学。他毕业后意料之中回到父母的羽翼下,父母在退休前拼尽全力把他安排进某大型国企,看上去,这的确是很多平民子弟可望而不可即的路途。
  可是只有我这样的旁观者知道,脱了那身笔挺的工装,他的所有时间都是宅在家里——他可以几天几夜不洗脸、不出门,因为从小什么都没缺过,也没有什么很想买的东西,偶尔逛逛淘宝,一般都是去买游戏点卡;他不读书不学习,因为觉得学了也没用,何况学习是如此辛苦没意思;他没有女朋友,因为前后几个来相亲的女孩子都嫌他“看上去懒洋洋的、腰围太粗”;找他聊天压力更大,因为他的言论已经越来越有其父之风,甚至时常拿着谣言当节操……他没有奋斗的目标,也没有奋斗的愿望,更没有奋斗的力气,他才二十四岁,可在很多人眼里,已经好像一根老化的皮筋,失去了属于青春的韧性。
  而另一个男孩子,也是干部子弟。但我认识他许久后,才从别人口中知道他父亲就是本省新闻里常常出现的那个人。他给我的解释很实在:“其实就算我不说,学校里的老师、领导那里是瞒不住的。或多或少,总能得到些额外的照顾。我要往外推,那就是不识相。所以我只能更加用功地读书,要第一批过四六级,要自己考研考博不保送……我就是想让这些没法推脱的‘照顾’在我的奋斗过程里占的比例少点。我比别人的起点高,我就只能更努力,这样,到我比别人取得更多的成绩时才不会让人说三道四。”
  说这话时他博二,每天在实验室里通宵达旦,据说一旦项目成功,会填补我国海洋开发技术领域的一项空白。
  那天晚上,回家后,看着眼前嬉戏玩耍的儿女,我想起曾在小说《纸婚》里,借主人公顾小影的口,对她在省直机关工作的丈夫说出来的那句话:将来有一天,即便你是从处级干部的岗位上退下来,我也同样感到很自豪,因为我可以坦然地对我的孩子说“你们的爸爸,这辈子的每一步,都是凭借他自己的力量”。
  时隔四年,当我真的成为两个孩子的妈妈,我却想:将来有一天,无论我们自己能走多远,无论我们从怎样的级别、怎样的岗位上退下来,我们给儿女的印象,都要是一个手不释卷、奋笔疾书的自己,而不是市侩钻营、狂妄轻浮的自己。
  日常里,言谈间,我们能传达给孩子们的,应当是关于“奋斗”的正解——奋斗是青春的别名,哪怕你运气好,哪怕你平台高,可若失去坚持奋斗的信念,辜负的不是父母,而是你自己;或许你奋斗了却仍然走投无路,那不是奋斗的错,而是方向的错,换个方向奋力走,希望在转角。
  结语:关于未来
  关于未来,我们有那么多的想象。
  想象他们渐渐长大,背上小书包,踏进学校的大门。上课要认真听讲,胳膊交叠放桌上,每天有很多很多作业,放学排成一队戴着小黄帽东张西望地走。或许会犯错误被老师批评,或许被升学压力抢走节假日而牢骚满腹,或许像我们一样早早地戴上眼镜,却仍要在题海里拼了命地游。游了一年又一年,泅过高考的河,还有考研的湖、求职的海。摆在他们面前的不是一路坦途,反倒是跌跌撞撞。跋涉的过程中,他们会受伤、会哭泣、会失望,可那才是年轻时的财富不是吗?是用自己的眼睛看见的世界,是用自己的脚丈量的路。
  他们有很漫长的时光可以用来碰触这现实的世界、扑朔的局,所以,在他们还不需要直面这一切的时候,留些纯真,留些期待,这有什么不好?
  毕竟,我们都曾从童年走过,我们唱着《让我们荡起双桨》,我们沐浴着《七色光》;我们曾经天真烂漫,为酸梅粉、跳格子雀跃欢呼;我们也做过植物标本、潜望镜,盼着长大能成为科学家。我们有至今都在回忆的童年,不单是因为那些属于玩具、歌曲、食物、游戏的共有符号,而是因为难忘那些撒欢调皮的岁月里,纯净的心情。
  就让我们把这些美好留给孩子们吧——比高档玩具、名牌衣饰更宝贵的,是爸爸妈妈恒久的爱与真诚。
  以爱的名义,用真诚的心,告诉孩子们一个我们所能认识到的、最好的未来!
备忘录:姐弟俩
  【姐姐两岁整】两周岁的咚咚给我讲故事:“湖边有棵木瓜树,树上有个洞,洞里有乌鸦和她的孩几(子)们……”好吧,我翻译一下:《咕咚来了》里说湖边有棵木瓜树,《爱丽丝梦游仙境》里面有个洞,《狐狸和乌鸦》里说树上有只乌鸦和她的孩子们……真是……太混搭了……
  【姐姐两岁两个月】今天,当我正在试一件新衣服的时候,咚咚仔细看了我几秒钟,而后认真地说:“妈妈你真瘦!咚咚也瘦,妈妈和咚咚一样!”我当即激动地亲了闺女一口!我的大姑娘啊,虽然你的审美出现了一点点误差,但你是个多么善良、多么有爱的孩子啊!有女若此,夫复何求?
  【姐姐两岁两个月】“妈妈你在干什么?”“在工作。”“不是吧?”“是。”“是吗?”“是!”“真的不是吧!”“真的是!”“哦……”“咚咚你的理想是什么呀?”“啊?”“就是你将来想做什么呀?”“哦……想做新娘纸(子)!”“做什么?”“新娘纸呀!咚咚要做新娘纸!”新娘子么……我不得不说,闺女你真是太有理想了!
  【姐姐两岁半】周末的下午,跟叮叮聊天,我说:“叮叮你将来得陪妈妈和姐姐逛街买衣服啊,等你有媳妇儿了,妈妈也给你媳妇儿买漂亮衣服好不好呀?”叮叮懵懂地看着我,没有反应。一旁的咚姐听到了,凑过去摸摸叮叮的脑袋,深情嘱托她弟:“叮叮乖,将来陪妈妈、姐姐逛街,买媳妇儿吭!”我惊了,“买媳妇儿?”咚姐笃定点头,“买媳妇儿!”呃……这个……咚姐,贩卖人口犯法吧?
  【姐姐两岁半】周末,幼儿园组织小朋友们去看小蜜蜂。我提前请示咚姐:“要不要带叮叮?”她摇头,“不要!”“为什么?”“他太小!他长大上了幼儿园才能去!”呃……又歧视婴儿……好吧,我继续问:“你知道小蜜蜂会酿蜜吗?”“知道啊!”咚姐淡定地告诉我,“小蜜蜂会尿尿,然后我们舔一舔,是甜的!”啊啊啊我的大姑娘……你让爱喝蜂蜜水的娘亲情何以堪……人生观都坍塌了啊!
  【姐姐两岁七个月】晚餐时看新闻频道,只见记者们沿途问采访对象“小时候父母说过你是从哪儿来的吗”,采访对象各种羞涩各种笑,“胳肢窝里蹦出来的”“我妈说是河里捞出来的”“垃圾箱里捡的”……我就很兴奋地问咚姐:“哎,你知道自己是从哪儿来的吗?”她一边啃鸡翅一边笃定地答:“我从幼儿园来的!”啊——吐血!我不屈不挠继续问:“上幼儿园之前呢,从哪儿来的?”咚姐想了想,继续笃定地答:“在家,我从家里来的!”噗……我垂死挣扎,“姐姐,其实,你是我生的你知道吗?”咚姐看我一眼,我比画,“这里,肚子,你原来在我肚子里,就像叮叮一样,后来你待久了想出来,我使使劲,噗地一下,你就出来了。”咚姐陷入沉思……
  【姐姐两岁七个月】第二天,新闻里继续采访“你从哪里来”的问题,我又不怕死地问:“咚咚,你知道自己从哪儿来的吗?”咚姐这次相当洒脱,“知道!”我乐了,“哪儿来的啊?”姐姐大义凛然,“妈妈肚子里,妈妈像拉粑粑一样把我拉出来的!”嗷嗷嗷……神啊!你收了我吧……
  【姐姐两岁七个月】第三天,我们的幼儿早期性教育课程上到了“性别区分”这一节。我问咚姐:“你知道小男孩和小女孩有什么区别吗?”咚姐咧嘴笑眯了眼告诉我:“小男孩有小鸡鸡,小女孩没有小鸡鸡,叮叮是小男孩,我是小女孩。”彪悍的人生无需解释,有弟弟做教具的人就是有天然优越性哇!可是——咚姐你要善待教具啊!哎哎哎不能揪扯教学部位啊!扯坏了你弟媳妇跟你没完啊!
  【姐姐两岁十一个月】在姥姥家的暑期度假结束啦!我给咚咚收拾回济南的行李,看见一堆小汽车,便回头问她:“小汽车还拿吗?”她看一眼,摇头,“不拿了,要是轮子被叮叮吃掉了可怎么办?”我说:“不会吧?”她没说话。过会儿,到我开始收拾衣服的时候,只见她又跑过来把小汽车放进行李箱,我说:“你不怕叮叮吃轮子了?”结果她像看傻瓜一样看我一眼,“你不是说不会吗?”姑娘你这次的语气和表情都好像你妈啊……呼呼……
  【姐姐两岁十一个月】晚餐时,咚咚突然打碎一个玻璃杯,把大家都吓了一跳。我妈赶紧去拿笤帚,我则指挥呆哥把咚咚从碎片中抱起来,随口安慰她:“妈妈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但是下次要小心点,扎破脚很疼的。”咚咚貌似淡定地点头,但转身就缩到爸爸怀里哼哼:“爸爸,妈妈说我不是故意的……”嘿嘿,咚咚你其实还是很在意别人的看法吧?
  【弟弟一岁三个月】叮叮弟弟最近学会了告状,刚站我面前,指着我床单边缘的草莓渍报告:“妈妈,莓!”我看看一直都在不停吃东西的咚咚,再看看一脸认真的叮叮,问:“谁干的?”没人领罪。我换个方式问:“叮叮还是咚咚?”这次叮叮听懂了,只见他缓慢转头,特别纯真地仰望着姐姐,拖腔拉调地指认:“姐……”他姐淡定地继续咀嚼食物……无视中……(所以千万不要笑话我们咚姑娘出门后是个怂货,其实在家里我们真的是女王范儿来着!)
  【弟弟一岁三个月】周末的晚上,咚姐在隔壁房间给爷爷讲故事,我在卧室上网,这时叮叮像企鹅一样拖着一本布书从我面前蹒跚而过。我无限深情唤一声:“儿啊!”但他不理我,只是淡定地拖着布书在我屋里转一圈,中间像喝醉酒一样差点摔倒,赶紧扶住衣柜站稳,然后转身又拖着布书从我面前经过,走出我的房间……我终于知道了什么叫作:纯……路……过……
  【姐姐三岁】晚上,姐弟俩面对面坐床上,一人抱一个吸管杯喝水。喝几口后,姐姐鼓舞弟弟,“叮叮大口喝!哟,这么大口啊!真棒!让我看看喝多少了?这么多!都快一半了!哎哟再喝一口!好!太棒了!再喝一口!让我晃晃,哟,剩一半,接着喝!”弟弟倍受鼓舞继续喝……妈妈满脸黑线:我说咚大姐,你COS你亲妈好像啊!
  【姐姐三岁】咚咚三周岁生日时,我们回顾她的成长轨迹,感触最深的就是因为一直保持平等的成人化交流,咚咚的语言方式比较成熟。于是我夸她:“咚咚的语言表达还是很好的。”结果她一边喝粥一边扭头夸我:“你的语言表达也很好!”闻言我感激地握住她小人家的手,“谢谢组织肯定!”她放下碗,转过身,一边点头一边使劲握住我的手晃动……我说姐姐,咱俩这是地下党接头吧?
  【姐姐三岁】晚上去幼儿园接咚姐的时候,我讴歌她:“你太可爱了,我好喜欢你!”咚姐坐在海洋球池边缘,笑眯眯地看着我,“你可以更崇拜我一点吗?”我咳嗽一声,缓缓伸出一根手指头,推一下她的额头,“扑通”一声她就掉球池里了。然后咚姐一边咯咯笑着往外爬,一边做出一副哀怨的表情,“你不要推我,妈妈,再这样我就不让你崇拜我了!”嘿……为什么我好想笑……
  【姐姐三岁一个月】周日去北京玩,顺便带咚姐去了中国美术馆,那里正在搞建馆五十年藏品展,我们看了油画看雕塑,只觉好东西真多啊!凑近了看,细节真动人啊!!可是从头到尾我们咚姐只关心一个问题——只见她指着墙上的画和面前的人物雕塑,大声问:“妈妈,他们怎么都不穿小裤衩?”那个……大姐啊你能小点声吗……
  【弟弟一岁五个月】周末,我把叮叮抱在怀里讲故事。一低头,又看见了他那颗刚剃过的、皎洁性感的小光头,我便忍不住凑过去亲了亲。结果背对着我的叮叮头也不回地喊:“妈妈不咬!”耶……小破孩,业务还怪熟练的,才咬过几次就长记性了。难为我赶紧做出慈母状,“妈妈不会咬的,妈妈喜欢叮叮呀!叮叮喜欢妈妈吗?”叮叮点头,奶声奶气地答:“喜欢妈妈!”哟,果然是嘴甜的摩羯男哎!
  【弟弟一岁五个月】我儿子真是一朵奇葩——早晨冲进我房间,见我还在背对他睡觉,而作为参照物的姐姐也不在床上,顿时大喊:“阿姨阿姨阿姨!”奶奶纠正他:“这是妈妈。”他不理,固执地继续喊:“阿姨阿姨!”我内心无限悲摧地翻身给他个正面看,他立即改口:“妈妈妈妈!”……我说叮叮,难道你妈正反面不是辩证统一的吗?反面辨识度就那么低吗?
  【弟弟一岁五个月】洗澡,最后总会从主业变成戏水副业……我站在一堆戏水玩具中间,叉腰喊:“收摊!”没人理。我遂拿弟弟开刀,“叮叮,你再不出来就会感冒,就去打针!”谁知我儿子头也不抬地答:“I am fine!”飙血!!你姐在幼儿园就学会这么一句英语,叮叮你活学活用倒比她更强大,我几乎可预见你俩不久后联手坑娘的那一天啊……泪奔……
  【弟弟一岁五个月】早晨我睡眼惺忪打开卧室门,只见:叮少爷站在客厅里,手拎一硕大纸盒正在乱溜达。他扭头看见我,兴奋地大吼:“芝麻开门!”黑线……明明是我先开门的好不好,咒语说晚了很容易让人以为你妈是芝麻的!
  【姐姐三岁三个月】周末的早晨,室外大雨倾盆,室内咚咚姐姐大吼着在房间里呼啸而过,“一只耳来啦,快逃啊!”叮叮弟弟大声重复着姐姐的话紧随其后蹒跚狂奔。我叼着牙刷冲他们的背影感慨一句:“你们不该是黑猫警长和白猫警士吗?怕一只耳干什么?”姐姐想了想,认同,改词喊:“黑猫警长来啦,快逃啊!”弟弟再次无限循环播放中……好像,还是有哪儿不对吧?
  【弟弟一岁六个月】一大早,叮叮就啪啪地拍着我的卧室门,喊:“妈妈开门,看《倒霉熊》!”我不理,继续睡!叮叮持续拍门,到最后都带哭腔了,还是他姐绷不住了,从自己的小床上跳下去开门说“进来吧”,叮叮笑眯眼说“进来啦”……再然后,翻我包乱扔卡,拎一只高跟鞋往我水杯里放,姐姐在帘子后喊“过来”,弟弟大喊“不!”循环播放……我昨晚睡很晚啊!少年们!!
  【姐姐三岁三个月】今天在饭店里,咚姐环视四周后突然问我:“为什么都是妈妈带小朋友出来吃饭?爸爸都去哪儿了?”我感觉这个问题太深刻了,直击社会学层面:从家庭教育中的“父亲”形象缺席,到男女平等基本国策……闺女啊,你妈每天上班研究的事儿你用一个案例就概括了!
  【姐姐三岁四个月】周末的上午,阳光正好。叮叮和爷爷下楼玩了,奶奶问咚咚要不要一起下楼,咚咚摇头,语气平静、表情淡定地答:“不下去了。一个在楼上一个在楼下。都在一块儿的话打仗不是吗?”噗……敢情你也知道你妈一早是被哪两头的号哭吵醒的啊?难为你弟还一直在外人面前嘴硬说你俩从不打架……其实你是“公检法”,你弟是“宣传部”吧?
  【弟弟一岁八个月】中秋前某一天,晚饭后,叮咚二侠各拿一床小被子围身上,抢着说自己是“新娘纸(子)”,乐得哈哈的!兴奋中,姐姐扑向弟弟要拥抱,扑哧就把弟弟压倒在了爬爬垫上。被姐姐压在身下的叮叮上气不接下气地抱怨:“别压我!压坏就没有弟弟了!”姐姐闻言,安慰她弟:“没有了就再生一个呗,过节时候生一个呗!”喂,姐,你是不是觉得生孩子跟吃月饼是一回事?
  【弟弟一岁八个月】和咚姐逛街回家,姐姐手里的气球引起弟弟关注。只见一阵硝烟四起的抢夺之后,姐姐嘶吼:“那是我的气球!”弟弟闻言松手,不再跟他姐争辩,而是转头找到我,问:“再买一个吧?”没等我说话,姐姐吼:“那是商场里的阿姨给我的,买不到!”弟弟默然……不过话说叮叮你这是擒贼先擒王么?
  【弟弟一岁八个月】回姥姥家的火车上,姐弟俩站在卧铺车厢的窗口往外看,弟弟一边看一边抱怨:“怎么还不到姥姥家?”三岁半的姐姐安慰他:“再坚持一下,一会儿就到了!”还没等我欣慰完这姐姐的保姆范儿,就见姐姐跑来问:“妈妈,怎么还不到姥姥家啊?”我乐了,“刚才谁说坚持一下就能到的?”结果这姐姐开始哼哼唧唧地往我怀里腻歪,一边腻歪一边抱怨:“不行,我让他们坚持,我不能坚持……”律弟恕己啊姐!
  【弟弟一岁九个月】一大早,叮叮跑进我房间,穿着姐姐的旧背心站在我床边,抬头看着我,奶声奶气地指着自己身上的小背心正告我:“姐姐穿旧了的给我,姐姐穿新的!”谁知姐姐有起床气,躺床上看见了,尖叫:“那是我的,给我!”叮叮低头看一眼小背心,解释:“姐姐穿新的。”一边解释一边还犹犹豫豫地将脱未脱。可是没睡够的姐姐还是不高兴,就扁了嘴。弟弟看看一脸委屈的姐姐,沉默一下,脱下小背心递给姐姐,温和道:“给!”我满怀激动地仰望着儿子,心想,看,这才是纯爷们儿啊!
  【弟弟一岁九个月】小爷们儿叮叮二十一个月大的时候,因为姐姐熏陶有方,语言逻辑已经很好,极少犯语法错误,一天天地热衷于接人话茬,还总是接得特别准,时间久了,大家就常常忘记他不过是个那么小的小宝……比如今天玩多米诺,妈妈和姐姐辛辛苦苦排了一圈圈,刚由姐姐从右边推倒第一块牌,叮叮嗷嗷叫唤着就把左边第一块推倒了,于是中间噼里啪啦乱成一团!妈妈怒视叮叮,结果此人表情特别悲壮,语气却特别淡定地安慰他妈:“再摆一遍吧!”我摔!一百多块啊爷!!当然他妈随后就罢工了,转而一边看咚咚姐姐“排队”(咚姐一直管多米诺叫“排队”,还怪形象的,哈哈),一边指着一堆红色多米诺问叮叮:“这是什么颜色?”叮叮看了看,认真答:“蓝色!”噗……我不死心,又指着蓝色问:“这个呢?”“绿色!”啊啊啊天旋地转……我再指绿色问:“这个呢?”“黄色!”“……”怀揣最后一点希望,我又指着黄色问:“这个呢?”“红色!”……嗷嗷这是要弑母的节奏啊叮少爷!话说“色盲”不稀罕,咱能“循环盲”才是一种境界啊!
  【弟弟一岁十个月】晚饭后,我上网,那姐弟俩在我旁边玩彩泥。弟弟一边玩一边念叨:“吵吵力几,七角现慢,好七好多!”姐姐纠正:“错了,是‘叨叨立子,现到现慢,好吃好喝!’”吐血了啊……逛菜市场的小孩伤不起啊……这得是怎样的想象力才能想到你俩说的是“糖炒栗子,现炒现卖,好吃好剥”?!昔孟母,择邻处……呜呜……
  【弟弟一岁十个月】一眨眼小兔子叮叮就二十二个月大了,他话多,和姐姐在一起聊天的样子,很像是两个三岁的娃娃在交流……最关键是他爱操心,随时随地各种嘱咐:“小心,别把菜洒了!”“介系我七饭的椅几(这是我吃饭的椅子),那系姐姐七饭的椅几,爸爸你别踩坏了!”“阿姨小心点,掉下去就麻烦了!”“那不系小汽车那系即行车好么(那不是小汽车那是自行车好么)!”“我来给姐姐开门我开我开我开我开”……我觉得再这样下去对我的成长发育很不利,少爷,我会“早更”的好么……
  【弟弟一岁十个月】某晚,很少见妈妈在家穿运动服的叮叮一晚上都盯着妈妈的衣服,从晚餐时开始问:“妈妈你圈的行么呀(妈妈你穿的什么呀)?”“这叫运动服!”“哦!”……五分钟后,“妈妈你圈的行么运动服啊?”“运动服就是运动时穿的衣服!”“哦!”餐后去别的房间转一圈,又回来热切地盯着妈妈的衣服,“妈妈你圈的运动服啊?”……一晚上确认了十遍!我说叮少爷,你妈穿件运动服就那么稀罕么?!麻烦你以后把这十遍台词换成“妈妈你圈运动服也介么好看”行么?
  【弟弟一岁十个月】晚上一进家门,看见姐弟俩正手握小企鹅蜡笔,趴在大张的挂历纸上面画画。尤其是叮叮,撅着开裆裤里肉乎乎的屁股蛋,哎哟妈耶!一看口感就特别好!于是妈妈脱了外套,嗷呜一声扑上去,冲着裸露的屁股肉“吧唧”一口!叮叮头也不回地淡定作画,只不慌不忙地问:“秋不秋啊(臭不臭啊)?”妈妈没有气节地继续啃:“不臭,香喷喷!”叮叮刚要说话,突然被妈妈拽过来翻过身开始啃脸蛋脖子,叮少爷怒了,却苦于对手太强大,只能娇花一样哭唧唧地挣扎,“久开(走开)!久开!妈妈你久开!”……完全不同于咚姑娘每天被扑倒亲吻时总咯咯笑着说“妈妈我喜欢你”,只恨不能一直在妈妈怀里打滚……喂!我说,小伙子你很不可爱啊!
  【弟弟一岁十个月】周末,姐弟俩吵架,姐姐喊:“姐姐不是大坏蛋,你是小坏蛋,因为你小,你比姐姐矮!”弟弟不服,俩人就站起来比身高。满室阳光下,姐姐扭头俯视弟弟,得意扬扬,“看,我高吧?!”谁知弟弟也挺直腰,很得意,“看,我矮吧?!”倾倒……儿子你赢了!这年头拼的不是道理是脸皮啊!
  【姐姐三岁八个月】冬天的周日上午,霾,不宜出行,集体宅。姐弟俩脑袋挨脑袋地趴在沙发上说话。只见姐姐拿着一个六边形积木告诉弟弟:“这是多边形,叮叮,跟我说,多边形!”“多边形!”弟弟大声重复。“对,好极了,是多边形。”咚老师点头,随手又拿起一个平行四边形,略犹豫一下,果断道,“这是少边形!”“少边形!”弟弟一如既往地信任并崇拜姐姐,坚定响应!瀑布汗……人民教师的素质果然很重要啊!搞不好会误人子弟的啊……咚老师……
  【弟弟一岁十一个月】晚上,我坐在书桌前看书,突然耳边轰隆一声巨响,低头,只见叮少爷揉着脑袋从桌板下钻出来,他手里举着一颗胖乎乎的圣女果给我看,“看,长得像个桃几(子)!”我点头,“对,真像,这是给你吃的还是给我吃的?”叮少犹豫一下,大义凛然伸出手递给我,“给你七(吃)吧!”又语重心长地指着绿色的蒂部嘱咐:“小心别七到皮吭!”呜呜,原来儿子也可以这么贴心啊!好感动……呃,不过叮少,刚才你是从哪儿把这玩意儿捡起来的来着?
  【弟弟一岁十一个月】作为一个受过系统教育的知识分子,我们咚姐的乐高积木是玩得越发娴熟了。某晚,看着姐姐拼好的大船,妈妈由衷崇拜,“咚咚拼得真好呀,上过幼儿园的人就是不一样!”姐姐不置可否,淡定地继续拼。这时旁边突然蹿过来一个二十三个月大的小身影,看着妈妈急切道:“我向(上)过角(早)教课,妈妈,我向角教课!”瀑布汗……好吧,叮少,我承认你也是个知识分子好了……
  【弟弟一岁十一个月】周末,叮咚奶奶用江浙一带的家乡话问我要不要吃“烟人囡”,说了三遍我都没听懂,我茫然四顾,抓住咚姐问:“你奶奶说的什么?”咚姐也茫然看我一眼,低头继续玩积木。我和奶奶正面面相觑呢,突然小小的叮少跑来站到我俩中间,挺起小胸脯,字正腔圆地翻译:“鹌鹑蛋!”妈呀,这就是掌握一门外语的重要性啊!
  【弟弟两岁整】傍晚时分,快递的奶粉到了。我在客厅里把包裹拆开,挖出所有奶粉盒一一清点完毕,指挥家里唯一的一个男人帮忙运到食品柜前,没忘嘱咐:“叮叮,一盒一盒地搬,多了你拿不动!”叮叮不听,弯下腰,吃力却固执地抱起两盒奶粉。我很无语,站旁边打算看他摔倒后的热闹。谁知此少爷只搬不运,一直等到把三盒奶粉都搬到快递箱子上之后才果断推着箱子往餐厅走,一直推到食品柜前,再一盒盒递给正等在那儿的阿姨……妈妈惊呆了!儿子你竟然想到利用工具了?!这就快要从猿进化成人了吧?
首页 上一页 共3页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