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黄帝令伶伦作律。……取竹于山溪之谷……而吹之,……听凤凰之鸣,以别十二律。
所谓“听凤凰之鸣”,也就是前引文中所谓“乐效八风之音”。由此可见,古音律之作,实本于风音。所以风神,即凤神,也就是中国的古乐神。大概正因为如此,“风”,实际上曾成为中国古代乐歌的总名②。
前已指出日神皇(凰)与凤神(风)本不相同。其相同之处仅仅在于二者都是鸟。但另一方面古人却早已知道,作为自然现象的风,与作为自然物的太阳具有密切的关系。郭沫若曾指出,在甲骨文中记有“凤是帝使”的话。这其实也就是说,风神是太阳神帝的使者。而在《山海经》中,曾大量地述及黄帝、西王母的使臣是“风后”、是“青鸟”、“鸾鸟”或“凤鸟”。天之色青,所以青鸟即天鸟。“鸾”古音与“仑”同。所以鸾鸟实际即“昆仑鸟”,亦即“仙鸟”。无论这几种鸟的表层结构上有什么差异,其深层结构却都是风神即凤鸟。为什么风——凤鸟与太阳神会具有如此密切的关系呢?这是因为,古人早已知道,不仅日夜的划分,而且四季的形成和变化都是由太阳决定的。这种天文知识,实际也正是形成太阳神的宇宙至上神观念和对太阳神崇拜的宗教意识的自然基础,并且实际也是古代一切太阳神话的深层结构。但是另一方面,古人也早已知道,在四季的转换中,风与风向的变化是一个最明显的征兆。所以他们把风看做太阳的使者,应当说是很合乎情理的。而风神与日神的合一,正是凤凰神鸟在中国神话中形成的由来。
还应当指出,在中国神话中,太阳与鸟一向具有不解之缘。
早在距今七千年左右的南方河姆渡文化和中原仰韶文化中,即已出现了以太阳和鸟为母题的工艺品(见图48、图49)。
关于太阳与鸟的传说,又可分为二系:一谓太阳本身就是鸟;一谓日中有乌(黑乌、金乌),或三足乌(见图50)。
这是两系不同的传说,而就其深层结构来说,所表现的可能也属于两种不同的自然意象。前者通过风与太阳的关系,对太阳运动作出了这样一种解释:太阳负载于风神(鸟)身上而运行。
这实际是对太阳视运动动力的神话性解释。但在晚期(战国)的传说中,太阳运行的这一动力,则由凤(风)转变成了龙(即“六龙御日”)。而第二种传说的“日中有乌”的真实意象,却可能是指太阳中的黑子。
关于日中黑子的记载,最早已见于《易·丰卦》中:
日中见斗。
日中见沫(沫通昧,即晦)。
按,“沫”、“昧”同音相假。日中见斗,可作两种解释:一为白天中午天空中出现了斗——这意味着发生了日全食;一为太阳中发现斗状的黑斑,即黑子。所以后一条,毫无可疑地可断定是指太阳中的黑子。由太阳中存在黑子、黑乌的观念出发,我们又可以理解古人为什么认为有一种太阳是黑色的,即“黑阳”、“青阳”或所谓“苍帝”。
正如龙本来是云神,而后来却被生物化,从而附会于蛇、龟、黾、鳄以至马、猪等一样,凤凰鸟本来是关于风神和太阳神的两种生物意象,而后来却也被附会转化为许多种不同的生物。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凤鸟异名异属,名目极为纷繁。如:(瑞)、鸾、、鹑、、、()、雏、鸹、、昌、鹪明、长离、德牧,等等。①
而其深层结构,则大体不出于以下四类:
《诸神的起源》 第二部分 《诸神的起源》 漫说龙凤(4)
1.翟,即锦鸡、山雉(所以凤凰别名“天翟”)。
2.丹头,即丹顶鹤(这是仙鹤在中国文化中成为艺术主题和吉祥鸟的原因)。
3.天鹅,即鸢鹅、鸸。
4.燕类,亦即后世所谓玄鸟,并演变为“赤燕”——一种不存在的燕类。
在上述凤凰的诸异名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和“玄鸟”两种。
《说文》鸟部说:有一种凤凰(赤雉)名叫。省称即是“”。实际上就是“”,即太阳神。
因此鸟,也就是《淮南子》中所记的另一种太阳鸟——“乌”:“日中有乌。”(《淮南子·览冥训》)
还值得注意的是,“”古音与羲相同。由此可知,与太阳神的另一系名称——羲也相契合。所以—凤凰,其实就是太阳神。这里还有一个极为有趣的事实,伏羲姓风。而风、凤在甲骨文中是同一个字。据此可知,太阳神伏羲姓风也就是姓“凤”。由此更可以印证太阳神与凤凰之间具有何等深刻的关系!至于“玄鸟”,实际也是凤凰的一种变名。《离骚》:
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之佚女。
凤凰既受诒兮,恐高辛之先我。
这里屈原讲的是商族的高母简狄,吞凤凰卵降生商族祖先的故事(这一故事表明殷商人认为自己是太阳鸟的后代)。在《天问》中,屈原又一次谈及此事,但在那里他却称凤凰为玄鸟:
简狄在台喾何宜,玄鸟致遗女何嘉?(译作现代语大意是:简狄在台上上帝为什么要生事,何必派玄鸟去让她有喜呢?)
两相印证可见,在古人眼中,凤凰就是玄鸟,二者同实而异名。
除此之外,在《吕氏春秋·音初》中亦述及此事,但那里却将玄鸟解作燕子。按,玄鸟之玄,可有二解。玄通作圜(古音玄),天也。凤凰古名中有“天鸟”或“天老”之称(鸟古音diǎo①,与老叠韵相通)②。《诗经·商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这里说玄鸟是天帝的使者,那么显然不会是指人间的燕子。但是,“玄”字又有“黑”意。所以也可释玄鸟为黑色鸟,即乌鸦或燕子。但这显然是误解,已不合玄鸟的本义。这一误说见于《吕氏春秋》,其由来也应是很久远了。
凤凰为祥鸟、太阳鸟,故古人以之避邪(镇墓鸟神)、象征吉祥(鸟书文字)。此并非纯为美观。正如草书于晋代起于符篆,鸟书之作亦有神秘宗教含义。鸟书盛行于春秋战国之吴楚宋,皆为拜日之族。(河姆渡鸟护身符亦起于此,非偶然也。)商人拜日,故亦宗鸟。许慎《说文解字·叙》:“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幡、符通。符信即神秘用具也。所谓鸟虫,别名羽虫,即鸟也。《孔子家语》:“羽虫三百六十,而凤为之长。”《大戴礼·天圆》:“羽虫之精者曰凤。”鸟虫书,即凤凰文也。
鸟虫书以凤为主,间有龙、鱼之形。鱼、鲁也,嘉美之意。龙亦神物。唐玄度《论十体书》:“鸟书,周史官史佚所撰,粤在文化,赤雀集户。降及武朝,丹鸟流空。今此二法,是写二祥者焉。”唐韦续《五十六种书》:“武王时丹鸟入室,以二祥瑞,故作鸟书。”
由于凤凰形象后来与燕子、乌鸦、大雁、天鹅、丹顶鹤、锦鸡等禽鸟类相附会而被世俗化了,因此,后世史书中发现凤凰的记载,由两汉到晚明,乃为史不绝书(见下页附表)。如果这种记载可靠的话,那么人们所见应不外乎前述四大类禽鸟而已。
①《文物》1984年第6期,第7页。
①龙即夔。龙为辟邪之物,此可释古人佩玉龙之功能。作为击鬼神的“钟馗”一名得自仲虺,其原型也是夔龙。
②《易·系辞》。
③《淮南子·地形训》。
①见《楚辞·九歌》王逸注及《淮南子·天文训》高诱注。此所论龙与云、雨的关系,都是成立的。但我后来的研究表明,龙的真相是鳄鱼以及海鲸。这两种动物都是能成云造雨者。
①郭沫若《卜辞通纂》卷二第82页:“古人盖以风为风神。”
①袁珂《中国古代神话》不明“弄沙”本义,释作“婆娑”,谬。
②由此又可以解决一个千古之谜。《诗经》中分风雅颂三部。风之取义,历来聚讼纷纭。今按,《吕氏春秋·音初》:“实始作为南音……取风焉”,“作为西音,……取风焉,是故闻其声而知其风。”由此可见,古人认为,自然之音乐,是风。而音、言同字。天之音言,是为风也。所以“风”成为古代音乐歌唱之共名(在《诗经》中,风即乐歌,雅是祝歌,颂是颂歌。三者宗教意义不同,故别为三类)。
①《尔雅·翼》引蔡衡说和《禽经》原文,按赤、黄、青、紫、白五色,分凤鸟为五属;又引《说文》按东、西、南、北、中五方,分凤鸟为五属。见《学津讨原》第36本,第3页。
①说见刑公畹《语言论集》,“鸟的上古音”一文。
②俞正燮《癸巳存稿》卷六引《河图挺左辅》:“天老云:今凤凰已下三百六十日矣。”可见天老主司凤凰。并见《说文》。
《诸神的起源》 第二部分 《诸神的起源》 天堂与地狱之山(1)
古昆仑——天堂与地狱之山
在中国传说中,有一座神秘的大山,这座山就是著名的昆仑山。
在中国神话中,昆仑山的地位可以同希腊神话中奥林匹斯山的地位相侔,它是一座上帝和众神所居的万神山。
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际。非仁羿(何按,当校作“羽人”)莫能上冈之岩。①
地部之位起形高大者有昆仑山。广万里,高万一千里。神物之所生,圣人仙人之所集也。出五色云气,五色流水。其泉南流入中国也,名曰河(何按:指黄河)。其山中应于天,最居中。②
在古神话中,昆仑山是黄帝——上帝和女神西王母所居的神山:
黄帝游于赤水之上,登于昆仑之丘。③
昆仑之虚,黄帝之所休。④
昆仑之丘,……黄帝之宫。⑤
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人戴胜、虎齿、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⑥
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杖,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北。{7}
昆仑之山,……上有大鸟,名曰希有。南向,张左翼覆东王公,右翼覆西王母。背上小处无羽,一万九千里。西王母岁登翼上,会东王公也。……其鸟铭(鸣)曰:有鸟希有,绿赤煌煌,不鸣不食。东覆东王公,西覆西王母。王母欲东,登之自通。阴阳相须,唯会(合)益之。①
这种绿赤煌煌的稀有鸟,即鸟,当然就是在前章已作过讨论的凤凰。
据说,昆仑山上有各种奇珍异物:
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有人戴胜、虎齿、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②
图52摹自汉代一座墓砖壁画,描绘了昆仑山上的各种奇珍异兽。
昆仑山所在的地望,《山海经》及《淮南子·地形训》均说,叫“都广之野”。“都广”在《太平御览》、《艺文类聚》所引古本《山海经》中,均记作“广都”③。而广、黄二字古通用。由此可知,所谓广都其实就是“黄都”,也就是“黄帝下都”。而黄都(广都、都广)之野,《山海经》、《淮南子》均说位于天地正中心。
建木在都广④,众帝所自上下。日中无影,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
建木在昆仑山上,位于天地正中轴上。而昆仑山据张华说,“其山中应于天,最居中”,所以建木、昆仑所在的黄都——即“都广”,当然也是天地之正中:
都广在西南,其城为三百里,盖天地之中也。
由于昆仑山位于天地正中,所以其山又称钟山(《淮南子·真训》:“钟山之玉。”高诱注:“钟山,昆仑也。”),钟即中也。
这里应注意一点,天地之中所在的陆地,古人又称作“齐”、“天齐”或“齐州”。《尔雅·释言》:“齐,中也。”“齐”,古文通作“脐”①。脐是人体正中,所以天地之中地称作“齐”(或天脐)。根据中国上古时代的天地四方观念,曾把齐州所在的齐鲁之地看做天地的正中区。齐通作“冀”。《山海经》郭注:“冀州,中土也。”《淮南子·地形训》:“正中冀州曰中土。”高注:“冀,大也。四方之主,故曰中土。”《列子·周穆王》:“四海之齐,谓中央之国。”《汉书·郊祀志》:“齐之所以为齐,以天齐(脐)也。”《汉书·郊祀志》师古注:“如天之腹脐。”《尔雅·释地》:
自齐州以南戴日为丹穴,北戴斗极为空同,东至日所出为大平,西至日所入为大蒙。
扬雄《法言》:“中于天地者为中国。”(卷四)《晋书·天文志》:“天有五门:东太阳门,东太阴门,西太阳门,西太阴门,中有中华门。”参看上图所示中国古代人的地理观念。
由昆仑山和都广(黄都)所在是天地正中这一方位,我们也就可以判断出这座古大山的真相究竟是什么了。这座山实际上就是中岳——泰山。
吕思勉说:
吾国古代,自称其地为齐州,济水盖亦以此得名。《汉书·郊祀志》曰:“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以嵩高为中,乃吾族西迁后事,其初实以泰岱为中。(《先秦史·民族原始》)
按,吕说极确。“泰岱”也就是泰山。在中国人的古代观念中,泰岱及其所在的齐州,正居于天地的正中心。而这与昆仑山及其所在的都广之野恰相重合。又,“都广”即黄都,亦即黄帝之都。而史籍记载,黄帝都邑位在泰山之下的曲阜。由此又可确证,古昆仑山,实即泰山。都广之野亦即黄都曲阜所在的齐州。由此又可见,就中国文化的整体来看,“中庸”或“用中”的观念,实起源于古人求天地正中而居的地理观念,后来方进而转化为一种伦理的观念。这种观念从古昆仑山地理位置的确立开始,可说是根深蒂固的。《封禅书》记汉武封泰山:“泰山东北部上古时有明堂。处险不敞。济南人公玉带上黄帝时明堂图。明堂图中有殿,四面无壁,以茅盖,通水,环宫植为复道,上有楼,从西南入,命曰昆仑。天子从之入,以拜祠上帝焉。”此泰山古名昆仑之确证也。
由《山海经》所描述的昆仑山地理观念还可以看出,写作《山海经》的人居地应略偏于我国东北部地区。因此在作者的眼中,昆仑山和都广之野既在天地中心,又在他们的西南方向。而由后一点出发,汉晋以来对于昆仑山的所在地,就形成了一种积非成是的谬见。西汉以后人多把昆仑山看做中国西北高原今日的祁连山或昆仑山,但验诸古籍,这一看法却不可能成立。就典籍中的记载看,中国历史上的昆仑山至少有三处:
《诸神的起源》 第二部分 《诸神的起源》 天堂与地狱之山(2)
1.《山海经》所记先秦人心目中的昆仑山,其地应在天地正中。
2.西汉人心目中的昆仑山,地在甘肃临羌西北酒泉市南,其山今称祁连山。祁连山界于甘、青两省之间,由汉代匈奴人所命名。{1}
3.唐代以后的昆仑山,亦即后人认为是黄河河源所出地的昆仑山,地点在新疆、西藏的交界处。①
值得注意的是,这三座昆仑山显示了一种不断向西北迁扩的趋势。这种趋势不但反映出古代中国人天地地理观念的不断扩大,而且这里还有极为重要的一点,这就是,在中国古人的心目中,昆仑山不仅是天地中心之山,而且是黄河河源所出之山。昆仑山的西北迁移,是与古人追索黄河之源的认识和实践的发展过程相一致的。
写此书时,我注意到历史学家何幼琦先生在《海经新探》一文中,根据对古昆仑山地理方位的考察,得出了和我相同的看法。他也认为古昆仑山就是今日的泰山。他指出:
《海经》讲的地区,中心是一座大山,名为昆仑虚。山的周围有几条大川,分别流入附近的几个大海。这该是探讨《海经》的关键。要想确认昆仑虚的具体地望,首先必须排除各种误解的干扰。由于《海经》有“河水出昆仑虚东北隅”的记载,曾引起一些误解:最先是汉武帝根据使者调查报告的错误理解,把于田南山定名为昆仑。其后是历代探研“河源”的人,莫不把自己主观判断的河源之山,当做《海经》的昆仑。②
按,《海内西经》:
昆仑之虚……赤水出东南隅,河水出东北隅。
这实际上表明,在中国古人的地理观念中,曾经认为昆仑山——泰山是黄河的出源山。《淮南子·地形训》中说昆仑山下有赤泉、黄泉,这显然也反映了古代人的地理观念。按,甲骨文中泉、源同字。赤泉、黄泉本义应是指赤水、黄河之源。但是在《淮南子》中,我们又可以看到,远古的这种地理观念,已经被汉人根据五行观念加以改变,所以又增益附会出了所谓“青、黑、白”三色泉③。但也应当指出,这种附会虽然出于五行观念,但就其深层结构而言,却并非全无根据。因为:“齐多甘泉,甲于天下。从地质构造看,泰山山区北部,在中上寒武系和奥陶系石灰岩分布的丘陵,特别是其边缘地带,源源泉水,纷纷涌露。这一带泉多水盛,皆为岩溶泉。”①
前引何幼琦先生不仅指出古昆仑就是今日泰山,而且试图以对泰山周围地理水文的考察论证这一论点。这是卓有见地的。因为实际上,这就为解开古昆仑所在地这一老大难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审视角度。
审读《山海经》所记昆仑山周围地理形势,有如下几点最须注意:
1.昆仑虚东北有一大水即黄河(“河水”)。东南有一大水名赤水。
2.昆仑虚周围多流沙:
流沙出钟山,西行又南行。昆仑之虚,西南入海。②
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③
3.昆仑虚周围多大泽。如西有丹泽④,东有巨野泽⑤。
4.昆仑虚东南临近两个大海——渤海和南海:
赤水出东南隅,以行其东北,西南流,注南海。……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⑥
按,这种地理形势,与今日中国西北地区的昆仑山形势绝不相合,这是毫无可疑的(所言“流沙”实别有含义,非指沙漠,详见下论)。但它与泰山周围的地理构造和形势却基本相合。关于这一点,何幼琦先生文中已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论据(特别是对于黄河河源问题,何先生作了精彩的解释)⑦。我这里可以再作一些补充。近人在一部研究泰山地理的书中指出:
泰山的位置,在山东省境内。山之北属古代的齐国,山之南属古代的鲁国。所以,“齐鲁青未了”也正好道出了泰山位置的特征。这里,离海很近,向东南约二百里遥,就是烟波浩渺的黄海。它的北面、西面和西南面,均为辽阔坦荡的黄、淮、海平原所环抱。源远流长的黄河,就在近处奔腾东泻。纵览我国东部沿海广大区域的地理形势,泰山独占鳌头,居高临下,成为万里原野上的“东天一柱”。①
请看今日泰山地区的一张略图(见图53)。由图中可以看出,泰山水系分为两大脉络。北系汇于黄河、小清河——这就解释了古书中所说的河水出昆仑虚东北隅的含义。南系则汇于汶河,而“汶河沿泰山南麓西流,注入东平湖”②。参照《淮南子·地形训》中所说:
赤水出其东南陬,西南注南海丹泽之东,赤水之东弱水出穷石,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绝流沙,南至南海。
可以推断,古“赤水”应就是今日“汶河”,而古“丹泽”应也就是在泰山西南的今日之“东平湖”。
这里最可注意的一点是,昆仑虚周围多“流沙”,又有所谓“弱水”的问题。过去人们多认为,所谓“流沙”就是沙漠,所谓“弱水”也就是《大唐西域记》中所记的西弱水。这实际上是以后世的观念不自觉地误解古人的一个事例。而这一误解,长期以来却一直是支持古昆仑山位于大西北说的一个主要论据。实际上,《山海经》所记“流沙”的真相,是来自于泰山山区所特有的一种奇特地理现象。这种地理现象,今日泰山人仍称之为“沙河”:
《诸神的起源》 第二部分 《诸神的起源》 天堂与地狱之山(3)
所谓沙河,是当地居民的一种习称。由于泰山地区降水集中,坡降陡峻,林木稀少,河流多属暴流性质,具有季节性的异常洪水和异常枯水的极端现象。每逢夏秋暴雨之后,河水猛涨,奔腾澎湃,汇为巨流,山洪挟带大量泥沙砾石汹涌前进,但历时很短,水位即迅速下落,于是所携沙砾,也纷纷停积下来(何按,此即所谓“流沙”)。而平时,只剩下涓涓细流,且往往潜流于河底堆积物中,在宽浅的河床上,唯有累累沙石。①
这种大面积的沙砾堆积物和涓涓细流,应就是古书中所记昆仑虚周围的“流沙”和“弱水”。而《淮南子·地形训》中所记“弱水出穷石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绝流沙”②,《山海经·西次三经》“不周之山……东望泽,河水所潜也,其原浑浑沧沧”,《山海经·东山经》记泰山“又南水行五百里流沙三百里,至葛山之尾无草木,多砥砺”及兖州地方志:兖州,古名“沙丘”,又名“瑕丘”。由此可知,古代传说一直认为泰山周围有流沙——实际也就是枯水季节潜行沙下的河流。根据古书中所记的昆仑虚地理形势与泰山地理水文的以上比较,我们得出“古昆仑山就是今日泰山”的结论,可能并不算很孟浪吧?
那么为什么中国人会把泰山及其所在的齐鲁之区看做天地之中心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不能不考察一下上古时代华夏民族活动的地理区域。
古华夏文明所肇源的地区,是一个扇面状的大三角平原地域,这一地域以中部的嵩山为顶点,东部面向黄淮河三大水系入海处(见图54)。
由图中可以看出,这个三角形北顶点在燕山角下,南顶点到达长江入海处的杭州湾,东部掩有今日山东、江苏两省海岸线的全部,以及河北浙江海岸线的一部分。西顶点位置靠近华山、嵩山和三门峡。其面积包括今日山东、河南、江苏的全部以及河北、安徽、浙江的部分。这个三角块,其周围几乎完全被山岳和大海所环绕——其北面有燕山,南面有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西面有太行山、秦岭、大巴山,东面是山东丘陵和大海。这个大三角区域,就是中国古史上著名的中州——中原地区,亦即古代人心目中所谓“中国”的所在地(见图55)。环绕中州的三面群山,加上矗立在山东半岛滨海东端的群山丘陵,就是上古史上著名的“四岳”之所在①(《吕氏春秋·慎势》:“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也是“四渎”之所在②。这块大平原的总面积约略为三十万平方公里,中华民族的父母之黄河、长江纵贯其中。古华夏的民族和文化,就是在这块平原的怀抱中孕育而成的。在这块大平原的西北边缘,沿黄河上溯,穿过稷山、中条山口,可以进入一个曲折的狭长平原小区(图中未标出),此就是汾渭平原和秦晋高原(古周原)。其南侧为崤山山脉,西连秦岭,黄河傍有乾山。这里是中国古史上夏族(晋)和秦文化的孕育地,陇山、秦岭、吕梁、太岳、太行、泰山环居若屏障然。而由大平原的南顶点河南南阳出发,循汉水南下,穿过伏牛山、武当山、桐柏山、大别山诸山口,就可以进入又一块小平原区——江汉、两湖平原。这里正是中国历史上楚文化的孕育地。
从古地理学的观点看,这块大平原出现在距今约一亿年前,是由黄河、海河、滦河等河流的泥沙堆积而成。在整个呈三角状的大冲积平原上,地势均极为平坦。只有这个三角地域的中部略偏东北的地区,矗立着一座高山,这就是古称中岳,也被看做位于天地之正中的泰山①——上古中国人心目中的昆仑山。
为什么泰山是昆仑山,对这个问题我们已从地理位置上作了论述。以下再从名称的考证和昆仑山——泰山在中国神话中的地位两个方面提出证明(古中原地势较今低,故泰山显得更高)。
古人称山为“垣”,《尔雅·释山》:大山,垣。垣转音即岳()。故泰山古称“大岳”、“岱岳”或“泰岳”。
《尚书·尧典》说:“四岳:岱宗、南岳、西岳、北岳。”将泰山作为“岱宗”而列居众岳之首。
《风俗通》说:
泰山,山之尊者。一曰岱宗。岱者,始(胎)也。宗者,长也。万物之始,阳阳交代,故为五岳之长,王者受命恒封禅之。
《封禅书》:“二曰地主,祠泰山、梁父。”“地主”即“地柱”。由此可见,泰山在中国古人的心目中,具有一种非常神秘和神圣的地位。这一点也反映在它的命名上(见图56)。
泰山,古又记作“太山”。太、大、天三字古代通用(太、大古音相同。而在甲骨文中天、大通用)。所以泰山就是大山②,也就是天山。这个名称表示了它具有上通天帝的意义。
而“昆仑”二字,在古代也正是“天”的称号。
扬雄《太玄·法言》:
昆仑旁薄幽。
注文说:“昆仑,天也。”旁薄是双声联绵词,古称浩大为“旁溥”。幽,即玄远幽深。扬雄作《太玄》,好用古义僻字。在这里,他所使用的,显然也是“昆仑”一词的古义,即天。昆仑之所以是天的名称,是因为昆仑通作混沦,亦即混沌和浑沦。
岑仲勉《西周文史论丛》引王友《侍行记》(卷五)说:“考昆仑者当衡以理勿求诸语。上古地名多用方言,昆仑乃胡人语,译其声无定字。或称昆陵(东方朔《十洲记》)、混沦(郑康成《周礼注》)、祈沦(王嘉《拾遗记》)。要之为胡语‘喀喇’之转音,犹言黑也。”按,此说甚确。察《晋书·李太后传》中有这样一句话:
时后为宫人,在织坊中。形长而色黑,宫人皆谓之昆仑。
《诸神的起源》 第二部分 《诸神的起源》 天堂与地狱之山(4)
《旧唐书·地理志》:“自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遂号为昆仑。”隋末称“茄”为昆仑紫瓜(连雅堂《台湾通史·域地志》)。由此正可以印证上说,并了解古昆仑一词的确切语义:形体高大而黑即称作昆仑。准此,则昆仑正与今语中的“混沦”、“混沌”或“浑沦”诸词意义相同。虽然混沦、浑沦一语的语源究竟何在,今已不可深考,但《庄子》、《汉书·古今人表》及《帝王世纪》中均有“浑沌氏”。古人观念中常认为有天地之前的状态为“浑沌”、“混沦”。长沙马王堆出土西汉帛书《十六经》:“无晦无明,未有阴阳。阴阳未定,吾未有以名。”《列子》描述天地开辟前的状态:“万物混沌而未相离也。”屈原《天问》:“邃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蒙暗,谁能极之?”凡此所言,正是混沦——浑沌一词的原始语义。而混沌一团又是云气的写照。所以在古语中,混沌——昆仑也成为天体和云气的一种称号。《西次二经》:“南望昆仑,其光熊熊,其气魂魄。”按,“魂魄”二字乃浅人妄改,古本应作“魂魂”。魂与云音义均同,故“其气魂魂”,亦即“其气云云”。在今日泰山岱顶有一巨大建筑群,系建于宋代,称作“碧霞灵佑宫”,所祀之神名“碧霞元君”,乃是传说中的泰山主神。对此神的来历,异说颇纷纭。实际上,碧霞元君也就是《山海经》中所说的云神“红光”。而由上述又可知,古人所称昆仑山,可能有三个意义:
1.“昆仑”象征这座山在天地未开混沌之时即已存在,形容其来历之古老。
2.以“昆仑”象征此山顶天立地,云气缭绕(混沌)。
3.以“昆仑”称颂其山之高。
《水经注·河水》:
三成(层)为昆仑丘。
郝懿行《山海经疏》:
昆仑者,高山皆得名之。
《尔雅·释丘》:
丘一成为敦丘,再成为陶丘,再成锐上为融丘,三成为昆仑丘。
又,《通典》卷四五引郑玄说:“昆仑即是土地高著之称。”综上诸义,可以看出昆仑山的名号均与“天”和“大”有关。所以可确定,昆仑山的含义也就是天山和大同,而此与“泰山”一词的含义又正相切合。这当然不是偶然的。我们再来考察一下关于古昆仑山和泰山的种种传说,看看二者是否相合。
《水经注·河水》说:
《昆仑说》曰:昆仑之山三级,下曰樊桐,一名板松;二曰玄圃,一名阆风;上曰层城,一名天庭,是谓大帝之居。去嵩高五万里,地之中也。
晋张华《博物志》引《河图括地象》:
地部之位起形高大者有昆仑山,广万里,高万一千里,神物之所生,圣人仙人之所集也。出五色云气,五色流水。
《山海经·西山经》:
昆仑之虚,方八百里。……百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
《淮南子·地形训》:
昆仑丘“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
由此可知,古人认为昆仑山是一座通天之山,是一座仙人所居的神山,是有天宫的上帝之山。而在古传说中,泰山也正是这样一座山。
《韩非子·十过》:
昔者,黄帝会鬼神于泰山之上。大合鬼神,作为清角。
《风俗通义·五岳》:
东方泰山……尊曰岱宗。岱者始也,……万物之始,……王者受命,易姓改制,应天功成,封禅以告天地。
《太山镜铭》:
上太山,见神人,食玉英,见沣泉,驾交龙,乘浮云,白虎引兮直上天。受长命,寿万年。(见罗振玉《辽居杂著》)
由上引诸文可见,在中国古代观念中,泰山乃是伏羲、黄帝及众神仙所住之山,是一座通天之山。而这正与昆仑山的神话相合。但是,古昆仑山不仅是一座通天的神山,而且是一座死神之山,是传说中的“下都”(幽都),即阴曹地府。
昆仑之丘,实唯帝之下都。其神陆吾①,是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畴。②
昆仑山北,地转。下三千六百里,有八玄幽都,方二十万里。③
《楚辞·招魂》:
魂兮归来,君无下此幽都些,土伯九约,其角疑疑些。
幽都,也就是地府、冥国。古人认为人死后所归之处在幽都。
又《淮南子·地形训》说:
禹掘昆仑虚以下地,中有增(层)城九重……旁有九井……是其蔬圃。蔬圃之池,浸浸黄水。黄水三回复其源泉。
此昆仑山地下之黄水泉,也就是古传说中所谓黄泉。
《左传》隐公元年引郑庄公誓词云:“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杨伯峻注:“黄泉,地下之泉,此二句犹言不死不相见也。”以是可知,古以黄泉为死地,而黄泉正是位于昆仑山下。
郭璞注《山海经·西次三经》:
《诸神的起源》 第二部分 《诸神的起源》 天堂与地狱之山(5)
玉山,《穆天子传》说之群玉之山,司天之厉及五残。主知灾厉五刑残杀之气也。
“残厉”是古代传说中的刑杀之神④,而玉山也是昆仑山(详见后文)。据此可见,死神、杀神居住在玉山即昆仑山上。
此外前已指出,昆仑山是西王母所在之山。我们在关于女娲、西王母的讨论中已指出,在中国神话中,西王母正是一位死神。凡此皆可证,古昆仑山在传说中既是一座神山和通天山,又是一座鬼山和死神之山。值得注意的是,古泰山恰恰也是这样一座“主生又主死”的山,在中国古神话中,与昆仑山完全相同:一方面,泰山是天山、神山;另一方面,泰山又是鬼山,是阴曹地府所在之山。
《帝王世纪》中有“太山稽鬼”之说。马王堆出土帛书《十六经》中,记黄帝有臣名“太山稽”。按,“太山稽”,即“太山姬”,亦即西王母,正是中国神话中的死神。
清人赵翼《陔余丛考·泰山治鬼》说:
东岳主发生,乃世间相传多治死者。……其实后汉时已有此语。《后汉书·乌桓传》:其俗谓人死则神游赤山,如中国人死者魂归泰山也。又《许曼传》:曼少尝疾病,乃谒太山请命。干宝《搜神记》:胡母班死,往见泰山府君,为之致书于河伯。《三国志·管辂传》:谓其弟曰,但恐至泰山治鬼,不得治生人。……《博物志》:泰山天帝孙也,主召人魂。东方万物始,故知人生命。《古乐府》:齐度游四方,名系泰山。人间乐未央,忽然归东岳。是泰山治鬼之说,汉魏间已盛行。
又,顾炎武《日知录》(卷三十)“泰山治鬼”条云:
尝考泰山之故,仙论起于周末,鬼论起于汉末。……自哀平之际而谶纬之书出,然后有如《遁甲开山图》所云:“泰山在左,亢父在右。亢父知生,泰山主死。”《博物志》云:“泰山一曰天孙,主召人魂魄,知生命之长短者。”《后汉书·乌桓传》谓:“中国人死者魂魄归泰山。”
《史记·封禅书》记齐人所祀八神,其中有地主,祭于泰山梁父。“地主”应当就是《楚辞·招魂》中所说的治鬼之“土伯”,也就是后世所谓“土地爷”。
但这里应当指出:自顾炎武以下旧论咸以为泰山治鬼之说起于汉初,这是不对的。殊不知此说实脱胎于昆仑山下有幽都、黄泉和西王母的神话。而考其起源,则可以追溯到古华夏文明的肇始之处。
《三国志·魏书·乌桓传》:
中国人以生死之神归泰山也。
《白虎通义》:
王者易姓而起必刊封泰山,行教告之义也。
《五经通义》:
王者受命易姓报功告成必于岱宗。
《文选》李善注引《博物志》:“泰山天帝孙也,主召人魂。东方万物始,故知人生命。”东方万物始者,犹言为万物母也。
所有这些,都记述了中国人所固有的所谓“慎终追远”的文化观念。而这种观念之所以集中在对泰山的崇拜上,又是具有深刻原因的。
从20世纪以来的考古发掘看,位于中国东部以泰山曲阜为中心的泰沂山区,乃是华夏古文明最重要、最集中的起源地之一。1965年以来,在沂源县土门千人洞,相继发现了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遗迹。1981年,此地又发现了距今四五十万年前的猿人头骨化石。1966年,在泰山东部新泰县乌珠台,发现了一颗少女牙齿化石,经鉴定,距今也已有五万多年的历史①。凡此均证明了,在泰沂山系地区,远在五十万到四十万年以前,就已有人类生存和活动了。至旧、新石器时代,此地的文化遗迹就更多了。20世纪初叶,在章丘龙山镇发现了著名的龙山文化遗址。龙山文化以其上承仰韶而不同于仰韶的独特文化风格引起了人们的注意。20世纪50年代以来,又相继在泰沂山系及其周围,发现了著名的大汶口文化。其荦荦大者,如泰安凌阳河大汶口、日照东海峪、诸城前寨等,宛如群星辉烁。其文物之灿烂与文化发展水平之高,我国其他地域的同期文化遗址,盖无能望其项背者。而这一地域,却正是古传说中黄帝族起源的主要区域,也是在中国上古史上迸发出夺目光彩的殷商王朝崛起的重要根据地。
许多材料表明,崇拜太阳的黄帝族不仅起源于泰山地区②,而且把泰山看做他们本族的神山、天山——昆仑山。因此,他们也把这座大山看做祖先世代所居的圣山。由此遂产生了对中国文化影响至为深远的一种“木高千丈,叶落归根”的观念。无论在怎样的流离迁徙中死去,先民们也仍然怀有这样的心愿——把骸骨归葬于泰山下,使千秋万载后,魂魄归返于故园。
据古书中的记载,泰山有两座辅山:一为梁父山,一为长白山③,其中的梁父(又作梁甫)是一座著名的古墓地。
《遁甲开山图》:
亢父知生,梁父知死。
陆机《泰山吟》:
梁父亦有馆,蒿里亦有亭。
幽途延万鬼,神房集百灵。
诗中所说的“蒿里”,是泰山侧的另一座小山,也是一座古墓地①。
汉刘伯平镇墓券:“生属长安,死属太山。”汉简:“生人属西长安,死人属东太山。”(杨树达《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第302页)
《诸神的起源》 第二部分 《诸神的起源》 天堂与地狱之山(6)
所以,在中国文化中,泰山具有不同于任何其他山的神圣意义。它被看做天地之中,历代帝王登基者都要到此朝拜、封禅,而封祭天就称作“升中”②。至今泰山顶上有南天门和玉皇殿。而登泰山者向来有观东海日出之俗。根据我们的考证,这种习俗实际上可以一直追溯到起源于黄帝时代的日神和泰山崇拜上。其由来真可谓久矣!除此之外,泰山在古代又一直是一座死神之山,是中国人魂魄所归的故国家山。
《山海经·大荒南经》:
帝尧帝喾帝舜葬于岳山。
“岳山”或作“羽山”,据说夏祖鲧死于羽山。岳山也就是作为众岳之首的泰山。那么由此看来,中国上古史中的有虞、陶唐、夏、商、周之祖,竟无一不葬于泰山者。
归纳以上所论诸点,根据:
1.从语义学的角度看,泰山是天山,昆仑山也是天山;
2.从地理学的角度看,古人认为泰山位于天下正中,昆仑山也位于天地正中;
3.从神话和宗教的角度看,古人认为泰山是神山、通天之山、成仙之山,昆仑山也是神山、通天之山、成仙之山。古人认为泰山是死神之山,是幽都——地府所在之地,昆仑山也如此。
我们当可确凿无疑地论定,古昆仑山其地望与今日西北的祁连、昆仑二山毫无关系。实际上,它就是华夏民族一直视为神圣之山的泰山。
由此我们还可以解开古史中的一个大疑谜,这就是黄帝所居的“轩辕之丘”的秘密。③
其实,轩辕丘也就是昆仑山。轩辕古音Kuānglún①,其对音正是昆仑。又昆仑山在《吕氏春秋·古乐》中记作“阮”山②。昆古音近川、犬③,所以昆仑——阮——轩辕正是一声之转。昆仑山又有别名叫“员丘”:
员丘山上有不死树,食之乃寿。有赤泉,饮之不老。多大蛇,为人言,不得居也。(《博物志》)
而员丘也就是轩辕丘。(今山东半岛有喻陀山,又有昆嵛山。疑皆是昆仑一语的变名。)又,从语音通转关系看,昆仑即浑沦,浑沦又是圆之联绵词(亦即今俗语中的“囫囵”)。《尔雅·释地》:“方丘圆丘,丘形之方圆者也。”所以浑沦丘——昆仑丘也正可称作“圆丘”或“圜丘”。黄帝国号轩辕,此二字纯为象声词,历代注家从无认为其有实义者。而从史事考证,轩辕本字似当作“玄云”。“轩”通作“玄”。玄,天也。辕、员古通用。而古文中“员”字,也就是“云”字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