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婆娑罗王对悉达多作一深鞠躬,然后与随从下山回去。
那天稍后,这位沙行乔答摩因恐怕大王会时常到来给他供养,便离开此处以避骚扰。他向南面而行,去重找一处适合修行之地。他听说有一个悟境很深的大师乌陀迎罗摩子有个禅修中心,大概三佰个沙门在那里修习。这中心离王舍城不远,而且附近还有四佰多个门徒在那里修行。悉达多于是便向那儿出发。
故道白云 15.森林苦行者
15.森林苦行者
乌陀面大师已经七十五岁了。众人视他犹如活神,对他十分敬仰。因为乌陀迦要他所有的弟子从最基本学起,所以悉达多也只好回复到最简单的禅修。但不到数星期,他已再次达到‘无所有处’的境界,因而令乌陀面大师非常惊喜。他知道这个仪表非凡的年青人,有继承道业的潜质,所以对他另眼相看,特别细心的教导他。
“悉达多乔答摩,在‘无所有处’的境界里,空并不再是指甚麽都没有的空间,也不是一般的所谓意识。所剩下来,就只有‘能思’和‘所想的’。因此,解脱之道就是要超越全部思想,能所两亡。”
悉达多恭敬的问道:“大师,如果连思想也摒除,还有甚麽呢?如没有思想,我们又如何辨别出那是木块,那是石头呢?”
“木块或石头都并非不入思想。思物本身就是思想。你必定要达致一个‘想’与‘非想’都不存在的意识境界。这就是‘非想非非想,的定境了。年青人,你就是要证得此境。”
于是,悉达多再回到他的禅修上。在十五日之内,他已证得‘非想非非想’的三昧禅定。悉达多体验到这个境界超越所有一般的意识境界。虽然这是一个很非凡出胜境,但当他每次出定,依然发现没有把生死的问题解决。这无疑是个极之安祥的境界,但它并不是可以开启真相之门的钥匙。
当悉达多再去见乌陀迎罗摩子大师的时候,大师对他大为赞赏。他执着悉达多的手说:“乔答摩沙门,你是我所教过的最好学生。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你已有这样大的跃进,你已径到达了最高的层次了。我年事已老,不会久住了。如果你留在这里的话,我们可以一起教导僧众,到我死后,你便可以代替我成为他们的大师了。”
一如以往,悉达多婉拒了。他知道‘非想非非想’之境是不能解脱生死的,而他必需往别处继续寻找答案。他对大师和僧众表达了至深的谢意后,便收拾行装,准备上路。每个人都很喜欢悉达多,他们都不舍得他离去。
留在乌陀迎罗摩子那段日子,悉达多结诚了一个名叫憍陈如的年青僧人。他非常仰慕悉达多,更待他亦师亦友。除了悉达多之外,僧众中没有一人证得‘无所有处’的定境,更不用说‘非想非非想’了。憍陈如知道大师已认定悉达多是有资格继承道业的人才。单是看见悉达多便使憍陈如对自己的修行倍增信心。他不时都会向悉达多学习,因此他们彼此的交情特别投契。憍陈如对于这个好朋友的离去,感到非常不安。他陪同悉达多下山,然后等他走出视线,才自行回到山上。
虽然悉达多从当地这两位最出名的禅师里学习有成,但解脱生死的问题仍在他的心里燃得炽热。他相信自己再不能从任何一位大师圣贤学得再多了。因此,他知道从现在开始,要靠自己达到彻悟。
慢慢的向西方而行,悉达多经过稻田,又跨过沼泽和溪涧,才到达尼连禅河。他涉水渡河,再行了一段路,才来到离开优楼频螺半天路程的弹多落迦山。险峻的岩石斜坡上,是像尖牙冒起的重重山峰。而山峰里面,又稳藏着无数的洞穴。悬崖上的巨石如贫苦村民的房子般大。悉达多决定在这里留下来,直至证得解脱之道。他找了一个洞穴以作长时间的禅坐。他静坐之时,会把过去将近五年时间的修习重作检讨。他记得自己曾劝苦行者别再自虐体肤,告诉他们不要在这个已经苦难的世界里再添痛苦。但当他现在重估他们的修行途径,他却这样想:“又软又湿的柴木是没法生火的。身体也如是。如果肉体之欲不能受控,要心中达致开悟就困难了。我是应该修苦行以得到解脱的。”
就这样,沙行乔答摩便开始一段极度苦修的生涯了。他会在黑夜里进入森林最恐怖的荒野地带,度宿一宵。就是身心都慌张恐惧,他都动也不动的坐着。当有鹿儿走近,使树叶蠕动而作声,他的恐惧心会告诉他是妖魔来索命。但他却一点也不为所动。当孔雀不意踏破树枝,他的惊怕心又会告诉他是蟒蛇从树上爬下,但他仍会稳坐不移。只是,他的心中其实每次的感受都像给赤蚁针刺一般。
他极力去降伏外来的恐惧。他深信一旦身体不再成为恐惧的奴隶,他的心便可以摆脱痛苦的枷锁。他有时坐着,会把牙齿咬紧,舌头紧贴上颚,用他的意志去克服所有的恐惧惊慌。就是他全身都被冷汗湿透,他都会动也不动。又有些时候,他会停止呼吸一段时间,直至耳里如雷轰火烧,头也像被利斧斩开两边似的。他时会觉得被钢箍把头紧索,又或身体被猛火烤烧。经过这种种的怪异锻炼,他得以加强他的勇气和自律。他的身体更能承受难以形容的痛苦,而同时心中却能保持平静。
沙门乔答摩用这样的方法修行了六个月。最初三个月,他独在山上。第四个月,以憍陈如为首的乌陀迦罗摩子大师的五个门徒,找到了他。悉达多非常高兴可再次见到憍陈如,并更高兴知道憍陈如在他离开后一个月,便证得‘非想非非想’的境界。知道再没有共他可以从大师处学习,他便约同四个同修一起来找悉达多。幸好几星期后,他们便找到悉达多,同时他们表示想留下来跟他修学。经过悉达多对他们解释有关苦行的功用,他们五个年青人,包括憍陈如、额鞞、拔提、马胜和摩男拘利,便决定加入修行。每个僧人都在邻近找到自居的洞穴,而他们都会轮流每天到村里乞食。带回来的食物会分成六份,每人所得的食物,大概只有一手掌的多少。
时间一天天的过去,他们六个人都渐变得骨瘦如柴。他们离开山上,前往东面在尼连禅河岸的优楼频螺村落,继续他们的苦修。但悉达多的怪异法门,就连其他五人都感到无法跟上。悉达多不再沭浴,又停止进食。他只会偶然吃一个在地上拾到的枯干石榴,或甚至一块干涸了的水牛粪。他的身体已瘦得只剩下松松的皮肉挂在撑了出来的骨条。他已六个月没有剃剪须发。当他搓搓头上,一撮撮的头发便会掉到地上,彷佛仅余的头皮不够地方给头发生长似的。
终于有一天,悉达多在坟场禅坐时,突然醒觉到这条苦行的道路是绝对错误的。太阳落山了,一阵清风轻抚他的体肤。坐了一整天在烈日之下,这阵微风来得特别清新舒畅。悉达多体验到他心内一种整天都未感受过的怡然自在。他体会到身和心组合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实体。身体的平静和舒适与自心的安住是息息相关的。虐待自己的身体就是虐待自己的心智。
他回想起他九岁时在蕃樱桃树下的凉荫里静坐,那天正是春季的首耕日。他记得那吹静坐的舒泰替他带来了清澈和平静。他又忆起在车匿离开他之后,他在森林中的静坐。他继续回想到最初跟阿罗罗迦罗摩时候,那些禅坐锻链令他身心都得到滋润,又使他有能力去专注和集中。之后,阿罗罗大师告诉他要超出禅悦以达到超越物质世界的境域,如‘空无边乱’、‘识无边处’、和‘无所有处’。再后期,他又证得非想非非想之境。一直以来,这全部的目标都是为了逃邂世间的感觉和念头,感受和思想的世界。他现在问自己:“为何总是被经典上的传统牵着走?为何要惧怕禅定带来的自在?这种喜悦与障蔽觉知的五欲是回然不同的。相反地,这种喜悦会滋养身心和增强达致开悟的原动力。”
苦行者乔答摩决定回复健康和以禅坐来保养身心。他第二天早上便会再次乞食。他会成为自己的老师,不再依赖别人的教导。很高兴自己作出的决定,他躺在一堆泥土上睡着了。一丝云都没有的天空,正好挂上圆满的明月,而银河星系清澈耀目地横卧天籁。
苦行者乔答摩清早被雀鸟鼙叫醒。他站了起来,再回顾前一夜的决定。他全身都盖满尘垢,而他的道袍已经毁烂不堪。他记得前天在坟场见过一具尸体,所以估计大概这一两天便会在河边进行火葬。那时尸体上砖红色的布便没用了。于是,他行近尸体,心里细省着生与死,然后恭敬地把尸体身上的布除下来。那尸体是一个少妇,她的身体已浮肿变色。悉达多将会用这块布作他的新衣。
他来到河边,一边洗澡,一边把那块布洗涤干净。清凉的河水令悉达多精神为之一振。他享受河水在身体上的感觉,更欢喜地体会身心所触觉到的新境界。他花了很长时间沭浴,然后又洗擦和沥干那块布。但当他试图从水里爬上岸时,他因体力不支而没有足够的气力上岸来。他平静的呼吸,看到有一棵树的枝叶倚在水面。于是,他慢慢的移过去抓住它,扶着它爬上岸。
太阳在天空中高高挂着。他在岸上坐下来休息,把布块摊在地上晒干。等它干了,又把它围在自已的身上,继续前往优楼频螺的村落。不过,他还未走到一半路程,体力再次不支,就连呼吸的气力也没有了,最后晕倒在地上。
他躺在地上不省人事,好久后才被一个村里的少女发现。在母亲的吩咐下,十三岁的善生正带着米乳汁、糕饼和莲子去拜祭山神。当她看见这个苦行者昏迷在路上,只剩下微弱的呼吸,她便立刻跪下来把乳汁放到他的唇边。她知道造个是苦行者,又知道他因为太弱而晕倒。
得到乳汁润泽他的喉舌,悉达多立刻有了反应。尝到乳汁的清新味道,他慢慢的把全碗都饮下。深呼吸了数十囗气之后,他才有力坐起来,再示意善生给他多添一碗。那乳汁很快便替他恢复体力。那天,他放弃了苦行而到对岸清凉的树林中修行。
跟着下来的日子,他渐渐恢复正常的饮食。有时,善生会带食物来供养他。有时,他会持着钵到村里乞食。他每天都会在河边修习行禅,而其他的时间都会坐禅。他又每晚在尼连禅河里沭浴。他已放弃了对传统和经典的依赖,而靠自己找寻大道。他以自己为归依,要从过去的成功与失败中学习。他全没犹豫地以禅定来滋养身心。就这样,一种自在和安稳的感觉油然而生。他完全没有刻意远离或逃避感受和思想。他只是留意着每个感觉和念头的生起而予以细心的观察。
他也放弃了逃避世间法的想法。当他回归到自己,他发觉自己全然在世法之中。一下呼吸、一串鸟呜、一片树叶、一线阳光一任何一样都可以成为他静坐时的主题。他开始见到解脱之关键在于每一呼吸、每一步伐、道路上的每一块小石子。
沙门乔答摩从静思他的身体进而静思他的感觉,再从静思他的感觉至静思他所体会到的,包括在他心中起伏的每个念头。他体到身心一如,体内的每一个细胞都包含着宇宙的一切智慧。他知道只要他细心看一粒微尘,他就可以看到整个宇宙的真正面目。微尘本身就是宇宙,如果微尘不存在,宇宙也不存在。沙门沙行乔答摩超越了常我(atman)这个自我个体的意识。他突然明白到他一向都被吠陀对常我(atman)的错误理解所蒙蔽。其实,没有一样东西是有自性的。无我(anatman)心才是万法之本体。无我(anatman)并不是用来形容一个新个体的名词。它是破除所有妄见的一响雷。挟着‘无我’,悉达多就像在禅定的战场上,高举着彻悟的利剑。他日以继夜在菩提树下坐着,而更高更新的觉悟层次,就像耀目的电、继续把他唤醒。
在这段日子里,悉达多的五个朋友对他失去了信心。他们看见他坐在河边吃着别人供养的食物。他们见他与一个少女谈笑着,享受着乳汁和饭。他们又见到他托钵到村内。憍陈如对其他几个说:“悉达多再不是我们可以信赖的人了。他已在修道上半途而废。他现在只顾放逸养身。我们应该离开他往别处去继续我们的修行。我看不到还有其他理由要留在这里了。”
悉达多的五个朋友离开后,他才发觉他们不见了。因为悉达多获得这麽多的新体悟,他便把全部时间都集中在禅坐,没有找时间向他的朋友解释。他想:“虽然我的朋友把我误解了,但我也不能因担心而令他们回心转意。只要我全心全意去寻找真理的大道。当找到时,我会和他们分享。”于是,他又回到修行上去。
在他这段突飞猛进的日子里,牧童缚悉底出现了。悉达多很开心地接纳了这个十一岁小童送给他的撮撮鲜草。虽然善生、缚悉底和他们的朋友都还是小孩,但悉达多很高兴见到这些未读过书的村童,竟然能够很轻易地明白他的新体验。他现在十分安慰,因为他知道大彻大悟之门将会很快打开。他知道他已紧握这条妙匙一万法都是互依而存及了无自性的真谛。
故道白云 16.耶输陀罗有睡着吗?
16.耶输陀罗有睡着吗?
因为缚悉底来自一个穷苦的家庭,所以他一直未有上学校读书机会。虽然善生曾教他一些基本的知识,但他始终不太懂得用词,因此在忆述与佛陀相识的往事,便会不时停下来,想想怎样述说才好。听他讲述的人都尽量帮助他。除了罗睺罗和阿难陀之外,还有另外两个人。一个是叫摩诃波阇波提的年老尼姑,而另一个是大约四十岁的僧人,名叫马胜。
经罗睺罗的介绍,缚悉底很高兴知道摩诃波阇波提原来就是乔答弥王后,把佛陀从小带大的姨母。她是佛陀僧团中第一个被接纳为比丘尼的女人,而现在更负责主导超过七百个尼众的道场。她刚从北方到来,准备跟佛陀商讨有关比丘尼的戒律。缚悉底听说她前一晚才抵达,而因为孙儿罗睺罗知道她一定很想知道佛陀在优楼频螺森林时的日子,所以特别邀请她前来。缚悉底合上双掌,深深向女住持鞠躬礼敬。因为记得佛陀所告诉他有关从前王后的一切,缚悉底心里对她充满亲切和尊敬。摩诃波阇波提望着缚悉底,就像她望着自己的孙儿罗睺罗一般的温馨关怀。
当罗睺罗介绍马胜给缚悉底认识时,他惊讶地发现,原来马胜就是那五个和佛陀在他家乡附近一起修苦行的其中一人。那时候,佛陀己曾告诉他这些朋友因为他放弃苦行而别他而去。因此他对马胜现在竟然会住在竹林精舍而成为佛陀的弟子,实在摸不着脑袋。他打算迟些问问罗睺罗。
在述说前事的过程中,乔答弥比丘尼给缚悉底的帮忙最大。她所问的问题,全部都关于那些缚悉底觉得并不重要,但她却甚感兴趣的细节。她问缚悉底给佛陀造坐垫的姑尸草从那里割来,又是大概多久给佛陀换上新草。她又想知道把那些草给了佛陀之后,水牛在夜里还有没有足够的草吃。她更想知道他有没有给水牛的主人打骂过。
虽然还有很多未说的,但缚悉底向他们徵求同意,这晚到此为止,明天再继续。不过在离开之前,他想问问乔答弥比丘尼一些已收藏在他心内十年的问题。乔答弥对他微笑说道:“尽管问吧。如果我可以解答你的问题,我一定乐意这样做。”
缚悉底有几件事情是很想知道的。首先,当悉达多在离开王宫之前拉开帏帐看妻儿时,耶输陀罗有否真的睡着?缚悉底也想知道当车匿拿着悉达多的短剑、项链和割下来的头发回宫时,大王、王后和耶输陀罗的反应又如何?佛陀离开的六年,其间他家人的生活怎样度过?谁是第一个获悉佛陀证道消息的人?当佛陀回到迦毗罗卫国的时候,谁是第一个出迎的人,又是否全城的人都出来欢迎他?
“你的确有很多的问题啊!”乔答弥惊叹道。她对缚悉底慈和地微笑。“让我简单的回答你吧。首先,耶输陀罗睡了着吗?如果你要知道真相,最好就是问耶输陀罗自己。不过如果你问我的话,我不相信她睡着了。耶输陀罗那天晚上亲目把悉达多的鞋帽衣物放好在椅子上,又嘱咐车匿把马鞍和金蹄都准备好。他是知道悉达多当夜会离开的。在这麽一个晚上,她又焉能入睡呢?我相信她是故意装睡,以免她自己和悉达多都要面对离别之苦罢了。缚悉底,你不了解罗睺罗的母亲,但耶输陀罗真是一个非常果断的女人。她一直都明白悉达多的志向,而默默地全心全意给他支持。这点我非常清楚,因为所有与耶输陀罗相熟的人中,我就是除了悉达多之外,最了解她的人。”
乔答弥比丘尼告诉缚悉底,第二天早上,当他们发觉悉达多已离开了的时候,就只有耶输陀罗一个没有表现震惊。净饭王大发雷霆,大吵大闹的埋怨其他人没有尽力把太子留下来。乔答弥王后立即去找耶输陀罗,并发现她独个儿坐着,悄悄地饮泣。朝廷派出搜四寻太子的下落。朝南面的一队遇到车匿和没人骑的金蹄。车匿叫他们不需要继续搜索。他说:“就让太子追寻他精神上大道吧。我已曾涕泪俱下的哀求他,但他寻道之意非常坚决。算吧,他现在已进入了森林,在别国的国土之内。你们是不会找到他的了。”
当车匿回到宫中,他立刻在地上叩了三响头以示忏悔,然后便把那短剑、项链和头发交给大王。乔答弥王后和耶输陀罗当时也都在场。看见车匿满脸泪痕,大王也再没有责怪他了。但他是有问及曾经发生的一切的。他叫车匿把短剑、项链和悉达多的头发交给耶输陀罗保管。王宫里一片愁云惨雾。失去了太子就如同失去日间的光明。之后,夭王便退回自己的宫中,有一段日子都没有出来。他的大臣如弗山密达只有代他处理一切国事。
金蹄被带回马房后,不肯接受饮食,几天后便死了。在极度哀伤之下,车匿向耶输陀罗求得批准,用礼葬仪式把金蹄火葬。
乔答尔比丘尼刚说到这里,便听到禅坐的钟声响起。虽然他们都有点儿失望,但阿难陀提醒他们,就是故事再好,他们也不可以不去禅坐。他约定他们翌日再来他的房子。缚悉底和罗睺罗向乔答弥比丘尼、阿难陀和马胜合掌鞠躬,然后便回到他们的导师舍利弗的房子去。这两个年青的好朋友肩并肩的走着,但没有说话。钟响缓慢的震荡声,像海浪般一个翻盖着前一个地增加着频速。缚悉底跟着自己的呼吸,默默的念着一首关于听到钟声的偈语:“听着啊,听着,这奇妙的声音带我回到真正的本我。”
故道白云 17.毕波罗树叶
17.毕波罗树叶
毕波罗树下,沙门乔答摩把甚深的定力集中在深入观察自己的身体。他观察到每个细胞都经历出生、存在和死亡等过程,如同永无止息川流里的一滴水。他无法在身体中找到任何一物是永恒不变和有独立个体的。融汇在他身体之流的有感受之流,而每一个感受就是一滴水。这无数的点滴又一起挤迫在出生、存在和死亡的过程里。一些感受是美好的,另一些则令人不愉快,而绝大多数感受无所谓好与坏。但所有的感受都不恒久:它们出现后便消失,就如体内细胞,生灭无常。
接下来,乔答摩用他的定力去探察与身体及感受之川并流的思想之流。思想之流的点滴在出生、存在和死亡的过程中彼此交融和互相影响。如果思想正确,万象的实相很容易便显现出来;但如果一个人的思想不正确,实相就被蒙蔽着。一般人就是因为存有错误的见解而被困于无穷的苦海里:他们相信那些无常的东西是恒常的;无自性的东西是有独立本体的;无生灭的东西是有生灭的;而他们又把不可分割的分成不同的部份看待。
乔答摩再把他的洞察力照射到所有产生痛苦的精神状态上—恐惧、愤怒、憎恨、傲慢、嫉妒、贪欲和无明。他细心专注的察觉力像烈日般燃烧着,而他就用此觉察之光去照亮所有负面精神状态的本体。他见到它们全都是因无明而生起。它们是正念的相反。它们是黑暗一光明的缺乏。他体悟到解脱之窍门是要破除无明,深入实相之中去直按体验亲证。
悉达多过去曾尽量寻求摆脱恐惧、瞋怒和贪欲的办法。但这些办法都因为只是试图压抑感受和情绪,因而没有真实的效果。现在,悉达多明白到它们的起因都是由于无明,因此一旦从无明中解脱出来,所有的精神障碍便会自动消散,一如影子在太阳初升之前的不翼而飞。悉达多这些深入的体悟都是他修禅定的果实。
他微笑着,抬头望向一片倚在蔚蓝天空的毕波罗树叶,它那摇拽着的尾巴就像在呼唤着他似的。深深的望着树叶,他很清楚见到太阳和星星存在其中一没有太阳,没有光和暖,树叶是无法生存的。这是这样,因为那是那样。他又见到泥土、时间、空间和心识一全都同时存藏在树叶里面。其实在那一刻,整个宇宙都存于那片树叶之内。那树叶的实相简直就是一个奥妙的奇迹。
我们通常都以为一块树叶只会在春天生长。但乔答摩却见到它久远以来已经存在于阳光、白云、那棵树和他自己。如果见到那树叶从未出生过,他也会见到他自己也从没有出生过。树叶和他自己,两者都只不过是显现出来罢了一他们根本从未生过,也是永不可能灭亡的。有了这种彻悟,生与死、出现与消失、都一并溶解,而树叶和他自己的真面目便随之而流露出来。他体会到任何一种现象的存在都有引至其他现象产生的可能性。单一之中包含所有,而所有也存藏于单一。
那片树叶与他的身体为一。他们彼此都没有个别、永恒的自体。任何一样都不能够脱离宇宙其他的一切,独自生存。见到所有现象的互依性,悉达多了悟到了一切世法皆空—一切事物都根本没有个别独立的体性。他明白到互依性和无我这两个原理,就是开启解脱之门的锁匙。薄薄的云在天空中飘浮而过,替透光的毕波罗树业扫上了白色的背景。或许这晚,白云会遇到冷锋而变成雨水。云是一种现象;而又是另一种。云也是无生无灭的。乔答摩想,如果白云明白这个道理,当它变为雨水落在高山、森林和稻田的时候,它肯定会欢欣的歌唱起来。
燃亮了他色身、感受、思想、行念和意识的川流,悉达多现在明白到无常与无我就是生命的必需条件。没有无常和无我,任何事物都没法生长和发展。就如一粒米如果不是无常和无我,它就不会生长成稻。如果云不是无常无我,它就不会变成雨水。如果不是无常性和无自性,一个小孩就不会长大成人。“因此,”他想:”授受生命就是去接受无常无我。痛苦的根源正是来自有常和有分别个体的妄见。体悟到这个道理,就能明白一切皆无生无死,无起无灭,无一无多,无内无外,无大无小,无垢无净。有常有我的观念都是思想上所产生的虚假分别。只要洞悉一切事物的空性,所有精神上的障碍都可以超越,因而从痛苦的巨轮中解脱出来。”
从一个晚上到下一个,乔答摩坐在毕波罗树下禅坐着,让他觉察之光照耀到他的身、心、以及整个宇宙。他的五个同伴一早已离弃了他。他现在的同修就是树林、河流、雀鸟、和住在树上或泥土里的千万虫蚁。这棵巨大的毕波罗树是他修行道上的兄弟。每晚当他坐下来禅修在天边出现的晚星,也是他的同修兄弟。他往往禅坐直至深夜。
村里的儿童通常都是中午之后来探望他的。一天,善生为他带来一些蜜糖乳粥,而缚悉底带来的,则是一把的鲜草。缚悉底离开去带水牛回家之后,乔答摩被一种很深切的感觉抓住,而这感觉就是他会在当晚大彻大悟,证得大道。就在前一夜,他已作了一些异梦。在其中一个,他看见自己侧身躺着,两膝紧贴着喜玛拉雅山,小左手触摸到东海的岸,右手触摸到西海的岸,而双脚则放在南海的岸上。在另一个梦里,他的肚下生出一朵大如车轮的莲花,一直上升至最高的云霄。在第三个梦里,无数不同颜色的雀鸟,从四方八面向他飞来。这些梦境都似是给他预告他即将证得伟大的觉悟。
那天黄昏,乔答摩在河边行禅。他涉进水中沭浴。初夜将至,他回到毕彼罗树下坐着。他看着树下新铺上的姑尸草,微微芙着。就是在这棵树下,他曾于禅定中得到一些重要的发现。现在,他期待已久的时刻渐渐接近。证得大道之门即将开启。
不缓不急,悉达多慢慢盘腿,跏趺莲坐。他望向远处的河水,在轻吹着沿岸小草的微风中悄悄细流着。夜里的森林虽然恬静,却仍然活跃。在他的周围,上千的各式昆虫在叫。他让觉察力转到他的呼吸上去,然后轻轻地合上眼睛。晚星在天边出现了。
故道白云 18.晨星出来了
18.晨星出来了
通过念念留心专注的觉察,悉达多的心、身、和呼吸都达至完满的合一。他在念力上的修习,使他倍养到很大的定力。而他就是用这种定力,帮助他观照他的身和心。进入甚深禅定之后,他可以辨察到当时他身体内存在着的无数众生。这包括了有机或无机的、矿物的、草苔的、昆虫、动物和人等。在那一刻,他也察视到所有其他众生就是他自己。他看见自己的过去生,和所有生世的生生死死。他看见无数星体和世界的建造与毁灭。他感受到所有生灵的喜乐与悲哀—这些生灵包括了胎生、卵生、和细胞分化而成的。他看见自己体内的每一个细胞都蕴藏着天地万物,而且更跨越过去,现在和未来。那时,刚好是夜里的第一更。
乔答摩进入更深的禅定。他见到无数世界的盛衰成坏。他见到无数众生经历的生生世世。他见到这些生死,全都只是现象而并非实相。就如亿万的波浪不停地在海面起伏,大海本身是不落生死的。只要波浪明白它们其实是海水,它们便可同样超越生死,不再惧怕,而获到内心的平静和安稳,这个证悟令乔答摩自己也超越了生死的罗网。他笑了。他的微笑就像深夜里绽开的花朵,发散着一环荣光。那是属于妙察的微笑,因妙察可以了悟一切烦恼的破灭。这是他第二更所证得的体悟。
就在这时,雷声忽然响起,巨闪的电光划过天际,彷佛把天空撕成两片。重重的黑云掩盖了月亮和星星。跟着是滂沱大雨。乔答摩湿透了,但却丝毫役有移动。他继续禅定。
完全没有被动摇,他把觉察力照到他的心上去。他见到众生为不明白他们实与万物同体,而陷於苦恼。这种无明,产生了无限的悲忧、恼乱和困扰。无明是贪欲、愤怒、傲慢、疑惑、嫉妒和恐惧的根源。当我们学会把心静定下来以看清楚事物的真相,我们便可以对一切达到全面的了解,因而将苦恼接受,化为爱心。
乔答摩现在体悟到,了解和爱心原是一体。没有了解就没可能有爱心。每个人的处境,都是他的肉体、精神和社会状况的结晶。我们明白了这一点,便连一个最残忍的人也不会憎恨。我们只会希望尽力帮助他改善他的肉体,精神和社会的状况。其正了解一切,会令我们产生慈悲与爱心,因而导致正确的行为。要去施爱,首先就要去了解明了。因此,了解明了就是解脱之匙。要得到清楚明白的了解,我们就必需生活得留心关注,在当下的每一刻去直接体验生命,以能洞察自身内外正在发生的一切。锻炼念念留心体察,可以使我们看到一切事物的核心而使其无所遁形。这就是念力的宝库一它能够领导我们达至解脱和彻悟。生命的燃亮有赖正确的见解、正确的思惟、正确的语言、正确的行为、正确的工作、正确的精勤、正确的念头和正确的定力。悉达多称这些为正道(aryamarga)
深入地察视众生,悉达多能洞悉每个人的心念,无论他们身在何处。他又能听到每个人的叫喊,不论是为悲或是为喜。他也同时证得天眼、天耳和来去无碍等神通。现在已是三更将过,而雷电都已歇止了。云层也卷了起来,再让明月和星星重现天际。
乔答摩感到把他监禁了千百世的牢狱,突然破开了。无明就是把他监禁的狱吏。一向以来,他的心被无明所蒙蔽,就像星月被暴风中的黑云掩盖一般。因为不停地被妄想的浪潮障蔽着,心识便错误地将实相分成主客、自他、存亡、生死等相对意识。从这些分别心又再生起妄见—感受、爱欲、执取和生有之牢狱。生、老、病、死的痛苦只有再把牢狱的围墙加厚。唯一的办法就是捉拿祸首狱吏,看清他的真面目。而祸首就是无明。只要把他解决了,牢狱便自然解体,永不会再重建起来。
乔答摩微笑着,对自己喁喁细语:“囚禁我的狱吏啊,我此刻看见你。你把我关在生死的牢狱已有多少生世?但我现在已把你看得清楚透彻。从这一刻开始,你不可以再在我的周围建起牢狱了。”
抬头望去,悉达多看见晨星在天边出现,像一颗巨钻在闪闪生辉。不知多少吹,他曾在毕波罗树下见过这颗展星。但这个早上,就像是他第一次见到晨星一般。它的灿烂光辉有如彻悟的欢欣笑容。悉达多凝望着星星,油然而生的慈悲使他感叹起来:“所有众生都潜藏着开悟的智慧种子,可惜我们多生多世都被淹没在生死的汪洋里!”
悉达多知道他已找到大道,达到了他的目的,所以他内心平和自在。他回想起这些年来的寻觅,当中经历过的失望与艰苦。他想起父母、姨母、耶输陀罗、罗睺罗和他的朋友。他又想起王宫、迦毗罗卫国、他的人民与国家,以及所有在痛苦贫困中生活的人,尤其是小孩。他对自己承诺,要把他的发现与大众分享,以使他们得从苦痛之中解脱出来。从他的彻悟中流露出来的,是对众生的一股、深切的爱。
在河边的草坪上,颜色鲜艳的小花朵在清晨的阳光里盛开着。太阳光在树叶和水面上蹦蹦眺跳。他的苦痛全消。一切生命的奥妙都显露无遗。每样事物都变得出奇地新鲜。那蓝天与白云是如何的美妙啊!他觉得自己和整个宇宙都是新创的。
就在这时,缚悉底出现了。看见这个年少的看牛童向他跑来,悉达多笑了。缚悉底突然停了下来,口儿张得大大的,怔视着悉达多。悉达多叫道:“缚悉底!”
这孩童醒过来,回应道:“导师!”
缚悉底合起掌来鞠躬。他向前行了几步之后,又再惊奇的凝视着悉达多。对自己的表现有点不好意思,他半停半说的道:“导师,你今天很不同啊?”
悉达多示意他行近一些。拥抱着缚悉底在臂内,悉达多说:“我今天怎样不同?”
望着悉达多,缚悉底答道:“很难说啊,你就是不同。你,你好像一颗星星。”
悉达多摸摸小该的头,说:“是吗?我还像甚麽?”
“你看上去很似一朵刚开放的莲花。还有,还有像伽耶山顶上的月光。”
悉达多望入缚悉底的眼里,说:“怎麽了,缚悉底,你是个诗人啊!现在告诉我,为甚麽你今天这麽早?还有,你的水牛在那里。”
缚悉底解释说他今天不用看牛,因全部的水牛都下田去了,只剩下乳牛在牛房里。他今天的工作就只是割鲜草。昨夜,他和弟妹们被雷声惊醒。濠雨从破屋盖倾倒而下,把他们的床都全弄湿了。他们从未见过这样凶猛的风暴,因此也担心到在森林中的悉达多。他们几个蹲在一起,直至风雨过后,才再次入睡。天一亮,缚悉底跑到牛房,拿了嫌刀和担竿,便前来森休看看悉达多是否无恙。
悉达多执着缚悉底的手。“今天是我一生以来最快乐的一天。如果可以的话,下午带同所有的小朋友来到毕波罗树下来见我吧。别忘记带你的弟妹啊。不过,现在先去割些姑尸草回去给水牛。”
缚悉底开心得边走边跳地离去,而悉达多亦开始在阳光普照的河岸上,踏着他缓慢的每一步。
故道白云 19.对橘子的专注
19.对橘子的专注
那天中午,当善生带食物来给悉达多时,发觉他正坐在毕波罗树下,如晨曦一般的美丽。他的脸孔和身体都散发着安祥、喜悦和平静。她曾见过悉达多威严的坐在毕波罗树下不下百次,但他今天显然是与以往有些不同。望着悉达多,善生感觉到她自己的苦恼全消,心底里充满着如沐春风的快乐。她觉得在这世界上,她再没有甚麽需求和渴望。宇宙间的一切已是如此美好,没有人需要再忧愁了。善生向前行上几步,把食物放在悉达多面前。跟着,她向他鞠躬。她感到悉达多的安祥和喜悦灌入了她自己的体内。
悉达多对她微笑说遵:“来,跟我这里坐。我很感谢你这几个月来给我带来食物和水。今天是我有生以来最怏乐的一天,因为我昨夜已证得大道。请你也一起为此高兴吧。我不久便要去教导其他人这条道路。”
善生很诧异的望上来。“你要走?你是说要离开我们?”
悉达多慈和的笑着说:“是的,我一定要离开,但我是不会离弃你们这群小孩的。我走之前,会让你们知道我所发现的道路。”
善生还是不太肯定。正当她想再问下去,悉达多却先说:“我会留下多几天和你们一起,好使你们能分享我所学到的。未到这时,我是不会上路的。就是我走了,也并不代表我会永远离开你们。每隔一段时间,我都会回来探望你们的。”
善生感到安慰。她坐下来把蕉叶掀开,把饭团供上。她静静的坐着看悉达多吃饭。她观看着悉达多把饭团捏开,再把每一小团沾上芝麻盐。她心里充满难以形容的喜悦。
吃过饭后,悉达多嘱善生先回家去。他说他想下午在森林里和村童们会面。
很多小童都来了,包括缚悉底的弟妹。所有的男孩都洗过澡和换了干净的衣服。女孩子则穿上了漂亮的纱丽。善生的纱丽是象牙色的,难陀芭娜穿着蕉芽色的,而媲摩的是粉红色。他们就如鲜艳的花朵,在毕波罗树下围绕着悉达多而坐。
善生特别带来了一蓝椰子和槛榄糖块。孩子们把椰肉挖出来和美味的糖块一起吃。难陀芭娜和善柏锡带了一蓝橘子来。和小童一起坐着,悉达多的快乐完全无缺、,卢培克把一些椰子和槛榄糖放在蕉叶上供奉给悉达多。难陀芭娜又送上一个橘子。悉达多把它们收下,和孩子们一起吃。
他们正吃得兴高采烈的时候,善生向大家宣布:“亲爱的朋友小今天是我们导师最快乐的一天。他已找到大道。我觉得这天对我也很重要。兄弟姊妹,让我们把今天当做喜庆的日子吧。找们应为导师的悟而庆祝。尊敬的导师,大道已找到了。我们知道你不会永远和我们一起。请你教我们那些你认为我们可以明白的东西吧。”
善生合上双掌向乔答摩鞠躬,以示恭敬和诚意。难陀芭娜和其他小童也都合上掌来,鞠躬致意。
悉达多轻声的叫孩子们坐起来,说道:“你们都是十分聪明的孩子,肯定没有问题去明白和做到我想与你们分享的东西。我所发现的大道是很深奥的,不过任何愿意全心全意去学的人,都一定能够明白和跟着去做。
“你们平时把橘子剥皮来吃,可以把它吃得专注或不专注。怎样才是吃得专注呢?那就是当你吃橘子的时候,你是很清楚知道自己在吃橘子。你可彻底地感受到橘子的香和甜。当你剥橘子的皮,你知道自己在剥它的皮;当你把一片橘子剥下来放进囗里,你知道你是在把一片橘子剥了下来放入口里;当你享用芳香和美味的橘子时,你会察觉着你在体验那芳香美味。难陀芭娜给我的橘子有九片。当我吃每一片的时候,我都察觉着它是如何的难得和美好。我吃着橘子的时候,一直都没有忘记它。所以对我来说,橘子是非常真实的。如果橘子是真实,吃它的人便也是真实的了。这就是怎样去专注地吃橘子。
“孩子们,怎样是不专注的吃橘子呢?当你吃橘子时,你并不知道你在吃橘子。你没有去体验着橘子的香和甜。当你剥橘子的皮,你并不知道你是在剥它的皮;你把一片撕下来放入口中,但你却不知道自己把一片橘子正在放入口中;当你嗅到橘子的芳香和尝到橘子的美味时,你也不知道你在嗅着它的香或尝着它的味。这样的吃橘子,你是不会欣赏到它可贵和美好的性质的。当你没有察觉到自己在吃橘子,那橘子便不是真的了。如果橘子不是真,那吃橘子的人就都不是真实的了。孩子们,这便是不专注的吃橘子。
“孩子们,留心吃橘子的意思,就是要吃它时真正的与橘子接触和沟通,你的心没有思念着昨天或明天,只是全神贯注的投入这一刻。这时那橘子才真正存在。生活得念念留心专注,就是要活在当下,身心都投进此时此处。”
“一个修习专念的人可以从橘子里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一个留心察觉的人可以看到那棵橘树,春天时橘树的花朵,和滋养橘子的阳光和雨水。细看之下,我们可以看到一万稞导致橘子产生的。看着橘子,一个修习专注的人能看到宇宙间的奥妙和万事万物相互关系。孩子们,我们的日常生活就像橘子一样。就如每个橘里由片片的橘子肉组成,每一天也是由二十四小时组成。一小时就如一片橘子肉。生活了二十四小时就如吃完了全部了橘子肉。我所找到的道路,就是要把每一个小时都活在专注察觉之中,心念永远只投入目前这一刻。与此相反的做法,就是活得糊涂。如果是这样的活着,我们其实不知道自己是活着的。我们没有彻底地去体验生命,因为我的身和心都没有投入此时此处。”
乔答摩望着善生,叫她的名字。
“导师,有甚麽事吗?”善生合上掌来。
“你认为一个生活得留心专注的人,犯错误的机会是多呢,还是少?”
“尊敬的导师,这个人一定很少犯错。我母亲常告诉我,一个女孩要留意她怎样走路、站立、说话、欢笑和工作,以免因不专注而在思想、言语和行动各方面犯错误,令到别人或自己伤心。”
“正是这样,善生。一个留心专注生活的人,永远知道自己在想甚麽、说甚麽和做甚麽。这样的人可以防止自己的思想、说话和行为令到自己或别人受到伤害。”
“孩子们,生活得专注留心是要活在当下的一刻。你需要知道自己的身心有甚麽在发生着,又要同时察觉到自己所处的环境中所发生的一切。你应该直接与生活接触。如果你继续这样生活下去,你对你自己和你的环境就都会很了解明白。了解与明白会引致容忍和爱心的产生。当每个人都了解别人时,所有的人便都会互和包容,互相爱护。那时候,这个世界就再不会有那麽多的痛苦了。缚悉底,你认为怎样?如果没有了解,人们可以有爱吗?”
“尊敬的导师,没有了解是很难有爱的。这提起了我曾经发生在媲摩身上的事。一晚,她哭个不停,直至芭娜再忍不住了,便在股上打了媲摩几把。那知媲摩更哭得厉害。我抱起媲摩,发觉她有点热。我非常肯定她因发热而头痛,于是便叫芭娜把手放到媲摩的额上。她这样做之后,便明白媲摩为甚麽这样恼了。她目光放柔,把媲摩抱了起来,充满爱心的唱着儿歌逗她。媲摩虽然仍是发热,但却不再哭了。尊敬的导师,我想这就是因为芭娜了解媲摩不安的原因,而改变了态度。所以,我是相信没有了解就没可能有爱的。”
“就是如此,缚悉底!有了解才可以有爱。而有了爱,就可以有接受和包容。孩子们,修习生活上的留心专注吧,它是会令你们加深对一切的了解的。这样,你们便会明白自己,其他人和一切的事物了。那时,你们便会更有爱心。这就是我所找到的美好之道。”
缚悉底合起掌来。“尊敬的导师,我们可以叫它做‘觉察之道’吗?”
悉达多笑笑。“当然可以。我们可以叫它‘觉察之道’。我很喜欢这叫法。‘觉察之道’可导至完满的醒觉。”
善生合上掌来想发言。“你是醒觉的人,你已懂得教我们留心专注地生活在觉察之中。我们可否称你为‘醒觉者’?”
悉达多点头。“那会令我很高兴啊。”
善生眼睛亮起来。她继续说:“‘醒’,用摩揭陀语说就是‘佛’。一个醒觉了的人用摩揭陀语就应该叫‘佛陀’了。我们就称你为‘佛陀’。”
悉达多点头。所有的村童都非常兴奋。其中最大的男童,十四岁的那劳卡说:“尊敬的佛陀,我们很高兴接受你教我们‘觉察之道’。善生曾告诉我,你过去六个月来怎样在这棵毕波罗树下静坐修行,直至昨夜证得大觉悟。尊敬的佛陀,这棵毕波罗树是全森林中最美丽的一棵。我们可否叫它醒觉的树,‘菩提树’?‘菩提’与‘佛陀’同一根源,都是醒觉的意思。”
乔答摩点头。他也非常兴奋。他意想不到与这群小童一起,会令他自己、他证得的大道、甚至那棵树,都获得道些特别的名称。难陀芭娜合起双掌,说道:“就快天黑了,我们要回家去。但明天我们会再来听你更多的教导的。”他们全部站起来,合起双掌如莲苞状,以示感谢佛陀。回家途上,他们一边行,一边说这说那的,开心得像群雀跃的小鸟。佛陀也很快乐。他决定留在森林一段时间,以便探究最好的方法去散播醒觉的种子。同时,他也打算给自己一些时间,去好好享受一下证得大道所带来的大自在。
故道白云 20.一只鹿
20.一只鹿
佛陀每天都在尼连禅河里沭浴。他会在河旁两岸或森林里他行出来的小径上行禅。他又会在河边或百鸟争呜的菩提树下坐禅。他已证得他的大愿。他知道他应该回到迦毗罗卫国,去见所有在期待着他得道消息的人。他又想起在王舍城的频婆娑罗王。他对这位年青的国王有一份特别的好感,因此也很想去探访他。还有他从前的五个同伴。他知道他们具备很快会达到解脱的条件,因此也很希望早点找到他们。他们应该仍在附近的。
河流、天空、星月、山林、以至每一叶青草、每一粒尘埃都因佛陀起了变化。他知道多年来对大道的寻觅是没有白费的。其实,那些艰辛和考验,是有助于他最后的证道。所有众生都本具开悟的心性。每个人都存藏着开悟的种子。众生都不用向身外求悟,因为他们本身就含藏着宇宙间的所有智慧和力量。这是佛陀的伟大发现,更是所有众生应该为之庆幸的。
村童常常都来探望他。佛陀很高兴看到解脱之道可以这么简单和自然地表达出来。就是从未读过书的穷苦村童也能明白他所教的。这对他是很大的鼓舞。
一天,小童带了一大蓝橘子来。他们想练习佛陀对他们说教的第一课,专注地把橘子在留心察觉中吃。善生有礼的向佛陀鞠躬后,便把蓝子放在他面前。佛陀合上掌,然后拿起一个橘子来。跟着,善生把蓝子传给坐在佛陀身边的缚悉底。他也同样合起掌来,拿了一个。善生继续把蓝子传送给每一个孩子,直至每人都有一个橘子。然后,她才自己坐下来,如其他人一样,合上双掌拿了一个橘子。他们全部默默地坐着。佛陀嘱他们随着他们的呼吸而微笑。左手拿起一个橘子,深深的望着它。小孩们都跟他这样做。他慢慢的把橘子的皮剥下,孩子们也把自己橘子的皮剥下。老师和学生一起在静默察觉中专注地享受着他们的橘子。当大家吃完后,芭娜把全部的橘子皮收集起来。他们都十分高兴和佛陀一起这样专念的吃橘子。与小孩一起修习,佛陀也感到无限快慰。
村童通常在午后来探访佛陀。他教他们怎样坐着,跟着呼吸以使恼怒或悲伤的心境平静下来。他又教他们行禅来帮助使身心清新舒畅。他更教他们去深深体察其他人和他们的行为,以使自己能体会、能了解和去爱。孩子们都明白他所教的一切。
难陀芭娜和善生花了一整天缝制一件新的僧袍送给佛陀。它的颜色像瓦砖,如佛陀的旧袍一样。当善生知道佛陀身上的衣服,原来就是她因伤寒死去的仆人宝珠尸体上的布时,她差点哭了起来。
当两个女孩子把新衣送来时,佛陀正在菩提树下坐着。她们静候佛陀从禅坐中出来,才奉上新衣。佛陀很高兴。
“我很需要这件衣服啊。”他说。他又告诉她们会把旧的留着,以使他洗衣时可作替换。善生和难陀芭娜私底下决定再做一件给他。
一天,善生的十二岁朋友芭娜崛多请佛陀教她们交友之道。就在前一天,她与她最要好的朋友佳莉嘉闹翻了。来看佛陀的路上,虽然经过佳莉嘉的家,但芭娜崛多也不肯进去。直至后来因善生的相劝,她才免为其难的进内。佳莉嘉也只是因为善生同行,才答应一起前来。当几个女孩抵达后,芭娜崛多和佳莉嘉距离彼此很远的各坐一方。
佛陀告诉她们一个关于一只鹿、一只小鸟和一只海龟的故事。他说这是发生在几千年以前的事。在那一生中,他是一只鹿。孩子们觉得有点奇怪,但他解释说:“在过去世中,我们都曾是土、石、露、风、水、火。我们也曾是苔、草、树、虱、鱼、龟、鸟和哺乳类动物。这些都是我在禅定中很清楚见到的。因此,在那一世,我是一只鹿。这其实是很平常的事。我仍记得自己曾是兀立在山峰上的一块畸石,又有一生是棵梅子树。你们也都是一样。我将要告诉你们的故事,是关于一只鹿、一只小鸟、一只龟和一个猎人的。或许们其中一个曾是那只小鸟或海龟。
我们都曾在地球上还未有人类或其他鸟兽的时期生活过。那时,只有海洋里的植物和地球表层的树木。在那个时候,我们可能是沙石、露水或植物。之后,我们便经历雀鸟动物的生命,终于而为人类。现在,我们就不单只是人类了。我们是稻米、橘子、河流和空气,因为没有这些,我们都不可能存在。当你们看见稻米、椰子、橘子和水,请仅记你们在这一生,是要靠很多其他的生物来生存的。这些生物都是你们的一部份。如果你们能体会这个,你们就会经验到真正的了解和爱。
“虽然我将要说的故事发生在几千年前,但同样的故事是可以随时发生在这个时代的。细心听下去,看看你们和故事里的动物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于是,佛陀开始述说这个故事。那时,佛陀是在森林里的一只鹿。它很喜欢到附近一个湖喝清澈的湖水。湖水里住着一只海龟,而湖边一棵杨柳树则住着一只喜鹊。鹿、龟和喜鹊成为很好的朋友。一天,一个猎人跟着鹿儿的足迹来到湖边。他就在那里用绳索布下罗网,然后才回到森林外的房子去。
那天,当鹿儿前来喝水的时候,它不意踏着陷阱,不能摆脱。它的叫喊声被海龟和喜鹊听到。于是,海龟从水里爬出来,喜鹊也从树上飞下来。它们一起商量救它们朋友的最好方法。喜鹊说:“海龟姐姐,你的牙力较强,可以把绳子咬断。我则会想办法去拖延猎人,阻止他前来。”说完之后,喜鹊便赶快飞去了。
海龟在那里开始磨咬绳索。喜鹊飞到猎人的房子后,便在他正门的一棵芒果树上整夜守着。破晓时份,猎人拿着利刀走出门来。喜鹊一见这样子,便立刻用尽全力飞扑到猎人的脸上去。被这一袭,猎人被吓得手忙脚乱,不知所措,立即走回房子里。他躺在床上休息了一会。当他起来时,又再次拿起利刀,但今次却从后门出去。可是聪明的喜鹊早有准备,已在房子后面的一棵桑树上等着。他又一次被喜鹊扑击。两次被袭后,猎人回到房子里仔细思量。他自认当天倒霉,只有等到翌日再出去。
猎人第二天大清早起来,拿着刀,准备出去。但为了防止再被袭击,他带上帽子,把头保护。看见无法再阻挡猎人,喜鹊唯有立刻飞回去提醒它的朋友。
“猎人已经上路了!”
海龟已把绳索差不多全咬断了,只剩下一条。而这一条绳索就如钢铁般坚硬。它的牙颚都已因两日一夜的不停磨咬而损伤流血。到现在,它仍没有停下来。就在这时,猎人出现了。在极度恐慌之下,鹿儿大力踢开了最后的绳索。它跑到森林里去。喜鹊也飞回杨柳树上。只有海龟因已耗尽体力而想动也动不得。看见鹿子跑了,猎人满胸愤怒。他把海龟拿起来,扔到他挂在杨柳树上的皮袋里。然后,他走去找那只鹿。
鹿儿在树丛中看到海龟的遭遇。它想:“我的朋友为了我而冒生命的危险。现在该是我替它们做点事的时候了。”它故意行出来让猎人看见它,然后假装很疲弱的跛着走下山径。
猎人想:“这只鹿已快没气力了。让我跟着它找时机宰杀它吧。”
他尾随着鹿子走进森林的深处,而鹿儿又故意与猎人保持着一段距离。一直等到他们行至离湖边很远的地方,鹿儿突然飞奔,去无踪影。它把自己的足印用泥盖掉,便立即回到湖边去。它用鹿角把皮袋挑下来,再把它摇松放海龟出来。喜鹊这时也飞来与它们会合。
“你俩今天真的把我的命从猎人的刀下救回来!”鹿儿说。“我恐怕他不久之后会再回来。喜鹊,你先飞回林中安全的地方。海龟姐姐,你也快点游回水里躲起来。我会走到森林里。”
当猎人回到湖边,他发觉空着的皮袋,掉在地上。懊恼非常,他唯有拾起皮袋,手上仍执利刀,拖着疲乏的脚步回家。
小孩出神听着佛陀讲这个故事。当佛陀说到海龟因咬绳索而导致口上鲜血淋漓,卢培克和善柏锡都差点儿哭了。佛陀问他们:“孩子们,你们认为怎样?很久以前,我是那只鹿。你们有谁是海龟吗?”
四个孩子举起手来,共中一个是善生。
佛陀再问:“那谁是喜鹊?”
缚悉底立即举手。佳莉嘉和芭娜崛多也同时把手举起。
善生望着佳莉嘉,又望着芭娜崛多。“如果你们两个都是喜鹊,那你们便是一个人了。喜鹊生喜鹊的气,有何好处?我们为何不可以像鹿、龟和喜鹊那样做好朋友?”
芭娜崛多站起来,走到佳莉嘉那里。她用自己小小的双手执着她朋友的手。佳莉嘉把芭娜崛多拉到身旁,移开一点让她坐下来。
佛陀笑了。“你们很明白这个故事。你们记着吧,像这样的故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时都在发生。”
故道白云 21.莲花池
21.莲花池
村童回家后,佛陀便开始行禅。他把僧袍拿起至腰阅,涉水过河,然后沿着一条夹在两块稻田间的小径,来到他最喜欢的莲花池。就在这里,他坐下来观想美丽的莲花。
当他看着莲茎、莲叶和莲花时,他便想起一棵莲生长的不同阶段。它的根藏在泥里。一些枝茎未能生出水面,而另一些则刚了出来,显露着绻曲的新叶。那里有一些花瓣待放的莲苞和已经开放得灿烂的莲花。更有一些花瓣已全部脱掉的莲蓬。池里的莲花,有白色的、蓝色的和粉红色的。佛陀省察到人与莲花没有两样。每人都有自己个别先天条件。提婆达多不像阿难陀;耶轮陀罗和芭蜜莎王后也很不相同;善生和芭娜更有分别。品性、美德、才智和聪明在不同的人都有着很大的差别。佛陀证得的解脱之道,亦必需要以种种不同方法来教化不同种类的人。他想,教那些村童实在安尉,因为他可以用最简单的方式与他们沟通。
不同的方法就如不同的门,让不同的人可以进内以明白教理。‘法门’的创立是经直接与人群接触而产生的。佛陀并没有在菩提树下神奇地领受到已订定下来的各式方法。他认为自己一定要重入社群,才可以把法轮转动和散播解脱的种子。他已开悟了四十九日。现在应该是离开优楼频螺的时候了。他决定第二天早上出发,离开尼连禅河畔清凉的树林、菩提树和孩子们。他希望首先去找他的两个老师阿罗罗迦罗摩和乌陀迦罗摩子。他有信心他们会绝快证得大道。辅助两位尊者后,他便打算去找与他一起苦行的五个朋友。然后,他就会去摩揭陀重访频婆娑罗王。
第二天早上,佛陀穿上他的新衣,在清晨的淡雾中步行入优楼麒。他来到缚悉底家中,告诉这个少年看牛童和他的家人他要离去。佛陀轻轻在每个孩子的头上抚拍,然后一起行往善生的房子。听到这个消息,善生不禁哭了起来。
佛陀说:“我要离开这里才可以完成我的任务。但我答应你们,我有机会一定回来看望你们。你们实在帮了我很多,我对你们非常感谢。请谨记要修习我和你们分享的东西。这样,我便时常都没有离开你们太远了。善生,快抹干你的眼泪,给我笑笑。”
善生用她的纱丽裙边拭干眼泪,尽力试着微笑。跟着,他们便一起行到村外。正当佛陀准备转过头来话别,他留意到一个年青的苦行者朝他而来。那苦行者合上双掌作礼,并好奇地望着佛陀。过了一会,他才说:“出家人,你看上去容光四射,极度安祥。请问你尊姓大名,是跟那一位大师的?”
佛陀回答:“我的名字是悉达多乔答摩。我曾追随多位导师修学,但现在却没有导师。请问你是从那儿来的,叫甚麽名字?”
那苦行者答道:“我叫优婆伽。我刚离开乌陀逝罗摩子大师的修行中心。”
“乌陀迦大师身体好吗?”
“大师几天前刚过世了。”
佛陀叹了一口气。他始终都不能帮到他老人家。他又问:“你有跟过阿罗罗迦罗摩大师修学吗?”
优婆伽回答:“有。不过他最近也死了。”
“那你又可曾认识一个叫憍陈如的出家人呢?”
优婆伽说二:“当然认识。我在乌陀大师那里时,听说过他和另外四个僧人。我听说他们现在正住在王舍城附近的鹿野苑修行。乔答摩,请你不要介意,但我要继续上路了。我还有很远的路程要走。”
佛陀合掌与优婆伽道别后,便跟着河流向北而行。他知道这是较长的一条途径,但却比较容易行走。尼连禅河向北流入恒河。如果跟着恒河向西而行,他在几天之内便可到达巴莲弗。在那里越过恒河,便到达伽尸的城都,王舍城。
孩子们一直望着他走,直至他走出眼帘。他们都十分悲伤,心内充满期盼。善生在哭泣。缚悉底虽然也很想哭,但却并不想在弟妹面前流泪。过了一段时间,他说道:“吾生姐姐,我要去准备看顾水牛了。我们该回家吧。芭娜,今天记着给卢培克洗个澡。来,让我抱媲摩。”
他们沿着河岸返回村里。没有人说一句话。
阿难陀尊者十分和蔼可亲,而且更非常英俊。他也的确拥有惊人的记忆。
佛陀在每一次法会所说的,阿难陀都可以一字不漏的全部记下。缚悉底和罗睺罗很感激阿难陀为他们重述佛陀在看顾水牛经上所说的十一要点。缚悉底也知道阿难陀一定会记得他所述说有关佛陀在优楼频螺森林时的事迹。
缚悉底一边述说,一边留意着乔答弥比丘尼。她闪亮的眼睛告诉缚悉底她是如何的欣赏这些故事,因此他就连所有的小节也尽量忆述。乔答弥比丘尼特别爱听有关优楼频螺小孩的情节,像那次他们和佛陀一起在森林里吃橘子的一段。
罗睺罗也被看得出是听得非常高兴的一个。虽然马胜是唯一在两天的讲述中没有发过言的一人,但他也明显也是听得津津有昧的。缚悉底知道马胜是与佛陀一起修苦行的五个朋友之一,因此他也对佛陀独自修行六个月后再与他们见面的情形十分好奇。可是,他又害羞发问。乔答弥比丘尼好像心里知道缚悉底的意思,她说道:“缚悉底,你想听马胜长老告诉我们关于佛陀离开优楼频螺之后的事吗?马胜已和佛陀一起有十年了,可是我相信他从未有谈起过他们在波罗奈斯附近的鹿野苑时的情形。马胜长老,你可以告诉我们佛陀的第一次说法,以及过去十年所发生的一些事吗?”
马胜合起掌来,答道:“乔答弥比丘尼,不必称呼我长老。今天,我们已听了许多缚悉底比丘所说的,而且也就快是禅坐的时候了。不如你们明天都一起来我的茅房,到时我便可以详细告诉你们我所记得的一切。”
故道白云 22.转法轮
22.转法轮
马胜正在鹿野苑修习着苦行。一天,他坐禅之后,看到远处有个沙门朝他而来。当这人走近时,他才发觉原来是悉达多,于是便立即跑去告诉其他四人。
拔提说:“悉达多半途弃道。他吃饭、喝乳、又和村童共聚。他实在令我们失望。我认为我们没有必要与他招呼。”他们五个决定不到大门迎接悉达多,又一致同意就是他自己进来鹿野苑,他们也不会理会他。但到头来所发生的,却与此全不相同。
当悉达多行进大门,他们五个都被他散发着的庄严威仪所摄,立即站立起来。悉莲多像是全身发光似的。他步行的每一步都显现出一种罕见的精神力量。他那像能透视的目光,把他们原想给他白眼的意念全然改变。憍陈如走上前替他拿钵。摩男拘利赶往拿水来给他洗手脚。拔提拉上凳子给坐下。额鞞找了一块大棕榈树叶替他扇凉。马胜则站在一旁,不知道应该做甚麽才好。
悉达多洗完手脚,马胜才发觉自己可以奉上一碗清水。他们五个围绕着悉达多而坐,而悉达多慈和的跟他们说:“兄弟们,我己找到了大道。我准备也让你们知道。”
马胜对悉建多的说话半信半疑。也许其他,的几个也有同感,因此很久都没人回应。最后,憍陈如吞吐地说:“乔答摩你半途弃道。你吃饭喝乳,又和村童一起。你怎可能会证得解脱之道?”
悉达多望入憍陈如的眼里,问道:“我的好朋友憍陈如,你认识我已很久了。在这段时间里,我曾有对你说过谎话吗?”
憍陈如承认他没有。“是真的,悉达多,我从未听你说过假话。”
佛陀说:“那你们都听着吧,朋友。我证得大道,也希望让你们证得。你们将听到我第一次说法。这些法并不是我所恩惟而得的。它是我直接体证的。请你们平静地,留心专注的听。”
佛陀的声音那么充满灵性上的威严,他们都合上掌来望着他。憍陈如代表他们说:“我们的朋友乔答摩,请你发慈悲心,把大道给我们说教吧。”
佛陀平和的开始说:“兄弟们,每个人都应该避免走致两条极端的路径。其一是把自己沉醉于感官物欲的享受之中。其二则是以异行和苦行来把身体的需要剥削。这两种压端行为都必然导致失败。我所找到的是不偏不倚的中道。它能带领我们达致了悟、解脱和自在。它就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的八正道。我就是依这八正道而得证了悟、解脱和自在的。”
“兄弟们,你们知道为甚么我叫它正道吗?这是因为它并不需要我们对苦恼逃避或抗衡,而是令我们可以直接面对痛苦,因而得以把痛苦降伏。八正道就是生活在觉察中之道。而用心专注就是它的基石。修习念念专注会使我们培养出定力来。而有了定力,我们才可以达致了悟。有了正定,我们自然也会有正确的觉察力、思想、言语、行为、工作和勤奋。它所发挥的了悟性,更会使我们从每一点滴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而令我们生起真正的安乐。
“兄弟们,世上有四种真理,它们是:痛苦的存在、痛苦的起因、痛苦的破灭和导致痛苦得以消灭之道。我叫它们四圣谛。第一圣谛是痛苦的存在。生、老、病、死是痛苦。悲伤、愤恕、嫉妒、担忧、恼虑、恐惧和哀愁等都是痛苦。与亲爱的人分离是痛苦。与你憎恨的人在一起也是痛苦。对五蕴的执着和欲望又是苦。
“兄弟们,第二圣谛是痛苦的根源。由于无明,我们看不到生命的真相,因而往往被困在欲望、瞋怒、嫉妒、伤心、忧愁和恐惧之火焰中。
“兄弟们,第三圣谛是苦的破灭。清楚了解生命的真理就可以带来每一种苦恼的歇止,继而产生平和与喜悦。
“兄弟们,第四圣谛是导致痛苦破灭之道。这就是我刚才解释的八正道。八正道培养我们去留心察觉地生活。念念专注又可使我们得定,因而了悟生命的真理。彻悟之后,我们便可以从苦痛中解脱出来而得到自在与安乐。我是会带你们行这条觉悟之道的。”
正当悉达多解说着四圣谛的时侯,憍陈如突然感到心里有大光明映照。他可以尝到他寻求已久的解脱。他的脸上泛起欢乐。佛陀指着他说:“憍陈如!你开悟了!你开悟了!”
憍陈如合起双掌向佛陀鞠躬。他至诚恭敬地说:“我尊敬的乔答摩,请你收我为徒。我在你的指导下,肯定可以大彻大悟。”
其他四个僧人也同时向佛陀合掌鞠躬,要求佛陀收他们为徒。佛陀示意他们起来,然后对他们说道:“兄弟们!优楼频螺的村童给我佛陀这个名字。如果你们喜欢的话,也可以这样称呼我。”
憍陈如问道:“佛陀的意思不就是觉者吗?”
“对。而他们叫我找到的大道为醒觉之道。你们认为这名字怎样?”
“觉者!醒觉之道!很好!好极了!这些名字真实,而且简单。我们都会叫你佛陀,又会叫此道为醒觉之道。如你刚才说,念念专注的生活就是精神修习的基础。”他们五人都一致接纳佛陀为师,并称他为佛陀。
佛陀对他们微笑。“兄弟们,请你们用豁达明智的心怀去修行吧。这样,你们三个月后便可证得解脱之果。”
佛陀留在鹿野苑教导他的五个朋友。他们都因此放弃了他们怪异苦行的行径。每天,三个僧人会外出乞食,回来把乞到的食物也分给另外三个一起吃。佛陀给他们个别指导,使他们都可迅速进展。
佛陀为他们说教世法无常无自性的真理。他又教他们观想五蕴为五条不停流动的川河,因而明了当中实无任何永恒或个别的存在体。五蕴就是指色身、感受、思想、行念和意识。如果静思五蕴,向内反照,他们是应该可以看到他们本身与宇宙息息相关的微妙关系的。
幸凭他们的努力精进,他们五人终于证道。首先是憍陈如,而额鞞和拔提就在两个月后证得。稍后,摩男拘利和马胜也成就阿罗汉果位。
佛陀十分高兴地告诉他们:“现在我们真的成了一个团体。我们就叫它僧伽。僧伽的团体是那些生活在和谐与专念察觉之中的人。我们必定要将醒觉的种子到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