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心中月

_2 释万行(当代)
学佛之人如果明心得透彻,很快就能眼见佛性。明心见性以后,要做的事就是走出山林,进入红尘,对境练心;六根对六尘,时时观照佛性,如此保护佛性一到二年,不被境转,随见随在,方可无观无照、任其自然。明心见性以后,若不做保任功夫,定力很快失去,而无法眼见佛性。修道,见道、养道,最后是用道。
行不退和念不退有何区别?在八地菩萨以前都是要有意提起观照,时时鞭策自己,以免分散思想而不在道中,当进入八地以后念念入道,永不间断。达到念不退,行才不退。在开始虽然没见道,念头也没入道,但在行为上应该勉强自己符合道。行为符合道,也能促进念头很快入道,由勉强进入安详,从有为进升到无为。
当进入第三禅中产生的喜乐,世间上所有的快乐都无法赶得上三禅的喜乐,尽管如此还得超越,不能贪恋它,心若有贪即入魔境,每一种境界皆是魔境,心若不贪,魔也非魔。
在禅定中能做得了主,在梦中未必能做主,在梦中能做得了主,在临终时又未必能做主,临终时的昏迷要比梦中更加昏迷,平时入定就是训练死亡,在临终时走,犹如在定中走。
修净土法门要懂方法。“阿弥陀佛接引我,阿弥陀佛接引我……”这是用一种有为的方法在修炼,与道不相干,不明心,不见性学法无益,仅仅是种点善因而已。
念佛就念佛,管她接不接引,那是佛的权力,我只管一心念佛,一心不乱,永不间断,能如是很快产生定力,何愁不能见弥陀?
念佛的目的就是声声念醒主人公——也即觉照,觉照非本来面目,但也不离开本来面目。
无念即念——也即念念分明,了了分明之正念。
有念即无念——也即无邪念,念念能入道之正念也。
念而无念——也即念念不停留,是非不分,过后无痕。
不念而念——也即不取不舍、不辨之念。
三界轮回,六道往返是何原因?乃是妄念不息,随境而入,若定力够,随便出入也无妨。念头起时不跟随,天上人间任你挑选,什么念?贪嗔痴……之念。
现在学佛的人,是在佛学上玩名相,入海算沙,永远无法知道佛的真意。佛学是学佛后产生的思想——也即佛学,不学佛,何来的佛学。
所谓的着魔,实际上是六根对六尘的贪恋执着造成的,不住六尘,一切魔境如何产生呢?
能够看住自己的身口意就是修行,也是最好的修行。
真正的修行就是看住自己的念头。
除魔境——先无住。
欲平天下——先平自己的心。
物不自物——因心生物。
性无形相——非用不露。
心不自心——因物见心。
纵然有种子(因),如果不给它机会(缘)也不会成熟。好比种子不遇到阳光、水份、土壤绝对不可能开花结果一样。命里面有,但是不给它机会,若是机会有了,再躲开,事情也不会成功。有因,未必会有缘成熟。因是自己在有意无意当中种下的。
初显觉照——→养成觉照——→无所不照——→进入不动地
↓↓↓ ↓
初悟见道——→绵密养道——→炼心固道——→起大妙用
念佛的人,妄念出现,赶快提起佛号;持咒的人,妄念出现,赶快把咒语提起来;参禅的人,妄念出现,赶快提起觉照。觉照不断,乃是了了常知,念念分明。
真心本自无生,也无灭,有生有灭是头脑的妄念也。
了了常知,念念分明,乃是真无住,若真无住,天上人间任你自由遨游,阎罗王也拿你没办法。
生死的根源乃是妄念不息,随境攀缘。
功德圆满时,也即念念分明时,也即如如不动时。
念念分明时,也即无所不能时。
无所不能时,也即战战兢兢时。
战战兢兢时,也即功德圆满时。
何时无需修炼?亲见本来面目以后无需执着修炼,但还要保持觉照不失。何时觉照不失?进入八地菩萨以后就无需有觉有照,自然也不存在失与不失了。
通过第六意识修炼、念佛、念咒、诵经、观想就是把清净的种子传给七识,再传给八识收藏起来。一旦把第八识打开,生生世世收藏的种子都会利用上。
六识动了念头,五识就会去做,七识就要分别,七识喜欢的,就送给八识这个仓库收藏起来。
六根关闭,五识自然不会去造业,七识也无有东西去分别,八识自然空空如大千。
是是非非,你好他坏,爱你恨他,皆是七识的分别,把七识打死了,一切都变成平等性智,真正的打七,是把七识打倒,不分别,不执着,惟有降伏第七识,八识才能变为大圆镜智。
逆着修炼,五识变为成所作智……八识变为大圆镜智。
五识————→六识————→七识————→八识
↓↓↓↓
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
如果不修炼,六识是造业的根,五识是造业的工具,七识是造业的策划者,八识是窝藏犯。
觉照功夫一旦培养起来便是无所不照,无所不照便是寂照,进一步达到如如不动地。
理事不二,那是针对圆满者而言。凡夫者,理还是理,事还是事,理事不融,也无法融为一体。会说者未必也会做,但要想做事通达,理一定要先通,理不通达者无法入事,事以理成,理以事显,如同《心经》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一样的道理。
性色真空,性空真色,色空不二,空色不分,不能分,本体是一,不是二。前后念断,照体朗然,灵明不昧,无处不是我,即如如佛,即无住处涅槃,即不生不灭,即唤醒主人公……
念佛、持咒、观想……无非是培养出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方能唤醒主人公,主人公没被唤醒者,皆是心外学佛。心外学佛者,皆有分别,有分别即造业。有业者,必然要轮回。
无念者,并非一念不生,而是念起无住,若有住,即是随念转,随念转,即非做主,倘若不随念转,虽在中阴,仍可自由,自主。
如何让自己的心不随念转,不被境牵?上座时在心上锻炼,下座后在事上锻炼。心态的锻炼靠功夫,何为功夫?理通为学问,放下为功夫。耳听终难会,离言方能知,能知是什么?什么都不是。
能所双亡,根尘俱空,前后念断,了了分明,你道是个什么?佛也,人也,如是也!如是即如是——随缘任运,自在逍遥,和光同尘,过而无痕,有缘则显,无缘不见,不见非不见,而是见之不识。
若有能所,已偏差,(能觉与所觉)究竟是个什么?说了即不中,知道还不是,是万物,即非万物,从门(六识)入者不是自家财富,须自作自受。如何做?无情能入,何为无情?耳听终难会,眼(心眼)处方得知。何处是眼?昼夜不寐者是也。为何不见? 只怪相逢不相识,处处皆是,皆不识,到头还是——你是你,我是我。无中有路莫寻有,根尘交锋无需避,空有不住谁敢合?傻瓜半吊才敢做,精敏者永远无着落。
佛陀修行的历程犹如众生的根性是一样的,先历经小乘的境界、大乘的境界、圆教的境界。
小乘教、着有,有道可成,有涅槃,有生死……
大乘始教、着空,涅槃、生死、罪福皆空,一无所有。
大乘终教、着非空非有。
大乘顿教、着即空即有。
大乘圆教、着非空也非有,非有也非空,一切皆是圆融无碍,过后有而非有,空而非空,也有也空,有而无形,空而有物。
修行喜欢找个清静的地方固然很好,但绝不是长久办法,真正的定力是在烦恼中修出来的,不能经受环境考验的定力不算定力。非境无心不算定,必须要做到对镜无心才算定。清静的环境犹如温室中的嫩草一样,根本无法面对旷野中的狂风暴雨及烈日严寒,温室中修行只是暂时性的,修行目的是为了将来(走出温室)能在红尘中起大用,不被红尘所转。
现在的修行人,不是经书读的少,而是读的太多,不是没有环境,而是环境太好,读外在的经越多,内在的心经越出不来,环境越优越,内在的潜能越沉睡。
总之,,能否受用靠根基,见性不能告诉你。
如是闭关
通常大家都想闭关,试问大家,一个不能觉照的人如何闭关呢?“闭者”,闭身心;“关”者,关六根。闭关,并不是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名为闭关。通常大家要么不见,要么是见而不照——也即见而即住。
不知不觉,能知能觉,能觉能照;能照能入,能入能出;能出入则无我,无我则自在;自在则无痕。
时常听说有人在闭关,但是时间不长就出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一个人的忍受力是有限度的,如果你对这一件事情没有产生乐趣,还没有生起法喜,却要继续做下去,其结果一定是一无所获,会自动放弃,终生厌倦。一旦和功夫打成片,产生法喜,乐不间断,身心内外一片光亮,日如弹指,而不是坐在洞中算时间,因缘成熟(法财侣地)都俱备了,才能闭关,闭关若是诵经拜佛,那仅仅是在皮毛上用功,如果什么方法都没有,根本不知道如何用功,还闭什么关,心理的素质,身体的素质都要很健康才能闭关,身体不健康的人,修到一定程度,很容易出现幻觉,再加上心理不健康就误以为是佛和魔来了,但大多数都以为是佛来。其实在闭关前应该早已明心了,不明心又如何用功呢?明心是理上,见性是功夫上,自古以来,理上都是顿悟,事上都是渐修,不存在理也是渐悟,闭关就是为了亲见佛性,在没有闭关以前早已经明了心性,对修行之途掌握在手,闭关之时,正是亲履本地风光,不是前进,乃是后退,回到最初的源头,回到老家,正是这个意思。
如果一个人真的发心修道,想要闭关的时候,必须外忘世界,内忘身心。法、财、侣、地不仅都要具备,还必须能够得心应手。所谓“得心”,也即明心;所谓的明心,也即明确方向。禅宗里面叫做“明白见地、确定方向”。
明心即因,见性即果;见性即因,入道即果;入道即因,无我即果。到究竟的无我之前,要把世间上的利、禄、情、爱全都放下。这些放不下,无论你每天用功办道多少,都与“道”不相干!你“用功办道”的越多,实际上对世俗的功名,情爱,贪恋的越多。因为你对这一面投入的越多,对另一面索取的也会越多。即便有一天你入了道,见到了自己的心性,你没有持续地修炼下去,一不留神,觉照还会被业力给拉出来。因为一个人的业力越大,越有力量,一旦降伏,入道的力量也就会越大。
如果在外边做事情能够全心全意投入的话,一旦我们走进另外一个环境——闭关的话,同样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相反,我们在外边做事情贪生怕死,不愿多做一点,不愿多付出一点,我们想闭关修炼,难道是一种享受吗?难道它不比在外面付出的更多、更艰辛吗?古人讲:智慧用了智慧在,力气用了力气在。一个不愿意布施智慧、力气的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修行人?
抛开学佛的角度来讲,你用了智慧,用了力气,从某种意义上讲确实好了对方。那么我问一句:你自已究竟丢失了什么?实际上,人的智慧,力气,是从布施当中、从供养当中培养出来的。也可以说是被逼出来的、是挖出来的。
我们都知道:人才,与先天的素质及后天的培养有关系。实际上,人的一半上天已经给你定型了,给你安排好了,无论你怎么蹦、怎么跳、怎么挣扎,谁也没有能力帮你改变这一半了!所谓的“改造命运”,只能是改造另一半。可是就一个凡夫而言,这另外的一半,你也无法改变!惟有在世的明师可以帮助你改变。就连过去己经住生了的明师,对你来说也是无济于事。就像现在的人有病,必须要找现在的医生,你去找古时候的扁鹊、华陀,根本医治不了你现在的病。你们在座的人,谁有了病会去找过去的华陀、扁鹊治疗呢?是不是都去找现在的医生呢?
人的福报、功德、智慧、承受力等等,一切的一切,都是从给予当中、付出当中、供养当中培养、训练起来的。为什么在“六度万行”中,要把布施放在第一位呢?我们看问题不要只看表面,要看到它的实质,看到核心。
当一个人的心态没有改变的时候,你所谓的学佛修道,就像一个齿轮每天按步就班地转动一样。你就是转一百年,也不会开悟。即使在修道,也未修道!因为你天天都是按步就班的这一套,并没有让你的身心有巨大的震撼,巨大的触动。
可怜之人,也必然有其可恨之处!
要想知道自己能否修行,是否己经在修行,或是说修行到哪个程度了,从日常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接触的每一个人,足以能够检验出我们修行的等级了,哪里还需要看经书,找明师印证呢?
菩萨之所以有悲心,那是因为他有一个难以形容的心量。如果他没有这个心量,如何来的悲心?即然没有悲心,如何来的智慧?既然没有智慧,如何来的神通?所有的一切,全部是建立在“量”上。有了这个量的存在,接二连三的智慧、神通、福报、功德,都会具足。人生很短暂,转眼间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你得到它也是如是,你得不到它也是如是。既然世间上的一切都是如是,大家何不找一个超越了如是的“如是”呢?
一个人尝试的越多,当他超越、放下的时候也就越多越快。这里所说的“尝试”,不是说你经历的很多,而是指你用心投入过。有许多人经历了很多,但都没有用心投入,当然也就不可能有很深的尝试。因此在他的身上,也就不可能完全的超越。可是有几个人敢把自己的身心完全投入到某一件事情上呢?
因为他不知,所以就不觉;因为不觉,所以就不能够照;因为不能够照,所以就不能够入;既不能够入,所以就不能够出,既不能够出入,也就不能够自在。
如是音念
音念为何这么重要?粗者为声,细者为音,声者闭,音者开。音流是一种超自然的音振(也即音波),通过音流的振动力,能够使身心的能量,即本身俱有的能量唤醒,从而能把被困在身心内的能量从中解脱出来。
比如:“阿”e弥陀佛的阿字,e音便是把身心内俱有的能量,沉睡已久的能量唤醒,进而从身心中冲出来,走出自我(小我)与大我合二为一。
小我本身就是大我中的一滴水,因此小我与大我本身就有一种互吸互应的渴望与功能存在。
这种力量叫做佛性,也可叫做上帝、觉知、超灵,但都不重要,都可以,重要的是如何找到它,如何使用它。你可以通过一种方法(也即法门)来找到它,法门的名字不重要,关键是方法。你可以叫狗屎法门、也可以叫哦呀法门,还可以叫莲花法门……
声音和光都是修行途中不同阶段的产物,也即沿途风光,非宝所(目的地),切记,切记……
比喻我们念诵“嗡”字,采用音念法,一旦掌握了这个技巧,就会很快和最高的力量沟通。它叫什么都不重要,关键要得到这个力量,万物源于它,必将也回归到它里面才算圆满,才算归源。
与灵性力量沟通,应该是先把恭敬心修出来,否则一切将免谈,当一个人的恭敬心真正生起时,应该是一个无我的人,即是无我,才有可能融入万物,与万物同一体。
恭敬心生不起来,等于白修。谦卑、无我的奉献将会见到真理,我执(凡夫之心)将无法与灵性世界的力量沟通,凡夫心中不可能体悟到绝对的真理。
佛门里常讲的把身口意供养给师父,实际上就是训练一个人的恭敬心、谦卑心、布施心、无我的境界,这种手段是唯一与灵性力量沟通的办法,得到加持力也就是通过这种办法。
如是学画
连续闭关三次,前后长达七年之久,内在的境界不计其数,用禅宗的观点来论,此乃“门头光影”不可执着。人的习性,天生喜欢留恋美好的境界,恰恰美好的境界用文字又写不出来,语言也表达不出来,即便是写出来、讲出来、离那个境界还是相差甚远,有时根本就是词不达意,实乃背道。本来我是天生就不爱讲话,但是做了和尚,所到之处,信徒总是叫我讲开示,当讲到形而上的境界时,又总是苦于语言文字的缺乏,讲出来的既不能、也不是那个形而上的境界;只能说是接近它、相似它,但毕竟还不是它。也许用一种声音,或是一个图像,更能把那个形而上的境界给描绘出来,更能把自己的心声和形像给表达出来。出关以后的这种灵性的力量时常敲打着我的身心,叫我讲话、叫我写、叫我学琴、叫我学画。
因此出关后便到北京中国音乐学院学习古筝、水墨画,我并没有想成为琴画这方面的专家,也没有想成为这方面的能手,只是想把自己的心声给弹出来、画出来,作为一种再现的方式。若能这样,想必就是一种好的作品。至于说好不好听,好不好看,那都是次要的,关键是内在的境界给表达出来了就够得上档次。琴、画、道三者都是相通的,要专心,进一步专心到忘我,物我合为一体,近而两忘,作品的神韵才会闪现出来。画是由点、线、面三者构成的,筝是由二十一根弦构成的,筝和画练到一定程度都得达到雄伟而不野蛮,流畅而不轻浮,丰富而不臃肿。在佛学院学习期间,曾学过数年毛笔字,现在把它都结合起来,惊奇的发现,无怪乎古人讲:“一窍通,则百窍通。”百窍实际上是受一窍在指挥,如毛笔字,笔正则锋藏,笔斜则锋出,画也是这样,手指弹筝更是这样,否则棱角百出,既不圆润,也不丰满,流畅更谈不上。艺术是以“形”为桥梁,以“神”为目的。
理论不能代替实践,只能减少弯路而已。道者,如盐入水中,视之不见,尝之有味。做菜、穿衣、居室摆设都是艺术,好的艺术就是一首诗,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才够境界。佛门里讲童心易入道,对于艺术方面来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童心的艺术才不会老,才有生命力。
圣人也一样会做错事情,不同的是,圣人不会把同一种错误继续犯下去,而凡夫则有可能把一种错误,一而再、再而三的继续错下去。圣人通过一件事情会明白许多事情,甚至所有事情的道理。做学问与做人是同一种道理,终生不会错是没有这种道理的。圣人那是因为他善于观察事物、善于总结经验、善于反省、善于不厌其烦......遇到事情自己尽力去解决,这样可以培养自己的毅力、思考力、承受力,倘若不经思考就做出决定,或轻易问人,自己内在的潜能很难开发出来。真正的思考是把身心静下来进入三摩地中,而并非是社会上所讲的苦思冥想。冥想到极限是无想,无想之中,智慧才会出现。
波涛起伏的人生,往往使人的心境更加开阔,一帆风顺的人生是不会有大的成就。逆境使强者更强,也能使弱者更弱。
艺术家的心境,都是在他的作品里表现出来的,生活经历越多,其思想境界也会越高;思想境界越高,其作品的境界也会越高。艺术家的作品不能随着时代做,也不能随着环境做,要随着自己的思想境界做,只有这样,他的作品才有个性,才有生命力,才能走出一条路子。
为名、为利的艺术,不能称其为艺术,因为他的灵魂里没有真善美。艺术家必须为他自己的艺术献身,其作品才能达到一个完整的灵魂,否则只有灵魂的十分之一,甚至没有灵魂。学佛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艺术家的作品里必须要有种韵味儿散发出来,才能让人感受到他的作品是有生命的。我学古筝的时候每天练高达十来个小时,刚开始浑身疼痛,全部用的是僵劲,一个礼拜后,弹起来就轻松多了,渐渐地也就能够玩起味儿来了;当我学水墨画的时候,画出来的作品都是死的,连我自己都不满意,也不知画了多少,渐渐地才有点儿味道了,可见艺术品里必须要有味道才算艺术。
我常常羡慕老师得筝弹的好听,当时心里曾想,要是自己这一辈子能够象老师这样弹得好听,自己也就满足了。实际上,不可能弹得象老师那样的风格,也学不会老师的那种风格,只能说自己努力十年二十年也会有自己的一种风格,老师的风格不能说不学,但也无法完全学会,即使学会,也是外表的东西,内在的神韵是没法子模仿的。每个人的业力不同,经历不同,思想不同……注定了内在的神韵也不同。学老师的风格,关键在于参考老师的风格,而又能跳出老师的风格之外,形成自己的风格。凡是模仿出来的东西,都没有灵魂,上乘技艺不是通过模仿可以出来的,她是通过累世修炼出来的。模仿出来的作品,严格来讲不算是自己的作品,弹琴绘画,都应该走自己创作的路子,凡是用心创作的东西里面都有自己的灵魂。基本方法,非老师教不可,但神韵上的东西,非自己领悟莫属,学佛修道是一个道理。
在艺术上凡是善于模仿的,其内在的灵性力量永远不会出现,最后“灵魂”也会死亡。模仿意味着离不开拐扙,不能独立,不能随心所欲,不得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什么叫做艺术品,实在很难回答。
大抵说来,凡是艺术品不能缺少两个方面:一是形象(也即结构),二是神韵(也即内在的境界)。光有外在的形象,犹如躯壳或僵尸,光有内在的境界大多数人又认识不到,无法接受。一件好的艺术品,内行人能接受,外行人也能接受,这才叫做上档次的艺术品。一个真正的艺术家的作品,能把观众由外在的形象带到形而上的境界里。
一幅艺术作品不外乎形象与神韵的处理得当与否。好比一个人很有文化,只能算是一个好老师,但绝不能是一位明师,文化是一种形象,但是一位明师,不仅要有内在的境界,而且还要有外在的形象(也即知识)。往往许多搞艺术的人,也包括学佛的人,过多的模仿外在的形象,自然也就失去了内在境界。模仿是某个阶段,但不应该当做全过程。
我从小没有学过音乐,乐理一点也不懂,所以学起古筝来很吃力,老师教得也很辛苦。对于现代音乐我并不喜欢,觉得很粗糙,古代音乐虽然也不懂,但我一听就喜欢。实际上节奏并不仅仅局限于音乐上,可以说,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物中都会有“节奏”二字。
搞艺术的人比较讲究灵感,总误以为灵感是先天的,实际上,人的大部分灵感是来自于后天的知识、人生的阅历。
随着知识的积累,生活的阅历,事物的观察,人的思想境界自然开阔,联想也自然丰富,内在没有这些做基础,其灵感也很难出现。一个没有知识的人,没有生活阅历的人,不善于观察事物的人,灵感是不可能出现的。
搞艺术的人可以说是半个圣人,因为搞艺术的人必须在高度集中忘我的状态下流露出来的作品才够得上档次,否则就是做出来的作品,头脑里是不会创作出好的作品,真正的艺术品是从自性里涌出来的,是有一股力量,不弹、不唱、不写、不画、不舞,身心都静不下来,心灵里没有这个东西是做不出来的,够神韵的诗词书画等等,都不是做出来的,是“修炼”到一定程度后,从自性里迸发出来的。凡是不朽之作都是神来之笔一气呵成。好的作品就是四不象,是没办法归类的。不同的根器见到后,则有不同的感受和不同的认识。太像的艺术就不是真正的艺术,艺术和“道”相通,她里面什么都有,什么都能在她里面发现,都有,又都没有;都是,又什么都不是。太像的东西,或是一模一样的东西,她只能是一种东西,而不是艺术,更绝不是道。
能讲出来的艺术,还算不上艺术;能讲出来的道,更不是道。只能说,相似她,接近她,但毕竟不是她。
道非定,也非不定,定是断灭,不定是散乱。
道非修,也非不修,修是妄,不修是放纵。
道者,有无相伴,是非并随,凡是有说,皆是假立。既是假立,何故要说?皆因无明。
远离,也非远离;超越,也非超越;不可道,也可道。能所双空,也非空。无取,也无舍。
明心容易,见性难证,若不明心,何以见性?心是明,性是见。见性就是见到自性佛,这个自性佛,原本就是现成的,不是修成的,只需找到即可。
美术之所以是美术,那是因为是艺术家的表现能力,是艺术家的生命,是艺术家的人格,是艺术家的形象。
心法十论
释万行禅师开示
1、明师
大彻大悟的人就是一位彻底的平凡的人,正是因为平凡,才使其成为一位神秘莫测的人。平凡的人抛弃了所有不平凡的抱负,完全满足于现状,享受现有的生活,他没有什么想达成,做任何事都没有动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对于平凡的人来讲,都是一种享受,他直接进入生活,面对生活,不加分别地生活,他不想知道何谓生活,只会去经验生活,让生活来充满他,他完全和生活同一体。  
圣人就象太阳一样,不会在意人们对她是好是坏,有人说她好,必然也会有人骂她坏,有人需要她,也有人不需要她,然而圣人并不会因人们的谴责与赞叹而改变自己的行规。  
“一真法界”:得道的人可以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入一法中解众多法,众多法中解一法,法法相融,参而不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起必一切起,一落必一切落,万事万物皆是佛,皆是法,平等无二。  
没有众生就没有明师,明师的功德是以众生为基地培养起来的,众生是土壤,明师是大树,是大树需要土壤,而不是土壤需要大树,大树的叶子和果子,最后又落在土壤上,众生的福报是以供养明师而来的。  
成道的人融入了整体之中,“我执“的空间消失了,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处在整体之中,他没有得的感觉,也没有失的感觉,生死的空间早已不复存在了,他虽说是活在当下,可是连当下的概念也不存在,他也会努力,也会发火,也会骂人,但这些都又不存在他里面。  
开悟的明师不追求任何东西,也不会畏惧任何东西,所做的一切都是随缘。她没有朋友,也没有敌人。她的眼中没有好,也没有坏,她是一个善恶不分,男女不分,天堂与地狱不分,生与死不分的圣人。在她的眼里没有一个众生,个个都是佛。超越自我的人,进入道里面的人,哪里还会有善恶美丑好歹之分呢?她证得了无分别智,她不讲信用,她不会再造业障,也不会再消业障,她所做的一切,既合人道,也合天道。  
对于悟道人而言,爱和恨的心都已消失,他不爱某人,也不恨某人。然而你若来到他跟前却能感受到一种深深的爱散发着,那是一种单纯的品质在散发,你想他是什么,他就是什么,依你的根基而感受,而起反应,悟道者的心中始终是种单纯的存在,对他恨不值得,对他爱更不值得,但是你若想要爱,那么他就是全部的爱的化身。  
成道以后的身体还是和以前一样的形象存在,而内在的存在已彻底变了,我还是我,又不是以前的我,过去的我死了,又生出一个新的我——无量劫以前就有的我——现在重新出现。因为现在的我(头脑)死了,无量劫以前的我不得不出现。  
不要认为修行人修到最后象个木头样,什么也不知,在修行的某个阶段固然象个木头,由于头脑不再向外追逐,这股力量返回来逐渐进入了内在的核心,完了这个过程后,所有的力量,所有的技巧都变成了觉知,天空中飞只小鸟,犹如在你的心头飞过,别人在地上行走,犹如踩在你的心头。当然这种境界里是种难受的境界,你太敏感了,你太容易受到影响了。从另一面讲,此时的佛菩萨、天堂地狱都和你在一起,和你同一体,你已到了家,再也没有任何事让你可做的了,你的整个旅程已完成,你的整个结果就是一个觉知,时时刻刻地觉知,梦和非梦都成了觉知,过去的一切,在你觉知的状态下都连接上了,都记忆上了。所有的方法都是一个提醒,提醒你内在的觉知,变成了觉知后,也就不需要方法了,过去的方法只能对后来者有用。明师什么也不会做,只会叫醒你的睡眠,然而由于你头脑的习惯势力,明师把你叫醒后,你还不愿起床,仍然赖在床上,顷刻间又开始做你的梦。什么时候头脑被明师打死了,觉知才会立即稳固,它不需要时间,瞬间的工夫就可完成,也许努力十年就是为了那一瞬间,明师只是掌握了如何切断你的头脑,而能让你立即与内在的觉知连接上,让你变成觉知,错过了这个瞬间,也许一年,十年,好几世才会出现下一个瞬间,一旦达成一次瞬间,你将变成永恒的觉知,瞬间足以铸永恒。  
人类的痛苦几乎大半都是来自于比较,自己和周围的人事物比较,倘若能够进入内在使灵性开花,那么也就不会和外面的事物比较了。诸佛菩萨能够深入禅定,她喜悦,她宁静,她满足,她博爱,就是因为她内在的花开放了。
大开悟的明师所说的每一句话无不是教理,所说的所行的都是代表如来佛,供养明师就是供养三世诸佛,轻慢明师也即轻慢三世诸佛,明师是与三世诸佛心相通。  
得道的人不需要借助外界的任何事物,自己的内在也一样活得很充实,他不仅能和自己为伴,也能和万物为伴,他外在看上去是孤独的,而内在实是与万物同一体,他没有任何欲望,他从不显示自己,他能承受别人给他的是是非非,他从不认为自己很重要,他从不努力奋斗,他看上去象个傻瓜蛋,象个无用的人,象个软骨头,他没有原则,没有立场,你跟他合作一定会气死你,他只能做圣人,这个圣人的头衔还是别人给他的雅称,实际上他什么都不是,千万别把他划分成是属于某一类型,否则你会失望。  
佛菩萨无所不在,没有来去之说,只是众生没有摆好自己的“频道”,接收不到,所以不能和佛菩萨沟通,悟道明师正是懂得了架设频道的技巧,虽然众生皆有佛性,若不因明师的指导,终究不会悟道,一旦学会了频道的密码和技巧,即刻和佛菩萨沟通。
开悟的人若没有感情,又如何了解众生的感情呢?又如何帮助众生呢?生在人间就有人的特性,但又超出人的特性之上,犹如水中的莲花,生在水中,但又超出水面。  
明师总是最难当的。来到明师面前的每一位信徒都抱有一种成见,“我心中的明师肯定是这样这样,只有这样才是我心中的明师,否则就不是明师”。来者都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想象在塑造明师,没有给明师一点自由,本来是向明师学习,反而成了教导明师。如果你来到明师面前,不放弃以前所有的成见,那么你什么也不会学习到,你能把自己交付给明师多少,那么你便能从明师那里得到多少,交付并不意味着你交给明师什么东西,而是要对明师信任和敞开,惟有你所有的成见空掉后,明师的力量才能进去。来到明师面前就是要学会死亡,把过去所有的思想概念全部死掉,明师所能教你的,也就是教你如何把头脑死掉,惟有这个复杂的头脑死掉后,那个一尘未染过的亮晶晶的本来面目才会出现,否则就被你复杂的头脑给掩盖住了。由于我们轮回太多世,头脑里面的习气太多,把那个亮晶晶的东西给掩盖住了,那个亮晶晶的东西纵然掩盖得很深,但它始终不会变质,一旦把过去的概念抛弃,接受当下,本来面目也就出现了。  
怀疑别人,就是在搜索别人的垃圾,信任别人是在给别人套枷锁。对于一个得道的人来讲,早已超越这二分性,既不怀疑,也不信任,而是实话实说,以真实的面目在表达一件事,惟有模糊的头脑才会留在二分性上,怀疑和信任,罪过和功德,成功和失败……超越的头脑就是一个清晰透明的头脑——也即无分别的头脑——透明的镜子。万事万物在镜子面前都是还给他本来面目,凡是所能够发生的,也该发生,发生归发生,不应该以头脑来给发生套上某种概念——是与非,善与恶。发生的事情既不能分辨也不能判定,依它本然的样子接受它,它有自己的属性,人为的就失去了自然的美。之所以给它套上某种概念,那是因为你有动机,有目的。面对脚下的泥土,谁会说它是好是坏呢?因为我们对它没有动机和目的。概念是人类欲望的投射,把欲望投射到事物身上,它也就变味了,分类了。记住,圣人是一面镜子,它没有分别,没有目的,没有欲望投射,所以在圣人面前永远能保持本来面目。  
一位开悟的明师犹如一朵鲜花,也是有时间限制的,百年之内也会往生,然而他的加持力——也即能量场,三界以内的明师的能量场百年之内就消散了,超越三界的明师的能量场千年之内还不会消散,还有加持力。  
上师只是一个手指,你顺着手指的方向可以看见明月,但你千万别模仿上师,只需相信上师就能达到你自己的目标。模仿上师则会忘记自己内在的佛性,上层技艺不是通过模仿可以得到的,只有肤浅的表象可以模仿到,而内在灵性惟有完全成为自己以后才会开花。模仿则意味着是把自己划分为七零八散,不模仿上师,并非不相信上师。实际上每一个开悟的人都是一个不同的方法,没有两个开悟的人是采用同一个方法,在起步的时候芸芸众生可以采用同一个方法,越往内在深入越产生分歧,越有自己独特的方法,进入内在的核心点里以后,又是同一个方法——没有方法。前几步可以有方法给你修,最后的那一步则是无法为法,无门为门。有方法——没方法——又有方法——又没方法。上师的思想只有一个思想——他达成的,也希望你达成。而他使用的手法则是千奇百怪,不要认为上师奇怪,因为你开悟的因缘适合这个奇怪的方法。只有在你觉得奇怪的情况下,这个奇怪的方法才有效用,明白时,也即你开悟时,也即奇怪不奇怪时,也即无法时。  
爱明师就是爱道,明师就是道的化身,明师虽然是有肉身存在,但他们的振动韵律是和道一样的,接近他,自己内在的振动也会变。为什么那么多妖精都想吃唐僧的肉是有道理的。明师的一根头发,乃至所用过的一切,都是有同明师一样的振动力。如果你的敏锐很强,靠近明师完全可以感受到他的振动力穿透了你,你也会和明师具有同样的振动力。成道的力量如疾病一样具有传染性,感冒会传染,肝炎会传染,成道的力量同样会传染。明师成了海洋,什么都不需要,什么都能容纳,物质的、灵性的都能给,你敞开多少就能接收到多少,即便你不打开窗户,阳光也能照耀你的房屋,春风仍然经过你的窗前。母亲只能给你物质,不能给灵性,母亲给你身体健康,明师给你灵性成长,母亲给的是大树,明师给的是花果,见明师一眼就能使你沉睡已久的灵性苏醒,经明师灌顶后,过去世的业障永远消失,当下解脱。再造的新业由自己承担。
是是非非无定论,也不能定论。人类往往总是受先入为主的概念去评价一切,如果是先学了佛教,便无法接受基督教的思想,反之又无法接受佛教的思想,甚至互相攻击对方为歪理邪说,每一种宗教都有自己特定的定义和固定的概念,凡是不符合自己的都视为外道。门户之见,约定俗成决定了彼此格格不入。对于一个大彻大悟的人来讲,根本不存在正邪之分,一切言论皆是方便而说,无非都是使众生进入内在的核心。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没有文字)?如果说明师狂妄自大的话,那么今天的明师哪一个也没大过释佛,耶稣。悉达多一出生,便口出狂言:“天上天下惟我独尊。”耶稣也说:“我和天父是同一体,我就是真理,我就是道路。”明师并非是自大,而是实话实说,真理就是真理,真理是不能用谦虚和自大来衡量的,真理必须依它本然的样子被表达出来,必须依它本然的样子存在。对于一个常人来讲,谦虚和自大是同一种心态,都是“我执”的表现,是同一种能量的正负极。小智慧的人善搞阴谋,大智慧的人善搞阳谋,开悟的圣人总是依它本然的样子出现。阴谋阳谋与谦虚自大是同一种性质,皆是“我执”的再现,当我执消失的时候,明师所说的一切都是在陈述一个事实,既不是自大,也不是谦虚,而是把那个东西原原本本地表述出来,佛陀与耶稣都是实话实说。
2、行者
功夫深的人没有德性便是道里的魔鬼,有功夫有德性才能为民所用。德是功夫的用,功夫是德性的体,功德二字不能偏修。
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人品的堕落在于追求。
真正的教徒应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拥护政府,团结一致,为国为民献身。  
一个真正的修行人要时时刻刻记住众生,六道中的每一个众生都曾经是我的父母,我们本是同一体,只因他们未曾超越三界,故不能脱离轮回。六道中惟有佛道才不会轮回,余者皆难逃脱地狱、饿鬼、畜生之苦,即便是修炼成仙也还是属于三界之内的果位,终难免除轮回之苦。
空有不住业才空,若住还须还宿债。法执不尽,悟迹不除,宿业仍如影随身,此须亲证,非理悟即可。
达摩老祖讲:“若不见性,能说十二部经教,尽是魔说,不懂我说之意,宣我说之法,即是谤佛。”整个十二部经教尽是先祖们的修行体验记录,单从字面理解,三世诸佛都喊冤枉,若能深入禅定才能理解诸佛妙心。  
思想观念没有转变,心性因此提升不上去,故不能和高层次的众生沟通,在思想方面突破得越多,放下的越多,心性方面提升得也就越快。要先把自己头脑里面装的一些不好的概念倒干净后,佛菩萨的力量才会进来。否则佛菩萨的力量也被复杂的头脑抵触在门外。  
每层空间里都有它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倘若你超越了这层空间,就不会被这一层的空间和时间限制于你,所谓的超越三界,也就是超越每一层天的空间和时间,超越了时空,也就超越了三界,超越了因果。超越后没有因果报应,是针对超越者而言,但没有超越的人犹如还在大海中(因果的层次)作业,仍然还是被因果制约,所做的一切都还是要受果报。  
人越是使用头脑,越是依赖物质,也就越离不开这层空间,而内在的功能也就越退化,倘若不及时醒悟修炼,最后也就完全消失,不仅不能返回上去,而且还会往下一层空间堕落为畜生或鬼,它们醒悟后修炼为人体,最少也得千年以上,而人体这一世直接就可以修炼到超越三界成为佛。  
修炼的人要存正念,不可贪小神通,否则无形众生就会附体,隐态中的精灵鬼怪不会无缘无故地附体,也即所谓的不请不会来,来了以后,它给你鬼通来换取你的阳气,把你的阳气盗尽,人死为归,它有了阳气便可为人。  
常人所讲的悟并非是彻悟,而是在道理上的一些知解,还是头脑的范围。彻悟者乃是指的在理事上穷到了源头,得到了根本智,犹如得到水的源头,从此再也不会饥渴,心灵中有了深沉的满足。倘若是理论上的顿悟,也即古人讲的,大悟十八回,小悟无数次,还得从功夫上老老实实地做起。  
真修禅的人,世人根本无法理解,外忘世界,内忘身心,行无伴侣,人情断绝,泯灭人我,若能如是身能安闲,心能入道,故此禅者给世人的感觉则是冷酷无情,心无众生。殊不知,不如是又怎能入道成道返回人间度众生呢?
修要真修,悟要彻悟,不可做一个知解的修行人,要解行合一,更要把修行融入生活中、工作中,佛法离开生活也就无立锥之地,也就没有意义了。
顺其自然是大悟后的行径,凡夫顺其自然必然堕落。初修者一定是逆流才有希望成功,悟后的圣人一切都是顺其自然。圣人无心即是佛,凡夫无心则是落在空上,死后沦为畜生。  
一个修行人平时若能尽力做到不把空和有、是与非、好与坏、成与败、苦与乐、解脱与束缚看得那么重,分得那么清的话,在修行上也就象个样子了,太在意这些就是给自己设置一道无形的枷锁,制造一些额外的痛苦。  
远离世上的财色名利固然是有修行,但是能和财色名利打成一片而又不被财色名利所转,那才是真正的有修行有功夫。小果罗汉是远离红尘修炼,大菩萨是红尘为我所用,前者是片面的,后者才是圆满的,惟有处在圆满之中,才能修成圆满。  
多数修行人整天都在追求——有神通,有境界,有智慧,你那个“我执”没有消除掉,又如何会有神通,有智慧呢?惟有透过我执的消失,才会有某种在的出现,有是“真空”后的有,往往当“空”出现时,几乎每一个人都不敢面对它,人从无始以来,都是被有支撑着,一旦有消失,人就会发疯,空的境界比有的境界更可怕,空是种死亡,死去你的我执,死去你的存在,试问:你都不存在了,你还愿意活吗?人最渴望的便是我、我、我,希望别人心中有我,重视我。“无我”就是“真我”的存在,也即另外一个原本的我开始出现。  
死亡之所以对人类是那么恐惧,是因为你从一个已知的世界,将要进入一个未知的世界。倘若生前能脱离躯壳进入一个未知的世界,那么临死的时候,死亡对于你来讲,已是变成了已知数。临终那一刹那的欲望将会决定你来生的去向,或者说:“临终那一点的记忆将决定你来生的去向。平时静心入定就是对死亡的训练,死亡跟入定没有什么差别,它们都是很清醒的从这个已知的世界进入另外一个已知的世界。入定(死亡)是达到佛国的一道门,是放弃这个世界进入另外一个世界的开始。那个永远不朽的东西是最喜欢死亡,惟有借助死亡它才是最自由的。死亡对于生命来讲不是终点,而是这一阶段的结束和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开始。只有当一个人,生前全然地生活过,那么在临终的时候才不会留恋这个世界,否则还会留恋这个世界。内在的佛性(本来面目),它不需要你再去拜神拜鬼,更不需要你去拜佛,所需要这一切的,是你的头脑,因为你没有找到你的佛性,你是一个傻瓜蛋,所以才会以为你会死。当你透过觉知和醒悟将会了知没有人会真正地死亡。身体的死亡和生命的死亡是截然不同的,身体的死亡在百年之内谁也逃不掉,死亡是最民主的,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乞丐农夫,都要经历死亡。生命的死亡,不是遇到意外事故,几乎是不会死亡的,如飞机爆炸,其死者的灵体是魂飞魄散,将再也无法投胎。一个灵体的形成,从石头到树木到虫子需亿万年的进化才成为人身。当你试着把意识从头到顶抛向空中,时时刻刻观看着你下面的身体,有一天你将会突然发现,我已离开身体,我已和身体分家,我是一个观照者,我是一个觉知者,久而久之,你学会了如何出去,自然也会如何再回到身体内,那么死亡对于你来讲不会有任何畏惧和困难,说走就走。  
生活是生命的一部分,死亡是生命的另外一部分,后一部分惟有通过静心可以享受到,静心就是死亡的感受,静心当中抛弃了功名利禄,抛弃了身体和思想,世界所有的一切你都抛弃了,死亡也是如是,有一点不同的是,静心当中是你自愿抛弃,因此走得很轻松,死亡是你不得不抛弃这个世界的一切,因此你会留恋。由会动的身体变得慢慢不会动,由很活跃的思想变得慢慢静下来,最后身体完全不动,思想离开身体——就是死亡——就是入定。首先坐下来静观你的身体,它在干什么就让它继续干,意识要清清楚楚地看着它干,而后再现你头脑里的每一个念头,有什么都让他出现什么,你只是一个旁观者,全然的旁观者,绝对不是一个参入者,一参入,观照的功夫便会失去,它爱想什么就想什么,你只保持一个观照者——也即旁观者,绝对不要跳出去,久而久之的观照下去,你将会和身体,头脑分开,死亡对你来讲还有什么难度和恐惧呢?你的观照只会成一面镜子,周围的任何东西都被你照的一清二楚,(这个时候别误以为得了神通,此乃小菜一碟,仅是修行的开始)整个宇宙都在这幅镜面里,山河大地尽在手掌中,万事万物来来去去,都不会在这个镜面上留下任何痕迹,来就让它来,去就让它去,来者不拒,去者不留,鬼神岂奈我何,你是一位百分之百的旁观者,是一幅完整的大圆镜,上照天堂,下照地狱,到了此时才能免除一切痛苦。下一步粉碎镜片,知者和被知者,照者和被照者,全部打破,溶入广袤的本觉之中。他就是你,你就是它,在也无在,知也无知,它做就是你做,做也无做,原本如是,细读心经中的六个字——观行照度空无。  
死亡对于得道者而言,他不是一种知道,而是一种经验,是打开另一扇门的经验,进入另一扇门会使你变得再度年青,又开始另一阶段的生活,同样的道理,这一阶段过完后,又会再度死亡,生命轮回不息,春来花开秋又谢,秋谢春来花又开,生命河流永不息,死亡也是三摩地。
省吃俭用把财物供养给出家人,不如把财物施舍给孤寡老人,建寺安僧,不如创立慈善机构。
3、法门
不管你是信仰哪种宗教,还是修哪种法门,还是东方人,或西方人,只要你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本来面目,还没有和道沟通,你就是外道,反之,你就是真正的道。
凡是想证明佛法的,须先修学,修学最快的是从禅定开始。
修行必须先从有相上开始,到无相上为成就,最高的境界,就是即相而离相。不先有相,哪里会有离相之说呢?又岂能证到实相之果呢?
密宗中的观想,乃是用心理的力量影响生理起变化,达到某种境界。有气通的感觉,即是不通,真通是没有气通的感觉。
通过禅定把生命力升华到顶点,并能离开身体,也即所谓的出神入化,进而方能开悟。  
密宗禅宗乃至所有的法门都不外乎从意识上下手,观想、参话头、念咒语……,都是意识的作用,在唯识学上称谓“作意”,无意识则无佛可成,也无众生可度,最后的成就又是转识成智。
道家、密宗是从身体上下手,更注重意识的修炼,修气脉的开始,首先就是作意。参禅止观虽然不从身体上手,但也从作意开始,专心致志地作意下去,就会成功。  
参禅是从行门入手,也即先修后悟,止观是以慧门入手,也即先悟后修。现在这个时代的修行人多以慧门入手,结果个个都成了狂禅份子,悟了一点门外的道理,就误以为悟到了终极,仅此门外的道理也非自悟,乃是依明师的开示在理论上解悟而已,并非是证悟,若在理论上解悟后,再用能观之智,去观所观之境,能所双运才能达到证悟佛果。  
如来禅是边修边悟,祖师禅则是悟后再去做功夫。祖师禅多为契理,如来禅契理又契机。契机契理者为经,契理不契机者为语录,契机不契理者叫做外理邪说(理是理论,机是时代)。  
念经、念咒语、结手印、观想,它们功用与效应都是一样,犹如安置电视机的天线是一个原理,使电视机本身具有的接收功能发挥与电视台沟通,十指是与五脏相通的,人体发出的音又是和宇宙相通,通过观想结手印和音频的振动,既可把自身的信息发送出去,也可接收到宇宙的信息,手印和观想并非是密宗或道家发明的,而是有人类的那一天就发明了。古人没有语言,交流的方式便是以音波的频率振动起共鸣,由于人类不修行,退化以后,便发明了文字语言,从文字上还可以找到天音,如“嗡”字便是。  
密宗许许多多修法,大抵说来不外乎三种:一是“考拉法”,也即男女双修,通过性刺激把彼此的生命能量激活,并达到顶点,结合个体意识再与至上的意识合二为一,抛开躯壳进入三摩地。二是“密斯拉法”,为混合型的修法,人体本具有的能量,在修到某个阶段生理能量会跟不上,再通过某种方法激活能量升至心脏部位,下部彻底空掉,此法也易悟道。该两种方法适合年老体衰精力不足或性欲强烈无法超越者修炼。三是“山玛雅法”,单身的出家人最适合走这条路,此法与性绝对没有关系,也不需要性能量,直接把意识提升到顶轮,通过密咒中的音频振动力把顶轮振开,此法最易最快也最险,需要过来者亲传。咒语中的音波频率与大自然最易沟通,咒语的发音本身就是模拟宇宙的声音,所以会产生不可思议的效应,音波在人体而言能激起每一个细胞的飞舞,光有光波,味有味波,音有音波,想也有想波,目前科学只能证明光有波,知道音有波,但还证明不出来,如果音没有波,为什么人们听到音乐便会自然地扭动身体做各种各样的舞姿呢?亲人之间的思念便是想波的共鸣,故此会有感应一说。目前人类的现代音乐只有七个音符,而古代的宗教音乐至少有十个以上的音符,每一个音符代表每一个不同的音阶,在人体与每一个意识层次起共鸣。为什么有些音乐人一听便易产生兴奋,产生焦躁,产生轻安,产生睡眠,产生愤怒……,而宗教的音乐为什么一听便易清净下来容易入定呢?密咒就是宇宙之音,念得准确容易使自身的信息能量和宇宙沟通,并能获得更大的能量,有助于气脉畅通,深入禅定,启发自身的神通,达到佛境。
佛教的核心是禅,禅是最能代表佛教的,整个科学都是围绕着禅演变出来的。整个佛学都是在读禅,禅是最透彻的心理学,禅是最符合宗教逻辑,但不符合哲学中的逻辑,宗教中的逻辑与哲学中的逻辑是有本质上的区别。宗教中的逻辑符合心灵,但不符合头脑,哲学中的逻辑符合头脑,但不符合心灵,此逻辑非彼逻辑,此哲学(宗教)又非彼哲学。由于文字的缺乏,宗教的逻辑和哲学也和社会中的逻辑和哲学使用同一个字眼,但两家的意思是截然不同的。再者如宗教中所讲的爱与社会中所讲的爱是有本质上的区别,语言和文字的缺乏,不得不使用同一个字眼,尤其是用语言来形容禅定中的喜悦,没有一个字眼能配得上描绘那种境界,再怎么挑选语言文字,最多也只能接近那个奥秘。  
开脉不属于开悟。健康人的脉一直都是开的,也无须再开,身体有病的人,在修到某个阶段才会有脉开的感觉。开悟是件不能制定的事,一切准备工作都不能迫使开悟,但是努力的结果也即通过“观行照度”四个努力阶段进入“空无”两个无需努力的阶段。前面四个阶段是你在邀请“客人”,五六两个阶段是放弃努力耐心等待,来不来,则由客人决定。事实上你的邀请函(观行照度)发出以后,客人今天不来,明天后天,早晚总会来。它一直渴望与你会面,只是被你那频频发来的堆积如山的乱七八糟的邀请函把客人也弄糊涂了,你是真请,还是假请(意为今天拜这个师,明天又修那个法)?上下五千年,形成了八万四千法门,也不外乎两个字:“能所”。能修的是心,所修的是法门,能开车的是人,所开的车是奔驰……。任何法门能修的都是心,“所”仅是个配角,仅是个拐杖,因为心不能安,不能独立,所以才会要一个“所”来做配合。能所双空才能入道——有能照的心,还有所照的境存在,仍然是在门外边——只有当能所都消失的这一瞬间才会发生。知者和被知者没了,照者和被照者没了——没了是因为他发生了——他发生了才会没了,就在这一瞬间,就在这一刹那达成一切。  
现在流行一派“看光的法门”,实际上多数人都把看和观搞错了。用眼为看,用心为观。看还是属于头脑部分,还有思维存在,观则为心灵方面,观则是头脑停止了思维。观着一个东西而进入了忘我的状态,观者和被观者都不存在了,也即头脑不工作了,在这个瞬间会产生一个蜕变,那个本来的东西才出现,才工作。接近观的境界时,有点发呆,有点白痴,一旦真正和观接上后则是:一张明镜览天下,惟见日日如中秋。此时才能离开师父,依法而修,下一步不是师父能帮的上,必须自己走。  
人的生命只存在于一呼一吸之间,能吸不能呼则意味着生命还可以延续,能呼不能吸意味着即将死亡。气的吸入意味着再生,能生,还有活力,气的呼出是死亡,意味着内脏没有能力接受能量。吸入的是生命,呼出的是死亡。嗡音在人体而言属于头部,或是宇宙,嘎音在人体属于中部,也即内脏,吽音在人体属于下部,也即丹田,或叫性中心,对物理世间而言属于地音。无论哪一个咒语,哪一个字都是用一呼一吸来念诵。而在每一个呼吸之间有一个短暂的空隙,也即空白,也没有呼,也没有吸,此时你在干什么——成了白痴——在浪费生命!若能在这个空隙中发生——事实上开悟成道都是在这个中间发生达成——前念过去了,也即灭了,后念还未生起,中间进了去,就进去了。若没进去,就在下一个呼吸间吧!如何延长中间的空?吸气的时候吸入丹田,把身体吸满,中间停十秒钟最好,呼气的时候全部把体内的气呼出去,停十秒钟后再吸气,心念随着呼吸走进走出,也即“心气合一”就得神通,就能打开脉结。不要气还在嘴边,心念就跑到丹田,更不要气从嘴里呼完了,心念还留在丹田,要把气和意识形成一体进进出出。常人的呼吸里,气到喉头就呼出去了,好一些的是吸入胸腔就又呼出去了。长期修炼的人,吸入小腹(丹田)以后才往外呼。圣人的呼吸是,把气吸入了脚上,充满了脚以后,才又往外呼出。圣人的呼吸别说停留十秒钟,可以随意控制。如此练习,将可达到:既不呼,也不吸,呼吸停止——这个时候就是你的本来面目显现的时候。以上不是道,仅是个没有方法的方法,从这个方法进入以后才是道。  
所有的生物都能彼此互通,从本质上讲,本身就是互连的,只是有些生物的觉知迟钝些而已。人的觉知不仅灵敏,而且内在的潜能再通过这种潜能与宇宙中的所有的生物沟通。与生物沟通就是与自己沟通,所有的生物就是自己的法身显现,六道众生皆具有三身,只是停在沉睡的状态里。关闭你的所有的感官(也即六根),将意识集中于眉间,将生命之光提升上顶轮,并结合意识把它抛向虚空中去,与宇宙中的万物融为一体。
4、生命  
每一个众生原本就是佛,来到这个世界就是要发挥佛的力量,可是这个世界上的诱惑力太大,整天向外追求,久而久之就忘记了自己是哪尊佛下凡,也和内在的力量失去了联系,经过明师的指点,即可认识自己原有的本来面目。
佛菩萨来到这个世间本来是加持这个世间、净化这个世间的,由于长期在红尘的这个舞台中游戏人间,也会忘记自己的使命,如是就忘记了佛国,否认了佛国。  
找不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永远都会轮回寻找,来到这个世间的目的,一是寻找自己的本来面目,二是加持这个世间。找不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永远不会满足,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生活永远不会满足,一直在追求外面的东西来弥补内在的空虚。  
身体乃是真我的一部机器,真我借助这部机器来显示自己的用,百年之后这部机器朽了,真我还要去寻找适合自己的这部机器,如此轮回永无止尽。倘若在生前活着的时候能把真我修出来,并能与虚空合二为一,那么在临终的一刹那间,真我就会自动地融入广袤的本觉之中,否则还要来到这个地球上投胎轮回。
生是偶然的,死是必然的。怎么死没有关系,重要的是如何生,只有生好以后,才会死得好。  
命运绝非由谁主宰,而是由自己主宰。一个人的个性就决定了自己一生的命运,个性就是今后的命运的写照,个性就是命运的形象,个性决定了今后的前途。  
害怕死亡那是因为你不了解生命的根源,生命是不灭的,生命是循环的,生命从未死亡过,当你深入禅定里面就能认识到你自己已经生过无数次、死过无数次,身体不是你,头脑不是你,心还不是你,所已经发生的死亡和出生,都是你的头脑和身体,百年一换,百年一换,在这个换的中间有一个始终不生不灭也不换的东西存在,它是永恒的,这个会死的,会生的,已经历经了无数次的生生死死,然而你的“真我”始终还活着,真我从未生过,又怎么会死呢?真我是先天的,没有宇宙以前它就存在了,宇宙有坏,它还是不坏。  
人生犹如长河,时刻都在流动,水流到不同的河道,变成不同的形式,然而水的本性永远是动性,是清澈的。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产生不同的心态,一生都在流动,一生都在追求,从未满足过。没有把道打开,没有进入终极(海洋)里面永远都会追求,何时流进了海洋(进入道里面)才会满足。人在追求一切,都是因为没有进入道里面。成道的人虽然也在努力做事,但不是被欲望驱使着在追求。  
生命犹如一股水,随时都在流动,只要你不阻止它,自然会形成一条自己的路,自然把你带到生命的终极——大海。随缘接受周围的一切,伴着水势,整个生命旅途不会错过一草一木,所有的一切都能得到。  
临终一念至关重要,临终时你记得什么,就往生到什么地方去。如:你只记得佛,就往生佛国,如果平时只记得性欲,只想做爱,临终时比如还是记得性欲,毫无疑问必往畜生道去。生前的习气和嗜好决定了你临终后的去向。这一生的行为决定了来生的命运,你今生这个样子,就是前世遗留下来的习气,你今生有什么习气赶快突破吧,以免又带到来生。  
男女之所以会互相吸引,实是两种能量在背后推动造成的,每一个人都是由两种能量和合产生的,如果你是男人,那么在你身上会有阳性能量百分之五十一,阴性能量只有百分之四十九。是女人的话,在你身上会有阴性能量百分之五十一,阳性能量只有百分四十九。在每一个人身上是有一半的能量在沉睡,如果你是男的,会有四十九的阴性能量在沉睡,女人身上会有四十九的阳性能量在沉睡,因此每一个人都会寻找另外的百分之四十九的能量来协调——如是产生了爱情。女人是大地,万事万物都建立在大地上,大地能承受一切,男人的根是以大地为基础。天空下雨,是天地沟通的一种方式。雨是天地之间的脉络,是条通道,雨落在地上变成水蒸气,再把大地上的能量带到空中,如此循环,为天地接通,也是天地能量协调的一种方式,长期不下雨,地上的人和物都会生病,都有种莫名其妙的难受感,这就是因为天地没协调,地上的生物也会失去协调。人体的能量来自于天地的能量,惟有天地的能量协调,人体的能量才会协调。男女互追,就是两种能量在要求协调,虽然每一个人身上都具有两重能量,然而差不多有一半的能量是在沉睡,世上只有一种人不会想外追求这种能量协调——也即开悟的圣人,开悟的人并非不需要这种能量协调,在他们内在的一半能量通过修炼已经苏醒,并合二为一,他们既是女人,她们又是男人,人类原本就是阴阳两种能量创造的,除非你向内找到内在的女人或男人,否则你一定需要外面的能量来协调。在这里不妨道破一句天机,人体很多病,包括心理的,生理的,以及莫名其妙的变态症,都是由能量没协调引起的。协调后的能量,既不是阴性,也不是阳性,而是一种静态的,整体性的能量,阴阳平均就是得道。  
万行时常主张修行要从心态下手,即心是佛的内在超越才是无上大法,生理的修炼能健康就行了,要把生理的能量扭转过来,实非易事。出家人较适合走这条路,无儿无女无牵挂。从生理学的规律来讲,能量往下流是好,而从修行的角度来讲,能量往上流为好。要扭转这股能量弄得不好就把生命赔进去。当能量往上升的时候
会出现无数种疾病,打乱整个生理系统将是最大的冒险——冒生命之险,佛教的高僧传里有好几百位高僧,而在修炼途中死亡的有好几千,就象中国共产党的元帅只有数十位,而死在战场上的士兵有无数位。在二十二岁,我首次闭关就扭转这股能量,从那时起生理系统就打乱了,也就是从那时起开始生病,一直到二十八岁把人病得就快不行了,但我深知,把这股能量放掉,什么病都会消失,好在是菩萨终于接受了我,在一天凌晨,生理上有一次大的转变,又出汗,又冒气,又放光。自古禁欲的人,没有几个长命,放纵的人更没几个长命,违背了自然规律,或是超越自然,或是被自然吞噬。  
修行本身就是在向未知挑战,敢趋向未知需要一种非常勇敢的行动,只有这个勇敢的行动才能进入未知。实际上生活中每一件事都是一种未知:房屋会不会倒塌,明天是否还活着,事物是否有毒。习惯了未知,也不觉未知存在。当涉及到修行这条道时,总爱问:是否真有神存在,我是否可以开悟?别人的回答,你不可能绝对相信,不跳进水里绝对不会游泳。不进入未知,永远不会有已知,生命中的每一步都是离开已知,进入未知,达到已知,进入未知……  
人都有两种品质——伟大的一面与渺小的一面,上帝只有一面,既不是伟大,也不是渺小,实际上日常生活中每时每刻是和上帝生活在一起,见到上帝既不是靠修炼,也不是靠祈祷,而是靠感悟,惟有感悟到上帝的存在才能终止内在的饥渴。
要规律就意味着没有自由,要自由就意味着必须打破规律。  
生命存在的当下就是喜悦,勿需再立下什么目标,或达成什么目的。有目标就有痛苦,就错过了生命的意义。生命不应有目的,更不应该有目标,生命犹如河流水永不停息地一直流淌,纵然是大海也在流淌,大海并非是水的归宿点,水所流经的地方就是它的归宿。生命也是如此,无始也无终,生命存在的当下就是涅盘,你所到之处就是天堂,天堂不是一个目标,天堂是一种生活的方式,当你没有目标的时候,也就进入了天堂,当你生活在此时此地,天堂就有了你。当你把生命寄托在未来,把生命指向一个目标,那你也就抹杀了生命,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有什么就接受什么。“接受”二字果真能理解它的含义,那么你也就是一位解脱的人。生活中所需要的一切,当下就有,如果当下没有,那么未来也不会有。当下是未来的当下,也是过去的当下,“当下”二字涵盖一切时空,一切时空都是“当下”的投影,当下是什么,那么过去和未来就是什么。  
在天上的修行速度远远没有在人间修得快,人间是苦乐参半,顺逆皆有,天上则是样样如意,种种现成,日日享受,不思超三界,福报享受尽后,又堕落人间再次修行。由于生前修行的功力不够,未能超越三界,只能升到天上,如是又享受,又轮回,惟有超三界后才不会轮回。  
虽然一切有像皆是虚妄,但念念为善,处处为善,时时做恶,都还是会受因果报应的,一点也不能马虎。每一层天各有自己的因果大律。即便是大彻大悟的祖师们在行为上也是不舍一法,在心上可以空,但在行为上是不可以放弃服务大众的机会。宇宙中的一切,无实无虚,非真非假。
光有爱国爱教的心还不够,还要付诸行动。
拥有多少并不重要,能否知足才是重要,自己的心态不改变,谁也帮不了你。
隐居的生活固然很好,但对一个大菩萨来讲决不会隐居起来,不行菩萨道终不能成究竟圆满的佛,没有帮助别人修行,自己的修行也很难进步。  
只有适应时代、服务社会、丰富生活的佛法才是真正的佛法;只有理事圆融、正知正见、利乐有情的修行才是真正的修行;只有把思想提炼为智慧、把情感陶冶为大愿大行才是真圆满,方为真究竟。  
权力是人类所患的最大的疾病。人类一出生就被灌输这是最高尚的职业,实际上内在空虚的人才会拼命地追求权力。权力不是道,是道的附属品,也可通过权力来修道,有权力的人所对人类的贡献,一点也不亚于一个传教士对人类的贡献。权力和道有一点区别便是,权力需要别人来赐予,失去了别人,权力也就没有意义了。道是不需要别人,自己一人就可以达成。权力是驾御别人,道是驾御自己。  
过于追求某一种东西就会被它所转,进而便会失去自身的自由,成为它的奴隶,为了得到它,人们会变得发疯,变得忘我,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得到和成功是人类的两大魔鬼,魔鬼是想证明我的伟大,事实上越想证明我伟大,我将会变得越渺小,当能够放弃伟大的时候,我才能变成真正的伟大;当能够放弃我想成为强者的时候,我才是真正的强者;放弃解脱的欲望,才是真正的解脱。  
把金钱捏在手里不放也就失去了金钱的意义,金钱就是要流通才能体现它的价值,金钱是为人活,人不应该为金钱而活,钱是人的工具,钱是人创造的,违背了这个规律,生活将会变得痛苦,也将会失去人性。钱的价值在于流通,权力的价值在于为民使用,金钱和权力都没有必要放弃,要放弃的是你对金钱和权力的欲望。  
许多修行人对于灵性追求和物质追求协调不好,我可以告诉你一个很简单的办法。倘若在你内心,你是一个灵性追求者的话,那么就应该以灵性为主,以追求物质为次,够生活所需就行了,若是一个物质追求者,就应该以物质为主,以修行、以灵性作为你生活中的调节剂,作为你物质中的音乐。反之也可以把物作为灵性中的音乐。两者都占主导地位,或都占次要位,那么你将会一事无成,物质难满足,精神更难满足,相比而言,物质较易满足,物质到达某个程度一定需要灵性,灵性达到某个程度可以不需物质,明白这个道理后就会协调二者的关系,主仆分清,你将是一个快乐的人。  
道德不道德实在无法下定论。若按佛教的思想来论,时时刻刻能返观内照深入内在的旅行即是道德,除此皆非道德,外表做的越多越不道德,自然的表白才是道德,除了内在开花以外皆不是道德。宗教里面的道德是以心态来论,社会上的道德是以行为来论,如宗教里面动了杀人的念头即是犯罪,而社会上的规定把人杀死了才算犯罪。内在开花以后所做的一切都符合道德,即便是在打骂也是道德的显现,是以爱心做基础在打骂,处处皆是道德的显现,处处皆是内在的核心在显现,辐射式的显现。  
胜利和失败只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两面都很美,都是上帝的智慧精心设计的,众生的成长和成熟需要这一枚硬币的两面,智者会从失败中吸取更多的智慧,胜利者往往失去更多,而失败者则会得到更多。历史的规律是,人们佩服胜利者,但不尊重胜利者,甚至厌恶胜利者,而对失败者不仅同情,更尊重失败者。人生有成功,必然有失败,只是人类的习性总善于把成功的一面,把好的一面亮出来,就象日常生活中照相一样,总是把好的一面呈现给相机镜头的。环境对每一个人都是同样的,绝不会倾向某一个人,所不同的只是每一个人的心态不同,对环境的感受和评价也就不同了,有人喜欢白天,则有人喜欢夜晚,有人喜欢天堂,又有人喜欢人间,对于开悟的人而言,人间不仅不亚于天堂的美,而且比天堂还要美数万倍。  
万行之所以说道在红尘,那是因为修道是非常实际的经验,是现在解脱,而不是死后解脱。惟有在红尘,面对生活,透过人生的种种痛苦,才能超越痛苦。把自己关闭起来,这不是解脱,而是逃避,是压抑。痛苦超越了,也即是超越了人生。生活本身就是道,舍弃了生活,也就舍弃了道,道并非在书本里,生活才是一部真正的经典,唯一值得读的书便是生活——全然的生活。能使你开悟的法门惟有生活,生活中有什么便享受什么,没有的也不必再渴望,渴望便会错过生活的意义,渴望是痛苦的根源,当人生没有渴望的时候,也即是迈入一个全能的旅程的生活——开始进入内在的核心。全然的生活意味“我执”消失,没有了贪欲,没有了争斗,不为名而活,不为利而活,是一个完整的人,真实的人,惟有这个时候内在的莲花才会开放,那里是我们的源头,也是我们应该去的地方,那里没有希望,没有痛苦,没有未来,没有智慧,没有愚痴,只有当下的开花和宁静的祥和。
谁都能够得罪,千万别得罪你的老婆,后院起火,将不会有安宁的日子过。老婆可以为你死,可以为你生,惟独不可和你论理。有句俗话:“女人的心是十成,男人的心只有八成”。女人干任何事都是十分投入,男人干事只有八分投入。女人生气时有十分,男人只有八分。家庭里只论情,不论理,法庭里只论理,不论情。
烦恼也非烦恼,只是对它认识不够,当你深入禅定后,发觉烦恼就是喜悦,此犹如傍晚见到路边的一根绳子,远远望去就象一条蛇,当我们放松靠近它时,发现原来是根绳子,当你还没看清这根绳子,那么这根绳子就可充当毒蛇来拦你的路。所以说烦恼除尽菩提也无,菩提就是觉悟,当你还没觉悟,菩提就是烦恼。
不敢面对金钱和物质,说明还没超越它,果真超越了金钱和物质,为什么还不敢面对它呢?也就是为什么开悟的明师敢谈金钱,敢谈性,假如不是人类贪图金钱和性,那么金钱和性又怎么可能会引起人们痛苦呢?金钱和性是个大愚蠢的东西,是听命于人的,它是没有主导性的。超越的人对于金钱和性来讲,视它为成长的助缘,它是美的,是享受的,而并非是肮脏的,痛苦的。世界上出现的任何一样东西都具有两重性质——正极与负极,要想协调,靠的就是正负两极的力量,舍此一极都无法达成。
修禅的人是一个对来世是没有兴趣的人,在禅者的眼里只有当下,只有此时此刻,从不把希望寄托于来世,当下的那一顿悟就是终极,是没有次第的,此岸就是彼岸,“一”就是一切,刹那间就是永恒。修禅是最单调的,也是最无聊的,惟有透过无聊才能达成终极,无聊可以杀掉一切妄想,迸发出一切智慧,智慧是在无聊中产生的,无聊具有无比强大的渗透力,无聊可以透顶,无聊可以成佛,无聊可以看透人生。
错误是成长的需要,是学习的机会,聪明的人能从错误中吸取更多的智慧,愚昧的人则悔恨终生。
生活在物质的世界里没有欲望简直是不可能的,要吃,要穿,要住,会生病,周围的环境促使你产生欲望,人的一生都是在为欲望活着,就是想修行也是一种欲望,欲望只要加以正确的对待,并非是一件坏事。欲望是一种生命力,有生命力就有欲望,欲望才是万能的。
科学是把一件事一分为二,甚至一分为三为四地去看。宗教则是把一件事作为整体来看,中间没有界限。天、地、人原本是一个整体,破坏整体即是失去协调,在整体中去探索才能找到究竟的源头。科学是拿死人去研究,宗教是拿活人去研究,所以万行常讲,科学是门尸体学,宗教是人体学。再过一万年,科学也不是宗教学的对手,人死以后身体中有许多结构和宇宙失去了联系,惟有借助大活人才能开发出天人合一这条路。科学是把尸体解剖为无数个小块来研究,宗教则是透过整体来研究,那就是为什么科学无法了解生命学,只能了解尸体学,科学与生命学无关。早在五千年前《黄帝内经》就已研究出天人合一这门学问了,而今天的科学还不能证明出来。科学的手法是透过分析来研究。宗教的手法是直接拿生命来参与,今天的科学是在否定昨天的科学成果,今天的宗教是在验证五千年前的宗教成果,那就是说明五千年前的宗教对生命学已达到源头了。
知识从来都无法进入那个内在的核心,但知识可以在某个阶段引导你接近核心,这就是为什么宗教研究者从来无法进入那个内在的核心的原因——道不是来自外面的知识。知识勉强能算得上是道的外围的影子,因为知识还是属于头脑的部分,也即思维部分,内在的源头不是靠思维得来的,头脑对于核心来讲属于垃圾,收录的垃圾犹如喜马拉雅山之多,必须把头脑关闭掉,不,应该把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都关闭掉才能进入内在的核心。当你进入核心后发现:道一直都是对你敞开的,一直都在等待你,只是多年来,你一直都在玩头脑游戏,被自己所知道的那一点知识障碍在门外了——也即“所知障”。
宗教之所以也说是科学的,那只能说指的是宗教的外围而已,但宗教的核心是非科学的,也非哲学的,也许再过一万年科学发达了能捕捉到超越肉身以外能独立存在的那个东西,那个时候科学也成了宗教,宗教也成了科学,彼此都不分你我了。今天的宗教说成是科学的,那只能说是宗教在给科学的脸上贴金,想得到科学的证明。宗教永远是超科学的,科学永远无法证明宗教的核心。科学的核心是理性的,宗教的核心是非理性的。
5、虔诚
至诚至敬的人容易入道,是因为这种人有一股正气,单凭此一虔诚的浩然正气就不会轮回,没有正气的人,还要先学会做人,人道做好后,才能升入大道。
精气神充沛到极点,天眼自然打开,顶门自然冲开;杂念排除,心念专一,精气神自然充沛。
真正的诚心就是无我,无我以后才能找回自己,修到最高的成就,即是无我。
最善良的人,最单纯的人是最接近道的人。
叫你虔诚、奉献、服务,就是在给你培养佛菩萨的品质。
信必须深信,行必须力行,信而不深,犹如未信,行而无力,犹如未行。深度与力度都达到了顶点才能打开那个浩瀚的终极的“东西”,否则都是隔靴搔痒。
如果坐在那里什么也不想,岂不和木头没什么两样?静坐并非什么也不想,而是不要胡思乱想,要起正思维,也即正念,参禅或守窍都是集中一念,一直钻进去达到顶点,也即开悟。
佛教的伟大之处就是,你信我要度你,你不信我,我更要度你,好人要度,坏人更要度,佛教不是信一神或多神,而是信你自己就是佛,人人都是佛,六道中的任何一道只要是肯修炼都能达到释佛的等级。
万行坚信:“人之初,性本善”,人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善良是人类固有的本性,固有的品质,恶习是后天学来的,是受环境影响的,只要是加以适当的教导,就会返朴归真。
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根本原因还是自己不自信,对于自己的所作所为还是不清楚,希望得到别人认可的人,永远不会有真正的快乐。不敢让别人评价的人更不会有快乐,借助外境得来的快乐,不是真正的快乐,要深入内在的觉知,才是一个永久的大的喜悦。
古代的祖师讲:“不破本参不入山,不到重关不闭关。”不把世俗的功名利禄放弃,不见到空性就不要入山,住在山上你心也不会安,不把那个东西修出来,不见到那个东西,你就不要闭关,眼前一片漆黑,你怎么用功,你怎么入定?明其心,才能见其性,见性以后,躲起来,用上数年的时间和它打成一片,最后说走就走。要么靠佛的力量和上师的力量临终接引你也是一样,但前提条件:必须对佛对上师深信不疑才能和佛的力量相应,烧香拜佛,供养上师目的就是培养信的力度和深度。
道里面是没有分别的,惟有当你没有分别的时候才能深入道里面,一旦你有分别的时候也就是从道里面退出来的时候。分别来自于头脑,道里面是不需要头脑,政界商界才需要头脑。道是属于整体,整体里面没有分别,惟有个体才有分别,小孩没有分别,所以才能和道同一体,人人内在的核心都是一个小孩,都是和道同一体的,找到内在的核心就变成了小孩。头脑才会故做威仪,才会道貌岸然,道是轻松的、活泼的、喜悦的,无分别的,头脑总想要强,所以才会分别。幼稚、单纯、天真有什么不好呢?事实就是事实,要让它本然的样子存在,人为的就是一种分裂,心灵是单纯的,总在敞开,头脑是复杂的,总在想办法把自己伪装起来,因为头脑是个胆小鬼,最贪生怕死,由于头脑从小就开始伪装分别,所以从未知道有个不死的东西,一直都在错过那个东西。周围的环境不是问题,问题出自于你的头脑,头脑的畏惧,以致于你无法达到你内在的佛性开花,拿出大无畏的精神,让头脑死一回吧——你能瞥见佛性。
惟有先透过自信,然后才能信周围的一切。自信始后,才能信人,自信的同时还要自知,信而不知,则是迷信,迷信则是无能的表现。
宗教不象科学可以靠怀疑能够研究成功,科学是属于知识层面,所以需要怀疑才能进入,宗教属于灵性层面,所以需要虔信才能进入。科学不怀疑就不会去研究,也不能进步,宗教不能虔信就不会去修炼,也修炼不成功。在宗教里面怀疑是行不通的,在科学上虔信是行不通的。宗教的脑袋需要天真单纯,科学的脑袋需要复杂。宗教与科学是两大仇敌,是使用两种截然不同性质的力量在运作——虔信与怀疑。两种力量都对,但不能使用在同一领域。宗教里所讲的怀疑,是含有探索的意思,科学里所讲的怀疑是否认的意思。哲学已经接近了宗教的外围,内在的核心,哲学连做梦都不会梦到,根本原因哲学还是头脑在运作,还是属于头脑诞生的,宗教是灵性在运作,是灵性诞生的成果。宗教是门实践学,亲证学,哲学是门思想学,头脑学,思一思,想一想就成了哲学。哲学只要能玩理论,空对空就合格了,宗教通了理论还要拿命去修去证,一定要把那个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找出来后才能告一段落。宗教里面包含了哲学,哲学里面绝对没有宗教。佛学研究者说佛教是哲学,那是因为不愿去修证,只愿在文字上下功夫,只愿在文字上研究,所以佛教也成了哲学。佛学已穷尽了哲学的源头,哲学所讲出的,释佛早已讲过。何为佛学?何为学佛?何为佛教?何为佛法?留给大家去研究吧。
修行人最需要的是要用真实的面目面对自己,内心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不要心口不一,倘若你不修行也就免谈心口如一,要想在修行上有所进步,除了以真实的面目对自己对周围外,没有第二个法门可以入道。据万行十多年的亲身体会和观察,许多人修行多年之所以未能入门,主要原因是:不敢以真实的面目面对现实。这种做法对世事或许是有帮助,然而用在修行这条路上则是障道的。真实的面对人、事、物就是解脱,真到什么程度,便解脱到什么程度,真的当下就是解脱,没有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只有真在其中,那个自然的先天的东西才会出现。
对于宗教生不起虔信就别去修炼,干脆去研究宗教学,钻进佛学中足以让你天天有事干。学佛学不到忘我的程度,那个如如不动的东西根本不会出现,这个东西非是研究出来的,跟佛学没有关系。虔信——忘我——佛性出现。
回忆自己十年前学佛那种虔诚忘我的劲头,今天想起来还会笑。上师说:“不能看女孩子,看了就成不了佛”。我看见女孩时赶快闭起眼睛,总怕看了就不能成佛。一天上师指着空中的一朵云说:“那是观音菩萨”,我赶快跪在地上对着空中叩拜。一位乞丐老兄见到我时,大声说:“和尚,我是菩萨化身”,当时我不仅把钱都给他了,而且把衣服都脱给他了,惟恐是菩萨来考验万行,错过了机会。当初学佛的时候是把身口意全都供养给上师,依这种忘我的精神修了十多年。
对于禅定功夫深的人,在死亡的那一刻,犹如从这间屋子走进另外一间屋子一样,神识是非常清醒的,就象生前打坐入定神识出去是一样的方便。但对于生前没有禅定功夫而不能离开身体的死后亡者来讲,那就要靠明师的接引了,如果不信明师,那么亡者的中阴身(灵魂)就会随着生前的业力(习气)去投胎,生前好淫,死后必投胎畜生道,生前好斗,死后必投入阿修罗道,生前好佛,死后必升佛国。
虔信明师和迷信明师具有绝对的不同,虔信明师是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对明师的教义、思想以及行为都有了一番了解,虔信是智慧的表现,也即智慧的结果。迷信则是愚昧的表现,恐惧的表现,迷信则意味着自己的智慧还未开花,需要明师作主。虔信则是通过明师的思想已有所证悟,看清了“我执”,同时也消除了我执,是一位解脱的人。迷信是还未看清我执,还隐藏着我执,还未解脱,还执迷于明师。虔信明师就再也不会否认明师,迷信明师则意味着随时都会否认明师。
一个成道的人就是一个真实的人,只有敢真实才能进入那个终极,反之就一直在途中,一直难达成,一直生活在过去和未来。生命是单纯的,无须你再去假装什么,只有当你敢真实的面对生命时,生命的意义也就在这个当下,这个片刻出现了。那个终极不是在未来,而是在当下,就在此时此地,当你没有目标的时候,也就是目标达成的时候,也即是你最真实的时候,有了目标也就为目标而活,也就失去了你最真实的一面。
6、工夫
相信佛和知道佛是两码事,相信则意味着有迷信的成分在其中,相信随时都有可能会动摇,犹如墙头上的一棵草,随风摇摆,相信来自于迷信,来自于无知,知道佛则意味着你经验了佛,知道来自于经验,来自于体会,来自于自身,相信是来自于他人,当你对佛知道后,也就不存在信和不信一说了,佛只是种存在,是觉悟的众生,他犹如白天和黑夜,太阳和月亮,谁还会相信太阳和月亮呢?但是人人都会知道太阳和月亮。惟有当你不知道天上有玉皇大帝,你才会相信玉皇大帝,相信不能代表就是知道,知道已是超越了相信。
果真修行证果是那么容易的话,岂不是佛爷满街走,神仙多似狗吗?没有法可修指的是最核心的那一点没有法可修,纵然说没有法可修,实际上也是有法可修,依无法为法,依无修为修。因为最最核心的那点靠的就是静心,放弃一切,等待,然后才会发生。在核心以外都是需要修,靠修之才能接近核心,倘若开始就不修,又成了放纵,也不可能会有靠近核心那一天。蒲团高坐,竖起脊梁,节节相拄,三百六十骨节,八万四千毛孔,并作一个空字,透底透顶,拿命作抵押,于世隔三年,达不到河住江翻,日如中秋,你拿万行问罪,到了这一步,才有资格谈得上顺其自然——弃师弃法会空有,勿忘勿助主人来!
念咒语的方式:心与气合一,才能打开身中的气脉,才能够产生神通,声音接不上没有关系,只要在意识上不间断就行。
六根关闭不外用才能处于同体之中,精气神不充足六根又关闭不了,心态不转变,精气神又无法凝聚,聚住精后才能和神相会,精神凝聚充足后,必然要破“土”而出,一道闪光,即可出神入化,与虚空合一。
在静坐当中感觉到有气机的振动是与生理的健康素质有绝对的关系,一个生理健全的人,在静坐当中几乎感觉不到有气机的振动,生理曾经患过重病,或潜伏的、有病灶的这一类型的人,在静坐中最易感觉到有气机振动,当能量激活运转时,有病的生理就会阻碍这股气机的流动,通而不痛,痛而不通,完全畅通的流动,是没有感觉在流动,只有在受阻时,你才能感觉到它在流动,或是在跳动。在生理上感觉气机越明显,则说明生理有病潜伏在那里好久了。童子身开始修炼的人,在生理上几乎不会出现有振动感。佛教从来不谈论能量,并非是你信佛就没有能量。道教、印度教、瑜珈术专谈能量,也并非你信了这些教就有了能量。佛教是从心理上下手,后者是从生理上下手,区别就在这里。当你不注意能量,忘身静坐,则很快突破能量的受阻,超越能量阶层。在能量上下功夫,反而生理的能量不仅开发不出来,而且很难突破能量的阻碍,修了多年还停留在能量上转来转去,实为门外汉。
每次开始静坐时先用粗狂的呼吸十分钟,这样做会使你内在被压抑的系统,紊乱的系统,统统发泄出来,还给它正常运作规律。同时使用粗狂的深呼深吸可以直达下丹田,一是可以激活性能量,二是可以使性能量蒸发升华上去,三是可以排出体内的二氧化碳,使体内的细胞激活产生出更多的氧气,不会昏沉。在这里特别要说明,性功能不好的人使用深呼深吸,可以使性功能恢复正常,然而在正常后还继续过多使用“呼”,将会使性功能失去,出家人可以继续使用,激活的性能量越多,转化的也越多,但就最初的阶段,尾闾穴还没冲开时,性能量无法从后面上去,将会从前面漏掉。背后为阴,前面为阳,中间有个穴位叫“会阴穴”,古人取的名字太妙了,前面的阳性能量是活的,后面的阴性能量是沉睡的,人的生命能量只使用了一半,要修道必须把另一半也得用上,阳来会阴,使体内能量释放到宇宙中去(太复杂了,有机会再讲吧)。
佛教徒是比较反对道教徒所讲的三阶段: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入宇宙。佛教徒果真从修炼中走出来,才能理解此三阶段,否则就是邪见,也不应该斥责。佛教里六通中,为何有一“漏尽通”?漏不除掉,人的兽性不会改变,这股兽性的能量会把人从道里面拉出来,这股能量降服才能彻底地进入道里面,才能成为一位超人。这股力量上升了,你想下降也不可能,这股力量迫使你上升,就象当初一样,你想上升,这股力量迫使你下降。人的一生几乎都是被这股力量在转动,因为人类是由这股能量做成的,要超越这股能量简直是不可能,然而造化为人类留下了一条路——修炼,成为人打开这股力量,成为神就得关闭这股力量。超越这股力量还不是成道,仅是修炼的开始,为修炼做准备,是修炼的资粮。这股能量上升后,有几点症状明显,须得说明:昼夜六时,头脑都不会昏沉,切莫误以为失眠,身体的温度比常人高一度左右,甚至更高都有可能,小症状不计其数。
呼吸与能量至关重要,能量与修行又至关重要,在每一口呼吸中都要觉知得清清楚楚,呼的时候知道呼,吸的时候知道吸,意识与呼吸同时进进出出,觉知随着呼吸充满你每一个细胞,每一个细胞就是一个完整的觉知,每一个觉知是和那个核心同一体——宇宙的核心同一体——与宇宙的呼吸同一体。与宇宙的呼吸相吻,你身体的能量也随之充满,平时体内的能量一是消耗于头脑的使用,二是流向于下面的性之门,根本没多余的能量向上冲。能量的上冲需要一个很大的积累,能量越少越易流向下面的性之门,多则反而不易漏失,能量具有一种整体的互吸性,不动性,少则易动,多则易稳,更易上升。能量只有两条路:不往下移动,就会往上移动。能量保持可以通过呼吸,唤醒可以通过呼吸,上升还是通过呼吸,呼吸的办法:深深的呼吸,深深的觉知,呼吸不乱,能量也不乱。这些虽是有为法,但有为法都不能专一,无为法有如何专一呢?“楞严经”里讲:“心气合一便生神通“,呼吸的法门最适合二十一世纪修,种种压力使人无法发泄,通过呼吸可以发泄出去。
佛教里倾向于从心态上下手修炼,道教则倾向从身体上入手,实际上这两家都是各执一端。真正的修炼必须从心态和生理上同时下手,如:一个人心理上根本没有想到淫,但生理上的这股能量迫使你要去发泄,心力不坚的人最易被生理的这股力量拉下来,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呼吸和运动,就可以转化掉生理的压抑,进而可以和心力一起流向灵性大道,身心不应该分开修炼,也无法分开修炼。
如何观?晶晶白雪从未化,无相无名处处有,来来去去皆无痕,大物小物不及它。“它”不出现还是老老实实蒲团静坐,观的就是它,“它”才是修行的开始。
如何行?出家人最好要从海底行,你就死了这份凡尘之心吧!只要能行走一步,和尚包你快乐无比,再也不愿走回头路,背后水腾腾,檐头浪涌涌,空中芦花摇曳,地上根杆一动不动,宇宙钟鼓齐奏,人间正是梦香,嫦娥驾着明月,不分昼夜偷偷来幽会。你愿意还走回头路吗?哪个癞蛤蟆不愿吃天鹅肉?
如何照?清醒灵明自在行,稳坐蒲团定乾坤。空中偶有鸟飞过,管它西北是南中。敞开你的心扉,清清楚楚地看着它们,不迎不拒,不信不疑不相随。
如何度?抛弃划桨任船渡,有情何惧未知音。随缘日月须会过,吾身早在极乐中。
为什么要空?空的是什么?头脑的思维不空掉,不停止,那个“真我”的力量就不会出现,头脑用得越多,真我的力量越不出现,头脑不下班,真我就不会上岗,空杂念,空妄想,实际上空的只是头脑的功能。当头脑不再作用的时候,真我的力量才出现,才上班。所谓的灵感,也正是头脑的作用偶尔停止或减慢时,真我的力量出现了,也即上班了,就叫灵感。头脑的习惯势力不空,真我永远不会出现,烧香拜佛念咒结手印都是抑制头脑的活跃,让头脑沉睡,让真我出现。头脑真正的集中思想,即是不思维,当不思维的时候,另一面的力量才会出现——真空,以后才会产生妙有。真我取代头脑的作用后,如果没学会下班——也即处在功态中,让头脑上班,就是所谓的走火入魔,头脑没学会下班,真我没学会上班,也即还没入道。阳的力量与阴的力量能够自如轮流上下班,就是圣人,否则不是凡夫就是疯子。
人体的能量是一个整体的,它流向性之门,就变成性能量,流向头脑就变成智慧。性之门,只是能量外泄的一个通道,过多地使用眼睛也是消耗人体能量,过多地使用听力还是消耗人体能量。能量可以用于多方面,例如:当你专心修道时,能量就转化成修行的能量,当你想做爱时,能量就转向性之门,成了性能量。如果把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都关闭掉,那么人体的能量唯一可出去的便是“顶穴轮”,俗称囟门。对于最初聚积后的能量,几乎都是从性之门漏掉,是因为向上的通道还未冲开,人体的能量习惯性地几乎都是为性之门服务了。
这股能量不激活,修行则免谈,激活以后,把握不住,更是免谈。能量是中性的,它流向哪一道门,就变成哪一种能量,用于修行,则变成灵性能量。当你把吁吁的这道门打开后,所有的能量都转向道之门,哪里还会有性压抑呢?能量是种转变,你转不动它,它就要转你了。道家功里面所谓的“炼精化气”,实际上就是能量转化的一种方式,能量随着心态转变,最根本的方法还是心态。宇宙之中只有一个能量,地球上的生物使用的是同一个能量,一旦吸收到自己的身体里后,所表现出来的,则是千姿百态,例如:玫瑰所表现出来的能量,则是它的芬芳,人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表现出来——喜笑怒骂爱恨祈祷。
7、次第
初修行者,勿急勿燥,不除妄,不求真,但观现前一念,来从何来,去从何去,乃至这一念本身就是真我的显现,所谓的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磐,一念妄心能觉即是真心,真妄永远都是互存的,只须觉与未觉,知与未知也!
要想修行证得果位,必须先以小乘修持的路线,先把四禅八定修完后,有了一定的果位,再出来走大乘的路线。佛时代之所以证果的那么多,都是先走小乘的路线,老老实实地从禅定入手,有了禅定功夫才不会被经转,才谈得上红尘中锻炼自己的心性,如此才有希望成功。
修行第一步先是废弃感官的作用:视而不见,听而未闻,食而不知其味,冷暖不知;第二步除掉心智的作用:烦恼与菩提莫分别,佛与魔莫分别,般若与愚痴莫分别;第三步是忘掉财色名利,功名利禄,实际上修行人是最难忘掉功名的,存有想成佛的心,这是最大的功名,最后必须也得把成佛的这一念放弃,才能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
不听到那种声音,不见到那种光,你根本不会着迷,你根本不会放下,你根本不会改变心态,听到那种声音和见到那种光后,你自然就会念佛、念法、念僧……
静极以后眼前自然大放光明,此光也即自性之光,与佛光无二,以此常习下去,便和宇宙之光同为一体,升为常寂无相之光,也即于佛道相应。
悟道以后并非就是了脱生死,仅是修行的开始,了脱以后,进一步修炼才达到佛果。悟道——了脱——成佛。 
那个无形无像的东西找到以后,并非就是功德圆满,仅是修行的开始。把无形无像修炼成有行有像,再进一步能脱离肉身,既能单独存在,又能随时融入广袤的本觉之中。
能修的是心,所修的是法门,法门是修不成佛的,能成佛的是心。法门对于初修入门者来讲,是需要法门,是有法可修,修到一定的程度后,法门就没有用了,这个时候能够进入道里面的是心,而不是法门,法门只能送你进入门口,室内则需要你步行。观、行、照、度四次第,是可以用法门修,空、无二次第不是用法门可以修成的,惟有一空再空,一无再无,把法门空掉,连空也要空掉,连无也要无,空到不能空,无到不能无的时候,最后才能打开那个浩瀚的终极的东西,进而合二为一,方可告一段落。倘若大根基的人,什么法门也不要,直接上来就修空、无二次第,一路空下去,一路无下去,也即祖师禅的路线——放下,放下,连放下也要放下,最后本来面目就会出现。可是今天的众生喜欢修复杂的法门,走复杂的路线,一开始则喜欢有音有光有各种境界,才认为是无上法门,殊不知这正是旁门小道,于大道不相干。如何又是大道呢?心心俱绝见真心,色色空尽见佛色,明镜打破与汝见,还需观音伴吾行。
最初的起点就是最后的终点,第一步也就是最后一步。所谓的步骤和次第,只不过是针对头脑虚设的,由头脑设的。人间就是天堂,彼岸就是此岸。虽然我把修行分成六个次第:“观行照度空无”,实际上是一念之间就可完成,也即一念之间就可进入三摩地(觉知照见了空无——也即整体——如如不动的本性)。心念的超越没有时空的限制,十地顿超无难事,不历僧祗获法身(从凡夫起步一念之间就可超越十地菩萨,并可获得佛果),一念之间可超越三界,没有什么了不起,每个人都可达成。顿悟和超越不是头脑的作品,而是心灵的作为,头脑只会步步走,慢慢来。头脑死了,灵性才打开,释佛耶稣也不在话下,他们也只不过是没有头脑的人嘛。
体内的精气神与修行是有很大的关系,然而想成道靠的并非就是精气神,而是心态的转变。心态未转变之前的精气神不仅不利于修道,反而把你从道中拉下来。修道所讲的精气神,此精非彼精,而是先天的精气神,并非是后天能生育的精子。心态未转变,能量往下走,才会产生后天的精气神,反之就是先天的精气神,才有可能成道。顺则凡夫,逆则成仙,虽非绝对,并非无理。大地上的水蒸发于空中变成云,然后再落下来为雨,如此循环,周而复始,才能生长万物,人体也复如是。心态的转变,也即心灵的升华,人体的能量才有可能往上升,雨是怎么下来的,水是怎么上升的?树枝为什么是往上长,成熟的苹果为什么是往下落?很简单,地心有吸引力,宇宙更有吸引力,现代科学从未说宇宙上面还有吸引力,早在五千年前瑜珈行者不仅发现而且早已掌握了如何把能量往上提。只有先把能量往上提的旅程完成后,才有能量往下落的可能。能量的起始,无先无后,处处皆有,而回归,惟有一条路——上升。人在静心之中的能量是往上升的,躁动的时候是往下降,上升的能量并非是圆满,仅是第一步功法,当第一步完成后(也即苹果成熟),第二步功法往下落才算圆满。能量往上升时,人体会大病一场,下降时更要大病一场(也即打乱生理的常规),人体的能量——精气神,本来是往下流的,想尽一切办法堵截住让它往上升,脑门胀得鼓鼓的,两耳轰轰响,上的功夫完成了,还要等待让它往下降,一升一降,身心两次大的蜕变,百尺竿头爬到顶上是本事,能够安然地下来更需要本事。白光载着你上去,时有嫦娥伴随,不知不觉,蛮好玩,下来的时候,伸手不见无指的、黑色的万丈深渊足以把你吓得魂飞魄散,好在是修行人把命早已交了出去——交给了天地鬼神诸佛菩萨,当然还有他们送你返回人间。
见到那个东西后自然就想天天修道,没见到那个东西是生不起真正的想,虽然这个相是假的,还不是真道,但对于初修者来讲已有很大的吸引力,不见到相,心里就不会想。“想”字由见到相后,心里才会想。要想把头脑里的事忘掉,首先要把那个相死掉,相不亡,心里也就不会忘。也不知是不是女人爱说谎话,总之“妄”字下面是个“女”字,也有可能是男人在妄想的时候都是在想女人吧,何故妄字下面要用女呢?还是读者帮我解答把!要用心把这几个字往修行方面联想,别想到一边了,中国的汉字都是天上的圣人下凡来造的。男女修到一定的程度后功力怎么也上不去,这个时候你才有可能真正理解“妄”字哟!妄字不解决掉,你想达到河住江翻,六根关闭,出神入化,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只能是静坐妄想。
神通这种潜力人人都具有,只是头脑使用得太多,这种潜力才被掩盖住,只有通过静心,减少头脑的工作量,那种沉睡已久的潜力才会苏醒,进而才能取代头脑的工作。据我十五年的亲身体会和观察,有许多人修到头脑已经接近空无的边缘,又被周围的亲朋道友给骂了出来。那种潜力惟有通过空无的阶段才能开发出来,空无是迈入这种潜力唯一的通道,“观行照度”四个阶段头脑都还很活跃,一旦进入“空无”的阶段,头脑的思维和幻想逐渐消失,对外界的人事物理都不敏感,也就是在这种状态的时候,周围的亲朋道友都误以为你是修偏差了,成了白痴,成了傻瓜,而自己在此时也的确感到对周围的事物麻木了,没有前段修行敏感,殊不知,这时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对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刚开始割断啊!用佛教的术语来讲,叫做“六根关闭”,开始迈入内在的中心,此时的你则是耳听尘事心不动,眼见形色内无摇,也就是在这个阶段,有许多人都退了道心,误以为自己修偏差了,实为冤枉,实为可惜自己!许多人刚开始修行,头脑又清醒,又敏感,那正是妄念有所减轻的表现,平时不修炼没发现自己有妄念,一旦静心才发现自己比平时的妄念更多,平时没静心,头脑犹如一盆浑水,什么也显现不出来,静心后盆内的水逐渐透明,周围的一草一木都会体现在水里,往往总误以为是妄念多了,实则是妄念少的表现。修行由身体进入头脑,由头脑进入心灵,接近心灵的时候头脑就会退让,头脑完全抛弃以后,进入空无里面,也即接近“定境”,通过定境才能将心灵打开,也即内在的潜力,或叫终极的智慧,佛教则叫“根本智”,“观行照度空无”六次第缺一不可。所有的智慧,所有的神通,所有的潜力,都是真空后的产物,真空以后才产生这些妙有。修行不能进入空无里面,达不到忘我,都不够档次,进入了空无里面出不来,还不够档次,必须要先进去,再走出来,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才算告一段落。
功名利禄不空掉、不放弃就不要入山,眼前的那盏明灯没有出现,就不要闭关,否则眼前一片漆黑坐在那里干什么?果真能放下一些,就能体会到一点儿何谓开悟。
8、觉照
大菩萨的境界视日常生活中的万事万物皆是修行,罗汉境界唯视盘腿打坐才是修行,离开盘腿心就不能专一,就易被境所转,若能做到被境转的时候,心里明明白白地随境进去,这就不是被境所转。
自信还须自知,倘若光有自信不能自知,只会误人误己,不为境转,也只是灵明中的一点觉知而已。
宗教里的一些思想之所以被世人误解,那是文字和语言上的一些困难造成的。世界上任何一样东西都需要去努力去创造,而在修行的这条路上则恰恰相反,努力和创造都是与道相违背的。道原本就有就在,只需你放松,静下心去观。观和放松就不是创造也不是努力。明师往往为了让你了解何谓观和放松,所以才叫去努力,以努力作背景方能显出观和放松的实质性,这样一来也误导了一些信众,以为修行、以为道是努力和创造出来的。另一些信众完全接受了“无为和自然”,又落在自然外道上了。道非修也非不修,修是妄,不修是放纵。佛教使用了“觉照”二字是最准确无误的,觉是觉知,照是照见,觉、照二字既非修也非不修,而是时时刻刻的觉照。倘若不理解“觉照”二字,也可把它理解为时时刻刻警觉吧。能时时刻刻警觉自己的所作所为就是修道,就是在道中,警觉不是努力,不是创造,更非是顺其自然和无为。警觉也即内在的心灵的照见生起了——生起了“正念”。
学会把你的两只眼睛关闭掉,把那只独眼打开:“一目了然”。把注意力集中在两眉之间,比上双眼,稍微用一点力往外看。佛像为何都在眉间镶一颗红痣呢?那就是暗示人类,还有第三只眼可以开发出来,思想能够随时集中于眉间时,就不要用力了,如同用你的双眼平时看东西一样,不要紧,也不要松。在这个过程中,头脑会出现痛,大脑会出现空白,眼神会发呆都是正常现象,久而久之,你的眉间骨和脑门骨都会鼓起来,那是能量冲上来的原因,看上去就像个大皮球,习惯以后,思想自然便会集中于眉间,内心生起一个念头,眉间这块荧光屏自然会显现,犹如电视屏幕,别人的思想和自身的思想都会显现出来,自己成了观照者,别人成了被观照者。这块屏幕上星星、明月,鬼影时常会出现,那个时候你自然会明白释佛睹明星悟道之理了。
“空”是一把入道的钥匙,但它不是道,当不再思考未来,不再回忆过去时,在这二者的中间有一个空隙,利用这个空,也即前念过去了,后念还未生起来,把中间这个空扩大延长,通过这个空可以瞥见道的影子,可以尝到道的滋味。常人总是把过去和未来紧紧地连在一起,不让中间断掉,倘若中间没连上,有一会空,就感到无聊,甚至感到恐惧,修道所要找的就是中间的这把钥匙——空。念经、拜佛、持咒、结印,都是把头脑累个半死后,前念过去了,后念还未生,累得也生不起来了,这个空也就出现了,刹那间,有又出现占据了空,如此以来想入道是非常困难的。空中生有,方能入道,这是修行的诀窍,成佛做祖的钥匙。一旦成了佛、做了祖,才发现入道既不是靠空,也不是靠无,随处都可入道,犹如刚学骑自行车一样,往往都是从前面上车,有了熟练的技巧后,前后左右都可上哟!如此以来,你将会知道,最易看清道最易入道靠的就是烦恼和妄念,当烦恼和妄念越强烈的时候,内在的那个中心的知越易体现出来,烦恼和妄念不来,那个中心的知也就不易显现,烦恼和妄念越多,那个知显现的也就越多,佛教里讲:“不怕妄念起,只怕觉知迟”。起的越多,觉知的也越多,久而久之,觉知就代替了妄念,妄念就变成了觉知,烦恼即菩提,酒色财气不碍菩提路岂不是乎?要想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也即最根本的那个觉知——靠的就是烦恼和妄念。烦恼和妄念犹如学校里的黑板,白字需要黑色的背景才能显现出来,黑字需要白色的纸张做背景才能显现出来,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背景和实体的关系,实体需要背景来衬托,背景更需要实体来显其用,要想见到本来面目,烦恼和妄念是在所必然的。世界上没有一样是无意义的,若有,只能说是你还没有认识透,就连死亡都是必要的,没有死亡就不知道生命的可贵,没有生病,就不知道健康就是神仙。当你把内在的终极打开后,才发现什么也没有,真的是无人无我无世界,你当然从未生,也从未死过,你在,你又不存在,一切的一切都是背景,没有它,你无法认识到终极的空无。
坐禅不要试着去制止妄想,也不要去制造宁静,妄想来时就看着它来,去时就看着它去,果真能把一个妄想停止不走,那也是一种定,事实上妄想犹如空中的浮云,无时无刻都在流动,永远无法制止,观照是可以保持,惟有透过观照才能达成,千万年的黑暗,照之光一出现,黑暗顷刻消失。
觉知与修道甚为相关,妄念犹如空中的乌云,一旦觉知生起,再大的乌云也无关紧要,此须亲证,非口头禅矣。
修行所要找到的也就是这个“能知”的,而不是这个被知的,相反,必须要这个被知的忘掉,那个能知的才会出现。父母未生我前,那个能知的是如如不动的,生了以后有动的,是那个被知的在动。
不被色声香味触法所转,也正是那个觉知的警醒,若没觉知即是被境所转,日常生活中若能处处保持觉知存在,也即是如来在转物,反之就被物在转凡夫。
佛教里最高的修行方法便是“觉知”一法,戒律也没什么好戒的,妄念也无妨修行,佛祖讲:“不怕妄念起,只怕觉知迟。”若能把觉知二字贯穿于生活中不就是修行吗?生活中无须你改正什么,只需你能觉知什么。改正和法门都不能使你成道,惟有借助觉知才能使你达成。所有的方法无非就是提醒你内在的觉知,觉知就是月亮,方法便是手指,要透过手指去看月亮,但是千万别崇拜手指,别停留在手指上,要忘掉手指,才能看清月亮。
9、心境
上乘大法既无成规,也无次第,一悟永悟,一证到底,犹如:一月普现千江水,千江水月一月摄。
“非法非非法”:非法,是没有法,没有因果;非非法,并不是没有法,没有因果,而是没有固定的法,固定的因果。法与果,无实无虚,非真非假,皆以你的心态、你的行为而定。
那个无形无像的真我不是能追求来的,越是追求,它越不显现。犹如水中的月,急于捞取,反而更看不见,若能停下来静观,它也就凝聚在眼前了,成为一个“真实”的体。
空可空非真空,真空不空是真空;色可色非真色,真色是无色,无色是真色。
“华严经”上讲:“水清月现,月本非来,云遮月隐,月亦非去。”心清见佛,非是佛来,心垢不见佛亦非佛去,犹如“千江有水千江月,一月普现千江水,千江水月一月摄。”
烦恼本空,妄念本无,一切的一切皆是真心的显现,何故会有妄念烦恼之说呢?皆因不了解真心的显现,故立妄念与烦恼相助,帮你认识真心。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