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网 - 人生必读的书

TXT下载此书 | 书籍信息


(双击鼠标开启屏幕滚动,鼠标上下控制速度) 返回首页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  
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星云大师谈处世

_2 星云大师 (当代)
二、互助:若有活动,各单位要彼此互相支援协助,不可有“自扫门前雪”的观念,不管是主机或小螺丝钉,彼此都是一体的,短视的不接纳、不包容、自我排斥,如何做事?
三、互赞:“要能佛法兴,除非僧赞僧”,尤其是晚辈者对长辈要多赞叹,对伦理观念要加强,这种赞叹要从内心发出,才会有学习的意愿。四、互敬:看到别人有一点好处就要起恭敬心,自己不如、自己不能、自己不知、自己做不到,就要更加恭敬别人。车子没有油了,就开不动,希望大家今后要互相加油。对长辈、信徒、义工、同事都要心存恭敬,才不会变成“无根”之人。一个人没有根,东飘西荡之下,最后会迷失自己,成为没有方向的人。
“四学”是——
一、学讲:“讲”很重要,但要讲出有思想、有创见、有佛法、有见解的话,善讲者还能“观机逗教”、“契理契机”,且能圆融。
二、学做:“坐而言,不如起而行”。空谈无用,讲了要能做到,尤其是佛门四十八单职事,样样都要学,每项都要“能”、都要“行”。但是初学者不要贪多,要学又要贪多,最后可能样样都学不好,得不偿失。
三、学慈: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要学习慈悲、微笑、讲好话,替人解决困难。一个人任何东西都可以失去,但绝不能失去慈悲。有慈悲,就有佛法,故要用心去学习慈悲。
四、学改:衣服太大了不合身要改,布置不如法要改,饭菜做不好要改进,树木盆栽在细小时,就要用心修剪整形,否则长大长粗就调伏不了。明知自己有缺失而不改,依然故我,则永远不会进步,能改者必然进步神速。要“安于本座”,在一行而能乐一行,永远不嫌弃任何一种工作。要改心、改性格、改习性,把不好的统统改了,年轻时不改,到年长时定型了就改不了。
除此“四互与四学”,更要做到——
一、不苦恼不烦恼:任何事只要欢喜、快乐,有“难遭难遇”的想法就不会有苦恼烦恼。出家就要与苦恼绝缘,与烦恼作战,凡事要谦虚,要低头,要多请教别人,要“知苦恼”才不会有苦恼。
二、不比较不计较:比较就会有分别,计较易起烦恼心,希望大家都是大德,做人方面要憨厚一点,心量不要太小,心思花在比较计较上,道念怎能成长呢?
三、不推诿不怨恨:稍遇挫折,对常住、同事就不满意、怨怪,彼此不往来,彼此不沟通,事情怎能办得圆满呢?
在团体中彼此关系都非常密切,能做到凡事不推诿不怨恨,才能从中得到法喜。学佛要知缘起,这就是最现成的因缘法呀!不把握当下的佛法,不在生活中修行,又怎么能够圆满人格呢?
四、不懒惰不懈怠:在佛光山道场办道,如运动场上的接力赛,久了自然可以看出谁有耐力?谁经得起考验?只要有战斗精神,路遥能知马力。一个人宁可笨一点,脚踏实地,按部就班地跑完全程,也不要成为聪明的投机分子。能投一时之机,不能结永恒之果,千万不要忘了,努力的过程就是一种“结果”,没有流汗的过程,就算甜美的果子摆在眼前,也体会不出果子的美好。
谈相处 多被利用
我个人非常平凡,只要对佛教、对大众有利的事,我都甘愿让人利用。因我的被利用,可以让多数人受惠,我觉得是有价值的。
在处事上,中国的民族性是不喜人好、不喜人突出,故“一枝独秀”的风格,较易受到排斥。所以老庄哲学可以训练我们凡事不要操之过急,采低姿态较易生存,何况真金不怕火炼,污泥能出莲藕,没有挫折、逆境如何陶冶力量?
世界非只有我一人,事业、光荣非一定要集中在我身上,有用的人才会受到别人的排挤、毁谤,无能者谤从何来?所以对不友善的眼光和态度,要同情、怜悯他。在这佛魔各半的世界里,容许异己的存在,找出内心的平衡点,随缘生活,随遇而安,随喜而做,随心而往,凡事坦然就能释怀。
谈相处 人我相处之道
(一)
人我相处之道在于彼此快乐,能如此才能安心、安住。吃、住方面的不如意尚是其次,不要太介意别人的一句话而起烦恼,世间没有什么不可以的事,只要商量、沟通,站在对方的立场“体贴”一下,不以情绪处事,自然能和乐共处。
“人生难逢开口笑,你苦什么呢?兄弟姐妹皆生气,你争什么呢?得便宜处失便宜,你贪什么呢?前世不修今世苦,你怨什么呢?冤家相报几时休,你恨什么呢?虚言折尽平生福,你假什么呢?欺人是祸饶人福,你疑什么呢?”
世事如同棋一局,有远见者胜。有恩不求他报,凡事不要太过计较,忍不了时,用力再忍,“难忍能忍”,则一切均能如意自在。
一件事情的成就,要靠众人的协助,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唯我独尊的时代,似乎已不适应现在的潮流,众缘和合能造就多彩多姿的生活层面。一个人生活如何多彩多姿?除了要广结善缘外,惜缘也不可忽视。在团体中除了发挥自己工作上的特长,慈悲、耐烦、柔和的胸量是不可少的。“观念”是事情成功与否的关键;临事肯替别人想,是第一等学问。
(二)
“礼”是一种规律人们外在行为的规范,使心和行为、实质和形式达到调和,是人格圆满境界,故孔子常说:“恭而无礼则劳,愤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故“礼”之用,以和为贵。
在团体中与人相处,知和而和,能“和”,才能和气、和平、和好、和悦、和顺、和祥、和谐、和衷共济、和气生财!佛光山的优点不在大,非常自豪地在“和”中生活,在“和”中修道。
谈情爱 如何处理情爱
佛教里讲到人,叫做“有情众生”,意思是说:人类是因为有情爱才生到人间来的,父母如果不相爱,就不可能结为夫妇,子女又怎么生到人间来呢?所以说:“情不重不生娑婆。”可是,人活在世上为了情爱,常常苦乐参半,为情所苦,为情烦恼,所以处理情爱一定要有方法。
如何处理情爱呢?
一、用理智来净化感情:感情是一个瞎子,所以必须要有智慧,要有明智的眼睛来看清爱情的盲点。因为如果爱的对象不对,爱的方法不对,就会生出问题。二、用慈悲来升华感情:爱的升华就是慈悲。一般世俗的情爱是自私的、狭隘的,如果能够升华为对众生的慈悲,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一切就更完美了。
三、用理法来规范感情:感情如果没有理法,随便乱爱,胡作妄为,这种悖逆伦理、不合道德的感情是会害人害己的。
四、用道德来引导感情:人皆有情,但要用道德来引导感情,所以君子爱人以德。
谈情爱 夫妻相处之道
随着佛教徒人口的增加,近年来有一些年轻的男女,到寺院里举行佛化婚礼,要我为他们证婚。我经常都会告诉他们下列的道理。
如何做一个先生呢?必须要记住:
一、身边少带钱;
二、晚饭要回家;
三、应酬成双对;
四、幽默加慰言。
这四句话是说,做丈夫的身边不要带太多金钱;因为钱多了,有时候很容易引诱我们做一些罪恶的事。再者,做个好丈夫,要回家吃晚饭,因为好丈夫不能光是忙事业、忙交际,家庭也很重要。如果有应酬,要与太太一起参加,夫妻应该经常同进同出、出双入对。平日要幽默加慰言,好丈夫是一家之主,平常要有幽默感,不要每天板着冷冰冰的面孔,有时候应该轻松一点,开个玩笑,对于为家事忙碌辛苦的太太、儿女,要多给他们几句安慰、感谢的话,如此,家中必能时时洋溢着幸福温馨的气氛。
另外,做太太的也有四句话要记住:
一、家庭是乐园;
二、饮食有妙味;
三、勤俭为五妇;
四、赞美无秘密。
做一个好太太,要把家庭整理得像乐园,不要让先生下班回来,觉得家里很脏乱。最要紧的,饮食要有妙味,有人说:“要控制男人的心,先要掌握他的胃。”只要给他吃得好,到了要吃饭的时候,他自然会回家。勤俭为五妇,要做一个像母亲、像妹妹、像婢女、像妻子、像臣子般的太太;也就是说,对待丈夫有时像母亲关心儿子、有时像妹妹敬爱兄长、有时像婢女服侍主人、有时像妻子依赖丈夫、有时又像臣子伴随君王。赞美无秘密,平常对于先生要多说赞美的话,不要私藏金钱,不要隐瞒秘密。这样,夫妇的感情必定很好。
谈情爱 植物情结
在自然界中,植物亦有“爱”和“恨”,它们之间也有“亲家”和“冤家”。不过,这不是表现在感情上,而是展现在它们的生长状况上。科学家经过实验证明:情投意合的植物为伍,会亲亲热热,相得益彰。
像洋葱与胡萝卜就是好友,它们散发出的气味可以驱逐彼此的害虫。大豆喜与蓖麻为邻,因蓖麻的气味能使危害大豆的金龟子望而生畏,避而远之。玉米和豌豆合作,两者生长健壮,互惠互利。葡萄园里种上紫罗兰,彼此能够友好相处,结出的葡萄香味更浓。更有趣的是,英国科学家用根茎叶散发化学物的莲线草,与萝卜混种在一起,半个月内就长出了大萝卜。檫树和杉树种在一块,能够互避其短,互惠其长,有利于双方健康生息和改良土壤。
但是,也有些植物是水火不容的冤家。卷心菜和芥菜是一对仇敌,相处后两败俱伤。水仙和铃兰休想为邻,长在一起会同归于尽。白花草、木樨与小麦、玉米、向日葵共同生活,会使小麦等作物一无所获。甘蓝头和芹菜、黄瓜和西红柿、荞麦和玉米、高粱和芝麻等,都是冤家对头。
世界真是无奇不有,植物间也有鲜为人知的“情结”,喜欢植物的人,不妨参考一下。
谈发愿与立志 要有企图心
世间上,促成人进步的力量很多,“企图心”是其中很重要的力量来源。因为有企图心希圣希贤,所以要立志发愿;因为有企图心为国为民,所以要发愤图强。有企图心,才能完成人生的目的。
企图心不是图谋不轨,不是为一己之私而钻营;企图心必须导向利人济世的悲心弘愿,必须是向真、向善、向美的动力,如此才不会助长犯罪。
世间上,有的人为了对社会贡献,为了造福邻里,所以牺牲奉献、奔走呼吁;也有的人对忠义道德心生向往,因此即使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也是心甘情愿。反之,有了不良的企图心就会引发不好的结果,例如贪赃枉法、贪污舞弊、奸巧拐骗、行使诈术、吹牛拍马、贪得无厌、损人利己、不择手段等投机取巧的侥幸心理。因此,企图心的善恶,在君子与小人之间立刻显现;企图心的好坏,在忠奸之前立即分辨;企图心的大小,在圣凡之中立即分明。
企图心不是凭空等待,有了企图心想要成就大事,就应该起而企划谋擘,进而付之行动,如此才能实现愿望。
古今多少名人之所以能成就不世伟业,皆因胸怀壮志;因为有大愿心、有大企图心,故能有所成就。例如班超“投笔从戎”,因为他有效法张骞出使西域的企图心,终于立功异域,名垂青史;刘秀“得陇望蜀”,因为他有统一全国大业的企图心,因此荡平逆党,得遂所愿。历代多少寒门士子,十年苦读,终能一举成名,也是因为有求取功名,光宗耀祖的企图心;乃至武则天、朱洪武因为有称帝的企图心,故能以布衣之身君临天下。
近代享誉学术界的高希均,虽然出身寒微,因为怀抱一份学者报国的企图心,故能在科学与经济的学术领域大放异彩。再如纵横商业界的吴修齐、王永庆;闻名艺术界的齐白石、张大千,都是在困境中苦读苦学有成的典范。
所谓“三代之前,唯恐好名;三代以后,唯恐不好名”。现代则唯恐没有企图心;没有企图心则懈怠堕落、消极颓唐,一事无成。因此,做人要有做好人、做大人、做伟人、做专家学者的企图心;要有希圣希贤、成佛做祖的企图心,如此才不会空到人间走一遭。
谈发愿与立志 发心才有力量
(一)
常有徒弟在工作上遇到挫折、不如意时,就会对我说:“我好疲倦,没有力量。”
力量的来源要靠发心,我们常说鼓励会增加力量,信心的建立会增加力量,对未来有希望会增加力量,从事有兴趣的事会有力量。学佛的人要在佛法中、禅悦里体会力量。有了力量,就能多一份心思去体谅别人。
凡事“如得人意,却不得我意;如得我意,却不得人意。要得人如我意,除非我如人意;人人所得如意,大家万事如意”。
(二)
我常说“无用”与“无明”两者之间,无用没有关系,无明却很严重。
我一生经常想到自己无用,想到我没有音乐、梵呗的素养,也没有语言专长,对财务更没有概念,就是因为自觉无用,所以要发心。每次只要有人找我做事,我就感谢对方看得起我,给我机会,在感恩、感动之余,就想到要如何才能发心报效,烦恼也因此减少。
所以一个有感恩心、肯发心的人,就有佛法;有了佛法,便能随遇而安,随缘生活,随心而做,随喜自在。
谈发愿与立志 不立志而无愿
现在的青年懒洋洋的,做事提不起干劲,打不起精神,读书引发不起兴趣。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没有真正发愿,没有发愿,所以就没有力量。
譬如有位青年发了一个心愿:要把毕业特刊编排得很好。有了这个心愿,给自己加上了一项责任,好比上了发条的时钟,力量就产生了,废寝忘食,绞尽脑汁,都要把这本刊物编得尽善尽美。这时候,心无旁骛,一心一意要实现愿望,一定能够如愿以偿。
过去的祖师们在一个地方一住就是十年、二十年,即使受到任何的磨难,也不轻易离开。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发了愿,立了志,为了将来能够成为法器,所以甘受一切磨练。同学们是否也有这种愿心呢?没有发愿,就害了“无志病”。佛陀在还是少年时,看到受苦的众生,就立下救济众生出离苦海的悲愿。玄奘大师在幼小的年纪,就有光大佛教的志愿,青年人要成圣成贤,一定要先学习发愿。
谈潜能 人类的潜能
据苏联的潜能研究专家研究所得,一个人只要用潜能的百分之五十,就可以精通四十几个国家的语言,还可以得到十个以上的博士学位。
至于潜能要如何开发呢?
有一个酒鬼,喝得烂醉如泥,走到坟墓旁边,不小心掉进一个准备隔天放棺材的大坑中,怎么爬也爬不出来。心想:算了,明天再爬吧。
不一会儿,听到一个声音,原来另一个酒鬼也掉下来了。前面的酒鬼打算静观后面的酒鬼如何爬上去,岂知后面的酒鬼也是烂醉如泥,爬了几次还是爬不上去。前面的酒鬼看了不忍心,迸出一句话:“老兄,你就别费力气了。”没想到后面的酒鬼听了这句话,一下就蹦上去了,他心想:“这里怎么会有声音,莫非见‘鬼’了!”
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能,尤其遇到危急的时候,平时弱不禁风的人,一下子力气百倍;平时拙于言谈的人,遇到挑衅,也会针锋相对。
人的潜能就像能源藏在海底、埋在深山里,需要开发才能显现出来。根据专家研究报告,人有无限的潜能,但平时使用者,只是几万分之一而已。所以现在社会上流行脑力开发、心灵开发、幼儿开发等各种开发潜能的课程。
开发潜能,首先要肯定生命的价值,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有无限的价值,切不要以为自己只有五尺、六尺之躯,能有多少能力?能有多少作为?其实生命里面有无限的价值,即使小小一个平民百姓也能旋转乾坤,有时小兵也能立大功。所以我们要肯定自己,相信自己,可以为国家社会作出很大的贡献,为自己成就很大的事业。
其次,人要勇于面对现实,有的人经常慨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觉得很难在社会上立足,觉得现实太残酷了。其实只要我们以一颗平常心处世,只要我们把自我潜能发挥出来,只要我们做好自我的价值评估,然后勇敢地面对现实,必能有所作为。
当初佛陀开悟的时候曾说: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人人皆能成佛。人都能成佛了,还有什么不能的呢?所以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能。只是人往往沉迷于世间物欲,迷惑于世间的情感,把自己的真心本性蒙蔽了。现在我们只要清除自己心灵上的尘埃、污垢,涵养我们本自清净的心灵,如此自能把自我的潜能开发出来。
谈潜能 创造第二个春天
在我们人生的旅途上,不管从事的是士农工商哪种行业,能顺着跑道往前走当然很好,但若碰到不顺遂时,就要考虑自己的能力,衡量自己的条件,跑两百米?四百米?一千米?或是马拉松?再换一个跑道,所谓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
不少人在工作上碰到逆境,或事业做得不顺,就以为是人生的末日,事实上并不尽然,人只要懂得换一个跑道,很可能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开始人生的第二个春天。
有的人在年轻时,很会赚钱,到年纪大时,不再汲汲地追求金钱;换个跑道,传承自己的经验,用讲演的方式,来跟大众结缘,这种转变,也是人生的第二个春天。
社会上有不少在感情上受到伤害的怨偶,有的去改嫁、有的再娶,只要合法,重新过婚姻生活,这也是人生的第二个春天。除此,我们也可以奉献自己的生命去做义工,从服务大众中得到很多快乐,那义工生活就是你的第二个春天。
人们常犯的毛病就是凡事都只想到自己,若能换个角度多为别人设想,自然人缘会顺畅,世界会广阔,同时也开创了生命的第二个春天。
我们常常把自己的兴趣固定在某个方位上,一遇到瓶颈,就钻牛角尖,若能即时放下,换个渠道、转个兴趣,所面对的空间很可能就是你的第二个春天。
人生在世,因世间“无常”,故没有定型,房屋有成住坏空、人有生老病死、时间有生住异灭。所以因为无常,才能将坏的改成好的;事情做不好,只要多花一点时间,总会把它做好,人虽贫穷,但只要下一番功夫努力,就会赚钱,在世间上,多少的第二个春天等待着我们。
谈管理 最高的管理学
曾经听过一则家庭主妇的故事,让我感触良多。
有一个母亲就要过七十岁生日了,家人们秘密地商量着如何为她祝寿,想了半天都不知道她最喜欢什么,最后小儿子说:“我知道,妈妈最喜欢吃我们每餐剩下来的饭菜。”大家想想,的确如此,于是到了这一天,儿女们就将冰箱里的剩菜清出来煮了一锅,说道:“妈妈,今天是您的生日,我们煮了您最喜欢的剩菜孝敬您。”这位母亲听了,一面流泪,一面说道:“是的,我最喜欢吃剩菜,几十年来,你们所不喜欢的,我都默默欢喜地承受下来。”
自古以来,男士多称自己的太太为“内人”、“拙荆”甚至叫“贱内”,其实贤妻良母才是家庭里面主导内外的核心人物。我将这种肯牺牲,肯奉献,不计较,不嫌苦的管理方法称为“剩菜哲学”,用它来教导我的徒众。但看古今中外,善于管理的良臣名将不都是因为拥有这种体贴、承担的美德,所以能够克敌制胜吗?像吴起领军,不但与兵士同榻而眠,同桌而食,而且嘘寒问暖,为吮脓血,所以官兵们都肯为他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李广带兵,在饥乏之际,发现泉水,不待士卒尽饮,必不近水,不待士卒尽餐,必不尝食,所以大家都乐于为他效劳卖命,出生入死。
所谓“管理”,不一定高高在上,发号施令,而应当深入群众,将团队的精神带领起来。三十多年前,我初创佛教学院,即使像“出坡”这么一件例行的事情,我都亲自说明意义,并且身先表率,挑砖担水。三十年后的今天,想要为我做事情的徒众何止万千,但我不仅未曾以命令的口吻叫人做事,还经常主动地为徒众解决问题。常常听说某个徒众在北部事情忙碌,我便为他主持南部的会议;往往知道哪个徒众正在主持会报,一时无法结束,我就为他代课教书。
因此,所谓“管理”,不一定高高在上,发号施令,而应当深入群众,将团队的精神带领起来。三十多年前,我初创佛教学院,即使像“出坡”这么一件例行的事情,我都亲自说明意义,并且身先表率,挑砖担水。三十年后的今天,想要为我做事情的徒众何止万千,但我不仅未曾以命令的口吻叫人做事,还经常主动地为徒众解决问题。常常听说某个徒众在北部事情忙碌,我便为他主持南部的会议;往往知道哪个徒众正在主持会报,一时无法结束,我就为他代课教书。
我觉得最好的管理,是自己先与对方建立“生死与共”的观念,才能发挥最大的整体力量。
过去曾经有一个连名字都不会写的男孩被送来佛光山,大家都嫌他笨拙,我用玩的方式来教他,慢慢地,他竟然开了智慧。大雄宝殿刚落成时,里面有一万四千八百个小灯泡,线路错综复杂,全由他一个人包办;所以,说到“管理”,其实是在考验自己心中有多少慈悲与智慧。
过去曾经有一个连名字都不会写的男孩被送来佛光山,大家都嫌他笨拙,我用玩的方式来教他,慢慢地,他竟然开了智慧。大雄宝殿刚落成时,里面有一万四千八百个小灯泡,线路错综复杂,全由他一个人包办;还有一个摩登妙龄女郎,每次来山总是打扮得花枝招展,当时不知有多少人反对我收她做出家弟子,但她后来在佛法的熏陶下,不但勤劳努力,而且本分尽责,得到众人的赞美。所以,说到“管理”,其实是在考验自己心中有多少慈悲与智慧。
每年大年初一,我都能约略算出今年春节大概会有多少人上山;在某些地方待上一、两天,我也能知道当地寺院油香的多寡。徒众辄感惊讶,其实我无丝毫特异功能,只是因为我有心去留意大小车子的流量,我肯去主动地了解每个地方的人文经济,由于我心里面有数字的概念,所以在管理寺院的时候,无论是行政、财务、工程、总务……当然就能够预事而立,面面俱到了。
将自己的心管理得人我一如,才算修满“最高管理学”的学分。所以,管理的妙诀,在于将自己的一颗心先管理好,让自己的心中有时
间的观念,有空间的层次,有数字的统计,有做事的原则。尤其最重要的是,让自己的心里有别人的存在,有大众的利益,能够将自己的心管理得慈悲柔和,将自己的心管理得人我一如,才算修满“最高管理学”的学分。
谈管理 当义工的义工
(一)
回想近二三十年来,不管我走到哪里,很多人都愿意跟随我做事,原因是我先帮他们解决行坐食卧等问题,让他们在“无后顾之忧”下,协助我做事。如:
我要麻烦义工写字时,就先将笔、纸、座位找好,安置好,好让他写字;花草要浇水,我事先将水桶、水管准备好,并告之对方,水龙头开关在哪里;搬运货物时,我先计划好存放的地点、空间、摆设方式,再和义工一起搬运,途中还要和他谈佛法,给他欢喜。吃饭时帮他添饭、倒茶水,了解其心理需要。
记得在宜兰时,那时的美工人才很少,杨锡铭先生发心要为我的幼稚园画壁画。我很感激,成天陪着他,替他准备画笔、颜料、调色板、尺、茶水等,就好像是学徒一样。我丝毫不敢怠慢的诚意深深打动对方,后来杨先生还皈依了佛教。
朱桥先生是五十年代非常有名的编辑,其负责的《幼狮》杂志,更带动了那时社会上所有杂志重视美工。朱桥先生在替我编《今日佛教》时,时常工作到深夜,不知有多少寒流的夜晚,都是我在陪他。他常劝我:“师父,您先去休息吧。”我还是陪着他,等到适当时间,煮碗面或泡杯牛奶给他吃,他也是为我的诚意所感动。后来,我们的《今日佛教》也带动佛教的杂志进步。
如果徒众都能像我这样去对待义工,惜缘地带动、辅导、协助,让他们能进入工作状况,自然对工作推展有很大的助益。不要轻易使唤义工,不要不顾念义工,你若无情,他哪会有义?
“开口动舌无益于人,戒之莫言;
举心动念无益于人,戒之莫起;
举足动步无益于人,戒之莫行。”
(二)
所谓“义工”,看起来是为人,其实最有利益的还是自己。
佛陀座下有位专司知宾的陀骠比丘,每天任劳任怨地工作,即使在深夜,有人前来敲门挂单,他也欢喜地提着灯笼,为其引导安单,数十年如一日,后来终于感得手指自然放光的福报,日后再也用不着打灯笼为人引路了。我自愧功德未臻圆满,四肢五根都不曾放光,然而在为人服务的同时,心灯通体明亮,法喜充满全身,自认是人生最大的福报。
一些事业有成的信徒常对我说:等到将来退休以后,要来佛光山当义工,服务大众。其实做“义工”不必寄望于未来,此时此刻,就可以实践菩萨道的“义工”精神,以四摄六度利乐有情。有心服务大众,更不必等到退休,眼前就能自我期许,做个不“退”转菩萨、不“休”息菩萨。
人身难得,胜缘难再,把握当下每一分每一秒,在世间广结善缘,人生岂不更有意义?
谈管理 知人之明
(一)
“知人、育人、用人、留人”是身为领导者必具的识能,知人首重目标一致,育人则要懂得教导部属,用人要公平合理,留人要使之有前途。在《徂徕训》上,关于统理大众,有很好的意见——
一、不能一开始就想要了解人的优点,必须等用人之后,优点才会自然呈现。
二、用人时,只需取其优点,不必过分去了解他的缺点。
三、不可只任用投其所好的人。
四、不要计较小过,只要重视对方的工作即可。
五、用之则无疑,务必给予充分权限。
六、在上位者,不可与在下者争功。
七、人才者,必有乖癖,因为有“器用”,自然不能舍癖。
八、只要能善用人,必定可获得适事、应时的人才。
而基于下位者,对处事之态度,莫过于:
“勿以七分的学德,博取十分的荣誉;
应以十分的才干,担负七分的任务;
要用十分的准备,教授三分的课程;
虽受三分的恩惠,也报十分的德泽。”
有一次爱迪生对海伦·凯勒说:“你听不见任何声音也有好处,至少比
较容易集中心思,不易受外界干扰,像这样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是很好吗?”
海伦·凯勒:“如果我是个像你这样了不起的发明家,我希望能够发明
一种使聋子得到听力的机器。”
爱迪生诧异地表示:“你真的这么想?我可不做这种无聊事,反正人类说的话多半无关紧要,可听可不听。”
(二)
身为主管者要有度量让属下发挥所长,在“提拔后学”的原则下给予机会,不要老留在身边不让其离开。领导者本身不能太忙,忙是一种落伍的表现。如何授权给属下?如何交棒?是主管人员必须学习的课程。对属下如何知性而用其所长,更是一门学问。三国时,诸葛亮的知人之道,值得大家参考:
“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
醉之以酒菜而观其性。
临之以利益而观其廉。
期之以约法而观其信。”
(三)
我一生都很相信徒弟对我讲的话,虽然常常“上当”。只要有人发心要到国外,我都会答应,只要能坚守对我的承诺,我也会一切OK。
“有什么方法,可以和异己者团结?”
委曲求全、谦虚、低下、热忱、主动地跟对方沟通,是团结的方法。
“恩宜自淡而浓,先浓后淡者,人忘其惠;威宜自严而宽,先宽后严者,人怨其酷。”
谈管理 用人之道
(一)
要静下来聆听对方的声音,是“沟通”的秘方。多替他人设想,是避免摩擦的不二法门。
东汉刘、刘秀两兄弟,在家乡日夜练兵,准备打倒王莽的新朝时,左右邻居就说道:“刘太糊涂了,如果这样闹下去,将来我们这些乡亲的命都要不保了。”说着大家都躲起来,生怕会被牵连。后来邻居们看到刘秀也脱下农装穿上军服,准备出征,又说道:“连谦和敦厚的刘秀都参加他们,大概不会错。”大家才放下心来。
由此可知,你是否是个优秀的领导者?在于你属下能否持续着优异表现。关于用人之道,我的意见是:
“取人之直,疏其谄曲;
取人之朴,疏其奢侈;
取人之宽,疏其狭隘;
取人之敏,疏其懒惰;
取人之辨,疏其迷糊;
取人之信,疏其虔偶。”
人有所长,必有所短,可因知以见长,不可忌长以摘短。
(二)
有徒弟问过我:“师父,为什么每个人有事一定要找您谈?有话一定要对您说?任何人、事、物在您面前都可以摆平,而且大家也都很心甘情愿地为您所用?师父是如何调御的?”
孔子有句话说:“能与人言而不与之言,则失人;不能与之言而与之言,则失言。”我自信我是个能不“失人”又不“失言”的人,故大家对我有份信赖。孔子有句话说:“能与人言而不与之言,则失人;不能与之言而与之
言,则失言。”我自信我是个能不“失人”又不“失言”的人,故大家对我有份信赖,更何况藉着佛光的庇佑,有什么不能摄受的?
曾国藩云:人生有三乐——
一、读书声出金石,一乐;
二、弘奖人才,助人日进,二乐;
三、勤劳而有憩息,三乐。
除此之外,我们也常听人家说“为善最乐”、“知足常乐”、“如愿快乐”、“涅第一乐”……“乐”是和谐、规则、快意的感觉,如何在人生道上寻求自己快乐的安住点很重要,不管是乐土、乐育、乐业、乐群、乐天,只要能乐此不疲为社会服务,自然能乐事劝功让大家来肯定。
谈时间 如何利用时空
行善要趁早,求法要及时,我请问大家:你们在这短暂的人生时空中,是怎么样生活下来的呢?有没有把握时间行善求法?有没有利用空间自利利人?
佛经里有个譬喻。有个国王身边经常有左右两大臣,国王喜欢左边的大臣,不喜欢右边的大臣。右边的大臣觉得奇怪,不明白自己何以失宠,只好密切注意对方的一举一动。不久,他发现自己不受宠幸的原因了。原来每次国王一吐痰,那个受宠的大臣就立刻伸脚去替国王把痰擦掉,藉此赢得了国王的欢心。这个大臣恍然大悟,立刻如法炮制,可是每次都慢了一步,赶不上对方的时间,一直争取不到替国王擦痰的机会。
后来他想到一个捷足先登的办法,下定决心非抢到先机不可,就在下一次国王要吐痰的时候,他看准了时间空间,飞起一脚踹上国王的嘴巴替他擦痰……这下可好,不但把国王的门牙都擦掉了,还擦得国王满嘴都是血,也终于抢先一步把国王的恩宠完全擦掉了。
贪爱愚痴的人,永远不懂得利用时空,甚至错过了时空,只有懂得利他利众的人,才能把握无限时空。
有一个日本大官问泽安禅师如何处理时间:“唉,我这个官做得真没有意思,天天都要受恭维,那些恭维话听来听去都一样,实在无聊。我不但不喜欢听,简直有度日如年的感觉,真不知这些时间该怎么打发才好?”
禅师笑笑,只送给他八个字:“此日不复,寸阴尺宝。”意思是说:光阴逝去就不再回来了,一寸光阴一尺璧,要懂得珍惜啊。
现在大家讲“节约”,只知道用东西要节约,用钱要节约,不知道时间要节约,感情也要节约,欲望要节约,生命更要节约……一切心念和行事都要适当节制,不可以放纵泛滥,才是懂得利用时空的人。
谈时间 人生三间
在人间的生活当中,“三间”是最重要的。“三间”如果处理得好,幸福安乐;处理不好,烦恼无边。
所谓“三间”是——
第一是时间。守时的人生非常重要,对于约定的时间要遵守,所以有“限时专送”、“限时完成”、“限时履约”。时间对吾人非常的重要,从小我们都读过:“日历日历,挂在墙壁;一天撕去一页,我心多么着急。”因为人生一世,有一定的时间,一年复一年,一日复一日,人生几何?怎能不重视时间呢?
第二是空间。空间对人生非常重要,从小我们就知道要争取一个座位、争取一个床铺,总希望能有多一点的“空间”。及至进入社会,争土地、争房屋,也是希望自己多拥有一些“空间”。多少人为了争“空间”而闹上法庭;路边经常可见一些交通事故的现场,有人在争执,也是为了“空间”在计较。甚至国与国之间,为了领土空间而战争,死伤无数。虽然是宇宙宽广,夜眠不过八尺,但是谁愿意放弃“空间”呢?
第三是人间;也就是人与人之间。人我之间如果关系良好,相助相成,这是很大的福分;如果相嫉相斥,则痛苦不堪。
人我之间,重要的是相互尊重、包容、谅解、帮助,如果有一方不能体谅另一方,则人我之间必然会发生问题。相爱的夫妻闹婚变,就是不善于处理“人间”;多年的朋友反目成仇,他们的“人间”必然有了问题。所以,人我之间如果不能恰如其分,不能合乎情理,就会产生烦恼。
其实,每一个人都只是世间的一半,甚至是三分之一;“我”以外还有一个“你”,你以外还有一个“他”,你我他之外,还有周遭接触的各种人等,所以人与人之间,是一个多么难处理的问题啊!
人生三间,对于时间的流转,除了自己遵守时间以外,由不得我来掌控。至于空间的运用,各有各的据点,每一寸空间都有它的主人,我们不能不以合法来拥有。只有人我之间,端视我的智慧、本领、福德因缘;我应该把多少给予人间,才能和谐人间?如果我能圆融人我之间,人间就会回报我以安乐。
所以,人生三间,我应该如何游走呢?就看吾人的智慧与修养了。
谈时间 忙的类型
根据美国政府对中小企业的经营者所做的分析显示,“忙”的类型有下列数种,可做为自省的参考:
一、喜欢指挥型:这种人什么事情都要管,就结果而言,是处处在妨碍别人工作。
二、喜欢开会型:什么芝麻绿豆的小事都要开会,不仅浪费时间,也没有时效。
三、梦想型:满脑子只有“明天来做什么”的空想,而没有一点实行能力。
四、爱管闲事型:什么事都要插手,但不知其他的人,其工作效率会受到影响。
五、图表型:只知道天天忙着做统计图表,不知活用所得到的资料。
六、堆积如山型:视文件堆积如山为乐的人,这样的人唯有如此才能心安理得,实际上不见得真正在做事。
七、天才型:本身对工作熟悉度确实较别人为甚,只是因此喜欢教导别人,结果反而疏忽自己工作。
返回书籍页