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故道白云

_9 一行禅师(现代)
在一次佛法的研讨会上,马胜尊者提醒大家,这已不是佛陀第一次说教四念处。他其实已曾在不同的场合在解脱过四念处,只不过从没有像今次说得那么详尽透彻。马胜同意舍利弗所说,也认为每个比丘和比丘尼都应该把这本经背诵和实践。
这年春末时份,当佛陀回到祗园精舍时,他遇到了一个令人闻名色变的杀人犯央掘摩罗,而且把他化改过来。一天早上,佛陀进入舍卫城城里,发觉全城沉寂,彷如空城。家家户户都大门深锁,街上一个人影也找不到。佛陀站在他惯常接受供食的一个住户门前。屋主把大门张开了一线窄缝,看清是佛陀在门外,才匆匆请佛下。他更建议佛它留在屋里用食。他说:“世尊,今天上街会非常危险,因为有人看到杀人狂央掘摩罗在这一带出没。人们都说他在别处杀人无数。每次他杀了一个人,便将受害人的一只手指割下,加到他颈上的绳环上。他们又说,他曾试过一次杀了百人,把死者的手指串成符物,挂在颈上,好使自己的邪力增强。有一件事更奇怪,就是他从不偷取死者身上的财物。波斯匿王已组织了一支军警部队来辑捕他。”
佛陀问道:“为什么大王要出动整队军队来对付一个人?”
“尊敬的乔答摩,央掘摩罗是个非常危险的人物。他的武功非凡,曾一个人打退四十个在街上围攻他的人。他将他们大部份杀死,而仅余下来的几个,都落荒而逃。传说他匿藏伽梨力森林。自此之后,便没人再敢路过那里。不久前,二十个武装警卫潜入森林逮捕他。只有两个逃出。既然央掘摩罗瑞在入了城,当然没有人敢出外了。”
佛陀谢过屋主告诉他这么多有关央掘摩罗的背景后,便起来请辞了。虽然屋主极力挽留佛陀,便佛陀仍坚持要离去。他说只有继续如常乞食,民众对他的信赖才能保持。
正当佛陀在路上缓慢专注地步行着的时候,他听到后面远处有人跑步的声音。他知道这是央掘摩罗,但他没有恐惧。他继续缓步前行,察觉着四周围以及他心内发生着的每一动态。
央掘摩罗突然呼喝:“止信,僧人!停下来!”
佛陀没有理会,继续稳步前行。从央掘摩罗的脚步声,佛陀知道已从奔跑的步伐,转至急行的步伐,而且已离自己不远。虽然佛陀现在已经五十六岁,但他的视听能力仍十分敏锐。他手里持着的,只是乞钵。回想起从前年轻时候那个矫健敏捷的太子形象,佛陀浅笑。那时候,没有一个年青的伙伴能打中他一拳。他现在知道央掘摩罗已紧贴在他后面,而后手执武器。佛陀继续从容漫步。
当央掘摩罗终于赶上来时,他与佛陀并肩而行,并说道:“僧人,我叫你停住,为什么你不停下来?”
没有止步,佛陀说:“央掘摩罗,我很久以前已停下来了。是你自己没有停下。”
佛陀的异常回答,使央掘摩罗怔住了。他站到佛陀前面,迫使他停下来。佛陀望进央掘摩罗的眼里。再一镒,央掘摩罗愣住了。佛陀的双眼,闪耀如两颗星星。央掘摩罗从未遇过一个人,眼里散放着如此安祥自在的目光。平时所有见到央掘摩罗的人,都会大惊失色,慌忙逃跑。为何这个僧人一点惧怕也没有?佛陀望他的眼神,就像就是望而却步着一个朋友或兄弟那般。佛陀知道央掘摩罗的名字,那表示他也应该知道央掘摩罗是怎样的人。无疑的,佛陀必定知道他的恶行。他怎能面对一个杀人狂而仍然那样平和睦的轻松?央掘摩罗忽然感到自己再不能抵当佛陀那慈和的目光了。他说:“僧人,你说你已停了很久。但你还在前行。你又说我才是未停下来。你这是什么意思?”
佛陀答道:“央掘摩罗,我很久以前已停止了做那些伤害众生的恶行。我学会了如何保护生命,更不只是人类的生命。央掘摩罗,一切众生都想生存。他们全都惧怕死亡。我们是应该滋长慈悲心和保护一切众生的生命。”
“人类并不互相爱护。我又为何要爱护他们?人类残忍虚伪,没有把他们杀光,我是不会罢休的。”
佛陀柔柔地说:“央掘摩罗,我知道你曾因为其他人所致,而受过很多的痛苦。有时候,人类是非常残酷的。这全是因为他们的无明、瞋恚、贪欲和嫉妒所至。但人类其实也可以对别人很慈悲和了解的。你有遇过一个比丘吗?所有比丘都发愿要保卫一切众生的生命。他们也誓要降伏、瞋、痴。不单是比丘,就是很多其他人的生活,都是以了解和爱心作为基石的。央掘摩罗,也许世上有很多残酷的人,但慈爱的人也同进存在。不要被那些坏人蒙新生了你的视线。我所行之道,是可以把残酷化为慈和的。瞋怒就是你在行的道路。你应该停止。重新选择谅解和慈爱之道。”
央掘摩罗被佛陀的言说打动了。一时间,他心里觉得十分混乱。他像被人用刀割开,再把盐擦进伤口里一般。他知道佛陀的说话是用爱心说出来的。佛陀一点瞋心都没有,她全没有畏惧。他望着央掘摩罗,就像当他是个堂堂正正,值得尊重工业的人。这僧人会否就是那个乔答摩,人们赞颂的佛陀呢?央掘摩罗问道:“你就是沙行乔答摩吗?”
佛陀点头。
央掘摩罗说:“真可惜我没有早些遇上你。我现在已在毁灭之途上走了太远,来不及回头。”
佛陀说:“不,央掘摩罗,作善行是永不言迟的。”
“我可以做什么善行?”
“停止在憎恨和暴力的路上走。那便是你最伟大的善行了。央掘摩罗,大海虽无涯,回头却是岸啊。”
“乔答摩,就是我想这样做,现在也回不了头。以我作过的暴行,今后又有谁会让我安宁过活呢?”
佛陀握着央掘摩罗的手,说道:“如果你立愿放弃心中的瞋怒而一心修行大道,我一定会保护你。誓愿从新开始,替大众服务吧。你无疑是个智者。我肯定你在大道的证悟上,必可成就。”
央掘摩罗跪在佛陀前面。他把背上的短剑除下,放在地上,俯伏在佛陀的脚一。他双手掩面,啜泣起来。良久,他望上来说道:“我誓愿放弃恶行。我会追随你学习慈悲。求你接纳我为徒吗。”
这时,舍利弗、阿难陀、优楼离、金毗罗等尊者,和其他一些比丘一起抵达。他们围绕着佛陀和央掘摩罗。看到佛陀无恙,而央掘摩罗又爱持三皈依,他们都很是高兴。佛陀嘱阿难陀给央掘摩一套多出来的衲衣,又请舍利弗到就近的住户借了剃刀给优婆离替央掘摩剃头。央掘摩罗就即时在那儿披剃,受戒为比丘。他跪下来读诵三皈依文,由优婆离给他授后。之后,他们便一起回到祗园精舍。
跟着的十天,优婆离和舍利弗教导央掘罗怎样持戒、修禅和乞食。央掘摩罗比任何在他之前的比丘都奋发。佛陀两星期后探视央掘摩罗时,对他的改变也感到惊讶。央掘摩罗散发着平静安稳的气质,以及一种罕的温驯。其他的比丘都因此而替他起了另一个名字,‘不害’,意即‘非暴力者’。原来,他出生时就是改这个名字的。缚悉底认为这外字很适合央掘摩罗,因为除了佛陀以外,没有一个其他的比丘,目光比他的更充满慈祥。
一天,佛陀入舍卫城乞食,同行的有五十比丘,包括了不害。他们将近到城门时,看见波斯匿王骑着马,带瓴领着一队兵团。大王与他的属下全都装甲齐备。见到佛陀,大王便马上下骑,鞠躬顶礼。
佛陀问道:“陛下,有什么事发生了吗?是否边境被外敌侵扰?”
大王答道:“世尊,从没有别国侵略过憍萨罗。我召集兵团,是要辑拿杀人犯央掘摩罗的。他非常凶悍。一直以来,都没有人能把他绳之于法。两星期前,他被人发现在城中出没。百姓们仍然活在惶恐之中。”
佛陀又问:“你是否肯定他是一个如此危险的人物?”
大王说“世尊,央掘摩罗对每个男、女、老、幼都有威胁。我一天未捉到他处死,是不会罢体的。”
佛陀再问:“假如央掘摩罗已痛改前非,发愿不再杀戮,而且更立誓为比丘,从此尊重所有众生,你还需要把他拘捕处决吗?”
“世尊,如果央掘摩罗成为你的弟子,持戒不杀,过着清净善良的比丘生活,我便无限安慰了!我不单只会饶他一命,给他绝对自由,还会供养他衣食药品。只怕这个可能性很难存在吧!”
佛陀指着站在他背后的不害,说道:“陛下,这位僧人就是独一无二的央掘摩罗。他已受戒为比丘。过去这两个星期,他已变得如同另一个人了。”
波斯匿王只觉站在这样一个杀人狂魔的跟前,感到有点寒慄。
佛陀说:“陛下,你不用惧怕。央掘摩罗比丘比一把泥土还要温驯。我们现在都叫他不害。”
大王凝望着不害,然后向他鞠躬作礼。他问道:“尊敬的僧人,你出自何家?父亲的姓名是什么?”
“陛下,我的父亲名叫伽伽。我的母亲名中曼特梨。”
“伽伽曼特梨子比丘,请让我给你供养衲衣、食物和药品。”
不害答道:“谢谢陛下,但我已经有三件衲衣了。我每天都乞到食物,而暂时也未需要药品。你的心意,我由衷的感谢。”
大王向他再鞠躬后,便转过来对佛陀说:“觉悟的大导师,你的德行美妙极了!没人能像你这般,替劣境带来美好与和平。别人用武力都解决不来的,你却以你的大德迎刃而解。请容我致以深切的谢意。”
大王通知部属散队后才离去。各人也回到自己的岗位,进行他们的常序。
故道白云 54.住于专念
54.住于专念
有关央掘摩罗成为比丘的消息,很快便传遍城中。居民都轻松了一口气。邻近的国土也闻得这宗杀人犯被感化的消息,因而对佛陀和他的僧团更为景仰。
越来越多聪明敏锐的年青人,都舍弃他们原本的教派来追随佛陀的教诲。一个在家信徒优频离如何从耆那教派转投佛陀,是个摩担忧陀和憍萨罗宗教圈子的热门话题。优婆离住在北摩揭陀,是个富裕和很有才干的年青人。他本是耆那教主为首的耆那教团的一个主力护持者。耆那苦行者所过的生活非常俭朴,就连衣服也不穿着。民众对他们的作风十分钦佩。
那年春季,佛陀住进了那烂陀的芒果园。他接见了苦行者大特波士,耆那教主的一个高徒。在与大特波士的交谈中,佛陀得悉耆那的徒众从不谈及‘业’(Karmani),而谈‘罪’(dandani)。大特波士伸说三种罪:体行的、言语上的、和念头上的罪恶。当佛陀问他那种罪被认为是最严重时,他说:“体行的罪恶最为严重。”
佛陀告诉他,依照醒觉之道,恶念才是最严重的罪行,因为心念较行动为基本。这个道理,大特波士要佛陀重说了三遍,希望稍后能推翻它。大特波士随即请辞离去。当大特波士把佛陀的说话告诉耆那教主的时候,他大笑起来。
耆那教主说道:“这个沙行乔答摩,真是犯了大错。罪恶的念头和言说都不是最严重的罪。身体所作的罪恶才是最严重和有长远后果的罪行。大特波士苦行者,你确能掌握我的真传。”
他们这段对话,被在场的几个门徒听到,其中包括了优婆离,因他刚七带着从芭娜佳来的朋友到访。优婆离表示希望往访佛陀,以能非议他在这问题上的说法。耆那教主力主优婆离之行,但大特婆士则对此不甚赞成。他担心优婆离会被佛陀说服,甚或全面改变优婆离的信仰。
耆那教主却对优婆离很有信心。他说道:“我们一点也不需担心优婆离离开我们而成为乔答摩的弟子。说不定,乔答摩倒会成为优婆离的弟子啊!”
大特波士仍然劝阻优婆离前去,可是优婆离已立定主意。与佛陀会面不久,优婆离已被佛陀生动活泼的言谈感摄。佛陀用了七个比喻来给优婆离开示为何恶念基本上比恶言应更为重视。佛陀一向知道耆那教派守持不般杀之戒,严持的程度就小心得每行一步,也惟恐会践斃昆虫。佛陀对他们这种行为非常赞叹。跟着,他便问优婆离回答答:“尼干陀若提子大师说过,如果不是故意去杀,便没有犯罪。”
佛陀微笑道:“那尼干陀若提子大师也赞同意念是判断罪丛轻重最基本的要素了。他还可以说行动上的罪最为严重吗?”
优婆离对佛陀言词的精简与智慧佩服非常。但日后告诉佛陀,其实佛陀的第一个比喻已有足够说服力。他继续追问下去的目的,只是希望可以多听一点佛陀的言教。当佛陀说完第七个比喻之后,优婆离俯伏在佛陀面前,要求被接纳成为他的弟子。
佛陀说:“优婆离,先细心考虑清楚你的要求。像你这样明智和有地位的人,是不应轻率的。反覆想透才决定吧。”
佛陀的话令优婆离对他更为钦敬。他看到佛陀全不着重使别教信徒转投他的门下,以增长自己的声誉。从没有一个精神领袖曾叫他再三考虑才加入教团。优婆离答道:“世尊,我已想清楚了。请让我皈依佛、法、僧。我很感恩和庆幸找到真的正道。”
佛陀说:“弟子优婆离,你一向都是耆那教团的主要护持者。虽然你现在在皈依了我,但请你不要停止对他们的供养。”
优婆离说:“世尊,你真是高洁。你胸怀广阔,一些不像我曾遇过的其他导师。”
当大特波士把优婆离转转投佛陀门下的消息告知尼干陀若提子,他不相信这会是事实。他亲自到优婆离家里证实后才相信是真的。
在摩揭陀和憍萨罗,接受醒觉之道的人与日俱增。比丘们到舍卫城探访佛陀时,都把这个喜讯告知佛陀。
佛陀对他们说:“不管接受大道的信徒数目增多是好是坏,最重要的还是要看比丘们是否精进修行。我们不要执着成功或失败,我们对待幸与不幸,都应本着平等之心。”
一天早上,正当佛陀和比丘准备出外乞食,几个卫兵闯进祗园精舍,说有命令前来搜寻一具女尸。比丘们都感到惊讶,不明白为什么他们会来寺院林地找女尸。巴帝耶尊者询后,知道女死者名叫孙陀莉,是舍卫城一个在教团的成员。比丘们都发觉这名字属于一位近期时有参加法会的妙龄女子。虽然比丘们都告诉警卫在这里没可能会找到她的尸体,但他们仍坚持要搜查。出乎众人的意料,他们竟然在佛陀房子附近地下的浅处,掘出了女尸来。卫兵带走女尸后,佛陀便告诉比丘如常到外面乞食。
“住于专念,”他这样对比丘们说。
那天稍后,孙陀莉教团的团友扛着她的尸体在城内到处游行,高声号哭。他们时会停下来向众人呼喊道:“这就是孙陀莉的尸首!她支离的身体被发现在祗园精舍的一个浅穴。那些自命清净利无染,属于释迦贵族的僧人,把她姦杀藏尸!满口的慈悲喜舍和平等心都是假的!你们现在都可看到吧!”
舍卫城的民众都很是困扰。就是最虔诚的一些信徒,对佛陀的信心也开始动摇。别的信众则相信是有人贼赃嫁祸,专意破坏佛陀的清誉,因而也感到苦恼。其他自觉被佛陀威胁的教团,更乘机对僧团诸多指责。比丘们到处都被人盘问嘲骂。虽然他们都尽量保持平静,住于专念,但这实在很不容易。新修行和年青的比丘都感到被羞辱,因而不愿到城里乞食。
一天下午,佛陀召集众比丘之后,对他们说道:“不公平的谴责,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你们不用觉得羞耻。只有当你们不继续精进修行,过清净的生活时,你们才应该真的感到羞愧。这闪对我们的错误指控,散播之后便会止息。明天出外乞食时,如果还被问及此事,你们只要需作此简单的回答‘无论谁是凶手,他必定会受到应得的果报’。”
听过佛陀的说话,比丘们都被安抚了不少。
同时间,鹿子母夫人也对此事感到非常不安。她往找善达多,与他详细商讨。最后,他们决定私下聘请密探,侦查真凶。他们又和祗陀太子商议,获得他的帮助。
不到七日,密探已查出真凶来。因为分赃不匀,那两名凶徒醉酒之后吐露真相。卫兵立刻被召到场,把凶手缉拿。两名凶手都承认,是被孙陀莉教团的领导人雇用他们行凶,然后把尸体埋于佛陀房子附近的。
婆斯匿王立即前来祗园精舍公布凶手被捕的好消息。他表达自己对僧团的绝对信任,以对对真相大白的兴奋。佛陀请大王不要再追究此事,并说此等罪行,是需要人人降伏瞋妒之后才可绝迹的。
舍卫城的人民,又重现对比丘的崇敬了。
故道白云 55.晨星出现
55.晨星出现
一天,佛陀和阿难陀往访城外的一间小寺院……他们抵达时,正值比丘出外乞食。当他们在寺院周围随意漫步时,他们听到寮房里传出一阵阵可怜的呻吟声。你陀进内一看,发现一个唇焦脸白、骨瘦如柴的比丘,绻曲在角落里。空气中弥漫着呕心的臭味。佛陀跪在那比丘身旁,轻声问道:“兄弟,你生病吗?”
比丘回答:“世尊,我害了痢疾。”
“没有人照顾你吗?”
“世尊,其他的师兄弟都出外乞食了。这儿只剩下我一人。我生病的初期,是有几位师兄弟照顾我的。但当我知道自己没用,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我便叫他们不要再理会我。”
佛陀对阿难陀说:“去取些水来。我们替这位兄弟清洁一下。”
阿难陀拿了一桶水进来,和佛陀一起给比丘沐浴。他们又替他更衣,然后把他扶到床上去。接着,佛陀和阿难陀把地方清擦洁净,又将比丘的脏衣洗涤。正当他们把衣服晾晒时,其他的比丘刚从外面回来。阿难陀尊者叫他们煲点水给生病的比丘调药。
众僧请佛陀和阿难陀与他们一起用食。饭后,佛陀问他们:“寮房里的比丘患了什么病?”
“世尊,我们起初是有照顾他的,但他后来却叫我们不用照顾他了。”
“比丘,我们出家修道,便再没有家人和父母在身边。我们生病时,又怎以不互相照顾呢?我们是应该互相关怀的。无论生病的人是老师、学生、还是朋友,我们一定要给他照料,直到他康复。比丘们,如果我病倒了,你会照料我吗?”
“当然会,世尊。”
“那你们也必需照料其他生病的比丘。照顾任何一个比丘,就等如照顾佛陀。”
比丘们都合掌鞠躬,以示遵从。
接下来的夏季,佛陀在舍卫城的东园居住。这同时,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也在舍际城给一群尼众说教。扶助她的契嬷比丘尼,曾是频婆娑罗王的一个妃嫔。早在二十年前,她已皈依佛陀。起初,她本具的的慧根被她的傲慢所蒙蔽。后来经过佛陀的指导,才学会了谦逊之道。在家修行了四年,她便要求受戒为尼。她在修行上精进勇猛,是尼众中的一位重要导师和领导人。鹿子母夫人时常到来探视她和其他的比丘尼。一天,鹿子母夫人邀请善达多,亦即给孤独长者、赠送祗陀园给僧团的慈善长者,与她同行,并给他介绍认识契嬷、法尘那、莲花色、和波多恰拉等比丘经。鹿子母夫人告诉善达多,她们全部在未出家以前,已经与她相识。
另一天,善达多带同一位也叫鹿子母的男性朋友前往比丘尼的修道中心,因为他是中心里一位名导师,法尘那比丘尼的亲属。两位男士参加了法尘那比丘尼的法会,听她说教五蕴和八正道。善达多回到祗园精舍后,把法尘那比丘尼所说的,全告诉了佛陀。
佛陀说:“假使你请教于我有关这些主题,我说的也只会一法尘那比丘尼所说的全部一样。她是真正得到解脱和开悟之道的扼要。”
佛陀又对阿难陀说道:“阿难陀,请你记下法尘那比丘尼的开示,再向全部的僧众覆述一遍。她这次的开示非常重要。”
另一位跋多迦毗罗梨比丘尼,也是以深利法要而闻名的。一如法尘那比丘尼,她也常被邀请到外地说法。
至于波多恰拉比丘尼,她的背后则有着一个动人心弦的悲惨故事。她是舍卫城一个上富人家的独生女。因父母对她过份保护,她自幼便被关在屋里,从来不许外出。因为这原故,她也就完全没有机会与外间的人接触。到了婚嫁年龄,她私下与家里的年青仆人恋上。当父母把她安排嫁给一个豪门公子的时候,波多恰接便相约情人一起私奔。应该出嫁那天的清早,她化装成一个婢仆,假装到外面取水。出了家门,她便与情人会合,远走他乡,共谐连理。
三年后,波多恰拉怀孕。接近产期的时候,她希望依循乡例,回娘家待产。虽然丈夫起妆不愿,但最后也答应同行。只是,波多恰接半路途中,已产下一名男孩。再没有必要继续旅程,他们便折返回家。
两年后,波多恰拉再次有喜。她她再一次要求丈夫陪她回去娘家。可惜他们这次便遇上了灾难。途中,他们碰着暴风雨,而波多恰接也就在这时作动起来。她的丈夫看见这个情形,便嘱她在路旁等着,待他往林中取些枝叶回来,暂作遮盖。波多恰接在那儿等了很久,丈夫还未归来。就在这风雨交加的黑夜里,她产下了第二个儿子。天刚亮,波多恰拉便一手抱着新生的婴儿子,走到森林里寻找丈夫。当她发现丈夫原来已被毒蛇咬死了多时,她哭得死去活来,悲怯不已。最后,她也只好站起来,带着两个幼儿,蹒跚地朝着舍卫城的老家前进。她终于到达河边。由于前一夜的濠雨,河水高涨,四周的水位都太深,使他的大儿子没法涉过对岸。在此种情况下,她只好嘱大儿子在岸上等她,让她先行把婴儿扛在头上,涉水过河,再回来接他。正当她把小儿子扛在半空,涉水而过时,一头大鹰滑翔而下,把婴儿抓去。波多恰拉高声呼叫,以期大鹰会释放婴儿。可是,爪下无情,大鹰瞬即飞走了。那边厢,她的大儿子听到妈妈的呼叫声,还以为母亲叫他前去。波多恰拉回一望,见儿子踏进急流的河水里。她大声唤他止步,可惜已来不及了。眼看着洪流卷走大儿子,她却无法抢救。
波多恰拉过到对岸时,已再无法支持,倒卧在岸上。苏醒后,她勉强站起来,继续前行。步行了数天,她终于抵达舍卫城。她一抵家门,却发现双亲原来在早前的风暴中,被蹋下来的围墙压死。那天正是她父母亲火葬之日。
波多恰拉登时倒卧路旁。她不想再活下去了。一些可怜她的人,把她带来谒见佛陀。佛陀听过她的遭遇后,用温婉祥和的语气跟她说:“波多恰拉,你真的受了很多苦。可是,生命里并非只有痛苦和不幸。鼓起勇气来!如果你修行觉悟之道,将来就是要面对最难受的痛苦,你也会一笑置之。你会学懂如何为现在和未来,重新创造和平与喜悦。”
波多恰拉向佛陀鞠躬顶礼,并求受三皈依。佛陀把她交托摩诃波阇波提尼师照顾。不久之后,波多恰拉更受戒为尼。摩诃波阇波提尼师对她十分爱护。经过几年的修行,波多恰拉的脸上再次露出笑容。一天,她洗脚时望着地上的水慢慢渗进泥土里,顿时生慧,彻见无常之性体。接下来的数日数夜,她禅修时都持观此象,直至一天黎明,她参破了生死之迷。不期然地,她写了一首诗:
那天洗脚时,
我见细流水
重回大地里。
我问:“水将归到那儿去?”
静默里观想,
身心专念中,
以壮马疾奔之神
我彻视六尘之性。
凝望油灯心,
我集中我的心。
时间速逝。
油灯续明。
我拿起一支针
按下油灯心。
按下顿灭,
一片黑暗。
火虽熄灭,
心灵亮照。
正当晨星出现
心中万障解消。
波多恰拉把这首诗逞给摩诃波阇波提尼师过目时,这位主持对她不胜赞赏。
副婆罗伐那比丘尼,是另一位经历过许多辛酸之后才接触到正法的人。而这完全是有赖目犍连尊者的慈悲。副波罗伐那是个很不寻常的美人。就是她披剃之后,她美貌依然。她勤于修行,又是波阇波提主持的得力助手。
目犍连和她的相遇,是很偶然的。一天,目犍连路过城中心的公园,看见她站在那里,就像夜里的一朵鲜花,明艳照人。原来,所有的男人都称她‘美莲’。无可否认,她的丽质实地超越世上最美丽的莲花。但目犍连尊者可以看到她眼里透着的痛苦,又知道她心里隐藏着无限的哀伤。他于是停下来,对她说道:“你的确天生丽质,而且满身华服。但我看得出你内心苦恼混乱。你的精神已负荷了很多,但你却仍然追随着暗黑的道路。”
听到目犍连道破了她内心的感受,副波罗伐那非常惊讶。便她仍假装无动于衷,反驳他说:“也许多说的都对,但这是我唯一可以走的路。”
目犍连说道:“你为何这样悲观呢?无论你的过去是怎样,你都可以改变自己,创造未来。脏衣都可以洗净啊。一个满载混乱和疲乏的心,也可以被觉悟之水净化过来。佛陀说过,每个人都有醒觉和找到平和喜悦的潜能。”
副波罗伐那开始哭泣了。“但我一生都充满着罪恶和不平。恐怕就是佛陀也帮不了我。”
目犍连安慰她说:“别担心,请让我分担你的过往。”
副波罗伐那告诉目犍连尊者她本是一位富家小姐,十六岁便结了婚。自从她的家翁过世后,她的家姑便与自己的儿子,即副波罗伐那的丈夫通交。虽然副波罗伐那已育有一个女儿,但因为无法再忍受丈夫与他母亲的乱伦关系,她最后也留下女儿,离开了夫家。多年之后,她再嫁与一个商人。当她发现丈夫在外间暗中养了个妾侍时,她便私下侦查。侦查之下,更发现那个女人原来就是她多年前离弃了的亲生女儿。
她的伤痛和怨恨是那么的深,她开始憎恨这个世界。她再不信任和爱任何的人。她当了妓女,只顾追求珠宝钱财和物质享受以找寻慰藉。她自认最初见到目犍连时,更曾想过勾引他来揭露世人的假仁伪德。
‘美莲’掩面啜泣。目犍也就让她尽量哭走心里的痛楚。跟着,他便对她讲说正法,并带她往见佛陀。佛陀安慰她后,便问她是否愿意在乔答弥主持的教导下修习为尼。她受戒为比丘尼后,经过四年的精进勤修,已被大家公认为修行的表表者。
故道白云 56.觉观呼吸
56.觉观呼吸
佛陀或他的大弟子,时会到比丘尼的精舍说法开示。每月一次,比丘尼又会到祗园精舍或东园参加法会。某一年,在舍利弗的建议下,佛陀把安居的时间延长了一个月。舍利弗知道这样的安排,可以让很多的比丘和比丘尼在他们各自的地方安居完毕之后,仍有时间来到舍卫城亲听佛陀的说法。事实正如他所料。最后齐集舍卫城的僧尼,多达三千。而在家的大护法,善达多、鹿子母和摩利,更竭尽全力以提供饮食住宿给这些远道而来的僧尼。这年两季安居后的自恣庆典,是在昂宿月月圆日,而并不是在平时的七、八月份。
那天,到处都盛开着莲花,因为每年这个时候,都是这种白莲花放开的季节。由于这个原因,九、十月间的月圆日,又称莲华日。这晚,佛陀和他三千个弟子在明媚的满月下坐着。莲花的幽香从湖上阵阵飘来。佛陀瞻视默默坐着的比丘和比丘尼,继而称颂他们的勤奋精进。佛陀又把握这个机会,向他们宣讲‘安般守意经’。
在场的僧尼当然都已知道觉观呼吸的方法。但他们大部份都是第一次直接触佛陀说法。这也是佛陀第一次把所有以往在这方面的开示,全部作出总结。阿难陀尊者细心聆听,因为他知道这次的开示,将会成为一部重要的经典,以能传予所有的僧伽。
耶输陀罗比丘尼和孙陀莉难陀比丘尼都有参加这个法会。她们是几年前在乔答弥比丘尼的带导下,受戒为尼的。她俩在迦毗罗卫国以北的一间精舍修行。那里是乔答弥比丘尼设立的其中一个修道中心。耶输陀罗比她的婆婆迟六个月受戒,而受戒一年后,便已成为乔答弥比丘尼的主要助导。
尼众一直以来都尽量以与舍卫城的雨季安居,以能直接闻得佛陀或他的大弟子开示。摩利王后和鹿子母夫人一向都给予比丘尼她们全力的支持。最初的两年,尼众都是住在御花园里。第三年,她们才在王后和夫人的慷慨护持下,成立了第一所尼舍。乔答弥比丘尼自觉年事渐长,便刻意致力于栽培新一代的管理人。这些比丘尼,包括了耶输陀罗、顗罗、维摩那、苏玛、未达和纳杜他罗。这晚,她们全都在东园。罗睺罗尊者更杷耶输陀罗和孙陀莉难陀两位比丘尼介绍给缚悉底尊者认识。他因为终于有机会与她们相识而觉得非常感动。
佛陀宣说此经:
各位比丘与比丘尼,如果你们都可以持续修行圆满的觉观呼吸,你们将会获得很大的效益。它可以帮助你们成就四念处和七种正觉因素的修行,随而使你们生起智慧和证得解脱。
你们应该如以下修行:
第一口气息:‘吸入长的气息时,要知道自己在吸入长的气息。呼出长的气息时,要知道自己在呼出长的气息。’
第二口气息:‘吸入短的气息时,要知道自己在吸入短的气息。呼出短的气息时,要知道自己在呼出短的气息。’
这两口气息能帮助你打断昏沉和妄念,同时使你生起专念和接触当下此刻的生命。昏沉就是缺乏专念。呼吸的觉观,可以让你回到自己和生命里。
第三口气息:‘吸入气息时,要觉观全身。呼出气息时,也要觉观全身。’
这口气息能使你因观想身体而与自己的身体真正接触。觉观全身和身体每一个部份,能使你体会到身体存在的奇妙,又可以把生死的过程,在你的体内显露无遗。
第四口气息:‘告诉自己吸入气息时会令身体安静平和。告诉自己呼出气息时也会令身体安静平和。’
这口气息能帮助你获得身体上的平静祥和,因而达致心、身、气都融和合一。
第五口气息:‘告诉自己吸入气息时感到喜悦。告诉自己呼出气息时也感到喜悦。’
第六口气息:‘告诉自己吸入气息时感到怏乐。告诉自己呼出气息时也感到快乐。’
这两口气息,能带你跨进感受的领域。这两口气息能替你创造滋养身心的平和喜悦。全因为散乱和昏沉都已止息,你才可以回到自己、投入此刻。幸福和喜悦的感觉,会在你心内冒起。
“你住于生命的奥妙,可以亲尝专念所带来的平和喜悦。由于与生命的奥妙接触,你便可以把中立的感觉也化为悦意之感。这两口气息,是替你带来悦意的感受的。”
第七口气息:‘吸入气息时,要觉观自己心内的活动。呼出气息时,也要觉观心内的活动。’
第八口气息:‘告诉自己吸入气息时,自己把心内的活动平静下来。告诉自己呼出气息时,自己也把心内的活动平静下来。’
这两口气息能使你深入体会自己生起的感受,不论是悦意、不悦意或中立的,继而让你把它们平伏安稳下来。在这里,‘心内的活动’是指感受。当你觉观自己的感受之后,你便可以看清楚自己感受的根和性。这时,你才可以控制和平伏它们,虽然它们可能是贪欲、瞠怒或嫉妒所产生的。
第九口气息:‘告诉自己吸入气怠时,同时觉观自己的心念。呼出气息时,也同时觉观自己的心念。’
第十口气息:‘告诉自己吸入气息时,同时使自己的心念轻快平和。呼出气息时,也同时使自己的心念轻快平和。’
第十一口气息:‘告诉自己吸入气息时,同时在集中自己的心念。呼出气息时,也同时在集中白己的心念。’
第十二口气息:‘告诉自己吸入气息时,同时释放自己的心念。呼出气息时,也同时释放自己的心念。’
“这四口气息,带你跨进第三个领域一心。第九口气息令你可以确认自己心里的不同境界,如体会、思惟、分别、快乐、悲哀和怀疑。你要观察和确认这些境界后,才可以彻视心的活动。当你确认心的活动后,你才能使你的心寂静平和。这就是第十和十一口气息的功能。第十二口气息让你释放心内的所有障碍。这时,你的心才会重现光明,照见行念的根源,因而可以降伏重重的障碍。”
第十三口气息:‘告诉自己吸入气息时,同时观照万法的无常住体。呼出气息时,也同时观照万法的无常性体。’
第十四口气息:‘告诉自己吸入气息时,同时观照万法的坏灭。呼出气息时,也同时观照万法的坏灭。’
第十五口气息:‘告诉自己吸入气息时,同时观想脱。呼出气息时,也同时观想解脱。’
第十六口气息:‘告诉自己吸入气息时,同时观想舍离放下。呼出气息时,也同时观想舍离放下。’
“以这四口气息,行者便可以进入心所产生的物象领域,而集中心念以观察万法的实相真性。首先是观察万法的无常。因为万法无常,故万法皆会幻灭。当你了悟万法无常坏灭之性,你便再不受生死之轮所赖缚,因而达到舍放和解脱。舍放并不是鄙砚或逃避生命。要舍和要放的,是贪爱执取,以能可以超脱生死轮迥,这万法滋生的温床。一旦证得解脱,你便可以在这生命里活得平和自在,因为这时已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把你缠缚。”这就是佛陀怎样教导觉观身体、感受、心和心物的十六个观息之法门。他又说要将此十六法门用于导致正觉的七种因素。它们就是专念观想、审察正法、勇猛精进、喜获法益、心轻自在、集中正定、和舍离妄法。
缚悉底尊者已听过‘四念处经’。现在加上‘安般守意经’,他便可以更深入的投入四念处。他体会到这两次经说的相辅相承,和他们对禅修的重要性。
这三千比丘和比丘尼都法喜充满在月色下听佛陀说教。缚悉底更在心里暗自感谢舍利弗尊者安排这晚的法会。
一天,不害尊者从外面乞食回来,满身鲜血,几乎不能步行。缚悉底走上前把他掺扶。不害要求往见佛陀。他说他在城里乞食时,因为被人认出他是从前的央掘摩罗,便被围殴。不害完全没有还击,反而合起双掌如莲状,由得他们发泄心头之愤。最后,他们把不害殴致吐血。
佛陀看到不害受伤,便立刻嘱阿难陀去取一盆水和毛巾前来,替他清洗伤口和血渍。佛陀又叫缚悉底去采集草药回来,制成膏药,替不害贴上疗伤。
虽然他的伤口剧痛,但不害尊者没有叫喊。佛陀说:“你今天所受的痛苦,可以使你以往的痛苦涤除。在觉察中忍受痛苦,可以抹掉千世的瞋恶。不害,你的衲衣已被撕破。你的钵在那里?”
“世尊,他们把钵打碎了。”
“我会叫阿难陀给你新的衣钵。”
缚悉底替不害在伤处贴上膏药时,他看到不害真的是个不事暴力的好榜样。不害尊者又告诉他一件日前乞食时发生的事。
在森林中的一棵树下,不害遇见一个正在分娩的妇人。可是,这个妇人遇上难产,痛苦非常。不害大叫了一声‘这样凄惨的痛楚!’之后,便跑去求教于佛陀,问他如何是好。
佛陀说道:“跑回去告诉她说‘太太,自出生以来,我部从未畜意伤害过任何的生命。凭此功德,我祝愿你和你的孩子都能平安。”
不害抗议道:“如果我这样说,便犯了妄语!我事实是伤害过无数的生命!”
佛陀说:“那么你去告诉她,‘太太,自我生于正法后,我便没有蓄意伤害过任何的生命。凭此功德,我祝愿你和你的孩子平安。”
不害跑回林中对妇入说了这番话。不到几分钟,那妇入便平安地生下了孩儿。
不害尊者在大道上已行了很远,因而获得佛陀的最高赞誉。
故道白云 57.木筏非岸
57.木筏非岸
那年冬季,佛陀住在毗舍离。一天,正当他在离开林精舍讲堂皇不远处禅坐时,几个比丘在精舍另一处的园地自杀而死。佛陀知道后,便询问他们自杀的原很。原来,他们是在禅观身体无常坏灭之性后,便对色身产生畏惧,以致不欲生存的。佛陀知道这个原因后,感到非常不安。
他齐集所有的比丘,对他们说:“我们观想无常和坏灭的目的,是要看清楚万法的实性而摆脱它的籓篱的。逃避这个世界,并不可以使我们达到开悟与自主。要达到开悟与自,得先要洞悉万法的真性。这几位同修没有真正的了解,所以才会作出此逃避生命的愚行。他们这种行为,也同时违反了杀戒。”
比丘们,一个解脱了的人,对世法不会执着,但也不会畏惧。执着与畏惧,两者都是缠缚我们的绳。一个真正自由的人已超越了二者,安住于平和快乐之中,这种快乐是不可量度的。一个自由自主的不会执着于恒常性和独立我体这等狭见,也不会执着于无常和无我的边见。比丘们,你们要理智地本着无执的精神,去学习和修行教理。接着,佛陀指导他们实习下意识的呼吸,以帮助他们调息和振作起来。
佛陀回到舍卫城之后,更讲说了很多有关破除执着的言教,以对治一个名叫阿利陀的比丘对教理的误解。面对着一群在祗园精舍的比丘,佛陀说道:“比丘们,如果你们误解了教理,就很容易会被困于狭见之中,因而令到自己和别人痛苦。你们对教理的聆听、理解和实行,都是需要运用理智的。一个了解蛇的人,会用一支有叉的棍子来按下蛇颈,然后才把它拿起来。如果他拿起蛇的尾部或身部,他便很容易被蛇咬到。正如你会运用智巧来捕蛇,你也应该同样地修学教理。”
“比丘们,教理只是形容真理的工具。不要当它就是真理。指着月亮的手指不是月亮。手指只是用来指出月亮的方位。如果你把手指当作月亮的话,你便永远不知道月亮是什么。”
“教理就像一艘乘载你渡河到对岸的木筏。我们需要木筏,但木筏并不就是对岸。一个聪明的人到了对岸之后,是不会扛着木筏到处跑的。比丘们,我的言教就像那那木筏,是帮助简朴载你们往超越生死的彼岸的。好好用那木筏乘载你们到达彼岸,但不要执着它是你的,而不肯放下。要不被困于法理之中。你们一定懂得把它舍放。”
“比丘们,我所传授给你们的言教,如四圣谛、八正道、四念处、正觉七因素、无常、无我、苦、空、单一和无求等,都是需要以开明理智的态度和研学的。用这些教理来帮助达到解脱是对的,但仅记别要对它们执持不舍。”
比丘尼的精舍住着五百名尼众。她们时常都邀请佛陀和祗园精舍的尊者前往开示。佛陀安排了阿难陀尊者,负责选派比丘前往尼舍说法。一天,他选派了婆达比丘。虽然婆达比丘在修行上已证得很深的果位,但他的口才却不见特出。翌日,他乞食后在林中独自用饭完毕,便前往尼舍。比丘尼都热切的接待他。乔答弥比丘尼请他升座开示。
安坐在坐垫之后,他背诵了一首诗:
“住于安寂,
见法归源,
无瞋无戾,
和悦充斥,
圆持专念;
得真自在。
出离欲念
乃大欢喜。”
尊者没再多说,只是自行进入甚深的禅定。虽然他说的话仅得几句,但单是他坐在那里,平和安乐的形象,已足以使尼众备觉勉励。一些比较年轻的比丘对这样短促的开示,难免感到有点失望。她们力求乔答弥比丘尼请他多说一点。乔答弥比丘尼向婆达比丘鞠躬顶礼后,转达了尼众的意思。可是,婆达比丘只是再重覆了一遍诗句,便自行离座了。
数日后,佛陀获悉婆达者的开示。有人向他提议,日后或许应该选派较擅词令的比丘前往说法。但佛陀的回应,是那比丘的临场比他所说的内容更为重要。
一天乞食回来,佛陀到处也找不到阿难陀。罗睺罗尊者和其他的比丘都说没有见过他。只有一个比丘报告,说他好像看见阿难陀在邻近‘不可接触者’的村落中乞食。于是,佛陀便叫那比丘前去找他。那比丘找到阿难陀回来,但同时带了两母女到精舍见佛陀。那女儿的名字叫摩登伽。
佛陀细听阿难陀这天迟回精舍的原因。数星期前的一天,阿难陀乞食后回精舍的路上,突然感到口渴。他在‘不可接触者’村里的一个井边停下来。这时,他看见摩登伽女正把木桶放下井里提水。她是一个可爱的女子。阿难陀向她请求一点水喝,但她拒绝了。她告诉阿难陀她是一个‘不可接触者’,因此恐怕给僧人供水会污染他。
阿难陀对她说:“我不需要你是贵族高官。我只需要喝一点水罢了。我很乐意接受你的水。请不要怕污染我。”
这一来,摩登伽女便立刻给他供水。她觉得自己对这个英俊和蔼,说话温文的僧人很顷慕。她实已对他充满爱意。她彻夜难眠,满脑子都是阿难陀。那天之后,摩登伽女每天都呆在井边,等候着看他一眼。她说服母亲请阿难陀回家吃饭。阿难陀接纳了两次邀请。但当他发觉这少女恋上了自己,便再没有应邀了。
摩登伽女对他日思夜想。她逐渐消瘦。最后,她忍不住向母亲倾诉她对阿难陀的爱意,并表示希望他能还俗与她成亲。她的母亲呵责她这般愚昧,爱上一个僧人是没可能有结果的。但摩登伽女坚持她宁死也不会放弃阿难陀,以期他会对女儿的热情有所反应。她来自摩登伽族,对地一些邪教药物是有点认识的。
那天早上,摩登伽女在街上见到阿难陀,便央求他再到她家里吃饭,说这将会是后的一次。阿难陀有信心自己可以对她们母女说教,使摩登伽女放弃对他的痴恋。但在喝下了药的茶之前,他根本就没有机会说教。当他感到双脚麻软,头目眩晕的时候,阿难陀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他立刻运用呼吸来抗衡药力。来找他的比丘发现阿难陀的时候,他正跏趺而坐。
返回书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